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自我鉴定(共18篇)
1.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自我鉴定 篇一
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随着中国经济转型进入攻坚阶段,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也越发严峻。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高校毕业生达到280多万;2005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350多万。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硕士生的人数也急剧增加。仅浙江大学今年就毕业近7000名硕士生。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供求天平”发生倾斜。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一毕业就失业的危险,尤其是社会认可度低的新兴学科、模糊学科。信息与计算科学就是其中之一。
信息与计算科学是集计算机、信息、经济管理为一体的边缘学科。本专业由信息科学、计算科学、运筹与控制科学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理科专业。大多数院校都把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经济信息分析处理作为两个主要的培养方向。该学科就业弹性大,看似“什么行业都能胜任”的万金油,实则“蜻蜓点水”。因而,该专业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的签约率均不如人意。就拿浙江省为例:2005年,浙江省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有900多人,签约率仅为76.91%,大大低于平均签约率。由此可见,如何有效提高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反思:影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初探
前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肯尼迪曾说:“大学的主要产品是人,然后才是技术”。高校毕业生作为高校培养出来的“特殊产品”,是高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的发展总是靠一批批品学兼优的高校毕业生来推动的。就业竞争力是毕业生质量的集中体现。所谓就业竞争力就是毕业生就业能力在就业市场上的表现,即:毕业生具有比竞争对手更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能力。笔者认为: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应该包括工作能力、适应能力、求职能力与创新能力。具体如下图:
表一
就业竞争力的组成元素
就业竞争力
工作能力 适应能力 求职能力 创新能力 其他
1、学业成绩
2、沟通能力
3、团队合作精神
4、吃苦耐劳精神
1、身心素质
2、性格特征
3、职业期望
1、职业资格证
2、社会实践能力
3、动手能力
4、兴趣观念
1、学术钻研能力
2、撰写论文能力 1、品德修养
2、奉献精神
从上图可以看出:工作能力、适应能力、求职能力、创新能力四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这四种能力协调发展,就业竞争力才能显著增强。工作能力是适应能力、求职能力、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适应能力、求职能力、创新能力的强弱对工作能力的发挥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影响这四种能力的因素很多,大致可以从自身、学校、家庭三方面来分析。
1、从学生自身角度看
作为信息人才,就工作能力而言,主要体现在综合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综合业务能力主要指职业技能。National Instument公司曾经对信息人才的标准作过概括:在精通网站设计语言、数据库、电子商务工具等专业技术之外,还必须掌握商业类、文学类,甚至是游戏类的基本知识。这个目标很高,但很有代表性。职业素养主要指“软技能”,这对一个优秀的信息人才同样重要。软技能包括团队精神、好学精神、奉献精神、沟通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取得依赖于长期的文化积淀,如:学习天赋、教育质量、家庭背景等等。
2、从学校角度看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前提是多样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要有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以及对就业工作重视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强弱。
首先,学校在某一领域内学术研究水平集中体现了该领域学生的专业竞争力。企业在挑选人才的时候,往往会优先考虑在本领域社会影响力大的学校。譬如:浙江理工大学的服装、纺织这两个专业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专业积淀、广泛的校企联合。因而,这些毕业生供不应求。相反,信息与计算科学是新兴学科,最长的历史也不过7年,处于发展期。教师在该领域的研究尚且刚刚起步,更别提成果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学科的知名度不高、课程设计与安排不成熟、专业定位不明确、就业目标不明朗等缺陷。这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择业的困惑,影响了就业竞争力。
其次,就业指导质量高低同样也影响就业竞争力。就业指导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工作成效等对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很大。就业指导人员坚持“就业指导四年一贯制”的原则,促使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准确定位,有效规划,就能使学生在职场立于不败之地。反之亦然。
3、从社会角度看
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和速度始终是就业市场兴旺发达的生命线。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学生会对照用人单位的标准,不断完善自己。相反,学生会陷入无目标的迷茫状态。信息与计算科学是新兴的边缘学科,社会普通认可程度不高。甚至不少用人单位把“信息与计算科学”等同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从各类招聘会以及网上招聘会对专业需求的数据来看,指定要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单位微乎其微。甚至报考国家公务员几乎通不过专业审查。这些社会现象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越是工作找不到,越是不愿意学习;越是不好好学习,工作越是找不到。长此以往,必然会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二、扬弃: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优势探讨
随着中国加入WTO,信息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就业需求。有关专家预测:2002年——2006年,我国将在信息产业方面投资5000亿美元。每年至少需要20万人才,而目前每年只能培养12万人才。正如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在2000年的《国家信息化研究水平报告》中所说的“信息化人才不足成为制约中国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信息化人才主要包括信息技术人才、信息系统的开发人才、信息系统的管理维护运行人员、数据库联机查询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各类工作人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只能满足第一类人才的培养;其他几类涉及面很广,不能简单地用“计算机应用、通信工程”来概括,需要信息与计算科学这样的交叉学科来满足需求。
信息与计算科学作为数学学科下的一个理科专业,主要研究“信息技术的核心基础与运用现代计算工具高效求解科学与工程问题的数学理论与方法”。这门学科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有天壤之别;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更是大相径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侧重于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开发、运用,属于技术型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侧重于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属于管理型人才。而信息与计算科学以“信息科学”和“计算数学”为核心方向。信息科学不仅是指信息论、密码学,而且还指“有关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鱼信息控制基础的科学”。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础理论、方法与技能,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能解决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属于集技术型与管理型为一体的信息化人才。这些人才正是社会大量需要的。
三、超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和企业联系密切,能进行信息化管理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信息化人才目前相当缺乏。必须加快培养的步伐。笔者认为: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必须从专业性质定位、人才素质定位等方面出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现有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基础上,找准定位、打造特色。
信息与计算科学涵盖面很广,灵活度大。在专业方向选择和课程的开设上应有侧重点,不能“面面俱到”。如何培养特色人才成为摆在各个高校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认为:首先,信息与计算科学的人才培养应该遵循“强基础、宽口径、重实际”的办学指导思想。“强基础”指深厚的数学基础不能削弱,这是与计算机专业、通信工程专业和信息与管理专业的最大区别。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模型实现的能力。“宽口径”指基于本科教育的特点,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尤其是与管理类、计算机类的交叉。“重实际”指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其次,根据目前信息与计算科学毕业生供职的行业来看:今后该专业可以朝三个方向发展:侧重于信息科学方向、侧重于计算科学方向、侧重于经济管理方向。侧重于哪个方向,完全由高校的软、硬件条件决定。
2、走校企联合之路。
鉴于目前信息与计算科学社会认可程度低的状态,高校可以开辟实习基地,积极与企业联手,实行“订单式办学”。所谓“订单式办学”是指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就培养、输送什么样的人才。一方面,学生能通过实习及时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并从生产实践中汲取知识,开拓眼界,为今后的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学校通过这些企业提高专业的知名度,开拓就业市场。同时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能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培养目标。
3、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鼓励“一专多证”。
信息产业是一个充满高薪机遇的行业。为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开发自己的“软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在学好自己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通过相关的认证考试,提高自己“专业化”水平,争取做“又红又专”的专业化人才。与信息相关的认证主要有:网络认证、数据库相关的认证、开发技术相关认证、经济管理相关的认证等等。认证资格是获取高薪的“通行证”,这对学生来说无疑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4、探索就业教育走为创业教育的新思路。
以往的就业教育通过灌输就业政策,训练学生面试技巧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而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事业心、进取心、冒险精神,进行从事某项事业、企业、商业规划活动的教育。从“就业”到“创业”,虽然仅仅是一字之差,但对就业的整体状况迥然不同。单纯的“就业”,只是有限的工作岗位在学子之间的选择,这个选择是通过竞争,通过“找”来得到的。而“创业”不仅能为自己解决就业问题,并可以为他人提供就业机会。这“找”一“创”之间,把减法变成了加法,甚至乘法。
创业教育不仅打破传统意义上“就业就是找工作”、“就业就是替别人打工”的狭隘思路,而且摆脱以往的创业误区,即:大学生创业走的多是IT、高科技的路子。“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要大学生创业时拓宽视野,在各种变化莫测的形势中就能赢得机遇。
2.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自我鉴定 篇二
教育局在1998年新增了一个数学类专业, 即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它的成立使各大高校的招生率大大增加, 同时它还融入了了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学科的内容, 但是由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还属于起步阶段, 这样就使得其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基本内容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为了培养新型的专业人才而设立的, 该专业最主要的课程有以下几门。第一门课程就是信息科学、第二门课程是计算科学、还有一门课程是计算机应用。该专业在课程设计方面, 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基础为前提,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建模思维, 专业开课的前四个学期都应该以计算科学为基础。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现状
虽然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 但是该专业对学校招生和社会企业所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而且, 各个高校对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也是非常重视的, 为了使该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 各个高校在该专业的发展上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学到专业的知识, 对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和师资的安排, 都是经过周密的考虑的。各高校为了促进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很多学校已率先建立起了专业实训基地, 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 让他们能够更加适合社会企业的需要。据调查研究显示, 虽然各大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录取分数一直很高, 但是该专业的生源形式是一片大好, 从未出现过生源短缺的现象。
1课程体系混乱
由于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是有原来的计算数学或者是应用数学专业改造而成的, 使得该专业的定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样学校在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教学的时候, 就会出现所教的专业课程不够明确的现象, 这样极容易造成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混乱。
2专业特色不明显、师资力量有限
由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兴起的时间不够长, 学校在对该专业制定教学的计划时候, 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只能去参照一些其他课程的计划, 从而使得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专业特征;同时, 由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 学校在为该专业配备教师的时候, 大多是配备一些教计算机专业或者是教数学专业的老师。这些教师对该专业的认识不够, 同时进行教学的时候由于以前教学方面的研究, 往往会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从而使得该专业在师资队伍方面, 显得力不从心。
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建议
当今社会正处在信息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在今后的发展中, 信息化的战略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做好信息化战略, 就能吸引大量的人才, 就能使得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学校做好信息化战略, 就能多招到生源;同时信息化还能使得人们生活变得更加方便。
1不断开拓创新, 放宽专业口径, 满足社会需求
各大高校在进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中, 主要采用的教学手段是以市场和专业为导向, 并且有效满足高校的教学要求, 同时还要努力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 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够与市场形成统一的局面、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除此之外, 各大高校还要加大信息与计算科学的调研工作力度, 并且与国际市场接轨和准确定位学科体系, 从而使得其专业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统一。
2拓宽就业渠道, 建构科学、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
现阶段, 由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 与很多专业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 尤其是与计算数学和其他应用软件有着很深的根源。所以, 要更加深入的对其构成进行分析, 并且还要建立和构造科学合理的专业知识体系。同时还要对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并且重视人才能力的培养以及实践水平的提高。
3改革教学内容, 重组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也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课程体系重组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更具体的实践教学指导思想。同时重组后的课程体系一定要更加重视学生操作实践能力, 使其能够科学合理的适应新课程的具体要求, 并且新的课程体系必须要突出教学的重点, 加强基础课程和应用技术的培训。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计算数学课程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正在逐渐向成熟的趋势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传输和引导知识为主, 其中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教学中, 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只是一个方面, 其重点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这样才能真正的进行实践教学。
结束语
3.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自我鉴定 篇三
关键词:数值代数;数值逼近;微分方程数值解;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数值代数、数值逼近与微分方程数值解是信息与计算科学的三门核心专业课程,是研究用计算机求解各种数学问题的数值方法及其理论的课程,是科学计算的一部分。随着计算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科学与工程计算的应用范围已扩大到许多的学科领域,新的、有效的数值方法不断出现,形成了许多新型交叉学科。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系的这三门专业课的教学采用的是传统“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容量相对较小、直观性较差,且大量板书推导也让学生对课程产生畏惧的感觉,对学习失去兴趣。在教学中一般高校比较注重基础理论讲授,部分课程配有16学时的上机实验课,主要是对书中的部分算法予以实现。在实践中发现,这种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作用并不明显。
二、通过实践推进专业建设的改革
在信息与计算科学的三门主干专业课程中,数值代数课程在三门课程中首先与学生接触,因此承担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数值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任务;数值逼近课程则主要负责引导学生掌握近似代替与逼近的思想;微分方程数值解则进一步结合实际问题,对实际的数学模型给出了理论与数值的求解方法。本文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改革:
1.结合实际问题,融合和更新课程的教学内容
由于这三门课程既是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又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可将专业课中严密的数值计算体系与学生已修的专业基础课进行有机的融合。例如高等代數中对于Gauss消元法给出了使用的条件,但是并不全,而在数值代数课程中结合计算机舍入误差原理给出了更加充分的使用条件。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进一步联系本专业的实际情况,注重理论背景引入、计算原理和算法思想的介绍,适当弱化部分理论推导,强调对算法与误差理论本质的理解和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值思维的认识,强化学生的数值计算素质和能力。教师可以在算法讲授后提出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和科学前沿问题,在理论课部分进行问题分析,指导学生利用直接法、迭代法等数值方法设计算法,在实验课环节实现算法,并给出结论。鼓励学生课外参加与专业相关的报告,有利于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了解科学前沿问题,引导学生敢于思考、勇于讨论、勤于实践。
2.利用多媒体教学深化科学计算可视化在数值代数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教师所要讲授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大量、迅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Matlab软件提供了比较完备的科学计算可视化函数,利用这些函数可以绘制二维(三维)的矢量图、等值线图、剖面图以及流线图等。目前网上的课件一般只包含书中部分理论与算法,并没有对算法给出软件可视化步骤,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因此,针对教材中求解线性方程组的迭代法、矩阵特征值问题算法与非线性方程求根等内容,可在电子课件中添加软件实现的过程,充分利用Matlab软件中的画图命令,使整个过程清晰明了。将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的授课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能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点,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专业课中的上机实验课是连接理论与实际的纽带,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感悟算法形成知识的必要环节。实验环节的目的是提高学生数值思维能力,将课本上的理论予以实现,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动手为主的学习方式,其关键是将理论与数值实验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改变以往教学中的理论授课、实验、结合实习的三部曲模式,而是将其融为一体,在理论授课过程中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以先讲后做、边讲边做、先做后讲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和探讨数值代数课程的数值实验内容,对教师提出、分析过的实际问题,学生以小组形式共同讨论,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鼓励学生使用Matlab软件解决数值计算问题,指导学生实现算法,提升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
这三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初步应用所学计算技术解决实际计算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科学计算、信息技术及工程系统仿真打下一个良好的知识基础。
参考文献:
石凯,林亮,蒋琼.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J].广西教育,2009(24).
4.信息与计算科学求职英文自我介绍 篇四
My name is XX, I come from XX which is a beautiful city. And I am a candidate for the position of Sales Representative.
I attended Nantong University in xx. My major is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cience and I got my Bachelor’s degree four years later. I am especially interested in “computer and web”. And in ***, I became a member of The Communist party.
I am **years old, and have had one years working experience in an export company, which I am leaving to look for better opportunities. I have learned a lot about business and mastered basic office skills. In addition, I learned how to cooperate with my colleagues from my previous job. With strong determination, I believe I can succeed in the future.
The position your company offers is a great opportunity for me. I look forward to becoming part of the Action team.
5.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自我鉴定 篇五
一、实习目的:
毕业实习是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加强学生工程实践技能培养的必要途径。通过实习,能够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提高技术工程的动手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做一些技术工作,为今后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习形式:
实习采取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与系统一安排实习单位相结合的形式。在实习期间指导教师进行随机检查实习的情况,学生每隔两天向指导教师汇报一次实习情况。
三、实习时间:
毕业实习时间定于四年级第二学期3—8周进行。学生在寒假期间联系实习单位,落实后及时与系联系。
四、实习内容:
本专业涉及的面很宽,除了对口的企业与公司外,各行各业内部都可能存在与此专业相关的部门,以下列出的方面,都适合本专业去实习。
1.计算机技术;
2.计算机与网络工程;
3.信息管理工程;
4.软件设计与开发;
5.电子商务;
6.大、中、专学校
等。
通过实习,增加某方面的感性认识,如因特网与企业网的使用与维护、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库系统的集成等,培养一定的设计、开发应用软件的能力。分析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通过实习,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实际工作能力。
五、实习要求:
1. 作好实习记录,注意收集整理有关材料,作到有准备而去,有收获而归。
2. 认真填写实习鉴定表,表上要有实习单位盖章。
3. 认真撰写毕业实习报告,篇幅不应小于4000字。实习报告要根据具体实习内容
撰写,报告要求内容真实、条理清楚、格式正确、干净整洁。参加工程或项目的同学,要有工程流程图,编写软件的同学,要有源程序。报告格式见学院毕业论文格式。
4. 实习6周,第6周的周五按时返校,并向系报到。
六、实习成绩评定:
实习结束后,分组向教研室教师口头汇报实习情况,由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及实习报告情况写出初步评语及成绩。系组织分组进行答辩。最后,由答辩小组确定实习成绩。成绩分五等记分。
嘉应学院数学系
6.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自我鉴定 篇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国与国之间交往的频繁,英语已逐渐成为了世界语言。随着一个国家外语人才的增多,接受国际先进科技文化的水平速度也随之变快。教育部多次发布文件表示:要在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加强双语课程建设,特别是在化学、生物科学、信息技术等前沿科学领域更需要开展双语教学。如:教育部亲自指导并组织了双语教学工作;引进外国优秀原版教材;组织人员编写双语教材等。由此可以看出,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中实行双语教学是必要的。这既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又能提高接收专业知识的能力。懂英语并能进行国际交流是成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高端人才的必需条件。只有开展好该专业的双语教学,才能为我国造就该领域的高端人才,使祖国的发展跟上国际化的脚步。
1 关于双语教学
(1)双语教学的内容。双语教学是以非语言学科的教学方式,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双语教学的实质都不一样。因为每个国家的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都存在差异。如加拿大人的第二语言是法语,所以在加拿大用的双语教学一般是指用法语进行的教学活动。澳大利亚的母语是英语,所以他们的双语教学是指用除英语外的其他语言进行的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在绝大多数除英语国家外,他们的双语教学就是指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使用英语授课,中国自然也是如此,目的在于学习欧美英语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科技文化。在欧洲语言丰富多彩,除英语外还包括德语、法语这样的热门语言,所以双语教学情况比较复杂,但大多还是事实上已成为世界语的英语,这样更方便交流、易加强欧盟国家之间的交往,齐心协力在世界舞台上拥有更大的权力、发挥更大的影响。国际通行的一般意义的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和目的是:在教育过程中,有规划、有系统性地使用包括母语在内的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使学生在课程知识、两种语言能力以及这两种语言所代表的两种不同文化学习上,均能自然的发展、使之顺利成长[1]。
双语教学的主要三种模式是:(1)保持型双语教学。学生进入学校之初可以使用母语,而在过一段时间后部分学科采用外语教学,另外一部分课程则因为学生接收不了而仍然采用母语教学。在中国开展的双语教学就是这种。(2)过渡型双语教学。学生进入学校后开始时部分或全部地使用母语教学,然后逐步转变为全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这种相对第一种又增加了难度,在中国尚无此条件。(3)浸入型双语教学。学校完全不使用学生的母语进行教学,马上用非母语的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这是最纯粹的双语教学,难度自然也最大[1]。
(2)双语教学的意义。有研究表明,双语教学能增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大脑在形成概念方面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一个良好的二元文化环境有益于智力发展;两种语言在大脑的语言思维中的相互作用也有益于语言智力的发展。除此之外,我想这几点不少学过外语的人或多或少都有所体会[2]。
除此之外,双语学习也有利于学生的外语学习。
(3)双语教学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双语教学体系中的运用。信息与计算科学本来就是中国从国外引进的学科,并且现在信息与计算科学最发达的也是欧美英语国家,中国与他们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学好英语特别是学好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英语,使学生能查阅英语最先进前沿的文献,跟上时代的步伐,使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3]。
2 双语教学要素
(1)学生。一切教育都是为了学生,专业双语教学也是如此。怎样让学生在双语教学中收获最多呢?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事实上,在一个大学班级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这给教学提高了难度,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这点,对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状况有一个大致的把握,以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毫无疑问只要老师会教、职业水平高,再怎么参差不齐的班级都是能教好的。譬如老师要能够将内容讲得明白易懂,在适当的时候使用汉语,强调专业用语的英文说法。不求一节课能讲完多少内容,但求能将重点让学生完完全全听明白。老师要鼓励学生提意见,真正优秀的老师是能够根据学生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的。
另外,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一个需要经常上机操作进行实践的专业,所以教师在理论讲解和上机操作之间取得一个平衡是比较重要的[4]。众所周知,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上,根据接收知识方式的不同,不同的学生适合不同的教学方式。有的喜欢你将什么都讲得明明白白、有的喜欢你启发式的讲解、有的喜欢你提问他来回答、有的需要上机实践操作才能掌握知识。老师可以通过掌握本班学生的不同状况来决定自己的教学方法,也可以根据学生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的不同分班进行教学。部分课程可以给学生要不要上双语的选择权。
(2)师资。师资是中国双语教学的一个短板,因为双语教学既要求教师的英语能力,也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更需要这两种能力的灵活运用和巧妙结合,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不小的考验。所以进行双语教学要充分考虑到本校本专业的师资力量[5]。
一支精通专业知识、英语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双语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任何一所开展双语教学工作的高校都应该注重双语教师的选派、培养和聘任[6]。对双语教师的挑选或培养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在有留学经历的专业教师中挑选,这些教师相对没有留学经历的教师而言一般比较能够胜任双语教学;二是学校自己培养双语教学人才,可以培养骨干英语教师获得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位,也可以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教师进行英语培训;三是直接聘请外籍专业教师。一般而言,第三种方式效果最好但成本也最高。
当然不是只要经过了选派或培养的教师就能进行双语教学,还有必要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在专业能力和英语水平上最终能否胜任双语教学工作。特别要提的一点是在道德情操方面双语教师还应该能够以公正、开阔的眼光看待中西文化差异,既不崇洋媚外,也不盲目排外,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教材。双语教学教材主要有以下几种:(1)原版教材。(2)自编教材。以教学大纲和实践经验为依据,自己编著适合中国大学生的英文讲义或教材。(3)双语版,即英文原文+中文注解。在这种类型的书目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双语教学丛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4)改编版。这个看教师自身的功底,所以没有一定水平的教师不要胡编乱造[7]。
众所周知,英文原版教材比较昂贵,为此可以采取学校补贴学生以及旧书新用等方式减轻学生经济负担。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该采用哪种教材呢?教育界对此争论不休,各有道理。笔者认为采用哪种教材可以让教师自主决定,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适合采用不同形式的教材。选择或改编双语教材可以适当的参考课程理论。其中比较有名的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结构课程原理”,可以作为双语教学中的教材选择和编制原则。这是一种结构化的课程体系,它主张学科的基本结构构成教学的基本内容,使学生既获得学科基础知识,又能了解并掌握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1]。假如能较好地以这一理论为指导,结合上述各因素和教学经验,应该就能够较好地选择或改编好双语教学的教材。
3 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
解决好了学生、教师、教材三要素,关键还在于怎样将他们有机的组合,恰当地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双语教学体系要构建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教学时间的选择
首先,笔者认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从大一开始就应该进行双语教学,而不是像通常那样从大三、大四年级才开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属于理科,而且学术性强、专业术语多,这些决定了在用英语讲课时,更多的是用些专业用语,而不是用第二外语。因此在用英语讲课时,废话少,专业英文词汇多,这对学生的专业英语修为很有好处,也决定了应该从大一就开始专业双语教学。
3.2 教学模式的选择
在前面的双语教学中提到双语教学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模式:(1)保持型双语教学;(2)过渡型双语教学;(3)浸入型双语教学。笔者建议在大一、大二使用保持型或过渡型双语教学,在大三、大四应该是浸入型双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有条件实施浸入型英语教学最好聘请外籍教师,这样效果会更好。
刚开始的保持型或过渡型双语教学即以英语为教学语言,使用汉语作为辅助讲解,二者有机结合缓解学生接收专业知识和语言转换的思维压力,这样经过长时间的锻炼之后,到了大三、大四学生就基本上能够适应纯英语教学。
3.3 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教学方法上,笔者认为所谓的“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之类的提法不是关键所在,关键看教师的修为和具体实践。首先用英语讲课要语速适中、尽量慢点,要能将“深奥”的内容讲得条理清晰、明白易懂。在每节课结束前或在课堂中间的一段适当时间让学生提问或讨论[8]。
并且,双语教学还应该使用多媒体教学,这样老师在课堂上就不会浪费大量时间在繁重的课堂板书中,而是在课堂上可以利用更多的时间对多媒体课件进行细心讲解并与学生展开互动。另外值得强调的一个细节是课堂上程序语言应该完全是英文写法,程序的开发环境也应该是英文操作界面。
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系统进行辅助教学,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 结束语
在国内,双语教学是一个新兴的东西,尚处在初步发展阶段。但双语教学的意义却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双语教学工作的教师一定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及时将自己的教学心得分享给广大双语教师。笔者利用自己从事信息与计算科学双语教学工作的便利,发表一些肤浅之见,不求对同仁有多大作用,但聊胜于无,因为双语教学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点点滴滴的努力。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各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指导方针。双语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模式需要在双语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沈骑.研究型大学双语教学的新模式探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7,(S2):125-128.
[2]赵敏.统筹规划积极探索稳步推进黑龙江省高校双语教学工作[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1-4.
[3]杨倩,毛卫华.动物医学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8,(8):64-66.
[4]许修宏,马广鹏.浅谈高等院校双语教学[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3-85.
[5]朱泽峰,叶青.国内高校双语教学的困境与应对策略[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13-115.
[6]刘徽平.浅谈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八个要素[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8,(4):86-88.
[7]曹剑辉.关于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及推广应用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8,(4):34-35.
7.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自我鉴定 篇七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实践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国分类号:H191
1、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迫切性
1.1 市场需求
2014年1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陕西设立西咸新区。西咸新区正式成为了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近年来,诸多高科技公司如:三星、华为、中兴等都增大了对西安的投资,西安高新区已打造成为一个汇聚千家国内外知名企业、30万从业人员、年产值过千亿的中国"软件之都",成为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和金融中心。然而,西安市高等院校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中,与软件及信息服务相关的毕业人数不到15万人。IT市场紧缺大量的信息专业人才,因此,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有着广阔的前景。同时,我校又是距离西安最近的本科高等院校,占据着天时、地利和人和,我们将利用这一良好的发展时机,和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及软件培训公司合作,使我们的学生有知识学,有地方用,毕业有地方去。
1.2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要求
咸阳师范学院自2004年设置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它是在数学教育专业的基础上开办的。我们以数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规范》为基准,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并结合学校及本专业的办学实际,我们提出了"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运用所学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和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专业培养目标。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办学思想的指导下,探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是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关系到专业乃至学院的兴衰,因此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措施
"信息与计算科学"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要求学生熟悉各种专业软件的应用,特别是能够应用数学软件如Mathematica、Matlab、SAS解决一些具体问题。而对于一些复杂的经济问题,要求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算法分析,编写应用程序,基于本专业的这些特点,必须高度重视教学中的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几年的实践结合理论教学中,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总体优化设计,把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考虑,形成以充分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中心,逐步深化、分层递进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1 优化课内实践环节,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2.1.1 加大实践课程学时的比重,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和提高学生能力的保证。由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具有与数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工程等学科的广泛交叉和渗透等特点。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开设数理类、计算机语言课程外,还适当开设了一些信息、通信类的基础理论课程及相配套的实践课程。因此,在新的课程体系中,我们重点调整相应课程实验内容,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例,尤其增加了实践性环节的比重,专业课中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为3:2,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训练。
2.1.2改变传统教学内容组织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课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教师要抛弃以教材为中心的思想,把教材看作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的一部分,不能完全按照现有教材的章节顺序组织教学内容。实验课教学内容的改进,重点体现内容的先进性、综合性、应用性,减少以往单纯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通过对原来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调整,建立了系列化、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切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題、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2.1.3 提交电子作业,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对数字图像处理、Web程序开发、信号处理等课程,只有在开发环境下对作业进行编译、运行,可以很快看出程序设计是否符合要求,也能够发现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掌握课程内容情况。我们要求学生提交电子作业,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为以后实习及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此外,我们注重与其他高校的学术交流和教育研究,与实践教学有特色的兄弟院校相联合,发挥兄弟院校的资源优势,努力提高本校的实践教学水平。
2.2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2.1 利用我们优越的硬件环境,建立开放的实验室
多年来,我们已建立了有数学建模实验室、科学与工程计算实验室和高性能计算实验室等的实验教学中心。实验中心有曙光高性能计算机群、大型工程扫描仪、HP图形工作站、HP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等现代化设备,以及各种数学软件和各种计算机语言的运行平台。这不但给学生实践提供了基本的保证。而且还可以利用教学空闲时间开放实验机房,学生可以自由到机房上机进行数值试验、程序编辑、编译和调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较好地满足教学科研和学生创新实践的需求。
2.2.2 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团和各种兴趣小组
我们利用每年一度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等机会,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团,定期进行交流讨论,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计算机编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开展第二课堂,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营建氛围。我院对大三、大四年级学生组织了一些科技兴趣小组和各种讨论班,例如:APP应用开发、网页设计、应用软件设计小组等。通过讨论交流,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各种素质得到了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取得了明显的提高。
2.2.3 以人为本,实行开放式教学
实行开放式教学,提供大量的知识来源,为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积极创造条件。我们经过认真调研,与信息企业及本专业相关的企业、培训机构结合,邀请在企业第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和专家来我校指导,开设各种专业讲座,使学生能够了解IT业发展动态。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与企业、社会的联系。
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让一部分对研究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以自愿和分配的形式加入到教师的研究团队来,实行导师制。同时团队中教师积极参与实践能力培养计划,通过与研究课题结合对本专业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与实践训练,能较好地将学生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综合起来运用。
3 效果
我们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中心,改革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自2004年以来,每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数学建模代表队获奖率及等级均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在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我们通过进一步拓展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使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唐晓静.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大学数学,2007,23(1):9-12.
[2]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数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规范[J].大学数学,2003,19(6):6-11.
[3]李珍珠.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定位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28(12):5-7.
8.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个人简历 篇八
性别:男/女
出生年月:19xx.xx.xx
民族:xx 政治面貌:xxxx
XX大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20XX届 XX方向 XX学士
联系方式:139-xxxx-xxxx
电子邮件:xxxxxxxx@xxx.com
求职意向及自我评价
期望从事职业:软件工程师、高级软件工程师、研发工程师
自我评价:性格开朗、积极向上,喜欢也读协作,有扎实的文学功底;热衷于志愿活动,工作上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适应能力,具有较强的管理策划与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和较强的的团队意识。诚实正直、稳重乐观,对待工作严谨认真,刻苦耐劳、注重工作效率和团队合作。性格积极稳健、乐观向上,逻辑思维能力强,对事物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见解常有独到之处。
教育经历
20xx.9~20xx.7 xx大学 ××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xx学士
学分绩点(GPA) x.x (满分x分), 院系/班级排名 第x
连续四年获得校奖学金
所获奖励:
20xx年 获得校级“三好学生”
20xx年 ××论文征集大赛“一等奖”
20xx年 xxxxxx大学“优秀毕业生”
20xx年 获得校级“学生团干部”
20xx年 荣获校级“三好学生”
实践/工作经历
20xx年 x 月―20xx年 x月 xx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实习
主要工作:参加研发产品的安装和使用的培训,编写研发产品的用户使用手册和安装手册,组织人员对该产品进行操作培训培养了自己良好的数学基础,能熟练的使用计算机,初步具备在信息与计算科学领域的能力,某个方向上从事科学科学研究,设计开发有关软件的能力。也培养了自己带领团队的能力,加强了自己的应变能力
20xx年 x 月―20xx年 x月 xx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实习
主要工作:参与的全球XXXX展会的XX公司参展作品的基于JAVA的界面设计工作,用户手册的编写,该项目受到公司高层人员的高度重视并对我们的工作作出了良好的评价。使得在校期间做过软件工程详细设计说明书,用C语言进行计算机图形设计等小型程序设计,用JAVA语言设计小动画程序等都能够在实践中体现出来
个人技能
大学英语四/六级(CET-4/6) 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
快速浏览英语专业文件及书籍,撰写英文文件,用英语与外国人进行交谈
国家计算机三级 (数据库技术)
熟练使用电脑浏览网页,搜集资料,熟练使用office相关办公软件,熟练使用photoshop
本专业证书
9.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自我鉴定 篇九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专业建设;思考;实践
现如今,各个专业的建设都越来越重视自己的特色。所谓特色专业,简单来说就是指的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具有鲜明风格特点且为社会所承认的专业。特色专业具备独特性、先进性、科学性、创新性及示范性等特点,其建设原则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高校只有根据自身的优势条件和长年积累的办学经验,才能够建设出一批高水平、高影响力且竞争能力强大的特色专业。而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来说,也需要进行特色专业建设。以下笔者就来简单谈一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意义
自1946年美国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以来,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计算机就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到了如今几乎家家户户都普及的地步。当今社会早已经步入了计算机时代,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对计算机的应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水平可谓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社会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因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便应运而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包含的学科有很多,主要有信息科学、软件工程、计算机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及信息安全等,随着近年来计算机科技的越来越发达,计算机专业也发展得越来越迅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不过,时代是不断变化的,科学技术是不断创新的,计算机科技所涉及的领域也正不断扩大,而为了使计算机专业人才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高校必须要将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得更加具有特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这也是推动我国计算可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现状
(一)招生情况逐年下滑。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刚兴起之初,报考该专业的考生非常之多,且生源质量非常好,然而随着近年来计算机的越来越普及,社会对该专业的整体认可度越来越低,同时却又对其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导致很多学生因为不愿意吃苦而不肯选择该专业。众所周知,IT行业是一个更新迅速的行业,计算机专业人才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外,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服务意识、可适应性、团队合作精神及可持续发展性等,要求的严苛使得真正能够达到标准的人才数量逐年减少,而该专业的招生情况也逐年下滑,这对我国计算机科技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专业特色不明显。计算机科技是处于迅速发展之中
的,但是大多数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大纲却都没有跟得上计算机科技本身的发展速度,其教学大纲往往几年都不更新,因此导致专业特色非常缺乏;更甚者,有些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中连续十几年都是采用的同一本讲义,其学科发展滞后严重,根本无法顺应时代的形势和发展,所以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也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在就业中失去竞争力。
(三)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大多数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使得学生每天只能跟各种数据库、高级程序语言等打交道,而实践机会非常少,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失去兴趣和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对策
(一)准确定位专业特色。高校若想加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首先应当要准确定位该专业的特色,具体来说,应当要结合所在地区的发展特点、经济形势、人文风貌及根据学校自己的特点来制定独特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而使人才的培养更加符合现实情况、适应社会发展。例如,矿业类高校可以在计算机专业建设中加入矿业特色、石油类学校可以加入石油特色,这样更加有利于教育工作得到当地政府和行业企业的支持,继而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就业。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当不断引入更多专业的、经验丰富的、具有责任心的高素质计算机专业教师,并给教师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讨会、积极进行科学项目研究,从而提升整体师资力量。同时,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自身也应当要具有努力拼搏的精神,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更新自己的思想,做到无私奉献、爱岗敬业。
(三)加强实践培养。高校应当要加强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搭建更多的实践平台、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在日常教学当中不断探索新的实践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实践竞赛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结语:综上所述,只有通过准确定位专业特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加强实践培养,才能够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得更加具有特色。
参考文献:
[1] 李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 信息与电脑(理論版),2015,11:141-142.
10.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自我鉴定 篇十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在专业建设方面, 已积累了许多经验, 特别是在课程设置方面,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农业院校由于种种原因, 进入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中, 有不少人的数学一般对于他们来说, 数学专业的基础课就有相当大的难度。从实际出发, 努力建设有农业院校特色的专业。本研究总结了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 不断地在调整、完善课程体系。
构建农业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特色专业, 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讨论。
1 专业课程的办学特色
本院作为一般农业院校, 要坚持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及对人才的需要, 并结合本院的办学特点, 确定发展侧重点的专业课程, 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1.1 教学大纲方面
制定修订了2005级至2008级的教学培养计划。其特点为:体现了加强基础, 精心设置了系列实验课程, 设置了实习类实践教学环节, 设置了体现本专业方向的选修课, 在教学中对高年级课程教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
1.2 课程体系设置
以数学为基础, 以计算机为工具, 以学习开发信息处理和工程计算应用软件为最终目的去设置课程并组织教学。将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个层次, 一二年级课程相对稳定, 打好基础, 三四年级课程设置应根据IT行业发展及时微调。
1.3 教材建设方面
经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 精选了适合本专业使用的教材, 这些教材的选择, 借鉴了兄弟院校的教材使用情况, 以及实际教学中任课教师的意见。高年级专业课教材应尽量选用为本专业编写的系列教材。
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的目的, 在于通过接触实际获取感性认识, 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数学学习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本专业的教学实践分为下面几部分。
2.1 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实践
本专业有专门的实验机房, 计算机接入了校园网, 学生上网查找资料非常方便。将上机课、课程设计提高到与理论课同等重要的地位。为此, 为所有上机课程和课程设计制定了实验教学计划、实验教学大纲, 在课程内容上加大实验动手的课时和力度, 提高实验开出率、实验室开放率。通过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增强, 数学建模的能力不断提高, 2008年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有3名同学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有3名同学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
2.2 大力规范和加强毕业设计工作
在毕业设计工作开始时, 教研室除了规定毕业设计的起始、结束以及答辩的时间外, 还要对毕业设计做如下几点要求:第一, 每人要做不同的题目, 所做题目与以往毕业设计题目的重复率不得超过20%;第二, 毕业设计要符合学校制定的论文规范, 不符合规范的一律不得答辩;第三, 所有学生都要进行答辩, 答辩不通过的要对毕业论文进行重大修改后再次答辩或推迟到下年答辩。在毕业设计方面, 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 论文质量进一步提高。
2.3 师资力量进一步加强
为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数学系引进了一批这方面的优秀教师, 他们带来了新的教学思想, 尽心尽力, 使得数学系的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
2.4 自觉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应成为本专业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重点
根据本校所处位置, 以及本专业学生不可能到企业进行大规模实习的实际情况, 在对教学计划进行的修订中, 大力加强了“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 并强调了课程设计实行开放式教学的思想。对几乎所有专业主干课程, 都设置了较大分量的课程实践。
3 注重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3.1 抓好数学基础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数学类的专业, 所以基本的数学训练是绝对不能缺少的, 这也是这个专业的学生最终具有竟争力的根本所在。“少学数学, 多学计算机”的主张是缺乏远见的。
3.2 课程的不断更新
本校作为一般院校, 要坚持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和本院的特点, 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发展确定侧重点的专业课程, 进一步加强专业课程教学, 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3.3 提高动手能力
要使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在人才市场上具有竟争力, 除了坚实的数学基础训练和扎实的专业技能训练之外, 其关键在于处理实际问题的训练和实际开发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教学中, 对《数学实验》、《数学模型》和《数值分析》等课程, 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让学生自己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4 结束语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一个全新的专业,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如何有特色地办好这个专业还需要在办学过程中逐步摸索, 它是值得我们进行更深入研究的课题。各高等院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的培养模式, 将该专业人才培养成为真正能对社会做出贡献, 符合信息社会需要的人才, 提高该专业的就业率乃当务之急。
摘要:探讨了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定位、整合及特色等问题, 并且提出了一些实践中总结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实践,建模,特色
参考文献
[1]鲁海燕.《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 2003 (1) .
[2]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办学现状与专业建设相关问题的调查报告[J].大学数学, 2003 (l) .
11.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自我鉴定 篇十一
毕业实习大纲
实习类别:毕业实习
周数:5周学分:5
适用对象: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专业
一、性质和目的本实习是本科第八学期的综合实习。通过七个学期来的学习,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学完了该专业的所有课程,掌握了数学科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具备了相应的专业技能。设置本次毕业前的实习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培养他们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为后阶段的毕业设计(论文)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
二、实习要求及内容
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其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一是在实践环节中加强对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二是在信息处理、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方面有选择地在实践中进行强化训练;三是加强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应用、网络软件开发和研究的能力。具体实习要求如下:
1、联系校内或校外有关单位进行实习,了解现场要解决的问题,收集相关资料;
2、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可行性分析。
3、写出解决问题的总体设计方案,并细化各模块,形成有关文档资料。4、对具体各细节开展工作,编写程序,上机进行调试。
5、对于数学类研究方向的实习可以采取讨论班的形式,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学术方向的研讨。
6、数据分析类实习主要采取集中实习的方式,熟悉数据采集过程、了解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分析报告等整个数据分析过程。
7、完成毕业设计前期工作,如论文阅读、数据收集、数据预处理等,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5、写实习报告
(1)整理并打印源程序代码或其它文档资料。
(2)根据软件工程的理论要求,书写毕业实习报告,字数在6000左右。
(3)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要对实习内容进行答辩。
(4)对于数学类、数据分析类的实习报告,要求写出详尽的综合报告,按学术报告格式编写。
三、毕业实习时间安排
1、实习时间为5周,安排在第八学期1—5周。
2、具体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现场调研,收集资料,开展需求分析,1周。
第二阶段:系统设计,包括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3周,在本阶段进行系统设计时,若还需要进行调研的,可以适当抽时间调研。
第三阶段:系统的实现和测试及书写实习报告,1周数学类、数据分析类研究性课题的参考上述进度合理安排进度。
五、实习报告与答辩
实习报告与答辩的具体要求如下:
(1)实习目的。
(2)现场调研、收集资料情况与需求分析结果。
(3)系统设计情况,包括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画出功能模块图。
(4)整理并打印源程序代码或其它文档资料。
(5)毕业实习报告,字数在6000字左右。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实习内容要求学生进行答辩。
数学类研究课题的实习报告主要撰写所研讨内容的综合性报告,结合自己的毕业论文题目,比较深入地总结前期所做的工作和整体论文的思路和框架。
六、毕业实习成绩评定
1、评分依据:
(1)毕业实习设计过程中参加的情况,着重考察出勤率、主动性和积极性。
(2)毕业实习设计过程中独立工作能力和需求分析与系统设计的情况。
(3)毕业实习报告书是否按时完成以及完成的质量。
(4)实习单位的评价意见
(5)若进行了实习答辩,结合答辩情况。
2、评分方法:
毕业实习指导教师根据评分依据和实习单位的意见给出相应的实习成绩。
3、评分等级:
五级分制 :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七、注意事项
1、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实习纪律,尊重接受方有关工作人员指导,虚心学习。
12.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自我鉴定 篇十二
主要是以下信息:
求职动向:做一名软件开发人员。
资历:宿舍舍长。班长。团支书;
主修课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
荣誉与奖励:校级优干。校级奖学金;校数学建模三等奖。
政治面貌:党员
社会活动:三下乡先进个人。
社会实践:家教。C语言助教。进行人口普查信息录入工作获个先进,并在寒假进入市统计局进行统计处理工作。
13.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自我鉴定 篇十三
关键词:大数据,信息与计算科学
1 前言
大数据 (Big Data) , 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人工, 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截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人类所能解读的信息[1]。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 是下一场信息变革的中坚力量, 它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 成为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2], 可以应用在天文学、生物学、大社会数据分析、互联网文件处理、大规模的电子商务等各个方面。
今后对拥有大数据管理和分析能力的人才需求将快速增长, 需求岗位包括大数据系统管理员、大数据平台开发工程师、大数据系统架构师、数据分析师等。
目前国内高校人才培养不能支持大数据产业的需求。高校开展大数据背景下的教学改革也比较少, 比较著名的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首开的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硕士专业, 重庆邮电大学开展的“大数据时代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IBM与高校合作的“IBM新兴技术大学”等。
大数据时代需要分析数据及其与业务相结合的分析人才, 这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很好地吻合。结合专业背景和社会实际需求, 为未来的大数据市场培养一批熟练掌握大数据技能, 并擅长海量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挖掘与分析等经验的人才, 是本专业发展的美好愿景。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如何在保持数学类专业优势的情况下, 融合大数据时代的技术和思想开展实验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2 信息与计算科学实验教学体系现状与存在问题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专业理论课的实验中, 实验教学课时偏少, 实验从属于理论, 偏重于传统的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僵化, 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2) 实验教学与贯穿于四学年的教学过程中, 呈现碎片化的特点, 缺乏知识的持续性和连贯性, 学生缺乏综合能力, 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 缺乏双师型教师, 专业与社会联系不够紧密, 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缺乏经验, 知识结构还没有形成整合能力, 从实验教学到集中实践环节在实施方面缺乏有效控制[3]。
结合大数据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和我们的现状, 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
(1) 大数据时代强调围绕大数据商业价值的利用, 尤其需要掌握数据仓库、数据安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专业技能。而在传统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验教学中, 有关这方面的实验较少。如何在实验课程体系中引入相应的内容, 是一个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 数据分析师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 除了数学知识和数据分析能力, 对不同业务领域的理解也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如何在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中突出业务能力的培养, 是第二个关键问题。
3实验体系改革的内容与探索
(1) 构建三层次实验课程体系。
围绕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特点设计实验教学内容, 结合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特点, 结合科研和行业前沿, 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为理论基础, 计算应用, 大数据分析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
1.理论基础类实验环节。
理论基础实验是与专业基础课程相配套的各类实验教学。主要包括程序设计基础、数学模型、数学实验、数值计算方法、数据库技术等课程的实验教学部分。理论基础实验环节的改革重点是提高实验课程比重, 紧密围绕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开设, 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的掌握, 突出“熟练”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计算应用类实验环节。
计算应用实验环节是以专业素质提升为主旨, 包括数据仓库、数据安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独立设课的实验环节, 是对专业基础的深化和拓展。实验内容涵盖一些面向行业实际问题的综合实验。开设课程实验的目标是通过实验来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理论和方法, 使学生真正掌握基本知识与技术,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独立工作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大数据分析类实验环节。
大数据分析类实验环节以数据分析方向为切入点, 力图解决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行业背景定位不准等问题。包括Map Reduce编程模型、Hadoop+HDFS技术、No SQL数据库技术、海量数据挖掘、大数据高级分析与建模等课程, 是对计算应用类实验环节的提升。课程依托基于Hadoop和HDFS构建大数据分析、管理、存储的实验教学平台, 为学生提供开放实验平台, 通过实践帮助学生完成“信息-知识-能力 (技能) ”的转化[4]。
(2) 改革实验考核方法和评价机制。
根据不同的实验类型, 采取不同的考核办法。理论基础类实验重点考察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实验技术的熟练程度。计算应用类实验可以以科研论文或技术总结形式提交实验报告和实验成果来进行评价。大数据分析类实验环节可以要求学生分组共同拟定实验方案, 集体完成实验项目并写出总结报告, 通过答辩等形式进行考核。考核可以配合创新学分的评定开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实验教学与科技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结合
在教师的指导下,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科技竞赛。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 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 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每年一度的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申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我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申报, 对参加项目的学生进行鼓励, 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在选题阶段, 学生们非常踊跃,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同学尤其积极, 并表现了交叉学科的特殊优势。选题方案思想活跃, 涵盖了大数据各个领域的课题, 闪烁着创新的思维火花[5]。
4 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本文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进行前瞻性研究, 从优化实验课程设置、丰富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目标是实现一个成体系的, 与专业培养目标匹配, 又面向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人才需求的实验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White, Tom.Hadoop:The Definitive Guide.O'Reilly Media.2012-05-10.
[2]Viktor Mayer-Schonberger.Big Data:A 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orm How We Live, Work, and Think.2012-12.
[3]李焕荣.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开放性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1, 28 (3) :310-312.
[4]李鸿健.大数据时代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计算机, 2013 (19) :29-31
14.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自我鉴定 篇十四
关键词:课程建设;课程体系;课程群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077-01
通过课程建设可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加更好地掌握该课程的知识,相关的技能得到锻炼。但当前多数高等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建设都是基于单个课程建设的,各个课程之间有一定知识重复,实践训练关联比较少,这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信息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进一步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深入研究,按照计算机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培养标准科学地划分课程模块,按照课程群的模式进行课程建设,这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分析了各门课程内涵以及他们之间的必然联系,把其课程体系划分若干课程群。并针对不同的课程群进行不同建设目标的规划,实现课程群的内容知识共享和计算机编程和解决能力的连贯培训,同时教学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实现各个课程群的内部优化。进行计算机专业课程群的课程体系建设,可以加强计算机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进一步优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更好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在有限的学时里掌握计算机的核心知识,并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课程群的划分原则
课程群的划分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是针对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训练的需求实现的,课程群的个数按照不同的专业方向建设的需求来分析确定。计算机专业课程群的课程体系建设关系到各个课程群的建设,是课程群的教学团队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群的知识系统建设。为此合理划分出课程群并进行建设是实现学生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合格的计算机人才的关键。
按照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知识的层次结构,课程体系进行若干课程群的划分,所需的公共课不再规划到计算机课程群中,他们是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群、计算机硬件课程群、软件核心课程群、软件工程课程群、计算机应用课程群等五个课程群。每个课程群应包含哪些核心课程以及相关的选修课程,按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能力培养的层次进行,并分析出其知识结构及构建的过程,规划教学内容和实践训练过程及能力培养目标。
二、课程群的培养目标
根据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对计算机的课程体系按照知识的结构进行层次的划分,确定各个知识群,理顺各个课程群之间的内部关系,使之课程群的知识要集中,围绕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某个方面或多个方面的知识,课程群体系的确立是课程群建设的关键,关系到达到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的程度。
每个课程群都有一个具体培养目标,该课程群设置的目的,能够提供本科生什么知识,培养学生什么素质,训练什么技能,经过课程群的学习,学生应该在哪些方面得到能力的提高。如果一个课程群没有长远的培养目标,该课程群要进行调整,减少或增加新的课程,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知识培养目标。
三、课程群建设内容
根据课程群的划分,可以知道那些课程是课程群的核心课程,哪些是从属课程,构架出该群的知识内容,并对课程群的知识点进行整体的划分,在课程群的内部进行知识共享,达到讲授这些课程时不必重复已经掌握的知识,达到节省课程的目的,也能够使知识在课程讲授时变的结构化、层次化、使学生能从整体上理解,更加便于掌握。课程内容的设置,也能够使该课程群的实践训练变得非常体系化,更加容易确定如何达到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每个课程群的知识体系一定要给出知识的重点,围绕这些知识的核心来讲述课程,并进行整个课程群的知识体系融合,便于学生综合掌握知识,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课程群建设措施
每个课程群的知识层次以及实践训练的目标不同,要根据课程群的特点研究出适合的具体建设措施,让课程群内的各个课程的讲授协同化,共享知识,以相同的目标进行试验训练,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时间性非常强,只有把计算机知识应用到试验、实践项目训练中才能提高学生的技能,为此要跟据课程群的知识体系设计出每门课程的每个知识点的教学案例。采用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是课程群建设最根本的措施。在每个案例设计的一定要有目的。同时要兼顾各种学生知识层次的变化。同时要和学生实践锻炼结合起来,留有学生自我提升的空间。否则也会成为填鸭式教学。与高职式的培训没有什么差别、课程群的每个课程要根据案例教学内容设计出相应实践内容。形成课程群的实践体系,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讲授计算机专业所需要的知识,必须引导学生自学,在课堂学到的知识架构上进行补充。帮助学生自学、融会贯通课程群内的知识,最好的办法是每个课程群都设立在自己上网web网络教学系统,采用学习控制和学习住宿来引导学生完善知识体系。Web网络教学系统也是学生在学习是交流的最好方式,可以非常容易实现每个知识点不同理解的讨论,其历史信息也为后续学生的学习提供参考;Web网络教学系统也可以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更较顺畅,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同时也促使了教师内容和质量的提升。
五、课程群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要有建设规划,划分多个建设阶段来完成,并设定每个阶段的目标。课程群的建设,,以三年为时间规划。对每年进行阶段划分,并设定每个学期内容建设,每个阶段要进行详细的划分的建设规划。其中课程群的划分,课程群的知识体系的建立,课程群的素质培养和能力规划,案例教学的每个案例的设置、课程群的实践体系、web网络教学系统、课程群的教材建设、课程群相关的教学研究等等都要进行详细规划,只有采用工程模式的建设才能控制课程建设的进度,进行合理时间安排和各个建设者之间合理分工,才能达到课程群设定的建设目标。
六、结语
随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如何进行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当前重要的任务。本文在分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技能和素质能力要求以及教学条件的变化,提出基于课程群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按照知识层次划分课程群,设定各个课程群的建设,本文的课程群建设多所高校有序的进行,课程建设的成果已初步显现出来。为此各个高校根据各自的不同的情况,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课程群的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素质高的本科毕业生,为经济社会建设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志德,刘德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机械职业教育,2008,11
[2]何丽.计算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J],2011,11
15.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自我鉴定 篇十五
民族:汉族
现居地:大连
婚姻状况:未婚
身高:175 cm
体重:70 kg
教育经历
.09 — .07
大连理工学院
所学专业: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获得学历:本科
工作/经历
2013.09 — 现在
XX公司
电子工程师
相关技能
CAD
☆ (熟练)
OFFICE
☆ (熟练)
自我评价
待人真诚,执行能力强,能够较快接受新知识和适应新环境,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求职意向
意向职位:电子工程师/技术员
期望薪资:5000
工作地点:大连
语言能力
英语
读写:☆ (熟练)
听说:☆ (熟练)
兴趣爱好
16.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个人简历 篇十六
北京交通大学 理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86-10-8260xxxx+86-1303108xxxx
目标工作
工作经验
销售代表
广西花红药业北京市场调查负责人
花红药业是全国知名的大型国家重点中成药生产企业
组织和协调全团队三十余人的工作,同时自己也参加市场调查,并取
得全团队第一的成绩
协助建立花红药业北京市场需求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撰写市场调查报告,并就北京市场的进一步开拓提出建议,获得好评 学习到了大量市场信息搜集,信息筛选和处理以及与人协作的能力 北京华通人市场信息有限责任公司项目经理助理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信息咨询中心下属, 中国最大的商用信息服务公司之一
负责汽车行业及工业品调查市场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汇总 负责该项目客户日常电话访问和约访,接待,记录 市场分析报告可行性报告的撰写,修改
锻炼了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对市场信息的敏锐度 北京华旗资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校园销售代理
华旗资讯是中国IT业核心企业之一
与中关村华旗公司合作在校园内代理销售爱国者mp3 并有良好业绩 获得了做为Sales的丰富经验,以一颗责任心和耐心对待每一个客户,得到了良好的信誉
2003,07 至2003,08
北京 2004,09 至2004,10
北京
2004,10 至现在 北京
教育背景
北京交通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将于2005年7月获理学学士学位福建省永安市第九中学
高中连续三年均为该年级前五名多次竞赛获奖
2001至2005
北京
1999至2001 永安,福建
在校课程校园活动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统计计算方法运筹学等数学类基础课程。管理信息系统 数字逻辑实验 管理学 市场营销
校红十字协会培训部部长:急救知识普及和培训
校棒球队经理:日常训练的组织和训练,比赛情况记录
语言及IT技能
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了CET-4
掌握一些基本日常会话 初步的听说阅读能力
熟练掌握WINDOUS系列操作系统,offices办公软件,internet,并一定程度掌握C, C++, JAVA, CAD,SAS——统计分析系统,MATBAL等语言和软件,能够建立数据库。
头脑灵活,动手能力强,有较好的创新意识,有很强的快速反应能力,能够做到随机应变。有着缜密的思维,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能够很快的适应环境有较强的领导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强、写作能力强、与人沟通能力强、有爱心、耐心
17.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自我鉴定 篇十七
近些年来, 我国教育部门开设了一门新型的专业, 即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它的开设与计算科学与应用软件专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它更甚于此类学科。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主要融入了信息科学、计算科学、运筹与控制等等学科的知识, 同时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 各大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在时代发展的需求了, 这样就必须设置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新的模式,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定位
在当今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一个集信息科学、计算科学与计算机科学为一体的本科专业。该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新型的专业人才而设立的, 该专业最主要的课程有以下几门。第一门课程就是信息科学、第二们课程是计算科学、还有一门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时候,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数学知识, 还要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去掌握信息与管理方面的理论和技能, 从而让学生在在接受系统的教学培训之后, 对于生产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能够进行解决, 对于相关的软件能够进行一定的设计开发, 并且具有相应的整合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加强人才培养方案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培养人才的时候, 要树立“教书育人”的办学理念。在培养人才的时候, 既要加强学生们的专业基础, 还要使学生们精通专业技能, 最后对于学生们素质的培养也要进行加强, 使得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有知识、有技能、有素质的三优学生。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的过程中, 首先要加强的就是学生们的数学基础知识, 要对他们的数学知识进行不断的强化, 使其能够进行数学模型分析和进行数学建模;其次需要加强的就是学生们对软件项目开发和对信息处理方面的能力, 这就要求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信息科学的理论研究、同时还需要加强学生们在软件开发与应用方面以及对数据信息处理方面的能力;最后学校还应该对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行加强, 从而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应用型的高级专业人才。
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了能够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那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 就应该进行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 不仅要考虑到对学生们的基础知识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进行设置;同时还要对学生们进行思想政治和健康教育;最后还要为学生们提供一个素质拓展和创新教育的平台, 让学生们在学完课程之后能够进行一些素质方面的拓展活动, 从而来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3改革教学模式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加的优秀, 那么对于学校的教学模式就要进行一定的改革。学校在对学生们进行教学的时候, 一定要以现代社会信息化建设实际岗位需求为着眼点, 去对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应的创新能力等进行加强。在教学的过程中, 学校不仅要让学生们进行相应的课程学习和相应的课程设计和实验, 还必须要学生们进行相应的实践。从而让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 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 让自己成为更加更高效的实用性人才。
(1) 建立本专业学生科协基地,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了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 还要尽可能的去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为了将学生们集中在一起, 使学生在课余时间有地方和时间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可以建立一个科协基地。
(2) 强化实训基地建设。在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 一定要转变封闭式办学的观念, 学校要根据该专业的特点与附近相关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将即将毕业的学生送到相关的企业进行实训, 让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就能够了解本专业的实际工作项目, 让他们在实际的工作中培养自己的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3) 改革毕业设计论文形式。毕业论文的设计不仅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理论学习水平是否到达学校的要求, 还是训练学生研究或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因此,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要求的时候, 一定要让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与相应的实际工程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结束语
18.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自我鉴定 篇十八
【摘要】在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背景下,高校如何积极引进实践教学模式,推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以突出“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特征,将显得十分重要。基于此,文章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以供相关读者参考。
【关键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实践教学模式 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248-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作为一种应用型专业,其自身所特有的属性和特征决定了,在开展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理论知识与方法,更要培养学生应用理论与方法来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而其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主要依靠实践教学。近几年来,随着党中央“人才强国”战略决策的发布与实施,高校开始全面推进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而“实践型人才”培养方案就是当中的一个改革重点。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的重视力度不到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虽然是信息系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但是由于整个教育系统内部对该课程的重要性缺乏时代认识,在授课时偏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传授,把实践教学看做“辅助性”课程,仍旧停留在简单的基础技能教学跟理论授课上,由此造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教学陷入困境,处于为难的境地,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也缺乏一定的实践应用能力,就业竞争力差。
(二)实践教学师资匮乏,实践操作能力不足
教师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同样的,实践教学需要依靠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然而,就目前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类教师而言,他们绝大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对各类企业缺乏深入的认识,对社会的发展需求也缺乏客观全面的了解,更谈不上切实体验和实践了。虽然他们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是缺乏实打实的专业实践,这使得他们在开展实践教学时,无可避免地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实践教学成效低下,严重影响到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二、新时期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策略
(一)革新教育理念,深化实践教学认识
新教育发展形势下,高校应脱离传统教育理念的禁锢,树立一种全新的、符合教育改革发展态势的良性理念,并用新的理念贯彻到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所有关联的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力求在教师、学生以及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之间达成最佳结构。一方面,实践教学模式应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前提基础,以培养实践型专业人才为主线,设计一套适合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发展的培养方案。此外,学校还需要把自身的办学特色以及教学宗旨融入进去,在实施实践教学活动时充分考虑本校的教学设备、教学环境和学生特点等,使教学内容能够充分体现本校特色,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成为实用型的计算机人才。
(二)以就业为导向,实现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长春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是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计算机信息安全与网络攻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以及梯队及科研项目研究室,为本科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实习环境。结合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来看,要想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必须要增强专业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扩展性,发展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为此,我校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让学生不仅接受在专业层面的理论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将进一步改革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设置、课程置换机制,让学生真正从这里得到实践锻炼,为品牌专业建设奠定基础。
(三)多元化探索、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高校应要适宜地增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并运用到解决实践问题的实践之中。如:增强专业实训课学时等,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到计算机知识的用法,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其次,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学习,根据学生的需求,个性化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后期的实习中真正参与项目开发,让学生在实习中吸取经验、总结经验,在经验中获得进步,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语
高校现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仍旧存在许多制约发展的问题,相关教育教学人员,只有立足实践教学现状,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基点,以培养实践型人才为目标,革新教学理念,不断对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才能达到促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实践型人才。
参考文献: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自我鉴定】推荐阅读:
信息与计算科学学09-0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简历自荐信11-24
计算机专业信息化09-12
计算机信息数据安全与加密技术思考计算机信息论文计算机论文12-05
信息与计算机文化基础10-15
计算机信息工程系专业教师职责07-0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见习报告06-16
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导论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