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与内容(精选9篇)
1.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篇一
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内容及目标
1.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五个领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
2.具体目标:根据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依照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年级、高中年级五级水平,把五个领域的内容合理分配到五级水平中,分别为水平一(小学1-2年级)、水平二(小学3-4年级)、水平三(小学5-6年级)、水平四(初中7-9年级)、水平五(高中10-12年级)。五个不同水平互相衔接,完成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
水平一(小学1-2年级)
(1)目标
知道个人卫生习惯对健康的影响,初步掌握正确的个人卫生知识;了解保护眼睛和牙齿的知识;知道偏食、挑食对健康的影响,养成良好的饮水、饮食习惯;了解自己的身体,学会自我保护;学会加入同伴群体的技能,能够与人友好相处;了解道路交通和玩耍中的安全常识,掌握一些简单的紧急求助方法;了解环境卫生对个人健康的影响,初步树立维护环境卫生意识。
(2)基本内容
a.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果皮纸屑等垃圾;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勤洗澡、勤换衣、勤洗头、勤剪指甲(包含头虱的预防);不共用毛巾和牙刷等洗漱用品(包含沙眼的预防);不随地大小便,饭前便后要洗手;正确的洗手方法;正确的身体坐、立、行姿势,预防脊柱弯曲异常;正确的读写姿势;正确做眼保健操;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正确的刷牙方法以及选择适宜的牙刷和牙膏;预防龋齿(认识龋齿的成因、注意口腔卫生、定期检查);适量饮水有益健康,每日适宜饮水量,提倡喝白开水;吃好早餐,一日三餐有规律;偏食、挑食对健康的影响;经常喝牛奶、食用豆类及豆制品有益生长发育和健康;经常开窗通气有利健康;文明如厕、自觉维护厕所卫生;知道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会传播疾病。
b.疾病预防: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一些传染病。
c.安全知识;不玩危险游戏,注意游戏安全;燃放鞭炮要注意安全;不玩火,使用电源要注意安全;使用文具、玩具要注意卫生安全;远离野生动物,不与宠物打闹;家养犬要注射疫苗;发生紧急情况,会拨打求助电话(医疗求助电话:120,火警电话:119,匪警电话:110)。
水平二(小学3-4年级)
(1)目标
进一步了解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眼知识,学会合理用眼;了解食品卫生基本知识,初步树立食品卫生意识;了解体育锻炼对健康的作用,初步学会合理安排课外作息时间;初步了解烟草对健康的危害;了解肠道寄生虫病、常见呼吸道传染病和营养不良等疾病的基本知识及预防方法;了解容易导致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熟悉常见的意外伤害的预防与简单处理方法;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掌握简单的避险与逃生技能;初步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树立保护生命的意识。
(2)基本内容
a.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读书写字、看电视、用电脑的卫生要求;预防近视(认识近视的成因、学会合理用眼、注意用眼卫生、定期检查);预防眼外伤;不吃不洁、腐败变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生吃蔬菜水果要洗净;人体所需的主要营养素;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生长发育和预防疾病;睡眠卫生要求;生活垃圾应该分类放置;烟草中含有多种有害于健康的物质,避免被动吸烟。
b.疾病预防:蛔虫、蛲虫等肠道寄生虫病对健康的危害与预防;营养不良、肥胖对健康的危害与预防;认识传染病(重点为传播链);常见呼吸道传染病(流感、水痘、腮腺炎、麻疹、流脑等)的预防;冻疮的预防(可根据地方实际选择);学生应接种的疫苗。
c.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人的生命周期包括诞生、发育、成熟、衰老、死亡;初步了解儿童青少年身体主要器官的功能,学会保护自己。
d.安全应急与避险:游泳和滑冰的安全知识;不乱服药物,不乱用化妆品;火灾发生时的逃生与求助;地震发生时的逃生与求助;动物咬伤或抓伤后应立即冲洗伤口,及时就医,及时注射狂犬疫苗;鼻出血的简单处理;简便止血方法(指压法、加压包扎法)。
水平三(小学5-6年级)
(1)目标
了解健康的含义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健康意识;了解营养对促进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意义,树立正确的营养观;了解食品卫生知识,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了解烟草对健康的危害,树立吸烟有害健康的意识;了解毒品危害的简单知识,远离毒品危害;掌握常见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基本知识和预防方法,树立卫生防病意识;了解常见地方病如碘缺乏病、血吸虫病对健康的危害,掌握预防方法;了解青春期生理发育基本知识,初步掌握相关的卫生保健知识;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学会体育锻炼中的自我监护,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2)基本内容
a.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有利于健康;膳食应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注意荤素搭配;日常生活饮食应适度,不暴饮暴食,不盲目节食,适当零食;购买包装食品应注意查看生产日期、保质期、包装有无涨包或破损,不购买无证摊贩食品;容易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见食品(发芽土豆、不熟扁豆和豆浆、毒蘑菇、新鲜黄花菜、河豚鱼等);不采摘、不食用野果、野菜;体育锻炼时自我监护的主要内容(主观感觉和客观检查的指标);发现视力异常,应到正规医院眼科进行视力检查、验光,注意配戴眼镜的卫生要求;吸烟和被动吸烟会导致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不吸烟、不饮酒。常见毒品的名称;毒品对个人和家庭的危害,自我保护的常识和简单方法,能够远离毒品。
b.疾病预防:贫血对健康的危害与预防;常见肠道传染病(细菌性痢疾、伤寒与副伤寒、甲型肝炎等)的预防;疟疾的预防;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的预防;碘缺乏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食用碘盐可以预防碘缺乏病;血吸虫病的预防(可根据地方实际选择)。
c.心理健康:保持自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d.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男女少年在青春发育期的差异(男性、女性第二性征的具体表现);女生月经初潮及意义(月经形成以及周期计算);男生首次遗精及意义;变声期的保健知识;青春期的个人卫生知识。体温、脉搏测量方法及其测量的意义。
e.安全应急与避险:骑自行车安全常识;常见的危险标识(如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生物安全),远离危险物;煤气中毒的发生原因和预防;触电、雷击的预防;中暑的预防和处理;轻微烫烧伤和割、刺、擦、挫伤等的自我处理;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水平四(初中阶段)
(1)目标
了解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了解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意义,养成科学、营养的饮食习惯;了解充足睡眠对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重要意义;了解预防食物中毒的基本知识;进一步了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增强卫生防病能力;了解艾滋病基本知识和预防方法,熟悉毒品预防基本知识,增强抵御毒品和艾滋病的能力;了解青春期心理变化特点,学会保持愉快情绪和增进心理健康;进一步了解青春期发育的基本知识,掌握青春期卫生保健知识和青春期常见生理问题的预防和处理方法;了解什么是性侵害,掌握预防方法和技能;掌握简单的用药安全常识;学会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了解网络使用的利弊,合理利用网络。
(2)基本内容
a.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有害健康,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的发生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膳食平衡有利于促进健康;青春期充足的营养素,保证生长发育的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生长发育和健康(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10个小时,初中生每天睡眠时间9个小时,高中生每天睡眠时间8小时);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细菌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等);发现病死禽畜要报告,不吃病死禽畜肉;适宜保存食品,腐败变质食品会引起食物中毒;拒绝吸烟、饮酒的技巧;毒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拒绝毒品的方法;吸毒违法, 拒绝毒品。
b.疾病预防:乙型脑炎的预防;疥疮的预防;肺结核病的预防;肝炎的预防(包括甲型肝炎、乙(丙)型肝炎等);不歧视乙肝病人及感染者;艾滋病的基本知识;艾滋病的危害;艾滋病的预防方法;判断安全行为与不安全行为,拒绝不安全行为的技巧;学会如何寻求帮助的途径和方法;与预防艾滋病相关的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知识;吸毒与艾滋病;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患者。
c.心理健康:不良情绪对健康的影响;调控情绪的基本方法;建立自我认同,客观认识和对待自己;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状况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异性交往的原则。
d.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青春期心理发育的特点和变化规律,正确对待青春期心理变化;痤疮发生的原因、预防方法;月经期间的卫生保健常识,痛经的症状及处理;选择和佩戴适宜的胸罩的知识。
e.安全应急与避险:有病应及时就医;服药要遵从医嘱,不乱服药物;不擅自服用、不滥用镇静催眠等成瘾性药物;不擅自服用止痛药物;保健品不能代替药品;毒物中毒的应急处理;溺水的应急处理;骨折简易应急处理知识(固定、搬运);识别容易发生性侵害的危险因素,保护自己不受性侵害;预防网络成瘾。
水平五(高中阶段)
(1)目标
了解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了解常见食物的选购知识,进一步了解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正确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有效的交流能力,掌握缓解压力等基本的心理调适技能;进一步了解青春期保健知识,认识婚前性行为对身心健康的危害,树立健康文明的性观念和性道德。
(2)基本内容
a.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食品选购基本知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内容。
b.疾病预防:艾滋病的预防知识和方法;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及对社会经济带来的危害;HIV感染者与艾滋病病人的区别;艾滋病的窗口期和潜伏期;无偿献血知识;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患者。
c.心理健康:合理宣泄与倾诉的适宜途径,客观看待事物;人际交往中的原则和方法,做到主动、诚恳、公平、谦虚、宽厚地与人交往;缓解压力的基本方法;认识竞争的积极意义;正确应对失败和挫折;考试等特殊时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应对。
d.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青春期常见的发育异常,发现不正常要及时就医;婚前性行为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避免婚前性行为。
e.安全应急与避险:网络交友的危险性。
2.依据《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及新时期学校健康教育的需求,进一步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掌握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3.学校将健康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有符合要求的师资承担教育任务,使用的教材、教案规范,课时安排合理,开课率100%,有课程安排、教材、教案、评价,并能认真组织考核。通过教学和开展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学生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和卫生防病知识,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健康知识知晓率≥95%。健康行为形成率≥85%.业务档案资料保存完整,管理规范。
2.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篇二
一、透视《标准》与教材
1. 解决问题“形虽散而神不散”
毋庸置疑, 教师上课前需专心研读《标准》与教材。首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以下简称“《标准》”) 对解决问题的目标作如下描述: (1)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 发展应用意识。 (2)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3) 学会与人合作, 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 (4)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标准》将解决问题作为课程的具体目标之一单独提出, 表明不仅把“解决问题”作为课程内容, 而且还作为必须实现的目标, 这也与当前国际数学教育的发展潮流相一致。
其次, 通过对使用的各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的篇章结构分析不难发现, 各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均没有采用系统的应用题章节, 取而代之的是将“解决问题”以单元形式或问题探究形式分布于各年级教材中, 并且将“解决问题”的教学贯穿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之中。教材紧靠《标准》的内容设计, 与《标准》相辅相成, 改变了过去教材应用题重“数量关系”而轻“应用能力”的一贯面貌, 既体现了学生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生活化, 又打破了应用题教学缺乏生机活力的旧局面, 丰富了情境创设, 突出了学生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有助于学生知识学习的内化, 也更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当然, 由于《标准》将“解决问题”单独提出并且现行教材中“解决问题”内容形式“分散”的特点, 教师教学时需进行整体思考。
仔细研读《标准》、教材, 把握好解决问题教学的结构体系, 抓好解决问题教学具体学段的主线, 做到有教必备, 胸有成竹。
厘清教学思维脉络, 合理扬弃以往应用题的单元教学、数量关系教学的套路, 把握好解决问题的关键;
情境的创设与要解决的问题本身应具有数学上的契合点, 发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优势, 教师课堂自主拓展应便于学生探究学习, 努力朝着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数学的方向发展。
注重解决问题的情境创设与整个义务教育各学段数学知识的融汇贯通, 使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系统化并且使应用回归于生活。
2. 问题解决“要求虽高而非高不可攀”
1978年, 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试行草案) 》, 在知识目标中, 代数初步知识首次下放到小学, 此时小学数学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算术知识、代数初步知识和几何初步知识, 课程名称也由“小学算术”改为“小学数学”。在能力目标中, 明确地将“逻辑推理能力”改为“逻辑思维能力”, 将“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改为“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显然, 这是对学生思维与应用意识要求逐步提高的表现。不仅如此,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国际上倡导“解决问题”的数学教学模式, 在问题的障碍性和探究性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 以往的应用题虽有障碍性与探索性, 教材最近发展区的设置也基本合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的, 也就是说, 学生能“跳一跳, 够得着”。但与解决问题相比较, 应用题却缺乏对学生实际情境分析的“路障”设置, 纵然学生通过分析其间的数量关系, 计算求解得到了答案, 但免不了有纸上谈兵的嫌疑。的确, 以往的应用题教学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后学会了如何计算、如何作答。并且有数据显示, 我国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 (IMO) 中总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但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有没有真正提高呢?回答是否定的, 不少学生成了解题的工具。
其次, 尽管解决问题增添了学生理解问题中图形、文字等表达与形式上的困难, 但是丰富的问题情境, 更增加了问题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有利于学生数学兴趣和数学素养的形成。例如, 山东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一年级统计部分创设了“我换牙了”的数学问题情境。从内容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方面讲, 教材根据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遇到的真实发生在学生个人身上的生活细节来创建问题情境, 既联系了生活实际, 促进了学生的自我成长空间的关注度, 同时既增加了数学信息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又能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讲, 教材中问题解决的设置, 使学生经历了“现实题材-提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研究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 解决问题的数学教学也不再是单纯的无意义的机械训练。
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 以《标准》为准绳, 创造性地开发使用教材, 拓展教学探究空间, 扩大问题的开放性, 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既要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问题认同感, 激起学生真正解决问题的兴趣, 主动进行信息的提取与加工, 又要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因此, 教师应提出与问题解决教学相契合的数学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问题之所在, 并发自内心的想要解决问题, 达到认知理解的新局面, 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二、聚焦教材与“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
与过去的应用题教学相比较, 当前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更丰富, 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注意创设实际情境, 类似于数学建模的“压缩版”,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一册第16页关于“0”的教材中, 通过图画中小白兔采蘑菇、拔萝卜的具体情境, 适合了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 直观形象地将“0”与“没有”联系起来。教材中, 内容与情境创设像网一样交织在一起, 因此, 要求教师在理解教材的内容的前提下, 创设合适问题情境。在教学“0”的认识时, 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教师启发学生说出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0”, 在学生积极的配合下, 学生可能会回答“直尺上有0”“温度计上有0”“电话号码中有0”“天气预报中有0”“旺旺果奶上有0”……这样便能把本来单纯的数字和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 使之产生亲近感, 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 学生也更乐于动脑、动口、动手, 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是摒弃不合理的分类型、套公式的做法, 在不脱离原来基本结构与基本变换的基础上, 着重掌握基本数量关系, 发展数量关系的基本复合, 贯穿基本数学思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对一个概念的理解与否, 更重要的是看其能否在具体情境中加以正确应用, 而不是背诵或复述某个概念的抽象意义。”因此, 教师不宜过早地用统一、抽象的符号或数学语言要求学生, 更不能将数量关系式生硬地塞给学生。
新教材在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和掌握上没有提出过高的要求, 对数学模型的抽象也没有追求程式化的表达, 但这并不表示基本的数量关系已经不需要学生去理解和认识了。事实上, 数量关系的理解, 基本数学模型的建立, 基本数学思想的贯穿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同样重要。只不过新教材在对基本数量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上,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有所感悟, 并能应用具体情境来进行表达。
三是恰当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 要求教学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水平, 因势利导, 循序渐进。“解决问题”中的“问题”既有非常规性问题, 又有应用型问题, 其解题形式也无固定的章法可依。因此, 解决问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困难的部分, 也注定了研究解决问题的教学时须着眼于具体的问题情境, 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创新与创造的能力。教学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 教师首先要提高学生解决基本问题、常规性问题的能力。
基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本身基础性较强, 教师自身良好的数学专业素养也能促进学生的对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因此, 教师要掌握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准确性以及表达的趣味性、严谨性、准确性, 既使学生乐在其中, 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原汁原味的“数学美”。
三、洞悉教材与“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理念下, “解决问题”在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作为目标的同时,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也成为了“解决问题”的目标内涵之一。那么, 教学中又该如何实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目标呢?
周玉仁教授指出:“在解决实际问题时, 学生实际上完成了两个转化。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抽象成数学问题, 这是第一个转化;然后分析其数量关系, 用数学的方法求解或近似解, 并在实际中检验, 这是第二个转化。”笔者认为, 因为数学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 学生在完成以上两个转化的基础上, 还应该完成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的第三类转化, 即解题策略与算法多样化的转化。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画图策略时, 就应该让学生从具体的行为上升为意识, 教师应把握三个时机:第一个时机是在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 找不到问题所在、想不到解题方法时。此时, 不要为学生解释题意和提示算法, 而是要引导其通过画图整理信息, 理解题意、抽象出问题、形成思路、寻找解法。第二个时机是学生在解决完问题后, 要引导其认识画图整理信息的作用, 启发学生在以后的解题中自觉地使用。第三个时机是当学生已经掌握了问题解决中的一类画图方法时, 提示学生根据问题的情境思考有无其他的画图策略, 也能解决问题本身。把握这三个时机对于学生完成解决问题转化极其重要。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 教师更多以列式计算来呈现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这是由传统应用题封闭的结构特征与追求程式化的解题过程的教学理念决定的。如今, 考虑到《标准》理念的更新、教材结构内容的改变, 教学时, 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 突出解决问题教学的过程性与学生的参与性。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63-67页教材内容:
例1、王大叔用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 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例2、订阅下面的杂志, 最少订阅1本, 最多订阅3本。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
例3、旅游团23人到旅馆住宿, 住3人间和2人间 (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 , 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
对于这样的问题, 通过列式计算来解决问题就不太恰当, 然而如果采用列举法、穷举法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因此, 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的选择应根据“新课程目标理念”的变化以及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在这个问题上, 可以让学生先表述解题思路并提出问题, 教师充当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引导学生交流, 将所有的情况一一列举出来, 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促进思维发展, 并通过学生的思路反馈, 帮助学生自主建构问题解决的策略, 逐步解决问题。当然要完成“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除了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解题策略的正确引导以外, 还应该把握好时机, 加强学生“一题多解”的思维锻炼, 做到“润物细无声”, 使学生自然、自觉地完成转化。
《标准》的实施, 使得解决问题的目标理念改变, 教材形式、体系格局改变, 内容名称改变 (“应用题”到“解决问题”) , 促使人们对于问题解决的教学研究, 从操作应用技术层面得到提升, 使理论与实践交相辉映。在进行解决问题的教学时, 关注生活实际, 并使生活问题数学化, 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促进数学的生活化, 并且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 使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愉悦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宋乃庆, 张奠宙.小学数学教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刘久成.60年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比较与分析.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1 (4) .
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篇三
一、透视《标准》与教材
1.解决问题“形虽散而神不散”
毋庸置疑,教师上课前需专心研读《标准》与教材。首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对解决问题的目标作如下描述:(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标准》将解决问题作为课程的具体目标之一单独提出,表明不仅把“解决问题”作为课程内容,而且还作为必须实现的目标,这也与当前国际数学教育的发展潮流相一致。
其次,通过对使用的各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的篇章结构分析不难发现,各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均没有采用系统的应用题章节,取而代之的是将“解决问题”以单元形式或问题探究形式分布于各年级教材中,并且将“解决问题”的教学贯穿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之中。教材紧靠《标准》的内容设计,与《标准》相辅相成,改变了过去教材应用题重“数量关系”而轻“应用能力”的一贯面貌,既体现了学生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生活化,又打破了应用题教学缺乏生机活力的旧局面,丰富了情境创设,突出了学生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有助于学生知识学习的内化,也更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当然,由于《标准》将“解决问题”单独提出并且现行教材中“解决问题”内容形式“分散”的特点,教师教学时需进行整体思考。
仔细研读《标准》、教材,把握好解决问题教学的结构体系,抓好解决问题教学具体学段的主线,做到有教必备,胸有成竹。
厘清教学思维脉络,合理扬弃以往应用题的单元教学、数量关系教学的套路,把握好解决问题的关键;
情境的创设与要解决的问题本身应具有數学上的契合点,发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优势,教师课堂自主拓展应便于学生探究学习,努力朝着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数学的方向发展。
注重解决问题的情境创设与整个义务教育各学段数学知识的融汇贯通,使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系统化并且使应用回归于生活。
2.问题解决“要求虽高而非高不可攀”
1978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在知识目标中,代数初步知识首次下放到小学,此时小学数学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算术知识、代数初步知识和几何初步知识,课程名称也由“小学算术”改为“小学数学”。在能力目标中,明确地将“逻辑推理能力”改为“逻辑思维能力”,将“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改为“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显然,这是对学生思维与应用意识要求逐步提高的表现。不仅如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倡导“解决问题”的数学教学模式,在问题的障碍性和探究性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以往的应用题虽有障碍性与探索性,教材最近发展区的设置也基本合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的,也就是说,学生能“跳一跳,够得着”。但与解决问题相比较,应用题却缺乏对学生实际情境分析的“路障”设置,纵然学生通过分析其间的数量关系,计算求解得到了答案,但免不了有纸上谈兵的嫌疑。的确,以往的应用题教学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后学会了如何计算、如何作答。并且有数据显示,我国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中总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但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有没有真正提高呢?回答是否定的,不少学生成了解题的工具。
其次,尽管解决问题增添了学生理解问题中图形、文字等表达与形式上的困难,但是丰富的问题情境,更增加了问题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有利于学生数学兴趣和数学素养的形成。例如,山东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一年级统计部分创设了“我换牙了”的数学问题情境。从内容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方面讲,教材根据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遇到的真实发生在学生个人身上的生活细节来创建问题情境,既联系了生活实际,促进了学生的自我成长空间的关注度,同时既增加了数学信息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又能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讲,教材中问题解决的设置,使学生经历了“现实题材-提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研究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解决问题的数学教学也不再是单纯的无意义的机械训练。
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以《标准》为准绳,创造性地开发使用教材,拓展教学探究空间,扩大问题的开放性,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既要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问题认同感,激起学生真正解决问题的兴趣,主动进行信息的提取与加工,又要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因此,教师应提出与问题解决教学相契合的数学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问题之所在,并发自内心的想要解决问题,达到认知理解的新局面,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二、聚焦教材与“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
与过去的应用题教学相比较,当前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更丰富,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注意创设实际情境,类似于数学建模的“压缩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一册第16页关于“0”的教材中,通过图画中小白兔采蘑菇、拔萝卜的具体情境,适合了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直观形象地将“0”与“没有”联系起来。教材中,内容与情境创设像网一样交织在一起,因此,要求教师在理解教材的内容的前提下,创设合适问题情境。在教学“0”的认识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教师启发学生说出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0”,在学生积极的配合下,学生可能会回答“直尺上有0”“温度计上有0”“电话号码中有0”“天气预报中有0”“旺旺果奶上有0”……这样便能把本来单纯的数字和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之产生亲近感,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学生也更乐于动脑、动口、动手,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是摒弃不合理的分类型、套公式的做法,在不脱离原来基本结构与基本变换的基础上,着重掌握基本数量关系,发展数量关系的基本复合,贯穿基本数学思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对一个概念的理解与否,更重要的是看其能否在具体情境中加以正确应用,而不是背诵或复述某个概念的抽象意义。”因此,教师不宜过早地用统一、抽象的符号或数学语言要求学生,更不能将数量关系式生硬地塞给学生。
新教材在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和掌握上没有提出过高的要求,对数学模型的抽象也没有追求程式化的表达,但这并不表示基本的数量关系已经不需要学生去理解和认识了。事实上,数量关系的理解,基本数学模型的建立,基本数学思想的贯穿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同样重要。只不过新教材在对基本数量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上,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有所感悟,并能应用具体情境来进行表达。
三是恰当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要求教学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水平,因势利导,循序渐进。“解决问题”中的“问题”既有非常规性问题,又有应用型问题,其解题形式也无固定的章法可依。因此,解决问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困难的部分,也注定了研究解决问题的教学时须着眼于具体的问题情境,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新与创造的能力。教学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首先要提高学生解决基本问题、常规性问题的能力。
基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本身基础性较强,教师自身良好的数学专业素养也能促进学生的对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因此,教师要掌握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准确性以及表达的趣味性、严谨性、准确性,既使学生乐在其中,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原汁原味的“数学美”。
三、洞悉教材与“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理念下,“解决问题”在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作为目标的同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也成为了“解决问题”的目标内涵之一。那么,教学中又该如何实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目标呢?
周玉仁教授指出:“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实际上完成了两个转化。從纷乱的实际问题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这是第一个转化;然后分析其数量关系,用数学的方法求解或近似解,并在实际中检验,这是第二个转化。”笔者认为,因为数学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学生在完成以上两个转化的基础上,还应该完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第三类转化,即解题策略与算法多样化的转化。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画图策略时,就应该让学生从具体的行为上升为意识,教师应把握三个时机:第一个时机是在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找不到问题所在、想不到解题方法时。此时,不要为学生解释题意和提示算法,而是要引导其通过画图整理信息,理解题意、抽象出问题、形成思路、寻找解法。第二个时机是学生在解决完问题后,要引导其认识画图整理信息的作用,启发学生在以后的解题中自觉地使用。第三个时机是当学生已经掌握了问题解决中的一类画图方法时,提示学生根据问题的情境思考有无其他的画图策略,也能解决问题本身。把握这三个时机对于学生完成解决问题转化极其重要。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教师更多以列式计算来呈现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这是由传统应用题封闭的结构特征与追求程式化的解题过程的教学理念决定的。如今,考虑到《标准》理念的更新、教材结构内容的改变,教学时,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解决问题教学的过程性与学生的参与性。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63-67页教材内容:
例1、王大叔用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例2、订阅下面的杂志,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
例3、旅游团23人到旅馆住宿,住3人间和2人间(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
对于这样的问题,通过列式计算来解决问题就不太恰当,然而如果采用列举法、穷举法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因此,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的选择应根据“新课程目标理念”的变化以及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让学生先表述解题思路并提出问题,教师充当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学生交流,将所有的情况一一列举出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促进思维发展,并通过学生的思路反馈,帮助学生自主建构问题解决的策略,逐步解决问题。当然要完成“解题策略”的多样化,除了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解题策略的正确引导以外,还应该把握好时机,加强学生“一题多解”的思维锻炼,做到“润物细无声”,使学生自然、自觉地完成转化。
《标准》的实施,使得解决问题的目标理念改变,教材形式、体系格局改变,内容名称改变(“应用题”到“解决问题”),促使人们对于问题解决的教学研究,从操作应用技术层面得到提升,使理论与实践交相辉映。在进行解决问题的教学时,关注生活实际,并使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促进数学的生活化,并且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使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愉悦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1] 宋乃庆,张奠宙.小学数学教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刘久成.60年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比较与分析.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4).
4.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篇四
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结构。
2、理解、掌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语言部分。
3、形成正确的语言教育观点,具有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语言部分。【教学难点】
支持性语言教育环境的创设。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操作练习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进程】 复习旧课:
提问:幼儿语言教育的基本观念有哪些? 新授: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是幼儿园教育总目标在语言领域的具体化,它指出了通过幼儿园语言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作为幼儿园教师必须明确:通过幼儿园语言教育要使幼儿的语言获得什么样的发展,达到何种水平,实现什么目标。明确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能更好地指导幼儿园教师确定幼儿园语言教育中的内容,以及所采取的方法和途径。同时它也是语言教育效果的评价标准。
1、社会的要求;
2、幼儿发展的规律;
3、语言的学科性质以及幼儿语言学习的特点。
二、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结构分析
提问: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有哪三个层次?
1、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总目标
幼儿园语言教育总目标,是幼儿园语言教育任务要求的总和,即幼儿园三年语言教育所期望的最终结果,又叫终期目标。它是幼儿园教育总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
学生朗读总目标
分析总目标中包含的内容,包括:两种兴趣、两种能力、两种习惯,其实质是促进孩子语言素质的养成。
2、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
幼儿园语言教育年龄阶段目标是语言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对幼儿所要达到的语言总目标需要一步一步地落实到不同年龄儿童身上,这样才能够循序渐进地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小班
1、倾听部分
(1)乐意听听老师和同伴讲话。(2)能听懂普通话。
(3)听别人说话时能保持安静,不打断别人扔说话。
2、表述部分
(1)愿意学说普通话,喜欢与老师、同伴及成人交谈。(2)知道在集体面前要大声发言,在个别交谈时音量要适当。
(3)会用简单的语言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请求、愿望、感情与需要等,能讲述图片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事。
3、欣赏文学作品部分
(1)愿意欣赏并初步感受和理解不同体裁的幼儿文学作品。(2)能独立地念儿歌,讲述简短的句子。(3)能仿编较简单的儿歌、散文和故事等。
4、早期阅读部分
(1)知道可以用一段话来讲述一幅图的含义。(2)知道每个字发音不同,所代表的意思也不同。
(3)喜欢听成人讲述图书的内容,并尝试自己阅读图书。
(4)学习正确的阅读方法,会按顺序翻阅图书,看出图书画面内容的主要变化。
中班
1、倾听部分
(1)能有礼貌地、集中注意地倾听他人说话。(2)能区分普通话和方言的发音。(3)能理解多重指令。
2、表述部分
(1)积极学说普通话,发音清楚,积极有礼貌地参与交谈。不随便插话和打断别人的谈话。
(2)说话声音的音量和语速适当。
(3)能用完整句子较连贯地讲述个人经历以及图片内容。(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请求、愿望、情感和需要等。
3、欣赏文学作品部分
(1)初步了解幼儿文学作品的不同体裁及其构成因素。
(2)在理解作品经验的基础上,会初步理解和归纳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
(3)会有表情地朗诵诗歌、散文和讲述故事等。
(4)能根据作品提供的线索,进行想像和创造,编构作品内容,仿编诗歌和散文等。
4、早期阅读部分
(1)知道口头语言和文字的对应转换关系。
(2)能集中注意倾听成人讲述图片中画面的文字说明,理解书面语言。(3)能独立阅读图书,理解画面内容。
(4)对画面的文字感兴趣,主动学认常见的汉字。大班
1、倾听部分
(1)无论在集体场合或个别交谈均能认真、耐心地倾听他人的京族。
(2)能辨别普通话声调、语调和语气的不同变化。(3)能理解并执行复杂的多重指令。
2、表述部分
(1)坚持说普通话,发音准确、清楚,能主动、热情、有礼貌地用正确的交流方式与人交谈。
(2)在不同的场合,会用恰当的音量、语速说话。(3)能连贯地讲述事件以及对图片和物品的认识。
(4)能主动、大胆地使用适当的词、句、语段来表达,乐于参加讨论和辩论,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
3、欣赏文学作品部分
(1)理解幼儿文学作品的不同体裁及构成因素。
(2)在教师的帮助下,分析作品中的特殊表现手法,体验作品的思想感情脉络。
(3)有表情地表演故事、童话、诗歌和散文。能独立创编或与同伴共同创编故事、诗歌和散文的完整内容或部分内容。
4、早期阅读部分
(1)理解画面内容,会对画面的内容用恰当的扩句和缩句来合理表述。(2)会保护和修补图书;会用绘画自制图书(可以让幼儿绘制画面,幼儿口述画面内容,教师或成人代笔记录画面的文字说明)。
(3)对学习与阅读文字感兴趣,积极学认常见的汉字。
(4)初步认识汉字的间架结构和书写风格,会正确笔顺书写自己的姓名以及常见的、简单的独体字。
3、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活动目标
幼儿语言教育的具体活动目标一般由教师自己制定,它是指在某一具体的教育活动中要达到的目的。有时候,具体活动目标是一次活动中要完成的任务,但也有可能是一组相近的活动或一个主题系列活动的目标,它们使具体的教育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论哪一种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要求并通过教师的活动计划和教育实践得以体现。应当说,具体活动目标是为年龄阶段目标、语言教育目标服务的,是总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的最终分解和具体化,语言教育正是通过每一
个具体活动落实到幼儿身上。因此,具体活动目标的积累便构成了年龄阶段目标,乃至语言教育目标。每一次具体活动目标的实现,都向完成年龄阶段目标和语言教育目标迈进了一步,要注意避免三个层次目标的脱节问题。一般而言,总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由专门的机构制定,但具体活动目标需要教师自己策划设计。具体活动目标要依据总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制定,具体包括情感、认知、能力三个方面。
怎样表述活动目标? 案例分析:
大班故事活动《城里来了大恐龙》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萌发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2、会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大胆想像。
3、能在集体面前积极说话,形成讲述的能力。理论归纳:
1、从情感与态度、能力、认知三个方面促进幼儿的发展。
2、站在幼儿的角度而不是教师的角度来表述目标。如“能”而不是“引导,帮助,培养,鼓励”.3、应该是本次活动中确实想要达到即可行性的要求,而不是大而空的套话。
4、应该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并能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5、应参照活动所属类别的总目标。比如,小班故事活动的目标表述就应参照小班文学活动的总目标
在幼儿语言教育目标落实到每个幼儿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三点:高层次目标要准确地转化为若干个低层次目标;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各个层次教育目标的内涵以及相互间的关系;教师要根据目标来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确定恰当的教育方法,从而确保目标的实现。
案例操作:结合《拔萝卜》故事,三个同学一组写出活动目标。分享交流:每组派一名代表阐述所列故事活动《拔萝卜》的活动目标。
习题:
1、比较幼儿园语言教育年龄阶段目标。
2、设计幼儿园小班诗歌活动《白天和晚上》的活动目标。
3、设计幼儿园中班故事《小乌龟开店》的活动目标
【教学反思】
5.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汉语拼音。能正确认读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正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字母和音节。
(2)认识常用汉字800个左右,学会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和常用的偏旁部首。
(3)会写汉字500个左右。写字姿势正确,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能用铅笔写楷书。(4)建立词的概念。能在具体语境中正确使用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知道近义词、反义词。
(5)建立句子概念,知道词和句子的区别。
(6)认识逗号、句号、感叹号、问号,知道这些常用标点符号的一般用法及书写规范。
(二)教学内容 1.拼音
(1)认读汉语拼音字母。
1正确认读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2认识四声符号,掌握四声的读法,初步掌握轻声读法。○3正确认读汉语拼音小写、大写字母。○4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2)学会拼读。
1正确熟练拼读音节。○2读准儿化音。○(3)正确书写拼音。
1正确书写声母、韵母。○2正确书写音节。○2.识字
(1)借助汉语拼音识字,认识800个常用汉字。(2)汉字基本知识。
1认识汉字的常见笔画(7种)。○2认识汉字的常见偏旁部首(20种)。○3初步了解汉字的构字法(象形、形声)。○4认识并区分同音字、音近字、形近字。○5知道多音字,在具体语境中读准学过的多音字。○(3)识字方法。
1运用同音字、音近字、形近字、多音字知识认识生字。○2运用汉字构字法认识生字。○3在生活中认识生字。○(4)查字典。
1认识《新华字典》○。
2学习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3运用字典识字。○3.写字(1)正确书写500个汉字。(2)写字姿势。
1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2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3)书写规范。
1知道汉字的笔顺规则并运用于书写。○2知道独体字和合体字的间架结构并运用于书写。○3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4)用铅笔写字。4.词语
(1)建立词的概念。
(2)常用词的认识和使用。
1在具体的语境中正确使用名词、动词、形容词。○2在具体语境中正确使用数词和量词。○(3)辨析近义词和反义词。1知道近义词、反义词。○2积累常用词的近义词、反义词。○3在具体语境中正确选用意思相近的词语。○5.句子
(1)建立句子概念,知道词和句子的区别。(2)认识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
(3)在具体语境中使用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6.标点符号
(1)认识逗号、句号、感叹号、问号,并知道它们的一般用法。(2)知道逗号、句号、感叹号、问号的书写规范。二、二年级汉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1)正确熟练拼读汉语拼音音节,掌握汉语拼音书写规则。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学会用音序、部首检字法查字典。(3)累计会写汉字1000个左右。书写端正、规范,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4)能在具体语境中正确使用常用的代词、语气词、数量词等。
(5)扩大现代汉语常用句型积累,在具体语境中尝试使用多种常用句型。(6)认识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并知道它们的一般用法及书写规范。(二)教学内容 1.拼音
(1)正确熟练拼读音节。
(2)初步掌握汉语拼音标调规则。(3)初步掌握汉语拼音书写规则。(4)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阅读。2.识字
(1)认识汉字累计1600个。(2)汉字基本知识。
1认识汉字的笔画和常见的笔画变形。○2累计认识50种汉字常见的偏旁部首。○3区分同音字的字形。○4分辨形声字的不同读音。○5区分形近字的字形。○6扩大多音字积累,在具体语境中读准学过的多音字。○(3)识字方法。
1运用同音字、音近字、形近字、多音字知识认识生字。○2运用汉字构字法认识生字。○3在生活中通过多种媒体识字。○(4)查字典。
1运用部首查字法查检字典。○2运用字典识字。○3.写字
(1)正确书写累计1000个汉字。(2)书写规范。
1认识句子的书写格式。○2按照规范的格式书写句子。○(3)运用铅笔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4.词和词语
(1)常用词的认识和使用。
1在具体语境中正确使用“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等代词。○2在具体语境中正确使用“啊、呀、吧、呢”等语气词。○3在具体语境中学习使用“的、得、地”○。(2)继续积累常用词的近义词和反义词。(3)认识成语。5.句子
(1)认识被字句、把字句,在具体语境中使用被字句、把字句。(2)认识肯定句和否定句,在具体语境中使用肯定句和否定句。(3)在具体语境中认识表示因果、并列等关系的关联词语。6.标点符号
(1)认识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知道它们的一般用法。(2)认识冒号、引号的书写规范。7.修辞
认识比喻句。三、三年级汉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200个左右,学会用笔画检字法查字典,养成主动识字习惯。(2)累计会书写汉字1500个左右,学习用钢笔和毛笔写字,学习正确的书写格式。(3)学会用笔画检字法查字典。
(4)扩大词语和句子的积累,认识简单的常用关联词语。认识拟人、设问、反问等常用修辞手法。
(5)认识省略号,知道冒号、引号、省略号的一般用法及书写规范。(二)教学内容 1.识字
(1)认识汉字累计2200个。(2)运用多种识字方法主动识字。2.字典
(1)用笔画查字法查检字典。(2)认识字典中的常用符号。
(3)学习联系上下文选择解释条目。3.写字
(1)正确书写累计1500个汉字。(2)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3)按照规范的格式书写一段话。(4)用钢笔临写正楷字帖。(5)运用毛笔描红。4.词和词语
(1)继续积累常用词语和成语。(2)认识象声词。
(3)在具体语境中正确使用象声词。
(4)结合具体语境学习“的、得、地”的正确使用。5.句子
(1)认识并积累歇后语、谚语等俗语。
(2)在具体语境中认识表示并列、承接、因果等关系的关联词语。(3)在具体语境中正确运用表示并列、承接、因果等关系的关联词语。6.标点符号
(1)认识省略号,了解省略号的一般用法。(2)认识省略号的书写规范。
(3)在具体的语境中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7.修辞
(1)认识拟人、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2)学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四、四年级汉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并养成主动识字习惯。
(2)累计会书写汉字2000个左右。学习正确的书写格式,用钢笔和毛笔临写字帖。(3)认识常用词典,认识字典、词典中的常用符号。
(4)继续扩大词语和句子的积累,认识常用关联词语。认识夸张、排比等可用修辞手法。(5)认识顿号的一般用法及书写规范。(二)教学内容 1.识字
(1)认识汉字累计2500个。
(2)运用多种方法主动认识阅读中遇到的生字。2.字典和词典
(1)认识《现代汉语词典》和《成语词典》。(2)认识字典和词典中的常用符号。
(3)结合具体语境正确选择字典和词典中的解释条目。3.写字
(1)正确书写累计2000个汉字。(2)认识一篇文章规范的书写格式。(3)用钢笔和毛笔临写字帖。
(4)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力求美观。4.词和词语
(1)继续积累常用词语和成语。
(2)认识词语的感情色彩,在具体语境中正确选用褒义词、贬义词。(3)关注不同语境中词义的变化。(4)写话时注意成语的适当运用。5.句子
(1)认识格言、警句。
(2)在具体语境中认识表示递进、选择、转折等关系的关联词语。(3)在具体语境中正确运用表示递进、选择、转折等关系的关联词语 6.标点符号
(1)认识顿号,认识逗号与顿号的区别。(2)认识顿号的书写规范。
(3)在具体语境中正确使用顿号。7.修辞
(1)认识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2)阅读时能够结合语境区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五、五年级汉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800个左右,并养成主动识字习惯。
(2)累计会写汉字2300个左右。用钢笔和毛笔临帖写字,力求美观。
(3)继续扩大词语和句子的积累,认识常用关联词语。认识反复、对偶等修辞手法。(4)认识分号的用法及书写规范。
(5)能在40分钟内完成不少于300字的习作。(二)教学内容 1.识字
(1)认识汉字累计2800个。
(2)运用多种识字方法主动识字。2.写字
(1)正确书写累计2300个汉字。(2)用钢笔和毛笔临帖书写。(3)按照规范格式书写。
(4)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力求美观。3.字典和词典
(1)根据阅读需要主动运用字典或词典。(2)主动认识字典、词典中的常用符号。4.词和词语
(1)理解词语的细微差别。(2)继续积累常用词语和成语。5.句子
(1)在实际语境中认识表示条件、假设等关系的关联词语。(2)在具体语境中正确运用表示条件、假设等关系的关联词语。(3)继续积累俗语、格言、警句。
(4)写话时注意俗语、格言、警句的运用。6.标点符号
(1)认识分号及其用法。(2)认识分号的书写规范。(3)知道引号的特殊用法。7.修辞
认识反复、对偶等修辞手法。六、六年级汉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并养成主动识字习惯。
(2)累计会书写汉字2500个左右。用钢笔和毛笔临帖写字,力求美观。(3)能自觉运用字典、词典等常用工具书。
(4)继续扩大词语和句子的积累,认识常用关联词语。了解常用修辞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5)认识破折号的用法及书写规范。
(二)教学内容 1.识字
(1)认识汉字累计3000个。
(2)运用多种识字方法主动识字。2.写字
(1)正确书写累计2500个汉字。(2)用钢笔和毛笔临帖书写。
(3)按照规范的书写格式书写,书写端正、整洁,力求美观。3.字典和词典
(1)在阅读时自觉、熟练地运用字典或词典。(2)认识并熟悉字典、词典中的常用符号。
4、词和词语
(1)理解词语的细微差别。
(2)继续积累常用词语、成语和俗语。5.句子
(1)在具体语境中正确运用表示因果、转折、选择、并列、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的关联词语。
(2)继续积累俗语、格言、警句。(3)写话时注意格言、警句的运用。6.标点符号
(1)认识破折号及其一般用法。(2)认识破折号的书写规范。
(3)在具体语境中了解冒号、破折号的特殊用法。7.修辞
(1)阅读时能够结合语境区分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
(2)阅读时能够结合语境体会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
小学1-6年级阅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一、一年级阅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阅读童话、寓言、故事、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3)培养课外阅读兴趣,背诵优秀诗文。(二)教学内容
(1)用普通话正确朗读(音量适当,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不倒读)。
(2)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乐于与人交流文章中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3)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并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4)阅读课外读物,总量不少于2万字。(5)背诵优秀诗文20篇(段)。二年级阅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习默读。
(3)认识文章中的自然段。
(4)能阅读童话、寓言、故事、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5)培养课外阅读兴趣,背诵优秀诗文。(二)教学内容 1.阅读方式
(1)用普通话朗读课文。
1正确朗读(音量适当,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不倒读)○2流利朗读(适当停顿,语气连贯自然,不拖腔拖调)。○(2)学习默读。
1正确默读的方法: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跳行。○2默读时能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思考。○2.文章段落
(1)认识文章中的自然段。(2)理解自然段的意思。3.各类文体阅读
(1)阅读寓言、故事、神话等作品,能说出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或情节,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2)诵读优秀诗文,能领悟诗文大意。4.阅读积累
(1)阅读课文时注意积累新鲜的词语,并摘录下来。(2)阅读课外读物,总量不少于3万字。(3)背诵优秀诗文30篇(段)三、三年级阅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继续学习默读。(3)学习理解生词的方法。
(4)认识意义段,理解意义段的主要内容。(5)阅读时能关注并初步体会文章的表达形式。
(6)阅读时有提问意识,摘录积累语言材料,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二)教学内容 1.阅读方式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正确地默读,能边读边思考,学习边读边圈画。2.词语理解
(1)结合上下文理解生词的意义。(2)联系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3)借助字典理解生词的意义。3.文章段落
(1)认识自然段与意义段的区别。
(2)区分意义段的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3)理解意义段的主要内容。
(4)运用摘句法理解意义段的主要内容。(5)运用句意归并法理解意义段的主要内容。
(6)认识并列、承接、总分、概括与具体等常见构段方式。4.文章的表达形式
(1)结合语境体会词语的准确运用、感情色彩及其表达效果。(2)结合语境体会句子的准确表达、感情色彩及其表达效果。
(3)在具体语境中初步认识人物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4)在具体语境中初步认识景物描写和事物描写的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5.各类文体阅读
(1)阅读寓言、故事、神话等叙事性作品,并能复述作品大意,能用感情朗读方式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2)诵读优秀诗文时能展开想象和领悟诗文大意,能用感情朗读方式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3)阅读诗文时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并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6.阅读习惯
(1)质疑提问。阅读时边读边思考,有提问意识。能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和其他内容提出疑问,并通过请教他人、查找资料等途径解决疑问。
(2)阅读积累。积累并摘录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25篇(段)。(3)课外阅读。每天读书看报不少于半小时。阅读课外读物总量不少15万字。四、四年级阅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比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正确、熟练地默读。
(3)能用学过的方法理解生词词义。(4)阅读时能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
(5)阅读时关注文章表达形式并体会表达效果。
(6)阅读时能主动提问,分类摘录有用的材料,初步养成课外阅读习惯。(二)教学内容 1.阅读方式
(1)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时能边读边思考,自觉地边读边圈画。2.词语理解
(1)借助常用词典理解生词或成语的意义。
(2)运用学过的方法在具体语境中理解生词的意思。3.文章的主要内容
(1)阅读时有抓文章主要内容的意识。(2)辨析文章的主要内容与次要内容。
(3)抓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领会文章主要内容。(4)用段意归并法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5)抓住关键句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4.文章的表达形式
(1)结合语境体会生动的词语运用及其表达效果。(2)结合语境体会生动有变化的句子表达及其效果。
(3)结合语境体会名句、格言和比喻句、拟人句等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及其表达效果。(4)在具体语境中认识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等人物描写方法,并体全其表达效果。(5)在具体语境中认识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点面结合等描写景物和事物的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5.各类文体阅读
(1)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能用感情朗读方式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对文章中的人物和事件发表自己的想法。
(2)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3)阅读优秀诗文,能自觉体会作品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方式,并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6.阅读习惯(1)质疑提问。阅读时能从文章的内容、标题以及遣词造句等方面提出疑问,通过请教他人、查阅工具书等途径解决疑问。
(2)阅读积累。阅读课文或课外书籍,能自觉积累并摘录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25篇(段)。
(3)课外阅读。每天读书看报不少于半小时。学习收藏图书资料。阅读课外读物总量不少于25万字。五、五年级阅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熟练地默读文章,学习浏览。
(3)阅读时能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和理清文章的结构顺序。(4)阅读时能关注文章的表达形式并体会其表达效果。(5)阅读时能主动写批注和摘录,有课外阅读书报的习惯。(二)教学内容 1.阅读方式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正确熟练地默读,默读速度达到每分钟200字。(3)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圈画批注。(4)学习运用浏览方式,通过工具书或网络查找资料。2.文章的思想情感
(1)认识并自觉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2)抓住主要事件领会文章的思想情感。
(3)根据关键词句或关键段落领会文章的思想情感。(4)能用合适的方法领会课文的思想情感。3.文章的表达顺序
(1)认识小学语文课文的五种常见结构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地点转换顺序,事物的几个方面,“总—分”或“总—分—总”结构顺序)。(2)阅读时自觉关注文章的结构顺序。
(3)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4.文章的表达形式
(1)结合语境体会引号、省略号、感叹句、破折号等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及其表达效果。(2)在具体语境中认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的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3在具体语境中认识场面描写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4)结合课文辨别详写和略写,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具体语境中初步认识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5.各类文体阅读
(1)了解寓言、神话、故事、小说等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方法,了解事件梗概,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关注作品中描写场景、人物、细节的方法。
(2)了解诗歌的阅读方法,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会品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3)了解说明性文章的阅读方法,能抓住文章要点,体会说明性文章语言运用简洁准确的特点。
6.阅读习惯
(1)质疑提问。阅读时能有意识地从文章表达形式(遣词造句、标点符号运用、写作方法)方面提出自己的疑问。在提问交流和讨论时,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2)阅读积累。分类摘录课内外读物中精彩的词句、段落和有用资料。背诵优秀论文30篇(段)。(3)课外阅读。每天读书看报不少于45分钟。学习收藏图书资料。阅读课外读物总量不少于40万字。六、六年级阅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默读,并有一定的速度。
(2)能运用默读或浏览方式,通过工具书或网络查找资料。
(3)阅读文章时能主动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理清文章的结构顺序。(4)阅读文章时能主动关注文章的表达形式并体会其表达效果。(5)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喜欢读书看报。(二)教学内容 1.阅读方式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能熟练地默读,默读速度达到每分钟300字。(3)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圈画批注。
(4)运用浏览方式通过工具书或网络查找资料。2.文章的思想内容(1)阅读时能自觉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阅读时能运用合适的方法领会课文的思想情感。(3)阅读时能运用合适的方法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3.文章的表达形式
(1)在具体语境中,认识文章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并体会其表达效果。(2)结合课文认识顺叙、倒叙等叙述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3)结合课文认识几种常见的开头、结尾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4)结合具体语境认识文章中常见的过渡方法和前后照应的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4.各类文体阅读
(1)初步认识写实性记叙文与虚构性文学作品。
(2)阅读课文时能对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文章结构以及表达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做出适当评价。
(3)阅读说明性文章时,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4)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时,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5.阅读习惯
6.阅读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指什么 篇六
课程目标:内容目标,能力目标,活动目标。关系:
课程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目标是具体的学生关联。
区别:课程目标是一个阶段完成的任务。学习领域的目标:识字、写字、阅读
教学目标是一个学习内容的目标,层级:单元学习目标:一个阅读单元。一次习作,一次口语交际。层级二一个学习项目:口语交际的一项规则。几个规则来学。
第三个层级:一节课来讲的,---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环节一个内容落脚点。阅读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关联
课程目标的达成。内容目标—分解目标知识—教学目标
活动目标---情境化活动----教学目标
大小的,总和,集合的过程这种情况下是对的。
语文课程整体研究水平有待提高。黑颜色是能力目标,分解:知识分成快,语文教学大部分是能力目标
3、阅读教学目标指向课文关键
如何阅读:能力目标谁在读---读的是什么 语文能力和生活结果理解和感受。
语境意义
语文经验
人生经验-------学生理解课文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上理解的。学生理解有问题是有地方没读懂。
阅读是理解感受这写字。阅读时凭着自己的经验谈出自己的感受。学生有的地方没读懂。
语文阅读大部分情况下能读懂,其实没有读懂,发现自己不懂得地方 读的人对读的东西的感受。有些地方感受不到,没有达到目标
1、背景,路长
时间和地点构成了人活动的场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这个故事。阅读是学习如何阅读最后达到学会阅读。
2、用时代标志物理解,留白,补白理解。那是什么时代 目标指向关键处:课题、作者,三段、议论、表述。学生能理解感受这篇文章黄颜色的地方? 散文作者背景每节课都学到东西,理解感受课文关键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关于课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指向理解
如何进行“共同备课” 确定教学终点(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起点(学情分析)设计教学环节(台阶)确定教学内容落点
本单元需要掌握的能力:
1、掌握阅读教学设计的备课模板并应用于备课实践
2、能回溯优秀课例中教学目标所指向的点(课文理解感受的关键处)及其教学内容。
z2、依据学生自读状况设定教学起点,区分学生自己能理解感受的地方,理解感受有问题和困难的地方,明确教学起点。
3、按照文本理解和感受的事理逻辑,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设计2-3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的内容落点分几个步骤,几个步骤通常指向一个有关联的关键点、关键处。4相应于内容落点的步骤,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
确定教学终点(阅读教学)基于教师自身的阅读体验,结合对学生(课前)阅读状况的判断,根据文本体式(这一类鱼片类型)的特质,确定“这一篇”课文理解感受的关键点、关键处、并准确陈述。
确定教学起点(学情分析)从经验判断,或采用预习题等方式了解学生(课前)“这一篇”课文的阅读现状,区分学生自己能理解感受的地方,理解感受有问题和困难的地方,明确教学起点。研究表明,学生理解感受有问题和困难的地方,往往就在“这一篇”课文理解感受的关键点,关键处。所以,也可以采用从课文理解感受关键处逆推的办法,预估学生(课前)阅读状况。
设计教学环节(台阶)按照文本理解和噶手的事理逻辑,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根据对优秀教师的课例研究,(大陆)好的阅读教学,通常是2-3个教学环节,主要环节15-20分钟,组织学生较充分的“学的活动”。2-3个环节呈阶梯状,形成从教学起点走向教学目标的台阶。
确定教学内容落点有两层含义:
1、确定一个环节的教学目标,即在这个环节里要学生能(能自主地)理解感受的某个(某些)关键点、关键处,通常还会细分出几个小点,构成着一环节学习内容的“步骤”。
2、确定教学内容,即学生能(能自主地)理解感受某个(某些)关键点,关键处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核心是阅读方法。
选择学习方式 即组织学生“学的活动”,从教师这一方面来表述,就是“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学习方式的选择,是相对于教学环节中的“步骤”,即教学目标与内容的最小单位,有时也对应于教学环节的内容落点。可以这样来理解:使学生能(能自主地)理解感受课文的“这一点”语文知识,学生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学的更好,更有效。
共同备课 课例研究的一种样式,特指专家参与的“共同备课”。通常6-9名学生一组,每组1-2为备课合作专家,依照阅读家偶尔设计模板,讨论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共同备课时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在师范生培养和在职教师培训,侧重点不同:
1、在师范生培养,主要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体验性地学会如何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如何依据文本理解和感受的事理逻辑,设计教学环节。
2、在职教师培训,倾向于反思,促使教师在反思中学习。
能力点解释:
能回溯优秀课例中教学目标所指向的点,(课文理解感受的关键处)及其教学内容
课例研究的一种样式。研读优秀教师的课例,分析其教学目标所指向的点,回溯有秀教师所确定的理解感受课文的关键点,关键处,及相应的学习内容;通过教师的提问处,引导学生讨论的点,回溯优秀教师在备课时是如何预估的学生(课前)阅读状况。
阅读能力,阅读方法指什么? 教学要求:
1、阅读教学设计模板
2、确定教学终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3、确定教学起点(学情分析)
4、设计教学环节(台阶)
5、确定教学内容落实点
阅读活动,阅读能力,阅读方法
阅读的核心是理解,低段是识字,高段是理解
阅读主题-----如何阅读----阅读对象
比喻的方式是用喻体想象本体。
阅读经验---阅读方法-推论
1、认识字词。解码的过程2文章话题要以必要的生活经验和百科知识。
3、理解过程的心智活动,阅读规则和方法的推论。
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所有心理学家,教育学家
认识每个字不一定会阅读。只要老师明白什么是阅读就不会偏离。老师讲的阅读是怎样去阅读,理解过程
1、解码:把文字翻译成意思
2、解释就是理解
三种状态:1理解表层的解码。黄山奇石起在哪里 2篇章格局:对整篇课文的理解结构当中去理解。3情景模型,知道孔雀的人和不知道孔雀的人理解有差异。
字词辨识,句子处理,读者把握语篇的字面讯息。
读者根据语篇的字面讯息,推论字里行间没有名言的隐含讯息。
连贯篇章和建立语篇结构,是语篇衔接并连贯成为一个可以理解的整体。读者吧所理解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照与结合。拓展和丰富对世界的认识,进而对语篇进行评价。
教师的语文知识与学生的语文知识 王尚文《语感论》 课堂交往知识
阅读的核心是理解:产生的感受 什么是阅读能力
字词辨识,句子处理,读者把握语篇的字面讯息
读者根据语篇的字面讯息,推论字里行间没有明言的隐含讯息。
连贯篇章和建立语篇结构,使语篇衔接并连贯成为一个可理解的整体。
读者把所理解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照与结合,扩展和丰富对世界的认识,进而对语篇进行评价 阅读取向与阅读能力
哪一种阅读:抱着什么目的,怎样看待文本? 如何阅读:在文本什么地方看出什么东西。
2、教学交往中的语文知识。(交往术语)
用很多术语表达一件事情说明老师自己对自己的表达不清楚。教师和学生保持一致的是所指。
3、区分语文知识状态的意义。
叙事的视角,叙事的时间,叙事的步奏。老师知道的知识和学生知道的不是一个状态。语文教师要树立专业的尊严。二
1、语文目标涉及的文体 叙事类、说明性、阅读是一种文体的思维。
2、语篇的概念(语篇类型和阅读方法)
语篇的涵盖率更强一些。是指口语或书面语相对完整的语言交际单位。语篇和作文的差别:
语篇是有功能的,是有目的的,联系语境的。
3、语篇的类型
共同的话题
文类 合理的句序
体裁 语言的衔接和呼应
语体
文体
儿歌的一种连锁调(语篇类型)前后顶针 颠倒歌
违反逻辑造成趣味。绕口令
声韵调
趣味 不同的体式阅读方式不同。
4、区分语篇类型的教学意义
议论文教什么?论点,论据,论证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励志文 我若为王
杂文 纪念白求恩
论美
段想式随笔 阅读取向。
儿童文学:儿歌、摇篮曲、连锁调
等 三
1、三大语篇类型
实用文章:目的明确。报纸、杂志、写作,笔记都是实用 文学作品:诗歌、小说、剧本、散文 纯文学:小说、诗歌、戏剧
戏曲
杂文学:散文 非文学:实用文章
2、文学鉴赏
快速阅读就是跳读,主要内容的抓取
文学作品:体验、感受、品味、感悟、欣赏。
什么是文学阅读
以文学的姿势,阅读文学作品 浸润式地感知文学作品;
(1)接纳作者虚构的世界,并浸润其中,享受阅读的过程和乐趣,这是文学鉴赏的基本样式。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比什么都重要。
(2)感知由文字,声音唤起的形象和情感,而不仅仅是了解内容,这是文学鉴赏的主要标志。
(3)充分地体验和分享文学作品传递的人生经验和语文经验,在具体形象化的感知中,“看到”作者对社会和生活的“观念”、并与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相关联,这是文学鉴赏的较高境界。
概括方法:看到。
理性的阅读方式:
借助文学解读的工具,或行家的指点,扩展、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汉语是人文性的,是音乐性的。
3、实用性文章阅读。
阅读目的来分种类:检视性阅读,(浏览初级的);理解性阅读;操作性阅读;批判性阅读方式(成人后重要的阅读方式);研究型阅读方法;
4、阅读散文。(教不会学生写作)
说不清楚的叫散文,不讲规范,感到什么些什么,不同的人写散文,同一个人写散文不同。好散文的标志:对生活的认识有(内容)独特性,形式上创新。写实的,不容许说谎。真诚是散文的生命。了解作者。教散文:培育、激发、共同备课
定篇类型的课文及教学内容。语文教科书选文的功能
五类: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引子。
经典作品,必学成为文学文化的修养。要透彻的领会。用件:参考资料,图片、书、电影了解作家
共同备课交流
7.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篇七
关键词:教育目标分类学,物理教学,楞次定律
修订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将教育目标类别完善为两个维度: 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知识维度主要指学生应该学什么或者教师应该教什么, 认知过程维度主要是协助教师按照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阶段过程进行教学。[1]在实际教学中, 如何用修订版的分类学理论来分析物理教师的教学设计? 这个问题到现在还困扰着一线的物理教师。笔者选用教学案例 《楞次定律》, 运用修订版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对本节物理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和研究, 将修订版分类学应用于物理教学实践中。
一、目标
为本节课设立了3 个目标:
1. 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
2. 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3. 掌握右手定则, 理解右手定则和楞次定律的关系。
评析: 目标1, 在知识维度, 属于概念性知识, 在认知过程维度中属理解。
目标2, 根据认知过程维度, 该认知过程是运用。从知识维度中, “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是指如何运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应属于程序性知识。
目标3, 主要线索词语是 “右手定则”和 “楞次定律”。在知识维度中, 可归类为概念性知识。在认知过程维度中动词 “掌握”是指记忆和理解。“理解……关系”, 要完成这个任务首先要区分右手定则和楞次定律的异同, 在分类图式中, 这一目标归于分析概念性知识。根据分类表将此3 个目标归类于表1 中。
二、教学活动
创设物理学习情境, 播放两个视频 ( 刘谦的魔术表演、水上舞蹈) 均是基于楞次定律而发生的一些现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 ( 1) 演示铝环实验, 学生在观察实验过程中, 获知铝环运动的方向与磁铁的运动方向的关系。 ( 2) 播放落磁实验的FLASH课件, 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 组织学生讨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感应电流的方向由哪些因素决定? 如何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评析: 演示铝环实验, 将事实性知识向概念性知识转移。这种转移的线索是先通过向学生演示铝环实验, 让学生认清事实性概念, 再通过落磁实验, 引导学生思考感应电流方向与哪些因素决定, 如何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问题, 此教学活动是为目标1 做准备。铝环实验处于教学活动中新课引入的后续部分, 承担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认知过程维度, 归类于记忆和理解。在知识维度中, 归类于事实性知识。
接下来, 教师 ( 3) 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完成实验观察表格。 ( 4) 引导学生总结物理规律, 得出楞次定律。 ( 5) 对楞次定律进行解读, 深入理解楞次定律。
评析: 这个过程, 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自主性探究实验对于高二学生是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为了更好的达成第一个目标, 自主探究学习任务需要教师更强的引导能力和组织能力。比如, 在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时, 教师适当给出建议或引导, 减少学生实验时的盲目性。探究学习有助于学生认识 ( 记忆) 并理解楞次定律, 在知识维度, 楞次定律归类于概念性知识。这些教学活动属于第一个目标的教学活动。
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楞次定律的应用, 并明确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基本步骤: ( 1) 明确原磁场的方向; ( 2) 明确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是增加还是减少; ( 3) 根据楞次定律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 4) 利用安培定则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评析: 教师给出了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方法, 即给出了程序性知识, 学生要通过练习理解并掌握程序性知识。此处是第二个目标的教学活动。该教学活动是为了学生理解和应用程序性知识。
教师问题, 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 如何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 总结右手定则内容, 区分右手定则和楞次定律, 并理解他们二者之间的关系。
评析: 这一教学活动是与第三个目标有关的记忆、理解、分析概念性知识的教学活动。另外, 如何运用楞次定律和右手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问题, 这一过程属于对程序性知识的理解与分析。
学生做相关练习题, 以便更好的掌握楞次定律和右手定则, 并能灵活应用楞次定律和右手定则。
评析: 学生通过练习相关练习题, 能充分掌握楞次定律和右手定则, 这一部分教学活动在知识维度中涉及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在认知过程维度中, 涉及了记忆, 理解, 运用, 分析等。该教学活动综合性较高, 可以是目标1 到目标3 的巩固, 检测或评价。
三、评估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活动时, 教师观察每位学生的表现, 并检查学生的实验设计表和实验观察记录, 通过检查, 教师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实验设计能力有一个大体却粗糙的评估。最后, 教师通过学生课堂练习的正确率, 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评析: 教师并未严格的对学生运用评分表来评估, 仅从教师主观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 这个过程的评估没有具体的标准和评分细则, 属于非正式评估。
尽管教师的评估是非正式的评估, 但总体来讲, 教师的评估也是具有一定的有效性。教师主要是在学生实验探究过程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对实验记录表格的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估, 而此过程的教学活动是目标1 的教学活动, 评估是对概念性知识理解的评估1。
另外, 教师通过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和正确率对学生进行评估。而练习题中涉及的内容,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这部分的评估是针对目标1 - 3 的评估1、评估2、评估3。
我们根据分类表所作的评估分析呈现在下表3 中, 为了便于比较, 目标和教学活动都载入表1 中。
表例: 浓阴影表明了高度一致———目标, 教学活动, 评估全都出现在同一单元格中; 浅荫影表明三者中的二者出现在同一单元格中。
四、小结
笔者根据修订版分类学所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考察该教学案例: 学习问题, 教学问题, 评估问题和一致性问题。
( 一) 学习问题
整节课的目的对于学生来说, 就是理解什么是楞次定律 ( 目标1) 并会运用楞次定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 目标2) 。该节课从目标1 到目标3 是逐步深化, 层次递进, 是连贯的统一体。楞次定律的应用 ( 目标2) 是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
( 二) 教学问题
根据教学活动顺序和教学目标顺序的比较, 教学活动被用于使学生从理解概念性知识 ( 目标1) 到运用程序性知识 ( 目标2) , 最后记忆和理解概念性知识, 分析概念性知识 ( 目标3) 。
( 三) 评估问题
教师采用了非正式评估。如表1 所示, 教师用非正式评估确定学生掌握三个目标。因此, 从性质上看, 这些评估是形成性的评估。此外, 学生的前概念或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那么在教学开始之前, 针对学生旧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生的前概念, 应该做出诊断性评价, 以帮助教师很好的进行教学和评价。
( 四) 一致性问题
一致性指的是目标、教学和评估之间的对应程度。[2]根据表1, 目标、教学活动、评估的三种标记全部出现在某个单元格内为高度一致, 或一些单元格只包含三种标记中的两种为中度一致。可以看出, 目标1 和目标2 为高度一致, 目标3 为中度一致。一致性问题可以将目标、教学活动和评估以目标的达成联系起来, 帮助教师分析自己的教学, 促进学生的学习。
运用教育目标分类学分析教学案例, 能够将教师遇到的大量他们认为非常模糊的目标按照分类表归类, 这样教师就有一个清晰的目标, 并用一些有效的组织方式将这些目标组织起来, 形成教学活动。基于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教学的有效性可能更好。但是这些有效性又要如何的评估呢? 基于目标和教学活动, 并按照分类表对整堂课进行评估, 其利弊是什么? 如何进行教学, 才能使目标、教学和评估高度一致呢? 这些问题亟待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乔金芳.布鲁姆目标分类学在高中物理教学案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 2011.
8.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目标;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7-0230-7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7.085
课堂学习目标是指学生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制定课堂学习目标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是具体实施教学的重要环节。一节课的成与败、得与失,起决定作用的是课堂学习目标的确定是否全面、准确、具体、切合实际,能否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落实。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关注课堂学习目标
按照省市规划,我所在的学校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有十余年了,在区教体局的推动下,我们历经了课标解读、说教材培训、达标课验收,落实课堂互动原则、落实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构建高效课堂和“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学习运用等阶段,课改的氛围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我所在的学校和我个人的数学教学实践看,在经历多年实践探索之后,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悖的一些陈旧的教学方式还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课堂教学,“教师苦教,学生厌学”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依然存在,课改的投入与成效不相匹配。通过对自身、所在学校,乃至更大范围课改情况的反思,我查找到了我认为的小学数学课改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深层次原因,那就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减负增效,关键是科学确定课堂学习目标,在教学进程中扎实达成教学目标,否则教师做得再多,如果缺失了课堂学习目标的准确确定和有效达成,都只能是无用之功。
二、数学教师在课堂学习目标上的误区必须引起重视
从我熟知的小学数学教师群体看,通过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教师对课堂学习目标的认识较以往有了明显改变,但从实际教学的现状看,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堂学习目标的理解和应用方面仍旧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误区。如确定课堂学习目标存在目标内容空洞、面面俱到、过高过低、表述模糊、难以评价等问题,致使课堂学习目标的制定不深入、不具体,无法发挥教学目标应有的价值,加大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难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目标笼统空泛。有的教师把“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这么大的目标作为一节课的学习目标。从一节课来看,似乎显得太笼统、太空泛了,缺乏课时的针对性。
二是目标形式的面面俱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维、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加以阐述。但这是从整体上把握的,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或者是某一个学段的目标。并不是说实现这样的目标,可以“毕其功于一节课”,可以“集诸目标之大成”于一节课。但教学中有的老师确定的课时目标一味地求全求新,主次不分,面面俱到,在课堂教学之中也不可能得到落实。
三是目标效果期望值过高。比如,二年级《简单的复式统计表》,使学生“会填写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报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地分析”即可,但是在同事之间的听课中我发现,一位老师要求学生绘制简单的复式统计表,结果绝大多数学生完不成任务。
四是目标本质脱离数学味。即便是过程和方法,情感与态度的目标设定也必须富有数学味,这是数学目标拟定时应该信守的原则。但有的老师甚至把学习目标确定为“经历剪、拼、画等操作,增强操作技能,体验学习的快乐”,把手段当作目标来实现,很容易上成一堂“手工课”。
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目标确定中存在的如上误区,使得数学课堂教学从起点上已经站错了位置,更难达到应有的终点,这样的课堂难以有效,何言高效?这几点还只是误区,还有的老师根本没有目标意识,写教案是照抄教师用书上现成的目标内容,教学过程中并不涉及目标,只管按照书本上呈现的教学内容进行讲授,以完成课本内容的教学为准,至于对于某些知识教授到什么程度,完全跟着感觉走。
三、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科学拟定课堂学习目标
课堂学习目标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更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只有科学制定课堂学习目标,并在教学之中想方设法予以落实,课堂教学才会从无效到有效,从低效到高效。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课堂学习目标,科学制定学习目标。首先,数学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在研读课标和教材中,理清每一个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在某一部分教学内容上应该达到的程度,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教学时有的放矢。其次,教师要认真研究学情。要尽可能摸清学生对每一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即将要达到的目标进行比对,找到学生的优势和差距,进而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定不同层面的学习目标,使“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进步”。再次,教师要学会独立制定课堂学习目标。既要做到心中有目标意识,更要有制定学习目标的能力。要抛弃照抄教师用书的不良习惯,在自己研究课标、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逐步学会结合实际独立制定课堂学习目标,使学习目标更准确、更切合实际。
总之,课堂学习目标关系着一节课的成败,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必须本着提高数学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宗旨,主动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目标制定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进行改进。
9.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篇九
一上 一、生活中的数 6~7 1、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
2、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0~10各数。
4、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二、比较 6~7 1、通过比较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2、经历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加减法(一) 15~18 1、初步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3、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4、在运算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分类 2 1、进一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3、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五、位置与顺序 4~5 1、在具体活动中,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六、认识物体 2~3 1、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初步的观察、想像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七、加减法(二) 15 1、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数、读数和写数,并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2、初步了解十进制,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学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并能解决相关的应用问题。
4、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5、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具有初步的应用意识。
八、认识钟表 2 1、结合学生日常作息时间,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半点,体会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
3、培养观察能力。
九、统计 2 1、借助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2、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一下 一、生活中的数 5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验数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能运用数进行表达与交流,逐步发展数感。
3、结合生活实际,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在此基础上,初步体会基数、序数和位值制等。
二、观察与测量 4 1、发展观察、操作、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2、通过观察实物,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会进行辨认。
3、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4、体会米和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了解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测量。
5、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加与减(一) 10 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的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有趣的图形 8 1、发展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2、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能利用它们进行拼图、折纸等活动。
3、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4、欣赏利用图形组成的美丽图案,并能尝试进行设计。
五、加与减(二) 15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发展估算和提出、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六、购物 5 1、初步形成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2、通过购物等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认识元、角、分及相互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4、在购物情境中进行有关钱款的简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加与减(三) 6 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掌握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3、发展提出问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八、统计 3 1、激发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
2、初步体验数据的获得及整过程。
3、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上 一、数一数与乘法 5 1、通过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乘法的意义。
2、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3、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简单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4、体会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加法式子列出乘法式子。
二、乘法口诀(一) 4 1、经历编制2~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培养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体验运用口诀的优越性。
2、掌握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观察物体 4 1、在观察简单物体的活动中,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3、能正确辨认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四、分一分与除法 13 1、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体会除法的意义。
4、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体会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5、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方向与位置 4 1、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2、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线路图。
六、时、分、秒 5 1、通过学习时、分、秒的知识,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2、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时、分、秒,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3、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能够准确读出钟面上的时间,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七、乘法口诀(二) 7 1、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意识。
2、会编制6~9的乘法口诀,在探索规律的基础上记忆6~9的乘法口诀。
3、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4、初步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估计意识。
八、除法 8 1、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喻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2、能运用除法运算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除法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3、进一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运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九、统计与猜测 4 1、结合实际问题,激发参与统计活动的愿望,培养统计意识。
2、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里的过程,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3、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二下 一、除法 5 1、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应用。
2、体会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能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二、混合运算 6 1、通过购物等活动,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有关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到混合运算有一定的顺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
三、方向与路线 3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
3、结合本地的情况,认识简单的线路图,能根据线路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生活中的大数 7 1、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万以内的数,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通过实际操作,具体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能运用数进行表达与交流,逐步发展数感。
3、通过“拨一拨”等数学活动,认识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五、测量 4 1、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测量活动,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有多长,并知道千米、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六、加与减(一) 12 1、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体会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3、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发展估算意识。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七、认识图形 6 1、结合生活情境,直观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借助三角尺辨认以上三种角。
2、通过观测、比较、测量、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3、能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4、结合生活情境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5、欣赏用基本图形构成的美丽图案;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设计图案,发展空间想像能力和审美能力。
八、加与减(二) 7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探索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九、统计 4 1、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里、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认识统计表和图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能作出简单的预测。
三上 一、乘除法 8 1、结合具体情境,感知乘除法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形成从数学角度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2、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的口算方法,探索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
3、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观察物体 3 1、在搭立体图形和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的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经历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3、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4、在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三、千克、克、吨 6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克、千克、吨的实际质量。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重量。
2、掌握克、千克、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四、乘法 10 1、结合生动、现实的情境,进一步感知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能在购物、乘车等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3、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4、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运用乘法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5、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五、周长 6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3、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4、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六、除法 8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能进行验算。
3、结合具体计算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4、能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灵活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经历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等实践活动,并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七、年、月、日 8 1、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能判断平年和闰年。
2、会看日历,能从日历中找到有关的信息。
3、体会引入24时计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计时法。
4、通过观察、实验和交流,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时间观念。
5、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八、可能性 2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2、结合具体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通过实验操作、分析推理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4、对有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进行描述,并和同伴交流想法。
5、结合具体情境,能对某些事件进行推理,知道其结果。
6、获得有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在和同伴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三下 一、元、角、分与小数 6 1、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经历比较商品单价高低贵贱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
4、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有些事物,解决相关的有些简单问题,与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对称、平移和旋转 6 1、结合实例,感知身边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
2、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4、结合图案的欣赏与设计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等图形变换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培养对图形的知觉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乘法 8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独立思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估算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并与同伴交流,解释估算或计算过程。
3、能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面积 7 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的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
3、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认识分数 9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3、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
4、能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进行交流。
六、统计与可能性 5 1、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习近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2、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3、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学习体会07-23
激励策略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09-09
浅析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12-03
小学数学教育与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计06-20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素质教育与数学教学改革-人教版新课标10-23
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08-26
小学数学日记500字:生活中的数学题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