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初探

2024-10-25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初探(共10篇)

1.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初探 篇一

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初探

〔摘要〕苏北农村作为长三角经济圈劳动力的重要输出地,留守儿童问题比较突出.数据显示,留守儿童逾7成。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长期得不到亲近教育,他们的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勿庸置疑, 解决苏北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广泛力量的密切配合。

关键词: 苏北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所谓留守儿童就是指父母双方外出打工或者父亲和母亲一方外出打工,长期把他们留在家乡,极少有亲情教育的小孩子们。很明显他们的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然而留守儿童教育必须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广泛力量的密切配合,才能走上正轨。所以我们有必要从苏北农村留守儿童的目前现状、形成原因、具体表现、未来教育等方面进行粗浅的探索。

一、数据透视,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形势严峻

近日,南师大社会发展学院24名学生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苏北农村中小学生中,有7成属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面对面的教育、关爱,这部分儿童极易厌学、逃学、辍学,有的甚至连人身安全都无法保障。

这项调查是在徐州丰县、淮阴区和宿迁宿豫区的范围中进行的,比较有代表性。据了解,徐州、淮安等苏北地区作为长三角经济圈劳动力的重要输出地,留守儿童问题比较突出。调查结果表明,这些农村地区的在校小学生中,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最高达34%。从3个县市总体平均来看,中小学生单亲外出打工者占半数,双亲外出打工者占两成。两者合计,留守儿童逾7成。

调查还发现,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存在着监护人对其学习介入过少导致的学习问题,由于缺乏亲情导致的生活问题,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的心理问题等。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读书观念淡薄,认为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照样天南海北地去挣钱,将来自己一样可以走这条路,于是产生厌学甚至逃学现象。

这些“留守儿童”已经形成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弱视群体。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更为重要的是,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他们只能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在一起生活。这些成了“留守儿童”的孩子正处在受教育的年龄,由于远离父母,心理和生理成长都面临着许多问题〔1〕。由于父母大多打工繁忙且往返车费较高,几乎近半数的打工人员半年或一年,甚至多年才回家一次。平时每月寄一点生活费回家,对子女的行为品德、学业成绩、生活习惯等知之甚少,无力管教,导致留守儿童教育上出现问题的事例也不少。

二、农村留守儿童同一般孩子相比各方面相对缺失

从我们周围的情况和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在教育、安全、生活、心理和生理方面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和考验,在身体发育、智力水平、学习成绩、思想品行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孩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状况一般。由于临时监护人(多数是隔代的老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得不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的不足3%,80%以上成绩中等或偏下。

(二)道德行为差。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造成一定程度的道德缺失和不良行为。例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行为自私、任性,打架斗殴,更有少数留守儿童整天沉迷于武侠小说和网络游戏中,模仿成年人抽烟喝酒、拉帮结派,被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拉拢、利用,甚至参与盗窃、抢劫,走上犯罪道路。

(三)心理发展不健全。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关爱,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不少留守儿童性格内向,情感淡漠,情绪低迷,心理承受力差,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的思想,有较强的孤独感。个别留守儿童内心封闭,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不合群,存在抑郁自卑,乃至厌世嫉俗的心理。在初中生中,个别留守儿童不愿住在学校而到校外租房居住,导致早恋或其他越轨行为〔2〕。

(四)安全意识差。留守儿童自身在生理上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识,容易受到侵害。由于大多数主要劳动力外出,一些不法分子往往趁机对留守儿童家庭实施不法侵害。包括入室盗窃时打伤留守儿童,企图拐卖留守儿童,尤其是未成年留守女童容易成为性侵害的主要对象。由于缺少管理和控制,父母都在城里打工,再加上城市生活的诱惑,有些孩子还会选择离家出走的危险方式。此外,部分留守儿童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

三、客观环境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最重要的因素

(一)家庭教育氛围较差,代理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关注过少,导致学习质量滑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子女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不少孩子认为“读书没用”,除了家庭经济压力得到缓解之外,父母出外打工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另一个影响,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开始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对他们来说,“知识改变命运”就是一句空话。他们根本看不到知识将会给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他们来说,似乎已经没什么实际意义了。而有的父母教育观念差且代理监护人又认为“只要吃好喝好就行”,“儿孙自有儿孙福”认为只要能挣钱,读书也没什么用,不读书照样可以赚钱,大学生不是还找不到工作吗?这种观念影响孩子产生了学习无用的情绪;有的代理监护人文化素质偏低,对学生不能提供学习帮助;如果只有父母一方在家,承担了所有家务和田间劳作,就无法顾及孩子的学习,使孩子学习成绩滑坡。

(二)缺乏父母亲情抚慰,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偏差。一些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父母,由于经济条件宽裕,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给孩子拿钱方面十分慷慨,无计划、无节制,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理财能力和自控能力,他们自恃家长有钱,模仿大人请客过生日,花钱请人做作业,久而久之,生活上追求享受,学习上怕吃苦头、不思进取、自由散漫、懒惰贪玩。抚养中,有的长辈管教不严、一味纵容,有的长辈不辨是非、偏袒孩子的不良行为,无形中滋长了留守儿童骄横跋扈的气焰,“骄”、“娇”二气严重。有的代理监护人甚至认为孩子的成长主要靠学校,说:“孩子在学校,家长出钱学校管,自己还操什么心?”这种教育理念与思想认识,大大增加了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难度。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到的关爱就少。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有着自己的认识,也带来一些相关的烦恼。由于外出务工父母及代理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这些变化,留守儿童缺少与家人交流的机会,这对学生心理产生了不利影响,容易导致心理问题。如自卑、封闭、虚荣;过于敏感,过分自尊;盲目交友,以图消除孤独寂寞等。

(三)学校的基础教育投入不足而导致留守儿童管理教育难。外出务工人员多的地区,多为老少边山穷地区,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硬件设施滞后,师资力量缺乏。在正常的教育管理之外,学校难以对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进行特别监管。由于缺乏全方位的监管引导,留守儿童极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加上思念父母、担心受歧视等心理障碍,缺乏学习自觉性、上进心和自制力。还有极少数教师对他们缺乏耐心,施以责骂、挖苦、体罚等不当手段,致使他们对学校失去信任,逃学、辍学,过早流向社会。

(四)代理监护人监护管理不到位,导致留守儿童违法违纪问题多。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父辈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艺术。而有的亲戚和朋友的责任心更差,许多只是口头应承而已,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盲区,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如厌学、逃课、外出打电子游戏、上网。参与违法违纪事件的学生中,留守儿童占很大比例。有的甚至与社会上的“混混”聚在一起,逐步沾染上赌博、看黄色录像、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社会恶习。在我校就有这么一个女生,由于父母长年在外打工,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监护。这孩子经常偷老师和同学的钱,偷看黄色书刊,动辄逃课、离家出走。曾对老师的管教以跳楼要挟,吓得多数老师是敬而远之。

四、针对现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再思考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理应受到高度重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应视为只是农民工自身和农村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

(一)在家庭教育方面,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最好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应尽量留一人与孩子一起生活,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同时还要注意家庭教育方式,不要溺爱孩子。当孩子做错了事要及时管教,一般情况下,不要满足孩子正常需要之外的要求,以养成孩子自我克制的习惯。另外,要注意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

(二)在学校教育方面,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视群体,应当引起学校和教师的特别关注。留守儿童更应该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也要给予他们心灵关怀。学校应配备心理老师,以便对留守儿童及时疏导教育。多向管理,形成教育网络,真正形成临时监护人、学校、家长共同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教育网络体系。通过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联系与沟通,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研究。

(三)要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强社会支持,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待遇,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收费标准,改善民工子弟就学条件。有条件的可利用已有资源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起社会监护体系。其实这方面政府

(四)大力发展地方企业应该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好出路。地方企业就在本地,既利用了当地资源优势,又吸纳了剩余劳动力。使这些劳动力既可以照顾到自己孩子,又能够创收,也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地方企业应加快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名特优新产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农副加工、储藏、保鲜和运销业,打破农村生产原料在城市加工的格局。此外,地方企业还应结合小城镇建设,积极发展商业、餐饮、旅游等第三产业。小城镇管理机构也应加强和改善对地方企业的社会服务,在地方企业集中的地区,建立多种形式的科技和信息服务中心,帮助企业了解市场和进行技术、产品开发。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问题复杂。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不断总结已有经验,共同探讨新方法和新途径,切实把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关爱送给留守儿童。

参考文献:

⑴.《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郑倩 2007年 第12期

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周宗奎 孙晓军 刘亚 周东明 2005年第一期 ⑶.《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 叶敬忠王伊欢 张克云 陈继霞 2005年 第10期

2.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初探 篇二

一、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原因

由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和激烈的竞争, 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原本宁静的校园也越来越热闹, “留守儿童”比他们的父辈承担了更多的心理压力。其中, 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1. 物质生活的丰富导致“留守儿童”思想的变化

“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 由于监护弱化, 使得他们的学习观念淡薄, 对鼓励、表扬抱无所谓的态度, 甚至对批评也满不在乎, 尤其是在学习上碰到困难, 也没人辅导, 这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就使厌学、逃学、迟到、不按时完成作业等现象时有发生。

2. 家长工作忙, 把教育责任转移给上一辈, 导致“留守儿童”的道德表现不良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 造成了“留守儿童”道德上的空白, 祖辈们由于教育观念陈旧, 往往重生活方面的照顾, 而缺少心理、感情、道德上的引导交流, 使得“留守儿童”的能力得不到发展, 时常发生打架、小偷小摸等违纪现象, 久而久之, 就产生了心理健康问题。

3. 行为偏差问题随年龄增长, 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日渐突出

“留守儿童”在家中受到的只是祖父母单一的溺爱, 给其心理健康发展带来很大阻力。他们常表现为两种倾向: (1) 内倾性, 即内向, 性格孤僻, 感情脆弱, 不合群, 不善与人交流; (2) 外倾性, 即脾气暴躁, 易冲动, 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 自暴自弃, 学习意识淡薄, 自律能力差, 上课故意讲话, 课后打架斗殴等。

4. 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师素质中存在的负面影响, 对“留守儿童”心理起到负面作用

不能否认,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也存在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一些因素。如: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一部分教师只注重考试成绩, 而忽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致使“留守儿童”找不到情感依托, 往往就会成为不法分子引诱或侵害的对象。

二、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措施

“留守儿童”问题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 具有多样性和不稳定性。但作为教师, 必须义不容辞地关注、帮助他们, 使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健康成长, 全面、和谐地发展。

1. 扮好三个角色, 真诚为“留守儿童”奉献爱心

第一角色:做“留守儿童”的爱心父母, 弥补“留守儿童”欠缺的父爱与母爱

对“留守儿童”, 我们采取的措施是根据“留守儿童”的数量与表现, 教师主动充当“爱心父母”, 在自己的“儿女”遇到困难、挫折时, 由“父亲”或“母亲”出面, 鼓励其正确面对, 放宽胸怀, 敢于向困难与挫折挑战。在必要时, 教师可进行适当物质资助, 让他们快速走出困境, 树立信心。

第二角色:耐心导师, 引领“留守儿童”迈向健康之路

“留守儿童”离开父母后, 就容易产生孤独感, 常使他们情绪低落, 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注意力, 这就需要耐心、耐心、再耐心。教师对“留守儿童”的责任, 就是教育其在学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为人处世的方法, 让他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并从中找回失去的温馨和安全感, 正确调整心态, 积极投入集体生活中去。

第三角色:做“留守儿童”的知心朋友, 帮助“留守儿童”改正不良习惯

作为一名老师一定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 俯下身子, 以朋友的身份面对学生, 以自己的诚心, 换取每一位“留守儿童”的信任, 从而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2. 认真对每一位“留守儿童”摸底调查, 掌握真实情况, 开展积极的心理辅导

“留守儿童”远离父母, 缺少关爱, 在心理、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出现了较多问题, 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为了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 班主任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家访, 了解“留守儿童”家庭情况, 建立“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登记表、家校联系卡。在日常工作中, 用“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记录他们的成长过程, 针对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系列问题,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竞争等策略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 鼓励他们自强、自立, 帮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

3.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和人格的不断升华

为了丰富“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 我校组织成立了科学实验兴趣小组、美术兴趣小组 (包括书法、绘画、雕刻、手工等) 、音乐兴趣小组、体育兴趣小组, 使其生活学习更加充实。另外, 每月开展一次“感恩”系列活动, 并要求“留守儿童”坚持每月给父母写一封信, 向父母介绍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这样不仅锻炼了“留守儿童”的写作能力, 也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3.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初探 篇三

一、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

众所周知,家庭教育是学生良好品行的摇篮,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教师,父母个人修养的高低关系到孩子的行为方式和道德素质。

首先,家长应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正确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班主任要多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多阅读家教的书,提高素质,增强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关系胜过教育”、“陪伴胜于说教”、“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要努力与孩子建立好信任关系和情感关系。外出打工确实无法回到孩子身边的父母,平时要加强情感联系,向孩子说明外出打工的理由,真诚表达思念、爱子之情。如平时多通电话,有可能每天一次最好,至少也要一周一次,內容以关心鼓励为主,尽量不批评指责。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其次,家长应尽可能调整好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二、给予留守儿童极大的人文关注

开展“学校——我们共同温暖的家”主题班会活动,开展校内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和自信心,使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教师应经常家访,了解留守学生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状况,管理、指导他们的吃、穿、住、睡等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用真正的师爱抚慰留守儿童的心,使其对父母的依赖转到对老师的依赖,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要注意缓解学生在校的压力,教师时常深入到学生的中间去问寒问暖,对一些有疾病的同学及时给予关照,对有心事的同学及时予以疏导,稳定他们波动的情绪。爱是教育的基石,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老师要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与班上的“留守儿童”交朋友,时刻关心、爱护、照顾他们。在安全上,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耐心辅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三、教育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约束

留守儿童自己应该加强自我教育和引导,要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要有面对现实的信心及勇气。要对未来充满希望,向着积极、乐观、开朗、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等好的一面发展,不断完善自己。要理解父母出门在外的艰辛,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努力培养独立自主、不怕困难的意志和能力,要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的辛勤劳动,不让父母操心。要学会乐观的面对一切困难。做生活中的强者。

4.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初探 篇四

由于平时没有父母照管,在小朋友中她们相对处于弱势,一旦受欺负,没有父母撑腰,心里感到委屈却又不敢言说。长时间下去,这些孩子不仅不自信,而且还自卑起来。3.逆反心理重,容易对抗一部分留守女童因长期和爷爷奶奶生活,缺少父母管教,加之祖辈纵容,性格上就越加逆反。特别是在小学中年级以后,表现渐趋明显。她们不与人交流内心的想法,也不愿听别人的意见,在一些事情上固执己见,据理力争。特别是当犯错被批评时,心里充满着不服,并表现出倔强的样子。逆反严重的,还会与人对抗,甚至出手伤人,包括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4.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厌倦读书一部分留守女童,由于父母在她们很小时就离家外出务工,在他们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刚好缺少父母的引导和监管,导致她们自由散漫、意志消沉,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也无意志力坚持,做什么事情都显得心浮气躁,对读书渐渐产生厌倦情绪。特别是当多次考试都成绩不好时,就更加消沉,对学习反感。

农村留守女童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结合留守女童的成长经历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其心理问题形成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条:1.家庭教育缺位她们大多数在很小的时候就和父母分开了,整个童年中,她们记忆最深刻的是祖辈亲人,父母在她们的记忆中反而显得模糊。父母离开她们的这段时期,刚好是她们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这时期父母的督导至关重要。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在父母的爱护中逐渐养成,父母的缺位,使留守女童的行为习惯朝着自由的方向发展,结果往往与社会要求相背离。此外,儿童在幼年成长阶段最渴望得到父母的爱,此时期父母的缺位,自然会造成他们心理上的巨大失落与空白,从而使心理朝负面发展。有人说,儿童成长期有爷爷、奶奶管着也是可以的,其实不然。研究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真是应了农村俗语―――“一代不管二代事”,父母的作用别人无法取代。在我们观察的孩子中,凡是由祖辈亲人一手拉扯长大(所谓“隔代教育”)的孩子,性格上总是有一定程度的缺陷,这也说明了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作用不可替代。2.学校教育未重视留守女童的实际情况由于留守女童的特殊心理和性格表现,学校有必要根据她们的实际,开发适合她们的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注重引导她们朝着自信、开放的性格方向发展。但是,学校和教师们往往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或忙于关注学生考分,或忙于应付各项检查,很少能把精力集中在对这些留守女童的实际问题的思考上来。如此一来,一些留守女童在学校内的问题萌芽未及时得到关注和扼制,最终不断发展而成为大问题。特别是性格上的缺陷,有的即便进入大学后,也延续着这种性格,走上社会后,也改不了这种性格。也即她们在童年阶段不经意间形成的性格问题,最终会影响她们一辈子。3.社会关爱不足缺少爱的孩子很可怜,特别是缺少父母长期爱护的孩子,当父母远离他们时,他们渴望着别人的关爱,祖辈亲属虽然也很爱护他们,但在他们看来是不够的。在他们心理上失落之际,如果社会上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与帮助,或许会让他们感到些许温馨,感到自己并不孤单。然而现实的问题则是:社会给予他们的关爱并不够,不仅如此,他们反而还时时接触到社会上冷酷的一面,社会上的.许多不良现象也往往毫无遮掩地进入他们的眼帘,如上网、打游戏等,对他们产生着巨大的诱惑。这些社会现象,最终使他们中的一部分走向堕落,并成为社会问题少年。

农村留守女童心理问题解决策略

5.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初探 篇五

摘要:留守儿童作为新时期的特殊群体,使学校的教育和教学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让我们用老师弥补父爱和母爱,关心留守儿童的安全;学校安全教育和家庭,社会紧密联系,加强留守儿童的安全,使儿童保持健康快乐成长,有利于满足个人素质发展需求,农村家庭幸福的稳定,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丰富新社会主义农村建设。

留守儿童作为新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缺乏家庭的爱,缺乏家庭教育,在安全上有一个巨大的隐患。从溺水事故和频繁交通事故,心理健康不平衡等方面,对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进行分析。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留守儿童使学校教育和教学面临严峻挑战。我在课堂上对22个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这些孩子中的大多数是祖父,祖母,祖父,祖母看着,第一代的家庭关系,使监护人在父母和纪律上变得太过分,缺乏必要的限制,所以容易让这些孩子养成坏习惯。第二,因为他们大多是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缺乏安全注意,或没有安全意识,很少安全教育。当孩子违反这种现象时,有几个祖父,祖母,祖父,祖母,甚至包容和支持,使一些孩子发展不服从,战斗,互联网,逃学,撒谎等坏习惯有利于儿童安全健康成长。面对这些条件,我们这样做:

首先,与老师弥补父亲和母亲的爱,关心留守儿童的安全。

留守儿童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但是从他们通常的成长日记来看,我看到他们是因为缺乏家庭护理,我的心里有混乱。父母出去让他们的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虚,感到孤独,然后产生心理障碍和抑郁症等问题。孤独的心理不可避免地导致心理空虚,这导致了特殊的行为。因为缺乏保护,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些事情会被照顾,人们充满警惕甚至敌意。老师和学科的临时监护人有强烈的反叛。为此,我们学校设立了一个留守儿童之家,将留下来 保持儿童分为12组,每组有两个慈爱的母亲。爱妈妈仔细照顾他们,随时与孩子交流想法,故障排除,随时让学生感觉很安全,与学生离开父母电话联系,在家里交换学生在各方面的情况,所以父母经常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微妙的变化。我是我们班的孩子留下的爱母亲,在心里有孩子,我明白孩子的心,他们被周末守卫在家看电视,不允许与小伙伴一起出去玩,因为对孩子的恐惧不安全一个问题。和孩子们都非常羡慕那些父亲和母亲在家里的同伴,经常周末由父亲和母亲带出来玩,和一个周末他们觉得非常失去在他们的心中。知道这件事后来,周末我带这些孩子到镇文化站参观,他们在文化站娱乐室打乒乓球,下棋,阅读......看孩子快乐,辉煌的微笑,我想这些留守儿童是如此渴望陪伴周末出房子玩,放松啊!我也经常使用周末或活动的时间与这些孩子在镇政府前面的广场和附近的工厂满足他们的需要。我的班上有一个留守儿童超级,记得只是一年级时他的性格更多退缩,往往是早或晚,有时早上6点到学校,看到校园里没有学生,他是一个玩外面,还有没有时间的概念,再次来到学校晚了,有时校际里转回学校的后面打出去玩,长期是一顿饭饿了饭。如超越这种类型的留守儿童,他们的行为给类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作为一个老师,我给他更多的关怀,我积极和他的许多方面的沟通,缺乏温暖,问他是否吃晚饭,从他摇头,点头,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在他冷的时候我的孩子的衣服,鞋子给他穿;没有晚餐,买面包给他吃,给他喝牛奶,老师经常打电话给他办公室,给他吃点东西,真的进入他的心里,更多地观察他的发展和变化,理解和缓解他的心理问题。今年学校庆祝了61次无线电歌剧活动,他看到学生们穿着整齐的校服准备参加游戏,心脏特别迷失,数学老师知道,马上把他的孩子校服穿上他,让他和学生一样快乐的61儿童节。

在 我教课,留守儿童可以全心全意地学习,得到好成绩不多。心理问题影响学习的态度,大部分缺乏对学习的自信心,结果普遍较差,甚至出现疲惫的心理学;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从自己的学习中工作,因为父母和分散的学习能量;祖父母老了,文化水平低,没有办法辅导孩子学习......对于这个心里的留守儿童,老师们总是利用时间来填补这些孩子填饱肚子,在课堂上创造一个互相爱情的主题团队,所有双对,节日祝福等形式,让大家在阳光下沐浴在爱中。

二,与家庭关系密切,留守儿童的教育注重安全。

在向教师提出的100条建议中,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林斯基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样的一致性,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就像一张纸,做同样的房子很容易崩溃。因此,与家庭的密切联系将是加强留守儿童安全的重要途径。因此,每年春天刚刚过春节的时候,大部分留守儿童都不出外工作,上学 使用这一时间要求所有的班级都要留守留守儿童的父母将允许家长与工作的情况,以及孩子们的期望,使用学生开始自己的辛勤工作来激励他们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励他们不断前进。我记得今年我们班上留下的孩子们的父母见面,瑞丽的学生爸爸是一个建筑瓷砖工人,他告诉孩子他的工作日子和工作必须做的时候安全工作,孩子们都惊讶,他多么努力工作一天,许多高层建筑在世界上都是无数的建筑工人,如瑞丽父亲建起了一点土地,他们的安全意识高了,孩子们都深知只有自己在家里,在学校安全和快乐生活,很难学会健康成长,父母真的是安全的工作。在家长会议上,我还与学生家长谈论了儿童心理学,儿童安全管理和现代环境中的学习指导。我还用课堂班来保持留守儿童的孩子仔细观看交通安全教育和游泳知识和预防溺水安全教育两部电影,使父母必须加强安全教育意识的实际监护人,孩子应该在家里,什么不能做,到处做安全 全面教育。让孩子从微妙的开始,发展良好的道德习惯,学习习惯,习惯。

第三,与社区密切联系,提高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30店中心学校位于国道206东侧,学校门口是道路,交通安全是学校一直最关心的问题。为了有效加强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和交通安全教育,要有效避免交通事故或安全事故对这一特定群体的危害,学校特别邀请桐城交警三中队实施交通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更多采取措施有效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一天在中午的学校时间,下午学校交通警察提前五分钟到学校前路边护送学生过马路每天学校安排一天责任和一天老师帮助交通警察护送学生过马路。二是组织交通警察定期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展示交通安全图片,交通安全知识研讨会等,加强学校师生交通安全意识;三,交通事故案例报纸警告教师和学生;四是组织留守儿童和交警进行互动交流活动,谈论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使儿童 安全意识。

为了进一步提高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我们经常使用班级,团队将早上留下儿童进行安全教育,每学期进行多次紧急疏散演习,加强他们的安全意识,选校园安全星。

6.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篇六

活动主题:情绪红绿灯 辅导教师:谢明凤

辅导对象:下五屯中心小学留守儿童 活动时间:2016年5月26日

活动地点:下五屯办中心小学多功能教室 活动理念:

健康的身体需要健康的心理来驾驭才能发挥其良好的功能,心理对身体,犹如软件之于硬件,硬件再好,如果没有功能良好的软件,也难以实现其价值。如果人生是汪洋中的一条船,心理健康则是这条船的“舵”和“帆”;小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人生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对小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将使其终身受益。活动目标:

1、让学生懂得调控自己的情绪对于个人行为和生活的重要性,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

2、了解不同情绪对自己的影响,积极的情绪能使人积极的行动,消极的情绪能消弱人的活动能力。活动重难点:

掌握什么是情绪,情绪可以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活动准备

课件 故事 游戏 表演 歌曲等 活动对象

五年级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做听音乐传球的游戏,你们

愿意来配合我完成这个游戏吗?

宣布游戏规则:老师组织学生围成一个大圈,然后播放音乐,当音乐开始,老师将球任意交给一个同学,这个同学依次向下传递,交给下一个同学,音乐停下来,球就停下来;球在谁的手里谁就表演一个小节目,谁弄掉了也要表演一个小节目。

二、感知情绪

1、说说自己在刚才游戏中的内心体验。

2、情绪大比拼。(根据情景做出相应的表情)

(1)学校宣布明天去春游。

(2)同学给你起特难听的外号,还常常带同学叫你的外号。

(3)有一天你最心爱的小宠物生病死掉了。

(4)昨晚同学在漆黑的屋子里给你讲了一个可怕的鬼故事。

3、情绪的定义:简单的说情绪就是人对事物的态度体验。

4、听音乐说情绪。

5、情绪的分类。

情绪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不同的情绪能影响人的能力发挥,影响身体健康,影响人际交往。积极的情绪能使人积极的行动,能让人兴奋、喜悦;消极的情绪能消弱人的活动能力,能使人抑郁、悲伤。

三、情绪体验

1、听故事,体验情绪。

《半杯水的启示》

火热的夏天,小勇和小峰进行体育锻炼后,大汗淋漓,又累又渴。小勇回到家,看到桌上有半杯水,感觉很失望,皱着眉头说:“唉,怎么只有半杯水了,真是倒霉!”心里很不痛快地把水喝了。小峰回到家,看到桌上有半杯水,惊喜地说:“哈,还有半杯水,真是太好了!”于是高兴地拿起这半杯水喝了下去。

讨论:同样情况下,为什么小勇和小峰会有不同的情绪呢?

小结:因为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和态度不同,所有表现出来的情绪就不同。

2、观察图片体验情绪。(课件出示图片)

思考:对同样的事情,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绪表现呢?

小结:因为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和态度不同,所有表现出来的情绪就不同。

四、学生在《幸福拍手歌》中体验积极的情绪

同学们,今天的学习你们快乐吗?现在让我们随着欢快的旋律唱起来跳起来吧!全班起立边唱边做《幸福拍手歌》。

五、活动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知道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当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时,我们要学会用积极的情绪让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乐观的心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希望你能做到我的情绪——(生)我做主!祝愿同学们能天天都有好心情。

7.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初探 篇七

鉴于此, 我长寿区葛兰镇教育管理中心倾情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 努力探索关爱留守孩子的新途径, “校村联动”关爱留守儿童是我们在工作中探索出的一个最为有效的方法, 通过这种校内、家庭、社会无缝化教育管理模式的开展, 实现了留守儿童“离校不离教”的教育目的。现简要介绍如下。

1 加强领导, 健全关爱网络

长寿区葛兰镇辖小学10所, 小学生3989人, 留守儿童1288人, 来自镇外的留守儿童46人, 贫困留守儿童231人, 其中特困儿童29人, 残疾儿童45人。为了加强对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领导, 教育管理中心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教育管理中心主任任组长, 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任副组长、各小学校长为成员。各小学校成立了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 校长任组长, 德育干部和班主任教师为成员, 设立关爱留守儿童办公室,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

我镇农村留守儿童均是走读生, 绝大多数时间在家和农村生活, 为了解决他们离校不离教的问题, 教育管理中心主动向政府提出积极建议, 由镇政府出面在全镇范围内推行“校村联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我们以各校生源地为基础与全镇22个村 (居) 建立了10个“校村联动”工作小组, 所在地校长和村 (居) 委书记或村 (居) 委主任任组长, 学校德育干部和村 (居) 关工室负责人为成员。

2 加强投入, 完善基础设施

在全镇10个“校村联动”工作小组所在的村 (居) 委, 建立留守儿童工作室, 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 建立留守儿童图书室、阅读室、影视播放室, 留守儿童篮球场、乒乓台等。让留守儿童回村后有书可读, 有乐可寻。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港湾。

3 完善制度, 落实责任。

3.1 建立“代管家长”队伍

一是由学校教师或关工委老同志与留守儿童结对子, 二是村 (居) 干部和热心的村民与本辖区留守儿童结对子, 做留守儿童的代管家长。做孩子生活的知情人, 学习的引路人, 成长的保护人。“代管家长”要做到三个一:每个月进行一次家访, 每个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 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代管家长”还经常将“留守儿童”领回家和自己的子女一起游戏, 一起学习, 为这些孩子营造“温馨家园”。

3.2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

各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校村联系卡、家校联系卡。联系卡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信息资料, 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信息, 加强了学校与村 (居) 委及家长的联系。

3.3 建立健全家校联系制度

班主任教师每季度对留守儿童进行一次家访, 了解留守儿童的在家情况。每月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 (代管家长) 沟通一次, 知晓他们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状况。

3.4 建立校村联动关爱的常年机制

学校与村 (居) 组织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 学校与村 (居) 干部相互交流留守儿童在校、在村、在家的表现情况, 针对存在的问题, 共商教育管理方法。并每期召开一次联动联欢聚会。

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月报制度。学校每月向教育管理中心报告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以及“校村联动”中的成绩和经验, 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落实。

4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4.1 每逢春节, 我们就会在镇政府的指导下, 由教育管理中心具

体策划各校与村 (居) 委联合组织的留守儿童春节联欢会, 在春节联欢会上, 留守儿童表演自己编演的节目, 朗诵自己创作的小诗, 让他们抒发对远方父母的思念, 表达对党和政府、对学校、对村 (居) 委各级组织的感激之情。政府、教育管理中心、学校和村 (居) 委在联欢会上向留守儿童发放压岁钱和学习用品, 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春节的喜气, 体会得到关爱的温馨。

4.2 成立留守儿童课外兴趣小组。全镇10所小学均把喜欢诗词

的留守儿童组织起来, 成立了诗词兴趣小组, 通过写诗、颂诗、活动庆典中的诗歌朗诵比赛, 激励他们热爱生活, 热爱学习。近几年来, 各学校陆续创办了自己的诗刊:《春苗》、《新芽》、《黄鹂鸟》、《春芽》、《竹海》、《春光》、《山茶花》、《先锋》等, 共收集了留守儿童的稚嫩诗篇二千余首。另外, 部分学校还成立了故事兴趣组、音乐兴趣组、体育兴趣组等, 他们每期进行一次《留守儿童故事大王》选拔赛, 开展“留守儿童十佳歌手”评比活动等。

4.3 组织亲情连线活动, 各校设立了留守儿童亲情电话和视频

聊天室, 随时组织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或视频相见, 为留守儿童与其家长间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各校每学期开展一次“写亲情信”活动, 布置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一封信, 把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告诉远方的父母。另外, 2010年中秋节, 教育管理中心和葛兰村、天台村一道, 配合市、区宣传部组织留守儿童李佳俊、何杭择乘机飞赴深圳与父母共度中秋佳节。2010年暑假组织留守儿童杨含月到西安与父母团聚。

4.4 各校建立留守儿童生日集体祝福制度, 每月最后一个队日

活动, 组织当月出生的留守儿童庆祝生日, 让他吃着蛋糕, 唱着《生日歌》, 在美妙的旋律中, 锭放幸福的笑容。

5 两点思考

5.1 自2008年以来, 我们在镇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

导下, 认真探索和实施“校村联动, 关爱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新模式, 做到了使每一个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有人教、在家有人爱、在外有人管”, 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但在实施过程中, 也时而出现校村 (居) 配合断链的现象, 因为学校与村 (居) 委毕竟没有行政从属关系, 无论那一方在实施过程中配合不力, 就会导致“校村联动”成为一种走过场的形式, 所以实施“校村联动, 关爱留守儿童”必须由政府主导并加大督促的力度。

5.2“校村联动”机制, 涉及到不少硬件的投入, 所以还应该有政府方面的财力保障。

8.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初探 篇八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 中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在农村出现了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所以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变的尤为重要。

1 留守儿童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1.1 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1.2 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监护不力。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1.3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这样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

1.4 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这样疏于照顾,人身安全容易忽视。

1.5 "留守儿童'过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辛酸和物质匱乏的压力。他们只能孤独寂寞地成长,享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亲情。更现实一点儿,他们根本看不到知识将会给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他们来说,似乎已经没什么实际意义了。"

1.6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再加上经济条件差、生活环境不好等方面的影响,"留守儿童"承受着几倍于同龄人的心理压力。他们普遍存在孤僻、胆小等性格特点,容易出现偏执、冷漠、自私等不良人格特征,并且诱发一些心理和情感问题。

1.7 父母外出打工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与父母的打工年限有关,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我认为,"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生活中有了委屈却没有一个合适的倾诉对象,久而久之,其人格表现或是攻击性较强,或是偏向抑郁。

2 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

2.1 学校要有所作为。具体讲就是要做到"三个一点",即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关怀,多一点问候。比如通过造册登记,把每一个留守儿童的材料记录在案,通过"结对子"的方式,"亲帮亲,邻帮邻",让在农村工作的党员、教师,常常关心这些孩子,嘘寒问暖等。

2.2 基层非政府组织,如妇联、民兵、团委、治保等,积极建立帮助机制,搭建起信息沟通平台,让社会各个层面的人都能真实关注到"留守儿童"的最新状况,共同关心他们。

2.3 治标还需治本,教育体系改革才是关键。怎样使留守的孩子不留守,如何解决进城读书的费用、学位等问题需要教育部门和政府共同商议,尽快解决问题,消除障碍。

2.4 培养稳定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对每一个做父母的人来说,天经地义的义务和职责是,一方面,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教育条件、安全保障,另一方面,也应该给子女以父母亲情和家庭温暖,使其在情感、道德、行为、心理等方面健康发展。但是,在绝大多数外出务工农民工的家庭里,这两个职责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的。这就要靠学校或监护人积极培养和引导。

2.5 学校老师和监护人要对"留守儿童"进行耐心的辅导和帮助。树立一个正确的自我观念,能实事求是地进 行自我评价,保持适度的自尊与自信。 "留守儿童"认为学习中最大的困难是"无人辅导"。研究人员发现,多数"留守儿童"较少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器重,而监护人一般又没有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面对学习上的困难,不少"留守儿童"采取消极的态度,甚至是自暴自弃,陷入恶性循环。在正常的教育管理之外,学校难以对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进行特别监管。还有极少数教师对他们缺乏耐心,施以责骂、挖苦、体罚等不当手段,致使他们对学校失去信任,逃学、辍学,过早流向社会。

2.6 培养 "留守儿童" 在突发性事件中的自救能力以及正常的行为反应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有较强的耐受挫折的能力。 最让家长和监护人觉得头疼的问题,就是"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对突发性事件几乎没有应变和自救的能力。 "留守儿童"自身在生理上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识,容易受到侵害,或者"学坏"。另外,由于大多数主要劳动力外出,一些不法分子往往趁机对"留守儿童"家庭实施不法侵害。

2.7 疏通思想,老师或监护人经常和他们谈心,培养正常的交往能力,能与周围人们友好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防止离家出走。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在城里打工,再加上城市生活的诱惑,他们中的一些人会选择离家出走的危险方式。糟糕的是,这些孩子在农村缺少管理和控制,这更加大了他们出走的可能性。

2.8 就是尽快在教育目标中补上心理健康的内容,通过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广泛开展对各种心理疾病的防治,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其根本目标是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全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9.留守儿童教育 篇九

———心系怀远、心系留守儿童(王华东)摘要: 由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全国妇联等12个部门共同组成的农村留守儿童专题工作组07年7月19日在北京成立。这个工作组将致力于解决我国日益突出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农村留守儿童2000多万,他们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教育、生活、心理、安全等突出问题,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刻不容缓。而且关系到新农村的建设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此,中共中央组织部、全国妇联、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七部门日前联合下发通知,开展联手行动,逐步建立和完善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措施。促进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有效解决。

关键字: 安徽怀远 留守儿童 留守政策 政策及建议

此次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的地点是在蚌埠市怀远县新河中学,在此次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针对当地的新农村建设、留守儿童、青少年现状进行了长周期、多工作量的调研及走访活动,怀远县总人口1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2万人。外出务工人员达30多万,怀远县新河村由于山多地少,大多土地被政府征收用于规划。当地农民仅靠自己的土地不足以维持生活,在我们进行走访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90%的农家都有外出务工人员,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数量的增加。在此次活动中我们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分别进行了走访和调研,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总共发放两种类型调查问卷总共120份,回收114份,有效调查问卷109份。此外我们还在进行新农村建设调查走访过程中进行了一定的关于留守儿童走访调研。在调查问卷和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地留守儿童存在着许多亟待我们去解决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现状

通过对留守儿童及非留守儿童发放不同的调查问卷和在一定程度上的走访,我们了解到最新的一手资料。

在通过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留守儿童”存在的观念和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留守儿童的认知。

通过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地农村对留守儿童有一定的了解,但在走访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当地农民压根就没有留守儿童这个概念,只有当调研人员把留守儿童概念用平实的话语诠释一下,农民才知道什么是留守儿童。从这方面我们可以认识到当地县镇区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更不用谈及对留守儿童给与一定的帮助和采取一定的措施。

大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均存在问题。“无人管教自我放弃”、“情感缺失冷漠内向”、“四处奔波学学停停”、“读书无用打工有理”、“伤害事故防不胜防”等已成为那些父母外出打工,由祖辈和亲戚朋友照料生活的农村孩子的“留守综合症”。在调研过程和中我们把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归结为一下几个方面。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生活问题

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普遍比较困难。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而且在实际生活中这些孩子动手能力比较弱,大多家务不愿去做,爷爷奶奶与儿童有一定得隔阂,大多孩子不愿听从爷爷奶奶的使唤,具有较大的叛逆心理。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调查中发现,选择与子女分离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大多是居住在贫困村(居)、缺乏生产资源,生产生活无一技之长,只有靠外出打工来维持生济,加之外出后也很难找到如意的工作,打工收入也往往不高。因此,这些留守儿童家庭的生活普遍拮据。如留守儿童李某,现年13岁,在新河中学读初一,家里有6口人,其父母因田地少,也没其他经济来源,迫于生计,双双到了上海打工,留下现年66岁的老奶奶(行走不便)每月仅寄回300元生活费给他们,但由于奶奶多病,生活比较拮据。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主要体现在隔代教育问题,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父母在外打工,学习只能依靠学校老师,回家后没有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孩子的自觉和自律都略有下降,外加爷爷奶奶大多为不识字人群,没有能力指导留守儿童的学习。从而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留守儿童学前教育也从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缺陷。由于0—6周岁学前留守儿童约54.2%都是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老人们在教育孩子的观念方面比较陈旧,对年幼的孙子过分溺爱,把孙子当成不可得罪的小祖宗,使其自由发展,孩子们在无原则的怂恿和过分的疼爱中形成了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从而使留守学前儿童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早期教育,错过了孩子最佳的教育阶段,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一生。调查显示,有95%的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由于是隔代抚养,他们往往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另外,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是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就更显得力不从心。

三、留守儿童行为发展偏差

蚌埠市怀远县新河村及周边地区的留守儿童95%是由祖辈扶养的,由于隔代的长辈往往对其过分溺爱放纵,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孩子的生活、学习无人督促,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如好吃懒做、自由散漫、不服管教;再加上留守儿童缺乏正确判断能力,所以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文化、越轨行为的影响。甚至抽烟喝酒、拉帮结派、沉迷网络,被不良青年利用参加一些盗窃、斗殴、寻衅滋事等违法行为。

他们的许多不良行为时间一长,便形成了恶习,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有的沉迷上网无法自拔;有的好吃懒做、小偷小摸;有的时常不回家,打架斗殴;有的追求时尚,抽烟喝酒;有的被人利用染上毒品,家庭问题已逐步演变成社会问题。在调查的63名留守学生中,行为习惯较好的占30.1%,一般的占47.8%;较差的占22.1%。

四、父母关爱严重缺乏

在调查中发现,尽管有81.4%的外出务工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但仍有13.6%的父母半年以上联系一次,有6%左右的父母一年基本上不与孩子联系。相当部分的外出父母一年返家探亲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同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父母长期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儿童无法得到父母正常的引导和关心,家长也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思想变化。儿童亲情的缺失,就很容易走极端,甚至使一部分儿童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使“代沟”加深,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造成心理抑郁,性格孤僻,对以后的人际交往、协作求助、学业发展等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群体,父母由于无法照顾孩子会产生内疚感,便会在金钱上进行补偿,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太少,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

五、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亟待关注

0-14岁的儿童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沟通,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加上常受到周围孩子的歧视、排挤和欺辱等,由于没有父母的照顾,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不少留守儿童情绪消极,失落自卑,行影孤单,甚至心理压力过大,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形成了一定的人格障碍。如新河中学初一学生贾某,其父母长期外出,与她疏于联系,偶尔联系时,交流又无从谈起,她与父母产生了严重的隔阂,连爸妈都不愿意叫。在她三岁以前是她外婆带,由于她外婆一个人居住,经常上山干活,加之她又是超生的,她外婆怕被人发现,就经常把她一人关在家里,没有与其他孩子和其他人交流,所以导致她三岁了看见生人还怕,也不说话,什么都不会说。为了挽回与孩子之间缺失的亲情,其爷爷看见这种情况后及时把她接回了家,经过几年的照顾,使孩子有了明显的好转,在我们了解情况之前,她是那么的害羞,但在我们为期15天的交流中,积极鼓励她去参加我们组织的兴趣班。现在已经变得有一定的乐观。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不发达。据调查统计分析,无论在新河中学一带还是在全国范围,留守儿童数量的增长与经济增长成反比,经济越发达,外出务工的农民越少,留守儿童数量就越少;经济越不发达,外出务工的农民越多,留守儿童数量越多。但当留守儿童存在于我们这个社会时,我们应该考虑它存在时出现的问题的原因。

1、家庭教育意识淡薄

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即使打电话,关注焦点是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健康。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 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0—14岁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城镇教育费用较高,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错过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对孩子影响极大;奶奶或其它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低,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法,家庭教育处于空白状况;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认为把钱寄回家,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物质上满足,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遇到困难不能获得感情支持,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其次监护管理对留守儿童有一定的影响。

1、隔代监护偏重物质生活。祖辈抚养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

2、上代监护顾虑心理作茧。“留守儿童”由其叔、伯、姑等亲戚监护,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愿严格管教。

3、自我监护助长放任自由。“留守子女”自我监护,其自律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在他们的成长的过程中,基本上处于无人管教的状态。

2、学校教育措施不力

农村基础教育比较薄弱,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而且农村学校只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望

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应试观念比较重,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有的班级人数较多,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在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那些有问题的留守儿童难以管理。再加上留守儿童特殊群体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有的学校人数比例小,没引起重视;有的学校虽人数比例较大,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有的学校在教育管理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听之任之,只要在校不出问题,一推了之,更有甚者鼓励“问题儿童”结束学校生活,眼不见心不烦,致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严重脱节。

而且每周周一至周五,学生在校可由学校或老师管理,但是一到双休日,老师就鞭长莫及。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多不好,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学、辍学,是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题儿”。而且许多“留守学生”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充满逆反心理,加上现在设在教师面前的“高压线”也太多,学校老师不敢过于要求严厉。有的学校对“留守学生”由指定老师管理或实行“托管”,但是随着“留守学生”队伍的日益庞大,教学任务本来就很繁重,老师很多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3、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

未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防控体系和机制。调研发现,当前政府各部门以及社会对留守儿童的问题的研究仍是空白。即使有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如:学校尚未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尚未进行政策性的思考等。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

当前社会的一些不良习气严重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留守儿童年幼无知,又常处于无人监护状态,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媒网络的普及,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显得更加突出。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电影、录像、影碟、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有的为了追逐市场卖点,牟取暴利,渗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苦闷无聊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在农村学校,一些“留守儿童”课余甚至逃学光顾电子游戏室,痴迷电游,看碟片,那些不加限制的媒体如凶杀、淫秽等镜头将会极大地影响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

10.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篇十

摘要:教育,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文化等各方面联系愈来愈密切的今天,教育成为社会热烈讨论的话题,中西方的对比和借鉴也屡见不鲜,成为我国课改的关键词。

关键字:教育发展 农村教育 生源流失 改革

正文:我国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在教育质量和受教者数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当前,我国教育取得一定突破,不过,在具体的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以及现实地区性的差异,教育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对于所存在 问题的认识和探讨是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地区教育的实效,这篇文字主要走访了淮北地区城乡各处,在对于教育教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大量的基本材料的支持下,对于淮北地区的教育做浅短的认识和探讨。

濉溪县百善镇一所农村小学,共有十一位教师,一百九十多名学生,从学前班到五年级共年纪,六个班级,平均每个班大约三十多名学生,其中学前班人数多一点,有五十八名学生,其他班级每班差不多不到四十名学生。在校老师平均学历大专,大部分是中师学历,自学提高,其中已经有两位老师获得本科学历。教师平均年龄在四十岁左右,已经十多年没有新进老师。据了解,学校的电教设备为一台电脑和一台电视机,阅览室配备完成。而据学校老师介绍说,学校的电教和阅览室形同虚设,老师们很少去利用,教师的多媒体知识不充足,而且,使用起来很麻烦,基本上就是闲置的,阅览室也没有相应的能够满足学生的读物。笔者观察了电教室和阅览室,两者是在一起的,房间里的摆放有些凌乱,电教设备看起来很久没有使用,图书摆放在书架上,可是鲜有查阅的痕迹。学校里也没有基本的活动设施,除了基本的房舍,只剩下灰黄的泥土灰尘。学生下课就是在班级门前站一会,一位主任表示,现在的孩子还不如以前的学生有玩耍的空间,很无奈,但是没办法!

据一位五年级的教师介绍,虽然看起来学校的师生比例是合理的,但是实际上很短缺。基本是两个老师承包一个班,语文老师兼任英语、音乐等课,数学老师同时负责体育等课目。老师们叫苦不迭,虽然口口声声的素质教育,可是每年都会有抽考考试,老师们在忙于正常教学的同时,还要应付各种检查,在兄弟学校的抽考比赛中如果名次靠后就要受到批评。一位一位语文老师说,自己在教授语文的同时,还要教授英语等课目,可是精力和学识各方面根本不够,上级也不重视其他科目,所以学校能够开设的勉强会应付,除了语文和数学这些主课,其他的是得过且过,不能教授的也没有办法。课本越改越难,主课的教授已经很费力气,实在鲜有时间去关注别的事。

而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学校的十一位老师其实正常教课的只有九位,另外两位老师是退休返聘的,十一位在编岗位,不过另外两位老师因为在农村条件艰苦等其他原因,没有真正的在职,而是通过其他渠道另外聘请两位退休农村教师任教。其中缘由不难得知。

而对于学校学生的情况,老师表示很多是留守儿童,家里只有爷爷奶奶看管,学生的学习全靠老师督促,自律性很差,布置的作业只能说竭力督促完成,有些不做的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去改变。虽然说老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但是生活和教学的压力,老师了解每个学生的举动,不过也不能很好地去交流,只能是发现个别学生异样时去查问一番。家长会和与家长交流基本是空谈,在家长眼里学习是孩子的事,孩子到学校就等于完全的交给老师,老师对学生事事何种教学家长是不理会的。

谈到现在生源流失,学校领导表示没有办法的事,学校条件差,对学生的管教不可能像一些寄宿学校那样周全,家长为了孩子好送去城里能够理解。但是对于外界说的责任心不够,老师表示情况不属实,不能够把责任心等问题也划分为城乡问题,农村的教师比起城里的教师在对学生的关爱和关注等方面并不差,只不过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主客观不能够更好地去管教学生。农村的孩子放学后就是在泥土里玩耍,城里的孩子可以聘请家教,进行课外辅导,这样就很大程度上令老师减弱了教学的压力。城里教师面对的压力更多地是外在的,而农村教师面对的是实实在在的对于教学的不足的压力。一位老师说,可能在学历上面与城里老师有差距,但是这不能说明教师素质就比他们的差。老师举了一个她接触到的实例,城里的老师对学生说回去让你们的父母为你们布置二十道数学题,这在农村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如果你敢对学生说这样的话,家长绝对饶不了你,认为你老师没本事。

对于老师自身的一些培训,学校老师表示基本形同虚设,很少听到学校有这样的安排,一位老师说估计这是对于学校的骨干教师的培训,情况了解很少,老师的自身进修就是自己的事情。

走访烈山区一所小学,学校在校老师六十多位,学生九百多名,情况比起百善镇的农村小学好得多,电教设备配置完善,电教室也利用起来为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孩子教授电脑课。按照中小学师生配备比率,政策要求的是每名老师安排二十一名学生,而该小学的情况比较好,每名老师需要管理不到二十名学生。不过,小学教师普遍反应教学任务重,教师和学生的压力很大。课改,这个被提及几年的话题,在师生眼里,非但没有减负,反而更加地令学生感到疲倦,师生在“减负”的课改面前不堪重负。95%的教师表示,现在的教材偏难偏重,教材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所延伸,简单地针对教材看,是符合社会提出的素质教育和新式教育的要求,不过结合小学学生的年龄和接受水平中小学课本明显的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课程多,作业多,加上自身能力的限制,很多学生对于学习失去了兴趣,感到学习的枯燥乏味。很多老师表示,现在小学的课程安排不符合规范,为了出成绩,现在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数学课成为学生最多的课目,其他的课目,例如,劳动实践,每周一次,有的根本没有,音体美等课程低年级多一些,高年级的少一点,增添了电脑学习课,任课老师一般由主课老师兼任,缺少专职教师。由于学习的内容难于理解,教学任务困难重重,在完成教学任务和让学生真正地接受掌握知识中无法平衡,很多时候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填鸭式教学,教师和学生都苦不堪言。

一位小学教师表示:“低年级语文教材比原来的教材改的更离谱,增大识字量,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一个学期要从原来的识认200个字,到现在500字,学生这么小,好可怜,反复的写,认。平均每天都认几十个字,这么小的学生怎么能接受?”在问询小学学生时,他们也表示要记得东西太多,勉强刚记住昨天的学习内容,今天的又充斥而来,根本没有时间消化,去明白学习的内容,渐渐地对于学习就剩下机械地死记硬背。更多的学生连识记也无法按照老师的节奏做到。

对于公布的所谓不以升学率衡量学校,不以成绩衡量学生,老师们纷纷表示纯粹是宣传,学校间依然是成绩为重。学生的成绩是衡量各方面的标准,这就迫使老师不敢放松,更不敢轻易地尝试,只能在稳中求稳,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严格的训练式反复学习,通过加大作业量和频繁的考试来保证学生的成绩,对于学生是否真正的接受无法去探知。老师也不能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逐个提问学生,学生多,作业量就增多,交流都无法进行,根本顾及不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学生,对于自己学习的内容除了机械地记忆,很大程度上处于懵懂的状态,不知道自己学的什么,为什么去学。

通过问询老师,得知,小学大部分是矿工子女,还有一部分是周围的农村子弟,据老师介绍,学生的学习不理想,矿上的子弟还能应付,而农村的孩子实在不行。农村孩子主要是留守儿童,老师表示,“很多学生都是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父母的爱,也疏于管教,放任自流,现在教育的问题就出在农村,你想想中国有多少农民,子女教育问题谁来管,很多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孩子谁来教育?”老师只能在课堂督促,一旦离开学校,根本无法管理,所以,学生各方面都有可能出现问题,目前,最突出的就是学习问题,不爱学习,难以管理,很多成为所谓的“问题学生”,据了解,很多“问题学生”并不是自身真的存在问题,只是没有良好的习惯,在课堂不服管理,或者由于跟不上进度而厌学,老师无法及时管理,渐渐地也疏于管理,最后就被定性为“问题学生”,成为师生眼里的差生和不好的典型。老师们表示,并不是不想去管理,只是,普遍的都是每个班学生人数50,60,有的甚至有70,80个,老师照顾不过来这么多学生,学生人数过多,纪律都不容易维持,上课更是不容易,更没有时间去管理其他的学生,实在没有办法的才会进行教育,不过收效甚微,老师们只能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不加理会。对于留守儿童的问题,无法与家长能够进行沟通,老师们表示鞭长莫及,只能在学校时尽力地督促管教,离开学校就不清楚了,部分学生甚至会辍学,但是无能为力。

老师们表示,目前的教育情况只能是挂在墙上的数字,在现实情况面前,换汤不会换药,虽然学校的硬件设施有所改善,但是教学的情况不容乐观,现实的教育仍旧是应试教育,考什么,教什么,学生的基础知识打的牢,不过学东西比较死,不会发散思维,动手能力也差。

老师自身的工作都受到很大的局限和控制,突破的教学很难,加上学校的教师少,因为编制问题已经10年没有新教师的加入,教师队伍趋于老龄化,新思想新理念引入教学的很少,虽然教育部门每年都会有培训,濉溪县每年会有3天的时间安排专业人员为教师进行再学习,学校本身也会有50天左右的时间进行校本培训,不过效果不大。不过,对于淮北市每年举办的观摩课,教师们评价很高,认为贴近教学,对于自身教学有很好地启发作用。在成绩的要求和时间的有限性面前,完成教学任务压倒一切,成为师生努力的目标。

对于自身的无奈和处于对学生的关爱,老师们表示,希望教材不要编制的这么难,要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目标去研究编写教材,现在的教育投入还是太少,希望每个学校都能小班化教学,更加合理地分配师生比例,真正是为了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把社会等方面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让他们失去热情和自我的发展。

学生的学习费用和生活费用在家庭费用支出中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费用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无论是在城市和农村,教育费用的比率都在上升,成为家庭支出的重要部分。

中央教育部逐年地减免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费和其他费用,希冀通过各种努力减轻家庭负担,尤其是农村地区的贫困家庭的学生学习和生活压力。不过,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的生源情况还好,初中的生源状况就很不理想,一般具有一定支付能力的家庭,不会选择把孩子送进位于乡镇的中学,认为乡镇中学教学水平低,中学教师责任心不强,孩子学不到知识,生活等各方面的照顾也很差,宁愿选择民办中学,花费更高地代价,以期为孩子营造一个相对良好的学习环境。城区家长一般也是选择民办中学,认为公办中学在学习、监督各方面的责任心无法与民办学校相比,在没有竞争压力的公办中学里,教师的压力较小,在自己工龄和职称达到一定标准的情况下,待遇各方面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民办学校的老师,取得的成果直接和自己付出的努力有关,责任心更强。家长普遍相信民办学校更加有利于自己孩子的未来。而选择民办学校,家庭的付出更大,一般中学,由于国家减免政策,学生需要缴纳的费用一般只有保险费等几十元钱,民办学校一学期的书本费和杂费达到上千元,据了解,差一点的位于农村的民办中学,学费在1200元,位于城区附近的达到2000元以上,例如,广文学校一学期要缴纳2750元的费用,包括伙食和住宿的费用,比较有名的,办学条件较好的龙华中学一学期的费用是2800元。

家长为了孩子能够得到较好的教育,选择花费更多的民办中学,很多家长表示,希望孩子在封闭式教学管理模式下能够有所成绩。家长大约算了一笔帐,一个孩子上学,一年的花费大概在万余元左右,对于农村家庭来说不是小数字,很多家庭的家长纷纷出去打工挣钱,完全地把孩子托付给了学校。一个农村家庭的收入在两万元左右,加上打工的收入,大概在四万元,不过除去花费,所剩不多,孩子的上学费用对于家庭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支出了。

还有部分家长自孩子上小学开始就通过各种渠道把孩子送入城里的小学,濉溪县县城很多小学都有接收来自农村地区的孩子,缴纳高额的择校费,由于公办城区小学不是寄宿制,很多家长便选择在学校附近的出租房租赁一间房屋,由家长陪读。走访了濉溪县第六小学附近的陪读集中区,出租房简单,很多是一个家长带着几个孩子,一部分是父母都在,就近卖蔬菜或者打工,赚取生活费用和孩子学习费用。出租房简陋,陪读家长一般是母亲,父亲外出打工可以赚取更多的钱来维持家用。问及陪读的情况,家长们表示,都是为了让孩子学习环境好一点,陪读的花费很大,家里只是依靠着一个劳动力赚钱,生活很拮据。陪读的家长很少有时间去额外地赚钱,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效果不敢保证,只求孩子能够争气。据估算,陪读的租赁费和额外的生活费是一大笔费用,原本可以两个劳动力的家庭,由于陪读,实际上只能有一个赚钱,变相地削弱了家庭收入,增加了家庭支出成本。

而家长所选择的民办学校的质量参差不齐,城区具有一定鉴别能力的家长在选择时能够谨慎地对待,而农村地区家长一无所知,对于学校完全不了解,只能根据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去选择,在濉溪华宇学校被勒令调整前,笔者走访得知,学校的生活和学习设备很差,学校尘土飞扬,教室简陋,食堂就像一个破旧的工厂的框架,到处灰蒙蒙的,状况极差。学生年纪小,自理能力差,衣服上的灰尘满布,头发蓬乱,看上去犹如野外生存的人。学校教师大部分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不过大部分都是摸清情况后无法继续留任,选择离开,学校长期拖欠教师工资,学校6个月才给教师500元工资,很多老师不得不离开。没有老师的管理,学生无人理会,整个学校看起来纷乱不堪。据一位曾经在此学校工作的老师表示,华宇学校不单纯地是小学或者初中,凌乱纷杂,招生有小学,初中,甚至曾经开设过高中教学班和职业教育教学班,管理制度混乱,学生自由放任,学校配置的电教器材变相地成为学生的在校网吧,后来不得不废除。在二零一二年元月八号,笔者再次来到华宇学校,家长们在学校门口迎接孩子,上前询问,家长很气愤地表示不能再让孩子继续留在那里上学,老师们罢课,学生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上课,在学校漫无目的地滞留。一位家长指着自己蓬头垢面的孩子,称孩子简直与混混无异,生活比监狱的生活还不如,孩子还没有进行期末考试,家长们已经不愿意等待,将孩子带离了学校。据一位教师称,整个学校学风不正,基建太差,学生的生活食宿都得不到保障,特别是食堂伙食特差,教师更换频繁,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家长们在了解到孩子的情况后向县教育局作出反应,在二零一二年一月十八号,县教育局做出批示,责令华宇中学停学整改。剩余的学生转移到附近的学校就读。而评价普遍较高的龙华中学,笔者了解到,学校招生严格把关,学校也是全封闭制的管理,师资力量充裕,虽然管理较严,不过学生和家长评价很高。学校整齐规划,教学楼和学生公寓楼林立,新建设了塑胶跑道,对面就是县一中,环境方面没有问题。学生反应老师的素质很高,不会像其他学校的老师随意的打骂体罚,教学严谨。公寓都配有生活老师,一般都是本班班主任自带,24小时地对学生负责。家长表示,学校有事都会及时地联系家里,还专门开通了校讯通,各方面的资料都可以及时得知,方便了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学生成绩在同级学生中突出。

结论:据教育局有关领导表示,目前民办教育迅速崛起,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家长都希望孩子可以得到更好地教育,在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条件后自然地会选择更好地教育。据统计,目前进入高中的学生,民办中学的达到30%以上。民办学校的兴起得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希望更好地完善本地区的义务教育。对于民办学校对于政府办学的影响,一位股长表示,民办中学的兴起和发展对于政府办学是一个压力和激励,面对民办学校抢夺生源的挑战,公立学校只有更好地加强学校管理,提升办学质量才能生存,不然就会被淘汰。而对于民办教育的迅速发展,家长宁愿付出高额就读费而不愿选择免费的问题,教育局有关领导表示,一方面是由于家庭有钱,就算是相等的教育教学,家长们也希望在城里,而不愿留在农村。对于选择民办而舍弃公立教学,领导坦言,确实是公立学校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够,家长们无力管教孩子,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民办学校的教师在竞聘制的压力下责任心更强,付出的更多,效果就会更好,而公立学校,奖惩力度薄弱,仅仅依靠绩效工资作为奖惩的手段,效果不佳。这也是很棘手的事情!

我们要求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教育改革,但是面对教育的特殊性,如何改?改成什么样式的教育才更符合我们的现实?才能更好地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提高国民素质?在信仰缺失的时代为他们提供一个塑造健全人格的机会?教育是工具,也是发展所必须的支撑的基础。在日益发展的时代,我们很明显的看到与发达国家青少年的差距所在,在实践方面缺失严重。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同龄人群的差距,甚至与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我们要付出哪些努力,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是关键。这不是说沿袭西方教育,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教育理论,而应该在了解我们教育、文化的特殊性的前提下,解决其中不符合教育要求,纠正被扭曲的成分,输入新的血液和力量,保持属于自我的本色,并且融入先进的教育理念,使我们的青少年拥有一片自我的天空更好地长成。

上一篇:正步军训心得下一篇:现代文学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