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理解教案(精选8篇)
1.记叙文阅读理解教案 篇一
记叙文阅读教案
一、把握文章的中心。
讴歌什么?表现什么样的人生哲理或生活哲理?表达作者什么感悟?有时是揭露丑陋现象,启迪人们思考。总之是:讴歌真善美,贬斥假恶丑,使人们受到陶冶和启迪,净化心灵,向善向美。方法:
1、关注标题。
2、注意中心句、主旨句、结论句。(文章开头部分的句子,结尾部分的句子,结尾常用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深化主题。)
如:《斑羚飞渡》描写了一群被逼到悬崖绝境的斑羚,为生存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赞颂斑羚在危难中表现出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文章中心)。
如:《猫》通过我家养三只猫的经过,特别是详细写第三只猫被我冤打致死的经过,说明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主观臆断,否则就会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悔之无及。
如:《焦急》(龙应台)揭露了故乡环境日益恶化,以前田园风光渐被吞噬的令人悲痛、悲哀的现实。(涉及了环保话题)
二、体会文中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斑羚飞渡》中对斑羚群的赞叹、震撼;《猫》中“我”对自己冤死无辜小猫的无比内疚、自责、痛苦。龙应台对所谓“开发”对故乡田园变垃圾场、环境日益恶化的焦虑、无奈、悲愤的感情等。
三、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作用:顺叙:使文章脉络清晰,条理分明。倒叙: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避免呆板、平铺直叙。插叙:
1、对主要情节起补充作用,使文章内容更充实,情节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2、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3、深化文章中心。
4、帮助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等。
四、环境描写。
1、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
2、自然环境描写。①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品质。③突出中心、深化主题。④有时为下文某个情节做铺垫。
五、表达方式。
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六、线索。
1、以时间为线索。
2、以人物为线索。如《我的母亲》(胡适)。
3、以事件为线索。如《散步》(莫怀戚)。《斑羚飞渡》、《最后一课》
4、以地点变化为线索。
5、物品线索。如《羚羊木雕》。《猫》(郑振铎)
6、以人物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如 《春》(盼春——绘春——赞春)
七、表现手法。
1、托物言志。借外物表达自己的理想、志趣。如《爱莲说》《陋室铭》
2、借物喻人。如《开在尘土里的花》
3、对比手法。起突出、强调作用,深化主题等。如:《最后一课》小弗朗士前后的表现,感情的巨大变化,突出了最后一课的非凡意义,深化了爱国、憎恨敌人入侵的主题。
4、衬托手法。如《爱莲说》中“菊”和“牡丹”分别正衬和反衬“莲”,突出表现和赞颂了莲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的高贵品质。
5、欲扬先抑。如《白杨礼赞》“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再如:《致大雁》:“有人说你们怯懦──是为了逃避严寒,才匆匆地离开北国,飞向南方……是为了躲避酷暑,才急急地离开南方,飞向北国……是怯懦吗?为了这样一份“怯懦”,你们将飞入漫长而曲折的征途,等待你们的,是峻峭的高山,是茫茫的林海,是湍急的江河,是暴风骤雨,是雷鸣闪电,是无数难以预料的艰难与险阻……然而你们起程了,毫无半点迟疑,毫无一丝畏缩,昂起头颅,展开翅膀,高唱着凯歌飞上蓝天……
是什么力量,驱使着你们作如此长途的飞行呢?是什么原因,使你们年年南来北往,从不误期呢?告诉我,大雁,告诉我……如果可能,我想变成你们中间的一员,变成一只大雁。”
6、讽刺夸张手法。
7、插叙手法。
8、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9、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
八、结构文章的方法:常见的有“开门见山;卒章显志;首尾呼应;前后照应;设置悬念;运用插叙;过渡;铺垫;伏笔”等。
九、出题角度及思考方法
(一)针对标题出题——如“体会文章标题的妙处”。
1、有时标题能概括全文------的主旨,具有深刻的含义。
2、标题有时是文章的线索。
3、有的标题含蓄蕴藉,富有诗意,新颖别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4、有的标题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5、观察标题时要注意观察修辞。先点出修辞再分析好处。
(二)注意出题的位置。
1、开头。①可能是开篇点题或开门见山点明文章主旨。②总领下文,或引出下文对----的描写或情节的记叙。③可能是环境描写。④可能为下文----做铺垫。⑤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中间。①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照应前文或为下文作----铺垫。③是否是插叙的内容。④是否是环境描写或欲扬先抑的内容。
3、结尾。①结构上总结全文;或照应题目;或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使结构更完整。②内容上卒章显志,点明----的主旨,深化文章----的主题。③另一种结尾方式: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注意。
(三)针对中心思想出题或概括全文内容。(如“文章写了哪些-----”)要读懂作者想表达的主旨,读懂他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概括内容要逐段概括,要会找中心句,然后筛选、合并,逐条列出,避免遗漏。
(四)针对表现手法出题。(方法参照前文)
(五)品味语言。
1、词语。步骤:先解释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再具体分析词语在该处的作用。如:生动形象的写出或表现了----(要与表现人物性格或心情;与文章主旨;与作者思想感情相结合。)
2、句子。要先观察句子特点,判断是写哪方面的。如:是否是写人的?如果是,就从写人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神态描写的作用角度去分析。
再如:是否采用了修辞方法?是否是环境描写?是否是具有特殊作用的句子——主旨句、过渡句、设问句等?
2.记叙文阅读理解教案 篇二
记叙文是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记叙文阅读是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 其考点大致如下:
1. 概括内容情节。概括能力是基本的阅读能力, 对记叙文内容情节的概括, 一是着眼于全文, 一是着眼于局部。
2. 分析人物。一般而言, 中考记叙文中要求分析的人物大多是正面人物, 或者要求分析其性格特点, 或者要求分析其品格特点。
3. 理解词、句、段的含义及作用。含义, 往往指比喻义、象征义、反语义或言外之意。作用则要联系具体语言环境, 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去分析。
4. 品析语言。中考记叙文阅读的选文往往文质兼美, 语言上可圈可点、可咂可品。品味语言, 一般有三个角度:一是用词, 二是修辞, 三是句式。其中, 初中阶段以考查第二点最为多见。
5. 品析标题。一考标题的含义, 一考其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正确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理清文章的思路。
6. 品析手法。手法是一个很大的概念, 包括叙述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等。品析手法, 就是不仅要明了写了什么, 还要知道是怎么写的。
7. 把握主题。主题是作者通过文章内容表达的基本观点或基本情感, 是文章叙写、议论的目的。把握主题, 是解读记叙文本的核心任务。
8. 拓展表达。这类题目比较综合, 往往与主题领悟、对比阅读、口语交际等结合在一起考查, 如谈谈启示、讲讲理由、说说如何做等。
试一试:你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1. (2015·辽宁营口)
栅栏两边苹果甜
班超
(1) 艾尔和胡安住在普韦布洛村村口两幢并排的房子里, 尽管他们的房子十分相似, 但艾尔家的庭院里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苹果树, 而胡安家却没有。在艾尔看来, 除了家人和好脾气, 胡安拥有的东西很少。
(2) 春天, 苹果树蓬蓬勃勃地开出满树的粉色花朵;秋天, 苹果树的枝头缀满红艳、甜美的果实。这时, 艾尔每天都会对着苹果树吹嘘一番:“我的苹果树开出的花最美丽, 结出的果实最甜美, 这使我成为普韦布洛村最棒、最幸福的人!”“那的确是棵很美的苹果树。”胡安赞同地说, “你也让我们一同欣赏它的美丽, 我感觉很开心。”听到别人也从他的苹果树上获取益处, 艾尔的幸福减少了一大半。他越想越不高兴, 为了独享苹果树恩赐的幸福, 他悄悄地建造了一道高高的栅栏。
(3) 尽管如此, 有一年春天, 艾尔还是沮丧地看到, 苹果树的一根枝条已悄悄伸进了邻居家的庭院。艾尔想:“我不能剪掉它, 秋天它还会结出很多的苹果呢。不过, 胡安怎么可以从我的树上获得好处呢?”在粉红色花朵盛开的春天, 他异常烦恼;到了绿叶满枝头的夏天, 他心事重重;当果实挂满枝头的秋天来到时, 他决定解决此事。
(4) 艾尔站在庭院里采摘苹果, 他很努力, 却怎么也够不到栅栏另一边枝条上的苹果, 他很沮丧。然而, 第二天, 他在家门口发现了一个苹果蛋糕, 卡片上面写着“谢谢”, 署名“胡安”。艾尔恼火极了, 他白皙的脸涨得通红, 他把卡片摔到地上。胡安偷了他的苹果!
(5) 他带着蛋糕, 急匆匆地赶往市长家。他把蛋糕掷到桌上说:“看这个, 这是用从我家树上采摘的苹果制作的, 胡安犯了偷盗罪!”市长问:“你肯定做蛋糕的苹果是你的吗?”艾尔怒气冲冲地说:“当然!许多年前, 我父亲在庭院里亲手栽下这棵苹果树, 土地和树都属于我, 苹果当然也属于我。”市长说:“从现在起四天后, 法官将去普韦布洛村考察。你既然提交了案子, 肯定能得到公正的裁决。”艾尔皱起眉头问:“我应该怎么为法官准备证词?”“你已经站在自己一方讲述了事情, 但一个栅栏有两边, 就像所有争论一样。法官希望你了解问题的两个方面, 请你明天带着胡安的观点再来。”市长说。
(6) 艾尔朝家的方向走, 他努力想象胡安可能会说什么。树枝确实越过了栅栏, 胡安又那么贫穷, 任何食品当然都受他欢迎。“不过, 那是我的苹果树!”艾尔对着一条路过的狗, 语气坚定地说。
(7) 第二天清晨, 艾尔返回市长家, 说出了他想象的胡安一方的辩词。“他会说苹果落到了他家庭院, 因此变成他的了。”艾尔说, “但是, 如果一条狗跑进他家院子, 狗却不会变成他的。”艾尔为自己想出的精彩辩词感到十分自豪。“但胡安为什么要送给你苹果蛋糕呢?”市长问道。“为什么?嘲笑我呗!”艾尔说。市长说:“可是, 胡安没有能力送给别人食物啊。你的说法有欠妥当。一个栅栏有两边, 就像所有争论一样, 你还需要考虑一天。”艾尔勉强地说:“我将去和胡安谈一谈, 但这只会使我的证据更加充分!”
(8) 晚上, 艾尔坐在院子中, 出神地凝视着树木和栅栏。A微风下, 苹果树发出沙沙的声响;栅栏边, 盛开的小花也快活地眨着眼睛。艾尔想:“苹果树是我的, 所以它的果实也是我的。但是苹果落到了胡安家院子里……胡安为什么要送给我蛋糕呢?”
(9) 艾尔来到胡安家门口, 轻轻地敲了几下门。胡安打开门, 一看是艾尔, 就十分友好地笑起来:“你喜欢那个蛋糕吗?我必须感谢你。你家苹果树伸过来的树枝, 给我和家人增添了许多快乐, 春天的花开、夏天的绿荫, 都令我们无比幸福。我知道, 拥有普韦布洛村最棒苹果树的人肯定也是最慷慨之人, 但那些苹果, 当然属于你。我想, 我们从你的苹果树那里得到了如此多的幸福, 只把苹果归还给你就显得过于微薄了, 所以, 我妻子用所有的苹果烤成了一个香甜的蛋糕, 我们希望你喜欢它!”
(10) 艾尔白皙的脸涨得通红, 他感觉自己比一只蚂蚁还要矮小。此时, 他最初的气愤已经像绵白糖一般完全溶化在水中了。
(11) “你愿意和我们共进晚餐吗?”胡安指着餐桌说。餐桌上摆着一些简单的饭菜:豆子、米饭和玉米饼。艾尔知道, 明天法官到来时, 他不用提供任何证词了。他说:“我很乐意!和你们在一起, 我很幸福!但请允许我带点东西过来。”B说完, 艾尔连忙跑回家, 仔仔细细地选了一篮最大、最红的苹果, 带着这边的甜甜的苹果去了栅栏的另一边。
(选自2013年第9期《特别关注》, 有改动)
1.怎样理解文章标题“栅栏两边苹果甜”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选文第 (2) ~ (11) 段, 根据本文的故事情节, 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艾尔不满分享果树, 修建栅栏。 (1) 。 (2) 艾尔到胡安家考察, 得知真相。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艾尔两次“脸涨得通红”,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人物不同的心理。
(1) 艾尔恼火极了, 他白皙的脸涨得通红, 他把卡片摔到地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艾尔白皙的脸涨得通红, 他感觉自己比一只蚂蚁还要矮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有A、B两处画线的句子, 请选择其中一处分析其表达效果。
我选______处,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文中的胡安除了拥有“家人和好脾气”, 还拥有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写出两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 结合材料内容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周国平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幸福喜欢捉迷藏。我们年轻时, 它躲藏在未来, 引诱我们前去找寻它。曾几何时, 我们发现自己已经将它错过, 于是回过头来, 又在记忆中找寻它。”的确如此, 很多时候我们所追求的幸福, 不经意间已被握在手中, 可是我们却不曾感觉到它, 仍在苦苦地寻觅着。
幸福在哪里?文中的艾尔和胡安已经找到。你是否也已经把幸福握在自己的手中了呢?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获得幸福。 (不少于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015·江苏扬州)
木刻猴子
林文义
(1) 小时候, 常常看见祖父在把玩一件小东西:一整块黄杨木雕刻而成的猴子群像。猴子有三只, 做出三种截然不同的表情———一只双手掩着耳朵, 一只双手遮着眼睛, 另一只则显得十分心虚地捂住自己的嘴巴。祖父似乎很钟爱它, 常常独自坐在晚霞夕照的院子里, 无限怜爱地抚摩着它。
(2) 有一次, 我把木刻猴子放在膝头上, 翻来翻去地看。没什么意思嘛, 就是一块木头, 刻成三个猴子。表情很逗人, 可是没有发条, 不像机械、铁皮做成的猴子, 只要旋紧发条, 它就叮叮咚咚地打鼓敲钹。没什么好玩嘛!我翘着小嘴巴, 把木刻猴子还给了祖父。
(3) 祖父把我抱起来, 指着木刻猴子对我说:“阿公跟你说, 这三只猴, 是你阿祖给阿公的。这三只猴就是跟我们说, 非礼勿听、非礼勿看、非礼勿说……唉, 你还小, 不会懂, 就是常常听人讲的‘有耳无嘴’啦。”那时, 我六岁, 祖父的话, 我听不大懂, 但“有耳无嘴”这句话, 却印在了心里。
(4) 隔了一年, 祖父死了。沉默寡言的父亲把木刻猴子摆在神案上, 不知道是纪念逝去的祖父, 还是要提醒些什么。
(5) 念高中的时候, 不知道为了什么事, 我和母亲发生了争执, 我的嘴快, 说了一大堆气话。母亲泪眼汪汪的, 侧过头去, 看着神案上那个木刻猴子, 悲愤地说:“看到你阿公留下来的木猴没?你爸爸把它放在神桌上是要你们警惕, 不要乱讲话, 你阿公以前常常讲‘有耳无嘴’, 你难道忘记了?”
(6) 时间流水般逝去。有一次, 父亲静静地和我说话, 我从来不曾看过像他那般谦和、诚恳的父亲。他似乎内心有某些隐痛, 却又尽力掩盖:“这个时代, 谨言慎行是很重要的, 不要放言高论, 不要妄加评断, 平平安安过一世就可以了。”说着, 他从神案上把那三只木刻猴子拿下来, 充满深意地说:“你看看这三只猴, 不听、不看、不说, 这是有道理的, 独善其身嘛……”父亲叹了口气。在他们那个黯然的年代, 沉默成为他们一生的座右铭。
(7) 我说:“像这三只木刻猴子, 不听、不看、不说, 这样一个人, 他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独善其身, 这是多么消极的借口!”
(8) 父亲苦笑, 淡淡地说:“唉, 以后你慢慢会晓得的。”
(9) 又是几年过去了, 在不断的历练中, 我慢慢理解了父亲。我竭力要保持一点点纯真的自我, 但我发现, 虽不甘愿, 自己却也逐渐向世俗妥协, 时时处在自我的中。
(10) 父亲离开以后, 木刻猴子交到我的手里。这个从曾祖父传给祖父, 由祖父传给父亲, 再由父亲交到我手上的木刻猴子, 我是不是要再交给我的后代, 是不是还要告诉他们“有耳无嘴”?我觉得我不能这样, 我要他们活得更坦然、更磊落、更像他们自己, 不被人扭曲, 也不去扭曲别人。
(11) 点起一把火, 我把这个木刻猴子烧成灰烬。
(选自2015年第6期《读者》, 有改动)
1. 阅读全文, 完成下表。
2. 第 (8) 段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你从中读出了父亲怎样的矛盾心理?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细读第 (9) 段, 分析加点的“撕裂”一词的内涵和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联系生活实际, 谈谈你对“有耳无嘴”这一说法的认识。 (80~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015·福建福州)
消失的故乡
谢冕
(1) 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 我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 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通常, 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 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份欢喜, 我不是, 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2) 我认不出我熟悉的城市了, 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 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 而是, 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
(3) 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 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迷了路。我没有喜悦, 也不是悲哀, 我似是随着年华的逝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4) 为了不迷路, 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轻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 母亲总在井台上忙碌, 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A】井台上边, 几棵茂密的龙眼树, 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 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 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5) 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 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家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 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 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 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 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 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荫下, 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 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6) 那里有一座教堂, 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 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 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 与我同行的年轻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 而我, 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7) 我依然顽强地寻找。我记得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 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坡道。在斜坡的高处, 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 听见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 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 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 悠长而缠绵, 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 可是, 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 以及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
(8) 这城市被闽江所切割, 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 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 也诞生过林琴南和冰心。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处, 埋藏着飘着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另一边, 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 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屿, 那里荡漾着内地罕见的异域情调。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 却又深深萦念怀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的家。
(9) 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城, 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汇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 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 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 也构成了我童年的梦境。然而, 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 清除花园和草坪, 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 【B】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的改装, 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 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 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无边的消失。
(10) 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 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 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
(选自谢冕随笔集《流向远方的水》)
1.综观全文, 面对“消失的故乡”, 作者表达了_______、_______的情感。
2.阅读第 (3) ~ (7) 段文字, 将“故乡消失的风物”填写完整。
故乡消失的风物有:老家屋后的梅林, 迎着风霜绽放的梅花;妈妈洗菜、洗衣的水井, (1) , (2) ;长满水草的河渠, (3) ;充满欧陆风情的街巷、教堂;“我”北上求学时走过的通向江边的石阶道, (4) 等。
3. 根据第 (9) 段的内容, 简要说说是什么“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本文语言富有意蕴, 请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 自选角度, 做简要点评。
【A】井台上边, 几棵茂密的龙眼树, 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 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 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B】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的改装, 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 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
我选______句。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城乡的开发建设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难免产生矛盾冲突, 对此, 你有何感想或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2015·重庆)
炸豆 (1)
阿慧
(1) 天上是金黄的太阳, 地上是金黄的豆田。数千亩黄豆在豫东平原成熟, 没有遮拦的那种黄, 每一片豆叶都似纯金的。
(2) 露水一夜间打落金片似的豆叶, 豆叶就在豆棵 (2) 下打了卷、褪了色。那叶面的金色被太阳光收了, 凝固在豆荚里, 黄豆就黄得耀眼了。
(3) 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 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 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的梦。掉光了叶子的豆棵、豆荚如紧密的鞭炮, 从头坠到根, 蓄意沉甸甸地爆裂。镰刀反射太阳的光芒, 豆棵在农人的脚边齐齐倒下。
(4) 割掉豆棵的田地, 灰秃秃一片平坦。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 黄衣的是姐姐, 红衣的是妹妹, 慵懒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
(5) 姐妹俩一进豆地就低头寻找, 找到一粒黄豆就放进搪瓷茶缸, 叮当响了一声, 叮当又响一声, 小姐俩在豆的音乐里喜悦。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 胖胖地躺在那里, 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小姐俩爱惜地把它们捡起, 粒粒裹带女娃的牵挂。奶奶患了严重的眼疾, 眼睛红肿成一条细缝。夜夜枕边有炸豆的声响, 奶奶似闻到黄豆的醇香。奶奶说:“有碗豆芽汤喝, 该多好啊!”可是, 豆还没有脱粒归仓。小姐俩就端起茶缸来到豆地, 眼见各自茶缸里的豆粒, 像太阳一样越升越高。
(6) 突然, 小妹锐利地一声尖叫, 茶缸咚地掉在地上, 豆粒惊恐地蹦跳, 纷纷逃入草叶。一条蛇盘成腐败豆叶的颜色, 小妹懵懂地扒醒了它幽暗的梦。那蛇迅速伸展阴冷的身子, 曲曲弯弯去追红衣小妹。小妹惊梦般逃向地头, 那里有棵高大的苦楝树。小姐姐扭头发现小妹的危险, 她大叫着追蛇。蛇昂起尖脑袋, 麻花着软身子, 追逐妹妹, 小妹惊叫得不成样子, 田野的空气忍不住战栗。小姐姐举起茶缸砸向蛇头, 蛇疼得一抽, 辨不清方向, 冲向路边的水沟。
(7) 小姐俩背靠苦楝树, 小脸儿如苦楝果般白白黄黄。镰刀割去粗硬的豆棵, 留下钉子似的斜尖儿。斜尖穿透小姐俩单薄的布鞋底, 扎破她们白嫩的脚板。麻麻扎扎的细小伤口渗着丝丝鲜红的血。小姐姐把树下的尘土拢起一个温软的小丘, 姐妹俩的伤脚埋进面粉似的细土里。带着太阳温度的细土暖洋洋地抚慰了伤痛, 小妹的泪水在柔嫩的小脸上渐渐干成两道白印。
(8) 小姐姐蹒跚地找到搪瓷茶缸, 沿着蛇追赶的布满豆茬的路, 把散落的黄豆重新拾进茶缸。姐妹俩回家的脚步歪歪扭扭。
(9) 拾来的豆粒, 被小姐俩放进黑瓦盆, 倒上清水, 蒙上毛巾, 她们像大人一样端坐, 等待豆的长大。夜晚, 小姐俩坐在患眼疾的奶奶的床边, 更像两个大人了, 她们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
(10) 瓦盆里的豆发了芽, 一根根白嫩嫩的豆芽, 顶着黄澄澄的大脑袋, 咧嘴朝小姐俩憨笑。那天, 奶奶喝了三碗乳白、滚烫的豆芽汤, 舒坦坦地睡了一天又一夜。醒来时, 奶奶红肿的双眼消了不少肿, 模糊的血丝消退了。眼清目明的奶奶, 掀开盖着白毛巾的瓦盆, 豆芽又长胖长高了。只是有些奇怪, 有些豆芽, 头上顶着透明的小白帽, 有些呢, 却戴着油亮亮的小绿帽。
(11) 小妹在黄豆芽瓦盆里, 悄悄撒了一小把绿豆, 那豆芽就黄黄绿绿的了。
(选自2014年8月23日《人民日报》, 有删改)
【注】 (1) 炸豆:指豆类作物成熟时, 豆荚自行爆裂。 (2) 豆棵:指豆类作物的秸秆。
1. 阅读全文, 填写下面的表格。
2. 结合上下文, 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 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 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 人和镰刀都酝酿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 黄衣的是姐姐, 红衣的是妹妹, 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下面的句子的妙处。
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 胖胖地躺在那里, 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小姐俩“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 联系全文, 说说她们的“长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本文为什么以“炸豆”为标题?联系全文, 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一听:你一定会深受启发!
批阅学生完成上述四篇真题的情况, 我发现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理解不到位。理解是正确阅读的基础, 更是高效答题的前提。少数同学因为阅读习惯不佳, 理解能力发展滞后, 导致答题时只能浮在文字表面, 较难进入内容、情感的层面。
二是审题不清晰。没有清晰的审题, 答题必然成为糊涂账, 甚至南辕北辙。审题时, 同学们既要注意题干部分的文字表述, 读出其中的提示和限制, 也要注意分值, 根据分值大致确定答案的要点数目。少数同学缺少严谨审题的习惯, 读题时只是简单地扫一眼, 这样马虎审题必然导致红叉滚滚。
三是答题不规范。很多题目的解答都有一定的范式, 而范式中就包含了答案的诸多要点。藐视范式, 不规范答题, 必然导致丢三落四, 回答不完整。
结合“考点透视”部分所列的八大考点, 我们来具体说一说记叙文阅读的答题之道。考点一:概括内容情节
概括记叙文的内容情节, 首先要考虑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同学们应抓住这六要素, 以“某某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了什么事情, 结果如何”来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时, 先看原文中有没有可用的词句, 如果找不到可用的词句, 再自己组织语言加以概括。如果是填空题, 则应先琢磨题目给出的示例, 然后仿照示例组织语言。
考点二:分析人物
分析人物题有两类考法:一类只要求说出人物有哪些性格或品格, 这类题目分值低, 往往只有1~2分, 写出一个点得1分, 只要概括正确即可;另一类则需要结合相关词句或细节进行分析, 答案最好组织成“从……可见他……的性格 (或品格) ”这样的句式。
与性格相关的词汇有:温和、热情、开朗、谦逊、自信、老实、忠厚等。与品格相关的词汇有:善良纯洁、正直无私、宽容大度、临危不惧、不屈不挠等。描绘女性常用的词汇有:心地善良、善解人意、心思细腻、温柔体贴等。描写农民常用的词汇有:勤劳、善良、坚韧、朴实、忠厚等。
考点三:理解词、句、段的含义及作用
对词、句、段的含义的分析, 要遵循“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的原则, 联系具体语言环境, 借助上下文进行推测。这类句段, 往往指那些能提示或概括文章中心的句子, 结构上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句子, 或是在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上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
对词、句、段的作用的分析, 内容上一般从点明中心、刻画人物、抒发感情等角度去思考;结构上一般从呼应标题、引起下文、总结上文、承上启下、伏笔铺垫等角度去思考。结构作用要看其在文中所处的位置:如果在开头, 往往有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引起下文等作用;如果在中间, 往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在结尾, 则往往有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给人启迪、点扣标题、首尾照应等作用。
考点四:品析语言
品析语言, 一般要求分析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如果是动词或形容词, 答题时可写成“这一 (系列) 动词 (或形容词) 生动准确地描写出了事物 (或人物) ……的特点, 表现了人物……的心情 (或性格) ”。如果是叠词, 则可以写成“描写出了事物 (或人物) ……的特点, 表现了人物……的心情 (或性格) , 使语言具有音韵美”。当然, 以上格式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不可硬套。
关于修辞, 前面已经说过, 这里只强调一点:分析修辞作用时, 有时不仅要分析该修辞写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 (情态) , 还要分析其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情感心理。
句式角度, 一般就是分析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的表达效果。整句的表达效果是富有节奏、音韵和谐、表意强烈、极有气势。散句的表达效果是富有变化, 能够自如地表情达意。长句的表达效果是表意严密、精确、细致, 语意贯通, 气势磅礴。短句的表达效果是短小精悍、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性强。需要强调的是, 无论从哪个角度赏析语言, 同学们都要结合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考点五:品析标题
解答标题含义题, 一是从标题中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 联系文章内容, 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二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入手, 联系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标题的作用主要有: (1) 交代写作对象; (2) 概括主要内容; (3) 奠定情感基调; (4) 贯穿全文的线索; (5) 设置阅读悬念; (6) 揭示文章主题等。
考点六:品析手法
记叙文有多种写作手法, 如叙述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等。
叙述手法中常考叙述顺序和叙述人称。叙述顺序里常考倒叙和插叙。其中, 倒叙的作用是制造悬念, 使情节富于变化, 以吸引读者;插叙的作用是补充内容、丰富情节、照应上文, 或为下文做铺垫。叙述人称里常考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其中, 第一人称的作用是叙述亲切自然, 给读者以真实之感;第二人称的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描写手法里常考的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侧面描写是正面描写的补充, 或以人物映衬, 或用环境烘托, 或通过事物加以点染, 它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 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表现手法里常考的是对比、衬托、讽刺、照应、铺垫、伏笔等, 而考得最多的则是对比和衬托。其中, 对比的作用是突出事物的特点, 更好地表现事物的特征, 突出文章的主题;衬托则是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为陪衬, 以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 使之形象鲜明, 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考点七:把握主题
主题, 也叫主旨、中心思想。概括一篇文章的主题, 通常采用诸如“文章通过……的叙述 (或描写) , 讲述了一个……的故事, 赞美 (批判、抒发等) 了……”这样的句式。
考点八:拓展表达
要回答好拓展表达题, 同学们需要勤观察、勤思考;同时, 要广泛阅读, 开阔视听, 不断地吸取营养。只有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材料, “谈”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具体答题时, 同学们要针对话题选取适当的角度具体阐述, 避免空谈、泛泛而谈。“谈”的内容应从原文生发, 要做到中心明确, 能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此外, 还要注意结合题意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 语言力求简明扼要 (注意字数要求) 。
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一) 面试
许国江
小林家在苏北里下河地区, 来苏州前, 他是乡政府的一名公务员, 有固定的工资收入, 生活也比较安定。可小林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满意, 觉得在乡政府机关工作不能发挥自己的专长, 更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苏州是长三角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那里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他希望在苏州寻找到自己发展的空间。他不听亲友们的劝阻, 向乡政府递上一纸辞呈, 毅然来到了苏州。
小林来到苏州之前, 曾给自己设想过许多困难, 所以即便暂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他也并不后悔, 也不气馁。他想, 好事多磨, 凭自己的能力和才干, 迟早会找到一家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的。
果然, 有一家大型企业看了他的材料后, 觉得公司很需要像他这样的人才。人事主管和小林接触了几次, 对他的印象很不错。人事主管对小林说, 符合他们公司招聘条件的共有4人, 根据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 要在4人中选拔1人, 究竟选谁, 得经过总经理面试以后才能确定。人事主管要他某天下午2时到总经理办公室接受总经理的面试, 并预祝小林面试成功。
这天下午, 小林准时来到公司。人事主管说, 总经理要分别对4人进行面试, 小林排在第3位, 要他稍等。
【A】就在这时, 小林的手机响了, , 立马找到人事主管, 说自己不能接受总经理的面试了。他母亲病重住院, 他是独生子, 必须立即回家。
人事主管说:“我理解你的心情, 可是顶多还有一两个小时就要轮到你了。俗话说, 过了这个村就没了那个店, 机会难得, 我看你还是等面试以后再回家吧。”小林说:“我的心绪很乱, 我母亲是多么需要她唯一的儿子啊, 我恨不能插翅飞到母亲身边。我一刻也不能耽搁了, 我现在就得走!请你向总经理招呼一声, 就说我小林谢谢他了。”
轮到小林面试的时候, 人事主管把小林的情况详详细细地向总经理做了汇报, 话语中充溢着怜惜之情。【B】总经理一边看小林的应聘材料, , 没有做任何表态。
小林是个人才, 人事主管非常赏识他, 对他因故未能参加面试而失去了被录用的机会深感惋惜。岂料傍晚时分, 总经理找到人事主管, 要他汇5000元钱给小林, 并且通知小林公司已正式录用他, 要他安心给母亲治病, 等母亲病愈后, 就来公司上班。
总经理做出这样的决定, 是人事主管始料未及的, 他的心里不禁产生了一个疑念:难道小林和总经理已经有过接触?或者……他微微愣了愣, 对总经理说:“可小林没有参加面试啊!”
总经理说:“是的, 小林是没有参加面试, 可他已经通过你向我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别犹豫了, 你这就按我说的去办吧。” (选自2015年第1期《天津文学》, 本刊有改动)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5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读全文, 说说小林最终被录用有哪些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 分析加点部分的表达效果。
【A】就在这时, 小林的手机响了, , 立马找到人事主管, 说自己不能接受总经理的面试了。
【B】总经理一边看小林的应聘材料, , 没有做任何表态。
我选____句,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 说说主人公小林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说说最后一段中的画线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当“孝子”
贾泽宇
阳光和煦的晌午, 我小心地搀扶着脚伤未愈的老龚慢慢下楼, 向我停车的地方挪去。
楼旁墙根下一群晒着太阳的老邻居, 用好奇的目光盯着我们。等我们走近, 一位大爷探着头急急地问:“老龚啊, 脚伤好点了吧?这是出去转转?”老龚停下来解释:“今天是去医院复诊。”旁边的奶奶一边细细打量着我, 一边笑眯眯地追问:“这位小伙子是你家侄子吧?最近常过来看望你嘛!”老龚听了, 略显尴尬地笑。我也羞赧地拉着老龚赶紧继续往前走。身后叽叽喳喳的称赞着实让我汗颜, 更加剧着我的愧疚。因为我非但不是老龚的亲人, 而且可以说是“罪人”。就在一个多月前, 正是由于我开车不慎, 才把骑电动车的老龚碰倒, 摔成脚骨骨折的。
出事后在现场, 我立刻把受伤的老龚扶进我车里。当时他的脚面只是局部红肿, 而且还能走动。老龚似乎并不太在乎自己的伤情, 只是催促我赶紧找地方把他的电动车修好, 让我别耽误了他去接孙子放学。看着他的脚伤, 我坚持让交警和保险公司过来勘查现场, 再带他去医院拍个片子。当拿到医院的诊断证明书, 听到医生建议他住院治疗时, 我完全傻眼了。对于这样的检查结果, 老龚更是惊异。他反复向医生念叨, 他那有心脏病的老伴还等着他回去照应呢。他要是住了院, 谁又能天天代替他去接孙子上学放学?
见此情形, 医生告诫我说:“好好劝劝你父亲吧, 老人家年纪大了, 骨骼恢复起来慢, 家里的事情你们年轻人应该多承担承担。”我被医生的话堵得一时语塞, 更不好意思道出实情。可任凭我和医生怎么劝说, 也拗不过老龚一定要回家的决心。
当晚, 我送老龚回到家。老伴看着他绑着固定绷带的脚, 眼泪就簌簌地下来了。考虑到老龚在家休养的困难, 接下来的这段时间, 我隔三岔五地就去探望他。可每次我过去, 几乎都是老龚一个人在家。老龚的老伴不是替他接送孙子, 就是到儿子家帮他们烧饭照应家务去了。老龚自己也不老老实实躺在床上休息, 总是在家里拾掇忙碌着。看到我一脸的忧心忡忡, 老龚总是若无其事地说“:没事的, 你放心, 我这几天感觉好点了。”他一方面总劝我不用总来看他, 但我每次来了, 他总会要我多陪他一会儿。看得出, 老龚是个很爱和人聊天的人, 而平时老两口的生活很冷清。等我这个肇事者要走了, 他似乎还有点不舍。
复诊的结果令人高兴, 老龚的脚伤已基本恢复了。在保险公司签订赔偿协议那天, 我第一次见到老龚的儿子。在谈判桌前, 老龚的儿子、儿媳, 老龚的弟弟、弟媳, 还有一帮我从未谋面的龚家亲戚都聚齐了。他们群情激奋地再次表达了对我过失撞人的不满, 七嘴八舌地提出各种附加条件。只有老龚在边上始终低着头, 眼神不安地坐着。
几轮商议下来, 赔偿的金额总算谈妥。我在协议书上签下名字, 将笔递给老龚。他颤抖着接过笔, 默不作声好一会儿, 像在逐条审读协议上的所有条款。
最后, 在家人的催促下, 老龚猛然提起笔, 在那份协议书上用笔“唰唰唰”地将那些密密麻麻的附加条款全给划掉了。 (选自2016年1月8日《扬子晚报》, 本刊有改动)
1. 请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补全下面的内容。
A开车不慎, 碰倒老龚→B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D商议赔偿, 划去条款
2. 老龚为什么“一方面总劝我不用总来看他, 但我每次来了, 他总会要我多陪他一会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讲究前后呼应, 请从前文中找出与“在保险公司签订赔偿协议那天, 我第一次见到老龚的儿子”相呼应的句子, 并分析这样写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以“当‘孝子’”为题, 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结合文章具体内容, 简析老龚这一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关于母亲的一件尴尬事
陈柏清
(1) 这个情节, 在我幼年的心中曾纠结很久, 仿佛乱麻球, 缠绕着矛盾, 不愿提起、触碰。
(2) 我小时候比别的孩子上学早, 因为母亲身体不好, 无暇看顾我。那时的乡下小学, 还要求勤工俭学。夏天上山采野果、打松子, 都要交一定的数量。冬天的时候, 就要往学校交肥粪:牛粪、马粪、驴粪、猪粪……各种动物的粪便。这些粪便中的驴粪、牛粪、马粪最招人喜欢, 只是在用小粪叉往粪筐里弄的时候需要一定的技术。我不行, 没那种遗传和潜移默化的家教。我大多数时候只是尴尬地围观, 通常出去一圈什么粪也捡不到。我们家是下放户, 是接受劳动改造的, 所以爸爸妈妈都是一切从头学起, 何况我。
(3) 但是学校的任务不能马虎, 交不到一定数量的粪分, 就要被批评, 还得在全校大会上检讨;并且最要命的是, 罚钱。这个, 对于我们这个贫困的家庭, 实在不能有。尽管, 每天早晨去上学时, 哥哥姐姐把他们捡到的粪给我匀一点。管估分的班长也很同情我, 每次都往高给我估, 比如王小三一块牛粪就估5分, 可是当身材瘦小的我把快有我高的粪筐放在地上, 里面只有一小块冻得硬邦邦, 说不定还挂着白霜的孤单可怜的牛粪时, 班长偷偷给我写8分。他往那脏兮兮的绿塑料皮小日记本上写数目时, 一边冲我眨眼睛, 一边狡黠地露出一颗小虎牙冲我乐。
(4) 虽然各方都在帮我, 可是我仍然交不够。在最后的期限到来的头天晚上, 我很伤心地坐在油灯下一直就那么烦人地哭, 像江南的梅雨似的。哥哥姐姐生气地责备我怎么不早说, 妈妈安慰我说:“别怕, 妈妈想办法。”我想, 什么办法呢?但是什么办法, 我也是没办法。我睡到半夜, 因为突然想到粪分还不够, 就醒了, 或者是因为头顶感到了从开着的房门吹进来的风。我迷迷糊糊地走到后门口。我们家有一个后门, 平时不怎么开, 因为一般人家都是走前门的。我看见后门开了, 就走到后门那里去, 撩开门帘, 一股冷风直冲过来, 我一激灵, 灌了一口凉风, 一下清醒了。仔细一看, 朦胧的月光下, 好像是我母亲, 正拎着一筐东西快步走过来, 我本能地赶紧放下帘子, 钻回被窝里去。
(5) 不一会听见插门声, 母亲走进来, 我能感觉到她的身体似乎散发着凉气。她掖了掖我的被角, 然后上炕躺下。我不是一个很笨的孩子, 我猜得到母亲干吗去了———我们家后院是村里的牛圈, 里面有十几头牛, 我想我的粪分有着落了, 可是心里也有一种说不清的纠结。我们家家教是很严的, 别说偷拿东西, 就是说一句谎, 也是要被父母严厉责备的, 所以那一夜我心里很矛盾, 甚至有点第二天不想拿那些牛粪去上学的心, 可是不拿, 我可没有钱缴罚款, 也很怕羞。于是, 我心情复杂地翻了两个身, 然后睡着了。
(6) 当然, 第二天我拿着满筐的牛粪上学去, 分一下就够了。我不问, 母亲也不说粪从哪里来, 甚至我很奇怪哥姐也不问, 早晨帮我提上粪筐就走。所以我怀疑哥姐都懂, 甚至他们也这样被母亲帮过。
(7) 但我心里一想起这件事儿还是有些不舒服, 像眼前突然被扔了一团烟雾。当然, 我上学的第二年这种规定就被取消了, 因此, 我母亲不用再这样做, 我心里也就舒服多了。但是, 当我莫名其妙地突然想起这件事儿时, 心里仍然感觉不痛快。直到母亲去世, 我依然是这种感觉, 仿佛一件完美的东西, 我在心理上需要忽略它的瑕疵。
(8) 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一本关于狼的小说。里面说母狼带着小狼想走出荒漠, 可是冬天的草原甚至找不到一只老鼠来充饥。走了很久, 母狼和小狼都已经筋疲力尽, 最后的时刻, 母狼咬破了自己的大腿, 让小狼吸食自己的鲜血。我眼前闪现出母亲, 她是受过高等教育的, 并且家境优渥, 在我仅有的对她的印象里, 我绝对可以说她是把自尊看得甚至高过生命, 有自己独立思想的女人。我又痛苦地想到她黑夜里到牛圈去偷拿牛粪。有思想和没思想的人对这样的事情的痛感程度是不一样的。我知道母亲生前一直遗憾孩子们生活在这样的条件下, 是受了大人的拖累, 对孩子们抱着她不该有的歉疚。我至今不能使用“偷”这个词来形容这件事儿。 (选自2016年1月21日《羊城晚报》, 本刊有删改)
1. 本文标题是“关于母亲的一件尴尬事”, 通读全文, 请概括尴尬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 (3) 段所写内容似乎与母亲没有什么关系, 是否可以删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母亲的做法是不是“偷”?请联系生活实际, 说说你的看法。 (不少于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初中记叙文阅读理解教学方法探究 篇三
一、弄清记叙的要素、线索、表达方式及文章类型
在拿到一篇记叙文阅读理解时,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叙述了什么故事、有哪些人物,这是理解一篇文章的基础。在阅读中需要弄清几点必要事项:
1.弄清记叙的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一般指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但是由于记叙文中经常出现的时间、地点不明,无法获取到准确信息,因此记叙文又归纳为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
2.弄清记叙的人称、记叙的线索、记叙的顺序
记叙文的人称往往以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三种形式存在。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弄清记叙的顺序可以知道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范进中举》就是以范进中举这件事情为线索展开的情节。
3.弄清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一般来说,记叙文多采用叙述、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有时也会使用少量议论或说明。表现手法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后态度变化,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还通过“攥”“舒”“缩”“揣”等动作细节描写,刻画出胡屠户那副贪婪虚伪的小人相。
在通读全文的过程中,还要分辨出文章的类型,是以人为主还是以事为主的记叙文,阅读的突破口也不相同。《范进中举》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分析来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归纳中心思想,便是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二、弄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归纳中心思想
在初步阅读了文章后,弄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内容关系到是否可以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很多学生不能准确的进行解题,或者面对题目一知半解的状态就是由于对中心思想的表达还不明确,导致解答跑题、答非所问、答不到点子上等情况。如何才能把握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呢?首先要根据文章的结构、内容出发,从故事围绕的情节展开的描写作为解题思路,最后总结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如《范进中举》以范进中举前后为中心展开故事情节,把各种人物搬到生活的舞台上,用各种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通过范进和胡屠户两个形象的塑造,谴责了追求功名富贵的肮脏思想和封建社会丑恶的道德风尚,揭露出科举制度给读书人带来的毒害。因此,要想把握文章的思路与思想,在阅读文章时,首先要理解文章的主题,把握人物的性格,其次要仔细揣摩作者独到的语言特色,尤其是对人物语言和动作语言的描写,来更深了解文章的内容。
三、段落阅读,抓住中心句或中心语
阅读理解中“仔细阅读全文回答问题”或者“阅读某某段……回答问题”类的题目,考察的是我们的段落阅读能力。段落阅读要明确段落内容,分清层次,理解语段中句子之间的联系,能抓住中心句或中心语。如《范进中举》的阅读题目“第五段范进喜极而疯片段,给划分层次,并分析这里有哪些文句使用反复,这种反复说明了什么?”看到这个问题后,首先要仔细阅读第五段的内容,然后把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划分为昏厥——疯跑——跌倒——疯走上集四个层次。标出文中重复的地方有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我中了”这句话。然后在联系上下文体会这几个词的用意,“拍手、笑”表现出范进高兴过度已经到了疯狂的状态,“我中了”表现出范进太过重视科举考试的结果,已经完全占据了他的心。将中心语和中心句的理解再带入到段落中去,可以看出古代的科举制度所带来的毒害。
四、全面理解,读出个人的主观感悟
只有在全面理解、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才能读出个人的主观感悟。因此我们的主观感悟不能脱离全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出发,并结合段落细节的描写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主观感悟也是对文章进行的小结思考,从《范进中举》这篇文章总结出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圆滑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同流合污。将这种总结再升华一下情感就变成了个人的主观感悟:从范进的身上,我们可以察觉到明清之际中国衰落的些许原因。一个民族的知识分子,应该是这个民族思想上的灵魂,这个灵魂被窒息、被扼杀,这个民族也就没有了生机,没有了希望。个人主观感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最高境界,感悟的层次越深刻,说明理解的能力也就越强。
在掌握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学生进行阅读强化训练,使学生在练习中将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转化为一种学习和应用能力,并不断积累做题经验,丰富自己的解题思路,从而提高记叙文阅读理解的解题能力。
4.初三记叙文阅读教案 篇四
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1.尽量利用原文语句。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
道听途说,道,指道路 ; 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 ; 执策而临之,策,马鞭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 “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课内阅读练习
(二)《我的母亲》(17分)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零二、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扑克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爱母。
1、从选文中的那些地方看出母亲既是“慈母”又是“严师”?(3分)
此题可概括叙述,也可答具体事例。如:母亲听了“我”一句轻薄的话后,重重地责罚我;“用舌头舔我的病眼”,充分表现了“我的母亲”既是“严师”又是“慈母”。《列夫·托尔斯泰》(12分)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作过无可置疑的描述。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1、请分别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托尔斯泰有着怎样的眼睛?)(3分)第一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第二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课外阅读
心中有景 南山下有一座庙,庙前有一株古榕树。
一日清晨,一个小和尚起来洒扫庭院,见古榕树下落叶满地,不禁忧从中来,望树兴叹。
忧至极处,便丢下笤把奔至师父的堂前,叩门求见。
师父闻声开门,见徒弟愁容满面,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急忙询问:“徒儿,大清早为何事如此忧愁?” 小徒弟满腹疑惑地诉说:“师父,你日夜劝导我们要勤于修身悟道,可是,即使我学得再好,人难免有死亡的一天。到那时候,所谓的我,所谓的道,不正如着秋天的落叶、冬天的枯枝一样,被一堆黄土所埋没吗?” 老和尚听后,指着古榕树对小和尚说:“徒儿,不必为此忧虑。其实,秋天的落叶和冬天的枯枝,在秋风刮得最急的时候,在冬雪落得最密的时候,它们都悄悄地爬回了树上,开成了春天的花,长成了夏天的叶。” “那我怎么没有看见呢?”
“那是因为你心中无景,所以看不见花开。”
面对落叶凋零而去憧憬含苞待放,这需要有一颗不朽的春心,一颗乐观的心。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幸在你不备的时候打击你,但是我们没有必要为了等待这一天的到来,而整日忧心忡忡,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不仅可以化解烦恼与不幸,而且每天都会有一种愉快的心情让自己的生命鲜活起来。
只要心中有景,何处不是花香满径。
2老和尚虽年事已高,但他乐观地面对生活,从对他的语言描写中可以找到答案,试找出来。
非凡的蜻蜓(10分)
在昆虫中,蜻蜓的飞行别具一格。不仅飞快的速度令人惊叹,还有那悠闲、自如的飞行姿态也常是变幻莫测,尤其是在变换方向时,仍可完成漂亮的飞行动作。它们可作短距离飞行;也可成群地自转飞行;时尔滑翔向前、回转,时尔垂直向上,去追捕具有相同飞速的苍蝇。它们在飞行中交配,常作结伴飞行,而最值得惊诧的是它们的飞行耐力。一位昆虫学家曾这样描述它们:在连续几个月内,每天,当太阳初放光芒之时,它们便开始不停地飞,仅在晚上(天气不好时,偶尔也在白天)作片刻休息。有些蜻蜓擅长旅行,它们可飞越几千万公里,从某一大陆飞往另一大陆。
蜻蜓具有异常发达的翅肌和腹背面的气囊,囊内贮有空气,可调节体温,也是使之毫不费力地停留在空中的奥妙所在。正如保罗·罗贝尔所说:“这就是为什么昆虫能够轻松自如地在空中飞行如此长的时间,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总是在有阳光时飞行的缘故吧!否则,一旦气温下降,它们的比重就会增加。”
蜻蜓发达的头部和那更为发达的眼睛构成了真正的头盔,使它们能观察周围的一切。蜻蜓的复眼中有一二十个到三万个单眼,每一个眼与“脑”的神经末梢连接。这就给我们解释了蜻蜓捕食的高超技能,以及其他捕食者难以接近它们的原因。另外,它们有连着前胸的细长的颈,通常缩在头部后面,所以蜻蜓的头部异常地灵活。
蜻蜓凭着自己高超的飞行技能,有力的咀嚼口器和其他特点,无疑已成为一种可与鸟类中的猛禽相比的可怕的捕食昆虫。那么,它们究竟以何为食呢?它们在飞行中捕食活的昆虫,主要是虻、苍蝇、蚊子,也吃蝴蝶。它们似乎十分害怕具毒腺的昆虫,如蜜蜂、金龟子等。蜻蜓也相互吞食,尽管这并不普遍,但毕竟存在着弱肉强食的现象。
蜻蜓如此善于飞行,而它们的幼虫(称水虿)却只能在水中成长:独特的“脸盖”使这些水虿(chài)成为池塘中的一霸,腹部尽头的鳃是供其呼吸的器官。蜻蜓由水虿变为成虫要经过多次蜕壳,少者七次,多者达十五次。此时,蜻蜓开始离开水面,告别昨天的水栖生活,开始真正的空中生活。
在通常情况下,蜻蜓的生命周期为一年,成虫一般活到春末或夏季,而它们的卵则可以度过秋冬,直到第二年的初春。欧洲地区的蜻蜓一般每年繁殖二代。有些种类的蜻蜓的生命周期可长达三年四年,甚至五年。
那么,蜻蜓的天敌是谁呢?事实告诉我们:在生命的大千世界中,任何肉食者对比它更强大的对手来说,终究只能是牺牲品。比如:鱼,尤其是鳊鱼、鳟鱼、鲈鱼都捕食蜻蜓的幼体,而对于雌性成虫来说,它们到水中产卵的时候,也有可能遇到这些剋星。
青蛙和鼩鼱(qújīng)似乎也偏爱捕食蜻蜓,蹼足类、涉禽类也都把正在孵化中的水虿作为主食,而成虫则常常遭到隼的追捕。
众所周知,鸣禽类中的翠鸟最善捕食蜻蜓幼体,保罗·罗贝尔写道:“我在翠鸟的胃里,发现了八条正在羽化的幼体。这种漂亮的翠鸟也把蜻蜓的成虫带给自己的孩子,在它们的鸟窝里经常可以发现不少的翅膜和家宴的剩餐。”
昆虫类中的斑蝥、水边蚂蚁、龙虱以及灰蝎蝽也会向蜻蜓发起进攻。
在欧洲上空飞翔的蜻蜓有几百种,在热带地区,在亚马逊河源头,在喜马拉雅山脚下,有成千种!除了南北极之外,蜻蜓几乎无处不飞翔!
5.现代文阅读 记叙文专题教案 篇五
现代文体主要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报告文学、儿童文学、民间文学、杂文等。文体主要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记叙文】:
一、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几种重要表达方式:
记叙文中最重要的表达方式,考查最多的应该是描写、议论和抒情。
1、描写:是记叙文中写人状物常用的一种手法。好的描写常常可以使形象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根据描写的对象,描写可以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
人物描写:其中又有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之一。(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
景物描写:其中又有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主要作用是交代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突出主题等。(①提供背景和场所 ②烘托人物,渲染气氛 ③暗示人物性格 ④暗示人物心情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
特点:①情景交融 ②抓住景物的特点 ③抓住景物的顺序 ④生动的语言描写)
细节描写:文章中那些细致而又特别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环节所作的特写式描写,它是叙事性文章的最小描写单位。它把事物最细微、最本质的情状特点,鲜明而又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根据描写的方法,描写又有白描、工笔,直接描写、间接描写,主观描写与客面描写等。在初中阶段,我们主要应该掌握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两种方法。
直接描写,也称“正面描写”,就是对人物、事件所作的直接地刻划。间接描写,也称“侧面描写”,就是对所描写的对象不作直接的刻画,而是借助于媒介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人或物。这种描写方法比较含蓄、委婉,能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像空间,更加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抒情:即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常用的抒情方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寓情于景、寓情于理、寓情于事)。在记叙文中,间以抒情性的文字可以使文章的情感更加丰富、强烈,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议论:即作者对某个对象或问题发表见解,表明观点和态度。它是议论文中的主要表达方法,但用在记叙文体中可以起到点染主题,评价事物,折射作者理念的作用。
三、记叙文记叙的顺序:
记叙文的常用叙述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1)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写法通常叫做顺序。顺序的段落层次跟事情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顺叙的使用最为广泛。
(2)倒叙。倒叙就是将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或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叙述,然后依“自然时序”进行叙述。倒叙并不是由“尾”至“头”的整个的逆叙,而是局部的“倒插”。一般说来,情节曲折、复杂的事情才须倒叙,如果中心明确,材料简单,事情发生的时间较短,就不必用倒叙。补充(文章)情节,丰富人物性格。
(3)插叙。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过程中,插入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然后再接叙原来的事情。插入的内容为了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吸引读者的兴趣,留下悬念
(4)补叙。文章有时根据内容的需要,要对前面所写的人或事作一些简短的补充交待,这种写
法通常叫补叙。补叙和插叙虽然都是对主要情节的补充和交待,但它们也有不同。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5)总叙和分叙。
总叙,即总的轮廓性的叙述,它常用在人物或事件的具体叙述之前,先作一个概括性的介绍,给人一个整体印象。
分叙,是在总叙之后对若干人物或事件的并列叙述手法,它可以使叙述条理分明、层次清楚。
四、记叙文的人称:
①第一人称:亲切感、真实感、心理描写
②第二人称:比较亲切(不容易考到)
③第三人称:客观冷静地叙事,较少心里描写
五、对记叙文阅读的考查,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理解文章的总体思路,弄清结构层次;
②理解文章各段之间的关系、顺序,进一步整体把握文章; ③概括各段、各层的大意,文章的中心内容; ④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写作手法(三种文体都有的):象征、悬念、铺垫、衬托、对比、夸张、正侧面描写、先抑后扬、照应、以小见大……
★象征:具体物来体现某种品质精神
★以小见大:通过细微的事情表现……(文章主题、中心或是其它的东西)
★对比:不是修辞手法的一两句的对比(典型的例子:《变色龙》)
★衬托:一般是自然环境衬托人物(主要人物衬托次要人物或是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八、结构: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过渡:承上启下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燕 子 席慕容
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的歌,常常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有一个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过的我,心里觉得很兴奋,赶快再从头来好好地唱一次: 长亭外,古道边„„
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
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懊丧地对我说: “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地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竟然这么多年是听错了,好可惜!”
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然后就走开了,留我一个人站在空空的屋子里,不知道如何是好。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候,我还怀着凯儿,听医生的嘱咐,一个人常常在田野间散步。那个时候,山上还种满了相思树,苍苍翠翠的,走在里面,可以听到各式各样的小鸟的鸣声。田里面也总是绿意盎然,好多小鸟也会很大胆地从我身边飞掠而过。
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
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
“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
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不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燕子吗?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
在南国的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唱起外婆爱唱的那一首歌来了:
燕子啊!燕子啊!你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燕子啊„„
在以后的好几年里,我都会常常看到这种相同的小鸟,有的时候,我是牵着慈儿,有的时候,我是抱着凯儿,每一次,我都会兴奋地指给孩子看:
“快看!宝贝,快看!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啊!”
怀中的凯儿正咿呀学语,香香软软的唇间也随着我说出一些不成腔调的儿语。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飞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
一直到了去年的夏天,因为内政部的邀请,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部国家公园去写生,在一本报道垦丁附近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图片上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一样的剪状的双尾,然而,在图片下的注释和说明里,却写着它的名字是“乌秋”。
在那个时候,我的周围有着好多的朋友,我却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的孤单。在我的朋友里,有好多位在这方面很有研究心得的专家,我只要提出我的问题,一定可以马上得到解答,可是,我在那个时候惟一的反应,却只是把那本书静静地合上,然后静静地走了出去。
在那一刹那,我忽然体会出来多年前的那一个下午,父亲失望的心情了。其实,不必向别人提出问题,我自己心里也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但是,我想,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我实在是舍不得我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
[注]席慕容,台湾知名画家、散文家和诗人。祖籍内蒙古,1943年生于重庆,1954年迁居台湾,1963年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初中语文教材选了她的《乡愁》一诗。
1、作者在文中记叙了两件事,请你各用一句话进行概括。(4分)①
②
[答案]①“父亲”把《送别》中的“长亭外”误听为“长城外”。②“我”把“乌秋”误认为“燕子”。(本题4分,每个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内容要点的概括。首先,我们要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确定写了哪两件事:从时间(一是“初中的时候”,一是“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候”)上可以很容易地找出文章中记叙的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的主要人物是“父亲”,与其相关的主要事件则是把《送别》中的“长亭外”误听为“长城外”;第二件事情的主要人物应该是“我”,与其相关的主要事件则是把“乌秋”误认为“燕子”。然后,将主要人物与主要事件进行合理地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2、本文以“燕子”为题,但第一件事与燕子没有关系。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案]第一件事与第二件事性质相同,都属于“美丽的错误”;作者由第一件事自然地引出了第二件事。(本题2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思路的把握。解答本题首先要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文章先记叙了两件事情,然后在最后三段针对这两件事情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及对生活的思考。显然,这两件事情应该是有着共同的特征的,正是这共同的特征引发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受:“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3、当“父亲”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后“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你认为“父亲”“可惜”什么?(2分)
[答案]可惜那首歌唱的不是自己的家乡,可惜自己感动了这么多年竟然是听错了。(本题2分,每
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理。首先要找到题干所涉及的原文的答题区域,即文章的第七段“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地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竟然这么多年是听错了,好可惜!”然后分析其内涵,应该有两层含义,即“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地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竟然这么多年是听错了”,然后对答案进行概括即可。
4、文中划线的一段文字连用了四个问句,你认为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案]表现了作者突然发现“燕子”的惊喜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心中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本题2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对修辞作用的理解。解答本题首先要确定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然后才能结合全文的中心思想判断其作用。根据这一思路,首先判断出划线句子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其作用就是强调突出,强化感情,然后结合文章中心,不难得出答案。
5、作者通过这两件事悟出了哪些道理?(2分)
[答案]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本题2分,可摘录原文,也可用自己话回答,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心思想的归纳和概括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分析文体特征,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归纳。文章在叙事的基础上,最后两段抒情,并阐述自己的“体会”,其中观点性的句子就是答案。
6、联系作者生平,说说作者为什么“舍不得”“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2分)
[答案]作者从小就远离故乡,“燕子”早已成为故乡的一种象征,寄托着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所以作者无论如何也舍不得自己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本题2分,答出“象征”1分,答出“寄托作者的思乡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文主要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评价。解答本题要注意整体阅读,把握与题目相关的重要信息。比如题干中“联系作者生平”的要求就提示我们要注意文末的[注],这样联系文章所叙第一件事及全文中心不难得出答案。
寂静除夕夜
(1)每当___的鞭炮声四起,绚丽夺目的焰火映亮夜空……我就会___地想起20年前的那个除夕夜。
(2)那是“文革”时期,父亲一夜之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
(3)消息传来,母亲当即昏厥,待醒来已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这____的打击个母亲不知所措,她疯了。
(4)和美之家一下子抽去了两根顶梁柱,剩下的,除了一个年过半百的姥姥,就是我们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了。
(5)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品学兼优的姐姐含泪放弃了学业——很快在小学当上了民办教师,一天可挣得5分工。尽管如此,家里依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更痛苦的是,精神失常的母亲还时不时对这个破败之家来个毁灭性的摧残。她有个怪癖,平日安安静静不言不语,但只要一看见人流泪或听到鞭炮声(后来由她误会成枪声),便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摔碗,直至声嘶力竭动弹不得。
(6)因此,姥姥常常嘱咐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在母亲面前流泪。
(7)春节临近了,按乡村规矩腊月二十三为小年,早放鞭炮敬拜祖先,而除夕夜吃年夜饭放鞭炮则是永年好运的预兆。早已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姥姥心力交瘁,万般无奈中将我们姐弟叫到跟前,吩咐道:你们出去给家家户户磕磕头、说说好话看能不能过小年不放鞭炮,三十再放,省得你母亲接二连三的发作,我实在是怕了。
(8)于是,姐姐带着我们出发了。
(9)我们居住的院子前后约有九排七八十户人家。我们从头一排开始,每到一户姐弟四人便一字儿排开,齐齐下跪,告诉她们母亲的病情,乞求他们少放一次鞭炮。就这样我们不过走了十多户人家人们便一传十,十传百,再后来家家户户都陆续出来人了。围拢来的乡亲说什么也不让我们下跪,一位年长的大妈抱起我,含泪道:
(10)“苦命的孩子,我们都晓得,不用磕头了,我们不放鞭炮,一个也不放。”
(11)我牢记着姥姥的叮嘱,拼命忍住泪水,然而,我却分明看见,围拢来的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
(12)小年就这样平静地过去了。
(13)三十那天,吃过晚饭后,姥姥便领着我们着手准备即将面临的灾难。先是将乡亲们偷偷援助的物品—一转移到母亲够不着的地方,然后让年幼的我上床休息,他们四人则和衣而坐,围着小火炉静静地等候鞭炮声给这个家带来的灾难。"(14)那一夜好长好长,躺在被里的我怎么也睡不着。只听姥姥轻声吩咐8岁的二姐守前门,11岁的哥哥守后门,她和姐姐则设法招架母亲,二姐和哥哥的任务是坚决别让母亲跑出屋。
(15)时间一分一秒地慢慢过去,我终于热不住睡着了。
(16)也不知过了多久,公鸡的啼鸣声将我唤醒。那一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始终未曾响起,整个村庄热在一般鸦雀无声。好心的人们为了不让我们这个风雨飘摇之家雪上加霜,摒弃了几千年来流传的习俗,竟然连除夕也没放鞭炮。
(17)以后的日子好过得多,被判刑15年的父亲只关了一年便得以____。父亲出狱前母亲奇迹般康复了。再后来政府又补发了父亲的工资,并将我们全家迁居城镇,就此我们告别了那一方乡土,告别了那些善良的人们。
(18)20年过去了,岁月的流水冲淡了许多记忆,但是,那个寂静的除夕夜却令我永生难忘,乡亲们善良的义举时时感染着我。熟识的人都说我特富同情心,因为我被乡亲们关爱过。我深深懂得,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也会给别人带来终生的慰藉,一如我,一如我们全家。
(19)我再次遥望远方,默默祈祷:
(20)愿你们永远平安。
1.依次加到文中__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清脆 响亮 情不自禁 意想不到平反昭雪
B.震耳欲聋 不由自主 突如其来 报仇伸冤
C.清脆 响亮 不由自主 意想不到 报仇伸冤
D.震耳欲聋 情不自禁 突如其来平反昭雪
2.对本文记叙要素和记叙顺序表述有误的是()。
A.文章所叙主要事件发生在20年前的那个寂静除夕夜,地点是在我们家当时居住的那个村庄。
B.本文叙写的人物是“我”的一家及众乡亲。
C.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文革给我们一家带来的灾难。D.全文记叙的顺序是倒叙。
3.下面对文意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7)段中姥姥吩咐我们的话,意思是求求乡亲们除夕之夜别放鞭炮,以免触发了母亲的伤痛。
B.(11)段中“围拢来的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这句话表现乡亲们对我们一家的遭遇深表同情。
C.(13)段写我们一家人“静静地等候鞭炮声给这个家带来的灾难”。这个灾难是指母亲疯病发作,给自己给家庭以毁灭性的摧残。
D.(16)段写“好心的人们……摒弃了几千年来流传的习俗,竟然连除夕夜也没放鞭炮”。这一义举表现了乡亲们善良、无私的美德。
4.结合文章内容填空。
① “寂静除夕夜”那件往事对我的影响是
使我特富同情心
② 文章最后两段的祝愿,表达了“我”对乡亲们_ 和__ __怀念、祝福
5.造成母亲精神失常的原因是什么?导致母亲对破败之家进行毁灭性摧残的原因又是什么?
父亲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看到别人流泪或听到鞭炮声就会触及母亲精神的创伤,因而导致疯病发作
6.作者用较多笔墨记叙了腊月二十三小年那天的事情,这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 不惜笔墨写小年,是为突出“寂静除夕夜”作铺垫② 二十三那天,乡亲们已做了一次牺牲,三十晚上再次成全我们,更见人心的善良和无私
7.(18)结尾写“我深深懂得了……”我懂得了什么道理?请选出不恰当的一项()
A善良的内心产生的行动,能给受创伤者以慰藉
B在最艰难时得到帮助,最值得珍爱
C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也会给别人带来终生的慰藉
D善良的义举都是出自对精神病人的关爱
8.读过这篇文章使你想起了什么?谈谈你对文章的体会。
1.D 2.C3.A
儿子的创意 毕淑敏
儿子在家里乱翻我的杂志。突然说:“我准备到日本旅游一次。”因为他经常异想天开,我置之不理。他很郑重地说:“这上面写着一个有关宗教博物馆建筑的创意征文比赛。金牌获得者,免费到日本观光旅游。”说着,把一本海外刊物递给我。
我看也不看地说:“关于宗教,你懂得多少?关于建筑,你懂得多少?你还是好好做功课吧。”
他毫不气馁地说:“可是我有创意啊,比如博物馆里可以点燃藏香,给人一种浓郁的宗教气氛。比如博物馆里可以卖斋饭,让人色香味立体地感受宗教。比如……”
我打断他说:“别比如了。我记得你小时候连积木都搭不好,还侈谈什么建筑!”
十几岁的儿子好脾气,不理睬我的挖苦。自语道:“在地面挖一个巨大的深坑,就要100米吧,然后把这个博物馆盖在底下……”
我说:“噢,那不成了地下宫殿?”
儿子不理我,遐想着说:“博物馆用透明的建筑材料砌成外墙,这样,参观的人们时时刻感到土地的存在,产生一种神秘感。地面部分设计成螺旋状的飞梯,象征着人类将向宇宙探索……”他在空中比划了一个上大下小的图形。
我不客气地打断他:“挖到地下那么深的地方,会有水涌出来,积成一个火山口样的湖泊。
想过没有?还有你设计的飞梯,空中的螺旋状,多么危险!还有……”
儿子摆摆手说:“妈妈,您说的问题都是问题。不过那是工程师们的事,不关我的创意。妈妈,您知道什么是创意吗?那就是最富于创造性的意见啊!”
我叹了一口气说:“好了,随你瞎想好了。不过我要提醒你一句,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我以为最好的创意莫过于一个好成绩了。”
儿子在电脑上完成了他的创意。付邮之前,我说:“可以让我看看你的完成稿吗?” 他翻了我一眼说:“您是评委吗?” 我只好一笑了之。
....很长时间过去了,儿子收到了一个写着他的名字并称他为“先生”的大信封。是那家发起部门寄来的。
我们拆开信,里面是一张请柬,邀请儿子到海外参加发奖仪式。
儿子苦恼地说:“现在赶去也来不及了。再说他们也没说清我是不是获奖者。”
我说:“还不死心啊?邀请你参加发奖,已是天大的面子。这同电视剧友情出演一样,是助兴之举。” 儿子思忖着说:“妈,您说这发奖会不会给所有可能获奖的人都发请柬,到时候再突然宣布谁是真正的得主?”
我说:“别想那么多了,重要的在于你已参与。”
儿子皱起眉头说:“参与固然重要,得奖也很重要。” 我说:“对于你,现在最重要的是做作业。”
不久,接到了征文举办部门的第二封信。信中说,我的儿子没能去参加发奖仪式,他们深感遗憾。儿子得了创意银牌奖,奖牌及奖金他们设法转来。
儿子放学回来,还没摘书包,我就把信给他。
他看了一眼,淡淡地说:“银牌啊?我想我是该得金牌的。一定是他们觉得我年岁小,一人到日本去不方便,商量了一下就说,算了,给他个银牌吧。”
我问他:“你为什么这么想到日本去呢?”
他立刻来了精神,兴致勃勃地说:“日本的游戏机最好玩了,我去了就可以买一台回来玩啊。”(选自《时文选粹》2004年第一辑,有删改)
1、请在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回答。(4分)
①儿子如此执着地参加创意征文比赛,其动机竟是为了能去日本买一台游戏机回来玩。对儿子的好玩你是如何看待的?
②“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我以为最好的创意莫过于一个好成绩了。”你赞同母亲的说法吗? 为什么?
[答案](仅供参考)①玩是孩子的天性;玩也是激发孩子努力学习的一种动力;玩使孩子身心更健康,更富有创造力。
②成绩并不是学生的唯一,学生还应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创意与成绩并不矛盾,有了好的创意能使成绩更好。
2、儿子说自己很“勇敢”,从全文来看,他的“勇敢”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写出其中两点。(1)敢于参加竞争激烈的创意征文赛。(2)敢于靠自己的力量去日本。(3)勇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4)敢于想别人没想过的事情。
3、倒数第三段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儿子的哪些性格特点?请分列出两点,并作简要分析。
1)自信,不满足于自己得银牌,对自己充满信心,认为应该得金牌;(2)天真,把不得金牌的原因归结为自己年龄小,确实是孩子的见解;(3)幽默,语言风趣,有个性,如“算了,给他个银牌吧”,有幽默感;(4)豁达,语言中流露出儿子的大度、潇洒,看问题与众不同
4、请分别列出文中母亲和儿子对“创意”的看法,并就他们其中的一种看法,谈谈你的意见。
(1)母亲的看法:创意是成熟的独特的见解(或发明创造),学生最大的创意是有一个好的学习成绩。(2)
儿子的看法:创意就是最富于创造性的意见(敢于想象、善于想象、有创造性的想象)。解析:此题只要根据“创意”一词从文中找就能得出答案。
5.《儿子的创意》中,“男子汉”的形象鲜活可人,你认为它在写法上最成功的一点是什么呢? 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极富个性的人物对话描写等,言之成理即可。
6.记叙文阅读理解教案 篇六
一、导入新课。
现代文阅读题目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可能感觉无处下手,解答起来也不着边际。做现代文阅读题目固然需要良好的知识功底,但如果能遵照一定步骤,理清思路,也可化难为易,提高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水平。我们这一学期也做了六份课外阅读理解试卷,课前也要求大家总结自己在做课外阅读理解时所获得的一些方法和心得,请同学们站起来谈谈自己的想法,在你介绍自己的方法或心得时,可以举一些我们平时做的题目为例,这样更便于我们大家理解。
二、学生自由交流自己的方法与心得。
三、教师总结四大意识和六大步骤:
四大意识:整体意识、对应意识、原文意识和要点意识。六大步骤:整体感知、审清题意、回扣原文、上下联系、分析综合、组织表达。
四、探究“如何整体感知?”
阅读文章,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这里所说的“整体感知”就是通过初步阅读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面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整体感知”的几个要点。
1、整体感知的内容。A、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 B、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 阅读记叙性作品时,我们通过对重点词语和关键句、段内涵的仔细揣摩,理清作者的思路和主要内容,领会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而体会作者对生活、人性、世事的感悟、态度,了解作者所持的观点和感情。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或观点,这个也就是我们的答题的思想,在解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也就是我们所讲的答题时,能往中心上靠的,尽量往中心上靠,围绕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问题。如《藤野先生》
2、整体感知的方法
A、不同的体裁有着不同的方法
(1)写人的记叙文——一般侧重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从描写人物时写的事件中分析人物,在每件事中的言行中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其中包括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一些侧面描写。如《最后一课》、《芦花荡》
(2)记事的记叙人——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影响。如《社戏》
(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抓住景物的特征,总体把握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抒情的方式。如《春》、《济南的冬天》
B、整体感知有助于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重要内容和中心意思,从而能有效地梳理文章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精要分析。快速整体感知课文,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通过寻找中心句或中心段把握文章的主旨。如每一段的中心句、课文开始和最后结尾的总结段落,或者还有写课文中间有明显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通过归纳来进行提炼。有的文章的中心意思分散杂全文各部分中,需要通过归纳各段的断意来提炼。在记叙文中,中心有时比较含蓄,往往蕴藏在人物或事件的背后,需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而有些文学作品更是往往意在其外,非深入进去不能挖掘其中丰富的内涵。例如《社戏》一 课,全文并未直接点明中心,只在最后一段文字中说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如果理解只停在表面,同学们会误以为本文主旨只是为了告诉读者“我”怀念的是好戏和好豆,而实际上这样的理解当然是很肤浅的,细究下去会发现并非如此。
(3)学会筛选文章信息,抓住关键性词语来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所谓“关键性词语”,就是文中对表达内容、表达中心起重要作用的词语。关键性词语通常是在通读全文,对作品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后才能比较准确地找到。找关键性词语的目的在与挖掘深刻、含蓄的思想内容或者文章写作的中心等。如《济南的冬天》的“温情”,《背影》关键性的词语表现“我”对父亲感情的变化。
分析例文《父亲的信》和《我的四季》(课前先做)
五、审清题意。就是要分析题干要求,包含几层意思,其中透露了哪些信息。只有搞清题意,我们才能更好地按要求做题,少走弯路,切中要害。
六、回扣原文。找出题干考查点的出处。从命题的考查层次上看,阅读理解的出题思路一般都很清晰,从分段考查到牵涉到上下几段概括总结,逐步过渡到对于全文内容的把握。从段落上来看,考查一般情况下是从前往后,逐层深入,先分后合。这样一来,为更好地回扣原文找到了一定的思路。
七、上下联系。由回扣原文依照的切入点作为参照点进行文意上的上下联系,范围可能在本段之内,也可能涉及到上下几段内容。在联系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划定答题所需的大体氛围。在联系上一定要注意考虑全面,同时要抓关键,缩小范围。
八、分析综合。就是在上下联系锁定的范围基础上,在头脑中对其加工组合,找出有效信息,概括总结,提炼要点。在分析综合中要强调“要点”意识,因为评卷工作中是根据要点分配分值的。这一过程最能体现思维能力,也是答题过程中至为关键的一环。
九、组织表达。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将头脑中分析出的有效信息付诸卷面。首先考虑用原文中的语句,如果原文中的语句量过大,就需要进行压缩,有效组织,用自己加工过的语句回答。在答卷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书写要工整,避免错别字。
7.中考记叙文阅读解题方略 篇七
一.通读感知全文, 整体把握脉络
1、理清文章的线索或思路。
组材的线索多种多样, 有的以时间为线索, 有的以人物为线索, 有的以事件为线索, 有的以感情为线索, 有的以具体事物为线索。抓住了这个线索, 可以很快的理清文章的思路。
如《父亲的救援》一文, 有以下考题:根据文章内容, 梳理小说情节, 填写顺序 (不超过10字) :父亲得知“我”出事→→→小伙事业有成。如果能抓住“父亲的救援”这个线索, 就可以很快的理清文章的脉络, 填写出对应的内容。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旨。
这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考生在浏览阅读材料后, 要学会能以最简洁的语句反映出这个材料叙述的主要内容, 这样就会对选文有一个正确的总体印象, 以利于主旨的把握。其方法是“谁做了什么?”
如, 在考《母亲的纯净水》一文时, 第一题就是让学生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学生可以按照“谁做了什么”的方法, 归纳出:讲述一个小女孩通过一瓶纯净水认识生活, 改变现状的故事。考生掌握了主要内容后, 对把握文章的主旨, 完成其他题目都有所帮助。
二.锁定答题范围, 捕捉有效信息
1、从关键词语入手剖析全文:
文中的关键词语对文章的表情达意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要理解词语的准确含义就要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里, 理解了这些词, 也就抓住了语言跳动的脉搏, 明白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鲁迅《故乡》中的考题:“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 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 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 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 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三个“辛苦”的含义, 仔细揣摩后, 学生发现, 这是作者要展现的三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我”的“辛苦”是为了生活, 奔波劳苦;闰土的“辛苦”是辛勤劳苦;“别人”的“辛苦”是处心积虑, 算计别人。从而体会到作者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结合语言环境, 准确解读语义:
体会和推敲这些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透过表象去领悟其中的深意。
如徐州市2008年中考题《每一棵草都会开花》中的第一题:文题“每一棵草都会开花”与母亲的话“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语句相近, 而含义不同, 各是什么意思?
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章语句的理解能力。文题“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含义要结合全文来理解, 其实它是以花喻人, 属于虚写, 也就是指每个人都能成才。母亲的话是在我的询问下不经意的回答, 属于实写, 没有什么深刻含义, 只是在陈述每一棵草都会开花这一自然现象。
3、抓住人物语言、行为、心理等解读文章:
记叙文人物形象的刻画多种多样: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 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等。
一般以这样的题型出现: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的刻画使用了哪些方法? (如:划线的句子通过什么描写, 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对菲利普夫妇的各种描写, 就使两个自私、冷酷、虚伪、惟利是图的小市民形象跃然纸上。而作者每一处描写也都是透过人物性格特点来深化“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主题。
4、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
阅读是以人为本的心智活动, 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交流, 读者不是阅读的奴隶, 而是阅读的主人。阅读过程既是对作品的理解过程, 也是对作品的再创造过程。所以, 中考的时候, 大都给学生创新的空间, 让他们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与主张。
如《美好的声誉》的最后一题:读了本文, 你觉得怎样才能赢得美好的声誉?在课内阅读蒲松龄的《狼》最后一题也是:读了这篇文章, 你有什么启示?让学生阐发自己的见解,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语言的品味和艺术手法的鉴赏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 但议论、抒情等手法又不可缺少。在记叙文中, 议论一般起到阐发事件的意义, 突出主旨的作用。而抒情在升华文章的中心的同时, 又反映出作者对人物、事件所持的情感与态度。中考当然也离不开对语言与写作技巧的考查。这种检测大多侧重与内容的联系, 而不是为语言而语言, 为技巧而技巧。
记叙文语言评析: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 (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这类题型是: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得好?答题有三步:第一, 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第二, 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 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 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
同学们应重视语言和技法的品悟鉴赏, 对语言及写作技巧的表现力要有理性的认识, 并作出初步的评析。
8.记叙文阅读方法初探 篇八
一、找到记叙文的要素
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因此我们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事情的时间、地点,以及有关的人物称为记叙的六要素。掌握记叙的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有些记叙文,所写的事情较复杂,时间、地点都有变化,如《藤野先生》,作者从东京写起,写到仙台,最后写在北京的寓所。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内容不断深化,中心不断显现。分析人物要素,要弄清各个人物之间的主次关系,弄清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
二、找出记叙文的线索
抓住了线索,对理解文章、掌握结构、把握中心大有作用。线索的形式有如下几个方面:1.以某一件有意义的事物为线索;2.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如《一面》;3.以人物为线索,如《藤野先生》;4.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如《荔枝蜜》;5.以时间为线索,如《老山界》;6.以地点变换为线索(也有以第一人称“我”为线索的)。阅读一篇文章,首先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和内容、表现手法,再认真阅读全文;其次注意文章标题,不少文章标题就是线索;还有,应注意文章中从头到尾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和某个事物,它就是线索;除上述以外,还要注意文章中议论抒情的语句,如《白杨礼赞》中的“我赞美白杨树”。记叙文在组织材料时,无论运用哪一种记叙方式,都必须将材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优秀的记叙文都有一条清晰的线索。阅读时只要抓住了统领全篇的线索,就能对文章的结构条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三、找寻记叙的顺序
常用的三种记叙顺序。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阅读时要注意倒叙和顺叙交换处的句、段是怎樣连接起来的。总之,倒叙只是顺叙方法的一种局部变通方式。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顺叙、倒叙、插叙三种叙述方式,成为记叙文体的一个特点。阅读记叙文,把握住文章记叙的顺序,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四、找准记叙的人称
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是第一人称。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如《藤野先生》中的“我”处于重要地位,通过“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相处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孔乙己》中的“我”是次要人物,在文中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是第三人称。用这种人称不受任何限制,用“他”或“他们”,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写来比较自由开阔。也有的文章用第二人称代词“你”或“你们”直接与读者交流,一般多是出现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五、找出记叙文中的描写、议论、说明和抒情
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说明和抒情。采用综合表达方法是记叙文的主要特点之一,它能使文章文情并茂,使所记叙的人物血肉丰满,栩栩如生,使所写事件细致生动,文章的思想感情更鲜明突出。阅读记叙文,理解文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是我们把握全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描写是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在记叙文中,叙述和描写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两种手法缺一不可。描写手法运用得好,能将人物、事件和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记叙文中的抒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阅读时只有把产生这种感情的依据掌握之后,才能更加深刻地受到感染。还有一种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在情景交融、情事结合的内容中去接受美的感染和熏陶。
记叙文中的说明,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应该注意的是,记叙文中的说明,从整体上看仍是为写人叙事服务的。
【记叙文阅读理解教案】推荐阅读:
中考语文第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教案10-13
记叙文阅读之小说阅读09-06
初二记叙文阅读07-16
记叙文阅读复习09-16
中考阅读理解:记叙文、议论文10-30
小学记叙文阅读指导06-10
记叙文阅读赏析类10-16
记叙文阅读及答题指导06-14
记叙文《你的眼神》阅读09-10
五年级记叙文阅读练习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