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知识点练习题

2025-01-09|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高三历史知识点练习题(精选12篇)

1.高三历史知识点练习题 篇一

高三历史高考模拟练习题

一、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

难点:认识物理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二、课前预习:

自主完成情景导学{基础知识整合},做好课前预习

三、课堂讨论

1、说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牛顿的力学体系的关系。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物理学漫长的发展史犹如群山万壑,令无数人仰视并倾倒的巅峰无疑当属牛顿和爱因斯坦。那么他们取得非凡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四、课堂练习

1.古语云:“潮者,据朝来也;汐者,言夕至也。”能对这一自然想象作出科学解释的是

A.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B.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C.普朗克的量子论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2. 20世纪初,提出光量子假说,解决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问题的科学家是

A.普朗克 B.麦克斯韦 C.玻尔 D.爱因斯坦

4. 10月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华裔科学家高锟。下列有关近现代物理学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伽利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②牛顿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

③普朗克使人类认识开始深入到微观世界 ④爱因斯坦提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7月5日,欧洲航天局的宇宙探测卫星“普朗克”,绘出了首幅宇宙全景,下列有关物理学家普朗克的介绍,不正确的是( )

A.他是德国科学家 B.他在19提出量子假说

C.他的理论否定了“自然无跳跃”的原则

D.他的研究使人类对宏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

6. 8月24日,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5号决议,冥王星被排除在行星行列之外,正式从九大行星中除名,而将其列入“矮行星”。冥王星的发现当时是根据

A.哥白尼日心说的推算 B.牛顿力学的推算

C.法拉第定律的推算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8.爱因斯坦是继牛顿之后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他的基础贡献是( )

A.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 B.创立了进化论 C.提出了量子论假说 D.提出了相对论

9.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是 ( )

A.智者学派思想——人文主义思潮 B.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

C.君权神授说——社会契约论 D.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调整

10. 1922年,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主要是为了表彰他

A.深刻提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B.修正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

C.证明了空间、时间和质量都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无关

D.在光电效应方面的突出成就

11.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一书中写道:“伽利略说地球是动的,太阳是固定的;宗教法庭则说地球是固定的,太阳是动的,而牛顿派的天文学家则采取了一种绝对空间的理论,认为地球与太阳都是动的。”作者意在说明( )

A.宗教法庭曾经热衷于科学研究 B. 地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难以判断

C.科学家与宗教法庭的观点难以调和D.科学家曾经继承了宗教法庭的观点

12.有一次,爱因斯坦与卓别林共同出席一个宴会,他们都受到了热烈欢迎。卓别林对爱因斯坦开玩笑说:“大家欢迎我是因为他们都理解我,大家欢迎你是因为他们都不理解你。”卓别林所要表达的是( )

A.绝大多数人盲目欢迎爱因斯坦 B.相对论有悖于人们的常理

C.经典物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很近D.科学家与艺术家一样受人尊敬

七.4 向“距离”挑战

一、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明概况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变化和问题)

难点:感受信息时代带来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加深对“科学发展和人文关怀并重”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二、课前预习:

一、立体交通的诞生

1.立体交通诞生的背景:

(1) 的进行,使人类从蒸汽时代跨入电气时代。

(2)19世纪70年代起,高效率的 进入推广使用阶段,推动了 、 的产生和发展。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交通运输领域发明成就:

(1)1855年,德国工程师 和戴姆勒二人以汽油机为动力分别制成最早的 。

(2)1887年,人们把内燃机装配到 上。

(3)19,美国莱特兄弟设计制成一架 。

3.立体交通的形成:

随着一系列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 、 、 立体交通时代。

二、穿越大洋的电波

1. 19世纪有线电报事业的发展:

(1)1837年,美国人 发明了有线电报机。随后,欧美各国纷纷架设电报线路。

(2)1851年,横跨 海峡将英、法连接起来的海底电缆铺设成功。

(3)1866年,横跨 连接欧美两洲的海底电缆铺设成功。

2. 19世纪末20 世纪初电话和无线电报发展:

(1)电话:l875年,美国人贝尔发明了 。随后,电话通信飞速发展。

(2)无线电报:意大利人 将电磁波理论首先运用到无线电通信上。19.他横跨大西洋传送无线电信息的试验获得成功。19,他再次完成 试验,奠定了几乎所有现代远距离 通信的技术基础。

三、改变世界的网络

1. 20世纪科技发展中,电子计算机的发明:

(1)20世纪最引人注目的成果: 。

(2)电子计算机的发展阶段:电子管、晶体管、 和 四个阶段。

2. “信息高速公路”以及中国政府举措:

(1)互联网的建成,使信息迅速到达各个计算机 。这种高效率的信息传输网络,被称之为“信息高速公路”。

(2)中国政府制定并开始实施规模空前的国家 网、中国 网和 建设计划。

3. 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应用的影响:

(1)四通八达的 大大缩小了全球空间距离,使人类进行相互间的信息交流与 、 与汇集成为可能。

(2)互联网正在快速、高效地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三、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教材习题

四、课堂练习

二战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新材料为支柱的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技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因素,并且归根结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江泽民《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

请回答:

(1)材料中认为二战后改变世界面貌和人类生活的因素是什么?

(2)在目前的电子技术中,影响最广泛的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科技的认识。

2.高三历史知识点练习题 篇二

关键词:高三,历史复习,知识体系

一、依据教材,以教材的专题体系进行复习,进行专题内的知识整合,线索梳理

第一轮复习虽然是以课为单位,但强调的是某一专题的阶段史实,某一史实的发展轨迹,史实本身在本专题中的具体状况。

在教材专题内的线索梳理中,以“三段分析法”来进行线索梳理,能有效的将专题内的不同知识有机的梳理成线,整合成块。“三段分析法”即历史事件的原因(背景、条件)、内容(措施)、结果(影响),或者说“为什么这样做,做了些什么,做成了什么样”;如果是涉及改革的内容,则叙述为“为什么要改,怎么改(改什么),改成什么样”。历史事件的原因、内容和结果,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必须重点掌握的内容,也是掌握历史知识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基础学习和复习中,一定会对这“三段”其中的一部分较为熟悉,掌握这种方法,通过推理、分析,就能基本掌握另外两方面的内容。如对历史事件的内容较为熟悉,通过“逆推”得出原因,通过“顺推”得出结果和影响,反之亦然。

以“罗斯福新政”为例进行分析。学生复习这部分历史时,可能对新政内容较为清楚,现在就以内容为入题点进行推理。内容有:①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②恢复工农业生产;③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④保护劳工权力;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逆推”得出原因:①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全面打击,美国经济掉入沟底,在金融业、工农业、外贸、就业、生存等方面全面危机(内容①②);②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工人罢工,农民暴动,阶级矛盾尖锐;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失去信心,资本主义制度处于崩溃的边缘;法西斯势力猖獗(内容③④⑤);③胡佛政府自由放任政策不能挽救危机,人们希望有一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效政策,进行改革以摆脱危机(新政措施也是特点);④罗斯福以反对自由放任主义,主张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的竞选宣言,当选总统(个人因素)。“顺推”得出特点和影响。特点:①国家直接、全面干预经济,但没有废除自由竞争运行机制(内容);②采用立法手段、并成立相应机构,保证新政的实施(内容);③采取一些有利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阶级矛盾(原因、内容)。影响:对美国(结合原因、措施和结果延伸出来):①直接:使美国逐渐摆脱危机,促进了生产力恢复,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广大民众也从中获得一些好处(原因①,内容全部);②间接: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一定程度恢复了人们对国家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原因②,内容③④⑤)。对世界:①新政采取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的先河,创造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标志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时代(内容、特点);②二战中,美国成反法西斯主力之一,推动二战胜利(原因②);③对战后美国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特点)。通过以上归纳整理,专题“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第一、第二课就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延伸和补充相关知识,使知识体系完整

我们的教材限于篇目,并不能将所有的历史知识都收入,但高考中教材外的知识却是涉及的较多,这就需要让学生学会相应的方法,能较好的以一个点为中心,延伸和补充相关知识,使知识体系完整,以使教材知识不再是一些孤立的零散的“点”。

必修一,第一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其重点、难点是先秦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汉及以后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通过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目的、内容、作用的分析理解,我们能让学生基本掌握这两个知识点,但对高考来说,这显然还不够,还需要对这两个知识点延伸和补充,以便使知识体系更完整,学生能够更全面地掌握。

延伸一,背景。通过目的、内容、作用的分析“逆向”推,分封制的背景是:①解决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以维护统治———目的;②吸取商灭亡的教训———商各宗族都是政治实体;③生产力水平低,交通通信落后,中央难以管理庞大的国家———统一;④诸侯实力强,商旧贵族势力大———周灭商得到许多部落支持;⑤国家不成熟———原始社会留下的部族思想。宗法制的背景是:①维护统治集团内部团结的需要———目的;②生产力水平低———控制地方;③氏族公社时期父系家长制的影响———血缘。

延伸二,两者关系。根据教材知识可知,分封制和宗法制二者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从以上内容分析得出二者关系:联系方面:①总体上,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是分封制的基础。②分封制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宗法制则以特定内容和原则的宗族传统观念使这个等级制度得到巩固,它们共同为维护统治,巩固统治者的地位发挥重大作用。区别方面:①目的不同: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统治辽阔的疆域;宗法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权力继承的规范有序,保证王权的稳定。②内容不同:分封制下,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重要的诸侯国有燕、鲁、宋、晋等;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为大宗,庶子进行分封,为小宗。③作用不同:分封制通过分封诸侯以加强中央和地方的政治联系,进而强化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宗法制形成了森严的宗法等级,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强化了王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④结果不同:分封制下,由于诸侯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边疆的开发,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而宗法制在以后的封建社会仍是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在封建社会继续传承,到今天在民间还有影响。

延伸三,特点。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本课课前提示,得出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国家政治结构;②神权与王权相结合;③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④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形成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对完整的行政管理制度。经过以上的分析整理,先秦政治就能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3.高三历史知识点练习题 篇三

[关键词] 知识梳理 习题讲评 晨昏线 经线 纬线

在二轮复习中,有两种基本课型:专题梳理课和习题讲评课,其实这两种课型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就是习题讲评前现对重难点知识点归纳总结,进行梳理,最终形成方法指导,给学生以明确的思路。下面我以地球运动之晨昏线为例来进行说明。

一、展示并和学生一起回顾一轮复习中对晨昏线的知识总结

晨昏线的基本特点。师生共同分析图1,复习总结一轮复习中晨昏线的基本特点:(1)晨昏线是地球的大圆;(2)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3)在地球上自东向西移动;(4)晨昏线上各点的太阳高度均为0;(5)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是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是18点;(6)只有二分日与经线圈重合,与赤道面垂直;二至日与经线圈夹角最大,与极圈相切;(7)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8)晨昏线的纬度最高点是正好出现极昼与极夜的纬线。

二、晨昏线和纬度的关系

师生看图1,学生讨论分析,个体回答,集体补充,以形成共识的结论:1、相切;2、相交;3、相离。

(一)切点问题

师生看图2,学生分析思考:(1)切点的时间是几点?(2)夏至到秋分,切点的纬度如何变化?(3)判断切点的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有何关系?

师生得出结论:切点是晨昏线最高点,也是晨线与昏线的分界点;与纬线的相切的切点时间为0点或者12点;与纬线相切的切点的纬度范围为:66°34′S/N—90°S/N;与切点相切的纬线的纬度:与直射点所在的纬线互余。

[通过老师设计的问题,让学生总结出规律,然后通过练习讲评来让学生体会这类题的做题思路。]

【例1】(07全国卷I)右下图所示区域在北半球。弧线a为纬线,Q、P两点的经度差为90°;弧线b为晨昏线,M点为b线的纬度最高点。回答1~3题。

1.若此时南极附近是极昼,P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是( )

A.5时 B.15时 C.9时 D.19时

2.若此时为7月份,图中M点的纬度数可能为( )

A.55°N B.65 C.75° D.85°

3.若Q地的经度为0°,此时正是北京日出。这个季节( )

A.洛杉矶地区森林火险等级最高 B.长江下游枫叶正红

C.长城沿线桃红柳绿 D.南极地区科考繁忙

学生讨论分析得出:(1)M点应为12点;(2)7月份离6月22日近,离北极圈近,且在北极圈内;(3)依照提干M点为0时,北京5点,昼长夜短。答案:B、C、A。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能及时利用总结的知识,理出做题的思路,并能灵活的应用,强调合作学习。]

(二)晨昏线与纬线相交

(1)晨线与纬线的交点都是6点吗?

(2)判断图中红线纬线昼长是多少?

通过讨论分析,可得出结论:根据晨昏线计算出昼弧夜弧长,得出日出日落的时间点,得出太阳的方位

【例2】下图中a表示纬线,EF两点为晨昏线与该纬线的交点。读图回答8—10题。

8.若E的地方时为8时30分,则纬线a所处位置和月份可能是( )

A.北半球、4月 B.北半球、8月 ?C.南半球、2月 D.南半球、5月

9.若E、F两点重合时,下列说法不可能的是( )

A.纬线a位于高纬度 B.纬线a位于中纬度 C.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D.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10.若a的纬度为60°,EF之间的纬线距离约为10000千米,则该日( )

A.地球的公转速度为一年中最快 B.全球气压带、风带移至最北 C.我国各地正午日影朝北 D.北半球中纬度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学生单独分析:是考查晨昏线与纬线相交问题(1)EF两点为晨昏线与该纬线的交点,可以计算出昼长;(2)切点问题;(3)昼夜等长。答案:D、B、C。

(三)晨昏线与纬线相离

可以让学生课下自己总结分析,并给予学生几个典型的例题。

三、晨昏线与经线的关系

师生讨论,得出结论:1、只有二分日与经线圈重合;二至日与经线圈夹角最大。2、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具体例题略)

上面主要讲解了晨昏线与经纬线之间的关系。在上课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分析思考,注重学生的做题体验,注重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提炼答题思路,最后师生有归纳总结,进行知识整合的提升,然后再与讲练结合。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区别一轮的讲题方式和基础知识依次复习的方式,而要体现二轮的特点,在知识联系上进行整合并注重讲练结合。本节课就是提炼出晨昏线与经纬线的关系为切入点来讲解地球运动做题技巧,并有机地把知识梳理课和习题讲评课相结合,从而打造二轮的高效课堂。

4.高三历史知识点 篇四

1.秦汉: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主管秘书兼管监察;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刺史制度,刺史“位卑权重”,可以监督诸侯王和地方__。

2.隋唐:吏部分管监察事务。

3.宋元:北宋在地方上设通判,用以牵制监督知州;元朝在中央设御史台为监察机关。

4.明清:明初在中央设都察院管监察;在地方设提刑按察司,分管监察和司法。

二.规律小结

1.中国古代监察机构是以皇权为中心的政体下的职能部门。

2.中国古代监察部门的设立实现了中央或地方各部门的分权、制约,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三.热点冷点

1.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具体内容是高考的热点。

5.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五

①经济危机使美国陷入困境。

②当时的美国胡佛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③1933年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开始推行新政。

二.内容

①整顿财政金融②实行工业复兴法③调整农业生产④实行社会保障,推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三.新政特点:

是在保留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全面干预经济。

四.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加速了生产力的恢复。

②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人民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缓和了阶级矛盾,避免了法西斯势力的上台,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继承和借鉴,标志着资本主义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6.高三历史重点知识点 篇六

一.背景条件:

1.客观原因:

⑴俄国已是帝国主义国家,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物质条件。

⑵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在西方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弱的环节。

⑶俄国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国内矛盾尖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沙皇和人民大众;贵族和农奴)。

⑷一战激化了各种矛盾,直接促成革命的爆发。

2.主观原因: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战斗性强、革命性强、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建立了工农联盟)

二.过程:

⑴二月革命推沙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俄国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革命后资产阶级建立起临时政府,无产阶级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⑵四月提纲指方向(指出俄国的形式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通过无产阶级政权去实行土地革命,并提出退出战争)(是十月革命的指导提纲,得到人民的拥护。)

⑶七月事件抛幻想(决定武装起义)(标志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⑷十月革命现曙光,布尔什维克领导起义,推翻临时政府。(宣布一切权力转归工兵代表苏维埃;成立新政府——人民委员会;通过《和平法令》,退出一战;通过《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到19春,全国各地普遍建立起苏维埃政权;国家性质: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体:苏维埃;特点:立法权与行政权结合。)

三.意义:

1.性质:社会主义革命。

2.意义:对俄国: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对世界: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理论意义:开辟了一条社会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最先实现社会主义)

☆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的原因:见背景条件。

☆中俄走的革命道路:苏俄走城市中心道路;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国情不同)

⑴经济、阶级基础不同:俄国是帝国主义工业国,革命的主力是工人、士兵,力量强大并集中在大城市;中国是双半社会下,封建小农经济占主导的农业国,革命的主力——无产阶级力量相对薄弱,农民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是革命的同盟军,集中在农村。

⑵领导者:俄国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接受过革命的锻炼,有着正确的决策,更加成熟;中共则处于幼年,不成熟时期,以大城市为目标发动的起义相继失败。

⑶城乡敌我力量对比: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前线失利,后方空虚,使城市成为革命的爆发地;中国城市敌人的统治力量强大,而农村薄弱,易于在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

(走什么样的革命道路,主要看革命的领导力量、阶级)

☆认识:要有正确的革命纲领;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先进优秀的阶级领袖;布尔什维克党党的领导是成功的关键;要有开创、创新精神;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不同:

①性质:前者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者是社会主义革命。

②对象:前者是沙皇专制统治;后者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③结果:前者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后者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的特点:

①从理论的角度看: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学说,并通过十月革命的实践得以实现,使俄国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下,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取得了革命胜利。

②从革命道路看:十月革命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③从革命的阶段性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紧密相连的(即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形成了极具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阶段。

④从革命实现的方式看:有设想和平夺取政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势夺取政权。

7.高三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篇七

1.西周实行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这样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赢政规定封建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皇权至上

4、秦朝时,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掌军事。

唐朝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宋初,中书门下是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

元朝在中央,以中书省为行政机关(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郡国二制并行。

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大部由中央掌控。

元朝除河北、山西、山东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6、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中书省和丞相,杀丞相胡惟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7、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很大限制;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雍正帝时,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8、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有得于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

消极:皇帝既是立法者,又是行政长官和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

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总之君主专制的加强,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高三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2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1、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公民大会:权力机关,审决国家大事。所有公民均有参与、知情、发言、选举和被选举权。最重要的程序是辩论,促进了对知识的崇尚,大学说家辈出。

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准备提案、主持大会、公民大会休会期间权力机构。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审核任职资格,避行贿舞弊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十二铜表法》

1、编著:前452-前451年,在保民官提议下,编订十个法表,为贵族利益服务,前450年,增编两个法表而成。

2、内容:基本是未成文的习惯法汇编。明确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既得利益。

3、影响:A虽未给平民带来太多的好处,但是平民的胜利。B贵族不能象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C罗马法的渊源,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查士丁尼法典

1、形成:前3世纪后,帝国统治者整理、汇编各种法律,最终形成罗马法体系,代表为查士丁尼法典。

2、组成:《法典》,《法学总论》、《学说汇纂》、《新敕》,总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法典。

3、影响:A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B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高三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3

国际联盟含义:

国际联盟(简称国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组成的国际组织,宗旨是减少武器数目、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取代。国际联盟盟约中各国达成一致的内容包括:维护和平原则、非战和裁军原则、集体安全原则和委任统治原则等。

国际联盟:

1、背景:

①一战的巨大损失使人们渴望建立能维护和平的国际体系;

②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倡导建立国际联盟盟约,以此领导世界;

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2、时间:1919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并被列入《凡尔赛和约》。19生效正式建立

3、总部:瑞士的日内瓦

4、主要机构: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国联行政院;秘书处

5、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并且声称要裁减军备,制裁侵略。

6、盟约原则:维护和平、集体安全、委任统治。

7、操纵:英法。由于美政治军事实力有限,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落空加上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强大。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也拒绝参加国联。

8、解散:二战时名存实亡。联合国成立后,1946年宣告解散。

9、实质: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10、性质: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11、活动:

①1924年组织缔结了和平解决争端议定书《日内瓦协定》;

②在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其有关机构或组织发挥了大量;

③用30年代英法控制的国联对法西斯侵略采取绥靖政策

12、评价:

①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为以后联合国提供了多方面有益的经验;

②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8.高三历史必修知识点阅读 篇八

1、政治上:纳谏、用人、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2、经济上:休养生息政策、均田制、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存百姓”思想、

3、思想上:民本思想、慎用刑法、《唐律》的原则

4、民族关系:“战而后和”策略、“羁縻府州”设置、安西都护府、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民族团结政策

5、对外关系:开放政策、大都会、鸿胪寺卿、玄奘取经、兼收并蓄方针、对日本朝鲜影响

科举制的“利”

1、政治上: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2、教育上:促进了教育发展,尤其是文学的发展

3、社会风尚: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4、制度建设上:作为一种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科举制度的“弊”

1、学科结构看:以儒教思想为核心、为重点,实际上这等同让一个民族“偏科”近千年。“科举”偏文舍理,这一点是很明显的。假如没有科举制度设置的独木桥,或许中国人自由自在地可以象西方社会一样走向文理均衡的道路,最终发展出丰富多彩的自然科学,

导致了近代科学落后于西方。

2、考试内容看:明清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

学生的思想和创造意识,选拔出来的多是死读书的奴仆而非真正的民族精英了。

利:

1、政治上: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他们的行政效率

2、教育上:促进教育发展,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3、社会风尚:促成社会上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4、制度建设上:考试选官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相对公正公平弊:

1、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被选举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读书人成了统治者的奴仆。

9.高三年级历史知识点梳理 篇九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__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__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__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军务。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__,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颁布秦律、统一法令;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修建驰道、灵渠;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__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制度

汉代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__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__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__制度发展到顶峰

10.高三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分析 篇十

(1)文景之治:西汉初期,很注意吸取秦亡教训,再加上汉初经济困窘等因素,使汉初文帝、景帝能够从稳定统治秩序大局和恢复社会经济的现实需要出发,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出现了“文景之治”第一个盛世局面,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2)光武中兴:东汉光武帝在位期间,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采取重用文臣、扩大尚书台、裁并官衙、削减官吏等措施,使全国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光武中兴”局面。

(3)贞观之治:唐太宗继位后吸取隋亡教训,正确认识君民关系,善于招贤纳谏,调整统治政策,从而使其在位时社会稳定,政治较清明,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4)开元盛世:在唐太宗治理国家的基础上,经过武则天的推进,到唐玄宗开元年间,政治安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11.高三历史常考重要知识点 篇十一

(1)秦代:法律管理商业。

(2)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相当严格;

汉代:形成若干全国性商业中心。如: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3)六朝:出现草市,但也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夜市繁盛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5)宋代:“市”突破时空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夜市、晓市都很兴盛,还有定期庙会集市,宋代:草市配套的饮食服务设施也较完备;

12.高三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篇十二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⑴形成:最初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

a.50年代中期,毛、周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这是“一国两制”思想的雏形。

b.1981年叶剑英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阐明了中国政府对台湾当局的态度和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可以保留军队)

c.80年代后,提出完整的“一国两制”理论。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

e.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使“一国两制”方针正式成为我国国策。

“一国两制”含义: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二.运用

⑴首先成功运用于香港问题(《南京条约》1860《北京条约》九龙司地方一区18强租新界,租期为)

条件:①中国自改革开往以来,综合国力、国际地位提高;②“一国两制” 及其他各方面方针政策支持;③人民渴望统一;④租期临近。

解决步骤:①1984年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②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意义:①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有利于促进香港的稳定繁荣。

②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在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坚实的一步,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③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

⑵其次成功运用于澳门问题

解决步骤:①1987年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②12月20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⑶还将成功运用于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新发展:

①停止炮击金门

②三通限制放宽

③民间:a.探亲、观光、投资经商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增加。

b.对话:1991年在“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上达成共识,这是两岸高层人士以民间名义公开进行的最高层次会谈。

④90年代初,汪辜会谈,达成“一个中国”共识

⑥3月,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三.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

①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全国人民共同愿望。

②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平等。

③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发展,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核心理念及职业素养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保管员岗位职责(慈善总会)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