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与战争(精选11篇)
1.货币与战争 篇一
货币战争,现代社会的战争
你知道美联储是私有的中央银行?你知道美国总统遇刺的比例高于美军诺曼底登陆一线部队的伤亡率?你知道为什么房地产贷款增加越快,你手中的人民币就越不值钱?你知道为什么美国的国债和MBS是在给中国人民“打白条”?作者一开篇就提出这样的一系列的这种问题,这些问题无不例外的颠覆了我们传统的态度和意识。答案真的是如肯定的嘛?在作者经过层层深入,逐步渐进的向读者到出其中的缘由,让读者在回味那段硝烟漫漫、惊心动魄的历史过程的同时,也自然会有的读者半信半疑作者的看法。这本书自始至终充斥和贯穿着“阴谋论”的思想和影子,自罗斯柴尔德家族白手起家至在英法战争结束后控制整个英国货币的发行体系再到控制美国的联邦储备银行,同时夹带着本质上由罗斯柴尔德家族为了满足自己私利所“发起”的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从中谋取巨大财富以及不断地通过控制银行的货币发行“剪羊毛”的手段来榨取社会平民的财富,我们不禁会问:这些都是真的吗?
我们都知道世界首富是比尔·盖茨,但是又多少人知道其实世界上的真正的首富确实大家都不熟悉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按照年收益率6%的保守估计,现在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总资产在30万亿美元左右,这相当于中国2007年GDP总值的三倍,相当于很多非洲国家以及一些经济欠发达国家GDP总量的十倍甚至于几十倍,真正的富可敌国是人就是罗斯柴尔德家族。
那么罗斯柴尔德家族是怎么样做到家产过30万亿美元的呢?老罗斯柴尔德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宫殿小臣,由于一次很“偶然”的机会,获得了威廉王子的将近300万的黄金等贵重物品,这是这场货币战争的开始。而后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五个儿子分赴当时欧洲的五个重要基地,开始为这种没有硝烟的货币战争搭台唱戏。内森1798年被父亲从法兰克福派到英国开拓罗斯切尔德家族的银行业务,是一个城府极深行事果决的银行家,从没有人真正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凭着他惊人的金融天赋和神鬼莫测的手段,到1815年,他已成为伦敦首屈一指的银行寡头。他的大哥阿姆斯洛在法兰克福打理罗斯切尔德家族银行的大本营(M.A.RothschildandSons),他的二哥所罗门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建立了家族的另一分支银行(S.M.RothschildandSons),他的四弟卡尔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建立了另一个银行,他的五弟杰姆斯在法国巴黎的银行叫(MessieusdeRothschildFreres)。罗斯切尔德家族所构成的银行体系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
银行集团。此时五兄弟正密切地注视着 1815年的欧洲战况。
此时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关注是1815年6月18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近郊展开的滑铁卢战役,不仅是拿破仑和威灵顿两支大军之间的生死决斗,也是成千上万投资者的巨大赌博,赢家将获得空前的财富,输家将损失惨重。伦敦股票交易市场的空气紧张到了极点,所有的人都在焦急地等待了滑铁卢战役的最终结果。这对于罗斯柴尔德家族来说是一个空前的好消息,他们正是想通过这种战争达到控制英国政府发行货币的目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拥有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同时也是最为灵敏的情报信息系统,他们可以比英国的任何人都先知道战况。这是阴谋的开始,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战前方收到的信息是威灵顿将军获得了滑铁卢战的顺利,但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却发布另外一条相反的信息:威灵顿将军战败了!此时的英国混乱了,人们疯狂的抛售英国政府发行的国债,由于大量的国债被抛售,国债价格跌到历史的最低点,而此时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却在偷偷地以非常低廉的价格买进几乎所有的英国政府发行的债券。而后的结果每一个人都很清楚,威灵顿将军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将军,英国政府似乎应该高兴起来,但是此时由于英国国债全部被罗斯柴尔德家族控制,英国政府私似乎面临一场更为艰难的战争,那就是货币战争。此时的英国政府再没有类似威灵顿将军的英雄似任务出现,罗斯柴尔德家族不是打了败仗的拿破仑将军,此时罗斯柴尔德家族牢牢地掐住了英国政府的喉咙,英国政府成为了一个任由罗氏家族宰割的没有货币发行实权的政府。最终英国政府和罗斯柴尔德家族和英国政府达成了一个协议:英国政府财政支出是靠发行公债来筹集,换句话说,英国政府因为没有货币发行权而必须向私人银行借钱花,而且要支付8%左右的利息,所有本息都是以金币结算。英国的公债就是未来政府税收的凭证,英国人民向政府缴纳的各种税赋的义务变成了罗斯切尔德银行向全民变相征税。
罗斯柴尔德家族控制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帝国,但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并不只满足于控制一个国家,他们的终极目的是控制整个欧洲甚至是整个世界。由罗氏家族发起的货币战争拉开了序幕:内森主宰伦敦金融城,杰慕斯征服法兰西,所罗门问鼎奥地利。接下来罗氏家族的征战对象转向大西洋的彼岸——美国,独立华盛顿政府在一开始也采用的金本位制度,但是社会停滞不前,美国人自己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以未来税收为抵押发行货币。慢慢脱离了金本位的束缚,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一点被远在英国的罗氏家族看到,他眼红了,因为他没有得到美国经济发展给他带来的好处。于是罗氏家族开始打在美国建立私有中央银行的主意,虽然遇到了种种阻拦,在这其中
包括遇到了我们所熟知的林肯,林肯被刺杀了。但是他们通过运用自己金融力量,制造了一次又一次的比如1837、1857、1907年的多次经济危机。1913年,这些金融大鳄如愿以偿,他们在美国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中央私有银行,而这个银行实际上市被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所控制,实际上也就是被这些金融大鳄所拥有。
在建立了完整的全世界的金融体系之后,罗氏家族开始了他们的重建世界体系的行动。1914年世界大战爆发了,我们知道,只要一有战争,最大收益者便是那些给政府借钱、生产军事产品的商家、合伙人,罗氏家族在这种世界大战中获取了巨大的财富。接着罗氏家族通过特有的“剪羊毛法”制造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即:由于战后重建,经济逐渐变热,控制着美国货币发行的罗氏家族变现慢慢扩大货币发行量,等到经济繁荣到一定程度,猛抽银根,很多社会居民一夜回到一贫如洗的境遇,而罗氏家族却依靠这种手段又一次榨取了人民的财富。1934年前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又一次重建世界体系的运动以及罗氏家族剥夺世界人名财富的行径开始了,这其中不的不提我们所熟知凯恩斯,凯恩斯在战后世界金融体系的重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凯恩斯作为那些金融大鳄的经济代言人,为了达到那些阴谋家的废除金本位的目的,怒骂黄金是“野蛮的遗迹”,然而,凯恩斯的目的达到了。
接下来,日本战后以模仿西方产品设计起家,然后迅速降低生产成本,最后反过来占领欧美市场。日本在60年代已经开始在汽车工业中大规模使用工业机器人,将人工失误率降到几乎为零。70年代的石油危机使得美国生产的8缸耗油轿车很快就被日本物美价廉的省油车打得落花流水。美国在低技术含量的汽车工业中,已经逐渐丧失了抵抗日本车进攻的能力。进入80年代以来,日本的电子工业突飞猛进,索尼、日立、东芝等一大批电子企业从模仿到创新,重创了美国电子和计算机硬件行业,日本甚至达到了美国制造的导弹必须使用日本芯片的程度。一度美国几乎人人相信,东芝、日立收购美国的IBM和英特尔只是时间问题,而美国的产业工人则担心日本的机器人会最终抢走自己的饭碗。于是一场整治日本的金融战争开始了,而聪明的日本人却没有发现任何端倪。当日本股票市场自1985年一路飙升至1989年12月29日,日本股市达到了历史巅峰,日经指数冲到了38915点。这个时候还是没有日本人预测到其中的不正常,疯狂的日本人此时认为日本的股票市场中存在一种力量,可以让日本股票不符合世界股票市场的规律,然而历史又一次重演了。在美国推出“日经指数认沽权证”之后不久,日本股票指数终于顶不住了,一路下滑,以至于造成现在日本都还没有走出1990年经济危
机的阴影。美国人又一次成功了,罗氏家族又一次成功了。
在进入21世纪以后的今天,中国也成为美国的债权人,随着美元的持续疲软,如何合理运用中国巨大的2万亿外汇成为国民关心的问题,作者认为中国政府应该有如下几种措施来应对:要建立对内金融防火墙和对外金融防洪墙两条防御体系(高筑墙);藏汇于民(广积粮);认识到中国本身的缺陷和不足,慢慢发展(缓称王)。
读完这本书,就好像从另外一个角度再一次认识了这个世界,同时也激发了我学习金融知识的巨大兴趣。是的,世界无奇不有,虽然我们不知道本书所描述的事情或历史有多少是真实的,但这些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中了解和学习到在未来的世界金融战争中如何应对。历史会重演,我们要做到的是让好的事情重演,把不好的事情扼杀在萌发时期。
未来的战争,已经不再是人肉对抗、刀枪相见,取而代之的是没有硝烟的货币战争,她可以比一般的战争来的猛烈、迅速,同时又让一个国家陷入几年、十几年的低谷,甚至摧毁一个国家的经济。做好准备吧,让货币战争来的更猛烈些吧,因为未来重建世界金融体系的将会是中国。
2009年10月15日
2.货币与战争 篇二
货币, 是作为特殊商品存在的, 而最早货币 (金银) 也是普通商品, 当它作为一般等价物, 在经历了长远的历史发展演变, 最终固定在金银等贵金属上, 既具特殊商品意义, 本身又是普通商品。其价值决定一方面受生产黄金、白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另一方面其价值还直接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制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人类多数是以通过加大黄金、白银的生产效率, 增加自己的黄金、白银的数量, 或者通过商品交易换回黄金、白银作为储备。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纠结在货币与其所能代表的金属货币量之间的关联度, 都以货币能与其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保持最大程度的一致性, 并能相对固定作为经济良性运转的标志。
一、传统理论流通中货币流通量规律的理论受到挑战
货币流通量规律也称货币流通规律, 它是指一定时期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过程中客观上所需要的货币量之间的规律性。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 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 (价值) 总额成正比, 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一般也称之为“金属货币流通规律”。经济学家普遍认为, 只要纸币的发行量不超过其所依托的金属货币总量, 一国就不会发生通货膨胀。尽管, 经济学家都将马克思的学说局限在金属货币范围内, 避免因纸币不可控的发行会使马克思理论失色, 今天世界范围内影响货币变量的因素仍然形成对这一关于流通中货币流通量规律形成挑战。
第一、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信用制度的发展, 有一些商品是属于赊销出去的, 在计算货币量的时期内并不需要付款;一些商品虽然不是在此期间出售, 而是在过往售出的, 赊购付款日期正好约定在计算期内, 需要在此期间用货币支付;同时, 一些商品是由商品生产者互相销售的, 价款通过抵消予以付清。在这种情况下, 计算全部商品的价格总额时, 就必须减去赊销的商品价格总额 (即延期支付的总额) 和相互抵消的商品价格总额, 再加上过去销售而到期必须支付的商品价格总额, 这才是真正在这一时期内需要用货币作为媒介来完成商品交换的总额。这样, 原来的货币流通量的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次数=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应该扩充为:
(全部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的价格总额-相互抵消的商品价格总额+到期必须支付的商品价格总额) /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次数=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第二、传统的流通中货币流通量规律, 因各国结算工具的变化已经打破了一国 (地区) 的货币在该国 (地区) 封闭运行。众所周知, 长期以来, 异国之间居民往来, 严禁带进、带出超过海关限制的货币量, 超出部分一经查出按走私违规处置, 一般都予以罚没。现在, 由于信用制度的发展演变, 只要人们持有一张带有“visa”或“银联”标识的信用卡, 你就可以无障碍的在异国他乡消费, 并且没人知道你的卡上有多少货币额度。有区别的是“visa”卡是通过汇兑的方式使用, 通过消费国货币间接用美元折算, 有二次汇兑差, “银联”则是联动支付。显而易见, 这种可以称之为“全流通”的货币使用方式, 绝对打破的一国 (地区) 用一种货币流通的模式限制, 由此可见, 今天的世界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经济一体化, 人们已经无法准确判断和计算出某一国 (地区) 真实的流通中所需货币量。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透支和“拉卡拉” (注 (1) ) 支付模式广泛应用, 使得货币流通量更加模糊。
【注 (1) :拉卡拉是中国最大的线下支付公司, 北京拉卡拉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为满足用户之间随时随地方便支付的第三方支付公司, 是联想控股旗下金融服务板块的旗舰企业。拉卡拉通过深挖用户需求, 创新出一系列产品和服务, 目前逐渐形成了四大业务:便民金融、互联网服务、POS收单和用户经营。】
第三、货币供应已经由商品流通市场的供求因素决定, 演变成为政治利益博弈的工具和筹码。今天的世界, 人们普遍都知道比尔.盖茨身家几百亿美金, 但直到现在, 很少有人知道欧洲有一个罗斯柴尔德家族。 (注 (2) ) 没有人不知道滑铁卢之战, 但很少有人知道滑铁卢战役成就了一个罗斯柴尔德家族。1815年6月18日, 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近郊展开的滑铁卢战役, 既是法国拿破仑与英国惠灵顿两支大军之间的生死决斗, 也是关系着欧洲大陆命运与前途的重要战争。谁能获胜谁就能主宰欧洲大陆。战争给罗斯柴尔德家族带来机遇, 同时也成就了罗斯柴尔德家族为下一次“战争”赢得的资本。罗斯柴尔德家族根据情报比所有人早预判到拿破仑遭遇“滑铁卢”, 采取先抛售英国公债, 转而买进的手法, 使货币转瞬之间在罗斯柴尔德家族内狂增20倍。罗斯柴尔德家族成为滑铁卢战役的最大受益者, 进而成为英国政府的最大债权人。
【注 (2) :《货币战争》宋鸿兵编著, 罗斯柴尔德家族 (Rothschild Family) 是欧洲乃至世界久负盛名的金融家族。19世纪初, 出身德国的罗斯柴尔德家族, 先在法兰克福、伦敦、巴黎和维也纳、那不勒斯建立了自己的银行产业链, 而后伴随着支援威灵顿的军队资金、淘金、开发苏伊士运河、资助铁路、开发石油等, 家族不断兴盛, 并影响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
二、货币供需关系因素发生变异后的流通中货币流通量规律需要做出调整
现代生活中, 马克思所分析的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 即 (1) 参加流通的商品量; (2) 商品的价格水平; (3) 货币的流通速度, 已经因灾害、战争、政治主张以及科技手段的发展, 使上述因素发生了变异。
第一、灾害与战争的频发使得创伤性价值创造成为可能。按照马克思及其之前的经济学家的分析, 尽管无论是重农主义学派, 还是重商主义学派, 对于价值创造和新价值的产生几乎都包涵于劳动创造价值或流通中创造价值之中, 随着社会的前进、发展, 越来越多的价值改变不是人们通过劳动或流通而成就的。越来越多的价值转移根源于灾难、战争和意外, 越来越多的以人身健康或人的生命被剥夺为代价的货币集中, 改变了货币流向。
第二、政治家的作用使货币供应成为武器。1979年5月, 英国新当选首相撒切尔夫人, 在其执政期间, 通过推行一系列新的货币和财政政策, 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 使英国的通货膨胀率由1975年的27%, 降至1986年的2.5%, 并在其第三个任期中, 实现了英国政府自五十年代以来的财政赤字为盈余, 失业人口也大幅减少。 (张显高:《英国病是怎样治愈的——撒切尔夫人的经济政策与英国经济》) 撒切尔政府始终将货币供应量控制与抑制通货膨胀放在政府工作的首位, 无论社会上有多大的压力, 政府始终是以政府既定的政策为方向, 并坚持到底。
第三、近年来, 因欧债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 其实质是因政府债务危机引发的连锁反应, 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各国之间、各种经济理论之间和各国政府财政政策之间的观念冲突。众所周知, 此次欧洲债务危机最严重的国家分别是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等国, 都是属于进入欧盟的“边缘化”国家, 欧盟或者欧元体系国家, 在各国经济理念上没有完全统一的情况下, 纷纷被吸入进来略显操之过急, 使得不同国家在政府财政政策上根本不同步的情况下, 造成欧盟各国在货币、财政政策上的对立, 最终演变成政府的信用危机, 导致一些国家濒临“破产”。
第四、私人资本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以一己之利操纵货币的流向。美联储一直被认为是美国国家控制的国有金融机构, 事实上, 美联储即所谓“ (美国) 联邦储备银行”, 既不是“联邦”, 更没有“储备”, 也算不上“银行”。 (注:宋鸿兵《货币战争》) 是“由于自1907年银行危机以来, 银行家在美国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太差”, 美联储“被设计成私人拥有股份”, 最终形成“ (美国) 国会控制美联储, 政府在董事会中拥有代表, 但是董事会的多数成员由银行协会直接或间接控制”, 可见, 美国的国家利益是由政府说了算, 还是私人资本说了算, 就不言而喻。
总之, 马克思所分析的影响商品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的三个因素, 即 (1) 参加流通的商品量; (2) 商品的价格水平; (3) 货币的流通速度, 在渗入上述因素后, 需要做适当的调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有关章节.
3.战争阴影中的货币竞争与较量 篇三
回想欧元启动初期的科索沃战争,不仅只是政治与国际关系意义上的较量,同时也严重打压与伤害着欧元的货币意义与作用,进而导致欧元连续三年的疲软波动,从起步初期的1.17美元一路下跌至0.83美元,科索沃战争间接的打击与油价直接的影响,是欧元磨难的根本原因。而面对现实,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其中除政治与国际关系层面的分歧外,恐怕欧元区国家更多考虑在于经济利益对金融实际的影响。
首先从战争引起的石油价格变动看,主要原因在于经济金融层面。1973~1979年,国际石油价格从5.11美元上涨到40美元;1980~1989年,国际石油价格在10~29美元波动,最高价位为30.85美元;1990~1999年,国际石油价格在15~23美元之间波动,1990年曾达到41.15美元;2000~2002年,国际石油价格上涨为平均价格30美元平均价格。2002年8月20日,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9月原油期货最高上涨到每桶30.32美元,成为当时18个月以来的最高记录;2003年1月14日,石油价格再度上涨到31.15美元,为2000年10月来最高价位;2003年2月19日,石油价格更上升到37.16美元,为29个月来的新高。2002年国际石油价格上涨了40%多,国际原油价格仍然悬绕每桶30美元上下,延展至今。
前不久联合国核查发现核弹壳的新进展,再度推高油价,进一步加大市场恐慌性。
1、国际政治矛盾的凸起——国际政治局势的紧张与动荡,是导致油价上升的深层次原因。仔细回顾近年油价变化波动趋势,与主要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国家利益紧密相连。20世纪90年代的两场战争,都与石油具有直接和间接相关。1991年1月17日的海湾战争,直接针对中东产油国的军事打击,是美国与西方国家对中东石油的掠夺与相互争夺最真实的反映。而1999年欧元启动之后的科索沃战争,虽未直接与石油相联系,但战争之后的石油问题成为制约与打压欧元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因素,欧元问世引发的国际货币格局的新变化,是战争争端的潜在引致因素。科索沃战争既打击了欧元的信誉与影响,同时也使油价冲突问题开始显现,石油价格上涨所导致的通货膨胀,则是冲击欧元走低的重要原因。随后2001年“9·11”事件加大美国经济衰退恶化速度,进而使经济不景气中的油价问题再现突出影响。2002年更伴随美国“反恐倒萨”形势咄咄逼人,国际政治关系发生了重大的格局变化,油价变化更为剧烈。
2、大国经济矛盾的集中——目前复杂的世界形势是全球经济和美国经济积累问题的集中表露。当前经济层面的主要矛盾在美国经济减速与不景气,美元资产价值缩水加大;美国财政赤字凸起影响政策调控效果中利率作用低下;跨国公司经营面临困境,美国等西方国家企业倒闭与效益下降明显;投资萎缩,投资机构重组、投资方向面临新的抉择与重组。所有这些状况都使美元贬值加剧。可见经济减速矛盾又相对集中在美元资产方面。美元资产缩水拉动了石油价格美元报价走高,恐慌中投机因素的推波助澜,更使油价脱离供求拔高了石油产销的价格水平。由于委内瑞拉问题的逐渐恶化,美国2002年12月份石油价格已经上涨16%。美国近期经济疲弱已经延续至今年1月份,消费下降、支出不旺、失业上升,经济活动出现“疲弱”或“迟滞”。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甚至公开表示,目前断定始于2001年3月的经济衰退是否彻底结束,仍然为时过早。预计2002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增长仅伪0.7%,美国经济二度衰退悲观看法再次浮现,美元在相当一段时间仍难以看好。同时欧洲与日本不仅有自身经济的难点问题,更受到美国经济弱化的连带,经济增长指标下降,结构性矛盾进一步严重,数据信心双双向下。全球三大经济体的联体效应清晰显露,愈加推进投资不确定和投机空间与条件。因此,国际石油价格上升与主要国家经济弱化,投资迷茫具有密切联系。
3、市场投机因素的加大——市场投机通常有两种:一种是资源商品价格炒作投机,另一种是与金融市场特别是外汇市场联动的投机,石油是流动的美元。石油是一个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自然成为国际投机势力设法操纵、垄断而获取投机利润的重要目标。例如,纽约商品交易所每天的原油交易约为7000万桶左右,即使以高价格35美元1桶计算,日交易额不过20多亿美元,相对于国际外汇市场的日交易额(约2万亿美元)以及对冲基金的规模(数千亿美元),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尽管目前尚没有充分的证据说明类似对冲基金这样的国际投机组织参与了国际石油市场的投机炒作,但是,前两年国际油价的非理性大幅度上涨决不是偶然的,其中一定有大型的国际资本在进行运作;例如,纽约商品交易所2000年以来的原油期货交易规模扩大了1倍。同时,由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世界各国政府都大大提高了防范金融风险意识,特别是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国际社会也逐步加强了国际监管合作,国际投机势力越来越难以对金融市场发动深度攻击。但资本的逐利本性注定了国际投机资本想方设法通过各种可能的投资渠道进行投机炒作,世界石油市场便是其炒作的一个对象。
前欧佩克主席、委内瑞拉矿业能源部长罗德里格斯在2000年10月就曾公开指出,当时的原油价格中有8美元是由于投机炒作因素造成的。
美国经济衰退,美元疲软,投机转向油价;石油期货走高,石油现货难以下行,油价与美元汇率相背离,则衍生新的投机,这是石油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之间关系的运行规律。近两年随着美国经济的减速收缩,金融恐慌性逐渐加重,石油与美元相挂钩的报价体系面临冲击,投机氛围与气候较为适宜,导致国际石油期货炒作明显推高油价水平,国际石油价格连续上涨到突破30美元的价位。在美伊战争可能爆发的恐慌心理影响下,一些基础资源的期货和现货市场却活跃起来,如黄金和石油市场,因可能到来的一场战争而一路攀升。其中最重要的市场就是将在三月份交付的“萨达姆期货”。基于对美伊战争的关注,该月份交割期货已经成为近期期货市场中最火爆的一个卖点,给期货市场注入活力,也将为之创造巨大的收益。另据欧洲最大的能源期货期权交易所统计,2002年该交易所的交易量为3040.6万手,较2001年提高15%,交易金额达到7050亿美元,已经是连续第五年创记录。
4、商品价值回归和投机价格的对位——人们谈论的商品价格中包括金融商品和资源商品两大组成部分,而金融商品超值和资源商品紧俏则同时扩大投机空间与技术铺垫。从金融商品实际价值看,上世纪90年代美国以股市为主要内容的财富收益大幅度攀升,进一步加大金融商品的超值风险,虚拟金融泡沫严重。在本世纪初经济转为不景气时,必然导致财富缩水,价值回归。美国道琼斯和纳斯达克在连续多年上涨之后,双双呈现连续三年下跌趋势。国际金价2003年1月22日大幅上升到368美元,仅一个多月上涨约50美元,升值14%。美元兑欧元汇率跌破1.07,美元兑日元下挫117日元。2002年由于美国和日本股市大幅滑波,全球股灾蔓延财富损失加重,主要国家市场市值减少20%,约有4.6万亿美元在1年之间化为泡影。美国、欧洲以及亚洲9个主要股市的合计市值在2002年底降至17.7万亿美元,较2000年3月的高峰30万亿美元锐减了40%。道琼斯工业指数连续第三年收阴,为1939~1941年来仅见。德国股市跌幅超过40%,香港和台湾也滑坡了10%。IT泡沫破灭是拖累全球股市的元凶。以技术股为主的Nasdaq市值减少30%,高于纽约证交所的20%缩减,使得各国资本市场筹资金额(IPO)大幅下降。资本市场资金规模效应的弱化,直接成为推高其他商品价格走高的诱因,石油与黄金价格的双双走高,正是美元相对走低,美元资产缩水严重,金融商品价值自然回归与政策技术操作的双向作用的结果。
其次从未来发展角度看,战争之后欧元面临更大风险打压。战争爆发或短期结束,最初将加大美元贬值与欧元升值,但从短中期趋势看,欧元面临再度较大下跌的可能。一方面是战争导致的国际石油价格波动,虽然对美国经济金融具有影响,然而无论从石油储备、石油资源或石油需求看,美国比欧洲相对压力较小。欧元区或欧盟无论资源、需求以及协调压力都明显较大,而近期欧元的走强并非经济基本面依托,虚拟信心和资本心理的投资策略与投机技巧的运用,加大欧元升值空间与条件,因此,必然有政策与技术指导下跌可能。另一方面石油价格乃至黄金价格与美元相联系的特殊条件,尤其是美元市场份额与规模实力的影响,美元贬值无论对美国经济或世界经济都具有重要影响,美国货币政策强势有利于维持稳定经济与金融信心,同样也有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对国别、区域乃至全球经济金融利益具有关键支撑。国际环境与条件也极力维持稳定美元,对欧元的冲击必然加大。
围绕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预期,以及美国经济衰退与复苏的不确定特点,战争对于美国经济刺激性的利好性,是市场较为集中与关注的话题。
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既美国当前的经济环境和条件,与1991年海湾战争时期完全不同。1991年海湾战争时,美国经济经过80年代的结构性调整正进入结构收益和经济周期效应显现时期,经济自然周期和结构周期处于上行区间,进而在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之后,1992年4月即出现经济复苏,并出现10年117个月历史最长的经济增长周期。而今美国经济在衰退与复苏边缘,不确定性十分突出,尤其是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磨合,难有经济理念或历史经验的依托解释,更没有可以参照数据与背景说明。
而经济实际状况每况愈下,经济自然周期和结构周期处于下行区间,因此,战争对于美国经济弊大于利。而现实的环境与挑战更为突出的较量与竞争在于欧元,美欧之间不相上下的竞争格局和效益影响,战争背后更为深刻的含义应是经济利益与金融角色的竞争与争夺。
结论:战争再度打击目标依然在于欧元,美欧货币竞争愈加激烈尖锐。当前国际政治的紧张气氛依然在于伊拉克局势的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将不仅使政治层面的分歧矛盾扩大,美欧国家之间已经出现不同的态度与观点;同时也十分值得关注战争政治战略背后的问题与原因。一场战争看似“反恐倒萨”,但政治主要的目的与目标在于经济,当年科索沃战争打压欧元的目的已经十分明显,而此场战争也具有再度冲击欧元的可能。
4.货币战争读书笔记 篇四
《货币战争》读书笔记
第一次让我略微领略到金融魅力的,是电影《窃听风云》,但真正引领我逐步走向金融世界,让我建立起对金融世界的框架与对金融世界产生向往的,是宋鸿兵先生的《货币战争》。这本书为我描写了一个从未见过的金融领域,可以说看了这本书使我从另一个方面观察了世界金融秩序和经济运行的方式方法,这是一个独特的视角、一个从未接触过的角度,让我对全球经济又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对于此书,于我可谓爱不惜手,我曾在数年前以及现如今分别再读此书,不同的年代不同年龄的我,亦可谓感受大为不同,但细细总结,《货币战争》带给我的领悟有以下三点。
一、国外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货币发行的源头。英国,法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都是私有的中央银行发行货币,而这些中央银行就操作在金融寡头手。这些中央银行发行货币是国债或人民的税收作抵押的,而国家永远都不能偿还这些债务并且只会越积越多。银行
寡头每年都能收获高额的利息。人们每天忙忙碌碌,都在为这些银行家打工,这不公平——纳税,利息,通货膨胀„„美国人早就认识到私有银行发行货币的弊端,早就在开国之初就开始抵制这些私有银行,甚至尝试由国家自己发行货币,而林肯的“绿币”就是一个强而有力的证明。罗斯柴尔德的一句名言:“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不在乎谁制定法律。”所以逐利的银行家们不惜一切都要拿到国家货币发行权,因此制定了多起总统刺杀案,“1837年恐慌”“1857恐慌”“1907恐慌”“南北战争”等,最后,以巧妙地名目成立了美联储,掩盖了私人中央银行的本质。
二、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
1、以债务为货币发行的抵押,而非实物,这样就让有些机构有机会做一些不负责任的滥发货币行为;
2、现在银行的部分储备金机制。美联储就有凭借美元是世界货币的优势而滥发货币的嫌疑。以前美国凭借国债发行美元导致本国的通货膨胀,现在很多国家都有美国的国债,就相当于美国通过国债将通货膨胀转嫁到其它国家。中国也是持有大量美国国债的国家。因此中国的通货膨胀也是跟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持有美国国债的增加)有很大关系的。
三、金本位货币制度的历史与意义。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包含三种形式:金币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金块本位制。作者主张金本位的货币制度,认为金本位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方便进行国际交易和结算。这样,国家才不会被迫增大货
币供应,引发流动性过剩,导致金融泡沫。这样的货币体系会导致货币具有更强的购买力,而对经济危机免疫,最终受益的还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辛苦积攒的财富也不会被外国财团以低价轻易的掠夺。
但同时,在不久前我再次重新阅读时,我带着个人的思考批判性的重温,我也不禁有了自己以下的疑问与观点。
一、金融系统在不断的改变和进化,人们对经济体系的认识也在演变,历史上的争论与可能的威胁也许在现在根本没有意义。书中引用的材料,大多来自美国金融阴谋主义作品,经济资料非常有限,所以我对观点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有怀疑。在书中,作者宋鸿兵先生讲述了以罗斯切尔德家族为代表的“国际银行家”操纵世界300年工业化历史的故事。这些故事听起来让人震惊,但是在世界近代金融史上,罗斯切尔德家族的确曾有过很大的影响力。他们一度呼风唤雨,左右逢源,这些都是有案可查的。不过这个家族目前的情况如何,则不太好说。如果仅按照每年6%的收益率来计算其家族资产,到今天大约有50万亿美元之巨。如此庞大的资产以什么形式存在呢?应该主要是金融资产。可是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算,截止到2006年底包括各种衍生品在内的全球金融资产总值为 350万亿美元左右。这样算来,仅罗家族就拥有世界全部金融财富的七分之一,那么数字是与事实有出入的。
二、“国际银行家们非常清楚,黄金决不是普通的贵金属,从本质上看,黄金是唯一的、高度敏感的、深负历史传承的“政治金属”,处理不好黄金问题,是会在世界范围内掀起金融风暴的。在正常的社会状况下,废除金本位势必引发严重的社会动荡,甚至是暴力革命,只有在极端特殊的情形下,人民被逼无奈才会被迫暂时放弃自己与生俱来的权力,这就是为什么银行家需要严重的危机和衰退。”根据作者观点,他是对金本位抱以支持的态度。而我的观点是金本位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复辟,信用货币将会严格限制下继续发展。第一黄金(或白银)的储量根本无法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黄金和白银作为贵金属,其已探表明储量可以看作一定值,而人类社会所创造和积累的财富数量和价格总量却在不断的扩张,金银总量难以与社会总体财富量相适应。第二是经济制度本身。假设黄金储量无限,但短期内无法实现大量开采,而且成本极高。这样的话,如果实行金本位,在一定时期内,势必造成金银的高度升值,作为货币的金银一旦升值,那么还有什么人愿意放弃这种既可储备,又可流通的“绝对财富”,来冒极大的风险,从事回报率并不一定能够超过金银升值幅度的投资呢?在如此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它对经济的冲击不会亚于通货膨胀。如果说通货膨胀可以造成潜在的财富分配,那通货紧缩将会造成社会大众的普遍贫困,因为人们手中持有的黄金固然在一定时期内可作为绝对财富的象征,具有不断升高的购买力,但是如果这些购买力不能迅速实现购买行为,那么所有生产将会停止。当有限的财富无法跟上快速增加的社会财富总值的脚步,许多的劳动生产产品自身应有的价值将无法对应相应的财富。当用黄金白银青铜作为绝对货币,废除法定货币制度,并对货物天然最基本的食品做出定值,黄金白银
青铜等贵金属硬通货财富总值将被占用,这些天然少量的财富总值注定无法让剩余的大量货物服务诸如电子产品、服务业等体现出相应的价值,意味着压榨了劳动成果,极大程度的阻碍社会的发展。
5.读《货币战争》有感 篇五
能科1302严凯1131540222
高中时就已久仰《货币战争》的销售量,只是那时很少有空余时间。现在有幸拜读,怀着一颗好奇心,似懂非懂、半信半疑,却也就这样饶有兴趣地啃完了这本抢手书。
第一次拜读宋鸿兵先生的《货币战争》就感到文章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首先我从网上找到作者的背景及著作的时代特点。作者长期关注和研究美国历史和世界金融史。1996年后再美国媒体游说公司、医疗业、电信业、信息安全和著名金融机构供职。2002年开始,先后担任美国最大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高级咨询顾问,主要从事房地产贷款自动审核系统设计、金融衍生工具的税务计算分析、MBS(资产抵押债券)的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工作。2007年底出任宏源证券首席国际金融战略分析师。
《货币战争》应该是“集体的智慧”,因为该书的内容源自许多人。
这本书以大量的篇幅讲述银行家们的种种阴谋,种种组织行为等等。究其根本,主要讲了两件事情,一是欧美银行家如何一步步地控制了国家的货币发行,从而操纵了该国甚至国际的政治,在一次次政治行为中大发横财;二是这些银行家如何利用手中的财富和权势,在世界金融舞台上翻云覆雨,给各国制造动荡,如日本和前苏联的经济衰退,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等等。
书中的源头指向罗斯柴尔德家族及其他金融寡头对于金权的极端占有欲,而其想法的实行依借的是一呼百应的影响力而达成的,既然这种经济体制的内涵如此明显得不堪,为何仍有一代代的精英愿意投身其中?世界走向的改变仅凭借少数人掌握世界的极端不公正时,其实每个人也促进着这种不公正,在利欲攻心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相互残杀,不惜代价。不过是为了毫无必要地满足过分贪婪的欲望。欲望和恐惧卷起狂澜,黑暗的飓风由虚无而起,似受了魔鬼的庇佑般,周围的一切虽反应各异,却无不最终以各种形式成为其中,使它所向披靡、愈生愈烈。巨大的漩涡将吞噬任何遏制的努力,甚至使它成为它的一部分,世界疯狂的膨胀,却无法将它所带来的危机感置于自身的欲望之上,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出现或许是历史的必然,恶浪已起,海啸只是迟早的事。
宋先生利用对历史的分析,证明了亚洲金融危机与上世纪日本经济低迷、衰退的金融之谜,重点分析世界金融资本操作手法,并提出中国面临的危机。
一句笑言: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在世界银行家的眼里,没有道德、没有伦理、没有人类的尊严,有的仅仅是为了高高在上所欲望的权利,当社会不存在货币,以“共产”存在时,银行家将失去他们的地位。
反观现实,经济也将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领域。经济战的威力非同小可,破坏力可能远比军事来得沉重。中美之间的货币战争必将是未来几十年甚至一百多年的主流。
6.货币战争 篇六
近来读了宋鸿兵先生的《货币战争》,颇有感慨,又由于我对金融不太了解,所以通过查找资料结合自己感慨的方式,写出如下文章。
该书立足于自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300年间的西方近代史与金融发展史,通过揭示大量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再现了国际金融集团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云覆雨的过程,通过分析统治世界的精英俱乐部如何通过煽动政治事件、诱发经济危机,控制世界财富的流向与分配,旨在告诫逐步开放的中国金融市场警惕潜在的金融打击,为迎接一场“不流血”的战争做好准备。以下是我从书中提炼出来的观点。
我认为的本书的最核心观点是:国家的货币发行必须牢牢的控制在政府、人民的手中,千万不能让国际银行家操纵国家的货币发行,意即私人控制国有银行。
为什么不让私人控制国有银行?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私有制造成的是社会人沦落为单个的人,在私有制中,人们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异化排除他人,把人们变成贫穷的、利己的单独的个体。当私人控制了国有银行,他们为了使自己的钱袋饱满,可以随意的制造通货膨胀,然后在通过通货紧缩掠夺人民的财富。所以,当私人控制了国有银行之后,人民将会处于真正的水深火热之中。
其次,资本主义是名副其实的“从头到脚,全身每个毛孔都流着血的人”。这句话援引《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的观点,资本家只是充当了资本的操作手,完成“资本再生出资本”的任务罢了。他们这一生所做的就只有获取更多的资本,向劳动人民榨取更多的利润。他们坚信“钱能生钱”,并“以金钱获得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与价值有多少”。由此看来,当银行家们想要夺取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权时,他们便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夺取,甚至是发动战争。所以,我们国家要在这一方面做出警惕!
对于债务货币体系,作者有两个核心的指责——
一个是经济学方面的指责:“债务与货币死锁在一起,其逻辑的必然结果就是债务永远增加,直到债务货币遭人彻底抛弃或者其利息重负压垮自身经济发展…从本质上看,储备金制度和债务货币体系是长期通货膨胀的元凶。”
另一个是社会公平方面的指责:“人民未来的税收不应被抵押,更不应该抵押给私有的中央银行…美元的发行量越大,(美国)人民的利息负担就越重,而且世世代代永远无法还清。”
虽然我无法评论这两个观点,但我认为这是作者思想和文笔的体现,就个人而言非常喜欢。
但是,在这种环境下对于中国的应对方法,我并不赞同作者所提出的所谓“高筑墙”的策略。今天的世界已经不再是可以靠城墙高筑就可以固若金汤的世界,在产业和市场逐步全球化的浪潮下,全球的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正在疾速融合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我们必须学会在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竞合的、交互的国家大环境中建立起一个健全、强大的中国资本市场,同时培养出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全球影响力的金融业航母。只有这样,中
7.货币战争烽烟四起 篇七
此次货币危机的“震源”,是发达国家所谓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该政策的核心就是央行通过购买银行等金融机构持有的债券、票据等,把钱提供给这些金融机构,也就是向市场大规模注资。这是区别于传统货币政策的“非常规政策工具”,用以刺激经济增长。这一政策是典型的损人不利己,从长远来看,以邻为壑的结果是谁都讨不了好。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货币战争对我们直接影响在于,美元、日圆引发的低息套利货币将使“热钱”流入新兴经济体等高收益市场,从而推高这些经济体的股市、楼市,带来资产泡沫。
接下来一段时间里,加息、通胀、人民币升值或继续持续,大宗商品泡沫在所难免,而股市和楼市又将注入新的上涨动力。
淘金商品牛市
通胀来袭,股市、期市先知先觉,黄金进入“千三时代”,国际粮价大幅攀升,伦敦市场铜、锡等品种再创新高,美国原油价格强势震荡,资产价格或将上演一轮泡沫市。
未来,由于各国央行不愿很快停止向市场“撒钱”,对于中国和美国很可能出台支持性政策的预期,导致大宗商品基本面进一步收紧,而新兴市场的大宗商品需求将继续处于很高水平,因而,商品类资产仍有上涨空间。
从投资角度看,从商品市场的历史来看,农产品的上涨通常会相对滞后于对经济比较敏感的能源和金属。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后将会成倍提高农产品的消耗,生物能源也是农产品的另一需求大户。因此,随着全球经济复苏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农产品也将迎来又一个春天。
今年俄罗斯粮食产量预计将下降超过30%,德国、加拿大、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和澳大利亚等世界主要产粮区也因异常天气出现大幅减产。世界主要粮食产区减产,仅是今年国际粮价飙升的诱因,大量“非商业持仓者”进入农产品期货市场进行投机,才是今年国际粮价上涨背后的重要推手。
金价经过一轮急涨之后,往往会有一波快速回调,目前机构投资者正在持续减仓,普通投资者还需冷静,但金价短线存在调整需求不意味着黄金牛市的终结,相反中长线来看黄金牛市也许仍未结束。
有色金属、橡胶、白糖等品种连创新高,部分商品价格回归到经济危机前的水平。目前来看美元的偏弱走势依然对当前有色金属价格构成了较强支撑,从影响价格的因素来看,宏观面依然占据主导。
沪铜价格维持强势格局,创下64000元反弹以来新高,综合来看铜市场供应偏紧的基本面一直没有太大的改变,偏好的基本面与流动性相叠加,对铜价形成了支撑。国内铝市场在成本区间上调预期仍存、现货去库存仍在进行的背景下,铝价区间仍有望继续上移。
小金属方面。随着国家储备和产业整合推进,稀土、钨、锑将拥有更充分的定价权。同时,新能源汽车、太阳能、风能、变频空调、航空航天等,被誉为未来经济增长引擎的新经济,将拉动稀土、钨、铟、锗、钛等小金属下游呈爆发性增长。相关股票强势格局也将进一步延续。
蓝筹股还会涨,但不会长久
目前大盘蓝筹股已经接过了中小盘成长股的接力棒,这一现状相信不会很快改变。但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大盘蓝筹股只有交易性机会而无长期持有价值。此外,每轮股市从牛转熊时,大盘蓝筹股往往会是最后一波上涨。
大盘十一后突破盘局,资源类和大市值股票飙升,带领指数突破年线,周期股重现生机。其预期有如下三点:
首先是全球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强烈预期,是周期股反弹行情的契机。十一期间日本央行重启零利率政策,强化了市场对美联储出台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预期。美元贬值趋势也进一步强化,由此导致了全球大宗商品期货价格新一轮的暴涨,进而传导到股市相关品种上。
其次是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企稳并稳步上升,周期股反弹有实体经济基本面的支持。
第三,从周期股的估值水平看,之前它们在市场中处于估值洼地,这是周期股反弹的内在动力。
热钱涌入是本轮行情启动的关键之一,而随着市场赚钱效应的显现,受制于地产限购政策的投机资金也转而流入股市,从而推动了行情的发展。市场还将继续演绎二八风格,从估值的角度来看,虽然经历了上涨,但煤炭、银行相较于其他板块来说,估值仍然较低。
传统经验来看,加息对于股票市场并非好事。但大家应当记得2007年的大牛市中,初期的加息无法动摇股市上涨趋势。反而由于加息引来的热钱流入,进一步加剧了流动性过剩局面,进而推动股市上涨。
本轮行情的龙头板块是资源,板块龙头则是广晟有色600259。至于稀土究竟价值几何,恐怕无人能说清楚,我觉得也没有必要。从市场的角度看,它只不过又是一个正在被吹大的泡沫,迟早会崩溃。但是,眼下资源股的龙头们筹码紧凑,无松动派发现象。资源股将是贯穿本轮行情的主线。
需要关注的两个时点:11月初美联储将公布实际量化的程度(如果比预期低,行情就要休息,高则再疯一阵),预计美元指数将在75附近震荡一番。而进一步行情的演绎取决于各国政府对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态度,G20的博弈结果是关键。如果很快达成一致,行情就缺乏了想象力,如果分歧巨大,行情将纵深发展,每一次大震荡将构成入场的机会。如果美元突破70的历史低点,将引发资源股再度疯狂。
建议投资者近期可配置高贝塔的周期性股票,关注抗通胀的龙头品种,暂时回避小盘股。行情并非二八转换,而应是全面上涨,热点是此起彼伏,交错前进。对于连续上涨一两年的基金重仓股要适度谨慎(主要指消费和医药),新兴产业的股票之后也将上台表演,而这两年表现不好的股票,都熬到了出头之日了。
操作的两个原则:多看看石油双熊,中石油和中石化还没冲上年线之前,大盘没有深跌的可能性;只要上证指数还在2700点-2750点这个平台之上,就中线做多。
楼市没什么看头
楼市“二次调控”才刚刚开始,央行又宣布加息,住建部翌日发出通知,上调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比于之前的限贷、限购等严厉的行政调控,这一次,直接从楼市的资金链入手,货币政策一发千钧,几乎所有涉及房地产交易的环节都将受影响。
延续上期本栏目对于楼市的判断,此次调控意味着政府对于压制房价的决心不比以往,接下来投资性购房应当格外谨慎。
此次加息相比并非仅针对特定针对楼市,但在前有房地产新政、后有房产税出台之际,加息对购房者、开发商都会增加压力。此外,从2007年的经验来看,加息初期对于房地产市场的打压并不会太大,但相比房地产市场,当前的股市和大宗商品市场显得更有吸引力。也因此,资金从楼市流出趋势可能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出现。
8.《货币战争》书评 篇八
我读过的关于经济的书不多,但作为曾经很著名的《货币战争》系列,我也读过第一和第二部。说实话,如果当做小说来读,这两本书可以说是荡气回肠,扣人心弦。但是仔细的思考,书中的观点虽然我不敢否认,毕竟作者也是有金融背景的人,而且也查看了诸多的资料。但是作者对这些历史事实加以演绎和推论之后得到的结论却太多耸人听闻的地方,捎带着让人对整本书的信心也大打折扣。
我认为作者在这个系列书中的最大问题就是他不仅试图将整个历史的发展用线性的因果关系组织起来,并且还相信这种因果关系完全是单链条式的,每件事情有且仅有一个原因。
书中主要讲述了银行家们是如何编制和精心巧妙地设计每一场战争、每一次金融危机、每一次的谋杀总统、每一位经济学家的理论来攫取他们利润最大化的。其本质是每一次的战争、危机、总统不是自然规律,不是个人意志的决定,而是全世界中最富有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及其代理人的巧妙设计,而在这其中每个人包括经济学家、每一位总统及政客都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棋子,工具。
就书的本身和它的内容观点而言,使我受益匪浅。书里面的内容煽动性很强,有非常强烈的阴谋论色彩,再加上很强的忧患意识,所以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面,会与广大的中国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产生共鸣,因为大家对美国和外资都新存警惕。但是,越是这样的重大问题,越是要慎重讨论,应该严肃认真谨慎地来研究,毕竟经济是一门科学,要讲真凭实据,逻辑紧密。
初读此书,感觉并没有印象当中的经济学书籍那种枯燥乏味,感觉它更像是一部小说,推理小说。看完之后,第一感觉就是:简直不可思议,世界怎么会是这样呢?初看似乎讲述的是事实;继续似乎是小说,读到一半似乎是事实;当读到最后感觉是真理;回味反思后让我茫然。《货币战争》中的一段话令我震撼:“众所周知,谁能垄断某种商品的供应,谁就能实现超级利润,而货币是一种人人都需要的商品,如果谁能垄断一国的货币发行,谁就拥有无法限量的赚取超级利润的手段。”在我的脑海中,简单明了的垄断产生超额利润的事实从未被应用到货币的供求上。在我国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宣传下长大,在我没读过这本书之前,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有人可以垄断货币的发行,国家也不可能剥削人民。但是,书中的事实表明货币在其实也可以视为一种普通的商品,一种可以控制的商品。尽管理论上我们都知道,但是从未将其应用到实践中认真的考虑过。
宋鸿兵先生的《货币战争》整体感受有两大点
一、是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世界金融寡头的形成、发展的历史,追述了世界金融寡头的世界历次重大经济、政治、社会运动中的角色以及给社会经济造成的破坏,证明了金融资本的逐利的本质,分析了金融资本利用世界货币的涨与跌制造通货膨胀剥夺广大民众财富的种种手法!
《货币战争》讲的是从十九世纪欧洲银行家一步步发展壮大到操控政治、经济的走向,为自身利益服务的故事。比如那些财团操纵美国国会成立了私有的美联储,使得美国政府没有发行货币的权力,当政府需要发行货币则必须将美国公民未来的税收抵押给美联署向其贷款,而为此要支付庞大的利息。美联储要做的只是印钞票、再坐收利息。(政府没有权利发行货币)此外,几大财团还联合引爆两次世界大战,操控石油价格以获取石油美元,操控各种国际组织如IMF、世界银行,掠夺第三世界国家的资源和财富,乃至引发多次经济危机。几大财团就是通过合伙抬高一国的股市和房地产价格,制造巨大的金融泡沫,达到一定高度后再抽身出来打压价格,引发泡沫崩溃,导致此国公司和民众的大量破产,再以极低的价格收购大量优质资产,从而控制一国的经济,获取巨大的利益的。
书中的源头指向罗斯柴尔德家族及其他金融寡头对于金权的极端占有欲,而其想法的实行是依借于其一呼百应的影响力而达成的,如果这种经济体制的内涵如此明显的不堪,为何仍有一代代的精英愿意投身于其中?世界走向的改变是否仅凭极少数人的思想行动?如果没有周边的气候条件,仅凭风眼的力量飓风就能形成并蔓延么?当人们恐慌于极少数人掌握世界的极端不公正时,其实每个人也正促进着这种不公正,在利欲攻心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相互残杀,不惜代价。不过是为了毫无必要地满足过分贪婪的欲望。欲望和恐惧卷起狂澜,黑暗的飓风由虚无而起,似受了魔鬼的庇佑般,周围的一切虽反应各异,却无不最终以各种形式成为其中,使它所向披靡、愈生愈烈巨大的漩涡将吞噬任何遏制的努力,甚至使它们成为它的一部分,世界疯狂的膨胀,却无法将它所带来的危机感置于自身的欲望之上,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出现或许本是历史的必然,恶浪已起,海啸只是迟早的事。
二、宋先生利用历史的分析,说明了亚洲金融危机与上世纪日本经济低迷、衰退的金融之迷,重点分析世界金融资本操作手法,并提出中国面临的危险。书中描述为建立公平的经济体制,搏击俱乐部里Jack最终炸毁信用大楼,只有单纯的梦想家会这么做,这就像藤蔓缠绕住住所,我们只想一把火烧了它们,而暴力摧毁得更多是物质,永远会有贪婪的余孽在暴力的空隙中滋生最终使整个革命变质毁灭。等待细水长流的社会本质蜕变永远成不了解决当下问题的办法,直面的抵制相当于开门迎敌,难免有被同化的危险,但既然有人已认识到危机,无论怎么做,我们所能确定的就是不放弃任何的努力。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利用自己的低廉的劳动力和引进外资,成为了世界工厂,外汇储备一路飙升,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断增大,而在近几年中国的股市与房市也是异常火暴,国际资本“热钱”在中国两市场上的推波助澜,使中国面临被世界金融寡头“剪羊毛”的危险。
《货币战争》这本书从货币博弈的角度,演绎了西方近代史和金融发展史,使我认识到一个观念:谁控制了货币谁就能支配一切。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坚决不会认同这个观念的,因为它过于直白、过于残酷、过于冷漠。但现在,当我读者这本书中陈述的史实时,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所陈述的史实恰好印证了这个可恶的观点。梅耶.罗斯柴尔德说过:“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权,我不在乎谁制定法律。”
正是因为“谁控制了货币谁就能支配一切”,世界各个强国都积极地参加到这场关于货币的金融战里。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比看得见硝烟的战争更加残酷、更加可怕。一旦一个国家的经济秩序遭到金融战争的打击,会立即造成整个国家内部局势动荡。金融是新世纪“殖民战争”的核武器,谁能熟练地应用它,谁就将获得最后的胜利。
而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大的弱点就是作者试图去用单一的原因去解释历史,金融在许多历史事件上有重要的影响,但绝对不是唯一的原因。作者不是写历史,所以他为了本书的主题金融,就把一些历史事件过多的往金融方面靠拢。作者回顾了近200年来的西方金融史,并且雄辩的将南北战争、一战、二战,以及历次美国总统遇刺的原因都归结到了银行家的阴谋,看起来证据确凿,不容置疑。可是200年动荡不安的世界历史,难道都变成了银行家们股掌之间的玩物?这真是最幼稚的历史决定论,他不仅试图将整个历史的发展用线性的因果关系组织起来,并且还相信这种因果关系完全是单链条式的,每件事情有且仅有一个原因。此外,抛开这一切不谈,作者的论据中包含了大量幕后的秘密交易与会谈,这些稗官野史的真实度是很难打包票的。
9.货币战争观后感 篇九
对于宋鸿兵的《货币战争》,有人认为是阴谋论,有人认为是假猜想,有人认为有道理,有人说是真预言.是真是假对我并不重要,纵观他这一自成体系的新言论,给我的只是一种新奇.从来没有哪个人可以把货币这个东西用用小说的语言和情节描述的这样生动引人入胜.让我对货币,对货币战争有了一个更加宏观的认识.看完这本书,总有一种为国家担忧 的感觉,感到那种国际银行家手握货币权杖行使阴谋时的盛气凌人,和受阴谋玩弄群体的无力,担心有一天,用血汗换来的货币,睡觉前还在高高兴兴的数着,一觉醒来却蒸发的 一文不值.以前只知道有华尔街,有高盛,有花旗,有摩根大通,有渣打,有汇丰……原来,很久一段时间,我们面前看得见的高大身躯只是一个个木偶而已,背后还有更加强大的罗斯柴尔德家族默默地牵着线。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发家史,虽然一直是内敛默默无闻,可却让人看的热血沸腾。梅耶罗斯柴尔德的智慧和隐忍为其家族的兴起凝聚了力量源泉,不愧被称为国际金融之父。他和他的5个儿子(即“罗氏五虎”)先后在法兰克福、伦敦、巴黎、维也纳、那不勒斯等欧洲著名城市开设银行,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金融王国。这“五虎”真是各有韬略,让我最记忆深刻的是被派往伦敦的老三内森,滑铁卢之战让其完全掌握了英国的国债。掌握了一个国家 的货币,就掌握了一个国家命运。更让我佩服的却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建立的信息网络,信息就是金钱,信息就是胜利的先机,这一点都不假。
货币战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有时这场战争却要用武力来消除。原来一直以为伊拉克战争只是因为反美,只是因为它的石油和地理位置,谁知还有一种解释是因为货币。2003年,当赛达姆愤怒的宣布将要把石油计价货币转化成欧元,美国终于按耐不住,甚至要绕过联合国向其动武。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当伊朗宣布把石油计价货币转化成欧元时美国对其态度的陡转急下。
每个国家都想把风险留给别人,把最大利益留给自己。而这种风险和利益转化的平台就是货币的国际化。在这个平台上,也许你是最大的赢家,要么就是受制于人。对于美国和日本来说,当初是美国极力扶持日本,日本经济取得飞速的发展,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全球经济体。随着日本的强大,当然要挣得货币的话语权,每日矛盾升级。他们的争斗不是武力,却是战争,一场无声的货币战争。美元贬值却让日本的经济立即崩溃,出现了十年的经济衰退,至今都没有起色。
我想,在货币战争中,经济是硬实力,信用体系是软实力。人民币的国际化使历史的必然趋势。而要想在国际上立于不败之地,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建立货币信用体系。不管是98亚州经济危机,还是08年的金融危机,都是由信用体系的缺失而引发,而中国却是因为信用的坚守而躲避和度过危机的。纵观国际货币,美元虽
10.“货币战争”不会到来 篇十
这是否意味人民币贬值的窗口开启,下半年人民币将步入持续贬值阶段?又是否意味着以中国为首的汇率贬值大战拉开了序幕,“货币战争”一触即发?
人民币不会发生趋势性贬值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调整后,由于市场预期等因素的影响,短期内人民币汇率会出现一些波动,但随着市场理性的逐步恢复,市场情绪趋稳,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波动会逐渐趋缓,并逐步向市场水平回归。
8月14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较上一交易日回升了35个基点,为1美元兑6.3975元人民币。至18日发稿时为6.3966。
总的来看,中间价调整后,人民币汇率不会再重现一路单边贬值或升值的情况,汇率的双向波动将成为新常态。可以说,此次调整并不意味着就此开启了贬值窗口,也不会预示着人民币汇率步入持续贬值的阶段。
首先,汇率持续贬值的基本经济因素并不存在。
从宏观经济看,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存在,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任务还很重,但国内经济仍在合理的区间运行,上半年GDP仍保持7%的较快增速。今年1?7月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7.3%,但仍有18692.20亿元的较大顺差,且上半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684.1亿美元,同比增加8.3%。
从国际收支情况看,上半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1522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945亿美元,其中储备资产减少了671亿美元,但国际收支仍出现顺差,总体上基本平衡;跨境资金流动的波动性较大,但也逐步趋向平衡。并且,上半年银行结售汇累计逆差1054亿美元,二季度的结售汇逆差由一季度的914亿美元大幅收窄到139亿美元,其中,5/6月份分别转为顺差13亿/21亿美元。
从外汇储备余额变化看,二季度外汇储备下降362亿美元,较一季度下降(1130亿美元)幅度也大幅收窄。
其次,从汇率形成机制看,目前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该制度决定了在宏观经济上要应对国内外市场异动,防止汇率过度波动和金融市场投机。
也就是说,当人民币汇率出现急剧大幅波动时,人民银行可以使用货币政策等手段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干预,维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这也正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优势所在。同时,人民币汇率也将向引导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方向调整,不会再片面地关注人民币兑某个货币的双边汇率。
“货币战争”子虚乌有
必须指出的是,人民银行不会采取“以邻为壑”的竞争性贬值政策。
此次调整,确实短期引发了亚洲一些国家货币走低,比如,韩元下跌1.3%,创2011年以来新低,印尼盾下跌1.6%,菲律宾比索下跌0.8%,马来西亚林吉特跌至1998年以来的新低。
一些舆论进而认为中国实行汇率贬值是为了促进出口发展,并作为经济的稳定器之一,有的甚至认为会进一步引发国家间的“货币战争”。
实际上,今年以来,由于经济增速减缓,国内资产价格和通货膨胀压力,以及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再加上受美联储加息预期和资本外流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亚洲国家货币大多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例如,自年初至8月11日,印尼盾兑美元汇率贬值近8.5%,马来西亚林吉特贬值12%左右。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面对极其险恶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国依然对外承诺并保证人民币不贬值,为亚洲国家和地区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作出重大贡献。
当下,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国,外汇储备高居全球第一,经济政治环境远较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好很多,如果说当时如此险恶时刻,中国都坚守了人民币汇率不贬值,那么今天的中国更不会采取“以邻为壑”的竞争性汇率贬值政策,引发“货币战争”。
中国将会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欢迎发展中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会继续为全球经济的复苏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创造条件。
加快改革步伐,提升风控能力
不可否认的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调整,对市场心理预期会产生比较大的冲击,进而影响人民币汇率的波动。
对于人民银行而言,接下来最为关键的就是要稳定市场对汇率变动的心理预期,尽快缩短“做市商报价和进行市场交易试探,并寻求外汇市场供求平衡点的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当汇率出现急剧波动时,可以采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平滑由于中间价的一次性调整所引发的暂时性大幅波动,也可以采取“窗口指导”等措施对银行和企业大额购汇等进行指导。同时,要密切关注跨境资本流动的态势,强化跨境资本流动的统计监测和预警,防范由于短期的汇率波动和市场心理预期变动,带来跨境资金的加剧流动,切实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在此基础上,要更加坚定地加快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的改革,围绕构建比较完善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一目标,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同时,加大市场化决定汇率的力度,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
人民银行还应考虑采取相关措施,在市场出清的过程中,逐步退出常态式的外汇市场干预,使人民币汇率更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只有在汇率出现急剧大幅波动的情况下,人民银行才使用货币政策等进入银行间市场进行适当的干预,以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与此同时,市场参与者还需要提升针对汇率变动的风险控制能力。
1994年初汇率并轨以来,人民币汇率大多时间处于单边升值或贬值,以及窄幅波动之中。由此,企业对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也变得比较“麻木”,风险意识比较淡薄,防范汇率变动和风险控制能力并不强。汇率变动的风险,除了影响企业进出口贸易和对外投资外,对企业的外债也会产生较大影响。企业应重视汇率变动对债务成本的影响。
11.货币战争读后感 篇十一
《货币战争》这本书给我们讲述了从19世纪以来,世界金融寡头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追述了世界金融寡头的世界历次重大经济、政治、社会运动中的角色以及给社会经济造成的破坏,逼真的重现了欧美银行垄断家族对世界近代历史演变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力。它让我明白了19世纪以来世界发展的一个真谛:谁掌握了金融,谁就掌控了世界。而与此同时,《货币战争》这本书也给我带来了许多感受并由此产生了许多的思考,其中,我觉得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金融力量对政治的操控,二是我国未来经济将可能出现的危机。接下来,我就谈谈我对这两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首先我谈谈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对金融力量对政治的控制的感受。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也知道金融力量对政治有着较大的影响,但是我却没有意识到原来金融力量早已经实现了对政治的控制,决定了政治的走向,而政治即已经成为了国际财团们为自身利益服务的手段。
从书中内容来说,首先以罗斯查尔德家族为代表的国际财团早已经控制了美国的总统的选举,从19世纪以来,我们可以看到任何违背了其利益的总统都将受到他们的排挤和报复。如美国第九届总统威廉·亨利·哈里森和第十届总统扎卡里·泰勒因为在独立财政制度问题上没有服从国际财团大佬们的要求,结果在担任总统后不久就不明不白的死去;而实行绿币政策的林肯即因为伤害了国际财团的利益而被刺杀。再到后来的肯尼迪总统被刺杀,并且所有证人死亡和所有证据消失的事实。以及后来美国总统的选举,几乎都被国际财团牢牢地操控着的事实,我们即可意识到金融的强大力量和政治在国际财团面前的卑微。然后,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国际财团为了获得货币的发行权,通过操纵国会从而成立了美联储,而一切反对成立美联储的异己力量都被国际财团不惜一切力量的排除掉。不仅如此,国际金融力量还间接的通过幕后操作引爆了两次世界大战,操控石油价格以获取石油美元,操控各种国际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来实现自身的利益。他们还通过引发金融危机来剥夺人们的财富,掠夺第三世界国家的资源。可以说这些国际财团为了获得巨额收益,是什么事情都是可以干得出的。
于是,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完全改变了对国际金融力量的看法。我发现国际财团是由一个个社会精英们组成的一个极其强大的组织,强大的来可以说是为所欲为。并且,他们这些人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许他们有时表面上会小打小闹的,但是,一旦他们的核心利益被伤害了,他们即会联合起来对对手实行毁灭性的打击,并且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同时,联系到了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事实,我认为今天国际金融力量的实力依旧强大,而国际金融和政治之间的联系也依然紧密。如华尔街一手炮制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而在进入危机发生之前,标准普尔和穆迪这些评级机构居然纷纷给予高风险的次级债券以AAA的评级,难道它们这些机构之前就真的没有预料到次级债券的巨大风险吗?而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华尔街仅仅是受到了社会的谴责,但实际上,在监管层面的改革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而我们来看一个细节,华尔街政府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仍然是大笔的分后,而奥巴马政府在舆论的压力下,虽然多次提到了对华尔街金融机构薪酬的限制,但却是光打雷不下雨,没有具体的有效措施出台。而这其中的原因,我想我也不用多说了,大家肯定都能认识到金融机构与总统之间的暧昧关系吧。接着,再说另外一个例子,在冰岛破产之前,冰岛当时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监管人员在为金融机构工作,而这些人员和冰岛国家破产之间的关系我倒是不是很清楚,但我觉得这其中可能也暗藏着某些利益关系,与此同时,这也充分说明了现今金融与政治的关系依然紧密。同时,剑桥、哈佛等名校的校长在担任校长的同时也纷纷在某个金融机构担任着自己的职务,这些事实都充分说明了金融力量对政治的渗透和巨大影响。最后,在这个问题上,我引用电影《坚守自盗》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金融业背叛了社会,腐蚀了我们的政治系统,使全世界陷入危机。历经艰难,我们度过了危机,但导致灾难的人和机构仍在掌权,这种情况亟待改变。但他们会声称我们需要他们,而他们的所作所为却复杂而难以理解。”总之,全人类的命运都掌握在他们手中。
然后说说我读完这本书后,结合当今我国的现状,感受到的第二个问题,即我们中国会不会即将成为国际财团攻击的目标,即我们中国会不会遭遇所谓的剪羊毛?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重创亚洲的亚洲金融危机。在那个时候,整个亚洲的经济都呈现一幅繁荣发展的景象。但是在这个时候,索罗斯作为国际财团的马前卒,携大量资金来到了亚洲,开始了亚洲货币的绞杀。他们利用娴熟的技术手段,通过国家的汇率等手段来挤破当时各国普遍存在的房地产和股市的泡沫,并在随后展开大范围的剪羊毛活动,使当时正高速发展的亚洲各国纷纷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使当时的亚洲四小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全军覆没,全部陷入了经济衰退之中;而亚洲四小龙则死了两只半,仅有新加坡和半个香港幸存,而日本和韩国均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而反观当时,我们中国并没有遭受巨大的损失。我认为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外汇管制制度的影响,使外资不能轻易的进入我们国家;而从另一方面来讲,当时我们国家身上的羊毛长得还不够长,因此若对我国进行打击的话国际财团就收益甚微,故那时我国是不值得被剪羊毛的。
但是现在,情况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于2002年成功加入了WTO,对外金融变的更加开放自由。而自从进入21实际以来,我们国家感觉相当良好,我们国家正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GDP增速平均超过9%,并且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而与此同时我国的各种产业也正在迅速发展,对外出口也已经成了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并且我国的经济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的影响甚微,并且很快从08年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而且我国的对非洲等国的援助措施和各种战略盟约也已经伤害了国际财团在非洲的利益,触痛了他们的神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国家会成为国际财团获取利益的另外一个国家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我国现在已经正被国际金融财团所盯上,换句话来说,境外金融势力正在对我们排兵布阵,一旦我国经济政策出现失误而被他们抓住机会,我们也将面临着一场巨大的遭难。
结合现在我国的经济局面,我国的经济如今虽然仍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但是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通货膨胀的问题,如大家所知,现在我国六月的CPI已经达到了6%以上,而国家现在正在着手应付通货膨胀的问题,具体的方法即提高利率、提高准备金率,控制物价,并适当的使人民币升值。而提高利率的做法即会导致热钱的流入,而实际上,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的热钱现在也是正在逐步流入的,而我国管理机构对此基本上则采取了视而不见的态度。其实我认为,这种热钱的持续流入也有可能是境外金融势力正在排兵布阵。
而汇率这个问题也是我国经济现在正遇到的问题。首先说明一下我们国家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即对外出口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的主要推动力,而平均下来,我国的出口型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仅仅为3%到5%,是经不起人民币大幅度升值的。而奥巴马政府则一直在向世界宣称人民币被严重低估,应该大幅度升值,而欧盟,亚洲金融组织等除了第三世界的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均声称人民币应该大幅度升值。而美国给人们币升值所划定的目标是1:6。而这样大幅度的升值可能吗?刚才才说了大部分出口企业的利润率仅仅在3%-5%,是经不起这样大幅度升值的。而我最近看了郎咸平教授的《新帝国主义在中国》一书,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持比较认同的态度。即美国这样的要求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它虽然表面上要求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但却在打着其他方面的算盘。即我国不可能同意人民币升值5%,那么它就将要求我国慢慢的开放国内金融市场,而这即是最可怕的。我国金融实力与境外金融实力相比相差甚远,一旦开会,就会牢牢被境外金融势力所控制住。而这就是我对汇率这个问题的观点。
同时我国的房地产业也正处于严重的泡沫中。近几年来,我国楼市的价格疯涨,在北京的一些地方,现价已经超过了4万元一平米。这就说明我国现在的经济之中已经产生了泡沫。而一旦这个泡沫破灭,将会对我国的实力经济,我国的银行信贷等都产生巨大的危害。
接下来说说近些年已经发生的一些剪羊毛的事情。在前些年,我国的粮油企业在境外势力的诱导下于高位签下了大量的大豆合约,然后合约签订后不久,大豆价格随即暴跌,从而导致我国粮油企业的大规模破产,而就在这个时候,四大粮商,即美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就开始了在我国的大量收购,而到了现在,我国90%以上的粮油企业都已经成为了外资控股的企业,这也就说明我国的粮油价格已经基本上被外资所控制,而粮油是每家每户都必须用到的,所以这就已经为以后大规模的剪羊毛行动埋下了伏笔。同时也可以说这就是对我国的一次剪羊毛行动。
然后我们再看下一个例子,我国各地政府现在正在不断的招商引资,但是一些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中居然把涉及民生的关键企业卖给了外资。就如兰州政府将水产出售给了法国企业,这就把与我们休戚相关的水的定价权出售给了外资,而这也是对我们今后危害将不容小视、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国外的财团对我国也正在蠢蠢欲动。比如高盛集团已经在我国成功收购了生猪养殖加工出售的整个利益链条,而当然,高盛由于其低成本优势,可以说是即掌握了我国的猪肉的定价权,而猪肉在我国更是必不可少的,掌握了猪肉的定价权,即对我国的CPI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
然后我们再看去年11月12日我国沪市暴跌超过4%,后来发现这是高盛联合国际金融势力对我国进行的一次小规模作战,而在此次暴跌中,我国沪深两市市值损失超过三万亿,而高盛等金融机构的获利则超过了350亿美元。
最后,还有一个事实,就是现在索罗斯已经在香港开了公司,并正在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市场。而根据资料显示,现在世界上的对冲基金持有的资金总额已经超过了1万亿美元。而且,我们也知道其实索罗斯就是国际金融势力的一个马前卒,索罗斯来到香港,即说明国际金融势力开始对我们中国有了想法,而这也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所以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国家现在所处的形式其实是不容乐观的。
【货币与战争】推荐阅读:
货币战争心得07-28
货币战争3讲稿06-16
读后感货币战争06-27
《货币战争》读书笔记 讲稿doc08-21
有感《货币战争》精选心得体会1000字11-23
经济知识:货币政策的理解与运用09-09
必修1经济生活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08-19
孙子兵法与战争10-07
和平与战争读后感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