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2024-09-14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精选12篇)

1.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篇一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大规模人口流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当前学校中一个比较突出的弱势群体,其教育问题已成为一个十分现实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阐述了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以期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伴随而来的是大量未成年子女留守在家,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产物“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5 年,我国农村15 岁以下留守儿童为1000 万左右,而到2009 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竟达到5800 万人左右,年均增长近千万。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的很多孩子,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缺失,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从而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道德出现了滑坡,甚至触犯了法律。如何教育好留守儿童,让他们在增强自身防御意识的同时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父母对孩子学习指导严重不足。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大多数儿童学习上有困难,有畏难心理,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加上基础不牢慢慢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社会上散播读书无用论也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冲击,父母的教育和监管不力,使孩子萌生了早点进入社会,混日子的想法。

(二)亲情缺失,心理问题突出

法国克里斯琴博士曾经这样忠告作为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要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的确,处在幼年身心发育 阶段的孩子,心理上非常渴望大人的关注与爱。大多数的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长期隔离造成孩子大都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双亲同时外出的尤其突出。

据不完全调查有很多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介入甚少,关怀远远不够。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也发生了许多的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亲近畅通的倾诉。然而他们的父母远在他乡,监护人又忙于生计,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对他们心理健康极为不利,会引发情感脆弱,自暴自弃,焦虑封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他们更经常体验到孤独、郁闷、失望、不安、无奈等消极的情绪,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性格上变得自卑、冷漠、胆怯、自我封闭等。这些心理问题,虽然大部分是暂时性的、发展性的,但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儿童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成人之后的人际障碍和人格缺陷。

(三)人身安全多隐患

农村留守儿童普遍缺乏有效的监护,很容易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惯。他们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去网吧和游戏厅,一部分孩子还成了夜不归宿的流浪儿,在不良社会青年的诱导下渐渐走向犯罪道路。同时,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弱势群体中间,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防范意识和安全知识匮乏,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资料显示: 留守儿童已成为各类罪犯侵犯的高危人群,尤其留守女孩易成为性侵犯对象。同时监护人也时有侵犯留守儿童人身权利的现象发生,学校老师的教育简单,有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学校监护不力和儿童安全防范意识不强,容易发生溺水、触电、烫伤等意外事故甚至死亡。因此,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加强安全防护至关重要。

(四)社会教育不足,价值观、人生观扭曲

教育不是某个人某个机构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三位一体、协调一致的。因此,社会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带动下,形形色色的休闲娱乐业风行于大街小巷,甚至波及广大农村地区。而如今的互联网、电影录像、影碟和书刊等传媒文化掺入不少暴力、黄色等低俗内容。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爱和关怀、缺少约束等更容易受到诱惑。再加上这 些孩子还没有具备正确的辨别能力,往往一而再再而三地沉迷其中而无法自拔,这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家卡尔·威特关于孩子教育的学说认为:“家庭教育不好就是有哪些最优秀的教育家进行最认真的教育也很难有好的结果”,隔代监护人健康偏差,文化程度很低,观念落后、单亲父母忙于农活而疏于对孩子的教育,寄宿在亲属家中的孩子很难有归属感且时常有监护空白,这样就会使得留守儿童放任自流、无拘无束。家长观念偏差也是重要因素,一些家长认为读书无用,成本过高还不如早点打工赚钱,就无形中降低了对孩子学习的要求,影响了孩子学习的进步。有的家长对孩子重物质方面的补偿而忽视了感情上的交流沟通。这种监护权的缺失和畸形补偿对孩子的人格发展、道德发展、个性社会化都带来了极大的负面作用。

(二)学校、社会努力的缺位

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学校、社会在这方面的责任是显然的。学校除了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外,还应该是社会的一分子,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多地担当起培养关爱孩子的责任。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和小学由于经费、编制和校舍等因素的限制,往往爱莫能助。另外,社区本来是个熟人社会,在帮助、教育、关爱留守儿童方面,有很多可利用的资源,但是,社区在这方面的行动还是有限的,并没有充分发挥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的作用。

(三)社会制度的制约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二元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关的户籍教育制度相联系所产生的必然结果。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工向城市转移趋势是我国经济转型、社会转型过程中特殊的历史现象。而在我国这样一个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高的环境中,同时第二三产业不够发达,农村劳动力必然很难在当地就业。这种政策滞后于社会发展,而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及子女的身份、教育、升学的限制;社会缺乏对农民工实质性的关爱,言之者众,行之者寡,这也是导致大量留守儿童出现的主要原因。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其实是我国社会发展阶段中的一个特殊产物,是一个复杂 的社会现象。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就不能单靠教育的改革和完善,而应该让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各负其责,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优良的生活、学习空间。

(一)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现与农民工家庭成员分居两地密不可分,而这种现象的根源便是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它是与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分割相适应的。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使人们由于出身的区域不同而导致了身份天然的差异,更使进城务工人员长久地被排斥在市民待遇之外,由于没有上述制度的存在,大多数农民工要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就必须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如昂贵的借读费和赞助费等问题。所以农村留守儿童到城里上学仍然是困难重重。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取消户籍制度中僵硬的、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规定,弱化乃至消除与户籍制度相配套的对农民工有歧视性的各种制度,如城乡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与住房制度等,从而消除农民工城乡流动的制度壁垒,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废除高过城市学生的教育费、学杂费等,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从政策层面上鼓励更多的农民工将其子女带在身边,使他们能就地入学,从而逐步减少留守儿童的比例。

(二)重视家庭教育

家长应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起关键作用。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一代。“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转变教育的责任观念。家庭教育不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还会间接影响学校和社会给孩子的教育。“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多与孩子沟通,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关心“ 留守儿童”,要从“心”开始。长期在外的父母应充分利用电话定期和孩子进行沟通,对其进行教育。

此外,还要多地和家里的监护人、学校老师电话联系,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孩子的各种情况,父母要千方百计让孩子体会到亲情和温暖,使他们少些寂寞无助,多些深情关爱。孩子要学习,父母更要学习,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三)加强学校教育

1.建立“代家长制”、“寄宿制”、“保育制”从而形成一系列有效的有利 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模式。代家长制,即教师和儿童结对,教师代行家长的职责,从学习到生活全程负责。相关资料表明“寄宿制、代家长制在减少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产生不利影响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这样一种制度能够使得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得到相应的关爱,学习上得到一些有益的辅导,情感上得到一些交流慰藉,力争为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提供最人性化、最有效地教育模式。

2.学校要切实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力度。首先,应建立专门留守儿童档案,且应有专门的老师负责,定期和其父母进行沟通,及时反映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感方面的问题。其次,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应具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室,能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提高他们对自己心理调节和控制能力。

(四)政府部门要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地方行政部门应根据地方实际情况,一是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加大对学校及学校周边社会环境的监督指导。同时,加大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途径,引导留守儿童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使其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二是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将家庭困难的寄宿留守儿童按政策纳入“两免一补”计划,通过提供生活补助等方式,鼓励他们自立自强、努力学习,让孩子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四、结束语

最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关注。要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调动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氛围,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党惠阁.点燃希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解决对策再探.教育教学研究报,2012年1月下旬刊.[2]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3]刘明华,李朝林,刘骁畅.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报告.西南大学学报,2008,(3).[4]雷盼.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与对策.新学术,2009,(1).[5]高培文.《和谐社会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四川农村留守儿童为视角》[J].2003.[6]方铭琳.《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J].载《中国农村教育》,2007,(15).[7]常青.《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研究——以江西玉山县为例》[D],2007.[8]徐群.《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J].载《现代农业科技》,2007,(70).[9]王璠.《统筹城乡发展与体制创新研究》[J].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现代教育出版社,2006,(5).

2.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篇二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能力、效率、态度以及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

根据研究者的深入调查, 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学习成绩不好, 学习效率低下, 学习方法不科学、不合理, 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主要因为这些孩子在学习的自觉性、合理性以及观念方面出现偏差。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从小就离开父母, 没有受到第一护人对他们成长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加之孩子们爱玩的性, 导致他们自我控制能力非常弱, 而爷爷奶奶、外公外们由于受教育程度和教育方法不当难以有效地对他们进辅导和教育。此外在行为习惯方面, 留守儿童经常出现迟或逃课的情况。

2. 心理问题突出

少年儿童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 父母、家庭对他们人、做事的性格、态度、方向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们长期留在城市、很少回家或很少联自己的子女, 这些孩子们在客观上就失去了与父母相处的会, 也在客观上使得这些在外务工的家长几乎完全失去了演“家庭教育指导老师”的角色。而一旦家庭教育不能和学校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孩子们受到的教育就不健全, 这些留守儿童无论在家、学校以及生活中就会常常表现出沉默呆滞, 不愿意与人交流, 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久而久之, 就会形成孤僻的性格, 最终导致出现心理问题, 人格也会变得不健全, 甚至在基本的文明礼仪方面都会变得极度缺失。

3. 失学、辍学现象依然严重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 适龄儿童接受相应的学校教育是儿童的基本权利。同时保证适龄儿童接受相应的教育也是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很多农村家庭因为经济拮据、父母在外务工, 使得他们的子女无法进入学校享受应有的受教育的权力, 这样就导致很多留守儿童辍学在家。

二原因分析

1. 城乡二元分割体制

中国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制度的不完善, 导致城乡二元体系区别巨大。由于缺乏制度和政策保障措施, 再加上我国农村历来就经济条件差, 文化教育观念薄弱, 就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从客观上把农村和城市明显地区别开来, 特别是户籍制度的桎梏, 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即使跟随父母来到城市, 也无法与城市儿童一样享受同等的教育以及其他方面的福利待遇, 即使能够入读某所学校, 高额的学杂费和生活开支也会让他们的父母望而却步。在农村, 由于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足导致教育资源匮乏, 教师数量少、质量低, 也使得留守儿童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2. 父母教育角色的淡出

父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影响深远,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本领以及性格和人格的养成都是从父母那里汲取到的, 由于儿童的模仿能力极强, 父母的一言一行对他们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农村家庭的父母本身知识观念淡薄、教育水平低下、教育方法和经验基本没有, 使得留守儿童无法从父母那里吸收到有效的、纯净的精神营养和人格魅力。父母们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赚钱养家增加收入, 几乎完全忽视了自己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的教育角色, 甚至有些父母会存在读书无用的思想, 这种价值观会导致父母对孩子的学习不够关注。

3. 学校教育在各方面的不足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 农村学校给予留守儿童的教育在厚度和深度方面严重不足。由于管理的混乱、资源的缺乏, 导致很多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比较差, 在德、智、体、美、劳方面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甚至有的学校因为学生成绩太差或者品德的不够健全会放弃对他们的教育、引导, 这既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也不符合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与此同时由于农村地区教育经费有限, 有些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素质不够高也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带来很多问题。很多农村地区师资力量不达标, 教师也没有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而是将他们归为问题儿童, 只是顺其发展。

三对策建议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进程越来越快,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也不可避免, 但是这不能成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诸多问题的借口。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类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 需要对他们的教育问题给予足够关注与重视。

1. 政府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保护

城乡二元分割制度是导致留守儿童存在教育问题的体制原因。要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政府必须要尽快打破这种分割体系的桎梏。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尽快改革户籍制度, 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自由的转换与流动。其次要制定相关法律制度, 使家长不再因为学籍限制而要交付大量的借读费, 同时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 制定配套措施和政策, 提高教师待遇, 完善学校的硬件设备。另外, 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减少留守儿童的辍学率。

2. 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重视, 教师给予更多关怀和帮助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 学校教育相对家庭教育来说更为科学、系统, 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应给予留守儿童在精神上和经济上足够的关注与帮助。班主任和各科教师不能对留守儿童有歧视, 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耐心, 要经常与他们沟通, 让他们感到班集体的温暖, 教育留守儿童自立自强, 同时还须主动与儿童的父母进行沟通, 取得他们的配合。

3. 父母应加强与子女、学校老师的沟通和交流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情感来源, 亲情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对子女的爱是金钱和物质方面的, 他们会给家里寄钱、寄衣物, 尽量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要求, 却忽视了他们在学习、品德、人格、社交方面的进步与成长。父母应该定期与孩子进行交流, 沟通他们的学习情况、心理情况, 如果发现他们在心理、态度、性格方面有偏移和恶化迹象应该及时予以纠正和引导。另外, 父母应该增加回家的频率, 使孩子始终能够感受到父爱与母爱的伟大与存在。同时, 父母也应该与学校老师保持密切联系, 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受教育的各种情况, 使孩子始终在正确的教育轨道上行走。

4. 营造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数量庞大的社会群体, 同时也是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 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我们应通过大众传媒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 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 整合社会相关资源来帮助他们。各级政府部门要设立专门针对农村儿童教育问题的部门, 通过实行各种资金和政策上的鼓励措施吸引社会组织和企业来共同参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事业, 和村民一起在精神上和生活中给予留守儿童必要的关心和帮助, 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 使得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王凤霞.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成功 (教育) , 2011 (8) :7~8

[2]蒋笃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N].中国教育报, 2008 (3)

[3]贺超、王华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理论学习, 2011 (4) :52~54

[4]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2006 (10) :13~15

3.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篇三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这些在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父母监控机制弱化、学校教育和管理的缺失、政府与社区关注较少,致使部分“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突出、学习成绩下降、心理障碍较多。因此,如何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已成为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状况

1 父母关爱缺失,儿童严重“亲情饥渴”。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这些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能从父母那里寻求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中得不到及时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

2 家庭监护不力,教育现状堪忧。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其祖父母监护或由其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家庭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农村“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3 学校教育独立难支。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在农村学校,一些“留守儿童”课余时间甚至逃学光顾电子游戏室、玩电子游戏、看不健康碟片等。学校发现这些孩子犯了错误,经耐心教育效果不佳需要家长配合时,却经常联系不上家长,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请来的监护人,却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

4 地方政府没有尽责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地方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资金投入太少。二是政府对学校周边环境治理不够。学校周边有不少网吧、游戏厅,很多“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管教,加上生活费由自己支配,就频繁光顾这些场所,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成长。三是落后的户籍管理制度至今没有得到改变。

三、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几点建议

1 家庭:努力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把“留守儿童”变为流动儿童,让其呆在父母身边以便于教育;或者家长调整外出方式,父母中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负责任且有时间和能力监督、指导孩子的亲朋好友。

家长要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与亲子问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加强亲子间沟通,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

2 学校:加强管理,倾注关爱。一是开展帮扶活动。学校应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实行“一对一”帮扶机制;积极开展“留守儿童手牵手”活动,增加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方便“留守儿童”与在外务工的父母交流,让他们尽量感受到父母的呵护、亲情的温暖。二是注重心理辅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儿童”谈心,询问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解决心中的疑虑,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般的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 政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尽量住在学校。调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差别,并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以社区为核心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以及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应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关心和保护责任。

4.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篇四

——以夏官营为例

一.名词解释 留守儿童(the “left-behind” children),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包括内地城市,也有父母双双外出去繁华都市打工。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教育是按照一定要求培养人的工作,主要指学校培养人的工作。(现代汉语词典)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鲁迅:“教育是要立人。”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教育的目标可以理解为,自谋求个人的生存技能开始,到谋求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类命运持续科学化、幸福安全的高科技,用以造福人类,没有止境!

科学的教育是立体的,它分为4个层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

学校教育:指对学生智商(I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

家庭教育:指对学生情商(E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

社会教育:指对学生德商(M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

自我教育:个人以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行为。

四个层面相互交融、重叠和互补,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教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依据社会的需要,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开发其体力和智力的活动。

二.选题:中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普遍现状

首先,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

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存在一下几点:

1、学习状况一般;

2、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

3、道德行为差;

4、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存在负面影响;

5、留守儿童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 6.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

根据200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人。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报告显示,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学龄前(0―5周岁)、小学学龄(6―11周岁)、初中学龄(12―14周岁)和大龄(15―17周岁)4个年龄组占总体的比例分别为27.05%、34.85%、20.84%和17.27%。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约3000多万。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男孩占53.71%,女孩占46.29%,男女性别比为114:75。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研究”中侧重的是对教育状况的研究,而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对教育状况研究的限定,有着它的特殊性。本课题要达到的目的是在已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性情况下,真实、全面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及产生的原因,为教育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农村留守儿童是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留守儿童及其家人的生活与发展,关系到农村家庭社会的稳定,也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教育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的核心。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是事关农村未来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基础性条件。办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是服务“三农”工作大局、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最终演变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乃至影响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研究农村留守儿童不仅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可以增进学校教育的针对性,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更好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有助于贯彻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有助于增进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我们通过对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各种因素的分析,来建立一套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问题因素的一般理论,从而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从宏观上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问题,从而进行制度的改革。这一研究兼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我们主要侧重对理论意义的研究。目的在于了解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状况,丰富有关社会形态与本质的知识,激发出解释性研究中“为什么”的问题。

四.课题研究预期目标

1.通过此项研究,调查本地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摸清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2.通过此项研究,探讨构建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教育活动开展的方法及基本操作模式;3.预防或矫正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的教育问题,培养其良好的素质与健全的人格,开发其受教育潜质,促进其全面发展。4.童年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初步树立的重要时期,通过对夏关营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有关留守儿童的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同时也能够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

五.理论假设

1.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主要因素有六个:政策因素,地理因素,人口因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教育水平,后两个因素起主要作用;

六.研究假设

通过对后两类因素的具体化和经验的推演,筛选出10个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自变量:1.家庭人均年收入;2.维持家庭生计的主要生活来源;3.是否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4.或是父母哪一方外出打工;5.实际监护人(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上辈亲人,亦或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等实际监护的人)的受教育水平;6.学校老师对待留守儿童的态度是否相同;7.学校对留守儿童的一些措施;8.平时的娱乐场所主要在什么地方;9.更多接触的伙伴是否是留守儿童;10.主要接触的书籍除了教科书还有其他什么类型的书籍。

七.研究类型

解释性研究,横剖研究,抽样调查设计

八.研究方法

以统计调查为主,同时结合实地研究

具体方案:采用问卷法收集资料,主要还结合询问的方式进行资料的收集,利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除此外还需要有现场观察,深度访谈等收集方法。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

九.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分析单位主要是留守儿童(但抽样单位是户),辅助的分析单位有实际监护人、家庭、村、学校。调查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和影响他们发展的因素,调查的范围和对象是本校的教师大部分儿童,部分家长(临时抚养人)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人士及组织。

十.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

1.调查计划及时间安排

在正式调查前进行实地考察,走访预约各村干部,校领导等一些部门及领导。询问和观察被调查群体(分析单位)的交流是否有障碍,以修正方案和提出解决方法。

正式调查先从学校开始,用一周时间调查中学,然后每周调查两所小学,最后到访问阶段,每次访问15—20户(调查组有5个人,每人每次访问3—4户),每周访问一个村庄,计划一个半月完成。

除发放问卷,实地访问之外还需要进行现场观察,和对其他未访问村子的观察记录等。然后对资料进行整理和计算机处理,查阅文献并结合资料分析撰写研究报告。整个研究过程从准备阶段到完成报告约需要五个月的时间。

2.抽样方案

研究总体是夏官营地区留守儿童的居民户。

选点:第一阶段抽样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初中生以及五六年级的小学生进行调查,然后选择30—40户,深入实地访问;

第二阶段的抽样是随机选择3—4个村,预先到每所小学进行对留守儿童的调查,可以采用课堂询问记录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寻求小学老师的帮助进行询问,然后了解每个村的留守儿童的情况,每个村选出30—40个具有代表性的留守儿童,然后上门进行询问和作一些简单的交流,记录访问成果,分类并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3.设计调查问卷和访问提纲

基本问卷的调查是对五六年级以及初中在校学生的各项特征和基本情况:是否是留守儿童,年龄,受教育程度,学习成绩,受处罚情况,受表彰情况,爱好学习情况,旷课情况,娱乐情况,对老师的满意程度,对父母的态度,对周围学习环境的满意程度,家庭的贫富情况,放学回家后会做些什么事情等等。每一个方面都设置一个或多个问题来进行了解。

另外,还有对学校老师的各项特征和一些基本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询问:对学生家庭情况的掌握程度,在校学生中有多少留守儿童,学校对留守儿童的重视程度,在受到处罚和表彰的学生中有多少是留守儿童,老师怎么对待这些受处罚的学生的等等。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情况所作的询问提纲:是否很想父母,为什么想,想什么,每天除了上学还做些什么,周围一起玩的朋友还有谁的父母出去外面打工了的,被谁管着,被管着严格的程度,喜欢学习的程度,为什么自己想学或者不想学,喜欢运动的程度,喜欢看什么动画片,喜欢看什么书籍等等。

根据实际监护人的特征及情况的调查提纲:家庭收入,工作收入,生活来源,和孩子的交流情况以及交流什么,对孩子成绩的关心程度,对待孩子读书的看法,自己的受教育情况以及对孩子学习的帮助程度,是否刻意影响孩子行为和语言,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否优秀,是否考虑让孩子上大学,是否随意孩子看电视等等。

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观察,这个主要是观察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情况,留守儿童与周围同学之间的互动情况,放学之后的行为和娱乐情况,回家与实际监护人的互动情况,一个人的时候会主动地找谁交流,他们之间的互动话题是关于什么的等等。由于我们对于本地区还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主要观察其表情变化和互动情况。

4.调查场所

直接进入学校、家庭进行调查访问以及近距离观察。

5.研究经费

经费主要包括:车费,住宿费,生活必需品,给小孩子买些小礼品的费用,问卷制作的费用,调查的工本费,数据统计分析的费用,使用计算机的费用,查阅文献并撰写研究报告等的费用。

6.调查人员的培训

在调查进行前首先确保调查人员调查所获得的资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根据调查人员的各项特征和基本情况进行准确分工,然后针对性的进行统一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调查时的礼仪、调查工具的使用、对重要信息的记录、在调查时所遇到的困难的解决、遭到被调查者拒绝后的耐心、沟通所产生的障碍的解决、在调查过程中的生活管理及解决能力等。

(二)实施阶段

1.组织调查人员的统一培训,在各项技能得以全面展开和实施之后,按照计划投入实地调查研究,在调查的过程中不断观察并不断发现问题,及时交流和总结经验教训,克服困难,发扬自己的特长,继续进行研究;

2.定期和不定期组织课题研小组成员进行在调查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的交流活动,通过建立实践——研究——实践——研究的调查机制,促进课题研究成员之间互相补充、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课题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3.定期或不定期请有关老师指导、授课,以督促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三)总结阶段

1.对收集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

2.整合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请指导老师对本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

3.撰写论文,课题领导小组组织撰写论文、结题报告。

课题小组成员:

5.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篇五

赵国泰何晓燕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侯川中心小学

邮政编码:730711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hnzgt@126.com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与教育对策

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大力推进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为了跟上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步伐或者实际生活的需要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但是,截至目前,有能力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城市就读的农民工还是农民工大军中极少的一部分,或者,自己父母亲务工的城市还无力提供适合他们就学的环境。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格局,大部分农民工的子女留守农村,和他们的爷爷、奶奶,叔叔、婶婶或者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成了“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农民工进城后的最大牵挂和未来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现阶段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在监护模式、成长过程等方面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如果处理不当,将给这一群体的健康成长带来一系列问题,从而给整个社会带来不良影响。解决或缓解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种种问题,对维护社会安定、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了。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孩子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他们直接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和诱惑对象,如在四川甚至出现了一个13岁女孩“留守”家中被堂伯父诱奸生子的案件。此外,由于父母不在孩子的身边,孩子缺乏亲情的温暖照顾,导致孩子轻生自杀或走上其它极端不归路的案例也不少。

2、心理人格问题。据有关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留守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情绪不稳定。老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泪,但又很不情愿讲出自己的心里话。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

3、道德品行问题。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半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经常盘问或管教过严,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所以留守儿童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4、学习问题。那些由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得到帮助和指导。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学习上的辅导。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如果是父母双方都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就更难得到辅导。绝大多数农民工选择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接受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有调查表明,留守儿童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而当他们的学习成绩极不理想时,比普通学生更容易自暴自弃。当然一部分留守孩子学习认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孩子学习压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而这种心理压力也得不到及时的释放;一部分儿童由于自控力差,无人督促学习,再加上受外界的影响,认为学习与否都一样,对学习毫无兴趣。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教育对策

要解决或缓解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种种问题,至少应该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方面推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现象产生的政策原因;另一方面构建留守儿童的综合性社会支持体系,为留守儿童创造更为有利的成长环境。

1、从政府的角度讲。对于现存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力量不够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构建一个相互依托、优势互补的留守儿童综合性社会支持体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支持因素,各方面形成合力,有效地帮助他们成为健康人。具体做法包括: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使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老师更要充分发挥教育功能。通过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使他们在老师、同学群体中生活成长,以对缺少的家庭教育予以补偿,让他们在同龄群体中感受生活的快乐,也便于对其实行相对封闭的管理,减少留守儿童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要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才能完成。从横向看,各部委应协调以尽本部门应尽的责任,如政府的公安、新闻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及时与孩子交流、沟通,并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

2、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讲。家庭教育是我国儿童教育的重要形式,在儿童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方面、经济方面、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方面。如果被委托者年龄很大,身体欠佳,本身的行为能力有限,那么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有害。其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身心发展方面加以指导、关心、教育。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委托人、老师等,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及时教育,将错误思想扼杀在萌芽状态。并尝试经常性的通过多种方式和孩子交流,阶段性的写信给孩子,谈谈自己的工作如何辛苦,多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好好做人。第三,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的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第四,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目前,大家关注较多的是给留守儿童造成的困难,但实际上留守背后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用自己背井离乡的生活的痛苦与磨难,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从这个角度讲,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因此,以父母外出打工的种种正面经历为教育媒介,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应该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措施。

3、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的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或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围绕反映留守儿童生活的班会,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外出打工这一现象;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打工者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更能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学校还要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并及时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教育。通过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吸引他们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留守儿童融入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

4、从社会的角度看。留守儿童较之普通儿童只是由于生活环境中约束因素、沟通与指导因素的缺失,而具有一种被周围不良环境影响的更高的可能性。为此,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管学校生活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次、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所以要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根据社会教育的特点加以有效利用,对留守儿童加以正确引导。让留守儿童乃至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6.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六

近年来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度引起了社会的多方关注,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城镇化加速,社会政治经济快速发展,进城务工的青壮年农民工越来越多,多数孩子没有条件留在父母身边,只好继续留在农村,由自己的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料,其数量更是连年增长。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为了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我做了一些调查。本次调查要在我自己所在的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一农村展开,调查方式主要是以问卷的形式,分别针对留守儿童和监护人双方。调查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问卷60份,有效问卷58份,有效率为97%。通过对问卷进行分析,调查结果总结如下表:

总结以上两表我们可以发现以下问题,相信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全国留守儿童现状: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更好地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足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地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地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调查发现,存在于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习状况一般。

2、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

3、道德行为差。

4、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存在负面影响。

5、留守儿童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

6.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

7、生活条件较差。

另外,众所周知,中国的农业被称为“老弱病残”农业。优秀的劳动力大部分都离开乡村去城市打工了,老弱病残成了农业的主要劳动力。留守儿童在其稍有一点力气的时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劳动者的队伍中去,即使他们不去干那些高强度的体力活,也要承担各种家务劳动。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的影响也极大。

(二)引发此现状的相关因素

1、社会关爱不足

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他们多在性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加之,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对于自己家庭及亲缘关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难处境,他们虽有同情的态度,却也无可奈何。于是留守儿童们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有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学习偏差、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2、监护人自身因素有缺陷。一是责任意识不强。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给孩子更多的爱,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爱自己。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中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心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忽视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监护责任不明确。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上的精力就不够。

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需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他们不知道从心里上来照顾儿童,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是去了重心。

3、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当今,一方面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边远山村。因此,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祖祖辈辈都无法摆脱的困境。当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是,他们只能选择精彩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4、复杂的社会因素难辞其咎。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过早过多涉足社会的各个方面,但由于其天真幼小,无法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与状况,分不清是非曲直。因此,网络游戏、色情影像、黑社会势力等等,在他们有幼小的心灵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把一些与社会和到德格格不入的东西当做时髦 去追求,当做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当成白的,把对的当成错的,进而使他们在自己的心里发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存在许多的困惑和问题。比如抽烟酗酒好爽,奇装异服好酷,哥们义气拔刀相助是英雄,等等,是大多数留守儿童身上都存在的问题。这样的社会环境也给社会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隐患。因此,我们认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原因。

社会因素中还有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歧视农民工子弟。由于存在部门利益至上的缘故,各级政府已经制定的有关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实,进城农民工子弟无法享受与当地儿童同等的接受教育的权益。

(三)相应措施

从上面的简单说明我们可以看到,出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很多,也很严重,已经不是个别人的问题了,而是关系到一个人数达2300多万的群体的问题了,而且这个群体还在不断壮大。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而面对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状,无疑对中国日后的发展极为不利的。留守儿童无论是学业、心理、健康、前途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他们都是农村的儿童,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使他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未来的新农村建设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要想找到解决的办法,必须先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留守儿童现象的出现从大的方面讲就是因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产生的。农村经济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所以我们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时要尽量寻找其产生的更直接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不至于耽误一代人的成长。

1、要求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

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加强管理,施以爱心

把 “留守儿童”的教育已经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地都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档案资料的内容有,“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临时监护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石,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

7.浅议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篇七

一、留守儿童的管理现状

(一)监护人溺爱放纵,学校教育难以奏效。家长爱孩子是人之常情,孩子得到爱的满足是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但是外出打工的家长,一般一年回家一次,最多两次。在家时,给予“100分”的爱,恨不得把全身心的爱给孩子,甚至把变味的爱也给孩子。孩子要钱给钱,要物买物,要干什么就干什么,家长对他们娇生惯养,百依百顺,甚至是溺爱放纵。

(二)留守儿童缺乏管护,节假日安全难以保证。留守孩子由于父母不在家,缺乏家庭管护,加之节假日是孩子的自由活动时间,这就造成学校与家庭管理的“真空地带”,他们年纪尚幼,思想单纯,自我保护能力差,往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节假日在水塘中游泳,在水坝边垂钓,在公路上飞车,在网络中沉迷……很容易出现意外伤害事件,成为影响学生安全的一大隐患。

(三)留守儿童隔代管教,监护管理难以到位。留守孩子一般是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朋友临时监护,大多数监护人是爷爷奶奶。这样隔代管教、监护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是极端溺爱,一是极端粗暴。爷爷、奶奶年纪大,对小辈往往溺爱放纵,小孩要钱给钱,要吃给吃,每天上学就行,至于在外面干什么,就不管了,想管也管不了。失去约束的留守儿童特别顽皮任性。有一些老人,一生辛苦一辈子,好不容易把儿女拉扯长大成人,现在又要照看孙子、孙女,又要处理家庭琐事,身心极度疲惫,脾气粗暴,教育方法简单,对留守儿童非打即骂。这样不但不能管教好留守儿童,反而发生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事。

(四)家校管理脱节,心理磨合难以实施。

二、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

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必须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覆盖到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各个环节。在深入了解了影响这些“留守儿童”的表现和原因后,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可采用不同的工作方法和教育内容。

(一)健全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在关爱留守儿童中的积极作用。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学校要起积极作用,努力帮助外出务工的家长解决后顾之忧,真正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1.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学校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片。

2. 实施关爱留守儿童责任帮扶制度。

签订承包责任书,建立教师关爱学生校务日记,让有条件的教师成为“代理家长”和“爱心妈妈”。部分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随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教师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孩子的情况,帮助监护人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

3. 实行留守孩子“谈心日”制度。

学校定期召开留守儿童会议,每班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关于留守儿童的主题队会活动。通过正面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难,认真学习,遵规守纪,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明白父母打工挣钱来之不易,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班主任、科任老师平日要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身心健康,让留守儿童深切感受班主任、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增强师生的亲切感和信任感,进而成为可信赖的朋友。

4. 加强对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一些留守孩子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

5.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方式,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注重因材施教,发挥每个学生特长,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学有所长。

6. 建立关爱留守孩子的应急机制。

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学校→家长(监护人)→政府”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留守儿童在校期间遇到突发事件,要30分钟内告知委托监护人,1小时内告知在外务工家长,2小时内报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在任何情况下,以保证学生的安全为第一要求,不得拖延推诿。层层签订学校安全工作责任状,明确包保责任制,对重点留守儿童实行师生“一帮一”、“一带一”包教帮扶,使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

(二)加强沟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

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必须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覆盖到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

1. 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交流与沟通。

学校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公布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开设亲情专用电话,让孩子跟家长保持联系,家长可以随时通过电话,知道孩子在校的情况;通过书信的方式与家长定期联系,如通过下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孩子学习状况,并把家长务工情况告诉学生,让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

2. 重视家庭教育。

关心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不仅是父母应尽的义务,而且是法律赋予的责任。孩子在幼儿时期,父母尤其是母亲不应该离开孩子,外出务工要尽量带孩子随身就读或把孩子寄养在有一定条件、有教育能力的人家。做到在外地多联系孩子,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利用务工淡季尽可能多地回家与孩子见面,在孩子生日期间或传统节日时捎寄些衣物、食品,让孩子体会到父爱母爱。

3. 注重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培训。

学校通过举行培训班、召开座谈会等途径,加强对孩子家长或其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使之提高文化水平,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和监护孩子的水平。

4. 加强同村社、家庭的合作。

为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学校可启动“留守儿童关爱工程”,成立“贫困学生救济基金”。学校同村社、家庭联系,印发“关爱留守儿童倡议书”等,使社会各界都来关心教育,关心留守儿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多管齐下,综合管理。

8.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 篇八

【摘 要】2008年全国妇联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全国农村留守童”。儿童约有5800万人。由于种种原因,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在教育上逐渐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探讨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1.学习成绩令人担忧

在一项留守儿童的调查问卷中,抽取100名留守儿童作为样本,结果显示其中46%的学习成绩较差,41%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下,10%的学习成绩较好,仅有3%的学习成绩优秀。在农村,教育观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读书无用论,很多人认为读书并没有多大的用处,而出去打工还能挣很多钱。另一种是认为读书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感。

2.留守儿童异常的个性心理发育特征

学生正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小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由于长期的家庭缺陷,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久而久之,给子女的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更加突出。因此,不健康的心理素质往往是摧残留守儿童的“重磅炸弹”。在个性特征上,留守儿童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不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或者过分淘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留守儿童良好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

3.留守儿童犯罪与越轨现象严重

留守者,即表示他们孤独的滞留于农村,当城市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撒娇邀宠的时候,他们却只能冷对落日余晖,寂寞门庭;儿童者,即表示他们心智未成熟,最需要亲情的庇护,社会的关爱。留守儿童相约自杀,其实并不偶然。一份来自广东三大监狱的调查显示,八成犯罪是在幼年时留守农村无人看管。换言之,他们年少时曾是留守儿童

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使得留守儿童违法违纪现象很严重,这些孩子逃学、旷课、不交作业,甚至参与社会小青年团体,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还有的孩子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离家出走,甚至被拐卖。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的、不良的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成年人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1.家庭方面

儿童的社会生活知识、道德规范,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一个人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也首先与家庭有关。其一是祖辈觉得孩子缺少了父母的照顾,十分心疼,因此对孩子过分溺爱,养成了孩子任性的性格;其二是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在学习方面不能给孩子任何帮助。祖辈在精神和体力上都处于衰老的过程中,对孩子的管教有时难免力不从心。在教育方式上,他们很难和孩子畅通的交流,儿童的沟通障碍对其语言及创造性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寄住在其他亲戚家的孩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就更加不利。在亲戚的立场上不便对孩子进行管束,孩子也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感觉总是寄人篱下,也容易和亲戚家年纪相近的孩子产生矛盾。而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在平常一般是通过电话或书信两种形式,而电话的快捷成了亲子间沟通与联系之首选。但大多数父母至少半个月才给孩子一个电话,少数是到了期中或期末考试时,来个电话问问成绩了事,儿童行为得到密切的注视,时间上的长期间断性、空间上的远距离性、交往的非面对面性、互动频率低的特点,从而造成亲子之间的交往几乎成了一种监管情感的缺失。

2.学校方面

学校是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社会化主体。如果说家庭里的社会化是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形式,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实现的,那么学校中的社会化则强调专门的学习,带有半强制性。学校教育对人的社会化具有更强的指导作用。

3.留守儿童的存在三大现实命题

一是,农民工子弟在城市受教育的困境。农民工子弟在城市读书太难,程序繁琐,手续复杂,无尽的白眼,冷漠的拒绝,还有令人不堪的隐形收费。二是,城乡二元体制未获根本松动的困境。有学者认为,要减少留守儿童,根本之道在于,要为长期稳定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提供进入城市户籍的机会,打破城乡二元体制。

三、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建议和对策

1.搞好留守子女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抚养孩子、教育孩子、管理孩子是为人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专家认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成分占70%以上,有时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既然如此,外出务工的父母切莫忽视对孩子的教育。一是沟通时间的分配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或者至少半个月要能交流一次。如果经济允许的话,可以一个学期中间回来一次.二是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成绩,其他方面也应该询问,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心。三是在交流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方面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如果父母经常与子女以书信交往,子女就可以把父母作为一种倾诉的对象,而电话由于价格昂贵而不具备这方面的功能。另外,除了与孩子保持经常的联系外,还应在外出前主动与子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

2.抓好留守子女的学校教育

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子女的教育实施单位,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职权和职能范围内,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关心呵护。针对留守孩子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可以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也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让学生的各种烦恼有地方倾诉,为学生打开“心结”。

在此基础上,班主任对此类学生进行跟踪教育、定期家访,一方面向这些留守生抚养者反映该生在校情况,另一方面知道他们如何配合学校教育管理好孩子。学校还与学生所在的村委会联系,让村干部和社会各界参与教育留守子女。学校通过建立留守生档案,使外出打工的父母打工教子两不误。老师、学生和家长经常沟通,学生的表现得到了有效教育和监管,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留守学生们同样感受到温暖和关怀。这种办法有效地起到了教育管理好这类学生的目的。

3.关注、鼓励和帮助留守儿童

首先,任课教师必须对这些留守子女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其次,应多多关注这些留守子女的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地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再次,对这些留守子女的教育,应以鼓励为主,使老师的鼓励变为对这些孩子学习内在的监督和动力。老师应经常与这些学生的家长或监护人联系和交流,以便共同及时地解决这些学生存在的问题。总之,老师的爱是抚慰这些留守孩子最好的良药。

4.农村应加强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力度

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一项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应该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农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护人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好外出务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把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9.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篇九

杉木桥中学课题组

一、教育科研组织及职责

成立学校教育科研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及职责如下:

(一)科研课题领导小组:负责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总体安排,日常管理、科研督导。

组 长:刘公平副组长:郑铭

成 员:艾理文 郑德发 刘震 刘乐文 唐武平黎冬泉

申龙慧 唐妃 唐娟 刘玢 艾梅香

(二)科研课题审核小组:负责组织科研课题申报、评审、立项工作。

组 长:刘公平副组长:郑铭

成 员:艾理文 郑德发 刘震 刘乐文 唐武平黎冬泉

申龙慧 唐妃 唐娟 刘玢 艾梅香

二、目的任务

通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开发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档案袋,记录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快乐、进步和发展,对于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三、对象要求

1、开发出适合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档案袋,并在学校教育活动 1 中发挥作用,从而探索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最佳模式。

2、让农村留守儿童体会到积累、提高、成长的乐趣、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四、科研课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五、课题申请、立项

(一)根据学校发展和教育教学实际需要,每年根据课题申报情况拟定《课题指南》。教师依据《课题指南》填写《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请书》,完成课题设计,报学校科研课题审核小组。

(二)科研课题审核小组对上报的研究课题进行审核和立题论证。经确认和批准后确认为县级课题。

六、课题实施与管理

(一)凡经学校或上级管理部门批准立项的课题必须根据《课题指南》和《课题设计》认真开展研究。

(二)科研课题考核小组及时跟踪课题研究情况,具体业务由教研组负责。课题组教师应密切配合,积极接受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研究,加强指导,及时反馈检查情况。

(三)为提高科研能力,学校将定期组织专题研讨或选派实验教师参加专题学习。

(四)科研课题教师加强原始实践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课题考核小组对日常检查情况作深入分析,及时反馈,然后拟定阶段性指导意见。

(五)学校定期组织研究成果评比活动,积极向上级教育部门、教育刊物推荐优秀成果。

(六)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上一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有关的研讨课并交相关资料(小组上有活动记录,上课教师有授课记录,听课教师有听课记录)。

(七)科研课题的研究期限原则上定为一年。

七、教育科研成果奖励制度

(一)经学校批准的科研课题,经检查考核完成科研任务,达到科研要求每学期末每位实验教师发给50元教育科研经费。

(二)在实验研究中开发出相关校本教材,得到社会和同行的认可,且经试用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给以一定奖励。

(三)课题研究成果具有可行性,并能在较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取得明显社会效益,或被申报为上一级课题的给以一定奖励。

(四)与科研课题有关的论文在省、市、县级评选中获二等奖及以上奖励或在教育报刊上发表的每篇分别奖励50元、30元、20元(多人合著的只按一人计算)。

(五)完成阶段科研计划并已经结题的课题,科研成果显著,有结题报告,经考核小组考核、评估,给予一次性奖励。

(六)在与科研课题相关的教学业务评比中获奖的学校亦给以相应奖励,奖励办法参照第四条。

(七)未完成科研任务的期末不再发给教育科研经费。

(八)以上各类教育科研补助、奖励由科研课题考核小组分类拟定考核、评估指标,负责具体评定。

八、附则

1、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2、本方案在执行过程中若有补充,以补充规定为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杉木桥中学课题组

一、研究的背景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二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三是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我校作为一所规模较大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接纳的留守儿童比例较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明显感觉到问题较多。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掌握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我们计划对我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出专题研究。

二、国内外相近课题研究情况: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主要是近几年才有的。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有些已取得研究成果。

三、研究目的:

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将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期少年儿童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区别开来,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四、研究的内容:

建立接受课题研究的农村留守儿童的详细档案;精心设计、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并研究档案袋的应用方法和途径;研究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方法和相关资料收集。

通过实践、研究、探索,最终找到成长档案袋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带来的帮助以及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应用的最佳模式。

五、研究的方法、文献资料法: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了解我校、周边部分学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3、教育实验法:对我校留守儿童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实验研究,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经验总结法:对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案例研究法:选择恰当的学生样本,通过跟踪调查、教育引导,摸索留守儿童教育的一般规律。

六、研究的实施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1年半(2015年9月—2017年3月)

(一)准备阶段(2015.9-2016.3)

1、对课题研究的认识,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对留守生进行调查、分析、建档。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6.3-2016.8)

1、组织课题开题,实施课题研究。

2、定期召开课题会,交流反馈信息,确保目标的达成。

3、邀请专家组来学校指导课题。

(三)总结结题阶段(2016.8-2017.3)

1、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形成研究报告。

2、申报评审结题。

七、研究的成果预期:

1、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验论文、案例研究成果

2、给学校的有关教育教学建议

3、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明显好转

10.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篇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置在其所在的城市,只能将其留在农村,由夫妻中的一方留下照顾,夫妻均进城的家庭则将子女托付给老人或者亲人朋友照顾。由此,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青少年群体——“留守儿童”。而这一特殊群体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父母外出务工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有少数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也变的更加坚强、懂事,自理能力强。父母的外地生活或多或少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他们努力学习,争取考上大学继而走进城市。然而除了经济上的些许改善,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带给他们更多的恐怕还是亲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由此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成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迫在眉睫。

问题之一:留守儿童教育主体的变更。由于父母的外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体变成了其他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老年人大多对孙辈较溺爱,加上疼惜孩子,因而对孩子更是有求必应,对其顽劣行径也舍不得严厉管教;再者,农村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更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加之年纪大了,精力有限,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智力上都难以有效承担起对孙辈的家庭教育职能。而寄住在亲戚家的孩子,家庭教育则更加淡薄。因为在亲戚的立场上一般只管留守儿童的吃穿,不便或者不善于对孩子进行管理教育,孩子也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致使部分儿童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有的还形成了较为严重的不良习惯,如:迟到、早退、旷课、厌学、逃学;喜欢进网吧、游戏厅,以解孤独苦闷;吸烟、酗酒、撒谎等。

问题之二: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个体产生终身的影响。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父母的爱是儿童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基本的心理需要。但是,正常的家庭生活和亲子关系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无疑是一种奢望。留守家庭或者父亲外出,导致父亲的家庭教育角色弱化;或者父母双方外出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长此以往,必将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如笔者牵手的湘乡市小学五年级小女孩刘某,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她和年迈的奶奶生活在一起,孩子非常胆小,自我封闭,自我防备意识强。我们驱车两小时到他家看她,她很少讲话,几乎没有情感交流。因此,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质量和孩子的发展水平。而代养人不科学、不理性的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孩子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

问题之三:两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的父母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希望通过到城镇“淘金”改变家庭的状况,其饱受的艰辛是不言而喻的,他们本身就需要给予关爱,而社会在这方面做得还很欠缺。他们的身心压力很大,得不到合理的宣泄,而孩子就成为了他们的精神寄托,或者说更多成分是情感迁移。两个特殊的群体,复杂的情感交织,构筑了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方式。他们一方面希望孩子有出息,努力学习,将来做“人上人”,另一方面又怕孩子吃苦,吃不好,穿不好,被人瞧不起,所以拼命用金钱物质弥补愧疚,同时也能说明自己走出小山村的能耐,“走西口,闯江湖”的体面。所以,这种过分的物质关爱中有很多市侩的炫耀成分。这种爱之不当,导致孩子大把的零花钱,比吃比穿,而处在这个年龄的儿童,生理心理都还很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现象的影响,手里过多的零花钱往往进一步助长了他们的不良习气。这种监护权的缺失和畸形补偿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社会化和道德发展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问题之四:父母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农村贫困文化及教育现实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进城务工虽然没有改变他们农民的身份,但改变了他们的职业和生活方式,某种程度上说也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因此很多人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变化,认为打工也是一条不错的致富道路。辛辛苦苦读书到头来还是要打工还不如早打工早赚钱。如湘西永顺县初二小女孩XXX,家里四个孩子,父母只希望孩子初中快点毕业去赚钱。于是,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性的价值取向,进而将其演化为一种短视的实惠观,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有些父母甚至会在假期把孩子接到身边,让不谙世事的孩子们从小就听多了父母所描述的、或者他们已经亲身体会过的外面的花花世界,致使这种“不上学可以省很多钱;不上学还可以挣很多钱”的观念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

问题之五:教育管理方式的异变。父母外出及老人亲戚代为监护不仅导致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时间严重不足,而且父母在外打工,远离孩子,如何实施遥控管理,不少家长方法贫乏。他们大多选择以金钱为诱饵,以打骂为主的方式,依据成绩单的绝对值来判定子女成长的优劣,成绩好则给以金钱和物质奖励,再不合理的要求也满足孩子;成绩差则一顿打骂,无视孩子成长的过程,摧毁孩子的自信心。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是教育管理方式异变的典型表现,也是导致留守儿童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问题之六:教育上过分依赖于学校,重智轻德,重身轻心。近年来,农村学校教育在国家的重视下的确有了较大改观。但是,农村学校教育的表面繁荣也助长了农村家庭教育的惰性,致使农村家长过分依赖学校,认为自身能力有限,只要把孩子交到学校就放心,削弱甚至放弃自身应尽的教育职责。加上学校、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缺乏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也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找不到正确的方向。由于自身教育水平的落后,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身体好、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忽视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德行,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智育上,又过分关心分数。分数代表一切,忽视孩子智力开发和创造力的培养。这种不健全的教育观念更加使得留守儿童在成长中出现的心理、行为习惯等系列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留守儿童这个特殊而庞大的群体关系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也维系着每一个留守儿童家庭的幸福。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除了需要学校及社会的广泛关注,最直接也最容易出效果的方式还是家庭教育,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提高和改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职能。

第一、完善社会管理,建立关爱两个特殊群体的长效机制。

对于完善社会管理,加强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要加强社区建设,增加社区服务功能,完善三结合教育网络,在宏观上建立关爱机制,要让亲子之爱、教育的力量、社会的关爱与促进区域发展协同。

第二、选择好代养人和亲子之爱协同。

父母外出打工之前一定要为子女选择好代养人,应尽可能地找有帮扶能力和较高教育水平的亲友做留守儿童的代养人,代养人精力和教育能力有限的还可同时委托合适的人负责对子女日常的教育与监护,依据子女的性格特点等与代养人或其他监护人商讨好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同时引导子女融入代养人的家庭生活,努力为其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多和代养人或其他监护人沟通,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适时回到孩子身边,让孩子感到父母在关爱他(她),协助代养人或其他监护人做好对子女的教育工作,做到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娇宠溺爱,做到严与爱的结合,运用自己的情感和理智促使子女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也能健康成长。

第三、摆脱狭隘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切实重视子女的教育。

子女生活在完整的家庭结构中是其教育和发展最为有利的环境。家长应努力创造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其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是将来他们踏入社会,影响其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因为没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的情感更为神圣,父母的心是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火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象。(马克思)”同时,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育儿理念,并将其有意识地融入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全力支持子女的教育,保证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克服自私的实惠观,将子女的健康发展放在首位。

第四、父母应转变用金钱弥补愧疚的心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

除了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之外,切忌过度的物质满足。我们能够理解家长以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其无法亲自照顾子女的愧疚心理。但是,即使是再多的物质和经济补偿也弥补不了子女见不到父母对其造成的心理“创伤”。相反,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往往为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了温床,提供了条件,使他们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如沉溺于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临时没有钱引发偷盗、抢劫等犯罪行为。所以,父母应转变心态,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上关心子女的发展。

第五、孩子留守,家长不能“溜守”。

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防止其滋生消极的思想倾向。为子女选择适宜留守儿童的的学习方式,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让子女在校寄宿,随着学校社会对留守儿童越来越关注,寄宿制成为目前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难题非常有效的措施之一。其优势在于寄宿对锻炼一个人的适应能力很有好处,能够帮助留守儿童改善生活,促进个性发展,提高学习成绩,改变辍学倾向,培养道德情感、社交技能,提高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另外,父母也可以在学校的科学指导下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提高自身教育子女的能力和水平。

第六、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

目前,大家关注较多的是给留守儿童造成的困难。但实际上留守背后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将自己在外的见闻以及背井离乡的生活的痛苦与磨难,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将对他们产生着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有利于引导孩子提高勇气,树立信心,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从这个角度讲,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因此,以父母外出打工的种种正面经历为教育媒介,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也可以成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一个亮点。

第七、父母还可以依据自己在外打工的实际情况创造条件为子女提供一个社会实践的机会。

如利用假期将孩子接到自己打工的城市共同学习生活一段时间,使孩子们开阔眼界,同时也可以通过和父母呆在一起来培养亲情。父母也可以用这段时间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孩子做好修身的第一课。

11.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篇十一

【关键词】留守儿童;现状;教育

一、“留守儿童”的含义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

二、“留守儿童”的成因及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学生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这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我校位于甘肃省的一个小县城,今年旱情严重,有些家庭几乎绝收,为了维持生活,多数家长只好外出打工,所以今年学校里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学生”。

1.生活状况不尽人意

留守儿童的父母因为在家务农的收入无法让家庭过上稳定富裕的生活,所以才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虽然他们出去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但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不平衡的,所以他们在家庭生活开支方面很节约。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儿童时期正是生长发育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更是十分重要的。

2.安全存在隐患

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基本上都是孩子的爷爷奶奶,由于年龄、生活等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安全看护。因此在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儿童成了绝对自由的人,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们知道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自控、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很有可能做出极其危险的举动,从而造成无法估量的后果。

3.心理问题比较严重

由于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代理监护人无法代替父母完整的监护职责。当留守儿童遇到成功、失败、困惑、孤独时,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代理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性格内向,不开朗,对父母产生不理解的情绪。

4.学习问题

留守儿童绝大多数是由爷爷奶奶抚养,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所以留守儿童无法在学习上得到他们的帮助和指导。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但由于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

三、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1.用爱激励孩子

“留守儿童”多数在农村,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一般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姨妈等照料。在他们的心理上,对孩子的“爱”理解不够全面,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顺着孩子,一切护着孩子,这就是爱。其实这是种不健康、不负责的爱,是一种溺爱。真正的爱就是一种积极负责任的爱,不但要让孩子吃好、穿好,而且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有错必改。像父母一样经常与之谈心,使孩子心情愉快,学习目的明确、自强不息,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这才是一种真爱。

2.搭建心灵的桥梁

作为老师,应当主动联系留守儿童的家长,敦促家长尽量定时与子女通电话,以此来沟通感情,拉近了家长与留守儿童的心灵距离。此外,我经常组织留守儿童给远在他乡的父母写信,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表达对父母的思念、理解与问候。让他们懂得他们父母在外工作的不容易,自己的安逸是由父母艰辛的付出而得来的,从而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目标。

3.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增强法制观念

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爷爷奶奶的监管不到位,自制力差,往往因为一点小事与同学吵架,甚至会动手打架,这样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安全。每学期,我们学校都会从当地派出所请来专家为留守儿童开展一到两次的安全与法制教育讲座,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与法制观念;在班上,我经常举行“全班一家亲”等主题活动。我还会利用班会课、晨会等,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教学生如何自我保护,并从电视、报纸、网络上搜集一些案例,讲给他们听,引起他们的警戒,从而加强留守儿童的法制观念。

总之,老师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也是他们思想道德进步的引导者,更是他们生活的保护者。

参考文献:

[1]徐群.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156-157.

1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 篇十二

留守儿童现象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的基础教育问题,这一问题不仅事关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必将对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何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笔者现从问题、成因及对策方面略谈一些认识。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成因

1. 家庭教育的缺失。

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家卡尔·维特关于孩子教育的学说认为,“家庭教育不好就是由那些最优秀的教育家进行最认真的教育也很难有好的结果”,而“留守儿童”的家庭通常是父母一方或双方都外出务工,将子女交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嫡系亲属代为照管,这样势必会造成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亲子教育存在问题:缺乏亲情关爱。很多外出务工人员长年累月在外忙碌,一年甚至几年都不回一次家。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内部亲子之间的交往具有时间上的长期间断性、空间上的远距离性、交往的非面对面性以及互动频率极低的特点,致使亲子之间的交往几乎成了一种正式的次级群体交往模式,“留守儿童”父母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事实上的旁观者。缺少亲情,缺乏爱心,缺失道德观念的正确引导,从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承受能力弱,由此带来了道德观念、安全意识和正确认知能力的弱化,使“留守儿童”脆弱的心理滋生出一种不适应感,往往会导致其心理的畸形变化。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给父母照顾,隔代教育弊端很多,难以使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一些只有一方父母在家的家庭中,由于父亲或母亲所要承担的家务较多,或为了生计在周围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及其情绪、情感变化的关注很少,致使“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心理往往被忽视。

(2)学校教育的缺位。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学校理应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但从现实的情况看,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显然没有到位:

一方面,绝大部分学校的教育理念依然是把追求升学率摆在第一位,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沦为一种口号或“摆设”。在许多农村地区,学生成绩的好坏是对学校和教师进行评价的唯一标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好”学生而忽视或放弃对“差”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好的“留守儿童”我行我素、行为随意甚至自暴自弃、自甘堕落。同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脱节,表现在“留守儿童”的家长与老师之间,尤其是与班主任老师之间联系和沟通的严重缺乏,没有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效应。

另一方面,社会教育的缺乏。现行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和人口管理制度,使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之中,他们的其他家庭成员只能留在农村,子女很难在城市入学。由此带来的弊端很多,尤其是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难以得到应有的保证。可以说,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社会分隔和某种程度的对立,不仅是对农民工及其子女感情和教育的伤害,对整个社会的和谐也是一个严重威胁。

2.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与支持。

(1)政府应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城乡二元对立是导致农民工向城市涌动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农民渴望着生存环境的改变,去城市打工便成为了谋生的选择。而广大农民工的户籍在农村,他们的孩子不可能像城市里的孩子那样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和服务。所以,打破城乡分割户籍制度,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就成为了一种根本的解决方法。

改善流动儿童在城市学校就学的政策。从长远来看,如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减少农民一样,解决“留守儿童”的根本目标也是结束留守。为此,改善流动农民在城市的就业环境和生活环境,特别是改善流动儿童在城市学校就学的社会政策环境,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治本之策。

(2)家长应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起关键作用。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一代。

“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转变教育的责任观念。家庭教育不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还会间接影响学校和社会给孩子的教育。“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多与孩子沟通,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关心“留守儿童”,要从“心”开始。长期在外的父母应充分利用电话定期和孩子进行沟通,对其进行教育。此外,还要多地和家里的监护人、学校老师电话联系,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孩子的各种情况,父母要千方百计让孩子体会到亲情和温暖,使他们少些寂寞无助,多些深情关爱。孩子要学习,父母更要学习,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提高。

(3)学校应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起基本作用。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最重要的方式与途径,关涉人生幸福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积极性主要来自于对成功的渴望。“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和家庭教育的缺失,他们内心渴望学业的成功较其他学生更为强烈。学校要重视这种渴望,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教育对他们进行智慧启发和心灵陶冶所带来的内心的充实、和谐、光明和快乐,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教育的意义并在教育意义的浸润之下实现个体身心素质的全面、生动、活泼的发展。

第一,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学校可建立全日制寄宿学校和食堂,既可以兼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有利于学生的安全。建立寄宿制学校应该是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减少“留守儿童”的辍学率,也是让家长放心的好办法。同时,完善农村教育体系,探索适应“留守儿童”需求的农村办学模式,各级政府应该对农村“留守儿童”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合理分担教育成本,取消所谓的借读费和择校费。另外,学校也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尽可能设置心理课程,配备专业心理辅导老师,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健康地学习、生活,为学生铺设心理健康绿色通道。

第二,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 (1) 鼓励教师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深入学生家庭,指导家长或亲属学会关心孩子。 (2) 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加以分类区别对待。一方面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学习情况、生活状况、思想表现情况,另一方面,可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合力效应。

参考文献

[1]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 2004 (10) :15-18.

[2]佚名.全国妇联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EB/OL].2009-02-28) http://www.women.org.cn/

[3]蔡永飞.义务教育法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N].燕赵都市报, 2005-10-04 (5) .

[4]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J].上海教育研究, 2002 (9) :25-28.

上一篇:开发系统验收汇报下一篇:简论孔子仁爱思想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