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2024-11-0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2篇)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青春九十年,喜迎十八大”值此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之际,为了进一步提高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理解,提高运用其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自己以小见大、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立即问题的思维。在暑假期间,我们积极响应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对所在城镇的现代化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进一步分析后写下了此次社会实践的收获,主要是关于新民市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新民市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实现机制以及新民市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启示等三方面的内容。新民市是沈阳市所辖县级市。位于辽宁省中部,辽河下游平原地区。东连沈阳市沈北新区、于洪区;南邻辽中县;西与黑山县接壤;北靠彰武县、法库县;西北一角与阜新县毗连。面积335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0万亩。全市设11个镇、14个乡和5个街道,338个行政村。是一座集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于一体的新兴城市。辽河以东地区种植水稻,其余地区种植玉米、高粱、大豆3。是辽宁省商品粮基地之一。

接待我们这次实践调查的是同学的一位亲戚,通过与他的攀谈和大家的亲身体验,我们由衷地得出结论,在广大农村基层组织积极努力和农民积极参与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这以前,我眼中的农村充斥着城市人固有的偏见,可是来到了新民才发现,这里农村的发展已超越了我狭隘的偏

执。通过与交流和与以前对农村的了解,我们都深切体会到了新农村建设以来,新农村取得的巨大变化:曾几何时,我一直把贫穷落后等同于农村,现在看来,虽然农村仍然与城市有着差距,但是这些差距不代表不能缩小。

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发现,在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为了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成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个人特地随机地对新民市的8户居民进行了调查了解,在此则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做具体介绍:

第一:居住条件

1、家用电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品质生活有进一步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家用电器上。30年前,最普遍的就是收音机,一个村子顶多有一台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就更不用提了。现在收音机已经逐渐被淘汰了,电视、电冰箱、电风扇、洗衣机逐渐普及了,电脑也逐渐走进农村人民的视线。在我调查的8户村民中,都有电视机,6户有洗衣机,5户有电风扇,3户有电冰箱,1户有电脑。这些变化主要是因为农民富了,另外现在农民购买部分家用电器可以享受政府补贴百分之十三。

2、房子结构

我调查所在村的房子主要分为泥草结构的房子、泥砖结构的房子、砖瓦结构的房子、新式砖瓦结构的房子以及商品楼。

而在我调查的8户村民中,只有1户住房是泥草结构的,1户是泥砖结构的,2户是砖瓦结构的,3户是新式砖瓦结构的,1户是商品房,其中还有2户在二三年之内要重盖新式砖瓦结构的房子。这也反映了现在农村村民的住房水平,现在主要是以砖瓦结构和新式砖瓦结构为主。据了解,30年前主要是以泥草结构和砖瓦结构为主,由此可见,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3、农机和车

要致富先修路,在交通更加便利的同时,各种农机设备和车辆也逐渐走进了农村,农机设备主要包括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绞茬机,车辆主要包括牛车马车、四轮车、面包车、大货车、出租车、轿车。在我调查的8户村民中,1户有牛车,1户有货车。以前几乎每家都有牛车马车,但随着生产发展,几乎都被淘汰了,逐渐引进先进生产生活设备。由于调查户数有限,不能体现出农村拥有农机和车辆的状况。

第二:饮食

说完了居住条件,再看一下饮食问题,署假期间正赶上各种农产品、蔬菜等处于低价时期,农村家庭一般在这时候便可以享受一下自己的劳动果实,饮食在这个时候也非常能够体现人民生活水平。在我调查的8户村民里,过年在饮食方面花销在500元以下的有2户,在500至1000元之间的有3户,在1000至2000元的有2户,2000元以上的有1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夏季平均每户消费水平在10至20元左右。由此可见,农民负担减轻了,都过了一个踏踏实实,开开心心的夏天。而且平时油盐酱醋、米

面家里也是十分富足,鸡鸭鱼肉、烟酒、水果、蔬菜也是四季不断。

第三:年收入

最能反映农民生活水平的,最能反映农村发展情况的,最能体现农村工作成绩的,就是年收入。农村人民收入来源主要有政府补贴所得、种地所得、农闲外出打工所得、圈养牲畜家禽卖出所得、个体经营所得以及国有企业私营企业职工工资所得。在我调查的8户村民中,年收入在5000至10000的有1户,年收入在10000至25000 元的有3户,年收入在25000至50000元的有 3户,年收入在50000 元以上的有1户。现今农村有存款的大约占总村民的百分之四十五左右。银行信用社还提供各项贷款业务,方便农民发财致富。

第四:日常消费

1、教育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中国共产党积极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九年义务教育在我所调查的的区域基本普及。在我调查的8户村民中,父母老人的文化程度主要是小学初中水平,而青少年都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还有正读高中和大学的学生。九年义务教育减轻了农民负担,有利于农村人民文化程度的提高,一般读高中每年学费生活费大约有9000左右,读大学每年学费生活费大约14000左右。随着教育机制的改革,我想教育经费还会逐渐降低。

2、医疗

医疗一直是困扰广大人民的问题,现在有合作医疗,农民人均保费只有30元,但是生病到指定医院看病买药可以享受优惠。但是并没有达到完全改善的效果,还有待提高。在我调查的8户村民中,平均每年每户1500元左右(在没有大病的情况下)。相对收入所占的比例已经不是很大了。

同时,新民市的一位发展带头人的一番话也让我触动很深。他说:“现在新民市不能单纯地模仿以往的模式,因为那个模式是二十年前开始发展起来的。当时,为了发展经济,人们对资源无节制的利用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新民应走新的模式,这样才能打破规则,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是的,未来的农村的发展模式不一定要走城市的发展道路。难道我们一定要将农田变成工厂,将高山变成矿山吗?对于未来农村的发展模式我想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完全可行适用的具体方案,但是我想农村的真正的发展之路一定不是简单的城市化。而同时,这番话也显示出了他的远见,也令我对新农村的发展建设充满了信心:作为发展的带头人能有如此远见,新农村的建设怎能不成功呢?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要通过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优化农村经济

结构,加大扶贫力度,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探索求保农民现实利益和长期稳定收益的有效办法,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值此十八大召开之际,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新农村建设必将取得一个新的胜利!

当大家穿行于新农村现代化的农舍间享受天伦,品味生活,我们真切的感到,环境优美,谐调自然,绿意长青,方能与天地同合。漫步于乡间林荫大道下亲吻芬芳,笑论春秋,我们看到,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现代化新农村特色正在初步彰显。

是的,新农村建设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赛程,新农村的华彩篇章从这里掀开,农民的新生活从这里起航。从这里我们读懂了新民在创建更高水平小康的决心和全部内涵,记住了幸福新民人民的恒久魅力!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来的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按照“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放在第一位, 千方百计地让农民增加收入, 提升生活质量, 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在人民群众发展经济, 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 环境问题同样不容小觑。CO2排放量愈来愈大, 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 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 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

“低碳生活”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有助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促使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发展低碳经济, 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量。为此, 浙江海洋学院大学生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服务团走访了岱山县, 采访了相关领导和群众, 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环境问题做出了一些探索和讨论[1]。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党的十六大以来, 中央提出了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 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在这一系列加强“三农”工作新理念、新举措的基础上, 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央进一步加大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力度, 制定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重大举措, 加大对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环境等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投入, 这为岱山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 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 这五者缺一不可, 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丰富内涵。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 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 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 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 形成移风易俗, 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 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环境卫生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国家明令禁止的烈性农药并没有从源头上完全禁止, 烈性农药成本低、效果大, 厂家商家有利可图, 农户使用方便, 所以屡禁不止。因此使用这类农药后, 经暴雨冲刷, 必定形成大面积污染。可是由于见效快, 价格低, 再加上市场管理监督不严, 导致这些农药屡禁不止。超过国家标准滥用化学肥料, 造成土地砂化, 农产品质量下降, 由于农民的专业知识有限, 对科学的使用化学肥料的认识不够, 因此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生。

(2) 随着不可降解塑料地膜的大范围使用和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无控制使用, 农村的白色垃圾污染不断增加, 空中、水上、树梢、地里随处可见, 因农村的承受能力脆弱, 处理污染消化能力太小。

农村的人畜粪便混合利用, 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这是由于农村人民的长期生活习惯, 还有对科学的认识不够所造成, 以及长期以来政府和民间经济力量不足, 难以承担农村改造的费用等原因所致。

(3) 农业作物的秸秆无法处理逐渐成为一大新的污染源, 退杆还田影响作物生长;焚烧秸秆污染空气, 推到河里污染水源, 由于制造沼气投资大、费工多, 因此缺乏有效管理。小砖窑既耗土地, 同时烟尘污染又大, 破坏农用耕地, 给环境造成很大危害。农村小沟小河淤积和漂浮物蔓延滋长增多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乡村缺乏财力治理, 农村环境恶化, 已经出现河流滚滚, 却饮用水短缺的尴尬现象。因城镇产业转移,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些污染企业进入农村, 农村的水源、土壤、空气等严重污染。农村改造饮水大都是本地处理经营售出, 饮用水质难以保证达标, 水中农药化肥的残留 成分较多[3]。

据岱山县“农办”2010年7月14日提供的资料, 截止到2009年12月, 在岱山地区建造了集中池24 532m3, 加上分散的小池5 054m3, 在岱山的农村地区建造了大面积的污水处理池。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 岱山县投资城市管道天然气项目:计划投资4 850万元, 投资期限从2007~2020年。至2009年底, 新区管道入户数近1 500户, 目前为止, 使用天然气的用户已达300多户, 占已入住户数10%以上, 管道296 348m。

2005年, 岱山动工建设浙江省内规模最大的风力发电项目——衢山风力发电场, 总投资4.2亿元。2008年10月, 一期工程全部建成, 48台机组投入运行。衢山岛风力发电场年利用小时数约为2 200h, 年平均发电量可达9 000万kW·h[2]。

1996年, 岱山县开始参与潮流能发电研究开发, 与哈尔滨工程大学合作进行“70kW潮流实验电站”项目。2002年4月份, 装机容量70kW的中国第一座潮流实验电站在岱山县龟山水道建成。2010年, 浙江省首家潮流能发电设备生产企业在岱山落户[5]。这些都说明岱山县在“低碳生活”的快速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4 改善卫生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4.1 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

4.1.1 合并处理

在推进农村“三集中”建设中, 同时规划建设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地方, 则应将居住区生活污水引入合并处理, 可补充工业污水活性污泥法处理时的营养源, 提高处理效果, 亦可降低投资, 提高管理水平, 确保达标排放。

4.1.2 与灌溉相结合

在缺水少雨和蔬菜生产地区, 可采用苏S03-2004《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工艺, 建在居住区绿化地下, 净化出水由管道排送至灌溉渠或调蓄塘, 供农灌、浇菜用。

4.1.3 与生物氧化塘相结合

居住区附近有一定面积水塘, 可采用苏S03-2004《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工艺, 建在居住区绿化地下, 净化出水由管道排送至水塘, 水塘再选栽沉底和浮水植物, 并放养适当的鱼、河蚌、螺蛳。

4.1.4 人工湿地与生物氧化塘一体化

一级厌氧发酵池 (二级厌氧发酵池) 建在居住区绿化地下, 二级厌氧发酵池+人工湿地 (或仅人工湿地) 建在水塘边, 将水塘边坡改造为人工湿地床, 形成人工湿地与生物氧化塘系统, 既节约用地, 又充分利用地形, 有利于污水净化流程布置。

4.1.5 厌氧发酵池与人工湿地床合建或分建

在居住区绿化面积大, 又适宜布置人工湿地, 则将一、二级厌氧发酵池与人工湿地床合建, 选用观赏植物, 使人工湿地成为居住区一景;如居住区绿化地小, 不宜布置人工湿地, 可将一级厌氧发酵池建在住户宅旁, 二级厌氧发酵池与人工湿地建在居住区附近洼地、荒地上。可在人工湿地床上选栽经济性水生植物。一级厌氧发酵池要尽量建在住户宅附近, 这样泥砂和悬浮物被截留下, 排水管道不易堵塞, 管坡可降低, 管径可小点。

4.1.6 因地制宜改造化粪池

旧村庄扩建中, 原有化粪池尽可能利用, 可直接建二级厌氧发酵池与人工湿地床;相对集中几户合建一组厌氧发酵池+人工湿地床, 或者分建一级厌氧发酵池, 二级厌氧发酵池与人工湿地床集中异地建;附近有养殖场, 建净化沼气池, 亦可将生活污水引入合并处理[4]。

4.2 建造无害化卫生厕所

在农村大力开展以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为重点的改厕工作, 可以改善农村环境和农民生活生产条件, 有效地预防疾病, 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粪便是许多疾病的传染源, 传播3大类约100多种疾病, 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粪便不作处理直接排放, 还会污染环境和水源等。改厕率达到70%时, 可以减少儿童腹泻发病率36%;减少血吸虫病感染率77%;减少蛔虫感染率29%;减少中、重度营养不良率36%[6]。

4.3 挖掘清洁能源的利用潜力

岱山的龟山水道是世界上潮流能开发利用条件较为理想的地区之一, 其蕴藏的潮流能量是长江三峡的3~4倍。水力发电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相比, 每年可节省标准煤约3.13万t, 给缺电、缺能的岱山发展环保能源产业, 将能源经济更好地纳入商业运作提供了新思路[5]。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潮流发电将对弥补能源短缺、调整能源结构、缓解环境污染起到重要作用。由此而获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潮流电站对海岛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来说, 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潮流电站控制房内的电能, 就是由安装在西侧桥墩水下的导流型潮流发电工作平台, 通过可控变攻角水轮机等核心装置与关键技术, 将海洋潮流能高效转换而成的电能。潮流能发电主要是利用天体引潮力导致的海水发生水平流动的动能来制造电能。据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估计, 全球蕴藏的可开发利用的潮流能总量达3亿kW[5]。

舟山群岛一带大部分海域潮流流速在2~4m/s之间, 其可开发利用的潮流能占到全国的51%以上, 其蕴藏着的能源堪称“海量”[5]。属于我国东南沿海风能资源一类地区, 岛上平均有效风能密度高于风力发电建设标准, 开发利用价值高, 此地理位置又毗邻全国电力最紧缺的长三角城市群, 风力发电市场优势明显。通过海底电缆把电力输送到华东地区大电网, 将缓解浙江电力紧缺状况。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 岱山县共投入资金7 853.06万元, 为全市的新农村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摘要:以浙江省岱山县为研究对象, 从系统论视角出发, 采用实地研究、采访、调查等方法, 对环境卫生的微观层面的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实用性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孙建军.系统论视角:一个典型村庄新农村建设的一般意义[J].农村经济问题, 2009 (4) :31~32.

[2]岱山县人民政府.岱山县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建设规划[R].岱山:岱山县人民政府, 2008.

[3]瞿振元, 李小云, 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4]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NO.5聚焦“三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三

牛变秀(北京农学院政法系副教授)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赖于高效借用、开发和推广农业技术,并提供特定的制度保障,进而有赖于适宜的观念文化基础和土壤,即制度安排必须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土壤中,与人们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相适应——“技术推广一制度创新一文化制约”三者互动关联。

必须立足于“农民、农业、农村”实际,探讨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与农业技术借用、开发和推广所必需的制度创新之间的内在关联,在制度创新与文化进步的张力互动中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刘德中(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

在我国,新农村已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成为活生生的现实,如江苏华西村、河南刘庄、广东南岭等。他们在发展中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不仅改变了物质面貌,而且改变了精神风貌,焕发出勃勃生机。若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往往在解决温饱后陷入“温饱陷阱”和精神沙漠,即使物质上富裕了,也不可能有持久的和谐,不会保持充足的后劲。

建设一个好班子、选拔一个好班长是他们成功的奥秘。通过当前的第三批先进性教育,要重点培养造就大批的好班长,带出好班子,从而改变旧农村的面貌。

刘选启(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政府副区长)

“三农”问题,基础打在农业,重点放在农村,关键落在农民小康社会,最紧要的是必须不折不扣地解决好农民问题。

如今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很多,得狠下功夫加以解决。首先要选好“领头人”,让农民信任你。其次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脱胎换骨,真正变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再次要形成和谐共存的局面,让农民“公平地吃饭、自由地讲话、尽心地干活”。最后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使农民尽快走上小康之路。

高文峰(山东省汶上县白石乡党委书记)

新农村的“新”,不仅在于发达的城市反哺还不发达的农村,强大的工业反哺尚很弱小的农业,更在于全面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篇四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而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对此,我利用寒假返乡时间,对我家乡几个村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在我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这几个村庄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况。

一、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

大田村位于湖南省邵阳市,地势相对平坦,交通十分方便,通讯畅通。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全村有26个村民小组,农户520户,人口2672人,耕地1255亩。幅员面积6000亩。党员188名,9个党小组。大田村紧紧围绕县、镇委、政府提出的《关于认真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加大宣传发动群众,精心组织,自我加压,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结合本村实际,积极开展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通过全村干群的共同努力和扎实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今年进一步加大力度,正以整治环境“脏、乱、差”为主要突破口,狠抓创建工作。

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健全组织订规划。为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大田村成立了由廖继成担任组长的乡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立村庄规划工作组,负责规划工作,落实了创建村的整治规划,做到科学合理,重点明确,方案规范,布局得当。

(二)分类指导定制度。为切实做好大田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村实际,一方面实行分类指导,有序推进。一年多来,在村级资金比较薄弱的基础上,投入专项资金272万元,共拆除简易棚屋10多间,硬化道路12平方米,新安装路灯11盏,新增绿化面积60亩,村容村貌明显改观。通过整治,目前村主干道路基本上达到了硬化、净化、亮化、绿化标准,主要河道基本实现无杀草、无漂浮物,村庄面貌有了一个改头换面的变化。另一方面加强教育,提高认识。在整治的过程中,注重对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为更好地美化家园牢固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此外,建章立制,巩固成果。在环境整治的基础上,为了使环境整治落到实处,村相应成立了卫生、绿化、养护组织,同时建立了管理制度,做到有人管事、有章理事,蓝田新村建立了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公共厕所管理制度、家庭卫生制度、绿化公约等。

三、新农村建设工作成效

(一)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通过环境整治,道路的硬化、村庄的绿化、河道的净化、路灯的亮化以及断墙残壁的拆除,彻底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卫生保洁制度的健全,使环境卫生得到长效管理机制的保障,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二)群众环保意识有了新提高。通过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群众不但对庭院卫生意识有了转变,对公共卫生也有了讲究,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

(三)团结协作精神有了新突破。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群策群力,齐动手,齐出工,做了大量的工作。集体出资和群众集资紧密结合,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挥。

(四)村班子号召力、战斗力、凝聚力有了新转变。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通过各项方案的实施,进一步体现了党员干部的战斗力;在各项实事工程的建设中,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凝聚力。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增强,村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作风得到了明显转变。

四、存在问题

1、村资金缺乏,村2006年规划路、水利、集镇市场建设等投资345多万元,现村财政负责187多万元,集体经济全年收入163万多元,2007年全村支出基本建设费用108万元,除接受个人就、捐款23万元外,均为省、市、县三级财政拨款。如何用有限的资金去创建更大的成绩是一个难题;

2、群众的素质发展不平衡。法律意识淡薄,特别是交通法律意识淡薄,去年该村有两户村民发生交通事故,几乎家庭经济进入绝境。环境意识淡薄,在农村普遍存在环境意识淡薄的现象。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在于乱倒垃圾、乱吐痰等现象。部分群众的认识还不到位,环保意识有待加强。

五、几点建议

1、强化干部队伍素质教育,进一步统一思想,抓好落实;加强制度建设,健全管理责任机制;强化学习,提高认识,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涵义是十分深刻的,如何学好“二十字”方针,如何把“二十字”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我们只能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实质,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觉悟,走出误区,积极配合政府,把新农村逐步建设好。

2、要以点示范,凸现新农村建设新亮点。要紧紧借助中央、省、市、县新农村建设的强劲东风,以示范村建设为契机,全力提升蓝田新村示范村带面示范引导的作用。一是要超前规划。二是要高起点建设,进而推动全镇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

3、巩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村级经济发展。大力扶持,创办乡镇企业,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同时也增加了乡村的财政收入。

4、要坚持富民为先,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难点是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2009年大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多元,具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条件,但农民收入渠道不宽,增收基础并不稳固,靠农业增收的现状并未根本改观,偶遇自然灾害,稍遇市场波动,增幅就会大起大落,陷于徘徊。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振兴全村经济的中心任务,摆在一切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村致富农民,既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把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足,又要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多途并进,多管齐下,不断开拓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不断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环艺1037班

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调查 篇五

为了更好的实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育教学目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根据教学需要,决定在学生中开展“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一、教学内容与目的1、教学主题与内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六章提到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1992年初,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农村是否真正实现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还需要确证。尤其是现在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和共同富裕的目标还有差距,为了真正了解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特开展此次实践活动。

2、本调查为实践教学内容环节。通过社会实践调查,认识农村建设的成就,总结农村建设和实践的有效模式,并分析在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实践教学目的1、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青年学生开创的“走向社会、深入民众”光荣传统的延续,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将自身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必由之路。大学生通过大学阶段的理论学习之后,要想尽快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学习期间,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摆正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通过各种困难和挫折的磨练,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定的准备。

2、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并取得显著成效。通过调研,使学生巩固对我党政策的认识,并发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积极投身到实践中去。

3、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交流和成绩评定,构成学期成绩的一部分。两周后交调查报告。

三、社会实践报告的具体要求

1、根据学生本人对农村的了解,客观真实地撰写实践报告。要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一旦发现有弄虚作假的行为,实践报告考核为0分。

2、社会实践报告应该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文理通顺、行文规范、书写工整。

3、社会实践报告严谨抄袭。报告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观点,有充分的资料,其中一半以上的资料必须来源于自己调查的第一手实证资料,引用他人资料必须注释。

4、题目自拟。报告的撰写应该不少于1000字。内容包括农村生产力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今后发展的措施及思路。要求运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题目如: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的制约因素及发展措施;

6.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篇六

——关于陈冲冲新农村建设状况的调查报告

姓名:赵记华年级:08级班级:土木工程三班

·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对于农村来说,更是取得了翻天复的的变化,为了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有一个更加清晰的理解,暑假期间,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一次调查。通过我对父母和亲戚以及村干部的走访,让我对本村以及周边地区近几年来的发展变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过去提起农村人们就不仅和穷字联系到了一起,现在可大不一样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完善,农民的医疗环境和费用得到改善和保障,家庭私用汽车开始在农村多了起来,老百姓也渐渐学会上互联网了,乡镇商店里琳琅满目的现代化商品也进入了农村。不可否认的是,在取得这些好的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一些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农村所有这些新的发展与变化都值得我们去深思。以下是我对这次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的报告总结。

调查日期:2011年6月10日

调查地点:河南省汝南县梁祝镇陈冲村

调查人员:赵记华

一.陈冲村的基本情况

陈冲村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毗邻107国道和京广铁路,南靠淮河,北连陇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全村约有2365人,500多户,4个村民组其中有近百名党员,耕地面积3700多亩,人均耕地2.6亩,该地区属黄淮平原故土质肥沃以黄土为主,加以沙土。该村经济结构依农业为主,养殖业为辅,年人均生产总值为3000多元,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科学性较差。汝南县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大县,历史上有名的梁祝化蝶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2008年我所在的乡镇更名为梁祝镇。在县城西北方向2公里有一座天下名山天中山,且在这里曾留下了颜真卿的真迹碑文。该地域属于南北方的交界地带,位于秦岭淮河线的边缘,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多种

植经济作物:玉米、花生、大豆、芝麻等。灌溉方式为电动,村内正在建设水泥公路联通

城乡,全面与乡镇接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新农村建设基本现状

首先,在经济方面。拿我们村来说,新建了养猪场,这为一些在家务农的妇女提

供了一些机会,她们在农闲的时候可以去打些零工比如打扫卫生来赚些钱,同时新收的粮食也可以就近卖给他们,还可以吃到新鲜的猪肉;邻村新设了集市,方便了人们

一些生活用品以及蔬菜瓜果的购买,同时我们可以把家里一些东西拿去卖;近几年来,村里鼓励家庭妇女可以在家养兔子,成本不是很高,这又给人们增加了一份收入。

在医疗社会保障方面。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也是社会的首要问题。在我们社

会主义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是体现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国计

民生,有了健全的的社会保障,人民才有了归附感,是真正解决了生活的后顾之忧 最

近几年我村在医疗保障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村民都加入了新农合,在很大程度上减

轻了农民看病的负担。对于双女户(一个家庭只有两个女儿)每年还可以免交保险费。

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有55元的补贴,对于双女户,父母自50岁起每人每月还给

予50元补贴,这些都给老人的生活提供了保障。

在教育方面。镇上原本有几个中学,但是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每个学校还设有小

学。近年,镇里统筹规划,专门将其中一所改为小学,其它两所合为一所,还专门组

织老师考试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学生的入学考试也更加严格。寒暑假村里还有专门的老师设立辅导班来帮助学生补习功课。

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首先,新修了公路,宽阔的水泥路代替了以前坑坑洼洼的沥青路,更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有的村里也修了路,新的自来水管系统可以让我们

随时用到干净的自来水而不用像以前去井里打水,镇上新建的服装店,超市可以使

我们更加方便的买到各种优质的产品。

以前村里道路坑坑洼洼,红白塑料垃圾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死胡同里砖瓦粪便

乱堆、柴火乱垛、牲畜乱栓、乱七八糟的标语乱写、脏水畜尿乱倒。现在,村里专门

建立了垃圾池,并且禁止往河里乱扔垃圾,一些主要的道路也都被水泥路代替,这些

大大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环境。

近几年来,陈冲村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了新态势,经济建设的前景逐步明朗。农业依然

是村经济的主导,在这条主线下又逐渐延伸出一些支线,那就是养殖业和旅游业。

首先是养殖业。就拿我村养鸡大王立为例,它的鸡场成立于2005年,到现在已经有6

年的历史了,可以说是规模逐年扩大,现在养鸡数量达到了万只,其品种比较专一,主要

为蛋鸡和肉鸡两个类型。据了解,其年收入达数万元,而且在不断带动同村一部分年轻人

发家致富,成为附近有名的养鸡大王。当问到发展的原因是,他坦言都是党的政策和国家的帮助让他那么快就走上了致富路。有了好政策,再加上好机遇,好基础,它的成功则是

必然的。秋季秋收后,粮食进了仓,小鸡们便有了口粮,玉米打成糁再拌以饲料就成为鸡

们的美味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而且在聊天过程中他向我透露了自己的一个新想法,以

前家里清理出的小鸡的粪便是一个让他头疼的问题,现在他打算采用新的科学手段利用小

鸡的粪便发酵生产沼气,这样就可以变废为宝了。如此一来,不仅以前小鸡粪便无处排放的问题解决了,而且生产出来的沼气还可以作燃料做饭,与环境与经济都是有百利而无一

害的,讲到这里,他的脸上充满了激动的神情。

然后,是旅游业。在前面调查过这里有天下有名的天中山,据汝南县县史研究员邵

建民说,在先秦时期,周公曾带人在这里为新都选址并测日影,考分数,发现在夏至日那

天这里的日影最短,故在这里的山上树立标志由此定名天中山。这里还有由台湾明乘法师

捐资兴建的南海禅师,据说南海禅师是亚洲最大的寺院,其内的大雄宝殿甚是雄伟壮观。

梁祝化蝶的故事广为流传可谓天下尽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乡就在这里,“梁祝墓”“十

八里相送”还有二人学习所在的书院,都在这里。在县城的北关有一座城门,上写“北拱”

二字,这就是古蔡州的北城门,城门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道光年间又重修一次,现在看

到的城门就是那时复建的。拥有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这里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该地已全面兴起旅游业,年接待游客近四十万人,从而带动

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产业化一条龙。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些问题

不可置疑,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发生了很大地变化,生活环境有了改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脑也逐渐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思想

也比以前开放了许多。但是新农村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摸索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农民在新农村建设发挥着主体的作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利益主

体和实践主体,他们评价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政府工作的好坏。经过这段时间的实际调

查和亲身体验我发现现在存在的较严重问题有:

1.新农村建设的经济问题。新农村经济建设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与人民的现实

生活相连,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我们都知道,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那么陈冲村是一个

农业大村,它的经济来源最根本的是土地,没有土地也就没有了一切。由于季风的原因,这里的夏季与春季相比却是相反的,夏季炎热多雨,且下雨多为暴雨,易发生洪涝灾害,这也是一大问题所在。夏季炎热的气候在另一方面看来却是有利的,夏季作物如:玉米、花生、芝麻等都是在这个季节生长壮大,六月份是麦收季节如果这一段时间天气晴好的话

那又会是一个丰收年,麦子收完就是芒种了,在二十四节气中芒种的意思就是忙收,忙种。

忙收指的是收小麦,而忙种指的是种夏季作物就是玉米一类的作物。天气转凉就到秋天了,秋天是短暂的,在节气中立秋并不意味着秋天真正的到来,只能再往后一个月的时间秋天

才真正到来。很快又要秋收了,秋收是很忙碌的,夏季作物不像其他季节作物一样,它的收获一大部分靠人力,不同于小麦可以用大型收割机,虽然目前也有夏季作物的大型接械,例如:玉米收割机,但是它的实用性受到了限制,其因一是收割不彻底因为科技含量较低,受到水平的限制,另一方面它的收割成本较高一般农民,另一方面它的收割成本较高一般

农民用不起,故秋收是最累人的时节。

2.农村社会医疗保障问题。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也是首要的社会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有了健全的的社会保障,人民

才有了归附感,是真正解决了生活的后顾之忧。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有

了长足发展,经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家逐步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使社会保障体

系有了较大改观,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但是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那就是社会保障不均衡,不完善,在农村地区就没有很好地解决农民的社

会保障问题。虽然说受国情限制,不可能使每村每户都纳入社保体系,但是对于一些

特殊家庭、特殊人群比如:孤寡老人、军属烈属、伤残人员、丧失劳动力者都应该特

殊对待,以彰显社会公平,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但是在实际调查中我发现国家的政

策并没有落到实处,在有些地方社保根本就没有其存在的意义,在村东头一位姓于的孤寡老人家中我注意到本应是五保老人的他却没有得到政府的照顾,家中没有政府的帮扶物资,老人告诉我,这都是村委和乡镇闹的,在评选五保时有关系的人把名额占

了,而没有关系的,真正贫苦的却没有得到照顾。这样的的事听起来很可笑,仔细想

来却很可气,可悲,可叹,真的是很无奈,明明国家的好政策却没有落到实处,被人

钻了空子,政府是时候应该加强执法监督的力度,杜绝出现上述的现象,呼唤良知,呼唤真理与爱心。

3.土地是农民生存的保障。在耕种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粮食作物产量低。现在农村缺乏农业技术人员,对当地土壤质地、耕作性、水肥特性等认识不足,不能很好的发挥土地的生产能力,肥料、农药、水热等的运用缺乏科学的指导;农业基础设施

不完善。缺少现代农业设施,引水灌溉不方便,绝大多数是从井里抽水灌溉,费时费

力,一旦管子破裂,浪费比较严重。农产品品质低,菜农、粮农、畜农缺乏健康观念,将不安全食品投入市场销售,严重损害群众利益和生命健康,如:韭菜农药残留严重、劣质油类、马路暴晒粮食等,老百姓本着“只要能卖好价钱,不管别人怎么样”的想

法来做,到头来还是害人害己,农业污染严重。

4.农村的环境、规划、以及文明教育方面也存在一些缺陷。农村规划差、难。宅

基地抢占、私搭乱建等不按规划来,这里高一块,那里多出一块来,整的胡同里的房

屋参差不齐,极不雅观又不方便,市、集、会等人口聚集场所欠规范。不文明不健康

活动应坚决打击,文明风气需要净化,提倡公平交易,设立公用放心称,质量检查力

度需要加大。农村缺乏娱乐设施和文化设施。目前,绝大多数农村没有像样的娱乐场

地和体育设施,学生放假只是呆在家里看电视,老年人只能坐在村头晒太阳,像一些

小型的图书馆和运动场不但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还能学到科学文化知识,锻炼身

体,延长寿命。

5.农村劳动力外流也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劳动资源丰富是

河南发展经济的一大优势,劳动力足了对于搞好农业生产、兴办企业、增加经济来源都是

有重大意义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劳动力大量外流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例如留守儿童

问题,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等等,这都是不容忽视的。普遍的问题存在于河南农村的各个地

区,汝南县陈冲村村也不例外。在这里有的家庭甚至把赖以生存的土地出卖掉而全家都出

去打工,几乎是常年在外,只是有了大事才回来,这样的人家有很多。我们不能说出去打

工是绝对好的或是绝对坏的,那都不科学。我们应该看到,一方面劳动力外出务工基本上

有很大一部分是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差不多都是到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这样

一来可以扩大经济来源,二来也可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从而提高了个人素质,但是另

一方面,劳动力的流失也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我们应该认清这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问

题也是个大问题,孩子的父母都出去打工了,把孩子留在家里让爷奶照顾,这些孩子长期

得不到父母的爱,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四.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1.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保证,要切实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不断完善议事制度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实行村务公开,建立村规民约,提高村班子的素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应该定期对党员干部进行检验,做思想汇报以及学习心得,提出具有建设性和长远性的意见,用作出的成绩和实际成果来衡量他们的工作水平,不断激励着他们为民着想,为民奉献。同时也可以吸引大学生到农村,为新农村建设提出创造性的建议,注入新的活力。

2.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通过孩子影响父母、父母影响孩子、邻里间的相互影响,逐渐将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到一个新台阶。发展成人教育也至关重要,积极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把农民培养成为具有现代素质的新农民。

3.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保障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在农村,可以定期印发宣传材料包括政策政事、法律知识、科学成果等,开展乡风文明活动、普法知识竞赛等增加社会常识和基本法律法规,引导农民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有加强对农民的法制教育,才能改变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的现象。

4.增加科技投入。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规范化指导各项农业技术措施,增加财政对于乡村科技的支持力度,利于农业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5.丰富精神文化。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壮大长久做出积极的贡献。如歌舞比赛,杂技表演等,对于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村生活的积极性起到很大作用。

7.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七

一、正确认识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贯彻因地制宜、集思广益的方针,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就能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主人翁精神,激发农民中蕴藏的巨大积极性和和创造性,使广大农民真正认识到自己是新农村的直接建设者和最终受益者,变“要我建设”为“我要建设”,增强投资投劳建设自己家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发挥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使农民成为决策的主体。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建设标准、建设规划、实施方案等事项要由农民结合当地实际,自己作出决策。二是要使农民成为受益的主体。按照中央提出的二十字奋斗目标,使农村面貌有较大改善,让农民享受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过上幸福宽裕的生活。三是要使农民成为生产的主体。要保障农民的生产自主权,各级政府作好示范引导和信息技术服务,种什么种多少,由农民自己说了算。四是要使农民成为建设的主体。农民是新农村的直接建设者,新农村建设的每一项工作举措,都要依靠农民的积极参与才能落实。新农村建设的每一项目标任务,都要依靠广大农民的辛勤劳动才能实现。

二、农民对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的认识

在当前的条件下,充分发动农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许多十分有利的条件,但也存在一些障碍因素。在具体工作中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有利条件,规避障碍因素,显得十分重要而紧迫。

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决定了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程度。当前重庆市农民生产生活主要有几个特点:一是农民群体大。重庆市农村现有建制村99869个,全市农村户数718.84万户,农村人口2430.9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6.7%。农村劳动力1366.9万人,占全市劳动力总数的58.4%。二是青壮年人数多。目前全市30岁以下的农村人口363.1万人、31~45岁的685.1万人,45岁以下青壮年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6.%。三是农民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809元,比1997年增加1117元,增幅达66.0%。四是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2005年全市农民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54元,人均住房面积32.5平方米,每百户农户拥有大型家具417件、洗衣机19台、电冰箱10台、摩托车10辆、电话机52部、移动电话28部、彩色电视机63台。五是农民享受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状况明显好转。全市农村有幼儿园(点)6148个,小学9776所,普通初中1018所,普通高中125所;有乡镇卫生院1318所、村卫生室(站)17702个,区县级以下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6万余人;230万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0.6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45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

通过对10个村的455份有效调查问卷结果分析显示:一是农民普遍对于新农村建设有所认识。知道“新农村建设”的共有313人,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68.8%,部分知道的116人,占25.5%,二者合计占94.3%。二是农民普遍认识到新农村建设与自己关系很密切。认为关系很重要的共有339人,占74.5%。三是相当部分农民对自己主体作用的认识不够,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期望却过高。在选择认为谁应该在新农村建设中起主要作用时,认为是各级政府起主要作用的共有252人,占55.4%。四是农民普遍不太愿意对新农村建设投入太多财力劳力。在选择自家愿意每年为新农村建设投入多少财力时,100元以下302人,占66.4%;在选择自家每个劳动力愿意每年为新农村建设投入多少劳动工时,10个工以下310人,占68.0%。五是农民对于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的要求相对集中。在回答政府应当如何引导农民发展生产时,选择发展非农产业的170人,占37.4%,发展种植业的86人,占18.9%,加大劳务开发的73人,占16%。回答发展农业生产应当优先解决的几大问题时,选择加强技术推广、改善灌溉条件、加强农民培训和生产指导、改良引进品种的最多。六是农民对新农村建设中社会事业的要求更加看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回答最急迫需要解决的几项社会事业时,选择村道硬化、养老保险、医疗卫生、村庄布局、安全饮水和居家环境治理的占到了前六位。从农民的生产生活现状和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民有能力也有意愿发挥好自己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但有一些认识还很模糊,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

三、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的有利条件和障碍因素

(一)有利条件

一是近年来重庆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多策并举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通过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通过加快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推动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农业与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为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提供了坚强保障。

二是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财政支农投入不断增长。重庆市近五年来市级财政累计对“三农”投入663亿元,为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目前重庆市城镇化率由2002年的39.9%提高到48.3%,城乡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全市实现了“8小时重庆”和“半小时主城”的目标,为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提供了必要条件。

四是农村民主程度逐渐增强。近年来重庆市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民主化进程。在管理村社事务方面认真组织实施“一事一议”,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为农民发挥主体作用营造了良好氛围。

(二)障碍因素

首先是国家宏观体制上存在障碍。当前,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产品投入制度等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的发展;“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的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城乡发展的差距还在不断扩大。

其次是“三农”机构设置及管理服务上存在障碍。农口部门较多,仅市级农业农村工作部门就有12个职能职责上有重叠和交叉,这必然导致部门指导多,统一指挥少,难以形成合力,甚至出现政出多门、推诿扯皮等现象,影响了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统一有力指导。同时,支农资金投向比较分散,资金使用效率难以提高,难以集中有限的资金、力量办大事。这些管理上的障碍使农口部门在集中精力谋发展上存在不足,也限制了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

再次是思想素质上存在障碍。一是不正确的政绩观的影响。受传统观念和干部考核任用制度的影响,一些干部认为农业发展慢、农村变化难,精力投入进去也出不了多大成绩,不如抓城市经济、工业发展,多引几个企业、多修几条公路来得直观和实在。二是对农民群众缺乏应有的感情。有的干部对农村缺乏了解,重物轻人,更多地注重对农村“物”,的投入,而忽视了对“人”的培养。三是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惯性,习惯于“为民作主”,用行政手段“大包大揽”。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影响了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

四、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扶持作用。

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是引导和扶持,要制定政策和加大投人,激励和引导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一是建立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机制;二是促进农村财政与金融制度改革;三是建立完善新农村建设政策体系。

(二)着力发展农村经济。

一是促进结构调整;二是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推进农业现代化。

(三)大力提高农民素质。

一是加强城乡交流,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二是注重发展农村教育;三是积极培育提升农民的创业素质;四是开展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加强农村法制环境建设。

8.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八

关键词:农村法制建设新农村基础

1制定和完善法律制度,强化法律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

有法可依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依法进行,把保障农民利益的相关制度用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是依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要求。尽管宪法和法律对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作了许多规定,但是在具体的法律制度方面,尤其是涉及农民切身利益法律制度方面还需大力加强。我国农业法最近的一次修改是在2002年,但是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保护农业的政策的基本方针已经发生了变化,最近,温家宝总理又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要求,根据近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我认为应该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立法。首先,要完善我国农业投资法律制度,明确确立各级人民政府在农业投资方面的责任权限,以及农业投资每一年占财政收入的比例、投资的预算、投资的程序和投资的监督问题。要按照世贸组织农业规则的有关规定,建立我国农业补贴方面的制度,依法支持农业生产。在世界上基本上每一个发达国家都有一些详尽的关于农业补贴方面的规定,WTO的规则在这方面也有相应的规定,就我国来看,我们在近几年已经搞了三种农业补贴了,一种是关于种粮补贴,第二种是粮种补贴,第三种是购置农机具的补贴。但这些补贴仅仅体现在国家政策的层面上,为了防止政策在贯彻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应该将其上升为法律层面,加紧制定我国对农业补贴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界定国家农业补贴的范围、程序和标准,以及对农业补贴的监督等内容。比如说在2002年美国在农业安全和农村投资法中规定了三种补贴方式,一种是直接投入、直接支持:第二种是反周期农业补贴,主要是从价值方面的补贴;第三种是信贷方面的补贴制度。其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民的生产经营、文化卫生、教育科技的建设都需要一个好的法制环境。比如在村庄规划、村庄建设方面,也应当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如陕西省人大在2005年11月通过了陕西省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条例,这在全国是第一家,今年3月该条例正式实施,这对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依据。相信在条例实施后。对陕西的农村规划工作会有一个很好的推进。第三,要坚持依法建制、以制治村、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把农村财务、土地承包、村办企业、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宅基地划分等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务全部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2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是依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广大农民甚至一些基层干部的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法律觉悟偏低,农村存在着许多问题,一些地方的盗窃、抢劫、杀人、放火、伤害等刑事案件比较突出,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由土地承包、园林承包、农民负担、村委会直选,以及婚恋、家庭、债务、宅基地纠纷等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时有发生,邪教、非法宗教活动也不容忽视,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的瓶颈。加强法制宣传,提高农民法制意识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将农村普法教育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措施加以提出,为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首先要抓好村级干部的法制教育。通过举办村两委干部四化建设培训班等各种形式,有组织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以有效增强村级干部队伍的法制意识,提高民主管理和依法办事的水平。其次,要着力营造广大群众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按照与阶段性中心工作相结合,与专项工作相结合、与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村民夜校、集体咨询、征订普法教材,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联户组织送法上门、电视、广播专栏以案说法等灵活形式,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地开展群众性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在学法中守法用法护法。第三,有针对性的加大农村普法工作力度,充分运用现代传媒、农村法制夜校,“148"法律服务专线、法制文艺等形式进行普法宣传使广大群众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3加强法制建设,是化解各种矛盾。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如前述,农村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之一。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进而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政策和法律,依赖于行政的手段和法律的手段,其中最根本的是法律手段。

首先,法律具有指导作用,明确人们的权利和义务,让人们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从根本上减少矛盾。其次,与政策相比,法律更公平、更稳定。与行政手段相比,法律是个更客观、更公正的裁判手段。古罗马有一句名言,法律是关于善良和公正的艺术。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基于宪法的有关原则,依法裁判,不仅能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违法者的权利也能得到尊重。更能体现人权原则,更易被人们所接受。第三,强有力的农村基层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证,是解决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行有效领导的坚强保证。在我国9亿人口的农村,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以村民自治为基本内容的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全面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是党的执政方式的重要体现,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时期农村的最好形式,它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有利于实施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有利于处理和协调农村各种利益关系,解决农村矛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9.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篇九

关键字:新农村经济教育社会保障信息

正文:

我叫刘桂香,是许昌市第一批大学生村官,现任五女店镇周店村村主任助理。于20xx年10月20日入村工作,入村后通过走访群众,和向工作区的老同志了解等方式了解村情民意,现将对本村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周店村的基本情况

周店村坐落在五女店镇的西部,东邻苗店区,西邻邓庄乡,南邻柏茗村,是五女店镇最西边的一个村,也是五女店镇离许昌市最近的一个村。该行政村坐落在311国道两旁,下辖周店、火刘、公平寨三个自然村,其中周店村位于311国道的南边,火刘、公平寨位于311国道的北边,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比较明显。周店村有3343口人,796户,11个村民小组,70名党员。共有耕地3523.92亩,平均每人1.1亩耕地。该村耕地土质主要是黄土,有部分地块属于黏土土壤,黄土土壤排水量好,透气好,适用农作物广泛,灌溉方式是用电灌溉,人均年收入3800元左右。该村的主要干道正在铺建,将铺为水泥路,彻底改变村里泥泞的道路问题,改善村里的交通状况。景观路两边建有紫薇园林、绿原园林等几家园林,切实美化了311国道路段。

二、经济发展呈现新态势。

近几年来,该村种植业、养殖业、第三产业同步发展,经济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态势。

该村主导产业为旱作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和大豆等农作物。除此之外还有几户农民种植果树,主要种植有桃树,葡萄树等,经济效益比较好。该村劳动力农闲时主要以外出务工为主,外出务工比例占全村人口的1/8。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优化,区位优势的不断挖掘,周店村的养殖初具规模。目前该村大型养鸡专业户1户,大约养有五、六千只鸡。大型养猪专业户2户,每户大概有四百多头猪,其中养殖能手周广伟又投资100多万元筹建新的养猪场,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饲养的猪、鸡主要销往附近村庄和许昌市各县(市、区)。周店村第三产业以经营销售为主,在311国道两旁比较大型的超市就有几家,如好邻居连锁超市、俊超超市等,主要销售日常生活用品、化肥、农药等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销售对象是本村和附近村民。除此,该村还有凌云禽畜饲养站和兽医医院等。

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情况。

1、经济快速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由于该村位临311国道,311国道两旁有比较大型的超市、饭店和修理铺等一应俱全,促进了该村经济发展。该村多数农民增收以经营销、种养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想办企业没有资金,搞养殖没资金,搞科学种田没有技术带头人等问题。

2、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农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该村目前己推行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大病救助,全村717户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0%。我村五保、低保户50多户,80多人,在村两委的帮助下,全部纳入社会救助范围。五保户每年生活补助900元钱,低保户每月生活补助50元,按季度足额发放到困难人员手中,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全面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农村独生子女全部实行奖励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教育发展,添置中小学校的教育设施,使村里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100%,贫困家庭学生“两负一补”面达到100%。让村民用上了有线电视和宽带,使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国家大事和致富信息、学习知识。

3、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今年由上级拨款和村民捐款共68万元,用于该村主干道的铺建,至12月底完工,将全部铺成水泥路。该路的竣工,将彻底改变村里泥泞的道路问题,改善村里的交通状况。近年来由于农民的生活富裕了,周店村有近1/10的村民盖起了两层小楼,功能齐全,方便实用。其他的村民也都是宽敞的平房或砖瓦房。村里的房屋整体规划整齐、美观,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4、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该村总人口3343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501人,长期外出已婚育龄妇女35人。随着农民计生意识的不断增强,村民们生儿养老、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有所淡化。在家的已婚育龄妇女能按时康检,准时参加孕检,外出人员也能按时将孕检证明寄回。但是仍有个别村民违反计划生育生育二胎的。

5、村两委班子建设。该村进一步增强村两委的凝聚力、战斗力,夯实、巩固基层的执政基础,不断提高村两委班子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更好地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共同致富,实现新农村建设全面协调发展。但对新农村建设,个别干部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少数干部片面认为新农村建设是美好的远景,也有的认为新农村建设只是修修路,美化美化环境,思想重视程度不够。

四、周店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努力方向。

1、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和要求,对有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实行连片规划建设,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在目前状况下,该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工作应该放在抓产业结构调整上,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借助现有的水利配套设施,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因为我村秋季主要种植玉米、大豆等经济作物,没有种过蔬菜、水果,所以要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和西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不会发生因重茬而使所种的作物生病,而便于管理。推动粮经比例的缩小,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农产品存在生产的产品不优,没有品牌,只是追求面积和数量,出现丰产不丰收的不良现象,应进一步注重产品质量的提高,树立品牌意识,发展相关产业,把“品牌”作建为设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切入点,实现品牌效应。

2、重视发展养殖业。继续重点支持养殖业,集中力量帮助发展有特色、有市场的养殖项目,以增加人均收入为中心。目前我村农户主要以养鸡养猪为主,所以就要依靠科技进步,着力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实现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以市场为导向,选好项目,搞好信息、技术、销售服务。针对好的致富项目,应加以鼓励并给予支持,在养殖上要及时进行畜种改良,定期聘请专家给养殖户上课,引兽医进村现场指导。鼓励农民参加农村农业保险,使农民及时获得相对充足的再生产启动资金,实现对农村生产的充分保护。通过必要的补偿,农民获得新的启动资金,可以防范养殖生产中断的风险。在农村小额贷款方面给有致富项目的农户加以支持,使农民更快富起来。像我们村的周广伟办的养猪场已有比较大的规模,已经在本地打响了自己的品牌,应该注册商标来保护自己的品牌,保护自己的无形资产。

3、进一步改善村里的交通状况。该村中学和小学中间的路是几年前修的柏油路,这段路是通往柏茗村和坡卢村的必经之路。周店村的这段路经过几年的碾压,现在是一遇到雨天,个别地方就泥泞不堪,坑坑洼洼的,遇到好天气,骑自行车是一上一下,过个三轮车却是尘土飞扬,让人睁不开眼睛。这段路给本村村民和其他村的村民的出行带来了很大不便,村民深受其苦,该路成为影响村容村貌的主要因素之一。该村村民强烈反应,要求修建该路,尽快修建该路段。

10.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报告 篇十

系部名称: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年级:大二班级:一班姓名:1111111学号:1111111111111实践单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实践时间:2008年12月10日 至 2008年12月20日共10天

关于小岗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报告

2008年12月10日上午8:30,由我以及另外九位同学组成的新农村考察团开始了为期两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此次考察的地点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小岗村位于江淮分水岭的凤阳县东部约四十公里处,隶属小溪河镇。小岗村是个仅有二十个农户,115人的生产队;1993年,小岗生产队与相临的大严生产队合并成立小岗村,2007年底有112户、486个农民;2008年3月,凤阳县进行村级行政区划调整,小岗村与相邻的石马、严岗村合并,成立了新的小岗行政村,下辖23个村民小组、849户、3823人,耕地面积8713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因首先在我国实行“大包干”而闻名全国。如今,小岗村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排头兵。我们可以通过对小岗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考察来了解全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们此次考察活动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一是了解基层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做法,近几年我国新农村建设所取得具体成效,以及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传播科学文化和现代文明,并在实践中深入学习《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的文件精神。三是进一步深化“三下乡”活动和“四进社区”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关心送到群众中去。四是宣传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塑造师建院新形象,树立建院学子新形象,进一步加强安徽建筑工业学院与地方的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进一步发挥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978年末,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在大包干协议上按下了手印,从此小岗村走上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道。近年来,在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请况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小岗村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大力弘扬“敢为天下先”的大包干精神,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稳步推进小岗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通过对小岗村的村书记的采访了解到小岗村为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做法是:

一、加强班子建设,增强领导核心的凝聚力、战斗力。

引领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村“两委”班子是核心。为建好领导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村“两委”从制度建设入手,规范工作运行程序,先后制订了《党支部议事规则》、《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民主评议干部、党员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通过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不断增强村“两委”干部和广大党员的发展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同时通过深入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党员承诺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作用,初步形成了“主要干部抓全面、一般干部管一片、党员包户搞创建”的工作机制。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小岗村“两委”的工作得到了广大村民的普遍认可,今年4月,合并后的小岗村顺利完成了“两委”换届选举。换届选举后,村“两委”进一步完善了治保、计生、妇联、民兵、共青团等配套组织,修订了工作制度,明确了工作职责,第1页,共5页

目前小岗村的各项工作已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引领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力量明显加强。

二、科学制订规划,认真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

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小岗村制订了《小岗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案》,并确定了“开发现代农业、发展旅游业、招商引资发展村级工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确保从2003年起人均年收入至少逐年增加四百元以上,到2010年,实现小岗村民人均收入八千元,村集体收入六百万元,全村基础设施健全,文教设施配套,给供水设施完善,自来水普及率达到百分之百,环卫设施齐全,实现路、水、电、有线电视和电话“五通”,把小岗建设成为工业强村、旅游大村、生态美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大规划、精心设计小规划,走好三步路,确保各项工作目标能够圆满顺利实现。第一步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借助凤阳小岗村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大力推行规模经营,走农业生产集约化道路,把小岗的农产品做大做强。第二步是发展旅游业。以“大包干”纪念馆为依托,利用“全国十大名村”和“全省乡村旅游示范点”等品牌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农家乐旅游。第三步是着力办好工业园。近年来,小岗村先后招商引资办起了钢构厂、节能电器公司、小岗面业等工业企业,目前效益看好。经省有关部门批准,小岗工业园建设正加紧进行,小岗大学生创业园、外来人员创业园等均初具规模。

三、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新农村建设,农民群众是主体。为了发挥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一方面我们不断提高群众的思想意识,村“两委”多次组织村党员干部和“大包干”带头人及群众代表到南街、耿庄、大寨、红旗渠等先进村、明星村考察学习,回来后又组织他们坐下身子反复开展思想大讨论,总结外地发展经验,分析小岗落后原因,同时利用广播、宣传栏等形式,以过去发展缓慢的教训和小岗未来美好的愿景教育激励广大党员干部,鼓励他们早发展、快发展,积极带领群众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不断提高群众的发展能力,紧密结合小岗村农业产业发展实际,以“双培双带”先锋工程为抓手,依托优质葡萄示范园和双孢菇创业园两大基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近五年来,小岗村共举办葡萄、双孢菇种植和生猪、龙虾养殖等各类培训班十八次,组织种养殖户外出参观学习六次,很多党员群众掌握了一至二门农业实用技术,带头发展、带领群众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为小岗村农业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采取政策引导方式,为完成住房改造的农户给予每套住宅(两上两下)补贴两万元,激励群众改善居住条件和村庄整体环境,目前此项工作进展顺利,住房改造工作将于六月底全面完成。

四、创新工作举措,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推进新农村建设,上级的优惠政策有了,外部的支持资金多了,人才缺乏成了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为解决人才缺乏的问题,增强小岗未来发展的后劲,我们不断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创新人才引进机制。2006年5月,王中华等三名大学生来到小岗村,尝试种植大棚双孢菇,率先开始了大学生在小岗的创业。此举得到了县委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县委相继出台《关于鼓励大学生到小岗村创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予以扶持;我们也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创业大学生的生活条件和双孢菇生产条件,使来到小岗创业的大学生能够住得下、留得住、干得赢、早致富;同时积极发挥创业大学生知识新、头脑活等优势,带动村民共同发展双孢菇产业。目前,已有23名大学生来到小岗创业,带动村民发展双孢菇三百余棚一百五十多亩,并通过组建双孢菇协会,增强了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此外,县委还从第二批大学生村官中选调三名村官到小岗任职,为小岗村的班子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

经过几年的努力,小岗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加快发展的内在潜力和后发优势已逐步显现,新农村建设也取得明显成效:

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内安装了数字电视、有线电视、广播和自来水,修建了村内

水泥路;南至101省道、北至307省道的小岗村快速通道将于六月底前贯通,自宁洛高速凤阳出口到小岗村仅十六公里,交通更为便捷;新建了村卫生服务中心、农贸市场,村级活动场所和信息综合服务中心已基本整修完毕,小岗村第二居民小区将在六月底前竣工,八十户村民将在小区入住;占地二十亩、计划分两期进行的农贸市场,已完成了首期46套商住房、四千平方米钢架大棚、四百个摊位和六千平方米水泥地面建设工程,市场即将投入使用。

二、产业发展初具规模。通过加快小岗双孢菇生产园区、优质葡萄示范园、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以及生猪繁养场和龙虾养殖场等“三园两场”建设,现代农业迅速发展。目前,小岗村已发展葡萄近六百亩,仅此一项,村民人均纯收入达两千多元,占人均纯收入的近一半。以“大包干”纪念馆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业,“大包干”纪念馆建成开放后,已累计接待游客五万多人,实现门票收入一百多万元;占地二百亩的小岗村农家乐旅游休闲基地已完成规划和土地平整,配套投资一百五十万元的苗木和两口面积达八十亩的精养鱼塘挖掘也已完成。积极招商引资,兴办村级工业,目前已有四家企业在园区落户,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壮大。

三、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近几年,小岗村民人均收入一年一个台阶:2007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六千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71.4%,比2003年的2300元增加了近两倍,年均增加近千元。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四户村民购置了高档轿车,102户翻盖了新房,28户村民搬进了住宅新区。

四、文明乡风悄然形成。通过开展好婆婆、好媳妇、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组织村民外出参观学习,开展思想大讨论,畅谈小岗村近年来发生的变化,给村民带来的实惠,使得广大村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明显转变。与以往相比,不和谐、不团结的声音少了,早发展、快发展的意识强了,村民对小岗村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愿景和坚定的信心,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乡风悄然形成。

目标无止境,奋斗无穷期。我们从小岗村的领导班子那里了解到小岗村的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先进村相比、与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和美好愿望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不够到位,“小富即安”的思想、依赖外部的心理和只顾眼前的行为依然存在;二是农业生产条件仍然落后,尚不具备有效预防和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三是农民增收渠道不广,距离生活宽裕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四是群众的整体生产水平不高,质量意识、商品意识薄弱,农业产业化运作困难;五是住房改造、道路硬化、环境美化等工作由于受资金短缺制约,整体进展相对较慢。小岗村的领导班子也明确的表示,改革开放和“大包干”三十周年到来,也是小岗村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关键之年,我们将大力弘扬“自力更生的奋发图强精神,实事求是的和谐求真精神,敢为人先的突破创新精神”,鼓足干劲,锐意进取,脚踏实地,开拓创新,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各项工作,为实现小岗村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下一步他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大思想解放的力度和深度。我们将结合产业发展和区域分布两个方面,重新调整组织设置,划分若干支部,并通过明确职责分工,使小岗村各项工作的运转效率更高;同时,进一步加强学习教育和宣传引导工作,加大思想解放的力度和深度,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观念更加符合小岗村未来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是抓住“大包干”三十周年有利契机,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尤其是重点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农民文化广场、刚入小岗村的迎宾门楼、原小岗村民的住房改造、梨园至小岗的道路等,都必须确保在六月底前全面完成,从而使小岗的交通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三是继续引导村民做好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扩大葡萄、双孢菇、甜叶菊、杭白菊等高效农产品的种植面积,积极扶持龙虾、风味猪等特色养殖,发挥示范引导作用,不断优化产业

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土地产出效率。

四是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和土地整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前期的土地调查显示,农民普遍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也愿意由村里组织进行土地整理。我们将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争取外部支持,对土地进行集中整理,改善道路、灌溉等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

五是建设标准化厂房,筑巢引凤。拟在规划的小岗村工业园区内建设若干个(第一期十栋)标准化厂房和配套服务设施(一栋综合服务楼及水电路等),采取优惠政策,利用土地、劳动力价格低廉等资源优势和小岗村的品牌优势,招商引资,加快小岗村工业发展,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增加集体收入。

六是推动小岗村旅游业再上新台阶。充分利用纪念“大包干”三十周年这一有利契机,依托已建成的“大包干”纪念馆、科技信息服务楼、小岗村档案馆等设施,着力办好农家乐和现代农业观光旅游,让游客到了小岗后有农家饭可吃、有花鼓戏可看,能够留得住、住得下,进而带动小岗村第三产业的全面快速发展。

我们考察团的队员通过对小岗村的领导班子和村民的采访了解到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的历史时期,被列为省、市、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省级农家乐旅游示范村。小岗村是全国“十大名村”,但发展现状还不理想,名不符实。小岗村的发展关键要靠小岗人的自身努力,但要发展不可能没有资金,在起步阶段仍离不开政府财政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与帮助,小岗村特别的希望政府能帮助解决一些发展中资金短缺问题。为此,小岗村已经向有关部门提交了新农村发展基金申请表,主要致力于解决一下几个问题:

一、为了促进招商引资,解决村民就业,增加集体收入,希望能通过县财政或小岗村民资金互助社,向省财政厅开发处借款300-400万元,建设8-10栋标准化厂房。

二、帮助解决小岗村卫生服务中心早日开业所需购置设备资金30万元,小岗村村部20间办公楼的修缮及办公设施购置经费30万元。

三、群众文化广场拆迁、占用土地补偿及建设所需资金40万元。

四、完善小岗村生产路、塘、渠、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所需资金100万元。

五、小岗村村民住房大多是80年代政府资助建设的,现在急需改造和修建,去年在财政的支持下,建设了一处住宅小区,解决26户村民的住房问题,尚有80多户村民渴望得到财政补助,加上配套设施建设,约需资金200万元。

六、小岗村去年引进葡萄良种,改良葡萄种植面积200多亩,年初省农委答应解决的20万元补助资金没有兑现,希望财政能够给予支持解决。

展望小岗村未来,我们充满信心,未来的小岗应该是一个新农村的面貌:生产有了很好的发展,村民的生活很宽裕,我们的村容很整洁,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我们的经济来源是现代农业,更符合市场的要求,我们的旅游肯定会上一个很大的台阶。另外在工业方面,我们平整出那么多土地,这有利于我们进行招商引资,相信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到2012年,小岗村的工农业产值应该超过10亿,人均收入达到1万块,集体财力实现1000万。”在考察调研期间,我们考察团的队员利用空闲时间将提前准备好的关于党的十七大的材料分发给村民,向他们仔细地解读十七大的纲要,并向他们介绍一些国家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法规。此外,我们还在村委会的大院子里组织了一场文化艺术活动,很多村民踊跃参加,在表演当中各位村民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整个演出持续了四个多小时。在考察的最后一天我们慰问了村里的孤寡老人,为他们送上了鲜花和新年的祝福。

1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篇十一

【关键词】新农村;农民;新型农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细致的工作。农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新农村建设人才就蕴藏在广大的农民群众中,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人才是推进事业发展的關键因素,要努力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新型农民的培养主要包括提升农民法制观念和实践、深入开展大学生到乡村工作、大力发展农村党员、提高村干部素质。

一、提升农民的法制观念

按照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法制是促进农村生产力的重要保障,能够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同时可以有力的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我国农民缺乏法制观念和实践原因在于绝大多数文盲在农村,农民整体上科学文化水平低。提升农民法律观念和实践适应新农村建设,首要的就是要发展农村教育。

中国有近13亿人口,七亿多在农村,经济不发达,地区差异大,发展好农村教育,可以把农村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成人力资源,使得农村教育结构更加合理,体系更加完善,质量更加提高。农村教育面广量大,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应逐步扩大受教育的年限,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一批批有一定文化的新农民。农村教育要为农村发展服务,农村成人教育必不可少。通过农村成人教育,要培养农民一专多能,让科学技术、先进农技知识进村入户。农民学习和提高了科学文化知识,容易接受法制观念。一方面继续深入开展在农村的普法宣传,使农民明确自己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贯彻法律之上、依法办事的原则,进而培养农民的守法精神。有了法制观念,能够推进执法环境的改善,引导和教育乡镇执法者更好的公正执法,农民可以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提倡科学、破除迷信、倡导文明、建立和健全农村各项法规制度,依法治村,改变那些不文明、落后的、甚至是愚昧的思想和习惯。

二、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

大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怎样运用知识,进一步提高思想境界理论水平,达到教育的目的呢?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必须走工农结合的道路,“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这段话无论是对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还是对一直生活在城市的大学生择业方向提供了一个参考,使他们认识到应该到农村去,农村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大学生到乡村工作基本分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是进入乡村学校做教师,另一部分是进入基层做乡村干部。之所以倡导大学生到乡村做教师,原因在于很多的农村地区因为经济落后而教育落后,因为教育的落后更落后。教育条件非常差,导致没有人愿意到农村学校教学;在农村教学的教师有的没有把精力放在教学上,总是想着去好条件的学校任教,有的照本教学,还是过去的老观念,这一系列的反映带给当地的教学水平不高,学生们的知识水平有限,教师队伍短缺。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变,新农村建设会难上加难。大学生能够到乡村学校做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水平,还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顺利完成义务教育,学习更多知识,为新农村提供有知识的农民。之所以把大学生作为新型农民来培养,不仅在于他们能够带来新观念,更直接的与社会同步,更重要的还在于大学生到乡村工作,接受锻炼。这就需要到乡村工作的大学生不仅要热爱农村,更要扎根农村。

三、大力发展农村党员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与其他政党相比根本不同点和进步性就在于自身的先进性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先进性建设一直没有停止过,在组织建设、党风建设、制度建设方面进行经常性的党的先进性教育实践,因此党员的光荣感、责任感、进取精神始终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紧紧相连。群众总以党员的行动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习惯跟着党员学,跟着党员干,把党员当作消息树,希望和党员学习致富本领,他们是新型农民的核心部分。农村党员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是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为党员,他们又不同于一般的农民,应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

党员是从农民中来的,知道农民的所需所求,了解农民的心声,能够做到立足农村的现状、心系农民、帮助群众、服务群众,为广大农民农群谋福利,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员还是树立新风尚的带头人,他们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做到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团结邻里、带头移风易俗。

四、提高村干部的整体素质

新农村建设需要乡村干部的思想观念、知识水平、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与之相适应,因为乡村干部是联系党和政府与群众的纽带,是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进行新农村建设直接领导者。现阶段乡村干部的整体素质还有待于提高,乡村干部结构还有待于改善。一方面乡村干部要不断接受党的政策方针的教育,学习经济、管理、服务等知识;一方面要多层次,多渠道选拔干部到基层工作。选拔大学生到乡村做干部是提高乡村干部政治素质,改善乡村干部结构的有效途径。当前农村中各种矛盾,利益冲突比较突出,大学生到乡村做干部,可以成为和谐稳定的中坚力量,在学习周围其他干部管理经验,互相交流思想体会的同时,更多的还是带来管理观念的更新,帮助党和政府做好周围农民的工作,消除不稳定因素,为促进农村进步和促进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力量。

参考文献: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0页。

张乃剑,《新农村建设的九大标志》,《瞭望》,2005年第52期。

王太广,《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人民论坛》,2005年第12期。

1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十二

一、淇县的主要做法

1. 高标准选人, 严把“村官”考录质量。

调研中了解到, 淇县坚持把选拔工作作为深化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基础, 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 严把质量关。一是明确选拔大学生“村官”的指导思想。与其他地区不同, 淇县明确提出, 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 目的是选拔培养一批素质高、年纪轻、能力强的大学毕业生担任村干部, 全面提高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 培养造就适应时代要求、立志扎根农村干事创业的优秀农村干部、优秀农民企业家、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大学生“村官”这个岗位不是“台阶”和“跳板”, 而是在农村施展才华、干事创业的平台。有了这个限制, 那些“目的不纯”的大学生就止步于门外了。二是规范选拔程序。参照公务员选拔任用条例, 采取个人自愿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组织考察、体检、征求村党组织意见、乡镇党委任命、县委组织部备案的程序进行。每个环节结束后, 都通过一定形式进行公示, 接受群众监督。三是严把选拔质量。在考察录用时严把“三关”, 即严把政治关、才能关和群众公认关。坚持“六个优先”, 即中共党员优先, 担任过团干部的优先, 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过的优先, 文化层次高的优先, 自富和带富能力强的优先, 所学专业与本村经济发展优势一致的优先, 确保了大学生“村官”选拔质量。

2. 严要求育人, 提高“村官”素质。

淇县坚持从农村工作的实际出发, 按照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 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培养、实践锻炼和监督管理。一是明确培养目标。结合培养“双强”农村党支部书记活动, 提出在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方向上, 参照“双强”标准, 根据大学生“村官”不同的素质特点, 有针对性地把他们培养成为优秀的农村干部、优秀的农民企业家、优秀的农村实用人才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等不同类型的人才。二是创新培养方式。淇县在搞好岗前培训的基础上, 坚持把大学生“村官”培训纳入全县干部培训计划, 利用县乡党校和专业机构集中培训、组织涉农涉法部门负责人讲政策、优秀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谈经验等形式, 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政治理论、政策形势、农村工作艺术等方面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农村工作能力。同时, 先后三次选派12名大学生“村官”到浙江上虞、温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和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耿庄、冷水沟村参观学习、挂职锻炼;分期分批组织优秀大学生“村官”到县直单位锻炼, 使其增强了发展意识、提高了工作能力, 进一步提升了该县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水平。三是加强岗位锻炼。淇县注重向大学生“村官”交任务、压担子, 并根据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和特长, 安排部分大学生“村官”兼任团支部书记、妇女主任及党建工作指导员、农村信息员、远程教育辅导员, 使大学生“村官”在重要职位和关键岗位上接受锻炼、增长才干。四是严格管理考核。建立健全了目标管理制度、工作例会制度、定期述职制度、绩效工资制度、百分考核制度、优胜劣汰制度、“工作日志”制度, 将大学生“村官”致富带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工作作为目标管理、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县委组织部和乡镇党委每半年考核一次大学生“村官”工作, 对于连续两年在全乡目标管理考核中位于后三位的或当年完不成任务的实行末位淘汰, 先后淘汰了92名不胜任农村工作或工作不力的大学生“村官”, 纯洁了干部队伍, 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以创业立身, 增强“村官”致富带富本领。

淇县坚持把“项目立官”作为深化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核心, 引导帮扶大学生“村官”大力创业, 使之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路人。一是加强创业指导。争取到了劳动部“创办你的企业”SYB创业培训项目, 率先举办了12期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班, 对全县大学生“村官”进行系统的创业培训, 有效提高了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本领,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86名大学生“村官”通过培训找到了致富项目。二是注重典型引导。组织大学生“村官”先进事迹报告团作巡回报告, 在新闻媒体开设专题专栏, 宣传推广大学生“村官”创业典型, 营造了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西岗乡坡李庄大学生“村官”宋文凯在坡袁庄村大学生“村官”介同彬建设生猪养殖示范小区的影响下, 依托自己创办的万头养猪场, 也建设了种猪和生猪养殖小区, 96户农户入住经营, 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受到了干部群众的好评。三是健全完善创业帮扶制度。实行“一联三帮”制度, 对大学生“村官”由县四大班子领导联系, 县直委局领导、乡镇领导、村党支部书记进行帮扶, 集中力量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培养, 促使其健康成长、早日成才。实行“1+1”结对帮带制度, 积极引导已创业致富的大学生“村官”帮带一名正在创业或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村官”, 重点在转变创业观念、制订创业计划、了解市场信息、筛选致富项目、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实施帮扶。四是整合资源集中扶持。淇县县委建立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协调会议制度, 定期组织县发改、土地、电力、工商、信用联社等职能部门召开协调会, 及时解决大学生“村官”致富带富过程中遇到的资金、土地、技术、证照办理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优化了大学生“村官”创业环境。该县北阳镇大学生“村官”赵梅均在筹建绿佳公司时, 因受土地制约迟迟不能开工建设, 县乡及时帮助协调解决, 使该项目得以顺利推进;西岗乡大学生“村官”纪太超在兴建铁矿粉厂时, 组织部及时帮助他协调资金100万元, 确保了项目如期开工建设。“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好政策, 有了政府的支持与帮助, 创业才会顺利, 才会成功。”大学生“村官”如是说。据调查, 近几年, 淇县已为大学生“村官”协调项目资金2000万元, 争取到创业基金610万元。

4. 凭工作树威, 引导“村官”当好榜样。

淇县坚持把履职尽责作为深化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根本, 教育引导大学生“村官”严格按照岗位要求,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信任。一是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在发展农村经济上发挥主导作用。鼓励引导大学生“村官”以新视角审视农村工作, 以新理念谋划农村发展, 带领群众搞畜牧养殖、种植反季节蔬菜、发展订单农业,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高村镇石河岸村大学生“村官”申利洲创立了淇县蛋鸡养殖协会, 牵头组织举办大学生“村官”禽病技术研讨会, 为养殖户解决实际困难, 在协会的影响下该县新发展蛋鸡养殖户759户, 养殖规模达到120万只。目前, 全县有26名大学生“村官”通过创办协会、创办示范基地、组建公司等多种形式, 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二是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发挥示范作用。注重引导创办实体的大学生“村官”将自身的资金、品牌、技术、产业优势与农村的土地、劳动力优势相结合, 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在构建和谐乡村上发挥引领作用。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创办图书室、科技学校, 举办科技讲座, 倡导传播文明新风;参与开展扶贫助残、法律咨询、关爱留守儿童等农村社会工作, 为群众排忧解难、提供服务, 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同时鼓励引导大学生“村官”当好县乡党委信息员, 及时收集反馈重要的社情民意, 帮助党委了解社情动态、防范和化解不稳定因素。据了解, 近年来, 该县大学生“村官”参与解决涉及村务、财务、宅基地等10多个方面的热点和难点问题2400余个, 化解矛盾和不稳定因素300余个, 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

5. 靠待遇拴心, 稳定“村官”队伍。

淇县坚持把稳定队伍作为深化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前提, 靠待遇拴心留人, 确保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 建功立业。在政治待遇方面, 对大学生“村官”实行“四优先”:即发展党员优先培养、选用支书优先使用、招录公务员优先录用、推荐荣誉优先考虑。据了解, 目前, 该县大学生“村官”中已有236人被发展为党员或预备党员, 先后有180多人次获得国家、省、县各级荣誉, 其中1人荣获“全国五四青年奖章”, 2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和“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 8人获得全省优秀共产党员、“五四青年奖章”“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等荣誉, 1人当选为县委候补委员, 1人当选为省党代会代表, 1人当选为共青团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1人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在经济待遇方面, 依据镇村情况, 除让大学生“村官”享受所在村干部相应待遇外, 还给予生活补贴:大专学历的每月补贴600元, 本科学历的每月补贴800元, 生活补贴包含“三金”, 进一步稳定了大学生“村官”队伍。

二、淇县做法的成效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 淇县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以来, 取得了明显成效。

1. 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活力, 为形成来自工农一线基层干部培养链奠定了基础。

通过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 村级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明显改善, 村“两委”干部平均年龄下降6.5岁,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提高了27个百分点, 村级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为发展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目前, 大学生“村官”中担任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有21人, 村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的有68人, 村支部委员、村委委员的44人, 兼任乡镇团委副书记的有8人, 9人被录用为公务员, 3人被录用为省选调生, 初步形成了一条来自农村基层的党政干部和人才培养链。

2. 涌现出了一批干事创业的典型, 激发了农民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的热情。

目前, 该县大学生“村官”创办项目已达226个, 其中资产上亿元项目2个, 上千万元的5个。在大学生“村官”的带动下, 全县39%的农户新上了致富项目, 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2008年首次突破5000元。

3. 拓展了农村社会管理的范围和空间, 为构建和谐乡村探索了新路子。

大学生“村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 通过开展法律咨询、组织社工服务、建立中介组织、举办科技讲座、创办幼儿园、建设图书室等多种形式, 拓展和延伸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范围和空间。目前, 该县大学生“村官”创建文化大院36个, 图书室23个, 组建文娱队105个, 创办农民技校56所, 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站2个, 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4. 带来了新的观念和理念, 树立了农村新风正气。

大学生“村官”思想解放、视野开阔、观念创新, 在参与农村工作中充分运用新知识、新理念、新科技, 积极推行网上经营、开展远程教育、举办法制培训、发展订单农业, 成为农村新知识的传播者、新生活的引领者、新文明的倡导者, 为农村带来了新风正气。

然而, 社会上也不乏“大学生‘村官’计划是走过场”的言论:一方面, 很多大学生把当大学生“村官”作为再次就业的“跳板”, 没有真正地安下心来做实事;另一方面, 在某些地区, 大学生“村官”成为摆设, 成为当地“政绩”工程的一部分, 而不是真正为农业、农村、农民发挥应有作用。对此, 淇县县委组织部的一位同志分析, 这种情况的形成主要与两种因素有关:一是政府的政策定位问题;二是大学生的个人心态问题。作为政府层面, 一些地区的大学生“村官”选聘政策只是为了缓解一时的就业压力, 不管适合不适合, 先招进来再说, 根本没有对大学生的出路作长远打算。因此, 三五年过后, 一些不适合甚至压根儿不愿意当“村官”的大学生既没有成绩可言, 也无路可走, 只能面临再次择业。淇县在招聘大学生“村官”时就明确规定, 选聘“立志扎根农村干事创业的优秀农村干部、优秀农民企业家、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所以, 不想待在农村干事创业的学生或者想借此为“跳板”以图再次就业的学生, 自然被过滤在大学生“村官”门外, 减少了政策的盲目性, 更好地为当地农村招聘到适销对路的人才。而作为个人, 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 找到工作固然重要, 但是找到的工作还要适合自己或者说自己适合那份工作, 这才是最重要的。因此, 大学生要定位好自己, 调整好心态:一方面, 要认识到农村有着广阔的天地, 是青年人实现远大理想的好地方, 只要踏实肯干, 一样会大有作为;另一方面, 大学生既然选择农村, 就要做好吃苦创业的心理准备, 拥有积极恰当的心理定位, 掌握适应农村的专业技能, 做好科学可行的职业规划, 真正地下得去、待得住, 有所作为。

上一篇:军队警示教育片观后感下一篇:“星级营业员”评比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