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讯写作方法

2024-10-19

新闻通讯写作方法(10篇)

1.新闻通讯写作方法 篇一

新闻通讯与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

(2011,2,25在全市统战系统写作培训班上的讲课 金明德)

一、通讯和报告文学的基本知识

(一)什么叫通讯

1,通讯的涵义:通讯是新闻体裁中的一个种类,是一种比较详细、深入、细致、生动的新闻报道,是一种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的新闻体裁。

2,通讯的基本特点。通讯具有语言活泼、形象生动、场景真切、细节感人等显著特点,因而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3,体裁。体裁就是文章体例和章法的总称。体例是指文章或书籍的体制和规范,它反映写作和编纂的格式与要求;章法主要指文章或作品写作与谋篇布局的方法(这里的写作包括撰写和创作,不但文章讲究章法,书画创作也讲究章法),章法反映写作特点和风格。二者结合便是体裁。通俗地理解,体裁就是文体的裁定。常用的新闻体裁大体有消息、通讯、特写、速写、侧记、专访、故事(新闻故事而非文学故事)、综述等。而通讯便是新闻体裁中最重要的体裁之一。

4,通讯的种类: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等。最常用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1)人物通讯:是以报道人物为主要内容的通讯。其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1)体现时代背景特征;(2)刻画人物形象和个性;3,用人物语言、心理活动和具体行为来围绕主人公所发生的故事来表现人物;(4)有场景描写和生动的细节。

(2)事件通讯:是以重大的或寻常的事件为报道的通讯类型。是记述新近发生的,典型的、人们普遍关注的、有教育意义的新闻事件。它既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的、振奋人心的典型事件和突出事件;也可以从某一新闻事件截取一个或若干个片断,进行细致详尽的描述,揭示事件的深刻含义;还可以是若干事件的综述。

写事当然离不开与事件有关的人,但它不像人物通讯那样着力刻 划人,而是以事件为中心,在事件的总画面中,写人是为写事服务的。

事件通讯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1)叙事要有明确的目的性;(2)事件情节线索要清晰;(3)叙事要生动,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突出重点,有详有略;(4)在叙事中要选好人物,写人物时注意精练、并用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形象为写事件服务。

当代中国最著名的通讯有穆青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陆佛为、廖由滨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还有《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等。其中前2篇是人物通讯,后一篇是事件通讯。

(二)什么是报告文学

1,报告文学的产生。19世纪上半期,当时中国刚有报纸,就出现了一种散文与新闻相结合的文体,这就是报告文学开始孕育的时期。鸦片战争之后,出现了第一批初具报告文学雏形的作品,但只是到了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才明显具备了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梁启超之后,报告文学作品慢慢多了起来。“五四”运动为中国的思想、文化带来深刻的变革,报告文学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取得了巨大突破。梁启超、鲁迅、谢冰心、瞿秋白、柔石等作家们都积极写作报告文学。除坚持一贯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宣扬外,同情人民生活疾苦、揭露帝国主义建军阀罪恶、寻求中国出路、赞扬苏俄革命、表现北伐革命等思想内容更多地表现在他们的作品中。作者们多以亲身经历的事件为素材,作品的抒情性大为增强。但是到这时,作者们尚没有文体的自觉性,“报告文学”这一名词直到1930年才正式被引进。我国当代最有影响的报告文学是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刘宾雁的《人妖之间》等。

2,报告文学的涵义。顾名思义,就是用文学手法写成的关于人物和事物的调查报告。当然,它不同于论文式的调查研究所形成的调研报告,报告文学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报道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体裁。作为一种介于通讯和小说之间的文体,它具有强烈的人和事的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3,报告文学的特点 报告文学兼有新闻、文学和政论三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特别是人物、事件、时间、地点、过程和 结果等六大新闻要素齐全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用文学的语言进行 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和生动性;政论的特点要求点睛性和抒情性,发表作者的看法,抒发作者的感情。说它是报告,因为就题材而言,它必须选择真人真事的新闻材料,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说它是文学,因为就表达而言,它借用文学的表现方法,形象生动地再现生活;说 它是政论,因为它在描述人物和事件的关键时刻发表看法和抒发感 情,甚至提出思考。所以它是新闻与文学的结合,直接描绘现实生活 中各种典型人物和事件,敏锐地提出和回答社会生活中迫切需要解答 的问题,从而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并启示、教育、激励和鼓舞人们 更好地投入到当前的社会生活和工作中。

二、通讯和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

(一)通讯的写作方法

1,通讯的主要写作手法。通讯作为一种新闻体裁,其主要写作手法有叙述和描写2种。

叙述:就是通常所说的交待和讲述,这也是消息报道的主要写作手法。即用直截了当的直叙,告诉读者什么人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结果怎么样。至于过程,则用最概括的文字简略叙述。

描写:则与叙述完全不同,它是通过对人物、场景、人物语言、人物行为、事件过程和结果的细致描述、刻画,来反映人物的形象、内心世界、事物的本来面目和深刻背景等,从而揭示人物和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与客观必然性。对过程的描写往往是通讯写作的重要环节,它可以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和事物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曲折性和复杂性,使之真实可信,有感染力。

但是,一篇通讯决不能只用一种写作手法。比如只用叙述,那就不叫通讯而是一般消息报道;只用描写而不用叙述,许多确切的绝对的要素就无法交待。比如时间,只能用叙述而不能用描写,何年何月何日就是何年何月何日,怎么描写?即使在时间前面描写了一大段背景,最后还得直截了当点出时间,还是叙述;有时因为某些要素必须略写,也只能用叙述而不用描写。总之,叙述和描写兼用,是通讯写作的基本方法。至于何时用叙述,何时用描写,这要看行文需要,也是写作技巧的反映。

2,通讯写作的文字语言要求。准确严谨,鲜明生动,具体真切,通俗易懂,多运用琅琅上口的群众语言和适当引用主人公的语言,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是通讯文字语言的根本要求。文字语言取决于作者的学识基础、阅历基础、文化基础、中文基础、词汇基础、实践基础、文字功底和文学功底等。我们通常所说这篇通讯的文字语言好,就是指作者这些扎实的基础和功底在文字上的反映。

当然,文字语言和主人公语言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是作者用以承载整篇文章的载体;后者是文章中人物的话语,起揭示人物思想、刻画人物形象、加强意思表达等辅助作用。

3,人物通讯写作的特点。一般有两种写法,一是对人物一生或是某个阶段、某一个方面,作比较全面的描写报道;二是对人物作侧面的描写报道,抓住某个特定的行为、事件和情景,挖掘开去,把人 物的精神、特点写出来,以点带面,以小见大。一般情况下,只有已经过世的人物才作全面描写报道,如正面人物雷锋、焦裕禄等;绝大多数人物通讯,都是侧面描写。比如我们这次要写的人物,就是抓住他们在做好中国共产党“挚友”,重点是参政议政方面的事迹,来反映其风貌、智慧和贡献。

不管是哪一种写法,人物通讯都具有以下共同写作特点:(1)写人为纲,写事为目;(2)缘事而起,因事及人;

(3)表现精神境界,反映时代特征;

(4)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对人物深入体察和注入激情,在思想感情上息息相通,深刻理解先进人物并与之共鸣;

(5)榜样意义。人物通讯所描写报道的人物必须是在某一领域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特点,对广大读者和受众有启迪、教育、引导或教训(如反面人物)作用。

4,人物通讯具体写作程序和具体方法:

(1)采访调查。这是写任何文章都必须做的第一道工序,也是写作的根本前提。采访调查的目的是收集素材。搜集素材的基本原则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就是说,当确定了采访对象后,就要对其进行全面的、反复的采访调查,搜集的素材越多越好。而所有采访调查收集的素材,可以分为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一手资料是指采访者亲自采访的来得素材,二手资料是指被采访者或者相关人员提供的现成的相关文字资料。

采访调查的五字诀。采访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但不外乎“听、看、问、记、搜(搜集间接资料)”。其方法有正面采访和侧面采访,或者说直接采访和间接采访2种。正面或直接采访包括面对面单独采访、考察现场等;侧面或间接采访包括采访与主人公相关的有关人员和搜集二手资料等,具体形式可以是单独采访,也可以集体座谈。因为素材搜集多多益善,所以采访调查要不厌其烦。只有搜集了尽可能多的素材,写作才能得心应手。

【例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本人在建设兵团和煤矿搞宣传工作。那时各级每年都要开祝捷表彰大会,树立战士、工人和干部中的先进典型,大会的重要议程之一就是印发和宣讲他们的先进事迹。这些事迹材料的体裁要求就是通讯或报告文学。当时自己只是一名初出茅庐的青年写手,分到任务后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拿出作品初稿,然后开 讨论会,经层层审查,反复修改,直至通过为止。为了争取“一次成巷”,减少反复,唯一的办法是“笨鸟先飞”,多下功夫。面对自己并不熟悉的人物或集体,最奏效的办法就是深入采访调查。先作出采访计划,再按计划预约主人公,给出一定的时间提前量,让他有所准备;届时面对面进行采访,从工作、学习、生活甚至家庭各方面都要“打破沙锅问到底”(当然个人隐私除外),一面听一面记录,尽可能将对方所述全部记下(这又培养了速记技能)。先进人物一般比较忙,很少有集中的时间,因此采访也不可能一次完成。那就2次、3次、多次(注意,2次以后的采访必须是对话式的,采访者要主动引领话题)。这是正面的直接采访,感觉差不多了就进入侧面的间接采访调查。

侧面或间接采访调查首先分期约好主人公所在的班排、班组、领导、同事、家属甚至邻居,然后分批举行集体座谈或单独交谈,不管有多少层次都要逐一完成采访计划。因为在煤矿,绝大多数先进典型都离不开井下作业。因此采访调研少不了在井下掘进头或采煤工作面上进行,事先被采访者并不知道。而我们则悄悄地“混入”掘进头、采煤面同工人们一起干活(我们本来就是井下工人出身,那些活儿都会干,且经常在井下出现,因此并不显眼),一面细心地观察被采访对象在劳动中的表现,挖掘其与众不同的地方;一面躲在铁柱子后面在矿灯照耀下记在随身携带的本子上(即使平时没有特定的采访任务也是如此,这叫随时搜集和积累素材)。

这样,一个典型往往搜集的一手资料就是满满一本,再加上二手资料,在起草写作时摊了一桌子,任你选用。所以写的材料往往一次通过,提前完成任务。领导一看你有潜力可挖,再分你一份甚至2份任务。有经验的老写手就教你一个“偷懒方法”:写好后别交,等到离开会还有几天再“及时拿出”,就不会再分你新的任务了。我想:多写何妨,不就是多吃点苦,多练练笔嘛。

如果采访调查马马虎虎、走马观花、蜻蜓点水,那么写作时必定捉襟见肘,无米之炊,再挖空心思也决然写不出好文章来,甚至写不出文章。

【例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市经委《企业与改革》和市政府《常州月刊》杂志当主编,经常到基层和企业去采访,回来后必有文章在各级报刊发表。编辑部里有的年轻人也跃跃欲试,这是好事。下去采访时必带上他(她)们。可是到了基层,有的在听讲时不记录,还经常开小差;考察现场时“相拢灌着手”,只带耳朵不动手不动脑,既不记录也不提问,回来后两手空空,怎么也写不出文章来。无米之炊嘛。于是单独下派采访,多给锻炼机会,有的因平时懒于学习,不关注经济与社会发展,脑子里一片空白,也采访不到有用的东西。问起发现什么了没有?轻描淡写地说“没什么可写的地方”。其实还是采访功夫不到位。

可见,采访调研是写好文章的第一程序,也是第一方法。

(2)确立主题。确立主题就是根据采访资料,选择最能反映人物或集体精神的主题,即通常所说的主题思想。一般情况下可以先设定几个相关的主题,经过反复阅读采访资料最后精选出一个主题。确立主题时立意要高,即通常所说要高起点高标准。当然要注意实事求是,不能随意拔高,这与立意高并不矛盾。

(3)提炼标题。围绕所选主题,提炼出几个相关标题,作为文章题目。要正确理解和处理主题和标题的关系。主题是标题的基础,标题是主题的反映。确定好的标题十分重要,它是文章的眼睛。这双眼睛有没有魅力,吸引力,至关重要。当然,好的标题并不是在写文章之前就能一次确立的,需要在整个写作过程和反复修改过程中不断提炼和修改出来的。

(4)拟立提纲。用创作的行话叫构思。拟立提纲的依据就是采访资料。在反复阅读采访资料过程中,脑子里开始勾勒人物形象,勾勒事件场景,勾勒整个文章的框架。拟立提纲是写文章的重要环节,必须反复构思,反复调整,并且在整个写作过程中不断修订。

在拟立提纲过程中有一重要程序不能忽视,就是提炼二级标题。方法与提炼主标题大致相似,但是要尽可能相互对称。当然也可以不用二级标题,而用序号分割层次。二级标题反映文章某一部分的主题,序号则隐藏这部分的主题。

(4)分配素材。提纲拟立过程中其实已经在分配素材,提纲本来就是根据素材来拟定的。只不过拟立提纲后要对所有素材再进行一次检查和再分配而已。什么素材放在第一部分,什么素材放在第二部分,什么素材放在第三部分,什么素材可用可不用等等,要进行筛选,并在素材旁做好标注,以免遗忘或用错。

(5)起草与开头。起草是写文章的最关键程序。再好的主题,再好的立意,再好的构思,都要通过起草来实现。起草中最难的是开头。万事开头难,写文章也一样。可以加题记,可以引用用主人翁语言,可以借用诗词歌曲民谣或群众评介,也可以开门见山描写某个时段或事件的横断面场景作开头。好的标题加好的开头,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6)正文写作。上述各道工序完成之后,就开始了正文写作。根据个人写作习惯,有的是一气呵成,然后修改;有的是写一段修改一段。这取决于作者对采访素材的熟悉程度。在正文写作过程中,往往会碰到某一部分素材不足、而有的部分素材过多的问题,处理的方法一是调整提纲,二是补充采访;碰到有关数据或专业术语不太清楚不太了解的时候,要及时调度核实,否则将影响写作进程。

(7)结尾。做事忌虎头蛇尾,写文章也一样。人物通讯的结尾一般不用叙述手法而用描写或抒情手法居多;结尾并不体现故事的结束,就像人生道路上进取无止境一样。见好就收,留有余地,刚刚再掀高潮,却嘎然而止,给读者一个悬念,这是人物通讯的常用的结尾手法。

(8)文字处理。通讯的文字处理没有定规,完全取决于作者的新闻敏感、思想深度、社会阅历、文字功底和行文习惯,甚至还涉及作者的知识功底和文学功底。但是通讯文字既要求生动活泼、准确细腻,又要求精练简洁、诙谐风趣、惜墨如金。一句话能用短句的不用长句;一句话能表达清楚的不用两句;需要祥写的细节甚至不惜笔墨;需要略写的地方一带而过,也可以多用排比句高度概括。

(9)注意事项。我这里列出9个注意事项,供大家参考: ① 突出新意,反映时代精神;

② 准确反映人物与周围群众的关系。切忌把先进人物写成独立英雄,一个人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颗钉。前几年有个分配政策叫“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质是以谁投资多少作为衡量“效率”和分配的依据。其实,投资只是所有生产要素中的一项要素,劳动力、土地、技术、设备、产品以及国家产业政策、制度和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等,哪一样不是社会公共资源?况且在中国目前的经济状态下,投资者的资本有多少是真正靠“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积累而成的呢?所以此策一出,舆论哗然。本人也早在2002年市委召开的学习“三个代表”理论研讨会上发表的《论“三个代表”与现代社会整合》论文中,在全国较早地对此提出质疑(此文最后获得了一等奖并作大会发言)。后来很多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的批评也不断见诸报端。中央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以后不但不提这种提法,而且在十六大开始反复强调要“更 加注重社会公平和公正”,至少在理论上做了重大改进。所以,在写 先进人物时一定要写出其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而不是孤家寡人。

③ 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叙述、描写、抒情等手法,重点是描写手法,鲜明准确地再现人物形象和个性特点。这一点与正确反映人物同周围群众的关系并不矛盾,先进人物总是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和特点,正是这个个性特点才是我们要写他的理由;

④ 从多个角度再现人物个性特点和形象:

A.用人物的行动再现人物个性形象;

B.用人物的语言再现人物个性形象;

C.写好有关事件、环境、背景,烘托气氛再现人物个性形象;

D.抓住个性化的细节描写再现人物个性形象等。

⑤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过程、结果等六大要素齐全,注重过程的描写,这是通讯之所以感人之所在;

⑥ 顺写法或倒叙法相结合。也可以从人物在某个时段或事件中的横断面或纵切面入手;

⑦ 祥写和略写相结合。注重细节的描写,抓住最能体现人物形象和精神的重大事件和行为祥写,其余略写;

⑧ 注意主流价值观和国家政策。主人公的思想行为个性,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做的主要事业,特别是经济活动,比如投资创业方向,产品定位等等,一定要符合国家的各项政策,包括环保政策、公共安全政策、卫生健康政策等等,总之要符合国计民生健康发展的方向,不符合的不能写。

(9)反复修改。是“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这一推一敲,就是“推敲”一词的典故。修改文章有时候花的功夫远远超过起草,整个修改的过程就是全面推敲的过程。从主题到标题;从标题到正文;从层次到段落;从句、词到每一个字;从开头到结尾……都要细细推调,反复修改。修改可以作者自己改,也可以请别人改。笔杆子大体都有个共同体会,自己写的东西往往很难修改,就像外科医生技术再精湛,也很难对自己下手一样。所以请别人帮助修改,往往如窗户纸,一点就通。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此话千真万确。

(二)报告文学的简要写作方法

1,报告文学与纯文学的区别。有一种观点说:报告文学,应当改名为“文学报告”或者“文学新闻”,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 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的新闻体裁。观点不错,但没有必要。

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其实是在通讯写作方法的基础上,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必要的评论。说起来就是这么简单。具体实践还是要紧紧围绕它的四个特点来写。(1)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由于报告文学具有新闻性的特点,其核心是真实准确,而不能象纯文学作品那样可以由作者自己来编造故事、设计人物。报告文学推动现实的功能必须建立在真实反映现实的基础上。真实的人物和事件对读者产生的亲切感、参与感和冲击力,是虚构的文学作品所无法比拟的。这是报告文学经常产生轰动效应,社会影响比较大的根源。

(2)报告文学讲究时效性。即满足广大读者心理上的近切需要。而一般纯文学作品就不太讲究时效性,历史的题材也可以用来创作。报告文学一般不写历史题材。即使引用历史资料,也只是作为必要的背景资料为现实的人物和事件服务的。这一点十分重要。

(3)报告文学的文学性是显著的但不是本质特点。报告文学多种表达方式共用,叙述、描写和议论并重,在既不虚构又不夸张的前提下,对大量材料进行巧妙的概括和提炼,运用形象的语言、精巧的结构,也可以适当运用曲折的情节,并采用各种文学艺术手法反映社会上新近发生的人物和事件。所以,它的文学性首先体现在形象性上,报告文学既需要直接诉诸读者,就是说寓报告于文学,又吸收了不少文艺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为了更好地刻划人物形象,报告文学吸取小说的表现手法最为明显,诸如性格刻划、心理描写、环境渲染、细节铺陈等。然而,由于思想与哲理表露的强度,由于外在观察更多和写作发表更快,报告文学仍不是纯文学作品。

(4)政论性是报告文学的灵魂。报告文学实际上是一种强有力的特殊宣传工具,以明显的社会作用为目的。作为时代产物的报告文学,应当强烈地体现时代精神,把具体事实放在全中国全世界的大局中衡量,反映当代人民的意志、愿望和要求。比如以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为代表的一批科技报告文学理直气壮地为长期受歧视、受迫害的研究自然科学的知识分子歌功颂德;再如刘宾雁的《人妖之间》,揭露大恶霸贪官王守信仗权欺人、为所欲为的罪行以及正义的人们如何同他作斗争的事实。在分析之所以会出现如此恶霸贪官原因的时候,作者冒天下之大不韪地批评了“共产党什么都管,就是不管管自己”。这在30年前是多么地惊世骇俗和振聋发聩!需要多大的勇气!尽管他为此付出了政治代价(被定为“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代 表而被迫出走),但是现在的中共中央终于提出了“党要管党”的方针。所以报告文学作家要有成熟的政治头脑和敏锐的眼光,常常发出引领思想潮流的前瞻性观点和警世呼声。

随着改革的进展,一大批为改革鼓与呼的报告文学相继问世,闪耀着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光彩。如张锲的《热流》,李延国的《中国农民大趋势》等,对改革事业作了多侧面的观照和带有历史纵深感的概括。还有一大批报告文学,揭开了长期被封闭的政治经济所掩盖的社会矛盾,反映了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充满了浓烈的参与意识、批判意识、忧患意识和改革意识。政论性可以说是报告文学的灵魂。政论性具体表现为画龙点睛式的议论性语言。这种议论,是在形象记叙和描写的基础上、在强烈的感情支配下的一种论断。所以,报告文学的四特点是辩证统一在文章中的。

2,报告文学的写作要点。报告文学写作的基本要求已经包涵在上述报告文学的特点之中,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报告文学写作的几个共同要点。

一是把握时代精神。立意站在时代的高度,产生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从大处着眼从小处落笔。

二是坚持真实性原则,不能虚构。纯文学艺术表现心理真实,必须建立在虚构上,运用创造性想象,而报告文学反映客观事实,适当运用再造性想象。读者对报告文学的接受心理首要的就是真实,否则就会抛弃这种文体。

三是大量选取典型细节。小说可以虚构情节,编造故事,而报告文学不能这样,只能在忠实生活本来面目的基础上选取细节。典型细节能够生动地反映主题,确切地艺术地体现人物精神闪光点,表现其气质和个性,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可以说,报告文学是由细节按照不同结构方式组织起来的。以上三个写作要点,适用于所有的报告文学的写作。当然也适用于通讯写作。

由于时间关系,报告文学的具体写作方法不再详细讨论。大家可以找一些范文认真研读。

三、范文解读

1,通讯《郭重威:叩问文化根脉的精神跋涉》 作者:陈晓兰 2,通讯《纯粹》写局前街小学教师蒋纯。作者:秦佳、毛定海 3,通讯(又一说报告文学)《县委书记的榜样》(节选。写焦裕禄)作者:穆青

2.新闻通讯写作方法 篇二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讲, 除了新闻采访外, 新闻写作也尤为重要, 其考查的是新闻工作者的文字表达能力, 也就是写作方法。许多因素制约着新闻的写作, 比如时间紧、篇幅短小等, 那么新闻写作的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因此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结合作者多年的从事新闻工作的经验和总结, 本文阐述了在新闻写作时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希望对今后的新闻工作者能更好地完成新闻写作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巧设标题

对于新闻标题, 往往可以大体分为平实型、古典型和通俗型三种。这三种表现形式有各自的特点, 又相互补充。

1.1 平实型标题

平实型标题的特点亲近和自然, 用简洁的文字将新闻的重点部分传达给大众, 大众见到标题就大体知道所讲的内容, 这种表现手法开门见山, 重点突出, 可以有效地吸引大众的注意力。比如《恩施巧做森林资源“加减法”》《一片茶园带富一方百姓》《咸丰村企联盟助力精准扶贫》等等。

1.2 古典型标题

该种标题表现手法是中国传统的手法, 十分讲究对称工整, 创作者往往需要深思熟虑并且借助各种修辞手法对标题进行揣摩, 比如对偶、映衬、借代、双关等, 这样的标题往往生动形象、韵律十足, 读起来朗朗上口, 容易被大众传达。比如《鸟鸣厂房顶鱼跃排污池》简单几字就将污染表达的淋漓尽致, 生动形象的展现给大众。

1.3 通俗型标题

通俗型标题的特点是语言通俗易懂, 老少皆宜, 往往还会有一些土的掉渣的俗语在里边。该类标题的字数往往不受限制, 可以通过标题将新闻内容完全传达给大众, 大众读完标题后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选择是否继续阅读新闻内容, 可以极大地节约大众的时间, 尤其是在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十分受欢迎。

2 巧用白描

白描是中国绘画中传统的技法, 其强调所画之物的外观轮廓, 主线勾勒, 黑白分明, 不加修饰。在新闻写作中可以借鉴绘画中的白描手法, 对新闻事件不加任何修饰, 平铺直叙, 以记叙文的语言将事件完整地呈现给大众, 这样给大众一种身临其境、素朴自然的感觉。白描手法文字平淡却深刻、简洁却丰富, 深受大众欢迎。但这种写法需要注意的是避免流水账, 在写作时还是应该考虑到事件的重心, 应该将要表达的内容表达出来。

白描手法最常见的就是通过语言的描写, 通过连续不间断的语言描写, 可以将说话人的内心世界表达得淋漓精致, 说话人的感情也可以通过对话自然流露, 显得尤为真切。结合作者多年的从事新闻工作的经验和总结, 运用白描手法时可以着重考虑以下几方面:首先, 悉心观察, 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能够获取新闻事件的内在信息, 即能够通过表象看本质;其次, 语言凝练、简洁, 避免啰嗦重复;第三, 语言准确传神, 将事件情节表达淋漓尽致。

要想做到以上几点, 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足够过硬, 准确而简洁地表现事物, 使摹写的事物惟妙惟肖、形神俱备。

3 巧用散文式笔法

新闻报道无论大小都会或多或少的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 如果借助散文式的手法对新闻内容进行报道, 字里行间流露感情, 给人印象深刻, 因此这种社会效应也会变大许多, 散文的笔法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无形中增加了新闻事件本身的价值, 可以引起大众的兴趣。

利用散文式的笔法写出的新闻是具有情感的, 并且这些情感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的, 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大众也容易接受。另外散文的笔法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无形中增加了新闻事件本身的价值, 比如, 两个记者分别采写同类事件, 同时完稿, 一个平淡死板地报道, 一个恰当地采用散文化笔法写新闻, 编辑肯定选用后者。前者的新鲜性、重要性、人情味远远不如后者, 甚至于难以表现。可见, 用散文式笔法写新闻, 将会对提升新闻价值起到重要的作用。

当然, 我们运用散文式笔法写新闻时, 一定要实事求是, 不得“合理想象”, 不能强加于人, 不要使“散文式”影响“新闻性”, 特别是一些政治色彩浓厚的报道, 更要恰当、适度、稳重。

4 结论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讲, 除了新闻采访外, 新闻写作也尤为重要, 其考查的是新闻工作者的文字表达能力, 也就是写作方法。结合作者多年的从事新闻工作的经验和总结, 本文阐述了在新闻写作时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希望对今后的新闻工作者能更好地完成新闻写作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毕朝晖.浅谈新闻写作技巧[J].应用文写作, 2013 (7) :16-17.

[2]谭汪洋.网络新闻写作方法与技巧当议[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4 (4) :116-118.

[3]汪骏.浅析新闻写作方法与技巧[J].新闻论坛, 2015 (7) :40-41.

3.浅谈新闻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篇三

作为书面写作的一种,新闻写作具有和普通写作所具有的共性,即利用书面语言符号向大众传递信息,从事件的整体叙述过程中必须明确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发展过程。然而,新闻的本身所具有的真实性、即时性、准确性等特点又使得新闻写作又区别于普通写作。

新闻的概念和特点

1.新闻的概念

新闻的概念包含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从狭义上来讲,新闻又常常被称为“消息”,可以指近期国内或者国际间所发生的一些有影响的事件,也可以指企业或者某一团体内部在近期所发生的一些新鲜且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价值的报道。从广义上来讲,新闻报道所指代的范圍较广,既包括了新闻媒体对近期发生的一些新闻事件的报道,又包括了新近报道的现实生活中暗示各种社会现象的文章,这些从广义上来说都可以称之为新闻。按照新闻写作表达方法的不同,新闻又可以从内容形式上具体划分为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字、采访手记、群众来信等新闻文体。其中,在这些新闻文体中,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是动态新闻。

2.新闻的特点

按照新闻内容文字表达方式的不同,将新闻划分成了消息、通讯、特写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新闻题材。但是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新闻题材,归根结底都要遵循新闻的一般规律,即新闻的真实性、即时性以及准确性。

新闻一词早在我国古代唐朝就已经出现了。在那个时候新闻通常被认为是国家大事的代名词。凡国家发生的一些重大事情,如外交、政治、经济等出现了一些变动,都可以称为是新闻。到了清代,由著名的小说家曹雪芹所著书籍《红楼梦》中首次提出“新闻”一词,打破了原有人们对新闻的传统观念,给新闻重新定义为生活中所发生的有趣、新鲜、有影响的事件。

新闻的书写格式与普通的写作相比,较为严谨。一般的新闻写作在结构上都要求标题、导语、主语、结束语以及背景等五大部分的完整性。而新闻的标题又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划分为引题、正题和副题三种。导语是一篇文章开篇的第一句或者第一段话,起到提示新闻的重要事实、引导读者继续阅读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导语部分要简明扼要,且一目了然。主语紧随导语其后,是整篇新闻的主干部分,也是新闻最关键的部分。在主语部分不仅要求明确的写出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件的整个发展过程,还要遵循新闻报道真实、准确的特点,对新闻事件抱有强烈的责任心和道德感。结束语也就是新闻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一般情况下,新闻写作对结束语部分的要求并不严格,结束语根据新闻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即新闻事件发生时所处的社会、政治、历史等环境,起到对新闻报道做条件补充的作用。一般情况下主要被插入到新闻写作的主题部分,也有的时候会被插在导语与结束语之间。

随着我国新闻行业的逐渐发展,媒体之间的竞争也变的越来越激烈,各种不同类型的新闻报道也给受众带来更多的选择空间。在众多新闻报道中,如何让自己栏目的新闻脱颖而出,吸引受众的眼球,是每一个新闻媒体所关心的问题。标题作为新闻整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报道的眼睛,是文章中心思想的结晶,透过新闻标题就可以大致看出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新闻标题对新闻写作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近几年来,新闻媒体越来越多的将目光锁定在新闻标题的设计上。新闻标题的设计最主要的是要突出文章主题的主旨,且标题的长度不宜过长,同时文章标题还应该具有强烈的趣味性,能够第一时间引起读者的注意,只有这样,才能引导读者继续阅读新闻。

注意新角度的选择

在新闻写作中,新闻角度的选取极其重要,它是寻找、透视、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立足点与窗口。一起新闻事件的发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事件,就会得出不同的新闻结论,而新闻媒体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和点评则直接引导着社会舆论的发展方向。选择一个恰当的新闻报道角度不仅能够更有利地剖析新闻事件背后存在的社会想象,反应社会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而且也能够更好的吸引人、感染人和教育人,更有利于新闻价值的挖掘和表达。从新闻写作的实践来看,新闻角度又可以分为挖掘角度和表现角度两种。挖掘角度的主要对象是采访,而表现角度则以写作采集为主。尽管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他们之间却互相关联,互相补充。将两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能将新闻角度更加独特和鲜活的特点展现在大众的面前。

新闻角度的选取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它要求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而且还必须掌握过硬的政治理论水平,在新闻事件报道或点评时能够准确的把握好新闻方向。那么该如何把握新闻的方向,做好正确的舆论向导呢?笔者认为,首先就应该找好新闻的的由头,所谓新闻的由头,通俗的讲就是指新闻报道的来由,换句话说就是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新闻报道,这样的新闻报道会在社会生活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众多的新闻素材中,这样的新闻报道是否值得写等等。

对于新闻写作而言,新闻由头是新闻事实中最敏感、最突出和最新鲜的部分,它不仅仅是新闻的基本因素,而且它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报道所产生的社会价值的大小。新闻由头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引导性。时效性使新闻报道能够将近期发生的新闻故事在极短暂的时间内传播给受众,因而受众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资源,而较强的引导性则可以使新闻由头能够更好的引出新闻主题。

2011年6月,在网上掀起一股浪潮的郭美美事件,在短短的几周之内,各大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都纷纷针对郭美美事件展开了议论和批评。同时也开始对红十字会产生了怀疑。一时之间,郭美美成为了炫富、拜金的代言词,红十字会也在该事件中大受牵连,导致在全国的捐款严重跌落。然而,对于此类报道,观众也就只知道郭美美拜金、郭美美炫富,却不清楚这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如事件是怎么发生的、郭美美的炫富为什么又和红十字会有所牵连等等很多人都不得而知。在新闻报道中,新闻由头强调所写事件或人物的新闻价值,即告诉读者和听众稿件中的事件或者人物为什么现在成了新闻以及报道这个新闻的来源和获得的途径,这样读者在读新闻报道时不至于一头雾水。总之,新闻由头在新闻写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挖掘内容上的最新点

新闻的产生与事物的变动有着紧密的联系。一起新闻事件的发生总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而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素材采集时就应该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度以及对新闻价值的捕捉能力。新闻事件一经发生,新闻工作者就应该及时的抓住它,利用自身较强的新闻撰稿能力,在第一时间将新闻传递给广大受众。在新闻素材的选取上不仅要求事件内容的真实可靠,还要求新闻内容独特,具有典型性、趣味性等。

新闻报道的新颖具有两层含义,首先是要求新闻事件是近期发生的,在时间上要做到“新”,如果新闻报道的内容是以前发生的大家都知道的事情,那么新闻也最多称为“旧闻”,也就失去了新闻本身所固有的价值。其次,新闻报道的新颖的第二层含义就是指新闻报道中新闻事件内容的新颖。随着当今媒体行业的不断发展,新闻媒体数目和栏目也都在不断的扩增壮大,然而在强烈的行业竞争压力下,媒体行业出现了僧多粥少的现象,即新闻栏目多,但所报道的新闻在内容上却千篇一律,出现雷同,甚至有的新闻被多家报刊、杂志等媒体刊登。新闻内容缺乏亮点,因此很难引起受众的关注,而千篇一律、重复的新闻报道甚至会让受众产生反感。

一篇真实且具有创意的报道需要新闻工作者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已知事实的变动,善于从不同角度剖析新闻事件,挖掘其存在的不同新闻价值,从而增强新闻报道自身的亮点。

|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

编校:武 琼

4.大学生通讯社社员大会暨新闻写作 篇四

昨晚7点,由大学生通讯社举办的“大学生通讯社社员大会暨新闻写作、摄影知识讲座”在我院1-3302会议室隆重举行。莅临本次会议的人员有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张书礼、学工处处长罗时华、学院团委副书记马俊、学院宣传部指导老师李霁和赵艳、各院系通讯员、学通社全体成员以及新闻中心、广播站等校园媒体。

会议在团委副书记马俊的主持下顺利展开。由学院宣传部指导老师李霁首先代表讲话,他提出大学生通讯社是很多爱好新闻,文学的学生们成人成才的天空。并对大学生通讯社今后的发展提出了美好的构想以及对通讯社的机制和章程作出详细的解说。学工处处长、团委书记罗时华在会上对学通社和新闻中心等校园媒体提出明确希望,望各个校园媒体加强学习,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政治理想,把握当代思想的动向。并要求坚持主动学习,做到不耻下问;加强对外交流,提升学校形象。接着由张部长和罗处长为优秀大学生记者颁发优秀大学生记者证。最后是当晚的重点新闻写作和摄影知识的讲座。首先是由张部长为我们进行的新闻写作专题讲座,他通过什么是新闻、学写新闻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怎样抓新闻线索、新闻标题的写作等七个方面全面的诠释了新闻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董伟老师为我们做了简单的摄影讲座,通过投影仪的图片展示,向我们展现了不同摄影的效果,告诉社员在摄影方面以后该如何去寻找方位,以及摄影世界的神奇与美妙。

本次会议让学通社的全体成员对该社的性质有了最基本的了解,也对自己今后的任务有了明确的认知,更深刻的理解了学通社所存在的意义。

大学生通讯社

5.新闻写作基本方法 篇五

其次,高老师对之前的新闻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向宣传小组的成员传授了体现新闻真实性的几个方法。

第一,现今的工作重点,是面向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要做到真实性,首先要完整而且深刻的把握事件现场人物的心理活动。全面准确的分析当事人所讲所说,所行所动,进而从较高的角度把握当事人要表达的内容。

第二,就是在把握当事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上,抓住当事人所表达的重点。这样就可以在撰写新闻的时候,做到祥略分明,条理清晰,让读者用较短的时间准确了解事件发生的动态。突出重点是新闻真实性的重要原则。

第三,高老师还从实际行动方面为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对于新人来说,可以采用现代媒体技术。一个初学者可能很难在当场就把握住事件的关键,就可以用录音录像设备记录现场。过后再系统分析。可以找有工作经验的资深新闻工作者进行指导,这样可以快速提高。

6.新闻消息的写作方法 篇六

采访和写作的关系非常密切。看起来是先有采访、后有写作,前者是认识实际的过程,后者是反映实际的过程,而实际上,采访能力强自然有助于写作效率的提高,而写作能力强,则可做到在采访中心中有数、心里有底、针对性强,从而提高采访的效率。

(二)消息的结构

消息的结构通常指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消息的构成,即一篇消息稿内容上的结构成分,一般由标题、消息头、导语、主体、背景、结尾几部分组成。二是指消息的结构形式,即作者对已过滤的新闻材料进行总体性安排或布局的方式。

消息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倒金字塔式结构

倒金字塔式结构是一种头重脚轻,虎头蛇尾式的结构,它把最重要的材料放在篇首,最不重要的材料放在篇末,从导语至结尾按重要性程度递减的顺序来组织安排新闻材料。它的主要特点是:

(1)打破了记叙事件的常规,在材料的时间特征上,往往呈现以下公式:

首先是“总体性倒叙”。即将最后结果或后发生的却富有吸引力的材料,置于篇首。

其次是“局部性倒叙”(即“倒叙中的顺叙”)。即在局部性倒叙中又用顺叙说明过去一段时间内,“开始如何,后来又如何”。

最后是“总体性顺叙”。即“现在正在如何,进一步又如何”。

(2)它按重要性程度来安排材料,决定段落层次的顺序。常呈现为“重要”、“次重要”、“次要”、“更次要”、“补充”、“进一步交待性材料”的顺序。

(3)它的导语常是直叙型的部分要素导语,它包含了最重要的事实,又往往具有相对独立性,可独立成章,变成“简明新闻”或“一句话新闻”。

(4)对事件过程的叙述往往较简略,每段文字都很简要。

倒金字塔式结构便于受众迅速掌握全篇之精华,满足受众尽快获取最新消息之需求;便于记者迅速报道新闻,将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最先发出去;便于编辑选稿、分稿、组版、删节,如在版面不够时,可从后往前删,无须重新调整段落。但它也易于造成程式化、单一化的毛病,而且,它比较适宜写时效性强、事件单一的突发性新闻,而用它来写非事件性新闻、富有人情味、故事情强的新闻,就不太适合。

例如:

中新社北京九月五日电 中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范长江新闻奖”从今年开始进行评奖,以后每两年评选一次。

记者从中国记协和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凡在评选年度不超过55岁的中青年专业新闻工作者均可参加评选。评选范围包括正式批准登记的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新闻时事类刊物和新闻电影等单位的新闻编辑、记者、播音员(包括节目主持人)以及从事新闻理论研究、新闻教育的专业人员。

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最多评选采编人员10名,是否设提名奖待定。评选结果将在明年第一季度公布。

据悉,海外新闻工作者参加评选的办法另行拟定。

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主席、新华社社长穆青任评选委员会主任。评选委员会由新闻界专家和知名人士组成。

2、时间顺序式结构

此结构形式又叫编年体结构。也有的称其为金字塔式结构,其实并不准确。时间顺序式结构通常不一定有单独的导语,往往按时间顺序来安排事实,先发生的放在前面,后发生的放在后面。这种结构叙事条理清晰,现场感强,且很适合写那些故事性强、以情节取胜的新闻,尤适合写现场目击记。其缺点是开头平淡,难以一下子吸引受众;消息的精华也可能淹没在长篇的叙述之中。

例如:冻死的孩子重新复活

美国威斯康星州一个名叫麦肯罗的孩子,今年只有二岁半。一月十九日,在家里人没有注意的情况下,他穿着一身睡衣,只身来到零下二十九度严寒的室外。家里人发觉后把他抱回屋里时,麦肯罗的一部分血液已经‘冻结’,手脚也都僵硬了。当他被送往医院时,体温已下降到十五点五度。但是,在经过了包括使用心肺泵等先进设备抢救以后,麦肯罗竟然奇迹般地复活了。像这样处于低温状态下的人能够死而复生,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就是参加抢救麦肯罗的医生也对此感到惊叹不已。

现在,除了他的左手可能会留下由于冻伤后遗症引起的轻度肌肉障碍以外,其它恢复都很正常,估计三、四周内,即可恢复健康。

3、对比式结构

此种结构重在通过对比,揭示差异,从而突出新闻主题。如《人民日报》1982年7月18日关于顺义啤酒厂和青岛啤酒厂的报道就用的这种结构。此则消息首先用的是对比性的标题。

两个厂为什么建设一快一慢?

权力下放争主动�d�d顺义啤酒厂一年建成投产

婆婆太多难办事�d�d青岛啤酒厂扩建扯皮两年

然后是对比性的导语,在对比性的导语下,又用了两个对比性的小标题:

“顺义厂:地方有主动权,领导重视,各方配合”。

“青岛厂:婆婆太多,公文旅行,相互掣肘”。

最后,又有一个对比性的结尾:

“两个厂情况如此悬殊,发人深省。”

4、提要式结构

此结构通常把新闻中最重要的事实概括到导语中,然后将多项需并列出示的内容以提要形式,用数字程序一一分列出来。有时也可不用数字标示,而用“�d�d”引出各个要点。

5、问答式结构

此结构多用于记者招待会的报道。记者应善于组织问题,报道内容应忠于原意,行文时,也应注意内容的连贯和层次的明晰。

6、积累兴趣式结构

此结构通常在开始设置悬念,使受众逐渐增加对事件的兴趣,最后形成高潮。因其材料的趣味性从导语至结尾递增,故名积累兴趣式。又因其要求设置悬念,故又有人称之为悬念式结构。它尤其强调将最精彩的、出人意料的材料置于消息结尾。如:

婚礼唁电 新娘寻死觅活

春节前夕,解放军某部三连战士肖建军,收到“父病故速归”加急电报,匆匆赶回山西省临汾老家。

跨进门,却见室内张灯结彩,墙上贴着大红“喜”字,小肖一下愣住了。母亲将他拉在一边说:为能使你参加大哥的婚礼,我瞒着家里人发了封假电报,你可要保密。母亲的一片“苦心”,使小肖只好撒谎骗父亲和家里人说自己出差顺路回家。

2月8日哥哥结婚。婚礼程序完毕。亲朋好友正在推杯换盏,频频敬酒时,邮递员送来一封电报,小肖父亲接过连忙展开,只见上写:“闻建军父不幸病故,三连全体官兵致电表示沉痛哀悼。”其父气得浑身颤抖,遂质问儿子。在坐的新娘弄清原委,“哇”的一声大哭冲出门去,头撞墙寻死,多亏众人相劝事态才未扩大。其母悔恨地说:“都怪我荒唐行事,闯下大祸”。

7.广播电视新闻的采访写作方法技巧 篇七

1 整理采访中的素材,注意新闻导语的处理

导语作为新闻中的一个核心部分,它需要把新闻内容通过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而广播电视新闻中的导语与报纸新闻中的导语有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广播电视新闻的导语只需提供信息,满足信息发生的要素:何人、何时、何地、发生何事,这其中的“人”如果不是非常重要或者是具有特殊身份,有时可以不出现,而直接将事件所发生的地点写出,这可以让受众了解信息来源的真实性[1];而报纸新闻中的导语则要对新闻信息的内容概括出来。

在导语的写作中,必须保持导语语言的简练、语句通顺并且易懂,因此,采访写作中需要仔细地整理采访内容,从采访内容的多个角度叙述导语。例如,在发生一些纠纷的新闻事件,可以从观众群的角度或是他们的生活状况、社会因素这些方面入手,避免写作本人工作的角度出发,要挖掘出背后所隐藏的故事。

2 注意广播电视新闻的语言应用

新闻写作中的语言一定是真实可信的,此外,还应注意语言层面在新闻稿件中的核心层次。在新闻采访中,记者要时刻保证话筒、文字及镜头的画面是相一致的,各个镜头之间的组合给人们带来的是视觉的效果,而文字则是增强人们的听觉。在广播电视新闻中,不能出现一些文字性的介绍与画面不一致的情况[2]。例如,在采访交通情况时,一边说着交通如何拥堵,而画面中却出现蔬菜或者水果等,这会让受众难以了解新闻实际所展示的信息。再者就是要注意新闻文字稿内容、语句的通俗易懂。例如,在民生类新闻的采访中,如果出现一个不明身份的人在镜头前,那么记者需要获取这个人物的基本信息,如姓名、职业、体重、身高等这些表面内容的叙述,然后再挖掘其中的新闻信息,不能单纯叙述某人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或者是看到何事的发生,而要进一步的对新闻的背景故事以及来龙去脉进行梳理,这样才能够提供给广大观众一条完整的新闻信息,同时也使新闻的内容出现枯燥、乏味,即使是采访贴近民生的日常生活的信息,也会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之感。

3 加强对广播电视新闻中稿件逻辑顺序的安排

广播电视新闻的报道中,稿件中语言的优美及语句的通顺,能够给观众带来良好的听觉感受,再配上恰当、清晰的电视画面,让观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可以得到良好的视觉感受,通过视觉的刺激,还能够增加观众对新闻信息的印象。因此,在广播电视新闻的采访写作中,需要记者紧密地结合所采访的素材,快速的将其组成文字,在内容与新闻画面之间的切换上可以实现地点、时间与人物在逻辑上的一致性,从而增强新闻报道中内容与画面之间的合理顺序,同时带给观众画面、文字是“合乎情理”的感受。在广播电视新闻的稿件整理中,记者不仅需要具备良好写作的功底,还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与洞察力,从而保证新闻报道的质量。此外,在条件与时间都可以使用的情况下,新闻采访记者还要与电视的幕后剪辑工作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使新闻信息的报道中可以体现出更好的文字与画面之间的结合,如果发生突发状况,记者还可以在新闻的稿件中做出调整,如标明新闻的框架,然后结合采访中所拍摄的内容,实施分镜头设定等办法处理这一突发情况。

4 结语

广播电视新闻中承载许多信息的传播,其中不乏有的内容可能会引起人们共鸣,也有的会带人们带来一些恐惧,如某地发生袭击事件、严重的惨案等,但这些信息基本上属于文字内容方面所带来的信息,而具有专业水准的新闻工作人员,不仅要在信息的捕获方面具备良好的洞察力,而且还需要具有十分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这样才能在采访中引导受访者说出具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在文字材料的真理中,新闻工作人员要摆正位置,严格地根据相关的文字信息进行合理的写作,有的采用开门见山,有的采用推陈出新,有的采用朴实、流畅的语言,从而表达出新闻中最核心的信息。

参考文献

8.国家通讯社新闻改革的尖兵 篇八

“新华视点”专栏4年中播发了上千篇稿件,报纸采用率始终保持100%,常常是一篇稿件被数十家甚至上百家媒体采用,好评不断。虽然大多数稿子在2500字以上,但很多报纸不惜版面,加登照片或漫画,整版推出。尽管采用“新华视点”稿件的报纸特色各异,但不管“新华视点”在哪家报纸上落地,其犀利的目光,入木三分的剖析、深邃严峻的思考、直指症结的针砭,在各个报纸上都能定格成一块独具震撼力的版面,引起一定的反响,显示出较为成功的品牌效应。

“新华视点”栏目是如何运作的?它成功的经验有那些呢?

一、“新华视点”定位重点、难点、热点问题,顺应了中央新闻改革的大思路

一个专栏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明确的定位。“新华视点” 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高度、战略高度关注的关键性重大课题组织报道,准确地阐述了中央精神,及时传递了宏观信息,恰如其分地总结了新鲜经验,充分体现了国家通讯社在报道重大事件、正确引导舆论方面的权威地位;紧紧围绕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组织报道,实务工作者看了这些报道,可以从中受到某种启发,找到新的思路;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组织报道,为亿万老百姓所关注,强化了正确引导舆论的功能。

“新华视点”这一定位也顺应了中央新闻改革的大思路,在“三贴近”尚未提出之时,自觉地做到了“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所以它一诞生,就受到媒体和广大读者的欢迎。

“新华观点” 能够在党和人民广泛关注的重点和焦点问题上,高扬新华社的声音。一篇篇“视点”稿件如同一颗颗重磅炸弹,不仅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也引起新闻界甚至中央决策层的震动。如“新华视点”的开篇之作《惨痛的教训深刻的警示——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受贿及腐化堕落剖析》,直击当时国内外广为关注的胡长清受贿案,对这名党的高级干部受贿腐化堕落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剖析,既回答了老百姓心中的疑问,又对领导干部具有很强的警示作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全国数百家媒体争相在显著版面刊载,使“新华视点”一炮打响。又如今年4月“新华视点”对江苏“铁本”事件的报道,今年以来国家接连采取宏观调控措施,控制某些行业过度投资,然而一些地方大干快上的现象仍然不减。“新华视点”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常州一企业违法占地6000亩,连闯“红线”上钢厂的讯息,进而深入挖掘,层层剥笋似的剖析,揭示了当地政府部门在坚持科学发展观、行业重复建设、保护耕地、保护农民利益等四方面存在的重大问题。4月4日,“新华视点”以消息版《拆千多户民房 占六千亩地》、通讯版《连闯“红线”上钢厂 毁田拆房惹民怨——关于常州一民企在长江边违法占地近6000亩的调查》、评论版《求“发展”岂敢无法无天》及10多张富于冲击力的图片同时推出,这组报道因其独家性、深度性和创新性等,广泛占据了国内外各类媒体的重要版面。报道一播发,立即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派出由11个部委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全面查处江苏铁本公司违规建设钢铁项目,28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责成江苏省对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违规建设项目有关责任人作出处理,研究部署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和严格土地管理工作。随后“新华视点”又陆续播发了《“铁本”事件追踪:“铁本”的代价》、《铁本:违规上马偏离科学发展观——江苏“铁本事件”始末》等深度追踪报道。“新华视点”对“铁本事件”的报道以选题准、剖析透、立意高在新闻界乃至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新华视点”定位于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不避重就轻,不吞吞吐吐,敢于说实话、报真情、细追责任。长期以来,老百姓都知道药品回扣严重,深受其害,但苦于不知真相。“视点”记者迎难而上采写的《莫让“回扣药”玷污“白衣天使”》,通篇采用谈话实录的方式,对药品回扣风进行了多层次的剖析,用3位医生的亲身经历揭露了药品回扣的内幕,随后又展开了《从“医药代表”看药价虚高》、《谁来保护患者权益》等系列追踪报道,对药品回扣这一丑恶现象进行了穷追猛打的揭露,直接引发了一场全国新闻媒体声讨围剿医药回扣的报道战役。又如《“牛城”何时不吹牛》,以政府举债建“牛城”,农民忍痛卖奶牛的典型事例,揭露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害等。“新华视点”采编室主任陈芸说:“能够用手中的笔揭露丑恶、召唤正义,还有什么比这更荣幸的呢?”

“新华视点”敢于触及和探索实际工作中的难点问题,以详尽的事实为依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提炼,采写出力作。如《中国农村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来自安徽农村的报告》等都属于此类报道。农民负担问题一直“剪不断,理还乱”,虽然揭露农民负担过重的稿件屡见报端,就是看不到解决的办法和希望,“新华视点”播发的《中国农村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来自安徽农村的报告》向全国农民报告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好路子。文章以安徽农村的税费改革试点为例,以事实为根据、用数字来说话,通过改革前后的对比来说明改革的成绩。文章并没有局限于此,又从根源上深层次分析了变“人收费”为“法收费”对于彻底解决农民负担的重要意义,指出这一改革实际上是对农村的各种收费正本清源。

二、“新华视点”能言其他媒体未言之事,报道新颖翔实;对问题剖析深刻,高屋建瓴,给人以启示

“新华视点”是一个深度报道栏目,即使报道的是众人皆知的重大事件,但挖掘的是深层信息;即使追踪的是各个媒体已经报道过的问题,但提供的是新情况、新角度、新启迪,在采写深度报道时能言其他媒体未言之事,报道新颖翔实。在激烈的“新闻战”中,充分展示了新华社的权威形象。如对郑百文问题的报道,“新华视点”记者谢登科经过8个多月的艰苦采访,发掘出大量的独家新闻素材,写出了较有深度、高度和厚度的报道《假典型巨额亏空的背后——郑百文跌落发出的警示》,直捅郑百文问题的要害——作假,且从源头追起,第一次全面暴露了郑百文从作假上市到巨额亏空的真实面目:“一边是越吹越大的数字,一边是越戴越多的桂冠;红极一时的背后掩藏着弄虚作假、胡作非为”、“一边是冠冕堂皇的理论,一边是移花接木的骗局;唬人一时的‘郑百文经验’把银行牢牢套住”、“一边是越铺越大的摊子,一边是越堆越高的债务;高速膨胀下的失控加速了‘郑百文’神话的破灭”。报道发出后,立即在社会各界,尤其是经济和证券界掀起了一场巨大的“郑百文现象”冲击波,引起媒体和专家的热评。国务院领导当即责成中国证监会就“新华视点”的报道涉及的郑百文问题作出汇报,并批示要彻底查处郑百文事件,深刻总结教训。

“新华视点”在采写深度报道时,访其踪,言其详,刨根问底,力求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透视新闻事实。如萍乡花炮厂爆炸案,是“新华视点”最先报道的,为下一步的深度报道赢得了先机。这时,国务院召开总理办公会,通报了萍乡“3·11”事故,对全国安全生产作出部署。“新华视点”记者根据中央领导的重要指示,迅速采写了《有人收钱 无力监管——“3.11”事故的追踪与反思》一稿,着重挖掘导致事故发生的干部管理上的问题和其他人为因素,提出“吏治腐败”的新问题;根据事故中学生伤亡人数较大的情况,“新华视点”记者又采写了《中小学安全教育及管理现状堪忧》一稿,受到国务院领导的重视,批示要把安全卫生列入教学内容。其后“新华视点”又播发了《愿悲剧不再重演——江西萍乡“3·11”爆炸事故追踪》的通讯,公开披露了“3·11”事故前前后后的内幕。在这一阶段的报道中,“新华视点”共采写了六七篇内参稿,基本形成了全过程、多角度、深层次反映“3·11”事故的系列报道。江西广大群众尤其是萍乡的普通干部群众拍手叫好,纷纷称赞新华社坚持正义,敢于碰硬,分析揭露问题入木三分,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新华视点”播发的稿件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对重大案件、事件的追踪,如《从沈阳17个“一把手”落马看党内监督》、《哈尔滨“宝马肇事案”为何一波三折?》等;二是对热点问题的透视,如《英雄救火献生命 家属含泪上法庭——中国首例见义勇为赔偿案引发的争议》、《“周岱兰现象”折射民工社保困境》等;三是对改革新事物的评述,如《如何选出群众满意的干部》、《博士生“炒”导师凸显了什么?》等;四是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揭露,如《杨八郎屯的钟声敲响了什么?》、《八个部门为何管不好一头猪》等。不论哪一类稿件,其共同点是:尽可能真实、全面地展现新闻事实,突出思想性和分析性,透过现象看本质,给读者以启示。

三、“新华视点” 在具体运作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改革和创新,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新华视点”的深度报道之所以显露出勃勃的生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改革、与时俱近的时代精神。

用栏目方式组织深度报道,在新华社的历史上尚属首创。“新华视点”以实践证明,新华社不仅能办栏目,而且有着任何媒体都不可比拟的优势。“新华视点”问世后,引发了媒体“视点”栏目遍地开花。“新华视点”栏目的稿件不断整版地刊登在各报的“热点聚焦”、“今日关注”、“焦点”栏目中,抢占了引导舆论的制高点。

“新华视点”在运作上采用了改革探索和创新的方式。首先,它冲破了长期形成的很多领域、问题不能报道的禁区。其实,没有不能报道的领域,只有不能发的稿子。如对郑百文等公司的黑幕、萍乡爆炸案、古交“三讲”弄虚作假、小煤矿安全、药品回扣、农村土地流转等揭秘性的报道,都是指导思想突破的成果。

“新华视点”的第二个突破是深度报道也要讲究时效,保证报道的新鲜性。首先,“新华视点”密切监控新闻动态,利用各种信息渠道,从每天已发或将要发的消息中寻找第二落脚点或第二新闻点,做快速跟进式报道,在可能的情况下,提前策划、采访,以争取最佳时机发稿。如《救救文凭》系列报道的成功之处在于策划,“新华视点”以江总书记讲话中批评领导干部“混文凭”及“假文凭”现象为契机,及时策划了《救救文凭》系列报道,赶在人大会议召开的第三天播出,引发“两会”代表对“文凭打假”现象的热烈讨论,增强了报道的新闻价值。其次,在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时,“新华视点”充分发挥分社优势,争取第一时间介入,拼抢报道先机。如武汉空难、合江翻船、江门爆炸、张君团伙持枪抢劫杀人、山西富源煤矿爆炸事故等,“新华视点”的记者都是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捕捉到第一手鲜活、真实的新闻素材,抢在所有媒体之前发出详细追踪报道。这些报道现场感强,追出了案件背后的种种问题,揭示了案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每篇都是至少20家媒体采用。有了抢新闻的意识,新华社点多面广、实力强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此外,“新华视点”采取内参稿件与深度报道同步运作的方法,争取发稿时间。如《“牛城”何时不吹牛》一组稿件,内参稿刊出的当天,“视点”公开稿同时播发。这组独家报道事件典型、内容翔实鲜活,切中时弊。报道形式上的对比手法,也运用得恰到好处。被媒体广泛采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新华视点”的第三个突破是深度报道不一定都是长稿,如《杨八郎屯的钟声敲响了什么?》一稿,还不足2000字,稿子虽短,事例典型,细节生动,意味深长,实际比很多长篇大论内涵还深刻。“新华视点”的稿子新闻性、可读性强,并力求简练,无多余的话,所以不管是不足千字的短稿,还是长达万字的长稿,都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新华视点”在写作形式上也积极探索和创新,采取新闻事实加记者点评、采访实录、拼盘式、讨论问题体、大综合体等新形式,改变了千篇一律的三段式长稿模式,体现了多视角的栏目定位,不仅读者喜欢,而且给了媒体在版面上再创造的机会。

四、“新华视点”整合了新华社资源优势,实行“开门办栏”,举全社之力,全方位经营一个品牌

“新华视点”之所以成功,还因为它扛的是“新华”牌,利用的是得天独厚的资源,依靠的是整体合力。“新华视点”在业务创新方面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用栏目整合通讯社资源优势,举全社之力,全方位经营一个品牌。

首先,“新华视点”整合了人力资源,在用人机制上进行大胆改革,在国内部范围内用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形式,组建新华视点采编室,设7至8个固定岗位,一年一聘,同时设立流动岗位,从分社抽调精兵强将轮流到“新华视点”采编室工作。竞争与流动,是“新华视点”的两个基本机制。竞争上岗,激活了人的潜能,形成一定的压力,营造出奋发向上的氛围。流动用活了优势资源。“新华视点”如此强大的采集新闻的力量,是任何一家媒体、任何一个栏目无法相比的。

其次,“新华视点”整合了新华社的报道资源。它打破了行业、地域报道的界限, 冲破了内部条块分割,充分利用特有的分社资源,从而更有效、更深入、更迅速地报道了新闻事实。只要选题需要,哪个部门、哪个地区都可以跑。这股力量的出现,对于分社记者地方化、总社记者部门化构成一种冲击力量。这种资源整合,正是通讯社提高报道影响力的捷径和优势所在。与此同时,当栏目有了一点名气之后,日常报道中好的选题越来越多地流向“新华视点”,逐渐形成品牌效应。

再次,“新华视点”有个方针,叫做“开门办栏”,举全社之力,全方位经营一个品牌。通过多媒体的表现形式,共同打造一个品牌。“新华视点”除每周5天在通稿7条线路上展示外,还利用社内各种新闻载体扩大影响。《新华每日电讯》几乎全部采用了“视点”稿件,并在重要版面突出展示;新华网在首页开辟了“新华视点”专栏;《内参选编》开设了“新华视点”专栏。“新华视点”还与摄影部合作,实现了视点稿件配发照片,图文互动,使栏目的品牌效应得到全方位的显现。这种优势也是任何一家媒体无法相比的。这也说明,“新华视点”这一名牌栏目是全社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

9.详细的新闻稿写作方法 篇九

三、主体

导语之后,就是主体。它是新闻的主干部分,是用充分的、具体的事实材料,对新闻的内容作具体全面的阐述,以体现全文的主题。

新闻的导语已经点明了新闻的主题,主体部分对新闻主题的表述、发挥,实质上就是对导语内容的展开与补充,以使导语中提到的各个事实更加清晰,使五个“W”和一个“H”更加明确。

新闻主体的结构一般有三种:

1.时序结构。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这种结构可以使读者对事件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有一个鲜明、完整的印象。

2..逻辑结构。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并列关系、主次关系等来组织安排层次。

3.时序与逻辑二者兼有的结构。对主体的写作,要求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内容充实、紧扣主题;注意剪裁、详略得当;简洁明确、生动活泼等。

四、背景

背景就是新闻事件产生的历史环境、客观条件以及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除简迅以外,一般的新闻都要交待背景。背景的作用是使读者更好、更准确地理解新闻内容,使新闻更充实饱满,生动活泼,主题更加深化。

背景不是单独的组成部分,也无固定位置,所以不能把背景看成是新闻结构的一个独立层次。背景材料可以一次性交待,也可以分散穿插在导语、主体、结尾几个部位,一般出现在导语和主体中。背景材料是新闻的从属部分,因此不宜过多,否则就会喧宾夺主。

常用的背景材料:

1.对比性材料。对人物或事物的正反、今昔进行对比,在比较中突出其重要意义。

2.说明性材料。即对所报道的事实中有关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物质基础、社会环境做出介绍与描述。

3.注释性材料。即对新闻报道中涉及的概念、原理及名词、术语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中的有关内容。

五、结尾

结尾又称结语,是新闻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结尾的作用或收束全文,深化主题;或说明结果,指明意义;或指出发展趋势、展示未来;也有的言之已尽,没有结尾。

结尾的写法有以下几种:

1.小结式。对所报道的事实或意义作简要概括,以突出重点,加深印象。

2.启发式。在讲完主要事实后,用启发的语言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

3.激励式。用激情的语言,激发读者的热情。

4.意义式。指明新闻的重大意义。

5.展望式。在报道完主要事实后,进一步指出事情发展的必然趋势或必然结果。

10.论通讯写作 篇十

典型报道,是指对具有高度示范性、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工作经验的深入报道。可以说,典型报道就是对时代精神、发展潮流的集中反映、生动展示和有力弘扬。

典型报道是党报重要的舆论手段,也是党报与其他媒体相比所特具的竞争优势。因此,典型报道历来为党报所看重。一篇好的典型报道,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影响力,有的典型甚至影响着几代人。

从题材上来看,典型报道总是紧扣时代脉搏,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挖掘能够集中体现有关宣传导向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经验作为报道对象;从报道角度上来看,典型报道注重挖掘报道对象中所蕴含的震撼人心、给人启迪的新闻价值;从报道组织上来看,报道强度远远超过一般报道,往往是不惜人力物力、时间跨度、版面篇幅,进行全方位的立体报道。

在新形势下,如何挖掘先进典型的时代精神,更好地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如何让典型形象立起来,使宣传效果达到最佳?如何按照”三贴近”的要求,找准典型报道与读者兴趣的”结合部”,以引起社会共鸣?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

一、选择与挖掘

典型报道具有政治敏锐性和重大影响力,因此精心遴选典型就成为一个首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到蒋筑英、罗健夫、孔繁森、徐虎,再到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等,一大批光彩夺目的典型人物的推出,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此外,大量典型事件、典型经验也不断被报道,如宝钢自主创新、张家港市文明创建、安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济南交警执法为民、天津和平区社区建设等。这些典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发挥了重大影响和重要作用。

典型必须是时代性、个体性的统一。一方面,我们要深入考察典型的时代性、先进性,这是大前提。先进的典型,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代表社会的前进方向。在典型报道中,增强大局意识,把握时代特点,反映时代精神,增强现实针对性和感染力,是至关重要的。这样的典型才更具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我们上面提到的一系列典型,都是”应时而生”,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另一方面,我们要精心选择、深入挖掘典型的独特性,就是说这一典型具有其他先进人物、事件、工作经验不具有的特殊价值,典型就是”这一个”,有着超出一般的冲击力、震撼力。

典型选择得当,就为这一典型推得出、叫得响奠定了基础。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最早只是当作一般性的先进人物进行报道。穆青敏锐地看出了这一典型蕴涵的不寻常的时代意义。因此,他带着记者重新深入采访,深度挖掘,才推出了这一震撼人心的典型。无疑,典型的发现、选择,是对新闻从业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考验。

典型的内在价值必须深入采访、挖掘。就报道典型人物而言,要想让典型人物立起来、活起来,就需要以深入的采访为基础。采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深入递进的过程。一般地说,初次接触典型人物,或闻或见,总是一粗浅的印象,当你发现这一人物身上确实存在与社会、与时代有密切联系的有价值的东西时,必须深入采访。既要理清典型事迹的来龙去脉,又得问明其前因后果;既要关注他做出震撼人心的大事,也要了解他工作、生活中感人的细节;既要了解他做了什么,又要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这个”为什么”,就包括对典型人物内心活动的发掘,对其思想观念、精神面貌的探索。根据报道需要,有时还

要进行体验采访,亲身感受典型的艰辛和崇高。这样,下笔才有情、才有力。与挖掘典型的先进性、时代性相比,更难的是还原典型的个性、本色。个性是典型的生命,有个性的事物,才有鲜明的色彩,才会给人深刻的印象。记者必须在发现典型体现时代精神的闪光点的同时,抓住典型的个性、特点,表现普通人的成长经历和内心世界,把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身的矛盾充分表现出来。能打动人的正是典型人物作为普通人不平凡的那面,这才可敬、可信、可爱、可学,才更贴近读者。

现在的典型报道,非常重视还原典型的个性、本色。媒体逐渐解放思想,不再用放大镜看典型人物。近年来,在典型人物的报道中,出现了任长霞的化妆品,许振超的汽车、工资,牛玉儒喝酒的豪爽等。我们在采访典型人物时,要先把典型看成凡人,然后挖掘这个凡人身上的不凡之处。这样,典型的意义就立刻不同寻常起来,典型的形象也立刻会丰满起来。

二、文体与表现

典型报道可以综合运用消息、通讯、言论等体裁,通讯以较大的容量和丰富的表现形式,成为典型报道的主要手段。

报道典型的通讯,是在丰富翔实的材料基础上,通过具体的叙述、生动的情节,塑造典型人物形象,讲述典型事件来龙去脉,传播有借鉴意义的典型经验。传统的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往往只是一般性的记叙、描写、议论,虽然对典型报道得非常全面,但在深度上显得不够,在风格上显得单调。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这种表现方式需要改进。

遵循新闻宣传与发展的客观需要,借鉴西方新闻的报道形式,通讯这一体裁在具体操作中发生裂变,产生了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报道文体。对于典型报道而言,主要有实录性典型报道、传记性典型报道、解释性典型报道、调查性典型报道等四种文体。在内容和形式上,这四种文体,各有侧重,风格鲜明。

实录性典型报道以颇具镜头感的描写见长,忠实地再现重大的典型新闻人物、事件。实录性典型报道形象、生动,新华社对天津市和平区社区建设的报道,《人民日报》对信访干部吴天祥的报道,就是采取实录性报道方式,把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串联起来。

传记性典型报道以宏大的背景、全景式的画面,再现新闻人物经历的广度和深度。这种形式更重视文学性,接近报告文学,很多典型人物如蒋筑英、孔繁森、郑培民等的报道,都是采用这一形式。

解释性典型报道是对典型事件、工作进行解释或分析的典型报道,这种文体最能体现出典型报道以教育和启迪为主要承载的新闻写作思想。《安徽日报》曾推出的《安徽崛起看皖江》系列报道、《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奋力崛起》系列报道,就属于这一种。

调查性典型报道以展现事实为基础,阐述记者鲜明的立场和独到的见解。在调查性典型报道的采写中,记者更像是一位调查者和研究者。新华社对农村税费改革、广东抗击非典的报道,都采用了这一形式。

各种文体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各具特性,但在深刻性、生动性等方面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都要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更好地表现典型。这如同烹调莱肴,虽然准备的原材料、调料一样,但不同的厨师,做出来的口味绝不一样。当年,穆青等同志为了写《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关在旅社里改了十多遍,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再现人物形象、体现人物精神。一般来说,典型报道的艺术表现手法,必须特别注意下面四个环节:

一是通过选材以凸显主题。记者采访中占有大量材料,但真正用到新闻中的只是其中一部分。选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立意的过程,要善于沙里淘金,选取贴近读者、凸显主题的视角,把”大部头”做细,把新闻做足。以人物典型任长霞的报道为例,她的事迹有特点,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大力弘扬的。正因如此,记者在写任长霞时,注意着力从一个执法者如何一心一意为群众着想,并与群众打成一片来搜集素材、深入挖掘,使这一典型的意义立刻非同凡响。

二是通过谋篇布局引人入胜。巧妙的起承转合,如同”彩线穿珠”。众多的素材恰似珍珠,熠熠生辉,但如果散落遍地,就会黯然失色,派不上用场。如果用一根彩线,依照色泽、大小、形状等因素,合理搭配,将其贯穿起来,形成一串珠珠辉映的项链,自然使人爱不释手。

三是通过情节、细节塑造形象。情节、细节是典型人物形象的主要支撑。细微之处见精神,抓住一个好的细节就要把它写透、写细。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有时能最有力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精神境界,对人物的一段心理描写,往往也能起到一定的宣传效果。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情节、细节并不只是人物通讯的专利,写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更要有表现主题的情节、细节,这样才不会干巴巴,才会有生气和灵动。

四是通过情感、思想震撼人心。典型报道增强感染力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以情感人、以思想感人。新华社老社长穆青被人们称为”激情社长”,他说,写人物通讯,要能使人读了掉眼泪才算本事,否则不算好通讯。除了人物典型报道,其他的典型报道同样必须以情感人、以思想动人。立意高远,能使人胸襟开阔,便以立意感人;气势磅礴,能使人油然感奋,便以气势感人;底蕴深沉,能使人遐思连绵,便以底蕴感人……这些都是感情、思想所致。达到这样的境界,就是笔下有情、言之有物,就会在读者的心灵深处”开花”。

不论哪种文体,都必须重视这些环节,都必须努力以最佳表现手法创造典型。

三、策划与创新

避免典型报道的程式化、雷同化、一般化,争取出新出彩,引发共鸣,这是新形势下党报新闻宣传实践”三贴近”需要深人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典型报道面临一些困惑、,树立一个典型,叫响一个典型,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当前,典型报道存在以下困惑:

一是真实性规律与”高大形象”的矛盾。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报道的本质规律。读者希望通过媒介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即使面对先进人物也是如此。而一些典型报道为了突出感召力,将人物的形象刻意拔高,使他们在读者眼中成了十全十美的”完人”。经常听到读者这样说:”哪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

二是读者需求与宣传意愿的矛盾。根据

三是认知心理复杂性与宣传方式单一化的矛盾。传统的典型报道往往只将读者看作宣传和教育对象,认为他们对信息只能被动接受。而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习惯独立思考、辨别,对于外来的信息不会轻易地”听之信之”。而且,一些读者经常有一种逆反心理,对强加而来的说教常怀有一种本能的抵触。

这些问题的存在,显然是对搞好典型报道的严峻挑战。为此,典型报道必须坚持”三贴近”的原则,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一要高度重视把握好人物先进性与时代感的关系。有着时代特征的精神力量,必是社会的主旋律,是人们所渴求的。从这个角度讲,典型报道如果能站在时代的高度,回答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困惑,就能够紧紧抓住读者的心;二要高度重视还原人物的真实面貌,突出人物的个性。典型人物也是平凡的人,他会有缺点。当他们通过媒体出现在读者面前时,读者希望看到的是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形象,因此,对于媒体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用一颗平常心去报道,还原人物的真实面貌;三要高度重视创新报道方式,注重与读者互动。在各种媒体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典型报道也要善于动态跟进,多方创新报道形式,争取更多读者。

做好典型报道,采编人员应当始终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创新的目标追求。尤其在策划上;要善于在广度、密度、进度、深度上下工夫。策划典型报道,至少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要准备充分。充分的超前性思考尤其重要,包括对典型的时代精神做深层次的剖析,对掌握的新闻素材的深入挖掘,对党的中心工作和读者关心的热点的准确把握,对典型报道新闻价值的着力提炼等等。二要精心组织。要发挥报社各部门的积极性,形成部与部之间、版与版之间优势互补。不仅如此,还要精心组织,上下联动,内外结合,前后响应,形成氛围。三是寻求突破。典型报道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报道是否找到与读者关注的热点的最佳切合点。因此,要尽可能找新亮点、新角度、新方式,改灌输为引导,改宣传为传播。

典型报道是一个具有永恒生命力的新闻宣传手段。如何使之常出常新,影响深远,是新闻工作者需要不懈探索的课题。

(新闻战线2005年第12期)

申报资料实录

作品评介:典型报道是指对具有高度示范性、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工作经验的深入报道。它是党报重要的舆论手段,也是党报与其他媒体相比所特具的竞争优势。

做好典型报道要在三个方面下工夫:

1.选择典型并挖掘其内在价值。一方面,要深入考察典型的时代性、先进性;另一方面,要精心选择、深入挖掘典型的独特性。

2.典型报道可以综合运用消息、通讯、言论等体裁,以通讯为主要手段。典型报道的艺术表现手法,必须特别注意通过选材以凸显主题,通过谋篇布局引人入胜,通过情节、细节塑造形象,通过情感、思想震撼人心。

上一篇:春节作文600字四川下一篇:获奖感言-学习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