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五大功能区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2024-08-19

建设五大功能区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精选13篇)

1.建设五大功能区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篇一

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市政府审改办 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 北京市水务局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北京市民防局 北京市公安局消防局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建设项目行政审批流程改革的意见

市规划国土发〔2018〕69号

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办理行政审批事项,本市对社会投资建设项目行政审批流程进行了优化完善,制定实施意见如下:

一、实施分类管理

将建设项目按照实施方式分为三类。第一类:内部改造项目,可直接办理施工许可证;第二类:现状改建项目,可直接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第三类:新建扩建项目,应签订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园林绿化许可和施工许可证并联审批。

二、精简审批前置条件

在社会投资的房屋建筑工程中,可由建设单位自主决定发包方式,不再强制要求进行招投标。取消建设单位办理资金保函或资金到位证明。各类审批的前置条件和申报材料按照依法、规范、必要的原则,能减则减,不得设置“兜底条款”。相关部门核发的审批文件由办理部门向其他行政机关推送,实现信息共享,不再要求建设单位反复提交。

三、推进建设项目行政审批与互联网深度融合 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抓手,依托本市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大力推进建设项目行政审批电子化。从施工图纸审查和办理施工许可证入手,逐步扩大网上审批的覆盖率,推进电子签章技术在建设项目行政审批业务中的应用,实现对项目审批和建设全过程监管。

四、优化完善技术评估环节

一是推行区域规划管理。在街区层面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过程中,同步开展节能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水影响评价、交通影响评价、地震安全性评价、文物考古调查勘探等评价工作,各专项成果和评审结论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成果。已批复街区层面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区域,不涉及重大规划调整的,一律不再重复开展上述评估审查工作。二是具体建设项目涉及节能评估、环境影响评价、水影响评价、交通影响评价等评价工作的,通过“多规合一”协同平台,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前由市规划国土委统筹各相关部门同步开展,按照规定完成相关审查评价并在项目建设期间通过平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五、构建施工图联合审查的工作机制

由市规划国土委牵头,将现有的施工图建筑审查、消防审查、人防审查等集中交由综合审查机构统一开展专业技术审查,各部门结果互认,联审之外再无审查。

六、建立全市统一的项目竣工联合验收机制

由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牵头,将建设工程竣工验收由原多个管理部门各自独立实施的专项竣工验收模式,转变为“统一平台、信息共享、集中验收、限时办结、统一确认”的“五位一体”验收模式,联验之外再无核验。

七、简化不动产登记办理程序

实现不动产登记、房屋交易、税收征管“一窗办理”,减化手续,减少重复收件。积极构建“互联网+不动产登记”体系,推行不动产登记网上办理,对可通过政府信息共享获取的要件,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供。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限压缩到1至5个工作日。对可以公开查询的土地及不动产登记信息,推行线上申请查询机制,提高获取土地和不动产相关信息便利程度。

八、提高市政公用服务效率和水平

在供水、供电、燃气、热力、排水、通信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接入环节推行“一站式”窗口服务,并联办理。供水、供电、燃气、热力、排水、通信等市政公用服务企业入驻政务服务大厅,公开办事流程,明确办理时间,为建设单位提供便利。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接入报装由竣工后提前到施工许可证核发后办理。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接入条件在工程施工阶段完成,建设工程竣工后直接办理验收和接入。

本意见自2018年3月15日起施行。附件:办事流程图

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市政府审改办

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

北京市水务局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北京市民防局

北京市公安局消防局

2018年3月7日

附件

办事流程图

提示:您已离开视窗区5

2.建设五大功能区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篇二

1 深化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

按照“精简高效、从严从紧”的原则, 实事求是, 统筹优化, 加强分类差异管理和全员绩效管理, 促进人员结构不断优化, 工作效率不断提升, 为“五大”体系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深入推进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统一, 推进劳动用工管理制度统一, 推进绩效考核制度统一, 强化量化考核管理;深入推进人才培养和开发统一, 加强人才队伍和员工队伍建设。通过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基础工作, 推进以量化考核为基础的全员绩效考核工作, 明晰工作流程, 实现人员效率提升、管理模式创新、队伍建设优化等目标。

2 深化财务集约化管理

注重加强“五大”业务流程与财务集约化协同衔接, 以全业务链过程管控为抓手, 以财务集约化管理为重点, 持续深化“六统一、五集中”管理, 加强收入、成本、利润、资产、负债、权益等全要素管理, 强化资金保障, 优化财力配置, 深化经营管控, 增强价值引领、资源配置、决策支持和风险防控能力, 努力实现提升效益、促进发展、创造价值、防控风险的管理目标。深化资金集中管理, 提高整体运营效益, 促进公司整体价值提升;深化预算集约调控, 持续提高预算的调控力、执行力和科学化、精益化水平, 为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支撑;加强工程成本管理, 提升工程竣工决算编报准确性与及时性;加强电价电费管理, 努力提升电价电费集约化管理水平。

3 深化物力资源集约化管理

3.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全面深化改革 篇三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发展规律;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

一、创新贯穿一切工作,实施网络强国战略

创新是一切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得以不断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五中全强调,必须把工作创新、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融入到国家的各项工作中,在全社会形成一股创新风潮,增强民族创造力。现阶段,创新作为一种优化发展手段,其强大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得到了应用实践:不断开拓新的经济发展空间,东部沿海地区依托便利的交通和地理位置条件,开辟了沿海、沿江的纵深经济带,并通过陆路铁路、公路交通运输网向周围地区辐射,带动了东部沿海地区的整体化发展;创新性的成立了多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在全国范围内构建起了以点带面的经济发展网络,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提供了基础保障;创新产业结构,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生产信息化,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了我国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1.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

会议上强调,我国要想继续保持经济中高速发展,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不仅要在经济生产上创新,在制度观念上也要创新;不仅科研工作和科研人员要创新,普通工人和基层工作也要创新。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创新的体制架构,促进我国经济向集约化、信息化、科技化发展。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货物的年进出口量已经成为部分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另一方面,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改革创新的道路上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功模式,加上国际间不断增大的竞争压力和西方某些国家的刻意挤压,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重重阻力。因此,我国经济发展必须依靠自主创新,但是创新的内容绝不仅仅包含科技创新和生产创新,而是自上而下的整体创新,包括制度创新、意识创新、文化创新等等。

2.培养发展新动力

传统意义上的发展动力包括:劳动力、生产技术、人本管理等。在新时期,发展动力被赋予了新的内容,除了传统的基本因素外,还强调调动创新创业活力,鼓励大众创业,为中小企业建立和发展提供优惠政策等,多措并举,为新兴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和政策支持,从而带动了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为经济活跃注入了新活力。近年来,新产业、新技术不断涌现,尤其是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猛,不仅为经济的发展增加了一抹色彩,也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经营方式。经济发展新方式的产生,也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方向,面对新形势下电子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相继出台,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加快美丽中国建设,力推绿色低碳发展

1.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发展”与“环保”之间做到动态平衡,就必须坚持绿色发展,一方面能够降低国内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间接的降低了污染治理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是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对外展现大国形象的现实需求。绿色发展的参考标准是可持续发展,在这一标准范围内,合理规划城市布局,解决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问题;科学制定农业生产布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土壤污染程度;加强自然生态保护,继续推行退耕还林、退耕还湖的生态保护策略。近年来,国内多地建立了“零炭排放区示范工程”,为低碳循环发展提供了试点参考依据。

2.首次将美丽中国纳入规划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生活宜居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种现实需要的推动下,生态文明首次列入十大目标,美丽中国写入五年计划,中国对于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的重视程度有了空前的提高。会议指出,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是实现低碳发展的关键,这既是世界各国应对全球气候不断恶化的共同承担,也是各国技术竞争的新方向。需要注意的是,低碳化不同于过去所提的清洁能源,清洁能源是将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进行清洁处理,实现燃烧尾气的低污染程度排放,而低碳化发展则强调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从根本上降低了经济发展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

三、坚持全面共享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在“共享”发展的内容中,与人们群众切实利益相关的莫过于“健康中国”的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药品价格,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短短几句话,把群众最为关心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进行了彻底解决。

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军民融合发展

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支撑带”将促进区域内省份明晰功能定位,加快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促进区域发展。让民营企业进入采购体系,一方面,竞争机制可以降低军工企业的采购成本,增强其竞争力,便利“走出去”战略实施;另一方面,可以带动民用技术的发展。通常,军工产品的标准要高于民用产品,民营企业参与军工采购,可以提高其产品质量与标准,进而带动民用技术的发展。

五、更高层次开放经济,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对外交流和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实现了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特别是中国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之后,必须根据当前国际发展形势,立足与中国实际发展需要,科学优化对外开放发展战略。现阶段,我国对外开放正面临着“三期”叠加:其一是全球金融危机后的紧急复苏与调整时期。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影响。不可否认的是,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持续,未来也有再次爆发的可能,如何有效应对产能过剩和贸易保护避雷问题,降低国家间的贸易摩擦,成为了國家对外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其二是新一轮国际贸易规则构造期。其三是比较优势转换期,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主要动力是人口优势带来的低成本制造,而在当今时期,中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市场劳动力不足问题突出,加上信息化产业的发展,降低了中国的竞争优势。因此,中国经济的提升,要在坚持开放发展的基础上,顺应国际经济发展潮流,奉行双边贸易互惠的开发战略,积极参与国际性的合作事务,诸如维和部队、国际医疗小组等,提升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与形象,进而为经贸活动的开展提供基础,最终实现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参考文献:

[1]詹勇.五大发展理念决胜全面小康[J],北京观察,2015(11):19-21.

4.深化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篇四

2011年11月15日 17:30 来源:《中国学术研究》2011年第3期 作者: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4

陈晓黎

摘要:当今社会“三农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此基础上想要寻求突破性的发展,就必须关注农村生产力、教育、医疗等发面的发展,这就涉及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本文就现阶段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谈谈其不足之处,并提出深化改革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村行政体制改革现状,改革不足,改革建议

一、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是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而展开的,行政体制是国家推行行政事务所建立的管理体制。一般而言,行政体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行政体制涉及国家政权的所有机关,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在内。从狭义上说,行政体制仅指国家政权中的行政机关。当代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是指以狭义政府为中心的行政系统改革。

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调整一切束缚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新体制。农村综合改革的重点,是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在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深化农村行政体制改革是相当必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要保证。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有相应的体制和机制作保障,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从2006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这标志着在我国延续2600年的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2.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就必须改革现行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着力推进党的建设和社会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的一体化发展,以党的建设一体化带动其他方面建设的一体化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

二、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在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所作出的努力是积极的,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显著的,主要表现为管理理念发生变化,行政基点走向科学;管理范围发生变化,政府职能渐趋合理;行政方式发生变化,管理手段不断完善;行政基础发生变化,政府行为日益规范;干部素质发生变化,行政能力有效提升。这些成就为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动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问题:

1.基层政府行政机构臃肿。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实行市县乡三级政府的行政体制,普遍存在机构臃肿、冗员充斥和职责不清的问题。根据国家审计署2002年对中西部10个省、市的49个县(市)财政收支状况进行的审计调查,发现财政收入水分较大,认为隐瞒赤字普遍,债务负担沉重。截至2001年底,这49个县(市)累计债务达163亿元,相当于当年可用财力的2.1倍。与此不相称的是。自1994年以来,这49个县(市)总人口增长4.6%,财政供养人员却增长了22%[1]。农村基层行政管理层次过多。机构庞杂,管理人员太多,权力过重,“八个大盖帽管一个破草帽”,严重限制农村经济发展。如果目前的冗员现象不及时改变,那么,干部手中的权力迟早还会变成向农民索取金钱的工具。庞大的县乡财政赤字可能使政府投人新农村建设的财政转移支付又被中途截留的危险,一些基层政府为摆脱财政危机和生存困境,很有可能违反财经纪律来挪用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为干部发放工资。公共利益的执行者转而成为公共利益的夺取者,这将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

2.农民缺少参与政治的组织形式,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仍需完善。目前在中国,没有一个组织能够真正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为农民说话。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默默地承受各种不公平的待遇,而缺乏应有的权利保护。缺乏村民参与的决策往往脱离村民的实际承受能力,也难以得到村民的充分理解和支持,所以广大群众建设新农村的巨大潜能就无法挖掘出来,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就会被遏制,最后,广大农民对村委会干部的监督权得不到有效落实,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民主理财的推行也难以实现,导致社区公共资源在使用过程中效率低下、浪费严重。不能把有效的资源全部用于新农村建设。

3.基层政府在经济管理中过多地采用行政手段。农村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在干部任用上,主要的方式还是以组织点名考察为主。从而导致基层干部均按上级命令或指令开展工作,而并没有真正做到他们的份内工作,体现在脱离本地区实际的经济发展规划,指标脱离实际,导致基层虚报浮夸,统计数字失实。这种做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造成了很大危害,严重损害了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了广大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农村财政投资体制存在弊端。由于中国的财政运行模式,导致财政命脉和投资大多掌握在上级手中,越是基层,财政越困难。所以向上级争取项目、申请资金,已成为农村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政府行贿、投资回扣等腐败问题。以上问题,不但造成了人为浪费,增加了行政成本,而且由于农村基层财政大多十分紧张,所有花费难以正常核销,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各种截留、套取国家建设资金行为的发生。

三、扎实推进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现行农村行政体制急需改革。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特别强调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因为这是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理论指导,是使中国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石。要扎实推进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当前的任务主要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科学设置政府行政机构,裁减农村行政冗员。政府改革应由减人、减事、合并机构的行政职能调整,扩展到减少层级的地方行政体制框架改革,销市地一级,强化县一级,精简乡一级,充实村一级,实行市、县分置,逐步从“城乡合治”走向“城乡分治”,继续加大农村政权改革力度,实行以合并机构、裁减人员、撤乡并村为主的行政减员方案,缩减编制,减政放权。按地域人口重新确定县乡政府财政供养人数,定期检查,严格控制,不得超标。坚持因地制宜、精简效能、权责一致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政治建设。实行村民自治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又要善于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方法。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扩大农村基层民主,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充分发挥乡(镇)、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2]严格按照《村民组织法》。切实推进村民直接选举制度的普遍实施。进一步完善农村村民自治结构和民主议事机制,真正让农民自己当家作主,保障村民对村内重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依靠群众的力量搞好新农村建设。在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上把握好两个环节:一个是村级,主要任务是推行村民自治,鼓励和支持农民积极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一个是乡镇,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坚持和完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直接选举制度,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要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严格依法行事。

3.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权责一致的责任政府。照权责统一、依法有序、客观公正的原则,加快建立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并把行政问责与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结合起来,有责必问,有错必究。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公众听证、决策评估等制度,不断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水平,努力建设执政为民的服务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责任,统筹考虑城乡公共资源分配,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多做一些深人实际的调查研究,多解决一些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多办一些为广大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实事,实将政府管理经济社会行为纳入依法运转的轨道。

4.扩大农村政权财政自主权。改革农村财政投资体制,逐步减少下级政府向上级政府缴纳的税收数目,将税收的大部分尽量留在基层。除跨县市实施的大型项目外,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下,本地区的建设项目由本地区自行立项,自行投资,自行实施,节约行政成本,杜绝投资黑洞。化县乡财政功能,规范县乡财政行为,加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力度,完善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和支付方式。

5.统筹城乡党建资源配置,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行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整合组织、合并村庄只是手段,统筹城乡党建资源、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才是目的。我们紧紧抓住村庄合并、农村社区建设的机遇,将统筹城乡党建工作纳入到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局中进行谋划和推进,组织开展一个社区一名大学生村官、一个社区一个部门帮扶、一个社区一个企业支持、一个社区一套规划发展、一个社区一个政策扶持等活动,推动城市优质资源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

四、总结

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的重要阶段,制定了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方针,为全面推进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中国的市场经济尚不十分成熟,中国的广大农村还处在传统农业社会阶段。因此,要因势利导调整经济、社会体制,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要继续深化农村行政体制改革,扩大农民的民主权利,加强制度创新,并且及时加以深化。只有这样,“三农”问题才能逐渐走出困境,中国的经济才能保持持久的动力,继续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韩云平。对我国农村行政体制改革的思考 [J]。行政论坛,2007(3),89-91。

5.建设五大功能区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篇五

在这30多年里,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先后进行了六次政府机构改革,即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和200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巨大。2008年,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又专门研;.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在《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现阶段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要求、总目标。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 政府和廉洁政府的要求,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做到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据此,也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机构改革,落实“三定”(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方案,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组织实施的根本路径。

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进程

1.第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一国务院组成部门大调整

1982年进行第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时,我国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经济性质是计划经济。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决议,要求国务院各部门进行机构改革。这次改革历时3年,是建国以来规模较大、目标性较强的一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第二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一调整经济管理部门

到1988年进行第二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时,我国的经济体制是“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尽管加了诸多限制,但性质已经是商品经济了。1988年机构改革首次提出转变职能的概念,裁减专业管理部门和综合部门内设专业机构,减少专业部门对企业的干预,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3.第三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权关系

到1993年推动第三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时,我国已确立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计划、投资、财政、金融管理体制,撤并了一些专业经济部门和职能交叉的机构,将部分专业经济部门转化为经济服务实体,将综合部门的工作重点转到t观调控上来。中央与地方财权关系是此轮改革的重点。

4.第四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

1998年的机构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实行政府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以及直接管理企业的脱钩,同时大幅度裁并国务院组成部门,精简人员编制。

5.第五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加入WTO条件下的政府职能体系

2003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重对国有资严管理、宏观调控、金融监管、流通管理、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严监管、人口与计划生育等方面的体制进行调整。

6..第六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关于探索实行政府大部门体制的新思路,即“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2008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甲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这次改革的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对职能相近的部门进行整合和综合设置,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既迈出了重要的改革步伐,又保持国务院机构的相对稳定性和改 革连续性,为今后的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前五次行政体制改革最大的不同是,“大部制”方案中加入了“决策、执行、监督”分立的倾向。

二、行政体制改革中的成就和不足

1982年第一轮行政体制改革开始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精简了各级领导成员,推动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在没有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政府职能没有转变,政府机构和人员编制也没有真正减少。

第二轮行政体制改革的局限性在于,由于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原因,改革措施没有贯彻执行,地方机构改革没有同步推进,后来经济过热又导致政府机构迅速膨胀起来。

第三轮行政体制改革中,国家进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了规范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到2002年进行所得税改革后,完成了建国以来政府间财政关系方面涉及范围最广、调整力度最强的重大制度创新。

第四轮行政体制改革中,政企关系进一步理顺,同时建立并完善了国家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局限性在于,由于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彻底,很多政府职能改由事业单位承担,从而加剧了政事分开的难度。

第五轮改革的主要成就表现为,政府机构进一步精简,部门职责进一步理顺,抓住了当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突出问题,政府职能调整合理。改革的局限性在于,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错位的现象依然比较严重,政府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能交叉的现象非常普遍。

上述五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表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很难一步到位,也不可能一步到位。1 982年的政府机构改革,几乎是一次数量增减性的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到1988年,中央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1 993年更进一步提出行政体制改革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政府机构改革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同时为深化国企改革和减轻农民负担清除了体制障碍。很显然,每一次改革都不是过去的重复,而是螺旋式上升式改革链条中的一环。

我国已开始从生存型社会进入发展型社会。与30多年前相比,新阶段日益突出的两大矛盾是:经济快速增长同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严品短缺的突出矛盾,这两大矛盾对政府提出了新要求。以行政管理体制为中心的政府机构改革,需要实现两大任务:一是由管制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二是由经济建设型政府转为公共治理型政府。

三、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高效政府

1.改革行政管理方式

行政管理方式是行政管理的形式和方法问题,常常影响到行政相对人的自由,也决定了行政机关与相对人之间形成的关系。例如,采用行政许可、处罚的方式管理,就会形成命令服从的关系;采用合同、指导的方式管理,就会形成平等协商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行政管理的方式也将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行政管理方式改革是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的必然。行政管理方式改革的重点将面临两个挑战:一是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的转轨,要求政府行政管理由全能主义向有限政府转变:二是加入WTO加剧了我国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的改革,WTO的规则和管理规程,要求政府行为增强透明度,避免暗箱操作,实行阳光行政,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

2.建立科学决策机制

政府在决策的过程中,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显民生、和谐、长效的理念,把公共决策的思维建立在真正代表、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之上;把立足点放在全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相统一上来。把落脚点置于真正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使人民群众得到实惠上来。深入基层、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研究机构的职能作用,提供决

策的预见性和创造性;对涉及全局性、长远性和公众性的重大问题,必须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家相关政策进行决策;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事项,必须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对因违反决策程序给国家和群众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必须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3.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直接关系到公众的知情权,即公民了解法规政策、政府运作信息的权力。在民主政治社会,公众有知情极、参与权、听证权、话语权,而且是制约行政权的有效手段。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基础是利用现代科技,以建设电子政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利用信息化手段,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政府信息公开,变模糊管理为透明管理。完善政务公开机制,扩大政务公开范围,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对政府的重大决策和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通过举办政策咨询会、听证会等形式,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公正性;建立政府公告制度,通过新闻媒体和现代信息网络,向社会公开政府规章、措施及政务活动;建立健全对重大决策的制定和重大项目的审批监督约束机制。

4.完善依法行政机制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是新形势新任务对党领导人民更好地治国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是各级政府的基本准则。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遵循“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原则,使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为建设法治政府提供良好的体制环境。

5.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6.建设五大功能区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篇六

2012年03月06日 11:40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京)2010年1期 作者: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2

魏礼群(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

回顾总结60年中国行政管理体制变革的伟大历程和宝贵经验,深入探讨下一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充分发挥全国行政学院的作用,对于全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做好行政学院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60年行政管理体制演变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60年是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伟大历程,也是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种伟大实践。这个过程始终围绕“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必须顺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理来进行;虽然也走了一些弯路,有过一些失误,但成功是主要的,进步是伟大的。认真回顾总结这个历史进程,有利于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更好地推向前进。

纵观60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演变大体经历了前后两个30年的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配套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创立和发展阶段(1949-1978)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30年,是一个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早期阶段。1949年,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我国确立了议行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此后到“文革”前的十多年间,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国家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四次改革,即1951年改革、1954年改革、1956年改革和1960年改革。其中,前两次改革重在精兵简政;1956年改革重在根据《关于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草案)》由中央向地方放权;1960年改革持续到1964年,重在适应国民经济调整的需要而进行“精简加集中”:一是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两次比较集中的干部精简运动,二是中央收回五十年代后期下放给地方的部分权力并恢复已被撤销的机构。此后,由于十年“文革”**和国际形势复杂,行政管理体制被严重破坏,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才逐步恢复正常。

可以说,这30年历程尽管有过曲折,但却建立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配套的行政管理体制,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初步改变了中国社会一穷二白的面貌。所以,邓小平同志指出:这个30年,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还是“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前30年的行政管理体制变革为后30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基本前提和重要借鉴。概括起来,其基本经验主要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能脱离经济发展水平及相应的客观条件,而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不断加以调整和变革。

第二阶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创新阶段(1978-2009)从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2009年,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功地转变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同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化,大体说来,开展了六次较大的改革。其中,1982年改革和1988年改革,主要是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推进了乡镇基层政权建设,扩大了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放宽了地方和城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开展了机构改革和干部制度改革,开始改变适应计划经济的行政管理模式,激发了社会经济活力,促进了生产力解放和发展。1993年改革和1998年改革,主要以政企分开为重点,培育市场体系,改革经济管理部门和经济管理方式,下放权力,减少行政审批,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政府系统关系特别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进一步精简机构编制和人员,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2003年改革和2008年改革,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着力构建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更加注重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建设。

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的六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情况下,对行政管理的性质、特点、规律、关系、目标和任务不断深化认识和逐步推进的探索过程,也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重大探索过程。实践证明,这个过程非常成功,极大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发展;概括起来,突出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取得实质性进展。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明显减少,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地位得到确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新型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加强。

二是依法行政全面推进。颁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了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依法行政成为各级政府的基本准则。

三是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水平不断提高。普遍建立了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政务公开和问责制度逐步完善。

四是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公务员管理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健全,中国特色公务员制度基本建立。

总之,改革开放30年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解决了大量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问题,基本形成了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同时也积累了重要经验,就是必须不断变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这样,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全面发展。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思考

在对新中国60年行政管理体制变革回顾的基础上,我们要面向未来,深入探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些战略问题。

(一)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明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通过改革,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这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总目标和总方向。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按照中央的这一战略决策来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最终建成比较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

(二)要抓住关键环节,明确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重点。行政管理体制是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体制的结合点,其中许多体制机制之间的关系和问题相当复杂,有的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严重障碍。最突出的是,政企不分、部门职能交叉的问题依然存在,政府行为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些情况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显然,下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仍然是要坚持抓住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自身建设这两个关键环节,大力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新的、重大的进展。

(三)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着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可以说,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要求,要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推进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要完善社会管理制度,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做到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注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四)要坚持统筹考虑、综合协调,从战略上全面把握好改革发展进程。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按照整体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切实解决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各种深层次问题,特别是不符合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问题。要运用战略思维,整体考虑,根据行政管理体制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关系来综合协调改革措施和改革进程,进行科学的战略规划和总体部署。

(五)要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深化,实行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的改革方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坚定正确方向,坚持不懈推进,同时要坚持科学态度,按科学规律办事。实践证明,渐进式改革是一条符合客观规律的、有效的改革模式。因此,未来的行政改革一定要积极而稳妥地推进。应该说,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做的事情有很多,要抓住关键和核心问题,重点突破,以带动全局,逐步取得整体推进的成效。

总之,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着眼全局,把握未来,统筹兼顾,协调配套,全面推进,使各项改革得到整体促进,使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

基于以上战略思考,我们认为,下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行政职能结构。科学调整政府职能的范围和构成。要从同一角度,按照同一维度和标准,把性质相同或近似、内容类似或接近的职能合并起来,形成“大职能”,从根本上推进行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要切实促进政府职能向加强公共服务转变。一方面,把公共服务确立为与公共管理并重的行政职能;另一方面,完善公共财政职能。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合理调整各级政府职责与资源的配置。要围绕确保有效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合理设定和调整各级政府的责任与义务、事权与财权,优化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资源配置,整体提高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二,进一步探索大部门制,推进行政机构改革。要结合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稳步实行大部门制的机构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设置更具综合性、权威性的行政机构,逐步建成科学合理、顺畅高效的“大部门制”行政机构体系;实现政府机构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要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切实推进政事分开。要科学厘清政府性质的公共事务,把准行政机构纳入政府系统,把非政府机构从政事不分的体制下剥离出去;由此确保政府按其公共行政的特点和规律去科学确定和履行政府职责。也就是说,要结合大力推动事业单位改革来全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三,进一步理顺行政层级关系,调整行政层级结构。要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关系和行政结构。现实生活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了政令的统一执行;一些地方搞“下有对策”和“诸侯经济”,扭曲了中央的政策法令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中央加强垂直管理和对地方各级的监督是必要的;但也应该控制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确保不会产生不合理的内耗与低效。要解决好垂直管理适度合理、科学有效的问题,消除纵向行政关系不顺和矛盾的问题。要进一步理顺地方各级的行政关系和行政结构。随着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行政层级关系和行政结构的基础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以改革的动力与空间很大。要调整改革开放初期确立的市管县体制,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很多复杂问题还要在改革中探索出新的解决思路。

第四,进一步推进政府管理创新、优化行政体制机制。要按照科学、合理、效能的原则,规范和优化行政程序。以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为重点,系统调整、科学配置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以及其他行政权力,探索新的政府运行机制和行政权力运作模式,完善行政流程,确保行政管理过程和政府管理方式变得更加科学规范、公开透明、便民高效。要以集约、统一、高效为原则,尽快建立健全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和危机管理体制。要针对突发事件频发的情况,建立和完善政府应急管理和应急服务一体化的体制;要针对各种危机现象及其特点和规律,建立和完善具有全面性、长期性和科学性的危机管理机制;尽快弥补原来对应急管理、危机管理的体制缺陷和机制空白。要完善和发展现代行政平台。引入先进的现代行政理念、行政手段、政策分析技术、绩效考评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改变行政方式,实施绩效管理,提高行政效率,建设效能政府。

第五,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和公务员队伍建设。要着眼于科学规范行为,加强行政运作、行政行为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建设廉洁政府;强化政府责任,建立和完善行政问责制,建设责任政府。要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优化人才选拔机制,加强公务员培训,全面开展公务员能力建设,建成高素质、高水平的国家公务员队伍。

四、行政学院要充分发挥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作用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的过程,也是一项需要各方面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的事业。行政学院是培训公务员、培养公共管理人员和政策研究人员的新型学府,也是开展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公共行政理论和政府管理创新研究的重要机构,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担当着义不容辞的职责。多年来,行政学院在学习、研究和贯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论、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要适应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勇于创新,将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贯穿于教学、科研、咨询各项工作之中,把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一,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公务员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使行政学院成为公务员学习、探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园地。为此,要根据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任务新要求,充实和更新教学培训内容,使最新改革成果及时进入课堂,增强教学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培训课程体系和方法体系;要举办各级各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专题研讨班,与有关部门和单位合作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论的教学科研基地;要调动教师和学员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深入研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第二,要深入开展理论研究,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论创新服务,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决策咨询服务。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科学研究作为理论创新的主要途径和手段,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行政学院应当紧密围绕政府工作和教学培训的需要,发挥教学、研究人才密集的优势,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公共行政理论科研体系。要加强与国内政府相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与国(境)外有关机构的科研合作,集中力量,大力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论研究,多出高质量、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要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论研究平台建设,把行政学院打造成深入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论研究和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基地。

7.深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改革探究 篇七

一、财务改革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意义及影响

(一) 简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不同于一般企业, 它的财务管理会面临更多更复杂的问题, 因为它是涉及民生的重要改革, 这不仅仅需要政府内部制定合理的机制, 还需要全体人员的合理监督, 只有这样, 才能使改革更加彻底、更加顺利。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对于更加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不仅是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改革, 更是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措施。加强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 更能节省不必要开支, 将资金用到实处, 从而惠及民生。

(二)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中的问题探讨

1. 对改革中职权不合理运用的讨论

行政事业单位相对而言是较稳定的单位, 领导的职权能力划分更是非常明确的, 上下级之间需要约束与被约束的制度所框定。因此, 在改革中遇到紧急问题时, 无法及时上报到最高决策者手中, 这样就难免会出现信息滞后, 使财务改革落后于发展要求, 从而影响改革的顺利进行。还有一些领导不能规范自身的行为, 滥用职权制造错账假账, 给账务核算带来了很多问题, 严重阻碍了改革进行的步伐, 同时在改革中留下弊病。公权的滥用不仅会对国家改革进程造成阻碍, 还会严重影响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因为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支持, 若是领导者滥用权利、贪污腐败, 那么人民的合理权利和利益就无法得到保证, 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混乱, 资金流动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最终使国家和群众的利益双重受损。

2. 从改革机制的角度讨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问题

建立健全各种涉及财务改革的制度, 是改革中不可缺少的硬性指标。国家在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方面的制度还不够完善。首先, 改革方向的制度不够完善, 国家在制定大的方向时, 应考虑到其对于不同省市, 不同地区的适用性。因为每个地区它所面临的财务管理的问题都不一样, 例如东南沿海城市它们可能更注重的是怎样规划好行政单位财务改革在更加平稳快速的发展经济上。而西北内陆地区则更注重的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怎样做到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当然改革机制中还必须加重惩罚力度。国家一直在致力打击经济犯罪, 但是直到近几年才全面撒网, 重点捕捞。但是对于经济犯罪人员的惩罚力度不够, 不足以做到鲜明的警示作用。行政单位的财务改革必定会揪出个别滥用职权的公职人员, 要想让改革更加彻底, 就不得不加大惩戒力度。

3. 财务改革中预算管理规范性问题的讨论

行政单位的预算管理在长期的工作中会面临许多问题, 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许多不规范现象。首先, 从思想的贯彻上来讲, 财务管理人员改革意识不到位, 使得改革过程敷衍了事。其次, 缺乏现时有效的刺激方案, 所谓有激励才有前进, 少了激励措施, 改革和办公人员缺乏动力, 不能凝聚起来, 共同实现改革的光荣目标。最后一点缺乏合理的监督, 在本来就长期缺乏监督的环境下, 管理人员已经囤积了大量未解决的问题, 当改革的浪潮来袭时根本措手不及。

二、运用适当的方法解决好改革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 做到分工到位, 加强职权的合理运用

明确的分工能免除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改革中更是要注重分工, 只有这样才能使财务管理人员在自己的职位上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 顺应改革的潮流将自己手头的任务做好相应的改革。做好改革的基础上一定要做到信息的及时反馈, 因为在管理和改革中难免会遇到新的问题, 信息的及时整理反馈不仅能使财务改革更合理更完善, 还能发挥大家的思考性作用。在明确分工的同时需要一条方便快捷的绿色通道, 以便重要信息可以快速传达到领导者手中。在以上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 一定要做好宣传工作, 警示那些想要利用职权敛财的个别官员, 同时在国家监督机制下的公职人员要发挥其监督作用, 尽量避免因个别官员的不合理行为对改革造成损失, 当然对于较基层的公职人员权利不够无法及时上报监督的问题应设置匿名投诉信箱或者电话, 方便行政单位内部全体人员的共同监督。

(二) 做好各项机制的改革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的改革具有其独特的地域性, 不同地区的财务改革方向大有不同。只有各省市在把握国家总体政策不动摇不偏离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财务改革。才能做到改革与经济发展形式相适应。同时在改革过程中应该完善法律政策, 增强打击经济犯罪的力度。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改革才是顺应发展的有效方案。要做到科学有效首先要对财务管理制度和审批手续进行补充和修订。财务改革必须要十分注重资本成本的管理, 资本成本管理目前还缺少相应的制度约束, 因此建立健全资本管理制度也是改革的重中之重。从另一方面看, 有些单位职能较为单一, 不能全面把握和实行国家的统领性文件的内容要求, 只有行政单位改变自身职能结构, 向多元性转变, 才能适应变革的需要。总的来说, 财务内容的不同对于改革的理解性也就不同, 只有制定合理的统领性文件, 再结合地区发展状况, 才是正确的做法。

(三) 从更细致的财务预算角度制定方案解决问题

财务预算方案制定与执行中会面临许多现实性问题, 因此, 首先要从人员方面入手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培训, 优化其意识结构, 增强他们对财务改革的认识与理解, 并提高他们思想的重视度。只有这样, 财务改革才不是一个空谈, 而是切实和每位公职人员相结合的产物。其次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 比如率先完成改革的单位经各单位的不记名投票, 选出最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单位予以表扬和奖励。这样, 不仅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还促进了各单位的更好发展。最后一点要做到合理监管, 各单位除了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监督机制基础上可以相互监督, 共同解决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改革中的各项问题, 从而达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立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 2013, (20) .

[2]傅浩.新时期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4, (13) .

8.建设五大功能区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篇八

摘 要:近年来,在政府机构改革中都设置了主管群众体育的专门机构,并配备了一定的专、兼职的群众体育干部,组织开展了各项群众体育活动。文章主要就我国体育行政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改革方法。

关键词:体育改革 行政管理 管理体制

引言:行政体制是政府系统内进行权力、机构设置和运行的一种机制,它可以保证政府呈良性运行状态。行政体制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体制决定和制约行政体制,同时,行政体制又必须与经济体制相适应。中华体育总会和中国奥委会以及它们下属的各种运动协会实际上仅在名义上存在。许多项目的管理名义上是由各协会负责,可是这些协会多与行政职能部门或行政部门直属的事业单位“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体育总局所设的各主管业务的司、处取代了这些协会并用它们的名义行使着体育管理职权。因此,文章基于此主要分析了我国体育行政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改革方法。

一、我国群众体育行政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行政效率低下

当前我国的群众体育管理组织具有很强的行政色彩、实行高度集中的政府管理体制,决策机构高度集中。造成体育行政部门职能不清,行政机构政事不分、管办一体、统得过多、管得过死、行政效率低下。从而压抑了社会办群众体育的积极性,不利于调动协会和基层组织的积极性。造成资金投入渠道单一,加之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力盘分散,宏观调控不力,不利于群众体育社会管理网络的形成。更使得群众体育管理系统宏观和微观决策的有机联系受到影响。

2.法制化程度低

法制化程度低是影响我国群众体育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的重要问题。虽然我国群众体育从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经验少、法治意识淡薄,我国的法制化建设还比较滞后,可供利用的法规、制度较少。目前,群众体育事业制定的法规制度多数为行政法范畴,处罚力度十分有限。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对群众体育的管理问题没有具体化,对具体问题的指导性不强。而且,缺乏群众全面综合评定各省(区、市)体委工作的标准和办法等,没有形成完整的群众体育法规制度体系,各项规范性文件也缺乏必要的法律强制性。同时,对民事、刑事法规中的相关适用法律条款的应用尚不广泛。法制化环境还没有完全建立,体育领域依法办事还存在太多的困难。

3.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我国群众体育行政部门具有较浓厚的人治色彩,法治程度偏低,对官员的法律规定、道德约束从上到下都存在着效力递减的规律。为了确保群众体育公共行政在正常健康的条件下运行,必须改革干部的人事管理体制,实行政务公开,使行政的内容和程序受到公众的监督。虽然我国的群众体育行政体制改革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不够完善。

二、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措施

1.实现管办分离,政事分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我国体育行政部门要改变计划经济时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权力运作模式,要向社会进行有序地权力让渡,在法律的规范下合理进行。与此同时,要建立健全法律性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使让渡出的权力有效运行。实现管办分离,政事分开。

2.加强相关法制建设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体育方面的法制建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法规体系,从而降低行政成本,使行政行为制度化、规范化。也以此调动社会多元主体参与体育的积极性。正如前文所述,我国的社团型、事业型协会建立较早,只是由于行政管理的膨胀,使其成为虚设。目前,通过法制化,完全能使协会制充分发挥其实效,成为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中坚力量。所以,实现依法治体十分必要。

3.行政管理与财政政策挂钩

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各项配套改革。重点是事业单位改革和事业型协会的改革,今后,一些吃财政饭的事业单位应被推向市场。大力扶持社会体育中介组织,使其依法参与体育管理活动。特别是事业型协会,要根据其所管运动项目的市场化程度、社会化程度,不断推动其向社团型协会转变,避免其走回头路,形成新的政事不分,或者坐享“双轨制”带来的双重利益,而成为新机制形成和运行的障碍。总之,要与时俱进,与市场化进程协调发展。

三、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群众体育行政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包括:政社不分、政府权力过大、职能不清、法制不健全、干部人事体制不够健全,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这些正是需要通过群众体育行政体制改革解决的问题。文章就此仅仅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在实际操作中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树怡,朱月彤.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J].体育科学.1999,(4)

2.宋玉梅等.小康社会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的相关问题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6)

3.董新光.论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及改革取向[J].体育文化导刊.2007,(3)

9.建设五大功能区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篇九

在执法频率高、多头执法扰民问题突出等领域实行综合执法;逐步撤销现有省属执法队伍;县级整合相近职能,组建5-7支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实现”一个部门一支队伍“……江苏省委办公厅近日出台《关于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在全省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据省编办介绍,2015年,江苏以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等10个领域为重点,采取3种方式推进综合执法。具体包括:南京等12个试点地区在交通运输、文化、安全生产、城乡建设、环保、公共卫生、海洋与渔业等领域,探索部门内综合执法,实现“一个部门一支队伍”;南京等8个国家级和苏州等8个省级试点地区,在市场监管、城市管理、商务、农业等领域,探索跨部门综合执法,实现“一个领域一支队伍”;首批20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和部分街道、开发园区、风景名胜区,探索综合执法,实现“一个区域一支队伍”。

从南通市编办获悉,该市实行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后,市级部门承担执法职能的机关和事业单位由65个减至35个,承担执法职能的内设机构由43个压缩为17个,执法队伍由30支调整为18支。如皋、海门等6个县(市、区)整合组建5-7支综合性执法队伍,乡镇(街道、园区)保留1支执法队伍。队伍少了,推诿扯皮、重复处罚等问题得到破解,“多头管、都不管”变成“一头管、管到底”。

多头执法扰民?执法职能相近?

江苏整域谋划推进行政执法改革

据介绍,江苏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主要是为进一步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切实解决多头执法、多层执法、执法扰民、基层执法力量不足等问题。

意见提出,要在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执法频率高、多头执法扰民问题突出、专业技术要求适宜的领域实行综合执法。整域谋划推进改革,加强设区市与所辖区、县(市、区)与所辖乡镇(街道)的统筹集成,提高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同时按照大部门制改革方向,对执法职能相近、执法对象相同、执法方式相似的执法部门进行机构和职能整合,归并执法队伍,大幅减少市县执法队伍种类。

省级:逐步撤销现有省属执法队伍

那么,江苏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究竟如何改?

具体来看,江苏将大力精简省级执法队伍。省级机关有关部门主要负责执法标准制定、监督指导、重大案件查处和跨区域执法的组织协调工作,除法律法规规定外,一般不设专门的执法队伍,逐步撤销现有省属执法队伍,推进执法力量下沉,充实监管服务力量。

市级:统筹城市综合执法

在市级层面,意见提出,江苏要加快推进设区市级市场监管、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管理等领域综合执法工作。合理确定设区市及所辖区执法职责分工,推行市或区一级执法,市辖区能够承担的执法职责由区级履行,市本级加强指导监督。

县级:实现“一个部门一支队伍”

县级要合理确定综合执法范围,整合相近职能,在市场监管、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管理等领域整合组建5-7支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保留必要的专业技术性强的执法队伍,实现“一个部门一支队伍”“一个领域一支队伍”。

统一执法制服、标识、证件和文书

与构建执法体系相应的,是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

此外,意见中还强调,严格实行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加强对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切实提高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统一执法制服、标识、证件和文书,推动落实以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化建设工作。严禁将罚没收入同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利益直接或变相挂钩。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研究建立特殊环境下,综合执法安全保障和激励制度。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共中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关于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有关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实施方案〉的通知》(苏发〔2016〕30号)《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的意见》、(苏发〔2016〕42号)要求,进一步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切实解决多头执法、多层执法、执法扰民、基层执法力量不足等问题,大力提升执法效率和监管水平,加快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现就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以构建“集中高效审批、分类监管服务、综合行政执法”基层政府治理架构为目标,以权责清单为边界,以信用监管为核心,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双随机一公开”为抓手,以大数据为支撑,以综合行政执法为手段,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制度链为保障,建立健全权责统一、权威高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行政执法体制,为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谋划。在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执法频率高、多头执法扰民问题突出、专业技术要求适宜的领域实行综合执法。整域谋划推进改革,加强设区市与所辖区、县(市、区)与所辖乡镇(街道)的统筹集成,提高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二)坚持横向整合、重心下移。按照大部门制改革方向,对执法职能相近、执法对象相同、执法方式相似的执法部门进行机构和职能整合,归并执法队伍,大幅减少市县执法队伍种类。坚持重心下移,将更多的执法资源调整充实到基层一线。

(三)坚持依法行政、务实创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执法职能,进一步完善执法体系和执法程序,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创新监管方式,积极探索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大信用监管力度,强化执法信息共享、社会共治、联合惩戒和责任追究,提升监管执法效能。

(四)坚持分类指导、配套衔接。结合各地区、各层级、各领域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公务员分类改革等工作有机结合,统筹实施。

三、主要任务

(一)构建地方综合行政执法体系

1.大力精简省级执法队伍。省级机关有关部门主要负责执法标准制定、监督指导、重大案件查处和跨区域执法的组织协调工作,除法律法规规定外,一般不设专门的执法队伍,逐步撤销现有省属执法队伍,推进执法力量下沉,充实监管服务力量。

2.统筹城市综合执法。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属地管理、权责一致的要求,加快推进设区市级市场监管、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管理等领域综合执法工作。合理确定设区市及所辖区执法职责分工,推行市或区一级执法,市辖区能够承担的执法职责由区级履行,市本级加强指导监督。

3.分类推进县域综合行政执法。县级合理确定综合执法范围,整合相近职能,在市场监管、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管理等领域整合组建5-7支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保留必要的专业技术性强的执法队伍,实现“一个部门一支队伍”“一个领域一支队伍”。根据中央部署,探索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有效形式,县级执法队伍可根据实际情况,在乡镇、街道派驻执法队伍,建立健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与县级执法部门的协作机制,强化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在执法事项上的综合协调,以及对派驻执法队伍的日常管理。鼓励具备条件的县(市、区)经批准在县域范围内所有乡镇、街道整合组建综合执法局,以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名义开展执法工作,实现“一个区域一支队伍”。

各设区市、县(市、区)继续认真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苏办发〔2016〕61号)要求,确保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平稳推进,取得实效。

(二)明确执法职责权限

4.赋予执法权限。通过机构调整、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委托执法等法定方式赋予乡镇、街道、开发区综合行政执法权限,同时发文公布与其实际需求和承接能力相适应的行政处罚权以及相关的行政强制措施权、监督检查权,并根据法律法规变化等情况,实行动态调整。其中,开展综合行政执法的乡镇、街道和县(市、区)管理的开发区,由县级政府发文公布;设区市管理的开发区由设区市政府发文公布。

5.建立权责清单。按照权力清单标准化要求,制定公布综合行政执法主体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统一规范执法权力事项“名称、编码、依据、类别”,向社会公开具体职责、执法依据、处罚裁量基准、执法程序和监督途径等。

6.理顺职责关系。厘清行业监管与行政执法的关系,合理划分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与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完善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衔接配合、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联动、监督制约等运行机制,建立首问负责、联合(专题)会商、案件移送抄告等制度体系。

(三)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7.规范机构编制。清理撤并没有法定授权或委托执法依据的执法队伍。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探索建立体现执法工作特点的编制体系。专项用于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的编制实行单独管理、单独统计、单独使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积极探索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

8.优化力量配置。将执法力量向基层和一线倾斜,做到执法重心和力量同步下移、职责整合与编制划转同步实施、队伍设立与人员移交同步操作。清理整顿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编制被占用和人员被借调问题,进一步规范执法辅助人员管理。

9.提升能力水平。严格实行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加强对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切实提高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统一执法制服、标识、证件和文书,推动落实以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化建设工作。严禁将罚没收入同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利益直接或变相挂钩。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研究建立特殊环境下,综合执法安全保障和激励制度。

(四)创新执法监管方式

10.整合信息资源。综合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城市管理、治安交通、环保监测、安全生产等各类信息系统,提升监管执法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水平。积极推行移动执法。依托现有平台实行双推送、双告知,加快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互联互通,实现行政许可、日常监管、行政处罚信息实时流转、实时抄告、实时监控、实时留痕,做到违法线索互联、监管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

11.推进网格管理。按照“人口规模适度、服务管理方便、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的要求,依托村(社区)整合设置综合网格,科学划分基本网格单元,定人、定时、定岗、定责、定管理标准、定奖惩制度,负责开展日常巡查、及时采集上报各类信息、协助化解矛盾等相关工作,加快实现“多网合一、一员多用”。

12.建立指挥平台。在县(市、区)和乡镇、街道、开发区,依托数字城管等现有资源,通过系统整合、资源共享和拓展开发,构建全域统一、上下贯通的综合监管执法指挥平台,具体负责区域内监管执法的信息受理、工单派发、辅助决策、绩效考核等工作,推进信息共享、联合指挥、综合执法。同步整合各类政府部门服务热线,集成监管执法各类问题来源。

(五)完善配套工作机制

13.建立依据权责清单追责机制。按照有权必有责要求,全面落实执法责任制,严格限制自由裁量权,打造行政执法监督平台,建立健全权责明晰的监管执法责任体系和责任追究机制。完善权责清单,明确追责情形,实行安全、环保等领域违法行为“零容忍”。依照“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监管”“谁行权、谁担责”原则,细化审批、监管、执法和服务的具体责任,实现审批、监管、执法、服务全程留痕,可追溯、可评价、可追责,确保各级政府及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

14.完善“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全面建立“一表两清单、两库一平台”,随机抽查事项实现全覆盖。合理确定年度随机抽查的比例和频次,对投诉举报多、安全隐患大、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有失信行为、有违法违规记录等情况的市场主体,增加抽查频次,加大检查力度,并将随机抽查结果纳入市场主体的社会信用记录。积极开展跨部门联合检查,对同一市场主体原则上一次性完成多个事项的检查。

15.健全鼓励举报机制。设立举报平台,重奖举报,建立依社会举报而启动调查的机制。鼓励社会参与监督,畅通公众投诉渠道,推行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和社会管理其他主体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通过扶持引导、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行业协会和专业服务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监管执法相关活动。对造成重大影响或主观故意的严重违法行为,依法加大处罚力度。

16.建立健全市场主体信用承诺机制。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健全企业、社会组织、自然人和事业单位信用监管支撑体系。建立市场主体事前信用承诺制度,强化事中分类监管和事后联合惩戒,建立健全守信奖励、失信惩戒机制,将综合行政执法中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违法情况纳入诚信档案,让“守信者一路绿灯、失信者处处受限”。

17.建立重大风险监测防控机制。针对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环保等存在行业性、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领域,充分利用大数据综合分析等各种手段,加强风险监测预警,组织开展评估,完善应急预案和应对办法,制定具体有效的防范措施,强化应急演练,做到保安全、保稳定、防风险。

18.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管执法绩效考评体系,加强行政执法职权行使和监管责任履行情况的检查、评价及结果应用,将执法办案的数量、质量、效果以及在执法办案活动中执行法律、遵守纪律、接受奖惩等情况,作为对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的机构编制、财政投入等管理和执法人员考核评估的主要依据。

四、组织实施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2018年,各设区市要统筹做好城市综合执法,并选择一个县(市)开展县域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省编办要会同省法制办等部门适时组织开展检查验收。条件成熟后,全面推开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设区市及县(市、区)政府要建立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县(市、区)要制定改革方案,报设区市批准后实施,有条件的开发区参照执行。涉及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要依法履行报批手续。机构编制部门要切实做好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牵头协调工作。政府法制部门要加强行政执法综合业务指导和法制监督,协调解决执法争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执法人员身份的综合管理,指导主管部门做好执法人员日常管理工作。财政部门要全面落实罚缴分离、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统筹预算安排,保障综合行政执法必需经费。上级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对下级政府职能部门、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的指导和联系,建立健全沟通配合和业务培训机制,做到同步征询工作意见、同步布置相关工作、同步开展业务培训。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要主动与有关部门沟通、衔接,防止出现职能“盲区”和管理服务失范。省级机关相关业务主管部门要从大局出发,积极支持和配合综合行政执法工作,不得以任何形式对设区市、县(市、区)机构编制和职能调整进行干预。

10.建设五大功能区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篇十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对微观经济运行干预过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仍比较薄弱;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和效率不高的问题仍比较突出;政府机构设置不尽合理,行政运行和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完善,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现象仍然存在。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基本原则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必须坚持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相协调;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立足国情与借鉴国外经验的关系;

必须坚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鼓励地方结合实际改革创新; 必须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做到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

三、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

四、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紧紧围绕职能转变和理顺职责关系,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要更好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必须把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 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总体目标,为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综观未来发展趋势,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充分考虑到“四个方面的要求”:即充分考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考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要求,充分考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行政的要求,充分考虑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努力建设服务型、现代化政府。为此,要着重研究解决以下六个问题。

一、进一步转变和正确履行政府职能

一是政府职能要向大力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转变。二是政府职能要向有效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变。三是政府职能要向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四是履行政府职能要向实行科学化的公共治理转变。

二、进一步简政放权和规范市场、社会秩序

三、进一步优化行政组织结构

四、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五、进一步理顺政府职责关系

11.建设五大功能区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篇十一

一、都市功能核心区需要发展“都市智慧型”农业

围绕美丽山水城市、智慧城市等功能定位,利用本区域雄厚的资金、人才、技术、管理和政策等优势,做好产业发展、政策规划、金融支持、中介服务、龙头培育等“总部农业”的设计引导;为满足楼宇增绿、市民亲农的需求,在都市中引入创意农业和智能要素,通过集成应用物联网、水肥一体化灌溉、立体种植等技术,发展一键式微型智能农业,形成都市屋顶农庄、阳台菜园、办公商务及休闲场所绿化美化,集中展示农业的智慧管理、智慧科技、智慧生产和智慧生活等特征,发挥现代农业科技服务大都市的“试验田”功能,让市民分享智慧农业成果、在都市中感受农趣。

二、都市功能拓展区需要发展“都市服务型”农业

围绕建成全市科教中心、物流中心和对外开放门户等功能定位,满足城市未来1200万人假日休闲、科普体验、时鲜农产品供给、城市生态屏障的需求,发挥现代农业的高效创意生产、生态景观塑造、快捷物流配送和净化水土空气、减轻热岛效应等都市多重服务功能。保护美化主城“四山”生态带和“两江”生态廊道,建好主城“生态公园”。大力发展镶嵌于城市间的农业高科技园、休闲景观与时鲜精品农业园、农产品物流配送园等“绿岛”农业群,精心培育“景观休憩+农场体验+农产品订购”等恬淡休闲消费模式,形成市民农园、民居农庄、创意农场等都市区的“生态庭院”,践行都市人回归自然、圆梦田园的情怀。

三、城市发展新区需要发展“城乡统筹型”农业

围绕“四化”同步发展的定位和城乡统筹先行的要求,充分发挥该区域城镇布局与产业发展的巨大空间和全市近50%大宗农产品核心保供基地的优势。以城带乡建设田园化的美丽乡村,用工业理念打造现代农业,建设高标准、现代化的粮、菜、猪核心保供基地,在战略上构建稳定的供给能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质量安全体系,建成产业链健全的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高效农业,形成城乡互融共生、产业互助共赢的样板,逐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

四、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需要发展“生态循环型”农业

围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和特色资源加工基地等功能定位,以涵养保护好库区的青山绿水为前提,发掘利用独有的大库区与山区的山水资源,打造更加知名的“长江三峡生态游”品牌;以环境容量为依据,合理规划开发宜农区域,建好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提升农业产能,强化保供增收。以农业循环经济为理念,发展农林牧渔水陆循环复合模式和种养加与贸工农有机结合的经营模式,走生态、优特、低耗、高效的农业生产路子,为城区提供大宗、特色生态农产品,逐步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库区移民安稳致富、保障库区生态安全。

五、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需要发展“生态观光型”农业

围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武陵山绿色经济发展高地、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带等功能定位,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挖掘山水民俗旅游资源,形成一产向三产延伸渗透、农游两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开发利用山区特色品种,打造比较优势明显的农产品产业链。同时,利用高山立体气候条件,系统规划建设养生避暑休闲度假基地,争创武陵山国家公园,拓展山区生态效应,破解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目标。

“五型农业”代表的是典型区域农业发展模式,体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自由流动,他们在五大功能区中有机结合、相互作用,必将有助于重庆现代农业的进步。

为了切实构建和推动“五型农业”的发展:一要着力打造重庆现代农业高科技园区,装备“五型农业”发展“引擎”。“五型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农业科技与装备的重要支撑,支撑作用的发挥,有赖于技术装备的高度集成运用。因此,聚力打造一个“科技含量高、涵盖领域广、功能作用多、辐射带动强”的农业高科技园区势在必行。建议尽快启动规划建设集“科技创新、先导示范、休闲观光、科技实训和科普教育”五大功能于一体的展示高地,引领“五型农业”的快速发展。二要着力夯实基础条件,实现“五型农业”产业与产能的协调发展。统筹规划,始终抓好粮、菜、猪三大保供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好比较优势明显的特色效益农业。在适宜农区,加快标准农田建设,改善灌溉设施,完善路网配置,以稳定的产能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三要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添“五型农业”发展活力。推动合理适度的规模经营,鼓励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农业的转型发展。

12.建设五大功能区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篇十二

市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主任

(2009年6月4日)

同志们: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从1998年撤地设市以来,我市先后开展了五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取消行政审批项目300余项,下放行政审批项目70余项,最终保留市级部门行政审批项目156项。通过五轮的清理改革,有8个部门(市保密局、市档案局、市财政局、市广播电视局、市粮食局、市扶贫办、市劳动就业局、市航务管理处)的行政审批项目已经全部调整取消,不再具有行政审批事项。同时对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的审批时限也在法定时限内压缩了一半以上,极大地规范了部门的行政审批行为,服务型、效能型政府建设得到有效推进。但是,从总体上看市政府和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仍然过多,还有精简压缩和调整的空间。因此,在市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心学习组的学习活动中,市委孔书记提出了要进一步深化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政府行 1 李尊平

政审批事项,为玉溪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市政府决定启动新一轮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对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清理的范围

这次改革清理的范围,重点是市政府实施的行政审批项 目。具体范围是:

1.2004年在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时,已组织清理并保留 的市政府实施审批管理的项目,包括行政许可事项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

2.2004年至今国家和省新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或授权市政府审批,部门负责承办报批的项目。

3.2004年至今市委、市政府文件规定需要由市政府、领导小组或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批的项目。

二、清理遵循的原则:

(一)合法审批原则:凡属没有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全国人大决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及规范性文件为依据所设立的行政审批项目,原则上予以取消;凡属国务院、省政府决定取消的审批项目,一律取消,市政府不再予以审批。凡属无法律法规依据,市委、市政府文件自行设立由市政府、领导小组或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批的项目,原则上予以取消或调整。确需保留的,需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定。

(二)精简效能原则:对审批权在市政府,但由县区政

府实施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行政审批项目,市政府将按照方便当事人,便于监管的原则予以下放。

(三)属地管理原则:对同一审批项目市县区两级政府都具有行政审批权的,而县区政府就可决定的行政审批项目,原则上予以下放由县区政府自行审批,以进一步强化县区政府在经济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原则:对虽有法定依据,但该依据与现实管理不相适应,难以达到管理目的的行政审批项目,要按照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予以取消或调整。

三、清理的方法步骤和时间要求

(一)第一步:摸清底数,理清项目阶段

各部门要按照此次清理的范围,进行全面清理。一是对 2004年通过清理由市政府审批管理,部门承办报批的项目进行汇总(见表一);二是对2004年至今新颁布的涉及本部门的法律法规规章进行清理,列出目录(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名称、文号以及生效时间)(见表二);三是对2004年至今新颁布的涉及本部门的法律法规及规章中设立的由市政府进行审批的管理项目进行清理,列出审批项目名称等内容(见表三);四是对2004年至今市委、市政府发文设立的需由市政府审批的项目(包括须报市政府成立的领导小组或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批项目)进行清理,列出审批项目名称等内容(见表四)。按照以上步骤方法全面清理出由市政府(包括领导

小组、专门委员会)审批的项目,这是第一步。

(二)第二步:部门审查确认阶段

在全面清理出市政府审批项目的基础上,各部门要按照 清理的原则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逐项进行认真研究,并提出对市政府实施的行政审批项目拟保留、拟调整下放取消的意见(见表五),经部门主要领导签字确认后加盖单位公章上报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第三步:市法制办汇总审核阶段

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部门上报情 况,逐项进行认真审查,提出审查意见,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统一向社会公布。

上报时间要求:请各部门于2009年6月20日前将清理结果以书面形式上报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保障措施

深化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调整精简行政审批项目,是进一步优化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的重要举措。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狠抓落实。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深化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意义重大,时间紧、任务重,从清理到提出部门意见只有15天左右的时间,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听取汇报,分管领

导要亲自抓,负总责,要抽调得力人员承担此项工作。为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市政府决定从市发改委、财政局、商务局、交通局抽调人员组成工作组具体开展此项工作。被抽调的单位要从大局出发,积极支持和配合,确保深化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二)严明纪律,强化责任

深化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要以严肃的纪律来确保这项工作的落实。做到不瞒报、不漏报、不错报、不迟报。对未按要求进行清理,不按要求和规定时间完成清理上报工作的单位和部门,部门领导要向市政府说明原因,市政府将进行问责。

13.建设五大功能区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篇十三

行政效能建设是增强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是降低创业成本的必要条件,是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深化行政效能建设旨在通过“内提效能”来“外树形象”,力求效能更高、环境更优,发展更快更好。自2008年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工作开展以来,高县与全省各地一样对省市部署开展的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工作抓得紧、抓得实、抓得严,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一是强领导,建章立制。成立县机关行政效能建设领导小组,探索推进县效能办、督查目标办、效能监察室等多方工作力量整合,全面负责对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制定《高县机关工作人员效能问责试行办法》、《高县行政效能投诉处理办法》和《高县机关行政效能绩效考评办法》,扎实贯彻“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三项制度和“三巡查一回访”制度,逐步完善了全面督查、专项查办、结果运用和督查调研于一体的督查工作体系。

二是树典型,以点带面。以县政务服务中心与乡镇政务便民服务站为平台和窗口,强力推行“两集中两到位”,扎实开展审批项目清理精简和程序优化工作,并积极借鉴先进区县好的经验和做法,整体推进“开放式办公”、“柜员式服务”等办公模式,基本实现“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并联式审批、阳光下作业、规范化管理”,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比如申办“酒类专卖许可证”,确定经信窗口牵头,工商、卫生、质监配合,只要具备质检报告和卫生许可,工商预约名称可当即核准,经商窗口“酒类专卖许可证”现场就可办结,避免了多头审批、重复审批,大幅提升了现场办结率和按时办结率。三是抓督查,动真碰硬。县效能办会同县目标督查办采取定期、不定期的暗访调查、抽查资料、现场走访等形式督查各乡镇与各部门的行政效能建设开展情况和重点项目工作推进情况,并将县效能投诉中心前移至县政务服务中心,方便接受举报,及时发布通报。同时,巧借电子政务外网平台、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平台和行政效能电子监察平台“三网合一”建设之机,在全县19 个乡镇开通“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和“行政审批视频监控系统”,实行政务服务即时监控,实现便民服务中心电子监控零空缺。

四是严考评,公正客观。全县扎实开展效能监察和行政问责,严格组织实施绩效考评,明确对效能低下、执行不力、责任意识淡薄、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等15种行为进行问责,问责结果与干部的年度考核、评先评优、提拔使用结合起来,确保了问责的效果。特别是提出了全县涉及经济发展部门主要负责人民主测评制度,对不满意率在10%-20%的部门,组织人事、纪检监察要对其主要负责人实行诫勉教育谈话;对不满意率在20%-30%的部门,实行“阻碍经济发展”黄牌警告;对不满意率在30%以上的,坚决采取组织措施,是垂直管理的部门,县委、政府将向其上级主管部门建议调离高县。因工作不力、效能不高,近年来已有个别部门受到通报批评并对主要责任人进行效能问责,由此也教育和警醒了一大批干部。

经过几年努力,高县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深入开展,工作作风得到明显改进,服务意识得到切实增强,腐败现象也得到有效遏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行政效能建设的推进还不平衡,有些乡镇和部门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与上级的总体要求相比,与发展的现实需求相比,与群众的热切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分工模糊,致使责任不明。一些地方和部门虽然也推行效能建设,也制定了相应的工作制度和办事指南,但多是照抄、照搬、照转,没有结合自身实际,缺乏具体的明确的责任人员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规范。看似“人人抓效能”,实则“人人不负责”,责任范围不具体、不细化,每个工作人员也就没有自己的“责任田”,存在“有权无责、有责无权”的“越级真空”现象。换言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网络没有搭建,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也就无从着手、无法落实。

二是措施乏力,致使效率不高。在推进行政效能建设的过程中,有些地方和部门没有对宣传教育、检查督促、考评整改等具体环节制定有力措施,只满足于做文件的“搬运工”,“照葫芦画瓢”,应付走过场,导致有些制度停留在纸上,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这样一来,个别干部职工头脑难免滋生“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不求无功,但求无过,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办事拖拉、推诿扯皮的现象也就时有发生。

三是方法老套,致使效果不佳。某些地方和部门重事前审批、轻日常管理,忙于繁琐的行政应酬,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方式,拿老框框、老套套来圈新问题,方式方法过简单,工作角色难进入,工作效果也就可想而知。还有些单位在抓管理时,忙闲不均,良莠不分,赏罚不明,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使有些考评制度未能真正起到激励作用,导致工作局面根本无法打开。

今年3月份,四川省效能办向全省印发《2011年全省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工作要点》,明确要求“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深化绩效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为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营造良好政务环境”。这为改进完善工作指明方向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提醒我们,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不是抓一阵子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全县上下齐心协力,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以实际行动深入推进行政效能建设,让机关行政效能建设走上常态化,使我县机关工作效率更高,运行程序更畅,服务质量更优。结合省市要求,抓好我县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特别需要着重把握“定人、限时、交账”这六个字。

定人,意在明责,主要解决干事主体的问题。“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头上有指标”。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一旦确定,就需要人来实施,来推进,来完成,这就涉及到谁来定人,如何定人,定什么人的问题。

谁来定人?在县级行政体制下,定人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县政府领导层内部。为有序地开展工作,县政府领导班子内部有着明确的分工,明确了每位副县长的职责范围,这也就要求每位副县长对各自板块的工作牵好头、负好责,扎实推进分管工作。二是县政府与各乡镇各部门之间。按照地方组织法的规定,乡镇政府和政府工作部门受县政府的统一领导,县长和副县长也就有权就对县政府工作进行统一的调度指挥。三是乡镇和政府部门内部。各乡镇政府和县级工作部门处在抓发展、促发展的第一线,任务繁重,矛盾集中,主要负责人必须调度得当,指挥有力,让正确的人来完成正确的事情,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

如何定人?一要甘于放手。甘于放手是一个“信任”的问题。如果把一切权力高度集中,牢牢攥在自己手里,那么所有的工作任务、工作压力也会集中到你的头上,事无巨细都要你去亲自解决,自己很累不说,工作推进也很缓慢,下级也多有怨言。这也就要求,我县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让自己的下属对分管范围和职权职责内的工作敢于放胆、敢于拍板、敢于担当,给自己的下属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和崭露头角的舞台。二要善于管理。善于管理是一个“指挥”的问题。行政机关有别于公司企业,但也有共通之处。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善于保护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样,政府部门要运转顺畅、工作高效、执行有力,也必须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领导干部要象足球教练一样,要用善于防御的人踢后卫,要用善于进攻的人踢前锋,要用善于组织的人踢中场,要通过多种方式深入了解和掌握下属的能力、水平、优点、缺点,根据每个人的个性和才能,分配其相应的工作,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以岗定人、以德定人、以才定人。三要敢于负责。敢于负责是一个“态度”的问题。要不当“局外人”。来到高县工作就是高县人,就要以主人翁的态度为高县尽一份心,出一份力,这才对得起组织的信任、对得起历史的重托、对得起人民的期待。要不当“太平官”。一个领导干部的人格魅力集中体现在有胆有识和敢为人先,要对重点、难点工作要带头抓、带头干,遇到急难险重任务,更要亲临一线,靠前指挥,妥善解决问题,绝不能逃避责任、消极观望。要不当“老好人”。领导干部负有抓班子、带队伍的责任。一定要找准位置,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以刚正不阿、无私无畏的作风,对工作中以权谋私、拨弄是非、破坏团结、影响大局的人,要大胆管理、敢于问责、严肃处理。

定什么人?一要定想干事的人。想干事的人有激情、有主动性,面对机遇敢于争先、面对艰险敢于探索、面对落后敢于奋起、面对竞争敢于创新。一些同志满足于“领导交给啥就干好啥”,甘于当那种“来了文件上送,有了批示下传”的收发员和传令兵,以致该抓的工作没有抓,该解决的问题没有解决,该实现的目标没有实现,工作毫无生气。从这个角度上讲,干不干事,能否干成事不单纯是能力和水平问题,首要的是事业心和责任感的问题。二要定会干事的人。会干事的人有能力、有积极性,领会上级反应快、提供情况拿捏准、前期准备工作细、具体实施作风实。毛泽东曾把会干事比作过河的“桥”或“船”,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可见,会干事是一项基本的素质,是干成事的必要条件。三要定干成事的人。干成事的人有追求、有创造性,完成任务不讲价,有了成绩不争功,出现失误不诿过。这就要求我们要知人善用、明辨贤庸,要把那些不墨守成规、不畏首畏尾,执行能力强、干事效果好的人放到第一线、放到困难最多、任务最重的岗位上锻炼,确保工作的扎实推进。

限时,意在提速,主要解决干事效率的问题。面对空前激烈的区域竞争、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瞬息万变的政策环境,这种情况下,倡导限时工作制度、激发工作激情、提升工作效率是非常必要,非常重要、非常迫切的。

限时,要强化紧迫感。一要认清形势。从外部看,步入后危机时代,宏观经济环境日渐趋紧,区域竞争愈演愈烈,高县有更加被边缘化的危险。从内部看,经过近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高县进入了蓄势待发的调整期,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安全维稳等方面既有老欠账,又有新问题。二要不甘落后。改革开放30多年来,高县一度列入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也不太理想,全省主要经济指标排序中位次大多位居中等偏下水平,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因观念守旧,进取不足导致的行政效能不高、信誉低下,是不可忽略的因素,的确不可怨天尤人。大家一定要有不甘落后的奋发精神,以卧薪尝胆、破釜沉舟的志气和勇气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三要增强信心。在迎战全球金融危机时,温家宝强调得最多的就是信心和勇气,一句“信心比黄金还重要”,成为我们攻坚克难的重要精神支撑之一。高县有坚实的发展基础,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敢拼敢闯的优良传统,只要坚定信心,人心思进,拿出干事劲头,打开工作局面,就一定能够找到新一轮发展的着力点、兴奋点和增长点。

限时,要提升执行力。一要快,这是执行速度上的要求。举个例来说,在乒乓球比赛中,速度是至关重要的。如果速度足够快,对手就难以招架。执行力强的人,总是具有很强的时间观念,极力强调立即执行,珍惜时间,日事日毕,抢抓机遇。二要强,这是执行力度上的要求。现在很多工作落实不下去,执行不到位或不执行,根本原因是部门利益、个人利益在作梗。必须严明政治纪律,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不能盲目执行,不辨方向,不切实际;不能选择执行,断章取义,为己所用;不能附加执行,加塞搭车;不能虚假执行,形式主义,浮夸吹嘘,坚决杜绝“肠梗阻”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发生。三要巧,这是执行方法上的要求。执行不是蛮干,而是要巧干。曾有两家公司同时引进自动装肥皂的机器,后来发现这台机器有一个问题,就是偶尔会有肥皂装不进去,总不能把空盒子卖给消费者吧。于是第一家公司老总召集一群博士和研究生,组成一个研究团队,经过不懈的努力,花费几十万,终于研究出来一种扫描仪,只要有空盒子经过生产线,扫描仪就能够识别出来并且发出警告;而另一家公司老总则是搬来一台大电风扇在生产线上使劲吹,没装肥皂的空盒子就被吹跑了。尽管两家公司都解决了问题,但第一家公司花费的成本和代价要比第二家高昂得多,这就是执行方法不同导致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的区别。

限时,要培养自觉性。一是接受任务要自觉。干工作不能挑三拣四,不能拈轻怕重,不能搪塞推脱。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组织,小家服从大家是各级组织一贯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县委、县政府作出决策之后,决不能拿着不理解作为拒绝执行的挡箭牌,全县上下务必增强大局观念,把本乡镇、本部门的发展放到全县的背景下去思考、去谋划,要真正做到个人服从整体、局部服从全局,增强在大局下行动的自觉性。二是安排任务要自觉。县委、县政府将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确定之后,各乡镇、各部门要对自身工作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和科学的计划,分清轻重缓急,什么事情该先干,什么事情后干,要有一个清醒的打算和思路,不能像无头苍蝇乱撞一气。对于常规性工作,各乡镇部门要严格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稳步推进,确保年底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对于突发性工作,要迅速制定工作措施,及时拿出工作方案,有条不紊地扎实开展相关工作。对于阶段性工作,要梳理出时间进度表,每周或每月一小结,查找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解决问题;对于长期性工作,要以年为单位,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分步实施。三是完成任务要自觉。上级交办的工作任务要自觉完成,要提倡“没有任何借口”和“保证完成任务”的工作作风。“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西点学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是西点军校传授给每一位新生的第一个理念,其要求每一位学员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借口,哪怕看似合理的借口。正是这种优良的作风,使得该校人才辈出。“保证完成任务”是我党军队在接受命令和任务是时最标准的回答,表明的是坚决执行任务的态度和出色完成任务的信念。正是这种态度和信念才使得我们的军队不论在战争年代的抗日救亡还是在和平年代的抗灾抢险中无往而不胜。“高县效率”迫切需要这两种理念来滋养和培育,高县发展也迫切需要这两种理念来推动和助力。

交帐,意在验效,主要解决干事效果的问题。工作干得好不好,是消极被动的“打工”,还是出色地完成任务,要看工作实际成效,要看交出怎样的帐。关于交帐,需要注重以下三点。

一是“做好”才叫“做了”。意思是交帐要交合格的帐,圆满的帐,不能只是按部就班地敷衍了事。有些人干工作只是满足于“做”,却不重视结果,所以表面看起来,整天在忙碌,在努力,在付出,但是这种忙,却是瞎忙,瞎忙的结果最终还是白瞎。“做了”和“做好”,虽仅一字之差,却有本质区别。前者只是走过场,甚至忽悠人,后者却意味着对组织的目标负责,对工作的品质负责。一个人是不是执行力强,关键就看他是重视“做了”还是重视“做好”;一个组织抓执行是不是抓住了关键,也看它是不是把管理的中心放到“做好”两个字上。“我做了”的想法极易导致敷衍塞责,而敷衍塞责终将给自己带来麻烦。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老板舍不得他,请他再帮忙建造一座房子,老木匠早已心不在焉,用的是软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后,老板把大门钥匙交给他,说:“这是我送给你的房子”。老木匠无地自容,目瞪口呆。县乡处在基层的第一线,干没干工作、干成什么样,老百姓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就要求向人民群众、向上级领导交帐的时候不仅要交“是否做了”的帐,还要交“做没做好”的帐。

二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澳柯玛冰柜的一句广告词。澳柯玛公司自1989年成立以来,本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经营管理理念,专注品牌与质量建设,不但在国内市场上处于领军地位,其产品还远销海外,打开了广阔的国际市场,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无氟冰柜生产基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体现的是永不满足,不断探索、不断突破的进取精神和价值追求。干工作,不能仅仅满足于交得了帐,不能仅仅停留于交得了帐,还要精益求精、开拓创新、追求卓越。如果政府工作仅仅是盯着几个指标,日子自然过得不咸不淡、不紧不慢。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即使是同样的工作,让不同的人来干,结果往往不同。我们要在平淡中见真奇,在日复一日、千篇一律的工作中创造出出人意料的成绩。比如产业发展,必须找准我县产业经济的兴奋点,抓住资源优势做文章,不与沿海地区比海水、沙滩,不与中部地区比楼高、路宽,而是比树多、草绿、花红的环境,比诚信、务实、创业的氛围,营造比较优势,形成亮点、干出成效。

上一篇:消防安全责任状下一篇:急诊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