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

2024-07-30

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精选13篇)

1.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 篇一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

开 题 报 告

一、问题的提出:

1、理论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学中应当努力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现实情境”“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进行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旨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情境中,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2、实践意义: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听课调研,发现:学生不是缺少学习的资源,而是缺少学习的动力,很多学生是在老师们的反复组织教学和奖品激励下被动地去学。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我们认为,只有创设极富童趣和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兴趣和好奇心的强烈驱使下,在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下,在老师逐个递进的教学情境的引导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的掌握数学知识,积累数学经验,感悟数学思想。因为,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才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因材施教、寓教于乐,不断优化教学情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步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也是进一步深化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1.有效情境: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能实现预期目的的教学情形。2.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通过创设大量现实、有趣且具有生活化的情境,由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结论,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锻炼和发展了数学综合能力。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在国外,情境化创设手段已被广泛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的一些活动中。沙克(Schuck,1985)和渥克斯曼(Waxman,1987-88)都曾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当教师有意设置情境时,学生取得的成绩会更大,记忆会更长久,这表明:“情境化”教学的效果已被认可。另外,国外很多学派对情境创设的目的及有效创设的具体方法都有阐述,他们认为: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必须是形式多样的富于生活气息的数学活动,还认为体验数学活动比课堂听教师讲授更有意义,效果更好。所以,我们在课题研究中要借鉴这些观点,掌握创设的原则、方法,关注学生能力发展。

在国内,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不少学校课改初期就开始研究,也有一定的经验,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没能很好的落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情境创设认识的不全面。很多教师认为创设情境就是课前导入,实际上创设情境应贯穿于课堂始终。

2.只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忽视数学的本质。低效的情境常常使学生的注意力被热闹的生活场景所吸引,而缺失了数学思维的含量。

3.教师习惯性“越俎代庖”。往往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作为创设情境的依据,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比如:在教学平均数时教师引入了平均速度的概念,而学生一脸茫然,因为学生缺少有关平均速度的生活经验,就像一个小朋友没有吃过冰激凌,却让他形容冰激凌的味道。

四、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点:

1. 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与实践,使广大教师提高对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意义的认识,避免当前教学情境创设存在形式化、低效化等误区,通过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2)通过研究与实践,依据小学生年龄跨度大的特点,找到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的教学情境。

(3)通过研究与实践,继续探索和完善有效教学情境的模式,并能结合自己的教学特色最终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从而实现师生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2.研究内容:

把创设和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情境作为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围绕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开展行动研究,认真研究并解决以下问题:

问题一:什么是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问题二:教材中有哪些不合适的情境,如何改进?

问题三:低年级和高年级有效教学情境有什么区别? 问题四:如何发挥有效教学情境的价值最大化? 3.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的过程中,采用观察、问卷、谈话、类比的方法进行调查。

(2)实践法:针对课题不断在课堂实践基础上验证,并修正教学行为和策略,以提高研究的高度。

(3)案例研究法:对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同时辅以课堂观察法,学生访谈法,作业测量法等实验研究方法,以期取得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

(4)经验总结法:对实践中搜索的材料进行记录、交流、总结、提炼,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并撰写结题报告。

(5)名师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法。4.研究的创新点:

(1)加强专业学习,探讨“有效情境创设”的多种策略。实验研究中,首先注重教师的专业学习,提高教师的数学素养。课题组的每一位成员,不仅要学习“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方面的理论专著、案例,探讨与之相关的多种策略,还要学习中外教育篇章,拓宽专业视野,让自己拥有最新理念。

(2)开展课题研讨活动,为“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搭建平台。

数学素养提高了,对“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的研究才能深入,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①开展“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教学研讨会,为教师搭建展示、研究的平台。

②开展中心教研组“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活动,为教师提供交流、学习、提升的机会。

③开展“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赛课活动,感受有效情境创设策略的多样化。

(3)注重教师体验,加强网络教研平台的使用。

在网络教研平台上建立“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工作室,成立“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协作组,把平时教学中与该课题相关的心得体会、教学反思及时上传,实现思想共享,共同成长。

五、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基础与分工:

1.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基础:

该项课题研究的主要负责人是@@市@@区教研室的教研员安淑娟,她是省级骨干教师、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市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市创造学会成员、区“名师”、区“新课程课堂改革讲师团”成员,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管理组织能力,先后于2008年、2010年、2011年参与了《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实验与研究》、《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青年教师培养的制度、方法研究》等课题的试验研究,并于2010年、2011年、2012年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试验成果得到上级及兄弟学校的赞同与一致好评。

参与该项试验的@老师是@@区小学数学教研员,事业心强,喜欢钻研,2014年所做省课题《抓住数学本质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的研究》已顺利结项,2015年所做区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策略的研究》已申请结项,2015年“一师一优课”活动中,执教的《因数与倍数》获省二等奖,在2014年市优质课比赛中获优秀辅导教师奖;@@两位老师均是市骨干教师,中小学一级职称,多次参与省、市级课题的研究,并在@@市历届优质课大赛中获一等奖;@@老师锐意进取、见解独到,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并多次在区、乡级优质课大赛中获奖。2.课题组成员分工:

组长:@@(负责课题的整体规划、主持课题全面工作)

副组长:@@(收集资料,剖析现状,设计各教研组课题活动方案)

成员:@@(进行实践研究,撰写案例分析并作好课后反思)

六、实验设施与经费保障:

课题组成员所在单位均为市、区级名校,硬件设施齐全、资源设备先进,并具有完善的科研制度,详实的试验方案,能保证试验的顺利进行。

1、资源优势:学校具有较充分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关的课程理论及实践的书籍和报刊等资料,拥有相当成熟的校园网络平台。

2、经费保证:学校具备满足课题实施的经济条件,并将不断增加对科研工作的经费投入,真正发挥科研的先导作用。

七、研究安排与预期成果:

1.研究安排:

第一阶段(2016年6月-7月)为前期调研、搜集资料准备阶段。调研对象主要是面向教师,学生和家长。调研方式可以是随机访谈,可以问卷调查,也可以是教学观摩。调研结束后,进入相关资料的搜集阶段,有甄别的为实际研究操作过程搜集具有指导性和教育权威性的资料、文献,为后期课题实施和结题工作提供广阔的技术支持和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2016年8月—2017年1月)为分段实验,逐一实施阶段。此阶段为课题组工作的重要阶段。我们课题组将小学一至六年级按学段分为低中高三段,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心智能力,逐步开展研究工作,并对研究过程中教学案例和活动细节及研究心得感悟详细记录,为阶段小结和结题报告提供第一手资料。

第三阶段(2017年2月—2017年5月)为阶段小结阶段。此阶段为课题研究的关键阶段,因为后期结题有没有理论高度和教学实践指导意义,有没有推广价值,就取决于此阶段。我们课题组将认真全面整理前阶段的资料,归纳总结研究经验,并再次对照相关资料和文献,旁征博引,查漏斧正,然后再社会调研,实践论证,并请教相关教研专家指导,书写阶段中期报告。

第四阶段(2017年6月—8月)为整理、上报阶段。前三个阶段工作都已顺利完成,课题组就要全面细致的对研究过程中的所有资料,笔记加以归类整理,建立课题研究档案袋,按相关规定整理成册,对研究过程中的积累的经验和成果,要结合阶段小结报告,补充和完善,并请教相关专家指导修正,最终撰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课题研究报告,报送上级课题研究领导小组。2.研究举措:

(1)通过较为系统的研究,使学生通过教师有效情境的创设,更加喜欢学习数学知识,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去,从而更加全面地掌握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积累更加全面、系统的数学经验和数学基本思想。

(2)通过研究与实践,使教师们能重视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和利用,努力探求创设和利用教学情境的有效途径和模式,并能结合实际教学反复实践与验证,最终形成个人教学能力和特色,从而达到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双赢目标。

3.预期成果:

通过研究,努力探索出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情境方法和策略,收集一整套有效教学情境的教学案例,归纳整理出系统规范的操作指南,再推广到全区各个班级的数学课堂之中,提高全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将在老师有效教学情境的引导和启发下,学习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参与程度越来越深广,数学综合能力也越来越强。

呈现方式:主件:三份报告

附件:教学设计,反思,调查表、教学案例、论文等

2.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 篇二

一、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生活有多么广阔, 学习的天地就多么广阔. 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 就是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 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 数学的头脑去观察生活, 观察身边的事物, 学会数学地思考. 如教学《观察物体》时:谈话:同学们喜欢拍照片吗? (学生回答) 好的, 我们就来玩一个拍照片的游戏吧! (教师示范: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架起一架“照相机”) . 仔细观察, 你拍的照片里有些什么? (边说边做些整理仪表的动作, 并摆好姿势) 谈话:还想拍吗? 好的, 请同学们转过脸去, 再拍一张教室后面的照片.

谈话:刚才每名同学都拍了两张照片, 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你拍的两张照片都有什么吗? 提问:同样都是在教室里拍的照片, 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二、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 也是师生进行心理活动的过程;不仅仅是学生认知的过程, 也是师生情感交流、意志磨练、个性心理形成的过程.

一般来说学生比较爱听故事, 将数学知识溶入趣味性强的故事之中, 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采用这种方式, 学生的情感最投入, 积极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 陶行知先生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 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 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如教学《认识人民币》可让学生玩超市购物游戏, 扮演顾客和售货员. 再如:什么叫“一元超市”? 学生平时都见过这样的超市, 知道里面的东西全都是一元的超市叫“一元超市”. 活动中让学生一起来看看小羊们都买了什么? 喜洋洋要买一元的皮球. 它的钱能买到一元的皮球吗? 学生回答:能. 因为他们知道喜洋洋他准备的正好是一元. 再问:美羊羊准备的都是一角的纸币, 现在她可着急了, 他的钱能买到一元的娃娃吗? 学生都回答“能”.教师问;怎么想的? 让学生一起帮美羊羊数出10 张一角. 这些情境创设, 让数学知识恰到好处地显现出来,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在运用中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

三、创设有诱惑力的悬念情境

悬念设置于课的开头, 可以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悬念设置于课的结尾, 则具有“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 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 小学生好动好奇又好胜, 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悬念.

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中,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 并且知道三角形根据角的不同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现在你能猜出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形吗?

(这时, 教师呈现一个三角形, 只露出一个角)

生1:我猜是锐角三角形.

生2:我猜是钝角三角形.

……

学生争执不休.

这样的设计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 从而掌握知识.

四、创设有空间的想象情境

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 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那就是人的想象力, 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 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 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 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 如教学《观察物体》时:

谈话:同学们还想拍照吗? 我们再来为小猴拍照片好吗?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拿出课前老师让你们保管的玩具猴, 让它面朝着黑板坐好.

谈话: 再请每名同学从信封里拿出四张小猴的照片, 我们来为小猴“拍照片”. 来, 拿起你的“照相机”, 开始—拍!

反馈:你是在小猴的哪一面为小猴“拍照”的? 你拍到的“照片”是哪一张?

提问:同一个小组的同学, 为同一只小猴拍照片, 为什么拍到的四张照片都是不一样的呢? 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谈话:同学们想换个位置为小猴拍照片吗? (学生回答) 在每次换位置后, 要先想一想, 在你的位置上为小猴拍的“照片”应该是哪一张? 拍完了在小组内说一说.

五、 创设有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 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 让学生付出一定的智力代价, 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学习活动. 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贴有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 我看见了就记住了, 我做了就理解了. ”这话很富有哲理.

如《认数》中:谈话:看到小朋友数小棒数得又对又快, (出示2 捆铅笔) 小朋友你们猜一猜, 老师带来了多少支铅笔? 你是怎样数出来的?

小番茄也带来了许多铅笔, (出示3 捆铅笔) 你知道这是多少支吗? 你是怎样知道的?

小辣椒也带来了几捆铅笔, (出示6 捆铅笔) 你知道是多少支吗? 蘑菇宝宝带来的铅笔更多, (出示10 捆铅笔) 请同学们十支十枝地数, 看看一共有多少支?

请小朋友围成小小组, 先在小组里数一数.

数完后, 提问:蘑菇宝宝有几个十支铅笔? 10 个十支是多少呢?

组织学生交流:那么10 个十是多少呢? (贴出:10 个十是一百) 一百里面有几个十呢?

3.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与利用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情景;实践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362-01

一、课堂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根据数学课堂时空的受限性,条件的受制性,以及教学活动的独特性,我们可以断言,数学课堂里几乎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性活动。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课堂里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呢?答案是否定的。数学课堂里不仅能而且应该成为培养数学实践能力重要阵地。因为即便没有真正意义的实践性活动,但可以创设“虚拟性”的实践活动,那就是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虽然还是在“纸上”的,虽然还是“假设”的,但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题例教学,解题训练。——这一点,其实也是当今课堂的“现实”之一。那么在“虚拟性”时间活动中应该注意哪些呢?首先,学生应该基本理解掌握从教师传授得来的或者从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感悟、总结得来的知识,在此前提下,才可进行实践训练。比如要让学生进行分数除法计算练习,必定是在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探究后总结出“一个数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计算法则后,并进一步强化理解分数除法计算应注意的三方面:被除数不变、除号改为乘号、除数改为它的倒数,之后在进行练习。其二,设置的训练性题目,要有层次性、综合性。先讲层次性,由难而易,由浅入深,从局部到整体,从分步到综合,这依然是层次性练习应遵循的不二法则。再讲综合性,这最接近实践,即便是“虚拟”,也应有实践的味道。比如教学一年级“生活中的数”,可在课上创设打电话的情境,从而展现出电话号码、生日聚会上物品的数量、价钱以及参加活动的人数等生活中数的信息,且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说一说、猜一猜、算一算”的实践。这样的实践,就进一步促进了知识的内化。另外,虚拟性实践训练时,要面对全体,更要加强对个体的指导,而且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

二、课内教学延伸至课外活动

(这部分哪有讲到创设情境在数学课堂中的应该啊!什么是创设情境啊!!要创设哪些情境?创设什么样的情境?)

并非在作文中才会出现提笔忘字、无话可说,在数学中同样而且经常地会出现类似的情况。特别是在离开课堂处于纯粹的实践活动中,大部分学生起初都会无所适从、迷惑茫然:要干什么?要应用那些所学知识?要从哪一步做起?要达到什么目的?甚至连所学过的知识也忘得几乎一干二净!而如果经常出现这种现象,那么就基本失去了数学活动的意义。因为不能达到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目的!出现这种情况,原因较多:既有可能是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也有可能是“虚拟性”训练偏离了实践的实际,更主要的原因是让学生走出课堂参加真正意义的具体实践的次数太少、时间太短。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是变活了,可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实践应用局限于老师预设的过程与结果之中,实践能力发展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余文森语)。因此,把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活动,把解决问题拓展至实际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和无比的迫切。所以,是马还是骡子,要拉出来遛遛才知道。只有实践,才能检验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只有实践,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只有实践才是检验学生是否具备数学实践能力的标准。正是基于这些,在教学完某方面的知识后,需要组织开展一次真正意义临近于实战的实践活动。比如在教完“圆的周长”后,我把学生带到学校环形跑道让他们测量起跑线——还在教室时,那是摩拳擦掌、信心满满,可一到跑道,懵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正合其情其景:忘了所学,不知所以!好在基本知识掌握牢固,“虚拟”训练扎实到位,所以在老师适当的引导下,能准确计算、分工合作,顺利完成这一实践性任务,数学实践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而在完成“百分率”教学之后,我把学生带到学校草地进行配制农药实践。在面对浓度都为10%、质量均是10千克的两个半桶药水(橙汁为药液,生不知情),在了解把一桶浓度稀释为5%、另一桶浓度提高为40%的配制要求后,学生基本不再慌场,而能通过分析得出应该运用加水与加药的策略,再运用所学计算出加多少水和加多少药,最后计量添加,完成了实践任务。真正的实践过程是感性的,学以致用的理念、知识系统的综合、体验的紧张与愉悦,那真是“点点滴滴,尽在心头”。

总之:我们从经验开始,到实践中应用,在此过程中去观察、探究、发现、体验、感悟,伴随着愉悦的内化了的收获,去训练,去强化,去“虚拟”实践。我们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教师也践行并实现着“培养、提高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行而交互的这两种实践,正是我和我们的教师们所致力追求的。理想很美好,现实也很丰满。我们也清楚地知道,并非靠一种虽然行之有效的宏观的教学模型就能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 原来情在浓处短,趣于淡处长;要从大处着眼,更要从小处着手;所有的归纳总结,都莫如“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这句话精彩而令人警醒的真正内在含义。

参考文献:

[1] 刘秀英.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策略研究.《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上旬)》2012年 第11期.

4.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 篇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学生的思维发育有很大促进作用。长期以来,小学教育中数学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教师及学生都很重视数学。在新课标背景下,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教育的需求,要想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只能应用新型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应运而生。通过情景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小学数学课堂更具效率。情景教学在我国发展尚处于开始阶段,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才能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通过有效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人类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促使人类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同样,学习一门知识也需要学生对这门课程充满好奇心。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数学教师根据课本知识制作教学提纲,并根据提纲内容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整个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毫无新意可言,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讲解同样的知识也会感觉到很无趣,更何况在讲台下听讲的学生了。这样的数学课堂毫无效率可言。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小学生不断思考,而在这种传统模式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小学生的思维不会活跃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慢慢地学生会感觉听不懂,久而久之,就会对数学课堂失去兴趣。情景课堂中教师通过设置各种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会对各种情景很感兴趣,学生在情景中学习不但不会感觉到枯燥,还会感到很有趣,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求知欲及好奇心,好奇心有了,学生就会自觉的去探索学习数学,数学课堂的效率会明显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更好。例如,在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部分《乘法》的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手段,在课堂上向小学生展示动画,站成六排四列的学生除了可以用6+6+6+6的方法计算人数之外,还可以用6*4来计算,帮助小学生认识到有些加法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就会感到好奇有趣,认识到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共通性,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

二、通过有效情景的创设,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教学的成功与否不能仅仅取决于教师或者学生单方面,而是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同配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至关重要,有效的师生互动可以帮助小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帮助教师更好的了解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数学教师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指导。情景教学可以有效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教师在创设情景的时候可以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对什么样的情景比较感兴趣,积极采纳学生的建议,在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可以加强师生间的联系。教师在创设情景的时候将小学生的想法融入其中,在课堂上进行情景表演时,学生发现自己的观点被教师采纳,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生也会积极参与到情景课堂中,学生会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师生间的互动也会得到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也会更加亲密。通过情景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师生间的共同问题,师生间的互动也会越来越多,共同创设高效课堂。例如,在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部分《认识钟表》部分的教学中,第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是要帮助小学生认识钟表的各部分,数学教师可以拿着一个钟表向小学生提问,“钟表有几个指针?”“钟表的每个指针分别是什么意思”。小学生的表现能力都比较强,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都会争先恐后的踊跃回答,这个互动过程既锻炼了小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帮助师生之间相互了解,增强了师生感情,活跃了课堂氛围。由于小学生的能力有限,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因此,教师应当有意识的进行指导,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学习意识。

三、通过有效情景的创设,突出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生活中的应用随处可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不感兴趣,原因在于很多学生不知道数学的用途,当教师通过创设现实情景,突出数学的用途时,学生自然会对数学感兴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极其广泛,小到平时的买东西购物,大到航天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的应用,在小学阶段设计情景主要突出一些生活中的基本应用就可以了。简单的加减乘除在我们生活中基本天天都可以用到,数学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活中买东西的情景,并且告诉学生学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这样学生了解到数学的作用之后,就会更加努力学习数学。数学教师根据生活情景进行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小学生的听课效率也会更高。数学是一门研究性学科,更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抓住数学的应用性特点可以更高地进行教学,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数学课。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部分《加与减(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日常生活情景,如在超市中,分别由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的学生扮演顾客,有的学生扮演收银员,通过计算顾客购买商品的总价钱来帮助教学。超市购物是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一个场景,这种场景不仅会使小学生产生亲切感,而且还可以有效帮助小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

四、通过有效情景的创设,提高教师的挑战性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教师的教学方式已经形成了固定模式,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对于数学教育工作者来说必然会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对于数学教师来说,教学方法已经很成熟了,在当今教育模式下,要改变教学方法必然要付出很多,教师要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小学教师的水平有限,要想突破自身的教学情景必然面对诸多困难,教师在面对这些困难的时候必然会不断学习,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很多教师对于创设情景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只有不断挑战才能创造新的辉煌。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中有一课为《认识图形》,在学习这一章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常见的图形,长方形是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图形,教师可以引用课桌作为工具进行教学,问学生,“课桌是什么形状?”学生回答:“长方形”,教师问:“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长方形每个边都是九十度”。通过情景教学可以让教师发现生活中的事物,提高对教师的要求,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五、结语

5.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 篇五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以“现实性”为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以“针对性”为情境创设的实质内容,以“趣味性”为情境创设的情感目标,以“思考性”为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以“探究性”为情境创设的发展需求。这样,才能创设出符合学生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才能使学生在现实、有趣,具有针对性、思考性和探究性的有效情境中快乐学习。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情境创设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不仅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使学生较容易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一、情境创设要有现实性

情境的创设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因为教学的需要而随意捏造情境。创设情境要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最感兴趣。创设教学情境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而有所区别: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更愿意接受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触摸到的事物,颜色、声音、动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因此,教师要多创设生动的童话故事、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等情境;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更愿意接受与自己有关的生活环境中能直接或间接看见、听说的事物,也可以是与他们自己或同伴密切相关的事情。对于这一学段,教师既要安排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更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我发展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情境,尽量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案例:《一位数乘两位数》练习设计

师:江老师上次到商店里去买衣服,看到裤子标价10元,上衣标价11元。老师现在想买3套,一共需要付多少钱?大家能口算就口算,当然也可以列式计算。

(学生自主列算式或口算解答,教师巡视辅导)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生1:江老师一共要花63元。

师:那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1:我是把每件裤子和衣服的钱加起来,然后乘以3,即(10+11)×3=63(元)。

生2:我是先算了3条裤子共要10×3=30(元),再算三件衣服共需11×3=33(元),最后把裤子的钱和衣服的钱加起来30+33=63(元)。

师:这两种方法都不错。

本案例中,教师将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教师选取了生活中鲜活的数学内容,创设了现实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二、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观察和操作、猜想和验证、思考和分析、归纳和抽象等数学活动的开展,经历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解决问题到进一步应用和拓展数学化的全过程,使学生头脑中的那些非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为科学的结论。

在《分数初步认识》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有针对性的训练:“老师这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请击掌回答。”学生“啪―啪”击了两次掌,用两下整齐的掌声回答了我的问题。“那么,老师这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呢?学生“啪”击了一次掌,异口同声地回答:“一个。”“如果只有一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呢?”学生不由自主地说出:“半个。”我肯定了大家的判断:“对,是半个。那么,半个该怎样写呢?小朋友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一个桃子的一半吗?”这样,学生对分数就有了初步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从整数到分数的过渡,对于学生来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本案例中,教师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引出分数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趣味,使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

三、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

教师的情境创设要紧扣主题,尤其要富有趣味性,能反映儿童熟悉的生活经验或能够理解的科学道理,并且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用字母表示数》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多媒体动画出示一个魔盒,学生输入一个数,这个数经过魔盒的加工,出来的便是另一个数。如输入“20”,出来“2010”;输入“87”,出来“8710”……学生经过几次尝试后,发现奥秘:魔盒是按一定的关系加工数的,输入“b”,便出来“b10”;输入“m”,便出来“m10”……通过魔盒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输入“b10”之后“m10”就是结果,而在输入的数与输出的数的不断变化中却又存在着不变:出来的数总是进入的数加10,魔盒是按“b10”的关系式进行加工的,即“b10”又表示一种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情绪的积极与否直接影响到建构的效果。魔盒的情境创设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促使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当然,魔盒只是一个道具,而这一道具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解决了认知的难点。这样的情境创设新奇有趣,应该多在教学中加以运用。

四、情境创设要有思考性

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是要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这就要求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和活动,必须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能激活学生的认知,引起学生广泛的联想和思考。

例如,在讲授《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时,课堂结尾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下课前,我们一起玩一个游戏好不好?今天,请同学们按要求离开教室。老师出示一张数字卡片,如果你的学号数能被卡片上的数整除,你就可以走出教室。

游戏开始,老师出示第一张卡片2,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走上讲台,依次说出一句话后离开教室。当学生们跃跃欲试的时候,老师出示了第二张卡片0.5,这时有3位同学一下子冲到讲台前,见其他同学没有动,想了想,又走回了自己的座位。老师让学生讨论:他们为什么又走了回去?学生结合整除应具备的条件,说明了理由。接著,老师出示卡片3和5,学生按同样要求依次走出教室。最后,还剩下学号是1,7,11,13,17,19,23,29,31,37的10位同学。

师:你们为什么不走呀?

生:因为我们的学号数不能被那些整数整除。

师:老师这里只剩下一张卡片了,怎么办?

生:老师你给个“1”,我们剩下的同学就都可以走出教室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任何自然数都能被1整除,任何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1是任何自然数的约数。

老师拿出一张大大的1,笑着请最后一部分同学走出教室。

这堂课的结尾创设了“动脑筋走出教室”的游戏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所学知识,增强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情境创设要有探究性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和强化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和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思维。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和活动,应该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动机。

案例:《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片断

上课时,老师拿着一捆共136本的课外读物,从容地进入课堂。

同学们在猜想:老师让我们看课外书了。

师:这36本课外书我要分给三个小组,第一小组分得这捆书的三分之一,第二小组分得这捆书的六分之二,第三小组分得这捆书的九分之三。同学们说说看,这样的分法合理不合理?谁分得多了?谁分得少了?结果分完没有?

本案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开始自己去猜想、思考与尝试,各自进入了探究的状态,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画线段图,一会儿测量,一会儿皱眉思索,学生感到很有兴趣。最后,大家一致认为,三个小组分的一样多,但同时又产生了困惑:为什么会一样多呢?之后学生经过新一轮探究,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参考文献:

6.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 篇六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缺乏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我们的课堂教学情境要针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为出发点,创设出适合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创设让孩子们都饶有兴趣,越战越勇的真实情境。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创设情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谈几点认识。

一、注意教学情境的特点

1、教学情境要有针对性。

就数学学科而言,创设有针对性的情境,就是要紧扣有关数学学习内容设计问题情境。情境的设计的针对性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对教材的认真钻研,把握教材内容的“数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抓住其核心和关键提出有关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一些数学知识的“原型”问题的把握,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例如,可以根据生活的“合并”,“求剩余”的活动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并理解加、减运算的实际意义;教学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时,也可以先设计有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学具操作解决问题,再

根据操作过程抽象出有关的算法。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并进行数学化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2、教学情境要有目的性。

在大家都投身于开展课堂教学研究,落实新理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们都努力创设教学情境,课堂开始变得活泼,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多提高。同时,也要冷静思考,分析,反思一下课堂教学情境是否与教学目标相吻合,对于目前课堂教学滥设情境这一现状,顾汝佐先生指出:情境设计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

3、教学情境要有挑战性。

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技能,而在于技法,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技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好的教学”应该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必须有挑战性,教师要处理好问题的难易程度,要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向学生提出由挑战性的问题,并不意味着要难倒学生,而是指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能发展水平,尽可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要通过提出由挑战性的问题,刺激和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并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需要经过努力不断克服困难才能获得成功,既要让他们“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

4、教学情境要具有趣味性。

我曾经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孩子们,今天聪聪、明明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愿意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一节课下来,从兴高采烈到无精打采,课件呈现:首先是聪聪头像的复习题,其次是明明头像的例题,再次是聪聪头像的巩固练习,最后还是明明头像的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聪聪和明明的头像。

学生对这样的情境十分“不买账”,这个情境脱离了数学课堂的实际需要,成了一种形式,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几乎没有什么价值,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

5、教学情境要有真实性。

用什么样的情境来呈现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出适当的选择。对于小学生来说,虽然不同的个体,其认知发展,情感和意志要素不完全相同,但相同年龄段的学生却有着整体上的一致性。一般来说,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颖”的事物,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开始对“有用、又挑战性”的任务更感兴趣。我们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应尽量于学生的上述心理特点相适应。另外,还应注意选材内容及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二、把握情境创设的方法

1、故事情境,引人入胜。

小学生都是故事谜,把知识融入故事中,配上色彩鲜明,感染力强的多媒体课件,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学一年级“比一比”时,可以这样设计:在音乐中讲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分别显示小兔、小猪盖房子的画面景物,然后请学生观察美丽的画面,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各有多少?想把什么和什么比一比?学生的注意力被动听的故事、美丽的画面所吸引,兴致盎然。

2、悬念情境,激发好奇。

好奇心是对所发生的新异事物感到惊奇,引发疑问,进行探索的心里倾向,是小学生的重要心里特征,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心理产生了悬念。这种疑制成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情趣。

3、操作情境,引导探索。

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索、寻找规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课本第45页“用3根小棒可以摆出1个三角形,摆两个这样的三角形最少要用几根小棒?摆3个呢?用10根小棒最多能摆出几个正方形?”我让学生拿出学具袋里的小棒,动手操作,认真思考,再引导学生想想“最少”是什么意思,学生很快想出来方法,用小棒把三角形连起来摆放,可以做到最少,并且掌握了规律。接着,用同样的方法用10根小棒摆出了3个正方形。

4、游戏情境,妙趣横生。

数学游戏是把学生引入“乐学”大门的好形式。如:教学课本“小动物回家”的练习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队,分别是小鹿队、小兔队、小狗队、小熊队,老师在四个队各放了一些不同答案的算式,各队队长带着动物头饰(头饰上有号码),带领小队成员分别到四个小组中寻找和头饰上号码向对应的算式,小队之间进行比赛。这样设计,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调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创造解决问题的办法。

7.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 篇七

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 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下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的要求, 也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的真正参与, 因此, 受到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的青睐。但是就目前来看, 虽然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在应用情境教学, 也成为了我们很多教师教学的一种特色, 但是就时效性来说, 部分数学教师课堂上的情境教学缺乏深刻的思考而仅仅是流于形式, 这样不仅不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反而会削弱我们的教学付出, 降低了时效性, 因此, 对于小学数学科学开展情境教学还需要我们做出大量的努力。那么, 怎样有效地来开展小学数学学科的情景教学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创设充满趣味性的情境, 为学生有价值的学习提供平台

所谓有价值的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够收获相关的学科知识, 同时又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即学科素养。对于小学数学学科来说, 我们有效地教学不仅仅是学生学完了知识后能够解题, 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掌握解题的思维, 能够自己独立地解决变化了的问题, 这才是真正地学会了、学透了。

因此, 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创设相关情景, 不要仅仅把这种情境作为灌输知识的途径, 而是要把它设计成能够使学生感兴趣, 并且使学生能够参与到其中来的一种模式, 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主动学习, 小组合作, 在感受数学魅力的同时能够收获知识, 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 这就为学生学好小学数学提供了有价值的学习平台。

二、创设情境要注意联系生活

小学生的知识积累还相对薄弱, 而数学知识又是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要求较高, 所以我们在设计情境时要结合学生当前的认知特点。生活是学生最为熟知的, 也是最有发言权的, 所以结合生活来安排设计情境非常有利于学生对于相关数学知识的学习、吸收。

据此, 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要善于把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降低学生对于知识理解的难度和加深对于知识理解的深度, 这样学生就能够由表面的、具体的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同时, 也能够使学生对于数学学科产生更大的兴趣, 进而提升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创设“发展性”情境, 从“被动接受化”到“探究化”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 而不单纯依赖教师讲解获得。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充分调动学生手、脑、眼、耳、口等多种感官直接参与学习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化的问题情境中学习, 不仅解决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等问题, 而且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完长方体、圆柱体等规则形体的体积知识后, 我安排“土豆的体积怎么求”的数学活动, 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4人组, 要求学生动脑筋想办法, 齐心协力计算土豆的体积, 有的说把土豆看作近似圆柱体, 在心里作适当“割补”, 测量出它的底面半径和高进行计算;有的说将土豆蒸软后, 捏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量出长、宽、高, 可粗略地计算这个土豆的体积;有的说将土豆放入装有水的长方体容器中, 水面升高部分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教师与学生一起小结评议解题策略的最佳方案, 然后布置学生运用手中已有的材料, 测量土豆的体积, 要求简便易行、科学准确而又不浪费。这样的实践活动, 教师为学生创造了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 而是让学生活用教材中的知识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想, 实现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拓宽, 能使学生多渠道、多方面接受信息, 增加实践和运用的机会, 如取样分析类比、等积变形、代换思想等, 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在这样的场景中解决问题, 不同的思路尽可能地出现并进行碰撞, 又在观察、讨论、实验中相互接触, 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尽显学生的潜在能力, 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挥, 群体学习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及交往理念也都有了发展。

四、创设符合真实生活的情境

情景式教学模式因为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在现代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地被广泛地应用, 但是有些教师为了达到教学效果往往忽略情景设置的逻辑性, 甚至有些情境的设置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严重不符的, 这对于学生的认知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甚至会给学生在某些方面的认知出现误导。例如, 在一年级阶段给学生呈现知识点“几和第几”的区别时, 有的教师就以学生知晓的身边的小动物为例进行了情境的设计:在四中动物赛跑的情境中, 结果是小鸡跑得最快, 其次是小猫、小鸭, 最后是小狗。这样的教学设计情境很快就引起了小朋友的质疑, 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认为小狗应该是跑得最快的, 所以结果应该是小狗是第一名。这样我们的情境就失去了设计的原始目的, 而且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因此, 我们在情境设计时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总之, 现代教育的发展给我们小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如何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不断完善和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是一个永远值得反思的问题, 只要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够把我们的教学做得越来越好。

摘要:数学情境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的重要源泉, 是沟通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善于创设有效情境, 以揭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学生的思维过程。

关键词:情境,实效,小学数学

参考文献

[1]柳桃珠.小学数学利用生活情景教学策略浅议[J].吉林教育, 2010 (14) .

[2]赖宝珊.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景的创设[J].考试周刊, 2010 (33) .

[3]沈晖.浅谈创设生活情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 (8) .

[4]李玉龙, 邓芙蓉.论小学数学情境及其有效创设[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0 (2) .

[5]严日寿.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 (8) .

8.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根据新课标改革的指导思想,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现实的场景下学习和体验数学。进行情境教学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有效情境的创设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瞬间变得活跃起来,这种方式不但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本文就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1.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益处

1.1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学科,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场景,可以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学习“分数”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教学情景:乌龟和兔子进行赛跑,在一分钟内,兔子跑了200米,乌龟爬了10米,试问乌龟爬的距离是兔子的几分之几?通过情景创设,把枯燥的分数运算变得生动、活泼,学生的参与度也大大提高。

1.2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小学是数学学习的入门阶段,小学生的心智发育不成熟,学习思维能力较弱,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强。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概念性的知识让小学生感觉无从下手,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学生从学习的困惑中走出来,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冰冷的课本,而是充满活力和趣味的数学知识。学生能够轻松地接触和了解数学知识,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

1.3创设情境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生活中处处都渗透着数学思想,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地情境创设,把生活和数学结合起来,长期以往,学生就养成了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好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4创设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数学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解题思路灵活多变、解题方法多种多样是它的显著特征。在进行课堂情境创设时,教师要注重探究性情境的选择,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迸发出创新灵感。

2.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地创设

2.1情境创设需要有明确的目标

每一个教学情境的创设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进行情境创设时一定要把握这一重要原则。在学习“乘法运算”这一章节时,可以进行如下情境创设:全班40名同学一起去动物园玩耍,已知门票价格是20元/张,求一共花了多少钱?

2.2情境创设要联系现实生活

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时,一定要使创设的情境贴合生活实际。在学习“除法运算”这一章节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小明家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姐姐和他共六口人,妈妈买了一个西瓜回家,试问怎么切才能保证每人所吃的块数一样?每人能吃西瓜的几分之几?

2.3情境创设要以数学知识为依托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因此,教师必须谨记:情境创设要以数学知识为依托,试问,如果脱离了数学知识,那么情境的创设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教师将这样的教学情境引入课堂:小明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奶奶让座,这一举动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这样的教学情境在数学教学中就完全没有意义。

3.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地创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完成的,教师需要经过慎重地考虑,以便选择合适的、恰当的教学情境。具体来说,在进行情境创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情境的创设要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纳入考虑范围,在进行教学情境创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保证所创设情境中的知识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其次,情境创设要为数学教学服务,在进行教学情境创设时,要保证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情境中,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行数学学习;再次,情境创设的目标就是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地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变得活泼、生动起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要注重所创设情境的趣味性和针对性,使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真正学习到数学知识。

总之,情境创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常用手段,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来。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小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改进了教师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地促进了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振国.浅谈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J].新课程(小学版),2013,(2)

[2]瞿竹荣.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3,(5)

[3]魏明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J].新课程导学,2013,(26)

[4]潘少琼.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J].文理导航(下旬),2013,(6)

9.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 篇九

数学网论文摘要: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发现利用媒体创设情境,能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学生会全身性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因此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有机结合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改变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就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从而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媒体创设情境;数学课堂;激发兴趣;创造性思维;充满活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堂教学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愿意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也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利用媒体创设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的各种情境,以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21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改变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从而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一、利用媒体创设情境,有利于引入新课。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精彩的数学课,往往有一个成功的开始。课堂导入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唤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和建立知识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方式。”它是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第一个环节。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精心设计的导入,能触动学生心弦;立疑激趣,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求知渴望,从而情绪高涨、精神振奋地投入学习,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在讲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自己拍摄到的自行车、摩托车的停放过程。让学生观看之后,再让他们探讨:为什么把它们的两个轮子与支撑架三点着地就能把其停稳当呢?相反,支撑架收起之后能使它们还稳定的站立吗?在此案例中,教师以学生所熟悉的身边具体事例为依托,引入新知识。教师的设问也恰到好处,充分发挥了“激其情,引其疑”的作用。教师从学生熟知,却又不能做出恰当的解释的身边事例导入,就能使其求知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由此可见,在多媒体课件中选择身边事例为情境导入时应“当其时,适其时”,才能使我们精心创设的导入情境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种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脑、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这种交互式的计算机技术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了条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二、利用媒体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学习的向导,也是学习的主要动力。作为数学教师,应该把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作为基本要求,为了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乐而忘返,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创设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爱学”、“乐学”,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学《奇妙的图形密铺》时,教师力求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做中发现、在做中感悟、在做中自主建构起对密铺图形的认识。为了突出常见的平面图形中哪些图形可以进行密铺这一重点时,教师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方法,利用教学设备白板,让个别对电脑操作比较熟练的学生上讲台进行图形密铺的实际操作,而让其他学生观察并欣赏在电脑上设计的图形,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极高,抢着想上机操作来展示自己的才能,当学生操作完后进行演示并说说哪些图形能密铺,哪些图形不能密铺,教师再逐次演示其他图形的密铺情况,让学生观察总结,这就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能力,从而也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接着教师课件出示各种图片,让学生欣赏大师的创作,带学生进入埃舍尔的艺术世界,对图形密铺的知识了解的更多而充实自己。因此学生在这种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既获得了知识,又获得身心地愉悦发展。

三、利用媒体创设情境 ,有利于丰富知识面

数学不是一门孤立的科学,孤立主义的数学文化,一方面拒人于千里之外,使人望数学而生畏;另一方面,又孤芳自赏,自言自语,令人把数学家当成“怪人”。如何使学生热爱数学,就需要教师传播优秀的数学文化,让数学教学变得生气勃勃、有血有肉、光彩照人。例如,在讲《圆的认识》这一课时,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地为学生展示圆在人类历史、生活、文化、审美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比如:“圆与桥梁设计”“圆与中国剪纸”“圆与中外建筑”“圆与著名标志设计”等,让学生欣赏“自然中的圆”,欣赏“人文中的圆”,让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用数学的眼光解释生活中圆的应用,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让学生的数学成长与美丽同行。在本节课的实践中,学生对圆的认识、圆的美丽有着深刻的感悟,觉得数学课堂丰厚有趣,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地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学生觉得数学非常平易近人,不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多种能力,这样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这种超越时空的情境创设,正是借助于先进的媒体技术,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就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这种教学环节的设计,弥补了数学课堂受时空限制的缺陷,填补了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知识、信息等方面的“空白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的产生首先源于人类的生活或生产需要,感受到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四、利用媒体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媒体教学中, 教师运用创造性教学策略,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基础,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 疑为主轴, 探为主线的新型教学模式, 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究的基础之上, 进而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学环境。数学课堂教学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亲身体验过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创新欲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媒体,巧妙创设教学情境,展现知识的动情点,使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情感体验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轻松地、愉悦地学习,获得对数学知识的丰富感觉。多媒体课比较贴近现实,有着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实效性,并且目前也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学生营造创作动机,不仅是学习的动力,而且也是创造的起点。

10.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篇十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是我校承担的省“十一五”重点课题《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实效性的实验与研究》的子课题。课题组成立于2008年4月,我们通过对方案的设计、论证、重新调整后进行了近两年的实验。目前本研究已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效果,现将实验情况及质量报告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

从目前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手段还是比较落后、僵化,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学校教育严重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苍白无力,学生的思维潜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问题情境或氛围,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条件和机会,激发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为此,我们提出了在新课改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效果,与其所发生的情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现代认知学习理论都强调学习的真实性和情境性。

2、原苏联心理学家马丘斯金等人,对问题情境教学进行了开创性和系统性研究。他们依据当代思维科学的最新成果,对问题情境教学的本质进行深刻的心理学论证,对问题情境教学的操作方式、原理进行具体、科学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解决过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3、问题教学法最先是由原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提出的,后经有关专家补充完善,现已成为一种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可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发展性教学的高级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需要教师系统地设计一些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活动,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将独立探索活动与掌握已确立的科学结论最优化地结合起来。问题教学法以当代思维科学为依据,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问题解决方式可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合作研究式、自主探究式等。

4、《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知识出发,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

三、课题研究的形式、方法及原则

(一)研究形式: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在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时既要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也要考虑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更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应该根据具体的不同特点创设不同的数学情境,以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我们在实践研究中,主要实验的情境形式有:

1、文字材料情境:用文字材料、图表、数据等资料,展现、陈列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资料,作为学生探究的依据。

2、语言描述情境:用口头语言、身体语言等方式,展现、描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境况,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提高学生的感知效应,激起情感,促进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

3、形、声、色情境:用图画、教具或学具、录音机等立体展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背景、故事情节等,使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把握情境,进入情境场。

4、其它形式:问题情境、生活展现情境、虚拟情境等。

(二)研究方法

文献探讨法:通过有关文献的学习,获取有益的经验。明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情境创设的基本要求,学习其他学校和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的经验,供本课题研究借鉴,做好资料的收集和存档工作。

行动研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习情境案例及典型课堂教学、典型学生学习状况的跟踪分析,从中寻找课题研究进展的突破口。将自己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作教学行为,在实际课堂教学

和课题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有效学习情境创设的经验,并随时进行反思,同时对课题方案进行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创设有效学习情境的经验。

个案分析法:重视对学习情境案例及典型班级教学状况、典型课例、典型学生学习状况的跟踪分析,从中寻找课题研究进展的突破口。围绕典型活动及学生开展系统的教学活动,对其个体开展纵深的研究,以寻求有效的教学措施。

经验总结法:认真撰写阶段性报告,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最后以总结形式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实验教师要及时总结过程中的好做法,丰富自己的网站或博客内容,并积极投稿,形成丰富的实验成果。形成《论文集》、《优秀课例集》、《教学反思集》等。

(三)研究原则

1、趣味性原则——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小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对数学往往不感兴趣,上课时注意力不够集中,常常是在“要我学”的压力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各种丰富多彩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层次性原则——创设情境,能让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充分发挥优生的潜能,让他们吃得饱;对差生要有计划给予帮助,让他们在课堂上有事可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可操作性原则——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4、探索、发现原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问题,要求教师将学生从旧知引向新知或从现实生活实例引发学生思考新问题。探索——设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发现——在老师的引导下,运用正确的思维规律,从已知走向未知,以达到“再发现”科学结论的目的,实现知识的广泛迁移。

5、生活性原则——数学教学不应该是刻板的知识的传授,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实践表明,越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在情感上越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应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有价值的数学情境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挑战性的。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通过研究形成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多种策略和具体操作方式,为实施新课程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成功经验。

2、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学习态度能力得到同步发展。特别是在创新意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明显的成效。

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实施能力,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学会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反思。

(二)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1、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本地区的地方特征,做到把数学的兴趣与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紧密有效的结合起来。

创设体验问题情境,;理解数学现象;

引导参与情境体验,发现数学规律;

体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2对课堂教学手段的研究,除需要一些包括音像、图片等在内的直观教学媒体外,还要通过游戏、表演、评比、竞赛等形式形成一套问题情境教学的系列方案。

3构建创设情境教学模式:提供教学情境——开展体验活动——发现验证——实践运用——评价体验。对教学设计的研究,本实验逐步形成一套集体备课,分组讨论,课前重准备,课后重后记,教后感的模式。

五、课题研究过程及具体做法

(一)研究过程

1、实验准备阶段(2008年4月---2008年7月)

制定课题实验计划和实验方案;对课题进行调研,撰写开题报告;做好课题的动员和启动工作;召开课题实验启动大会;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建立课题档案。、实验研究操作阶段(2008年9月---2009年12月)

制定课题研究的计划和阶段性总结;积极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并形成研究成果;做好课题的实验推动工作;确立微型课题;做好实验报告撰写的前期准备工作。

3、总结阶段(2010年1月----2010年4月)

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形成案例集、论文集;做好课题实验成果的深化和推广。

(二)、具体做法:

1、正确有效地使用教材的主题情景图

新教材呈现的内容,形式新颖,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它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设计了大量生动活泼的主题图。这些主题图色彩鲜艳,富有情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观察,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编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渗透”与“融合”,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通过教学实践,从在新课引入时、在新知的探究中、在知识巩固上、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创设不同的情境。

3、在新知探究中,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道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

4、在知识巩固上,创设竞争情境,培养合作意识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加、减运算是一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可在练习中采用“首尾相接”、“找朋友”、“夺红旗”、“摘苹果”“送信”等方法进行。这些游戏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巩固知识,而且使学生产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我便设计小组接力赛——首尾相接的游戏。老师先说明比赛规则,各组做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口令,各组每个接到卡片的学生,用上一个同学的得数接下去编一道算式(加、减法都可以),然后传给下一位学生,各组学生同心协力争第一。首尾相接游戏,学生非常感兴趣,活动效果好,这个游戏给学生提供了熟练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机会,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师生观念的转变

1、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兴趣。大部分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那么枯燥乏味,离我们并不遥远,原来它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转变师生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这样既增强了教师的敬业精神和科研意识,也提高了教育科研水平。教师会教、善教,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二)总结出了“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类型及模式

两年来,我们课题组的全体教师,共总结出以下情境创设类型:巧设疑问、走进生活、设计游戏、巧用故事、利用数学实验、老问题延伸、利用联想、利用化归思想等类型。把我们的假设和构想,经过多次的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提出了“问题创设情境”的教学模式:提供教学情境——开展体验活动——发现验证——实践运用——评价体验。也就是说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学生在自主探究,质疑问难,多向交流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形成了一批教育论文、学术成果。

两年来,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扎扎实实进行课题研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不断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取得了较大成绩。在课题研究期间共有30余篇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在国家、省、市、区获奖。

11.如何创设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情境 篇十一

【关键词】创设 兴趣 有效

一些生动活泼、新颖有趣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有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狭隘的教学情境,淡化甚至扭曲了激趣教学的初衷,降低了数学教学的实效。如何来创设有效的情境呢?我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要有“吸引力”,从“外在化”到“内在化”。

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體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而年级《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鱼金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要有“数学味”,从“生活化”到“数学化”。

《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有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及好处。比如:能收缩的躺椅的椅面和椅背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师用图示展现在黑板上),你更愿意坐哪种形状的椅子呢?为什么?等等。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三、要有“发展性”,从“接受化”到“创造化”。

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为敏捷,迸创新的火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较差,创新思维的潜力正待发展。而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推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我认为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 “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然后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 +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 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开拓。又如我在教学《复式统计表》时,我利用教学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收集数据后提问:“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学生提出打“√”、打“正”等,并提出用“举手”来统计更快些,后来的教学中我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比较“表1”和“表2”的问题,从而探索出“复式统计表” .我们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大胆改革教学,在教学中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情境;又要增强学生观念,把自主探索的权利留给学生。渗透创新方法,树立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正如陶行知所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

四、要有“真实性”,从“虚拟化”到“逻辑化”。

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有些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但有些教师为了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如下图),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12.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篇十二

一、创设巧妙的问题情境, 准确把握思维起始点

亚里士多得曾精辟地指出:“思维从问题开始。”问题是学习情境的核心, 是数学的心脏, 是情境表面下的实质。创设一个有效的学习情境, 一定要考虑情境中的问题;而每一个问题情境的创设, 一定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 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即要抓住学生的思维起始点, 把握住学生的思维起始点, 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识或已有的经验来积极思考, 产生对学习新知的渴求。

【案例1】曾经参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一课时教学的听课活动, 开课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来引入课题:

小宝和爸爸、妈妈三人在操场上玩跷跷板, 爸爸体重为72千克, 坐在跷跷板的一端;体重只有妈妈一半的小宝和妈妈一同坐在跷跷板的另一端, 这时爸爸的一端仍然着地。后来, 小宝借来一副质量为6千克的哑铃, 加在他和妈妈坐的一端, 结果爸爸被跷起离地。猜猜小宝的体重约是多少?

话音刚落, 马上就有学生抢着回答:

生一:大概20千克吧。

生二:不对, 如果是20千克左右, 那么根据题意, 小宝和妈妈的体重再加上哑铃的重量也只有66千克左右, 这样的话他的爸爸就不会被跷起, 我猜可能是25千克左右。

生三:也有可能是24千克多一点。

于是教师因势利导:“那么你们能不能准确地求出小宝体重的范围呢?”

学生稍楞了一下, 马上就有学生站起来回答:“能, 设小宝的体重为x千克, 列出两个不等式, 然后再考虑其体重的范围就可以了?”

【反思】大部分学生以往曾玩过跷跷板, 且所涉及问题的难度也不大, 使学生能够“跳一跳, 够得到”, 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这一问题情境的设置, 符合问题情境的现实性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的认知水平;而“跷跷板”这一游戏又深受学生喜爱, 贴近学生生活, 吊起了学生的“胃口”, 很快“拨动”起学生的思维“琴弦”, 把握住了学生思维的起始点, 使新知识在原有认知结构中能找出生长点, 从而打开学生此起彼伏的思维闸门, 这样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擦出火花, 促使学生深刻思辩, 凸显了学生思维的生命活力。同时, 从本案例中, 笔者又反思, 有效的问题情境的创设, 准确把握思维起始点, 至少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1. 问题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恰当

地设置, 要考虑到学生能不能接受, 要设计合适的“路径”和“梯度”, 便于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 如上面所提到的“玩跷跷板”问题。

2. 问题的设计内容要直观、易懂, 符合数学学科的特

点, 使学生能借助直观领悟数学的本质, 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灵活运用数学。像上述的“玩跷跷板”问题中, 所涉及到的不等关系非常直观、明了, 易于学生理解, 能让学生比较轻松地构建起“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这一数学模型, 有利于新课的顺利导入。

二、创设有效的动手操作情境, 关注教学的时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前言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提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而动手操作是实践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方式。但是, 我们不能为动手操作而动手操作, 在教学中我们要从数学知识本身出发, 关注动手操作的时效性。

【案例2】《图形的展开与折叠》中有11种正方体的展开图, 两位教师创设不同的动手操作情境:

第一位教师准备了大量的硬纸板, 在引出正方体有多少种展开图后, 先让学生利用硬纸板、剪刀、胶布等做正方体, 再沿棱剪开, 得到展开图, 贴在黑板上。学生很兴奋, 很快沉浸在动手操作的热烈氛围中, 但过了20分钟, 综合所有学生的成果, 展现在黑板上的只有5种不同的展开图。为了探求其它6种, 所有学生又开始动手做正方体……

另一位教师在创设这一动手操作情境时, 教师在课前就让每个学生利用生活中一些物品的包装纸, 做成形形色色大小不同的正方体模型, 课中把学生分小组, 每组四人, 每组有十几个正方体模型, 要求每组对每个模型沿不同的棱剪开。学生也很快沉浸在动手操作的热烈氛围中, 但只过3分钟, 每组基本上呈现出7到9种不同展开图, 综合各组成果, 很快得到11种不同的展开图, 很快讨论11种。

【反思】实际操作的目的是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交流、讨论、推理、表述等过程, 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质量,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形成有效的学习目的。案例中, 第一位教师的课堂, 看似热闹, 但给人的感觉是学生被“牵”着走, 虽然动手操作了, 但仅仅为剪而剪, 为动手操作而动手操作, 却没动脑思考, 缺乏交流、讨论, 以至几分钟能解决的问题, 花20分钟也无法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和应有的效果;而另一位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团队功能, 分课外、课内引导学生进行操作, 在课内为探求数学新知而有效地操作, 弥补了师一的不足, 达到了较好的操作效果。

回顾新课程实施以来, 为体现新课改理念, 在课堂上, 留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多了, 动手操作环节多了, 然而反思课堂热闹现象的背后, 却折射出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数学探究变成了热闹的操作, 课堂教学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 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除了感到高兴以外, 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没有多少感觉, 更感受不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笔者认为, 教学情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无论选用哪种形式, 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因此, 教师创设动手操作教学情境时, 应力求体现时效性。

三、创设自然的活动情境, 让预设与生成共舞

【案例3】在教“数轴”这节课时, 笔者曾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 把一根带箭头的绳子拉紧拉直, 然后让十个学生排好队伍站在上面, 空好间隔, 再以其中一生作为原点, 记为0, 在他右边的第一个学生记为1, 这样建立数轴后, 让一学生报名字, 另一学生说数;再让学生说数, 另一学生报名字。在活动进行中, 不断变换原点的位置及单位长度。突然, 有一学生 (生1) 说:老师, 如果以高苹 (站在最左边位置) 为原点, 那么这根数轴只有原点和表示正数的点, 而没有表示负数的点, 这是怎么回事?全班同学露出惊讶的表情, 顿了一下, 笔者只是微笑而没有正面回答, 过一会儿, 另一学生 (生2) 就说:数轴是无限延伸的, 虽然以高苹为原点, 但负数都在窗户外。全班同学哈哈大笑, 但笑过之后, 所有同学都露出赞许的表情。这时, 生3:如果我以高苹同学为原点, 整条线长为单位, 可以吗?生4:可以, 单位长度不管多大的数都可以表示。生5:我不是很同意, 一个单位长度这么长, 如果要画十个单位, 怎么画呀?

学生又发出了会心的笑, 这时笔者才出面开始点拔数轴中单位长度的作用和表示方法……

【反思】本案例中教师创设了一种非常自然的活动情境, 使学生“活”起来, 不断变换原点和单位长度, 学生越报越激烈, 正是由于这种意料中的“激烈”, 产生了预设外的生成, 产生了生1的“节外生枝”, 从而相互启发, 不断生出新的“精彩”, 使所有学生因为这种“节外生枝”, 自然地获得了新知。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而“发展”却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所以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突破“预设”的巢臼, 创设和谐自然的“活动”情境, 为学生搭建一个活动的“舞台”, 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 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中尽情地展示自己, 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思维, 既长知识, 又长智慧, 使“预设”与“生成”共舞, 最终使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活”起来。

四、创设开放的体验情境, 关注学生的方法和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习活动中, 学生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学生或许会相信你告诉他的, 但他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经历的事, 这就是一种“体验”。而学生有了深刻的体验, 才能真正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

【案例4】在相似图形的研究中笔者曾经参考北师大教材, 特意设计了一节开放的体验课——相似图形与自然, 让学生分小组回去到自然界中收集相似的植物叶子, 带到课堂中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在小组活动中, 笔者让他们测量相似叶子的直径 (即叶子上两点之间最长的距离) 和周长, 并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如何测量周长, 同时提出以下研究步骤:测量两片相似叶子的直径, 并计算出相似比k;测量两片相似叶子的周长, 并计算出周长比k;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 周长比与相似比有何关系。

【反思】打破以往教学中采用类比证明的方法, 得出结论, 学生无法感知, 本案例中, 通过让学生去自然界中收集相似叶子, 再回到课堂测量、交流、讨论、计算, 让学生充分体验活动过程, 在自主活动中探究得到研究结果, 也真正感知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显然, 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 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学生是以“做”而非“听或看”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 而且实实在在地进行着观察、实验、交流等数学活动, 学生看到了知识发生的全部过程, 不仅是知其然, 更是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 而且对于提高自己从事数学活动的能力, 如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总之,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时, 一定要先想想整个活动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 还是仅仅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一时热闹,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趣味化。新课程要求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教师在改变学生学习评价时, 应该真正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 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 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 提高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和体验。这样, 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富有个性, 课堂才真正成为学生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地方。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这一理念指导下, 情境创设越来越得到老师们的重视。怎样的情境才是富有实效的?本文试以反思的视角, 从创设巧妙的问题情境、创设有效的动手操作情境、创设自然的活动情境、创设开放的体验情境四个方面对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进行剖析, 以期让数学课堂教学能更有效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有效情境

参考文献

[1]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 1997, (3) .

13.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 篇十三

二三年级数学组

为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打造有效课堂,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积极探索科学教育教学方法,寻求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积极思维常常取决于问题的刺激程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释疑的强烈愿望,并善于在特定的情境中,用自己的头脑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情绪激昂,又头脑冷静,最终获取新知识。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年级组于2014年9月开展了《概念学习中的情境化创设与去情境化的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活动。现将我们二三年级数学组开展的课题研究活动作如下总结:

一、我们的工作。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概念教学如何创设问题情境。主要研究创设问题情境的背景、时机,问题情境的呈现方式,及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针概念教学内容设计问题情境。如何利用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主要研究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障碍,进行对策研究。

1、积极开展理论学习与教学研究

为使我们转变教学观念,提升业务素养,认识到情景教学的意义,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我们先后组织科研组成员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学习的方式有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集体研讨。为了提升自己的理论研究水平,我们认真学习了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用我们所学的理论努力向40分钟要效益,改变教学方式,教学生学会学习,喜欢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有计划地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学习和培训,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我相信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促进行为的转变。一学期以来,我们以课题为中心,以行动研究为途径,有的放矢,大力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

(1)围绕主题,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2)课堂是课题研究的实验基地,而为学生奉献一节有效的数学课也是我们直接追求的目标。做到一节课上,情景的创设有知识的收获,思维发展,情感的积极体验,让学生获得好吃又营养的数学。

我们要求每个课题组的成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与反思,以课堂教学主阵地,向课外辐射和扩展。观摩与讨论的目的在于通过同事之间的探讨、切磋和批判性对话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3、逐步提高教师创设有效的概念教学情境的能力。

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有效教学追求的脚步,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题组教师展示一节研讨课,经过这一系列的观课,练课,评课,研课的活动如:“新课程导入的有效性”、“教学提问的有效性”、“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等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既然恰当的情境的创设有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我们所创设的情境要具备数学的本质,要为本节课的内容服务,更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学生在情境中发现其中所含的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当没有现成的情境或现有的情境不符合我校学生的情况时,我们教师就必须自己去从课本和生活中发现和提炼出情境,这必须要求我们教师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上课前预设好恰当的情境。

4、开展反思体验与撰写教学案例。

为了让教师更清楚地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工作环境,我们也强调教师的思考与体验。注重材料的积累和经验总结交流。

二、我们的收获

1、通过研究,教师创设概念教学问题情境的自觉性逐步提高,目的性愈益增强。课堂教学中教师愈来愈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

2、课堂气氛活跃,提高了师生的思维量。把枯燥的概念教学教活了,学生学得高兴学得快乐,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3、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得到提高,问题的设计逐步科学,教学板块清晰,情境设计能力逐步明显提高。

4、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提强,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数学学习的方式不断地多元化。

三、几点认识

通过研究我们对概念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我们发现在课堂上创设概念教学情境的方法如下:

1、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所设情境能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进行有效的学习。

2、创设的问题情境,体现层次性,满足每位学生。

实践表明,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根据特定的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设置难易适度、科学的、有梯度的、有层次的问题链,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

3、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探究性,发展学生思维。

体验数学的应用思维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具有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创设有助于学生形成“心求通而未得”的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这样的问题既构建着当前教学应当解决的问题,又蕴含着与当前问题有关但要让学生自己回味、思考的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这样的问题情境营造出了一种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境界,让学生迫不及待而又兴趣盎然地去学习。

4、创设的问题情境,实现创造性,体验“再发现”。

学生只有亲手“做数学”,才能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首先要利于学生独立探究,要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最后还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

四、存在的问题及下阶段重点研究的问题。

通过前阶段的研究,我们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教师对概念教学情景的科学性判断与评析、情境创设的原则掌握不准确方面的问题。

2、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的态度与投入精力还不能持之以恒。这需要我们加强情境创设原则的研究。另外通过研究探讨、摸索出创设策略教学情境的教学方法,并加以推广,用它指导我们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

3..在追求课堂灵动的同时丢失了实在,而关注了课堂的朴实却又缺少了学生个性的张扬。教学中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有效”的统一,走到它的中间地带呢? 4.我们目前没有一套评价有效课堂和一堂好课的量化标准。

5.“唯分”优劣的评价考核制度约束了教师的改革步伐和力度。只重结果的纸笔测试潜规则让“题海战术”,‘苦讲苦练“的教学模式还有一些影响 五 我们的计划

按照课题组的实施方案和前期工作的体会,我们会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1.进一步细化研讨主题,2.继续加强常规教学工作管理,重点开展“上好有效的课”活动。3.提炼研究成果,总结经验,收集资料,提交论文,撰写课题研讨报告,做好结题准备工作。

上一篇:读双面猎犬的感受下一篇:邮政速递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