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美学总结(7篇)
1.体育美学总结 篇一
1 体育舞蹈美的外在表现
1.1 人体美
我国老舞蹈家胡国刚说:“舞蹈艺术是通过人体优美的动作和造型、节奏和情节对人们一个时代生活中美的理想和愿望、感情和幻想的反映和体现。”,我们通过著名舞蹈家对舞蹈的定义不难看出,舞蹈是以人体作为载体来完成艺术表现的,人体美是舞蹈美的基础,不论是人体本身就具有的自然美和形式美,还是利用人体的形状、线条、颜色、光泽、质感等,通过四肢和躯干各部位的动作及其相互配合,所表现出来的姿态美、动作美、造型美和气质美,都对舞蹈的美感造成影响。刘海粟曾说过:“人体美,是美中之美,来自其生命和自然流动”。
1.1.1 身体美
身体是体育舞蹈的载体,也是体育舞蹈唯一的表现手段,这样身体美就成为舞蹈美的先决条件。体育舞蹈舞者手、臂、肩、胸、颈、腿、足、臀的形状、线条、比例、对称、动态,以及头发、皮肤的颜色、光泽、质感都成为了体现舞蹈美的元素。女士那丰满而挺拔的胸部曲线、坚实平坦的腹部和稍微纤细苗条的腰部曲线、丰满而紧凑的臀部曲线、腿部肌肉分布匀称和关节大小协调的膝部曲线,以及绷直膝关节和踝关节时修长的腿部直线等;男士覆盖在肩部的三角肌加上发达的背阔肌,躯干所呈现优美的“V”形、发达的臀部肌肉和有力的下肢肌肉、发达的腹肌,以及健壮有力和修长稳健的体态等,全面、多样直观的展现人体美,从而进一步的体现了体育舞蹈的美。
1.1.2 舞姿美
体育舞蹈美的基础是舞者优美的姿态,对于体育舞蹈的舞者基本的姿态就是挺拔跳舞时始终保持抬头、挺胸、收腹、立腰、肩放平、膝放松、大腿和臀部加紧上提的姿态,寻找一种头顶天花板的感觉,仿佛每一个支撑重心的关节都在这种“上顶”的牵引力下,拉开距离;其次是保持“直、开、绷”,“直”是保持背部向上挺直,脊柱尽量垂直于地面,膝关节伸直形成舒展、长线条的舞姿,“开”是舞者左右对称地极大限度向外拉开肩、胸、胯、膝、踝这五大关节部位,扩大动作范围,运动灵活,“绷”是舞者将各部位绷起来,使其看起来较有紧质、有力量,尤其是脚绷直,增加脚形的美。从而一迈步、一举腿、一抬头、一挺胸都能给人以美感,同时这种严格的姿态要求符合体育美学结构层次。
1.2 体育舞蹈的运动美
1.2.1 体育舞蹈中的动作美
舞蹈是以人体为媒介的艺术,人体的动作姿态是舞蹈艺术的最基本的元素,动作美是体育舞蹈美的集中体现,体育舞蹈的动作美表现在动作的速度美、力量美、柔韧美和协调美。
1.2.1. 1 体育舞蹈的速度美
体育舞蹈的速度美主要反映在动作完成得快慢和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等方面,包括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动作的次数和移动的距离等。体育舞蹈的动作包括快、慢及中速,快速动作的表现形式很多,比如跳跃性的舞步、快速的旋转等,它们能赋予人们振奋、激昂、愉快的感觉;慢动作的特点是时间上的持续,通过身体舒展、线条流畅,给人以娴熟,稳健之美的享受。
1.2.1. 2 体育舞蹈的力量美
体育舞蹈每个动作都有它特定的力量来完成,力量的大小、发力的快慢、发力的时机都根据动作的性质和幅度的需要来定。例如在伦巴中突然转身,需要瞬间发力;快速动作接造型对力量的控制;身体长线条或舒展动作需要有连续感的“柔劲”。在不同类型动作中肌肉用力的大小,轻重缓急的处理不同,从而达到力与美的效果。
1.2.1. 3 体育舞蹈的柔韧美
体育舞蹈的柔韧美体现在舒展动作和大幅度动作之中,如长线条的舞姿造型。大幅度的舒展动作有空间的延伸美,使人感觉到一种柔和、舒展和弛缓的美,同时柔韧美也突出了人体柔和变化的曲线美。
1.2.1. 4 体育舞蹈的协调美
体育舞蹈的协调美是在和谐的连续动作中显示出的美,是熟练性、灵巧性、组合能力、想象能力等因素的综合效应,给人以完整、贯通的美感。
1.2.2 造型美
体育舞蹈是一种造型的舞蹈,是由多样的舞蹈动作造型构成的,如拉丁舞中“反身纽带”接“切克”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流动的造型的衔接,而这些造型动作都是经过美学家精心提炼出来的,表现出很强的美感。体育舞蹈的造型大体上可分为动态造型和静态造型两大类,动态造型包括男女选手的行走、跳跃、转体、摆荡、升降、倾斜等舞蹈动作,是瞬间的美;静态造型则主要指动作停顿超过音乐节奏两个小节以上的各种起始于结束舞姿和平衡静止动作。动态造型给人以一种潇洒、飘逸、行云流水的感觉,静态造型给人以如诗如画的场景。动态造型和静态造型美妙的组合到一起就像一幅流动的画,一首流动的诗,一座千姿百态富有生命的雕像。
1.2.3 编排美
舞蹈的编排就是将单个的动作和造型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结构有机的连接在一起。动作的组合方式决定了它审美的动态特征,也体现了编者的主题、情感或意念的表达。编排者根据舞者的特点选择动作,通过节奏的快与慢、强与弱、延长与短暂,以及空间上的左右与前后,大小与收缩等手段,从而达到体现舞蹈风格、切合舞蹈主题和准确的表达情感,从而升华动作美,描绘出美的“景”,产生一种特殊的人体运动的动态视觉形。
这种编排美更加好的体现在了团体舞中,团体舞通过采用不同舞蹈线路、位置排列、角度方位、空间层次的变化和组合变换出丰富多彩的构图造型,充分利用选手占据的空间与时间,塑造出线条丰富、高低起伏、变化万千的立体形象。这种团体舞的构图造型的设计与编排遵循着“分散与集中”、“平衡与对称”等形式美的原则,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
1.3 音乐美
音乐有着它独特的美,有些听起来优美(如《夜莺》)、有些壮美(如《赛马曲》)、有些体现出了悲剧美(如《松花江上》),以每只曲子特有的旋律、节奏速度和力量,体现出它所特有的一种美。而舞者可以将音乐作为释放情感的媒介,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和音乐的感染力,使观众走进整个舞蹈的意境中去,使舞蹈更富有生命力,比无声的肢体语言更富有感染力;同时,通过舞者的肢体语言也可以去很好的诠释音乐,使得音乐的意境得到升华。如第4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国际标准舞专场中的一个参赛舞蹈《爱,本该……》,在整个舞蹈快要结束时男士将女士举起摔在地上转身离去,在女士落地的一霎那音乐停止,变得寂静,过了一会女士慢慢的爬起上体,满眼泪花,《菊花台》慢慢响起,“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音乐烘托了舞蹈,使得舞蹈更具有感染力,而舞蹈也使得音乐的意境表露无疑,那一份悲凉无限的放大,就好像看见了残落满地的菊花,独自一人站在冰冷的湖边……
总之,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在空间所具有的扩散力和穿透力能够对人的生理、心理产生一种生动、强烈的刺激力和影响力,使人的感情与音乐得意境发生直接的关系。人体机能伴以情感表达并在特殊意境中升华,使人体的动与静、形与神、身与心相互交融,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果没有音乐伴奏,体育舞蹈会失去它的生命魅力,也就失去了它美的一个重要元素。
1.4 服饰美
服饰本身就具有自己的美学特征,服装与身体辅成的姿态美;服装的结构线条与体型辅成的构成美;材料品质、组织、肌理辅成的材质美,服装颜色与肤色辅成的色彩美等,通过这些从而达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在摩登舞的服饰中,男士的着装,时时处处保持着一派绅士风度,显出庄重高贵的气度,而女士通过质地精良的晚礼长裙而表现出文雅端庄、稳重矜持,在舞步的运行中如风一样飘逸,如水一样柔滑。而拉丁舞男士身着紧身衣裤,女士穿着露背、露腿的短裙,主要易于体现男士优美的身体线条、健壮有力和修长稳健的体态;女士凹凸有致的曲线和修长的腿部线条,在动作中不同折痕线、不同的褶皱及人体曲线,同柔滑、悬垂感的面料和轮廓线形成的立体空间使得视觉上产生了美感。
现在的体育舞蹈服饰除了对舞者是一种装饰和修饰,还是舞蹈主题的有利烘托,也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服饰的设计、风格、色彩都可以有效地对舞蹈的主题加以诠释和提升,为舞蹈锦上添花。如红色的热情、奔放;白色的明亮、纯洁,似有清冷;黑色深沉、凝重。在第4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国标舞专场的一个参赛舞蹈《青春校园》中男士穿着“中山装”,女士穿着白色上衣淡绿色的长裙,通过这一套服装一下就把我们带进了校园,也看到了舞者们的那一种青涩,也体现出了我们的“中国特色”。
2 体育舞蹈美的“内涵”
2.1 意境美
意境在当代文艺理论中被解释为:“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著名舞蹈家贾作光说:“意境就是景与情的交融,客观的境与主观的意完善结合”。在这里,它包含着两个方面:“意”,犹如一首诗;“境”,犹如一幅画。舞者通过自己的肢体动作、动作幅度的大小、面部的神情、动态的高强与沉重、节律的变化以及姿态造型和运动过程组合有序的动态形象描绘出一个情景,一幅画,给人们一个可以触发人物动情地外部环境;在融入或喜或悲、或哀或乐、或忧愁、或烦躁等一些情感,“用心舞蹈”,使观者为之动容,从而达到“景”与“情”的完美融合,产生一种咀嚼不尽的隽永的意蕴,久久耐人回味。如在《爱,本该……》中,留给人们的那种无奈和酸楚,深深地刺痛了每一个人;还有《别》,把离别时的那种缠绵、不舍表现的淋漓尽致,如此的凄美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再比如马克西姆,虽然他没有迈克尔的速度,没有斯拉维克的完美胯位动作,也没有谢尔盖的高大健壮,也比不上里卡多考奇的灵活,但是他的《卓别琳2009》、《海边沙滩》、《东京2049》,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2 和谐美
2.2.1 男女舞者之间的和谐美
体育舞蹈是通过两人之间的身体感觉相互配合完成的。男女舞者在动作的时间和空间上协调统一,使动作准确到位、轻松流畅,配合默契,舞蹈显得行云流水,如影相随;同时男女舞者在身高、形体、容貌、气质、年龄、服饰等一些外部条件上也和谐统一。这些都体现了体育舞蹈的舞者之间的和谐美。但体育舞蹈的男女和谐美并不完全表现在两人动作配合默契、造型手段均衡对称和外部条件的和谐上,更多的是舞蹈理念、审美意识、对音乐的理解和人文素养等诸多变化和谐统一,创作出反映“最真、最善”的内容美,更好地表现出舞蹈的内涵,是形式美和内容美的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
2.2.2 舞蹈中的刚柔统一的和谐美
体育舞蹈是一种刚与柔的和谐统一。男士雄伟、刚毅的阳刚之美与女伴婀娜多姿、妩媚动人的阴柔之美,在对比中突显绝妙的和谐统一,在统一中又强调着各自的显著特征。时而刚劲有力、时而柔软绵长、时而快、时而慢的舞蹈动作,时而刚劲有力,时而舒展延伸的旋转,配合着快慢有致的节奏,表现出不同的情绪,描绘出别样的意境。这都是刚柔和谐统一的完美体现,展现了体育舞蹈的和谐美。
2.3 气质美
气质就像人的灵魂一样,它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在它的衬托下完美的身体和优美的姿态可以达到更高的一种美。气质实际上是一种修养和文化素养的外在表现,美的气质要求有端庄的体态、高雅的修养、平和的心态、礼貌得体的言行举止。在摩登舞中舞者的端庄、大方、雍容华贵,以及男士的那种“绅士”风度和女士的高雅无不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就要求舞者不但具有纯熟的舞蹈技巧,还要兼备高雅的气质,在舞姿、舞步和动作中展现出舞者独到的气质美。
2.4 礼仪美
礼仪美主要是指人的言谈、举止、仪态、风范的良好表现。得体的着装、谦和的举止、十足的自信、讲究的礼节都是良好礼仪的表现。在摩登舞中男士穿着考究,女士飘逸多姿的长裙;体育舞蹈比赛或表演开始时男士手挽女士进场,单手引导女士做急速旋转后向观众致意,男士落落大方的鞠躬,女士则是向四周观众致古典的屈膝大礼;舞蹈结束后体育舞蹈也有一套严格规范的动作向全场观众和裁判们致谢,致谢完毕,男士手挽女士优雅地走下赛场;还有大家最为熟悉的“请舞”。这些无疑都体现出了舞者的一种良好的礼仪美,并且将这些在历史长河中积淀出的优良传统沿用至今。
3 小结
体育舞蹈作为一项体育项目不但带给了人们在舞蹈动作中所具有的速度美、力量美、柔韧美和协调美,而且完美的展示了男女舞者的身体美、姿态美和他们那高贵的气质、良好的礼仪。男女舞者利用优美的身体、典雅的姿态、流畅的动作和多样的造型,加织着美妙的音乐和华丽的服饰,把观看者带入了如诗如画的美景中,让人们去细细品味舞蹈所带来的一场美的盛宴。
参考文献
[1]罗斌.舞蹈鉴赏[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郑春梅.舞蹈与现代形体训练[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殷放.试论体育舞蹈审美内容及其表现形式[J].福建体育科技,2011,(4):16-18.
[4]单亚萍.关于体育舞蹈美学价值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144-145.
[5]韦佳.国际体育舞蹈的关学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1):12-13.
[6]韦广忠,胡强.体育舞蹈的美学特征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9):10-12.
2.体育舞蹈的美学价值 篇二
关键词:体育;舞蹈;美学价值
体育舞蹈作为一项综合性的体育运动,既有运动元素又融合了舞蹈元素,还需要适当的音乐的恰到好处的配合,这就使得呈现出来的表演一般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而且在体育舞蹈中又有着非常丰富的美学方面的价值。体育舞蹈的表演中的美一般具有内在与外在之分,这都需要舞蹈演员的动作,服装,音乐等各种因素之间的有效的配合才可以有比较好的效果和作用。内在的美感主要是由于舞蹈这种艺术本身的属性就使得学习的人可以从中汲取养分来丰满自己的内心,达到内在的平衡与充盈;而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面的话就是带有艺术感的舞蹈动作加上恰到好处的音乐的配合也就使得呈现出来的动作可以给欣赏的人一出美的盛宴,也就极具美学的价值。关于具体的各方面的美学价值,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健康美
健康的重要性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言而喻的,有一个比如就是说人的健康就是1,之后的所有的财富和幸福都是后面的0,所以健康才是一切的本源。尤其是现在很多的上班族熬夜加班用青春换钞票以后再用钞票换青春,这样的做法并不可取。健康的人很多,那么在体育舞蹈的运动中对健康的强调的目的就是为了突出体育舞蹈演员的不一样的健康美,健康不仅仅是包含身体的健康,还需要注意精神上的健康,而在一定的健康的基础上的饱满的精神的状态才是这种健康美的来源,在现代的文明社会中,大多数的人都已经对于体育舞蹈的健康的美感有了很大的认同,主要还是包含在以下的三个方面:身体、精神和动作,这三者之间需要完美的进行配合来进行很好的协调,之后才可以合力形成美感。
二、精神美
体育舞蹈中的精神的美感实在是健康美的另外的表现的形式,而且精神上的美主要还是一种内在的气质上的美感,这种美感需要体育舞蹈的演员进行多年的积累才有可能从内而外的散发出来,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体育舞蹈的演员长期的接受这种艺术的滋养,最后都没反映到个人的气质和修养上面来。体育舞蹈本身作为一种体育的运动以及舞台上的舞蹈动作相互的结合的项目,这就使得它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特别的属性来进行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相互区分开来,这门艺术不仅仅是是要求表演者具有娴熟的技巧,而且还需要可以从内而外的散发出独特的气质,这正是体育舞蹈这项运动与其他的运动的不同之处。表演者具备良好的气质以后在具体的舞蹈的表演中自然地带出来,当然绝对不可以做作,这样才能够让观众体会到其中的美感。
三、 体形美
人体的自然构造之精巧实在是大自然进化的奇迹,最为基本的身体的美感就是一个人本质的属性的最好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正是体育舞蹈的美学价值的体现。体育舞蹈的表演者在长期的训练中不知不觉的就锻炼了自己的身体,不仅仅使得舞蹈的动作技巧方面更为娴熟,更加可以使得自己收获健美的身体。从这个角度上说,体育舞蹈的演员是幸运的,男士的演员就可以收获强壮的身体,而女士的演员就可以收获更加柔美的身体,这些都是他们的宝贵的财富。
四、 运动美
体育舞蹈的完整的展示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因素的综合性的配合,每一个组成的部分都需要可以发挥到最好的水平才可以起到最好的效果。具体上主要包括体育舞蹈演员的舞蹈动作以及灯光师的打灯的效果,还有就是背景音乐的适当的演绎等等方面。基于以上的原因就使得演员在表演的时候需要和所有的方面进行有效的配合,这样不仅仅是可以最大的展现体育舞蹈的魅力,而且也可以有效的展示体育舞蹈的运动的美感。具体的来说体育舞蹈的运动美又可以主要的包含以下三个部分;舞蹈的技巧美,舞蹈的动作美和动作的表现美这三个部分。舞蹈的技巧美主要是体育舞蹈演员在进行具体的舞蹈动作的演绎的时候把舞蹈的表演来进行完美的诠释,这就有了个人的特色也就会与众不同了,主要的包括的部分就是动作的力度,速度以及在物理空间的变化上的不同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舞蹈的动作美在体育舞蹈中的呈现的形式也都是有很多的方式,可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一般来说男性的演员所表现的都是肌肉的力量美,而女性演员最为重要的就是身体的阴柔美,他们在舞台上各种精彩的表演所呈现的都是一种动作美。
五、 装美
体育舞蹈的演员在演出的过程中身上所穿的舞蹈的服装也具有特别的美感,服饰美在很大的程度上对于舞蹈演员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体育舞蹈的具体的展示中,演员们穿着各种各样的设计独特的服装进行相应的表演,这样的方式最大的增强了体育舞蹈演员的表演的可观赏性,带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六、 乐感美
一场完整的体育舞蹈下来必然离不开舞台的音乐的配合,而且要是没有音乐的话,那么体育舞蹈几乎就变得没有艺术上的享受更加谈不上艺术上的价值。恰当的使用音乐可以为体育舞蹈的表演起到加分的作用。而且不可否认的是音乐本身也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上的价值,把体育舞蹈的动作展示与音乐的意境美相互的结合起来的话,就会使得体育舞蹈更加的具有观赏性。而且在体育舞蹈的演出中,演员的对于舞蹈的感情上的投入也在很大的程度上都依赖于情境音乐的有效的影响,音乐如果可以和舞蹈进行完美的融合的话,才可以使得舞蹈之后的舞蹈精神的魅力表现出来,才能够看到艺术上的美感。所以在舞蹈的表演中,敲到好处的可以表现舞蹈的内容的音乐也就会深刻的激发舞者内心深处的那中共鸣。所以具体到对于舞蹈的意义上来说音乐确实是舞蹈的某种意义上的发展与升华,而且只有在体育舞蹈中表现出音乐美才能保证体育舞蹈的不断前进。
七、 连贯美
体育舞蹈的完成需要各个环节的有效的配合,如果每一个环节都可以配合的恰到好处的话,那么就会给人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流畅感和节奏感,要想达到这种高的水平就需要对于整体的动作以及分解到每一个具体的动作都可以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布局,这样才可以使得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配合,之后完美的分解动作就会组成完整的系统的美感。当然,舞蹈的难度各有不同最后带来的视觉感受和美学价值也都各有不同,一般难度越大的动作在连贯性上越好的话带给观众的享受也就越好。舞蹈动作的编排是否合理,是否科学在很大的程度上都可以作为体育舞蹈的表扬上的成败的标准之一。而且在细节上的不连续,编排的不科学都会给舞蹈的美感大打折扣。这其中也都包括在具体的体育造型上的静态美与动态美这两种造型的美感,动态的造型一般就是指的舞蹈的动作,比如行走,表演等形式,而静态的造型就是主要指的是演员在某一个动作需要静止的时候所表现出的那一瞬间的美感。正是这種静态造型美和动态造型美的结合成就了体育舞蹈动静结合之美。
综上所述,美学的价值存在于有关于体育舞蹈的方方面面的细节之中,而且体育舞蹈的美学价值也是不可取代的,只有将美学与舞蹈本身有效的结合到一起,才可以带给观赏者最高的艺术享受。而艺术对于每一个人的意义就在与,艺术让人成为人。在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对于体育舞蹈的美学上的研究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具有积极地意义。(作者单位:滨州职业学院护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吴东方,东伟新.论体育舞蹈音乐的作用及美感的要素[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
3.美学原理总结 篇三
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1.审美意识的形成
(1)审美意识是一些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还没有上升为理论的形态。
(2)审美意识的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原始人类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的惊奇感、喜悦感便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
(3)原始的审美意识逐步发展导致了原始艺术的产生。2.美学思想的产生
(1)美学思想是能够深刻揭示审美现象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2)美学思想具有两个基本特点:
a.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藉文献之中,从而能代代相传 b.具有理论的形态 3.美学学科的建立
(1)美学学科的建立以美学思想的充分发展为前提(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a.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使美学理论能在其中得到独立的研究,系统的阐述; b.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3)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以1750年鲍姆嘉顿的《美学》一书的问世为基本标志。• 知(理性认识)、情(情感)、意(意志)
逻辑学 美学 伦理学 中文名称“美学”,由日本人中江肇民翻译。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
二、美学研究的对象 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艺术,美学就是艺术哲学。
第二种观点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的,二是美学是研究美的规律的。
第三种观点是将美学看作对审美心理或审美经验的研究。由“自上而下的美学”转向“自下而上的美学”。实验心理美学、“移情说”、“内模仿说”、“心理距离说”、格式塔心理美学(完形心理美学)、精神分析心理美学。第二节为什么研究美学
1、可以促进人生的审美化。“人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
2、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审美活动与美。
3、可以指导审美实践。
第三节
1、可以促进人生的审美化。“人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
2、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审美活动与美。
3、可以指导审美实践。第三节 怎样学美学
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跨学科性的人文科学,要学好美学,就要尽量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要学习哲学,注意结合艺术实践来思考美学问题,在具体学习上要将学习美学原理和研究美学史相结合等等。
第二章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这些美的事物后面共同的本质是什么?
第二节 从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一、从客观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 柏拉图 :美是理式。
• 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现实中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是 对美的理式的“模仿”或“分有”。
• 美的理式是先于美的事物而存在的,是美的事物的本原,是美本身,“这种美本身是 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
• 普洛丁:美根源于神或“太一”。
•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个命题包含三个要点:
1、理念即绝对理念,具体说就是绝对精神阶段的理念,即最高真实和普遍真理。
2、感性显现就是理念一定要表现或客观化为感性事物的外形,直接呈现于意识,成为能诉诸人的感官和心灵的艺术形式。•
3、理念和感性显现二者的统一。美或艺术应当是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的辩证统一体。
二、从主观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 休谟:美是一种“快乐”的感觉。
• “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中见出不 同的美。”“快乐和痛苦不但是美和丑的必然伴随物,而且还构成它们的本质。” • 鲍姆加登: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 “美学的目的是感性认识自身的完善,而这人们就称作美;与此相反的则是感性认识 的不完善,人们称之为丑。”
• 审美意义上的感性认识的完善,就是思想内容、秩序和表现力三者的和谐统一,只 要具备这三个条件,现实中丑的东西在艺术中也可以是美的
康德的审美判断四契机:
1、从质的方面看,美是主观的,无利害的快感;
2、从量的方面看,审美判断是无概念而又有普遍性的;
3、从关系上看,审美判断没有目的又有合目的性;
4、从方式上看,审美判断不但是可能性、现实性,而且要求必然性。• 布洛:美产生于“心理距离”。
• 克罗齐:美是直觉。美的根源在于心灵,美是心灵作用于事物而产生的直觉,直觉 只感受事物的外在形象,是与理性和概念无关的。第三节 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 亚里斯多德:美在于事物形式的“秩序、匀称与明确”。
• 达·芬奇:美在于比例和谐。• 荷迦兹:蛇形线是最优美的线条。• 博克:美是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狄德罗:美是关系。“ 实在美”与“相对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第四节 美的本质的消解
• 尼采:没有真理,只有解释。
• 维特根斯坦:美取决于对“美”这个词的使用。
第三章 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
二、结合自由来研究美
三、结合艺术和现实来研究美 第一节 结合善(功利)来探讨美 •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所谓“仁”就是要把遵守传统的“礼”即传统社会的道德礼仪 规范作为内心的自觉要求,即所谓“克己复礼为仁”。而达到了仁,也就是美,所谓“里 仁为美”。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 •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 孟子:“充实之谓美。” • 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荀子:“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 道家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庄子,在先秦哲学家中,庄子的性格最富有美学的意味。• 在庄子看来,“道”是客观存在的、最高的、绝对的美。• 他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 天地的大美就是“道”,“道”是天地的本体。圣人“观于天地”,也就是观“道”。这是一 种静观。
• 庄子认为,对于“道”的关照,乃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是一种“至美至乐”的境界
他把对“道”的关照称为“游心于物之初”。那么“游”就是庄子所认为的人生自由的状态。• 对庄子来说,“逍遥游”就是“无所待”(无所挂碍)、忘却生死、超越利害的绝对自由状态。
• 所谓“心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各种利害得失的考虑,排除各种杂念,这样才能实现对“道”的关照。• 所谓“离形”、“堕肢体”,就是从人的生理欲望中解脱出来;所谓“去知”、“黜聪明”,就是从人的各种是非得失的计较和思虑中解脱出来。• 总之,庄子所谓“心斋”、“坐忘”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要人们从自己的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 • 庄子认为,一个人达到了“心斋”、“坐忘”的境界,也就达到了“无己”、“丧我”的境界,这种境界,能实现对“道”的观照,是“至美至乐”的境界,是绝对自由的境界。
• 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三节 结合艺术和现实来研究美
结合艺术探索美的途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这方面产生了意象、意境理论。意象、意境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交融。
2、从内容和形式上研究美。强调艺术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主张形神兼备。•
3、从风格上研究美。强调风格不单是形式问题,而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 从现实来研究美,主要就是认为美是客观的,或者表现在人物的形象上,或者表现 在自然风光中。
第四章 审美活动的发生和展开
一、审美活动在物质生产领域的发生和展开
二、审美活动在社会交往、社会活动领域的展开
三、审美活动在自然领域的展开 第一节 审美活动在物质生产领域的发生和展开
人类最初的审美活动,是与工具的制造相联系的。在人类原始时期,工具是一切物质产品的发端,也是一切精神产品的发端;工具孕育着人类的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 工具形式的韵律美,是人类自由生命活动的最早体现,因而也就代表着人类最早的审美 文化。对工具形式韵律的意识,也就是人类最早的审美意识。这一点可以从原始人类最早使用的生产工具——石器——的造型的演变中来看出。
• 从粗糙的打制石器到具有一定形式韵律的磨制石器,表明人类的审美意识的逐渐萌芽。陶器与石器相比具有更明显的审美特征。这主要表现在:
1、陶器的造型和装饰具有更多的自由和想象的成分。
2、比较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如图案中的对称、调和、对比、变化、多样统一等等。以工具制造为发端的审美方式,无论在人类的审美史上,还是在人类艺术史上,其重要性都是难以估量的。从工具制作到器物装饰,逐步演化为人类最早的艺术审美方式,即实用工艺、工艺美术、雕塑、绘画等等。
第二节 审美活动在社会交往、社会活动领域的展开
• 原始人的社会活动,主要是群体性的采集、狩猎、农耕等生产活动和巫术礼仪活动。原始人最初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也主要是在上述活动中形成的。
• 巫术礼仪在人类原始时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人类审美在社会交往、社会 活动领域的展开,实际上主要是通过巫术活动实现的。巫术对艺术的影响力、推动力是多方面的:
• 首先,巫术活动强烈的情绪宣泄,极大地推进了原始人类审美感受的凝聚过程和表 现性艺术审美方式的形成。
• 其次,巫术对艺术和审美的影响力,还表现在它推进了人类审美意识的社会化过程 和神话、传说等艺术审美方式的形成。
• 以原始歌舞、神话传说为发端的审美方式,与工具制造为发端的审美方式比较,在 人类艺术和审美历史上,具有更重大的意义。
• 人类的艺术,也由诗歌、乐舞、神话、传说衍生出了史诗、悲剧以及后世的一切语 言艺术。
第三节 审美活动在自然领域的展开
• 人类史前期的图腾符号,同样取材于自然界。
• 中国儒家学派在对待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持一种“比德”的观念。如孔子说“智者乐 水,仁者乐山”以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等等,就是一种“比德”。孔子这里提到的山水、松柏之类的自然物,实际就是人格道德的象征物。
• 大自然成为人类独立的审美客体,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当人类开始把大自 然当作纯粹的观赏对象,并从这种观赏活动中获得纯粹精神上的愉快和享受时,自然物作为一般精神客体才转化为特殊的审美客体。
这一转化过程,在中国大体上始于先秦而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先秦时庄子提出“天
地有大美”的观点,提出天籁、地籁高于人籁的观点,这可以说是在中国美学史上第一次肯定宇宙、自然作为审美客体的独立存在。
• 中国道家美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崇尚自然之美,因而,在促进人们对自然界 审美的独立化方面,起着比儒家美学更为重要的作用。
•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界逐渐成为人类审美的一个独立领域。比如南朝人刘义庆 编的《世说新语》有这样的记载:
• “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 这样的记载说明魏晋时人突破了传统的“比德”观念,开始直接去领略大自然的蓬勃生 机和自然景物本身的美。•
• 中国自魏晋开始出现独立的的山水诗和山水画,以后又出现了翎毛花卉,这标志着人们的审美真正从社会的领域(物质生产,社会生活)扩展到了自然的领域,而自然美也真正作为一种具有自身特性的美的形态,成为人的独立的审美客体。
• 在西方,也曾经历过与中国大致相似的过程。在古希腊,自然界最初也只是作为一种神 秘力量与人类发生关系。西方对于独立的自然美的欣赏始于文艺复兴。自启蒙时期到19世纪,西方艺术无论是在绘画中,还是在音乐中,都出现了大量的描写自然风光的作品,这标志着人类审美在自然领域的全面展开。• 人类审美在自然领域的展开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这是人类在长期物质实践中克服了自然界的敌对性和疏远性,而使自然界逐渐“人化”的结果。同时,这也是人类逐渐克服了对待自然物的实用态度的结果。人类审美向自然界的扩展,是人类精神生活日益趋向丰富的重要标志。第五章 对美的本质的初步探讨
一、中国当代美学家对美的本质和根源的探讨
二、美是一种体现了人类自由生命的价值事实 第一节 中国当代美学家对美的本质和根源的探讨
1、主观说
主观说以高尔泰为代表。他认为,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是主观的,人的心灵是美的源泉。“美 是人的观念,不是物的属性”,“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只要人们感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到,它就不存在。”。“美是自由的象征 ”。
2、客观说
客观说以蔡仪为代表。他提出美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在于这事物 本身,不在于我们的意识作用。“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一般的东西;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 3、主客观统一说
主客观统一说以朱光潜为代表。他早在1940年代的《文艺心理学》中提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
在50代的大讨论中,朱光潜正式提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这里,主观是指不带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客观是“物理”,是使人觉得美的可能性。4、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说
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说以李泽厚为代表。他一方面认为美是客观的,另一方面又认为美离 不开人类社会,美是客观的社会生活的属性。
• 在1962年发表的《美学三题议》一文中,他提出了“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自然 的人化”等观点,进一步说明了他的主张。
• 在1989年出版的《美学四讲》中,李泽厚写道:美的根源究竟何在呢?这根源就是
我所主张的„自然的人化‟,美的本质、根源来源于实践,因此才使得一些客观事物的性能、形式具有审美性质,而最终成为审美对象。这就是主体论实践哲学(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
第二节 美是一种体现了人类自由生命的价值事实
• 有些学者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和价值理论,尝试从审美主客体关系和审美价 值这一视角来探讨美的本质,提出美是一种“价值事实”的观点。
• 所谓价值,就是客体自身属性和主体需要的有机统一。价值(包括审美价值)是人
类实践活动基础上主客体关系的产物。不同形式的主客体关系产生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价值,审美价值就产生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审美需要的外界物的审美关系之中。• 具体到审美关系来说:
• 一方面,人类在漫长的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物质实践中,在不断地改造自然界使之成
为“人化”自然界的过程中,逐渐使自身的身心结构、活动方式具有了合规律性的性能,也就是形成了审美心理结构,具有了审美感觉能力;
• 而另一方面,自然事物的物理属性(如生长、运动、发展等)和形式规律(如对称、和谐、秩序等)正是由于同人类物质生产活动中主体的合规律的性能发生“同形同构”才进入人的审美领域,成为审美对象的,所以人类的审美关系是通过漫长的社会实践建立起来的。
在价值关系中,主体是根据、是动力,客体是条件、是对象。事物的美丑,只能由主体来确认,而不能由客体自身来确认。人总是从自身的本性(需要、结构)出发来对待事物的。那么,人的本性就成为了衡量物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尺度,人类对美丑的衡量也是如此 • 因此,所谓美,就是一种合乎人性的价值事实。人性的尺度也就是美的尺度,或者
说,人性的尺度是美这种价值事实的内在根据。它是人类历史的产物,它取决于历史地形成和历史地发展的人类本性。
• 马克思是从人类的基本活动即生产劳动的自由本质来探讨审美活动的本质的。在马 克思看来,人类的劳动是一种“自由的生命活动”,一种“自由的实现”,因而对人来说是一种“生活的乐趣”,一种精神和肉体的“享受”。马克思甚至明确地指出人类的艺术和审美活动就是“一种真正自由的劳动”。
• 所谓美,就是一种合乎人类自由本性的价值事实,或者说,是一种体现了人类自由 生命的价值事实。第六章 社会美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美
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美即社会生活的美,它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的表现。也可以说,社会美正是美的本质的直接展现。社会美的特点 :
一、从动态过程到静态成果
• 社会美首先存在于、出现于、显示于各种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以及(如革命斗 争)的社会生活过程之中。
• 其次,社会美才呈现在成果或产品上,我们欣赏一片绿油油的庄稼就并不只是形式
美的观赏,而是能从其中感到社会目的性,感到社会劳动成果、社会巨大进程的内容,在这些劳动产品上,体现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二、历史尺度
• 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广阔、深入,在不同时代,形成不同的社会美的标准、尺度和面貌。• 历史遗迹的美: 社会美包括的范围对象极为广阔,除了人们的斗争、生活过程,个体人物的行为事业,以及各种物质成果,产品等等外,像历史废墟、传统的古迹等等也属于社会美的范围。为什么废墟能成为美?为什么人们愿意去观赏它?因为它记录了实践的艰辛历史,凝冻了过去生活的印痕,使人能得到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受。
三、和谐社会 • 我们应该遵循马克思的理想(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把美和审美规律用到组
织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去,用到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中去。• 总之,如何建设一个和谐社会,这便是美学要面对的严峻课题。第二节 社会实践的主体——人的美
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因此,人的美在社会美中占有中心地位。人的美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体精神的感性显现。它包括五个要素:
形貌、服饰、精神、言谈、举止
一、形貌
形貌包括形体和容貌。形体是人的美的基础。正常的人体比例,良好的发育,健康的体态是人的美的基础条件。
二、服饰
形貌是人的自然资质,服饰则是人的文化生成。自从服饰不仅为了保暖,而且还为美观的时候,服饰就对人的美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三、精神
形貌、服饰是人的美的外在因素,人的精神则是人的美的内在因素。精神作为一个抽象物并不直接显现为美,但它却是构成人的美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人的精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修养、性格。
四、言谈
精神不仅体现在确定的形体和服饰上,也体现在流动的言谈和举止上。言谈和举止作为精神的反映,也是人物美的重要因素。
五、举止
言谈从流动的声音中显出人物的个性,举止则从活动的形象上现出人物的个性。形体是人物的静态,举止是形体的运动。人 在人的美的五因素中,形貌服饰是形的显现,言谈举止是神的光彩,形貌服饰是空间的静观展现,言谈举止是时间中的动态展开。形貌、服饰、言谈、举止都为精神所统帅。精神作为人物的生动气韵贯穿在形貌、服饰、言谈、举止中,五因素一道融汇为人的美的整体形象。
第七章 自然美
第一节 自然美是“自然的人化”的产物
• 美是主客体结成的审美价值关系中产生的价值事实,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只有当自
然不再是“自在的存在”而成为“为人的存在”或者说“人化的自然”后才可能形成。因此,自然美就是“自然的人化”的结果。
狭义的“自然人化”指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使自然事物的形式发生了改变。广义的“自然的人化”是一个哲学概念。
• 因为“自然的人化”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的 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即从原来完全异己的、敌对的关系改变为“为我的”、可亲的关系。• 狭义的“自然的人化”(即通过劳动、技术改造自然事物)是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即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根本改变)的基础,是使人与自然界关系改变的根本原因。
第二节 自然美的审美特征 •
1、气象之美
• 天地间的万千气象,从日月星辰到云雪雨露、从春夏秋冬到昼夜晨昏,都可以成为 人们的审美对象。
2、山水之美
• 地质地貌的变化所形成的山山水水,各有各的风姿。在我国辽阔的大地上,有着众 多的山水胜景。
3、生物之美
• 天地山水之间,有着五彩缤纷的植物与姿态各异的动物,第三节 自然美在美育上的意义 • 自然界的美是自然的、纯粹的美,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我们在对自然美景的欣
赏中,灵魂可以得到陶冶净化,身心可以得到哪怕是暂时的自由。这对健康人性的培育是非常重要的。
第八章 形式美
第一节 形式美的形式因素及其特点 形式美的形式因素: 1.色、线、质
• 色、线是指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的形式因素。质即材质,可以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也可作用于人的触觉器官。
色彩会引发人的各种心理效应或情感反应
色彩的心理效应与其特有的象征意义的产生,有生理的基础
• 因此人们生而对某种色彩有好恶或对某种单纯的色彩产生特定的情感反应,这是客 观存在的事实。
• 但另一方面,色彩与情感的联系及其象征意义还有人们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环境的影 响的原因
线是点移动的轨迹
• 线主要分为直线、曲线和折线三大类,它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
• 一般来说,直线表示力量、稳定、生气,有刚强感;曲线表示优美、柔和,有运动 感;折线表示转折、突然,有断续感。2.声音
• 声音是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的形式因素。
• 包括旋律、节奏、调式、调性、和声、复调、曲式等要素,总称为音乐语言。3.味道、气味
• 味道和气味是作用于人的味觉器官与嗅觉器官的形式因素。第二节 形式美的主要法则 1.单纯齐一
• 也叫整齐一律,这是最简单的形式美。• 在单纯中见不到明显的差异和对立的因素。如色彩的某一单色,蔚蓝的天空 齐一是一种整齐的美 重复也属于“整齐”的范畴 2.对称均衡
• 对称是以一条线为中轴,左右两侧相等。可以说,对称是世界中最常见的现象。3.调和对比
• 调和与对比反映了矛盾的两种状态。调和是在差异中趋向于“同”,对比是在差异中 倾向于“异”。4.比例
• 比例指一件事物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 黄金分割的比例最早由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5.节奏韵律
• 指运动过程中有秩序的连续。
• 节奏是简单的重复,韵律则是按规律变化的重复。节奏和韵律有相同又有不同,节 奏是简单的韵律,韵律是节奏的丰富 6.多样统一
• 这是形式美法则的高级形式,也叫和谐 第九章 艺术美
第一节 什么是艺术中的审美创造 • 艺术中的审美创造,概括地说,是指人类通过艺术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审美价值的 活动。
• 艺术中的审美创造,不同于一般物质生产中的审美创造。在人类的艺术生产中,审美是具有独立的本质的意义 第二节 艺术中审美素质的生成
艺术中的美,来源生活中的美,是生活中的美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这是从哲学认识论层次对审美创造所作的规定。
• 艺术的审美素质,并不是可以靠艺术家的“如实反映”随手获得的。它是艺术家艰苦、复杂的审美创造的产物,是艺术家全部审美经验的结晶。第三节 艺术中审美形式的创造
• 所谓艺术中的审美创造,实际上也就是审美形式的创造。
• 对于艺术来说,艺术的审美形式就是审美经验的存在形式,它表现为一种审美经验的“结构”依靠这种结构;依靠这种结构,艺术家的那种朦胧的、飘忽不定的、难以捉摸的情感体验被固定为可以名状的、可以传达的情感模式。
• 艺术的审美形式与逻辑形式是不同的。逻辑形式的建构并不需要借助自然物质材料(质料),而艺术的审美形式必须借助某种物质材料才能实现自身。质料是审美形式赖以产生的必要条件。
• 艺术中的审美形式,实际上由两方面的成分构成,即来自审美经验的意义或意蕴,包括经验中的对象(审美意象),以及来自自然界的感性物质材料。这两方面的融合、统一,就产生了审美的形式世界。
第十章 意象、意境、传神 第一节 意象 •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意象”是一个标示艺术本体的概念。“意象”这个词最早的源头 可以追溯到《易传》。
• 在《易传》中,由两个涉及到“意象”这一范畴的命题: 一是“立象以尽意”;二是“观物取象”
• 《易传》中的这两个命题成为了“意象”这个美学范畴的发端。
• 刘勰从艺术构思的角度,提出了“意象”这个范畴,这是“意象”作为美学范畴第一次 出现。
• 在中国古典美学看来,“诗”(艺术)的本体是“意象”。• 中国古典美学认为,“情”、“景”的统一乃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第二节 意境 • “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最高范畴。• “意境”又称“境界”,或者说“境”。“意境”或“境界”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大约形成于唐代。
• “意境”是“意象”,但并不是任何“意象”都是“意境”,“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 联系老子、庄子的哲学和美学来理解“意境”的特殊规定性:
• 老子哲学中有两个基本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后来的发展影响很大: • 第一,“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对于一切具体物的观照最后都应该进到对“道”的观照 • 第二,“道”是“无”和“有”、“虚”和“实”的统一,“道”包含“象”,产生“象” • 庄子的这个寓言,实际上包含了两层意思:
• 第一、就表现“道”来说,形象比言辩(概念、逻辑)更优越; • 第二,但这个形象并不单是有形的形象(“离朱”),而是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形象(“象 罔”)。到了唐代,“境”作为美学范畴出现了。这就是意境说诞生的标志。“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 所谓“意境”,实际上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时间、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中国古典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也是重视意境的创造 第二节 传神
• 传神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美的一个特征。• 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就是通过人物的外部感性特征去表现人的内在精神。第十一章 艺术的分类及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 艺术的美学分类原则
• 18世纪德国启蒙思想家莱辛提出诗与画的界限问题。• 在名著《拉奥孔》中,他指出诗与画的界限主要有三点:
• 第一、媒介不同。画以颜色和线条为媒介,这是在空间中并列,铺在一个平面上的; 诗以语言为媒介,言发为声,这是在时间中先后承接、直线流动的。
• 第二、题材不同。画适宜于写空间并列的、静止的物体,诗更适宜于写时间中先后 承接的动作。
• 第三,感受的途径不同。画要用眼睛来看,适宜于感受静止的物体;诗要用耳朵来
听,只能在时间的一点上听到声音之流的某一点,不易产生完整印象,而只适宜于感受动作的叙述。• 到了19世纪,黑格尔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分类理论。他根据理念内容和感性形式
相统一的原则,对各类艺术按历史的、逻辑的顺序作了分类。他把艺术分为三种类型:即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
• 最初的艺术是象征型。在这个阶段,人对理念的认识还是朦胧的、模糊的、抽象的,还找不到正确的艺术表达方式,只能借客观事物的物质性外形来象征和暗示。
• 古典型艺术克服了象征型艺术的缺陷,达到了形象和意义,形式和内容的完全吻合,高度统一,表现为静穆和悦的美,成为了真正的艺术,最完美的艺术。古典型艺术的典型代表是古希腊的雕塑,这是艺术按必然律发展成熟的标志。
• 浪漫型艺术打破了古典型艺术的形式和内容的完全吻合,在较高阶段又回到了象征 型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失调,如果说象征型艺术是物质压倒精神,那么浪漫型艺术是精神压倒物质。它以主体的内心世界为内容,并诉诸于这种内心生活。浪漫型艺术的典型代表是根源于中世纪的近代欧洲的基督教艺术。
• 这种艺术的突出特点是表现自我的主观性,尤其是内心方面的冲突。在艺术风格上,它追求的不是古典的美,它可以把现前的东西照实反映出来,也可以歪曲外在世界,把它弄得颠倒错乱,怪诞离奇”。浪漫型艺术:
• 第一类是从艺术的存在方式进行分类,分为空间艺术(建筑、绘画、雕塑等)、时间 艺术(音乐、文学等)与时空综合艺术(戏剧、电影等);
• 第二类是从艺术的运动方式进行分类,分为静态艺术(建筑、绘画、雕塑)、动态艺 术(音乐、戏剧、电影)与动静结合艺术(文学);
• 第三类是按主体对对象的感觉方式进行分类,分为视觉艺术(建筑、雕塑、绘画)、听觉艺术(音乐)、视听综合艺术(戏剧、电影)与想象艺术(文学);
• 第四类是按艺术的内容特征进行分类,分为再现艺术(绘画、雕塑、小说、电影)与表现艺术(音乐、建筑、诗歌、舞蹈)等。• 空间艺术(视觉艺术):表现性空间艺术和再现性空间艺术; • 时间艺术(听觉艺术):表现性艺术; • 时空综合艺术(视听艺术):表现再现综合艺术; • 语言艺术(想象艺术):语言艺术有其特殊性,当另列一类。第二节 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空间艺术的审美特征
• 空间艺术,是指以空间为存在方式、并诉诸视觉的艺术种类。
• 空间艺术又可划分为两大类:即表现性空间艺术和再现性空间艺术。
1、表现性空间艺术
• 表现性空间艺术通常称为实用艺术,包括工艺、书法、建筑、装饰等等。这类艺术 并不模拟或再现客观对象,而主要是表现艺术家主体的某种抽象的情调意味或观念。
2、再现性空间艺术
• 再现性空间艺术,通常称之为造型艺术,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等等。这类艺 术主要是以再现某种客观对象或事件为其基本特征。
二、时间艺术的审美特征
• 时间艺术,是指以时间为存在方式、并诉诸听觉的艺术种类,一般专指音乐艺术。音乐,属于时间艺术,但又是表现性时间艺术,因此,通常又称之为表情艺术。
三、时间—空间艺术的审美特征
• 时空艺术,是指以时间和空间为存在方式、并诉诸视听感官的艺术种类,包括舞蹈、戏剧、电影等等。因为这类艺术还包含有造型艺术甚至语言艺术的表现因素,因而通常又称之为综合艺术,尤其是戏剧和电影。• 舞蹈最基本的审美特征是它的表情性和动作性。戏剧通常称为综合艺术。它以再现客观生活为主,也包含有表现性成分
电影是一门新型综合艺术,可以说电影是现代社会中最具有大众性的艺术种类之一。
四、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
• 语言艺术,即通常所说的文学,作为一种独立地发挥审美功能的艺术种类,有其自 身的特殊性——由语言所构成的文学形象,只能通过读者的想象才向心灵呈现,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性,我们可以把语言艺术称为“想象性时空艺术”。
第十三章 美感 • 什么是美感?
• 美感是指审美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复杂的综合心理效应,是人们在欣赏美的自然物、艺术品以及其他人类文明成果时所产生的一种愉快的经验。美感一般又称为审美经验或审美愉快。
第一节 美感的本质和根源
1、主观论:认为美感是由神秘的神的能力或先天的“内在感官”产生的;
2、客观论:认为美感是由人的生理感官、动物本能所产生的,只具有自然的性质。
• 正如美是从人类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一样,美感也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所谓“自然的人化”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在自然的人化,这产生了美的对象;二是内在自然的人化,这产生了美感。
• 美感的根源就在于 “内在自然的人化”。因此,从根源上说,美感来源于人类创造性 的实践活动,所谓美感,实际上就是在创造性劳动中所体验到的那种生命自由感。
第二节 美感的特征
• 欲望、兴趣是审美活动的动力。
• 感觉是感觉器官对对象的印象,这是美感的起点。
• 知觉是把一定的概念赋予事物的感性形象,从而在感性之中体现了理性的高度,是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在外在对象和事物的刺激下,在头脑中对原有的记
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是按照情感的逻辑进行活动的。
• 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它在感知的触发下,使整个审美过程浸染着情 感的色彩,对审美心理的总体活动起着推动作用。
理在美感里是融汇在情之中的。欣赏者不是经过逻辑推理,而是通过感性领悟、经由动情的途径获得这种理解的 什么是通感?
• 通感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的特殊心理现象,指从感觉的整体出发,在诸心理功能统一 的基础上,不同感觉之间的感受借助于想象力的作用而相互挪移,相互为用,更换官能的感受。
审美愉快是感性的,又是超越感性的,因为人又是作为一种超感性自然的存在物(社会存在物、文化道德存在物)参与审美活动的。
二、美感或审美愉快作为一种心理效应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它的层次性。
• 所谓层次性,是说美感或审美愉快是一种由低级向高级递进的层次结构。• 根据人类审美的心理的、历史的经验事实,可以把审美愉快或美感分为三个层次(形 态、类型、境界),即感官层次、心意层次和精神人格层次。• 魏晋南北朝时的宗炳把审美心理分为“应目”、“会心”、“畅神”三种境界; • 当代美学家李泽厚分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三个层次。•
1、感官层次的审美愉快。
• 这种审美愉快是初级形式的审美愉快,带有刺激—反应的性质,这决定了感官愉快 的短暂性和变异性,就是说,这种审美愉快不可能长期保持下去(否则会造成感觉的疲劳),需要不断地追求新的刺激。
2、心意层次的审美愉快。
• 在这个层次上,审美愉快从低级的生理快感升华为高级的心理快感,表现为一种会 心的欣喜,一种既摆脱了生理欲望、又摆脱了实用功利的心理意识的陶然自得。
3、精神人格层次上的审美愉快。
• 这一般见之于对崇高对象的审美活动,因而包含了更多的理性因素。在这个层次上,主体超越了自身存在的有限时空,似乎窥见了宇宙本体,发现了人生的永恒价值。因而,往往表现为人格的震动、灵魂的颤栗。这是人的主观精神的升华,心灵的涤荡。• 亚里斯多德所说的“净化”,庄子所说的“至乐”,都是指这种最高境界的审美愉快。第三节 美感的共性与个性
• 美感的共性指美感的普遍性和共同性;美感的个性则是指美感的差异性。一种观点认为美感是以个人的爱好,个人的趣味表现出来的,另一种观点认为美感是有共同性的 • 美感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因而它必定具有共同性。
• 当然,美感由于不同的文化、阶级状况以及个人的具体遭际不同而又存在着差异,但这是在共性之中的差异。
第十四章 心理学美学
• 西方美学进入现代之后,发生了所谓的由“自上而下”的美学向“自下而上”的美学的 方法论转向,即从对美的本质的抽象哲学思辨转向对审美经验的实证研究。
• 19世纪末以来,西方心理学研究不断取得重大成果,为现代心理学美学奠定了基础。
• 心理学美学主要有试验美学、移情说美学、心理距离说美学、直觉说美学、精神分 析学美学、格式塔心理美学等等。
一、费希纳的试验美学 • 费希纳被公认为试验心理学的创始人,也是试验美学的创始人。他认为美学是一种心理—物理现象,试图通过心理试验确立和解释各种令人愉快的单纯形式。• 费希纳的美学贡献不但在于开创了试验美学的研究,更在于他明确提出了美学研究方法的革新问题,积极倡导“自下而上”的美学研究方法。• “自下而上”的方法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而“自上而下”的方法则是“从最一般的观念和概念出发下降到个别”。
二、移情说美学
• 移情说美学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为当时一种主要的心理
学美学派别。移情派美学都把审美看作移情,又有联想说、同情说、内模仿说、游戏说和幻觉说等区别。
1、立普斯的审美移情说 • 立普斯(1851—1914),是移情说美学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认为,美感源自主体自身内心情感、人格在外物中的投射,因此,审美欣赏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欣赏,即把我们自己移到对象中去,造成物我同一的对象,并从中体验到审美的喜悦。这种审美现象就是移情。
2、谷鲁斯的内摹仿说
• 谷鲁斯是移情说美学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主要贡献是提出内摹仿说。
• 谷鲁斯十分重视游戏,提出“游戏即练习”说
• 谷鲁斯认为,审美主体只有以游戏的态度去欣赏对象,才能有审美的欣赏。而审美 欣赏的内容和心理机制主要是一种“内摹仿”。一般的摹仿都要外现于筋肉动作,而审美的摹仿则是内在的,只是在内心心领神会地摹仿审美对象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特点
三、心理距离说美学
• 瑞士爱德华·布洛提出心理距离说,是现代心理学美学中一种很有影响的理论。
• 所谓“心理距离”是指对象与人的实际利害关系之间的分离,因此,心理距离构成了 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成为一种审美原则。
• “心理距离”说的核心就是要求以不涉及利害关系的态度观赏和创造审美对象。
四、直觉说美学
1、克罗齐的直觉表现主义美学
• 克罗齐,意大利美学家,是表现主义美学的主要代表。他的美学以“直觉”概念为基础,包含两个最基本的命题:直觉即表现,艺术即直觉(1)直觉即表现
• 人类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直觉的,来源于想象,产生的是意象;一种是逻辑的,来源于理智,产生的是概念。
• 直觉能力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它是一个过程,是把印象、感受、感觉、情绪、冲动之类“物质”的东西,提升为“心灵形式”的过程。(2)艺术即直觉
• 克罗齐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直觉,艺术是抒情的直觉。•
2、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美学
• 柏格森,法国现代哲学的开创者,主要著作有《时间与自由意志》、《创造进化论》 • 柏格森致力于批判机械论,反对机械的“物质-材料主义”,提倡一种直接本质的“精神主义”。• 柏格森以“绵延”(后改称“生命冲动”)作为其哲学的核心概念和出发点,建立起他 整个生命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 绵延就是运动、发展、变化过程本身。绵延是时间性的,而不是空间性的。(1)“时间-绵延”与生命冲动 • a、“真正的时间”即绵延 有两种不同的时间,一种是科学的时间,即度量时间或抽象时间;一种是真正的时间,即生活时间或具体时间。“真正的时间”就是绵延,它是纯粹的,不掺杂任何空间要素的时间。
• b、时间是生命的本质 时间的不重复、不间断性保证了生命的存在。生命冲动本质上是纯粹的、真正的时间之流,即绵延。
• c、作为绵延的意识状态之流 自我有外在的自我与内在的自我之分。外在的自我是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空间中的自我;内在的自我是由内心体验到的处在真正时间里的自我,这种自我也即绵延(2)超越理性的直觉 直觉就是直接意识,就是超出感性经验、理性认识和实践的范围之外 直觉与生命是同一的,它起源并产生于本能,引向作为生命本质的绵延。
• 直觉是艺术创作的最根本驱动力和创造力。
五、精神分析学美学
•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与尼采、马克思并称为三个“怀疑论大师”。他的 理论深刻地改变了现代人关于人的观念,对20世纪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精神分析学美学是在运用精神分析学的基本观点来解释美和艺术问题的基础上产生 的,它的最基本的美学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与本能冲动在艺术创造与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和深层动因。
• 弗洛伊德用无意识、泛性论和梦幻来解释文艺和审美现象,把艺术看作是原欲的转 移和升华。
(一)心理三区理论
• 无意识——前意识——意识
• 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发现被誉为是一个堪称哥白尼式认识革命的发现。• 意识不再是人的心理的中心,无意识才是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动因。
1、无意识
(1)无意识的性质
无意识系统是人的心理结构中最深层的一个区域,它是人的本能欲望以及与此相关的情感、意向的储存器。
(2)无意识的特点 a、原始性 b、主动性 c、非逻辑性 d、非时间性 e、反社会性
2、前意识
• 前意识系统是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过渡区域。作为心理机制它起到调和非经验性的
无意识和经验性的意识的中介作用。前意识的设定是为了使其承担“检查”职能,对来自无意识的冲动流进行“选择性阻拦”。
3、意识
• 意识系统处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意识与人的感知觉
直接相关,它面向外部世界,在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与外界发生各种关系时,起着协调的作用。
(二)梦的解析
1、梦是通向无意识的“康庄大道”
• “梦是一种(受抑制的)愿望(经过改装的)达成。”
• 梦是经过伪装的无意识本能冲动的表现,具有精神分析的重要意义。
2、显梦与隐梦 • 显梦即明显的梦境内容,这是我们醒来时能记起的东西。• 隐梦即深层的无意识欲望,它通过改头换面的伪装进入到显梦中。• 释梦就是通过对显梦的分析来破译隐藏在后面的隐梦。
3、梦工作的机制:压缩与移置 • 压缩:就是把多种欲望压缩在一个形象中,或者把不同的情景压缩在一个情景中。• 移置:就是把一个对象的意义置换到与它多少有一些联系的另一个对象之上。
(三)、“俄狄浦斯情结”论
1、性本能/利比多(libido)
a、性并不是始于青春期,而是在出生后不久就得到了表达。
b、有必要在“性的”与“生殖的”概念之间作出明确的区分。前者是更为宽泛的,包括了很多与性器官毫无关系的活动。
2、俄狄浦斯情结 a、儿童性欲的发展阶段
• 口唇阶段——肛门阶段——男性生殖器阶段
• 在男性生殖器阶段,俄狄浦斯情结变得特别重要。b、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指幼儿在与父母的关系中体验到的一组爱和恨的无意识欲望。幼儿对父母中的异性一方产生欲望,从而陷入与同性一方的竞争中。
(四)人格结构论
人格结构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
• “本我”所指的范围,相当于早期的无意识概念,它是人格的基础层次。构成本我的 是那些原始的、非理性的冲动,遵循着“快乐原则”,追求本能需要的满足。
2、自我 • “自我”(Ego)以知觉为特征,相当于经验的、理性的意识系统。自我是从本我中分 化出来并得到发展的那部分,它处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遵循着“现实原则”,调节本我与外部现实的关系。
3、超我 • “超我”(Super-ego)是从自我分化出来的道德化的“自我典范”。它包括良心、道德、理想、宗教感、社会感情这些人性中的高级本性,在人格中是社会力量的代表。
(五)社会文化理论
1、生存本能与死亡本能 • 生存本能出自追求机体快乐和满足的惟乐原则;
• 死亡本能则出自要求返回到事物初始状态的强迫重复原则。a、生存本能就是性本能或曰爱的本能,它还包括自我保存本能
b、生命除了表现为求生、乐生的力量,它本身还包含着破坏的冲动,即以本能的方式毁灭自身或是伤害同类,这是一种保守的、惰性的、趋向死亡的力量,是一种重返事物最初状态的冲动。
2、本能的升华
• 通过升华作用,本能力量即利比多可以放弃原始的性目标,而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 文化追求,从而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动力。
五、格式塔心理学美学
• 格式塔心理美学是在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美学流派。• 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
•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心理实验,是一种现代的实验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先驱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冯·艾伦费尔斯,他于1890年首次提出
“格式塔质”的概念。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有德国心理学家韦特默、柯勒和考夫卡等人。• 以格式塔心理学为基础系统深入地研究美学和艺术问题并做出重大理论贡献的,应
是德裔美籍心理学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他是格式塔心理学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一)知觉结构说
• 审美体验的根源是什么?阿恩海姆认为,知觉结构就是审美体验的基础。• 知觉结构是一种特殊的“力的结构”,也就是一种对力的感受结构。
1、审美体验是一种对力的体验。审美是对于对象的一种情感体验,而只有对象所包 含的力才能给主体以刺激并产生情感的体验。
2、审美体验中的力是一种“具有倾向性的张力”。
3、张力结构是由知觉对象本身的结构骨架决定的。阿恩海姆将审美体验中的“具有倾向性的张力”归结为一种“心理力”,本质上是生理力的心理对应物。张力“就是大脑在对知觉刺激进行组织时激起的生理活动的心理对应物。”
(二)大脑力场说
• 阿恩海姆把审美体验看作是由外在刺激而产生的生理力的心理对应物,这样生理力 就成为沟通外在物理力和内在心理力的中介
(三)同形同构说
• 同形同构说由格式塔心理学家韦特默首先提出。
• 凡是引起大脑的相同皮质过程的事物,即使在性质上截然不同,但其力的结构必然 相同,这就是所谓的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说。
• 所谓审美的情感体验就是审美对象的力的结构与某种情感活动的力的结构相同并在 审美主体的大脑皮质中引起某种相同的电脉冲,从而使审美主体产生情感的体验。
(四)艺术本质说
• 阿恩海姆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一种力的表现,而这种力本身又体现了外部世界和内 部世界的本质。
第二节 悲剧、喜剧、荒诞
一、悲剧
悲剧一般表现为弱小的正义力量与强大的邪恶力量的抗争,并最终走向毁灭 悲剧的三要素:抗争、行动、毁灭。行动是抗争的具体化。
毁灭是行动的结果,这是由冲突双方力量的对比决定的。 正义、抗争、崇高的死构成了悲剧哲学的主要内容。 亚里斯多德论悲剧:
“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
这个定义规定了悲剧的性质、表现方式和教育作用,是亚里斯多德悲剧理论的核心 和总纲。
• 亚里斯多德悲剧理论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他非常重视悲剧的心理效果,要求悲剧 达到伦理的教育的目的。这主要表现在他对悲剧人物和悲剧“净化”作用的看法上。
• 亚里斯多德关于悲剧的心理效果还有一个著名的“净化说”。
• 他所谓的净化,主要是指艺术经由审美欣赏给人一种“无害的快感”,从而达到伦理 教育的目的。
黑格尔论悲剧:
• “冲突说”和“永恒正义胜利说”。
• 黑格尔从矛盾冲突出发来研究悲剧,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现实的伦理力量的冲 突。每一方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这两种善的斗争就必然引起悲剧的冲突。
• 黑格尔提出了“永恒正义胜利说”
• 他认为,在悲剧的结局中,通过代表片面合理性的悲剧人物的毁灭,冲突双方的片
面性得到克服,矛盾得到调和,显示出“永恒正义”的胜利。因此,悲剧的结局虽然是毁灭、不幸和灾难,但闪现的却是完美理想——即“永恒正义”的胜利。而这就会由悲剧感升华出极大的愉快。
• 马克思主义发展了黑格尔的矛盾冲突的悲剧观,但批判了他的抽象的伦理观念的冲 突论,指出社会矛盾是悲剧冲突的根源。
•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等
对立的两极。悲剧总是以代表真善美的这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 悲剧不仅表现冲突和毁灭,而且表现抗争和拼搏,这是悲剧成为一种审美形态的最根本的原因。
二、喜剧
• 康德认为“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也就是说,笑是某种正常的期待突然落空而产生的。
• 弗洛伊德认为,玩笑是自我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种合理宣泄,是本我在现实中以合理方式进行的心理释放。
•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丑变成滑稽是有条件的,即“只有当丑力求自炫为美的时候,那个时候丑才变成滑稽。”也就是当丑带有荒唐和自相矛盾性质的时候,才会使人感到滑稽可笑。
• 马克思主义的喜剧观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解的基础上。它包含有以下主要内容:
1、历史上陈旧生活方式的灭亡是产生讽刺性喜剧的客观基础;
2、体现这种陈旧生活方式的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都是历史上的丑角; •
3、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是产生喜剧的根源。• 喜剧的形式有讽刺、幽默
• 讽刺是通过倒错、夸张等手段对社会生活中的丑恶现象进行辛辣的揭露、抨击、批 判。
• 幽默是人自觉地用倒错歪曲的形式来表现深刻的思想和真实的内容,展现的是诙谐 的机智,它是善意的、温和的嘲讽,使人产生会心的笑。
三、荒诞
• 从词源上说,“荒诞”一词来自拉丁文,原本用来描写音乐的不和谐,字典上解释的 含义是:不合道理和常规;不调和的、不可理喻的、不合逻辑的。
• 到了二十世纪,由于许多哲学家和美学家的使用和阐发,使“荒诞”一词的内涵远远 超出了其原初字义,而上升为一个能非常集中地概括二十世纪的时代生活感受、时代精神和时代风貌的关键词。荒诞图景
• 一方面,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引动现代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 有的物质丰裕;
• 另一方面,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极权主义的统治,核威胁的恐怖,物质机械的挤压,能源环境的危机,又使人们经受了难以想象的精神磨难。二十世纪所呈现的是一幅进步与毁灭、奴役与解放、异化与自由、绝望与信心相交织的图景,这样一幅图景如果用一个概念来描述,那就是——荒诞。
按照西方启蒙运动以来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的启蒙设计,现代性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合乎理性的、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健全的社会。然而,这一目标在推进过程中却呈现出与其目的相背离的悖谬形态。
•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尖锐地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点,即:现代西方社会的一个最基本和最明显的现实就是“形式的合理性与实质的非理性”。
• “荒诞”产生还有精神上的原因,那就是宗教的衰落、传统信仰的丧失。
• 荒诞是什么呢?用法国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尤奈斯库的话说:“荒诞是指缺乏意义和宗教的、形而上学的、先验论的根源隔绝之后,人就不知所措,他的一切行为就变得没有意义,荒诞而无用。”
•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用“荒诞”来描述终有一死的人的无根性存在。人被抛而在世,人生的起点就像掷骰子一样,是极其偶然的,莫名而荒诞的。
4.美学原理最强大总结 篇四
1、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在整个社会,集中体现为审美风尚和时代 风貌。(50.00 分)是(√)否
2、只有美才能赋予人合群的性格,在个体身上建立起和谐,使社会实现和谐。是
美味与美感无差别是谁说的?马斯洛 格兰 阿伦 马歇尔 王夫之讲审美活动是什么?由“气”入“道” 审美意象论 “美是作为无蔽的,真理的一种现身的方式。”是谁提出的?胡塞尔
“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 因色故有”是谁说的?王夫之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是谁说的?朱熹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是谁的诗?王羲之 意境的美感它往往包含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是
“象如日 创化万物 明朗万物”就是说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了一个充满情趣的真实的世界。人们乃能够了解体验人生的意味和价值。" 是
★是非题:> 诗歌最突出的特征是深刻的思想性。Y、对。N、错。
★单选题:> 毕达哥拉斯学派在美学理论上提出了()。A、美是生活 B、美是关系 C、美是和谐与比例 D、美是劳动
★单选题:> 19世纪末,随着心理科学的崛起,对传统的美的形而上的探讨转向了()。A、对美感的探讨 B、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C、对审美关系的探讨 D、对审美主体的探讨
★单选题:> 悲情的价值载体存在于()。A、现实生活中 B、人生体验中 C、艺术作品中 D、命运观照中
★单选题:> 原始时代的狩猎民族虽然住在花卉极其丰富的土地上,却决不用花做装饰。这一现象说明()。A、美取决于人的主观心意状态 B、美在移情
C、美依存于人们的生活实践 D、美取决于距离 ★是非题:> 把山水作为绘画、文学等艺术样式的题材,这标志着人对自然审美意识开始觉醒。Y、对。N、错。
★是非题:> 美感体现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意向。Y、对。N、错。
★是非题:> 审美活动的出发点是一种与理性生命直接关连的生命的需要。Y、对。N、错。
★是非题:> 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李泽厚提出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观点,强调了人类实践。Y、对。N、错。
★是非题:> 审美客体是审美价值的物质载体,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不依赖于审美主体的存在而存在。Y、对。N、错。
★单选题:> 大自然成为人类审美对象的直接前提是()。A、人类学会了使用劳动工具 B、人类社会初步形成
C、人类自身价值得到了充分肯定 D、人类具备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单选题:> 普罗丁是古罗马哲学家、宗教神秘主义的始祖,他认为()。A、美是理式 B、美是理念 C、美是生活 D、美是难的
★单选题:> 陶渊明认为,欣赏自然美景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指的是()。A、审美的非功利性 B、审美的非自觉性 C、审美的具象性 D、审美的个性
★单选题:> 审美理想以()的方式存在。A、主观形象 B、客观形象 C、理性形象 D、感性形象
★单选题:> 中国古代把“艺”解释为各种操作的本领与技能,这说明艺术品是一种()。A、精神产品 B、物质产品 C、人工制品 D、自然物
★单选题:> 审美感知具有特殊性,以下不属于特殊的审美感知的是()。A、想象 B、通感 C、错觉 D、幻觉
★是非题:> 历史文化意蕴的加入,使景观成了物化审美客体。Y、对。N、错。
★是非题:> 人自身的审美中,人的内在本质、人的风度、人的心灵的表现都可认为是人的审美客体。Y、对。N、错。
★是非题:> 空间艺术具有最强烈的表情性与抒情性。Y、对。N、错。
★是非题:> 刘禹锡说“长恨言语浅,人不入意深,语文之于心志,为之设,亦为之累焉。”讲的是语言的局限性。Y、对。N、错。
★是非题:> 意(情)和境(景)的关系也就是心与物的关系。Y、对。N、错。
★是非题:> 故事情节是小说审美的最深根源。Y、对。N、错。
★是非题:> 审美主体之间可以有相同的审美理想,而不必有相同的审美趣味。Y、对。N、错。
★是非题:> 传神中的客观因素主要指生活中人物形象的本质特征。Y、对。N、错。
★是非题:> 审美理想从微观方面确定审美主体选择审美对象的范围。Y、对。N、错。
★单选题:> 从文献材料看,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是柏拉图的()。A、《斐多篇》 B、《大希庇阿斯篇》 C、《伊安篇》 D、《会饮篇》
★单选题:> 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人要与现实建立审美关系就必须具有()。A、闲暇时间 B、自由意识 C、物质条件 D、艺术趣味
★单选题:>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孔子之所以能“三月不知肉味”是因为韶乐符合孔子“尽善尽美”的()。A、审美欲望 B、审美兴趣 C、审美标准 D、审美理想
★单选题:> 优美的形象一般表现为()。A、内容与形式互为表里 B、内容比形式重要 C、形式比内容重要 D、形式具有独立的价值
★单选题:> “移情说”是19世纪德国心理学()提出的。A、鲍桑奎、桑塔耶那 B、阿恩海姆 C、博克 D、利普斯
★单选题:> 以物的自然形态存在的审美客体,天生的、自然的、客观的存在,人类的活动没有对他们进行改变或创造,属于()。A、物态审美客体 B、物化审美客体 C、物态化审美客体 D、社会美范畴
★是非题:> 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中,艺术处于中间阶段。Y、对。N、错。
★是非题:> 西方美学的起源集中于美的本质及艺术与美的关系的探讨上。Y、对。N、错。
★是非题:> 德国的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美学》即艺术哲学。Y、对。N、错。
5.体育美学总结 篇五
西方美学史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柏拉图
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他否认了美的客观现实的根源和基础,割裂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把人对美的事物的认识绝对化,他认为“美的理式”,即美本身是脱离个别美的事物,是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
他区分了“什么是美的”和“什么是美”这两个概念;讨论了美的各种定义,提出美不是恰当,美不是有用,美不是山,美不是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等等。
例子: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郑板桥
康德
康德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基础上。在美的问题上,康德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他提出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
康德对美的分析:
1)趣味判断和利害、概念无关。他提出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趣味判断只涉及对象形式引起的快感,所以趣味判断不是一种理智,而是一种情感的判断。2)趣味判断中,美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美虽然是合目的性的形式,但只有引起想像力和理解力的和谐的自由的活动。例如,判断一朵花的美,并不要先弄清花的概念,不需要考虑花的用途;而建筑上的簇叶式和自由图案,并没有什么目的性概念,但却能引起想像力和理解力的和谐的自由的活动。
3)康德认为审美判断这心境的快与不快的情感虽然是个人的,但又具有必然的普遍性,是一切人都有的先验的“共通感”。
三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指人的认识与理解力如何运用先天范畴认识与理解源于经验的现象界;(知识/认识)
《实践理性批判》:以超越经验的整个宇宙为对象,对于特自体建立信仰,从而在行动上满足意志和自由的要求;(信仰/意志)
《判断力批判》:讨论感情领域的先天原则,认为情感在认识与实践活动之间起着桥梁作用,故审美判断沟通自然界的必然和精神界的自由。(情感/感性/审美)
黑格尔
在美学上,他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的根源在于理念、绝对精神,而感性的事在不过是理念生发出来的,只作为理念的客观性相。
他认为真正的美是艺术美,在艺术美中所谓的“理念的感性显现”,就是作品的“意蕴”的显现。
例子:哥特式建筑艺术风格,教寺内部的墙壁,柱子向上耸立伸展,在上部形成尖拱型的特殊形式,表现出自由的向上升腾的外貌;外部形状的昂然高耸,显示了宗教的向上飞腾和庄严。窗户上嵌着半透明的彩画玻璃,光透过玻璃表现出来的神秘的色调使人感受到只有在天堂才能享受到的那种神秘的幸福。
黑格尔的美的本质的定义里包含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1)体现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外部表现、感性形式不过是理性的显现,根源仍在理性。
2)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看,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时表现形式,二者是统一的。形式都是表现一定内容的形式,美的事物离开了理念,或是离开感性形式,都不能成为美。
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看,理念的感性显现就是人的精神劳动的外化,强调人的精神劳动的作用。比喻: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体现的圆圈。
克罗齐
他的美学是建立在主观唯心论的基础上的,他认为美根源于心灵。克罗齐认为,自然无所为美,自然的美是直觉创造出来的,同样自然本身也是直觉创造出来的,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论的美学。
(二)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
亚里士多德 坚决批判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观点
他认为“一般”是不能脱离“个别”而单独存在的,脱离个别并且先于个别而独立存在的一般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
他认为脱离美的事物的“理念”或“美本身”是根本不存在的。美在事物本身之中,主要是肯定美的事物的形式、比例。
例子:黄金分割定律自古希腊至19世纪一直被认为最佳比例,被欧洲中世纪的建筑师和画家以及古典派雕塑家 广泛应用于其创作中,认为是最合适的比例分割,在造型上具有审美价值。
达·芬奇
研究物体本身的美时,不仅强调表现人的精神特征,同时很重视比例和谐。
例子:《蒙娜丽莎的微笑》背景、人的服饰、笑容与人物的特征很和谐。
荷迦兹
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美在于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综和量。
博克
承认美的客观性,肯定美的物体的某些属性。
狄德罗
提出“美是关系”。他说“就哲学观点来说,一切能在我们心里引起关系的知觉,就是美的。”
事物的“实在美”和“相对美”,卢浮宫的门面,文学中的“妙语”
(三)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
车尔尼雪夫斯基
他认为“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他在验证美是生活时,提出两点:
一、“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是我们心所宝贵的东西”,二、美是活生生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对象。
社会美:应当如此的生活
自然美:暗示生活美
20世纪西方美学特征
1、与西方哲学同步发展
2、建立在西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艺实践基础上
3、研究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
4、高度重视艺术本质的研究
5、从传统的思辨哲学转向经验性的艺术哲学艺术心理学
6、研究方法日益多样化
7、流派之间相互渗透
8、全球化景观下的民族性得到突出
西方现代美学流派与思想特征
20世纪60年代前
1、阿恩海姆为代表的完形心理学美学
2、弗洛伊德、荣格为代表的心理分析美学
3、桑塔耶那为代表的自然主义美学
4、杜威、佩珀为代表的实用主义美学
5、芒罗为代表的新自然主义美学
6、科林伍德、理德为代表的表现论美学
7、杜夫海纳为代表的现象学美学
8、理查兹为代表的新实证主义美学
9、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分析美学
10、卡西勒、朗格为代表的符号美学 20世纪60年代后
1、弗莱为代表的神话原型批评美学
2、以列维 斯特劳斯、戈德曼、托多洛夫、阿尔都塞、格雷马斯、拉康和罗兰 巴尔特为代表的各种结构主义美学
3、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的现代解释学美学
4、姚斯与伊瑟尔的接受美学
5、福科、德里达的后现代结构主义
6、女权主义批评
7、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
8、后现代主义美学
中国美学史
(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
墨子
《非乐》:“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彩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 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 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尔后文,此圣人之务。” 说明美与功利、与善是不可分的。
孔子
他认为美与善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的,甚至是善的同义词。例:“ 里仁为美”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
他也认识到美与善是有区别的,但美与善还是密切相联而不可分的。例:“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 “有美玉于斯”(玉是洁白温润的,有一定的色泽)
孔子和墨子的美学思想,都强调了美与善、功利的关系。
孟子
提出“充实之谓美”的观点。说明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强调了礼、义、仁、智等品质是美的根源,美与善是密切联系的。主张“人性善”。
荀子
主张“人性恶”,认为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的学习和教育的结果,适合社会环境、伦理道德密切相关的,在这里,美和善也是有密切联系的。例:“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不足以为美也。”只有从事学习,掌握“全”和“粹”的知识和修养才是美的。
(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
1、从主客观关系来研究美
中国古代艺术家所追求的美的境界就是意境。我国的诗词、绘画艺术常将艺术家的情感思想寄托在客观事物之中,营造美的意境。例:景中情、情中景,情景交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2、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
艺术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刘勰《文心雕龙》主张文章要“义华而声悴”,要“为情造文”;音乐要正确处理声与情的关系,要求声唱兼情唱,声情并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样才能是美的。造型艺术上,四川出土的说书俑,刻画了古代民间说书艺人的生动形象。马踏飞燕
3、从风格上研究美
诗歌的风格美——李白的浪漫飘逸,苏轼的豪放,陶渊明的自然田园。书法的风格——王羲之书法风格的清真潇洒,颜真卿书法风格的雄伟、大气磅礴。
(三)结合现实研究美
刘勰
他的美的观点是建立在“自然之道”基础上的,他认为美在于自然事物本身,是自然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靠外力修饰的结果,也不是人赋予的。从社一方面说明,美是自然的、客观的。例:龙和凤以美丽鳞甲、羽毛被看作祥瑞的象征;云霞的颜色,五彩缤纷;草木的花朵,含苞待放,都不是外物装饰,而是自然的道理。
柳宗元
认为美在于自然,一切客观事物都有它的规律,是人无法改变的。
刘禹锡
认为美在于有形的客观物质。社会美终究不同于自然美,人终究是社会的动物,“文以明道”,美归根结底总是要为社会服务的。
郭熙
“景外意”和“意外妙”,把山水的美人格化,心灵化,这就是艺术美的创造。
王夫之
他从他的唯物主义和自然观的认识论出发,明确地肯定了美是存在于自然的运动之中。“两间之固有者,自然之华,因流动生变而成其绮丽”
叶燮
他肯定现实美的客观性,同时虽然美是客观的,但是只有人能欣赏美。
老庄美学思想与中国道家美学思想特征 老子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
“无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致虚极,守静笃。”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有无相生”
老子以辩证观论美与善、美与真,以及追求”道法自然”、”自然为美”的美学精神,对庄子美学思想的影响和后世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积极的作用。正所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庄子
庄子云:“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心斋”“座忘”
中国古典时代有关美的本质的理论论述
“ 自然” 全美,“ 天赖”“ 天乐” “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锺嵘《 诗品序》“ 言有尽而意无穷”
李白“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神妙化工的创作论
如“ 庖丁解牛”
中国现代美学流派与思想特征
中国曾经有四大美学流派,代表人物分别是:朱光潜、蔡仪、李泽厚、吕荧。
1、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高尔太为代表。它们的具体观点是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高尔太的观点是美只要人感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
2、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
3、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所谓客观是指美必须以客观的自然事物作为条件。所谓主观是说单纯的客观事物还不能成为美,要等加上主观意识形态的作用,然后使物成为物的对象,这时才有美。其次,物的形象就是艺术形象,美是艺术的特性。
4、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
二、美的本质的初步探讨
(一)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的关系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对美的本质的探索中,必然涉及对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的理解。
每个人都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离开人的社会关系去谈人的“自由创造”便会陷于抽象的研究之中。
社会生活是人类所特有的生活,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自由创造,这既体现了人的本质,也体现了生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提出要从实践、主体去理解事物、现实和感性。客观事物首先是人们实践的对象,实践的产物,然后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客体的形式,实际上是人们长期实践的产物。
(二)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
美的事物引起人们的喜悦虽然离不开一定的感性形式,但是这种喜悦的根源是来自于实践的自由创造。
自由创造是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实践中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了人类的衣食住行等;实践中的创造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类的历史;创造中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勇敢、灵巧、力量等品质,这些品质能普遍的为人们所喜爱。
所以实践中的自由创造是人类最珍贵的特性,这一最珍贵的特性的形象表现就是美。
(三)在自由创造中如何产生美 1)生产活动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自觉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
2)再生产物上必然打上人的意志的烙印。人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总是注入了人的意志、想法,表现了人的目的和人改造自然的创造力量。
3)在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人类能看到自身的自由的创造劳动,看到人类的目的、理想,与人类的力量、智慧和才能的实现,因而在对象中感到自由创造的珍贵,能以起人的喜悦。
在生产劳动中的产品并不是一切都是美的。
1)不是所有劳动中的产品都能体现人的自由创造。自由创造是有具体的历史的内容的。
2)产品要达到美,除了自由创造的内容以外,还有一个自然形式的问题。在自然物的形式变化上符合实用的目的、要求;体现出人对自然法则的自觉运用,以满足人的进一步审美要求。
(四)美和生活
人有意志和意识,能够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分开来,成为自己认识和欣赏的对象。
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
美作为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着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实际上也就是表现着一定生活的感性形象。
美作为表现一定生活内容的感性形象,并不是任何生活形象都是美的。
只有那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表现社会实践的前进要求,肯定人的进步理想的生活形象,才是美的。相反,就是丑的。美与丑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互斗争发展的。美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永恒的、绝对的美是根本不存在的。
三、真善美和丑
(一)美和真善的关系
所谓真,指客观规律;所谓善,指功利;所谓美,是指实践中真善的形象体现。
美不是在真善之外附加上去的东西,而是真善在实践中所显现的生动形象。
人们欣赏美的时候有以下特点:
1)美引起人们享乐的特殊性在于直接性,既由生动鲜明的想象直接引起美感。
2)在美所引起的愉快的根底里,潜伏着功利。愉快的根底里潜伏着人民的利益。
(二)美和丑
丑的特征:
1)丑是感性形式中包含着一种对生活、对人的本质具有否定意义的东西。如资产阶级的剥削。2)丑和恶虽然有密切联系,但丑并不等于恶。丑是恶的表现的一个侧面,长相丑属于人的生理特征,并不一定和恶有必然联系。
3)形式丑——畸形、毁损、荒芜等等,这些丑的特征和形式美中的均衡、对称、完整、和谐等相对应。
美和丑的关系:
1)美和丑相互依存。形式丑对形式美可以起衬托作用。
2)美和丑的转化。对自然的改造,北京的龙须沟,失足青年的再改造
(三)艺术丑
1)艺术丑是指艺术作品中内容虚假、腐朽、技巧低劣。
2)艺术作品中反映丑的对象不等于艺术丑。《教皇英诺森十世像》
3)某些艺术中的“丑角”不等于丑。《巴黎圣母院》撞钟人加西莫多
6.藏族传统体育的美学特征 篇六
体育美存在于人与人、人与器戒、人与环境、技术与技术、技术与战术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我们只有认识了此结构关系才能真正认识藏族传统体育美。
1.1 藏族传统体育美是全社会性的个体显现
黑格尔说:“因人有一种冲动, 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自己, 而且就在这一实践中认识自己, 而且发现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人都有一种求得社会归属和他人认同的社会心理。藏族传统体育的易学、易入一面, 使人的归属心理容易得到满足, 藏族传统体育原本就是为了娱乐, 在喜庆节日里创造了许多传统体育项目。如:赛马马术、赛牦牛、斗牛、射箭、抱石头、藏棋等一系列娱乐活动, 这些游戏受审美意识的影响, 观赏性较强。旨在把人类喜乐、悲痛、压抑、兴奋的精神表现出来, 转化为大家都可参与的形式供人观赏。可见其认识自己, 丰富自己的一面。体现了美是人从直观到自我的东西, 为欣赏“藏族传统体育美”奠定了基础。
1.2 藏族传统体育美是藏族文化的体现
藏族传统体育体现了藏族的文化内涵、民俗个性和文化表象。藏族男子身上富含有阳刚、野性的男性气质特征, 这是由其自然文化环境造就的, 在藏族传统体育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抱石头、赛马、大象拔河等) 。在阿里古格王朝遗址卓玛拉康寺内的一幅节日庆典画中, 可以看到身着铠甲, 左手持盾、右手持兵器的威风凛凛武士在练习武功的场景。武士身上的阳刚和野性男性气质透过身着铠甲散发出来。《格萨尔王传》中也记述了武士们经常在节日集会上比试刀剑的内容。可见, 藏族男子身上富含有阳刚、野性的男性气质特征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它伴随有社会精神, 又融合于社会文化艺术, 表现出强烈的审美形态。这就是体育运动美中的社会性。当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角度不同, 表现形式不同, 因此就出现了不同种类的藏族传统体育。
1.3 藏族传统体育美是完善了自我形象
“美”是人精神素质的一种体现。藏族传统体育是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体现, 二者密切相连。在著名长篇史诗《格萨尔王传》中对于骑射更精彩的描写道:“格萨尔王骑着赤色马来到草原, 牧民为他立了九只绵羊、九只山羊、九层铠甲、九个铜锅、九个鞍木, 格萨尔王从九万利箭当中抽出一支, 箭射出, 闪电般的红黄火焰遮天盖地, 如同燃烧的羽毛般射到沙滩, 中了靶子, 声震天地。”这是对英雄英武、骑术、射术、力量的歌颂。将人的精神、力量、思想和文化融为一体, 体现出了人向往的最美。藏族传统体育正是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追求“客观的自我”形象为目标。藏族传统体育美的形成与藏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密切的联系。
1.4 藏族传统体育美是藏族心灵表现
李斯托威尔指出:“美的外观虽然可以为艺术和自然的原子结构所限制, 但是, 美感经验最重要的特征却是心灵的特征, 而不是物质对象的特征。”藏族传统体育美同其他文化层面美一样是人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无论作为藏族传统体育美的创造者, 还是藏族传统体育美的欣赏者, 都需要心灵的参与加工。一方面, 以情取舍。藏族传统体育大多没有完善的竞技规则, 要通过心灵予以补充、丰富, 使其突出美的构成, 达到美的满足, 此为情取。藏族传统体育本身有不美的一面, 通过民族心灵予以筛选、遗漏, 使其淡化, 增加愉乐, 此为情舍。另一方面, 依情而为。藏族在藏族传统体育中都会依照自己的情感对其运动本身加以评价和实施行为, 即主体对客体的审视, 达到自我容入的高峰体验, 藏族传统体育美也就完全显现出来了。
2 藏族传统体育的美学特征表现
2.1 藏族传统体育的公共美学特征表现
藏族传统体育经过历代藏族艺人的不断加工创造, 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形式较为完整、表演技巧独特的民间体育形式, 通过力与巧的结合, 给人以美的亨受。从某种意义上讲, 藏族传统体育是一门艺术, 它就像藏族人民的性格特性, 充分展示了一种美的韵律, 给人以美的享受, 表现出较强的公共美学特征。
2.1.1 体型美
人体运动是一切体育的存在方式。人是体育运动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实体, 体育中最充分、最丰富地展现着生命的人体美。藏族传统体育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以及挺拔粗壮、比例匀称的骨骼, 丰满凸现刚健有力的肌肉, 功能强健, 运动者的肌肉能表现出较好的线条美和弹性美, 以及灵活均衡身体形态, 这都形成了一个直观而完整的健康美的人体。
2.1.2 素质美
素质美在体育运动中是一种特有的, 以特殊形式存在于人体之中的公共美学特征。它是通过体育运动或生活技能表现出来的。藏族传统体育项目中表现的灵敏、柔韧、力量, 以及舞蹈类中的灵敏和协调的表现, 还有藏棋项目中的思维能力, 都体现了藏族传统体育美中的素质美。
2.1.3 技术美
技术美是在动作的完成过程中, 对动作技术的最高规格完成, 是人的体态美、素质美、动作造型美的综合体现。在藏族传统体育中, 表现了干净、利落、准确、优美的动作完成过程, 展示了健美的体型和对运动素质的充分发挥。如:古朵、射箭、赛马等项目包含的基本技术、动作、动作难度都是技术美的因素, 突出地表现出藏族运动员身体形态美和动作结构中以特殊节奏美。
2.1.4 个性品质美
藏族传统体育表现出来的刻苦顽强、团结和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 以及对民族文化传承的高尚情操, 对竞技者是一个培养、磨炼, 对旁观者是一种美的感染和熏陶。藏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道德、意志感染着旁观者, 这种精神、意志、道德、情操, 移情于人们的心理, 铸成一种精神, 创造出优美的心灵。
2.1.5 艺术表现美
藏族传统体育艺术表现美是竞技者把蕴含在动作中的美学价值艺术地表现。它是将竞技者动作的技术质量、难度水平、身体动作、服装搭配、音乐配合等因素综合而得以充分展示, 并达到最佳效果, 进而展现生生不息、和谐、拼搏、开拓、奋勇的深层文化内涵。特别是藏族舞蹈对人体各部位提出的基本要求不难看出藏族舞蹈的基本美学思想。
2.1.6 服饰美
藏族传统体育运动者的服饰也传递着特有的美, 展现着民族美, 粗观之, 肥腰、长袖、大襟是藏装的基本结构。在藏族传统体育竞技中衣着的御寒作用是首要的, 因而藏袍多为皮袍, 这与生活形式也有直接关系, 肥腰、大襟, 戴上狐皮帽, 足踏靴或连巴, 无论骑马奔驰还是参加其它竞技活动, 显得雄壮而豪放。藏族男性多喜欢在袍领上装饰虎皮、金钱豹皮, 以此显示出英武。在衣服的装饰和穿法上都显示了藏族的审美意趣。
2.2 藏族传统体育特有的美学特征表现
美的东西必然表现出新颖、独特、有创造性的特征。藏族传统体育是对藏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其源于传统生产劳动而又高于生产劳动, 表现出了自身新颖的、独特的、具有创造性的地方, 使其更具特有的美感。
2.2.1 藏族传统体育中的劲力美
藏族传统体育的劲力美体现在它向观念传递着力量的象征, 竞赛中的呐喊正是藏族传统体育劲力美的体现。藏族传统体育的“举石”强劲的爆发力是力量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藏族传统体育“大象拔河”始终是肌肉环节通过强烈对抗所产生劲力美的表现过程, 人们在观赏的过程中, 获得的正是一种阳刚的魅力。
2.2.2 藏族传统体育中的气质美
气质美是人对外界事物反映的一种心理品质和心理现象。作为流传百年的藏族传统体育有着力量、迅速、协调、灵活、机敏的要求, 讲究精、气、神、韵的体现, 综合为气质美, 反映在竞技者的身上, 则体现出藏族传统体育的品德、性格、精神、风度等综合性的一种内心的美, 以及通过藏族传统体育展现出的气势与神采的外在精神美。
2.2.3 藏族传统体育与环境的协调美
藏族传统体育与环境的协调美体现在运动时人与自然环境相互衬托的美学特征。伴着高原最为壮丽的自然美景, 藏族传统体育的风格呈现出高原文明所特有的气质和风范。“当太阳披着金色的彩衣, 雪峰反射出光芒万丈的时候, 随着人们的高呼声, 各村的赛马选手们个个都轻装洒脱, 英俊威武, 信心百倍地骑着匹匹骏马, 雄赳赳, 气昂昂, 往赛马起跑点方向走去, 并各司其位, 等候发出发令枪声。”这是对藏族传统体育盛会的一段描写, 它充分体现了优美环境衬托出的藏族传统体育美。
2.2.4 藏族传统体育中的意志美
藏族从遥远的古代一直到现代, 在环境艰苦、气候恶劣的青藏高原上一直顽强地生存着, 雪域高原严酷的生存环境不但没有摧垮藏族人民的生存意志, 相反却造就了其乐观、开朗、友善、豪爽的民族性格。藏族人民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在他们向极限挑战的过程中, 我们实际上是在欣赏每一名西藏传统体育运动员的意志品质美。他们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这句奥林匹克格言。
2.2.5 藏族传统体育中的和谐美
藏族传统体育体现了藏民族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藏历正月间在拉萨举行的“跑人跑马”即赛跑、赛马及摔跤体育活动。先至者受上赏, 博得大哈达跑得慢的, 亲友旁观者遂以冷水灌顶, 为之加油。这种活动形式具有相当和谐的娱乐性。而农牧民则是在丰收或节日中充分利用传统体育自娱自乐, 其随意性极大, 以表演为主, 竞技为辅, 此类体育项目规则简单, 技术简单, 容易推广。如:赛牦牛、大象拔河、登山等。这是藏族文化和谐的体现。使藏族传统体育蕴含了中国文化传统之中的和谐之美
2.2.6 藏族传统体育中的惊险美
藏族传统体育运动当中含着较高的惊险美。藏族传统体育运动中的刺激和惊险给人的刺激感和震撼感是特别强烈的, 尤其是在现场观看中, 这些扣人心弦的惊险动作牢牢的吸引住观众的心。惊险是通过难度体现, 表现出的撼动人心的美感。惊与险是藏族传统体育运动技能比拼的核心, 也是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表现出强大观赏性和吸引力的重要原因所在。
3 结语
藏族传统体育是西藏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它本身蕴藏着精深的美学价值。是西藏民族人民强健体魄、陶冶情操的实践经验总结。藏族传统体育美的内容是通过藏族传统体育公共美学特征表现和特有的美学特征表现, 藏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正是人们对藏族传统体育美不断追求的结晶, 也是藏族传统体育运动技术发展深化、更新的价值观念, 技术水平高低的切实指标。发展中的藏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必须赋予藏族传统体育美学新内容、新观念, 才能在新时期有新发展、新贡献。藏族传统体育美是藏族传统体育最重要的特征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尤其是在现今的全民健身活动中,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余暇时间的增多, 少数西藏民族传统体育将成为广大西藏群众社会生活中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将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乐趣和享受。
参考文献
[1]曾于久, 刘星亮.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2]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3]于乃昌.西藏审美文化[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1999.
[4]刘叔成.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5]刘慕捂.体育美学[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2.
[6]胡家祥.审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7.浅析中学体育教育的美学精神 篇七
【关键词】 中学体育;教育;美学精神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体育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对中学生素质的培养和健康的教育,中学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符合当今时代对中学生的发展要求。现代体育注重培养中学生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的体育精神,这种精神符合人们的审美,具有美学价值。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注重体育精神与体育教育美学精神相结合为当今时代对体育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理解中学体育美学内涵
体育教育的直接目标是通过开展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其坚强的品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对体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其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应增强其美学精神。体育美学的思想内涵极为丰富。今年来有很多专家学者针对体育精神美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体育精神美是一种文化意识和社会意识,是通过体育活动展现人类的力量、聪明才智和积极进取的意识总和,是体育运动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追求人身体的健康、美丽,最大程度地激发人的潜能来获取精神世界的自由等。它摆脱了时间、地域、种族、政治和人的性命的束缚,属于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二、把握中学体育美学体现
1.体育美学的价值体现
中学的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体育精神的美学价值的重要体现。中学既要重视文化教育又要注重校园美学教育的发展和培育。既要重视教学工作的开展,又要丰富学生的体育活动。要将体育美学的发展要求与时代需求相联系,结合体育教育文化的发展现状,积极推进体育文化的发展、创新,努力使体育文化更加繁荣,力求在校园文化中构建起体育美学的主旋律。为了激发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将体育思想、体育意识、体育观念在内的体育美学精神列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使其成为体育课程发展的目标之一在体育教学中培养中学生体育美学精神已经成为中学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体育美学的社会价值
体育美学是一种意识形态,主要表现于体育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整个发展过程,充分展现出体育美学在社会中的社会价值。体育美学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爱国情怀,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通过培养中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创建和谐校园。中学生作为体育活动的参与主体,要切实参与到体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来,去体会、领悟体育的精髓,通过对体育美学的学习理解,培养中学生的务实精神,有助于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由此可见,通过培养中学生的体育美学,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3.体育美学的个体性价值
体育美学能够充分展现中学生的个体价值。体育美学是对在体育活动中展现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中学生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是社会实践中的一员,他们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既要有意识地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要处理好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体育教学中,体育美学所代表的价值观是以自主创新意识为主体的,以自我实现为主要标准用来衡量在体育活动中中学生个体所表现出的个体行为与价值尺度,其主要目的是统一“为我”还是“为他”的要求。
三、拓展中学体育美学作用
1.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中学体育美学的内涵是通过中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摆脱因文化差异带来的各种偏见,构建民主、自由、法制、友爱互助、充满生气的校园文化氛围。体育美学作为中学文化的一种主要形式,也属于一种意识形态,有利于促进中学生积极向上,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素质的新一代中学生。体育美学作为一种文化资源,丰富了校园的文化内容,升华了校园精神,从而为中学生创造了一个利于学习、生活的校园环境。
2.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
体育美学来源于社会实践的积累,是感性的升华,理性的沉淀。中学体育作为中学生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学生社会化的培养过程,通过对中学生体育美学的培养,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认同和接受体育活动的行为规范,并自觉遵守,为人际关系的和谐树立良好的意识,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培养中学生的竞争意识,树立竞争最终实现目标的信念,为了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主动与他人交流互动。
首先应该创建一个美的教学环境,这种美的教学环境不仅包括学生穿着的整洁、训练场地的平整、美观,还应包括教师的外表、形象、精神风貌等。教师的穿着打扮应该符合运动气质,课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使学生在一个美化的环境中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其次要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教师的审美是体育美学的重要基础。教师是学生的感知对象,直接影响学生的审美,因此教师应注重自己一言一行。最后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审美因素的运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的审美特性,使他们在体育活动中受到美的陶冶。
【体育美学总结】推荐阅读:
摄影美学思想06-23
艺术美学思想06-29
旅游美学答案07-06
美学学习心得07-28
舞蹈美学教案09-29
修辞美学观08-07
中国古典美学发展09-21
诺兰电影叙事美学研究07-04
景观资源美学价值评价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