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师国学感受

2024-07-21

教育教师国学感受(精选7篇)

1.教育教师国学感受 篇一

5月8号下午,丰台小学四年级学生迎着灿烂的阳光,带着似火的激情,来到保定市生态园新莲池书院,参加莲池区组织的国学体验活动。新莲池书院旨在“开展国学教育,弘扬中华文化”,在深入研究和挖掘书院文化底蕴、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的基础上,按照“一主两辅”的发展思路,即以国学教育培训为主业,以艺术体验和文创产业为辅,营造中华文化精神家园。努力开拓,像莲池书院那样,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中华文化研究的学术中心和国学传播的基地,也为家乡书画艺术提供一个创作、交流的平台,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提供艺术体验的殿堂。老树新花的新莲池书院不仅要重现昨日胜景,更将建成千年古城面向全国的文化窗口,建成全国复兴书院文化的示范基地。书院建筑借鉴了园林建筑艺术,充分展示保定古莲花池和莲池书院的艺术风格,以莲花池为中心,叠山竖石,花木扶疏,参差摇落,一派天然景观气象;院内亭、台、楼、阁,次第展开,错落有致。设有莲池书院博物馆、万卷楼、研北楼、学古堂、名人舫、碑廊等建筑,文化底蕴深厚,显示了对闻名全国莲池书院的传承与发展。书院启动,将以一池静水、满池碧莲,以及亭台间花木葱茏的清新幽雅,迎接八方学子和游客。

活动很快结束了,孩子们似乎还不够尽兴,带着恋恋不舍之情踏上了返程的大巴。本次活动让学生尽情体验了古代学堂,文学魅力,开阔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热爱国学的热情。

2.教育教师国学感受 篇二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文教师,美的教育

在听语文老师授课的过程中, 总感到有些语文教师的课令人难受。教师把课文的字、词、句、段、篇、章拆解得支离破碎, 把原本意境优美、充满趣味的文章变成了汉字词语的堆砌。教师貌似冷静、客观, 但语言无热情、面部无表情, 导致听者无心情。这是什么原因呢?应试教育固然有责任, 但主要还是教师自身素养的问题。

语文是美的, 语文课堂也应当是美的,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掌握审美艺术, 以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感悟、动情的话语, 使学生对文章产生强烈的共鸣。如果教师没有情感, 缺乏热情, 那么, 语文学习的途径就会越走越狭窄, 不但湮灭了感性, 也失去了灵性, 甚至倒了学生的胃口, 使一部分学生对学习语文失去了信心。因此, 语文老师要有真性情, 善于表达真感情, 会用美的形式来发掘与表现课文的美。

作为语文教师, 要学习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王栋生先生。作为内涵丰富、底蕴饱满、特色鲜明的一种文化符号, 给中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界增添了几分骄傲———在民国时期卓然独立的“白马湖教师群”逐渐淡出之今日, 王栋生先生为母语教育界赢得了难得而宝贵的职业尊严。作为语文特级教师的王栋生, 坚守“站着教语文”这条教学伦理的底线。他将质疑、批判、探索的思想品格融入读写教学, 持之以恒、潜移默化为学生的学习精神。面对《我们打了一个大胜仗》这样掩盖灾情造成死亡真相的所谓“新闻报道”, 他有意引导学生寻找课文“悖谬”, 颠覆文本主旨, 从中砥砺思想锋芒。

语文教师要拓展阅读面, 增加阅历, 用厚实的人生经验为课堂打底。教师的语言表达和气质修养会影响语文课堂的学习效果。语文教师首先要加强自己的阅读, 用经典、用美文积淀个人的文化因子库, 并内化为个人的人格和精神力量, 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在阅读之外, 教师要走进大自然, 感知壮阔、纯粹的大自然之美;聆听音乐, 领略节奏与韵律的曼妙与雅致。这些经历感知到的事物, 可以丰富我们的认知, 充实我们的思想, 提高我们的鉴赏、评价、表达和思辨能力。只有这样, 鲜活的语文课堂才会出现。这样的课堂一定是纵横捭阖的课堂、文学的课堂、社会的课堂、人生的课堂, 绝不会是支离破碎的、刻板呆板的课堂。

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精神, 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知识的生成与掌握中是主动的, 是共同参与者, 而不是被动的被告知者。教师要把自己的优势与文本结合, 与学生的需求结合, 扬长避短, 创造有个性、受欢迎的课堂。教师要在课堂上施展自己所长, 强化自己的优势, 把学生带入情感饱满、幽默风趣的氛围中, 去感受、领悟文章的情与思、爱与恨。此时的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 这里有活动、有思考、有欣赏、有感悟, 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师生共同演绎、生成的鲜活灵动的课堂。

3.教育教师国学感受 篇三

今年开学,孩子新增了一项诵读国学经典的活动,让他们从中接受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做一个自尊自强、诚实守信的人。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孩子进步显著。

因为是个小女生,长辈从小就比较宠溺她,家务事几乎没让她沾手,她也没有搭手的意识,往往是做完作业后就去玩自己的。但是在学完《弟子规》后,明显积极主动起来,能在空闲时间主动帮我们摘菜、叠衣服,能在奶奶背部酸痛的时候主动帮奶奶捶背。虽然事情很小,但是我们能感受到她的懂事和孝顺。

虽然国学经典里面有一些艰涩的文言文,但是孩子居然都能理解,还能活学活用,我感到颇为欣慰。有一次去她姨妈家做客,她和她表哥一起玩游戏,中间闹了小矛盾,若是搁在以前两人早就吵闹起来,但是这次居然让着表哥,我让她好好和表哥解释,她说“言语忍,忿自泯”又称“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说得我哑口无言,让人啼笑皆非。

4.教育教师国学感受 篇四

一、创设环境熏陶

《纲要》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我们精心规划设计国学环境的创设,墙壁、走廊、楼梯、屋顶、家园直通车、盥洗室等都在设计范围之内。我们将弟子规、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二十四孝图以对联、麦秆画、剪纸、盘子彩绘等多种形式进行表现,让教师和幼儿每走一步都有国学相伴。班级环境也独具国学特色,如:剪纸、礼仪、古乐器、棋类等。丰富多彩的国学环境,充分发挥了每一寸空间的国学教育价值,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国学启蒙作用。我们还注重营造家园式和谐的氛围。教师对孩子用爱启迪,用心浇灌,同事之间谦让友善,家长和教师之间和谐共育,这种家园式氛围,激发了教师和幼儿积极的情感,培养提高了教师和幼儿的人文素养。

二、领域活动渗透

我们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小朋友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化被动为主动。

我们通过礼仪操、早晚接送相互问好、见到老师鞠躬问好等活动,让幼儿从小学习谦让、有礼貌,勇于表现自我,发展社会性。以我园幼儿社会实践活动小组为例。我们利用每天下午特色活动时间,对礼仪队、古典乐器队、腰鼓队等活动小组的幼儿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与国学紧密联系;定期带领小队员们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进行宣传和锻炼,每逢庆祝等大型活动时,组织小队员们展示自己风采。两三年的磨砺,孩子们在意志品质和情商感知以及与人交往能力等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谦让有礼、大胆自信,令人刮目相看。

我们同时将国学思想渗透到道德、情感教育。首先,注重结合节日进行情感教育。我们在每一个传统节日举行系列宣传、庆祝和慰问活动,如重阳节敬老爱老活动。孩子们来到敬老院,为老人表演节目、赠送礼物、佩戴红花,实现自己尊老爱老的情感诺言,动听的歌声优美的舞姿让尊老爱老美德根植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还有教师节“爱的教育”;双节“爱心飞扬”社区演出;三·八节和中秋节的“5个一”活动:一个拥抱或亲吻,一首歌曲或儿歌,一句爱的话语,一件贴心小事,一张祝福卡片或一张绘画作品。总之,幼儿园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的情感得以找到润发的土壤。

其次,结合公益活动进行情感教育。如工会和党组织联合开展的“同在一片蓝天下”爱心捐助活动,“地震我来帮”活动,“帮困助学”活动等,孩子和家长都踊跃参加,有的捐钱有的捐物,有的捎上一段祝福的话,以公益活动为途径,打造一颗情感永固之心。

三、一日常规延伸

生活处处有教育,教育存在于学校的每个角落,如果我们善于挖掘这方面的教育资源,就能把我们的教育延伸到生活的深层,这样一旦形成了一种教育的机制,那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教育。我们东苑幼儿园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尝试,如晨间律动时加入“三字经”“弟子规”律动操;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同时体验国学经典的魅力,接受国学经典的熏陶,在这种无形的无意识的活动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比我们喊破嗓子说这是我们的国学经典,大家要好好地学习,好好的继承要强多少倍。所以,我们东苑幼儿园在这方面非常重视,要求教师也要在生活中延伸国学经典的精神,给幼儿处处做示范,处处引领他们在国学经典的海洋里徜徉。我们还提倡老师把工作做细做实,比如在午睡前要求教师讲富有哲理的经典小故事;午睡起床后,播放婉转的民间音乐供幼儿倾听等等。

四、主题活动拓展

在幼儿园渗透国学经典文化的精髓,主要靠活动本身的艺术影响力,通过活动特定的情景氛围,艺术感染力,主题思想的艺术熏陶等,都是对孩子的一种无形的教育。我们经常开展一些文化艺术活动,当然这些活动是结合我们的传统节日开展的。每月都有一个传统文化的节日,在各种各样的艺术文化活动中,贯穿我们的国学经典的思想,以国学经典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活动,这样编排出来的节目就具有针对性,具有打动人的作用。

记得在《小故事大道理》这样一个主题活动中,中(3)班的幼儿表演了《卧冰求鲤》的节目。故事情节非常生动,幼儿看得如痴如醉,稚嫩的小手不时发出欢快的掌声。还有一次是在《花的世界》的主题活动中,大(1)班表演的《油纸伞》,一把把小伞组成了花的世界,而这些小伞都是教师带领小朋友用纸做成的。小朋友在制作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其他小朋友在观看比赛的时候既感受到了手工艺的神奇,也感受了舞蹈世界的欢快旋律。其他的如在《夏之韵》的主题活动中,大(3班)的小朋友朗诵的古诗《江南可采莲》,稚嫩的旋律回荡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观看的家长也受到感染,一起吟诵起来。演出结束后,许多家长握着我的手,激动地说,这样的活动太有意义了,希望以后多举办几次。

五、家园共育保障

孩子的“生活”包括幼儿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区生活三个层面。我们邀请家长来园指导幼儿的半日活动或作报告,如邀请家长教给孩子们刺绣和编织;邀请会唱戏家长来参加班级联欢会;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游戏区域的玩具等等。

我们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带领幼儿参观了老年活动室。慰问老年人,还与社区“夕阳红”文艺队的老奶奶们进行联欢活动,老少同庆,扩大了孩子们社会交往的层面,也为老人的晚年生活增添了欢笑和温馨,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尊敬老人、关心老人的情感。

5.儿童国学经典教育初探 篇五

国学者, 我国固有之学术, 是中华民族恒久嬗传的精神支柱和源头活水。所谓经典, 是一切书籍的根本, 是那些历经千载仍然熠熠生辉的, 记录着具有先在性、主导性、穿越时空, 永恒不变真理的不朽之作。若以学科分, 可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若以思想分, 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若以《四库全书》分, 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等等, 不一而止。这其中, 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当属儒家经典“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二、儿童自身条件所具备的先天优势

人类有两种基本学习能力:记忆力和理解力, 记忆犹如电脑资料的输入和储存, 理解犹如程序的设计和应用。记忆力和理解力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曲线是不同的, 依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 人的记忆力发展始自0岁, 1至3岁即有显著的发展, 3至6岁, 其进展更为迅猛, 6至13岁, 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而理解力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趋呈上升之势, 与之相应的, 记忆力在20岁之后, 或有下趋之势, 与理解力渐成消长。充分有效利用好这段黄金时期, 利用好儿童“德性净、记性强”得天独厚的本钱, 学习传统文化经典, 无疑能达到文化熏陶、智慧开发与人格培养的目的。

三、儿童国学经典教育如何展开

(一) 反复诵读

“直面经典, 不求甚解, 熟读成诵, 受益终身”——国学教育可以这16字, 作为指导方针。“大道至简似平常”, 这是天地之间的真理, 孩子的智慧生命是至纯和鲜活的, 儿时的启蒙会深入到他的潜意识, 沉注到生命深处, 作为一生的储藏, 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的理解会自然加深, 将来任凭一生去开发致用。

(二) 大量诵读, 愉悦诵读

所谓大量, 一是指博涉, 四书五经, 唐诗宋词, 举凡经典, 量越大越好, 学养的基础支撑就越扎实。第二, 每一部经典, 反复大量诵读, 若能持续百遍以上, 则大约可终生难忘了, 这时候, 他的智慧般若便如自心里流出一般, 无丝毫滞碍。

愉悦诵读, 包含两个层次, 一个是浅度的、游戏的那种快乐, 那种快乐是很容易得到的。而更深层次的愉悦, 则具有一种冲和的幸福感, 是一种根植于阅读所带来的深刻的教养。一个坚持国学经典诵读的孩子, 久而久之, 便可以“静若处子, 动若脱兔”, 内心有一种充实的宁静。

(三) 趣味植入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 除根本经典如四书五经之外, 可适当增加《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笠翁对韵》等内容, 可配合图画, 甚至音乐, 以便于幼儿理解, 内容要少而精。比如《三字经》, 三字一句, 朗朗上口, 便于幼儿记忆诵读, 内容丰富, 浓缩了大量的文化知识和伦理道德。通过学习孩子们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 懂得“孔融让梨”的道理。

(四) 师、长以身作则, 默契配合

国学经典若能学以致用, 单靠机械记忆的话, 其中的教育价值将大打折扣, 尤其是那些关于做人礼仪的方面。故而国学启蒙教育要靠老师、家长和孩子三方互动式教学才能实现。在学校老师要以身作则, 树立孩子学习的榜样;在家里父母要督促孩子“亲师友, 习礼仪”。我们不要求每个经典孩子都能理解, 只希望在孩子记忆里有美好的东西, 在以后的人生中慢慢去体会。

四、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及影响

(一) 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据科学研究, 情商因素在成功人士中占80%-90%, 智商只占10%-20%。因此, 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 需要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国学经典教育是一条最好的捷径。

(二) 孩子的记忆能力显著提升, 识字量迅速增加。通过对经典的指读, 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儿童时代本就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 如法有效地开发, 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从这个层面讲, 国学经典教育开发的是学生一生的潜能。随着记忆力的提高, 还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孩子会对背诵产生越来越浓的兴趣。经典语言系统一旦进入孩子的大脑, 沉睡的记忆潜能就会被唤醒, 背诵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 记忆能力越来越强, 记忆的潜能被开发出来了。

(三) 促进了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国学经典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我内心的关系等内容都有着十分系统的论述。“天人合一”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为贵”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追求人自我内心的和谐。国学经典的教育可以使孩子感受到个人存在与社会共处的归属感, 从而达到内在的和谐。

(四) 国学经典教育是培养造就优秀子女的法宝, 是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 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

五、国学经典教育的前瞻与展望

(一) 2013年岁末, 习近平主席到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考察时, 直言“我这次来曲阜就是要发出一个信息: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可见, 国学升温, 中华传统文化将正本清源, 发挥它的勃勃生机。

(二)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 教师节从2014年改为9月28日孔子诞辰日, 重新让孔子成为中国教育之魂。

(四) 国家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其中包括:“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将重新纳入孩子们的课本;确保2014年秋季使用德育、语文新教材, 新教材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将占50%以上的比重;语文成绩所占的权重将大幅提高;加强德育工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发挥教育的指导作用。

文化的兴衰极大地影响着国家民族的命运, 这已成为举国上下的一个共识, 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 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王财贵.读经二十年[M].北京:中华书局, 2014.

[2]邹晓梅.论儿童启蒙读经在教育中的作用[J].松辽学刊, 2002 (4) .

6.教育教师国学感受 篇六

社会的经济发展, 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 也给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像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就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校园建设中尤其需要注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的道德素质关系到学生自身的未来发展, 同时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未来发展情况。目前我国高校中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 缺乏明确的理想信念。学生的学习, 主要是为了考研、考证或者出国留学等, 虽然也在不断地学习, 但总体上来讲, 学生的学习目的比较茫然。很多学生学习是随波逐流的学习, 看见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自己也在学习, 自身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另外还存在一部分学生崇尚功利主义, 根据一份针对大学生的调查报告显示,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理想和人生追求方面, 排在第一位的是家庭幸福, 其次是事业成功、身体健康, 末尾是纯真爱情以及国家强盛, 由此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目标普遍转向了金钱、物质和权力等方面, 而对于国家的强盛以及爱情则缺乏信任的态度。

第二, 荣辱观念淡薄, 心理承受能力降低。荣辱观念是对一个人进行道德判断和价值取向评判的标准, 当代的大学生受网络以及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 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并不注重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 像考试作弊、生活懒散、我行我素等观念在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另外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另一个现象是心理素质的降低。当代大学生大多是80后, 大多是独生子或者独生女, 从小受到父母的关爱, 缺乏社会磨砺经验, 也缺乏相关的心理调试以及心理调理能力, 在社会中遇到重大挫折时很多学生产生了极端心理现象, 像马加爵事件就是心理问题的一个体现。

第三, 大学生普遍迷恋网络, 没有明确价值取向。网络的发展提高了人们与社会接触的速度, 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 但同时也影响了大学生接触实际生活的能力, 对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带来双面影响。当前大学生接触的社会信息主要来自网络, 网络的复杂性影响本来就很少接触社会生活的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判断能力, 往往使得涉世不深的大学生陷入价值紊乱的生活状态。

二国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第一, 国学教育能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东西, 对于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在社会中接人待物都有很重要的启示作用, 像《三字经》中的“人之初, 性本善”等, 教导我们在生活中要以善心去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 因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弟子规》中讲“父母教, 须敬听”, 教导我们要听父母的话,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 可能父母的话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及自身发展的大趋势, 但我们也要采取合理的方式去跟父母沟通, 这些都是对我们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的教导。另外当今时代随着网络的发展, 高校学生基本都是通过网络得来信息, 但网络上内容复杂, 学生不容易辨别信息的准确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国学教育, 可以使学生学会明辨是非真伪, 从而提高学生接受信息的准确性, 国学通过基本经典故事的教育, 可以提高学生接受信息的能力, 和对信息的判断评价能力。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通过国学的教育使学生养成尊师重教、爱护朋友、懂礼仪的习惯, 提升学生基本的道德礼仪修养。

第二, 通过国学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国情以及国家历史, 增强学生的爱国情结, 提升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国学内容中很多关于国家历史的介绍,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国学的教育可以让学生理解国家历史, 通过历史了解国家的文化底蕴, 在感慨国家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也让学生知道我国在历史长河中发展的不容易, 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 鼓励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来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做出贡献, 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 提高我们的国际地位。

第三, 国学教育还可以丰富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要求我们拓宽学生接受文化知识的途径, 扩展学生接受文化内容的范围, 国学的教育就可以部分满足这个要求。国学的知识内容, 都是几千年中国文化的积淀成果, 有着浓厚文化蕴感。对国学教育的实现途径主要是通过研究经典书籍, 通过书籍的研究开展中华文化经典传承的教育,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国学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也实现了校园文化的丰富, 更有利于高校建设。

第四, 国学教育也是促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辅助手段, 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起来千头万绪, 在当代社会经济的大环境背景下, 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成为每个学校都不可避免的一个课题, 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借助国学当中的部分内容, 像《弟子规》中的道德规范就与学校的基本道德规范一致, 而且当中的内容大多是三字一句, 更方便学生记忆, 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三当前我国国学教育的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的国学教育基本上是依赖课堂教学的方式, 主要是进行国学知识教育的传授, 辅之以伦理道德教育的方式。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到理论知识, 提供了让学生学习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平台, 但同时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 我们也发现这样的国学教育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

第一, 国学的教育实践不应为学习知识而学习, 国学的教育还应考虑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国学的教育实践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我们的国学教育在实践中一定要紧紧结合社会现实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国学教育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也要深刻考虑国学与现实之间的结合点, 让国学的教育能够深深扎根在现实的土壤中, 通过与现实的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与现实的结合, 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也对学生本身的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 当前的国学教育在教育实践中表现出重技术、轻道理的倾向, 这不符合国学教育的最本初的意义。诚然,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重视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学生的社会技术适应能力, 但只重视技术的发展, 忽视道德层面的教育却也不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国学的教育仅仅停留在道德教育的层面而不进一步挖掘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道德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是不能起到国学应有的教育意义的, 而且这样的国学教育也是肤浅的, 不具备教育的可持续性。

第三, 国学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对学生的教育实行系统性地跟进, 教课形式也应当以经典阅读、学术讲座等形式为主。但目前我国的国学教育在经典阅读方面以及文化遗产参观等方面都受到资源方面的限制, 国学要求的教育资源与现实中的实际不符合, 对于国学教育知识, 学习者只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很难实现主动地。自觉地接触国学知识。

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国学教育的途径

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都呈现出极为复杂的多样化模式, 思维模式中有叛逆的部分存在, 国学教育中应该将重点放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上, 通过融合促进国学教育的实现。

第一, 坚持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国学教育方式。在教学的技术层面上, 坚持深入挖掘文化的深层次理论, 注重发觉文章背后的思想意义和道德价值, 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内容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相联系, 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第二, 坚持社会实践, 深入贯彻国学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密切, 人们精神层面的文化需求量也在加大, 同样学生精神层面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发展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案例教学, 解决社会上存在的文化需求;通过聘请专业的国学讲师来讲解国学内容, 通过专业讲解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对教师的考核来考量教师的教学水平, 以单位时间内指导的学生成果作为考核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的标准。

第三, 在国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心灵上的关怀。教学的方式主要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以及对话, 国学毕竟是一门学生从未接触过的科目, 而且国学的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必采用说教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也不宜照本宣科, 要根据听课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教学;学校在教学师资力量的配备上, 也要以专业的教学老师和心理辅导老师为主, 两种类型的教师在教学上进行互补。

第四, 国学教育的实现还应注重与社会现实相联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生活水平的提高, 学生在接触知识方面、在精神文化层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给国学的教育意义提出了明显的较高要求。在思想教育建设中, 国学的教育也要积极与社会现实相联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构建以社会实践为本位的教学模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 采取案例教学的方式, 以案例的研究带动思想政治建设与实践相联系,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最终实现国学的教育与现实的联系, 让学生更好地提高思想道德觉悟, 更好地促进学校的思想教育建设。

总体而言, 国学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并且国学的教育是通过具体的形式来进行, 有利于学生的接受。但同时国学的教育也要渗透到学校教学的方方面面, 让学生在各方面的学习中都能体会到国学的魅力, 通过国学的学习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家明.国学教育与大学生信仰心态研究[J].学理论, 2010 (10) .

[2]陈宗斌.高校国学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应用方法研究[J].科教园地, 2010 (10) .

7.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 篇七

一、在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可以传承经典、传承美德

纵观当代的中小学生, 好像除了语文这一门课程外,对其他的民族精髓、中国的传统文化接触得比较少, 反而像英语这样的外来语言一直被学习, 中华国学在不知不觉中流逝。这种教育的结果,导致了民族精神淡薄、诚信危机四伏以及当前孩子学习发展中的人格缺失。由此可见,倡导幼儿学国学实在刻不容缓。对于幼儿来说,学英语是一种技能培训, 而学国学是一种人格教育和道德观的培养,这才是根本性教育。当前,从幼儿园到大学,孩子们竞赛式的学习,学到的只是知识,但是为人规范、基本道德礼仪的常识, 在现代教育中却少有涉及, 正好国学教育能通过传统文化填补现代教育的这一空白。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自私、任性、不懂礼貌等现象比较普遍。在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让幼儿学习传统经典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能够教育幼儿孝亲尊长、友爱伙伴,使他们变得更加懂事明理。另外,幼儿园通过开展国学教育,还可以系统全面地培养幼儿很多的良好习惯。如,教幼儿诵读《弟子规》中的内容可以教育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等。所谓“学优者德厚,学浅者德薄”,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不仅是增进知识的过程, 更是“把知识消化于生命,转化为生命所具有的德性”的过程,具有提升幼儿气质、陶冶幼儿性情、提高幼儿涵养的意义。

二、在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可以健全幼儿的人格

幼儿阶段的教育是心性和人格培养的黄金阶段,对孩子的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 可以在幼儿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热爱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种子,打下一个自己是中国人的文化烙印,这会与他们形影相随, 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的“流行文化”对幼儿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幼儿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而且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因此,让他们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 对健全他们的人格,培育他们的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通过学习国学会让幼儿懂得什么是善恶, 什么是孝,什么是乐观进取,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等等,从而达到健全幼儿人格、促使其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在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有助于启迪幼儿的智慧

3~6岁是幼儿的学习最佳期。大脑生理学家们发现,儿童的智力发展和性格形成在0~3岁间就完成了60%, 3~6岁间完成了80%,这几年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孩子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因此,从小让幼儿接受中国古文化的熏陶,感受源远流长的中国古文化的诗词美、韵律美、语言美等,不但可以培养幼儿读书的兴趣,还可以提升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古诗词、《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等作为国学中经典之经典, 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文化, 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其行文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内容丰富,包含有诸如天文、地理、修身、道德、伦理等方面的知识,幼儿每天诵读国学经典,不仅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 而且还可以增强他们对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知识的了解,提高其认知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幼儿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 还能在无意识中记忆经典中的汉字,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增加幼儿的识字量,提高幼儿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

上一篇:中班科学活动_爱鸟周下一篇:礼仪课考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