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概念总结

2024-06-30

城市规划概念总结(11篇)

1.城市规划概念总结 篇一

城市分区规划:在中国,指根据已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所做的市内各局部地区的规划。各区按不同的功能和性质,有各自的规划。

城市规模:通常指城市的人口数量。有时以城市用地面积为辅助标志。在中国,人口超过一百万的为特大城市(常为省或自治区的重要城市/或首府),人口在五十万至一百万以下的为大城市;人口在二十万到五十万以下的为中等城市;人口在二十万以下的为小城市。在美国,为人口普查的需要,人口超过二千五百人者称为城市,在二千五百人以下者称为地方。城市景观:城市中由街道、广场、建筑物、园林绿化等形成的外观及气氛。

城市新区开发:城市新区开发是指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部署,在城市建成区之处的一定地段,进行集中成片、综合配套的开发建设活动。在三亚的新区开发主要有三亚湾新城和月川新区。

城市新区开发的原则:

一是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二是合理利用城市现有设施;

三是有利城市发展;

四是基础设施先行;

五是注意城市特色。

旧区改建的目的:旧区改建实质上就是对建成区内用地和设施的再开发,目的在于完善城市旧区功能,充分发挥旧区土地利用价值,提高城市整体素质和环境质量。

旧区改建的原则:

一是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二是加强维护、合理利用、调整布局、逐步改善;

三是控制人口规模;

四是保护传统特色。

一书两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负责签署选址意见书和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简称“一书两证”。

城市总体规划的任务和期限:城市总体规划的任务是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二十年。

三亚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间是1994年,1999年进行调整,其期限为1995-2010。城市防灾规划:

城市规划中为抵御地震、洪水、风灾等自然灾害保护人类生命财产而采取预防措施的规划的通称。

城市用地评价: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中,对城市土地的可行性、用途、需要投入的资金,以及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城市生态平衡的影响所作的评价。

2.城市规划概念总结 篇二

1.1 以经济的发展进步作为规划开展的根本前提

将整体的城市概念规划建立在经济发展进步的前提下, 针对其中社会文明进步、生态环境的和谐稳定、人口增长速度的控制、土地的实际需求、城市布局方式以及城市交通等展开深刻的分析及探究, 将一切的工总开展真切的贴近到城市发展因素的优化改建上。结合以上提到的问题, 我们能够看出概念规划相对来说更加适应现在规模较大城市的发展需求。

1.2 专项战略以及全面战略

在过去的几年间, 开展的概念规划一般都是针对城市所实施的全面战略。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 在对国外先进理论及实施方案做出借鉴之后, 我们能够看出在现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 很多问题都需要展开针对性的探究, 也就是说专项战略的实施是十分需要的。切实的从当前大城市的真实发展情况来综合考虑, 特别是城市交通、生态和谐、环境保护, 甚至是城市外部形态记忆特色文明的保护都能够当作专项战略所针对的对象[2]。

1.3 目标对象、时间顺序以及时间长度限制

目标对象的设定是概念规划实施的根本前提, 并且还是概念规划探究之后决定的事项, 而不仅是一个无实质性的标语, 从这一问题上来说, 结合当前概念规划实际开展情况, 我们依然有所欠缺。并且, 概念规划的实施还必须遵循一定的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的规划分配能够帮助概念规划更加秩序化规范化的实施, 实现对整个过程的监督与控制。同时还应该注意到的是, 时间顺序的合理规划还能够帮助做好之后环节的合理计划, 让整个的规划能够正常开展。除此之外, 概念规划对于时间长度限制也有一定的要求, 假如缺少时间长度限制的话就会出现“超现实”的情况, 没有相关的限制控制, 错误的将未来当认为是现实。

2 城市规划设计内容

2.1 以民为本的规划理念

人文精神指导下的城市规划理念还强调对城市生活的真实体验, 是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贴近市民大众的规划。现代城市规划理念倡导田园设计的城市规划, 强调城市与乡村的联系, 满足人们返璞归真的需求, 同时强调城市空间设计时, 要考虑到居民的休闲和游憩的需求, 使得城市可居可游。最后, 以民为本的城市规划理念要求重视城市弱势群体的需求, 这一点在中国大中城市都普遍存在这个问题。如何处理好外来务工人员的安置问题, 如何满足外来流动人口的生活和精神需求, 如何保证城市低收人阶层的基本生活需求等等, 都需要以民为本的理念审慎地制订城市规划, 并把这一理念贯彻始终, 这是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3]。

2.2 建立决策监督机制

中国城市规划中长期存在的以长官意志为导向, 实际上把城市作为政府和业主实现宏伟构想的手段, 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城市设计。城市规划机构设置上, 城市规划部门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而存在, 在经济和政策上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很难摆脱政府的控制, 使城市规划沦为某一明确的社会力量指导和控制下的产物[1]。政府既是城市规划的委托方, 又是城市规划的评估方。因而, 必须建立完善的决策监督机制, 保证公众的真正参与。这一决策监督机制的建立, 首先要打破以往的管理制度, 把城市规划部门作为一个独立于政府之外的一个实体, 并且鼓励非官方的城市规划设计事务所参与竞标, 获得平等的机会进行城市规划。但更重要的是, 建立公众听政和评审的机制, 所有规划方案都必须公示, 并由市民来参与评估, 保证市民的参与。

2.3 建成并完善城市的协调体系

城市是社会内部的有机结构组织, 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它和周围的地方都存在着是十分紧密的关联。它的发展与生存受到周围地区很大的影响作用, 这就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城市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自己本身, 脱离了别的地区的连接。因此, 当前城市的发展一定要建成并完善城市的协调体系。在国外一些较为发达的国家及地区, 号召的城市规划理念中其中强调的问题就是通过围绕中心城市建设一批卫星城的方式, 去有效的应对城市中心区用地紧张的问题[4]。

2.4 挖掘城市文化, 凸显城市特色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发展中, 集聚地逐渐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雏形,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本质的特点和丰富的历史内涵, 这些历史是对于这座城市本土生存的人民的一个时空定位, 也是让这些住户有家的感觉的根本原因, 因此在设计规划的策略上应该秉承着人文化、保留城市底蕴的设计理念。在当今时代城市建设高速发展, 但是大量的高层建筑被兴建城市越来越向着钢铁牢笼的方向发展, 是所有城市的形态越来越相似, 这不但摒弃了从前城市的文化遗留也忽视了居住在这座城市的人们的感受, 使城市越发没有自身特点, 城市和城市之间的相似度极高, 城市规划设计就是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出现所衍生的一门建筑与土木工程设计基础之上的规划类学科, 是以针对于城市独特的历史、地理风貌以及人文环境做综合协调改善城市发展形成一座与周围相呼应具有浓郁自身特色的城市为目的的学问。

3 结语

城市规划是一门细致的学问, 因此相关设计规划的人员除了专业知识到位外还需要多层次的经验和阅历, 不断完善设计理念, 对于每一座城市的设计规划都要有相应的设计思路, 综合全面的衡量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及需求, 之后根据政府的指导要求标准规划出最为合理的要求, 针对城市民生和历史作综合考究后完善自身设计理念才能设计出符合现代化的规划要求的城市规划方案, 并且又能让城市独树一帜体现自身特色。城市概念规划是通过很多影响因素所共同作用的所得产物, 包括政治因素、外界环境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等, 都对这一问题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即使概念化理论没有很大的限制, 有着较强的自由发挥能力, 不过在实际运用的时候依然是受到相关制度的控制的, 所受到的制度限制都能够确保城市化建设工程的成功高效开展。通过本文的论述以及分析, 对于概念化理论已经做出了全方位的了解, 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有着非常宽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黄艳松.浅谈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策略[J].中华民居 (下旬刊) , 2013 (7) .

[2]阮景, 张莉, 汤庆霞.城市规划与居民健康之间的关系[J].山西建筑, 2013 (21) .

3.田园生态新村概念规划浅析 篇三

【摘 要】在成都市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启示下,对青羊村现状进行评析,探索打破城乡分割的传统规划格局,使它融入城北新区,成为绵阳市的“新亮点”,提出能更好实现生态田园新村(城中村)规划方法的新思考。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田园生态新村;城中村

1. 项目概况

为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并依托蓝光地产的辐射作用,带动青羊村及周边地区整体开发,促进城北新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把青羊村打造为涪城区乃至绵阳市城乡统筹试点的示范项目。

青羊村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青义镇,规划范围是本村行政边界,总用地面积约172公顷,主要包括规划拟建(农民安置、集体经济用地、龙溪汉帝顿和科大美林),现状保留或在建(科大花园和现状已建)及已拍卖地块。

2. 区位与现状分析

2.1 区位分析。

青羊村距市中心8.4公里,东临绵江快速通道,西临绵广高速路,北接龙门镇小桥村,南靠西南科技大学,区位优势明显;它位于青义镇北部、绵广高速与绵江快速通道两条交通走廊之间,北临近高速下口,通过绵江快速通道与绵阳市区、江油市紧密联系,对外交通联系方便、快捷。在西科大南侧规划市二环路,未来与绵江快速通道设置互通立交,将使整个青义镇与绵阳市区融为一体,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交通优势(图1)。

2.2 现状分析。

现状以耕地、林地、农村居民点和部分村镇建设用地为主。村镇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西科大附近,包括现状青科市场、在建居住小区、西科大拆迁农民安置点、科大花园居住小区和在建科大美林居住小区;现状地形地貌以丘陵为主,山体高程大致在500至560米之间,整体地势呈东北和西南较高,中部略为平缓。现状植被茂盛,生态覆盖率较高,环境优美,自然生态资源丰厚;

现状农业依据良好的生态环境,瓜果蔬菜、苗木花卉等。一定的特色农业基础,不过用地较为零散,缺乏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有待进一步整合提升。

3. 规划构思、发展策划。

3.1 规划理念。

在成都市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启示下,从本村现状出发,规划理念如下:

整体考虑本村建设,使规划区的建设与周边环境结合,形成融合协调的整体环境;结合地形统筹考虑,打破传统机械的功能区划分模式,强调不同层次功能的综合性。从不同功能的要求出发,使总体布局达到功能分区明显、交通便捷通畅的要求;突出整体效果,标志性建筑结合整体布局、反应整个新村面貌和主题;通过特色打造、生态建设等手段,将该村建设成“以人为本、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新村及绵阳市的“后花园”。

图1 青羊村对外道路交通示意图

3.2 规划原则。

(1)生态田园型、景观多样性原则:规划建设势必对原有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在规划中保留适度的生态空间,尽量减少对现有生态环境的破坏;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建筑和基础设施后,尽量规划绿化用地,形成开阔的室外公共绿化空间,能更好营造生态良好的田园环境;注重沿绵江公路的景观设计,结合本村道路和集中绿化区及高低错落的建筑立面,形成延续性的绿化景观和富有韵律的建筑外部空间环境。

(2)交通便捷、以人为本原则:明确各级道路的功能定位和流线特征,规划完善各类交通体系,共同构造安全快捷、相互有机联系的“人、车分流”的交通体系。

3.3 发展策划。

《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对青义镇的描述:将青义镇产业定位为西部科技教育基地,在市域产业布局中属二级产业基地,中心城区用地布局中规划青义教育、居住组团。

3.3.1 发展目标。

著名的生态学家马世骏说:“农村是个由生态、经济、社会子系统组成的巨型复合系统。”那么,该村产业目标: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整合现状内部已有资源,依托教育产业,带动发展相关服务业;以蓝光地产为契机,带动商业地产的开发;以现状自然资源为基础,发展资源依托型产业项目;营销目标:融入市场营销理念,通过推广、宣传、打造品牌等方式经营,提高知名度。通过蓝光地产取得双赢双收的效果,使该村未来成为涪城区乃至绵阳市的“新坐标”,具有广泛的示范性。

3.3.2 功能定位。

生态农村建设中的生态产业内涵应该扩展到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产业层面。首先现状产业分析,依托西科大的辐射带动作用,主要以商业、餐饮业、服务业、生态农业和少量房地产项目为主,分布较为零散、产业级别较低,规划将整合现有产业基础,注入新的产业门类,形成一定的规模效益与集聚效益。接着产业定位,将从青义镇整体功能定位出发,充分利用教育产业优势,突出特色产业,在整个绵阳市区形成错位发展、优劣互补的产业格局。将该村打造为集“高档居住、商业商贸、教育文化、观光农业”四位一体的生态田园新村,未来走“功能复合、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

4. 规划布局

4.1 功能结构与用地布局。

(1)在功能定位和本村现状的基础上,力求做到用地布局科学、功能结构合理。用地布局尊重现状实际,选择坡度在25%以下的用地作为建设用地,以减少工程量,节约成本,25%以上的作为观光农业和绿化用地。规划时采用“一心、一带、四区”的平面结构布局(图2)。

(2)“一心”指处于本村地理中心位置,集教育文化、休闲娱乐和自主创业于一体,由教育科研孵化机构、教育文化博览馆、青羊公园和大学生创业街组成的连接各区的核心;“一带”是沿村北部和西北部,休闲观光农业和现代农业示范园绵延形成的生态农业带,成为旅游带和内部居住区的隔声带;“四区”由集高档居住、商务会所、旅游度假功能的生态田园小镇区,集居住、商业休闲、文化娱乐功能的混合用地区,商业综合区和商贸市场区组成。endprint

图2 青羊生态田园新区用地布局图

4.2 道路交通系统。

以《青义圣水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在本村入口区和商业集中区设置公共停车场,满足停车需求,减少对村内部及绵江快速通道产生干扰,保证内部环境的舒适和外部交通的通畅;在“一心”的外围布置一条自东北向西南展开的“吊钟形”主干道,把规划区内各功能区直接连接,一

端连接绵江路,另两端与一条连接绵江路的纵向主干道相接,在绵江路上的出入口与对面蓝光地产规划的道路形成良好对接,有利于道路交通的流畅、便捷。这条外围车行主干环线、一条贯穿农业生态带的次干道以及各区内部的人流线路形成完整的交通体系。该道路交通系统既能最大限度减少人车流的冲突,又能尽量维持居住区的安静,达到通畅、安全的人性化目的。

4.3 景观绿地系统。

景观规划立足“生态、文化、特色”三位一体的原则,以生态为导向、以人本为目的、以特色为目标,合理协调各景观要素,以营造环境优美、富有人情味、体现地方特色的景观。

4.3.1 景观系统规划。

(1)结合用地布局及道路网的建设,从景观轴线、景观中心、景观节点、景观视线走廊等景观要素出发,注重利用优越的现状自然条件,力求塑造和谐统一并符合生态田园新村的景观形象。

(2)“吊种形”主干道是景观主轴线并设置景观节点,青羊公园是景观中心与景观节点形成发散状布局,景观中心与景观节点形成景观视线走廊。充分利用流经本村的龙溪堰活水体,把“山、水、田、林、园”作为主要元素形成“点、线、面”的景观布局。借鉴西科大景观设计手法,把活水体作为本村独具特色的景观之一,在青羊公园和生态田园小镇布置亲水空间,更加突出生态化、田园化和人性化;此外,建筑布局充分利用地形特征,形成层层跌落,起伏有序的天际线,成为本村又一道亮丽的景观。

4.3.2 绿地系统规划。

在景观系统基础上,规划“两环、三面”的绿地系统,形成与道路系统相呼应的绿地系统网架。“两环”:一条吊钟环形主干道景观主轴线、一条贯穿农业生态带的次干道景观线的公共绿地;“三面”:一面是紧挨绵江快速通道的带状绿化带,另两面是环形主干道向高档居住区内延伸的两路段上的带状绿化带。

5. 结语

新农村建设目前正火热进行,这方面的相关理论还不完善。如何建设生态良好、和谐发展的21世纪新农村,仍然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青羊村概念规划项目,尝试性摸索城中村改造时建设田园生态新村规划方法的新思考,有待在今后的具体实践中验证。

参考文献

[1] 邹君.生态农村的内涵及其建设方法初探[J] 农业环境与发展,2004(5).

[2] 唐秀丽,赵荣山,陈平.生态 特色 人本-小城镇景观规划三位一体论[J]小城镇建设,2002(12).

[3] 艾智科,黄发林.现代田园城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以成都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 2010, (3).

[4] 张栋国.有关城市发展的几个问题探讨-读“田园城市”有感[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3).

[文章编号]1619-2737(2014)12-15-261

[作者简介] 张玉芳(1981.12-),女,籍贯:河南省商丘市,学历:硕士,学习院校:四川省绵阳市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4.概念性规划与区域性规划 篇四

(1)概念规划的定义

概念规划是介于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之间的一种规划,强调思路的创新性、前瞻性和指导性,属于宏观发展思路的探讨和研究;它淡化了设计的表象,使规划成为纲领性、战略性的文化、指导和协调发展与建设。

(2)概念规划的产生

概念规划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70年代,如新加坡和美国的概念规划、英国的结构规划、香港的发展战略以及波兰的城市与区域规划等。在国内,广州于2001年1月完成了首个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各大学者对于这个问题也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其中赵燕菁认为,概念规划是一个横跨经济与空间的规划,内容涉及部分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包括总体规划大纲阶段的主要工作(2001年);张兵也于2001年提到,概念规划是表达城市与区域在较长阶段内的整体发展方向,以指导当前行动的整体框架,注重的是工作方法;王蒙徽,概念规划是任何一个层次均可进行的规划,侧重发展方向和各科学的综合平衡;顾朝林则认为,概念规划是城市与区域规划的一种类型,尤其注重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主要研究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方向、空间总体结构、城市功能定位等重大问题,涉及各个方面的综合性城市与区域规划。

(3)概念规划的特点和意义

概念规划并未列入我国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其自身编制内容也相当灵活。

概念规划可处于战略规划和总规规划层面之间,在内容上更接近与战略规划,但内容的深度、项目的规模、以及法律效力上比战略要低,它更注重规划意向的提出和目标的定位。

概念规划也可处于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之间,它更多的体现在详细规划方面,如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城市设计导则,以总规为基本依据体现出城市发展的空间意向和形态。同时这种引导又不具备严格的指标要求,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较大的感性成分。

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概念规划都体现出着灵活的特点,作为非法定规划更注重规划思想的融入,给整个规划体系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也丰富了规划的内容。

二、区域规划的定义、发展历程、特点和内容

(1)区域规划的定义

区域规划(英译Regional Planning)是指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广义的区域规划:指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规划和区内规划,前者主要解决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或区际分工协作问题,后者系对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布局进行全面规划。

狭义的区域规划:指一定区域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

(2)区域规划的产生于发展历程

区域规划最早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是在城市规划与工矿区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是因为该区域面临着如下各种问题,亟需统一有效的规划进行协调,包括: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有效地利用资源,合理配置生产力和城镇居民点,使各项建设在地域分布上综合协调,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顺利地进行地区开发和建设等等。

我国于50年代,结合新工业基地和新工业城市的规划建设,广泛开展区域规划工作。6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过程的加速,区域规划开始受到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普遍重视。

(3)区域规划的特点

区域规划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目的性2)前瞻性3)综合性4)战略性5)地域性。

区域规划的意义:通常以跨行政区的经济区为编制对象,是国家和省级发展战略在特定经济区的细化和落实,从这个角度来看区域规划是战略性、空间性和有约束力的规划,不属于纯粹的指导性和预测性规划。编制区域规划,要着眼于更大的地域范围,打破地区行政分割、发挥各自优势、统筹重大基础设施、生产力布局和生态环境建设、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以达到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能力、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最终促使区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

区域规划是描绘区域发展的远景蓝图,是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规划工作不可能将有关区域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全部问题一次性解决,由此区域规划的内容应该重点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区域发展战略

区域发展战略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区域空间开发战略两个方面。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包括战略依据、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等内容。

2)产业布局规划

区域产业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地域经济空间结构,科学布局生产力,是区域规划的核心内容。

区域规划要对规划区域的产业结构、工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区分布状况进行系统地调查研究。根据市场的需求,结合生产发展的条件,揭示产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确定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和行业,以及重点的发展区域。

3)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是社会生产力和人口在地域空间组合的具体反映。城镇体系规划是区域生产力综合布局的进一步深化和协调各项专业规划的重要环节。

4)基础设施规划

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发展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公用性等特点。基础设施对生产力和城镇的发展与空间布局有重要影响,应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或者超前发展。

5)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应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质量评价基础上,以达到区域最佳预期目标的目的,对土地利用现状加以评价,并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及其空间布局。

6)可持续发展规划

区域规划应在不超越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谋求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和提高生活质量,使自然、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7)区域发展策略

区域策略可以看作是为实现区域战略目标而设计的一系列政策手段的总和。政策手段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影响企业布局区位的政策,属于微观政策范畴;另一类是影响区域人民收入与地区投资的政策,属于宏观政策范畴。

(5)区域规划的编制思路

区域规划一般程序是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程序,根据区域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规划的要求。但另一方面,区域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要受到内外环境和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区域规划要在研究影响区域系统发展变化的诸因素和条件的基础上,探讨区域未来变化的各种可能和多种多样的方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区域规划通常也会表现为一个动态过程。

根据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的要求,区域规划工作的七个基本步骤:

1)区域发展的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

调查区域发展现状和收集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各种条件、要素的基础资料。通过分析研究,认识区域的本质特征、发展演变过程、明确区域发展的优势和限制因素、找出发制约因素和发展优势,为研究区域发展战略及制订区域发展目标、规划方案构思提供依据。

2)确定区域发展目标

区域发展目标的确定是区域发展战略中的核心部分。

在区域规划方案之前,必须确定区域发展的总体目标且明确区域发展方向。确定区域发展目标实质是对规划区域提出发展的畅想状态,可以采用“形势发展的需要为原则”,也可以采用“地方的发展条件和资源的可能性为原则”,或者是两者的结合。

3)区域发展的课题与对策研究

课题研究实际是对区域各经济部门和重大建设项目或重点开发区域、禁止开发的保护区域的深化研究。区域发展的研究课题一般是根据自然环境、历史发展背景、未来的发展目标、重大建设项目而提出来的,通常包括:资源(水、土、矿产、林业)的开发利用,经济结构,主导产业,人口规模,就业解决,综合交通,生态与环境保护,重点开发区域等。

4)规划方案设计

根据区域发展战略和课题研究的对策,拟定区域发展的总体方案,这是规划中最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阶段。要使各个部门、区域的各个部分尽可能和谐、协调、有效地发展,通常包含方案比选阶段。

5)规划方案评估

第一阶段是在规划方案决定之前,对若干个方案进行评估,以判断规划设想或规划方案构想的合理性和优劣性,选定出较为适当的方案。

第二阶段是在规划方案初步拟定后,请当地政府及各方面的专家,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估、论证或评审。

6)规划定案

根据规划评估、论证或评审意见,作必要的修改,最后形成规划文件。

7)实施阶段

5.高铁南京南站地区概念规划 篇五

1、项目背景;

根据南京铁路枢纽布局规划,铁路南京南站将成为汇集3场28线、对于提升南京都市圈功能与辐射力具有重要意义的大型铁路客运站。除铁路客运站外,南京南站还将集中城市轨道、长途汽车、常规公交、出租车以及小汽车等多样化的交通方式,统筹布局邮政等配套设施,形成现代化综合性客运交通枢纽。

借助交通枢纽建设的带动作用,铁路南京南站地区(以下简称南站地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了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地对南站地区进行综合一体化开发,必须充分借鉴国内外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地区规划建设的成功经验,以南站功能保障与发挥为前提、以交通枢纽与城市的互动发展为核心,探讨与论证南站地区未来发展的功能定位、形态结构、交通网络布局与运行组织、空间形象与景观意向等主要内容,广泛征集有创意、有特色的发展理念,寻求该地区合理的发展模式与思路。

2、研究范围与年限;

(一)规划设计范围:

北至绕城公路,南至秦淮新河,东至宁溧路,西至机场高速,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

(二)规划研究范围:

北至纬七路,南至胜太路,东至红花机场—秦淮河一线,西至宁丹路,总面积48多平方公里,在此范围内考虑功能、交通、景观与规划设计范围相互协调。

(三)规划年限:2030年

3、主要内容:

规划目标:

南站地区发展对增强南京市及南京都市圈区域辐射力与影响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规划应从综合交通枢纽与所在地区一体化开发的要求出发,结合地区发展条件与国内外同类地区发展经验,在处理好大规模客流交通集散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合理规划,全面提升地区活力,构建国际先进水平的布局合理、换乘便捷、运行高效、生态环保并具有高品质城市空间环境的城市地区。

本次规划为概念规划。要求确定规划区域主要功能、提出空间结构、开发规模、交通组织等的概念方案。

技术路线:

通过对国内外城市高铁枢纽周边地区的功能定位、土地使用、开发强度、交通设施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南京南站地区的功能定位、土地使用、开发强度和交通网络布局;结合基地周边现有的自然地貌特征和景观要素,创造地区景观特色和有机联系的公共空间网络。规划成果:

包括方案说明、专题研究和图集三部分。

方案说明共6部分内容:定位:综合枢纽、城市副中心、秦淮新城;功能选择:商务功能与居住社区;交通组织:快捷的线路与安全的网络;建设强度;地区特色:山水格局、秦淮新城与院落序列;经济概算。

专题研究共四部分内容:高铁枢纽地区的发展定位;高铁枢纽地区的土地使用;高铁枢纽地区的建设强度;高铁枢纽地区的交通组织方式。

4、技术特点;

特点之一:充分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以针对国内外高铁枢纽周边地区的功能定位、土地使用、开发强度和交通组织方式进行研究得到的成果作为方案的支撑。

特点之二:扩大了研究的视野范围,从长三角产业分工、南京城市用地拓展等区域和超过项目研究范围的更大的城市范围内分析规划地区的功能定位和土地利用,使规划方案更具有指导意义。

5、特色及评价

功能定位:在充分研究国内外规模相当的城市的高铁枢纽地区功能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将规划区定位为城市副中心。

交通组织模式:提出未来的交通集散应该以地铁为核心,轨道交通在交通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提出“快捷的线路和安全的网络”的理念。在此理念之下,对高铁枢纽南北广场采取了不同的道路交通组织模式。

土地使用:在强调高铁枢纽周边地区商务功能的基础上,强调成熟社区的重要性,以及土地综合利用和平衡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商业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同时缓解未来可能出现的潮汐交通的压力,提高高铁周边地区的开发档次。

6.文创大楼概念规划方案范文 篇六

(初稿)

6月14日

一、项目背景

 产业现状

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更明确提出“逐步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意群体创业发展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培育文化创意群体和内容提供商”,“重点培育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不设计、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支持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以文化创意产业园形式,集聚各类文化创意人才”。

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文化创意产业正成长为中国经济发展癿新引擎。各地争相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出现了一批诸如北京798艺术园匙、杭州Loft49等知名创意集聚地和一批如“蓝猫”等文化创意活动品牌。根据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目前,国家处于产业战略结构调整时期,衢州城市跨越式发展在即。因此以科技及信息为主导的创新型产业均衡布局,将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前提。

因此,为加快推进衢州“花园258”创新创业园的整体规划,进行对文创楼(位于园区南侧,基金楼东面。暂定浙西科创中心。)的定位与招商,努力打造成衢州富有激情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平台和发展信息经济、智慧经济的特色载体,花园258坐拥衢州新区,地区文创产业理念较为前卫,产业基础基本成熟,具有十分大的市场潜力,同时可以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开发旅游文创项目,提升城市品牌形象。 发展关键点

政策支持——争取政府资金支持、政治倾斜支持等优惠; 创新企业——聚集优秀的企业进驻文创发展中心,囊括文化艺术、演出出版、旅游产品、动漫、项目规划、景观、城市及主题旅游推广、旅行社等旅游相关行业及项目;

人才——进行行业人才计划,招募和培养文创产业经营,服务发展中心;

推广——开展有效推广活动,对中心进行积极宣传,形成城市旅游新关注点;

 项目意义

提供交流平台——为文创产业交流提供平台,为文创项目展示提供平台;

建立行业标准——通过整合行业资源,开展项目创新运营和积累,提炼发展标准;

 规划目的

1、打造成为衢州乃至浙江省知名的文创核心示范基地,对产业发展起到创新示规范作用;

2、建设综合性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以此提供产业政策实践和产业配套服务优良环境。通过宣传、推介中国旅游文化创意发展中心和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在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优惠政策,为入住大厦的化创意企业提供良好的政策服务;

3、建设高端文创企业及项目孵化平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癿创新示范项目和企业。

4、建设文化项目及产权交易癿文化艺术交易展示及推广平台,促进信息、资本文化项目紧密融合。

二、概念定义

 概论:“1+1=N”

即:1幢楼+1个创意衍生出N倍产品孵化机遇;

 项目基本定位:科技研发+生态办公+金融经济+低碳环保+创意设计+生活宜居+多功能服务平台;

 设计理念

我们倡导原创为主导,作为多种文化业态的创作基地,相互扶持,相互借鉴,共同繁荣;是新兴文化项目的扶持和展示基地;是举办时尚创意大赛、艺术展览、服装品牌发布、化妆造型及流行趋势发布等活动的基地。 优劣势分析

优势——位于花园258园区内,区域配套优势已具备雏形,周边交通较为便利,现代化、高品质的物业管理将使项目的未来运营井然有序;老厂房改造,设计感强,环境优美适合企业办公; 劣势——体量的限制枢纽商业面积有限,难以形成大规模经营效应;周边的现状环境,大多都处于规划、建设阶段,仓储厂房低端凌乱形成商业圈还需要时间;项目自身配套功能期待完善,区域配套设施薄弱,容易形成孤岛;  项目特性

帮助企业协调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降低企业的沟通成本,另一方面则最大限度地为政府创造财政税收,实现企业和政府的双赢。

三、功能划分——展示+科研+学术+创意设计

 文创企业:旅行社、酒店管理业、设计公司、劢漫公司、演艺公司、出版社、摄影工作室等;

 科研机构:建立院校与业工作室以及相关产业科研机构;  协会企业:文创产业协会;  创秀工厂:配套成果展示厅;  创意画廊:办公场所独创走廊;

 艺术鉴赏交易中心:专业的艺术品收藏、鉴定以及交易功能;

四、运营模式

 已招企业:银江股份、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睿悦信息(VR学院);

 招募对象:主要分为文化艺术、广播电视、广告会展、软件服务、科研院校、旅游休闲娱乐这几大类企业;  招商方式:根据规划方向,罗列目标企业群;通过政府及行业协会资源进行企业推荐;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相关政策,吸纳优秀企业入驻;定向发放邀请函,邀请行业顶尖企业入驻;  项目策略

方向一:建差异,塑造低碳,高科技、绿色环保形象创造项目价值。

方向二:创认可,建立属于自己的城市定位。

方向三:立标准,为企业家、社会精英消除稳定性的尴尬。充分展示项目品质,体现项目差异化优势;感知项目品质及产品细工节,提升客户对品味的追求;超级运用 “二八”法则,抓住关键的核心客户,对核心客户进行重点的支持和关注,再通过举办各种高品位的活动,让客户体验上流生活和工作的内在。建立高品质的样板办公空间和环境,让客户眼见为实的体验式营销,从最核心客户抓起,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建立反营销式经营理念。 运营内容

1、项目产业发展总量提升——加强园区规划的引导作用、谋求园区差异化发展特色、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养和使用专业化管理人才;

2、项目管理机制——构建准入机制、注意发挥优势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优质服务;

3、项目整体服务体系——以高成长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产业服务与金融服务相结合、充分满足企业对空间、资金、管理、服务、合作等个性化需求;  筹备工作

组织建设:招募和组建项目运营团队; 建筑规划:设计及装修招投标工作; 制定详细项目运营规划书; 制定详细招商计划书。 合作运营

联合国际知名物业管理公司进行物业管理、整合当地知名品牌策划公司进行活动推广和运营、物流与业销售团队进行卖场管理。

五、配套服务

 销售节点

销售准备期:控制在3个月左右,主要进行销售人员、物料的准备;

销售预热期:控制在2―3个月,物料全部到位,所有销售人员正式上岗;

销售开始期:在1个月以内; 销售高峰期: 6―8个月; 销售收尾期: 2个月左右;

销售结束期:最后用2―3个进行尾盘倾销工作;  宣传服务 媒体选择

广告模块-户外擎天柱、楼体LED、舆论、(网络)、短信、报媒、杂志、电视、杂志、高铁、分众传媒。物料模块-VI手册、宣传折页、DM单。宣传计划

采用线上线下结合:

线上:重点采取DM单、论坛、新闻稿、硬广等与业网络营销手段,在网络上展开全方面癿宣传推广计划及活劢,利用社会化媒体营销优势达到病毒式营销效果。

7.互联城市,由概念到落地 篇七

本届亚博会首次展示了互联城市。在1, 600平方米的展区内, 展示了一系列移动互联的产品与技术, 在集中排列的中国移动、思科、福特汽车公司、华为、韩国电信和SAP的展区内, 众多参观者亲自了体验互联生活。

在众多应用中, 车联网、新终端、NFC也成为本届博览会的几大亮点。

针对移动产业的发展趋势, GSMA还联合普华永道等权威咨询机构经过调研出台了一份亚太区数据业务发展的报告。

●在语音流量的下降的趋势下, 亚太区域用户的数据流量却实现了迅猛增长, 2010至2012年期间, 数据使用量达到了近142%的复合年增长率。GSMA预测, 未来5年, 亚太区3G和4G连接服务每年将增长17%。

●移动服务将更加经济实惠。亚太地区移动服务的月平均费用由2005年的28.80美元降至2012年的19.70美元, 每年下降5%。

●非传统企业逐渐进入到移动产业中, 包括移动广告和在线视频网站等领域初创企业已不断涌现。

8.城市规划概念总结 篇八

关键词: (中)关键词 城市副中心;选址;发展模式;北京

中图分类号:F292 (中)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49(2015)03-0001-12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503001

Abstract: (英)摘要 SubCBD can effectively balance the agglomeration effect and diffusion effect of the large cityIt can also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population pressure and scatter the function of central district, which contribute to becoming the real multicentersTaking Beijing as an example, we firstly present a deep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ubCBD with different forms, and study the necessity of constructing SubCBDWe put forward that the SubCBD of Beijing should be a new grouptype layout city with complete function, which is based on the existing foundation, linking up with rail transit and large volume transportation and bounded by the clear ecological regionThen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has been carried out for which new city should be the starting area for the SubCBD of Beijing, through establishing two sets of index system:pure consider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main consideration for sharing the burden of BeijingTherefore, SubCBD should be locat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index systems considering its factionOn this basis, we propose the development thought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Beijing SubCBD.

Keywords: (英)关键词 SubCBD; locating; development model; Beijing

对都市圈副中心级城市发展的研究始自对“城市病”的关注。以北京为例,北京“城市病”的主要成因,不是全行政区的人满为患,而是中心城区的人挤为患。导致人挤为患的主要原因在于北京“同心圆”式的城市发展模式,使商业、文化、教育、医疗等功能过度集聚在中心城区内。要缓解北京“城市病”,关键在于大力疏解中心城区的功能、避免过度集聚[1]。近十年来,为改变单中心的城市发展方式,北京市不断研究新的空间功能布局方案,既有规划中的新城建设即可窥见一斑。自《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首次提出通州、顺义、大兴三大重点新城发展战略以来,各新城规划相继出台,《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重点新城建设实施规划》进一步强化了重点新城在北京城市整体发展格局中的地位,重点新城成为北京城区功能疏散的首要载体。然而现实情况是,重点新城由于规划规模偏小、配套服务滞后、功能不完整,职住严重分离的弊端难以缓解,不仅不能起到疏解中心城区功能的作用,反而在城市“摊大饼”的背景下成为“大饼”的一部分,未达到预期的规划效果,这使得重点新城的传统发展思路亟待创新。

从国际大都市圈的发展经验看,一个循序渐进、产城融合、设施先行、服务配套,具有充足产业支撑与配套保障的副中心级城市可以有效缓解城区人口压力、疏散功能,形成都市圈内真正的多中心发展。通过建设城市副中心,既保证城市的规模效益,也缓解“城市病”,目前已经成为对北京发展空间形态的共识。2012年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北京市委明确提出了建设通州“城市副中心”的战略。这是北京首次在城市建设史上提出打造“城市副中心”。随后在2013年和2014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都明确要求加快通州这一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已成为新时期北京市委市政府着眼于优化首都城市空间布局、缓解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加快城市化进程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那么为什么要建设城市副中心?副中心建设与以往的新城建设有何不同?为什么要将通州建设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如何建设城市副中心?要系统回答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对城市副中心进行理论研究。

nlc202309032207

一、城市副中心的内涵与相关研究

需要明确的是,城市副中心这个概念在规划学界早有定义,但政策语境中的城市副中心与规划学界的存在差异,我们分析的城市副中心实际上是都市圈副中心级城市。

1城市副中心的相关研究

受多核心理论影响,多中心发展成为现代国际大都市空间格局演变的主导方向,建设“城市副中心”则成为大都市多中心发展的重要选择[2]。尽管如此,目前学术界对于城市副中心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国外对城市副中心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集中于城市副中心(SubCBD)的形成机制及其与核心CBD的功能分工。如博拉辛顿(Brasington)认为副中心的形成是市场经济内生的结果。中小城市很难形成副中心,功能衰退的大都市区也很难发育出新的副中心,只有处于增长阶段且达到一定规模的大都市区某些地段才有可能逐渐形成副中心[3]。哈林顿(Harrington)等人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扩散后再集聚是城市副中心形成的最主要动力机制[4]。齐藤(Saito)发现在东京都都市政策以及副中心规划中,中央政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5]。

我国对城市副中心的研究起步较晚,已有的研究主要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散见于对中央商务区(CBD)的研究中[6-8];一部分集中在对国外副中心的研究与经验借鉴[9-11];还有一部分是对我国北京、上海及广州等特大城市的城市副中心的研究[2, 12-13]。如张开琳分析了城市副中心的内涵与形成机制,认为城市副中心是位于城市边缘区的次级商业商务中心,是城市第三产业的集中分布区,并对巴黎、东京等城市副中心建设的主要经验进行了研究[9-10]。赵弘认为北京应借鉴国际大都市发展经验,启动建设京西副中心、通州—亦庄副中心和顺义副中心,打造分散疏解中心区功能的重要空间载体,解决北京城市发展中的空间结构矛盾,并提出将通州副中心作为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起点[13]。总体来说,我国对城市副中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CBD以及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建设上,理论研究成果还很有限,尤其对我国超大城市究竟该如何发展城市副中心的研究比较欠缺。

2城市副中心的内涵

城市副中心在发达国家特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不同的发展形态,其功能也存在差异。从发达国家特大城市副中心发展的经验来看,目前共有SubCBD和SubCity Center两种形态,其主要概念和区别如下。

(1)城市副中心(SubCBD)。城市副中心SubCBD(日本称副都心日本将城市副中心称为“副都心”,与都心概念相对应。由于日本的城市范围较小,这种副都心与中国城市群发展中疏解功能所需要的都市圈副中心级城市有所区别。),直译为“次级商务中心区”,是世界特大城市在城市规模扩张期出现的形式,也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多的类型。它主要是指与城市商务中心区(CBD)在空间上相呼应,功能上相补充,同时又有相对独立性的城市次级商务中心,是城市人口和生产要素在向外扩散的过程中形成的新的结节点,也是城市空间结构由单核向多核演变的结果[9]。这一概念是从经济地理角度进行定义的,是传统意义上城市规划中“城市副中心”的概念,是相对于中央商务区(CBD)的一个次级中心区,特别突出了商业、商务的职能,其建设目的主要在于运用经济杠杆疏解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商业、商务功能,培育新的城市经济增长极,改善城市空间结构。从目前国内外城市副中心建设实践来看,也大都偏重于经济上的定位。这种形式的副中心一般位于城市建成区内,面积较小,呈点状发展,主要功能为商业商务,如东京的新宿、涩谷等7个副都心,伦敦的金丝雀码头,香港的荃湾,上海的徐家汇、花木、五角场等(参见图1)。

传统的副中心虽然能够疏解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商业、商务功能,但由于位于城市内部,其开发建设往往推动城市进一步“摊大饼”发展,不利于控制城市蔓延。东京都从20世纪中期开始逐步发展副中心,副中心的快速发展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中心区的集中情况,但又在城市外围形成新的集聚,使城市向外快速发展。第一次首都圈规划设立的城市边界限定(即绿色隔离带)在城市蔓延中基本被建筑占据,使东京都区部已全部建设为城市区域。

(2)副中心级城市(SubCity Center)。SubCity Center,直译为“次级城市中心”,是特大城市成熟期出现的新的表现形式,是“单一城市”走向“网络化城市区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形式。它是指大城市周边能够在局部代替城市主中心承担经济发展核心带动作用的城市,具有疏解或补充中心区功能,并与之共同构成层次性较强的城镇体系,其存在意义还在于疏解城市中心地区的人口和商业、商务功能,培育新的城市经济增长极,改善城市空间结构和环境,同时对周边区域有较大引领带动作用,也可看做“副中心城市”。这一概念是从行政区划的角度进行定义的,更侧重于行政区划中城镇体系的概念,其范围为行政辖区,有自身较完备的公共服务设施,是独立于主中心城市的城市,是特大城市从“单一城市”走向“全球城市区域”中副中心新的表现形式,如目前东京都会区、巴黎都会区等世界级全球城市区域。这种形式的副中心一般位于城市主城市外,范围涵盖其行政区划,面积较大,呈面状发展,功能配备较完整。如东京横滨市、琦玉市、千叶市、多摩市(参见图2),大巴黎-上塞纳省拉德方斯均属于这一类型。在城市外围发展副中心级城市,一方面,可以缓解通勤人口对中心城区交通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一定程度上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功能,缓解“城市病”。目前,比较成功的副中心城市多采用组团式的城市结构,即“副中心级城市”中还可能存在多个集聚中心,在缓解大城市中心城市病的同时,也避免在副中心级城市内部出现新的“城市病”。

3.副中心级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从城市经济学的理论角度,副中心级城市建设有利于发挥城市的规模效应,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城市的聚集效应使得城市经济具有规模经济递增的特点,并由此产生了城市最优规模。在最优规模实现之前,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聚集经济创造出正的外部效应。但当城市规模超过最优规模之后,随着规模的扩大,其外部成本就会上升,需要付出巨额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以及环境治理成本。此时,城市规模的扩大造成负的外部效应。由于城市的外部成本在相当程度上不由企业或个人承担,在城市进入完全不受限制,而要素市场又未充分发育的情况下,在一定发展阶段中城市会吸引人口大量涌入,常常使城市过度膨胀而超过最优规模,造成资源配置恶化,从而产生“城市病”。因此,最优城市规模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政策含义[14]。

9.总体概念性规划方案征集公告 篇九

1、项目名称

某台湾工业园总体概念性规划方案征集

2、规划范围

规划面积约30平方公里。

二、方案征集的目标

本次征集活动的目的在于集思广益,通过邀请国内外一流的设计单位征集具有远见、富有创意、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概念和空间规划方案,以国际性视野、前瞻性理念确定台湾工业园的功能定位、结构分区及发展策略,营造富有特色的园区风貌。能够为下一步规划工作提供系统性、框架性的设计指引。

三、方案征集的内容

设计单位须对该地区的经济、社会、交通、环境进行全面把握,对生产、生活、交通、生态及集镇特色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系统分析局部和整体、近期和远期的关系,提出台湾工业园的整体发展思路、主要功能、空间发展结构、用地布局方案、综合交通组织方案、生态与环境保护方案、实施策略及指引、重点地段空间形态设计等。

四、方案征集组织方式

1、组织单位

2、方案征集形式

(1)本次征集采取公开报名形式。组织单位在网上发布报名公告,从公告发布之日起,公开接受国内外设计单位(包括设计联合体)的报名。

(2)组织单位将组织专家对报名设计单位进行资格预审,并对设计单位综合业绩、项目负责人资历、设计团队实力及其他相关情况进行综合评审,选出三家设计单位作为正式邀请设计单位,并发出正式邀请函;未入围的设计单位恕不另行通知,组织单位将进行备案,作为今后其他设计项目候选单位。

(3)受邀请的设计单位收到邀请函后应在约定期限内把确认函传真至组织单位,并缴纳人民币1万元到组织单位指定账户,作为项目保证金。如设计单位中途退出或提交的设计成果达不到设计任务书中相关要求,其缴纳的保证金概不退还,其他设计单位保证金在征集活动结束后5日内凭相关收据退还,不计利息。

(4)受邀请的设计单位应携带相关资料准时出席方案征集发布会。每家获得正式邀请的设计单位限报送一个规划方案。未被正式邀请的设计单位报送的规划方案不予受理。

3、征集活动的评选方式及费用支付方法

凡按规定报送设计成果文件、并经专家评审委员会审查认定符合征集要求、且属获得正式邀请的设计单位,每家可获成本补偿费人民币3万元(含税)。最终设计成果提交后两周内,组织单位将召集专家评审会对设计成果进行评审,评出名次。第一名将获得奖金人民币15万元(含税),第二名将获得奖金人民币10万元(含税)。

4、后续工作

根据专家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意见、设计费用报价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按照评选出的名次顺序进行商务谈判,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管理规定》要求,从三家设计单位中选择一家具有城市规划编制资质的设计单位,在吸取其余几家设计单位方案优点的基础上,承担下一阶段的方案综合工作,形成最终规划成果后,继续编制该地区的总体规划。前三名的设计机构将优先获得参与地区其他规划设计工作的资格。

五、征集活动时间安排1、2011年3月18 日至2011年3月28 日为公告期。

2、2011年 4月5日前组织专家对报名设计单位进行资格审查,最终选定三家设计单位。

3、2011年 4月10日召开方案征集发布会,发放方案征集设计任务书,组织现场踏勘和技术答疑,并签订合同。

4、2011年 4月15日左右组织单位到设计单位进行访谈。

6、2011年4月30 日前设计单位递送全部设计成果。

七、设计成果要求

1、包含专题研究、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的所有文字说明和图件内容的文本15套,规格统一为A3(297mm 420mm)幅面。

2、包含专题研究、总体发展概念规划所有文字说明和图件内容的电子文件2套光盘,文本为DOC格式文件,图纸为DWG格式文件,其它效果图为JPG格式文件(分辨率要求达到打印A0图纸要求)。

3、提供规格为A0(900mm 1200mm)幅面的规划展板一套(应符合方案征集设计任务书要求)。

10.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概念和模式 篇十

一、数字化城市管理概念

数字化城市管理是指以信息化手段和移动通信技术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城市的所有部件和事件信息,促进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通畅与协调。换句话说,就是把像井盖、路灯、邮筒、果皮箱、停车场、电话亭等城市元素都纳入城市信息化管理的范畴,给每样公物配上一个“身份证”,如果街道上的井盖坏了,家门口的路灯不亮了,不用打投诉电话,在移动GPS定位系统的跟踪搜索下,有关部门就会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把问题解决掉。

二、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模式

1.一级监督、一级指挥。市级监督、区级指挥的管理模式是在市级设立全市统一的监督中心,在各区设臵指挥中心。其中,市级监督中心对城市管理进行高位监督,区级指挥中心履行具体的城市管理指挥职能。该模式适合于城市管理内容的重心在区级部门的城市。

2.一级监督、两级指挥。市级监督、市区两级指挥的管理模式,是在市级成立全市统一的监督中心、指挥中心,在各区设立区级指挥中心。在区级政府形成监督体系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市、区两级的指挥体系可以保证城市管理的执行力度。该模式适合区级政府管理力度不足的中型城市。

3.两级监督、一级指挥。市区两级监督、区级指挥的管理模式,是在市级设立市级监督中心,在区级设立区级监督中心、指挥中心。在这种模式下,市、区两级均具有较强的管理力度,可以形成较强的监督体系。该模式适合于区级政府具有足够管理力度的中型城市。

4.两级监督、两级指挥。市区两级监督、市区两级指挥的管理模式,是在市级设立市级监督中心、指挥中心,在各区设立区级监督中心、指挥中心。由市级监督中心对城市管理进行全面监督,市级指挥中心进行统一指挥。同时,在区级层面,要求区级政府的各项职能相对比较完善,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行成相对独立区级监管体系。该模式适合于大型城市,如北京、上海等直辖市。

5.综合监督管理模式。综合监督管理模式是在县(区)一级设立综合监督管理中心,并进行独立考评的城市管理模式。综合监督管理中心由一个中心行使监督和管理职能,与县(区)的规模相适应,同时,独立的考核评价体系又可以保证监管体系的完善。该模式适合于县(区)级城市。

三、部分地市数字化城管建设经验做法

烟台市:

1.实行双轴垂直模式。该市在全国首批数字化城管试点城市中率先实行了“两轴垂直,高位监督”的管理组织模式,即在市级只设立监督中心,对系统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督检查和综合评价,进一步强化和落实了市级政府的监督职能;在区级只设立指挥中心,全面负责案件的派遣和处臵。按照这一体制模式,该市在城市管理上逐步进行了“重点下移、管干分开、以区为主、属地管理”的体制改革,作业层面基本下移到区,市级主要强化制定政策、监督管理的职能。这种组织模式既坚持了监管分离原则,又减少环节,提高效率,避免了重复设臵,节约了人财物力。

2.保证处臵指挥权。该市在搭建模式架构时,强调案件处臵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 的体制,将区政府及其指挥中心作为城市管理案件处臵中枢,对于辖区内拥有城市管理部件、事件权属和管理责任的部门和单位,区政府和区指挥中心具有数字化城管案件处臵的指挥权。辖区内各级专业责任部门都由区指挥中心统一调度指挥,自觉接受任务派遣和督导,按时完成处臵任务,并及时向区指挥中心反馈。对于区指挥中心的这种指挥权,通过考核制度和市级统一支持来保证,从而强化区级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与责任。3.共享城市管理资源。该市利用有关部门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其中,系统平台建在市信息产业局管理的市政府数据中心;空间地理信息数据使用的是市国土资源局的地理信息数据;视频数据与市公安交警系统实现联网;系统网络与烟台网通公司共享;“12319”服务热线整体并入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

4.优化信息采集方式。该市数字化城管本着“管事不养人”的原则,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经政府采购招标,聘用了四个采集公司,对该市四个城区的城市管理信息进行采集与监督。信息采集公司由市监督中心实行合同管理,将采集公司的报酬与所采集的有效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挂钩。

重庆北部新区:

1.建设体制的创新。一是工程总包。将数字化城管项目总包给重庆移动公司,对服务器、存储、通信设备实行租用,自有设备交给移动公司互联网数据中心托管。总包体制利用大型科技企业的设备、人力和技术,减少了硬件投资和维护工作量,降低了工程组织协调的难度,严格实行市场化运作,分工明确,责任明晰,提高了工程的透明度。二是服务外包。将监督和指挥中心的坐席服务和系统维护外包给专业公司,由其提供熟练工服务并负责内部管理,该区提出工作要求,进行严格考核。这样减少了政府投入,避免了人员管理的种种弊端,提高了工作效率。2.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一是利用重庆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通过电子政府外网直接调用市级部门统一管理维护的空间地理信息,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和现势性,实行动态化的更新和维护。二是数字城管系统整合了公安、交警和部分社会单位的监控资源;整合了规划、建设、国土、环保部门的空间数据和公安、社保、医疗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了街镇及各行政执法机关的人力资源,聘请辖区内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区居民代表作城市管理义务督察员。

3.快速处臵程序。快速处臵程序是监督员(由核心区域定点巡逻的城管执法队员、社区干部、驻区人大代表、居民代表组成)发现问题后立即报案,同时对能够处理的如占道摊点、暴露垃圾、乱张贴等案件进行处理,处理完毕后再拍照取证申请结案。对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而暂时不能处理的如道路油污、井盖缺损、自然灾害等案件报案后,立即设立警示标志并执行警戒任务,直到专业部门到位后方能离开。

武汉市:

1.属地管理,明确责任主体。坚持“统一领导、属地管理、以区为主、街为基础”的原则,加强市级宏观调控能力,完善以区为主、街为基础的城市综合管理工作体制,实行城市管理部门主抓,区负总责,街道日常工作以城市管理为主,各区区长是本辖区内城市综合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辖区城市综合管理工作负总责。对凡涉及城市综合管理的审批权和其他事权、财权能下发到区的一律下放到区,市直相关部门对各区城市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实现城市综合管理问题发现在一线、解决在一线。同时,科学界定全市建成区范围和各区城市综合管理工作范围,对涉及多个部门管理、职责交叉、职责不清的问题,归口到一个主要责任单位管理,消除管理盲区,实现管理主体明确,管理责任清晰。

2.奖惩结合,严格责任考核。对城市综合管理实行分类考核、统一计分、统一评价,聘请第三方机构每月对城市综合管理实施考核打分,并在新闻媒体上公布各区城市综合管理考核排名,同时公布分管区长姓名。月度考核得分85分以下且排名末位的区,该区分管区长在当月全市城市综合管理调度会上作检讨;连续三次得分在85分以下且排名末位的区,该区区长在全市城市综合管理调度会上作检讨,并通过新闻媒体向全市人民检讨,同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该区区长及分管区长戒勉谈话,该区当不得评为全市绩效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和文明城区荣誉称号。

3.督办有力,及时调度工作。市城管委组建一支专职综合巡查督办队伍,及时巡查发现全市存在的城市综合管理问题并予以处臵。市城管委办公室对相关的110联动接警、市长专线接听、上级督办、群众信访等城市管理事项,每日收集汇总后分类整理,及时交办相关责任单位,由各责任单位的联络员负责签收,限期组织落实、回告。市城管委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通报成绩排名;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题会议,检查、讲评城市综合管理落实情况;年底汇总考评成绩,结果作为全市绩效目标和文明单位考评的重要依据。

4.精细管理,确保高效顺畅。在各区设立“大城管信息管理平台”,建立科学合理、规范顺畅、运转高效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如桥口区,在设立区长专线的基础上,成立城市管理监督中心作为一级平台,配备接线员和城市管理监督员,作为区政府负责城市管理监督和评价工作的专门机构。成立城市管理指挥中心(设臵视频监控室)作为区政府下属的独立机构作为二级平台,配备派单员,代表区政府指挥、协调、调度涉及部件和事件管理的相关职能部门和街道,对监督中心交办的案件组织及时处臵。各职能部门和街道设立接收平台作为三级平台,配备专门人员参与系统终端的接单处臵。通过科学合理的机构设臵,使监督权和指挥权相对独立,强化发现、监督评价环节,形成了监管互动、分工合作、统一指挥、管理有序的城市管理运转体系。同时,在数字化城管运行中,细化城市管理事项和责任单元,将每个单元的管理标准、责任单位、责任人及处臵流程都标准化并纳入系统管理,使管理精细到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只要发现问题,平台就能立刻查找到各类事项的监督员及管理责任人。并通过视频随时追踪这个单元内监督员的巡查路线、执法人员的现场处理实况以及事件处理结果,切实做到了管理责任清晰明确。在考核中,改变以往单纯对办理不到位予以扣分的办法,建立“发现问题即扣分、办理质量高适当加分”的倒逼机制,并实行错派件“首接负责制”,办理得好可以适当加分,平台的各项评分均据监控情况由系统自动生成,任何扣分、加分情况都不允许随意更改,杜绝了“人情分”、“关系分”,有效地调动了各单位发现和处理城管事件的积极性,切实做到了第一时间主动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调度解决问题。另外,桥口区将电子监察系统引入“大城管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平台,纪检监察部门可以提前介入,对各个单位的工作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对相关问题进行扣分预警、处罚提示,督促尽快整改。事件处理过程中,纪检监察部门也可以通过“城管通”手机、视频监控系统进行跟踪监控。对办理超时、办理不力、发生重大事件、同一管理单元同类案件发案率超标等“四类情况”进行严肃追责,按情节轻重分别给予通报批评、诫勉谈话,直至必要的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

11.城市规划概念总结 篇十一

关键词:苏州;东太湖湿地;保护开发;生态规划

中图分类号: F323.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0-0339-04

收稿日期:2013-12-20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民增收科技行动计划[编号:ZS(13)5611316]。

作者简介:唐玲(1983—),女,安徽马鞍山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现代农业园区规划研究。Tel:(025)84392681;E-mail:tangling1983@126.com。

通信作者:高玉福,讲师,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E-mail:gaoyufu2013@163.com。随着太湖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太湖受到过度开发建设的威胁,农业面源污染越来越严重,2010年实施的东太湖退垦还湖工程,由于城市化进程中规划不合理、长期缺乏管理,湿地受污染情况愈来愈严重,降低了湿地的生态及社会服务功能[1]。湿地因生境条件的改变,当地物种存活率降低,严重破坏了湿地生物的多样性。另外,野生动物栖息地面积不断减少,增加了城市湿地保护和恢复的难度。因此,如不对东太湖湿地加以保护,这些宝贵的资源将丧失殆尽。为切实保护、开发利用好东太湖湿地资源,现编制《苏州市东太湖湿地保护开发规划》作为区域内各项湿地保护、开发建设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为其他部门相关的专项规划及进一步的详规提供参考。

1项目背景

1.1项目概况

苏州市东太湖湿地(图1)位于苏州东山镇最南端,东、西茭咀一带,北至新环山公路,占地面积23.3 km2。项目区属于东太湖地域,气候属亚热带,受太湖小气候环境影响,四季温和,雨水充沛,土壤肥沃,年平均气温16 ℃,无霜期298 d,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列入本次一期规划的湿地位于东南端,呈三角形,面积约6.7 km2,东、南方向分别与吴江、浙江湖州隔湖相望,北面为太湖大堤,西面与人工湿地-太湖大闸蟹养殖区相接。东太湖滩地由泥沙淤积而成,以前生长芦苇、蒿草、莼菜等自然植物,1970年改成良田,2000年结构调整为太湖蟹养殖。

项目所在地苏州市东山镇是典型的江南古镇,境内有雕刻大楼、陆巷古村、紫金巷等名胜古迹,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水乡风情。2009年,苏州市东山镇被评为国家级AAAA级景区,年平均接待游客110余万人次。东太湖湿地资源丰富,是城市重要的生态资源,也是具有特色的城市名片。发展东太湖地区的旅游事业,是吴中环太湖旅游服务业的重要环节,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1.2项目建设的重要意义

1.2.1可以保护和恢复太湖生态湿地功能2010年,苏州市东山镇实施了东太湖滩涂地退垦还湖工程,由于缺乏管理,导致目前沿太湖滩涂地杂草丛生、河道淤塞、水系不通,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威胁。东太湖湿地的建设,将有效地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太湖地区多种生物提供最佳的栖息繁衍场所,有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和生物多样性。

1.2.2可以确保水源地用水安全东太湖连接太湖与黄浦江之间的黄金水道,是苏州、上海的重要水源地。项目区距离太浦河的入口处只有5 km左右,一旦湿地生态遭到破坏,就会使水源地受到污染威胁。通过建设生态湿地公园,在项目区合理种植各类湿地植物,能有效地改善太湖流域水体环境,确保水源地水质安全。

1.2.3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东太湖生态湿地,可向广大游客提供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的场所,带动当地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还可作为环境教育、科学研究、科普宣传的理想基地,让公众在领略湿地自然风光、认识湿地的同

时,了解湿地的文化及其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作用,使其不仅发挥特有的生态效益,而且成为加深公众生态保护意识的教育基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2.4可以贯彻太湖生态修复的科学举措中央和地方政策强化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工作。《国务院2008年工作要点》指出,要做好“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水体治理工作;2008年4月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2.1指导思想

有效保护东太湖湿地资源,维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充分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湿地环境的完整性和湿地资源的稳定性,确保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协调湿地景观与城市生活之间的依存关系,正确处理湿地保护与开展建设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通过湿地生态与景观环境的改善,逐步建成苏州市东山镇乡野气息浓厚的原生湿地自然景观。

2.2基本原则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遵循4项原则:坚持统筹规划、保护优先的原则;坚持原味生态、重点打造的原则;坚持持续发展、效益兼顾的原则;坚持综合投入、合理利用的原则。

2.3规划目标及功能定位

2.3.1规划目标东太湖湿地保护开发规划的近期发展目标是以东太湖湿地一期5大分区的建设为重点,提高东太湖湿地的景观价值,打造湿地精品,扩大湿地旅游的影响,以充满野趣的优美湿地体验与特色景观吸引广大游客。远期发展目标是成功保护开发一期之后,对二期、三期湿地在现有养殖业为主体的基础上,完善养殖区域内电力、交通、通讯、绿化等基础设施,增强湿地过滤和净化功能,提升景区总体环境质量,加强生态建设,将东太湖湿地打造成华东地区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生态和谐、布局合理的湿地区域。

2.3.2功能定位东太湖湿地主要发挥3大功能:(1)生态修复功能。充分发挥作为陆域集水区和水体之间“生态过滤器”的功能,净化水质、降解污染、涵养水源[2]。(2)科研宣教功能。湿地保护是生态学中的热点研究领域,相关学科的科研投入逐年增长,许多地区成为环境教育、湿地保护科学普及和野外科研试验的基地。(3)休闲观光功能。湿地独特的环境条件和景观,为人们提供休闲、观光、游憩的理想场所,具有其他旅游景点所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

3总体规划布局

根据项目区的规划思想和目标定位,结合大面积连续分布的湿地滩涂和养殖鱼塘现状,通过水系、地形的梳理改造,形成“一核、两廊、四区、多点”的空间结构布局特色(图2),一核:观光休闲区景观核;两廊:环太湖绿色廊道、蓝色廊道网络;四区:自然湿地保护区、人工湿地生态养殖区、配套服务区、航道疏浚取土区;多点:项目区内的多个景观节点。

4东太湖湿地一期规划方案

4.1规划构思

湿地具有“地球之肾”“天然蓄水池”“生命的摇篮”之美誉,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湿地承担着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重要任务[3]。东太湖湿地一期规划以“湿地方舟、太湖之帆”为规划理念,平面图案像1艘扬帆启航的大船,就像“诺亚方舟”一样承担着拯救地球、拯救环境、拯救人类的使命;规划中3个风帆图案象征着太湖经济圈前进的动力,也象征着太湖地区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的希望。

4.2分区规划

整个东太湖湿地一期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分为综合管理服务中心和5大功能片区,分别为湿地体验区、湿地观光区、鸟类观赏区、湿地保育区和湿地缓冲区(图3)。

4.2.1综合管理服务中心承担园区的基本社会服务功能[4],规划位于湿地一期的入口区域,布置有综合接待中心、入口大门区、湿地广场等,主要功能包括项目区日常管理、服务接待、旅游产品开发和宣传推介、人群集散及广场入口等。

4.2.2湿地体验区规划在综合管理服务中心西南部,面积

约为33.3 hm2,主要功能包括湿地科普活动区、湿地生态保育区、湿地民俗体验区等,展现湿地风土人情,传达湿地保护信息。湿地游乐项目主要包括挖藕、挖荸荠、采菱、捉泥鳅、摸鱼、钓鱼、叉鱼、撒网等;体育竞技项目包括淤泥排球、足球、摔跤及手划船等。

4.2.3湿地观光区利用湿地特色植物,打造芦苇荡、水上森林、湿地花海等典型湿地植物景观,面积约100 hm2,为游客提供亲近自然的游憩环境,展现壮观的湿地风光,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开设环保游船、自驾木舟、木道、浮桥、木筏等形式的多条水上游线,并设置换乘码头,作为水陆交通的转换枢纽。

4.2.4鸟类观赏区规划在湿地观光区东部,规划面积约为80 hm2,主要通过营造适宜鸟类安家的湿地生存环境,吸引野鸭类、鹭类、鹤类、雁类等多种鸟类在园区栖息生活,供游人与科研人员观赏、考察。

4.2.5湿地保育区湿地保育区指湿地公园内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较好、生态敏感度较高的区域,是湿地公园内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核心区域,除开展保护和监测等必需的管理活动外,不得进行任何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无关的其他活动[5]。

湿地保育区规划在湿地观光区西南部,面积约为 166.7 hm2,以自然湿地为主,结合现有条件,营造沼泽、湖泊、河流等多类型湿地相结合的综合湿地生态系统。该区域需要绝对保护,以逐渐形成自然状态下的湿地景观。

4.2.6湿地缓冲区湿地缓冲区位于湿地保育区的外围,把湿地保育区与外围强烈受边缘效应影响的区域隔开,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核心区自然生态特性,面积177.3 hm2。该区域可以开展湿地自然风光欣赏为主的步行观光游憩活动,但规模有限制,不得建设任何接待设施,禁止机动车进入。另外,该区域还可以作为生物物种迁移、迁徙和扩散的空间。

4.3专项规划

4.3.1植物景观规划将充分发挥湿地野生植物的综合功能,突出自然野趣、体现游憩环境的生态性与景观性,在每个分区形成各具特色的植物景观(表1)。表1苏州东太湖湿地各功能区植物配置

分区功能要求植物选择综合管理服

务中心以常绿植物和色叶植物为主,并搭配一定比例的花灌木、四季草花,使四季有景可赏樟树、杜英、枫香、五角枫、三角枫、鸡爪槭、山茶、南天竹、中华绣线菊、杜鹃、紫堇等湿地体验区

适当种植参与性强、适宜采摘体验的水生植物和珍稀、濒危的水生植物及各种生长习性奇特的水生花卉,不仅可以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还可起到宣传湿地的作用,提高湿地保护意识香菱、荸荠、荷花(莲蓬)、斑叶水葱、花叶芦竹、斑叶芒等

湿地观光区

为展现壮观的湿地风光,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为游客提供亲近自然的游憩环境,规划水上森林及湿地花海景观,并保护现有大面积芦苇荡,采取人工抚育措施增大面积,开展水上观光旅游池杉、中山杉、落羽杉、水杉、雨久花、荷花、鸢尾、菖蒲(天南星科)、黄菖蒲(鸢尾科)

鸟类观赏区

为吸引野鸭类、鹭类、鹤类、雁类等多种水鸟在此栖息繁衍。建成高矮不等、干湿不等的水上森林、水上灌丛、水上草丛池杉、落羽杉、落羽松、水杉、芦苇、荻苇草、芒类等湿地保育区

选择以乡土植物为主,保证植被的自然更新演替,逐步恢复水下生态植被

池杉、落羽杉、枫杨、紫柳、芦苇、芦竹、荷花、菱角等,苦草、狐尾藻等沉水植物湿地缓冲区

保持从水生到陆生生态系统的连续性,构筑物种多样的水岸生态系统,形成缓坡水岸的植被带。在中心湖区外围充分利用现有低洼沼泽地,以耐水湿乔木为主,形成郁郁葱葱的湿地森林景观,同时也对中心水体起到隔离防护作用水杉、落羽杉、碧桃、垂柳、木香、木芙蓉、芦苇、芦竹、莼菜等

4.3.2水生动物恢复工程规划引进原生态蟹苗、虾苗、螺狮等,在恢复和稳定水生动物群落的同时,可为湿地生态养殖区提供生态、安全、优质的水产种苗。

4.3.3道路水系规划东太湖湿地一期规划建有环南太湖大道和南环大堤2条主干道,两路相接,总长度11.2 km,呈梯形,底宽62 m,堤面宽20 m,标高6 m,双向两车道,两边绿化带各7 m,主要用于形成外部游览环路,并联系各功能区,承担着运输、消防的功能;有6条主河道堤埂,总长度6.9 km(双侧),净宽5 m,两侧绿化带各1.5 m,主要作为环水游人行步道,用于补充功能分区内部的游览路线,采用条石路或卵石路;根据地形需要建设相应桥梁,规格跨度15 m,桥面宽 5 m;规划有电站、闸口、浆砌块石护坡、游客码头、木栈道等。

4.3.4配套服务设施规划建筑设施包括项目区入口大门、管理服务楼、会议培训楼、餐饮住宿等,以及根据各生产项目的实际需求配套的工具用房。各分区内设置醒目、完整的标示、标志牌;在适当的地点可设置与环境协调的桌椅、观鸟亭、游廊、集散广场等休憩场所,并相应设置有生态厕所、盥洗处及废弃物箱;在入口区及管理服务中心,规划适量商业服务点。

4.3.5环境保护规划对项目区内整体环境进行整治,包括清理沉船、竹竿、杂草杂物等;根据项目区服务人口数量、服务范围,合理设置环卫工具与环卫工程设施,实现垃圾处理的专业化与无害化;通过控制进出项目区机动车辆的种类与数量,适量配备清洁环保的电瓶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

5展望

项目区建成后,结合东山镇丘陵果品采摘、碧螺春茶庄及其他人文景观,将会丰富地方旅游产品结构,提高旅游知名度,为当地农户提供近400个新就业岗位。预计人工湿地生态养殖区生产的鱼类、贝类、虾蟹类等水产品 1 300 t,太湖莼菜、菱角、藕等年出口量500 t,产值达4亿元,将成为全镇农业收入的支柱产业。湿地景观年吸引旅客约125万人次,年总收益约3.8亿元,经济效益可观。项目区的建设,将有效保护东太湖湿地资源,改变植物群落单一的现状,维护湿地生态平衡,增强湿地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可以防止太湖蓝藻暴发,保护水源地水质安全。

参考文献:

[1]Kondoh A,Nishiyama J. Changes in hydrological cycle due to urbanization in the suburb of Tokyo metropolitan area,Japan[J]. Advanced Space Research,2000,26(7):1173-1176.

[2]徐静波,刘红,袁兴中. 三峡库区东溪河湿地保育区建设的生态学途径[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8(1):23-26,75.

[3]王浩,汪晖,王胜勇.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4]孙化蓉,陈昊. 镇江市江心洲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划设计[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2):384-388.

上一篇:农村空巢老人调研报告下一篇:名人名言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