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

2024-12-07

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共8篇)

1.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 篇一

辽宁省委书记王珉在全省县域经济

现场会上的讲话

(2010年5月25日)

这次现场会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开的很好,大家上午经过了实地考察,昨天晚上也看了开原的夜景,刚才又听取了五个县市发展县域经济的经验介绍,很受启发。刚才,政高省长作了重要讲话,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历程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同时,对今后的发展也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指导意见,我都同意,希望各地回去后认真抓好落实。

我再强调几点:

一、充分认识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县域经济在中国有2700年的历史,从有记载以来,县域经济到目前为止,到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还是我们国家重要的经济基础。东方的整个国家,乃至世界都是以县域经济为基础的,包括现在的韩国、日本、东南亚、台湾,西方国家的世界经济,实际上也是以县域经济为基础。县域经济之所以这样发展,有深刻的道理和内涵,有2700年的中国县域经济史,现在我们还是以县为重要的基石。

现在,我们抓县域经济要解决很多大的问题。第一,切实解决三大差别问题。中国存在着三大差别,区域差别、城乡差别、贫富差别,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一大重要障碍。但这三大差别实际在县域中体现的最为充分,我们解决好了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比较全面解决好县域经济发展,对解决这三大差别做出巨大的贡献。

第二,要解决“三农”问题。中国的“三农”问题困扰了我们很多问题,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农民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最终靠县域经济,靠县域经济发展,这非常清楚。在解决比较好的地区,经济特别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三农”问题并不是很突出了,他的原因就是比较好地解决了县域经济发展问题。

第三,我们现阶段解决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问题。解决这三个重要的问题,现阶段就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问题,也是靠很好的解决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大家很清楚,政高省长刚才也进行了充分的论述。第四,县域经济还有非常好的发展空间。我们讲到县域经济,义县财政连续两年翻番,市域经济、省域经济能做到这点不可能,县域经济能做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也可能做到连续5年、10年,坚持不懈地抓好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我们跨越式发展、突破性发展、追赶式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从这四个方面再强调一下现在发展县域经济是十分重要的。

二、认真总结开原经验,增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紧迫感 近几年,我们县域经济发展涌现了一批典型,刚才介绍经验的瓦房店市,做大做强了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了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义县财政收入连续翻番,岫岩蘑菇等农产品效益非常好。彰武牛产品加工,这些都是历史上的贫困县,历史上非常重要的贫困县,但都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开原市经过艰苦的探索,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发展县域经济的成功之路,我们上午开会的时候政高还在说,开原没什么特点,也没什么大的资源,夹在这两个档次中间,物流城可能稍微好一点,因为在沈阳和四平还有长春中间,但是这区域中间有很多贫困县,我们讲物流条件最好的地方,一种是选择往里输血,一种是选择往外走,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有很多的经验,中国最早的两条铁路线,陇海线和京浦线,京浦线建成以后沿线城市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是沿陇海线城市当时发展都非常不好,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前,陇海线的城市全部都是贫困的,而京浦线的城市全部都是富有的城市,同样是物流比较发达。所以我们说地方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条件如何,同样条件下,可以变成输血,也可能变成把血往外输,这就看你能不能抓住机遇了。

这次现场会选择在开原市召开,就是要总结和学习开原的经验,推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是要学习开原正确的发展思路,牢固树立工业强县的发展理念。开原在辽北率先提出了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把 工业放在全市经济发展前所未有的高度,全力推进工业化,以工促农、以工兴贸、以工促城,这就是我们常讲的,用工业化的思路来解决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努力构建工业统领经济、工农城乡协调并进的格局。经过几年的努力,工业已经成为全市的主导产业,三次产业的调整农业已经占了15%,这也是农业的重要性,二产达到了53%,三产达到32%,这有个过程。我们很多县域经济发展有过很多的历史经验,很多发展最快的地区,一段时间县里的工业达到70%。在历史上,在东北发展史上都是有过的,随着进一步的发展,二产开始下降,三产开始上升,通过工业化解决了城市化,通过工业化、城市化解决了老百姓口袋装满的问题,老百姓口袋装满了之后再解决了消费问题,这样三产就发展起来了,最后,我们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最终我们希望三产的比重达到70%最好,我们相信,最后达到小康社会,达到现代化,三产比重可能都在70%左右。但是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时期,我们有一段时间,二产达到了70%是正常的,也没什么可怕的,这是一个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国家沿海发达县区都经历过这样的情况。我在苏州就说过,苏州这么美丽的城市,苏州的二产当时是65%,我记得非常清楚,最近我们去苏州,我问他们二产比重都多少了,62%,仅仅下降了3个百分点,但是他在下降,三产在上升,上升的比较快。所以这样的东西没什么可怕,不通过这一点达不到快速发展的 路子。

二是学习开原“永不自满、追求卓越”的精神,不断地追求更高的发展目标。开原2001年县域经济主要经济指标排在全省后10位,经过艰苦创业,2005年五项经济指标翻了一番,实现了开原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跨越。成绩面前,开原人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他们又确立了争创全省十强县、全国百强县和建设拥有40万人口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的目标。去年,在全国2003个县市中,开原被评为发展速度最快100个县之一,这在东北地区是很不容易的;在全国374个县级市中,开原荣登了中国县级市成长竞争力排行榜第四名,紧随江阴、昆山、张家港之后。成长竞争,我们不能自满。开原的财政收入才这么一点,江阴、昆山、张家港他们的一般预算收入150亿以上,全口径财政收入接近250亿,将近我们的10倍,而且他们现在的财政收入还在以20%—30%的速度增长,今年这几个市的财政收入都在40%多,你说我们要赶人家,人家的基数这么大,将近我们的10倍,人家的速度还在30%、40%、45%这样的速度增长,我们谈何容易?我们为什么开这个会,大力推动啊,不能满足啊,我们这7、8年来发展速度够快的了,但是人家的速度比我们还快,基数大,速度快,要清楚这一点,所以说,我们竞争力排名进入全国第四名是很不容易的了,但是别人的基数都是很大的,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决绝对不能自满。三是开原以强烈的开放意识,全力打造开放性的县域经济。开原市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中之重,主要领导亲自抓招商,成立专门的招商队伍,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的企业招商,强化招商引资的激励机制,不断优化环境,7个工作日之内可全部办结项目开工建设的各种手续,设立项目秘书,实行保姆式服务,使开原市成为广大客商的成本洼地、服务高地、发财宝地。这一系列举措,使一大批国内外客商来开原投资兴业,截止去年底,仅工业区引进的到位资金就达到了300亿,落地亿元以上项目达到165个,超5亿元以上大项目31个。外引,从外面引进来的;内培,自己培养了一批,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有外企、大外企,国企、大国企,民企、大民企,如果这三个结构调整的比较好的话,这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确实非常快。

四是要学习开原的创新举措,努力化解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资金的短缺和建设用地的不足,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开原打破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传统思维定势,用经营城市盘活地产,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搭建平台,拓宽融资渠道等办法,走出了一条干多大事就能筹集多少钱的新路子。解决建设用地的问题,他们通过盘活关停企业的土地,加大城中村、棚户区的改造,加大废弃地整理、复垦等途径,挖掘建设用地的渠道,为招商引资创造了更大的空间。辽宁今年的用地指标是1.1万公顷,在全国用地指标是比较少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划入了沿海发达地区,沿海发达地区现在用地指标去年卡的比较紧,没有给我们中部发展政策,我们隔壁的吉林省,用地指标比我们多4000公顷,他们的工业只有我们的二分之一,总量也只有我们的二分之一,固定资产投资也只有我们的二分之一,GDP也只有我们的二分之一,但是用地指标比我们多4000公顷,1.5万公顷,我们是1.1万公顷。今年到现在马上过半,我们仅仅用了17%点几,下一步我们开始现场办公,每个市带一套班子,连发改委和环保一起,跑一趟,现场办公,尽快在上半年年内把所有的用地,把所有的项目落地,过了半年以后还不落地,后面还有几个月,8月份一过,9月份、10月份,我们就停工了,天冷了,我们要加快步伐。而且,年初的时候,我和政高找来了国土资源部的部长,他对我们要求:你们一定要按程序、按法规,按各种政策,搞好用地的使用,你们缺地了,国土资源部帮助调整,要多少地给多少地,讲到这个地步,只要你们做到这点。所以我们在用地的问题上,红线不能碰,各种程序不能乱,但是我们需要地才行。这样的用地速度看得出来,今年不尽理想,大项目落地不尽理想,城市建设不尽理想,半年已经快过去了,我们用了17%点几的地,给了我们指标就少,给了我们1.1万公顷,中部省份都在1.5万公顷以上,我们辽宁那么大的GDP只给了我们1.1万公顷,我们现在用了17%点几,国土资源部不是说了吗,我想你们用 不了那么多地,你们还来找。所以这个问题一个是走程序,一个是确实要加快步伐。

五是要学习开原拼搏进取的超常干劲,始终保持旺盛的发展激情。长期以来,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带动下,开原市形成了一个优秀的领导集体,锻炼出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干部队伍,他们始终充满激情,创新、拼搏、干事,坚持重实际、重实干、重实效,少说话、多干事,他们几乎没有休息过星期天、节假日,一些主要领导和部门负责同志甚至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通过苦干实干,把许多看似高不可攀的发展目标变成了现实。推动我省的县域经济超常发展,尽快缩小了与发达省份的差距,这是一种锲而不舍、拼搏进取的干劲,就是要有这种精神。沿海发达地区都有干劲,我在苏州的时候,昆山在江苏原来是比较穷的一个县,后来总结了叫昆山之路,就是没有路敢走出一条路来,就是这个原则,就是这个精神。张家港原来仅仅是江边上一个非常穷的地方,当时叫沙洲,当时在苏南是最穷的,在苏中也是最穷的,但最后张家港上去了,在中国也是前五名。张家港当时是什么精神,就是自加压力,负重奋进,就是这八个字,自己给自己加压力,然后负重奋进,很简单,就是靠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干出来的。开原我们能看出来,在我们辽宁树立了一面旗臶,就是锲而不舍,拼搏进取的干劲,没有这种干劲不可能。

三、学习借鉴开原经验,促进全省县域经济大发展、快发展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现场会,开原的经验关键在行动,我们要以这次现场会为契机,尽力推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我们的县域经济找谁,我们县域经济发展就找你们两位,县长和县委书记,你们给县委书记回去带个信,我们现在抓县域经济就找你们两位,两个一把手,这两个一把手是关键之关键。你们要坐不住,每天都在想我这个县怎么规划,每天都在想我这个县发展什么,每天都在想我为开发区、为项目引进做了什么,每天都在想我为这个县的老百姓做了什么,为民生的改善做了什么,每天都在想我们解决了多少上访的难题,解决了多少历史遗留问题,就是要想这些东西,坐不住。开原的经验、瓦房店的经验都能看出来,两个一把手是最重要的,发展县域经济经验,实际上就是两个一把手,比如两个一把手干好了,思路对头了,没有经验可以有经验,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就是这样。我们看看经验问题,刚才五个地方的发言我看了一下,五个地方发言基本上是五种类型,什么样的县都能在这里找到蓝本,前面的经验都有,就是看我们怎么干的问题,就是看两个一把手怎么摆布的问题,这个问题首先要找两个一把手。

其次,以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县域工业。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最具有牵动作用的力量,要坚持工业立县,优化县 域工业布局,促进县域工业加快发展。我们现在最好的一个机遇,我们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我们的县域工业有着非常好的发展空间,等再过五年,“十二五”结束后,我们整个工业布局我觉得差不多,供求平衡也差不多,到时候发展中的县域经济工业,把工业维持好,把品牌做出来就不错了,不可能是永远发展的。日本现在发展县域工业怎么发展,美国发展县域工业怎么发展,基本都平衡了,所有东西都有人生产,所有东西都有品牌支撑,再生产没人要了,人家生产铅笔达到国际市场的60%、70%,那个时候我再去生产铅笔就拼不倒人家,什么都拼不倒,这个时候我们不觉得是最好时期,抢进去了、挤上车了就挤进去了,挤不上车就甩下来了,过几年我再来发展,怎么发展,只能靠别人转移,别人转移给你什么呢,转移给你最差的,就是这个问题。

我们各县市要从实际出发,确定主导产业,更加注重质量,培育新兴产业,争创名牌,引导县域工业走集约化、集群化、特色化的发展思路和产业链条的发展思路,打造一批关联度高、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我们要继续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载能力,积极引导项目向园区集中,进一步突出园区的产业集聚作用,把园区培育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和先导区,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我们有的县有两个工业集中区或者特色产业区,有的县有一个,但是有的县也有四个,有四个和有一个,发展的载体就不一样,发 展的角度就不一样,我们原来的档次是一个国家级高新科技产业园或者一个产业园,但是现在的档次像沈阳那样,沈北新区、铁西、浑南、棋盘山等等,发展速度就不一样了,全起来了,全都有了,就是要有固定资源。我们县域经济现在发展搞了一个,就想到搞第二个,搞第二个就想着搞第三个,一个县如果有四个比较好的特色产业园,工业就能够上去,就是四个增长点,就可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这是很清楚的。现在条件都有,要钱有钱,要土地有土地。年初我和政高讲,给县里的产业园区每年2000万,绝对不能丢,这是最大的注入,有2000万一下子就不一样,用的好一下子就不一样了。我们将给每个县城市建设、城区建设或城镇建设给十几亿的贷款,省里面担保,当然了,县里、市里要有抵押,把440个亿拿来,给每个县10个亿,问一问落实怎么样,没几个落实,哪个县抓得紧,把这10个亿拿到手,后面就什么事都好办了。我说了,在中国,发展县域经济,没有任何省敢担保给每个县10个亿贷款,这是辽宁的创新,这是我们发展县域经济最大的举措。搞了半天,半年过去了,一问,没落实几个,我们回去马上再抓。但是这个落实不是我们去喝酒,我们去拼,说我们辽宁的路子对,把发展县域经济抓起来,最后是有障碍,但是我们可以克服这个障碍,银行不是要担保吗,我们各个县能不能收拾收拾、组织组织,市里组织一下,省里给担保,我们把10个亿拿到手,对你们来 说可不能小看,过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刚才政高也讲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最后一年了,现在大家都知道,一收就是3200亿的流动量就锁住了,流动量慢慢减少了,还到哪去拿,但是今年还没有落实。所以我们说,每个县你们要实实在在的,中国没有哪个省区这么干,因为我们觉得县域经济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要做快,才做这个事情,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个事情做好。

第三,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积极地发展现代农业。龙头企业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运销业,培育一批辐射面广、牵动力强、效益好的重点龙头企业,从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尽快做大做强,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要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各县市要加快培育主导产业和名牌产业,加快一县一业的建设,尽快涌现出更多的全国第一县。这也很重要,刚才瓦房店的瓦轴也好,法库的陶瓷也形成规模了,而且有很多外资企业也进去了,庄河的食品加工,海城、大石桥的镁制材料,我都去看过,特别是海城西柳的小商品市场,是富民,而且小商品市场里有一批小业主是鞍山一带的下岗职工,原来的“4050”人员,这对当地的富民、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确实非常好,在辽阳也好,营口这一带,海城为中心的民营经济的发展,这也非常好,民营经济是富民经济,是就业经济,是最和谐的经济,所以民营经济发展还要加快。开 原的起重设备也起来了,康平的塑编大家也都知道,康平的塑编已经在全国有点名气了,和法库的陶瓷。义县的电力电器,昌图的换热设备,铁岭的换热设备我觉得很不简单,因为原来中国的换热设备是在四平,我在四平的时候他们还很自豪我们换热设备怎么怎么样,我到辽宁看到这里换热设备起来了,四平的换热设备还没上去,这就能看得出来。彰武的农产品加工都挺好,还有西柳的蘑菇。

大市的资源也很多,铁岭的改装车,阜新的液压元器件,非常有特色。本溪原来靠钢铁,本钢牌子大家都知道,现在本溪的钢铁都到30%了,现在药啊各方面都上去了,这是非常好的产业结构调整。没有特色不行,当然不要趋众。我们辽宁的大市结构的形成基本上都是有区别的,如果哪个市里边都一样,那就完了,我们还是有比较好的产业结构布局。各个县抓住自己的特色,尽快发展,这个非常非常的重要。

第四,以产业为支撑,坚定不移地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区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积极推动小城市和小城市的总量扩张,把有条件的中心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与大城市和县一级城市融合形成有序分工,优势互补的格局。构筑起以县城为龙头,以中心镇为重点,现有建制镇为基础,新型的城镇体系。打造一批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的协调并举的城市群和以小城市为节点的城市带,同时,特别注重产业的发展,强化产业的支撑,防止出现“空心化”。要进一步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建立促进城市发展的社会管理机制。

我们这次去新疆,我们支援新疆的塔城地区,我们看,塔城的四个县,我有很大的感触,我们是援助塔城,但这四个县的县城规划和各个方面比我们好的多,首先,在这个地方,当时建设的时候,内地的人过去的比较多,上海的知青啊,都给支持,变化很多,非常适于人居的城市。当时我看,比我们强多了。我们很多县城东北话叫夹皮沟,中间一条道,一面一排楼;南方叫仪仗队,两边挺好看,中间都是修摩托车的,修卡车的,商店啊,这样的城市老百姓不喜欢住。但县城确实应该是老百姓最适于住的地方,我们要把县城规划好,设计好,建设好,建成一个非常漂亮的小城镇,老百姓在这里幸福指数最高,最安定,道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是我们两个一把手县委书记、县长的职责。你们建设的东西过几年炸掉,那你们就失职;建设的东西,过几年作为文物保护起来,那你们就赢了,我们要不断地保护我们的建筑,不是要炸掉我们的建筑。现在我们建设县城像啥,都在不断地炸我们建筑,把它全部扒掉重来,这样的浪费确实很大。所以说,我们现在这一代是在搞建设,不是搞建筑,要把每一个县城建设好,就要把每一个楼都建设好,色彩配合好。你到有的县城一看,那个楼房镶嵌颜色简直不堪设想,玻璃门窗啊搞的都不太顺眼。我们的干部怎么提呢,老在把乡镇的 干部提到县城来建县城,把县城的干部调到大城市建设大城市。我说反过来,把大城市的干部调到小县城来建县城,这样反过来调也行,这也好一点,要不然建的都是这个样子,我也老在想标志性建筑建不建,我想劳民伤财的标志性建筑坚决不许建,但是真正的民生的标志性建筑,以后要保护的与城市各方面有关系的就是要建,你没有标志性建筑,雁过留声,你们这任领导走了,你们干了什么事情,什么事情是你干的,就是这样,劳民伤财的建筑、不符合实际的夸张的、你没有条件你硬搞的,你到哪个县城你都搞几个世界第一那是不可能的,但是要有世界第一的理念,干劲上来干的要好,你不然的话你就干不成,我的叔伯妹子她在无锡,她建的梵宫,这个梵宫我们讲不是叫大家建梵宫,我说你为什么建梵宫,她说我就要建世界第一的宗教场所,结果建成了,上次两岸佛家大会,一看就轰动了,回良玉回来和我讲,梵宫建的确实是世界第一,太漂亮了,当然了,要有这个理念,要干就干好,宗教场所干成了世界第一,你们到南方考察可以去看看这个场所,确实非常吸引人,我必须有这个理念,要干个好东西。老百姓认为有房子住就可以了,但是生活不舒服,我们两个一把手一定要规划好,高标准,向前看。铁岭我想不到,铁岭新城建设成这个样子,我们还有盘锦这些地方搞的山水城市,也想不到,东北这里怎么会有水城,但是就是水城,还做得非常漂亮,所以一定要有超前的理念,我 们真的是在搞建设,搞建设我们就要把这个建设保留下来,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以项目建设为重点,继续搞好招商引资工作。投资的载体是项目,扩大投资规模最终要落实到项目上,各地要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就是抓生产运行,多上项目、快上项目、上大项目,全方位、多渠道开展招商引资,将优势资源、优势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有效载体,围绕产业发展的走向配臵土地资源,依托当地的资源储备项目催生项目,提高项目的质量和效益,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促进科学发展。扎实推进招商引资项目的兑现工程,提高招商引资项目的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开工、竣工率。有很多招商引资项目并不是很想来,通过我们的苦口婆心、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辛万苦,最终人家被感动了,来了。我们条件不如人,但是为什么项目能落,就是靠这种诚意。同时,我们也靠诚信,答应人家的条件就一定要兑现,我们现在发现很多告状信、上访信,到外面讲我们招商引资怎么怎么不好,东北怎么怎么关起门来打狗,打了狗了还怎么吃,讲的很不堪,什么原因,我们讲了,先小人后君子,南方就是这样,我们谈到、细化到什么程度就履行到什么程度。我们讲,招商引资千辛万苦,开始落的时候药先小人后君子,一定不能刚开始就说没问题,什么问题都没有,那就完了,结果就是有问题,肯定的,一定要改变我们的传统做法。第六,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着重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当前,我省的县域经济仍然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较低、资源要素依赖较强等问题,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

要优化县域经济的结构,推进技术创新,切实解决县域工业科技含量低,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项目少的问题。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要大力推广创造、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力度;要节约利用资源要素,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物质能源的使用量;要加大县域经济的节能减排力度,保护环境,壮大一批循环型企业,发展循环型经济。

在抓工业的同时,在这个县域大概念的中间,我们一定要注意,现有的社会事业要向前发展。我们要建好图书馆,要建好的医院,要建好的学校,没有这东西,我们县域增长不可能让老百姓心服口服。体育设施要钱,文化艺术设施要钱,到了一定发展阶段,这些东西都是要钱的,这些东西为市政最基础的。我们建最好的博物馆、建最好的图书馆,最好的体育设施、最好的歌舞剧院,这都是老百姓需要的,这必须要钱。所以说,没有好的医院、好的学校、好的敬老院,这都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所以说,这些都需要你们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

四、加强领导,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保证 我们时间过的很快,今年又将过去一半,时不我待,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紧迫感,快速行动,进一步的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以更加创新的思维、更加务实的作风,全面推动全省县域经济实现新的突破。

一是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干部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成果。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的党组织建设,继续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加强以村委会组织、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的配套建设,增加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要注意培养、选拔身体素质好、发展能力强的干部,加强培训,提高素质。要加强农村的人才队伍建设,统筹开发城乡资产,加大农村资产的引资力度,创新引资方式,搞好农村的资产整合。

二是合理改善农村的民生。要加大政府的投入,坚持把公共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到农村,使改善民生成果更多的惠及农民。努力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要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水平,加快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体系,搞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加大对农村的环境整治力度,要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资保障机制,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要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继续实施整村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三是要不断优化县域发展的环境。我省与发达城市的差距主要在县域,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重塑辽宁老工业基地 辉煌的重要战略,全省上下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合理的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省直部门和各市要积极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共同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条件,营造环境。各县市要进一步增强环境的意识,转变作风,调整工作方式,用服务的办法抓发展。要坚持依法行政,坚决刹住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的歪风,鼓励创业,支持创业。要积极的预防和妥善的处理群体性事件,完善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机制,保持良好的社会的治安。

省委、省政府召开这个县域经济现场会,就是因为我们辽宁和发达省份的主要差距在县域经济,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个看得是很准的,我们现在为什么花精力来做县域呢?就是因为看清了这点。我们省里边整个大的工业布局,从全国是非常了不起的,有着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我们的国防工业体系,我们的装备制造业体系,都比较完善,炼油我们接近全国第一了,炼油能力有6000多万吨,钢铁我们也到了5000多万吨,这些在全国都是前十位的,造船我们在全国也是第二位第三位的,机床方面我们在全国是第一位的,其他的像风机制造业,像太阳能的光伏电池制造业,像大型装备业、大型石化、大型乙烯设备、大型的核电燃气轮机等。我们的汽车50万,今年可能突破60万,我们的机车500台,从7600万千瓦到9000多万千瓦的牵引机车等等,这个完整的体系,任何人是没法和我们比的,可以说在全国是绝对领 先的。这种大的工业体系,我们要抓好下一步的发展,抓好产品的占有率,抓好品牌,特别是抓好创新和核心技术。最近,我们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我们很快可以在国际上崭露头角,这点我们有信心,不光在东南亚,不光在韩国、日本,在国际上也崭露头角。激光我们在全世界已经第三位了。我们的设施农业在全国领先,这是回良玉评价“全国最好的”,但山东也不错,河北也不错,但是我们这个在全国也是最好的,在全国也是数得着的。这个设施农业,我们在干旱的朝阳用滴灌技术,用节能技术,用大棚技术,我们准备全部再武装一次,花很多的精力再武装一次,将农业经济设施搞上去,基本上就受不了旱。

这里差的就是县域经济,我们现在已经有7个县能进入百强县,这是非常非常好的时机,但是我们现在偏后,在百强县中要想进位,已经非常非常困难。这些百强县全是实力非常雄厚的,而且你现在看到百强县甭管他前十位前二十位,他的增长幅度都是非常高的,还都处在一个非常高的增长期。我们要想往前进是非常非常困难的,没有我们这种拼命干,没有我们全省上下统一思想,所有部门齐心合力来扶持我们的县域经济发展,我们不可能有跨越式的发展。所以,我们这个会不光对省里的,对部门,对我们各个市,特别是对我们各位县太爷,你们回去给你们县委书记讲清楚,我们两个一把手是县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环节,我还是强调这一 点。所以通过这次会议,我希望你们回去后,每一个县都要认真的思考你现在的发展定位,你现在的发展努力方向,你现在有什么思路可以突破,认真的总结,认真的分析,有什么困难可以和市里边和省里边和有关部门提出来,我们全力以赴帮助你们解决,帮助你们突破,目的是什么?目的就是把我们辽宁的这个短腿拉的更大,来支撑我们辽宁整体的振兴与发展。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干事创业凭的是精神,比的是气魄,靠的是激情。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发展激情,认认真真的查民情,诚诚恳恳的听民意,扎扎实实的干事业,全面推动县域经济大发展、快发展。

2.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 篇二

昔日曾经以工业大省闻名的辽宁省现已步入全国农业大省行列。辽宁省共有14个省辖市, 100个县 (市、区) , 其中县 (市) 44个、主要涉农区30个、城区26个。全省总人口4375万人, 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2%。农村人口1956万人, 城镇化率达60%以上。全省陆地面积14.8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的1.5%。耕地面积6128万亩, 人均耕地1.4亩, 其中基本农田面积5448万亩。在县域和农村面积占比较大的情况下, 大力推进和壮大县域经济, 对妥善解决 “三农”问题, 协调城乡经济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过“十一五”特别是“三年倍增”计划以来的积极努力, 辽宁省县域经济异军突起, 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成为辽宁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中坚力量, 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在2010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年会上, 被国家县域经济权威机构总结为“辽宁现象”。2010年, 全省44个县 (市) 地区生产总值实现8483亿元, 是2005年2963亿元的2.9倍;占全省比重由2005年的37%提高到46.4%, 5年提高9.4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492亿元, 是2005年83亿元的5.9倍;占全省比重由2005年的12.3%提高到24.6%, 5年提高12.3个百分点, 在2010年全省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量中, 有50%的贡献来自县域经济。辽宁省县域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全国的排名大幅前移。

但是, 在正确看待成绩的同时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县域经济作为辽宁省的“短板”,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全省经济的跨越发展。在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 (市) 名单中, 辽宁省并未跻身前三甲, 作为分别位居第一第二和第三的江苏省、山东省和浙江省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还有很多值得辽宁省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二、县域经济的深刻内涵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 以市场为导向, 以县级政府为重要推动, 优化配置资源, 具有地域特色和完备功能的区域经济。

(一) 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 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但是, 区域经济学的很多理论、方法在运用时尚需结合我国县域经济的具体情况, 有关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

(二) 县域经济具有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 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 区域界线明确。

(三) 县域经济以一个县级政府作为市场的重要推动力量, 具备一个县级财政部门, 因此, 县域经济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温家宝同志指出“农村的发展, 县委、政府是关键”。

(四) 县域经济具有地域特色, 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

(五) 县域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 具有开放性。县域经济虽然是在县级行政区划上形成的, 但它又不同于县级行政区划,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县域经济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 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 获取竞争优势。县域经济还要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

(六)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 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以及一、二、三产业各部门。但是, 县域经济又不同于国民经济, 县域经济不能“小而全”, 要 “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 “宜游则 (旅) 游”, 注重发挥比较优势, 突出重点产业。

(七) 县域经济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 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 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辽宁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概况

为了变“短板”为经济腾飞的“引擎”, 十年间辽宁省先后出台了很多政策, 并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一) 2006年, 辽宁省出台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省财政每年为全省44个县 (市) 提供2000万元工业园区建设专项资金, 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二) 2008年, 辽宁省实施县域经济发展第一个“三年倍增计划”, 并于2010年全面超额完成。借助第一个三年倍增计划的东风, 2011年又启动了第二个“三年倍增计划”, 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三化”同步推进发展战略的带动下, 辽宁省县域经济异军突起, 驶入了加快发展的快车道, 形成了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整体格局中最为抢眼的“辽宁现象”。

(三) 2011年法库陶瓷、庄河农产品加工等15个县域产业集群销售收入总额超百亿。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和县域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指标都有着质的提高和量的飞跃 (见图1和图2) 。

过去十年, 辽宁省的县域经济取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 县域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37%提高到2011年的48.2%, 接近半壁江山, 曾经是全省经济发展短板的县域经济如今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支撑力量。

四、发展辽宁省县域经济的政策取向

(一) 重视农民增收

发展县域经济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藏富于民”“让利于民”。辽宁省“十二五”规划将GDP增长预期目标调整为7%~7.5%, 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预期目标从5%提升至7%以上, 并且加了一个注释, 明确提出收入增长按照不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确定, 在实施中要努力实现和经济发展同步。此举深刻体现了藏富于民的思想。发展县域经济的愿望及强大的动力来自于人民, 只有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才能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辽宁省要继续坚持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方针, 在财政、税收、金融、信贷、投资等多方面制定相应的特殊政策来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 同时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

(二) 大力发展准特色产业

如前所述, 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 辽宁省的各县市区要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 与市场需求相统一, 大力发展特色经济, 延长产业链条。而且要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同时, 继续狠抓环境建设, 下决心保护好自然环境, 为生态辽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三) 扶持壮大龙头企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要发展辽宁省的县域经济, 必须在资源的转换和深度开发上做文章, 把着眼点放在农业产业化上, 把重点放在培植龙头企业上, 壮大和发展一批与农牧业相关的产业, 上一批高起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项目, 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经济, 以工促农, 全面发展。

(四) 加快小城镇建设

发展县域经济, 不断创新机制, 健全镇级财政管理体制, 加大对重点小城镇的财政投入力度, 拓宽融资渠道, 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 将小城镇逐步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辽宁省还应该将支持绿色生态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五) 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可有效提升乡镇企业的规模和效益, 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给予乡镇企业资金和政策倾斜, 形成乡镇主导产业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 逐步趋向于建立乡镇企业集聚区, 最终形成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发展相辅相成、良性互动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体系。

五、推动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思考

(一) 抢抓机遇, 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沈阳经济区获批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第十二届全运会落户辽宁等多重战略机遇的叠加以及由此形成的综合政策优势, 对于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都是千载难逢的良机。辽宁省应抢抓机遇, 继续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投入, 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 加快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发展步伐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传统农业仅包括初始的种植等生产体系, 属典型的“种植农业”, 它的主要任务是确保粮食安全。而后续的加工体系却从农业产业中剥离, 逐步被边缘化。仅仅依靠传统农业, 无法提升农业经济运行质量。所以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在于连接和延长农业产业链。

辽宁省各县市应把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统领, 从推进绿色农业着手, 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和高效特色农业, 不断延伸产业链, 逐步优化农业结构, 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围绕农业资源的加工转化, 逐渐形成一个覆盖全省的庞大应用集群。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昔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辽宁省, 更要注重以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 促进信息产业快速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良性循环, 统筹城乡发展, 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以工业化支撑城镇化, 以城镇化提升工业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充分考虑环境的的承载力, 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理念, 改造传统产业, 逐步形成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和高效能的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和新型工业化之路。

(三) 加大县域经济的财政保障力度

一是建立预算执行通报制度, 以加快资金拨付进度。督促市县财政部门加快预算执行进度, 加强年初待分配资金的细化和指标下达工作, 将省级预算安排的对下转移支付提前通知市县, 要求市县将其全额编入年初预算, 增强市县财政预算的完整性。

二是加强基层财政资金监管, 以确保各项资金落实到位。要求县级财政完善县乡财政体制, 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促进县乡财政经济发展, 建立健全县乡财政监督工作机制, 强化县乡财政监督职能。加强对县乡财政管理, 提高县乡财政各项涉农补贴资金监管水平, 加强对困难县的指导和监督。

三是进一步规范政府性债务管理, 完善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公司债务的统计报告制度, 加强市县债务管理, 逐步建立债务规模和结构监测体系, 努力防范财政风险。进一步完善和调整中央对省市县、省对市县财政体制, 保护地方政府尤其是县乡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四)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 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和基本要求就是“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 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辽宁省支持保护农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基础日益雄厚。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 特别是农村“六小工程” (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 建设进展顺利, 成效显著, 为辽宁省新农村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具体可以通过发展生产, 为新农村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乡风文明;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改善农民的生存状态;通过健全村民自治制度, 做到管理民主。

(五) 大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

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着盲目模仿、照搬、缺乏特色等问题。应参照江浙地区的发展经验, 大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比如浙江的萧山, 因纺织印染、机械汽配、服装羽绒、建材钢构、电子电器、精细化工等产业的发展优势, 使其经济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第七位。近年来, 辽宁省依托地区产业特色加大产业集群培育力度, 一系列特色产业集群迅速逆势崛起。目前, 沈阳法库陶瓷、锦州光伏等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强劲, 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稳增长”的重要助力。

因此, 在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进程中, 辽宁省必须充分发挥各区市县的比较优势, 开发特色经济, 继续坚持走“你无我有, 你有我优, 你优我特”的特色之路。有特色就有吸引力, 有特色就有竞争力, 这样才能保证辽宁省县域经济在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 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虽然近年来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所以对辽宁省县域经济的发展路径进行研究有着现实意义和价值。通过对县域经济的内涵进行阐述, 分析了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成绩, 提出了发展辽宁省县域经济的政策取向和路径。

关键词: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路径,新农村

参考文献

[1]赵冰梅.论发展辽宁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J].社会科学辑刊, 2004 (6) .

[2]李震坚.辽宁县域经济发展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10) .

3.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 篇三

[关键词] 百强县发展经验辽宁县域经济启示

一、全国百强县的发展经验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从2000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开始对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行评价,同时每年评出百强县,以总结和推广百强县的发展经验,促进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006年9月,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揭晓 ,会上评出了新的百强县。 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在各省市区的分布是:河北省5个,山西省1个,内蒙古自治区2个,辽宁省5个,上海市1个,江苏省21个,浙江省25个,福建省8个,山东省25个,河南省3个,湖南省2个,广东省1个,四川省1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个。通过详细解读连续6年全国百强县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其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

1.注重培育特色产业

从历年的全国百强县的经济结构来看,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各县都能够根据自己的经济特点来进行定位,从有本区域特点的经济发展之路,其产业构成也各有特色。

在2006年的“百强县”中,浙江占据了25个席位。从产业组织形态来看,浙江县域经济的主要特点就是中小企业集群,“一村(乡)一品”、“一乡(县)一业”、“家庭工业+专业市场”曾是对浙江县域经济的生动描述。例如,位居全国“百强县”第27位的诸暨市,以大唐袜业而著称。大唐袜业以大唐镇为中心,辐射周边14个乡镇、120多个村连片发展,现有上万家家庭企业、十几万人从事袜业生产,年产袜子60亿双,年产值120多亿元,是全国最大的袜子生产基地。正是这些中小企业集群,创造了浙江县域经济的群体规模效益。

山东莱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市,工业基础薄弱,入选百强依赖的就是农业资源。莱西市通过培育壮大奶牛及奶制品、肉鸡及鸡肉制品、生猪及猪肉制品、蔬菜及蔬菜加工、果品及果品加工、花生及花生制品等六大产业链,将全市80%的农户和70%以上的耕地,纳入了产业化经营体系,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来自于农业产业化经营。2004年,莱西市被评为中国食品工业强市。2006年位列全国百强县84。同样在山东百强县中排位第一的荣成市,虽然与全国大部分百强县一样具备沿海的地理位置,但其发展却与其它地方注重中小企业不同,在渔业和旅游业上做起了文章。如今,荣成是全国第一渔业大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居全省第一位,同时又是国家优秀旅游城市。

2.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

可以这么说,没有民营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县域经济的今天。越是实力强的县域经济,民营经济的比例就越高。

有专家指出,县域经济实质上是民本经济。个体私营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最活跃的细胞,也是县域发展振兴的坚实基础。强县的发展经验也鲜明地印证了这一点。如江阴市有国家级乡镇企业集团46家,14家企业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其飞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力实施富民工程,注重激发民间包括农民的创造活力,几年来,江阴市鼓励和扶持市民和农民兴办实业,在工业园区建设中辟出民营工业区,着力培养一批创业型市民和农民。

作为河南县域首富的巩义市,采取借民资之势突破资本“瓶颈”的发展战略。该市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优势,通过出台政策、优化环境等措施,将民间资金充分调动起来,更好地配置到扩大再生产中去。2004年,全市民营工业企业已发展到7000多家,完成工业增加值12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67%,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达80%以上。为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加快企业做大做强步伐,巩议市还专门成立了企业上市办公室,为高效益、高增长、高科技、有上市愿望的企业提供指导和服务,促进企业加快上市步伐。

3.经济开放

综观强县的发展,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思路就是以开放的眼界和积极的姿态,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之中,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整合优势资源提升当地的发展水平和规模。经济发达的强县如江阴、昆山、顺德等,都是对外开放水平较高的地区。以昆山为例,昆山市始终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抓住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大力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加快工业化和经济国际化的步伐,走出了一条以外向型经济为特色的“昆山之路”。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昆山市就确立了引进国际资本和技术、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战略,迅速实现了经济总量的扩张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形成了以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以现代加工制造业为主导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格局。仅2004年,全市实际到账外资就达9.55亿美元,占当年全国实际利用外资额的1.5%,成为全国引进资金技术最多的县(市、区)。正是在外资拉动模式的带动下,2004年昆山人均GDP实现90714元,位居江苏省首位。

昆山通过利用外资,打破了县域经济的低水平均衡,找到了快速发展的突破口,完成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为下一步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因而,对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而言,充分吸引、利用外资是摆脱自身资本和技术不足的劣势,突破资金与技术瓶颈,加快发展的一条捷径。在发展中要坚持把吸引外资工作摆到重要的位置

二、百强县发展经验对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1.在产业上,突出发展工业经济

工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柱。发展县域工业,必须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和发展特色产业的原则,立足产业基础,扬长避短,因势利导,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和鲜明特色的骨干支柱产业,以此支撑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辽宁省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为辽宁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各县应根据自身的区域特点有针对性地发展特色工业。

例如辽宁省已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的庄河,基本实现了由农业县向工业市的转变,连续几年强力推进项目发展,兴建了花园口等一批工业发展区,发展了华丰、大轮、大宇、名兴电束线、宝锋轧辊、嘉隆电机等一批大的工业项目。2004年,新开工百万元以上工业及产业化项目243个,其中千万元以上86个,亿元以上9个,创历史最好水平。到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0多家,第二产业增加值在三产的比重已经上升到55%。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扩大优势产业,创立农业品牌,发展和做大善岛、海洋贝类育苗、富谷水产、天利生物等一批龙头企业。到2004年末,农业龙头企业已达70多家,农民人均收入预计完成4653元,比上年增长15%,为历史最高年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有新的提升。2004年,建成了新天地商业城、旺客隆超市等一批大型商业设施,新的商业业态初步形成。旅游业有较快发展,2004年,成功实施了冰峪旅游区经营体制改革。

从本质上讲,县域经济发展过程就是工业化过程,就是从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大力推进工业化,使农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大规模地转入工业部门和城镇就业,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前提和根本出路。农业是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承担的重要分工,“三农”问题又是困扰县域利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必须依靠农业产业化。因此县域工业化应该为农业产业化服务,新型工业化必须同县域特色农业资源开发相结合,发展特色农业,建立“一县一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体系,将乡镇工业同发展农业产品化经营以及培育县域特色产业紧密联系起来,加大乡镇工业投入,壮大新型工业化的区域基础。

同时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不仅要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等工业和服务业部门,提高工业、服务业部门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份额,而且要用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现代生产经营方式改造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展现代农业。

2.在所有制上,突出发展民营经济

把民营经济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基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多数县属国有企业陷入生产经营困境,主体地位日益萎缩,给县域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就业、财政和稳定的压力。因此,要发展县域经济,填补县域公有制经济全面退缩形成的“真空”,只能在国有经济的体制外,大力实施“民营强县”的战略。为此应进一步大幅度提升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构筑民营企业的人才工程;培育和完善专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

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走势看,民营经济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很强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因此,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针对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组织引导上,特别需要按照“抓大促小带中间”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抓大”就是督促和引导规模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过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业户群体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一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3.在资源利用上,突出发展特色经济,提升特色经济的竞争力

在现代经济的全面竞争中,县域经济要想在更大范围的分工中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利用自己的资源,创造自己的特色优势。

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其行政区划的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有着天然的血脉关系,由此决定了县域经济必然是特色经济。特色就是优势,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把握自身的优势。县域经济的特色就在于,在特定区域里有别人不可比拟的产业优势,也就是比较优势,这种特色产业能使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并带来较高的知名度,走出具有区域特色产业带动其它产业全面发展的新路子。

打造特色产业,关键要站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度,立足国际国内市场,通过发挥自身比较优势,选准特色,确立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打造独具特色的战略产业和名牌产品,让一个产业、一个产品或一个品牌成为县域产业的代名词。辽宁省县域单位情况比较复杂,有山地型、平原型、沿海型、城郊型等,自然条件和资源分布各有不同,经济基础存在很大差距,有先进富裕的,也有贫穷落后的,发展极不平衡。变比较优势为经济优势始终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县域经济绝不能追求“小而全”,而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旅游”。构建具有辽宁特色的县域经济,应立足县情,立足于现有资源优势,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构筑特色经济。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辽北粮食和牧业、辽南水产和水果、辽东林产品和旅游业、辽西农业和牧草业四大经济区域,区域特色明显。如东部山区的药材、土特产,沿海地区的海产品,已形成一定产业规模的西柳服装、南台箱包等产业,以及山水和海岛旅游业等。以特色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以及交通、运输、旅游等服务业的全面发展。实践证明,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和重要支撑,特色产业的发展将县域内的各种资源要素重新整合并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

4.发展配套经济

随着生产社会化、专业化的发展,优势企业纷纷将非核心产业向外扩散,给广大的中小企业带来了大量的配套空间。县域经济要密切关注这一发展趋势,把发展配套经济作为对内对外开放的主攻方向,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加入大企业集团、优势企业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调整结构,围绕其主导产品生产配套零部件,加工品牌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县域经济要甘当配角,各县都来搞主导产品这不现实,要主动配合周边工业化程度高的大城市进行产业产品配套,发展配套产品和下游产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辽宁省有以沈阳、鞍山、抚顺为中心和以大连为中心的工业区,可以利用这些大城市的大型企业集团的优势,推动县域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县域中小企业加入到大企业集团和优势企业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中去,调整结构,围绕其主导产品生产配套零部件,充分利用目前生产社会化、专业化发展和优势企业将非核心产品向外扩散的趋势,积极发展配套经济,扩大新型工业化的区域外延。

坚持以开放为突破口和发展基础,积极招商引资,弥补县域资源、技术、资金的不足,为新型工业化拓展空间。要充分利用辽宁地处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和县域土地、劳动力、资源及环境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内引外联,承接大中城市或其他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源综合利用型、配套协作型产业的梯度转移,建设初级产品加工和辅助产品生产基地,延长产业协作链,壮大工业基础,为新型工业化开辟道路。

参考文献:

[1]http://www.chinagate.com.cn/chinese/MATERIAL/41723.htm

[2]《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论坛:百强县传授“发家”经》 经济晚报 2005.6

[3]《从百强县看经济强县的四条发展路径》http://www.fubusi.com2005-12-13

[4]中国县域经济网

[5]刘福刚:《第五届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报告》2005.12

[6]刘福刚:《第六届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报告》2006.12

4.县域经济发展论文 篇四

内容摘要:近几年来,虽然湟中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但其中仍然存在着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现代农业基础薄弱、投资增长难度加大、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等问题。今后应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用足用好中央支持“三农”的政策,刺激和扩大农村消费,加快调整优化县域经济结构,推进城镇化,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结合的文章,积极扩大县域开放、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和活力,以此积极促进湟中县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为努力实现湟中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和提升全县人民幸福指数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加快发展、湟中、县域经济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支点。在当前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深入的时代大背景和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切实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对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湟中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提升地区幸福指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就此问题结合湟中经济发展的实际谈一点认识。

一、当前湟中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和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湟中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河流域中上游。全县总面积2700平方公里,县境三面环围西宁市。县辖10镇5乡、13个社区居委会和393个行政村,总人口4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9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1.8%,有藏、回、蒙古、土族等少数民族13个,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耕地面积92万亩,林业用地112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128万亩,林木覆盖率21.6%。

近年来,湟中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县域经济阶段性发展特点和规律,提出了“依托优势,发挥特色,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项目建设和投资力度,狠抓园区建设”的工作思路,以全县“一统三基”和“四个发展”战略为重点,坚持富民强县的发展理念不动摇,突出重点抓产业,加快发展抓统筹,奋发图强,开拓创新,使县域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2012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8.24亿元,增长15.6%;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3亿元,增长21.7%,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7亿元,增长16.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6974元,增长18.3%。全县蔬菜、蚕豆、油菜、马铃薯等优势特色农作物种植比例达到76%,温棚总数达到1.63万栋,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2.8万亩,销售蔬菜27万吨,占西宁市自产蔬菜销售总量的41.5%。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3家、小微企业达到840家。青海藏文化馆、“吉祥八宝”等旅游景点相继建成,塔尔寺景区成功跻身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实现文化产业销售收入3.8亿元,“八瓣莲花”被认定为全省第一个文化旅游产业中国驰名商标。《湟中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通过省政府批复,完成了174个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和产业规划。投资13.5亿元完成了鲁云公路、西塔高速公路匝道口改造等一批重点道路工程,开通城乡客运公交线路24条。2011-2012年全县用于民生方面的资金达到39.5亿元,占到财政总支出的86.5%。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9.7%、80.7%。2011-2012年新增城镇就业5000余人,累计劳务输出31.34万人次,实现劳务性收入15.49亿元。在321个村实施了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1个村1042户,24.8万人实现脱贫。累计改造农村困难群众危房1.5万户,建设奖励性住房2.2万户、廉租房350套、公租房850套,完成棚户区改造374户。

虽然湟中县近几年来在县域经济的发展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根据目前全县经济运行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

(一)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区外经济总量小,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产业化发展水平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工业经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依然薄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很重,缺乏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支撑点的发展压力还很大;经济发展的潜力主要来之工业,园区工业经济占比较大,工业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直接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总量和速度,尤其在区外经济发展中缺少重大项目的支撑。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仍然薄弱

农业现代化进程滞后,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副产业精深加工能力弱,农产品附加值低,农村劳动者素质有待更大提高;特色产业虽然初具模型,但现代农业发展速度不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制约农民持续增收的不利因素较多,保持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特别是浅脑山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较差,扶贫开发任务依然艰巨;温室建设资金需求量大,特别是深冬温室建设每栋投资近5万元,但财政专项资金投资少,农民自筹资金大,资金筹措困难;畜牧业投入不足,养殖户从金融部门贷款难度很大;养殖基地建设用地审批难度大;实施的项目规模小、专项资金少,难以满足养殖场户需求。

(三)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难度加大

项目建设是发展的根本,是投资工作的重中之重,但今年我县投融资渠道还不宽,项目配套资金缺乏,社会投资不够活跃,保持投资较快增长的难度较大。

(四)第三产业的发展缓慢

特色旅游产业开发不够,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较慢,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刚刚起步,尚未形成产业化经营。服务业比重小、发展慢,导致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就业机会不多,收入差距扩大和收入增长缓慢尤其是农民收入和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缓慢,是制约消费增长最重要的方面。尤其是收入在城乡、行业和地区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农民减负增收的难度很大。收入增长的缓慢和差距的拉大,不仅制约了消费,也加大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将从经济运行的基础上影响发展。制约农民持续增收的不利因素较多,服务业发展仍然面临

诸多体制性障碍。服务业根基薄弱。服务业发展速度、层次、水平不高,中心城镇规模偏小,服务业功能不强,购物、餐饮、娱乐、医疗等服务业严重外流。房地产和商贸、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功能性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信息服务、科技孵化、仓储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培育乏力,服务业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这些极大地制约了第三产业及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今后湟中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鉴于湟中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今后湟中县应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统筹城乡发展,深入实施各项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突出特色新兴产业,发挥优势促对接,改善民生强基础,突出重点、打造亮点、攻破难点,积极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用足用好中央支持“三农”的政策,发挥制度安排对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放大效应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好中央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是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重中之重。用好用足中央的政策就是要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防止工业化高速推进时期,资源要素外流给农业和农村带来不利影响。要围绕化解“三农”矛盾和问题,形成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合理的工农业交换、城乡产业布局和城乡资源分配关系,把中央安排“三农”投入的专项资金用好。要根据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整体面貌要求,围绕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等投资领域来开展工作,利用投资的拉动效应,使投资倾斜政策能在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最大效用。

(二)科学利用内需拉动力,刺激和扩大农村消费,使农村需求升级对实现县域经济增长的保证作用得到充分释放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根据农村市场、农村消费环境出现的新特点、新情况,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千方百计抓住农村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消费增速加快、消费规模扩大的契机,努力使消费成为保证县域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拉动力。一要因势利导,用足用好中央刺激农村消费的政策。二要因时制宜,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完善农村流动基础设施,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三要着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促进农村需求结构升级。

(三)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抓手,着力突破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难点,加快调整优化县域经济结构

新型工业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是推动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根据我国工业化“内外双源”和“内外兼具”的模式特点,深入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大力控制资源型的、铺摊子型的、过度外延型的工业化,不断调整优化县域经济结构。第一,坚持市场导向,明确县域工业发展定位。第二,抓住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的机遇,推动县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第三,增强县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按照生态规律,体系。第四,抓好县域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第五,加速县域人力资本的积累。

(四)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加快推进城镇化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加快推进城镇化,是加快转变方式的有效途径,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手段。在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中,要根据我国目前县城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还很落后的现状,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推进城镇化的突破口,大力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要在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小城镇聚集过程中加强政

府、企业与农民的良性互动,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通过建立多主体的就业联盟,完善促进就业与创业的市场机制,鼓励返乡农民就地创业。要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因地制宜,有选择性的发展小城镇,促进小城镇的发展。要根据各地县域气候、土壤、生态、资源等情况,把县城和中心镇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改变小城镇数量扩张很快,但规模偏小,尤其是人口在1万以下建制镇数目偏多的现状。要着力建设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交通便利顺畅、环境优美宜人、地域特色突出、产业构成合理、社会和谐稳定的各式各样的旅游主导型、工业主导型、现代农业主导型、商贸主导型、民族文化欣赏型、特色产业型等多类中心镇。

(五)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结合的文章,持续拓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与领域

要使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联结起来,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就必须在用足用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措施的过程中,把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结合起来,坚持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在建设新农村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拓展农业功能,提高农业效益,(六)积极扩大县域开放、大力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加快县域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和活力

要在协调推进城乡改革的过程中,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林业和农村综合改革,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提高农业对外开放的水平。与此同时,要坚定不移地扩大县域的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认真总结“省直管县(市)”的改革经验,创新县域管理体制。要围绕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在深化农村改革上下工夫。要完善政策法规,统筹城乡就业,着手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有效推进职业培训制度化,实行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就业管理体制的协调发展。

总之,当前湟中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取得了多方面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不可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今后我们一定要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以此积极促进湟中县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为推动湟中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提升全县人民的幸福指数奠定坚实基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资料:

1、党的十八大报告

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

3、湟中县《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3月)。

5.普洱市县域经济发展 篇五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从各地实际出发,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根据资源环境和人口承载能力,优化全国生产力布局,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和与国土规模、资源分布、发展潜力相适应的人口布局”。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大工业的许多配套性产品的生产逐渐向县乡延伸,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发展,农村市场的作用日益扩大,大大加强了县域基础产业和工业的发展,进而加强了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基础地位。县域经济在新的政策下面既面临新的机遇有面临诸多的挑战,如何扬长避短地利用县域经济来推进城镇化的发展成为新时期县域发展的新要求。

一、县域经济的特色日益凸显

(一)县域经济的相关概述

近年来,邹平县抓住被纳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重点发展区域的机遇,按照“一产做优、二产做强、三产做大”的发展目标,大力推进产业调整,努力实现了县主导产业的高端化,传统产业的品牌化,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壮大产业总量,提高产业附加值,推动三农产业全面协调发展,建成成为黄三角开发的开放先行区,改革实验区,产业聚集区和生态示范区,成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新标杆。

在邹平县的例子中,他们抓住机遇发展县域经济推进了城镇化,那么什么是县域经济呢?

县域经济是行政区与经济区重合的区域经济,作为以县为建制的县城经济,其行政管辖的边界是划定的;作为长期发展自然形成的、与周边城乡联系密切的区域经济,其经济活动的边界是动态的、模糊的。县域经济做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由农村经济和城镇经济两大类型构成,由于历史、地理、自然、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差异,各个县一般都形成了自己的经济优势,包括产业优势、产品优势、资源优势等。

(二)普洱市基本概述

云南省处于中国的西南边陲,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多山省份,是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的省区之一。普洱地区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全市辖9县1区,103个乡镇,36个居民委员会、994个村委会,2006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257.3万人,除汉族外还世居着哈尼、彝、拉祜、佤、傣、布朗、回、白、瑶、壮、苗等1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52.84万人,占总人口的59.4%。普洱具有丰富的极富开发价值的森林、水能、矿藏、热区等自然资源。全市林业用地面积300多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2多亿立方米,是云南重要的商品林基地、林产工业基地,是云南省第二大林区,森林覆盖率达64.9%享有“绿海明珠”之美誉。普洱市以开发优势资源为主的茶、林、矿、电四大支柱产业初具规模,烟草、生物资源开发、畜牧水产、旅游文化、流通服务五大骨干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124.43亿元,比上增长12.3%,人均生产总值达4843元,比上年增长11.8%;农业总产值59.57亿元,比上年增长7.9%;工业总产值57.8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1.82亿元,比上年增长3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21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地方财政收入7.79亿元,比上年增长25.0%;农民人均纯收入1753元,比上年实际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00元,比上年增长10.2%。

虽然普洱市拥有丰厚的资源优势,但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首超50%,云南省的城镇化率为35.20%,普洱市却低于30%,这就说明普洱市的城镇化率较低,城镇化建设对于

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而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是富民兴县的关键,也是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水平的体现。因此普洱市只有借助政策的机遇,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城镇化,才能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活市、绿色经济强市、民族文化兴市战略,全力打造“绿色普洱、生态普洱、文化普洱”以及“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品牌,努力实现普洱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二、制约县域经济城镇化发展的因素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低于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普洱水资源总量较大,但水资源利用率较低,对此,调研结果显示,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当地地形起伏较大,耕地分布零散,水利工程规划建设与实施较为困难,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维护投入不足,水利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管理也较为粗放。近年来,政府虽然不断加大山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但投入山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毕竟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山区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由于投入不足,山区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落后、老化陈旧,很难对农业生产提供持续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山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幅下降,成为制约着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

(二)土地、水、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

随着普洱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河流流域周围建起了一些工厂,由于资金缺乏,工厂生产的废水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江中,造成河流流域污染较为严重。各个乡镇为大力促进林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大量森林被伐,水土大量流失,大量种植桉树,导致土地资源逐渐贫瘠化。今年来,由于气候的变化,降雨量减少,地表水不足,人们又超采地下水,导致水位下降,大多数乡镇用水紧张。这些情况使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困难越来越大。

(三)乡镇企业经济增长放缓,农业非农产业收入下降,农业城市化发展滞后,小城

镇发展很不平衡

近几年乡镇企业面临诸多困难,产业结构单一,大多数以林业、加工业为主,企业结构雷同,无规模效应;大多数乡镇企业产品档次低,技术落后,规模较小,产品滞销,严重亏损。此外,小城镇虽然发展的数量较多,但是大多数规模较小,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各种不同级别的城镇人口的分布不协调,市区内部城镇人口分布不平衡等。小城镇发展水平低影响了对整个县域经济的辐射能力。目前,我国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已经跨入中的收入国家行列,此时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要由追求农产品产量最大化的传统发展方式转到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增加经济效益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上来。

(四)城镇基础设施功能与县域经济发杂很难水平不协调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首超50%,云南省的城镇化率为35.20%,普洱市接近25%,每年逐渐增高的城镇化率使得市区内的小城镇数量不断增加,2011年底103个乡镇,36个居民委员会、994个村委会,但是城镇的经济实力不强,尤其是县、乡工业化发展比较滞后,严重制约经济的正常发展,影响城镇化的推进。导致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的现象存在,具体表现为城镇设施指标低于全国水平,城镇内在的功能发展的步伐缓慢,在文化、医疗、通讯、投资方面表现出了城镇人口的生活质量偏低的现象。这是由于城镇发展缺乏有效的工业化水平做支撑,而城镇没有形成自身特色自身缺乏吸引力。过高过好的估计了城镇自我进化能力,有关的管理部门对城镇发展潜力和处理能力没有准确的认识,没有将城镇真正作为企业的生存载体,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完全失衡。

(五)产业结构转换缺乏关联激活机制,制约城镇发杂很难的工业基础

6.发展县域经济的路子 篇六

作者:周视正 来源:海南日报 转载自:

县域经济属区域经济范畴,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和分配各个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切入点,以实现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为发展主题和工农、城乡一体化为发展方向。加快县域经济,有助于繁荣农村经济,缓解县乡两级财政困难,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省发展县域经济任重而道远。

首先,要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的环境。目前当做好关键的两件事,一是鼓励创业,一是鼓励创新。县级政府要营造一个让群众创业的环境,然后再把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有市场前景、有条件发展的产业加以培育,使其壮大。鼓励创新是因为现在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太多,金融体制、财政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等。县级政府必须在体制改革上有所作为,迈出新的步伐,争取有所突破。同时将群众的创造,大家的智慧集中起来,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此外,创新还包括科技创新,要进一步推动技术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实力。

其次,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经济转型。宏观环境对县域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但是在中观层面上,直接起主导作用的是每个县如何定位,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和思路。如搞特色农业、抓龙头企业、发展集约化农业,这三条是县域经济发展现代农业的方向。在巩固农业生产,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重点要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每个县都有自己的优势,有自己的特色,所以走特色经济道路是一条重要的道路,县域经济在一定意义讲就是特色经济。特色就是优势,就是竞争力。

第三,以工业为主导,夯实县域经济的物力。工业是县域经济的“火车头”,仅仅靠农业,很难摆脱农业大县,农民穷县,财政弱县的困境。要坚持工业围绕农业办、农业瞄着工业干,以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培育龙头企业,实行工业链条,形成龙头带动基地、公司加农户,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格局;坚持“工业兴县”的发展思路,大力培植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要通过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促进商贸流通业、现代服务业同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县域经济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是提高农业收入的财源。

第四,实施民营化,提升县域经济的动力。要大力实施“民营强县”战略,大胆地去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把发展的焦点放在民间,壮大私营企业、培育个体大户,使民营经济摇风展旗,使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显身手、增活力,成为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力军。要在政策、环境、服务等方面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多开“绿灯”,为县域经济发展培植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速生点。

第五,加快城镇化,聚集县域经济的财力。大力推进以县域为核心的城镇建设,不断优化城镇形象,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集聚和重组,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同时,积极推进城乡双向交融,加快农业人口城镇化、城镇区域扩大化、生产发展非农化和人民生活文明化进程。大气魄、大手笔地拉大县域框架,并着力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建设水平,把县域建设成为一个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现代新型城镇。坚持高起点规划,对城镇的产业方向、功能分区等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坚持高质量建设、招投标制和质量监理制,确保工程质量;坚持高标准管理、规范和完善城镇管理各项制度,不仅塑造整洁、优美、文明的城镇形象,而且为县域经济的发展聚集财力。

第六,坚持以开放为突破口,以开放促招商引资、促外引内联、促改革发展。县域经济也是开放经济,无外不快、无外不活、无外不强,通过扩大开放,外引内联,把当地土地、劳力、资源及配套加工等优势,转化为招商引资、城市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和民营经济的优势,不断创新方式,采取多种办法,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和品牌,加快发展县域开放型经济。

第七,发展劳务经济。我们7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集中在县域范围内,劳务队伍规模庞大。这笔资源如果开发利用得好,就是优势、是财富,开发不好可能就是负担、是包袱。无论是从关注民生的角度,还是发展县域经济的角度,都应当把发展劳务经济当作一项产业认真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的有效途径。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扶持劳务中介组织,抓好农民技能培训,采取劳务订单等多种方式扩大劳务输出。同时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自主创业。

第八,在谋划发展县域经济时,各县(市)要摒弃“小而全、大而全”的发展思路,把发展的重点放在自己可为,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事业上。一要做优结构,选择那些有地区特色和优势的资源和产业进行深入开发,逐步发展成具有市场优势的特色产业。二要做大产业,选准发展重点,下大气力向规模化方向发展,重视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引导企业上水平、上台阶,农户经济也要实行企业化运作。三要做强优势,不断扩大已有的优势,特别是对一些优势产业或企业,要集中力量做大做强。

作者单位:海南省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研究院

7.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篇七

一、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辽宁省有14个市, 44个县 (包括县级市、自治县、涉农区) , 属于广义县域经济范畴的有74个。44个县被划分为六大经济发展类型——商贸型、旅游型、加工型、农业型、林矿型和边境口岸型。辽宁县域经济发展总体特点是中部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两翼, 沈阳、大连、鞍山、丹东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处于领先水平。大连地区的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 同属辽南的大石桥市, 鞍山的海城市, 都进入了全国百强县, 丹东地区的东港市和凤城市、辽北地区的开原市和调兵山市近两年经济发展很快, 也进入了全国百强县。两翼的彰武县、阜新县、西丰县、朝阳县、义县、昌图县属于辽宁省西部经济实力较弱的地区。

1. 辽宁省县域经济在全国省市区中的地位。

我们以近三年全国省市区中县域经济发展数据进行分析 (见表1、表2) 。

总体看, 辽宁省近三年县域经济发展处于上升趋势, “辽宁现象”得到广大经济专家的关注。辽宁省县域经济虽处于上升趋势, 但与江苏、浙江和山东省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江苏省县域经济规模大, 形成了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区域县域经济强县组团, 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和常熟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并列第一名。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前十名中, 江苏省就占了7席。近三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 (市) 前十名基本都在江浙一带, “苏北速度”成为经济专家研究的重要课题。江浙一带的区域经济组团式发展是提升区域经济水平的重要战略举措。山东省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席数虽然多, 但与江苏省和浙江省相比,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低于二者。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虽逐年提升, 但在全国百强县中最好的名次是第11届, 占有10席, 而山东省占了26席, 是辽宁省的两倍还多。辽宁省县域经济总体水平与山东省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

2. 辽宁省县域经济在东北三省中的地位。

我们以近三年辽宁省在东北三省中县域经济发展数据进行分析 (见表3) 。

如上表所示, 辽宁省的县域经济在东北三省中的地位显而易见。第九届的东北十强县中前5席均属辽宁省;第十届东北三省30强县中辽宁省独占16席, 前十名中辽宁省占了7席 (前5席均属辽宁省) ;第十一届东北三省30强县中辽宁省就占了22席, 前十名中辽宁省占了8席 (前5席也是辽宁省的) 。这说明东北三省县域经济整体水平较低, 经济强县少, 而发展相对落后的县较多, 导致东北三省县域经济发展迟缓。

3. 辽宁省县域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辽宁省县域经济在东三省的地位是突出的, 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与江浙一带县域经济相比, 辽宁县域经济发展迟缓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形成支柱产业, 特色产品缺失, 产业链缺失, 产品的附加值较低, 缺少大项目的支撑, 经济转型较慢等, 这些都制约了辽宁省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近几年, 辽宁省在全国省市区中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工作是非常突出的, 以“省部属、办推进、市联动、县倍增”为指导思想,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 真金白银地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形成了备受关注的“辽宁现象”。但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与江浙一带相比, 还有很大的差距, 我们应该借鉴江浙一带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县域经济地域性、差异性、独立性等特点, 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并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同时也要充分利用辽宁的自然资源, 利用县域自身的优势, 利用本地区的劳动力和科技条件, 利用县域已有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学习江浙一带区域经济组团发展, 以特色工商业群体为重要支柱, 从“一村一品”起步, 逐渐建立专业市场, 不断提升产品档次, 以“小资本、大聚集”的特色来发展第一产业, 积极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促进县域经济全方位多元化发展。

1. 以县域经济自身优势作为着力点, 推进县域经济走特色化之路。

县域经济的自身成长力及核心竞争力最终体现于特色产业的发展。目前, 辽宁地方特色产品有绥中白梨、海城南国梨、盖州苹果、盘锦河蟹、大连鲍鱼、东港黄蚬子、铁岭大豆、锦州花生、开原大蒜等。这些特色产品在辽宁已有一定的市场, 政府应加大扶持, 再严格按照国际食品卫生与质量标准建立绿色食品基地, 发展优质无公害的水果、农产品和水产品, 形成规模, 逐渐形成集种养、加工、运输、销售为一体的规模经营企业, 并逐步实现产品的专业化和现代化, 把产品打进国内和国际市场。政府也可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国内外知名企业来辽宁投资合作, 鼓励投资这些特色产品, 争取把企业做大做活。

2. 以产业集群为重点, 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 推进县域经济走科技创新之路。

民营经济具有产权清晰, 主体明确, 机制灵活的特点。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它作为县域经济的主体, 一是政府部门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放手发展民营经济, 围绕大中城市发展配套产业, 发展多种类型的加工业, 形成产业集群。二是政府部门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市场经营机制, 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竞争环境, 降低各种门槛, 放宽经营政策, 拓宽经营领域, 依托地区资源优势培育地区主导产业, 打造优势产业, 优化整合各种资源, 发展特色产业, 积极扶持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三是政府部门要帮助民营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政府出面促进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 充分利用辽宁的科技资源和技术优势, 加强与高校或科研院所联合进行产品的研发和促进成果的转化, 不断提高民营经济的科技创新能力, 促进县域经济更快发展。四是政府部门要创建信息沟通渠道, 邀请经济专家对民营企业进行指导, 正确引导民营企业的投资方向, 避免投资的盲目性, 密切关注市场动态, 选准优势, 实行重点开发, 加强产业合作, 培育地方特色产业, 把民营企业逐渐培养成龙头企业, 从而带动县域经济整体发展。

3. 以优化农业结构为支撑, 推进农业走现代化之路。

“三农”问题是历史遗留的问题, 有其客观存在的自然因素, 也有政策因素。虽然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农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但旱涝保收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三农”问题不解决, 中国社会不可能奔小康。因此, 统筹城乡发展, 优化农业结构, 推进农业现代化, 是实现农业增收的有效途径。辽宁省以农业为主的县 (市) 不少, 辽西和辽北的县 (市) 大多以农业为主, 属于经济实力较弱的地区。一是政府部门应制定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帮助农民找出自身的优势和市场的对接点, 鼓励农民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经济, 优化农产品结构, 加快新品种的更新速度, 建立“一县一色, 一乡一业, 一村一品”的特色体系, 实现农产品增产增收。二是政府部门应以地区特点为基础, 精心规划土地的使用价值, 逐步转移土地附加值低的产业, 加大投入, 增加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 构筑新的农产品格局, 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力度, 加强农村环境、道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教育、医疗、文化设施。三是政府部门应提供科技服务, 建立农业信息系统网站, 建立农业信息采集与发布系统, 帮助欠发达县 (市) 与发达县 (市) 建立信息交流平台, 促进农业信息交流,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四是通过网站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 把先进的农业技术灌输给农民, 使之成为最新的、最现实的生产力, 促进农业生产走现代化之路。如果政府扶持农村走出具有时代特色和区域特点的发展之路, 就会实现农村自身的优势和市场有机融合, 不仅拓展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 还能有效建立农村经济开放型体系, 推进农村城镇化, 促进农村经济走开放之路、现代化之路。

4. 以项目招商为中心, 加大县域重点园区的建设力度。

按可续性发展战略, 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建设生态县、生态试验区、生态示范区或生态乡镇, 是提高规模经济的必然选择。首先, 政府部门应发挥服务型政府的职能, 研究国内外产业发展和转移的新趋势, 了解国内外企业的发展战略, 结合本地区的产业定位和布局, 以项目招商为中心, 开发、策划发展前景广阔、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其次, 政府部门出面招商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对接, 提高项目的招商效率, 提高项目的引进质量。通过引进项目加快县域重点园区的建设力度, 着力发展县域工业园区, 以资源优势发展加工、资源开发、农产品加工等项目, 延伸产业链, 并依托工业园区的发展提高产业的附加值,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加快工业化进程, 提高工业化水平。

8.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篇八

关键词:县域经济特色;经济小城镇建设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104-02

一、县域经济的发展及其特点

县域经济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前,县域经济以种养业为主,重点发展粮棉油,是典型的农业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到90年代中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个体私营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二、三产业比重上升;90年代后期以来,短缺经济基本结束,市场经济得到发展,结构调整逐步由适应性调整转变为战略性调整。

县域经济发展进入目前阶段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特色经济得到发展。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部分县特色产业日益凸显,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将地方特色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城市核心竞争力。二是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各地新上并培育了部分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产业链延伸,带动了贮藏业、运输业、加工业、对外贸易等二、三产业的发展。三是县域经济活力不断增强。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较快,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四是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县域基础设施投入有所增加,水利、交通、电力、通信状况逐年改善。以县城为重点的城镇建设有了新的发展,一批乡镇企业小区、工业园区初步形成,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加快向城镇集聚,增强了吸纳外商投资和辐射带动农村经济的能力。五是流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各地涌现出一批初具规模的农产品集散地和专业批发市场,围绕主导产业,兴市场,促流通,以龙头企业、专业经济协会、农民经纪人为主体的经销网络不断发展壮大。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原则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新的内涵和目标概括表述为:以城镇为依托,以非农产业为产业支撑,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促进农民增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则

1、因地制宜的原则。各县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交通条件、劳动力素质、科技教育和经济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必然形成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决定了各自的发展思路和产业开发的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县城经济。要选好主导产业,找准突破点,实行重点开发,努力探索适合本县情况的增长模式,从资源优势中培育特色,从传统产品中筛选品牌,下功夫打造自己的特色产业。

2、城乡统筹的原则。通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投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和工农差距,使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人民共同富裕。发展县域经济,就是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政策,是一兴三得的发展:一是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二是实现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三是带动了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发展,最后形成城乡合作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

3、开放带动的原则。要解放思想,打破封闭模式,树立“县外就是外”的全方位开放观念,借助外力求发展,着力把县域经济融入国际国内大市场。放手引进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资金和技术,引进并购资金,弥补当地生产要素的缺口。选好并推出在国内外有市场、本地有资源、生产有基础的好项目,全力以赴搞好招商引资工作。

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县域经济的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发展循环工业和第三产业,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意识,推动县城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一)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选择与发展关键在于特色。按照“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规模化”,注重区域之间的比较效率,转方式调结构,从数量型经济增长方式向质量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形成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体系。经济基础强县,要重新综合生产要素,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全面提升竞争力;具有资源优势的县,加快资源开发向深加工、外向型、科技型转变,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产业相同或相近的县域,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加强协作,促进共同开发;山区经济薄弱县,要利用扶贫开发政策和资金,改善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条件。

(二)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

龙头企业是地方经济产业化的重要主要载体,龙头企业的发展状况决定了产业化的质量、进程和成效。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要因地制宜,对于发展势头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省市县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进一步增强其核心竞争能力,打造县域名牌产品,使之成为产业化的脊梁;要主动招商引进一批,鼓励引导城市各类工商企业参与产业化经营,为产业化增添新活力;对现有经营状况一般但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引进有资金实力、有较好品牌的企业进行嫁接改造,通过注入资金,引入机制,使之尽快壮大起来。

(三)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全面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必须把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和农业科技放在突出位置。继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新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使农村新增劳动力普遍接受职业技术教育,适当增加当地特色产业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教育。要加快县城信息化建设,发展乡村信息网络。要健全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鼓励农技人员带薪参与技术承包、技术入股,领办、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辐射带动功能,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的示范推广。

(四)放手發展民营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县域经济首先要鼓励发展民营经济:一要教育民营企业坚持诚信敬业、守法经营的观念,通过吸收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人才,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二要放开民营经济投资领域,引导民营企业进入更多的行业和领域,为民营经济提供更大的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三要努力营造优质宽松的发展环境,规范非公有制企业的税费管理,减轻企业负担。四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拓宽民营经济的融资渠道。

(五)加快小城镇建设,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县级政府要把农民进城务工、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一个产业来抓。要有序组织劳务输出,有条件的还应逐步拓展国际劳务输出渠道。同时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管理和服务,废止各种不合理的收费,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把引导工商企业合理集聚,发展农村服务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对城镇具有商业价值和经营价值的土地、设施、空间等各种资源的资本化运作,筹集城镇建设资金,走以地生财、以财兴镇、以镇兴业的城镇建设新路子。规范和完善城镇管理,强化社会治安、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服务功能,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展空间,创造条件。

(六)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投入力度

资金一直是困扰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解决县城经济发展资金:一是实行倾斜的财政政策,加大中央、省市对县级转移支付力度。充分运用中央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对山区县县乡公路油化、乡村道路、人畜引水、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二是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有步骤地发展民间投融资机构,引导和规范民间信贷,积极探索激活民间资本的实现形式,启动民间资本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加强信用村、镇建设,积极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切实解决扶贫贴息贷款不到位问题,支持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扩大信贷投放能力。三是增强县域银行信贷功能,改善金融服务,加强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服务功能,提高自身发展活力。

发展县域经济是历史性必然选择,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发展县域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县域经济规律,县域经济才能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作者简介:张艳萍,(1974—),女,山东烟台人,经济师,毕业于烟台大学,先后在企业、经贸委、林科所任职,有从事二十多年的经济工作经历,对区域经济、企业管理、经济管理等有着深厚的理论和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Z].2006,2.

[2]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8,10.

[3]山东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统计局,山东县域经济研究会,山东行政学院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山东省县域经济年鉴2008[Z].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4,1.

上一篇:微生物固定化技术与污水处理下一篇:3.7女生节开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