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步伐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15篇)
1.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步伐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 篇一
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在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这次全县农村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和县委十二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认真总结“十五”期间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研究部署“十一五”期间和今年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任务。下面,我主要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总结经验,分析利弊,坚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
“十五”期间我县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呈现出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农村经济发展登上新台阶。农业总产值实现1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1%,比“九五”期末增长近1倍;粮食总产实现6.5亿斤,比上年增长4.8%,比“九五”期末增长58.5%;畜牧业产值实现2.5亿元,比上增长25%,比“九五”期末增长1.8倍,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2.3%;农村人均纯收入实现4449元,比上年增长5.9%,比“九五”期末增长94.3%。
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新格局。以“绿丰”集团为龙头,全县A级绿色优质稻面积发展到40万亩,比上年增长33%,比“九五”期末增长60%;以畜产品加工企业和大鹅孵化企业为龙头,黄牛、大鹅发展到4.8万头、180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14.3%、80%,比“九五”期末分别增长了3倍、8倍;以存明、忠辉等木制品深加工企业为龙头,累计完成造林面积29.6万亩,比上年增长85.7%,比“九五”期末增长2倍;以哈中药六厂为龙头,中药材种植面积发展到1.2万亩,比上年增长20%,比“九五”期末增长4倍。
新农村建设工作迈出坚实一步。借助省、市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契机,共投入新农村试点建设资金1634万元,其中省、市投1234万元,县投400万元,完成了8个村建设任务。硬化道路22.3公里,67142.8平方米;安装路灯109盏;建村级畜牧服务站8个,购买畜牧医疗器材8套;建村卫生所6个,360平方米,购买医疗器材6套;扶贫牛386头、貉225组、鹅雏18万只;为8个村20个自然屯购置了村村通广播设备;水泥板护砌边沟13950延长米,更换石棉瓦栅栏13950延长米。
农业新技术推广取得新成果。全县共推广节水灌溉、大中棚育秧、大豆垄三栽培、水稻超稀植等新技术38项,面积80万亩,新技术推广比“九五”期末增加13项,面积增加30万亩。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由“九五”期末的37%提高到44%。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新成效。全县累计投入1.4亿元,完成大小农田水利工程287项,比“九五”期末增加投入6000万元,新建工程110项。巩固扩大了“普九”成果,中小学生辍学率分别控制在1.57%、0.58%,改造中小学危房面积1.16万平方米;有线电视光缆铺设实现了村村通,入户率达到38%;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100%;程控电话入户率达到了70%;打井村屯的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0%。
农村改革实现新进展。深入推进免征农业税及各项配套改革,精简乡镇行政和事业人员615人。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20兑现“两补”资金2163万元。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各类专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1个。
尽管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少,产业化层次低;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优质服务面狭窄;农民素质偏低,科学种田意识差;“一事一议”困难较大,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迟缓等等。
在总结经验,分析问题的同时,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县新农村建设正处在历史上的最佳机遇期,条件极为有利。一是生态环境优美,自然条件优越,具备建设生态型新农村的良好条件。二是通过推进“稻、牧、林、药”四大产业,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发展潜力巨大,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中央和省、市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为我县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四是县委、县政府决心大,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热情高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氛围空前浓厚。五是借助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契机,为建设新农村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其做法得到了省、市领导的肯定和前来参观考察兄弟市县的好评。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我们自身的有利条件,全县各级干部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抢抓机遇,奋力工作,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昂扬拼搏斗志,全力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
二、突出重点,乘势而上,全力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
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县委关于《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打造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实施新政策、培育新农民、优化新环境”为目标,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村生产力、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努力把我县农村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0我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重点实施“168”工程。即,推进新农村试点镇1个(浓河镇),面上重点工作10项;建设通乡通村公路6条;完成省市确定的新农村试点村8个、第三批省市确定的扶贫开发试点村8个和第二批8个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提档升级的建设任务。
1、省、市确定的新农村建设1个典型示范镇(浓河镇)的主要建设任务是,完成镇内主次干道硬化12条,4000延长米和商服综合楼、政府办公楼置换工程建设;完成镇内二期排水工程1260延长米;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0%,实现美化、亮化、香化、净化。
2、6条通乡通村公路分别是:乌祥路32.7公里,大通河路8.9公里,乌拉浑旅游路12.6公里;桦树村至大兴村6.6公里,通河镇至城西村0.9公里,通河镇至城乡村1.2公里。
3、省、市确定的新农村建设8个典型示范村为大林子村、城西村、富强村、小古洞村、红旗村、柞树村、三合村、四马村具体建设任务,按照上级要求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4、第三批省市确定扶贫开发的8个重点村为解放村、水田村、红旗村、青山村、大兴村、老站村、向阳村、二道河子村,具体建设任务:每个村硬化道路2公里,每个村建1处畜牧服务站和卫生所,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0%,有线电线入户率达到80%。
5、第二批省、市扶贫开发8个重点村也就是浓河村、民生村、和平村、桦树村、建兴村、永乐村、依山村、西北河村,提档升级的主要建设任务,主是重点在环境整治和绿化、香化、美化上下功夫。
6、面上10项重点工作:①完成中小学D级危房16所(其中,中学2所,小学14所),面积8428平方米;②扩建县卫生院,新建1所乡镇卫生院;新建8个村级卫生所,逐步实现村级卫生所达标;③农村有线电视和程控电话入户率分别达到40%和75%;④绿化村屯27个,彻底消灭光腚村屯,新建生态园林村10个;⑤村屯基本消灭“三大堆”(粪堆、柴草堆、垃圾堆),达到净化标准;⑥完成城镇建筑工程18项,面积18万平方米。农村住宅砖瓦化率达到66%;⑦新打人畜饮水井20眼,解决20个村屯饮水难问题;⑧新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6200人,实现劳务收入2840万元;⑨农村经纪人队伍发展到450人,专业协会发展到25个;⑩农村低保人数达到2200人,农村大病救助达到311人。
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步年和开局年,要完成上述任务指标,必须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化进程,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一是继续推进以“稻、牧、林、药”为主的四大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围绕“绿丰”龙头企业,全县绿色优质稻面积发展到45万亩,培育万亩基地8处,连结农户2.5万户。围绕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和孵化企业,黄牛发展到5.2万头,大鹅稳定在200万只。围绕存明、忠辉等木业企业,全县林木基地发展到10处,面积1.5万亩。围绕哈中药六厂,中药材种植发展到1.5万亩。同时大力发展以经济作物和特色养殖为重点的多种经营生产,烤烟发展到4000亩,“两瓜”发展到1万亩,蔬菜发展到2.5万亩,经济作物面积达到8.5万亩,试种万寿菊1500亩,食用菌发展到1000万袋,特色动物养殖发展5.5万头(只)。二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空间。加快建设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教育培训新机制,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校和社会办学的阵地作用,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订单培训和用工单位岗前培训相结合的办法,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县劳转办由临时机构改为独立常设机构,各乡镇也抽调专人,单设劳转办,为发挥其对农民工进城的管理、维权和服务作用,重点解决好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等侵权行为,全力营造农民工由农民变市民的良好环境。今年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200人,实现劳务收入2840万元。三是借助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围绕资源优势,全力开展项目招商、资源招商、政策招商、环境招商的办法,大上农副产品加工业。每个乡镇至少新上1个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积极拓展农业外部增收渠道。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5%以上,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上,一是打抗旱补水大小井80眼,建临时泵站30处,启动全县补水井1.12万眼,确保全县60万亩水田正常用水。二是完成浓河镇新建堤防7.6公里,东部涝区堤防达标一期工程42.3公里。三是争取二甲沟水库立项;清淤整修农田水利工程3条,15公里;维修各类水利工程8处;新建水利工程2处。在农机化建设上,新组建农机合作社1个,农机专业协会8个,农机化综合作业面积达到80万亩,秋整地面积达到40万亩。在农技推广上,重点推广大豆行间覆膜和深窄密、专用玉米通透栽培和大垄覆膜、水稻新基质育苗、大棚育苗和钵体旱育超稀植等10项先进技术,推广面积达到80万亩,大棚育苗达到70%。在良种良法上,深入实施良种化工程,全县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在农业标准化建设上,严格执行省市标准化规程,种植业标准化面积达到50万亩,养殖业标准化普及率达到50%以上。在水产养殖业上,精养和驯化养鱼面积分别达到4.5万亩和2.5万亩。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要重点抓好“五个加快”。一是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交通部门要认真搞好3条通乡公路和3条通村公路的勘查设计,最大限度地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扶持,高质量全面完成通乡公路54.2公里,通村公路8.9公里的建设任务。二是加快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农委、水务局、扶贫办要认真抓好全县20个村屯自来水入户工程的规划设计,按标准、按时限完成管网入户任务。三是加快农村住房建设。各乡镇要积极配合县建设局,认真搞好农户新建住宅的调查摸底工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鼓励引导农户按照新农村住宅设计图纸建设安全节能型住宅。县信用联社要积极争取贷款规模,妥善开展新建住宅贷款业务,力争农村砖瓦化率达到66%以上。四是加快农村能源建设。要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风气等清洁能源,重点加快户用沼气建设。无论是新农村试点村还是提档升级的村,每个村都要发展5户沼气利用示范户。五是加快环境整治建设。2006年是我县村容村貌环境整治年。各乡镇、村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绿化、美化、净化、香化活动,以消灭粪堆、柴草堆、垃圾堆为重点,彻底解决村屯脏、乱、差问题。在农村社会事业建设上,突出抓好三个发展。一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以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寄宿制学校、适度集中办学为突破口,全面完成16农村中小学校D级危房改造任务,彻底改善办学条件。巩固“普九”成果,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农村适用人才,构建农村助学长效保障机制。二是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加强以新建1个乡镇卫生院,8个村级卫生所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确保完成农村低保2200人、大病救助311人的目标。三是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有活动场所、健身器材和图书阅览室。要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积极组织群众开展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树立文明新风。
(四)加强基层组织和民主政治建设,树立文明村风,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农村基层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和号召力尤为重要。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上,要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乡村基层五好班子创建活动纳入新农村建设内容,把带头致富能力强、奉献意识强、公道正派的群众发展为党员,培养成干部;把勇于创业、带民创业的党员干部,培养成带头发展和致富群众的主心骨,使农村党员真正成为引领发展、带头致富、倡导文明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在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上,各乡镇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不断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村务、财务公开等公开办事制度,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规范“一事一议”程序,完善议事内容,提高民主管理能力。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积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文明村镇”等创建活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改变农村生活陋习。正确处理农村矛盾,建立基层化解矛盾机制,努力营造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稳定社会环境。切实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利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农民。
(五)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发展动力,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加快农村体制和机制创新,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源泉和体制保障。今年全县要重点推进六项改革。一是深化乡镇机构改革。进一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切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为农户和各类经济主体提供示范引导、政策服务、维护合法权益和优化发展环境上来,加快建立服务型政府。创新运行机制,分类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强化公益性事业单位服务功能,提高经营性事业单位自我发展能力。二是深化县乡财政管理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乡财乡用县监管和村财民理乡代管的管理方式,挖掘乡村自身潜力,加大债务化解力度,确保基层政权和组织正常运转。继续完善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严格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三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骨干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快推进非骨干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吸引粮食主销区工商资本参与企业资产重组,盘活企业存量资产,提高经济效益。四是深化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征地制度改革。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构的双层经营体制,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稳妥地推进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征地制度改革,落实补偿政策,搞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五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组建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社和农村合作银行,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改善资产运行质量。大力培育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农民规范发展资金互助组织。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六是深化农村合作制度改革。加快发展专业协会、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并在税收和信贷上予以扶持。今年全县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必保发展到25个以上。
三、精心组织,全面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局,关键在于加强领导,狠抓工作落实。一是加强领导,成立组织。为切实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为组长、各有关部门参加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委,统一协调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要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二是广泛宣传,深入动员。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县、乡、村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力争达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同时,开辟专题专栏,及时报道新农村建设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舆论氛围。通过大张旗鼓地宣传,使广大农民真正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建设自己的家园,每个人都有应尽的`义务,每个人都愿意为新农村建设献计出力,进而把建设新农村的这项任务变成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加快全县新农村的建设进程。三是明确责任,包扶到位。新农村建设工作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党委、政府和县直包扶部门的主要领导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指标,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包扶责任,吃住在村屯,工作在第一线,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靠。既要突出省、市确定扶持的16个重点村和典型示范村,又要兼顾面上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工作,创新上下齐动,点面结合的工作新机制。建立县领导包乡镇、县直部门包村屯的包保责任制。县直部门要在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协调下,明确包保任务,落实包保责任人,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不搞形式主义,不搞盲目攀比,不搞形象工程,建立项目责任追究制,无论是重点村的建设项目,还是面上村的建设项目,每个项目都要明确专人负责,落实到人头,对工作不到位、进展慢、成效不明显群众不满意的,及时给予督促整改,并实行责任追究制,确保按时限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四是政策倾斜,多元投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任务繁重,要用好、用足、用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优惠政策,进一步优化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环境。在政策扶持上,凡涉及新农村建设收费的,原则上能减则减,能免则免。在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上,一是积极向上争取国家和省、市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资金,取得上级部门最大支持;二是加大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对农村公益事业、公共设施和基础建设予以支持;三是全面开展农村住房、农机购置、耐用消费品等消费贷款业务,对新建住房采用社会主义新农村统一设计的住房标准,县里将给予适当奖励;四是鼓励引导吸纳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参与新农村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全社会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五是积极引导农民增加投入,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奖励制度,调动农民投工投劳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五是勤查猛促,跟踪问效。新农村建设是2006年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也是严肃的政治任务,县委、县政府将把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并作为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对工作突出,任务完成好的乡镇和科局领导给予适当奖励,对工作不负责的领导干部给予通报批评或降职使用。为此,县新农村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强化督办检查力度,及时向县委、县政府反馈情况,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按时限、按标准顺利完成。
同志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业和农村的一场深刻变革,任务艰巨,意义重大而深远。让我们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机遇,拚搏进取,为全面完成今年我县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任务而努力奋斗!
2.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步伐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 篇二
一、什么是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 把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 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并明确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构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集中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在实现这一任务过程中, 农业技术的推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农业技术推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意义
(一) 农业技术的推广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 我国每年都有大批劳动力从事种植、养殖业, 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科技进步的水平和新农村的发展速度。一方面, 要使农业技术推广、普及, 就要求培养有知识、有技术的新型农民, 就要从农村实际出发, 以农为主, 及时、准确地向农民灌输高新的农业知识、技术和信息;另一方面, 农业技术工作走进农村、走近农民, 使农民收到前所未有的极大利益, 农民想要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的速度、更多的获取利益, 就会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用知识武装头脑、用技术支起双手, 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不断学习, 不断进步, 这样有意或无意的就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
(二) 农业技术的推广有利于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
农业技术推广与现代农业发展, 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方面,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的提出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 赋予了新的活力与生机;另一方面, 大力推广农业技术, 农民就可以把理论化的知识及科技创新能力付诸于实际, 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科技成果, 同时, 依靠农业技术的强有力支撑和支持, 可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农业, 使传统农业向生态、绿色、效益农业转变, 加快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
(三) 农业技术的推广有利于环境的改善
科学发展观要求环境、生态都应朝着友好、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利用技术优势, 可以引导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低毒、安全、无污染的农化产品, 从而减少农业污染。此外, 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园艺体验农业等发展, 也在改善环境等方面发挥着主用。
(四) 农业技术的推广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业技术的推广以发展农业为任务, 以农民为对象, 一切从实际出发, 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了农村经济;维护了生态稳定、保障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从而全面推进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的重要举措
(一) 加大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
1) 财力的投入。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一项公益性事业, 不仅要有先进的技术支持, 更需要资金的扶持。《农业技术推广法》第二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 并应当使该资金逐年增长。”国家、各级人民政府、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科研单位都应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 用于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购买高新设备以及培养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素质较高的农业技术推广骨干队伍, 只有保证资金投入的稳定, 才能增强农业技术推广的强大后劲。2) 物力的投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 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获得必需的试验基地和生产资料, 进行农业科研技术的试验、示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有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必要条件。3) 人力的投入。人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和实践者。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 就需要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有现代农业意识、能带动周围农民致富的新型农民, 并把这些科技明白人、科技致富带头人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地方, 更好、更快、更有效的推广农业技术。
(二) 不断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的加快, 仅仅依靠单一的机构部门推广农业技术已经远远不够, 就要要求建立一套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全面展开精干、高效、务实的推广工作。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仅要走进农业科研机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更要走进学校、走进群众性科研组织、走进农村, 从基层抓起、从农民个人抓起, 在农村开展示范、科研工作, 让农民受益, 再把成功的经验和丰硕的科研成果推广到更多农民手中、更多周边地区, 以点带动面, 逐级发展, 逐步做好由农村到乡到县最后到省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建立上下相连、左右相通、运转高效的农业推广体系, 加快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三) 开展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工作
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 农业技术的推广也离不开信息的支撑。迅速、及时获取有价值的农业信息, 更有利于农业技术工作的推广, 因此,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争取建立农业信息技术网络, 并实现与全国农业网联网, 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个人服务, 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由单一的产前服务, 向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转变, 通过信息服务工作, 更好地服务农民, 拓展其视野, 使其从中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与技术, 全面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四) 注重农业知识传播、技术培训, 扩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队伍建设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也是决定一项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要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速度, 就需要开展对农民知识传播和技术培训, 通过职业技术学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讲座、媒体传播角儿示范村等多种场所和形式, 培养出一批综合素质高的科技致富带头人, 逐层、逐级发展, 不断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领域和效果。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方兴未艾,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大力推广农业技术工作, 提高农民生活水品,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改变农村风貌,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无限生机与强大动力。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富裕农民, 而农业技术的推广又为实现这一任务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文章阐述了农业技术推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意义, 并系统论述了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举措。
3.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步伐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 篇三
1. 强化产业支撑,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针对东丰县经济实力不强、产业基础薄弱的实际,县委、县政府坚持从县情出发,用创新的思路、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农业问题,坚持走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之路,努力增强县域经济实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1.1围绕资源转化以工促农,加快工业园区化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靠工业拉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强县目标的根本也在工业。为此,紧紧围绕打造资源转化工业县,把发展壮大东丰工业作为重中之重,加强大企业、大项目、大园区建设,加快总量扩张和效益提升,实现以工促农目标,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1.1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建园区 在工业园区化进程中,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突出加强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2005年11月经吉林省政府批准设立了省级工业集中区—东丰工业集中区、规划面积13.41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面积2平方公里。规划建设了高新技术、健康产业、绿色化工、农产品加工、冶金建材、汽车零部件、旅游等七个产业园区;重点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健康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三大主导产业体系。
1.1.2加大投入,竭尽全力建园区 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狠抓了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依托这个有效载体狠抓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几年来,东丰工业集中区共投入资金3亿元以上,征用了1.06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实施了基础设施一号路、兴隆街北段、一号街、二号街及甲三路道路工程,绿化、亮化、标志性建筑工程,给排水、通信、供电等配套设施工程建设任务,实现了“五通一平”。
1.1.3强化服务,优化环境建园区 始终把优化软硬环境,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放在突出的位置,营造全民支持招商引资的舆论环境、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快捷高效的政务环境、诚信法制的市场环境。政府通过借资、出资、贷款等方式,积极筹措资金,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全程式一条龙代理服务。工业集中区的管理部门,也是服务部门。从企业入区开始,各种手续均由综合办在规定时间办结,不仅大大地方便了投资者,而且加快了企业入区创业的速度。到目前为止,工业集中区规划区内共有各类项目175个,其中:工业类项目120个。2006年以来,共新上、扩建投资超千万工业加工项目41个,招商引资累计到位额约40亿元。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连续四年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先进工业集中区”。
1.2创新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
1.2.1建强龙头,增强带动功能 在对东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进行科学审视定位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做大做强健康产业、大力发展资源加工产业、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强化产业集聚和优势整合,做大做强了一批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先后培育和发展了东丰药业、鹏翔牧业、东佳粮油、中志甜玉米、金城谷物、华粮生化有限公司、唐豆豆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产值超亿元的龙头加工企业。龙头企业的壮大带动了周边村镇农村经济的发展下,农民人均增收380元。
1.2.2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综合效益 为充分发挥境内水源无污染、地处黄金玉米带的自然优势,在全县重点发展20万亩优质特用玉米、20万亩优质绿色水稻和10万亩高油大豆。经过积极争取,建设了拉拉河镇42000亩标准粮田工程和三合乡28400亩的优质粮工程,从而带动了全县优质粮食产业发展,全县优质特用粮食品种种植面积达到90%以上。大力实施名牌开发战略,努力打造独具东丰特色的农产品品牌。目前,全县已有9个乡镇的12个试点村共20万亩水稻申报了国家级绿色水稻生产基地,全县14个乡镇56000亩蔬菜被省认定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并有57个蔬菜品种被认证为无公害蔬菜品种,唐豆豆公司生产的“速冻甜糯玉米”被国家绿办认证为绿色农产品。
1.2.3发展精品畜牧业,优化产业结构 深入实施“粮变肉”工程,加快粮食大县向资源加工大县和牧业大县的转变。依托龙头加工企业,围绕加快发展梅花鹿、肉鸡、黄牛这“三养”业,全面加强牧业标准小区和示范园区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2009年,全县标准化牧业小区达到112个,梅花鹿、肉鸡、黄牛分别发展到14.5万只、1800万只、67万头,全县牧业收入已经占整个农业收入的42.5%。东丰镇苗胜村是省级试点村,4年间共发展黄牛、肉鸡、生猪等标准化牧业小区5个,小区平均收入达到32万元。
1.3科学规划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载体,可以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对住宅、农产品耐用消费品和服务业的需求,创造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机会。在建设中,把推进城镇化进程与新农村推进村建设相结合,突出抓好城镇建设的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是基础。在组织专家科学论证、反复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区位条件、经济基础、资源优势等因素,综合搞好小城镇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一方面,聘请省、市规划专家依据航拍和土地规划版图,着眼长远,科学安排好生产性建筑和住宅、道路等各项设施建设用地;另一方面,加快构建小城镇的产业支撑体系,积极发展旅游、物流、中介服务、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引导各类企业和农产品向小城镇扩张,引导农民向城镇流动就业,增强对产业和人口的集聚能力,打造经济强镇。截止目前,全县小镇工商业户发展到7600余户,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9万余人次,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30%。
2.注重民生改善,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
县委、县政府把改善农村基础环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和重要的惠民工程来抓,坚持城乡联动与农民的主体作用并重,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改善农村环境的实事抓实,好事办好,做到真抓实干,立竿见影。
2.1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初步建立设施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伊通河堤防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莲河堤防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实施了三合乡的省优质粮核心区建设、大阳镇省中低产田改造等一批农田水利重点建设项目,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村道路建设,投入资金5.2亿元,完成东那高速公路55.8公里的全部建设任务,建立起了东丰与外界联系的“大动脉”。加快了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形成了覆盖全县城乡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截止到目前,全县农村公路建设完成1100公里,全县229个村有222个村实现“村村通”目标。2010~2011年,试点村将全部实现组组通油路或水泥路。同时,投入950万元,修筑边沟80公里,并对村路两旁进行了绿化。四年来,省、市、县帮扶部门落实帮扶资金1380万元,涉及修路、村服务中心建设、绿化、改水、改厕、改栅栏和有线电视网络建设等44个项目。
2.2强化村容村貌改造 为切实改变脏、乱、差的面貌,结合实际提出试点村屯建设要达到“七化”标准,即住房砖瓦化、庭院围墙化、院路硬面化、村屯绿美化、畜禽圈舍化、饮水合格化、卫生标准化。目前,全县试点村镇共清理边沟3.5万延长米,砌护边沟1.2万延长米,修建栅栏1.1万延长米,修建公路53公里,建卫生厕所350多个、公厕15个,建垃圾点15个、垃圾箱10个,清理柴草垛1880个,新建村部6处,建绿化带29.6公里,栽植苗木2.4万株,旧房改造完成43户,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2.3强化农村社会保障 争取国债资金650万元,全县中小学共改建扩建校舍3.7万平方米,试点村学校全部达到标准化;建立完善由农村贫困人口救助、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组成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2006年以来,每年用于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资金达40万元,每年用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226万元,用于五保户的生活保障金达16万余元;狠抓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参合率达到95%以上,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看病贵、看病难以及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多渠道投入800多万元,对21家乡镇医院进行改造,进一步改善了农民群众的就医环境。
2.4强化农村清洁能源建设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在充分考察、论证的基础上,逐步引导试点村向清洁能源方向发展。2006年9月,省级试点村横道河镇合力村投资104万元,兴建了占地2500平方米、日产气300立方米的秸秆燃气站。受益农户300户,每年每户仅用80元就可以解决一日三餐的燃料问题,且环保清洁。目前,全县共发展农村户用沼气1380个,僅2009年沙河镇盈仓村、沙河镇良纯村、杨木林镇城子村、东丰镇苗胜村等新农村示范村就兴建农村户用沼气池600户。2010年计划新发展沼气池500户,秸秆燃气站2处(二龙山乡沙河沿村、横道河镇联盟村),目前已开始施工。
3.创新推进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3.1强化政策引导机制 紧密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优惠扶持政策,在农民建房用地和基础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提供优质服务,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2010年县里将拿出300万元对新农村建设实行奖补,多投多补、不投不补,以此调动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同时,严把“落实关”,通过建立包保制度,明确责任,强化对政策落实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政策真正落实。
3.2完善分类推进机制 对全县所有的村进行新农村建设全覆盖。不同的村确定不同的目标、不同的任务、不同的重点、不同的措施,在建设思路、政策扶持、领导帮扶上要面向全县,动员和组织全县所有的村镇全部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实现整体推进,均衡发展。
3.3完善帮扶机制 根据东丰县实际情况,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东丰县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由对村帮扶变为对乡(镇)帮扶,即每个县级帮扶领导带领几个部门和企业由负责一个乡(镇),对乡镇内的示范村安排专门的部门和企业进行帮扶。同时,要积极争取帮扶资金,力争从每个省级帮扶部门中争取50万元以上,从每个市级帮扶部门中争取10万元以上,每个县级帮扶部门至少出资5万元以上,并帮助所帮扶的村上一个项目。县直部门年终达不到标准的不能参与评先。
3.4强化激励约束机制 四年来,围绕经济工作,不断建立健全了目标考核体系,严格考核,严格奖惩,把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了乡镇经济工作目标责任制和部门岗位责任制,新农村工作占整个农村工作的20%,组建督查考核小组,对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如果乡镇或部门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出现问题,实行一票否决,取消年度评优、评先资格,给全县造成严重影响的,乡镇或部门主要领导转为非领导职务或降职使用。2010年县财政还将拿出50万元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突出者实行奖励,发挥激励作用。
4.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汇报材料 篇四
两年来,在省、市扶贫办及有关部门的帮扶下,共投入资金近千万元进行扶贫项目开发和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投入62.5万元,扶持70户贫困户养貉;投资600万元,建电力抽水站一座;投入120万元,修水泥路面3200延长米,改造水泥瓦杖子7000延长米,安装路灯50盏;投入10万元,新建卫生所、畜牧站各75平方米;投入15万元,新打人畜饮水井1眼;投入20万元,新建校舍一座;投入8万元实施有线电视和程控电话入户工程,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程控电话入户率达到75%。通过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加快了我村贫困户脱贫和农户增收致富步伐,极大改善了我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村屯面貌发生了彻底变化。2005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实现4300元,比2002年增长了429%,有158户当年实现了脱贫,脱贫面达到85%。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结合村情实际,科学确定脱贫致富项目
由于我们村人多地少,江堤外洪泛地时常受洪涝灾害,并且缺少其他增收渠道,导致农民收入低,村集体经济发展慢,贫困落后状况严重。2002年村人均收入仅为812元,全村有贫困户186户,占总户数的40%。
2003年,上级针对我村的自然条件和有养黄牛传统的实际,确定了黄牛养殖扶贫项目。但是经过一年多的饲养,一些牛得了布病,不坐胎,产犊率非常低,效益不好,群众不认可。我们把情况及时向县领导和扶贫办进行了汇报,县扶贫办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召开了由村民代表和部分贫困户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最后决定对扶贫项目进行改项,由村里自己选择合适的扶贫项目。于是我们村干部带着部分农户代表到河北和周边县进行考察。一致认为养貉成本低、好管理、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高,适合依山村发展。最后经县扶贫办向上申报批准,把貉子养殖作为依山村脱贫解困的重点项目进行扶持。2004年争取县扶贫办补贴资金4000元,村干部集资2000元,买了4组貉子,扶持两户贫困户进行试养获得成功。当年产幼仔96只,纯收入25600元,户均纯收入12800元,当年实现了脱贫。貉子试养的成功,一下让贫困户的脑袋开了窍,纷纷找到村里要求扶持其发展貉子养殖。经过争取县扶贫办支持,到年底,全村养貉户已发展到133户,总量达到1919只,出栏900余只,收入30多万元,养貉户户均收入2300元,全部实现了脱贫。目前,我们村种貉存栏1000多只,可产幼仔1万多只,预计年底最低可收入350多万元,仅此一项,全村就可人均增收1851元。
二、努力做好思想动员工作,积极参与配合整村推进工作
2004年,县里把我们村列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重点村后。我们认识到要做好这项工作不但村干部要带头,而且要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动员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村推进工作中来。
在对依山主屯道路改造时,按照规划要求,村内需要打通三条半截路,有40多户农户需要把杖子收缩2米,有10户需要拆掉围墙、棚屋,有3户正房需要拆迁。为了按时完成拆迁任务,确保道路建设如期开工,我们连续召开了“两委”班子会、全体党员会、村民代表会和涉及拆迁农户参加的动员会,讲明了政策,公布了补偿标准,交待了拆迁时限。但在5月份开始实施时,遇到了麻烦和阻力,部分农户狭隘的小农意识开始作梗,板杖子迟迟不撤,房子不肯拆迁。于是我们村“两委”班子成员想千方、设百计,起早贪黑到这些农户家中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部分做通工作的农户自己动手拆了;一些等、靠户,我们就亲自动手,帮他们拆;对个别钉子户,我们在做正面工作无效的情况下,动员一些村民天天上他家谈,动员他、谴责他,并在村中制造舆论影响,使他迫于压力,主动找到村里,最后补偿3万元自己主动拆了。有一户农户的牛棚占道,需要扒除,之前村里已跟他协商好,由村里给他另外安排一处空闲地,重新搭建一个牛舍,但临要拆迁时,这个农户变主意了,要求村里给他补一垧地,否则不拆。我们村干部三番五次找他说服动员,但都没有说成,其他农户也都观望着,眼看要影响工期,最后镇主要领导亲自到他家中,终于做通了该户的思想工作,顺利拆除了牛舍。
在修村内路面时,我们村干部与镇机关干部一起,每人负责一段,从监督质量,料车安排、人车通行、养生维护等多个方面进行全天候监守和协调,经过全力工作,终于按期完成了整村推进的各项工程。
5.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步伐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 篇五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党的十七大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当前“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实质是收入问题。要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就必须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
一、长寿区初步具备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和能力
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后,我区始终按照胡总书记“314”重要部署,紧紧围绕重庆市“一圈两翼”总体发展战略,抓住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战略机遇,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积极融入主城发展,力争把长寿建设成为重庆的“工业高地、都市农业基地、旅游休闲胜地、区域物流中心”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一流的生态大城市、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2007年,全区完成GDP总量125.3亿元,同比增长16.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4亿元,同比增长42.5%;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5亿元,同比增长51.4%;实现农村社会总产值125.3亿元,同比增长32 %;农业增加值17.7亿元,同比增长10.8 %;农民人均纯收入4158元,同比增长19.5%。
近年来,我区农业投入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产业优势日渐显现,逐步形成了柑橘、蛋(肉)鸡、有机水产品、能源甘薯四大优势产业和蔬菜、生猪等潜势产业。目前,我区已发展柑橘面积21万亩,蛋(肉)鸡500万只,10万亩有机水产品养殖基地建设进程加快,长寿湖生态鱼已获得绿色有机鱼和国家名牌农产品认证,能源甘薯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左右。《柑橘产业发展规划》、《蛋(肉)鸡产业发展规划》、《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和《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规划》相继出台,标志着我区以“生态养殖——清洁能源——有机肥料——生态种植”为模式的农业产业集群正在逐步形成。
综上所述,我区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和条件。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一)总体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是: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大、加快、加强”的总体要求,以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以现代工业的成果武装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功能,改造传统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和发展水平,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化解产业空虚、解决农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首要大事来抓。
(二)构建完善“五大体系”
1.现代农业装备体系——下大气力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装备水平
一是继续加大财政的支农力度。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及现状,我区及时调整思路,明确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投入的方向和重点,即:以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坚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重点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土地规模经营相结合。在最近五年内,区财政将以产业扶持为重点,配套建设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总投入约5亿元,其中水利建设投入1.8亿元,交通建设投入1亿元。
二是进一步整合支农资金。采取“集中财力、集中时间、集中投向”的方式,集中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个薄弱环节。把各部门、各行业性质相似、功能相近的专项资金适当归并,统筹安排,“打捆”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引导或吸收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建立起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
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展开,创新产业组织形式,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延长产业链条
根据国际国内、市内市外“农”情形势,通过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格局,并结合我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积极实施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出“打造重庆都市农业基地”,到2012年建成全市农业产业“四个第一”,即:最大的无公害柑橘基地,规模达40万亩;最强的无公害蛋(肉)鸡基地,规模达2000万只以上;最大的有机水产品养殖基地,规模达10万亩以上;最大的能源甘薯生产加工基地,年加工生产乙醇60万吨。
同时,我区十分注重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发展城乡关联产业,打造城与乡、工与农之间的产业链。这种关联产业链目的是把千家万户的小市场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以及具有竞争优势的大产业连接起来,把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与市内外大市场连为一体,实现农业市场化,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和需求、农民和市场脱节的问题。我区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扶持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城乡关联产业。引导城镇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在新建产业上,以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农用生产资料业、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第三产业等城乡关联产业为主。
3.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多元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第一生产力。我区根据产业发展的要求,按照分类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积极开展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对技术队伍的高新技术教育、对企业管理者的现代化管理教育,提高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素质。创新思维,积极探索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新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逐步建立农业科研、技术推广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一是尝试实行科技研发课题招投标制。二是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承包制。三是大力推行校地、企地合作。
4.现代农业质量安全体系——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狠抓源头治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前提,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我区要重点围绕柑橘、蛋(肉)鸡、水产、生猪、蔬菜等优势产业,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加工基地。以产地认定、产品认证、过程监测、市场准入等手段为突破口,强化农产品质量的跟踪管理,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5.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培育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
打造渝东物流中心,促进农产口市场流通,逐步建设起完善的现代农业市场体系。按照我区农业产业规划布局,统筹规划发展农产品产地市场与销地市场、批发市场与中转市场、综合市场与专业市场,建设科学合理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大力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个市场流通主体,有效地解决了农资产品、农副产品“买难”、“卖难”的问题。
(三)培育造就“一个主体”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新农村的建设者。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和根本之计。
1.培养新型留守农民
一是通过开办农民夜校或农民学校,对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中青年农民开展大规模培训,或聘请技术专家进行“手把手”式的现场上课,不断提高留守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二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未升入大中专院校在家务农的初高中毕业生,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工程;三是对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规模经营大户、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和一些技术性较强岗位的骨干农民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培养一大批种植、养殖技术能手。
2.加强外出务工农民培训
6.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步伐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 篇六
建设步伐
今年以来,兴隆乡人民调解工作瞄准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目标,积极探索创新“四个三”的工作机制,着力解决农村基层矛盾纠纷,充分发挥了“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有力促进了全乡和谐新农村建设。
发挥三大优势,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发挥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的优势。在组织机构、人员配备、经济待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为推进工作提供了重要保证。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定期主持召开有关会议,听取工作汇报,研究工作措施,有效地增强了人民调解工作的领导力量。二是发挥综治办综合协调的优势。强化综治办“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充分发挥其在人民调解工作中的组织综合协调作用。三是发挥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优势。把民调工作作为综合治理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调动了各单位抓民调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确保了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
整合三大力量,搭建工作平台。遵循“整合资源、聚合力量、形成优势、强化基础”的工作原则,多层面搭建工作平台,加强基层民调队伍建设。一是整合村级民调力量。村委会建立调解委员会,确定2-4名调解员,每个自然村确定4名综治信息员。二是整合民调综合力量。举办乡、村两
级调解人员业务培训班,全面提升了基层调解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
运用三大方式,规范调处行为。一是现场调解。通过基层调解组织入户调解,及时制止事态蔓延扩大,增强调处的及时性。二是庭式调解。将双方当事人集中到调解室,由调解委员会值班领导主持调解。三是巡回调解。定期组织人员深入基层,进村入户,及早发现潜在的矛盾纠纷和其他社会不安定因素,减少矛盾纠纷的转化和发生。
7.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步伐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 篇七
本刊消息:徽县大河店乡文池村位于徽县南部山区, 通过创新扶贫方式, 三年来, 农民人均收入从1260元提高到2660元。该村距县城10公里, 交通便利。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 152户, 651人。有耕地2080亩, 全是山坡地, 人均3.2亩, 村内沟壑纵横, 土壤瘠薄, 阴湿寡照, 农业生产条件差。2005年全村生产总产值149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1260元, 人均占有粮食330公斤。
文池村2005年实施扶贫整村推进项目, 2006年列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省扶贫办又把文池村列为全省扶贫机制创新试点村, 省扶贫办和县财政局扶持资金、世行贷款回收再贷资金, 给文池村注入发展资金60万元, 从2006年7月开始试行, 发展会员136人, 于2007年6月正式挂牌成立文池村扶贫发展基金会, 实行民主管理、规范运行。主要给会员以发放小额短期贷款的形式, 发放借款136户186笔, 累计借款58.5万元, 扶持发展特色产业, 扶持畜牧养殖收入上万元大户82户, 建成玉米杂交制种基地700亩, 以上两项三年全村增收100万元, 人均纯收入增加1599元;栽植优质核桃, 实现整村覆盖, 核桃建园2769亩53530株, 户均352株, 人均83株, 预计2010年可全部挂果, 亩产比种粮食增效3倍以上, 可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预计2008年文池村人均纯收入可达2660元, 比2005年增加1400元, 增长111.1%, 比全县2514元高5.8个百分点。“文池模式”探索出了一条扶贫开发的长效机制, 已在全省扶贫工作中得到推广。2007年7月2日非洲16个国家31名官员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的领导、专家到文池村进行了考察学习, 文池的做法得到了高度评价, 在国际国内引起了很大反响。扶贫机制的创新, 促进了文池村经济快速发展, 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甘肃省委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供稿)
8.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步伐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 篇八
走合作经营之路的齐家镇曙光村
曙光村位于双阳区齐家镇西南部,幅员面积1.4平方公里,有3个自然屯,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33人,劳动力474人,耕地面积133公顷,为朝鲜族专业村,民俗旅游、劳务经济和水稻生产三大支柱产业发展迅速,是双阳区幅员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经济收入最高的村之一,2008年人均收入7500元。
曙光村在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的支持下,建立了企业+基地+农户,自愿联合,利益共沾,风险共担的经济联合体。2008年3月10日,注册成立了农民合作社,合作社主要进行绿色水稻的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
合作社以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为目标,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基地为目标,按照“强龙头、优基地、重特色、創品牌”的战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项目为载体,创新机制、体制和技术为动力,按照自愿参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挥区域优势,实施农业科学化、标准化、产业化、机械化、安全化、品牌化和市场化的生产和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水平的大提高、品牌带动能力的大提升和农村经济的大发展,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对于加强农民间的合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2008年入社农民人均收入突破10000元,实现了农民增收,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有效途径。
目前,合作社已成立了理事会和监事会,设立了生产技术部、市场营销部和财务管理部,建立了各项工作职责、规章制度,入社社员达到500人,入社资金200万元,入社土地350公顷,基本建设投入资金690万元,完成土地平整130公顷,农机示范基地管理房300平方米和农机库900平方米,修筑水渠1.3公里,水泥路面的机耕路1.6公里,正在进行育苗生产基地建筑面积4980平方米现代化温室大棚基础建设和49套农机具订购。2008年,合作社各个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实现了合作社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水稻垧产超过18000斤,实现利润69万元,为入社农民分红20万元,入社农民人均收入8000元,比2007年增收12%。
合作社的总体建设目标是建设吉林省最高标准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将绿色优质稻米做成双阳优势产业,将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都培育壮大,建成初具规模具有区域特色和品牌优势的绿色农产品基地和水稻生产全程设施化、机械化、标准化的示范区,创立和培养品牌产品,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到2010年,全面完成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入社土地350公顷,社员发展到500人,实施全程机械化作业,公顷增收5700元,合作社年收入300万元以上,入社社员通过入股分红年人均增收4000元,实现人均纯收入10000元以上,高出当地人均收入平均数67%,推动农业经济的大发展。
在实现增收的基础上,曙光村把环境整治,改善人居环境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点来抓,在环境建设中,突出朝鲜族专业村的特点,加大了民俗新村建设力度。重点建设了“四项工程”和实现“四到农户”,四项工程即村屯道路工程、民俗广场工程、民居改造工程和绿化、美化工程。曙光村把这四个重点工程建设牢牢的把握在手里,2008年全年投入200余万元,进一步完善了民俗广场和民俗馆等硬件设施建设,改造民居12所,道路硬化4.3公里,边沟硬化8.6公里,同时投入23万元对环境进行了美化。洁净、小桥、流水、人家的民俗村现已初具雏形,年接待游人5000人以上,实现经济收入50余万元。四到农户即 “自来水到户、洁净厕所到户、有线电视到户和清洁能源到户”。目前,全村60户村民喝上了洁净的自来水,有线电视全部入户,改造洁净厕所75个,清洁能源到户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之中。几年来,曙光村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今后将继续团结全村上下,顽强拼搏,开拓奋进,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推进全区新农村建设再做新的贡献。
以环境建设为突破口的奢岭街道办事处九三村
九三村位于奢岭的北部,有丰富的林木和砂石资源,与净月潭旅游开发区相连。全村幅员面积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00公顷,山林地580公顷,河流及水面30公顷,全村1546口人,分布在五个自然屯,七个居民小组。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经济为主,人均收入6500元。全村水泥路达到了户户通。2008年,九三村被确定为双阳区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典型示范村,九三村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区新农村建设“五三六六”的发展战略,突出经济建设,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屯务理事会的作用,调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九三村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扎实成效,得到省、市、区各级领导的认可,全市新农村建设现场会九三村是接受参观检验的典型村之一,接待来自外市县区的参观考察6次。
九三村把发展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并取得了扎实的成效。一是积极招商引资,实现借势发展。2007年,引进了东源商贸有限公司,主要以生产型煤为主。通过公司带动,实行家庭式作坊生产,解决了剩余劳动力80多人。该公司又新建了占地面积2公顷的牧业小区一个,将各家各户的牲畜集中到小区饲养,既增加了收入,又净化了居住环境。二是针对村实际,科学调整产业结构。聘请农大的教授到村对种植业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和调整,根据九三村地形南北狭长,南部为平原,北部为山林地带的特点,确定南部的3、4、5、6社主要种植玉米和大豆,北部的1、2社以制种和林下经济为主。在种植业上农大教授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高产的品种,通过科学的管理,2008年玉米总产量达到2000万斤,总收入约1000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增长了10%。在养殖业上,主要以养猪、养鸡、养牛、养鹿为主,现有养殖大户7户,猪存栏1200头,梅花鹿存栏280只,黄牛520头,养殖业年收入将达150万元以上,人均增收1000元。
在新农村建设中,九三村把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群众摸得见、看得到,能够直接享受成果的建设项目上,注重规划先行,把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造、泥草房改造作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屯务理事会的作用,调动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农民主动投工、投劳,不计报酬,九三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工作和泥草房改造都取得了扎实的成效。
在建设过程中,九三村注重规划先行,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造之前,协调省林业设计院无偿为九三村做了新农村建设规划,使新农村建设目标明确、有章可循,确保各项建设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健康地向前发展。
在建设过程中,九三村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利用屯务理事会宣传、组织农民清理卫生。在上级资金没有拨付的情况下,积极协调企业老板,多方筹措资金,组织农民出工出劳,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农民积极主动出工、出劳、出物资,把新农村建设当作自己家的工程来建。
在绿化、美化上,九三村采取分段到户的方法,自己家的地段,自己栽花种树,自己管护,成材后收益归自己。这样充分的调动了群众绿化美化的积极性,解决了成活率低和管护难的问题。在建后的管理整治上,九三村以建立长效环卫管理机制为目的,制定了《九三村村屯环境整治方案》,成立了村屯环境整治小组。
在泥草房改造工作中,九三村切实将泥草房改造工作作为一项民生工作来抓,2008年全部完成22户泥草房改造任务。
9.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步伐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 篇九
以创新求发展加快平谷区新农村建设进程
北京市平谷区马昌营镇的南定福村通过一系列务实的措施,摸索出了一条既符合该村实际、又有一定推广价值的新农村发展的道路.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旧貌换新颜,每个村民都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他们的`经验是:以村民为主体,急村民所急,想村民所想;建设过硬、团结、有战斗力的班子;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探索发展新思路;制定规划,使开发建设稳步、有序进行;重视环境、卫生、教育等因素对塑造整体发展形象的作用.
作 者:孙靖 作者单位:中共北京市平谷区委研究室,北京,101200刊 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年,卷(期):23(4)分类号:F32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协调发展 南定福村
10.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步伐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 篇十
学习“一德四新” 心得体会
习水县三岔河乡中学袁平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三岔河乡中学英语教师袁平,很高兴能有这样一个和大家一起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今天我探讨的问题是农村英语教学的误区和困境,这是我从教十年的教学感受,也是所有农村英语教师头疼的问题,今天我的发言题目是“加快新课改步伐,走出农村英语教学困境,其目的在于抛砖引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批评。
我们都知道,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最大作用是作为交际工具,也就是英语课程性质之一,所以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要会听,会说,听得懂,说得出。也只有通过交际,英语才能像其他信息一样被传递和吸收,才能培养学生基本的英语素养和思维能力。我们一直都在说素质教育,一直都在提新课改,但看看实际情况,教师也都是拿着新教材沿用老办法,重语言知识讲解, 轻语言行为训练, 尤其是农村中学, 由于环境闭塞,学生几乎无缘接触英语, 结果是教师教得苦, 学生学得累, 学的也只是既不会说又听不懂别人说的聋哑英语。而这恰恰是农村地区英语教学面临的最大挑战。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双重影响下,我们农村英语教学存在着许多的教学误区和困境。
误区一:认为搞素质教育难以提高升学率。
在这里我们都毫不回避的说我们也想搞素质教育,我们也想让学生全面发展,但“升学率”作为指挥棒的教学思想早已经渗透到每一位教师、家长甚至是教育主管领导心中,成绩就是一切,成绩才能说明问题。为此,大多数教师迟迟不肯革新教学思想,他们觉得还是老方法才能教出成绩,便用“应试教育”来搞“素质教育”,换汤不换药;所谓的素质教育也只不过是穿新鞋走老路,更有甚者认为搞素质教育就要淡化考试,甚至要全面取
消考试。于是,淡化或者失去了考试的检测与监控功能,学生不知学得如何,教师也不知教学效果如何,似乎大家都在默默地努力,但中考后,对比一下城里学校,看到自己很低的成绩则懵了,不知怎么办,于是,应试教育又“昨日重现”。
误区二: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培养交际能力的教育。
既然英语要是交际工具,很多教师我们都认为英语素质教育就是课堂热热闹闹,师
生互动积极,学生能说会道,有一口流利的口语。更有甚者为了体现交际的真实性、可观性,把讲台变成舞台,把教室变成了游戏室,黑板成了真正的黑板,很少板书,很少讲解,不搞知识传授,不搞学法指导,有的是交际表演,有的是实物展览,一派热闹的交际场面。可是,给学生一篇中文他翻不成英文,到真正生活交际时,一个个便傻了眼,无法开展。用句专业俗语便是外行看热热闹闹,其实这样的课堂教学热闹非凡但漫无边际,费时低效。
误区三:忽视课堂氛围的调控和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
和误区二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教师完全忽略了课堂氛围调控。一堂好的英语课应该是有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大胆提问,畅所欲言,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能够得到提高,这也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条件。但许多教师却忽略了这一前提,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讲,结果使学生沉默寡言,就算有一两个“尖子”学生跃跃欲试,也是教师和一两个学生在演戏,而大多数学生则成了台下的观众。笔记倒是记了不少,但都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误区四: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忽视教学方法的优化。
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主体作用发挥得好的学生恰恰是接受能力较快,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他们往往能提出一些比较新的见解和主张,教师却误以为自己引导得法,就跟着这些“主体作用”发挥得好的学生“走”,而中等生和相对比较差的学生则丧失了“发挥”的机会。在一堂课的教学中,从大的环节看,是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情来设计和安排的,但
每个环节的具体教学过程,教师仍采用灌输、填鸭式的一问一答的机械模式,牵着学生跟着自己的教案走,不容有半点变化。学生想说,而教师不是不让说就是置之不理或者敷衍了事。误区五: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但有的教师只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却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的学习实际上仍然处于被动状态,习惯了老师的包办,依赖性强,离开了教师,还是不会学习,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这也正是农村英语教学迟迟没有得到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其实要想解决这些农村教学存在的误区并非易事,要老师的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改进,硬件设施的跟上,也要有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等诸多主客观因素。我结合我十年的英语教学体验和几次外出培训经历、“一德四新” 的学习心得,下面我谈谈我拙见:
对策
一、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家指出: 学习兴趣是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 只有学生本身对学习发生兴趣时, 才能使整个认知过程积极活动起来。新教材非常重视这一点。根据课标要求, 为调动学生兴趣, 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亲其师, 信其道。要让学生对英语课有兴趣, 就要让学生对教师感兴趣, 从师表到师德、从教学到生活,都要苛求自己, 不仅是良师更 要是益友, 利用一个情字诱发学生爱屋及乌。其次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享受成就感。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成就感是激励一个人上进的号角,教师可以利用语言、体态等各种手段激励学生, 善于捕捉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闪光点, 并及时肯定。赏识教学的目标是让微小成就感逐渐积累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 形成远大的学习目标, 最终消除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障碍。这是解决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
对策二:合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总是在说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想这起总的关键词应该导)。
1“.导”有目标。
教师应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紧扣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相应地调整教学目标,该多读的要多读,该多说的要多说,该多想的要多想,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学生由于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课堂上提问出现漫无边际的现象,教师要“扶”一把,把学生引到教学中来,引到具体的教学目标上来。
2“.导”有层次,导”有方法。
教师要从课时教学内容出发,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地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学生主体服务的。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往往取决于教师引导是否得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时要有一定的方法、手段,不能总是那么几句话,不能总是那么一两种手段。而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场合,采用各种行之有效 的方法和手段,真正做到“善导”,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3“.导”有学法。
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教师教给学习方法转变到“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方法”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对策
三、正确使用小组合作学习和任务型教学
为了积极响应新课改合作任务型学习理念,相当一部分英语教师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和任务型教学模式,但并非安排了几个小组,设置了几个问题,那就是新课改教学,事实完全不是这样,任务型教学必须有它的特点,合作学习不是一个概念, 必须要重视合作学习的过程, 注意每一个学生是否主动参与, 小组成员之间是否协作, 基础差的同学是否主动表现以及合作过程中学生行为能力的渐变等, 不把握好合作过程就可能使合作精神徒有其表。当然, 结果是一切手段的目的, 没有预期的结果就无法说明过程的成功。合作学习的结果不仅是要促进学生英语知识的掌握,更要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行为能力。
11.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步伐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 篇十一
1.制定科学规划,切实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镇赉县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重点强化了“两个结合”,即远近结合和点面结合。在远近结合上,对于近期建设,突出抓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村村通建设、泥草房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土地开发整理、环境卫生整治等一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极大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对于长远规划,着眼大局,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力求达到“三个符合”,即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做表面文章;符合群众愿望,不搞强迫命令;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搞无效益产业。规划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并经村民代表会或镇人民代表会通过,方可组织实施。在点面结合上,坚持因地制宜,求同存异。在点的选择上,重点突出人口相对集中和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乡镇所在地,作为推进村,逐步引导农民向中心村和居民小区相对集中,压减建设成本,避免重复建设。在面的推进上,充分考虑东西部发展差异,不搞“统一模式”,不搞“一刀切”,对于经济基础好的东部乡镇先行推进,率先实现新农村建设。对于基础条件较差的中西部乡镇,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有重点的稳步推进。
2.突出产业支撑,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要求,突出资源特色和区位优势,坚持因地制宜,调优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积极争取并组织实施了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争取国家项目资金16.8亿元,计划开发整理土地121.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10.1万亩(其中,水田57.6万亩,水浇地52.5万亩),新增耕地68.2万亩,目前,一期工程主体基本结束,二期工程2010年启动实施。依托农发资金,启动实施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总投资920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2万亩。项目建成后,镇赉县水田面积将达到150万亩以上,成为全国水田第一大县,粮食产量可达到30亿斤,纯增18亿斤,有10万农村人口直接受益;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在西部旱田区重点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效益农业、避灾农业,积极推广高效玉米、烤烟、辣椒、杂粮杂豆和瓜菜等作物种植,并大力发展棚膜经济和庭院经济,提高耕地产出效益,目前全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已达到48万亩;大力发展精品畜牧业。组织实施了“小动物、大经济”发展战略,依托飞鹤乳业和雨润集团,以契约为纽带,以银行信贷为保障,以专业合作社为平台,建立“龙头企业+银行+政府+专业合作社+农民”五位一体的牧业养殖新模式,计划三年时间建设1个3万头大型牧场和2个1万头中型牧场,组建专业合作社45个,带动农户9000户;建设鸭鹅养殖园区3个(鸭舍300栋),发展专业合作社30个,带动农户6000户。目前,镇赉县的3万头奶牛大型牧场于2009年9月份启动,2010年年底可建成,计划引进澳大利亚优质奶牛4600头,其他牧场和养殖园区也已完成选址。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在抓好产业开发的同时,积极开展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使农民共享新农村建设成果。截止目前,全县共投入公共事业和基础建设资金3.5亿元,修建“村村通”公路541.3公里,路两侧彩砖铺装30公里。新建、修建村部24个、文化室13个、农民夜校19个、体育健身场所20个、村卫生所19个、建设垃圾处理场所10个,改造农村饮水154处,解决7.04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建设生态卫生厕所2400个、农村户用沼气1400座,完成村屯绿化184个,美化、绿化村屯乡道180公里,建设新农村信息站9个,农村广播电视入户率达92%以上。加大了村屯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全县乡镇和村屯共配备垃圾箱50个,并通过设立公益岗位,组建了农村保洁队伍。特别是在涉及新农村建设整体形象、惠及千家万户的泥草房改造安居工程,镇赉县更是加大力度,加大投入,通过采取多条走路的办法,有效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采取招引企业通过土地置换的办法,搞集中建设;二是采取企业担保,农民利用贷款资金改造建设;三是科学利用政策,将省里补贴专项泥草房改造资金用活用好,用有限的资金,发挥最佳的效果,搞好改造建设;四是制定各项扶持政策,鼓励群众自行改造建设。专门制定了《全县农村泥草房改造安居工程推进实施方案》,从工程验收、资金补助、土地使用、税收减免、林木保障、建设规划、行政事业收费、交通运输、贷款担保、社会捐助、集体经济补偿、物价控制、领导包保和部门帮扶等方面落实了13条扶持政策,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加快了工程建设步伐。2007年、2008年、2009年共改造完成泥草房24295户,占农村泥草房总户数的46%,累计投入改造资金12.2亿元。
4.积极推进民主进程,完善乡村治理工作机制
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农村“三重一大”(重大决策、重要项目安排、重要岗位人员聘用和大额度资金使用)事项民主决策、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代理服务和“勤廉双述”民主评议三项制度。对于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必须按照党支部提议、村“两委”联席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审议、议案公告、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议、结果公布的“六步工作法”操作,做到公正、公开、公平。对于村集体的资金、资产、资源都通过“三资”监管程序进行微机化管理,统一标准,规范建档,防止了暗箱操作。同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对村班子和村干部的民主评价制度,年初,村干部要向群众做出廉政承诺;年末,乡镇党委组织召开由村民代表、党员代表、人大代表等参加的测评大会,村干部在会上述职述廉,并接受代表质询。最后,对村班子及村干部进行划票测评,并把测评结果作为村干部评先选优和奖惩的重要依据,真正把农村基层干部的权力置于广大农民群众的监督之下,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真正做到“民主定事、制度理财、群众评官”,推进农村基层管理制度转变,加快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民主管理进程。镇赉县被评为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县”,并在全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上进行了经验交流。
5.强化组织保障,增强乡村干部的执行力
我县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包保任务的副县级领导任副组长,各乡(镇)场和包保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建设、泥草房改造、环境卫生整治和项目资金6个具体工作推进组,每个推进组都由1名副县级领导任组长。制定了发展农村经济,乡(镇)场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制、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包保责任制、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部门责任分工意见和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奖励方案等,将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指标纳入到县乡两级领导干部、各乡(镇)以及县直部门的年度重点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在强化组织保证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资金整合力度,对各项目资金,科学安排,合理使用,实行项目统一规划、分别立项,资金统一管理、集中使用,主要用于社會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项目资金的最大效益。此外,镇赉县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广泛动员社会各界采取招商引资、股份合作、有偿开发参与整体推进工作,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新农村建设。通过广泛动员和宣传发动,极大了调动了社会各界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形成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以上是镇赉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解决。2010年,按照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要求,镇赉县启动了“重点村示范、整体提升”工程,确定示范村17个,将通过示范村带动,加快推进镇赉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2.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步伐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 篇十二
一、当前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现状
1. 商品质量不高, 经营粗放
由于地区产业化没有形成, 专业化水平低, 产品批量小, 质量低, 经营粗放。大路货多, 畅销货少;原始产品多, 深加工产品少;老产品多, 新产品少, 不能适应多层次消费需求。进入农村市场的工业产品, 适应农村居民买得起, 用得上的“农”字号商品少, 城市里卖不掉、销不出, 甚至伪劣假冒商品充斥农村市场, 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
2. 市场缺乏规划、市场管理不力, 突出表现为“三多”
一是沿路设摊多。此类市场以路为市, 沿着公路干线随地摆摊, 尤其是在交通要道处摆摊, 严重妨碍了交通, 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安定因素, 破坏了社会治安和正常的交通秩序。二是沿街摊点多。此类市场以街为市, 沿街设点, 门面交叉重叠, 杂乱无章, 既不必便于管理, 也不便于购物。三是游动商贩多, 此类市场以“动”为市, 到处喧哗叫卖, 骚扰行人。不仅是国家税收无着, 而且影响机关、街道居民的正常工作和休息。加之少数不法分子借叫卖之名, 行头骗之实, 就更增加了人们对游动市场、流动市场商贩的反感和恐惧感。
3. 有特色的专业化农村集贸市场不多
在市场竞争中, 特色、专业化是提高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主要手段。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需要特色, 需要专业化。这有利于推动农村的专业化生产、商品化经营, 深化农村区域经济和社会生产的分工,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但目前, 我国农村集贸市场普遍为综合性的、低层次的农副产品和日杂市场, 市场建设大众化, 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专业化市场却不多。这就导致了市场的建设难以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的增长起到显著的带动和引导作用。
4. 法律制度供给不足
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 国家制定颁布了一批规范商业流通、市场管理、经营者和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法律, 如《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价格法》、《食品卫生法》、《环境保护法》、《公路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等, 使农村集贸市场的经营和管理有了一定的法律依据。但我国现行法律对农村集贸市场问题的规定散见在一些法律中, 至今没有一部单一的、统一的、全面的有关农村集贸市场的法律。
二、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1. 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区域经济的成长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城乡二元结构差异消除和农民收入提高的必然途径。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有利于引导和方便农民进入市场, 并促使他们根据市场供需的变化趋势, 及时调整农业结构, 加快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 及时调整工业结构,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进程, 使农村经济逐步从自然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 实现农村经济的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 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2. 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
集贸市场的发展与繁荣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一是农民通过参与集市交易, 把农产品转化为货币收入;二是乡镇企业的产品也要通过市场转化为有价值的商品, 从而间接地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农民可以通过参与集市交易活动的亲身感受和与周围农民、经营者的交流中获得的信息来改变其产品结构, 使农产品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 也可间接地促进农民增收。
3. 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
经济的发展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人, 农村经济落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人口素质较低, 比较保守, 商品经济意识较差。通过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 能够引导农民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市场经济的浪潮之中, 从而激发和提高他们的商品经济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开阔他们的眼界, 逐步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 培养出一批农村能人, 以他们的示范效应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4. 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繁荣农村市场
一部分农民在集市上通过从“赶集”到固定摆摊设点、从季节经营到常年经营、从自产自销到采购经销的演化过程, 慢慢地由自给自足的小农转化成市场经济的主体。在国家鼓励农民进城进镇务工经商的政策引导下, 集市已经成为培养农民的重要练兵阵地。同时, 通过市场熏陶而逐渐累积形成的市场经济的规则意识、诚信意识、竞争意识、价值意识, 无形中提高了农民的素质, 有助于农民市场主体的确立, 对农村市场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三、完善农村集贸市场的几点建议
1. 加强规划, 根据当地的情况来确定集贸市场的数量、规模
在市场建设规划中, 要注意围绕当地的资源状况、交通条件、地理位置、人口密度和商品流向等要素来合理确定市场的选址和规模。具体来说, 一是要合理确定市场建设数量, 不可互相攀比盲目发展;二是市场建设的档次要因市制宜, 市场旺、生意活、交易批量大的农村专业批发市场、综合市场, 档次可以高一些, 而一般的农村集贸市场宜建成棚盖式;三是农村集贸市场的选址应为资源丰富、人口相对集中、交通便利、商品交易量较大的地方, 同时, 要做到水、电、路、通讯的配套, 要注意小市场与大市场的联结。
2. 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村集贸市场发展
从产地实际出发, 根据产地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以及市场需求情况, 选择一组可以重点发展, 有一定规模, 并能按本地自然、经济条件组织生产, 既属本地拳头产品, 有进入区外市场的竞争优势, 又使当地农民受益的产品, 作为一定时期的主攻战略重点, 使之发展成为本区起带头作用的主导产业。农村市场的兴起, 就是依据这一专业商品生产的形成和发展, 为其提供丰富的商品货源, 并依赖这些生产群体为这一专业市场的经营主体。这样就把发展专业市场和当地种、养、加结合起来, 形成贸工农、农工商的一体化经营。打破地区界限, 把本地区优势和全国大市场联系起来, 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 取得区域规模效益。
3. 各级政府要重视农村集贸市场管理工作
农村集贸市场管理的有序化和规范化是市场机制运行良好的重要标志, 也是市场生存发展和兴旺发达的重要保障。因此, 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要提高认识, 克服地方保护主义, 真正把农村市场管理当作发展地区经济, 保护农村健康消费和稳定社会的大事来抓把农村集贸市场管理工作提到议事日程。由乡镇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集贸市场发展和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要认真研究解决。要建立健全必要的管理制度, 坚持经常性治理和定期整顿相结合, 特别是在每逢新年春节期间要进行重点治理整顿, 以保护农村生活资料的公平交易。要主动接受和支持执法部门对农村集贸市场的管理, 严肃处理阻碍正当执法的案件和责任人。
4. 健全市场法规体系, 创造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
对于目前农村集市管理落后、不规范问题, 有关部门应建立和健全市场法规体系, 规范市场交易行为, 包括对市场主体的准入规定及资格进行审查, 对进入市场的产品进行抽样检查和技术监督等。同时, 加大集市监管力度, 规范农村集市秩序;严厉查处各种不正当交易和竞争行为, 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不法行为;公开举报电话, 建立消费者投诉电话, 健全农村集贸市场投诉受理机制, 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建设公平有序、运转协调的农村集市。此外, 规范市场管理者的行为, 即对市场管理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方式等也要有相应的监督制度, 防止市场管理者乱收费、多收费等问题的出现。
参考文献
[1]张其春: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市贸易的演变及政策取向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7, (3) :6~64
13.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步伐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 篇十三
今年以来,阿克塞县认真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从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搭建“六个服务平台”,大力推进牧农村社区建设,实行牧农民“社区化”管理为抓手,缩小城乡差距,进一步推动牧农村社区规范化建设和运行,从而改善牧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真正让牧农村群众享受到同城镇居民一样的社会公共服务。
搭建劳动技能服务平台。定期邀请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到牧农村社区传授致富经验和传递相关信息,帮助牧农民群众提高科学种养和科技致富能力。
搭建互帮互助服务平台。针对牧农村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在校读书等实际情况,社区指定专人定期上门服务,帮助在家牧农民,充分体现牧农村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搭建文化家园服务平台。建立了社区牧农民业余秧歌队、社区牧农民业余体育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精神生活。
搭建医疗卫生服务平台。在每个社区建立一个医疗卫生服务站,使牧农民群众有病能得到及时治疗,并定期对牧农民群众进行健康检查。
14.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步伐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 篇十四
青阳县蓉城镇王新建
2011年6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重视“三农”问题一贯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部署,为未来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全局关系重大,对农村影响深远。做大做强乡镇经济,可以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此,有以下的思考:
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做强乡镇经济的重中之重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前提。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加强产业实用技术培训推广,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订单生产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强主导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要培植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是上联市场下联农户,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联接的纽带和桥梁。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
加工型、市场营销型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财政贴息贷款、奖励、用地优惠等措施,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优做强。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推行标准化生产,努力打造自己品牌,以扩大产品市场覆盖面,实现规模经营效益。龙头企业要将生产规模大、市场需求旺、产业化基础好的优势产品集中布局到资源条件好、环境质量佳、集中连片的优势产区,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产业化经营格局。要鼓励龙头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方式,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契约,联结千家万户农民,融入其生产经营体系,带动农民致富。
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做强乡镇经济的根本出路
“抓大促小带中间”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抓大”就是督促和引导规模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过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业户群体的发展,激励促动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同时,高度重视劳务输出,鼓励务工能人返乡创业,兴企办厂,发展地方经济。
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乡镇做强经济的主攻方向
特色是品牌,是市场,是竞争力。要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等综合因素,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道路。“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打造
自己的特色,扩张自己的优势,建立自己经济发展的“坐标系”,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做强乡镇经济的有效载体
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盘活城镇基础设施和闲臵资产,对城镇无形、有形资产进行转让、拍卖、租赁,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逐步建立“投资-回收-积累-再投资”的良性运作机制。坚持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引导民营企业向城镇靠拢,加快发展乡镇工业、旅游业、商贸业、服务业,加强各类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建设,不断繁荣城镇经济。
把推进招商引资作为做强乡镇经济的强力支撑
15.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步伐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 篇十五
一、积极实施精品农业战略, 做精做细农业产品
日本国土狭小, 资源贫乏, 耕地面积相对较少, 尤其是山地较多, 成规模农业耕地较少, 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但日本在农业发展、做精做细农业产品方面值得学习。首先是农产品质量优、价格高。日本大米、蔬菜、水果、牛肉等质量多数优于国外品牌, 且在价格上有一定优势, 日本大米、神户牛等品牌驰名世界, 受到了日本国内外消费者的普遍欢迎。其次是农产品商品率高。日本销售农户占总农户的76.4%, 主要农产品商品率一般为95%左右, 高者达100%, 经营组织形式灵活多样, 因地制宜。农产品的商品化有效提高了产品档次, 扩大了产品影响, 细化了农业分工, 促进了农业向精细化发展。
二、农林牧渔全面发展, 生产结构比较合理
二次大战前, 日本农业以水稻为主, 畜牧业等产业相对落后。战后半个世纪以来, 日本实施全面发展的农业战略, 农林牧渔业均获得较大发展。农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74%, 畜牧业占28%, 尤其是奶业发展迅速, 牛奶消费量大幅度提高。渔业、林业在农业总产值中也占有相当的比重, 整个森林的覆盖率在66%以上。在种植业中, 大米占27%, 蔬菜占26%, 水果占7.3%, 花卉占10.2%, 生产结构的合理与完善, 促进了日本农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三、全面落实农业保护政策, 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日本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较快, 且相对发达, 农业并不是优势产业, 但是日本在农业发展方面, 注重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 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农业生产。首先, 政府注重调控农产品价格, 避免了价格的随意波动。日本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 商品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 但政府在保护农产品价格方面也非常注意, 如果哪种产品供大于求或者生产上有较大幅度增加, 政府就会采取多种办法进行调控, 稳定价格。比如调节税率、政府出资购买剩余产品后销毁等。其次, 抓好流通环节。在农产品的流通方面, 日本注重发展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 将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有机联系起来, 其主要作用:一是各地商品高度集中, 丰富了商品信息, 防止市场混乱;二是实行以拍卖为主要形式的交易方式, 促进了公平价格的形成;三是节省了流通经费。四是保证了商品的卫生、质量和安全责任。这种流通方式, 有效保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的利益。
四、积极扶持各类农业协作组织, 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在日本, 自下而上普遍建立了各级各类农业协作组织。这些农业协作组织由农户自发组织起来, 实行民主管理, 它不仅协调团体内农户的生产、销售, 而且还可以给农户提供资金支持、权益维护等。现在日本每个农户都参加了一个或多个农业协作组织, 为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五、认真开展“一村一品”运动, 积极培育优势农产品
“一村一品”运动起源于日本大分县, 在日本全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并受到了许多发展中国家, 尤其是农业欠发达国家的欢迎。“一村一品”运动的精髓就是“因地制宜, 发挥优势”, 即各村、各地结合实际, 能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 什么有优势就发展什么, 不搞“一刀切”;可以一村多品, 也可以多村一品;品牌可以是蔬菜、粮食等, 也可以是工业、教育等其他方面的成果。“一村一品”运动的开展, 使大分县这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县经济发生了显著变化, 也培养了香菇种植、烧酒酿造等一批知名品牌。
通过在日本的考察培训, 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要着眼于保障粮食安全。保障粮食安全, 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在发展“一村一品”运动过程中, 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优化品种结构, 提高单产水平, 积极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 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要着眼于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是我们发展“一村一品”运动的根本目标。通过培育主导产业、壮大优势产业, 延伸产业链条, 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三要着眼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一村一品”运动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推进一村一品, 逐步形成一户带多户、多户成一村、多村成一片、多片成一乡的农业专业特色格局, 促进农户联合与合作, 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 发展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壮大集体经济, 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 引导农民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
【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步伐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推荐阅读:
加快旅游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0-04
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思考10-02
加快农机化发展 促进新农村建设10-03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调研报告08-06
加快发展我县农村公共事业的对策思考10-0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10-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村城镇化09-24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