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共15篇)(共15篇)
1.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 篇一
第二章 章末复习
【学习目标】
准确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及其推论,并能灵活应用公式与规律解决具体问题。【学习重点】
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及其推论 【学习难点】
灵活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及规律解决具体问题
【请回顾本章所学习的内容,并完成本章知识框架图】
【探究案】
题型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与推论
例1.物体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第2s内的位移是6m,则其加速度是______m/s,5s内的位移是________m,它运动最初18m的时间是______s,速度从6m/s增大到10m/s所发生的位移是__________m.总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
例2.子弹恰能穿过3块叠放在一起的同样厚的木板(即穿过第3块木板后子弹速度减小为零).设1
子弹在木板里运动的加速度是恒定的,则子弹依次穿过3块木板所用的时间之比为__________.总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
题型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和应用
例3.某物体作直线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回答:
(1)物体在OA段作________运动,加速度为__________m/s,在AB段作________运动,加速度是_________m/s.(2)物体在2s末的速度是________m/s.(3)物体的最大位移是__________m.总结x-t图象v-t图象各自有什么特点?分析图象问题的几个主要要素是什么?
题型三:追及和相遇问题
例4.甲车以加速度3m/s由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乙车落后2s钟在同一地点由静止开始,以加速度4m/s作匀加速直线运动,两车的运动方向相同,求:(1)在乙车追上甲车之前,两车距离的最大值是多少?
(2)乙车出发后经多长时间可追上甲车?此时它们离开出发点多远?
222
总结分析追及相遇问题的主要突破口是什么?
题型四:纸带问题的分析
例5.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得到的纸带如图所示。按时间顺序取0、1、2、3、4、5六个点。用尺量出1、2、3、4、5点到0点的距离分别是:(单位:cm)8.78 16.08 21.87 26.16 28.94。由此可求出2点的即时速度v=______m/s,打4点时的速度是,物体的加速度a=______m/s,物体做_______运动。(所标点间有4个点未画出)
总结纸带问题中某点瞬时速度、加速度如何求?
题型五:对加速度的理解
例6.甲、乙两个物体沿同一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时,取物体的初速度方向为正,甲的加速度恒为2 m/s,乙的加速度恒为-3 m/s,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物体都做加速直线运动,乙的速度变化快 B.甲做加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变化快 C.乙做减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变化率大 D.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加速度大
例7.一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质点在0~t1内速度、加如何变化?t1~t2内质点的速度、加速度各是多少?
速度223
【课堂小结】
2.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 篇二
一、转变并创新教学理念及方式
针对当前高中地理教学, 教学理念也体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多数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中以自身为课堂主导, 忽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教师设计问题, 教师课堂阐述, 学生地理学习带有很强的被动性。此外, 部分教师忽视课堂互动与课堂探讨, 尽可能地利用课堂时间赶进度, 教学进度虽然得以保证, 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地理教学成为教师的“一厢情愿”。正是这种陈旧的教学理念使得教师不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在素质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依然沿袭传统的板书教学, 学生难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因此必须创新教学理念, 引进多元灵活的新型教学方式。教学形式不拘一格,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讲授点评、小组合作探究、教学实验直观演示、课外活动拓展延伸等都可以运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中。将不同教学方法引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中, 符合高中阶段学生好奇求新的身心发展特点, 更能激发其课堂参与性, 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而通过教学兴趣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 实现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例如在讲解全球气候变暖专题时, 教师引入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课前让学生分组搜集整理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 在课堂上让小组就自己的课题研究发现进行阐述。教师总结点评,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 并就搜集整合到的资料探讨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行性应对策略。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实现了课堂课外的延伸, 深入发掘学生的地理学习潜能, 学生在动手搜集及小组探讨的过程中提升地理应用能力, 这也是地理素养培养的重要方面。
二、创新教学评价并引入多媒体
传统的地理教学评价侧重于教学质量的考察, 对教学过程的考察相对欠缺, 而过程正是地理教学素养形成的关键阶段,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比如引入过程性评价。在发挥试卷检测评价优势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听评, 做好教学创新的信息反馈。课题小组就统一的教学课题组织探讨, 鼓励课题组教师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 组织课题听评, 对不同的教学形式进行对比, 从而明确最佳的教学方法。除了教学方式参与听评, 教学问题的设计、学生主动性的调动、教学内容的整合与编排等都可以作为听评的方面, 综合上述听评因素, 及时完善教学方案, 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分并具有说服力的改进依据, 也为后续课题的研究提供原始资料并指明方向。此外,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 在地理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也能提升课堂教学实效。例如, 开展地球公转专题教学时, 单纯的文字阐述难以让学生真正明白公转的原理与意义, 而采用多媒体课件以三维动画形式还原地球公转轨迹, 学生得到更生动直观的认识, 在动画演示中学生建构起地理空间概念, 并提升其想象力与创造力, 使得地理理论教学更直观, 更深刻。
三、明确教学内容与任务、目的
在教学目标的明确上必须与当前地理教学的目的结合起来, 从浅层面来说就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掌握基本的地理解答技能。而从深层次来说则是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 是地理素养提升基础上的科学人文创新思维的奠定。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上必须向高层次倾斜, 引导学生从地理学习实际出发, 认识到地理学习的乐趣, 而不是单纯地将地理学习作为备战高考的硬性负担。而明确了教学目标, 学生地理学习大方向正确, 学生自觉弱化地理学习的心理负担,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地理学习中, 意识到地理学习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 激发地理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只有教学内容、任务与目的明确,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 才使得调整教学进度与完成教学任务协调发展。
四、整合教材内容, 做好教学设计
针对高中地理教材的教学内容多, 教学任务繁重的实情, 积极做好教材内容的整合十分必要。部分不重要的教学章节可以适当压缩处理, 部分联系密切的章节可以合并改编处理, 部分教学难度大的章节可以分节处理, 教学内容通过集体备课或者网上探讨整合出适合学生地理学习实际及当地教学的“教材”, 保证有限的教学时间做好地理教学知识的全方位涵盖与重难点突出。而在教学设计上应主要突出启发性, 正确的启发与引导让地理教学更具趣味性与引导性, 对学生地理思维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通过精编教学材料, 精制教学设计, 势必推动教学进度的调整。例如在学习工业区位因素选择这部分内容时, 多数教师在问题设计上倾向于选择工业区位影响因素, 教学深度不够, 启发性不强, 多数学生觉得很难入手。如果在问题设计上与当地的水果生产与罐头生产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分析当地水果罐头区位选择的原因, 由具体的案例延伸出去, 让学生探讨当地知名企业是如何做好区位选择的, 从而在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中让学生探讨总结工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抽象的问题思考与具体的案例剖析结合起来, 学生更顺利地掌握问题。
五、总结
高中地理作为高中基础课程之一, 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最大限度保质保量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是摆在地理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难题。本文立足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研究, 从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尝试、教学评价的全面及多媒体的尝试运用等多个方面做了阐述, 为地理教学实效的提升指明思路, 以期切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教学中真正体现出“高效”, 让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快乐。
参考文献
[1]白英丽.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2.
[2]栗洁玲.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5.
3.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指瑕 篇三
一、总星系是不是天体系统
在必修1教材第3页图1.2中,关于“总星系”有如下描述:它是目前人类所知道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也是目前我们能够观测到的宇宙部分。我们都知道,天体系统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次不同的系统。很显然,总星系的范围受限于人类的观测水平,它并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所以笔者认为,总星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天体系统,而应该是某个未知的天体系统的一部分。
二、太阳风暴袭击地球
必修1教材第12页的案例1“太阳风暴袭击地球”中说:太阳表面新形成的巨大黑子群和大耀斑,喷射出的大量气体、电磁波和带电粒子流,会以每小时300万千米以上的速度向宇宙空间喷射,形成太阳风暴。众所周知,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约为3.0×108m/s,而每小时300万千米其实是太阳风暴爆发时喷射出的带电粒子流的速度,所以说,“喷射出的大量气体、电磁波和带电粒子流,会以每小时300万千米以上的速度向宇宙空间喷射”这句话的表述是不合适的,容易引起误解。
三、“时”与“小时”的争议
“时”与“小时”这两个单位有没有区别?笔者以为区别是有的。一般而言,“时”指的是时刻的单位,比如“现在是上午8时”,而“小时”是指时间长度的单位,如“会议持续了2小时”。对此,我们在生活中都能很好地区分,但在很多教材中却非如此。如必修1教材第13页中“如果以距离地球遥远的同一恒星为参考点,则一日的时间长度为23时56分4秒,叫做恒星日。如果以太阳为参考点,则一日的时间长度是24小时,叫做太阳日。”还有第19页图1.23中的白昼长短亦是以“时”为单位。教材为什么会如此表述呢?其实,教材中将“时”与“小时”混为一谈并非编者失误所致,因为从1993年起,我国量与单位标准中就明确规定,时刻和时间长度必须都用“时”作为单位。但有时候,我们按此表述很容易引起误解,如“飞机7时能到达北京”,这句话是指飞机会在7点钟到达北京,还是飞机需要7个小时能到达北京呢?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解释清楚这个问题,以避免使学生产生不正确的认识。
四、海滩的形成
必修1教材第71页图4.5中,关于沙滩的形成有如下解释:在沙质海岸,波浪在向海运动的过程中,由于速度逐渐减慢,会将大量的沙子堆积在海岸地带,形成沙滩。对此,笔者质疑如下:波浪在向海运动的过程中,速度是否一直在减慢呢?我们可以将海岸视作一个粗糙的坡面,波浪在向岸运动的过程中,受坡面和摩擦力的影响,速度是在逐渐减慢的,直至静止后,再向海回流,回流过程之初,波浪肯定是在做加速运动的,然后才在摩擦力和海水顶托作用下速度逐渐减慢。因此,教材中所说的波浪在向海运动的过程中速度逐渐减慢是不合适的,而且沙滩的形成也并非如此简单。实际上,沙滩是波浪及其派生的沿岸水流综合作用的产物。外海波浪传入近岸浅水区,受到海底的摩擦作用,波锋变陡,波谷变缓,水质点运动轨迹呈现往复流动,而且向岸进流速度通常大于离岸回流速度,导致底部泥沙向岸搬运,并被上冲水流帶至海滨线上堆积,从而形成沙滩。
五、火山锥的形态
必修1教材第75页中关于火山锥的形态描述如下: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这种说法当然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可以从本页中图4.15“日本的富士山”中得到验证。但本页的图4.14“火山示意”中所显示的火山锥形态却非如此。图中的火山锥坡面是一个典型的凸形坡,即上部坡度较缓,下部坡度较陡,这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很容易让学生形成错误的直观印象。
上述“教材”即教科书(课本)显然是取其狭义。作为师生共用的核心教学材料和课程载体,教科书理应具备本源性、学术性、权威性等众多属性,而其对知识表述的准确性乃是最为基本的要求。故此,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予以指出,当是教师的务实之态。
4.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 篇四
Ⅰ. Read the text quickly and match the topic of each paragraph.
Para.1
Para.2
Para.3
Para.4
Ⅱ. Pair work: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proper words or phrases from the text with the help of clues(提示).
1. Liu Xiang broke the world record and became the world in the 110 meters hurdle race competition(比赛).(Para.1)
2. Wang Hao always Wang Li-qin in many table tennis
Competitions(比赛). (Para.3)
3. Besides playing tennis, William sisters have working in design. (Para.3)
4. The meeting lasted for 3 hours and when it everyone felt tired. (Para.3)
5. John is in his lessons and he has got a better grade. (Para.4)
Ⅲ.Read the text and do the true or false exercises.
1.The two sisters plan to take up(从事)tennis career all their lives.
2. In big games the two sisters seldom played each other.
3. The two sisters have no common hobby except tennis.
4. Williams’ parents played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ir success.
5. The sisters’ father is good at tennis.
6. If one of them loses the game in their match, the other does the dishes.
Ⅳ. Discuss in group of four and introduce your favorite sports stars from 4 aspects and try to use as many words in this lesson as possible.
Introduction: (name, date of birth, sports) …
Childhood/Training/Study: …be born
Achievements: the national/… team,
Your comments(评论): I think…/ in my opinion…/
…brilliant, excellent, fast, skillful, strong, successful, hard-working,
His/her success/talents(才能)/
hard work wins my honor,
5.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 篇五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有关黄土高原的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因此可以让学生来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通过该案例,让学生掌握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方法,包括表现(危害)、成因、治理措施。
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可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探究治理的措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2.了解人地矛盾是造成本区域水土流失的本质。
3.掌握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及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能力目标:
1.通过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培养学生掌握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方法。
2.通过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探究治理的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加强学生的环保观念,区域在资源开发(如开采煤矿)、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2.淤地坝 【课前准备】
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
师:大家先来听一首歌,这是一首原生态的陕北民歌《羊肚子手巾一道道蓝》。(多媒体播放:陕北歌王贺玉堂《羊肚子手巾一道道蓝》)(板书)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黄土高原例
师:这首民歌反映了黄土高原地区什么样的景观特征? 生: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师:很好,为什么陕北会出现这样的景观? 生:是流水的侵蚀作用。
师:陕北的地形对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生:略。师:造成了生态的恶化,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投影:黄土高原)(新授)
(板书)
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1、黄土高原的概况
师:大家读图分析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生:位置——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地处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地区; 范围——一般泛指太行山脉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区域; 师:面积——面积30多万平方干米;
土壤——除若干石质山地外,地表大部分被厚层黄土覆盖。
师:黄土高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长期的流水侵蚀,使得这一地区地表支离破碎,据统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有27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有11万平方千米。
师:请大家思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生:略。
师:水土流失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它不仅造成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且影响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概括起来,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对当地的不利影响和对黄河下游的影响。
(板书)
2、水土流失的危害
师:大家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对当地的不利影响和对黄河下游的不利影响两个方面分析水土流失的危害。
生1:对当地: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生2:使大量泥沙汇人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严重威胁着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师:回答很好,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如此严重?(板书)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
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下面我们就从自然和人为两个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板书)
1、自然原因 师:自然原因:——
A.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湿润向干旱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的地区,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B.黄土高原的土壤质地特殊,极易受到流水的侵蚀。
C.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多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D.黄土高原还是我国地质灾害频繁地区,滑坡、塌陷、泥石流等时有发生,从而加剧了水土流失。
师:人为原因——黄土高原地区生产力水平低,耕作方式落后,土地所能供养的人口有限。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均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对资源的压力日益增大。
A.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a.黄土高原自古以来就盛行轮荒耕作制度,农民不是靠精耕细作来增产粮食,而是采取轮荒制的粗放耕作方式,广种薄收。当已开垦的土地表土流失、肥力下降后,就将其抛荒,另寻稍好的荒草地开垦,结果使原来的林草植被遭到破坏,使水土流失加剧。
b.在生产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例如,露天开矿导致大面积开挖地表土,破坏地表植被,使矿区周围土壤抗侵蚀能力降低。人们无计划地建窑洞、修路、建设水利设施等也会加剧水土流失。
B.破坏植被—— a.营造宫殿 b.伐木烧薪 c.战争
战国以前,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由于农业垦荒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历史上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争等,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到1949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下降到不足10%,1985年仅为6.5%。此后.党和政府为了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植被覆盖率有所上升。
(活动)根据“人口增长和植被破坏引起恶性循环示意图”,说明黄土高原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师:从图中可以看出黄土高原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
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如何才能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维持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呢?
(板书)
三、水土流失的治理
师:由于黄土高原的生态系统比较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但人类只要控制自己的行为,采取一定的措施,水土流失是可以治理的。治理黄土高原必须坚持合理利用与综合治理应相结合;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大家阅读课本54页,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具体措施主要有。
生:(阅读)师:共有哪几种措施。
生:
1、工程措施,2、生物措施,3、农业技术措施 师:工程措施包括固沟工程、护坡工程、保塬工程。
固沟工程——沟谷发育是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沟谷集中的地区,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在沟谷修建淤地坝、小水库和营造防护林等,既拦泥蓄水,又防止其继续扩展,此谓“固沟工程”。
护坡工程——在缓坡地段,实施封坡育林育草和修筑水平梯田相结合,既拦截、涵蓄坡面径流,又发展了林果业生产,此谓“护坡工程”。
保塬工程——在一些塬面上,坚持平整土地,大力营造护林网,合理利用水土,提高劳动生产率,此谓“保塬工程”。师:农业技术措施——在耕作区,因地制宜地开展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以及轮耕套种等农耕作业。同时.配合精心选育良种、发展地膜及喷灌和滴灌技术、科学施肥等,以达到提高肥力、保持水土和发展生产的目的。
师:生物措施——森林草地具有蓄水保土、护坡、固沟、保塬功能,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
(课件展示:小流域综合开发治理模式图)师:大家阅读知识窗,六道沟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活动)略
师:(小结)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防止生态系统退化以及退化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板书设计]
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黄土高原例
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1、黄土高原的概况
2、水土流失的危害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 A.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B.破坏植被a.营造宫殿b.伐木烧薪c.战争
三、水土流失的治理
1、工程措施
2、生物措施
3、农业技术措施 [教学反思]
6.高中数学必修4教案学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和几何表示、向量相等的含义;掌握向量加减法和数乘运算,掌握其几何意义;理解向量共线定理
2.了解向量的线性运算性质及其几何意义;会用向量的几何表示及其代数运算、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重难点向量的有关概念与线性运算
教学过程设计(教法、学法、课练、作业)个人主页
一、知识回顾
1.下列算式中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2.已知正方形ABCD边长为1, , , 则 + + 的模=( )
A.0 B.3 C. D.
3.已知向量 , 满足: ,则 =( )
A.1 B. C. D.
4.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 , ,M为BC的中点,则 = (用 , 表示)
二、例题讲解
例1设 是两个不共线的向量,已知 =2 + , = +3 , =2 - .若A,B,D三点共线,
求的值.
例2在梯形ABCD中,E,F分别是腰AB,DC的.三等分点,且 , 求
例3设O是平面上一定点,A,B,C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点,动点P满足 , .求点P的轨迹,并判断P的轨迹通过下述哪一定点:
①△ABC的外心; ②△ABC的内心;
③△ABC的重心; ④△ABC的垂心.
三、小结
四、训练练习
见练习纸
7.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 篇七
一、师生在课堂上的地位矛盾
“导学案”是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学习的一种方式, 它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则起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预习,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前将本节课的学习要求、重点、难点以学案的形式发给学生, 让学生课前自学, 并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完成“导学案”。在课堂学习中, 并不是全部由教师讲授, 而是根据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情况来决定。对于完全能通过“导学案”预习解决的问题, 教师不讲或由学生讲解;对于大部分学生会而只是个别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 组织学生个人讲解或讨论交流来学习;对于大部分学生均感到较难的问题, 应由教师提示并通过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来完成。在实施“导学案”的过程中, 出现了教师、学生的地位的矛盾。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主动地讲, 学生被动地学, 或者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而事实上仍由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新课改要求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 是课堂的主人翁;教师是课堂的主导, 只是一个引导者, 引导学生朝某一方向走。可能是因为传统的习惯或是教师还没有接受新的理念, 或是教师也知道新的精神但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放心, 担心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扰乱了课堂纪律导致成绩下降, 师生在“导学案”教学的课堂地位上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既要应用“导学案”, 又不肯放弃主体地位, 故而使用起来显得不伦不类。
二、学生学习习惯与创新之间的矛盾
学生的学习有个习惯的养成过程, 原来的教学方式他们已经适应了, 而且也形成了相应的因应措施, 上课时认真听讲、做笔记, 下课时做练习巩固, 教师讲的认真, 学生由于对教师的信任而学的放心, 教学成绩不错。家长和社会也认可:教师是敬业的、认真的, 学生是踏实的。现在一下子变成让学生先自学, 课堂上再让学生自己讲或是讨论来学习, 学生一是不放心、不踏实, 总感觉这样下去到最后什么也学不好, 还浪费时间;二是时间长了对教师失去信心, 从而影响学习的兴趣。这种学习方法上的创新必然给学生甚至家长带来不理解和阵痛。
三、地理的学科地位和学习时间上的矛盾
在传统的学习模式下, 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多讲精讲, 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 下课后复习巩固一下就行了。而使用“导学案”教学法, 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先要花大量的时间去预习课本, 然后做“导学案”, 上课时再自主讨论协作学习, 下课后仍然要做课后练习和温习课本。所以有很多学生不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去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去, 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 也影响了学习的兴趣。
虽然在“导学案”教学中产生了一些矛盾, 甚至有些矛盾还是比较尖锐的、不好解决的, 但是我们要认清“导学案”教学是符合新课改的精神的、是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的, 所以还是要在摸索中解决这些矛盾, 从而培养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新时代新人。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 笔者总结了一些经验:
1. 让学生心里有底
首先, 教师要明确, “导学案”教学法是适应现代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法, 既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 又可以锻炼能力;既培养学生的智力, 又培养学生的情商。其次, “导学案”教学过程中, 不光有学生的自学、同学之间的讨论等协作学习, 也有教师的重点讲解, 还有课堂上的配套练习、课后的巩固练习等。
2. 让学生有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自学、可讨论、可实验、可实地考察采访等,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肯定。同时在地理教学中, 多联系实际, 充分发挥地理这门学科密切联系实际生活的优势, 调动学生充分认识地理学习的重要性和趣味性。
8.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 篇八
关键词:地理“学案” 问题设计 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116-01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基本理念方面提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所以,学案中问题的有效设计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
问题解决是思维最一般的形式。一方面,问题是学习的起点和动力;另一方面,课堂学习本身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个有效的问题就是一种催化剂,可以有效催生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挖掘他们已有的地理知识、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问题设计的好,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不仅达到预习知识的目的,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提升课堂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高中地理“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在实现地理高效课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湘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热力环流》这一课时为例,浅谈高中地理“学案”中问题设计的原则。
1 问题设计注重趣味性与启发性
问题设计应注重问题的趣味性和启发性,不仅可以增加问题的魅力,而且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启发学生从喜闻乐见的事件和案例中学习知识,锻炼思维。
例如《热力环流》一节“学案”设计中,为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吗,在阐述和探究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空气垂直运动,以及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对天气的影响时,设置以下探究问题。
“公元234年春,诸葛亮在上方谷设计埋伏,安排大将魏延诱敌深入。当司马懿等人追进上方谷中,山上士兵即投下石决堵塞谷口,同时引燃谷内干柴。霎那间,上方谷硝烟弥漫,火海一片。正当司马懿父子以为必死无疑时,天空竟然乌云密布,接着就下起大雨,司马懿趁机逃脱。该战十分惨烈,打扫战场时发现四周山顶都覆盖着未烧尽的衣服和黑色炭灰,山谷中死伤无数。”
(1)拯救司马懿的这场“奇雨”为何下得如此及时,难道真是“苍天保佑”吗?
(2)大战在山谷进行,山顶并未着火,为什么在山顶发现衣服碎屑和炭灰呢?
由《三国演义》中的“火熄上方谷”的典故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疑问,引发思考,从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
2 问题设计体现基础性与发展性
“学案”中的问题设计要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统一,要基于当前又超越当前。问题设计的“基础性”是指设计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依靠学生已有的技能、能力,参考手中的课本以及相关教辅就能够解决问题。问题设计的“发展性”就是要关注学生的需要,使学生学有所得。设计的问题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仅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摸得到”,又成功的可能;而且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到”,有发展的空间。
问题设计时,要将知识点暗含于一个个地理问题之中。通过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的设计,除一般地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还要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和认知规律。所设计问题还应符合既源于课本又不落俗套,既注意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又加强知识的拓展与联系。为解决这些地理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细也不行;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不联系不行,联系不广也不行。真正做到有效地把学生引入课本,激发思考,引导讨论又学会看书。
例如,《热力环流》一节“学案”设计中,问题设计中要体现基础性,要对上一节课“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有所回顾;又要体现发展性,即依托于本节课,对下一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有所涉及。
以上学案中问题的设计,不仅可以用于课前的复习,还可用于课堂的探讨与交流。
3 问题设计具有现实性和科学性
现实性指的是要结合生活、生产、科技实际而设计的问题。提供的素材和信息真实可信。所谓科学性,指的是既不违背科学常理,同时融入科学要素,如模型、理想化、假说等方法以及科学思想和科学价值观的问题设计。
例如,《热力环流》一节“学案”设计中,在让学生运用热力环流的现实意义时候,提出以下问题设计。
(1)青岛的市民说,青岛一般白天感到空气潮湿,夜晚感到空气比较干爽,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唐代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句中的“巴山夜雨”是怎样形成的?
(3)若在郊区建设卫星城、大气污染工厂应建在何处为宜?城市中的绿化带建在何处为宜?
这些问题的设计具有现实性和科学性,既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强化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就是以《热力环流》这一课时为例,阐述了地理“学案”中问题设计的原则。综合以上几方面,我们可以得到:学案中的问题设计要注重趣味性与启发性,体现基础性与发展性具有现实性和科学性。高中地理“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应该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相贴近,避免设计“是不是、对不对”等毫无启发的问题。问题的设计应该有层次性,难度大的问题前面应该有充当“台阶”的问题,应该具备灵活应变、层层深入,循序诱导的效果。只有这样设计问题,学案才能达到预习知识的目的,才能起到锻炼学生的思维,以及提升课堂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目的。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特别是教师在地理“学案”的编写时,一定要注重问题设计。
参考文献
[1]朱继美.高中地理“问题解决”学习模式的应用研究[D].长春师范学院,2010.
[2]原玉石.高中地理课堂学案编制与应用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9.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 篇九
古典诗歌(1)
一、课前热身
(一)知识回顾:
1、《关 雎》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二)文学常识:
1、诗歌简介:
(1)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
直接抒情
按内容有无 抒情诗 借景抒情
较完整的故 借人、事的描写抒情
事和人物分 叙事诗
现 新诗 格律诗
代 按形式分 自由诗
曲(又称“词余”)
杂剧
剧曲(已是供演出的剧本)
传奇
2、诗经简介:
(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
(2)时间: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诗歌,反映了500年间的社会生活。
(3)名称:《诗》《诗三百》《诗经》,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
(4)篇数:共305篇。“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
《诗经》六义:
一、风雅颂(乐曲、表现内容)
1、“风”(即15国风,大多为民间歌谣)
2、“雅”(又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创作的宫廷乐曲歌词)
3、“颂”(宗庙祭祀乐歌)三大类。
**“风骚”:《诗经》里的“国风”;屈原的《离骚》
二、赋比兴(表现手法)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作用——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往往“形象逼真、细节细腻”。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
作用——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由此物引起他物。
作用——发端,增强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
《静女》
一、疏通文字:
1、给下面的字注音并解释其含义:
姝():。俟:()。
踟蹰()(娈():
彤():
归荑(洵():
炜():
其:
有:
2、通假字:
例句
假借字
本字
意义
爱而不见
爱
“愛”
隐藏、遮掩
爱而不见
说怿女美):。贻():。怿(:。。。区别:踌躇():。)()踯躅()()-5
的感
2、试给本诗划分层次,并说明划分的理由。
3、你认为他们是不是第一次见面,为什么?
4、能想像得出小伙子急得心神不定时,躲藏着的姑娘的心理活动和动作吗?
5、你认为哪个地方的描写最具有生活情趣?为什么?从这里可以体现男女主人公什么性格特点?
5、你如何看待小伙子对姑娘所赠的两件礼物的赞美?在小伙子心中,彤管与荑草哪个更重要?
三、延伸拓展
1、比较《邶风·静女》和《郑风·子衿》的异同。
《郑风·子衿》
——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②嗣——传送,给予。③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④阙——古代城门上的楼。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3、现代爱情诗欣赏《致橡树》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象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象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_/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相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象刀象剑也象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又象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静女》答案
一、鉴赏分析:
1、爱情诗,第一人称,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表现了男青年对心爱姑娘热烈而纯朴的爱
节。《邶风·静女》中“搔首踟蹰”写出男子的憨厚,《郑风·子衿》中“挑兮达兮”写出女子的缠绵。
2、参考一:文雅的姑娘啊,你是那么的漂亮/我们相约在此地/可我足足等了半天还不见你,/ 漂亮的姑娘啊,请你快来到我身边吧/我这强壮的心脏快承受不了这漫长的等待了/文雅的姑娘啊,你是那么的美好/我已经喜欢上了你/可蠢笨的我无法向你表白/美好的姑娘,请你快来到我身边吧/只要你温柔地对我说一句话/我就会感动得唏哩哗啦、噼哩啪啦、嘀哩嗒啦地流下眼泪/ 不是你说的话有多么感人,让我流泪/而是你,文雅漂亮美好的姑娘温柔地对我说话。
(《致静女》
参考二:姑娘啊,姑娘/My beautiful girl/既然你已然来到/就不要让我苦待/徘徊/我手里的攻瑰快要凋零/姑娘啊,姑娘/你送我的萧笛/鲜红如你的心灵/樱唇/我吹响它召唤你的到来/姑娘啊,姑娘/这爱情的玫瑰中/有我对你的祝福/祈祷
(现代版静女)
参考三:姑娘温柔又静雅,约我城角去幽会/有意隐藏不露面,徘徊不前急挠头/姑娘漂亮又静雅,送我一支红管萧/红管萧色光灿灿,更爱姑娘比箫美/送我野外香荑草,荑草美丽又奇异/不是荑草本身美,宝贵只因美人赠。
附录4:《静女》改写举例
《静女》诗歌改写
《珍藏》(王莹)
秋日,火红的夕阳,散落在颓败的城墙,倚着古老的榕树——
是你 身影袅娜 裙袂飞扬,笑容如花绽放。
傍晚的天空没来得及变色
女孩早已守在了一旁
黄昏的夕阳差一点就消失
男孩匆匆地跑来赴约
转身、叉腰、屈膝、挠头
“女孩就是不守时”
探头、捂嘴、咬唇、偷笑
“男孩就是不老实”
男孩沉不住气准备寻找
女孩放下矜持跳了出来
“你怎么才来?”
“你怎么不找?”
“我早已来到。”
“我早已想找。”
“望着你焦急等待的身姿让我快乐”
“等着你随时出现的倩影让我心动”
点评: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比及对话手法的巧妙运用,把女孩的活泼调皮与男孩的焦急
3你来不来都一样
这世间的万物
皆已成你
点评:本诗从男孩的角度出发,较好的刻画了男孩在等待情人时候的种种遐思的形象,生动表现了一个恋爱中男孩的可爱与真情。最后一节是男孩感情的升华,亦是等待的最高境界:来不来都一样,因世间万物都已成她,读来不禁为此男孩折服!
俟思(陈炜)
漆黑的夜晚,我倚靠在寂静的城墙。
手中的彤管,闪烁着温馨的光芒。
沉默的长空,悬挂着点点的星光,照亮了四周的街道,点明了踟蹰人的心房。
思念的是你娴静的举止,记挂的是你优美的身姿。
你自田园带来的白茅,时刻撩拨着我脆弱的心灵。
月色投洒在焦虑的面庞,冷风吹抚着单薄的衣裳。
我心爱的姑娘,5漂亮的乐器让人爱不释手
她的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
一把茅草更把它们衬托的
玲珑剔透
那是她采自野外的茅草
那是她要送给我的茅草
那是世界上最美的茅草
我独自站在又高又长的墙边
我与她在城角告别
她美丽的背影渐渐远去
亲爱的人儿啊
我们何时才能相见?
点评:这首诗突破了原诗三小节的局限,有意安排了前后照应的两小节,营造出回环往复效果。第一节和第三节借用了文学作品中一些生动的比喻,可见其善于借鉴。
静女(杨晖)
寻寻觅觅,踟踟蹰蹰。
为你茶饭不思彻夜不眠,终于等到你我相约于城隅的一天,7
静 女
南 屏
静女最早出现在诗经里,有了诗经那美丽的文字,我爱上了静女。
世上女子千千万,美丽婉约、智慧娴淑、活泼娇蛮、腼腆羞涩、高雅端庄,真是千娇百媚。她们在现代生活里忙碌穿梭,用服饰、用发型、用知识展示自己的美,也用节奏敲打着生命的音符。而静女静静地坐在诗经里,约会着心爱的人儿。静女其姝,是一份娴雅一份美丽。我相信她的眼神里已是褶褶生辉,光辉里一定有如冷月般的安宁和淡定。尽管从韶华坐到暮年,可她浓密的皱纹里流淌的仍是古典的气息。
我从少女时代就走进了诗经。我读诗经,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还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那些睡在诗经里的女子成为我最美好的梦想,成了我年少的偶像,虽然我们只是在梦里见面,可她们已经让我插上了华美的翅膀,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看她们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迷茫于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痴情后的绝决,是那个年代的女子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我不知道是什么能让她们有如此开阔的心灵境界。那时没有任何载体带给她们以开启心智。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年轻的她如桑叶未落,柔嫩茂盛,可桑叶到了秋天是会黄会落的,一切都如自然影像,花开花落。就在春夏秋冬、日出日落中吟唱着古老的歌谣,安抚着不朽的宿命。
我反反复复吟诵着这些或凄美或快乐的句子,让自己纤细的身体穿上柔缦的轻纱,把如缎的秀发盘成高耸的云髻,缓缓的来到小溪旁,擦了胭脂的脸蛋在水波中羞羞答答,忽然心中的少年在水中对着我盈盈地笑,他解开了我的云鬓,长发落入水中遮住了我娇羞的脸。在我的启蒙时代,静女就以这种姿势、这种韵致定格在我的心中。
静女其娈,是柔韧,是婉约。女子柔,如水;韧,如丝。因了她的柔,她的泪让你疼,因了她的柔,她的血让你痛;为了她的韧,你千回百转,为了她的韧,你回头也找不到她的岸。
我爱静女,是其柔美,是其忠贞。
在这野蛮女友盛行的年代,我更思念静女。当钻石在情人节的夜里闪着它如鬼魅般的迷人光芒时,我更想念静女从野外采来的嫩茅草,沉迷于它鲜美的颜色和勃勃的生机。
这一生我最想做的事就是:做一名男子,让静女约我在城角见面,而她又躲着不见我,急得我搔首踟蹰,转身却被她茅草编的戒指套住了我的心。
10.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 篇十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11.高中地理课堂学案的设计与应用 篇十一
关键词:新课程 地理教学 知识构建 活动探究
新课程的实施,使地理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转变,以前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渐渐被取代;如何创设新情境、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评价矫正的过程中实现素质提升成为现今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学案的合理设计与应用,可有效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建构,在探究活动中获得能力提升,提高课堂有效性。如何设计好“学案”内容,决定着教师能否起到宏观调控作用,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否能得到全面发展。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1问题的由来
地理学科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强的特点,特别是其地域广阔,使知识的时空跨度较大。高一年级实行新课程,内容相当丰富,课时减少,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不但基本的教学任务难以完成,而且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高一年级,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学生缺乏学习地理的主观愿望,如果课堂再死板、教条,缺少吸引力,那地理课的教学效果就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新课程提出“要改变传统地理课程重知识轻方法、重结论轻过程的观念”。要求课堂教学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特征的课堂教学。对于教师,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由包办代替走向宏观调控,引导学生的多端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成长。
新课程指导下的湘教版地理教材的活动内容相当丰富,有“探究”、“实践”、“思考”等等。然而教材中的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探究”活动由于难度太大,导致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开展;有些“思考”活动设计的问题没有连贯性、递进性;有些“实践”活动则由于要求太多太杂使活动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困难;而最突出的问题是大量的探究活动与有限的教学时间总是矛盾重重,如何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既贯彻好新课程理念又能按时按量完成教学任务,是一直以来困扰我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对教材中的一些活动进行重新处理和设计,并对教材内容作出适当整合,最终以学案为载体呈现给学生,开展课堂学案教学。
1.2地理课堂学案的作用
学案教学的开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一次次地思考、探究,一次次地分析、归纳、总结,从而了解一些知识,掌握一些方法,在感悟中成长,在思考中创新。
优秀的学案对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做到“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学案教学给予学生更多独立思考,自由发言的机会,有利于学生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有利于学生敢于发现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有利于学生敢于运用自己与众不同的方法去探索、去求证;有利于学生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迷信不屈从于权威——书本、老师。
1.3开展学案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学案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素质,要以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育实践,不断更新知识,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另外,还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和临场应变的能力。成功的自主课堂上,教师犹如一个有着新颖意识的设计师和策划者,学生就像有着强烈参与意识的活动家和评价者,课堂气氛活跃而不吵闹,看似松散却又紧扣主题,犹如一偏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因此教师在设计学案时,一定要充分钻研教材,结合学生认知精心设计活动,对在互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好积极的准备。
1.4设计思路与框架
学案设计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其次,学案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循序渐进、分层达标的原则,这样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虽然在学习过程中会穿插教师的点拨、补充和总结,但如果学案中出现的问题太难或具有跳跃性,就不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案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因此,学案在呈现形式上,往往以“问题”为主,多留有“空白”。大多是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表现为“阅读课本……内容,思考……问题”,“阅读……图表,找出……事物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根据……资料,绘制……图”等。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设计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将课本上的陈述性知识化解成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自学,得出结论;二是利用课本中的插图,设计问题,让学生学会从图中提取信息,进行有效的逻辑推理;三是运用课本中的“活动”和“案例”进行探究,让学生学会运用材料分析问题;四是结合实际或对课本知识进行变式和再度开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灵活运用和思维拓展。
二、学案的基本构成
为了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本人一般把学案分为“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巩固提高”三个环节。
2.1明确目标,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学习目标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的依据,明确的学习目标表述,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一般情况下,学习目标的编写依据包括:课标、教参、教材、学生认知现状等。学习目标编写时最好采用“通过……的学习,理解……”,“阅读……图表,总结……”等表述方式。让学生一看就明白,他通过什么途径,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学习结果。
以湘教版《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为例,课标中关于本课的描述是“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尽管课标描述简单明了,但课本中案例较多,本节课的学习又必须结合一定的区域地理知识,因此,结合学生情况及教材,学习目标编写如下:
【学习目标】 ① 联系生活,举例说明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② 以陕西为案例,说明地形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走向的影响
③ 尝试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为某具体区域设计合理的交通线路
2.2因材施教,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
地理知识涉及面广,许多内容学习方式不尽相同,有偏重逻辑推理的自然地理知识、也有注重资料分析的人文地理知识、还有必须结合实际案例的区域地理。面对不同的内容,应结合学生认知,因材施教,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编写各种类型的学案学习过程。
2.2.1活动探究、讨论归纳
课例1:《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学习过程】
活动一:畅所欲言,举例说明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并分类
活动二:以陕西为案例,探究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① 读课本4-8、4-9分析我国地形地势与交通线路密度分布之间的关系,分析原因。
② 分组简要说明陕西省三个地形区的交通线路分布特点和形态特征,分析原因。
黄土高原: 渭河平原:秦巴山地:
③ 根据课本图4-12、4-13相关知识,推断兰州城区主干道走向,并与西安交通线路走向比较,分析原因。
活动三: 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为该区域设计合理的交通线路
在图4-14中,有A、B、C三种铁路选线方案,尝试选出相对合理的方案,说明原因。
12.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 篇十二
1.定义
示意图是用较简单的图形表示和说明某些地理事物及其形成发展过程的图形。
2.示意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示意图形象直观, 能够不断激发学生探索, 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深入学习地理知识; 示意图简明清晰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 让学生轻松学习;示意图通过与其他图像的配合,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示意图能够启发学生通过观察简单的图像发现问题, 进而分析问题, 最后解决问题, 这对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动手绘图能力, 发展智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高中地理 (人教版) 新教材示意图类型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3.1示意图数量分布
示意图根据图像在教学中作用同可分为成因示意图、原理示意图、结构示意图和景观示意图四种。经统计, 现行高中地理 (人教版) 新教材必修模块1的各种示意图及数量, 见表1。
3.2各种类型的示意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现行高中地理 (人教版) 新教材必修模块1中成因示意图和原理示意图构成图像总数一部分, 占示意图中很大一部分。成因示意图是为了达到解释某种地理事物的形成原因的目的而提供的一种教学图像。 通过阅读成因示意图, 能轻松地得出某种地理事物出现或者形成的原因。 成因示意图一般以一组既区别又有联系的图像出现, 或者由多种不同形式的图片组成。 成因示意图, 可简单也可复杂, 并且图片之间关联性很强。例如现行高中地理 (人教版) 新教材必修模块1中热力环流的形成的成因示意图, 通过简单的四个等压面的曲折变化分析热力环流的原因。 通过箭头的颜色变化和箭头指向分别说明空气的冷热和气流的流向, 层层递进, 条理清晰, 逻辑推理能力大大提高。阅读成因示意图, 要注意图像的对比分析, 对比可知各图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辩证分析地理现象发生的原因。
原理示意图也是很重要的一种图像, 这一类型的示意图对地理事物的形成及发展过程做了充分体现。 原理示意图较抽象, 图像反映的内容也多, 还包含深层次的地理信息。 阅读原理示意图, 可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图像, 从而发现问题, 并能理解和掌握图像所要反映的最重要内容。 原理示意图的教学, 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显著作用。 例现行高中地理 (人教版) 新教材必修模块1中水循环的原理示意图。 从图中很容易看出水循环发生的地域及水循环主要的几个环节, 通过箭头的大小反映水循环环节的强度, 通过箭头的指向及构成的循环可以得知水循环的基本原理。 阅读原理示意图, 要注意事物的发生及变化。
景观示意图在现行高中地理 (人教版) 新教材必修模块1是一个很突出的亮点, 它形象表示某一种景观但又对景观做一些简化而形成的理想化图像。 景观示意图再现地理景象, 为了使所要学习的内容突出, 对景观做一些修饰, 因此, 这种图像具有重点内容突出的特点, 对学生自学有很大帮助, 可提高学生自主观察图像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景观示意图的分析, 可以很轻易地读出其中包含的地理信息, 读出地理现象发生的整个过程, 并且各个过程都发生了什么, 发生了该变化的原因, 以及各个阶段的联系。 例如现行高中地理 (人教版) 新教材必修模块1中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就是一种景观示意图, 从图像中可以直观得出现象的发生。 又如从图中看出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地势变化大的山前地带, 其他河流堆积地貌也可以得出, 并且可以通过对比其形态及位置等的差别, 推出成因。 观察景观示意图, 要注意分析隐藏的内容。
结构示意图在现行高中地理 (人教版) 新教材必修模块1中出现的次数较少, 但它的作用不容小觑。 结构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组成结构的一种图像。 结构示意图直观、形象生动, 简明但传达的信息多。 通过阅读结构示意图, 可以知道某地理事物的结构是怎样的, 并且能够知道各层次分布的位置, 也可以通过观察各层次的厚度确定大小,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加深学生的记忆。 例如现行高中地理 (人教版) 新教材必修模块1中太阳大气层的结构示意图, 通过观察图像, 可以知道太阳的大气层有三个层次, 从外到里依次为日冕、色球、光球, 并且通过颜色和形状也可以发现各层次的不同。 观察结构示意图, 要注意层次顺序和各层次的厚度。
4.结语
笔者将现行高中地理 (人教版) 新教材必修模块1主要图像类型中的示意图细分为成因示意图、原理示意图、结构示意图和景观示意图四种类型。 在图像类型已分的基础上, 举例说明各种不同类型示意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和作用。 对现行高中地理 (人教版) 新教材必修模块1中的示意图的研究, 对中学地理教学起到了辅助作用,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3.高中地理必修3教案 篇十三
大洋洲(Oceania)陆地总面积约897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是世界上最小的一个大洲;除南极洲外,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一个大洲。
高中地理必修3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海洋与陆地分布的基本概况以及大陆、岛屿、半岛、海等基本概念,掌握七大洲及其分界。
使学生了解海陆形成的基本理论——板块构造学说并记住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掌握读图和用图的方法,掌握画大陆轮廓略图的技能。
3.在学习“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理论知识中,使学生认识地球表面也是在不断运动的,从而进一步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课型 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 讲授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有关海洋、陆地的基本概念及分布和七大洲及其分界,难点是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用具 自制投影片:1.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2.大陆漂移的三个阶段.3.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世界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带
教学挂图:①《世界地形图》。②六大板块示意图。
小地球仪,每个学生一个;立体地表地球仪一个。
教学提纲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一、海洋与陆地
1.海陆的分布
2.大陆与大洲
3.洋与海
二、海陆的形成
1.大陆漂移学说
2.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过程
[出示地球仪]将立体地表地球仪置于讲台上,并演示地球自转。
引入新课 这是演示地球在自转,请同学们观察地球的表面。这些广大的地区被水覆盖着,我们称其为海洋,这些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我们称为陆地。我们人类就是居住在陆地上。那么,地球上的海洋与陆地是如何分布的呢?有哪些特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章:世界的海洋和陆地。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板书)
[提问] 观察自己桌子上的地球仪,看一看海洋与陆地谁的面积大?(海洋)一、海洋与陆地(板书)
[教师总结] 1.海陆的分布(板书)
[提问] 请看教材封底的地球卫星照片,说一说从太空中看地球是什么样?(请学生描述教师总结时强调从太空中看地球,蔚蓝色,大部分为海洋水覆盖。)
[提问] 为什么地球最初未被命名为“水球”?(因为人类居住在陆地上。)
[展示投影片] 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
[提问] 北极和南极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北极为海洋、南极为陆地。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下面我们具体地学习陆地知识。
2.大陆与大洲(板书)
[展示投影片] 大陆、半岛和岛屿示意图。
[教师讲述] 讲解大陆、半岛和岛屿的概念。
[提问] 大陆、半岛和岛屿有什么区别?(面积大小和临海情况不同。)
[展示教学挂图] 《世界地形图》。
[练习] 请学生在图上指出面积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面积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指出世界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及我国的台湾岛和海南岛。
[教师讲述]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大洲。
[提问] 请同学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①地球上共划分哪几个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共七个大洲。)
②哪几个大洲主体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体分布在西半球?(亚洲、欧洲、非洲主体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与南美洲主体分布在西半球。)
③赤道穿过哪几个大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大陆。北美洲和欧洲全部在北半球,亚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④山脉、河流、海峡等常常成为大洲的分界,请在图上指出主要大洲的分界各是什么?(欧、亚两洲的分界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高加索山脉。亚洲与非洲的分界是苏伊士运河。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是巴拿马运河。)
[提问] 观察地球仪,注意七大洲的轮廓,按面积请说出七大洲的顺序是什么?(教师最后归纳:亚洲——4400万平方千米,非洲——3000万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万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万平方千米,南极洲——1400万平方千米,欧洲——1000万平方千米,大洋洲——900万平方千米)。
学完陆地基础知识,下面我们来学习洋和海。
3.洋与海(板书)
[教师指图讲述] 地球表面广大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按面积顺序,它们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提问] 观察地球仪,说出各大洋分别在哪些大洲之间?(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配合画出世界大洲、大洋略图)
[教师讲述] 大洋的边缘部分是海。海的面积较小,且靠近大陆,一般由半岛或岛屿把它与大洋隔开。有的海与大洋之间仅是海峡相连。海峡是沟通两个大洋或海与海、海与洋之间狭窄水道,它往往成为交通要道。
[练习] 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我国附近的海和海峡并在图上指出英吉利海峡、马六甲海峡与直布罗陀海峡、霍尔木兹海峡。
[练习] 完成第27—28页“做一做”。
过渡 前面我们学习了海陆的分布,那么今天的海洋与陆地的分布是怎样形成的呢?许多科学家都曾经或正在研究这个问题,他们提出了不少的学说。其中著名的是板块构造学说。
二、海陆的形成——板块构造学说(板书)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其他学说的基础上,于本世纪60年代提出的。
1.大陆漂移学说
[展示投影片] 大陆漂移的三个阶段
[指导阅读]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28—29页的`“读一读”及29页最后一段,思考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①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
②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③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证据是什么?
④在大陆漂移过程中,面积缩小的大洋和面积扩大的大洋是什么大洋?
[教师总结] 魏格纳为了研究大陆的漂移,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正是一种科学献身精神。今天人们已经接受了魏格纳所提出的“今天的海陆分布是因为大陆漂移的结果”观点。到了本世纪60年代,人们通过进一步研究,认为大陆的漂移是因板块运动造成的,从而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2.板块构造学说(板书)
[展示教学挂图] 六大板块示意图
[教师讲述]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①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被分成六大板块。(请同学指出六大板块名称)
②六大板块是不断运动的。当板块运动时,地球表面分属不同板块的大陆,便出现漂移现象。(请同学注意板块的边界和板块的运动方向。)
③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带。(配合展示投影片:世界主要火山和地震分布带。)
[练习] 课文第30页“想一想”。
[提问] 看六大板块示意图,解释为什么地中海在缩小,而红海在不断扩张?(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互靠拢,而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在相互离开。)
14.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 篇十四
课时:2年级:高一设计人:胡彦英审核人:商伟杰编号 【语】08
班级姓名学习小组日期 2013-3-8
【学习目标】
1、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3、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歌
【目标重难点】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你一招】
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以及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明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2、文体常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说白了,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
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举例来说,我们所熟悉的杜甫的《客至》《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等都是十分典型的律诗。
【学习过程】
1、合作研讨(提示:抓取典型意象)
原文解疑
(1)如何理解“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2)《咏怀古迹(其三)》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诗人感情的抒发,是否与标题“咏怀”不符?
(3)试结合诗句分析《登高》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综合探究
本文所选三首诗都作于秋天,其中两首直接写到秋景秋思,怎样理解诗人杜甫的悲秋情怀?(品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课堂检测】
1.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B.凡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破。
C.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D.诗人在此旅居已近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只有徒然面对着丛菊的第二次开放,为去年的情景而落泪。
2.下面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诗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青冢”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全诗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3.下面对《登高》一诗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联勾画出一幅秋肃天下的动人图景首联“猿啸哀”和“鸟飞回”,画面惨淡,气氛悲凉,以映照诗人心上的凄凉。
B.颔联“无边”“不尽”,使诗的境界显得广阔深远,气象万千可以看出诗人心情激荡不已:韶光易逝,长年飘泊,人生无常。
C.颈联将以上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明朗化其中“万里”与上联“的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从时、空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
D.诗人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又从白发我志不得伸归结时世艰难,抒发了诗人自己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4.文学常识填空
杜甫,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被后世称为“”在诗歌艺术上,他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形成了特有的“”的风格后人专称其为“”
5.填写下列名言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丛菊两开他日泪,_____(2)_____,独留青冢向黄昏
(3)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课外拓展】
杜甫诗鉴赏练习
1、阅读下列三首诗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研读探究
在对诗句的研读探究中进一步理解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进一步感受诗人忧国伤时的崇高品格研读的方法是抓住一些典型诗句,边读边提出问题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三首诗中哪几句景物描写最能体现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读后有怎样的感受?
(2)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在哪几首里结合得特别紧密?请从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或最深的作一评析,说出自己的理解
(3)探讨这三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这些诗,一定要注意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布置作业】
15.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 篇十五
【关键词】导学案 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69-01
高中地理新教材,改变了老教材的框架结构,再辅以图象材料,教师使用各种教学手段,要使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并不难。但调查之后绝大多数的学生仍反映:地理难学,难懂,难理解。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如何激发学习地理的创造性?如何才能“不教”呢?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其致力于导。”“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利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一种重要手段,它的精髓在于转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倡导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导学案的编写
(一)导学案编写的基本原则
编制好适用于课堂的导学案,是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编写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生本教育原则:生本教育思想是指导高效课堂的重要理论。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 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生本教育”主张“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导学案设计必须体现生本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信任学生,注意留足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
2.自主学习原则:使用导学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可操作性原则: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具体操作方案,在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指导既要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要求。如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自学完成后教师将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检查等;小组合作如何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掌握和熟识那些基本知识等,从而有效的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使导学案具有指导作用和实践意义。
4.因材施教原则:导学案的编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在集体备课后,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水平、认知结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等实际情况,设计出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导学案。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注重学习目标、学习环节的设计
1.学习目标的设计方法
学习目标是指预期学习者通过一段时间学习后的结果/行为变化,也是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应达到的质量标准。它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的依据,也是确定课堂探究内容和方式的依据。
在导学案中,学生需要通过学习目标来确定学习任务,并通过学习来检测目标的达成程度,因而,学习目标的设定应概括准确、简洁易懂、操作性强等特点。实践中,我的办法如下:(1)学习目标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关健词:用什么具体方式来学,学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2)学习目标和“导学环节”大致对应。(3)学习目标和课堂检测及课后作业要求一致。我要求:目标定什么,学什么,练什么,测什么。这样编写使导学案克服了学习难度,减少了作业容量。当然,目标确定的恰当是致关重要的,需要反复斟酌决定。(4)学生概括的重点是目标中的重要内容。
2.学习环节的设计方法
根据内容情况选择学习方式。 导学案以自主学习为主,辅之以教师指导、引导和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学习,具体的学习方式有:(1)归纳列表:用精练、醒目的表格,把很长的文字叙述简化,使其重点突出,一目了然。(2)按照地理知识体系,把分散的知识点联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树,使学生不成熟的点状思维串连成串,上升到新的高度。(3)典型导悟:选择那些对巩固重点知识有利、题型灵活、利于发展学生能力的典型题。题目要围绕本节知识点精心设计,题不在多在精,要典型,分析其解题思路,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4)图表材料导引:图表材料要求学生能添出图中主要的地理事物,主要解决图中“是什么”的问题。学生通过看书,回答每个问题,并记住这些内容,这样识记的任务就完成了。
二、导学案的使用
(一)课前设计导学案,实现预习环节。很多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如果学生连课文都没有看,就直接进入各种活动,根本不知道老师的着力点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自己的学困点在哪里。因此有必要让学生自己去看一看课文,读一读材料,议一议活动,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对所要讲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也方便了教师的悉心安排。
(二)课上交流学案,实现讨论、探究环节。通过第一个环节,学生对要学习的问题,哪些是共性的、哪些是个性的,有了一个准确的了解。把共性的问题在导学案中明确提出(如注明小组讨论完成的字样)拿出来让小组同学讨论、探究。让他们去推导、去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在这一环节中,要给学生创造交流、活动、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得到發展。
(三)讲解、归纳总结学案,实现疑难释疑环节。新课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但也并不否认教师讲解、归纳总结的作用。课堂教学重心前移,学生的问题、疑难、矛盾得以提前暴露、展现,使教师的讲解很有针对性,可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讲解时要力求栩栩如生、情趣盎然、言简意赅。教师主要从这些角度来讲解、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容易出错的地方讲解强调一下。使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了解自己,哪些地方不明白,应该怎样去学习,学生自己很清楚。这对知识的巩固提高和迁移运用至关重要。
【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推荐阅读:
高中必修3地理教案09-22
高中必修一地理教案09-22
高中地理讲评课学案07-30
浅析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学08-01
高中地理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07-10
高中地理 3.1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07-31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复习方法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