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词语教学的策略

2024-08-02

例谈词语教学的策略(精选14篇)

1.例谈词语教学的策略 篇一

词语教学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金台区长寿小学

唐亚平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工作者,本次参加了继续教育培训之后,深切感受到了自身在词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学到了改正的方法,以下是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自己原来教学中的误区

语文教学都是以字词为主,我在教学词语时,采用的办法是:(1)读。早读时,让学生一个词语读五遍,再全班齐读,个人领读,试图以多读来达到学生记忆词语之目的。

(2)写。让一个词语写两行,写错的罚写十遍。(3)听写。读写完之后,全班听写,或由家长听写。

二、剖析这些做法的不足的原因

上面这些做法是我一贯的方法,想必也是好多同行的做法。通过本次网上培训,我明白了自己在教学词语时,最大的问题是缺少理解和运用,自身没有具备词语的语言义和言语义知识,词的理性义分析是准确辨析词语的前提,词语辨析重点是要能分析词语的适用对象和对象特征。复合词结构类型、字义和词义的关系是字词贯通、系联教学策略的理据 ,词的上下位关系、反义同义关系揭示词、词义是个系统。反义、同义的类型介绍有助于教师准地认识语言现象,在教学中解决疑难问题。

三、今后应对词语教学的策略

通过网上学习,我深深的体会到:老师只有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

环境中,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让学生掌握一些词语学习的基本技巧,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联系课文的上下文词句义,直接感知词语意。一些词语在出现时,前文后文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语意,触手可及,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应放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词语。如我在教老舍先生的作品《养花》一文时,有一段:“若是对花草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置之不理”中的“之”,在词语解释里是“它”的意思,我让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指“花草”。学生对这个词语就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还要联系一段话中语句间的关系,理解词语。语句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虚词,想通过口头释意,有板有眼,唯恐丢字漏字,挂一漏万,则会显得吃力不讨好。最实用的方法应是引导学生读懂前、后句子,挖掘语句间的关系。如我在教《狼牙山五壮士》时,有这样一段话:“石头像土雹子一样,滚到山下。”这是个比喻句,把石头比作雹子,这是表面意思,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这里面包含着五壮士对敌人的仇恨,和誓死掩护群众安全转移的决心,更深一步,就是五斗士具有坚定的革命意志,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三)联系课文语句所描述故事情节的发展,理解词语。这种方法是被理解的词语大多是在记事的课文中,学生往往特别关心故事情节的发展。此时,学生对维持故事的完整性、延续性有强烈欲望。教师可抓住契机,可利用故事发展情节来理解词语。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的“浏览”一词,从字典中找解释,理解起来交难。就让学生

读句子,回忆自己平时读书书怎样的,遇到自己喜欢的文章独立几遍,不喜欢的文章又是怎么读的,就体会了浏览的意思。

(四)通过比较理解文中词语

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的解释定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因此,运用比较法进行词语教学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法文法。如,在教授“五光十色”这个词时,我就运用了比较的方法。

1、海滩上有许多五光十色的贝壳。

2、街道有许多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句中两个“五光十色”都有颜色多的意思,但重点各不相同。第一个句子中的“五光十色”,指的是自然的色泽,而第二句中的则指人造的光泽鲜艳。

(五)教师学生的情境表演

教师的表演,包括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肢体语言,演示使学生理解词义。如“手舞足蹈”,如果教师引导学生伸手、跺脚,学生就能很快体会出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新课程的实施,给语文课带来了新的冲击,引发了百花齐放的教学模式,但是有一点,我们不能忘,那就是我们汉语教学的基本点:词语教学。让我们的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让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迷失方向,请我们的语文教师,实实在在地去教学语文,扎扎实实地进行词句训练,让语文教学回归本身。

2.例谈提高词语教学效率的方法 篇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A-0041-02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在以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根本任务的语文教学中,词语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贯穿整个语文教学的始终。然而,对于词语教学,很多老师都是带领学生认读之后,解释词语意思,然后进行课文内容的分析。这样的教学,词语的意义、意蕴没有得到应有的挖掘,学生对于词语的意思很难准确地理解,因而不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及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进行语文教学,就必须抓实词语教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品味词语,提高词语教学的效率。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正确理解词义是正确运用词语的基础,在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的基础上,要抓住理解词语这一中心环节不放。理解词语的意思方法多样,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意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可见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小学生必备的语文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读懂词语的意思。在词语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把词语放在整篇课文中揣摩其意,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当学到“雪中送炭”一词时,笔者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师:课文用了哪个成语?

生:雪中送炭。

师:“雪中送炭”的“雪”和“炭”是什么意思?

生:雪,下雪;炭,木炭。

师:下雪了,天气怎样?这时最需要什么?

生:下雪了,天气很冷,这时最需要温暖。

师:谁能说说“雪中送炭”的字面意思?

生:在大雪天最冷的时候,给人送去木炭,让他取暖。比喻在别人困难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师:再读课文句子——

生: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师: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这时急需什么?句子中的“雪”是什么?“炭”呢?

生:句子中的“雪”是空着肚子,“炭”指打糕。

师:读句子——“测验时,我的笔没墨了,同桌借给了我一枝笔。这真是雪中送炭啊!”这里的“雪”是什么?“炭”指什么?你能用这个词说一句话吗?

这样引导,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词语意思。

再如,“不约而同”一词是《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一个重点词,在让同学们用“不约而同”一词造句时,个别同学写到“我不约而同……”显然,学生还没理解词语意思。其实“不约而同”一词可以这样引导。

(师读句子)

“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老人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青年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小孩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师:有人指挥吗?约定了吗?

生:没有。

师:事先没有约定而彼此的看法或行动完全一致,课文用了哪个词语?

生:不约而同。

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词语的意思了。

二、品味词语的多种方式

阅读方法不仅仅是机械的解释定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可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者生活实际,进行言语比较训练,体味词语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近义词比较

1.《桥》这篇课文,体会老汉的“吼”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对比:

①老汉突然跑上前,从队伍里拉出一个小伙子,叫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很。

②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从“冲、揪、吼、像只豹子”这几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2.《穷人》这篇课文,在收养西蒙孩子时,渔夫说:“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个熬字可以换成什么词?可以换吗?为什么?比较句子:

①“哦,我们,我们总能度过去的。”

②“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通过比较。学生能体会到“熬”字用得很准确,明白了渔夫一家以后的日子将举步维艰,也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比原来更困难,但为了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他们宁可吃苦,反映了穷人善良的高尚品质。

这样教学,不但让学生精准地把握了词语的意思,作者用词的准确性,而且体味到了词语背后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对比比较

通过不同词语之间强烈的对比,就能品味出文本的情感、突出主人公的思想品质。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中的“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把句子中的两个词语“成吨”、“0.1克”放在整个语境中让学生理解、体会,就能让学生感悟、领会到居里夫人的献身科学、对真理锲而不舍的崇高品质。

(三)同词异义比较

同一个词语,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所表示的意义不同。

例如《桥》这篇课文有两处老汉的“吼”。

①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②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这里有两处“吼”,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吗?从这两句话里的“吼”你体会到了老汉想到了谁?

通过讨论,同学们弄清了第一个“吼”是表示老汉要小伙子站到最后,让老百姓先过桥(爱村民);在村民过桥后,只剩老汉与小伙子时,第二个“吼”是叫小伙子快点走(爱小伙子)。

(四)增删词语比较

这种方法就是在同一语句中,增添一词或删减一词,然后进行比较,以显示某一词语的表达效果。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走”可以改为“我们走”或者“同志们,跟我走”吗?比较一下表达效果,通过引导比较,学生明白了一个“走”字,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决定之果断,也能更好地理解了斩钉截铁的意思。

又如,《一夜的工作》有个句子:“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分量。”教学时,笔者抛出问题:花生米增加了吗,你的理由是什么?大部分同学说没增加,为了让同学们准确理解,笔者用了删词比较法。

把“好像”删掉后意思相同吗?请读句子:

①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分量。

②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分量。

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好像没增加,其实增加了,只是太少,能数得清颗数,可想周总理的生活是多么简朴。

3.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方法策略研究 篇三

袁微子强调:“文字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头等重要的训练。”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阅读搞得教学轰轰烈烈,包含其中的词语教学却往往被忽视或教学方法不当,导致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训练不扎实。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重视课堂教学中词语的教学,应采取多种方法,扩展学生释词思路,优化训练,指导运用,以收到较好的语言文字训练效果。

1、模糊意会,领悟词义。

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过程具有递时性,要经历“模糊→清晰→模糊”三个步骤,并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词语,学生只要意会,基本上知道其意思,能运用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他们理解得很确切。随着对文章的深入阅读和阅读量的增大,学生经历一个自我模糊、不断理解的过程,并由模糊趋向清晰。教师教学时采用意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激发他们自我探求的兴趣。

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不约而同”一词,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是“同时站直了身体的意思”(这是模糊理解);经过查字典知道是“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一致”的意思(这是规范清晰的理解);最后经过深入阅读课文,又渐渐领悟到:这就是人民群众送别周总理时同样的悲痛心情,以及对周总理无比爱戴的共同情感的表现。通过这种对词的分步体会,学生就可领会课文的中心。教学实践证明:把这种词语的理解方法教给学生,有利于促使学生在认真阅读中领悟词义,提高品词解句的水平,也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2、比较琢磨,理解词义。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词语虽然含义并不深奥,却用得准确、传神。教学这类词,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比较、琢磨的方法增强语感,意会词义。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一句,其中的“才”是表示战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一句中的“才”则是表示时间短。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琢磨加以理解,从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运用相同的词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这样,可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对词义的理解升华到对句子的理解、对中心的把握上来。比较法理解词义,是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3、互换词语,理解文意。

在进行词语教学时,还可以运用换词法。换词就是用互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语。换词不仅能让孩子联系已有的知识,启发新的知识,还可以体会到作者使用这个词语时的情感体验。如《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作者当时用了“到”、“入”、“过”、“满”,都觉得不甚满意,最后决定用“绿”取代了以上那些字眼。在教学时,可以让孩子尝试着用一些词替换“绿”,并说明为什么要用这个词?最后教师总结说明作者使用“绿”的意图在于它不仅表示绿色,还有“吹绿了”的意思,作者将春风拟人化,增添了动态美,“绿”也由此成为全诗的“诗眼”。此种做法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作者用词的高明之处和独特的写作技巧,体会文章之所以生动,之所以具有美感的原因。

4、演示实验,领会意思。

词语理解最容易也最让学生感兴趣的方法是演示实验。如《乡下人家》中对“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中“大踏步”可以让学生尝试演一演,进一步体会农家的风情。录像的使用也可以再现课文所描述的优美境观,既释词又解句,使学生更好地把课文了然于心。

5、联系生活,理解词语。

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已经接受了大量的信息。有一部分信息已与书面词语建立了对应联系,在生活实际中已理解掌握了这些词语。但更多的信息与书面词语并未建立联系。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类词语时,教师如果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则可收到最好的效果。例如“乳白、枣红、米黄”这些词语,可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平日所喝过的牛奶、所吃过的红枣、所见过的小米的颜色而不讲自明;而“山梁、树冠”等词,我们则可通过引导学生看相关的幻灯、图片、实物进行理解。

二、、运用技术,活跃气氛

现代信息技术已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由声音、文本、图像、动画等构成的动态教材。运用多媒体、教学挂图、联系现实生活等方式辅助词语教学,使学生的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提高学习效率。

如《赵州桥》这样描写桥上的雕刻艺术:“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句中生词较多。教学时,教师可用投影把千姿百态的龙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互相缠绕”、“互相抵着”、“遥望”等词语的意思。

三、优化评价,调动兴趣

4.例谈词语教学的策略 篇四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案例论述了如何以探究式教学开展生物实验课来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从转变实验教学的模式、在验证性实验中加入探究性因素、及时捕捉课堂中生成性探究实验、开展好经典的探究性实验等方面进行探讨。

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使生物学课堂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已深入每位教学实践者的心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课堂教学已旧貌换新颜。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施探究式实验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线的生物教师在课堂上应如何适时适度的进行探究式实验教学,从而使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呢?下面结合亲身经历谈谈自己在生物探究式实验教学上的一些设计策略。

一、转变实验教学的模式 目前,在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在每次实验课上要花相当长的时间讲出教材中规定的该实验的目的、原理,要介绍仪器、实验步骤,甚至要先演示一遍,然后才让学生照着老师所给的步骤动几下,实验就算完成了。这样的实验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这种重操作、重结论、轻思维的实验教学方式,既呆板又无法使实验教学的作用充分的体现,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无从谈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是一节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验技能课,在以往教学时,我将制作的详细步骤、每一步的注意事项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都先给学生进行讲解,甚至关键的地方演示给他们看,接着才允许学生动手实验。这种教学方式便于学生较快获得操作经验,但却无法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获得这些经验的过程,学生学了后容易遗忘,以后操作时经常出错。

后来,我转变了实验教学方式,采用了探究式实验教学,我先利用电教设备演示操作的简单步骤,为学生接下来的自主探索奠定基础;设计了七个思考题好象是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中的石头,帮助和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过程中,教师由以前的“管理者”变成了“参与者”、“指导者”。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反复尝试不同的操作方法,比较不同的方法产生的不同效果,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怎样做会更好?”小组讨论和全班范围内交流使学生感受了探究合作学习,学生掌握着自己总结出的经验再进行第二次操作练习。

我发现学生由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实验研究者,在整个实验教学中,不仅仅训练了学生实验动手技能,更重要的是进行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由学生自己获得的经验,学生理解得深刻,记得牢固。学生明显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也增强了自信心。

二、在验证性实验中加入探究性因素

教育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叫人发现真理”。传统的生物实验一般是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验证性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减少了学生探索与发现的机会。若变换一个角度把适合研究探索的验证性实验加入探究性因素,恢复生物探究性的本来面貌,使学生由旁观者变为承担者,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究者,有助于学生去主动探究学习获取知识。并在实施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的去构思,去实施他们想要做的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及创造能力。

“光合作用的产物”一节安排了一个验证性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在教学中我认为该实验从选材、遮光、光照、脱色到检验的整个过程,体现了一种科学探究过程,展现了一种科学探究思想。因此我把该实验改为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经历,把课题改为“探究绿 1 叶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即将本来直接肯定的课题改为疑问式的有待探索、研究的课题。这是因为原课题太直接太肯定,学生一看就一目了然─绿叶在光下能制造淀粉,使学生只产生验证一下的心里,注重实验结果,淡化实验过程,抑制了学生的求知欲,不利于发展思维。改动后经教师启发引导,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能积极主动地在实验过程中去寻找揭开谜底的方法和途径。待实验结束时,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为什么一半要遮光,一半不遮光?为什么要在酒精中隔水加热?如何来检验淀粉的产生?等疑问就迎刃而解了。并在此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可让学生进一步去探究“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有关”“光合作用的原料需要水和二氧化碳”等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及时捕捉课堂中生成性探究实验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生成性课堂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如果失去了它的生成性,那么课堂也就失去了弹性和生命活力。在开展生物探究性实验课时,随着探究问题的深入,学生可能在一瞬间获得灵感而发出有创造性新的探究问题。对于这些学生很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予高度重视,要抓住机会,及时捕捉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并能在亮点处引领,在冷场处引领,在迷茫处引领,在错误处引领,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是教材上安排的一探究实验,按课本要求,是让学生通过做蚯蚓分别在纸板上和玻璃上爬的实验,得出蚯蚓在粗糙的表面比光滑的表面爬得快的结论。在讨论完实验要求、发放实验材料后,学生都在兴致勃勃地做实验。突然有学生大声问:老师,蚯蚓怎么在硬纸板上爬不动啊?笔者走过去一看,原来该组学生没有将硬纸板表面打湿。教师解释了原因,让他按要求重做。这时又有学生说:

“老师,这纸不好,非要打湿才能做实验,没有木板好”; “玻璃要不要打湿啊?”

“蚯蚓在打湿的纸板上和玻璃上爬得一样快。”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此时笔者经过一番考虑之后,让学生们停下手中的实验,问:“同学们发现了新问题,是吗?”

“是。”

“想探究吗?” “想。”

“那么,我们的假设是什么呢?”

经过简短地引导之后,学生们确定了新的假设:蚯蚓在物体的湿表面比干表面爬得快。“怎样设计方案呢?”

学生们又将方案重新设计,重新进行实验。有的在纸板上做,有的在玻璃上做,有的在水泥地上做,但秩序比刚才好多了(这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对此他们非常有兴趣)。然后,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交流讨论,一切都井然有序。最后教师问道“你们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了吗?”“知道。”学生归纳总结,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通过实验体验,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四、开展好经典的探究性实验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中设计了操作性强的经典的探究性实验,如“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等,如何开展好这些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

1、教学中应该重点突出,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收获最大化

探究性实验是模拟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以问题解决为中心,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过程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整个教学过程时间较长。如果每节探究性实验课都将每个环节深入下去,教学时间肯定不够。因此,教师在一堂课上应该有侧重的选择某个探究环节进行训练。例如“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这一探究课题,若将所有影响因素都让学生逐一探究,课堂时间肯定不够,因而教学重点应改为训练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就某一影响因素的实验方案进行课堂实施,分析实验结果,这样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的收获可能会最大化。

2、多为学生创设自主实践机会,体验科学发现的真谛和乐趣 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多让学生去思考自己的科学探究的方案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智慧。我们教师在课堂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听取学生的合理意见。即使学生学习的方案和计划有明显的不足,也不应轻易地来个少数服从多数,可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实验思路来探究一番,如果失败了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失败的原因,达到训练思维和培养实践能力的目的。例如,在“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探究课的扩展性实验的实施计划中,就发现有学生在探究干、湿度对鼠妇的影响,对放置鼠妇什么位置有2种不同观点:甲同学认为应放置在干、湿两侧的中央,乙同学认为应放置在干、湿两侧的中线附近。其实,这两种放置方法都各有道理,完全可以学生自己去试一试。

3、教师应处理好“放”和“导”,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该“放”的要尽可能放开。例如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该经常给孩子这样的机会,让孩子自己提问!有人担心学生会海提,海提完了别怕,适当收就是了,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地引导,选择适合我们探究的问题就行了。例如在进行“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探究时,学生提出了水、氧气、温度、光、土壤、营养物质,甚至还提出了音乐这些外界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面对学生的异想天开,我们教师应抱有欣赏甚至惊喜的态度。因为这种异想天开正是学生想像力、创造力的体现,是学生智慧的火花。“放”开的课堂很活跃。但能否有收获,达成教学目标,要看教师如何“导”。导的方式应该最好用讨价还价式的对话,态度要亲切平等,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参与。例如,针对学生提出的影响种子萌发的种种因素,我采用学生间和师生间相互辩论,说出道理为什么某一条件对种子萌发有或没有影响。最后水、氧气、温度、音乐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无法否定,最终我们进行了这四个外界条件对种子萌发的探究。

5.例谈词语教学的策略 篇五

摘要:语法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本文以名词性从句的教学为例,分析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策略,为高中英语教学做出了创新性的教学探索。

关键词: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名词性从句

语法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很多学生都反映在语法学习中会有“搞不清逻辑、理不清关系、学不会概念、记不住用法、换不了形式”的问题。大多数学生都是听的时候听懂了。这是大多数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通病,是我们在英语语法的教学中所不得不引起重视的问题,也启发我们应该反思传统的英语语法的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开辟新的教学道路。

一、英语语法教学的特点分析

在高中英语语法的教学中,要想做好这一知识内容的教学,首先要明白其含义,了解其特点,掌握其规律,在系统学习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开展英语语法的教学。英语语法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理论性等特点,它是对英语的语言进行了总结分析之后所概括出来的一种一般性的规律,形成了一定的语言规则的一种系统性的过程。

二、英语语法的教学方法探索和分析――以名词性从句为例

(一)学习语法概念,了解基本内涵

学习一门知识,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它是什么,只有清楚的掌握了其内涵,我们才能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学习。英语语法的教学中也是如此。语法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了解语法的内涵,学习并掌握什么是名词性从句。但是如果直接的给出学生一个定义,学生可能很难理解其中的意思,也不明白其中的逻辑关系以及具体的名词所代表的是什么。因此,在名词性从句的定义的学习中,我们要多用例子来解释定义,从特殊到一般,让学生自己概括出名词性从句的定义。

例如,先给学生一个简单句“This is a book.”,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找出其中的名词,也就是“book”,通过具体的例子,学生就明白了什么是名词,它在句子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与汉语中的名词有哪些异同点。然后在这种简单句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进行引申,扩展到名词性从句的定义学习,给出学生另一个句子“This is what I want.”,然后让学生从这个句子中找出其中的名词,并比较这个句子与上面的简单句有哪些异同之处。然后再多给学生一些名词性从句的例子,如“Where the English evening will be held has not yet been announced.”。通过这种特殊的例子的学习,学生就可以体会到名词性从句的概念,这样学生就能通过直观而具体的例子理解名词性从句的基本含义,强化学生的记忆,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创新教学方式,掌握基本规则

在英语语法中有很多语法的规则,我们称之为一般性的语言规律。在英语的语法规则的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结合语法教学的特点和语法知识的特点,科学的分析并把握其中的内涵规律,创新教学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一是构建思维导图,理清逻辑脉络。思维导图在学习中的应用是为了让学生找到并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发现其中的内在规律,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的、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帮助学生学习、理解、记忆。

例如,在名词性从句的语法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它与其他语法之间的联系,追溯其源头,找到其发展方向。在英语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把句子分为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秃暇溆挚梢苑治?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名词性从句,名词性从句又可以分为主语从句(What caused the accident remains unknown.)、宾语从句(Do you know what he likes?)、表语从句(His suggestion is that we should stay calm.)、同位语从句(Mr.Wang,my childs teacher,will be visiting us on Tuesday.)。通过这种知识结构体系的建立,学生可以形成一个知识的整体框架,找到其中的联系和规律,从而建立起语法学习的结构和框架,形成严密的逻辑知识体系。

二是把握语法要素,抓住教学关键。在英语语法学习中,一般都会有语法学习的几个要素,抓住英语语法教学的核心和关键,找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比如,在宾语从句的教学中,我们就要从定义、分类(动宾、介宾)、基本句式结构、连接词(that、if、whether、when、where...)等几大要素出发,然后逐步分析开展我们的英语语法教学。

(三)注重强化练习,促进灵活运用

在讲解了语法的基础知识之后,学生只是形成了一个大概的框架,对知识的学习还停留在表面,对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深化。因此,在给学生讲解了名词性从句的基础知识之后,我们还要注重加强后期的强化训练,让学生不仅学得懂,还要学得精、学得深、用得活。

例如,在讲解完基本的语法知识之后,我们可以多给学生布置一些名词性从句的练习题,“What he wants to tell us is not clear.Who will win the match is still unknown.It is known to us how he became a writer.”,让学生通过这些句子、题目的练习,通过其中的几类从句的混合性、综合性练习来强化对于名词性从句的知识的掌握。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短文的形式自己写名词性从句的句子来强化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打通语法学习的“任督二脉”。

三、结束语

在高中英语的语法教学中,要科学分析知识的特点,正确把握教学的目标,结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找到正确的教学方法攻克英语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在名词性从句教学中,要从学习语法概念、了解基本内涵,创新教学方式、掌握基本规则,注重强化练习、促进灵活运用几方面入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春娟.高中英语名词性从句教学之我见[J].校园英语,2017(03):163-164.[2]谢同巧.聚焦高中英语名词性从句的教学策略[J].语数外学习(英语教育),2012(12):40.作者简介:

6.低年级学生学习汉语词语教学例谈 篇六

关键词:对外汉语 词语教学 例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100-01

在教学《美丽的内蒙古草原》一文的新词时,学生们毫无生气,懒洋洋的跟老师学念每一个生词,机械的重复让课堂气氛很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力真让我心焦。这时,我在思考:怎样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记住生词,提高他们识记词语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呢?

生词表中有“摔跤”一词,在讲解词意的时候,看着恹恹欲睡的课堂,我灵机一动:不如让学生来表演一下这个词。

师:“摔跤”是什么意思?

生:(齐)不知道。

师:示范了一个“摔跤”的动作,“哎呦”一声。就是这个意思,明白吗?

生1:老师,痛吗?“哎呦”……

生2:倒在地上,“哎呦”……就是“摔跤”?

师:这位同学很爱动脑筋,“摔跤”就是,跌倒了,没站稳。

生:还是一脸疑惑。

师:这位同学,你理解了“摔跤”的意思,能不能来表演一下“摔跤”的动作?

生2:来了一个趔趄。生笑。

师:是的,他摔跤了。哪位同学再来表演一下“摔跤”的动作。

学生们瞪着眼睛看着我,生怕老师叫到自己的名字,嘴角露出羞涩的笑容。没人愿意举手表演。于是,我叫了一个经常迟到的男同学上来,他羞答答的上到讲台,傻乎乎的站着笑。

师:(用稍慢的语气)上学快迟到了,你跑步去学校,跑得非常非常快,突然,一不小心,踩到一块香蕉皮,会发生事情?请你表演一下。

生:“嘭”一声响,只见他两脚一蹬,屁股一顿倒在讲台的木板上。顿时,全班同学拍着手,哈哈大笑起来。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了这个同学的身上。

师:对,他表演的很好,这就是“摔跤”的意思。

师:“摔跤”还有一层意思,请同学们看。(我出示课前准备好的“摔跤”图片)

师:图片上有几个人?他们在干什么?

生:两个人,手搭在别人的肩上,他们在打架。

生:不是,他们在比谁的力氣大。

生:他们想把对方压倒在地上。

师:对,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图片上的两个人在“摔跤”。摔跤是一种运动项目,指两个人徒手相搏,按一定的规则,以各种技术、技巧和方法摔倒对手,摔跤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竞技体育运动。

师:(环视课堂):“摔跤”还是一种运动项目,是竞技体育运动。明白吗?

生:哦,老师,还要表演!(学生们希望来表演“摔跤”)

师:好,请两个同学上来试试比赛“摔跤”,比比谁的力气大?谁来?

学生们经过讨论,推选出班上经常瞌睡,不爱学习的两位体型稍微胖点的男同学进行“摔跤”比赛。两人来到讲台上,相互压着对方的肩膀,使劲的推挤着,下面的同学拍手大呼“加油”……

师:(这时候,我发现打瞌睡的现象没有了,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们身上了,马上示意表演停下)问,谁明白了“摔跤”的意思?

班上不少学生举手了。

生:走路时,跌倒在地上。

生:是体育项目。

生:跌倒在地上,还是体育项目。

……

孩子们学习汉语的兴趣得到激活,学习的积极性也提升了。

接下来,我教学生学习写“摔跤”一词。交上来的生词抄写作业中,居然没有一个同学写错。

课后,我对这个教学情境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首先,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更为重要。这节课,我积极渗透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课堂教学理念,积极关注教学个体,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综合运用看想听说做等多种学习要素完成学习,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我综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在“摔跤”这个词语教学中,我积极地运用了肢体语言、图像演示、情境表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把“摔跤”词义与字形联系起来,完成了摔跤的意义构建。摔跤的义项一用上了肢体语言,义项二用上了图片演示和学生情境表演两种教学方法。

再次,我在“摔跤”词语教学时,还积极注意了教学对象,注意了个案。上台表演上学路上踩香蕉皮跌倒情境的那位学生因为家离学校远,有时难免迟到,最能体会赶时间急的心理。课后与这位同学交流,理解了他迟到的原因,也鼓励他尽可能按时到校,没想到,自己的一个无心插柳,那位学生再也没有迟到的现象。还有表演摔跤运动的两个“胖子”,平时在班上最不爱学习汉语,注意力很难集中,让他们以优秀的表演方式学习理解“摔跤”一词,在全班同学面前很好地表现了一回,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之后两位“胖子”学生居然对汉语学习产生了兴趣,读书时的声音最响亮。

此外,教师的正确表达,标注发音也很重要。因为学生学习汉语,没有母语的支持,老师的每一句教学语言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视听挑战。听的语言不能建立意义关系时,肢体语言可以做一个很好的补充。教师语言信息输出,要简单规范和不断重复。学生接受了信息指令,明白了学习要求,才有可能转化为自己的学习行为。刚开始教学对外汉语,学生还不能用汉语直接思维,所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说练的时间和空间,是提高词语教学的一个好策略。

7.例谈词语教学的策略 篇七

摘 要: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写作教学一直是备受教师关注的重点教学内容。作为其它三大基本功“听、说、读”的综合反映,写作水平的高低从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一个学生其英语综合素养的高低。因此,重视英语写作课教学,加强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已经成为了新课标下英语教师教学的一大追求。关键词:高中 英语 写作 教学

英语写作是一项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不仅从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一个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高低,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作为“听、说、读、写”四大基本功中的最后一项,写作既是对前三项基本功的总结,也是促进前三项能力的起点。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写作教学,是各大英语教师重点关注的课题。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任何教学的开展,都离不开兴趣的激发。俗语有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开展写作课教学之前,应当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第一要务。高中牛津英语教材中所讲述的大部分内容都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关,其中的一些单元更是直接关联到学生的本身,比如Module 1 Unit 1 School life这个单元的主题内容就和学生自身息息相关,学生在学习时,容易产生亲切感。但是,若教师不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在教学时只知道死板的按照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按部就班的讲解,这样不仅使课堂教学的模式陷入单一化,还有可能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学生若是对教师教学的内容产生了抵触情绪,那写作教学就无法谈及。因此,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时,应当从激发学生兴趣这一点出发,尽量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材料,或者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材料,从而引导学生喜爱上写作课。

如,某位教师在教学Unit 1 School life时,就以诱发学生兴趣为目的,开展了教学。这位教师先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给学生讲解了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知识要点、定语从句的语法和句式结构。其后,为了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这位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设备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关于美国校园生活的电影片段。影片中美国那种自由奔放、新奇有趣的校园生活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目光,调动了他们的好奇心。之后,这位教师又选取材料,给学生们分别简要讲解了日本、法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校园生活,让学生们在开拓眼界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对于这个主题的兴趣。在待到课堂气氛被充分活跃之后,这位教师又适时布置下写作课题:“你理想的校园生活是什么样子?”。经过之前的铺垫,学生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写作起来十分主动,整堂课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英语基础

“听、说、读、写”是英语教学中的四大基本板块。而写作作为其他三大基本功的综合反映,其对于学生基础的要求可见一斑。因此,教师要想更有效地开展写作课教学,那就首先要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英语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素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时,就必须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基础知识题的练习来巩固夯实基础知识,从而逐渐养成英语的思维模式以及语感,最终能写出一手地道的英语文章。其次,教师还应该重视学生写作素材库的积累,在平时的课堂中,以及课余时间中,要多引导学生阅读、背诵英语文章,观看英语电影,并学习其中的表达方式和习惯,从而不断积累自身的写作素材库。最后,教师还需要保证学生有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在汉译英、英译汉等练习中淬炼表达能力,并同时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善于作读书笔记和作英语日记等,这样的习惯一旦养成,其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十分显著的。

某位教师在教学Module 4 Unit 2 Sporting events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完成写作任务,在前几个课时中,这位教师不仅针对这个单元的主题教学了许多相关的基本词汇和句子,还利用多媒体辅助设备为学生播放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介绍了许多国内外著名的运动员以及著名的联赛。而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更加充分的准备,这位教师还要求学生课后自行去搜集自己喜爱的运动员或是联赛的资料信息,并给学生布置了一定量的练习。经过了这几个课时的准备后,这位教师再进行写作课教学,让学生以体育运动为主题写作时,学生明显表现得更加轻松自如、得心应手了。可见,良好的基础和充分的准备是十分有益于提高写作课的教学效果的。

三、重视学生自主性和思想性

传统的写作课教学,往往是极其单一化的教学。教师只注重学生写作的成果,只评价写作语句的正确与否以及单词拼写是否正确,而从不真正考量学生的自主性有没有得到发挥,写作的文章有没有思想深度。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使高中阶段的写作教学停留在了一个与学生意识水平不相符的错位状态,还从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形成了写作不重要的想法。因此,要更有效地开展写作教学,就必须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思想性,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结果教学法,而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教学法。

某位教师在专门教学一堂写作课的时候,就采用了这种过程教学法。这位教师先是给学生布置下几道题目,但她没有让学生立刻动笔写作,而是要求学生先组成学习小组,以合作探讨的方式,认真思考这几个题目,并分工去搜集素材,列出提纲。待这些准备工作做好了之后,这位教师便要求学生开始写作。学生写好了之后,这位教师并没有立刻去修改,而是要学生在小组之内互相交换修改,互相评议,其后再让学生对写好的文章进一步修改。等到这一系列过程之后,这位教师才开始批改学生的作文。最后在点评学生作文时,这位教师并不是以句子的对错作为先决条件,而是重点看哪个学生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最好,主旨表达得最清晰,其后才是一些基本功的问题。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参与了全部过程,但其实只起到了辅助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大大提高,课堂变得自由轻松,学生能够真正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表达。并且在这样的过程教学法下,学生也更容易掌握写作的要领,从而快速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总 结:

教师在上写作课时,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其次要注重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最后要重视学生自主性和思想性的发挥。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上好写作课。参考文献:

8.课文插图使用策略例谈 篇八

[摘 要]课文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启发性等特征。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活用课文插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具体策略有:以图引文,创设教学情境;以图悟文,解读教学文本;以图说文,提高学生能力;以图忆文,帮助学生复述。

[关键词]阅读教学;插图;活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3-0071-01

打开人教版小学语文书,那一幅幅精美细致的课文插图总会使我们眼前一亮。这些插图不仅色泽鲜艳、生动形象,更兼顾了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活用课文插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那么,教师应如何活用课文插图,点亮语文课堂呢?

一、以图引文,创设教学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导入环节就是整堂课的开端,它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从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灰雀》的执教中,我设计了导入环节。

首先,出示课文插图,然后问:“同学们,请仔细观察,看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发现图中是一个老人和一个小男孩。我接着问:“看了这幅图,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学生再次读图,进行质疑:“那位老人是谁?小男孩又是谁?他们在看什么?”我借机简介人物,引出课题:“图中的老人就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和领袖。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列宁和这个小男孩的故事吧。”

教师借助课文插图来导入,一方面拉近了学生与列宁的距离,另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质疑又激起了他们对课文的探究欲望,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以图悟文,解读教学文本

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的插图大多是课文重难点的具体呈现。教师若能适时借用插图,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例如,人教版小?W语文二年级上册《一株紫丁香》的教学。

在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老师形象时,我出示了文中“老师认真备课”的插图,让学生看图思考:“夜深人静时,这位老师在干什么?”学生说在备课。于是我接着追问:“那别人都在干吗?”学生们说有人在睡觉,有人在看电视……接着,我引导学生再次感悟:“那大家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学生很自然地就理解了这是一个工作认真、无私奉献、令人尊敬的老师。

此时此刻,这幅插图让师生情感产生了共鸣,使老师的崇高形象深深地镌刻在学生的心灵中,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本课的教学难点也随之突破了。

三、以图说文,提高学生能力

课文插图虽定格在某个画面中,但其背后的想象空间却是无限广阔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课文插图的补白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如《西门豹》一文的教学中,在学习西门豹教育其他官绅的巧妙之处时,我提问:“惩处了巫婆,西门豹面对漳河站了许久,此刻其他官绅会想些什么?”然后出示插图:“请同学们认真看图,充分发挥想象,此刻官绅们在想什么?”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后,各抒己见。他们的想象力得到了培养,又在声情并茂的表演中理解了“提心吊胆、面如土色”等词语。

再如《燕子专列》中的插图是小贝蒂捧着燕子的情景。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小贝蒂找到了冻僵的燕子,她是怎么做的?会说些什么?”从插图入手,能够诱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以图忆文,帮助学生复述

背诵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受教学时间、精力等条件限制,教师很少进行背诵方法的指导。其实,对于一些典型的文章,我们可以选择用插图帮助学生记忆。

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第一自然段“瓜地刺猹”的内容和所配的插图是浑然一体的。这一段回忆仿佛一幅画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所以,在指导背诵时,我巧妙地结合这一幅插图,先引导学生从上到下看图,学生依次说出:“上面是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沙地,有碧绿的西瓜。”然后,他们将视线转向中间:“一个少年,项带银圈,手捏钢叉,正准备刺猹。”最后,他们的目光落在那匹猹上:“一扭,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学生欣赏图片的过程中,已不知不觉地将文字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

总之,插图不是简单的一种点缀。语文教学中活用课文插图,不仅能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更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而点亮整个语文课堂。

9.谈“词语盘点”教学的策略 篇九

关键词:词语盘点;有效积累;灵活运用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张志公先生指出:“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学习词汇。我们在语言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词汇的教学,把词汇教学和关于概念这种思维形式的训练联系起来,这是最根本的。一个人如果词汇丰富,就是说,知道的词多,而且掌握得好,他的语言能力就不会很差。”

但是,“词语盘点”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关于“词语盘点”训练,教学参考书上没有提出教学建议。在平时的教学中,“词语盘点”教学成了一块无人注目,无人打磨欣赏的石头。如何才能发挥“词语盘点”板块应有的作用,让学生真正地学会积累和运用词语呢?这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多层次、多途经分析字词,自己去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让词语在学生头脑中归类入库。

一、紧密融合,有效盘点

要将“词语盘点”中的词语盘清,也就是弄清它的出处,必须与具体的课文内容相联系。课文是词语盘点的基础,词语是文章中值得细细品味的血肉部分,可谓一词一语总关情。为了恢复词语本身固有的活力,有效盘点应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在课文中咬文嚼字。首先,引导学生将词语还原到课文的语言环境中去,分别给词语标明所在课文的序号,这叫“送回家”。学生有不清楚的,就让他们赶快到课文中去寻找,对号入座,将每一个词语清清楚楚地与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在一起。例如,通过词语盘点来复习《白公鹅》:上课伊始,分三次出示三组词语:“高傲、厮打、耀武扬威……”、“慢条斯理、不慌不忙、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从从容容、不紧不慢……”、“挺直、扇动、率领……”。让学生观察发现这些词语的异同点,由此按感情分出“讨厌”和“喜欢”两类;按内容又分出神态、动作两类。接着提示学生“一个词就是一个画面”,要求学生“联系课文用以上的一两个词语说说你‘讨厌的理由”。学生由其中的一个个词语,描述了一个个细腻的画面,做到“教略而学不略”。

二、组块盘点,举一反三

在教学时,我们发现“词语盘点”中有些词结构相似,组成形式类同,于是就引导孩子开展比较和分析,进行词汇的积累。比如四上第三单元“词语盘点”中,很多词语在构成上都有类似,我们根据这一特点开展积累教学,让孩子照样子从词语盘点中找结构相同的词语:如“毛茸茸、勤勤恳恳”,在找完这些词语后,让孩子说说这类词的特点,然后让孩子进行适当的拓展。在孩子有了一定的归类能力的基础上,我试着放手,让孩子根据构词形式自己发现规律。

在四上“盘点四”教学时,学生发现“如怨如诉、自由自在”是ABAC式的词语,“涟漪、泥泞、侍候”都是同偏旁的词,在找到这些规律后,还补充了相同结构的词,如“无影无踪、一心一意”,“海洋、江河、河流”等。

三、遵循特点,趣味理解

遵循孩子好玩,乐于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适当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有利于激发孩子理解词语、积累词语的兴趣,从而享受快乐的学习过程。如“逛词语超市、巧用对子、你说我猜、转盘游戏、动作表演”等多种形式,教学时可根据词语的特点,灵活地选择相应的方式。六上五单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有较多的成语,为了巩固词语的意思,我采用“你说我猜”的形式理解词语。如我说“小敏看书看得很快,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故事情节,看完后妈妈问他,他竟把张三的事情扯到李四的身上去了。妈妈摇着头用两个成语批评他看書是()()”。学生说“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站在你面前的是一位老妇人,她头发枯黄,额角布满皱纹,眼眶深陷,颧骨高高地突了出来,脸蜡黄蜡黄的,嘴唇干裂,露出一道一道的血口子。”学生答:“可以用成语“饱经风霜”来形容她的外貌。而在六上园地八,就采用了“对对子”的形式,我说“纯熟”,学生对“生疏”;“陌生”对“熟悉”、“无言以对”对“侃侃而谈”。

四、文本互补,深化内涵

借助文本,促进孩子言语思维的发展,是词语教学的重要目的。盘点时,可在原有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不同样式、不同意蕴的言语之间的穿插、互补,为多重言语思维空间提供良好的平台。如五下五单元的“神机妙算”的盘点,就设计这样的问题:课文说诸葛亮“神机妙算”。请大家想想,他用了哪些计谋成功地借到了箭?请大家用不久前学过的“三十六计”分析一下。有的说:周瑜让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否则军法从事,诸葛亮算到实际是周瑜“借刀杀人”,于是将计就计,立下军令状。有的说:诸葛亮妙算到鲁肃忠厚老实,值得信赖,于是请鲁肃帮忙,借船与草把子,不让周瑜知道,实际是“暗度陈仓”。诸葛亮在船两边放青布幔子和草把子迷惑曹军,采用了“瞒天过海”之术……学生畅所欲言,用“三十六计”来解读“神机妙算”。从而实现了多重语境之间相互照应、穿插,有效地深化了词语的内涵。

五、巧借盘点,独特创编

人教版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四上第三组课文是一组童话故事。故事以它曲折动人的情节、优美生动的语言和人间真善美情感的揭示,深深地吸引了儿童的心。而且“词语盘点”、“日积月累”、“展示台”、“口语交际与作文”都是围绕童话这个主题进行训练的。于是,通过“我的发现”介绍了童话的特点,孩子从中明白童话的主人翁都是神仙精灵,能说人话,有超常的魔力。然后让孩子挑选一些词新编童话故事。这样巧妙地把“盘点”与习作结合在一起,有机地融合了这次习作的要求——编童话。一节课之后,一些稀奇古怪的故事发生了:有井底之蛙的续写,有“正义使者”之称的阿童木,有举着“魔杖”的妖怪,有无穷魔力的花仙子……还有的进行小木偶续编呢。

10.例谈词语教学的策略 篇十

[摘 要]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通过衔接数学实践性作业与数学核心素养,能进一步凸显学生主体者、能动者和探究者的角色定位,让趣味性作业、开放式作业、层次化作业以及整合型作业更好地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服务.[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数学核心素养;实践性作业

长期以来,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数学的作业设计与内容都仅仅局限于课堂既有的知识内容,停留在大量机械重复、形式单一的纸面练习上,从而局限于为巩固课堂知识的固化手段,制约了学生数学能力与综合素养的提升.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的初中数学改革与创新,大力实施实践性数学作业,激发了学生的作业热情,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数学应用能力,同时也契合了新时期倡导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在本学科的具体化.初中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与实施,有效地突破了教学时间、场地、器材以及人际交往等制约,充分发挥了学生课余时间充分、空间广阔的特点,从直观想象、数学抽象以及逻辑推理等方面,帮助他们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感悟思想、体验“现实数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笔者在此方面的尝试与思考赘述如下,以期抛砖引玉.化“外驱”为“内需”,趣味性作

业激活学生直观想象

以往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仅仅从本身意志出发,缺乏对学生心理年龄与学习心理的体察,使得作业形式古板、内容单一,使得数学作业对于学生而言丧失了新鲜感,学生丢失了数学作业的热情与兴趣.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在数学作业过程中的主动性与能动性,让他们在作业中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才能有效地化“外驱”为“内需”,让苦学变为乐学,在能力发展的同时获得精神满足.在设计趣味性作业时,教师要充分关注“直观想象”这一核心素养的价值体现,让数学作业能够搭建抽象结构与进行逻辑推理的思维基础,建立数与形之间的联系,推动学生在数学实践性作业探究与解答过程中,生动地、形象地感知事物的形态变化,善于利用图形和空间想象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让数学由此变得立体、饱满起来.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设计了如下作业:请利用一个圆、一个正三角形和一条线段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比一比谁的作品最有创意,并说一说你的设计中蕴含着什么含义.这一作业设计注重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也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和想象力来设计图案作品,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张扬自己的个性,点亮自己的创意;同时,也让学生发现了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与数学中几何图形之间的变化与联系,让他们进一步发展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增强运用图形和空间想象能力思考问题的意识,体验到数学之美.化“封闭”为“开放”,开放式作

业引领学生数学抽象

作为数学核心素养之一的数学抽象,是帮助学生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剥离事物的其他外在属性,直达数学本质.正如列宁认为:“当思维从具体的东西上升到抽象的东西时,它不是离开真理,而是接近真理.”在初中数学课外实践性作业设计中,采用开放式的作业体系,不再受限于?n内学习内容的制约,不拘泥于教材和习题,实现学科内容的进一步延伸与拓展.这样的实践性作业,给予了学生自主探索、多维创造的空间,让他们根据自身学习实际需求择选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以及作业成果展现方式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专一性,学生会对所指向的问题有更进一步的深度思考,能展开充分的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而为教师后继引导学生展开高度概括与抽象奠定基础.如教学“截面”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一个正方体,剪掉一个角,剩余部分还有几个角??摇这道题虽然寥寥数字,看似简单,但学生不同的思维水平、不同的解题角度和思考方法,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具有丰富的内涵.通过本题的练习,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解题方法多样、答案不唯一等开放题特征,并在后继作业讲评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归类和总结,培养他们的数学抽象能力,加深学生对“截面”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提升他们的实际运用水平.化“单一”为“多层”,层次化作

业推动学生逻辑推理

受学生既有知识基础与认知水平的差异,学生在数学作业中的层次也客观存在.传统的数学作业设计对这种客观差异重视不够,“一刀切”的做法使得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吃不了”,从而遏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初中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充分尊重这种差异,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了不同侧重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自我发展的条件和机会.这种层次化的实践性作业,能够有效地推动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逻辑推理作为核心素养之一,不仅仅是对命题进行思维的过程,更是数学交流的基本品质,保证了数学交流的严谨性.层次化作业让学生的个体思维有了彼此碰撞的空间,能帮助学生在交流与讨论中得到逻辑思维的锻炼与提升.如教学“统计调查”时,实践性作业设计如下:请以本地区今年5月份气温变化情况为调查对象,小组合作进行调查和统计,合理分工,完成数据的收集整理、选择研究方法、分析研究现象并展示研究结果.根据统计过程思考:从统计图中你能分析出哪些情况?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作业实践中,都有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学生在与他人讨论不同方案的过程中,会感受到不同方案的优缺点,增强他们的个体感受,为后继沟通、分享提供了良好的经验积累,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围绕“对统计结果展开分析”展开交流,养成通过数据思考问题的习惯,积累依托数据探索事物本质、关联和规律的活动经验,形成有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使他们的逻辑推理在个体思维的碰撞中得到发展.化“孤立”为“融合”,整合型作

业促进学生数学建模

11.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方法 篇十一

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已经接受了大量的信息。有一部分信息已与书面词语建立了对应联系,在生活实际中已理解掌握了这些词语。但更多的信息与书面词语并未建立联系。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类词语时,教师如果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则可收到最好的效果。例如“乳白、枣红、米黄”这些词语,可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平日所喝过的牛奶、所吃过的红枣、所见过的小米的颜色而不讲自明;而“山梁、树冠”等词,我们则可通过引导学生看相关的幻灯、图片、实物进行理解。

二、巧妙运用体态语言,创设语言情境学习词语。

“在语言情境中学习语言。”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巧妙地运用体态语言,用机智的即兴表演创设出具体的语言情境,能诱发学生自己要介入语境的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轻松的氛围中让学生完成对词语的理解和学习。

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指导学生理解“盯着”,我是这样做的:“瞧,老师正盯着教室天花板!大家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学生马上举手说:“老师在看天花板!”师:“对,‘盯’字里有一个目字旁,说明是用眼睛看的意思。大家再观察,老师是怎样看的?”我再一次盯着天花板,学生又举手了:“老师看得很认真!”“老师看得很专心!”“老师眼睛眨也不眨一下!”这样通过动作演示,化抽象为具体,生动有趣,学生对词语的意思可谓心领神会。

三、联系上下文感悟词义。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对词语的理解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在课文具体的语境中去揣摩,能帮助学生攻克以词解词的难点。例如:“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一句中要理解“甚至”,先要弄清“打扫得十分干净”与“连一片落叶都没有”的关系是:后者表前者的程度深,值得一提,非常突出,所以用“甚至”。再比如:“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要理解“”,先要让学生弄清“大家赞叹着,讨论着”和“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的关系是:“大家”是“除他外有反应的其他人”,表示只有他一个没有反应,所以用“”。

四、巧借多媒体的优势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使用现代化电教媒体,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意境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可以起到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便于他们准确生动地理解。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的“五彩缤纷”,这个词语比较抽象,但是当我们教学这一段时,可以适时出现“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美丽的菊花……”,孩子们惊喜的目光、张大的嘴巴、啧啧的赞叹声,不正告诉我们:他们已经知道“五彩缤纷”是什么意思了。这时,你只要叫他们认真想一想:这么美的景色,这么多的颜色,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用哪个词呢?在孩子们不约而同喊出的词里一定会有“五彩缤纷”。

12.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优化策略研究 篇十二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词语教学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9-034-01

0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词语做到准确的理解并在生活与书面上做到灵活运用是对每个小学生的基本要求。所以,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技巧也要求越来越高。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把握更快更好,是对现代小学语文老师的更高要求。

1.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的导入起点相同,不能因材施教

现在,大多数老师的上课方式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同。首先,就是让学生自己预习课文,同时,把不会的词语找出来,自己查过字典后,再把词语的意思标注在旁边。之后,老师再进行提问,如果意思基本正确,大家没有什么异议,那就这样一笔带过了。如果大家没有找出来,老师就把意思讲解一下,大家记下来。最后,就这样很随意地进入了课文讲解阶段。老师的课后作业也就很明了了,大家把课上讲解的内容在课下仔细的进行消化理解记忆,基本上一节完整的语文课就这样谢幕了。这样做的缺陷就是没有考虑到大家的认识理解能力的差异,对于大家的讲解与要求没有什么不同,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语文理解掌握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对于语文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甚至于放弃对语文的学习。

1.2教学的语言平淡,不能引发想象

现在,大多数老师都用一个语调上课,说话内容也是平淡而不起波澜,让学生总是提不起兴趣,无法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老师没有注意到他们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对于孩子而言,密密麻麻的字,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怎么也比不上窗外的世界更丰富多彩。而老师的官方语言更让孩子们高兴不起来,孩子们的心不在这里,自然也就无法认真听讲。

1.3教学的拓展寻章摘句,不能随文渗透

对于小学语文老师的讲课安排,大多数老师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对于课文的延伸部分,很多老师就是把和这个词语的近义词或者易混淆的词列举出来,再找几个例句,在对大家进行讲解之后,让大家进行一下区分,实在不理解的同学就争取把它记在脑海里。这样的做法其实是很不可取的。因为这样做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让很多学生对于老师的布置任务一项也做不到。既做不到对所将词语的理解与把握,也做不到对老师课外延伸的部分的了解。

2.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词语教学

2.1模糊意会法

首先,我们要清楚的的是对于词语的理解,不只是单从字面上理解意思就可以了。我们的要求是理解和把握准确词语在文章中的深意。所以,我们的教学方向不是直接把学生们带到词语的意思里,而是逐步引导他们进入词语所在的情境里。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有这样一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静静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其中“不约而同”字面上的意思是“没有相互约定而相互一致”,可是在课文里则表现出这些人对周总理逝世的悲痛之情。所以,在让学生知道词语意思之后,我们还要让他们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作用,体会词语在情境中的感情。

2.2比较琢磨法

大家应该都有这样一种体会,一个词语运用在不同的场合当中,会传递出不同的感情色彩。所以,对于小学生们,从一开始,我们就要让他们意识到同一个词语放在不同的情境下,表达的感情也不同。例如,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有这样一句话“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其中的“才”表达出作为战友看到大火在战友身上烧,内心焦急,为战友担心的一个心理状态,而在同样的课文里还有这样一句话“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这句话中的“才”则表达出这场战役时间短的意思,表现出作者心里的激动兴奋之情。将同一个词语运用在不同情境中的句子找出来,让同学们认真体会,便于同学们深刻的理解词语含义的丰富性。

2.3互换教学法

在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还有一类词语很难把握,那就是“近义词”。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让同学们自己找个例句,将不同的近义词换进去,然后由字面意思到句中意思,逐字体会,再整体把握,进行一下比较。例如,同样在《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中“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此句中“张望’一词,如果换成“远望”,就想象不出百姓们伸着脑袋看的情境。所以,这样做,学生对于这些近义词的把握会更清晰,更深刻。

2.4多媒体教学法

现在的科技发展很快,多媒体对于小孩子来说,也并不陌生了。所以,老师完全可以利用现代科技的产品来教学。对于新鲜高端的东西,往往更能激发孩子们的了解兴趣。这样做,还可以正确引导学生对电子产品的认识,让他们也正确使用高科技产品进行学习。可谓是一举两得。

3. 总结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策略其实远不止这些。就学生们来说,他们时时刻刻在变化,周围影响他们的因素很多很多。所以,对于小学语文老师来说,他们要做的就是主动去关注他们的变化,积极承担起教学的重任,主动去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原因,对症下药,努力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 参 考 文 献 ]

[1]韦继南.小學语文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实践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2.10(12):123-124.

[2]陈波.引领学生走进词语教学的新天地——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例谈[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6(04):115-116.

13.形容教学楼外表的词语 篇十三

空前绝后: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

前所未有:从来没有过的.

重横交错:横的竖的交叉在一起.也形容情况复杂.

首屈一指:引申为最好的.

鹤立鸡群:比喻显得很突出.

出类拔萃:超出同类之上.

独树一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

珠圆玉润:润:细腻光滑.象珠子一样圆,象玉石一样光润.比喻歌声宛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

三宫六院:泛指帝王的妃嫔.

深宅大院:房屋多厕而有围墙的院子.

雕梁画栋:指有彩绘装饰的十分华丽的房屋.

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富丽堂皇:形容房屋宏伟豪华.

冠冕堂皇:形容外表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勾心斗角: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

炉火纯青: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精雕细刻:比喻认真细致地加工.

家徒四壁: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

14.例谈词语教学的策略 篇十四

颜维奇,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第四中学教师。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整本的书”怎样引导学生读?教学实践中有哪些较为成功的做法值得借鉴?笔者以名著《水浒传》教学为例,谈谈“整本书阅读”三种基本课型的做法,以期引起更多一线教师的实践与思考。?

一、导读课——引发阅读期待

导读课,是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自己阅读为主要目的的阅读教学课型。“导”的主角是老师,而“读”者是学生。

导读课,导引学生读“整本的书”,侧重点不在于让学生读懂、读透一本厚厚的作品,主要目的是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体验到审美和发现的乐趣,获得愉悦和满足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持久的读书兴趣,养成主动阅读、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

下面是名著《水浒传》导读课的教学案例片段:

三、泛读全书,概述水浒故事。

1.你知道《水浒传》中写了多少人物形象吗?你能说出多少个人物名称?你能说出某个人物在《水浒传》中的哪些事迹?

提示:讲清主要人物、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突出主要情节。

2.投影出示吴用、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五位英雄的画像,抢答与他们有关的主要故事。

四、精读片段,分析人物形象。

(一)人物形象之绰号

1水浒英雄各有绰号,有些绰号深刻地概括了其人的本质特点,读者很容易记住,例如黑旋风李逵﹑智多星吴用等等。请再说出几个好汉的绰号。

2.抢答,说出下列人物的绰号。

九纹龙 花和尚 豹子头 青面兽 托塔天王 神行太保 行者 母夜叉 智多星 黑旋风 鼓上蚤 及时雨(呼保义)

(二)人物形象之性格

1.《水浒传》中塑造了大批生动的人物形象,众多英雄人物有共同的特性吗?

2.精彩片段欣赏:《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鲁提辖是《水浒传》中塑造得最好的形象之一,作者写出了他性格的丰富性,并且是通过具体的细节来表现的。试举例具体说说鲁提辖的性格特点。

3.说说“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冲的性格特点。林冲本是军官,待遇相当优厚、家庭相当美满,他也上了梁山。从他身上你看到了小说揭示的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4.宋江是梁山上的第一把手,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人物。试分析宋江的性格特点。上面这个教学案例是比较典型的导读课模式,也是一线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案。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简介作者,概述故事,精读片段,总结写法等。这类导读课,教师在阅读方法上做适当指导,学生在导读的基础上能大致了解“整本书”的故事梗概和主要人物性格。这样的导读不能说不好,但是这样的导,学生是被动的,离学生“爱读”“整本的书”、“期待读整本书”还相差甚远。因为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两种明显的不良倾向:

以讲代导。导读课上,老师把作者简介、故事情节、主要人物等一股脑全“灌输给学生”。名著导读课变成了自己的讲坛。这种教法肯定起不到激发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兴趣,有时倒有可能产生反作用、副作用!

以练代导。部分老师把“整本书阅读”混同于“阅读训练”,作家作品、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常识编印成讲义或练习,让学生反复训练,使充满活力的“整本书阅读”变成学生的死记硬背。这种做法显然与新课程标准背道而驰。

所以“导读课”要以“唤起期待”为导读意图,精心设计导读的内容,方式,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浓厚兴趣。

二、赏读课——提高鉴赏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教给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进“阅读整本书”,学会“整本书阅读”,爱上“整本书阅读”。

当前学生“整本书阅读”的主要障碍是“不会阅读”。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大多只是停留在主要故事人物和故事情节的了解和记忆上,读过一遍之后很难有再读的兴趣。至于这部作品“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就需要培养学生“整本书”的鉴赏方法。

鉴赏一部文学作品,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作品的思想性,一是作品的艺术性。因此,“整本书阅读”要开设赏读课。赏读课重在教会学生“赏”的方法,重在组织学生对作品重要情节进行细读,品味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等,进而把握名著内容、艺术特点和作者情感,获到美的熏陶,提高鉴赏能力。

下面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赏读教学案例片段:

师:语段中更为精彩的是三拳的动作描写,这三拳描写的角度一致吗?不同角度的描写好在哪里?

生:分别从味觉、视觉、听觉来写,既写出感觉的苦痛、外形的狼狈、又写出精神的昏厥。

师:我们先看第一拳,大家齐声朗读:“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一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滚都出来。”

师:作者运用什么修辞?

生:比喻。

师:油酱铺里有咸的酱油,酸的醋,好辣好辣的火锅调料,请问这个“油酱铺”开在哪儿?

生:开在郑屠的鼻子上、嘴巴里。

师:请大家齐读第二拳:“提起拳头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出来。”

师:“彩”字用得好在哪里?

生:与下句的“红、黑、紫”相呼应!

师:这“彩帛铺”开在哪里?

生:开在他的脸上,变成了大花脸,挂了彩。

师:请问“红的,黑的,紫的”各指什么?

生:红的是血,黑的是乌珠,紫的是脸上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

师:齐声朗读最后一拳:“又只一拳太阳穴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道场……”

师:大家看过道士做法事吗?

生:各种法器齐鸣,嘈杂喧闹。

师: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生:郑屠被打得耳朵嗡嗡直响。

师:请问作者为何以“法事”作喻?

生:暗示郑屠离死期不远。

师:郑屠结果死了,课文用了哪个动词?

生:挺。

师:这个动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生:写尽了郑屠的死相,与下文的“没入的气,动弹不得”相呼应。

师:作者为什么如此详写三拳?

生:主要是突出人物疾恶如仇的性格。

生:郑屠是一个恶霸,人们对他敢怒不敢言。鲁达拳打实在是代表人们的心愿,打得越厉害,人们就越解恨,如果略写,难解人们心头之恨。

生:这里的详写突出作恶者狼狈的下场,是对作恶者敲的警钟、丧钟!

上面这段教学实录,教者从修辞手法的妙用、词语的形象生动、多种描写角度等方面引导学生赏析拳打镇关西的精彩片段,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品味到了作品语言文字的妙处,感悟到了文学名著的魅力。

三、比较阅读课——辨别差异奥妙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王尚荣先生也说过:“阅读教学就是学习课文言语的精确妥帖,比较是极为有效的方法。”因此,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帮助学生发现文体的特征,体会用词的准确,捕捉情感表达的关键,以觅得文本语言的奥秘。

那么,我们在“整本书阅读”中如何来进行比较阅读呢?同一个文本内,可以从典型篇章、重点句段、关键词语、特殊标点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不同的文本,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特征,不同的阅读材料进行互文式比较阅读,还可通过小说与电影、电视剧来进行比较鉴赏等。

比如,从人物形象上选取对比点。《水浒传》中林冲、鲁智深、武松,都武艺高强,却不尽相同。在杀威棒下,林冲上下使银子,免了杀威棒;而武松面对差役的索贿:“打便打,给你银子,不坏了大宋的律例!”两人性格明显不同。林冲妻子遭高衙内调戏,他觉得受了奇耻大辱,非常气愤地去了,“当时林冲扳将过来,扳着他的肩胛,却认得是本官高衙内,先自手软了”,但是“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他敢怒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打,是忍辱怕事的形象。鲁智深呢,他说“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去了”,这是疾恶如仇的形象。

又如,从表现手法上选择对比点。在《水浒传》中,“拳打镇关西”和“大闹野猪林”两个情节,表现手法就有所不同:前者有直接描写,还有侧面烘托,后者只有直接描写;前者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后者用了语言、动作描写。

再如,从小说与电影、电视剧等形式选择对比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播媒体产生了大量可以被名著教学所使用的新型资源,一些经典作品被拍成电视剧,如《西游记》《水浒传》等影视作品,还有类似《百家讲坛》等综艺节目能够使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鉴赏,并能通过比较,体会原著的魅力所在。

笔者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个片段时,布置学生先认真阅读原著,然后集中收看电视剧片段,要求学生比较小说和电视剧有哪些不同。

下面是部分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已经看过了小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和电视剧《拳打镇关西》,你们是喜欢小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还是喜欢电视剧《拳打镇关西》呢?

生:喜欢电视剧《拳打镇关西》。

(少许同学喜欢小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师:为什么呢?

生:电视剧情节精彩,人物形象生动,有意思,吸引人,看得过瘾。

(七嘴八舌)师:那你们有没有思考:小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和电视剧《拳打镇关西》有什么异同?各有什么妙处?

生:讲述的都是同一个内容,就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过程,故事情节大致相同。

生:电视剧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内容没多少明显的变化。

师:电视剧中情节与小说完全一样吗?

生:不太一样,有些地方改了。

师:你们看出了电视剧与小说中有哪些不同之处吗?

生:电视剧中开头部分只出现了两个人物,和小说中三个人物不一样。

师:嗯,你看得真仔细,你说具体一点。

生:电视剧中只有鲁达和史进两个人物,而小说中有鲁达、史进和李忠三个人物。

师:电视剧中怎么少了一个人呢?是电视剧导演的疏漏吗?

生:我认为不是。梁山好汉有108个,李忠这个人物在梁山好汉中感觉并不是十分重要的人物,我想可能是导演从减少演员的角度考虑的吧。

(生笑)

师:应该说感觉是有道理的。那小说中是怎样描写李忠这样一个人物的?

生:“鲁达看着李忠道:‘你也借些出来与洒家。’李忠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

师: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李忠是个怎样的人?这里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生:李忠小气,不大方,吝啬。这里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李忠与史进对比,突出了史进的豪爽、义气。

师:具体说说怎么对比的?

生:动词的对比。写李忠时,“李忠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用了个“摸”字,说明是有选择地取,舍不得都拿出来,写出了李忠的小气;写史进时,“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一个是“取”字,说明是史进没有犹豫,显示了史进的爽气。

师:这个同学很善于思考,分析得有理有据。这就告诉我们,文学作品中,要写活一个人,有时只需要一个动词就够了。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同学们今后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准确用词,要选择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那个词,最准确的唯一的那个词。

师:同学们,还发现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部分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师:哦,请你给我们介绍一下,具体有哪些不同?

生:小说中把鲁提辖打的三拳写得很详尽,写得很精彩;而电视剧中似乎并没表现出来,只是动作性效果很好。

师:其他同学有补充的吗?

生:小说中,鲁提辖第一拳打的是鼻子,而电视剧中,鲁提辖打的第一拳是眼眶,打的位置不同;小说中,鲁提辖第二拳打的位置是眼眶际眉梢,而电视上是鲁提辖一拳打穿郑屠掀起的桌子后,一直打到郑屠的胸脯上;小说中,鲁提辖第三拳打的是郑屠的太阳穴,而电视剧上,鲁提辖是一手提起郑屠后,然后一拳打在郑屠的胸口上,郑屠一下子跌倒在大街上,一命呜呼。

师:嗬,观察得真仔细啊!说得真好。大家讨论一下,你们是喜欢电视剧这种形式,还是小说这种文学形式,要说出你们喜欢的理由。

(小组讨论3分钟)

生:我觉得小说中描写得好。小说中,把鲁提辖三拳打的位置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采用了比喻句,写出了当时真实的感受,形象逼真,也写出了鲁提辖惩凶扬善的大快人心。读这段文字,有一种痛快淋漓、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我觉得电视剧中好看。画面逼真,音响效果好。看这个画面,我同样体验到了鲁提辖惩恶扬善的快感。

师:说得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你们有没有思考一下:导演为什么没像小说中那样处理,也就是打在三个不同的位置,表现郑屠三种不同的体验呢?

生:我想,导演要想把鲁提辖三拳打的位置在电视剧中表现出来也不是难事,问题是,郑屠的感受是难以通过镜头表现出来的。郑屠的视觉体会在电视剧中已经表现出来了,这就是电视上郑屠看人时,屏幕上呈现的一片红色的画面。而那种味觉、听觉只有郑屠自己能感受到,电视上是难以表现的。所以,导演就把另外两个场景变换成视觉效果更好看的打斗场面了。

师:分析得太好了。这就是影视作品与小说文学的主要区别。小说是一门语言艺术,它是以文字语言作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艺术家人生理念的。而电视剧则是视觉艺术,以声音和活动的画面为手段。与文字语言相比,画面语言更为确定,更为直观,而在表现能力方面却不如文字语言那样自由。比如小说里人物的心理描写,电视剧中就难以用画面表现出来。应该说这两种方式是各有千秋,不能简单地喜欢某一种文学样式而否定另一种文学样式。

师:这么说,我们看了电视剧后,还需要阅读原著吗?

生:要。

师:大家齐读“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到“动弹不得”。

(生齐读。)

师:请你具体分析一下这段文字妙在何处。

(学生分析发言略)

师:好,同学们分析得比较准确到位,这样看来,小说的文字魅力是电视剧没法表现出来的。同学们,我们在欣赏了电视剧的精彩之后,还要对原著认真阅读,千万不要冷落了文字。好,我们继续刚才的提问,还有哪些不同吗?

生:小说中关于店小二部分的描写与电视剧中有许多地方不同。小说中“鲁达大怒,叉开五指,去那小二脸上只一掌,打的那店小二口中吐血,再复一拳,打下当门两个牙齿。小二扒将起来,一道烟走了。”而电视剧中是鲁达一掌将店小二打翻在地,头钻到路边的箩筐里去了,还增加了店小二给鲁达敲腿等情节。

生:这一部分还增加了店小二拦着金老父女逼金翠莲唱歌的场面,我想这里也从侧面反映了郑屠的恶霸行为。

师:嗯,这一部分是有许多细节上的不同。想一想电视剧这样设计有什么妙处?

生:我觉得主要是为表现鲁提辖的人物性格服务的,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鲁提辖的嫉恶如仇,一方面表现了鲁提辖的粗中有细。

师:说得有道理。

以上这段教学实录,巧妙引入影视与原著的比较,引领学生“再读”“细读”名著,激发了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兴趣,提高了学生“整本书阅读”的鉴赏能力,最终必将使学生学会“整本书阅读”。

这种比较阅读课,在老师们“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采用比较少,需要老师们用心寻找适合比较阅读的文章、片段或影视材料。如果能够用心选择合适的比较阅读材料,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一定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阅读比较的能力。

总之,只要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能够根据“整本书”的自身特点,认真上好导读课、赏读课和比较阅读课,就能激发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兴趣,增强学生品鉴语言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一定爱读“整本的书”,会读“整本的书”,“整本书阅读”教学一定会迎来姹紫嫣红的春天!

参考文献:

上一篇:开题报告标准版下一篇:美术教学法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