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师工作总结

2024-10-19

中医医师工作总结(共8篇)(共8篇)

1.中医医师工作总结 篇一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医内科要点总结

一、感冒: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3.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6.“寒包火”(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双解汤

二、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1.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2.风热咳嗽: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风燥咳嗽: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7.肺阴虚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肺痈: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1.初期:清肺解表散邪-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3.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4.恢复期:益气养阴清热-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

四、哮证: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

1.发作期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2.缓解期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五、喘证:喘寒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闭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气阴两竭生脉散。

1.实喘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开郁降肺-五磨饮子

2.虚喘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合玉屏风散或合生脉散2)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六、肺胀气平浊苏越,水泛真苓蒙涤痰。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3)痰浊壅肺:涤痰泻肺平喘-葶苈大枣泻肺汤4)痰热郁肺:宣肺泄热、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5)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七、肺痨阴月火合保真造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八、痰饮:脾苓肠夏胸柴枳,胁枣络香阴沙参,溢支寒饮小青龙,饮退正虚肾气丸

1.痰饮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2)饮留胃肠: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已椒苈黄丸

2.悬饮1)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2)饮停胸胁:逐水祛饮-十枣汤控涎丹3)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4)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沙参麦气汤、泻白散

3.溢饮解表化饮-小青龙汤

4.支饮温肺化饮、下气平喘-小青龙汤

5.饮退正虚:温补脾肾、兼化水饮-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

九、自汗、盗汗:肺屏营枝阴虚六,心血归脾邪热龙。

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桂枝汤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4)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

十、血证:鼻(玉龙归山),齿(清水),咳(百泻桑),吐(泻龙归),便(黄弟归),尿(小白要归),紫斑(十茜归)

1.鼻出血1)邪热犯肺:清热泄肺、凉血止血-桑菊饮2)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3)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4)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

2.咳血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

3.吐血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3)气虚血溢:益气、健脾、摄血-归脾汤

4.便血1)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2)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3)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

5.尿血1)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3)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

十一、心悸:悸怯定志虚归脾,阴天阳桂凌苓桂,淤桃痰火黄连温。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甘龙牡汤4)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利水-苓桂术甘汤5)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6)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

十二、胸痹:胸痹淤血浊括夏,寒枳滞柴气生脉,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2)痰浊壅塞:通阳泻浊、豁痰开结-瓜萎薤白半夏汤3)阴寒凝滞: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4)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左归饮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6)阳气虚哀: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参附汤合右归饮

十三、不寐:不寐郁龙痰热温,食保虚火黄阿汤,心肾不交六交泰,心胆安神心脾归。

1.实证1)肝郁化火:清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

2.虚证1)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黄莲阿胶汤、六味地黄丸2)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心安神-归脾汤3)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十四、厥证,厥实气五虚四物,血实通淤虚人参,痰厥导痰食保神。

1.气厥1)实证:顺气开郁-五磨饮子2)虚证:补气回阳-四味回阳饮

2.血厥1)实证:活血顺气-通瘀煎2)虚证:补养气血-独参汤

3.食厥和中消导-神术散合保和丸

4.痰厥:行气豁痰-导痰汤

十五、郁证:郁肝柴火丹逍遥,气滞痰郁半夏厚,心神失养甘麦汤,心脾归阴火地黄

1.实证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2)气郁化火:清肝泻火、疏肝解郁和胃-丹栀逍遥散3)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

2.虚证1)心神惑乱:养心安神、甘润缓急-甘麦大枣汤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3)阴虚火旺:滋阴清热、补益肝肾-滋水清肝饮

十六、癫狂,癫狂结痰脾养心,火铁阴二淤梦狂

1.癫证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开窍-顺气导痰汤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安神-养心汤

2.狂证1)痰火上扰:镇心涤痰、泻肝清火-生铁落饮2)火盛伤阴: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二阴煎

十七、痫证:风定痰涤淤通窍,心脾六归肾左天。

1)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2)痰火内盛:清汗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3)心肾亏虚:补益心肾、健脾化痰-大补元煎、六君子汤

十八、胃痛:胃寒良食保滞柴,瘀失虚寒黄建中,湿热清中阴虚贯。

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2)饮食停滞: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3)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4)肝胃郁热:疏肝理气、泄热和胃-丹栀逍遥散5)胃阴亏虚:滋养胃阴、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6)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和胃理气-失笑散合丹参饮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

十九、噎膈,痰启津沙淤通优,气虚阳微补运脾。

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启膈散2)津亏热结:滋养津液、泻热散结-沙参麦冬汤3)瘀血内阻:破结行瘀、滋阴养血-通幽汤4)气虚阳微:温补脾肾、益气回阳-补气运脾汤或右归丸

二十、呕吐。呕邪藿香食保和,痰夏肝气四七煎,脾香阳理胃阴麦。

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2)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3)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4)肝气犯胃:疏肝和胃、降逆止呕-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5)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丸6)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

2.中医医师工作总结 篇二

1 我国中医人才培养的协同系统构建存在的问题

协同理论是德国物理学家哈肯于19世纪70年代创立的。协同理论强调协同效应, 特指复杂系统内由于各子系统之间的互动而产生超出各要素单独作用的效果, 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联合行为。经济学家熊彼特最早提出创新理论, 认为创新是组合生产要素, 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 开拓新市场, 并获取经济效益的过程。复旦大学杨玉良院士认为:“协同创新就是相同或相似的单元之间通过合作, 产生相互作用关系和共振放大效益, 形成高效有序的创新机制的行为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变化, 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已经由传统的师承教育向院校教育模式过渡。院校教育注重理论的传授, 教学方法的同一, 经常导致理论课堂教学与实践临床的脱节, 产生培养出的中医师理论较强、实践较弱、能力趋同、创新能力弱的现象。近几年来, 为了解决学生的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动手能力不足的问题, 国内中医药院校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和中医人才的成长规律, 或探索尝试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倡导学经典、跟名师, 或以培养能力型人才为目标, 积极探索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模式, 强化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和应诊能力的培养, 这些措施对于培养卓越中医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从协同创新的理论出发, 不难发现我国现有的卓越中医师培养的协同体系构建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各方主体对合作培养中医人才的认识不够, 参与态度不一;二是政府在其中的引导、协调作用发挥不够;三是行业对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不足;四是作为教学医院或临床实习基地与作为医疗机构之间存在角色冲突;五是临床教师双重角色难以协调。

中医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教育成本高, 教育消费大。实施卓越中医师的培养, 顺应了振兴中医的需要, 致力于培养中医信念坚定、中医理论扎实、中医技能精湛的中医临床优秀人才, 瞄准的是青年名中医、省名中医、国家名中医、国医大师的成长梯队培养茁壮好苗的长效目标[1]。因此, 高校应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 开拓高校与各领域协同创新的新模式, 让地方大学在与政府、行业、医疗机构的深度合作中, 把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优质教育资源, 有机地整合到人才培养体系中来, 从而建立内外协同的活性动力机制, 聚集能量, 塑造自身办学优势和特色。

2 协同创新是卓越中医师培养的时代要求

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知识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 高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则是其首要的和根本的任务。“2011计划”以协同创新为宗旨, 着眼于国家行业发展的特殊需求, 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 以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人员考评、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国际合作、创新文化建设等八项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 对于进一步理顺高校的组织架构和创新内部管理体制, 聚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的资源, 对于高校内涵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国际化发展, 为国家发展培养各行各业的卓越人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 来自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情况表明, 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现实需求差距很大, 因而通过人才培养去融合各方利益是较为合理的选择。以国家医疗体制改革与发展为例, 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最终必须依靠广大的医药卫生工作者去落实[2]。因此, 加强多元化不同层次的人才队伍建设, 尤其是卓越医师的培养, 必须依靠行业、高校、医疗机构的通力合作、深度融合, 探索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

同时, 为了适应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满足国家有关特殊领域的行业需求, 协同创新主动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需求外, 又能通过与产业、行业、企业等结合, 更好的培养高层次优秀人才。卓越中医师的培养应突破现有的观念、性质或利益壁垒, 通过向政府、行业、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组织借力, 融入社会系统的各个环节, 倡导并实施协同创新, 构建较为完备的社会支持体系, 实现多方共赢, 将全方位协同最终归结在人才培养上, 并将人才培养嵌入整个创新体系中。

3 卓越中医师培养的关键是协同路径

在协同创新探讨卓越中医师培养的同时, 必须遵循中医药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中医药教育体系的内在结构具有科学内涵, 不具有随机可变性。改动任何教学体系都应当采取慎重的态度, 在保持中医药教育体系稳定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变动和妥善改革[3]。所以, 我们仅针对卓越中医师培养的关键协同路径进行研究。

3.1优化卓越中医师的培养方案, 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协同创新

高校协同创新可包括内部和外部两个类别, 内部协同创新是指高校内部形成的知识 (学科、技术) 共享机制;外部协同创新的主要形式是通过高校与政府、行业、医疗机构甚至其他高校进行深度融合, 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

为实现卓越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创新, 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 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高校首先应该进一步整合人才培养方案, 以素质教育为基础, 能力培养为主线, 从课程内容整合和课程群建设人手, 优化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必须加强对中医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进行研究, 形成有效机制, 协同创新, 吸引行业和医疗机构共同参与研究、制定与临床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符合的卓越中医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三是可以通过拓展协同范围, 积极探索校—校、校—医院、校—地联合培养卓越中医师的方式、范围和管理体系, 建立校际、校院资源共享、教师 (人员) 互聘、学分互认的管理体系。

3.2 搭建实践育人环境, 实现实践育人的协同创新

3.2.1 强化实践育人协同,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一名优秀的医生, 从实践的意义上讲就是丰富经验积累的结果。那么要想缩短从学生到医生的过程,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就必须“早临床, 多临床, 反复临床”[4]。由此, 必须要求学生不间断地到临床工作的第一线去体验医师的工作, 让学生在反复临床实习中, 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 使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

(1) 构建协同融合的临床教学管理机制。临床实践教学的管理涉及校内校外不同隶属关系的许多单位, 如何处理好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如何化解协调临床教学基地与医疗单位双重角色冲突, 改善临床实践教学的管理成为做好实践教学工作的关键和难点。临床教学基地一般由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等组成, 学校应借鉴现代大学教育管理的理念和模式, 对临床教学基地功能进行重新定位, 规范基地职责、目标、任务和功能, 科学安排设置课程, 在内容和时间安排上做到基础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学习的合理对接, 才能进一步理顺各管理单元之间的关系, 真正构建一个协同融合的临床教学管理体系。

(2) 提高临床教师带教水平。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 一个优秀的中医师从学生到医师, 从规范到卓越的过程和临床教师的言传身教息息相关。临床教师通过自身对于医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的体悟, 使其同教学路径的改革结合, 构建一种行业内和跨行业教育的通道, 帮助学生早期接触病人和了解被服务人群的需求, 为其培养临床思维与服务能力探索一条教学途径[5]。所以, 必须实现临床基地 (医疗单位) 的临床医师在医教研三方面的结合, 做为“双师”型教师, 临床教师和临床医生二者要在本质上融合为一体, 一方面可组织实习基地的带教医生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参加高校的讲课比赛、教学课题研究, 提高临床教师的带教积极性和带教能力。另一方面, 应鼓励临床教师大量开展床旁教学, 通过自身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启发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意识。

3.2.2 加强科教协同, 培养拔尖创新性人才。

(1) 促进科技创新、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 继承不泥古, 创新不离宗, 是中医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必须依靠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得到落实。在卓越中医师的培养中, 鼓励和支持他们早进课题、进实验室、进团队, 在科学研究中升华对中医理论知识的认识, 开阔他们的创新思维, 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学科建设水平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实验教学是临床实践的重要环节。在卓越中医师的培养模式上, 一方面, 可以依托国家重点学科、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 以项目研究为牵引, 以不同层次重点实验室为支撑, 推动中医学拔尖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另一方面, 依托国家级中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实验平台, 促进拔尖人才进行学术交流合作、自主开展创新实验, 真正让科研创新平台成为他们实践创新思想、锤炼创新思维的科研实践高地, 从而形成创新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学科建设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构建三者深度融合的纵深人才培养体系。

(2) 搭建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创新课题三位一体的创新工程协同平台。卓越中医师不仅是具有全面素质的人, 同时也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人, 这是中医药科学能够不断创新和进步的内在原因。在卓越中医师的培养中, 探索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 满足学生在中医学习中多样化个性发展的需要。一是可以通过组织开展临床技能竞赛、中医基本功竞赛等各类各级专业和综合技能竞赛, 争先创优, 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挖掘学生特长, 激发学习的潜力。二是丰富课间见习、学生社团 (杂志) 、假期社会实践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 增长知识, 锻炼才干。三是尝试开办中医思维和科研方法培训班, 设置科研创新课题研究, 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韩立民, 叶耀辉, 何春生.卓越中医师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医教育, 2012, 31 (1) :16.

[2]高思华, 翟双庆, 罗祥云.适应新医改需求培养高水平中医药人才[J].中医教育, 2013, 30 (1) :1.

[3]严世芸, 胡鸿毅, 刘隽.“医改”推动“教改”打造卓越中医药教育[J].中医教育, 2013, 32 (3) :7.

[4]江蓉星, 谭漪, 刘佳玲.中医学生临床工作能力培养与考核的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0, 12:23.

3.中医师秘藏的小验方 篇三

地龙水冲生石膏粉

适应证 发热。

使用方法 取地龙10~30克,加适量的凉水煎煮,水开10分钟后将药液沏出,等稍凉后用此药液冲服3~10克的生石膏粉。

应用注意 不能用煅石膏;不发热时不能用;高热患者必要时2个小时后可重复用药;热退后一定还须针对发热的原因进行治疗;个别患者用药后效果不显时须尽快用其他办法来退热。

选购注意 地龙以干燥、条大、肥壮、不碎、无泥者为佳。生石膏以色白、半透明、无杂石、纵断面纤维状有光泽者为佳。

中药治疗发热

发热,临床很常见,原因很多,有感受外邪引起的,也有内伤杂症引起的。中医治疗,虽然是治病求本,但是,长时间的发热甚至高热却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我们在“治本”的同时,更要“治标”。

说一个应用中药退热的简单办法:地龙10~30克,水煎后冲服生石膏粉3~10克,退热效果很好。小儿减量服用。

一般成年人,当发热温度不高于39℃时,可取地龙10克水煎后冲服生石膏粉3克。如果发热温度在39~40℃时,则需用地龙10克水煎后冲服生石膏粉5克;如果发热温度高于40℃,则须用地龙30克水煎后冲服生石膏粉10克。

对于小孩,1岁以下的发热,温度不高于39℃者,用地龙1克水煎后冲服生石膏粉0.5克;高于39℃者,则需用地龙2克水煎后冲服生石膏粉1克。

2~3岁的小孩,发热温度不高于39℃者,用地龙2克水煎后冲服生石膏粉1克;发热温度高于39℃者,则须用地龙3克水煎后冲服生石膏粉2克。

4~6岁的小孩,发热温度不高于39℃者,用地龙3克水煎后冲服生石膏粉2克;发热温度高于39℃者,则须用地龙5克水煎后冲服生石膏粉3克。

6~10岁的小孩,发热温度不高于39℃者,用地龙5克水煎后冲服生石膏粉3克;发热温度高于39℃者,则须用地龙8克水煎后冲服生石膏粉5克。

10岁以上的孩子,发热后的地龙、生石膏粉的用量和成人相同。

如果发热轻,单用生石膏粉就可以了。这里要注意的是一定是生石膏研末成的粉,可千万不能用煅石膏粉,因煅石膏只作外用,不可内服。

有一名30多岁的青年,晚上发热,39.6℃。打电话给我,说是没有西药的退热药,也没有太多的钱去医院,让我给治治。于是,随手在中药柜子里抓了一把地龙和一些生石膏,赶到他家里,先用玻璃瓶子滚压,把生石膏研成粉,用开水冲服大约5克。地龙(取了10克左右)熬水,然后,再用地龙水冲服生石膏10克左右,静候旁边看反应。

十几分钟后,测体温,38.7℃;半个小时后,测体温,37.5℃。看到体温已经降了下来,我就给病人家属说,如果后面体温还高的话,再冲服生石膏粉5克,如果体温还高,就用地龙再次煎水喝。

第二天电话问询情况,说是后半夜体温正常,没再发热。

小孩生病大人很是心疼,发热之后,很多的人第一个就想到了输液,心里想着赶快让小孩好起来。

但很多时候是好心办坏事,违反了“能不吃药就不吃药,能吃药的就不打针,能打针的就不输液”的原则。其次,有些个体诊所医生开的液体里有激素,热虽然退得很快,但却影响了小孩的抵抗力、免疫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真是“现在舒服,将来痛苦”。

怎么办?

还是用上面的办法,先冲服生石膏粉,如果不管用,再用地龙煮水喝。

也许有人会说,小孩怕苦,会喝吗?

你可以买点生石膏尝尝,没有味的,所以,一般的小孩都会喝。如果你还觉得小孩不会喝,那好,就往里面加点冰糖,这样,就有甜味了,小孩自然也就喝了。

地龙与生石膏

地龙,又叫蚯蚓。中医认为地龙性寒而味咸,有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的作用,主要用于高热神昏、惊痫、抽搐、关节麻痹、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肺热喘咳、尿少水肿及高血压等。

现代研究证实,蚯蚓水浸剂对大肠杆菌内毒素及温热刺激引起的家兔发热均有良好的解热作用,但较氨基比林的作用弱。口服广地龙散12克,对健康人体温无降低作用,对感染性发热患者降温作用优于阿司匹林(口服0.3克),对非感染性发热亦有效,但作用出现较晚,一般于服药后0.5~3个小时显效,2~5个小时体温降至正常。

生石膏,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煅石膏为无水硫酸钙。中医认为它味辛甘而性寒,有清热解肌、除烦止渴的作用,能治疗热病壮热不退、心烦神昏、口渴咽干、肺热喘咳、胃热头痛、牙痛、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等。

现代研究,生石膏内服经胃酸作用,一部分变成可溶性钙盐,至肠吸收入血后能增加血清内钙离子的浓度,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减少血管通透性,故有解热、消炎等作用。石膏解热时,同时抑制发汗中枢,故其解热而不发汗,尤其适于高热。石膏所含的钙质对神经肌肉有抑制作用,故对于烦躁和高热引起的抽搐有一定作用。

两药合用,见效时间很快,有的人十几分钟后就会发挥解热作用,而且,热退之后,再次发热的情况很少。

小链接

相关验方

蚯蚓为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威廉环毛蚓、通俗环毛蚓及栉盲环毛蚓等的全体。《本草纲目》云:“蚓之行也,引向后申,其塿如丘,故名蚯蚓。术家言蚓可兴云,又知阴晴,故有土龙、龙子之名。”

内服:煎汤,6~15克(鲜品10~20克);研末,每次1~2克;鲜品拌糖或盐水化服。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涂;鲜品捣烂或取汁涂敷。

注意:脾胃虚寒者慎服,孕妇禁服。本品味腥,内服易致呕吐,煎剂宜配少量陈皮,或炒香研末装胶囊服,可减少此反应。

蚯蚓治疗带状疱疹

取活蚯蚓洗净泥土,加等量白糖,使其溶化。用棉棒蘸蚯蚓液涂敷患处,每日涂药5~6次,无需包扎,治疗带状疱疹83例,均获痊愈,且无不良反应。涂药后患部即感清凉,一般用药5~15分钟疼痛明显减轻,1~2日疱疹干缩,3~5日脱屑痊愈。疱疹已破者治疗时间要长些。

《中医师秘藏的小验方》

本书收录了作者在临床经常使用的71个小验方,涉及病种均为常见疾病。本书用通俗的语言、真实的临床实例介绍了民间验方的适应证、用法、剂量、注意事项及疗效,使人一看就懂、会用。所录之方实用性很强,不但适于普通老百姓、中医爱好者、中医初学者,对中医临床工作人员也是不可或缺的。

编著:姬领会

出版:人民军医出版社

定价:19.80元

邮购电话:010-51927252

4.中医医师工作总结 篇四

一、感冒

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二)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2.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3.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4.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

(一)发作期

1.冷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6.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二)缓解期

1.肺睥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

(一)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二)虚喘

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五、肺痈

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加减

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加减

六、肺痨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七、肺胀

1.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2.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3.痰蒙神窍证: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4.阳虚水泛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5.肺肾气虚证: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八、心悸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3.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4.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5.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 6.瘀阻心脉: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7.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

九、胸痹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3.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4.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6.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十、不寐

1.肝火扰心: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 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 3.心脾两虚:补养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

4.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5.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十一、癫狂

(一)癫证:

1.痰气郁结证:理气解郁,化痰醒神★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

2.心脾两虚证: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养心汤合越鞠丸

(二)狂证:

1.痰火扰神证:清心泻火,涤痰醒神★生铁落饮

2.火盛伤阴:育阴潜阳,交通心肾★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丸

3.痰热瘀结证:豁痰化瘀,调畅气机★癫狂梦醒汤

十二、痫病

1.风痰闭阻证:涤痰息风,开窍定痫★定痫丸

2.痰火扰神证: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3.瘀阻脑络证:活血化瘀,息风通络★通窍活血汤 4.心脾两虚证: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 5.心肾亏虚证: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

十三、痴呆

1.髓海不足证:补肾益随,填精养神★七福饮加减 2.脾肾两虚证:补肾健脾,益气生精★还少丹加减 3.痰浊蒙窍证:豁痰开窍,健脾化浊★涤痰汤加减 4.瘀血内阻证:活血化瘀,开窍醒脑★通窍活血汤

十四、厥证

(一)气厥:

1.实证:开窍,顺气,解郁★通关散合五磨饮子加减 2.虚证:补气回阳,醒神★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

(二)血厥:

1.实证:平肝潜阳,理气通瘀★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 2.虚证:补养气血★急用独参汤灌服、继服人参养营汤

(三)痰厥:行气化痰★导痰汤

十五、胃痛

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 2.饮食伤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 3.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4.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

5.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 6.胃阴亏耗: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

十六、痞满

(一)实痞

1、食滞内停证:消食和胃,行气消痞★保和丸加减

2、痰湿中阻证:除湿化痰,理气和中★二陈平胃散

3、湿热阻胃证:清热化湿,和胃消痞★泻心汤合连朴饮

4、肝胃不和证:疏肝解郁,和胃消痞★越鞠丸合枳术丸

(二)虚痞

5、脾胃虚弱证:补气健脾,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汤

6、胃阴不足证:养阴益胃,调中消痞★益胃汤

十七、呕吐

(一)实证

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 2.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3.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

(二)虚证

1.脾胃气虚: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 2.脾胃阳虚: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 3.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

十八、噎膈

1.痰气交阻证:开郁化痰,润燥降气★启膈散加减 2.津亏热结证:滋阴养血,润燥生津★沙参麦冬汤 3.瘀血内结证:滋阴养血,破血行瘀★通幽汤加减 4.气虚阳微证:温补脾肾★补气运脾汤

十九、呃逆

(一)实证

1.胃中寒冷证: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丁香散加减 2.胃火上逆证:清胃泄热,降逆止呃★竹叶石膏汤3.气机郁滞证:顺气解郁,和胃降逆★五磨饮子

(二)虚症

4.脾胃阳虚证:温补脾胃止呃★理中丸

5胃阴不足证:养胃生津,降逆止呃★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

二十、腹痛

1.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行气导滞★大承气汤 3.饮食积滞: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 4.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5.瘀血内停: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府逐瘀汤 6.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二

十一、泄泻

(一)暴泄

1.寒湿内盛: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 2.湿热伤中:清热燥湿,分利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 3.食滞胃肠:消食导滞,和中止泻★保和丸

(二)久泄

1.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 2.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3.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 二

十二、痢疾

1.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加银花 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 4.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 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6.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 二

十三、便秘

(一)实秘

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 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

3.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硫丸

(二)虚秘

1.气虚秘:益气润肠★黄芪汤 2.血虚秘:养血润燥★润肠丸 3.阴虚秘:滋阴通便★增液汤 4.阳虚秘:温阳通便★济川煎 二

十四、胁痛

1.肝郁气滞: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2.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3.瘀血阻络: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 4.肝络失养:养阴柔肝★一贯煎 二

十五、黄疸

(一)阳黄

1.热重于湿: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

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3.胆腑郁热: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

4.疫毒炽盛(急黄):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

(二)阴黄

1.寒湿阻遏:健脾和胃,温中化湿★茵陈术附汤 2.脾虚湿滞: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

(三)黄疸消退后的调治

1.湿热留恋: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散

2.肝脾不调: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

3.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二

十六、积聚

(一)聚证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逍遥散、木香顺气散加减

2.食滞痰阻:理气化痰,导滞散结★六磨汤

(二)积证

1.气滞血阻:理气消积,活血散瘀★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 2.瘀血内结: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

3.正虚瘀结证: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八珍汤合化积丸 二

十七、鼓胀

1.气滞湿阻证:疏肝理气,运脾利湿★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

2.水湿困脾证: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加减 3.水热蕴结证: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

4.瘀结水留证: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加减 5.阳虚水盛证:温补脾肾,化气利水★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加减

6.阴虚水停证:滋肾柔肝,养阴利水★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 二

十八、头痛

(一)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止痛★川芎茶调散 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

(二)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平肝潜阳息风★天麻钩藤饮 2.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 3.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 4.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

5.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 二

十九、眩晕

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天麻钩藤饮 2.气血亏虚: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 3.肾精不足: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

4.痰湿中阻: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 5.瘀血阻窍:祛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 三

十、中风

(一)中经络

1.风痰入络: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 2.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 3.阴虚风动: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二)中脏腑 1.闭证

1)痰热腑实:通腑泻热,熄风化痰★桃仁承气汤 2)痰火瘀闭:熄风清火,豁痰开窍★羚角钩藤汤 3)痰浊瘀闭:化痰熄风,宣郁开窍★涤痰汤

2.脱证(阴竭阳亡):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

(三)恢复期

1.风痰瘀闭: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 2.气虚瘀络: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 3.肝肾亏虚:滋养肝肾★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三

十一、疟疾

1.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加减

2.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或白虎加人参汤加减

3.寒疟: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截疟七宝饮加减 4.瘴疟:

热瘴:解毒除瘴,清热保津★清瘴汤加减 冷瘴:解毒除瘴,芳化湿浊★加味不换金正气散 5.劳疟: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何人饮加减 三

十二、水肿

(一)阳水

1.风水相搏: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

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3.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 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

(二)阴水

1.脾阳虚衰: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

2.肾阳虚衰:温肾助阳,行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3.瘀水互结:活血祛瘀,行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三

十三、淋证

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 2.石淋:清热利湿,排石通淋★石韦散

3.气淋: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 4.血淋: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5.膏淋:清热化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薢分清饮 6.劳淋: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 三

十四、癃闭

1.膀胱湿热证:清利湿热,通利小便★八正散 2.肺热壅盛证:清泄肺热,通利水道★清肺饮 3.肝郁气滞证:疏利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 4.浊瘀阻塞证: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当丸

5.脾气不升证:升清降浊,化气行水★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 6.肾阳衰惫证:温补肾阳,化气利水★济生肾气丸 三

十五、郁证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 2.气郁化火: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 3.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厦厚朴汤 4.心神失养:养心安神,甘润缓急★甘麦大枣汤 5.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 6.心肾阴虚:滋养心肾★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 三

十六、血证

(一)鼻衄

1.热邪犯肺: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桑菊饮 2.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 3.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4.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

(二)齿衄

1)胃火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

(三)咳血

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

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

(四)吐血

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五)便血

1.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 2.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

3.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

(六)尿血

1.下焦热盛: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3.脾不统血: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

(七)紫斑

1.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 3.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

十七、痰饮

(一)痰饮: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

1.脾阳虚弱证: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肠胃证: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或已椒苈黄丸

(二)悬饮: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干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

1.邪犯胸肺证: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加减

2.饮停胸胁证:泻肺祛饮★十枣汤合椒目瓜蒌汤或控涎丹 3.络气不和证: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加减 4.阴虚内热证:滋阴清热★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加减

(三)溢饮: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或伴咳喘,属饮溢肢体。

1.表寒里饮:发表化饮★小青龙汤加减

(四)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1.寒饮伏肺证:宣肺化饮★小青龙汤加减

2.脾肾阳虚证:温脾补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三

十八、消渴

(一)上消

1.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

(二)中消

1.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 2.气阴亏虚: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

(三)下消

1.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

2.阴阳两虚:滋阴温阳,补肾固摄★金匮肾气丸 三

十九、自汗、盗汗

1.肺卫不固证:益气固表★玉屏风散或桂枝加黄芪汤 2.营卫不和证:调和营卫★桂枝汤 3.心血不足证:补心养血★归脾汤

4.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加减 5.邪热郁蒸证: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 四

十、内伤发热

1.阴虚发热证:滋阴清热★清骨散 2.血虚发热证:益气养血★归脾汤

3.气虚发热证: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4.阳虚发热证:温补阳气,引火归原★金匮肾气丸 5.气郁发热证:疏肝理气,解郁泻热★丹栀逍遥散 6.痰湿郁热证:燥湿化痰,清热和中★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 7.血瘀发热证: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 四

十一、虚劳

(一)气虚

1.肺气虚:补益肺气★补肺汤 2.心气虚:益气养心★七福饮 3.脾气虚: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 4.肾气虚:益气补肾★大补元煎

(二)血虚

1.心血虚:养血安心★养心汤 2.肝血虚:补血养肝★四物汤

(三)阴虚

1.肺阴虚:养阴润肺★沙参麦门冬汤 2.心阴虚:滋阴养心★天王补心丹 3.脾胃阴虚:养阴和胃★益胃汤 4.肝阴虚:滋养肝阴★补肝汤 5.肾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

(三)阳虚

1.心阳虚:益气温阳★保元汤 2.脾阳虚:温中健脾★附子理中丸 3.肾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 四

十二、痹证 1.风寒湿痹

(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2)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

2.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 3.痰瘀痹阻:化痰行瘀,蠲痹通络★双合汤 4.肝肾亏虚:培补肝肾,舒筋止痛★独活寄生汤

十三、痉证

1.邪壅经络证:祛风散寒,燥湿和营★羌活胜湿汤 2.肝经热盛证:清肝潜阳,息风镇痉★羚角钩藤汤 3.阳明热盛证:清泄胃热,增液止痉★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 4.心营热盛证:清心透营,开窍止痉★清营汤 5.痰浊阻滞证:豁痰开窍,息风止痉★导痰汤

6.阴血亏虚证:滋阴养血,息风止痉★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四

十四、痿证

1.肺热津伤证: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清燥救肺汤 2.湿热浸淫证:清热利湿,通利经脉★加味二妙散 3.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健脾升清★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

4.肝肾亏损证: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

5.脉络瘀阻证:益气养营,活血行瘀★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 四

十五、腰痛

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 2.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止痛★四妙丸 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身痛逐瘀汤 4.肾虚腰痛

5.中医师工作职责精编 篇五

___部分中药调剂员工作

2.大部分跟诊中医师,学习中医临床实操经验

中医师工作职责篇21、负责提供国医馆中医针灸诊疗服务;

2、负责为客户提供疾病的识别诊断、中医治疗方案等。

中医师工作职责篇31、按照门诊规定时间准时出诊,按照门诊坐诊要求认真完成诊疗服务

2、根据App端分派的上门咨询服务任务,在规定时间内赶至客户指定地点,进行工作,形成客户健康档案。

3、根据客户需要开具病历及处方,提出综合治疗方案。

中医师工作职责篇41、中医保健治疗培训教学

2、依据服务流程为客户提供健康咨询和临床指导服务

3、熟悉公司产品知识,对产品做专业的中医理疗保健介绍

中医师工作职责篇51、具有中医学、中医针灸、中医推拿、中医养生及其他中医相关专业学习背景者;

2、中医基础理论扎实、经络腧穴能准确熟练掌握;

3、证件齐全,具备行业相关职称;

4、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服务意识;

5、具有良好团队协作精神和执行力,服从管理及工作安排;

中医师工作职责篇6

1.在领导和上级医师的指导下负责病人的诊疗工作。

2.熟练掌握中医常见病,尤其是不孕不育方面的诊治,独立完成诊断、书写病例、开具处方

3.努力钻研业务技术提高技术水平.4.态度亲切,检查认真,诊断正确,治疗得当。

5.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6.积极参加各项业务学术活动。

中医师工作职责篇71、认真执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定,进行常规检查和治疗;

6.中医医师工作总结 篇六

1998年6月26日,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从法律上规定了我国实行医师资格考试制度, 使我国执业医师考试开始走向法制化的轨道。8年来,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制度的实施不仅对规范医师准入制度, 提高医师队伍的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且对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起到了巨大的导向作用。

作为培养医师摇篮的医学院校, 必须按照医师在执业过程中必须具备或应该具备的要求培养人才, 这样才能使其顺利通过考核进入到医师队伍。这对医学院校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2 执业医师考试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

2.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上, 要抓住学生能力培养的主线, 重点培养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教学计划安排要淡化学科体系, 突出专业岗位群, 增加选修课, 减少必修课, 加重实践课;在教学模式设计上, 改革传统的学科中心论, 转向能力为中心, 宽口径培养。在课程体系架构上, 按照素质、知识、能力协调发展的要求, 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创新知识模块。整合、重组、优化、教学内容, 深度适当, 突出宽度和实用度, 打破学科体系, 注意专业基础课和临床专业课的融合, 各专业课之间的沟通。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各种现代化的手段,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革学业评价考核方式, 实行综合性命题, 封闭式考试、无纸化成绩管理, 提高学生执业考试的应考能力。

2.2 改革实践教学考核内容与方式

医师的资格考试包括两大考试内容:一是综合理论笔试;二是操作技能考试。而后者考试合格者, 才能参加综合笔试, 这充分说明了医师操作技能考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美国医学考试委员会通过专家研究, 认为医生的临床能力包括收集病史、体格检查、运用诊断性辅助检查、临床诊断作出医疗决策、执行医疗决策、继续治疗护理、正确处理医患关系、职业态度等九个方面的能力考核。1985年我国卫生部针对实习医生临床能力考核范围进行了分类和限定, 列出了八项临床技能评价。上述对医师的操作技能考核项目和评价标准, 可作为我们制定临床技能考试的理论依据和基本要求。中医药院校教育要改革实践操作技能考核内容与方式, 考核内容应包括:课堂实验操作考核、教学实习的操作考核;社区实习时, 要结合临床、结合病人依照卫生部提出技能考核范围, 对学生进行全面地考核考查。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学生, 要在毕业实习之前集中训练1-2周, 直到操作考核合格后, 再下基地进行毕业实习。毕业实习结束时, 除了实行毕业综合理论考试外, 还要进行一次全面的操作技能考试, 把两项成绩权衡后, 作为毕业成绩。

2.3 修订人才培养目标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健康标准和医学服务要求提出了新要求。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 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未来的医生应该是“五星级医生”, 即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能够作出正确的决策、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社区服务的领导者、善于管理的管理者。这和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相吻合。执业医师考试通过口试、技能操作、计算机考试等形式, 测试了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综合、应用、操作技能的掌握以及评价等方面的能力, 对考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临床综合能力、思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作出了综合评价。

中医药院校必须按照医师在执业过程中必须具备或应该具备的要求培养人才, 不断更新医学教育理念, 以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医德高尚、医患关系和谐的医生。例如, 实践技能考试第二站是基本操作, 要求考生规范操作一些常用的、具有辅助诊断意义或治疗作用的穿刺、插管、急救措施等, 按照步骤和规范程度由考官现场评分。如果平时没有动手机会, 只有理论没有实践, 那么就根本无法通过考试。因此,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终身学习, 大力提高学生运用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备良好的动手和操作能力、与病人沟通能力,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对病人高度的同情心和高尚的医德, 彻底改变传统的医学教育理念。

2.4 改革临床教学

执业医师考试不是选拔考试, 也不同于医学教育过程中的学科考试和毕业考试, 考试的重点是注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加强基本技能、人际交流和医德医风等方面。其试题的侧重点是与临床实际工作相关的实践能力的测试。例如, 综合笔试试题中常常在题干中给出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 让考生根据已知条件, 运用所学知识, 将可能的疾病逐一排除, 最后作出正确的诊断、提出合理的治疗原则等。临床教学是医学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改革临床教学方式, 设置以病例为基础的讨论课, 通过观看手术实况转播、客观结构化病人多站考核、电子标准化病人教学模式进行临床思维和技能的培训, 组织学生参加急诊病人的接诊和危重病人的抢救及处理等, 使学生尽早接触临床, 使临床学习始终不脱离临床实践, 从而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2.5 改革课程体系

医师资格考试是多维度、多视角的考试。例如, 不同临床情景包括门诊 (初诊、复诊) 、急诊、病房、社区;不同系统、不同器官的疾病、疾病的各个方面;病人的症状、体征;各症状、体征所对应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不同人群等。要求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基本技能, 按照临床思维收集信息, 作出正确的诊断, 给予及时正确的治疗, 并能指导预防的能力;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综合水平的考试。

而传统的医学课程体系学科界限过于分明, 存在许多交叉和重复现象, 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 存在互相脱节等现象。学科考试往往只测试书本、教材、讲义中所讲的内容, 多为记忆的内容, 只要背下来就能得高分, 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明显影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势必导致了部分学生的高分低能。另外, 不同学校的教学重点不同, 再加上受到教学条件和课时数等教学安排的限制, 导致教学内容与医师资格考试大纲有些出入。因此, 应该合理、科学地安排课程教学, 最大限度地涵盖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的所有内容, 以便适应执业医师的考试体系, 真正培养出符合医师资格考试要求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因此, 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克服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的弊端, 实行综合型课程体系, 淡化学科界限, 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打破传统课程体系, 围绕临床问题综合组织相关学科教学, 加强基础理论同临床实践相联系, 精简课程, 使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实践, 直接从临床工作实际出发, 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接触社区, 了解疾病的流行、控制与预防。

摘要:1998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及要求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迫切要求高等中医药教育深化教学改革,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保证人才质量的稳步提高。

关键词:执业医师法,中医药教育,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闻德亮, 徐洪斌, 郭启勇.优化临床教学基地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医学教育, 2005; (4) :75~77.

[2]刘连新, 武林枫, 张伟辉, 等.浅谈临床思维培养在医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医学教育, 2005; (4) :78~79.

[3]厉岩, 马建辉, 洪竟兰.不断深化医学教学改革培养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医学教育, 2004; (5) :l7~l8.

[4]杨强, 孙梯业, 颜伟, 等.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6; (2) :84~86.

[5]王秋生, 栗光明, 王杉, 等.临床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中国高等教育, 2001; (6) :37~38.

7.卓越中医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篇七

[摘 要] 为适应当前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状况,长春中医药大学在当前已有基础上,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围绕“中医健康理念”,培养传统型和中西结合型卓越中医师,经过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阶段,并将基础知识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将传统中医特色与现代教育手段相融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融合,将继承中医传统与创新中医思维、发扬中医优势相融合,初步建立起卓越中医师培养模式。

[关键词] 卓越中医师;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0-0034-03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及《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的出台,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改革与发展阶段。作为中医药教育的高等学府,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中医专门人才[1],并使他们能真正在工作岗位中担当起业务骨干的重任。因此,长春中医药大学进行了卓越中医师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建立卓越中医师培养体系。现就具体情况总结如下,谨供借鉴。

根据卓越中医师培养需求,长春中医药大学确立了顶层设计框架,即围绕“一个理念、二种类型、三个阶段、四个融合”建立这一培养体系,并已初见成效。

一 一个理念

“一个理念”指的是“中医健康理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对于健康,人们已经认识到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因此,以“不治已病治未病”为代表的中医健康理念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这有助于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构建并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的医疗和保健体系。所以,长春中医药大学更加重视中医健康理念,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发展,加以创新,并将这一理念贯穿卓越中医师培养始终。

二 二种类型

“二种类型”指的是按传统型中医师和中西结合型中医师二种类型来培养卓越中医师。二者采取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原则,在符合全校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模块化的情况下,前期的人文素质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模块基本相同,而后期分化主要体现在专业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两个模块中。这样有利于使人才培养更具系统性和科学性,也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医学能力培养的渐进性及个性化[2]。

(一)传统型中医师的培养

传统型中医师的培养重在“传统”,尤其是祖国传统医学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但也适当开设现代生命科学及西医基础类课程,采取院校教育与跟师学徒相结合的方式,学习指导教师的医德医风和流派特长,从理法方药等方面学习老师的临床经验和对疑难杂病的诊治能力,体会中医学理论如何在临床实际中正确运用,理解老师的行医精髓,继承和发扬中医传统。既有个性、有深度、有细节,又将理论性与独到的实践性进行有机结合。经过一定的自然科学和现代医学知识,传统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中医临床技能的培养,具备了系统、扎实的传统中医药理论基础、中医学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继承名师医技特长,具有中医临床诊疗疾病和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能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各级综合性医院等部门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

(二)中西结合型中医师的培养

中西结合型中医师的培养,除前期与传统型中医师培养趋同以外,另有两大特色,一是联合培养,即为实现校际间交流与合作,让学生体验校外学习经历,感受不同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地域特色,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学校与安徽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三校友好协商,本着互相信任,共同促进的原则,互派学生交流学习。二是开展双语教学,以选择试点、逐步铺开的方式,先从一部分课程入手,主要进行课堂讲授,同时,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使学生提高外语水平。这一类型中医师既具有中西医基本理论知识和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具有中西医各科疾病的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能够在各级中医院、中医药科研机构及各级综合性医院等部门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开展科研与教学工作。

(三)成绩考核

这两种类型中医师都进行综合性考核,用以评价其培养质量,包括课程成绩和毕业成绩。课程成绩为必修课、限选课和任意选修课考核获得的成绩,其考核分为学校考核(必修课)和任课教师考核(限选课和任选课)两种方式。除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考试外,加强了平时的考核,平时考核根据学科特点,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尤其注重能力的考核。学校考核成绩为百分制,其中实践环节超过总课时40%的课程,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比例为3:7,其他必修课程这一比例为1:4。任课教师考核的成绩根据平时测验、提问、练习、课堂讨论、实验见习等综合评定,为五级制,即优、良、中等、及格、不及格。毕业成绩通过如下几项获得:一是毕业实习前技能考核;二是毕业实习出科综合考核;三是毕业考试,三项考核成绩比例为1:2:7(其中,理论考核与实践技能考核比例为3:4)。

(四)学识拓展

为了提高学生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加强专业方向的灵活性,拓宽就业途径,长春中医药大学对这两种类型中医师的培养都设置了学识拓展的内容供学生自主选择。在人文教育类任选课和素质教育类任选课中开设了多门课程,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而在学科基础类任选课中,主要开设了三个模块的课程,一是提高学生基本应用技能的课程;二是深化学科基础、加强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交叉的课程;三是现代医学基础类课程,包括断面解剖学、医学实验动物学、临床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医学心理学等。在专业教育类任选课中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就业意向,也开设了大量专业课程。除了上述专门为两种类型中医师培养而设的课程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方向,在全校性任选课中任意选修课程。

三 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即卓越中医师培养的“5+3+x”的模式,分别指的是5年院校教育、3年住院医师和各种毕业后继续教育三个阶段[3],这也就符合了最新出台的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要求。长春中医药大学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将此三阶段的卓越中医师培养进行了合理设计和规范化管理。

(一)院校教育

院校教育是当前培养卓越中医师不可或缺的必经阶段,而且是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有效途径。长春中医药大学已开始实施并取得了一定效果,即前述的“一个理念、二种类型”的包括人才培养、成绩考核和学识拓展的院校教育工作。

(二)毕业后教育

经过院校教育阶段的培养,卓越中医师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结合《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要求,立足于长春中医药大学现有的附属医院和实习基地等人才培养条件,在以往各项工作积累的基础上,主要开展了如下模式的卓越中医师培养工作。

1 住院医师的培训

长春中医药大学拥有多家附属医院和临床实习基地,是开展毕业后教育较为便利的资源和环境。学校与医院联合制定住院中医师培养方案,在医院中进行毕业后教育。以掌握各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的,以科室轮转为形式,以学科基础教育为主要内容,将院校教育阶段与临床进行了更好的衔接。轮转过程中对中医经典的再学习仍是重点,同时加强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以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另外还在轮转期间穿插有专项培训,例如全科医师师资培训班、师承培训班、优秀人才培训班等,使培训对象全面具备独立从事本学科临床医疗工作的能力。毕业后教育结束后,采取医院间互换考核的方式考察教育效果,以保证考核的严格性和准确性。

2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我校拥有22个硕士授权点,在毕业后教育阶段,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结合起来,对在该阶段成绩优异的中医师推荐参加硕士培养的论文答辩,合格者授予硕士学位。对这一部分中医师的培养,严格按照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目标而进行,有效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具有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够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开展临床科学研究,掌握了古汉语和一门外国语,同时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继续教育

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是实施中医药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卓越中医师培养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4]。尽管中西医都有不同形式的毕业后教育,但卓越中医师的培养,保持和发扬了中医药特色优势,适应医学行业特点,紧跟医学发展前沿,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中医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重点在于增强卓越中医师的中医药继承与创新能力。继续教育既面向已走向工作岗位的本校毕业生,也面向社会其他有志于提高医疗水平的中医师,以学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和附属医院为主要组织单位,在以往培训经验的基础上,依托学校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以培训班、进修班等形式为主,辅以数字化学习。培训后还有严格的考核,以确保学习质量。

四 四个融合

院校教育阶段的培养是卓越中医师成长的基础,不容小觑。因此,长春中医药大学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出真正的卓越中医师,在此阶段始终坚持“四个融合”的理念。即将基础知识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将传统中医特色与现代教育手段相融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融合,将继承中医传统与创新中医思维、发扬中医优势相融合[5]。这“四个融合”并非凭空臆想的,而是建立在已有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资源基础之上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 完善课程体系

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保持学科的严谨性与系统性的基础上,课程设置更加突出了基础的厚重性与知识的广博性,同时结合科研成果、现实案例等,适当增加教学深度,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加深理解,体现了课程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另外,还利用选修课程群,形成基础与专业教育的辅助教学模块。

2 改革教学方式

在教学改革方面重视引进先进的现代教育手段,建设了网络教学平台,鼓励教师充分、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并设立了专项资金,以课题立项的方式推进数字化课程建设,创建主干课程数字化教学平台,整合到广泛的教学支撑系统中,推动教师由单纯的“面对面”教学逐渐向“混合式”教学过渡。同时,引导和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3 强化实践能力

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力度比重,以“床边教学”“实训教学”等形式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另外,加大了对实践教学、课外教学计划内容的考核评价力度,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特长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如临床多站式考核(COSCE),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4 注重课外培养

把通识教育和课外培养纳入到教学计划中,通过建立科技文化活动平台,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SRT”,组建学术型社团,举办各类讲座,创办名师论坛、企业论坛、校友论坛、研究生专题学术报告等,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学术兴趣。还以实验中心、实训中心为载体,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融合。

卓越中医师的培养,任重而道远,其培养模式的完全建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长春中医药大学在已有基础上,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初步建立了该培养模式,促进了卓越中医师培养质量的提高。但仍需更多的探索和实践,不断完善,才能使所培养的中医师真正做到卓越,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符合科技文化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才自身发展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韩立民,叶耀辉,何春生.地方本科院校卓越中医师培养模式的探索[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1,5(31):695-696.

[2]黄政德,熊辉,李江山,等.多层次中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5(32):14-16.

[3]高宝忠,翟双庆,郭建珍,等.中医师的院校培养模式研究[J].中医教育,2007,5(26):28-31.

[4]刘艳华,张守琳,田谧.中医全科医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21(12):147-149.

8.中医医师工作总结 篇八

风寒束表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

风热犯表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暑湿伤表证:暑湿遏表,湿热伤中,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气虚感冒:表虚卫弱,风寒乘袭,气虚无力达邪。

阴虚感冒: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

2.咳嗽

风寒袭肺证: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风热犯肺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风燥伤肺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痰湿蕴肺证: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

痰热郁肺证:痰热壅肺,肺失肃降。

肝火犯肺证:肝郁化火,上逆侮肺。

肺阴亏耗证: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

3.哮病

冷哮证:

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

热哮证:

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

寒包热哮证: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

风痰哮证: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

虚哮证:

哮病久发,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

喘脱危证: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耗伤,心肾阳衰。

肺脾气虚证:哮病日久,肺虚不能主气,脾虚健运无权,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

肺肾两虚证: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

4.喘证

风寒壅肺证: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

表寒肺热证: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

痰热郁肺证:邪热蕴肺,蒸液成痰,痰热壅滞,肺失清肃。

痰浊阻肺证: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肺失肃降。

肺气郁痹证:肝郁气逆,上冲犯肺,肺气不降。

肺气虚耗证:肺气亏虚,气失所主。或肺阴亦虚,虚火上炎,肺失清肃。

肾虚不纳证: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失摄纳。

正虚喘脱证:肺气欲绝,心肾阳衰。

5.肺痨

肺阴亏损证:阴虚肺燥,肺失滋润,肺伤络损。

虚火灼肺证:肺肾阴伤,水亏火旺,燥热内灼,络损血溢。

气阴耗伤证:阴伤气耗,肺脾两虚,肺气不清,脾虚不健。

阴阳虚损证:阴伤及阳,精气虚竭,肺、脾、肾三脏俱损。

6.心悸

心虚胆怯证: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神摇不安。

心血不足证: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

阴虚火旺证:肝肾阴虚,水不济火,心火内动,扰动心神。

心阳不振证:心阳虚衰,无以温养心神。

水饮凌心证: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扰乱心神。

瘀阻心脉证:血瘀气滞,心脉瘀阻,心阳被遏,心失所养。

痰火扰心证:痰浊停聚,郁久化火,痰火扰心,心神不安。

7.胸痹

心血瘀阻证: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

气滞心胸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心脉不和。

痰浊闭阻证: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痹阻,脉络阻滞。

寒凝心脉证:素体阳虚,阴寒凝滞,气血痹阻,心阳不振。

气阴两虚证: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行瘀滞。

心肾阴虚证:水不济火,虚热内灼,心失所养,血脉不畅。

心肾阳虚证:阳气虚衰,胸阳不振,气机痹阻,血行瘀滞。

8.不寐

肝火扰心证:肝郁化火,上扰心神。

痰热扰心证:湿食生痰,郁痰生热。扰动心神。

心脾两虚证:脾虚血亏,心神失养,神不安舍。

心肾不交证:肾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炽盛,不能下交于肾。

心胆气虚证:心胆虚怯,心神失养,神魂不安。

9.痫病

风痰闭阻证:痰浊素盛,肝阳化风,痰随风动,风痰闭阻,上干清窍。

痰火扰神证:痰浊蕴结,气郁化火,痰火内盛,上扰脑神。

瘀阻脑络证:瘀血阻窍,脑络闭塞,脑神失养而风动。

心脾两虚证:癎发日久,耗伤气血,心脾两伤,心神失养。

心肾亏虚证:癎病日久,心肾精血亏虚,髓海不足,脑失所养。

10.胃痛

寒邪客胃证: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饮食伤胃证:饮食积滞,阻塞胃气。

肝气犯胃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湿热中阻证: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瘀血停胃证: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胃阴亏耗证:胃阴亏耗,胃失濡养。

脾胃虚寒证:脾虚胃寒,失于温养。

11.呕吐

外邪犯胃证:外邪犯胃,中焦气滞,浊气上逆。

食滞内停证:食积内停,气机受阻,浊气上逆。

痰饮内阻证:痰饮内停,中阳不振,胃气上逆。

肝气犯胃证:肝气不疏,横逆犯胃,胃失和降。

脾胃气虚证:脾胃气虚,纳运无力,胃虚气逆。

脾胃阳虚证:脾胃虚寒,失于温煦,运化失职。

胃阴不足证: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失司。

12.腹痛

寒邪内阻证:寒邪凝滞,中阳被遏,脉络痹阻。

湿热壅滞证: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

饮食积滞证:食滞内停,运化失司,胃肠不和。

肝郁气滞证: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疏泄失司。

瘀血内停证:瘀血内停,气机阻滞,脉络不通。

中虚脏寒证:中阳不振,气血不足,失于温养。

13.泄泻

寒湿内盛证:寒湿内盛,脾失健运,清浊不分。

湿热伤中证:湿热壅滞,损伤脾胃,传化失常。

食滞肠胃证:宿食内停,阻滞肠胃,传化失司。

脾胃虚弱证:脾虚失运,清浊不分。

肾阳虚衰证:命门火衰,脾失温煦。

肝气乘脾证:肝气不舒,横逆犯脾,脾失健运。

14.痢疾

湿热痢:湿热蕴结,熏灼肠道,气血壅滞,脂络伤损。

疫毒痢:疫邪热毒,壅盛肠道,燔灼气血。

寒湿痢:寒湿客肠,气血凝滞,传导失司。

阴虚痢:阴虚湿热,肠络受损。

虚寒痢:脾肾阳虚,寒湿内生,阻滞肠腑。

休息痢:病久正伤,邪恋肠腑,传导不利。

15.便秘

热秘:肠腑燥热,津伤便结。

气秘:肝脾气滞,腑气不通。

冷秘:阴寒内盛,凝滞胃肠。

气虚秘:脾肺气虚,传送无力。

血虚秘:血液亏虚,肠道失荣。

阴虚秘:阴津不足,肠失濡润。

阳虚秘:阳气虚衰,阴寒凝结。

16.胁痛

肝郁气滞证: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

肝胆湿热证: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和。

瘀血阻络证:瘀血停滞,肝络痹阻。

肝络失养证:肝肾阴亏,精血耗伤,肝络失养。

17.黄疸

热重于湿证:湿热熏蒸,困遏脾胃,壅滞肝胆,胆汁泛溢。

湿重于热证:湿遏热伏,困阻中焦,胆汁不循常道。

胆腑郁热证:湿热砂石郁滞,脾胃不和,肝胆失疏。

疫毒炽盛证(急黄):湿热疫毒炽盛,深入营血,内陷心肝。

寒湿阻遏证:中阳不振,寒湿滞留,肝胆失于疏泄。

脾虚湿滞证:黄疸日久,脾虚血亏,湿滞残留。

湿热留恋证:湿热留恋,余邪未清。

肝脾不调证:肝脾不调,疏运失职。

气滞血瘀证:气滞血瘀,积块留着。

18.头痛

风寒头痛:风寒外袭,上犯颠顶,凝滞经脉。

风热头痛:风热外袭,上扰清空,窍络失和。

风湿头痛:风湿之邪,上蒙头窍,困遏清阳。

肝阳头痛:肝失条达,气郁化火,阳亢风动。

血虚头痛:气血不足,不能上荣,窍络失养。

痰浊头痛:脾失健运,痰浊中阻,上蒙清窍。

肾虚头痛: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脑窍失荣。

瘀血头痛:瘀血阻窍,络脉滞涩,不通则痛。

19.眩晕

肝阳上亢证:肝阳风火,上扰清窍。

气血亏虚证:气血亏虚,清阳不展,脑失所养。

肾精不足证: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失所养。

痰湿中阻证: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升。

瘀血阻窍证:瘀血阻络,气血不畅,脑失所养。

20.中风

风痰入络证:脉络空虚,风痰乘虚入中,气血闭阻。

风阳上扰证:肝火偏旺,阳亢化风,横窜络脉。

阴虚风动证:肝肾阴虚,风阳内动,风痰瘀阻经络。

痰热腑实证:痰热阻滞,风痰上扰,腑气不通。

痰火瘀闭证:肝阳暴张,阳亢风动,痰火壅盛,气血上逆,神窍闭阻。

痰浊瘀闭证:痰浊偏盛,上壅清窍,内蒙心神,神机闭塞。

脱证(阴竭阳亡):正不胜邪,元气衰微,阴阳欲绝。

风痰瘀阻证:风痰阻络,气血运行不利。

气虚络瘀证:气虚血瘀,脉阻络痹。

肝肾亏虚证:肝肾亏虚,阴血不足,筋脉失养

21.水肿

风水相搏证:风邪袭表,肺气闭塞,通调失职,风遏水阻。

湿毒浸淫证:疮毒内归脾肺,三焦气化不利,水湿内停。

水湿浸渍证:水湿内侵,脾气受困,脾阳不振。

湿热壅盛证:湿热内盛,三焦壅滞,气滞水停。

脾阳虚衰证: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土不制水。

肾阳衰微证:脾肾阳虚,水寒内聚。

瘀水互结证:水停湿阻,气滞血瘀,三焦气化不利。

22.淋证

热淋: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

石淋:湿热蕴结下焦,尿液煎熬成石,膀胱气化失司。

血淋:湿热下注膀胱,热甚灼络,迫血妄行。

气淋:气机郁结,膀胱气化不利。

膏淋:湿热下注,阻滞络脉,脂汁外溢。

劳淋:湿热留恋,脾肾两虚,膀胱气化无权。

23.癃闭

膀胱湿热证:湿热壅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

肺热壅盛证:肺热壅盛,失于肃降,不能通调水道,无以下输膀胱。

肝郁气滞证:肝气失于疏泄,三焦气机失宣,膀胱气化不利。

浊瘀阻塞证:瘀血败精,阻塞尿路,水道不通。

脾气不升证:脾虚运化无力,升清降浊失职。

肾阳衰惫证:肾中阳气虚衰,气化不及州都。

24.阳痿

命门火衰证:命门火衰,精气虚冷,宗筋失养。

心脾亏虚证:心脾两虚,气血乏源,宗筋失养。

肝郁不舒证:肝郁气滞,血行不畅,宗筋所聚无能。

惊恐伤肾证:惊恐伤肾,肾精破散,心气逆乱,气血不达宗筋。

湿热下注证:湿热下注肝经,宗筋经络失畅。

25.郁证

肝气郁结证:肝郁气滞,脾胃失和。

气郁化火证:肝郁化火,横逆犯胃。

痰气郁结证:气郁痰凝,阻滞胸咽。

心神失养证:营阴暗耗,心神失养。

心脾两虚证:脾虚血亏,心失所养。

心肾阴虚证:阴精亏虚,阴不涵阳。

26.血证

鼻衄

热邪犯肺证:燥热伤肺,血热妄行,上溢清窍。

胃热炽盛证:胃火上炎,迫血妄行。

肝火上炎证:火热上炎,迫血妄行,上溢清窍。

气血亏虚证:气虚不摄,血溢清窍,血去气伤,气血两亏。

齿衄

胃火炽盛证:胃火内炽,循经上犯,灼伤血络。

阴虚火旺证: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络损血溢。

咳血

燥热伤肺证:燥热伤肺,肺失清肃,肺络受损。

肝火犯肺证:木火刑金,肺失清肃,肺络受损。

阴虚肺热证:虚火灼肺,肺失清肃,肺络受损。

吐血

胃热壅盛证:胃热内郁,热伤胃络。卫人网整理

肝火犯胃证:肝火横逆,胃络损伤。

气虚血溢证:中气亏虚,统血无权,血液外溢。

便血

肠道湿热证:湿热蕴结,脉络受损,血溢肠道。

气虚不摄证:中气亏虚,气不摄血,血溢胃肠。

脾胃虚寒证:中焦虚寒,统血无力,血溢胃肠。

尿血

下焦湿热证:热伤阴络,血渗膀胱。

肾虚火旺证:虚火内炽,灼伤脉络。

脾不统血证:中气亏虚,统血无力,血渗膀胱。

肾气不固证:肾虚不固,血失藏摄。

紫斑

血热妄行证:热壅经络,迫血妄行,血溢肌腠。

阴虚火旺证:虚火内炽,灼伤脉络,血溢肌腠。

气不摄血证:中气亏虚,统摄无力,血溢肌腠。

27.消渴

肺热津伤证:肺脏燥热,津液失布。

胃热炽盛证:胃火内炽,胃热消谷,耗伤津液。

气阴亏虚证:气阴不足,脾失健运。

肾阴亏虚证:肾阴亏虚,肾失固摄。

阴阳两虚证:阴损及阳,肾阳衰微,肾失固摄。

28.内伤发热

阴虚发热证:阴虚阳盛,虚火内炽。

血虚发热证:血虚失养,阴不配阳。

气虚发热证:中气不足,阴火内生。

阳虚发热证:肾阳亏虚,火不归原。

气郁发热证:气郁日久,化火生热。

痰湿郁热证:痰湿内蕴,壅遏化热。

血瘀发热证:血行瘀滞,瘀热内生。

29.虚劳

气虚

肺气虚证:肺气不足,表虚不固。

心气虚证:心气不足,心失所养。

脾气虚证:脾虚失健,生化乏源。

肾气虚证:肾气不充,腰督失养,固摄无权。

血虚

心血虚证:心血亏虚,心失所养。

肝血虚证:肝血亏虚,筋脉失养。

阴虚

肺阴虚证:肺阴亏虚,肺失清润。

心阴虚证:心阴亏耗,心失濡养。

脾胃阴虚证:脾胃阴伤,失于濡养。

肝阴虚证:阴虚阳亢,上扰清窍。

肾阴虚证:肾精不足,失于濡养。

阳虚

心阳虚证:心阳不振,心气亏虚,运血无力。

脾阳虚证:中阳亏虚,温煦乏力,运化失常。

肾阳虚证:肾阳亏虚,失于温煦,固摄无权。

30.癌病

脑瘤

痰瘀阻窍证:痰瘀互结,蔽阻清窍。

风毒上扰证:阳亢化风,热毒内炽,上扰清窍。

阴虚风动证:肝肾阴亏,虚风内动。

肺癌

瘀阻肺络证:气滞血瘀,痹阻于肺。

痰湿蕴肺证:脾湿生痰,痰湿蕴肺。

阴虚毒热证:肺阴亏虚,热毒炽盛。

气阴两虚证:气虚阴伤,肺痿失用。

大肠癌

湿热郁毒证:肠腑湿热,灼血为瘀,热盛酿毒。

瘀毒内阻证:瘀血内结,瘀滞化热,热毒内生。

脾肾双亏证:脾肾气虚,气损及阳。

肝肾阴虚证:肝肾阴伤,阴虚火旺。

肾癌、膀胱癌

湿热蕴毒证: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

瘀血内阻证:瘀血蓄结,壅阻气机。

脾肾两虚证:脾肾气虚,气损及阳。

阴虚内热证:肝肾阴亏,虚火内生。

31.痹症

风寒湿痹(行痹):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风寒湿痹(痛痹):寒邪兼夹风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风寒湿痹(着痹):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风湿热痹:风湿热邪壅滞经脉,气血闭阻不通。

痰瘀痹阻证:痰瘀互结,留滞肌肤,闭阻经脉。

肝肾两虚证:肝肾不足,筋脉失于濡养、温煦。

32.痉证

邪壅经络证:风寒湿邪侵于肌表,壅滞经络。

肝经热盛证:邪热炽盛,动风伤津,筋脉失和。

阳明热盛证:阳明胃热亢盛,腑气不通,热盛伤津,筋脉失养。

心营热盛证:热入心营,扰动神明,灼伤阴津,筋脉失养。

痰浊阻滞证:痰浊中阻,上蒙清窍,经络阻塞,筋脉失养。

阴血亏虚证:失血或伤津,阴血亏耗,筋脉失养。

33.痿症

肺热津伤证:肺燥伤津,五脏失润,筋脉失养。

湿热浸淫证:湿热浸渍,壅遏经脉,营卫受阻。

脾胃虚弱证:脾虚不健,生化乏源,气血亏虚,筋脉失养。

肝肾亏损证:肝肾亏虚,阴精不足,筋脉失养。

脉络瘀阻证:气虚血瘀,阻滞经络,筋脉失养。

34.腰痛

寒湿腰痛:寒湿闭阻,滞碍气血,经脉不利。

湿热腰痛:湿热壅遏,经气不畅,筋脉失舒。

瘀血腰痛:瘀血阻滞,经脉痹阻,不通则痛。

肾虚腰痛(阴虚):肾阴不足,不能濡养腰脊。

上一篇:会议主持词串词下一篇:运动的描述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