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总结1

2024-08-27

品德与社会总结1(共15篇)

1.品德与社会总结1 篇一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现结合所任班级的实际情况和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材教材的内容,制定出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分十二课。有走进地球村,世界大舞台,只有一个地球,放飞和平鸽,告别小学时代。教材分析:

本套教材的编排方式新颖,通过大量富有真实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图,在潜移默化间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说教,有助于儿童亲近和理解社会,发展和完善自我。采用此种呈现方式,既能够满足教师自主开发教材的需要,又能够满足学生实现多样化学习的需要。

1.教材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学习兴趣、实际接受能力以及所处的地域特点,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入手,以他们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整合学习内容,力求使学生感到亲切、真实。

2.教材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

依据逻辑关系,经过有机的整合,丰富和扩大了教学内容,突出了综合学习的特点。此外,教材还特别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将目前社会上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学习活动的联系。

3.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构建学习单元

主题设计贯彻面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原则,尽量选择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现实题材,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所关注的问题。

4.新颖独特的呈现方式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大小的认识过程及地球的海陆分布,了解世界上的国家、人口、人种、语言状况,简要了解世界上著名的人文遗产、标志性建筑、自然风光,比较世界各地人们不同的生活习俗和节日。

2.初步了解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国际组织的名称、旗帜、徽记、总部所在地、组织机构以及所发挥的作用等。懂得国与国和平共处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全世界的和谐发展。了解中国在国际组织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了解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难点懂得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道理。

4.知道人民解放军是保卫中国,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热爱解放军。了解战争有正义战争和

非正义战争之分,知道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感受和平生活的美好。

5.回忆小学的幸福生活,感谢老师的关爱,珍视同学的友情,留恋集体活动的快乐情形,珍藏这段纯真、难忘而美好的记忆。讲述自己小学生活中难忘的记忆,与老师、同学共同分享内心的幸福与快乐,升华这种师生情、朋友情。学习写留言卡,设计纪念册,用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方式表达真情,珍藏记忆。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了解世界上的国家、人口、人种、语言状况,了解世界上的国家、人口、人种、语言状况。

2.了解中国在国际组织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难点:1.了解中国在国际组织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战争有正义战争和

非正义战争之分,知道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感受和平生活的美好。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原有基础参差不齐,高低不一而且对本门课程重视不够,学习态度不明确。况且六年级儿童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少年期,让学生懂得珍惜和保护自己的生命,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并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分析一些社会事务和现象,珍视祖国及全人类的文明和历史对于这个时期的学生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而作为一名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课教师更要端正思想,提高学生认识。

教学措施:

1.要注重资料的搜集和收集,加强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辅助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一些地理知识、国际组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的开放的国际意识。

2.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学生除了学习教科书的知识外,鼓励引导学生要多书报、多听新闻报道,试着了解国内国际的发展变化,如世界领先的航天技术,多种世界组织在世界事务中发挥的作用、发生的一些战争等,多进行相互交流,让学生通过方方面面的学习途径,掌握方方面面的社会常识和技能,来适应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3.课堂上贯穿“自主学习,互动交流,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教科书上采用第一人称的主体参与“大嘴青蛙”的伙伴形象的方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帮助他们发现和解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他们在乐中学,做中学,在愉悦中学习成长。

4.有些内容距离学生现实生活比较远,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学中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兴趣、接受能力来组织教材内容,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在学习内容上,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在呈现方式上,注重文图结合、灵活展现,在活动内容上,注重可操作性。

5.适时灵活渗透德育、安全、环保等教育。如在进行走进地球村这一单元中,向学生结合“创卫”进行家乡环保教育,在进行世界大舞台这一单元中,通过向学生介绍世界组织时进行安全教育,在进行放飞和平鸽这一单元时,通过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向学生进行热爱和平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提高质量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和各单元教学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各种实践、参与、辩论等形式的活动参与中体验道德情感。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量多地呈现直观性的教学材料,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4.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引领儿童关注自己、关心社会、关爱家园。

课时安排:

地球什么样 „„„„„„„„„„„„„„„„„„„„„

2 世界大家庭 „„„„„„„„„„„„„„„„„„„„„

3 异域风情„„„„„„„„„„„„„„„„„„„„„„„4 “国际组织”知多少„„„„„„„„„„„„„„„„„„国际间的交往„„„„„„„„„„„„„„„„„„„„„„1 6 地球在哭泣„„„„„„„„„„„„„„„„„„„„„„

资源亮出黄牌 „„„„„„„„„„„„„„„„„„„„„

8与地球和谐相处„„„„„„„„„„„„„„„„„„„„ 9 战争与苦难„„„„„„„„„„„„„„„„„„„„„„

10热爱和平„„„„„„„„„„„„„„„„„„„„„„„„ 1 11 回顾小学生活„„„„„„„„„„„„„„„„„„„„„„ 2

12留下我们的纪念„„„„„„„„„„„„„„„„„„„„„ 地球什么样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人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2.知道地球的形状。

3.知道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的比例,能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4.能够带有针对性地查找资料。

5.能够利用地球仪、东西两半球图,观察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增强观察力。6.了解古人对地球认识的局限性。7.能说出七大洲与四大洋的分布及名称。

8.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从小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难点:能够有针对性地查找资料。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具准备

1.地球仪;2.世界地图。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人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知道地球的形状。2.知道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的比例,能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3.能够带有针对性地查找资料。

4.能够利用地球仪、东西两半球图,观察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增强观察力。5.了解古人对地球认识的局限性。

6.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从小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利用地球仪、东西两半球图,观察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增强观察力。难点:能够有针对性地查找资料。教具准备

1.地球仪;2.世界地图。教学过程:

一、认识地球。

1.自学教科书第三页内容。

2.讨论:为什么古人会有这样的想象? 3.小结板书:两头稍扁,中间略鼓。

二、动手制作,合作探究

1.制作统计表:人类探究地球所做的贡献。2.小组合作。(按先后顺序排序再制作。)3.活动:学生介绍,教师适当指导。4.探究。

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能举出哪些实例证明地球是圆形的。5.议论,提高认识。

古人对地球的认识不够正确,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他们的想象和推论?

教师引导:在当时的年代,是比较先进的。正是许许多多的人不断地探索、发现,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

三、观察探究,掌握地球真面目。1.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真面目。

2.多媒体出示地球在宇宙的照片,进一步掌握。3.师生探究。

①地球的形状、面积、体积、周长。②计算:步行绕地球走,大约多少天? ③小组交流。

四、听宇航员的心里话 1.激趣了解。

2.多媒体出示宇航员采访录。3.小结。

正是许许多多科学工作者为我们揭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科学之谜,希望同学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为人类造福。

五、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 1.观察地球仪,了解海陆面积。

2.小结板书:海洋占71%;陆地占29%。

六、竞赛

1.将七大洲、四大洋的面积进行排序。2.查图比赛。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知道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的比例,能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2.能够带有针对性地查找资料。

3.能够利用地球仪、东西两半球图,观察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增强观察力。4.了解古人对地球认识的局限性。5.能说出七大洲与四大洋的分布及名称。

6.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从小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说出七大洲与四大洋的分布及名称。难点:能够有针对性地查找资料。教具准备

1.地球仪;2.世界地图。教学过程

一、观察地球仪,说说地球的海陆分布

二、关于地球的名字 板书:蔚兰色的美丽星球

想:当时的人们为什么不叫它“水球”?

三、读图练习

1、了解“大陆””大洲”“岛屿”。

2、在地图上指出七大洲。

3、了解七大洲的分布。

4、世界上哪一块大陆的面积最大?

5、了解一些大洲的分界线。

原本亚洲的西南角和非洲的东北角是连着的,人们开凿了苏伊土 运河,这两大州被分割开了。北美洲和南美洲之间的部分非常狭窄,人们在这里开凿了巴拿马运河,它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

四、识图活动

1.给七大洲和四大洋排序。2.查图比赛。

找出部分国家属于那个大洲。板书设计

地球什么样

一、古人对地球的探究

二、现代人对地球的探究

1.形状

两头稍扁,中间略鼓(椭圆形球体)

2.面积

总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陆地面积:约1.49亿平方千米 海洋面积:约3.61亿平方千米 3.最大周长:约10830亿立方千米

三.七大洲与四大洋

七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

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

四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教学反思:

2.品德与社会总结1 篇二

关键词:试题,生活,能力,导向,激励

一、命题思路

试题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题量适中, 形式多样;重视基础, 贴近生活;设计新颖, 趣味性浓;基于教材, 超越教材;一题“多”解, 考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有道德的社会生活, 注重学生品德和社会性发展。

二、命题特点

1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 对三维目标的考查既全面又有侧重。它在对学生知识技能进行考查的同时, 将对学生情感感、、态态度度与与价价值值观观的的考考查查融融入入到到各各个个试试题题之之中中。。

2.试题覆盖了教材各个活动主题中的重点内容, 面向各个层次的学生, 其难易程度比为6:3:1。它注重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对知识的综合、迁移的能力。

3.答案不求唯一, 看重多元评价。综合题只提供从哪个角度答题, 没有具体答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答题的实际情况酌情给分, 答案不唯一, 意思对即可。

三、关于试卷 (以四年级为例)

(一) 命题双向细目表

命题双向细目表反映出四年级下册教材的全部内容、知识要点以及各单元所占的分值。试题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家乡, 感受家乡的魅力,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从吃穿用等各方面, 感受工农业生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劳动人民的感情。通过了解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 感受立体交通的快捷和便利, 进而思考日益发达的交通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了解大众传媒, 用好大众传媒, 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二) 试卷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填空。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常识。从卷面上可以看出,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能让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这部分知识, 答题的正确率较高。

第二部分:判断。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此项内容, 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与判断, 说明教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答题的正确率较高, 但也有少数学生因概念掌握不牢, 导致判断错误。

第三部分:回答。重点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交通, 各种交通工具又有不同的用途。作为赤峰人, 应该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 名胜古迹。从卷面上看, 学生对交通问题理解运用得很好, 而对于家乡的问题认识明显不够。个别学生答得过于简单, 造成了不必要的丢分。

第四部分:辨析。考查的知识点是日常生活的应急预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判断有关案例, 不仅要做出正确的判断, 还要正确阐述理由以及今后应如何去做, 给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提供了空间。

第五部分:拓展。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答题过程中, 大部分学生基本概念掌握较好, 能说出要点所在;少部分学生应用能力较差, 不会举例, 即使举例子, 也有些文不对题。

四、问题及建议

(一) 存在的问题

1.个别学生答题态度不认真, 审题意识、语言组织能力较差。

2.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做得不够, 对一些资料的搜集不全面, 致使学生出现知识盲区。

3.由于试题答案不唯一, 教师评卷时标准把握不一致, 学校与学校之间分数上出现了偏差。

(二) 措施与建议

1.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品德课, 以此开启他们的智慧人生。教师要把所教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 引导他们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学会生活, 学会做人。

2.教学不要局限于课本, 要扩展到学生的生活空间。教材中的图片不能停留在看图说话上, 而是要挖掘其隐含的意义, 强化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品德与社会总结1 篇三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学生品德;塑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070-01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品德与社会》教材的特殊性对学生思想品德塑造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的,因此,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就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结合教材选择适合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主评价的过程中,明辨是非,感觉善恶,促进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开展实践,知行结合,将教材与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有机地结合起来

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内的教学,还要注重学生的知行统一教学,让学生能够结合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达到知行统一,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完成道德品质的内化。在人教版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和案例,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教师可以把握学生与家庭、学生与社会以及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对具体事例的认识与实践中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教师不仅要把握住这类教材,让学生能够在课内进行自我实践,而且要让学生能够在课外以及校外的实践过程中真正践行,完成知行的统一。如在《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结合教材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勤劳节俭的教育,还要让学生愿意参加劳动真正做一个爱劳动的孩子。首先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树立学生中做的好的榜样,提高教学实效,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要进行劳动观念的教育,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劳动光荣懒惰可耻,并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劳动竞赛,让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进行适当的劳动,比一比,赛一赛,成为劳动小达人。

二、注意教学的开放性,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自我认知,自我感悟,自我教育实践知行的统一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不仅要在导入阶段形成开放性教学,而且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注重教学的开放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不仅喜欢上品德课,还能够将思想品德课上接受的教育与自身的思想品德进行对照,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品德行为。在导入过程中,教师要用引人入胜富有情趣的特定的教学环境,将学生的学习新课的兴趣很快地调动起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其他教学环节中教师要让学生时时参与讨论,达到知识的内化。如在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请你相信我》教学过程中,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搜集到的待人真诚言而有信的事例,展示给同学们,让同学们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是信得过的人,接着教师可以用课件演示教材提供的场景让学生观看,并进行互动讨论,交流理解诚信的内涵。教师不能忽视的是,在课堂上要安排自我反思的环节,让学生反思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好,怎样成为待人真诚的人,怎样成为值得别人信任的人。在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表格,将自己的诚信与非诚信行为添到表格中,努力让自己想成为让人信任的人,真正达到知行的统一。

三、让学生在合作小组中真正参与到思想品德课堂中来,完成思想品德的塑造

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创建合作学习小组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在率真的环境中真实地坦露自己,因此教师要强化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围坐式让学生在每堂课中都置身在合作小组学习环境中,也可以采用插秧式在必要的时候让学生形成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合作的交流。如在《我们的班队干部选举》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生干部应该通过民主选举,懂的人人都有选举权,当干部只有为大家服务的责任,没有特殊权利。在活动一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就可以采用合作小组的方式让学生参照教材23页,引导学生结合自身5年的学校生活,在小组中讨论自身喜欢什么样的班干部,而在模拟活动中,教师可以让组内每一位学生,参与“假如我当干班干部”的实践活动,在组内交流自身的竞选宣言,并且推荐最佳代表在班上代表本小组进行发言,并对其他小组的竞选宣言提出质疑,最后评全班评出最佳竞选者。需要注意的是,在合作小组的创建中要注意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将学习能力不同,思想品德具有差异性的孩子,放在同一个合作小组中,让大家参与讨论,共同完成思想品德的塑造。

四、开放性思想品德成绩的测试,不仅要测试教学内容,而且要测试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

在思想品德与社会的考试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评价方式,不能仅凭一纸试卷来决定学生的品德修养,不仅可以尝试取消试卷考试,也可以在试卷考试的基础上进行品德测试,对于测试内容的选择要注意教学内容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地加強育人教育的目的。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正把握学生的心理年龄,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真正达到思想品德的塑造。教师要让学生在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中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习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完成知行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蔡传生,关于品生品社教材二次开发的障碍分析与对策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2年05期

[2]易艺萍,把握课程真谛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J],家教世界,2012年22期

4.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优秀教案1 篇四

单位: 沙沟镇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山东人民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 第一单元:生活中讲规则 第三课 我做小小普法员

课时建议:3课时

授课时间: 第一课时 2014年2月18日 星期二第六节课

第二课时 2012年2月20日 星期四第三节课

第三课时 2014年2月25日 星期二第六节课

单元概述:

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友爱宽容、公平公正、遵守法规、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懂得诚信和自律是一种美德,学会诚信待人,严格自律。包括三个学习主题“我们的约定”、“做守规则的小学生”、“我做小小普法员”,紧紧围绕“生活中守规则”这一中心主题展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为学生的探究搭建了一个广度、深度俱佳的平台。

课 题: 第三课我做小小普法员 年级:四年级 教材版本:山东人民版 课程内容:

我做小小普法员:本课让学生通过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与青少年相关的法律法规,懂得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通过实际模拟、体验等形式,使学生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表演中的答与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与少年儿童有关的法律法规。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2.通过模拟法庭的体验活动,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了解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以及质疑、希望了解新知识的精神。通过“表演”中的答与辩,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3.会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初步养成守法意识。教材分析

我做小小普法员设“身边的法规”、“模拟法庭”和“遵纪守法,从我做起”三个主题活动。

“身边的法规”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与青少年相关的法律法规,懂得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模拟法庭”主题活动通过实际模拟、体验等形式,使学生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表演中的答与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遵纪守法,从我做起”主题活动使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搜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教师准备:

准备与本课题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以及相关的影视视频,制作成教学课件。学生分析:

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对法律知识了解甚少,法律意识淡薄,甚至没有法律的概念,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了解法律法规,通过真实的案例去教育学生,这样才能让法律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了解和青少年相关的法律法规,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实际模拟、体验等形式,使学生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表演中的答与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生活中的所作所为,使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教学重点:

简单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与少年儿童有关的法律法规。教学难点:

会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初步养成守法意识。教学策略与方法:

1.把主动权给学生,尝试让学生自己提问,培养探究意识。2.活动形式多样化,让学生积极参与。

3.调查整理——讨论交流——问题探究——得出结论等方式贯穿始终。课程资源开发:

1.结合课程实际引导学生收集和青少年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图片、文字资料、照片、影像资料、新闻材料。

2.走进法庭,了解法律知识,知道模拟法庭的形式。教学条件说明:

1.城市学生由于条件好,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上网搜集资料,或者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到法庭参观,以增强他们的真实实感。

2.地处农村的孩子,由于受家庭和学校条件的制约,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到学校微机室或图书室查资料的方法收集资料。教学进度建议:

本主题大约需要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张敬洲)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小品表演

小明:妈妈,乡下表弟来信说,舅舅不准她上中学了,要她到南方去打工挣钱。妈妈:什么?你表弟还不满13岁呢!你姑父这么做是违反义务教育法的!我得阻止他„„

2.看了这个小品,你有什么感受?

3.师小结:法律具有强制性。它保障我们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那么你对法律有多少了解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身边的法规。

【设计意图:利用小品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互动交流,体验探究

(一)了解身边的法律 活动一:法律的定义、立法机关

资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它的实施方式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这是法律最主要的特征,也是法律同其他行为规范最显著的区别。保证法律实施的强制力主要指军队、法庭、警察、监狱等。法律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活动二:我国的法律。

1、你知道我国有哪些法律?

2、最基本的法律:最高的是《宪法》,还有《刑法》,《交通法》、《民法通则》等。

活动三:和青少年相关的法律。

1、我国还有几部针对青少年颁布的法律,你知道吗?

2、它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二)、深入了解未成年人法律

活动一:课前,同学们都查找了相关的资料,你了解了哪些?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听吧。

小组交流,查找的资料。

活动二:全班交流,相互补充查找的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对法律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三、巩固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

法律是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保障。它就像一把大伞,保护青少年健康地成长。我们要树立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板书设计:

身边的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国家颁布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能保护青少年的权益,那么如果青少年违反了法律怎么办呢?

2、学生交流。

3、过渡:

通过大家的交流,我们知道,触犯了法律就应该定罪,接受制裁,那么,如何定罪?用什么方式认定他们所犯的罪呢?在我国,人民法院是执行法律的地方,法庭是给犯人定罪的地方。这节课,我就带大家去法庭现场看看!

【设计意图: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激发学生兴趣。】

二、讲授新课

活动一:观摩法庭审判

1、课件展示两幅法庭审理案件现场的图片。

这两幅图都是法庭审理案件的现场,坐在不同位置的人其职能是不同的。那么他们究竟都被成为什么又有哪些职责呢?

2、认一认,了解法庭工作人员的分工与职责。(1)法官:法官是依法行使审判权的审判人员。

(2)书记员:主要负责以文字形式把庭审过程记录下来。

(3)法警:负责法院开庭时维护法庭秩序,提押和暂看犯罪嫌疑人。(4)辩护律师:负责根据具体案件案情提出证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3、了解审判程序,记录下来。

法庭是审理案件的地方,它有自己的操作程序。一般认定一个人是否犯罪,从开庭前的准备,到最后的当庭宣判,就完成了定罪的全过程。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审判的程序。

(1)开庭。人员进场,审判长宣布开庭,宣读庭审内容。

(2)法庭调查。首先由公诉人读起诉书或原告读起诉书,然后被告自我辩 5

护,最后双方轮流举证。

(3)法庭辩护。公诉人、被告人或双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会轮流发表对自己有力的对案件的处理意见,针锋相对,是整个审理过程中最精彩的部分。

(4)被告人作最后陈述。

(5)合议庭退庭评议。讨论如何判案,这是秘密进行的。(6)评议和宣判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法庭工作人员的分工与职责,了解审判程序,并记录下来。】

活动二:交流案例

1、交流案例,一触目惊心的事实让学生体会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案例着手准备模拟审判。准备包括:以表演的形式演义案情;小组同学分工,公诉双方准备辩词,其他同学充当模拟法庭中的各个角色,认真排练。

【设计意图:用事实让学生体会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并且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案例着手准备模拟审判的表演。】

活动三:宣布模拟法庭开庭 第一阶段:

1、案例简介——以表演的形式演绎案情。

2、进行法庭调查,公诉人宣读起诉书,双方出示证据。第二阶段:

1、由控辩双方发表公诉词和辩护词,进行法庭辩论。

2、由合议庭闭庭合议。第三阶段:

1、宣读判决书

2、现场观众讨论判决结果。

3、请法律专家或老师点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充当法庭一员,发挥其主动性,让学生乐于参与。】 活动四:交流体会:

直接担任法庭人员的同学谈谈体会;学生自由发言,谈体会。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表其参演感想,观众感想。】

三、本课总结:

法庭审理是法律程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通过法庭审理后,才能对犯罪的人定罪,并依法处罚。我们的法庭是人民的法庭,它公平、公正、公开地处理人们生活中的法律事务。

【设计意图:深化学生的认识,进一步懂得知法守法的重要性。】

四、课堂练习与拓展

1、学生组建一个班级小小法庭,搜集一些材料进行审理,让学生熟悉法庭流程。

2、组织一次普法宣传活动,将搜集到的法律法规知识宣传给周围的群众。

学生任选其中的一个活动,进行拓展练习。

五、作业布置

学困生:记住审判人员各自的分工。

其他:

1、记住审判人员各自的分工。

2、能自己分析简单的案例。板书设计:

模拟法庭

法官 审理 定罪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板书体现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简洁明了。】 补充资料(课外阅读)

合肥举行全省首例缓刑听证

2008年4月8日凌晨1时许,昌某窜至合肥市经济开发区天门湖城市之光D-137号中国联通营业厅,撬门入室,从店内盗走十六部新款手机后逃离现场,手机价值1万余元。同年10月11日,昌某被公安机关抓获。后其父母赔偿了全部损失。

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后,发现昌某系初犯、偶犯,犯罪的主观恶意较小;案发后交代悔罪态度好。为此,法官考虑,如果昌某不致再危害社会,适用缓刑,会更有利于对昌某本人的教育和改造,更能给他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

但是昌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缓刑后是否具有危害他人的行为呢?审案 7

法官由此想到了召集熟悉昌某的各个方面的人员来进行听证,征求他们的意见。

17岁的昌某性格偏内向,平时与父母沟通较少。父亲常年在外务工,母亲文化水平不高,无法深入教育。案发后,他感到后悔,希望能继续学习、完成学业,其所在的学校领导认为其平时表现无大过错,表示愿意接纳其复学。庭审时他非常后悔地告诉法官:“我只是为了泄私愤一时冲动。感谢我的邻居、学校的领导,他们在听证会上实事求是地向法官反映了我的情况。”

几名熟悉昌某日常情况的邻居,学校的领导、老师,社区工作人员,公安机关相关负责人被叫到了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会议室。两小时的听证后,审案法官从这些关于昌某的“家长里短”中推断,他再危害社会的可能性极小。

开庭审理后,昌某提出的辩解与查明的事实相符,最后法官以盗窃罪判处他有期徒刑十个月,缓刑一年。法官说:“我认为对昌某的调查是可信的,这样定案显得依据充足、严谨。”

根据以往的判案习惯,法官完全没必要做这样的调查,在庭审后就可作出判决,法官如何想到要在判缓刑之前先去听证呢?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二庭副庭长胡权明讲述了原委。

胡权明说,有期徒刑判缓刑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轻刑案子;第二是要有悔罪表现;第三是确实不至于再产生社会危害性。

“要排除被告人不再犯罪的可能性,看案卷本身是不够的,被告人平时的表现才最能说明这一问题。”胡权明告诉记者,最重要的是第三条很难把握,特别是近几年适用缓刑的罪犯再度犯罪,正是缺少了基层有效的监控才造成的。正因如此,今年我们就想着要改一改,采用缓刑听证方式,由熟悉被告人平时表现的辖区民警或综治负责人、邻居、同事等听证,是最易推断出被告人是否会“再产生社会危害性”的,而且由他们进行监控将是防止再度犯罪最有效的方法。

在这个全省首例缓刑听证的试行过程中,听证可能出现变形与蒙蔽吗?胡权明说,不会的,他们采用的方法是在采取听证时不让被告家属知道参加听证的是谁。为了全面了解情况,不至于出现一边倒和被买通的情况,他们采取全面地从各阶层里选择参与听证的人员。

市中院刑二庭庭长陈冬梅对缓刑听证制度的生命力和前途充满信心。她说,听证会制度的引入,使得庭审帮教更具效果,更为我们准确适用刑法,判断对未 8

成年被告人是否能适用缓刑提供了有力依据。像昌某,他一定会感激社会各界人士的实事求是和对他的信任,有利于对他的改造,这和直接判缓刑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中院将在以后的缓刑案中全面推行这一制度。

(沙沟镇中心小学 曹波)

第三课时 遵纪守法从我做起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学生的交流活动,了解掌握更多的法律常识,用法律武装自己,学法、懂法,从而做到守法、护法。

2、提高学生比较和分辨的能力,能准确界定是与非,法与非法。

3、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能力。

二、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关注生活,能分辨那些是违法行为,养成遵纪守法的品格和习惯。

难点:懂得什么是犯罪,什么是违法,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品格和习惯,培养运用法律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文字材料和制作课件。学生:搜集青少年犯罪的典型案例。

四、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活动话题

出示投影:据联合国禁毒和预防犯罪办公室提供的一份资料表明,世界各国青少年犯罪的年龄呈下降趋势:俄罗斯14-17岁,加拿大12-17岁,美国10-17岁。当今中国青少年犯罪的年龄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提前了2-3岁,14岁以下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比例逐年增加。

近年来,公安机关查获的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每年均超过15万人。全国性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未成年人犯罪已占到犯罪总人数的14%左右。由此可见,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并已成为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就需要全社

会共同来关注与解决,以确保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今天,我们站在未成年人的角度,结合具体的案例,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及感想、启示。

(二)讨论、研究活动结题 教师出示案例二则。

事例一:某小学三年级(2)班学生方方和园园彼此有意见。一天下课后,双方发生口角。当时正是春天,园园穿了一件白衬衫在前面走,方方在他后面边走边吵。园园一着急说了句难听话,方方一时火气也上来了,就从书包里拿出一瓶黑墨水向园园身上扔去,把园园的白衬衫弄脏了。

事例二:某小学五年级学生王林,平时喜欢开玩笑,爱对同学搞恶作剧。一天老师让同学们自己复习功课。王林看见自己的同桌胖胖又趴在桌上打瞌睡,就想和他开个玩笑。他用纸卷成一根细条,捅胖胖的耳朵。胖胖感到痒,用手摸了一下耳朵,又睡着了。王林见纸捅耳孔没有用,就随手从地上拾起一根断铁丝,往胖胖耳朵里捅。胖胖觉得又痛又痒,一惊,把头抬了起来,王林来不及缩手,铁丝捅进耳孔深处,刺破了耳膜。耳膜刺破是无法医治的,胖胖的左耳从此聋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给予恰当点拨:注意案例中出现的人物,各自的行为及造成的结果,涉及到的法律知识。

(三)发表见解,阐明观点

每位同学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来发表各自的见解,阐明其观点。

持不同观点的小组与小组间可以展开辩论,各亮明观点,据理力争,驳斥对方。小组内部成员分工、协作、集思广义,群策群力,发挥集体力量,赢得辩论的最后成功。

(四)引导宣传

你知道哪些普法教育活动?讲给同学听。

5.品德与社会总结1 篇五

第三单元 第三课 防止火灾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态度:认识火灾的危害,提高防火意识。

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要具有防火意识,知道怎样报火警。

知识:杜绝引起火灾的行为,知道报火警的方法。

教学反思:

在这一课中我主要是让学生从这一课中深刻的体会到火灾的重大危害,以儿童的口吻引出火,谈火的用途让学生从画面中初步体验、感悟火灾的危害,这里让学生充分的谈。学生出示资料和教师出示资料都是为了让学生更深的感悟到火灾造成的巨大危害;分析儿童玩火的事例,以及造成的危害,应该怎样避免火灾的发生,教育孩子不玩火,要有防火意识;模拟打119,让孩子在模拟中学会打119的注意事项,不仅自己要有消防意识,也让全社会的人提高防火意识,最后将学习的收获进行总结,使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有所行。

本课的不足:在教学本课时,让学生讨论的时间较短,没有将自己的思想在小组中充分的讨论、交流从而在小组活动中感受到火灾的重大危害。

6.品德与社会总结1 篇六

第二单元 缩短时空的通信

第三课 感谢你们的服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的态度。

2.养成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文明礼貌的品质。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2.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封信的旅行。

二、新授:

(一)众人托起一封信:

盖戳——分拣——装袋——运送——盖戳——分拣——投递。

学生讨论后, 回答这些步骤的作用。

一封信经历了许多人的劳动,我们应该珍惜人们的劳动成果。尊重他人的劳动。

(二)为了千家万户的亲情:

讲述邮政人员的工作。

(三)农村邮递员的故事。

找同学读小故事,然后说说自己的感想。

三、小结:

板书设计:

7.“品德与社会”激趣四法 篇七

关键词:学习兴趣,教学策略,激趣

“品德与社会”学科像一片广阔无垠的海洋, 纵向看, 它记载着过去, 映照着现在, 预示着未来;横向看, 它涉及家乡、国家、世界以及学生真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蕴藏着一笔笔宝贵的知识财富和精神宝藏。那么, 如何引导学生去开启这座宝藏呢?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像火花、像磁石,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是发展智能的基础。要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兴趣引航, 让学生驾起快乐学习之帆, 需要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一、资料准备, 示范引趣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教材仅仅提供了几幅图片与几段文字说明, 需要充实大量的背景资料。因此, 收集、整理、交流资料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但是, 对于年龄小、自制力较差的小学生来说, 让其自主收集资料效果寥寥。对此,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示范来激发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 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奠定基础。

以辽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好大一个家》第一课的教学为例, 上课前笔者通过上网, 翻阅书籍、报刊, 裁剪旧书籍、挂历等途径, 制作了一份关于神州大地的剪贴报, 还在电脑上制作了展现神州大地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的多媒体课件。上课时, 笔者运用课件导入新课, 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 此时, 笔者顺势引导:“同学们, 你们周围的许多资料中也有很多这样的图片、文字。想不想也做一份这样的资料?”一部分学生跃跃欲试, 可绝大部分学生的神情有些沮丧。观察到学生的表现, 笔者适时拿出自己精心制作的剪贴报, 并一一述说这张是在哪里剪的, 那张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这时教室里沸腾了, 学生都在激烈地讨论。笔者顺势给学生布置了收集任务, 而且不用教师多说什么, 学生已明白怎样去做。

教师用实际行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使课外收集能够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而学生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 就会产生无比神奇的力量。第二课时让学生对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展示, 效果非常好, 家里有电脑的学生就制作了演示文稿, 没有电脑的学生就制作剪贴报。有了这样美好的体验, 下一次教师再布置新的收集任务时就容易多了。

二、巧设情境, 探究激趣

创设引人入胜的课堂情境, 能快速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为整个课堂的有效教学做好铺垫。

如在教学辽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江山如此多娇》时, 笔者创设了一个旅行的情境, 在课件图片及视频资料的配合下把学生带入风景绮丽的大自然中, 并讲述自己游览长白山天池、杭州西湖的所见所感, 听着听着, 学生情不自禁地举起小手讲述他们的所见, 从而形成一种一起体会、一起探究的和谐氛围。

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来引入课文的学习, 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心理认知特点等, 利用故事、挂图、视频、图片等手段创设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情境, 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生活化, 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使学生身临其境, 从而乐于去探究、主动去探究。

三、模拟深入, 表演增趣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这一特点, 设法激活学生的多种器官接受外部传来的信息, 通过模拟、表演等具象化的形式, 提高学生兴趣, 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以辽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话说南北西东》的教学为例, 有教师就组织学生开展了一场以“生活在南方好, 还是生活在北方好”为主题的辩论会。辩论会上, 学生根据已掌握资料, 入情入神展开较量。有的学生还通过现场表演的形式, 向同学们直观展示了南北方生活的场景。经过这样的辩论会, 学生多感官地体会到了我国各地域的建筑差异、服饰差异、饮食差异和语言差异等, 激起了在场学生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水到渠成了。

四、贯穿主题, 竞赛生趣

在课堂中适当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 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斗志,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辽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古代先人思想的光辉》的教学中, 有教师就开展了一场师生对接赛。教师说出《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中著名句段的上句, 激励学生补充完整并说出该句话的含义, 随即开展小组抢答赛,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个个摩拳擦掌, 小组同学互相激励、协同作战。赛后, 胜方自然高兴, 落后一方表示不服气, 要求下节课再比。这样, 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好地调动起来, 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为一体, 满足了学生的要求, 更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

8.品德与社会总结1 篇八

教学社会实践结合一、走进鄂温克,感受家乡新变化实践、体验之旅

1.矿山探究

走进现代化的立井雁南煤矿同学们异常的激动,他们还是第一次和身着作业服一线的矿工这么近距离的接触!看着他们乌黑的面庞黝黑的双手,孩子们惊呆了!就是他们这些最可爱的人,创造了今天大雁煤炭事业的辉煌。

2.科海遨游,感受家乡新变化

“鹤声薯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同学们的实践基地,在这里,同学们看到了马铃薯淀粉生产加工的整个工艺流程,了解到了太多的科学知识!也被这里优良的企业文化深深吸引!他们惊讶地赞叹“科技的力量真强大啊”!

3.走入巴彦嵯岗,追溯文化之源

伴着鸟语花香,渐入草原。巴彦嵯岗苏木博物馆就掩映在这翠绿之中!这座博物馆向我们展示了巴彦嵯岗悠久的历史,以及生长在这里的历代民族英雄!同学们在这里流连、驻足、留影久久不肯离开!草原的孩子多么崇拜我们草原的英雄!相信:不久的将来这里也一定会留下他们的辉煌记录!

4.五泉山之旅

山清水美的五泉山,是大雁镇的一处游览圣地。也是同学们了解家乡的必到之处!去五口泉眼旁品尝清冽的泉水,感受民族古老的传说,同学们激动极了,尝尝智慧之泉,再品品圣泉的水,寓意不同,味道好像真的不同呐!同学们不禁赞叹大自然神奇的造化,快看上面有元气洞!好凉呀!这树上为什么系着红丝带呀?同学们好奇极了!你说说我说说,知识带上想象的翅膀尽情飞翔!

登山火炬接力赛、沙滩拔河比赛在碧绿的草地上了开始。此时,在他们的心中有的是团结协作的默契,是永不服输的进取精神。他们知道,今天他们一起竞技,明天他们要一起携手建设美丽的家乡。

二、两校学生手牵手,民族团结心连心,让民族团结教育绽放异彩

1.作为北京中关村三小的联谊学校,2009年六一节我校师生代表应邀进京参加56个民族小朋友“欢聚北京、祝福祖国”六一庆祝活动。走进了中南海,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温总理嘱咐56个民族的小朋友要让民族友爱永远传承。

铭记温总理深切的嘱托,为了更好的传承民族团结精神,我们策划开展了“牵手辉苏木鄂温克小伙伴,让民族友爱永远传承”活动。真诚邀请辉苏木中心校鄂温克小伙伴们走出草地,来到矿区与我校的师生共同学习、生活,同庆党的生日。

为了给南辉的小伙伴走出草原,筹集路费,号召各中队开展:回收废品积攒路费;师生旧图书、文具、玩具义卖活动筹集爱心基金的活动!

在大家的精心准备下,6月30日,辉苏牧中心校的师生走入我校,开始了2天的欢庆、体验活动。鄂温克小朋友身穿民族服装,走进班级与孩子们一起上课,一起联欢,晚上住进汉族小朋友的家中,受到矿区孩子及家长的热情款待。

2010年6月在草原最美的季节,应辉苏木中心校的邀请,我校师生代表满怀激情与憧憬踏入草原,走进我们向往已久的辉河!师生们第一次走进鄂温克的发源地,感受大草原的壮阔,感受辉苏木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住进蒙古包品尝手把肉……民族团结手牵手;两校联谊心连心!民族情谊像辉河的水一样,清澈甘甜、源远流长!

实践过程是辛苦的,但孩子们的心底留下的是永远抹不去的民族伙伴手牵手的温暖、心贴心的幸福!是刻骨铭心的记忆与牵挂!

三、用科技承载希望,让智慧放飞梦想

在科技教育工作中,班级科技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种植和养殖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种植和养殖活动,认识和了解了生活中的科学道理,提高了学生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同时,学生在种植和养殖活动中也提升了思想道德认识,自觉的养成科学生活、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實际,我们陆续开设了“科技三模”“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科技幻想绘画”“节能环保设计”“科技小论文”“科技创新方案”等方面的辅导活动,师生一起在活动中积极探索,不断进取,共同开创了我校科技教育繁荣的新局面。

几年来,我们先后参与鄂温克旗第一至第六届科技创新大赛,分别荣获科技创新大赛团体二、三等奖、学校模型展示二等奖、优秀组织奖;有6位学生的绘画作品分获呼伦贝尔市科技创新大赛二、三等奖;两位教师的科技教育方案荣获自治区第二十五届科技创新大赛“辅导员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而且其中一位教师荣获“第二十五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辅导员竞赛项目全国二等奖……

我们还成功地组织了“感受美丽的家乡”科技夏令营;“哈尔滨科技之旅”“大连科技之旅”“北京科技之旅”。学生科技实践活动已经是我校学生寒暑假科技教育的一项有益补充。

四、开展“百棵大树进校园”活动

1.今年,师生自己动手共植树,丁香、佛头花、榆叶梅、云杉、黄槐、银叶杨等100多株,榆树墙70米。分期投入绿化资金2万余元,使我校绿化面积达到4971平方米。

2.开展了“我与树木共成长、百棵大树进校园”招标认领活动

学校通过竞标班级演讲的形式,结合班级对养护树木所做准备的条件、制定的措施确定竞标成功班级。

竞标成功后,学生为自己认领的树木挂上了爱心卡服务。此项活动,将学校的绿化、美化活动与班级学生自觉爱树、护树行为结合起来,既加强了树木养护的力度,提高成活率,又强化了学生主动参与校园绿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从感恩教育开始

尊老爱幼,关爱他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日渐增多,溺爱造成了孩子的自私自利,一个个成为家长的小皇帝,缺乏责任感。面对这种现象,我们选择了走入高龄贫困老人家庭,关爱老人,学会感恩、传承爱心教育活动。田广仁、赵云富、吕华是大雁永安社区的三位孤寡老人,由于年事已高,又没有子女,都是依靠低保生活。我们组织学生对他们进行了慰问。

通过把实践体验与“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相结合,让课堂知识在实践、体验中融化,在感悟中提高,我的学生们增加了阅历,提高了品德修养,走出了一条实践育人,活动育人、感悟育人之路!

参考文献:

9.品德与社会总结 篇九

任课教师:赵蕾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有紧密联系,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

本学期,我承担了三(3)班的《品德与社会》,现在对这学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

教学中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品德与社会》教学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开放性的思品教学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改变传统的思品教学的某些弊端,教学充满思辩色彩,充满生机活力。它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基本渠道,以主体参与贯穿始终,以提高思品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

传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封闭”的,“静态”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儿童畅想、畅言,更谈不上思潮涌动,缺少主体参与,即使有一时的热情又能持续多久呢?在本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注重做到了如下几点:

1、大胆试行开放式教学,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

2、开放的动态式讨论、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有利于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我们的作业设计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为配合好思品教学有一定的强化规范训练,结合思品教学制定每周每月的规范目标,使课堂上的热情延伸到课外。经常不断地进行课后导行、巩固,才能使学生把热情倾注到所接受教育的内容上,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体现的道德对儿童的发展具有直接的教育意义。在教育教学中,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担负的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品德的教育。

通过教学,要求同学们加强学习,全面发展,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使自己成为一名遵纪守法的小学生。懂得安全的相关知识,在家庭、学校、社会知道安全对于自己的重要性。通过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为进一步建设平安和谐校园,各司其职,团结协作,努力创造一个和谐安全的学习工作环境。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珍惜校园美好的时光,好好学习,自爱、自重、自强,做一名心理健康的新时代好少年,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教育学生时时注意个人卫生及环境保洁,营造一个干净文明的校园环境。在相关节日开展相关的禁毒宣传教育,爱国教育,法制宣传教育等活动,经过多种形式,使同学们认识到法律无处不在、法律无时不在,遵法、守法是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规则。我们无论在校内、校外都应自觉遵法、守法,既避免伤害别人,又懂得如何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随时注意自己的安全,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得以健康成长。

10.品德与社会总结 篇十

本学期继续担任二、三、四、五年级品社教学,现在将本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1、培养学生从小爱学习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教学内容和各个班的实际情况,教育学生向爱迪生学习。在学习上要多动脑,不懂就问,课后多看课外书,汲取营养,增长知识,还要认真完成作业。结合教学内容在班上搞了一次“优秀作业评比”活动,对被选到优秀作业的同学给予奖励,对没有选上的同学教育他们今后要努力,争取下次被选上。

2、培养学生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家乡,知道家乡有美丽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引导学生保护家乡的一草一木和公共财物,做一个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的好市民。

3、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

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引导学生认识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通过讲故事,辨一辨,说一说的活动形式引导和教育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一种良好的社会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见到别人有困难要乐于助人。

4、培养学生各种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

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养成一个好习惯。遇事要讲道理,不任性,还要懂得尊敬老人、爱护幼小。生活要节俭,不浪费,做一个讲道理、懂礼貌、勤俭节约的好孩子。

5、培养学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比较重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

2、重视了常规媒体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活跃了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扩大了教学资源。

3、注意创设情景,把课上“活”;开发教学资源,把课上“实”;组织学生活动,把课上“乐”。

4、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研究为手段,以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观,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1.小议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准备;兴趣;设计;实践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改变以往陈旧的“一言堂”教学理念,把教师放在辅助作用的位置上。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巧妙地引导,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让

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班级这个小社会里,训练他们的观察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各方面的发展。

一、课前准备,有备无患

漫漫三尺讲台路,白笔黑板写春秋。教师的生命因学生而精彩,教师的生活因教学而充实。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精彩无限呢?备好了课,不见得会上好课,但是不备课,肯定上不好课。课堂的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就看教师课前的准备充不充分了。

备课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想要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就必须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要根据教学实际组织教材,调整内容。对自己提供的教学内容要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立足而不拘泥与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并作适当的拓展。

不仅教师要准备,学生也须准备。每一节课需要学生准备些什么样的资料,要在课前预先布置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预习课文,收集相关的资料,这样不仅能在课上引发有价值的争论,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课上设计,激发兴趣

欧洲新教育学家德可利乐认为:“兴趣是水闸,依靠它能打开注意的水库和指引注意流下来。”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不能让教学枯燥乏味,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方面,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一味的灌输已越来越被现代教学所摒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制作一些幻灯片,或是查找一些相关的图片资料,或是播放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录像带,使教学内容具体形象,使课堂的形式千变万化,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师者的人格魅力来辅助教学。教师的修养、性格、知识的渊博程度,教师从心里对待学生的态度以及处理学生、事情的风格等等都是教师人格魅力的表现。学生会因为认可一位老师而爱上这门课程,对教师敬爱督促他们加倍努力。应用“爱屋及乌”的方式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品德与社会课。

三、课后加餐,巩固提高

以学为用,课后的生活实践,是让学生学以致用的最佳机会。而品德与社会课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参与社会,适应社会,了解社会,将来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餐馆访问,社会调查等等,到现实的生活中去获得与品德和社会有关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道德素质和社会观察、实践能力。实践出真知,学生把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品德与社会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有利于自己知识的拓展和飞跃。

总之,要想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就必须要课前精心准备,让每一堂课都精彩充实;课上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艺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学起来;課后要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

12.《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 篇十二

一、积极拓展课外资源, 体现课程的生活性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无止境的认识世界。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 需要一个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 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社会就是大课堂, 要想学好《思品与社会》这一科, 不能使学生局限在课堂知识的学习上, 要树立“大教育”的观念, 将教材作为一个范例, 不能照本宣科, 而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 挖掘教材资源, 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使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感, 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

1、让课堂知识在课外得以实践。

课堂活动形成的知识, 需要具体行动的检验, 才会真正起到规范行为、养成良好品质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想法设法把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延续到课外, 使这种知识得以巩固和升华。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文明素养面面观》一课时, 课堂上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平时的社区活动中, 人们的文明素养究竟怎样?然后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 能折射出一个人、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最后指导学生规划自己如何做一个文明的人, 把行动落实到实处。理论知识与体验生活相结合,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从而达到塑造学生美好心灵, 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目的。

2、把课外知识融入课堂教学。

课外学习的空间是广阔的,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当前国情、国策、国内外局势以及人们关心的敏感话题, 从报纸、新闻、杂志上收集资料, 自主选题, 自主展开学习过程, 自主总结学习结果, 将课外知识融入到课内教学。例如:过“六﹑一”儿童节时, 指导学生收集资料, 了解其他地区儿童是怎样生活的, 他们正在做什么?正在想什么?让学生了解同在一片蓝天, 同一片土地却有不一样的家园。教师及时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注重校园文化中渗透的日常规范教育

每个学校都有属于自己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我们可以根据各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 利用校园中的文化建设,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结合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教育。如:花坛、草坪上富有特色的“宣传牌”, 上面写着“绿草茵茵, 请勿采摘”、“此处芳草多, 愿君多珍惜”……同学们看到这些话语、画面, 自然有助于爱护绿化, 从而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为了加强同学们的日常行为规范, 我们还与红领巾广播站合作, 进行“与文明同行”的评比活动, 每周评出“文明班级”和“文明学生”若干名, 并进行表扬;而对学校中存在的不良风气及时进行曝光和批评。如此一来, 同学们遵守纪律, 搞好卫生的积极性日益高涨, 行为习惯自然就养成了。

三、通过“游戏活动”, 形成道德品质

13.品德与社会总结1 篇十三

第三单元 四通八达的交通

第二课 乘务员辛苦了

一、课本内容安排的依据

(一)学生面临的问题

越是处于高度发达的地区,越能感受到各种生活设施的便利。学生们每天都会接触从事交通运输的人们,因为习以为常,所以不能感受到他们的辛苦。本主题就是从乘务员的工作入手,让学生感受到从事交通运输业的人们的辛勤劳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快乐。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劳动,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做文明乘客。

(二)课程标准的依据

本活动是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 “尊重交通运输行业人们的劳动,遵守交通运输条例”的内容要求设置的。

二、本课内容结构分析

(一)本课内容结构分析

第66页通过乘务员劳动和工作的一组照片,让学生了解工作在公交战线的人们所付出的劳动,从心里感激他们的劳动。引导学生从他们的语言、神态和行为中感受他们的热情服务和辛苦的劳动,学习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有关李素丽的事迹可以组织学生调查,教师可参阅教学资料。第67页的图片展示了长途货运司机、空中小姐、长途客运司机和筑路工人的照片,了解他们工作的辛苦,知道是他们默默无闻的工作给我们创造了方便快捷的生活。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劳动者的伟大,用语言和行动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第68页的图片,通过讲述乘务员照顾生病的我的故事,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挖掘乘务员助人为乐的好事,重点谈谈自己的切身感受。

第69页的几幅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判断这些举止的文明与错误,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做个文明乘客。

第70页是学生写的一片感想,讲述了和解放军叔叔一同乘车的经历。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大家基本上每天都要和乘务员打交道,本主题通过对交通运输工人工作的了解和模范人物的事迹介绍,使学生知道从事交通运输业的人们的辛勤劳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快乐,使得交通运输业得到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改善。了解和感受乘务员的劳动,使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名文明的小乘客。

三、整体教学建议

(一)课时安排

3课时。

(二)课前准备

1.调查、收集公交战线的好人好事,尤其是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

2.建议老师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

3.采访身边的公交战线先进人物。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

(四)内容结构教学建议

1.辛勤工作的人们

可以请在公交战线工作的学生家长或者优秀的乘务员来学校介绍他们的工作情况,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的工作性质和劳动强度。通过讲座的形势,让学生体会他们工作的辛苦。

利用节假日或者假期,与自己的父母称臣,观察乘务员的工作特征,比如如何报站名,如何招呼乘客等。记录每趟车他们要报出多少次站名,每天说话的次数,与多少人交际等。回来后写篇观察日记。

如果自己的家人有做乘务工作的,可以随他们出一天车,体会乘务员上厕所、吃饭等不便,体验中会感受更深。可以将自己的感受与班上的同学交流。

2.做文明乘客

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设计做文明小乘客的模拟游戏活动,学生之间可以自行安排情境、设计角色,从多方面、多角度体现文明的行为。可以对一些不正当的行为,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比如逃票、说话不文明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表演、创意等方面进行全面衡量,评选出最佳合作小组。

14.品德与社会工作总结 篇十四

工作总结

高玮希望小学 何志伟

回顾本学期的工作,已圆满完成了学校安排的教学及其他任务,也取得一定的效果,为了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总结经验,克服缺点。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这一学期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课程标准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有质量分析。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中把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积极配合办公室主任完成办公室的各项工作,认真做好“两基”年审工作和教育统计工作;更新完善专业人员信息系统;按时编制上报学校工作周报共20期。

二、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1、培养学生从小爱学习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和班的实际情况,教育学生向爱迪生学习。在学习上要多动脑,不懂就问,课后多看课外书,汲取营

组织学生活动,把课上“乐”。

4、重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存在的不足

⑴对教材的拓展不够,致使学生知识面较窄,试题中出现课本外的知识失分率较高;

⑵对概念的强调和强化记忆不够,学生对部分概念混淆,部分概念题失分率较高;

⑶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较差,问答题、论述题失分率较高。

2、今后努力方向

⑴认真钻研教材,尽力掌握浙教版教材的编排体系; ⑵积极拓展课堂空间,进行实践活动尝试;

⑶进一步在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让学生先学会做人,然后学会学习;

15.优化“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策略 篇十五

一、在情境中引发学生对道德冲突的认知

教学片断一:教师出示一段视频, 内容是小明平时考试基本上都是满分, 但是这一次却只考了92分, 他担心回家后会被父母责怪, 所以就让他的好朋友小江告诉他父母, 自己这一次考的还是100分, 并向小江保证, 下次一定争取考满分。小江心中想, 反正小明平时都是考满分的, 所以就帮他瞒一下吧, 这样也不枉好朋友一场。这件事情过去之后, 小明与小江的关系更好了。在播放完这段视频之后, 教师问学生:你们认为小江与小明这样做对不对?结果, 有的学生说对, 有的学生说不对, 并且各有各的理由。

我的思考:要想帮助学生形成新的道德品质, 就要让他们辨明新旧道德的冲突。学生只有在冲突中思考, 才会抱着一种质疑的态度走进新的学习内容中, 才能够悉心学习和接受新的道德品质。所以, 在教学时, 我们要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心理上走入道德冲突。这样, 学生就会以此为基点, 辨明是非, 走进新的道德境界。在营造冲突的情境时, 我们所选择的冲突事件一定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中选取, 比如学习上的事、活动中的事, 等等。在学生的思想产生冲突时, 不要过早做出价值的判断, 说哪一种思想是对的, 哪一种思想是错的, 而是应以这个道德冲突为起点, 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慢慢自主形成新认识, 形成新的道德品质。

二、在交流中深化道德认识

教学片断二:教师出示一个交流主题, 让学生进行交流。这个交流主题是“谎言与实话”, 并给出了两个相反的思想观点, 一个是“无论在什么时候, 都要讲实话, 不撒谎”, 另一个是“有时候是不能讲实话, 还要有善意的谎言。”结果在交流时, 有的学生说第一个观点是对的, 并列举了许多例子来证明说谎是不对的。而另外一部分学生认为第二个观点是对的, 他们认为讲不讲实话要看具体情况, 如果当时的情况不允许你说实话, 那也只能使用一个善意的谎言了。并举出了一个例子:李飞的母亲得了癌症, 将不久于人世, 全家都在隐瞒着这件事。后来母亲问李飞, 李飞实话告诉了母亲, 没想到还可以多活几天的母亲当天下午就去世了。为此, 李飞为自己说实话而后悔了很长时间。

在同学们在争论不休的时候, 我出面了, 对学生说:“我认为李飞的事情只是一个个案。因为如果说谎还可以让自己的母亲多活几天, 那么我认为这样的谎应该撒。但是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说出事情的真像。而如果我们说出了事情的真像, 即使当时对方不理解, 但是时间长了, 也会理解的。你们说呢?”大家纷纷同意我的说法。这时候, 我又把学生引到课前情境的问题中, 让学生再交流一下小明与小江的做法对不对。因为学生在新授课的学习中已经受到了洗礼, 所以都纷纷说他们两个人的做法是不对的。

我的思考:2011年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要“鼓励学生与拥有不同经验和观点的同伴、教师和其他人开展交流、讨论和对话, 分享经验和感受。”所以, 我们让学生通过讨论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 再通过交流来纠正不正确的思想, 分享良好的品质。在这一过程中, 要为学生营造说真话的氛围, 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中敢说实话, 能说真话。在学生交流之前, 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考虑, 让学生独立去分析每一个同学的思想观点, 然后结合自己的观点进行整合。教师如果想让学生的讨论交流更趋于有效, 在平时就要教给学生一定的交流技巧。在学生讨论交流时, 教师要看准时机, 适时参与进来, 促进学生的讨论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

三、在换位中内化道德品质

教学片断三:在教学时, 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曾经被人欺骗过的事例, 并说一说自己当时的感受。然后出示教材第6页的内容, 让学生说一说, 当时自己就是自行车的车主, 看到这个小朋友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 自己会怎么想。然后再让学生想象一下, 如果这个小朋友在没人的情况下一下子跑掉了, 自己看到自行车倒在一边, 心里又会怎么想。这样, 通过让学生进行换位体验, 就可以强化他们对“诚实不需要理由”的认识。

上一篇:医疗器械检查报告下一篇:最有诚意元旦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