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幼小衔接的教育随笔(精选13篇)
1.有关幼小衔接的教育随笔 篇一
在幼儿园方面,幼小衔接教育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对入学后的适应性关系很大。因此,幼儿园阶段应注意培养幼儿愿意上学,对小学的生活怀着兴趣和向往,为做一名小学生感到自豪的积极态度,并让幼儿有机会获得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
(2)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幼儿入学后,是否适应小学的新环境,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对其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性,特别是主动性、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等,不仅关系着幼儿入学后的生活质量,也关系着他们在小学的学习质量,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适应性的内容包括: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性;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3)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学习准备应着眼幼儿终身学习的需要,发展他们基本的学习素质,并在此过程中,帮助他们打下今后学习的基础。幼儿园大致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发展思维能力和基础能力。
6.有关教育机构在解决幼小衔接工作的时候需要通力配合,关键在于转变观念,加强研究,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做好过渡期的教育工作。
(1)进行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双向改革,双方都把培养儿童的基本素质作为衔接工作的着眼点,共同创造合理的过渡期的外部教育环境与条件,搞好衔接工作。
(2)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素质,认真研究过渡期儿童的特点与发展需要,有的放矢地做好过渡期的教育工作。许多幼小衔接的研究结果证明,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是幼小衔接工作取得成功的保证。而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则在于转变旧有观念,提高教师对衔接意义的认识,加深广大教师对儿童过渡期特点的理解,从而使广大教师能够自觉研究过渡期每个儿童不同的发展特点及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衔接工作。
(3)结合地区特点及幼儿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幼小衔接工作。各地区都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立足于当地幼儿的具体情况,针对幼儿过渡中的最主要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4)加强家、园、学校、社区力量的相互配合。幼小衔接工作仅仅依靠幼儿园或小学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幼儿园、小学、家长、社区必须互相配合,形成影响幼儿成长的教育合力。
2.有关幼小衔接的教育随笔 篇二
一、表演熟记法
(一) 打电话
我在教学ai、ei、ui时, 设计了一个打电话的游戏, 两名学生边表演打电话边对话, “ui、ui、ui, 我是小ai, 你是谁?”“ui、ui、ui, 你是小ai, 我是ei。”通过这种相互“打电话”的方式, 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反复朗读ai、ei、ui, 不仅加强了他们朗读的积极性, 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几分钟下来, 学生就牢牢地记住了这三个字母的发音。
(二) 变变变
这个游戏的灵感来源于一个电视节目《超级变变变》, 非常适合用于复习课上。教师可以通过肢体动作表演出相应的字母, 比如“b”这个声母, 教师可以用身体摆一个造型, 侧对着学生, 用双手抱成半个圆, 请学生来猜。当然, 也可以师生合作。总之, “变变变”的游戏不仅能达到让学生复习汉语拼音的目的, 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二、游戏体验法
(一) 开火车
“开火车”是小学课堂教学常用的游戏方式。游戏分小组进行, 随着孩子们发出“呜———喀嚓、喀嚓”的声音, 教师出示一个拼音字母, 让一组学生按顺序读下去, 有学生读错或读不出来了, 这列火车就不能开下去, 要发令停下来, 火车在修理好后才能继续往下开。一开始,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轮到“开火车”时, 每个学生都高举着手, 跃跃欲试, 可是如果总是用同一种方式来“开火车”, 孩子们的兴趣不免会被消磨殆尽。这时, 教师可以稍微“改良”一下“开火车”的方式, 可以横着开, 也可以竖着开, 可以往左开, 也可以往右开。由于这种火车方向的不确定性, 学生必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因为一个不留神, 火车就会拐弯, 开到他这里。
(二) 炒黄豆
在课堂上不仅可以把课文儿歌编成游戏, 更可以把它们编成一个个课后游戏。比如改编自体育游戏的“炒黄豆”———“炒黄豆, 炒黄豆, 炒好黄豆翻跟头”, 即让两人相对而立, 手牵手, 边念儿歌, 边有节奏地向左右协调地摆手, 儿歌念到最后一句时, 两人举起一侧的手臂, 翻转身体180度, 还原姿势。这个游戏本意是让儿童掌握立、滚、翻的技巧, 现在变一变口诀, 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另有一番滋味。
三、迁移旧知法
(一) 添砖加瓦
在一年级上册的四会字中, 许多学生容易写错“人”字和“入”字, 那么, 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写好一撇, 请学生来补写一捺, 看看能组成什么字, 让学生记住:捺起笔的位置不同, 组成的新字也不同。通过这样添砖加瓦的方式, 可以帮助学生记住相近字之间不同的笔画规则。
(二) 找朋友
学习汉字的偏旁、结构、正反义词时, 可采用“找朋友”游戏。如学习《操场上》这一课时, 让一学生拿一张写有“打”字的卡片, 说:“找呀找, 找呀找, 谁是我的好朋友?”拿着写有卡片“拔”和“拍”的学生就可以上前说:“我是你的好朋友。”大家说:“对对对, ‘拔’是‘打’的好朋友, ‘拔’是‘拍’的好朋友。”最后大家一起读三位好朋友手中的字。学生在找好朋友的过程中, 一下子就明白了“拔、打、拍”三个字的偏旁相同。学习汉字结构、正反义词时, 也是同理。
四、字卡游戏法
(一) 大转盘
“大转盘”是很受欢迎的一个游戏, 不仅课上可以师生互动使用, 还可以课后让学生跟家长玩, 跟同学玩。“大转盘”的制作方法也很简单, 拿两张圆形硬纸板, 第一张镂空一部分, 第二张在镂空处写好生字, 两张重叠在一起, 固定中间, 学生转到哪个字, 就读一读哪个字。
(二) 最佳搭档
这种方法是让每位学生选一个词语, 并写在卡片上, 而后找找和自己卡片相对的字词, 即自己的搭档, 看看谁能找到最多的搭档, 未找到搭档的学生要再选一个新词, 直至找到搭档。
五、动手操作法
(一) 送信
在距离下课五分钟时, 教师可以回顾一下本节课学过的生字, 请本节课学得最认真的学生当邮递员, 把生字卡片当成信一一送到同学的手中。其他学生一起拍手唱儿歌:“叮铃铃, 叮铃铃, 邮递员来送信。不怕风, 不怕雨, 一心一意为人民。”送完信后, 请拿到信的小朋友一个个上台来领读, 并组词。然后把生字卡片分放在黑板槽内, 上面编好号, 请一个学生起来问某号是什么字, 其他学生应答。通过对答, 加强学生对新认识生字的记忆。
(二) 贴贴贴
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是“钓鱼”, 即黑板上挂一幅画着池塘的图, 池塘里贴有许多鱼 (拼音) , 学生说出对应的生字, 并组成词, 让学生上台钓鱼。
总而言之, 游戏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轻松氛围中学会迈入小学学习的殿堂, 轻松调节或缓冲了儿童由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带来的学习压力, 使孩子们爱上语文。
摘要:幼儿园与小学两者间在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有着根本性的不同。所以笔者认为, 可以结合新生在幼儿园时的学习习惯, 用游戏架起小幼语文教育的桥梁, 帮助孩子们轻松、顺利地从幼儿园学习过渡到小学学习。
关键词:幼儿,一年级新生,语文,游戏教学
参考文献
[1]余晴.“小点心”——轻松有效的识字游戏[J].贵阳教育, 2009.
[2]许晓红.让游戏融入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J].教育科研论坛, 2008.
3.法国幼小衔接教育研究 篇三
关键词:法国;幼小教育;衔接;制度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2
一、幼小断层问题的表现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两个相邻的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上的互相连接。幼小衔接教育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从幼儿到小学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变化,其中包括学习环境、老师、朋友等的变化,这也是幼小教育的断层问题。德国的哈克教授对幼小衔接过渡时期表现的变化提出了六点的断层问题:(1)关系人的断层。幼儿在进入小学时必须离开相当于第二母亲的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园教师会陪着孩子一起玩耍,陪着孩子吃饭,监督孩子睡觉,负责孩子的人身安全,对孩子富有监护人的角色;而到了小学之后,老师除了学习,几乎不再管生活上的事物,也不再会时时陪伴孩子,这样会使孩子刚开始产生不适应的心理;(2)学习方式的断层。幼儿时期的学习纯属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学习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由于更好的成绩,更多的知识,而是为了探索性的学习,学习如何学习,可以边学边玩,很大程度上是凭自己的兴趣。小学则进入中正规的学习方式。学习什么科目,每门科目学习什么东西有了一定的章程,上课的时间也很有规律,这与幼稚教育存在很大不同;(3)行为规范的断层。通常在幼儿园理所当然的要求,在小学将变得不再受到重视。孩子要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学会与人交往,思考问题,以往感性的心理渐渐被理性的思维替代;(4)社会结构的断层。在进入小学后,难免要和幼儿园时的玩伴分离,孩子要学会融入新的班级,新的伙伴环境,在新的班级里寻找自己的归属感;(5)期望水平的断层。很明显,幼儿园时期,孩子玩耍长短都不会受到大人的制约,对家长来说幼儿园就是用来玩的。而到了小学,家长会让孩子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也会对孩子施加一定的压力;(6)学习环境的断层。进入小学,环境相应的也会有所变化,周围的一切事物也不是幼儿园时期的样子,孩子需要适应新的环境。了解问题的地方和出处,有利于我们对症下药。解决好这六个断层问题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关键。
法国的幼小衔接教育能做的如此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考虑到了这些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制定制度,帮助孩子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
二、法国幼小衔接教育制度建立的背景及现状
(一)法国幼小衔接教育的背景。
在法国,初等教育包括小学前的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2007年,法国教育部公布当时享受初等教育的人共6644108人,这些学生的年龄在2岁到11岁之间。其中2到7岁的学前儿童约为2578400人;在4到6岁的小学生月为4016900人。其中大部分学生就读于公立教育机构。除正常学生外,有特殊情况的儿童约92.8%的人就读于特殊的公立教育机构,这些人包括学前儿童和小学生。法国在初等教育上的投入也非常之高,仅就2006年的教育投入来说,人均教育经费达4990欧元,占教育总经费的27.5%。很多数据显示,法国的初等教育的入学率明显高于其他的欧洲国家,其公立学校在欧洲的教育机构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其他国家。这些成就的取得一方面说明了法国对学前教育与学后教育的衔接环节有足够的重视,而且也说明,法国颁布的一系列的条文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89年法国颁布的《教育方针法》中明文规定:教育是全民族的大事。1990年,又颁布了《幼儿园与小学运作组织法》,又被称为《费雍法案》的《学校远景计划与发展方针法》在2005年被颁布。正是在这一系列教育制度的建立之下,法国的幼小教育衔接问题得到了制度上的解决,为真正的实施奠定了基础。这也是法国教育制度成为典例的原因之一。
(二)法国幼小衔接教育的现状。
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一直受到法国政法的重视。20世纪60年代末,法国全面推行综合教育,初等教育的学科中,语文数学是基础学科,包括自然、历史地理、生物、公共教育、绘画及音乐在内的学科为启蒙教育学科,另外为了增强学生体质还设立了体育。初等教育的学习主要是学习者三方面的的内容。对4岁以下的幼儿而言,主要掌握学习的状态。为了适应小学的生活,4岁以上的儿童应掌握基础的读写算能力,为进入小学做准备。另外,对五岁以上的儿童,要求其进入母育学校进行学习,当然对母育学习的学习及老师的管理方式方法,教学方式提出来一定的要求。20世纪九十年代末的时候,法国教育改革尝试在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建立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和新的“学习阶段”。这项改革把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融为一体。
从法国的初等教育的模式来看,其学习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在2到5岁为初等学习阶段,刚开始接触所谓的学校教育;第二个阶段是5到8岁,在这个阶段主要学习基础的知识,学会基本的读算写;第三个阶段则是8到11岁之间,这个时候的学生开始进入深入学习的阶段。每个阶段的学生按其能力和接受能力的不同,学习不同的知识,根据不同年龄之间的学生能力的不同,注重个体差异和幼小之间的衔接,最大程度的考虑孩子的需求。
三、幼小衔接教育的措施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孩子的教育对祖国未来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对这一观点的重视,法国对幼小衔接教育十分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一)母育学校附设于小学中。
法国的学前教育的机构是母育学校,而母育学校是附设在小学当中的。法国的母育学校与我们的幼儿园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我国的幼儿园没有一定的教学计划。在幼儿园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讲的的内容没有一定的规划,没有一定的要求。与我国不同的是,虽然是学前教育,但在母育学校学习的学生跟小学生是一样的,有具体的教学计划和时间安排,虽然如此,这些规定并不是强制性的。除了这些之外,其他基本跟我国的幼儿园的内容差不多,主要是在游戏中学习,以游戏促进学生的兴趣,即儿童主要的任务就是玩。学习计划和学习时间设定的目的主要就是方便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衔接。
(二)母育教育和小学教育一体化。
在法国,根据不同年龄的儿童,将初等教育的儿童学习化为三个阶段,包括启蒙阶段,基础学习阶段,深入学习阶段。启蒙教育阶段是在小班和中班进行;到了大班,就要进入基础学习阶段,这一年是启蒙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小学教育的开始阶段,在这一年,学生能接触到一些基础教育的活动,开始学习法语和数学,并且逐渐养成了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这一年相当于一个过渡时期。这样就实现了母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一体化。
(三)母育学校和小学实施统一的监督。
学前教育和学后教育的工作在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为了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小学的生活,法国除了对学生的环境进行改革外,还对学校的监督制度进行了统一。法国国民教育督学的主要职责有两个:第一是在一个省的范围内负责对小学、初中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学前教育机构的督察;第二,小学督学、技术教育督学、学徒教育督学和信息方向督学。这项工作于1990年制定并实施。这项规定的出台,是负责学前教育的视导员和学后教育的教育顾问都需要具备讲个阶段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这也更有利于衔接工作的进行。
(四)一体化教育是两个阶段的教师受相同的培训。
在前面提到,学前教育和学后教育实施一体化,除了提供合适的过渡时期的学习计划和时间外,还需要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初等教育阶段的老师不仅要懂得幼儿教育工作还需要对小学工作深入。法国国民教育部制定小学教师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范围为“小学教师是一门综合性的职业,每个受聘的小学教师都应该教授各个学科的能力,并有能力承担从幼儿园小班到小学五年级的教学工作,并且认识到自己的职业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由此可见,初等教育的老师的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同时,在对幼儿教师和初等教育教师的聘用考试中,不同的老师考试科目是一样的,即初试都为法语和数学两项,在录用考试中也都为四项考试科目,包括教育的口试,关于常识的笔试,关于艺术的口试以及体育测试等。除了这些,对被录取的教师还实行相同的专业训练,以便于在需要时实现教师的互换。这些措施有有利于幼小教育的过度。
(五)鼓励引导更多的男教师加入学前教育。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保持男女教师在教学中的比例平衡,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在法国,小学男教师的比重明显高于学前教育的男教师比例。为了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协调发展,法国教育部鼓励男教师进入母育教育学校进行教学,以便为儿童提供比例相近的教学者,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
四、对法国解决幼小衔接问题措施的评价
法国解决幼小衔接问题采取的措施主要考虑到“断层”因素的影响。针对这些影响而采取相应的对策。从人际关系上看,不同于我国,法国的初等教育的教师同时具有教育小学和教育幼儿的能力,这使他们在过度时期不会产生太大的压力来适应小学生活;同时不同的阶段划分也会使他们有一定的适应期,更早的接触到小学教师,对小学的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适应,不至于强硬的进行过度。
在学习方式上,虽然幼儿园有一定的规划和时间规定,但这些规定并没有强制性,大班的基础学习更是为进入小学做了充分的准备;大班除了学习基础课程外,还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儿童的行为,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让他们学会融入集体,正确认识自己;对于大班的学生,老师和家长会刻意的对孩子有一定的期许,但并不会像小学那样明显,让儿童在自然而然的环境中适应小学的生活。
五、法国幼小衔接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了解借鉴别人的经验是为了更好的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贡献。在我国,每年新入学的儿童大约有2500万左右,而很多的家长都反映儿童入学之后的适应能力不强,以自我为中心、完成任务的能力差、生活几乎不能自理、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及应对新的期望压力,这些对儿童的身心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做好我国幼小教育的衔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之前,我国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对衔接工作了解的不深,而法国是世界上教育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借鉴法国的教育经验,对我国解决幼小衔接教育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在我国现阶段全面的建立幼小过度时期教育还不能完全实现,不过可以在原有教育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用于衔接的教育机构,为儿童适应小学做一定的准备。长期以来,多数的教育机构都是针对小学开展的,很少有触及到幼儿教育的,更别说是过度时期的教育机构。这种教育机构的主体是儿童,且主要针对将要进入小学的儿童。通过这个平台,家长和老师可以提前了解小学的教育情况,与别人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引导儿童进入小学的学习习惯;根据“断层”的观点,对幼儿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幼儿教师,对小学教育也应当有一定的要求,要求低年级的老师具有与幼儿教师一样的职责,逐渐引导其进入新的学习环境,而不能强硬的使其适应。儿童的身心比较脆弱,对周围环境比较敏感,在环境的建设上应当体现渐进性;对教师的要求也应有相应的提高,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不能完全的脱离,要与一定的联系性。在老师的聘用上可以逐渐使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选拔标准趋于一致,这样可以使教师的授课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不至于让学生接受的过于唐突。
总体来说,法国教育的主要经验就是充分认识到“断层”问题,然后在这问题基础之上建立适合自己国家的教育制度。对于我国解决当前的幼小断层问题,也应当从这个方面出发,并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庞威, 月娥. 我国有效衔接现状透析 [J].内蒙古教育,2008(5):16.
[2]周采《.比较学前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6.
[3]杨敏.法国解决"幼小断层"问题的措施述评[J].当代学前教育,2009(1):47.
[4]王小英,蔡珂馨.国内外幼儿教育改革动态与趋势[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1.
[5]刘敏.法国低龄幼儿入学现状与发展趋势[J]学前教育研究,2009(8):51.
4.教育论文《浅谈幼小衔接》 篇四
摘要:幼小衔接问题是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分析幼儿进入小学后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不适应现象来加强人们对幼小衔接的认识,探讨怎样使幼儿更顺利的实现由学前向小学过渡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幼小衔接、教育、儿童发展、意义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育目标、任务、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有明显差异。长期以来,幼儿园和小学都忽略了两者在教育教学方面应有的区别和联系,造成了目前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在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形式和方法方面缺少过渡,出现明显的“脱节”现象。学生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中,立即感受到了从未经历过的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许多儿童的身心在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困难。使他们的认知兴趣迅速下降,自尊心、自信心不断的减弱。
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是教育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换,学习方式、人际交往、师生关系、行为规范及社会期望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导致幼儿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幼小衔接问题成为近几年来学前教育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同时也受到国内很多学者的高度关注,更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幼小衔接的问题及对策,他们认为幼小衔接这一主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如果在幼儿阶段开始关注幼小衔接问题,就会使得更多的幼儿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受到更小的影响,以保证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一、幼小衔接的意义
幼小衔接是整个教育阶段中第一个重要的衔接环节,衔接得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幼儿未来的长远发展,因此,这一问题历来都得到了较大的关注与重视?所谓“幼小衔接”,泛指幼儿进入小学前家长、学校、幼儿所参与的活动,可视为是为帮助幼儿衔接幼儿园和小学前后学习环境所需付出的准备。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一个系统整体,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连续性要求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相衔接,前者为后者做准备,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一个重要转折,是儿童主体对变化的外界环境重新适应的时期,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是社会性适应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它是儿童交往、学习、生活的基础和保证,幼小衔接进行得不顺利,孩子身上往往会出现睡眠不足、身体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现象;心理方面也会表现为精神负担重、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等;甚至会导致社会性方面的人际交往不良、怕学、厌学,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当今社会中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而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由于受到大人们的宠爱和溺爱,使他们形成了“唯我独尊”、“唯我独享”,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往往产生“人人为我”的心理要求,这种心理倾向和要求与社会交往所需要的“平等合作”等原则形成突破,长此以往,他们会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有着不合群、自私等影响社会过程的表现。
二、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1、知识衔接:拼音、书写、算数知识的衔接
关于认读识字:
识字常用的方法有两种:拼音识字和形意识字。拼音识字主要适用于学龄前儿童到初中阶段,孩子现在学会了拼音,也就掌握以后的文字认知方法。目前,很多孩子都能熟练掌握拼音的认、读、写、拼读四个基础环节,而在最后的“拼认”环节上出现了问题:当汉字和拼音在一起时会拼读,会认字,但是当拼音和汉字分开后就不认得了。
关于写字:
目前很多教育机构大多采用“生产线”的方式教授孩子写字,结果是:每个孩子写的字都如出一辙。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写字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而目前学写字的方式多是临摹文字,不能帮助孩子做到表达的目的。不仅教孩子正确的书写姿势,更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个性写出属于自己的文字。重要的是通过书写,培养孩子表达的欲望。
2、能力衔接:听课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衔接。幼小衔接工作往往会出现片面性,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只关注儿童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不关心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健康,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儿童的能力易于养成,过了培养期和关键期,儿童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困难。
注重孩子的幼小衔接,是老师和家长特别应该关注的问题,也是大家皆受益的主题。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可以使家长和孩子少走许多弯路。面对如同白纸般的幼儿园和低年级学生,怎样做好这一衔接工作呢?
1、充分了解幼儿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5-6岁幼儿的好奇心已不再满足于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能灵活、协调地掌握基本动作,小肌肉发展迅速。幼儿脑发育显著加速,随着幼儿脑结构的形成,脑的机能也发展起来,幼儿的抑制过程加强,可以逐渐控制自己的行为,减少冲动性,幼儿的思维是具体的,在认知方面能根据概念分类;按类别记忆;掌握了部分和整体的包含关系;能够掌握“左右”等比较抽象的概念;对因果关系也有所理解。
小学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还不完善。他们的注意常常容易被活动的、鲜艳的、新颖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想象建立在表象的基础上,以表象为素材。学龄前儿童的游戏活动强有力地促进了儿童想象的发展。自我控制能力较之幼儿阶段有了发展,但仍比较差。
2、幼儿阶段应初步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指出:“由于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以协调性为特点幼儿教育论文,小学阶段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期。尽管品德培养应该有多种起点,道德行为、习惯培养也离不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养,但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入手,这的确是发展小学儿童品德的最有效的途径。”
儿童的模仿性强,可塑性大,且儿童时期是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在此期间,如能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采用优化的教育手段,就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幼儿阶段应培养初步的生活能力。
1.从简单的学习用品的整理入手,培养幼儿的收拾整理的能力。
幼儿园应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如:整理书包,管理自己的物品,准时上学,按时休息,在自由活动时会结伴玩耍,听指令完成任务或听老师口头通知带指定物品等,使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东拉西扯的现象幼儿教育论文,逐渐学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
2.从语言教育入手,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园要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要求教师注意语言的规范、优美、丰富多彩,不说脏话,给幼儿做好榜样。幼儿教育应培养学生能简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能和同伴、老师进行交流,基本能说简单的完整的话。
四、幼儿园应主要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放眼现在的幼儿园、学前教育,老师们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进行的教育大大超出了幼儿园的教学目标范围。根据幼儿教学大纲,幼儿园小班重在培养幼儿自我护理能力,中班重在培养幼儿形成数的概念,到了大班才开始教孩子一些简单的数的组成和加减法。对于大班小朋友也可适当学习小学的课堂纪律和行为规范,让孩子对几个月后的小学生活有所了解。让孩子尝试举手发言,上课要尊重老师保持课堂安静是很必要的,但不需要为应试布置作业。
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幼儿简单的学习兴趣。国家教育部在199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对于智育目标,《规程》中指出,“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错误地把开发幼儿智力与学习知识等同起来。误认为:“孩子越小、识的字越多、数的数越多、智力开发得越好,孩子就越聪明。”其实不然,开发幼儿智力主要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游戏活动来促进幼儿动手、动脑,从而培养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它比幼儿简单地认识几个字、背几首诗、算几道题(这些多是幼儿机械的记忆,并不理解)要高级的多,而学习知识的任务应该是从小学才开始的,因此我们常常发现某某幼儿在3岁就能背多少诗,识多少字等,一旦上了小学成绩并不乐观的现象。科学研究表明,不适宜地过早让幼儿学习知识,不但对开发幼儿智力无益,甚至有害。
五、研究文献:
布鲁芬布伦纳纳的生态学理论为有效衔接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基础,使得幼小衔接有据可依。
从出现至今,幼小衔接问题始终受到广泛的关注,从最初的只关注小学与幼儿园的衔接,到现在的小学、幼儿园、家长三方互相协作,使得幼小衔接问题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进步,更为现实情况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古语说得好“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因此教育要关注幼儿,为幼儿提供的物质基础与精神支持,是的幼儿教育进行得更加顺利,更有利于培养祖国的栋梁之才。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小衔接这一重要的研究课题,进过大量的资料查阅,拟从幼小环境差异、对幼小衔接的认识、幼儿园与小学的合作协调、幼儿园与小学的管理工作、幼儿社会适应等方面做具体的梳理综述,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国外教师对幼小衔接的看法:在入学准备期望方面,早期国外研究表明教师认为儿童学业技能的重要性次于社会性技能。在韦斯特的研究中,教师列出了入学准备中儿童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条件:身体健康;能
够用言语表达他们的需要;在新的学习环境中表现出好奇和热情。国外研究中儿童对幼小衔接的看法:国外研究越来越关注到儿童对幼小衔接的看法,认为儿童能够在幼小衔接中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儿童的话语权得到尊重,这越来越被视为儿童人权的一部分。国外研究者调查了儿童自身关于入小学时需要具备哪些能力的看法,结果显示儿童认为自己应该了解有关交往和互动!
六、当前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单向性。
不少幼儿园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积极开展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无论是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还是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像小学靠拢,而小学与幼儿园的衔接很少,形成衔接工作的单向性。事实证明,双向准备才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有效途径。
2、片面性。
幼小衔接工作往往出现片面性,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只关注儿童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部关心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健康,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3、表面性。
不少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如:背书包上学,活动时间延长,每天布置作业等。而幼儿的适应能力,有意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制力等常常被忽略了。
七、怎样做好幼小衔接 1.应端正学前教育思想 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目的是培养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人,它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养成幼儿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品质。幼儿园要切实为培养下一代负责,严格按着幼儿教育的规律组织教学,决不能拔苗助长。
学前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为小学打基础,明确认识自己的任务是为学校教育做准备,幼儿园应避免使用小学教材,因为这样不仅会加重幼儿的负担,还会降低他们入学后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造成他们智力的停顿或延缓。幼儿园应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幼儿心理、生理、智力和行为习惯方面,为幼儿入小学作准备。特别是需要在教育中重视培养幼儿观察事物的能力、概括能力,提高他们组织和控制能力,发展他们组织和控制能力以及创造性想象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作为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和研究幼小衔接的意义和标准。把培养幼儿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作为长期目标。在一日活动中,采用多种形式来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做好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日常联系工作
建立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之间的联系。幼儿园教师可以参加小学教师的教学活动,参加研究幼小衔接的研讨会,与一年级教师之间进行教育教学双向交流活动,使双方在交流。互了解、互相配合,互相补充。这是搞好幼小衔接的主要前提。幼儿园教师只有在了解小学一年级教学情况的基础上,如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形式、方法以及对学生的要求,才能为完成幼小衔接,幼儿园大班进行必要的安排和适应性训练。小学教师也应深入研究幼儿教育的特点、具体内容,然后根据一年级授课大纲要求,适当地对新生进行适应性训练,这样才能在儿童生理和心理上顺利适应幼小之间过渡。
八、幼小衔接中微观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幼小衔接”是一个世界性的教育问题,国内也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的研究和实践,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幼小教育问题的凸显及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幼小衔接”问题变的更受重视。从幼儿园步入小学,幼儿的身心都面临着极大的变化和发展,幼儿所处的环境和其中的各因素的关联对其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和登洛浦的幼小衔接生态系统图将幼小衔接中的微观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此系统中三因素的现状及问题,并构建了理想的三因素生态系统模型。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当前幼小衔接中幼儿园教育“超前化”,忽视幼儿天性,加重幼儿学习负担;小学教育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承,以知识作为幼小衔接的唯一评价标准,客观增高衔接“坡度”;家长的幼小衔接观念落后,很多家长不够重视幼小衔接,甚至单方面的采取不作为的态度。作为微观系统的三要素,三方在幼小衔接的工作中也未能有效合作,更造成衔接工作的单向性。针对现有问题,本文提出总结性建议:首先,更新衔接教育的理念,摒弃以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过渡方式,提升幼儿综合能力,促进幼儿可持续发展;其次,提高幼小教师的衔接素养,这也是促进衔接教育的关键,打造一批“贯通型”教师队伍有着充分的必要性;再次,着力促进微观系统中三因素的互动合作,增强三者的教育合力;最后,应建立和健全幼儿衔接能力的评价和监督机构,让衔接工作有准可参、有据可依。
九、我国幼小衔接课程政策构建研究
【摘要】:近些年,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两个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下,我国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文件中指出的“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使人们重新开始重视衔接教育这一领域。由于幼小衔接教育在我国发展尚未成熟,过快、“无政府”的发展导致现实中乱象从生,如南京“天价”幼小衔接辅导班、幼小衔接班入班难、幼儿园小学幼小衔接被架空等,严重影响了衔接教育的发展和儿童的终身成长。教育的衔接要求课程的衔接,幼小衔接教育最终还必须借助于幼小衔接课程的实施来进行。那么,承担着基础教育的重要职责和组成的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置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要落实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的“与小学教育相互衔接”,政府、教育管理者角度应该如何制止乱象继续繁衍?幼小衔接课程该怎样设计?怎样组织内容?又怎样规范落实?如何让幼小衔接课程从全局出发规范良好的促进幼小衔接教育的发展?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有助于促进幼小衔接问题的顺利解决。本研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课程为突破点,以教育政策学为研究基础,采用定量的调查研究方法,对幼小衔接的两头,即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的课程观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管理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以调查为实例支撑,说明我国幼小衔接课程政策制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初步构建出我国幼小衔接课程政策。调查中,笔者发现幼小衔接课程面临的最核心的问题是幼小衔接课程的各个方面普遍存在着人人差异、校际差异、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只有从全局性的角度构建幼小衔接政策才能保障幼小衔接课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现实乱象和义务教育发展的必然性为幼小衔接课程政策的构建提供了必要性,而法理支持和政策借鉴两个方面为其提供了可能性。最后,论文从幼小衔接课程政策目标、课程政策结构、课程政策执行反馈、课程政策保障监督四个方面尝试初步构建了我国幼小衔接课程政策。
十、缺乏全面了解幼儿园与小学儿童心理特征的教师
1、幼小衔接:转变家长观念 形成教育合力
幼小衔接是广泛涉及到家庭、幼儿园、学校,关系到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性课题,如何在儿童从学前期向学龄期发展的过渡时期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幼儿入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认为,家长的衔接观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家长更新、端正、树立好正确的幼„„
“幼小衔接”是广泛涉及到家庭、幼儿园、学校,关系到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性课题,如何在儿童从学前期向学龄期发展的过渡时期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幼儿入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认为,家长的“衔接观”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家长更新、端正、树立好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是幼小衔接工作成功的首要保证。
经调查,我园家长在有关儿童入学准备问题上,存在着四种不正确的认识和做法: 1.25%的家长认为应让幼儿学拼音、识字和书写,掌握20以内数的加减,幼儿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好。2.20%的家长认为大班应取消午睡。3.40%的幼儿晚9:30刁一入睡(若取消午睡,幼儿日睡眠仅有9小时)。
4.18%的家长不了解儿童心理特点,孩子表现不如意时采取批评力一式,压制了其积极性和卞动性。家长不正确的 “衔接观”和教育方法给幼小衔接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做到幼儿园、小学、家庭三方形成合力,为幼儿入学做好准备,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帮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与我们同向1 我们开学前对大班40名幼儿进行家访,到家庭中坐下来面对面地和家长探讨通过哪些活动激发幼儿入学愿望,是参观小学观察小学生活动,还是父母向孩子介绍自己小学时最难忘的事!引导家长与我们共同培养幼儿兴趣,家庭中让幼儿学会自理、自立,提高各种能力,养成良好习惯等。与家长一起制定幼儿家庭作息时间表。征求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的意见,全面了解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识。
2、小学儿童自我控制结构的研究
【摘要】: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面临新的学习任务、生活环境和各种心理适应的挑战。研究小学儿童自我控制的测评结构,对促进自我控制的培养尤为重要。采用教师评定问卷,选取小学1~6年级学生1097人,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小学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包括自觉性、坚持性、自我延迟满足、自制力和计划性五个维度。依据验证结果设计情景实验,与问卷结果比较发现,二者存在较高的一致性。小学儿童自我控制教师评定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了解和评估小学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工具。
3、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奖励策略的研究
奖励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具有必要性,它以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方式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使幼儿获得自信和愉悦感,从而不断的重复和保持这些良好的行为。而关于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奖励策略的研究则可以通过对实际情况的研究分析,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高作为奖励主体的幼儿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幼儿奖励策略运用的有效性。
本研究对幼儿奖励策略的实践调查发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肯定奖励策略的教育价值;教师对于奖励概念的理解正确;但也认识到了奖励的一些负面功能;教师以奖励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辅助措施;教师能够根据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形式对其进行奖励;教师运用奖励策略的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但幼儿园教师运用奖励策略的过程中也存在着问题:部分教师对于奖励目的的认识存在偏差;奖励内容中对于幼儿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奖励较少;教师在对幼儿实施奖励时忽视了奖励的“质”,忽视了幼儿的内在动机;奖励缺乏明确的奖励标准,缺乏奖励理论知识体系的引领。总的来说,教师对幼儿奖励策略的运用能力还有待提高。通过本研究的调查与分析,笔者认为幼儿园教师在奖励策略的运用过程中应树立正确的奖励目的、明确奖励功能;奖励的内容要全面,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品质应受到重视;奖励要有个体差异性,适当增加纵向比较的比例;奖励要注重效果,关注奖励的“质量”;奖励要面对全体的幼儿,关注幼儿的内在动机;奖励要制定科学的标准,建立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奖励体系。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当的赞扬对孩子的激励、教育作用非常明显,在学前教育阶段,应多用搂抱、亲吻、抚慰等动作,讲故事,做游戏等简单活动,漂亮玩具、好吃的东西等物质奖励,竖大拇指、拍拍孩子的肩膀、恰当的赞扬、和幼儿交流,克服幼儿对学习的恐惧心理。在进入小学以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可以采用鼓励、微笑、平易近人的态度、抚摸孩子的头、对孩子的优点加以肯定,鼓励孩子的点滴进步等促进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消除孩子心中学习辛苦的印象。
5.幼小衔接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总结 篇五
本次活动以“快乐生活,健康成长”为宣传主题,成立了以左国然校长为组长的组织领导小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古楼子学校20__年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实施方案》,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统一部署、加强领导
我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学校特点,紧扣“快乐生活,健康成长”的活动主题和宣传重点内容,精心设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并采取具体有效的工作措施,充分体现特色,统一安排部署,认真组织实施,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办的工作格局。
二、广泛发动、深入宣传
我校充分利用宣传栏、悬挂标语、活动观摩、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宣传活动。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提高宣传质量,进一步扩大了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在社会上的影响。
6.有关幼小衔接的教育随笔 篇六
5月19日下午,第二实验小学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欢聚一堂,共同见证学前教育宣传月启动仪式,今年宣传月主题为“幼小协同 科学衔接”,为有效促进家园共育,我园特邀专家给家长带来“爱的智慧”家庭教育讲座。
下午2:40,启动仪式准时开始,首先园长助理杨慧星老师向大家宣读我园《学前教育宣传月启动方案》,同时介绍大班教研组即将进行的幼小衔接活动;接下来园长王秀玲同志为大会致辞,引领家长了解入学前应做好生活习惯、自理能力、责任意识等方面的准备;结合幼小衔接,我园已经组织国学诵读活动,大班幼儿成果展示《我爱弟子规》;欣赏了精彩的表演,专家和家长一起揭开家庭教育“爱的智慧”的面纱,巧妙地从一个真实的案例“蝴蝶”联系日常的生活,引起家长共鸣,反思自己在家庭教育中不足,使家长认识到爱孩子不是包办代替,更多的是给孩子一点空间,让他们在自己的世界中自由翱翔。
7.幼小衔接中儿童情感教育问题研究 篇七
(一 ) 研究缘起 及文献综 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 : 幼儿园以家庭、社区密切 合作 , 与小学相 互衔接 , 综合利用 各种教育 资源 , 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刚入学的一年级儿童面对陌生 的教室环 境、一张张 新同学的 面孔 , 对上课形 式与内容, 前几天也许出于好奇心而乐不思蜀, 但他们内心需要时间调整情绪, 更好地适应当下的环境。很多家长反映孩子不愿意上 学 , 压力太大 , 作业多 , 上课时间 长 , 存在情绪 性障碍。由于幼小衔接不当, 造成儿童作为小学生的情感缺失情绪不佳。
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 归纳总结出我国幼小衔接问题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对儿童课程内容上的衔接, 针对儿童认知的文章约上百篇, 如:周香在“小学一年级课堂教学中幼小衔接的现状与分析”中指出小学一年级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从学生学的情况及教师教的现状分析了幼小衔接中教学衔接状况不佳;[1]尹芳“新时期幼小衔接 问题的调 查与思考 ”探讨了 幼小衔接 内容有效衔 接的若干 措施等 , 然而对儿 童的情感 教育衔接 问题较少有 学者关注 。 [2]笔者继承 了国内学 者的成果 , 进一步分 析了幼小衔 接中儿童 情感衔接 的问题与 对策 , 旨在为我 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 为教育实践领域带来一些思考和参考。
(二 ) 相 关 概 念 的 界 定
1.幼小衔接
直义是指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童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 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 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幼小衔接是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 也是幼儿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 如果处理得不好, 就会对幼儿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情感教育
《心理学大辞典》认为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 , 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在英国沃里克大学的一次研讨会上, 近10个国家的与会者一致同意情感教育的下述定义: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 它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信念和情绪, 包括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社会发展和他们的自尊, 更重要的一面是, 超越学生的个体, 以关注他们与别人之间关系的效果。情感教育包括对学生的指导和辅助两方面的措施, 并且教育的情感方面和认知方面是相互关联的[3]。
情感教育是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教育概念, 指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重要领域之一, 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重视情感教育, 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 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感机制, 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起协调的发挥作用, 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 [4]鉴于我国教育的认知方面与情感方面的状况, 笔者采用上述对情感教育的理解。
二、幼小衔接年龄段儿童的情感教育现状
(一 ) 教 育 机 构 教学 情 感 目 标 和内容
1.幼儿园阶段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幼儿健康成长和学习基本常识, 目标基本由三个部分组成:认知、情感和技能。教学活动以游戏形式开展, 内容生动有趣, 直观易于理解。
幼儿园大班数学:种子排队。
活动目标: (1) 学习将收集的种子分类, 排列, 并做记录 (2) 积极探索 , 分析讨论 , 感知物体的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3) 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养成爱探索、勤动脑及良好的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1) 幼儿人手一份种子 (南瓜子、葵瓜子、西瓜子各十颗) 。 (2) 纸板;大书四本、小书五本。
2.小学阶段的教学转变为以学习知识为最主要任务 , 分科教学, 每节课时间长达40分钟。
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学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2) 通过操作、观察和讨论, 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比较思想,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以上两个数学的教学案例可以发现, 小学数学关于情感的教学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见, 小学教学要求对情感的要求比较宽泛, 华而不实, 很难具体做到, 更没有响应的评价指标。幼儿园教学目标中提出: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养成爱探索、勤动脑及良好的操作习惯。从教学目标中可以得知, 幼小衔接中对儿童情感方面的关切做得不足, 没有平稳的过渡性和渐进性。
(二 ) 家 长
家长在儿童情感衔接的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上小学对儿童来说是生命成长中的一件大事, 家长应该足够重视和关心孩子。现在一些家长在很多方面依然不够重视、做法不科学。
1.观念层面对孩子的情感发展不够重视
幼儿上小学, 家长做的事情大都是给孩子买新的书包, 买学习参考书、英语学习机等, 都是在为孩子的学习忙碌。未想到孩子的需要, 孩子能否适应新的学校、同学、教师, 以及幼儿园与小学的区别……
2.行为上对孩子情感发展的忽视
一些家长认为孩子读了小学, 算是真正上学, 有老师教孩子, 家长似乎有懈怠和解脱的心理。幼儿园是保育和教育相结合, 到了小学就只接受教育, 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只是一个暑假的时间, 儿童如何适应这样的改变, 部分幼儿连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能做好, 这时最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从而使儿童顺利进入小学阶段。
(三 ) 教师
1.幼儿园教师
面对幼儿的不断成长, 幼升小阶段是值得教师关注的时期。大班幼儿是衔接的关键对象, 目前, 幼儿园教师基本出现两种做法:其一, 依然采用典型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方式, 对于幼儿即将升入小学的情况没有做好准备, 到最后幼儿顺利毕业, 但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对儿童而言是比较困难的;其二, 幼儿园出现小学化现象, 即学习小学生的知识, 按照小学生的上课方式上课、考试、做大量的课后作业。
2.小学教师
小学阶段的教师对幼小衔接的儿童情感衔接问题很少关注, 班级人数多, 工作压力大, 儿童忙得无暇东顾, 一节课接着一节课。有些孩子依然无法从情感上接受这一事实的到来, 为什么没有了保育员阿姨的细心照顾, 没有老师的无微不至, 不再有熟悉的好朋友可以一起玩耍……小学教师无法做到这些, 更少有与儿童的情感沟通, 每位科任老师上完课就算完成了任务。
三、儿童情感教育问题的成因
(一 ) 面对 升 学 的 压 力
步入小学阶段与幼儿园阶段的重大不同是, 小学生面临升学的巨大压力, 在比较单一的评价体系下, 注重理性、认知的教育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而情感素质作为一种软实力, 升学或者考试中没有明确对其进行考察, 情感素质并不影响学生的升学。学校把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师优秀与否、聘任与否、奖惩与否, 教师自然视升学率重中之重。
(二 ) 传 统 文 化 的 桎梏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渗透的是贵理斥欲、贵性斥情的文化, 董仲舒明确提出“贵性斥情”, 即性是好的, 情就是恶的;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 灭人欲。根据古代对象形文字的解释, “教”就是一边给孩子传授经典, 一边手里拿着树枝扑打孩子。 [5]从我们耳熟能详的俗语中很能反映情感教育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卑微地位, 丝毫不被重视, “头悬梁, 锥刺股”、“十年寒窗苦中苦, 一举成名天下闻”等。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 一直影响情感教育的实施。
(三 ) 理性 主 义 的 影响
人类教育活动虽然有教化情感的传统, 但随着近代工业与技术的发展, 教育的情感层面日益衰弱, 片面追求认知的发展, 从而错入唯认知主义、理性之一的轨道。教育内涵的价值理性功能、情感层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
四、建议与对策
分析了儿童情感教育衔接的现状和影响因素, 笔者从学校层面、家长、教师三个角度提出了若干建议与对策。
(一 ) 学 校 方面
儿童的发展既是连续性的又是阶段性的, 这个特点决定了在衔接时期幼小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 幼儿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 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增强。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重视情感教育的渗透, 这是解决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问题的重要途径。
1.小学低年级教学可以采用整合式的教学 , 分领域 、分模块将教学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2. 小学低年级师资要求可以承担该年级的所有课程 , 除了个别特长科目外, 还需要单独开设课程。
3. 关于对低年级学生的评价方式采取形成性评价结合最后考试成绩, 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利于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 ) 家 长角 度
家长应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以成人、成才为培养目标, 适时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1.充分认识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区别 , 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
2.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 寻找适当的家庭教育时机 , 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
3.尽量多参加幼儿园 、小学的亲子活动 , 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
(三 ) 教师 角 度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 教学中关注情感教育的实施, 注重展示并挖掘情感的教学策略。
1.幼儿教师
幼儿园普遍建立起以主题为主的低结构的综合课程模式, 这种课程模式比较注重幼儿自身的发展和能力的获得。教师应该积极运用多种教育方式, 促进幼儿园和小学教学方面的衔接, 从而促进整个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
首先, 幼儿教师要充分考虑幼儿年龄特点, 明确教师定位,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多提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的问题, 采用积极、有效的应答方式, 促进师幼有效互动。
其次, 幼儿教师在儿童日常生活、学习中应该适当鼓励幼儿园活动中的师幼之间、幼幼之间的情感交流, 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乐于交往的良好习惯。
2.小学教师
(1) 以知促情
首先,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资料的兴趣, 因此, 教师应精心选择使用的教学内容。其次, 教师应恰当把所选的教学内容组织起来。最后, 教师应采用最优的教学模式、策略、手段和方法等。
(2) 以情促情
第一, 使教材的内容具有情感性,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情感迁移、言语情趣、拟人比喻、轶事插入、美感引发等第二, 教师可以通过情感的自我调控, 包括自我情绪状态的调控和对所教科目的情感调控。第三, 教师应该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做到:施爱于细微之处, 施爱于需要之时施爱于意料之外, 施爱于批评之中, 施爱于学生之间, 施爱于教学之余。
摘要:幼小衔接问题是长期被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关注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近年来, 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越来越认识到衔接工作直接影响儿童入学后的适应和今后的健康成长, 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质量。在幼小衔接问题中, 只重视知识上的片面衔接, 不注重幼儿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 尤其是情感情绪、社会性的发展。本文侧重分析幼小衔接中儿童的情感教育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幼小衔接,情感教育,幼儿教育
参考文献
[1]周香.小学一年级课堂教学中幼小衔接的现状与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 2011, (4) .
[2]尹芳.新时期幼小衔接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早期教育, 2008, (6) .
[3][英]彼得朗peterL-F-Lang“情感教育的国际透视”《道德教育论丛》第一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310, 311.
[4]朱小蔓.情感教育的意识及其特殊机制.教育研究, 1993 (7) :41-45.
[5]黄绮编著.说文解字.香港太平书局, 1982:20.
[6]张燕.对取消学前班政策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 2009, (11) .
[7]王文乔, 杨晓萍.人类发展生态学对幼小衔接的启示[J].早期教育, 2008, (6) .
[8]霍力岩, 木全晃子.日本幼小衔接热潮剖析[J].比较教育研究, 2006, (5) .
[9]李静.透过幼小的“课”看幼小衔接——以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和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为例[D], 2010.
[10]洪秀敏, 崔方方.美国俄亥俄州社会课程幼小衔接的举措与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 2011, (9) .
8.有关幼小衔接的教育随笔 篇八
【关键词】幼小衔接;教材;出版市场
【作者单位】郑磊,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一、幼小衔接的定义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这个阶段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转折期。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促进孩子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幼小衔接的核心内容是如何让该年龄段的幼儿有效的从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社会技能等方面适应小学生活。
二、国家教育政策解析
2011年底,国家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规定:幼儿园不得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等为名进行各种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不得照搬使用小学课程、教材和教育教学方式,不得以拼音、数学和识字等为主要教学内容,不得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幼儿园(含学前班)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制定保教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的生活。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灵活运用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等多种形式,锻炼幼儿强健的体魄,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与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培养积极的交往与合作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然而,对大多数孩子而言,从幼儿园以游戏为主的教学生活,直接过渡到小学有条不紊的学习生活,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首先,学习方式的改变对孩子是个挑战。小学教学活动不再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而是以学习为主,强调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听、说、读、写、计算、应用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孩子要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和完成一定的作业,需要孩子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和刻苦精神。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是孩子进行一切学习活动的保证。由于各个幼儿园以及各个家庭在早期教育上的差异,有些孩子在注意、观察、理解、逻辑、推理、计算、空间感知觉或者表达等方面相比其他孩子会差一些,因此导致在小学学习活动中表现落后一点。
其次,小学学习内容的要求不同,学习目标更具体化对孩子是个挑战。幼儿园以“玩中学”为主,学多学少没有严格的要求;而小学以学知识为主,设有具体的学习目标,学起来没那么轻松。虽然国家严令小学要实现“零起点”教学,但是,目前小学生在低年级阶段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并不是“零起点”入学就能实现的。在常人看来,小学一至三年级应该所学的知识并不难,而事实上,从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看,对孩子来说,要学好一至三年级的功课实在不容易。
在此,我们以小学低龄段的主要课程为例做分析。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一年级要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此外,按照人民教育出版社最新的实验语文教材进行统计,一年级要认识950个汉字,二年级要认识850个汉字,这当中,有800—1000个汉字要会写。还要求孩子在二年级即可阅读书报,这比以往提前了一年。再看数学。小学一至三年级要认识万以内的数,要学习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要学习小数、分数和简单的几何体、平面图形,还要学习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这么多内容对一个6—8岁的孩子来说相当可观。最后说英语。小学一至二年级不少基层地区还未开设英语课,但大多数一、二线城市已经开始上英语课,一般要求达到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一级水平。具体地说,在“听—做”方面,学生要能听懂老师在课上的英语指令,能在图片和动作的提示下听懂简单的英语小故事;在“说—唱”方面,学生要会相互交流简单的个人信息和个人情感,要会唱15—20首英文歌,要能根据图、文说出单词或短句。
最后,教学方法的转变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幼小衔接教育市场的升温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尽管小学教材内容是“零起点”入门,但是其中很多内容是与学前班对接的。加之小学对老师的教学进度有严格要求,很多教学内容以复习代教授。例如对汉语拼音的教学,很多小学在一年级上学期只提供一到一个半月左右(40个课时,6周)连教带练的教学课时安排,甚至很多学校只练不教,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则是需要安排一到两个学期的课时来强化教学。
以上对教育政策内容的分析都在提醒即将进入小学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无论是在学习习惯方面,还是在学习内容方面都需要提前做好一定的准备,否则很难对接小学阶段的学习。
三、教育培训市场新机遇
按国家政策的要求,学前班课程正逐步从公立幼儿园退出,而小学和幼儿园的教学又不能实现“完美”无缝对接,这一客观存在的矛盾直接催生了幼小衔接培训课程。目前,幼小衔接主要在以下几类教育群体中开设。
一是民办幼儿园。根据教育部的通知要求,很多公立幼儿园的学前班课程已经被取消;然而,对大多数私立幼儿园而言,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满足家长的要求,在孩子升入小学前开设学前班类课程,提前帮助儿童了解、熟悉并适应小学低年级段的教学内容和学习习惯。
二是教育培训机构。因为优秀教育资源的紧缺,一些名校的小学录取依然需要通过应试环节,这就要求很多想让孩子上名校的家长把孩子送入到教育机构接受幼小衔接课程的专门辅导。此外,由于很多公立幼儿园在小学低龄段教学内容上的缺失,迫使很多孩子进入小学后再到教育培训机构中去回补幼小衔接课程的内容。
三是托管机构。当今社会工作节奏非常快,很多年轻的父母是上班族,由于工作忙碌无法及时接送孩子,这样就产生了大量的社会托管机构。托管机构不但要满足接送儿童的基本要求,还需要不断提高其品质内容,最佳的植入内容就是孩子的幼小衔接教育。
四、教育市场带动出版细分市场的发展
为了顺利对接孩子的“幼升小”,目前,从专做幼小衔接教育的培训机构到相关专业课程的开发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一是全国性规模的连锁教育集团开发的专属校本教材。例如东方金字塔、贝尔安亲等知名机构,其课程和教材体系多为自主研发。
二是地方性的以幼小衔接课程为主的教育培训机构发展迅猛。如北京、南京等地的教育理念相对先进和发达,很多教育培训机构只以幼小衔接班作为招生方向并且生源火爆,其课程及教材体系也多为自主研发。
三是教育咨询公司布局幼小衔接课程领域。近两年,北京走向未来教育、上海惟乐教育等业内知名的教育咨询公司相继开发了一整套幼小衔接的拼音、识字、数学和学习力教材,并通过课程加盟的形式向外推广发售。
四是一些国有出版社和民营出版公司陆续开发出一系列幼小衔接的课程。如外研社研发的《布奇乐乐园》,包括拼音、识字、数学和学习品质教学科目;湖北亿童文教民营公司研发出以练为主的拼音、识字和数学等产品,主要面向一些私立幼儿园,以满足家长对孩子的升学要求。
由此可见,幼小衔接课程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可开发的市场空间巨大。作为一个新兴的教育细分市场,当前还没有一家垄断性的教材掌控全局,各种势力都在跑马圈地,逐步构建自己的课程体系。
9.有关幼小衔接的教育随笔 篇九
刚从幼儿园毕业的孩子进入小学后,孩子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幼儿由事事依赖父母、老师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幼儿以游戏为主的活动逐渐改变为以学习为主的活动,新生入学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学习压力、交往压力,甚至难以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出现种种逆反心理。
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通常存在着下列六个方面的方面的问题:
① 关系人的改变。孩子入学后,必须离开“第二个母亲”──幼儿园教师,而去接受严格要求、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这使孩子感到压力和负担。
②学习方式的改变。小学中正规的科目学习方式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方式有较大区别,孩子必须有适当的时间加以适应。③行为规范的改变。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不再被重视,孩子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融入集体,他们以往的感性将渐渐被理性和规则所控制。
④社会结构的改变。孩子入小学后与幼儿园的友伴分离,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
⑤期望水平的改变。家长和教师都会对上了学的孩子给予新的期望和压力,为了学业而减少了孩子游戏、看电视的时间等。
⑥学习环境的改变。幼儿期的自由、活泼、自发的学习环境转换成为分科学习、有作业、受教师支配的学习环境,孩子容易陷入不注意状态或学习障碍。
以上改变有45%的小学生有不适应现象,导致学习兴趣低落、恐惧、焦虑以及攻击性强等行为发生。因此,解决好这六个改变的连接问题,是做好幼小衔接的关键。那么怎样才算幼小衔接好了呢?用三句话来概括:培养学习兴趣,活动能力,生活条理性,让孩子自己明白一切的事情都要自己来完成。如自己穿衣服、早上起床不哭泣等等
对于以上孩子的问题我们给孩子成就感是就是最重要的解决方法,也就是说让上了小学的孩子爱上小学,爱上小学的老师和同学们,得到一种被认可的感觉,让孩子充满自信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都知道信心来自于实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都会让孩子在全新的环境里脱颖而出,给孩子特别的自信。幼小衔接阶段,家长和教师应该配合孩子将来的需求,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活动,纯粹幼儿园的游戏要适当的减少,正规的学习方法要一点点的增加,如同上坡路总是难走一样,这个时候的孩子基本上都不会很快乐,写字、计算等学习活动给孩子带来了一些挫折感,但是没有关系,因为我们还没有上小学,所以我们有机会去弥补和提高,等到上小学的时候,这一切就都已经适应调整好了,等待孩子的是老师的表扬和小朋友的羡慕。但是如果把这个适应调整阶段推迟到上小学期间去做的话,家长就感觉非常力不从心了,而且您孩子的形象也已经在老师的脑海里形成了烙印,比如学习偏慢,注意力不集中等等。我们都知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老师的认可和夸奖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甚至比妈妈的夸奖要重要的多。
10.优化幼小衔接策略的研究 篇十
一、研究背景:
从幼儿到小学生,这是每一个人所必须经历的,陶行知也曾指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见《陶行知全集》P81)当前已能充分重视小学教育和幼儿教育,但在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衔接上却存在着下列问题:
1、当前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幼小衔接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幼小衔接的教育上应有新的策略与方法。
2、幼儿教师的短期效应观念,为了大力挖潜,尽早尽快地做出所谓的成绩,而拼命地抓特长,反复片面训练幼儿某些方面,而废弃了幼儿基本素质,于是拔苗助长与压迫抑制并存,忽视了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从而影响了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
3、日常行为规范方面,幼儿园教育要求与小学教育要求不同,幼小教师互不接触,幼儿在常规管理方面缺乏过渡期,进入小学阶段后,明显不能适应小学生活。
4、幼儿角色转换,心理上需要一个过渡期,当前幼儿教育缺乏过渡培训期。
5、幼儿教育过多渗透了知识内容,而忽视了更重要的育人的功能,从而带来了负面效应。影响了学生生命活动的质量。
6、忽视幼儿个性的正常发展,保教保育不能并重,往往是“保育过度”或“保教片面”。
7、小学教育教学的方法、要求对幼儿而言是太突然,教者、学者之间存在明显的距离带,不能融为一体。
二、研究的理论思考:
㈠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
人是劳动的产物,人具有独立性,自主性,社会性,创造性的本质特征。而从幼儿到小学的一贯制教育,明显不利于幼儿本质的展示与更好地扩展,从这一角度看,应切实加强幼小衔接策略的研究。这也是陶行知在《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和《民主教育》等文中提出的“六大解放”(1、解放小孩子的眼睛,2、解放小孩子的头脑,3、解放小孩子的手,4、解放小孩子的嘴,5、解放小孩子空间,6、解放小孩子的时间。)这一精神宗旨。充分论证了学生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特征。
2、社会学中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在人的交往活动中存在,交往是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人没有交往则不能生存,人本身的发展要求社会互动,幼儿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目标规定了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幼儿、小学、中学、大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合作,能使学生有效发展,长足进步,优化组合幼小衔接后能产生1+1>2的效果。
3、心理学、脑科学理论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一生中储存的信息量可达1千万亿个信息单位(bit),而人
类至今只利用了其中的很少一部分,大概是十分之一。人脑神经细胞有140亿个,其中百分之八十在15岁前已经形成,而幼儿时期是脑细胞形成的一个很重要阶段,可挖掘的潜能最大。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学习方式、习惯如果能顺利、平稳地得以转变,将十分有利于人自身的和谐、高速发展。
4、陶行知关于创造教育的论述
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见《陶行知教育文选》P293;P7;P298);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写道:“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独展辉煌的新时代,创新则是新时代的主旋律,知识经济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创新的素质应从幼儿开始培养。
5、加德纳多元智慧理论
积极开发幼儿各方面潜能,为幼儿今后的身心健康发展打下扎实基础。㈡研究假设: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每一个人所必须经历的过程,采用一定的过渡策略,让幼儿多次体验成功的快感,能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创立良好的基础。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从幼儿到小学生,发生了质的变化,坐立行走都有了具体的规定,学生应作好各方面的准备:生理上、心理上、技能技巧上等方面。教师也应作好相应的准备,所扮演的角色也应有相应的变化。
站在尊重、理解、欣赏、宽容的平台上去评价学生,评价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只有激励改进而没有甑别选拔。小学低年级教育注意要适应幼儿既定生活,努力做到课堂教学生活化、活动化、个性化。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幼儿、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与学习习惯、方式有何特点与异同?
2、幼小衔接的衔接点在哪里?如何抓好这一衔接点?
3、衔接策略有哪些?实施的主要策略有:角色换位策略、过渡心理培养策略、技能训练策略、主动学习策略、考核评价强化策略等。
4、师资培养上要注意什么?在教育观念上应探索哪些方面等。
四、衔接策略的具体操作
a)角色换位策略
目的意义:⑴、教师要多考虑学生角色发生变化后,所带来的行为后果。⑵、教师要熟悉幼儿到小学生的过程中,应发生的变化有哪些。⑶教师应注重自身角色有哪些变化。
实验操作:⑴、将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幼儿教师提升到小学低年级来,担任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教育教学任务。⑵、幼儿教师与小学低年级教师结对,相互传授教学技巧与教育教学心得体会、感受。⑶、如陶行知所要求的教育者要把自己
“摆在儿童队伍里,成为孩子当中的一员。”(见《陶行知全集》P522-523)。注意事项: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上岗前进行针对性的培训,熟悉新课程,熟悉新课程标准,熟悉低年级段学生的教学要求,正如陶行知所指出的:“我们教育儿童要根据儿童的需要和力量为转移,”“就要顺导其能力去做”(见《陶行知全集》P176-181);“要晓得受教的人在生长历程中的能力需要,然后才晓得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见《陶行知教育文选》P42)。掌握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方法,积极体现出教师角色的换位是为了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b)过渡心理培养策略
目的意义:为幼儿进入小学生活做好思想准备、心理准备、行为准备。
实验操作:要求幼儿教师做好:⑴、培养幼儿具有优秀的学习情感,正确的学习价值观。⑵、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⑶、日常行为趋向规范性过渡。⑷、加大幼儿有意注意培养的力度,适当延长幼儿有意注意时间。⑸、日常教育渗透进入一年级的光荣与使命感,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想往之情。⑹、一年级的课堂教学要以活动化、情感化、生活化、个性化等为主,因为心理是通过活动来体现的。⑺、教育者与孩子之间要以情沟通,正如陶行知所倡导的“在情感方面和小孩子要站在一条战线上”(见《陶行知全集》P522-523)
注意事项:不要将学习习惯与日常行为规范变相为幼儿必须掌握的规则,而人为地加重幼儿心理负担。
c)技能训练策略
目的意义:形成初步的技能素养,抓养成教育,为儿童今后能有一个广阔的发展前景打下扎实的素质基础。
实验操作:⑴、互动互助合作意识的培养,“人的发展作为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他不是外烁的,也不是内发的,而是在人的各种关系与活动的交互作用中才能实现。”具体做法是将四----六名幼儿组成一个个的合作小组,幼儿所有的活动均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正如陶行知所要求的“小先生制”(见《陶行知教育文选》P167-168),大孩带小孩,大的高兴,小的愿意,因为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相近,孩子相互间所受影响要远比教师对孩子空洞说教的影响来得直接、强烈。⑵、理解、宽容、爱心的培养,活动小组内各成员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具体的是要能克服独生子女的自私自利现象,能做到帮助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容忍他人。⑶、荣誉感的培养,教师的评价以活动小组为对象,以活动小组的表现为依据,树立幼儿要有集体主义观念,要有集体荣誉感的意识。⑷、以表扬激励的手段激发幼儿主动要求上进的心理。如:每周五发小红花,每周评一星,名字上光荣榜等。⑸、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教师的表扬与提出的希望,幼儿能从中攫取合理信息进行对照,从而利用合理因素能迅速解决问题。⑹、培养幼儿具有敏捷灵活的语感、数感,利用现有的现代化技术设施设备,多让幼儿听故事、听音乐,看舞蹈表演,观察数据的演算等。如陶行知所言:“小孩子的情感、习惯、倾向,在6岁以前如果培养的不得当,将来要改那更费事。”(见《陶行知全集》P664)“小时怕鬼,终身怕鬼”(见《陶行知全集》P24)的现象就是典型的一个例子。⑺一年级教育教学应努
力做到是幼儿园保育保教的延续,注意给予学生适应过程。
注意事项:不要超前任意拔高学习难度与扩大学习范围,而加重幼儿生活负担,要着眼于幼儿全面发展的素质,适当兼顾幼儿特长,注重的是幼儿今后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d)主动学习策略
目的意义:“主动”是对现在已十分流行的“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提法之进一步聚焦,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意识与激发学生内趋力。
实验操作:⑴树立“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生命的一部分”这一教育价值观。⑵培养幼儿对各种事物的关注情怀。做到“治学”与“治事”两相结合,“从小即养成为治学而治事之态度则来年感受其益了。”(见《陶行知教育文选》P280)注意事项:主动学习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的自我内在需要。e)评价激励策略
目的意义:评价的功能与作用是激励改进,而非甑别选拔,以考核评价的方式强化幼儿的正确行为与观念。
实验操作:⑴、评价标准的多元化:针对有差异的幼儿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确立每位幼儿都能成功的评价机制。⑵、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采用教师评价,活动小组评价,幼儿个体互相评价,幼儿个体自评等方式。⑶、评价内容的多面性:评价的内容可以涉及到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
注意事项:以表扬激励为主废弃批评。
f)家长配合支持策略
目的意义:家、校、社区有机结合形成全方位的教育网络环境。
实验操作:⑴将学校所做工作定期向家长汇报、说明,如采取家访、开家长会、家校一日联谊活动等。⑵邀请家长们来学校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如请家长来学校为孩子作讲座、上课等。⑶积极开办家教咨询活动,对家教工作提出个性化的指导与帮助。
注意事项: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合作是教育获得成功的有效保障,教师要钻研家教工作,对家教工作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并积极与家长们搞好关系。
五、保障措施
(一)成立课题组
组长:吴建华
组员:
(二)活动保证
由上级教科所与学校教科室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要求课题组做到:⑴做好学期计划与总结
⑵定期开展活动
活动形式:校内定期研讨学习,邀请专家、学者现场指导,外出学习、听取相关讲座。
活动次数:每学期校内研究活动不少于20次,校外至少2次。
⑶建立资料档案:确定专人管理,每次活动都要有一整套材料与详细规范的记录。
(三)经费保证
课题组已做好经费预算,并已与学校校长室商量,得到校长室认同,三年研究经费40000元。
六、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对照比较,逐步提高。
1.观察法:
在自然条件下进行,作好观察记录并进行前后对照。
2、调查法
了解教师对实验内容理解与实验操作情况,通过调查问卷、访问家长等手段了解研究对象的能力发展、情感变化、知识结构改善、意志品质形成等情况。
3、研讨法
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测、评估、研讨、分析、总结等,加强对变量的研究,不断改进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质量。
4、个案分析法:
加强研究对象个体间的合作精神、人际交往与行为变化等情况的观察,强化定性与定量的分析。
七、研究的步骤
㈠准备阶段
1、对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与存在的不足加强研究,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
2、学习理论文献,寻找理论依据,明确实验目标分析,提炼先进理论经验,提出研究假设,完善实验方案设计。
㈡实施阶段
1、研究全面启动,并完成实验前对研究对象的检测与评估。
2、构建基本操作模式:通过“学习----研讨----开课----再研讨----小结----学习”的方式,研究、控制变量,全面论证研究假设。
3、阶段性推测: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整理总结等。
㈢研究总结阶段
1、分析各种数据。
2、汇集各种研究材料。
3、撰写研究报告。
㈣应用推广阶段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将研究成果逐步推广,加大实验论证力度。力争将研究成果推广至溧阳市、乃至常州、省内外,并最终转化为教学常规。
八、成果反映
1、完成系列研究成果(一篇实验报告、一些课题研究论文、一套完整课题研究资料等)。
2、形成一支教科研骨干教师队伍。
11.浅谈如何统筹管理幼小衔接教育 篇十一
幼儿园时期是人生最无忧无虑、充满快乐的时期,也是孩子从愚昧走向知识与文明的起点,随着三年幼儿园生活的结束,他们从一个粘着老师,粘着父母的“跟屁虫”,逐渐变成一个更加独立自主、更加灵活多变的小学生。那么如何让幼儿愉快地进入小学,自信独立地面对小学生活呢?我认为在幼儿园时期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使幼儿顺利迈入小学,幼儿园会从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去准备,循序渐进的对幼儿进行培养教育。
一、幼儿园与家长共同关注幼小衔接,让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现在的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孩子能否很快完成由幼儿到小学生的转变,能否很快适应小学生活,幼小衔接工作则是关键所在。这就要求家长在家里,教育幼儿的时候,都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例如:为孩子选择图文并茂的图画书,阅读时候认几个字或者玩识字游戏,孩子做作业时候,让孩子独立完成,家长不要陪在身边盯着孩子写作业,遇到不会,让孩子多思考,以及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同时还要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让幼儿全面发展,鼓励幼儿大胆地与他人交往,主动打招呼,让孩子学会承受挫折等。
其实在家长闲暇时候,可以跟幼儿聊天,提到小学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让他们对小学充满好奇,对小学生活充满向往。家长也可以利用休息时间带孩子去参观一下小学的校园,从而激发孩子的入学愿望。
在家里面,家长应该教育孩子生活要有规律,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每天学过的知识晚上要加以复习。同时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例如:学会自己穿脱衣服,整理自己的书包文具,学会自己洗漱,学习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等。要知道,劳动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好方法。
二、幼儿园与社区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幼儿园与社区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双向服务关系,搞好幼儿园与社区的关系,是幼儿园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如果社区支持和参与幼儿园建设,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同时,幼儿园是社区的一个组成部分,社区是社会大环境与幼儿园关系最密切的一部分。这就要求幼儿园必须走进社区,主动架起幼儿园和社区的桥梁,可以通过与社区的合作,摆脱孤立的状态,可以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组织各方面社会力量支持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幼儿教育事业。
我们要充分的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服务于幼儿园。在实践方面,例如:请消防队员到幼儿园,为幼儿展示灭火的技能、请警察叔叔教幼儿军训、医生给幼儿体检并讲解保护眼睛、牙齿等知识、组织幼儿到敬老院去关爱老人、开展服务大集活动等。接触更多的实战演练,孩子们记得更刻骨铭心,更能融入社区,融入社会。
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让孩子们在教学方面有了更好的提高。例如:有目的的选择课程,将幼儿从“课堂中”带到“社会中”去,多给幼儿创造不同的想象空间,发挥他们自身的能力;组织幼儿到菜场、超市参观,了解菜场或者超市的一日工作流程,商品从何而来,如何接待客人,如何摆放商品的,如何完成买卖交易的,这都可以增进幼儿的社会情感,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同时与售货员的对话,也可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体育活动,在提高幼儿体质的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创造力和智力的发展,促进了幼儿间的相互合作和社会的发展。闲置物资、边角料废旧物品,在符合卫生的条件下,也可以变废为宝。如:旧轮胎经过改装成为了幼儿喜欢的秋千,瓶瓶罐罐成为了幼儿区域活动中的宝贝……让孩子们在美化环境的同时还可以轻松愉悦地学习,更能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幼儿园作为社区的一部分,既依托于社区而发展,同时也承担着为所在社区服务的功能。要发展幼兒教育,幼儿园必须向社区全方位开放,增加与社区的联系,了解并满足社区多样化的需求,扩大社会服务功能。例如:社区每年举行晚会可以邀请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表演,幼儿园每年的“庆六一”演出可以请社区领导来观看,慰问敬老院的孤寡老人,可以请小朋友去表达爱心等。同时幼儿园也可以成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起着推动作用,他们可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社区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幼儿园与小学相连接,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近几年来,幼儿园和小学教师都认识到了幼小衔接工作,直接影响幼儿入学后的适应能力和今后的健康成长,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质量的提高。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幼小衔接呢?它要求我们如何做呢?在此,我提出以下几点:
1.适当调整幼儿的生物钟,同时大班下学期教室的布置应简洁,教师应有意识地跟孩子提到有关小学的生活、课堂纪律等,让幼儿初步对小学有个了解。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就要求家园共育,科学合理地安排孩子的生活以及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及独立能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家长包办,代办。做的好的幼儿,老师和家长要给予口头表扬。
3.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中包括:每天学习完后晚上都要复习并预习下堂课的内容;正确的握笔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习惯;还要养成讲究学习方式的习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4.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老师应该让孩子们认识到,老师或者家长因为信任他,才给他布置任务,这样他就应该很乐意地尽自己的努力去把这件事情做好。这样做也能培养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并掌握完成任务的本领。
5.培养幼儿讲礼貌,大胆与他人交往的能力。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伙伴时候,能主动与他们打招呼并融入他们。
6.对幼儿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增强自我保护能力。例如:不要随便与陌生人说话,遇到困难如何求助等,同时还要让幼儿懂得遵守交通规则,注意自我安全。
俗话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入学前的准备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长期的任务,需要幼儿教师和家长、社区,小学共同配合来完成。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让幼儿尽早适应小学,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2.有关幼小衔接的教育随笔 篇十二
但是, 在幼儿园中的幼小衔接工作并不代表“小学化”倾向, “小学化” 的教育观念、 教学实践只会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 带给幼儿过多的精神压力, 失去本该有的童真童趣和快乐。 可见, 幼小衔接应该是站在幼儿立场上的体验活动, 是科学化的体验活动, 是尊崇个体生命发展的体验活动。 为此, 我园尝试将各方资源整合, 快乐地游戏, 快乐地体验, 快乐地成长, 使幼小衔接工作更具科学性。
一、挖掘园内资源, 搭建幼小衔接平台
幼儿园资源是指为幼儿创造幼小衔接的学习环境、 与之配套的幼小衔接教学内容资源等, 对幼小衔接的效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我园充分挖掘这些园内资源, 搭建幼小衔接平台。 具体包括:
1.牵线搭桥创造环境
首先, 注重营造良好的幼小衔接氛围。 大班年级组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进行研讨, 创造了班本化的学习环境。 老师和幼儿一起收集相应材料, 如:书包的好朋友、小学课程表、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等, 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亲身参与环境的创造, 将感知内化为行动, 获取入学准备的经验和需要。
其次, 适当增加实物符号和文字含量。 在提供的各类材料上, 逐渐向实物符号、词语方面转变, 主题版面、区域内容在图文并茂的基础上增加文字量, 激发幼儿对文字的阅读兴趣。如:开设“三字经”、“成语小天地”等, 提供适当的文字操作材料和相应书籍, 帮助幼儿通过阅读对自己的操作结果进行检测, 进一步丰富幼儿相关知识经验, 提高幼儿对阅读的兴趣。
2.灵活适宜调整内容
开展主题活动。 结合幼小衔接, 有序开展“我要上小学”的主题活动。 期间, 通过相应的环境创造、集体教学与个别化学习相结合等方式, 帮助大班幼儿对上小学形成正确的认识。如:集体教学活动《小学生的早晨》, 引导幼儿与家长先共同记录上幼儿园早晨所要做的事情, 再观摩小学生上学早晨的录像, 然后通过分析、讨论、比较, 发现不同, 引导幼儿懂得什么是合理安排时间。 再如:“1分钟整理书包”, 帮助幼儿感受1分钟有多长, 引导幼儿懂得珍惜时间, 学习安排自己的时间。 这些活动的开展, 对大班幼儿更好地向小学过渡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丰富区域游戏。 将小学生活融入幼儿园游戏是我园幼小衔接的新尝试。 班级区域活动中, 孩子们可以在“小学体验区”模仿小学生整齐响亮地读书、端正神气地写字、有条不紊地整理文具, 领略小学生的别样生活和学习。 在角色游戏中, “我是小学生” 的游戏开展得如火如荼, “小学生活展”、“学戴红领巾”、“文具整理小能手”等体验游戏的开展, 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 对怎样成为合格的小学生充满了期待, 为他们升入小学树立了信心。
引入特色活动。 每年六月的“升学嘉年华”活动, 我园都会隆重邀请港小一年级小学生回园, 与大班幼儿一起安静地阅读、快乐地绘画、开心地庆祝。 另外, 我园的“幼小衔接·一站到底”活动更是精彩纷呈:通过观看港小升旗仪式、参观港小校园环境、观摩港小老师激情教学、接受港小哥哥姐姐浓浓祝福等活动, 更激起了幼儿争当一名优秀小学生的强烈愿望。
通过环境的创造、班级特色的烘托、氛围的营造、主题活动的开展、区域游戏的及时更新、特色活动的介入、幼儿的亲身参与, 搭建起幼小衔接平台, 尽情地展现了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健康协调的体态和开朗自信的品质。
二、借力家社资源, 促成幼小衔接共鸣
如果将幼小衔接比作动力三轮, 那么除了前轮般定方向的幼儿园资源, 另外的家、社资源犹如两个后轮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家长资源的有效利用
家长是幼小衔接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其参与方式和质量都将对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产生重要影响。 我园尤其注重整合家长中的小学教师资源, 请他们在家长群分享自身对于幼小衔接的经验, 或者来园组织孩子进行学习活动。 如大班幼儿瞿谭笑的爸爸是港小的一名体育教师, 每年5月份都会来园给大班幼儿上课。 课堂中, 谭老师简洁的引导语言、严格的规则要求, 帅气的造型演示不时引来孩子们的阵阵掌声。 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进取, 展示出的勇敢自信, 让大班老师深受感染, 教学思路顿时拓宽了。
2.社区资源的积极挖掘
社区资源中, 我园主要借力港小的优质资源, 如参观小学校园:为了让大班幼儿亲身感受、初步体验小学的生活, 孩子们带上调查表、背上小书包, 手牵着手参观港小的校园。 港小明亮的教室、宽敞的运动场、整洁的食堂、热闹的体育馆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还有课堂朗朗的读书声、规范的举手姿势、轻松的大课间活动、庄严的升旗仪式……一切的一切都让孩子们感到新奇和有趣, 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寻找、发现, 对小学减少了一份陌生感, 增添了一份神秘感, 萌生了对小学生活更多的憧憬。
我们向家长借力、向小学借力、向社区借力, 变单向衔接为多项衔接, 也引发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更多地关注儿童成长的过渡期, 重视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过程;更好地将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综合能力与知识相融合, 注重孩子的身心全面发展, 让每个孩子能够平稳过渡, 更增进家、园、校、社等多位一体的互动交融, 促使交流互助更加直接, 更加有效。
三、优化整合资源, 缩短幼小衔接距离
对幼儿园、家庭及社区教育资源进行有机整合, 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从而真正协调一致地对幼儿的幼小衔接产生积极的、有效的影响。
1.家园合编 《幼小之约 》
《幼小之约 》这个读本面对的阅读群体是家长, 它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起着积极的宣传作用。 在编辑《幼小之约》的过程中, 我园邀请大班部分家长参与, 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学, 宣传幼小衔接的理念与方法。 发动幼儿园、小学的老师、家长共同参与投稿, 开辟了“幼小衔接大家谈”“无痕衔接路路通”等版面, 同时在“任务空间”布置一些小任务, 提醒家长协同孩子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 以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与责任心等。
2.师长协同开设讲座
为了帮助家长对孩子入学准备更好地预热, 我们邀请小学老师专门为大班家长开设讲座。 期间, 小学老师就家长如何为孩子做好入学准备进行分享指导, 无论是心理准备、物质准备, 还是学习习惯的培养等, 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 同时在现场为家长答疑解惑, 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
通过家长的亲身参与和宣传, 为我们的幼小衔接工作增添了别样光彩, 如今家长们的角色不再是被动配合, 对幼儿园的工作更加肯定了, 对孩子的心理变化更加关注了, 对孩子的成长要求更加重视了, 更正了自身的教育观念, 杜绝超前教育和保姆化教育。 家园合力, 让幼儿像幼儿那样学习, 让幼儿像幼儿那样生活, 为幼儿的快乐学习保驾护航。
13.关于我国幼小衔接的文献综述 篇十三
关于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
小组成员:许义翠 杨玲 王静宜 宋力萌 薛川 王怡 杨梦
2014/5/6 关于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针对我国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查阅、研究、分析近年来我国有关幼小衔接的研究文献,主要从幼小衔接的现状,存在问题,解决策略等几大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分析。
关键字:幼小衔接 存在问题
解决策略 现状
前言:近年来,幼小衔接问题突出,自2009年以来,对该方面的研究逐年增多。此外,幼小衔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因为它不仅直接影响儿童入学后的适应问题,而且会影响他们今后的教育进程。同时,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中必须考虑和面对的问题,也应该是学前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1]因此,本文在回顾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对幼小衔接研究现状的看法,希望能对幼小衔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有所帮助。
一、概念界定
1.2.衔接:衔接是指两个邻近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工作上的相互衔接,它们应该在教育目的、任务、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互相衔接。
幼小衔接:幼小衔接是依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协助儿童顺利地从幼儿园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幼小衔接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由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决定的,它主要包括外在学习环境的衔接和儿童内部精神的衔接。幼儿园和小学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和不同的文化,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2]
二、幼小衔接的现状
钱玲玲在《宏观视角下的幼小衔接工作浅述》中提出幼小衔接一般并不作为幼儿教育的显性内容存在于幼儿园的工作中,而且,一部分幼儿园仅是为了应付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因此幼小衔接工作有一定的被动性,不顾教学规律忽视幼儿成长特点,认为幼小衔接仅仅是幼儿园单方行为。[3]除此之外,王芳在《基于有效双向互动谈幼小衔接教育》中谈到,幼小衔接思想有共识,行动有偏差;知识内容衔接上缺乏系统性;衔接策略上不够务实;缺少系统的衔接操作方案。
三、幼小衔接存在问题
1)幼小衔接小学化现象严重
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中普遍存在小学化倾向,这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栾萍萍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指出,幼小衔接工作存在小学化问题,过度强调智育。赵旭曼认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内容上,片面强调科学性知识的学习;教学组织形式上,严重出现去游戏的现象;教育评测上,偏重技能和知识。[4]刘东在《对幼小衔接教育的再思考》中指出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的表现存在盲目超前化,追求形式。张宏在《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中提到幼小衔接中小学化现象严重。
2)幼小衔接的单向性
栾萍萍、黄俏乐、刘东、钱玲玲等都认为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单向性问题,即在不少地 区,幼儿园积极的开展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主动向小学靠拢,在教育要求、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尽量接近小学,但小学很少考虑初入学儿童的特点,不能主动与幼儿园对接,形成衔接上的一边倒。汪薇在《基于幼儿心理发展的幼小衔接问题探究》中提到幼儿园单向衔接与家长小学缺乏沟通。
3)幼小衔接片面化和表面化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
[5]幼儿情感、态度、能力、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然而,有些幼儿园严重忽略这一指导纲要,在体智、德、美四育中,重视“智”的衔接,特别是近年来,幼儿园对幼儿智力因素极为重视。黄俏乐在《幼小衔接现状及策略研究》中提到幼小衔接有片面衔接和形式上的衔接。刘东认为幼小衔接过于表面化,追求形式,忽视了衔接的内容、过程,衔接浅层次、表面化。
4)家长理念落后、陈旧影响幼小衔接
王后玉、秦志敏、杨凤芹均强调家长观念与时俱进的重要性。随着我国计划生育计划的实施,各家庭越来越重视独生子女的教育,同时,知识经济时代迫使家长考虑如何使子女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中尽可能多的掌握人类优秀文化知识,以期为儿童未来提供足够的竞争力,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家长的教育功利性和狭隘性。
5)幼儿园师资力量薄弱,幼小教师沟通不畅
张宏、张燕、陈景凡、王雅明等认为幼儿园师资薄弱,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很少对幼儿发展进行探讨和沟通。2000年,我国颁布了《幼儿园教师资格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但是,相比国外的幼儿教育师资而言,我国在教师资格申请的严格性、教师资格证的多样化、教师职后培训保障等方面相对较弱。在教师资格申请的学历规格上,只要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基本学历即可申请,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人员只要通过相应地将教师资格考试即可申请。在教师职后培训上,幼儿教师的“国培”和“市培”等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职后教育提供了保障,但这仍然满足不了我国庞大的学前教育师资培训需求。
四、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衔接观念 教师应转变观念,把幼小衔接工作看作是促进儿童顺利地实现从学前期自身发展特点交替、转化、升华的发展过程,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所以应从幼儿入园开始,培养其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幼儿稳定的情绪、对活动的态度以及各种行为习惯,使幼儿逐步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才是为小学打基础,为人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赵旭曼提到幼儿园应该树立正确的办园理念,明确办园宗旨;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2)加强幼儿园、小学、家长的多方衔接
黄俏乐在《关于幼小衔接指导策略方面》指出应当从幼儿园、小学、家长三方面端正对幼小衔接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赖瑛在《浅谈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中提出幼儿园是做好幼小衔接的关键因素,家庭是幼小衔接不可缺少的因素。王雅明认为应当加强幼儿园、小学、家长之间的交流。
3)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 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对幼小衔接问题进行了长达四年的研究后认为,儿童入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社会适应性这个方面。多年来,传统的幼儿园正规教育更多的是为幼儿入学做心理准备,但是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明显不足,要进一步加强幼儿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让幼儿学会自己动手、动口、动脑,面对问题,教师把权利和责任交给孩子,让儿童自己解决,教师则注意事态发展,必要时引导帮助幼儿逐渐脱离成人的直接照顾。王冰冰认为在幼小衔接中要逐步强化学习常规要求,初步养成学习习惯,引导、培养、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赵月娥在关于幼小衔接解决策略中提到,幼儿园应该以能力衔接为重点,科学制定儿童入学初期的生活和学习制度,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康建琴在《幼小衔接——关注孩子的学习适应准备》中提到幼小衔接应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孩子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提高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
五、述评
在已有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文献中,对幼小衔接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的研究文献较多,许多学者都认为幼小衔接主要存在小学化、片面性、单向性、表面性等问题,因而无意识地缩小了衔接的范围,把衔接局限为知识上的准备和延伸,一味地强调读、写、算等方面的能力训练。我们发现在已有研究中存在以下问题:1)基于城市幼小衔接进行的研究较多,而对农村幼小衔接进行的研究较少;2)绝大多数是对正常幼儿进行的研究,而忽视了特殊儿童的幼小衔接工作;3)研究人员开展研究主要关注学校与幼儿园,而较少关注家庭和社会对幼小衔接的影响;4)已有研究绝大部分是以成人的视角研究幼小衔接,而忽视了幼儿这一主体研究对象。
参考文献:
【有关幼小衔接的教育随笔】推荐阅读:
幼小衔接论文07-19
大班幼小衔接方案10-09
幼小衔接讲座资料11-03
大班幼小衔接常规总结07-19
幼小衔接实施活动方案09-02
幼小衔接班工作计划07-19
幼小衔接工作情况报告08-16
幼小衔接班招生简章09-02
2022幼小衔接个人工作总结09-08
幼小衔接班六一节活动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