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小故事:没有绝望

2024-11-13

励志小故事:没有绝望(精选11篇)

1.励志小故事:没有绝望 篇一

在美国的坎布里奇,有位80岁高龄的农妇,膝下有10个子女,还有一群孙辈及曾孙辈。在她熟悉的那片土地上,她平静地度过了自己大半生的岁月。她喜欢针线活,曾绣出令人叫绝的绣品。只是等到她慢慢走向衰老的时候,她的手不再听使唤,已不能熟练地操纵那根细细的绣花针了,而且不时发作的关节炎也让她饱受痛苦。儿孙们劝她安度晚年,不要再那么辛苦,但她却无法忍受那份无所事事的孤单。她开始寻找一些能让自己生活充实起来的事情。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细细的油画笔也能帮她完成自己描描画画的心愿,而且那比绣花针容易操纵得多。就这样,她开始了自己的绘画之路。美丽的农场,恬静的乡村风景都成了她画的主题。自己闲来无事一张张地摊开来欣赏,她忽然觉得自己的画足可以拿到坎布里奇的集市上去展示了。于是,那些画被她带到了集市上,没有得到过多的奖赏,却给她换回了果酱和罐头,这让她十分兴奋,不是因为那些果酱和罐头,而是她从此找到了自己乐此不疲的好去处。她更加勤奋地作画,水平也越来越高。

有一天,一位来自纽约的艺术品收藏家在乡村旅行,在当地集市上看到老妇的作品,被深深吸引。他把它们带回去给曼哈顿艺术圈的朋友们看,那些艺术家同样感到惊奇。不久,这位名不见经传的老妇人竟获得世界性的声誉。她的作品被广泛收藏,还被印制在日历上、贺卡上。她就是盛极一时的“摩西祖母”。在她1500幅受欢迎的油画中,25%都是她在百岁之后完成的。成功所带来的动力让这位百岁老人的心越来越宽,梦也越来越精彩。

也许你要说“摩西祖母”的成功毕竟有着太多的偶然性,其实,生活原本就是如此,成与败本就带有偶然的因素。但我们还要记住一句: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正如“摩西祖母”曾说过的那样:“生活是由我们自己创造的,过去总是这样,将来也会如此。”正是她那份年轻旺盛的创造欲望成就了她多彩的晚年生活,也点燃了她成功的人生。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可能都蕴藏着那么一座小金库,等待你去发掘。有人敢于相信,不害怕去做不可能的事,而有的人却止步于想想而已。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做任何事情,信心第一,然后才是策略才是技巧才是为之付出的汗水。成功不分先后,做任何事情都不算晚,只要你能想得到,就义无反顾地从脚下开始。

2.“绝望是没有意义的受苦” 篇二

2003年,东方卫视的《东方全纪录》曾经成为“零频道”纪录片的播出窗口,而如今,栏目已经成为过往。中国的纪录片在一片娱乐化、商业化的媒体浪潮中并没有被更多的人认可,电视纪录片栏目在全国也屈指可数。国际上偶有中国纪录片获奖的消息,但在中国观众的眼里,有些片子充满了一种难以理解的拖沓冗长和无趣。相反,国外的纪录大片《帝企鹅日记》引进中国放映,其票房收入可观,显示了中国观众对优秀纪录片确实有较强的鉴赏和接受能力。面对如此行业背景,纪录片经济公司的衰落不言而喻,但“零频道”一直存活,并不断修正着自己的面孔。从2005年开始,公司通过创始人郑琼参与国际纪录片交流的机会,不断地从世界各地带回一些优秀的纪录片,开始在大学、俱乐部甚至一些媒体单位免费展映,有时候还自带翻译。后来由于人力短缺,就每周四固定在办公室放映,每次20人左右。至今已有700场之多。目前,“零频道”有了自己的成熟宗旨和定位——专注纪录片,关注新文化,致力于建立开放式平台,传播和推广全球当下最优秀纪录片,展现多元价值,催生建设性文化生态。

人们习惯用规模来判断一个商业公司的大小。“零频道”规模始终不大,却一直在做事。2009年12月,它发起的IDOCS国际纪录片论坛在北京电影学院顺利召开,并展映了20部目前国际上最优秀的纪录片,请到了9位国际知名的纪录片导演进行现场交流。郑琼说,她能感觉到现场观众的饥渴。对什么的饥渴?——“纪录片所负载的一切”。

论坛宣传册的开篇,是郑琼中西对照的一篇言简意赅的短文:“纪录片是一个‘管道’,我自身也是我所相信的东西的一个‘管道’,我们所有被感动和尽全力在传递的只有一个源头——爱,我和纪录片被拣选,透过这些管道被传播的是爱,然后是被大家所看见的由爱而生的光和温暖。”

这番过于感性的话似乎没有什么高深的道理可言,看上去并不震撼。年过不惑但还有些青涩感觉的郑琼,用极为感性的表达方式阐释她的信仰:因爱而无畏。“世界在那一刻会反转成为另外的样子,你不再困惑于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也不再因恐惧而碌碌于寻找人生的确定感,我所做的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把我相信的东西“行”出来。” 郑琼有一种很直接的聪明。有人说她有点愤怒,但这种愤怒显得漫不经心。她所实践的,是她的信仰。

1989年,索德伯格的处女作电影《性、谎言和录像带》征服了孤芳自赏的戛纳,这部电影拥有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名字,其本身却不温不火、行云流水,大部分时间都是人物的对话。与伴随着可乐和爆米花的典型好莱坞电影相比,这部独立电影更接近于冷眼旁观的纪录片。在和郑琼的对话中,慢慢浮现出的仿佛正是这部电影名字的反义词——这是一个关于爱、真相和纪录片的故事。

《文化纵横》:我每周都会收到发自“零频道”关于周四纪录片沙龙的的电子邮件,我注意到这些纪录片在国内媒体上几乎是看不到的。另外,“零频道”是纪录片发行公司,但你们经常出现在国内NGO的网站上进行推广,去年又在私人赞助下召开了IDOC国际纪录片论坛,整个会议也是以公益的形式在进行。该怎样理解商业性质和公益活动之间的关联?

郑琼:这和我个人对国内外纪录片的认识过程相关。对我个人而言,步入纪录片发行这一行业有些偶然,最开始是和台湾的一位导演合作,他做内容,我做制片,但合作并没有进行下去,我却因此阴差阳错步入了这一行业。也因为这样的巧合,零频道在成立之初,就和海外纪录片界有一些天然的联系,因为台湾纪录片参与国际性的活动要比大陆早。

那个时候我有一个很实际的想法,希望把中国纪录片卖到国外去,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中国人“天生的”很民族很自我的情感。记得在2004年广州的国际纪录片大会上,我在发言的时候对来自海外的纪录片公司说“希望在中国,除了探索频道的模式,除了《国家地理》杂志的模式,关于中国内容的中国纪录片能不能在中国和海外发出一点点自己的声音?”那次大会上的交易,看起来我们好像很成功。按照西方纪录片买卖的工作程序和标准,我的两个纪录片拍摄计划引起了法国人的兴趣。

2005年正值上海台改版,我们以广告贴片的合作模式,在东方卫视开设了一档纪录片栏目——《东方全纪录》,播出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国内的纪录片。那时,我本人对纪录片的拍摄、制作和内容并没有十足的兴趣。事实上,那个栏目的大部分纪录片都不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也就是在那一年,我开始参加一些国际纪录片节,加拿大的HOTDOCS、澳大利亚的AIDC法国的SUNNYSIDE……个人的思维观念在这几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零频道的定位也从那时开始了重新的思考。直到现在,我们才比较确定地说,不论是对中国纪录片界还是中国观众,引进和推广国外的优秀纪录片同样重要,因为这些内容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曾打动过无数人的心,而大多数中国人并不知道有这样优秀的作品存在。我们也想通过发行渠道让这些优秀的纪录片通过中国的电影院和电视机被更多的人认识,但中国有很多现实的障碍确实是我们无法逾越的。因此,我们用办沙龙、免费放映的方式介绍这些优秀的作品,虽然规模不大,但我们做了不短的时间。这次IDOC国际纪录片论坛的成功举办是前期工作的一个成果。

《文化纵横》:我也看了一些你们推荐的片子,比如纪录片论坛的首映影片、荷兰著名纪录片导演海蒂·霍尼曼的作品《永远》,确实非常震撼。这样感人至深的作品引进到中国会有什么障碍呢?

郑琼:就我们这几年在市场一线的经验而言,目前所面临的困难是市场与文化的冲突。零频道在为海外优秀纪录片寻找国内播出窗口时,所遭遇到的不是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的拒绝,而是纪录片的人文气质难以带来娱乐节目一样的高收视率。

西方国家的观众接触纪录片的途径非常多样,电视频道虽然也是重要的播出平台,但是日播栏目居多,同时,艺术院线是优秀纪录片和观众接触的固定场所。反观中国的纪录片传播环境,中国观众能够选择的内容非常有限,以宣传为主的信息和娱乐内容占据了屏幕的最大部分。观众接触纪录片的渠道主要是电视节目。中国共有300多个电视台,3200个电视频道,采取制播合一的制作方式。纪录片大多以周播栏目的状态出现在各个电视频道上,日播节目非常之少,大约每期节目30分钟。全国的纪录片栏目大概有60多家,真正具有购买能力的不到20家。而且,纪录片栏目多是在深夜以后播出,收视时间导致的收视效果非常差。

大家看到我从国外带回来的纪录片都一致性地说好,但很少有人出钱买去播放。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这些片子的节奏不快,精神内容较多,和娱乐性节目或者电视剧比较,眼球效果和收视率都没有竞争力。看纪录片需要安静的思考和情感的高度参与,这在当下的中国媒体环境中是很难实现的。曾是哈佛大学教授的卢云神父曾经提到一个词“downward mobility”,他批评社会毫无约束地推动名利、权力和野心,“上向流动”(upward mobility),如果在一个社会里只是追求一个单一的所谓主流价值观的“上向流动”,没有人低下来去看自己内心的话,很难认识到优秀影片的价值。一直以来,人们经常用“小众”来界定纪录片的观众群。纪录片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型的媒介作品,其根本要义在于纪实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精神指向较强。它不同于快餐式的信息消费,但绝不是小众化的自娱自乐。其实,不论是在中国还是海外,大众媒介的娱乐化和商业化倾向都没有间断过。但国外电视台和院线一直为纪录片留有固定的展示平台,充分表明社会整体对纪录片价值的极高认可,从而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和传统。而传统的意义就在于惯性以及不能轻易地打破或者改变。

事实上,由于盗版光碟的盛行以及互联网环境下媒介信息交换的便利,中国观众对国际优秀纪录片的接触早已超越了传统途径的供给。《帝企鹅日记》院线的高票房从另一个层面印证了受众对优秀纪录片的认可与需求。因此,以开放的心态介绍国外优秀纪录片给中国观众、以建设的心态为优秀纪录片提供良好的展示平台,就显得极为重要。

《文化纵横》:我注意到,你刚才谈到作为《东方全纪录》的制片人,你个人却对纪录片似乎并没有什么兴趣,为什么?你一再强调国外的纪录片,中国没有优秀的纪录片吗?近些年中国的纪录片在国际上也有获奖。

郑琼:这正是我要说的,不能说中国没有优秀的纪录片,但是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确实不多,甚至可以说稀少。而且如何定义优秀的概念,我个人认为,首先观众要认可,不是在国际上获奖。《东方全纪录》播放的纪录片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吸引我的东西并不多。从纪录片本身来说表达只是停留在技术性的层面,就是为记录而记录,一个影片难以获得观众的认可。相信不少中国观众都有这样的印象:中国的纪录片似乎是两个极端,体制内的宏篇巨制都在不遗余力地讴歌权力,体制外的大部分内容则是特别喜欢集中在弱势、边缘或少数族群的失意、失衡和悲苦,愤怒和宣泄大于心平气和的表达。不是说不要关注弱势,就像集中营幸存者Victor Frankl说的那样“绝望是没有意义的受苦”,单纯只为诉说苦难而苦难,没有对于苦难背后意义的追寻,我觉得是没有价值的。

现在似乎有一种倾向:国内不灵,大家就把视线都转向了国际市场,大家期望用一种出口转内销的方式来寻找出口或者出路,幻想在国外得到奖项,然后在国内获得认可。这种想法导致的创作思路,就是先琢磨外国人喜欢什么。而我们的这种揣测其实都不太准确。比如,很多人认为外国人喜欢看带有典型中国文化符号的东西。但事实是,只有文化符号,没有文化精神的作品如何能够获得认可?记得2005年我参加一个国际纪录片节时带去了150部之多的中国纪录片,当时我想,这下可发财了。必须说,中国在近十年所受到的世界性的关注是史无前例的。但是,我带去的影片无人问津。有不少中国导演认为,纪录片在中国没有形成良好的市场氛围,所以总想走出口转内销的道路。事实是,在世界纪录片市场上,没有人仅仅因为猎奇文化符号而花钱买你的作品。中国纪录片界需要做的,就是祛除这种老想去国外拿奖的“中彩票”心态,一切都应该从片子本身入手才能获得尊重。另外,仅仅凭借一两部片子在国际上获奖,是无法获得别人对中国这一纪录片行业的认可的。

与这种想法不同的是,现在另一种声音越来越强大,就是我们不需要参照西方的标准来审视我们自己的作品,应该坚持自己的文化价值。我认为这更是一种想象。首先,虽然我们和西方主导的影视文化有差异,但这种文化差异真的是不可跨越的吗?或者说,在哪个层面上可以进行有效的沟通?为什么中国观众在看西方优秀的纪录片时表现出了强烈的认可和情感的共鸣?这就值得深思。其次,中国纪录片与世界的交流也是中国融入世界的一个部分。但事实证明,我们的纪录片在面对国际社会的时候有一种强烈的自我封闭的心理,即保留自己的文化价值。但是,我们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并不深入,最后呈现出的作品不少都是只有中国的文化符号,但没有中国人的精神。不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这样的影片都无法获得观众的认可。

从经验来看,在和世界优秀纪录片的比照中,我们容易强调对方由于拥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所带来的制作上的精良。技术手段的剪辑和包装,当然是体验纪录片作品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但是影片所呈现的打动人心的力量,却来自于创作者对题材选择与把握的精神高度。没有精神内核的影像,即使有再多的金钱打造,也不过是一件华丽的外套,缺少对现实最为生动和真诚的关注,从而缺少震撼人心的品格和力量。当然,这并非仅仅是中国纪录片自身的缺憾,而是当下中国社会的时代病。诚意和技术是成就一部好作品必不可少的条件,诚意的背后是有自身系统和一致的价值观,不以这一诉求为出发点,简单摆弄纪实手段和空洞概念,中国纪录片永远都会在原地打转转,找不到推动自身前行的路径。

《文化纵横》:你认为我们当下稀缺的是什么?

郑琼:我记得曾经给一个导演发过这样一条短信:一个内心没有疼痛感,没有爱的人眼睛里能看到的永远都是权力、制度、国家还有民族这样一些概念性没有生命力的东西。非要说我们缺什么,我个人觉得,我们最缺的是真正的生命意识,而缺失真正生命意识的背后是因为没有敬畏,没有真正的敬畏也就没有真正的爱。我们是一个缺失爱的社会,信任、宽恕、包容和理解的背后都是爱。

自2005年以来,我开始参加一些国际纪录片节。我不再像以往带着作品去,而是每次在有限的会议期间,把自己关在看片室里疯狂看各个国家带来的参展篇目,能看多少看多少,然后记下他们的联系方式,回来后发电子邮件,设法取得联系,希望在中国有限的平台上放映。有不少人都成为我的好朋友。虽然国外有严格的知识产权的限制,但是他们还是很乐意把片子寄送给我,在非商业之外让更多的人看到。

在漆黑的观片室一般会有一种状态,首先是被优秀作品感动或者震撼,总是在不停的流眼泪。当时的眼泪其实是一种内心的绝望,是一种对封闭系统自说自话的绝望。这些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距离中国是 那样遥远,与我们几乎没有关系。抵抗绝望的最好方式就是“做”,于是零频道开始通过“纪录片沙龙”的形式,跟社会公众分享这些世界上最好的纪录片。

《文化纵横》:如果你不去,会不会有这种体验?

郑琼:走出去、彻底的走出去才会知道差距有多大。我并不是说西方的东西有多高明,只有你彻底的走出去,你才能真正意识到是我们自己在文化上的封闭和偏见。至少在纪录片的表达上是这样的。

举个例子来说,The Sunnyside of The DOC是欧洲最大的一个国际纪录片节,今年已经是第17届了,这就意味着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这个舞台根本不曾有过中国人的身影,那次我们的出现对他们而言更像一个点缀,那感觉就好像是今天谈中国是一种世界时髦似的。

《文化纵横》: IDOCS纪录片论坛宣传册上“眼界改变世界”这句话给我印象很深。西方世界自有他自身的文化价值,这与中国整体的文化环境存在差异,那么,你们所谓的“眼界”与“世界”是怎样的关系?

郑琼:眼界是个人的眼界,世界也是你眼中的世界,我们这句话的英文表达其实是:open eyes open minds,简单的直译过来应该是“打开眼睛、开放心灵”。

从我参加的纪录片节的狭窄经验来看,其实在这个人类精神文明的分享舞台上,人家压根就没带你玩过。在所谓真正的全球化游戏中,我们在文化输出和文明分享上基本是一片空白!但更糟糕的是我们有时根本不承认在我们之外存在的这个世界。

外面另一个真实世界的存在让我知道:地球上人类生活的区域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我们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无论是外在的物化的东西,还是内在的精神层面、文明或者文化层面的。我们的祖先也许从前发出过很强的声音,他们创造过璀璨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但今天,离开那个臆想的原点,回到那个我们该待的角落,你能强烈地感受到今天我们常识的稀缺。面对过度的商业化和物质化,“我们自己是谁”究竟该如何定义?

《文化纵横》:纪录片是一种以真实客观见长的媒介表现方式,你为什么强调打动人心的情感力量?打动人心是否美化了现实存在?你看到的那些能够震撼人心的纪录片,也仅仅是纪录片世界的一个部分,还有别的类型。

郑琼:首先,什么是真实?表达的是谁的真实?观看国外优秀的纪录影片你会发现,那些个人化的、纯粹真实的表达能得到更多的认同和共鸣。倒是我们的纪录片中,经常是不同的人说着相同的话。我记得在一个国外的纪录片节上,一个外国导演仔细看了我拿的中国纪录片,问我,你们是独立的吗?他们说的是真实的话吗?关于独立的问题是经常被人问起的。有些外国导演在评价中国人的纪录片表达时常说,你们无法贴近被采访的人,中间好像隔了好几个人。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客观和真实呢?在这样的表达方式下,我们怎么能够期待震撼人心?

从来就没有所谓“客观”的纪录片。纪录片从来都是主观的,因为它表达的是你个人的直接经验,是“你”看到的这个世界,而不是“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 在强调理性、强调知识、强调现实的逻辑氛围中,人们会不断把更多的东西物化,人也会异化掉,很多人都在变成“变形金刚”。这一点中国人自己都知道。

我们在进行纪录片放映时,有两个基本点,第一是多元。这意味着我们不以文化价值的差异而取消世界表达的多种声音。漫步悉尼街头,很难想象在中国那样满目的哈利·波特、麦当劳、肯德基。美国文化在中国可以长驱直入,但在澳洲却不行。在全球都强势的美国文化,在澳洲的多元文化中很快被消解掉。在音像书店,你也能找到汤姆·汉克斯的《幸福终点站》,但那只是在澳洲多元文化内容中的万分之一,而不像我们几乎是全部,从西单的音像城到小巷里的盗版商,美国文化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地狂翻媚眼。后来在香港跟一个朋友吃饭时聊起这个话题,他认为这和中国矛盾的文化生态有关。中国人政治上极自大,文化上极自卑,加上传统文明的断层,所以才会出现美国文化一统中国天下(新人类和新新人类)的局面。第二是建设。在纪录片的取舍标准上,我们更愿意倡导爱、美以及光辉和温暖的东西,像一些很真实但比较残酷的影片我们不大会去放,这也是我个人的主观偏好吧。因为,这个世界的残缺和黑暗已经太多了,我们作为一个小小的商业公司,只想以自己的方式分享一些曾经感动过我们的、温暖人心的光芒,当然前提是这一切都要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内,我们没有弥赛亚情结。好的纪录片常常会让你动容,这种被感动、被触动的过程很美好。

举个例子来说,在IDOCS国际纪录片论坛上,观众对那些来自国外的纪录片表达出强烈的精神认同和对纪录片本身的兴趣。那种尊敬和欢迎超过了我们的预想,尤其是开幕式影片《永远》给观众留下的深刻印象。影片围绕拉雪兹神父公墓展开,作为世界上最美丽最知名的公墓之一,此处安葬着一批来自世界各地极富才华的艺术家。影片通过大量面对面的采访,表达了艺术所流传下的精神对后人生命的贡献。这里不仅是逝者安息之所,也是生者获取精神安宁的源泉。该片由荷兰著名纪录片导演海蒂·霍尼曼执导,曾经在国际纪录片界引起轰动,创下了荷兰纪录片电影票房纪录,并获得多项国际最高奖项。美国人文主义联盟曾颁发给海蒂“J.Van Praag”奖,称其以电影的形式对类似于“人的生存状态”的生命话题进行终极探索。不少参会者在反馈邮件中以“心灵洗礼”、“精神震撼”、“温暖人心”等词汇来描述观片感受。

3.励志故事:成功从来没有时间表 篇三

她的五十岁生日就这样悄然而凄然地来到了。那一天,她大醉了一场,醒来之后,突然做出了一个谁也意想不到的决定:只身深入非洲原始部落,采写拍摄独家新闻。这之后的两年,她用照片,一举奠定了她在国内摄影界的地位。

她的奋斗精神和曲折经历深深吸引了一位30岁的小伙子,他和她是同行。他们远离人间的一切是是非非,相敬如宾地恩爱,出入战火和内乱交困的非洲部落,深入大西洋海底世界探险,书写了一段浪漫而美丽的爱情。

为了使自己的拍摄才华与神秘的海底世界融为一体,在68岁那年,她开始学潜水。随后,她的作品集中增添了瑰丽多彩的海洋记录,这段海底拍摄生涯一直延续到她百岁高龄。最后,她以一部长达45分的精湛短片《水下世界》写下了纪录电影的一个里程碑,也为自己的艺术生命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这位前半生失足、后半生瑰丽、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就是被英国《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100位艺术家中惟一的女性。她的名字叫莱妮.丽劳斯塔尔。

4.励志小故事:没有绝望 篇四

这是一个老话题了,不过又到了一年的高考季,高考又将短暂的占领各大平台的头版,回想起两年前的自己,真的是万千感慨。鉴于还没有人提过这个问题,所以想听听知乎的大佬们有哪些见解。

回答:

我知道高考是普通人对抗无可奈何的命运的一次重要机会,但我不希望看到媒体、政府、学者反复强调这个,而绝口不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哈佛的学生更多来自富裕家庭,美国学者们在研究这个现象背后的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中国的清华北大也有这样的问题,我希望我们媒体、政府、学者能关心一下。抛开各种加分和推荐,高考是公平的,达到的就上,不到的就下,但是较量不是在高考那一刻开始的,而是从幼儿园开始的。优质的幼儿园,优质的小学中学学位,家庭教育,这些都“自然”地向富人子女倾斜的。到了高考之时,是在一个公平的比赛规则下,十几年教育差距的较量。

对的,这是很自由的竞争,竞争受能力影响,能力受个人财富影响,非常的公平。普通人可以埋怨自己为什么学习不努力一点,为什么不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更多,可以认同这样的环境和自由竞争规则,可以认同高考是一次很重要的机会。但政府、学者、媒体不应该满足于这样的公平的,这样的公平带来的是不同财富的人在教育上的不平等,最终富人子女占名校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大,贫寒学子越来越拼不过富人子女。

现在我们的政府、学者、媒体还处在一个在满足于“高考对贫寒学子是一个重要机会”的层次,这真是人民的不幸。教育和医疗应尽量降低其受个人财富的影响,我不相信能做到绝对的不受影响,但我愿意看到一次次进步,政府、学者、媒体在探讨这些问题,而不是用公平掩盖不平等。优秀的政府会让公平、平等、自由应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而在医疗和教育这些问题上,应该平等占多一点。

政府是规则制定者,学者是智库,媒体是喉舌,当这三样东西都满足于一个“高考之下人人平等”的理念,而没能对整个教育现状做一个全面的考察,只能说是失职和鼠目寸光。

再强调一次,我觉得普通人和贫寒学子不要过于自暴自弃,不要觉得前面没机会,高考真的是很重要的机会,虽然你要奋斗很多年,付出数倍的努力,才能和那些人坐在一起喝咖啡,但这真的就是机会。

但是,政府、学者、媒体不能满足于这一层次而放弃思考,更不要反复向普通人灌输这个。你们就不觉得丢人吗?

本来只是说我对这句话的看法,但评论里有很多对教育的讨论,我也说一点吧。

我知道没有绝对平等公平的事情,这是损害自由竞争的,但现在的问题是明显的平等不足。就像美国总统竞选一样,自由竞争是相对的,为了体现公平平等,竞选金额是有限制的。经济上自由为主,但不妨碍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制定社会福利。医疗是以平等为主,但也要适度引入市场的自由竞争。在教育这个问题上,自由竞争是好的,但自由有余而平等公平不足导致的结果是穷人孩子在教育上越来越拼不过富人孩子。

我不知道你们和富二代有什么仇恨,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能看出“仇富”的话,你们对富二代的仇恨太大了……我觉得我在上面说的“富人子女”是很中性的,如果有偏颇的话可以留言我修改过来。至于我提到的,教育要兼顾公平平等并不是要抹杀掉富人子女,就像社会福利和救济不会太妨碍到富人的财富一样(当然我觉得在教育这个问题上,平等公平这个点要比社会救济高)。

5.科幻小故事:伊丽莎白没有眼泪 篇五

奥维安少爷相当聪明,大概上天真的是公平的吧——它夺去了奥维安少爷的双眸,却赋予他过人的智慧,就算是盲文课本,他也能摩挲着很快就背完一大段。

“伊丽莎白,树上说太阳是金黄色的,大海是蓝色的,我该怎么感觉它们呢?”趴在床上的奥维安歪着脑袋说道,“真可惜,上帝如果能给我一天光明也好啊!”

这时,西蒙先生突然冲了进来,大声说道:“奥维安,我不是要你把床叠好吗?都十岁了什么都不会自己做,如果以后没钱,你怎么生存得下去啊!”

在我被带入这个家庭以后,数据卡里的记忆中,西蒙先生一直是位和蔼可亲的慈爱父亲。此刻他这样发脾气是因为西蒙先生失业了,只能靠政府的救济金度日,总有一天他离开去挣钱。他担心不在奥维安身边,奥维安的生活怎么办?

为了挣得治疗奥维安眼疾的费用,西蒙先生最终去了距离地球大约十二光年的星球采矿。最初几年,西蒙先生常常汇来大笔的钱。但是到了第六年,我们却收不到西蒙先生的汇款了。后来我托人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西蒙先生在一次淘金的过程中不幸被卷入了黄沙漩涡,失踪了。

我必须外出工作来贴补家用,这时就只好留奥维安一个人在家中了。

那天,我正在工作场所清洗地板,接到了医院的电话——奥维安晕倒在家中。其实我知道这天迟早会到了,因为奥维安眼疾是由肿瘤造成的,而肿瘤已经扩散到了他的大脑。

我到医院陪奥维安。“还好你一直都陪在我身边。”他苍白的手搭在我肩。我没有回答,因为我觉得用机器人体内任何一种数据,都无法回应此时此刻的奥维安少爷。

三个月之后,我将奥维安少爷葬在了家门口的樱花树下。“您可以改造一下我的装备让我哭出来吗?”我对来回收我的怀特博士恳求道。

怀特博士答应了,改造完我以后,又带我来到了那株樱花树下。我眨眨眼,几滴水珠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我抬起手摸摸脸,问道:“真奇怪,怀特博士,这不是我要的感觉。我亲眼见过奥维安少爷在西蒙先生走后独自一人趴在房间里痛苦,他的泪水是那么真挚悲伤。”

6.励志小故事:没有绝望 篇六

幽默励志小故事,短而有力!一针见血!

【幽默励志】

一位夫人打电话给建筑师,说每当火车经过时,她的睡床就会摇动。

*这简直是无稽之谈!*建筑师回答说,*我来看看。*

建筑师到达后,夫人建议他躺在床上,体会一下火车经过时的感觉。

建筑师刚上床躺下,夫人的丈夫就回来了。他见此情形,便厉声喝问:*你躺在我妻子的床上干什幺?*

建筑师战战兢兢地回答:*我说是在等火车,你会相怕穑?

【励志感悟】

有些话是真的,却听上去很假;有些话是假的,却令人无庸置疑。

○引诱

【幽默励志】

英国绅士与法国女人同乘一个包厢,女人想引诱这个英国人,她脱衣躺下后就抱怨身上发冷。先生把自己的被子给了她,她还是不停地说冷。

*我还能怎幺帮助你呢?*先生沮丧地问道。

*我小时候妈妈总是用自己的身体给我取暖。*

*小姐,这我就爱莫能助了。我总不能跳下火车去找你的妈妈吧?*

【励志感悟】

善解风情的男人是好男人,不解风情的男人更是好男人

幽默励志故事大全

幽默励志故事

上帝听说世间鼎盛,人人都有前所未有地崇尚的成功,心下窃喜,决定去探听虚实。他召集来若干凡人,问;你们认为什么是成功。

张三说:成功就是像明星那样有型有款。

李四答道:成功就是像大款那样有钱。

王五忙说:成功就是名人那样有头有脸。

上帝不满意的摇头说:请不要用像谁一样,众人面面相觑,不明白其义。

上帝又问道:你们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他们小声嘀咕的说:反正我没成功,管他是什么。

上帝不甘心,决定继续考察下去。

他先变成一个有钱人,走到公园里远远的望见一个年轻的女人,正微笑的看着一个孩子和老人闹玩,于是他上前去说:我是个有钱人,你认为我和你比谁更成功?

女人笑着回答:我是孩子的好妈妈,是父母的好女儿,是丈夫的好妻子,是单位的好员工,是社会的好公民,而你只是有钱而已。

上帝又问道:那你说,你的成功不是像我这有钱人吗?

那女人只是笑笑没有回答。

上帝变成的这个有钱人,疑惑的走了。

编者言:这女人的成功的标准是能和相爱的人在一起,有个美满幸福的家庭。

他接着变成了个明星,走在马路边,他看见一个中年的男人正在悠闲的骑着自行车,他就迎了上去,就问那男子:我是个明星,你认为我和你比谁更成功。

那男人乐着说:我活的自由快活,活的坦坦荡荡。而你们明星连结婚就不敢承认,虚有无实。

上帝又继续问:那你的成功标准不是像我们一样吗?

那男子回答到说:如果每个人都成了明星,那世界不就成了娱乐部了。

上帝变成的明星,不明其然的走了。

编者言:那男人的成功的标准就是自由,坦荡,为自己而活。

上帝又变成名人,来到一间网吧里,看到一个在开虚拟网店的年轻人。他上前说:我是一个很有名的名人,我和你比谁更成功?

年轻人擦着汗说:我不知道什么叫成功,我只知道把我把在我这里代理的下家,都培养的能赚钱。

上帝变成的名人又说:我能让他们发达呢。

年轻人说:我的下家每天都跟我好亲热,我一上线他们都迎上来,喊着我跟我说今天赚了多少,我这就很自豪了。

上帝又变成的名人,接着说:那你们的成功不是想像我们名人一样吗?

年轻人说跟着说:我只知道我能赚同时我的下家也能赚钱。我就很快活了,不想像你们名人那样怎天为了名利。也不顾其他人的想法了。

上帝糊涂了,他反复的想着难道成功只是享受成功的那一时刻?难道成功是一种快活情趣?如此说来成功就是一种审美情趣?

幽默的励志故事-头痛

你知道是什么导致头痛吗?

乔伊经常头痛,并且随着年龄增长,这毛病愈来愈严重。他看了不少医生,但总找不到根治的办法。在他即将绝望的时候,他终于找到了一位自称可以解决他的问题的医生。医生对他说:有一好一坏两个消息。好消息是我可以根治你的头痛。坏消息是你必须做阉割手术。你的头痛是由睾丸压迫你的脊椎根部引起的,也就是说,是压力导致了你的头痛。要消除这种压力的惟一办法,就是切除睾丸。

乔伊霎时感到天旋地转。但经过再三思考,他最终还是决定做手术。

一周后,乔伊离开了医院。他漫无目的地走在街上,觉得自己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经过一家男装店时,他看着橱窗里崭新的衣服,心想:生活还要继续,我何不开心点迎接新生活呢?也许一切还可以从头开始。

他举步走进店里,对店员说,他想买一套新西装。店员瞄了他一眼,说:你应该穿44号的。

乔伊笑了,说:对。你怎么知道的?

呵呵,这是我的工作。店员笑着答道。

乔伊穿上西装,果然非常合身。他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心情好了一些。这时,店员问道:来件新衬衫怎么样?

当然要来一件了!乔伊答道。店员看着乔伊,说:我瞧瞧嗯袖长34,衣领16.5。

乔伊很吃惊:对极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呵呵,这是我的工作。

果然,衬衫也非常合身。店员又问:需要新鞋吗?

好啊!乔伊边欣赏着镜子里的自己边高兴地答道。店员看着乔伊的脚,说:9号半,宽版型。

乔伊瞪大了眼睛,说:你真是太厉害了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知道,这是我的工作。

穿上合身的新鞋,乔伊的心情已大为好转。这时,店员又问道:再来几条新内裤吧?

乔伊脱口答道:你想得太周到了!店员后退几步,看着乔伊的腰说:36号的。

乔伊笑了,说:这次你说错了。从18岁起我就一直穿34号的。

7.儿童励志短篇励志小故事 篇七

要是他看到一个大箱子,箱子上写着——危险,请不要打开,那他一定会好奇得不得了,一定要打开看一看的。

要是他发现一条秘密的小路,路口有一个小木牌写着——禁止通行,那他一定会好奇得不得了,一定要走过去看一看的。

要是他遇到一座小房子,房前竖着小木牌,“妖怪的房子,请不要进来!”那么他一定会好奇得不得了,一定要走进去看一看的。

没错,他现在正好就站在这样一座小房子的前面。

小房子的样子很可爱,漆成了美丽的蓝色。蓝色是蓝朵最爱的颜色,因为他的名字里面就有这种颜色嘛。所以说第一眼蓝朵就对这房子很中意,既然这样他就更不能不进去看一看啦。

喂!妖怪!你在里面吗?蓝朵大声问道。

没有回答。

于是蓝朵轻轻推开门走进去。

小房子的里面也像它的外表一样很合蓝朵的心意。打扫得干干净净,挂着漂亮的窗帘,摆着舒适的长沙发和餐桌椅。

更棒的是,餐桌上还有一盆热气腾腾的汤。那汤的味道香极了,蓝朵的肚子立刻咕咕叫起来。

“喂!妖怪,我可以尝尝你的汤吗?你没有躲在汤里面吧?

没有回答。

于是蓝朵喝了一小碗妖怪的汤。

“哇,太好喝了,正合我的口味!”蓝朵高兴地说。

蓝朵注意到,沙发上有一个图画本子。原来妖怪也爱画画呢。

“喂!妖怪,我可以看看你的图画本子吧?你没有躲在本子里吧?

没有回答。于是蓝朵翻开了妖怪的图画本子。本子里画着很多漂亮的风景。那些风景看上去又亲切又熟悉,蓝朵觉得这些画上的每一个地方自己都曾经去过,但是以前从来没发现原来那些地方都那么美。

“画得太棒了,我好喜欢这些画!”蓝朵高兴地说。

就在这时,壁橱里传出来一点动静。

“喂,妖怪,你躲在壁橱里吗?”

没有回答。于是蓝朵走到壁橱那里,轻轻地打开了橱门。

“妖怪”果然躲在里面。

不过那根本不是什么妖怪,只是一只小乌龟。一只胆子很小很小的小乌龟。

小乌龟胆子太小了,他老是担心狐狸会来,老虎会来,强盗会来,所以才竖了那个牌子吓唬别人。

自从有了那个牌子,小乌龟觉得安心多了,不过有的时候,他也会有一点盼着有谁能走进来,和他交个朋友,因为他太孤单了,又没有勇气主动去交朋友。

8.古代励志小故事历史经典故事 篇八

进行军事训练,必须建筑一座训练武士的大型武馆。在建筑这座大型武馆时,因为工程浩大,工作繁重,为了活跃气氛,宋王请来一名叫癸的歌手在施工现场唱歌。

歌手癸引吭高歌,歌声嘹亮,穿云破雾。走路的人都停下脚步,观看歌手的形象,倾听悦耳的歌声;筑墙的人受到歌声的感染,纷纷抖擞精神,干起活来分外带劲,也不觉得疲劳。

监工的官员看到这种情景,赶忙向宋王报告。宋王听后很高兴,就把歌手癸召来,夸奖一番,并给了他丰厚的赏赐。

歌手癸向宋王谢恩说:“谢谢大王的奖励和赏赐。我唱歌的技巧和水平,离我老师还差得远呢,我只是跟我老师学了一些皮毛,我的老师射稽唱得比我还好。”

宋王听了,就派人把射稽召来。

射稽问:“大王,召我来有什么事吗?”

宋王说:“你的弟子推荐你,说你唱歌唱得比他还好。你到建筑工地上一展歌喉吧!”

射稽说:“遵命。”

射稽来到建筑工地,高声歌唱,唱得也很好。宋王观察一下周围的反映,发现走路的人一边走路,一边听歌,并不停止脚步;干活的人在不停地干活,却露出疲倦的面容。这些都同歌手癸唱歌时的景象截然不同。

宋王说:“射稽唱歌的时候,走路的人不停步听歌,干活的人觉得疲倦。这样看来,射稽唱歌的水平不如歌手癸,究竟为什么老师不如弟子呢?”

歌手癸说:“请大王测算一下各人唱歌的时候,筑墙的劳动功效。”

经检查发现:歌手癸唱歌的时候,干活的人共筑了四板墙。射稽唱歌的时候,干活的人共筑了八板墙。再检验墙体的硬度,歌手射稽唱歌时,所筑的墙体可砸进五寸深;而歌手癸唱歌时,所筑的墙体只能砸进二寸深。两相比较,筑墙的劳动功效明显可知。

9.励志小故事 篇九

一天,一只黑蜘蛛在后院的两檐之间结了一张很大的网。难道蜘蛛会飞?要不,从这个檐头到那个檐头,中间有一丈余宽,第一根线是怎么拉过去的?后来,我发现蜘蛛走了许多弯路。从一个檐头起,打结,顺墙而下,一步一步向前爬,小心翼翼,翘起尾部,不让丝沾到地面的沙石或别的物体上,走过空地,再爬上对面的檐头,高度差不多了,再把丝收紧,以后也是如此。

班主任寄语:

10.励志员工小故事 篇十

励志员工小故事

1他是个渴望成功的年轻人,1996年大学快毕业时,他带着几个同学成立了一家计算机公司,准备在IT行业大干一番,但没想到的是,由于缺乏技术和经验,公司仅开了一年就倒闭了,为此他还背上了20万元的债务。

残酷的现实像一盆无情的冷水将踌躇满志的他浇了个透心凉,心灰意冷的他把公司剩下的一些装备给了另外两个同事,自己却背起背包,独自去了西藏、青海等地,用行走的方式排遣内心的苦闷,梳理心情。

这天,他来到了距青海湖不远的一座小城。傍晚时分,天空彩霞满天,他携一身风尘踽踽行走在街上,这时一个酿皮摊引起了他的注意。酿皮是青海地区的特色小吃,经营这个酿皮摊的是一个老者,此时街上行人不多,老者闲闲地坐在摊边,一脸和蔼地看着走过的路人。饥肠辘辘的他被老者摊上的蒸酿皮吸引住了,于是来到老者的摊前,要了碗酿皮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吃完了,他并不急着离开,而是跟这个老者攀谈起来。这个老者似乎也很善解人意,看到他是个彬彬有礼的外乡人,于是也饶有兴致地跟他聊起天来。

老者问:“年轻人,看你的样子,好像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能说说你为什么要一个人千里迢迢地来这里旅行吗?”那时候,各地自助旅行的“背包客”还很少见。

见老者一脸诚恳,他想,反正自己也是来排遣排遣心情的,跟老者说说也无妨。于是就把自己创业失败,并欠下一大笔债务的事情跟老者说了。

听了他的讲述,老者沉思了一下,然后和蔼地问他:“你想过你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吗?”

“失败的原因?这太明显不过了,不就是经验不足,缺乏技术吗?”他不假思索地说。

“那么,你喜欢干这一行吗?”“喜欢?”他愣了一下,挠挠头想了想,说:“喜欢……好像也谈不上吧。成立公司时主要是看到计算机这一行业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就想着做个‘弄潮儿’,赚一大笔钱。”他掏肝掏肺地说,“不过,我很辛苦地加班加点,公司的运转却每况愈下……”

“年轻人,你失败的症结也许就在这里,”老者打断他的话,语重心长地说:“如果你不是发自内心喜欢上这一行业,那么不管你怎样努力,结果总会事倍功半,失败在所难免。退一步说,就算你侥幸取得了成功,成功也是很肤浅的。记住,叫醒成功的永远是发自内心的深深的喜欢。”

叫醒成功的永远是发自内心的深深的喜欢!听了老者这句话,他愣住了:是啊,尽管自己整整努力了一年,却从未问过自己:喜欢这份事业吗?他又不禁想起,在开电脑公司的那段时间里,尽管自己没日没夜拼命努力,但却没有尝到丝毫为理想拼搏的喜悦。技术不够,他咬着牙像学生时代被逼着做自己不喜欢的科目一样攻关,往往弄得焦头烂额;经营公司的各种流程和理念,他边学边做,但由于缺乏兴趣,往往处于被动局面,永远比竞争对手慢几拍,更甭提什么开拓和创新了……

细细咀嚼老者的话,他犹如醍醐灌顶,原来,自己失败的原因归根结底就在于三个字:不喜欢!几个月来缠绕在他心中的那个结一下子解开了。他再三谢过老者,第二天便踏上了返家的路途。

回到北京后,他跟自己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决定开一家户外用品专卖店,因为经过几个月的行走,他发现自己已经深深喜欢上了户外运动,而他注意到,国内相关的市场还是一片空白,潜藏着巨大的商机。如果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还能从中赚取利润,这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后来,他在北大小东门开了个小小的户外用品店,一边经营一边组织户外运动爱好者旅游行走,向快乐进发。如今他的专营店遍布全国各地,成为户外用品零售业的老大,年营业额达十多亿元,他就是三夫户外创始人张恒。

叫醒成功的是什么?如果仅仅只是勤奋,那么成功也是苦涩的。如果叫醒成功的是你发自内心深深的喜欢,那么你终将成就一番甜蜜的事业。

励志员工小故事

2一个年轻人,找工作四处碰壁。无奈之下,他给银行家罗斯写信求助。但罗斯只是在回信中给他讲了一个鲨鱼的故事:上帝创造鱼的时候,给了它们鳔,使之不会沉下去。但他忘了鲨鱼。后来,上帝想:这是天意,就让自然淘汰它吧。很多年后,上帝来到海边,却看到一群鲨鱼把其他鱼吓得纷纷逃窜。上帝十分惊讶,问鲨鱼,如何成了最凶猛的鱼类。鲨鱼说:“我们没有鱼鳔,无时无刻不在承受压力。为了避免被水压死,亿万年来,我们从未停止过游动。我们必须和命运抗争,这成了我们的生存方式。”在信的结尾,罗斯说:城市就像一个浩瀚的海洋,你要相信,自己就是一条没有鱼鳔的鱼。年轻人久久不能入睡。第二天,他对旅馆老板说,自己愿意留下来当服务员,只要能让他吃饱饭就行。十年后,年轻人成了美国石油大亨,并且娶了罗斯的女儿。

我们惊叹于那些成功人士的耀眼光环时,不应忽视他们时时处处与命运抗争的执著和勇气。命运不会永远眷顾某个人,也不会永远冷落某个人,我们所能做的,是不抛弃、不放弃,锲而不舍。

1997年9月18日,世界著名零售企业“日本八佰伴”在这天宣布破产。从一家乡下蔬菜店,发展到拥有400家百货店的国际集团总裁和田一夫,又从亿万富翁瞬间变得一贫如洗,这种打击没人能承受得起。朋友们纷纷打来电话、上门看望,可电话没人接、登门没人应。媒体甚至预言:和田一夫会自杀!在淡出公众视野一年多后,和田一夫出现了。他创办了一家网络经营咨询公司,举办“国际经营塾”学习班,还和一家软件公司共同开发超市软件,最终在创业板上市!媒体再次沸腾了,许多人都好奇他怎么能重新站起来。

在复出后的一次聚会上,和田一夫拿出一个很旧的笔记本,说他东山再起的秘密全在这里。有人猜里面记的是重要客户,有人猜是借贷资金的来源……他笑了笑,翻开本子,原来是一篇篇日记。他接着说:“这不是普通的日记,是50年来,我每天4点起床坐禅后所记的‘光明日记’,记下的都是奋发向上或快乐、感恩的东西。正是这些文字激励着我,不断地与命运抗争,让我再次改变命运。”后来根据这些日记,和田一夫出版了自传——《不死鸟》。

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不能安于现状。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顺境时,登高望远,给自己创造挑战命运的机会;逆境时,不低头,不认输,与命运抗争。因为,我们没有鱼鳔。

励志员工小故事

3如果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得先认识自己的隐形护身符。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护身符,而这个护身符有两面,一面就是积极的心态,而另一面就是消极的心态。

有一个成功的心态,就会认为自己有能力成功,也就会从心底里认为只要经过自己努力,不管哪个方面都能取得成功。因此,不要因为自身条件的恶劣而放弃追求成功的行动,只要我们能好好的运用积极心态,就会让你拥有奋斗不止的能量,让你达到成功的彼岸。

小时候的罗斯福是一个胆小并且心理脆弱的小男孩。如果在学校被叫起来背诵课文,他就立即会表现出双腿发抖,嘴唇颤动等症状,并且回答的还含糊不清。因此他的脸上总有一种惊惧的表情,甚至连呼吸也变得像喘气一样。

假如这种情况发生在其他的小孩子身上,那么这个小孩在心底里一定会很敏感,并回避任何集体活动,性情变得很孤僻,不喜欢交朋友,成为一个没人关心、没人在意的人。

罗斯福发现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时,他下决心改变这一状况,在平时他刻意把握住每一次机会锻炼自己。正是因为他一直保持着这样一种积极的心态,最终激发了他的奋斗精神。

一个人的缺陷促使他更努力地去奋斗,罗斯福正是这种人。他并未因为同伴的嘲笑而失去勇气,而恰恰相反,他把自己喘气的习惯变成了一种坚定的嘶声,用自己的牙齿咬紧自己的嘴唇而使它不颤动,从而克服了他的胆小和恐惧,也就是这种奋斗精神,他最终成了美国一位伟大的总统。

罗斯福并没有因为自己有那么多的缺陷而放弃追求的努力,而是很好的利用自己的缺陷,成为一种无形的资本,最终走向成功的巅峰,成为美国第一个最得人心的总统。细究罗斯福的童年,正是一种良好的心态使他从来不落入自怜的泥潭。正如法国作家雨果说的:“没有任何东西的威力比得上一个适时的主意。”有积极心态的人时刻在寻找最佳的新观念,这些新观念能增加积极心态者的成功潜力。

美国亿万富翁、工业家卡耐基说过:“一个对自己的内心有完全支配能力的人,对他自己有权获得的任何其他东西也会有支配能力。”

所以,获得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寻求心理上的平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始终保持一个成功者的心态,设定自己是个成功的人物,这样你就会发挥出极大的热情和自信去面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种种艰难险阻。虽然你还未成功,但这种自我造就的心理成就感会促使你朝着成功的目标迈进。

励志员工小故事

4有一则寓言:在意大利威尼斯城的一座小山上,住着一个天才老人。据说他能回答任何人提出的问题。当地有两个小孩愚弄这个老人,他们捕捉了一只小鸟,问老人:“小鸟是死的还是活的?”老人不假思索地说:“孩子,如果我说小鸟是活的,你就会勒紧你的手把它弄死。如果我说是死的,你就会松开你的手让它飞掉。你的手掌握着这只鸟的生死大权。”

启示:你手中握着失败的种子,也握着迈向成功的潜能。我们有权选择成功,也有权选择平庸,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事能强迫你,就看你如何去选择了。

励志员工小故事

5她站在台上,不时不规律的挥舞著她的双手;仰著头,脖子伸得好长好长,与她尖尖的下巴扯成一条直线;她的嘴张著,眼睛眯成一条线,诡谲的看著台下的学生;偶然她口中也会依依唔唔的,不知在说些什么。基本上她是一个不会说话的人,但是,她的听力很好,只要对方猜中,或说出她的意见,她就会乐得大叫一声,伸出右手,用两个指头指著你,或者拍著手,歪歪斜斜的向你走来,送给你一张用她的画制作的明信片。她就是黄美廉,一位自小就染患脑性麻痹的病人。脑性麻痹夺去了她肢体的平衡感,也夺走了她发声讲话的能力。从小她就活在诸多肢体不便及众多异样的眼光中,她的成长充满了血泪。然而她没有让这些外在的痛苦,击败她内在奋斗的精神,她昂然面对,迎向一切的不可能。终于获得了加州大学艺术博士学位,她用她的手当画笔,以色彩告诉人「寰宇之力与美」,并且灿烂的「活出生命的色彩」。全场的学生都被她不能控制自如的肢体动作震摄住了。这是一场倾倒生命、与生命相遇的演讲会。「请问黄博士」,一个学生小声的问:「你从小就长成这个样子,请问你怎么看你自己?你都没有怨恨吗?」我的心头一紧,真是太不成熟了,怎么可以当著面,在大庭广众之前问这个问题,太刺人了,很担心黄美廉会受不了。「我怎么看自己?」美廉用粉笔在黑板上重重的写下这几个字。她写字时用力极猛,有力透纸背的气势,写完这个问题,她停下笔来,歪著头,回头看著发问的同学,然后嫣然一笑,回过头来,在黑板上龙飞凤舞的写了起来:

一、我好可爱!

二、我的腿很长很美!

三、爸爸妈妈这么爱我!

四、上帝这么爱我!

五、我会画画!我会写稿!、我有只可爱的猫!

六、还有…….忽然,教室内一片鸦雀无声,没有人敢讲话。她回过头来定定的看着大家,再回过头去,在黑板上写下了她的结论:「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掌声由学生群中响起,看看美廉倾斜著身子站在台上,满足的笑容,从她的嘴角荡漾开来,眼睛眯得更小了,有一种永远也不被击败的傲然,写在她脸上。我坐在位子上看著她,不觉两眼湿润起来。走出教室,美廉写在黑板上的结论,一直在我眼前跳跃:「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十几天过去了,我想这句话将永远鲜活的印在我心上。

我只看我的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看完这篇文章,我的脑海也一只回响着这几个字。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我的爸妈很爱我,我的老婆非常爱我,我与兄弟们相处和睦,有很多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支持我,我可以做我喜欢的工作,可以自由地表达我的看法,有一台电脑,可以上网......,我真的没有理由抱怨什么。

励志员工小故事6

我和妻子到有名的风景区张家界旅游。平地的景点都游过了,那一天要攀登黄石寨,它在一座高山上。上山的路铺有石阶,并不难走。山脚排列着几十乘用藤椅绑成的轿子。轿夫们拥挤上来要我们乘轿。我们谢绝了,觉得那样会减少旅游的情趣。慢慢向上爬着,开始还悠悠闲闲,渐渐就感到吃力了。有几处相当险峭,攀爬十分费劲。在可以清楚地望到山顶的一个长长的陡坡前,我浑身酸软地坐在一块岩石上,感到休息是这样幸福。抬头望望,真怀疑自己还有没有力量爬上去。几位操着河南口音的妇女从下面爬上来了,气喘吁吁。她们在我身边歇住,仰头望着陡坡叫苦。其中有一位三十多岁的胖胖的妇女大声嚷着:“我的妈!还有这么高呀!真要命。”她注意到了我,笑着打听我的年龄。得到答复后,她怔了一下。回头大声对同伴说:“连这位老先生都敢上去,我们要打退堂鼓就真该跳崖了!走!”她转过身大步走向陡坡,同伴们跟着她。我微笑着看她。暗地高兴能以身作则给人一点激励。我立即站了起来,和妻子一起也向陡坡走了过去。——她的赞许也给予了我以激励。

激励员工小故事4:找怀表

一个城市里的有钱人,到乡下收田租,到了佃农的谷仓,有钱人东看看,西看看,不知何时把心爱的怀表弄丢了。有钱人心急如焚,佃农也不知如何是好,只好去把村里所有人找来搜找怀表。翻遍谷仓,但是怀表依然不见踪影。天色渐渐晚了,有钱人一脸失望的神情,村里的人也一个个回家去了,但是有个人留了下来。「我有把握找到你心爱的怀表。」这人告诉有钱人,信心十足。「好吧!那就麻烦你,找到了我会奖赏于你的。只见这个人再走谷仓,找定位置后,静静的坐了下来。一切都安静了,悄然无声,但是有个小小的声音从谷仓的右后方角落传来。「滴答,滴答,滴答……」这人轻轻的像猫一样,踏著几乎无声的脚步,寻声走向右后方角落去。到了附近,这人伏身下来,耳朵贴地,在一堆稻草中找到了怀表,走出谷仓,露出得意的微笑,朝有钱人走去。

启示:人生会遭遇许多事,其中很多是难以解决的,这时心中被盘根错结的烦恼纠缠住,茫茫然不知如何面对?如果能静下心来思考,往往会恍然大悟。

11.励志小故事:没有绝望 篇十一

大学固然神圣,可大学生到了找工作时,才会想起天之骄子一年就有五百万之多,相当于欧洲一个国家。站到一处,蚂蚁一样多,何“骄”之有?悠悠万事,惟此为大,殊不知饭碗未必只有这一种。

能上大学则上,上不了大学,未必脚下无路。要生存,想成功,路子其实很多。文友田之的两个孩子,儿子考上了省财经大学,考得一塌糊涂的是女儿。没想到到头来愁的却是儿子,大学毕业,因不善言谈,跑来跑去找不到工作。倒是女儿,到外语学院专修日语,取得第一名,结业后很快找到工作,因业绩突出,连连晋升,月薪拿到了8000元。

大学毕业,起点高,取得佳绩,是令人羡慕的。但没有上大学的成绩也不赖,开公司的,创厂子的,搞运营的,商场的,拥有钞票、别墅、汽车,视野宽了,自身修养也高了,应了那句“行行出状元”。

有学习的理念,有劳动的意识,课堂不止是高等学府,文凭仅仅是敲门砖而已。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会经历很多困难,失败。面对失败,不言弃才能够到达成功的彼岸。

在学校里,比如说在棒球队或足球队里,那些抱着“想成为替补选手”的志向而参加的人中,有一半能够实现目标。在成为正式选手后,接着不少人又会列出想要参加地区大赛、参加全国大赛等目标,这样一来,目标越高,难度就越大,遭遇挫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想想看,若是有人设定了一个想要拿奥运会金牌的目标,那么有99。99%的可能,结果会以失败而告终。

任何领域都是如此,目标越高,失败的可能性越大。但是,如果一开始人们就因为害怕失败而不去接受挑战,导致到头来一事无成,这才是比失败还要坏的结果。没有上过大学,想要找工作,会不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所以有些职位自己想都不敢想,甚至尝试都不愿意尝试。你不给自己失败的机会,怎么能够迎来成功。机会是自己给的,年轻人最大的资本就是年轻,年轻就应该有冲劲,失败了还有时间再来。文凭不算什么,在社会上最成功的人士不一定是文凭最高的人,但他们一定是最努力,最不怕失败和最了解自己的人。

上一篇:鸡年年会邀请函格式下一篇:导游实务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