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的课文内容(精选12篇)
1.《掌声》的课文内容 篇一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小朋友,有人给过你掌声吗?因为什么为你鼓掌?得到别人掌声你心情怎么样?你为别人鼓掌吗?为什么为别人鼓掌呢?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掌声。
愿意写的同学请伸出你的小手跟老师一起来写这两个字。
3、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二、初读课文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二读课文,读通句子:
3、三读课文,读出不理解的词:
①默读,不理解的词划下来。
②全班交流:
A、骤然间:
说明快、突然响起的掌声。
B、经久不息:
找句说词意热烈持久、渐渐平息、掌声里走下;不息是指什么?
C、身处困境:
联系生活如缺钱、犯错误、生病、文中谁身处什么困境?
D、残疾:
文中指生病落下不方便走路的缺陷。
E、犹豫:
拿不定主意,她在想什么?
F、忧郁:
找个近义词来替代,反义词呢?体会孤寂引读1段。
三、感知大意,切入掌声
1、掌声对小英有什么作用?
2、设疑:
掌声的作用真不小,竟然使一个忧郁自卑的姑娘变得活泼开朗,我们下堂课再去走进这充满掌声的演讲课。
四、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前后对照,感受小英变化
二、感悟重点,领会掌声内涵
三、引导说话,读背作者感想
1、学到这儿,相信你对于掌声或对于这篇课文一定想说些什么?
2、师深情地读第七自然段。同时出示:第七自然段的内容。
3、(齐读)请把这句话记在自己的心里。
4、老师搜集到了一首关于掌声的诗歌,送给大家,师感情朗诵。
5、有一首歌的名字叫《掌声响起来》,这首歌非常好听,也非常有意义,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歌。(播放音乐)
6、同学们今天上课表现多好呀,我想把感谢的掌声送给你们,感谢的掌声你还想送给谁?
伴着悠扬的歌声,让我们美妙的读书声也响起来,让我们在歌声与读书声的美好交汇中结束今天的课!
2.《掌声》的课文内容 篇二
关于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的学段目标, 此目标从第二学段开始, 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略读, 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则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 能抓住要点”, “阅读叙事性作品, 了解故事的梗概”。这足以说明“包括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在内的概括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师需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保证落实。而利用关键词语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 把词语与阅读教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使概括这一抽象过程更具语文味。
一、把握精确度, 让词语点石成金
并不是课文中所有的词语都能信手拈来让学生练习概括的, 这需要教师在精心解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精确的选择。只有把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放大了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它们才能变成闪烁的金子, 为学生所用。
1.选择关键性的叙述词语
在写人叙事的文章中,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显示这些信息的词语要特别关注。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 景物的名称及特点的词语就成为概括这类文章的关键所在。
2.选择关键性的概括词语
这类词语或能概括所在段落的内容, 或能概括全文的内容。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狮子和鹿》可以选择“欣赏、抱怨、精美别致、狮口逃生、匀称、挣脱”等词语让学生进行概括。聚焦到这些词, 你会发现“欣赏”“抱怨”是从第三、四两段筛选出来的, 这两个词很好地概括了这两段的意思。“狮口逃生”是从第六段“眼看就要追上了, 鹿用尽全身力气, 使劲一扯, 才把两只角从树枝中挣脱出来, 然后又拼命向前奔去”中概括出来的, 而“精美别致”“匀称”这两个词又是美丽鹿角的概括。
3.选择出现频率高的词语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是:“树”“鸟儿”“唱歌”, 概括出的课文主要内容必定少不了这三个词。
二、把控梯度, 让训练循序渐进
1.教师直接给学生关键词语让其练习概括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小摄影师》, 教师直接出示“列宁格勒”“高尔基”“小摄影师”“胶卷”这些词语, 然后以填空题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
1928年夏天, (高尔基) 住在 (列宁格勒) , 接受一位 (小摄影师) 的拍照要求, 但是小男孩却忘带 (胶卷) 跑开了。 (高尔基) 还在等待他的到来。
把关键的词语填入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填空题中, 降低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 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 在练习的初级阶段是值得尝试的一种好方法。
2.教师让学生自己去选用词语练习概括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 初读课文时, 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归类摘录活动, 经过交流, 出现如下表格:
这三组词其实已经提示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摘录, 学生聚焦这些词语, 有选择性地用上这些词语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 通过对这些词语的重组, 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生根据文本特点寻找或概括关键词语练习概括
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 教师出示第一段1~3句话,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这几句话主要在讲什么?引导学生从几句话逐步精炼到一句话, 直至四字词语“天崩地裂”“天塌地陷”。到这里教师并没有打住, 她让概括出“天崩地裂”的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并指导学生在句子中找到关键词———“天”“地”, 圈出来, 告诉学生, 找到关键字, 可以帮助概括。用同样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用“水深火热”概括出了该段的后一部分内容。接着, 她让学生默读2~4自然段, 在交流反馈时再次引导学生由一句话逐步概括成一个个的词:“求神灭火”“造船救人”“上山找石”“炼石补天”。最后教师让学生用概括出的6个词语简单说说女娲补天的故事。
三、掌控力度, 让练习扎实有效
【案例】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狮子和鹿》教学片段。
师: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说得过于详细。) 把长话说短也是一种水平, 我们可以让关键词语来帮忙, 教师出示:“欣赏”“抱怨”“精美别致“”狮口逃生”“匀称”“挣脱”。我们一步一步来用上“欣赏”“抱怨”这两个词来说说课文前面一部分的内容。
生:鹿在小溪边欣赏自己的角, 却抱怨自己的腿难看。
师:真能干!运用关键词语, 说得又清楚又简单。后一部分呢?谁能像刚才那样抓住关键词语说一说?
生:美丽的角差点送了他的命, 难看的腿却让他狮口逃生。
师:现在我要提高要求了, 你能连起来说一说吗?
生:鹿在小溪边欣赏自己的角, 却抱怨自己的腿难看。美丽的角差点送了他的命, 难看的腿却让他狮口逃生。
师:你用上这些词语, 说得很通顺。要是中间用上连接词, 就更连贯了。 (板书:起先后来)
生:起先鹿在小溪边欣赏自己的角, 却抱怨自己的腿难看。后来美丽的角差点送了他的命, 难看的腿却让他狮口逃生。
师:小朋友真能干!抓住关键词, 自己说清了故事的主要内容, 也就初步读懂了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在上述案例中, 教师舍得花时间, 对学生逐步提出要求, 在课堂进行扎实训练取得了实效。本案例中的概括指导包含着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学生说得过于详细, 教师出示关键词语分两部分让学生练习概括。第二层次:能把两部分连起来初步讲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三层次:引导学生运用连接词说连贯。这个过程教师足足花了五六分钟, 这个看似奢侈的语言训练过程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的, 只有在教师的不断推动下, 学生的概括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四、掌握法度, 让呈现别样精彩
在课堂上直接出示关键词让学生进行概括不失为一种策略, 不过不能经常为之。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应该采用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 利用各种载体, 让关键词以不同的面目出现在学生的面前。
1.勾勒人物关系, 用词串连事件
【案例】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普罗米修斯》教学片断。
(在学生自读课文后, 找出文中几个神的名字:普罗米修斯、太阳神阿波罗、众神之王宙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 指导学生读好这些人名的关键词语。)
师:普罗米修斯和众神发生了什么事?你能利用人名绘制简单的人物示意图吗?待会儿要请你看着图概括地说一说, 也可以在示意图上再注上一些有助于你概括的词语。学生自由绘制:
生: (看着图, 比较流畅地) 普罗米修斯从太阳神阿波罗那里拿取了火种, 众神之王宙斯得知后, 把他锁在高加索山上, 让他遭受风吹雨淋的痛苦, 并派鹫鹰啄食他的肝脏, 但普罗米修斯并不向宙斯屈服。后来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了普罗米修斯。
师:我们可以看到他在示意图上摘录了课文中的一些词语:“拿去火种”“锁在悬崖啄食肝脏”“救”等, 利用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继续交流)
师:在讲述事情内容时, 我们可以把不重要的信息简单地说, 这样可以让语言更简洁。老师也从课文中提炼出了一个关键词 (在人物关系示意图的箭头旁补上关键词:严厉的惩罚) , 现在, 请你看着示意图再来说一说。
生: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没有火的悲惨情景, 从太阳神阿波罗那里拿取了火种。众神之王宙斯得知后, 给了他最严厉的惩罚, 但普罗米修斯并不屈服。后来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了普罗米修斯。
上述案例中, 教师让学生动手勾勒人物关系图, 清晰地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教师首先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人物, 这些人物的名称就是非常关键的词语。接着用人物关系示意图分清了主角和配角, 然后又利用学生从课文中摘录的一些关键词语梳理了主角与配角间发生的事件。在此过程中教师又从课文中精选了一个关键的词语“严厉的惩罚”, 使课文大意更加简洁。最后教师告诉学生, 勾勒人物的关系, 串连关键的词语, 就能很好地进行课文内容的概括。
2.描画故事情节, 用词归并画面
【案例】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教学片断。师: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老师在练习纸上简单地画了两幅画面, 在每一幅图的上面写上了关键词语:小鸟、大树、约定、灯火。请你选用这些词语说说这两幅画面的内容。
生:第一幅画面的主要内容是小鸟和大树是好朋友, 他们约好明年继续唱歌。最后一幅画面是小鸟对着灯火唱歌。
师:在这两幅画中间会出现什么画面呢?请四人小组先一起读课文, 然后合作用最快的速度绘制简图, 写上一些你认为关键的词语作说明。 (学生相继画出小鸟和树根、小鸟和大门、小鸟和小女孩的画面。)
师:请你用简单的话说说每一幅图画讲的是什么? (学生说) 你发现这三个画面有共同点吗? 我们可以把它们归并在一起, 组成一个画面, 变成图3, (教师在图上做归并的记号) 看看这个画面讲什么呢?
生:小鸟向树根、大门、小女孩打听大树的去向。
师:真聪明, 你把“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树在哪儿?火柴在哪儿?”也进行了归并, 并成”打听去向”。 (教师板书:打听去向)
师:我们把这些画面的内容组合起来, 利用这些关键词语就归纳出了全文主要内容。现在, 请你连起来简单说一说全文讲了什么?……
上述案例中, 教师充分利用儿童喜欢的简笔画形式, 形象地展示了故事情节。教师首先把关键性的词语写在故事情节图上引导学生概述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接着引导学生对所画的三幅图进行归并, 告诉学生遇到同类的事物、问题可以放在一起说, 并概括出关键词“打听去向”, 经过这一点拔, 学生的语言就简洁明了了。最后教师告诉学生, 描画故事情节, 用词语归并画面能更好地进行课文内容的概括。
3.绘制游览地图, 用词理清顺序
【案例】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
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呢?在文中圈画出有关词语, 并且和同桌合作完成一张游程图。 (学生自主学习)
师:完成了吗?谁来说说你的游程? (学生说, 教师指导。)
生:作者首先来到了金华城, 出金华城大约5公里来到罗店, 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入山大约5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 走进去就来到了外洞, 过了空隙, 就到了内洞, 最后作者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师:你的游程图上注上了游览地点的词语, 讲起来就非常有条理了。那么作者抓住了景点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呢?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 在游程图上注明。
师:下面请根据自己再次完成的游程示意图, 利用你所摘录的关键词说说这篇游记的主要内容。
生:作者首先来到了金华城, 出金华城大约5公里来到罗店, 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入山大约5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 走进去就来到了外洞, 外洞很宽敞, 过了窄小空隙, 就到了内洞, 在那儿欣赏到了双龙和石钟乳、石笋, 最后作者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师:你说的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概括游记的主要内容时, 我们可以用绘制示意图的方法去理清文章脉络, 同时把景物的特点进行简单的概括, 用简洁的语言串联起来。
上述案例中, 针对内容比较复杂的课文概括, 教师采用让学生绘制游览地图的方式,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首先让学生动手绘制简单的游程图, 在文中圈画地点的关键词, 并在图画上进行标注, 旨在通过整体感知, 帮助学生粗知文章大意, 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次读课文, 再次完善示意图, 在图中继续标注关键词语。最后, 教师告诉学生绘制游览地图, 用词理清顺序, 就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钱梦龙老先生明确指出, 阅读教学要扎扎实实过“四关”:认读关、概括关、感悟关、探究关。就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而言, 这是中高年级语文能力训练的重点和难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策略有许多种, 笔者在此文中只把研究的视角聚焦在利用关键词语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上。无论哪一种策略, 只有充分展开概括的言语实践活动, 才能化难为易, 层层提高, 也只有这样, 无法“出彩”的概括训练才会精彩。
参考文献
3.怎样取舍语文课文教学的内容 篇三
一、认真琢磨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借助课前的“单元主题?导语”和课后的“探究?练习”来确定“教学内容”,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以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云南的歌会》为例,从单元提示不难看出:编者编排本单元的意图就是要引导学生去关注底层民众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再从课文阅读提示看,提示主要抓住了该课的内容和主旨——主要描述了云南歌会的形式,展现了云南少数民族独特的民间文化,表现了作者陶醉其中的浓厚兴趣和发自肺腑的由衷赞赏。作为教材助读系统的单元提示和阅读提示,可以从中确定“教什么”的大致方向。而要具体精准地确定这一篇的教学内容,还必须仔细研读教材的练习系统。因为,练习系统才是教材的灵魂所在。教材中,真正能够反映编者处置课文内容,并具体指引教师从课文中选择相关信息来生成教学内容的是练习系统。《云南的歌会》一课,总共设计了以下四道“研讨与练习”题,练习一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练习二和三引导学生重点揣摩课文的文笔精华——对人物和景物的描写;练习四由这一篇的阅读引向课外,让学生走向生活,关注身边的民歌、民谣,用文中所学知识进行简单分析,并体会其中的乐趣。由此可见,编者意图是取决我们该教什么的首要因素。
二、合理辨清文体的要求
我农村片区教研活动中听了四节观摩课,上课的四位语文老师都是片区学校推荐的骨干教师,为了体现比赛的公正性,主办方均让他们上了七年级上册的同一篇课文——《看云识天气》。第一节是方慧老师的课,他的课自有他的妙处:由诠释“招牌”人手,引领学生找到课文关键句——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然后紧抓本句,让学生整理并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怎样看云识天气的问题,然后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方老师的课,明显是有教学说明文的文体意识的,《看云识天气》是介绍科学知识的科普文,应属于实用型文章,应该确定理解型的教学内容。因而“让学生整理并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怎样看云识天气的问题”自然应该成为本课教学内容的首选。
第二节是张雯时老师的课,第三节是王少文老师的课,她们两人的课较之方老师只探讨了第一个教学内容,而第四节罗昭虎老师的课,就几乎把本文作為典范的说明文,从说明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全面教学了。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四位语文名师的课都有一共同特点:教学有文体意识,文体要求是决定教学内容取舍的又一重要文本因素。
三、重视学生写作引导
语文的实质是对语言文字的使用技巧和应用艺术。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十分密切,专家们主要是要让我们通过引领学生对一些课文范文的学习,学会写作的方法技巧。然而选人教材的课文并非每一篇都是适合学生模仿写作的范文,因为语文教学是由教学时间的连续性、内容的人文性与科学性、方法的有效性和教学结果评价的多元性等特点所组成的系统,是这些特点的有机统一。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课文《我的老师》,鉴于文本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在过去也写过这样的文章,所以本文就应把“学习本文选材及材料详略处理的技巧”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四、加强口头表达训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语文作为语言学科,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途径固然很多,但着眼于文本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语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途径。课堂上多提出文本问题让学生作答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对于那些情节性很强的文章,如小说《杨修之死》,将复述文本故事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也应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又一重要途径。
此外,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都没有成型,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语文教学三维目标中一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对于教材中那些有很好、很明显价值观取向的课文,就一定要将培养学生的“情商”作为教学的内容。
五、根据学情状况确定难易度
语文课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从理论上看主要取决于上述四大因素,然而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学情状况,我们千万不可忽视,这是备课要备学生的基本原则所决定的。如:《背影》教什么呢?老师只教不懂的,不教已懂的。设计了三个问题:(1)“文章有一条分界线,分为回忆与现在两个部分,你能把它找出来吗?”这是关于文章结构的,也与理解文章的主旨有直接的关系。(2)“为什么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而不是说‘我与父亲没有见面已二年余了?”试图通过“不相见”和“没有见面”这两个短语的不同,探讨朱自清父子的关系,体会朱自清所感受到的父爱。(3)“为什么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只是背影,而不是其他外貌、体态或品德之类呢?”教《背影》,这三个问题是不是最关键的问题?教学生不懂的,从学生学情出发,选择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内容。一名优秀的教师总是能依据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基础,估计学生学习潜力,创生出适宜的教学内容促进有意义学习,而不仅仅根据教学任务硬性规定学生学习内容。
4.《掌声》的课文内容 篇四
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班有位叫英子的同学。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bì)症,腿脚落(lào)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zì)势(shì)。
一天,老师让同学们轮流上讲台讲故事。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老师是刚调(diào)来的,还不知道英子的情况(kuàng)。
英子犹豫(yù)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他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zhòu)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镇(zhèn)定了情绪(xù),开始讲述自己的一个小故事。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gōng),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从那次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yù)。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
5.《掌声》的课文内容 篇五
第一组 人生感悟
1.(1)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指弈秋的教导)(指鸿鹄或天鹅)
②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指专心致志的人)(指专心致志的人)(2)《学弈》选自《孟子.告子》,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围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告诉我们做事一定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将一事无成。
(3)(本题目标不明确)加点字解释:思援弓缴/而射之援:引,拉(标出停顿符号“/”)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非:不是
2.《两小儿辩日》
(1)找出文中的3对反义词,写下来。远———近大———小 热———凉
(2)找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并写出这个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日初出大如车盖 ”把刚出来的太阳比作古时车上的蓬盖;“日中则如盘盂 ”把中午的太阳比作盘盂。
(3)写出句子意思: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中午时就离人远了。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你知识渊博呢?(4)《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故事体现了两小儿 善于观察,说话时有理有据。和孔子 实事求是的态度。
(5)对于学习文言文,你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
一、要多读;
二、掌握一些文言词、通假字、多义字,理解意思;
三、了解古文的句式。
3、(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 水盆 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 饭碗 里过去;默默时,便从 凝然的双眼 前过去。
在 逃去如飞 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_徘徊_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_徘徊 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_轻烟_,被 微风吹散了_,如_薄雾_,被初阳蒸融了_;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_像游丝样的痕迹呢_?
这两段话选自课文__《匆匆》__,作者_朱自清_,我知道他的代表作有_《背影》、《荷塘月色》_(两个),整篇文章文字清秀隽永,情景交融,表达了
作者_对时间飞逝的感叹,悔自己一事无成,劝人珍惜时间_,文中首尾呼应的句子是_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呢?
(2)照样子写句子。例: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_果实落了_,有_再结_的时候;_太阳落下了_,有_再升起_的时候;_世间万物_,有_轮回_的时候。
(3)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写下来。a.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从这个句子,能体会到_作者对已逝的日子深深怀念。
b.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把自己的日子比作_ 针尖上的一滴水 _,把时间的流比作 大海 _,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时间如水,逃去如飞,唯有好好珍惜,好好把握,才能成为时间的主人,把一分一秒都握在手中。
c.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这句话,你觉得哪些词语作者用得特别好?好在什么地方?
答:“伶伶俐俐、跨过、过去、溜走、飞去、闪过”用得好,好在它们表明了时光来去轻悄匆忙,在稍纵即逝间就过去了。
(4)《明日歌》作者_钱鹤滩_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4.(1)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这句话选自《桃花心木》,作者林清玄,这句话写了种树人的奇怪做法,有二点奇怪:一是来浇水的时间没有规律;二是浇水的量不一定。
(2)“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住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对于树来说,“不确定”指的是老天下雨算不准;对于人来说,“不确定”指的是不可预料的困难、坎坷。树要学会在“不确定”中 寻找水源 ;而人则要在“不确定”中_锻炼自己_这是一种_借物喻人_的写法。
(3)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_因为种树人有意地锻炼它,不规律的为它浇水,培养了她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使它学会了自己寻找水源,从而深深扎根,茁壮成长。
5.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说说你从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答:我从这个省略号读出作者受到了很大的启发,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
6.“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这句话选自《手指》,作者_丰子恺_我们还学过他写的文章_《鹅》_,这篇文章全文采用了拟人的表达方法,语言_风趣幽默_。
7.本组课文在表达作者的感悟方面各有特点:《桃花心木》说明人的成长应经受生活的考验,学会独立自主 ;
《手指》阐明了事物各有所长,各有所短_,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意识,《顶碗少年》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
第二组 民风民俗
1.《北京的春节》以_时间 为序,描绘了_北京人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_表现了_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_ 本文作者是老舍 他的许多作品以北京为背景,如《龙须沟》、《茶馆》(两部),他的作品的语言特色是北京韵味、通俗明白、幽默诙谐。
2.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节日风俗,如蒙古族的白节,藏族的雪顿节,西南地区彝族、白族的火把节也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样式,比如,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浙江的越剧,四川的川剧。藏戏则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它的主要特点是带着面具、没有舞台、无时间限制。
3.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奇葩”的意思是罕见的花,在这个句子中,“奇葩”指的是 客家民居
。从“数以千计”这个词语可以看出_当地本种建筑物数量繁多_。
4.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多起竹楼,傍水而居”可以理解成傣族人至今还保持着这个习惯,是因为 傣族人居住区地处亚热带,气温高。
5.(1)那是个停电的晚上,沙尘暴铺天盖地地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我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听着。
句子运用了_ 拟人 _的修辞方法,表现出 大漠边缘的和田恶劣的自然环
境_。
(2)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方法,把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衣服比作一幅巨大的抽象画。
(3)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这句话与课文中“六年前的一个夜晚,我感受了和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 ”这个句子互相呼应,进一步说明了和田维吾尔人的性格特点。
第三组 深深的怀念
1.《十六年前的回忆》的作者是_李星华_,课文采用_回忆_的叙述方式,按照_时间_顺序写了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遇难后发生的事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被捕前 发生的事,因为从中看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李大钊出境的危险。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最大的特点是用前后照应的写法,这样写的好处是这样写可以使这篇回忆录更加有序、完整,让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更加深刻。文章中还多次运用了对比描写,如
1、“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与“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与“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1)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对“我”的问题,父亲平时“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次却“含糊地回答我”,这是为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答:这是因为当时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我从中体会到李大钊对待亲人和善慈爱与对待工作严肃认真两个方面的统一。
(2)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从“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可以看出 父亲历经了残酷的折磨_,“平静”说明 李大钊在历经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
人的爱。
(3)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父亲忍受了苦刑,当面对哭泣的亲人时,他为什么还能“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_答: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所以他在忍受了苦刑,当面对哭泣的亲人时,他还能“非常安定”、“非常沉着”。_
2、《为人民服务》是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张思德 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文章开头就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 为人民服务。
文中引用了古代文学家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 重于泰山_,或 轻于鸿毛_。这里“固”的意思是
本来 “或”的意思是 有的 “于”的意思是 比
。这句话运用的是 做比较的论证方法。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这段话共有4句话,第一句是讲我们要欢迎批评,第二句话是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第三句话是讲我们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第四句话是讲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我们可以知道:衡量批评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为人民服务。
结合你知道的事例,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和体会。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答:“完全”说明我们这个队伍是百分之百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彻底”,就是贯彻到底,也就是说我们这个队伍无论在什么时候,做什么工作,时刻都想着人民。这句话揭示了党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和标准,党和军队与人民群众有着密切关系。
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的。
因此,不论是干部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我们的目标。
3.《一夜的工作》主要从
工作劳苦
和
生活简朴
两个方面来表现周总理崇高品质。
第四组 外国名篇名著之旅
1.《卖火柴的小女孩》是 丹麦(国)作家 安徒生 写的,他被称为 “世界童话之父”,课外我还读过他的 《夜莺》、《海的女儿》 等童话作品。这篇童话中 现实 和 幻觉
交替进行,美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小女孩一共擦燃了 5 次火柴,分别看到了 大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说明她渴望 温暖、食物、快乐、幸福 ;最后一次擦了一大把火柴,是为了 把幻象中的奶奶留住。
(1)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答:意思是小女孩离开了这个世界,她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小女孩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只有寒冷、饥饿和痛苦。这句话是作者在为小女孩的悲惨遭遇鸣不平。
(2)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答:我的理解是:两个“曾经”表明小女孩是怀着美好的愿望死去的。第一个“幸福”指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想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指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通过这些可以感受到作者压抑心头的满腔悲愤,感受到作者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2.《凡卡》是 俄国作家 契柯夫 写的,他的主要作品还有《苦闷》、《变色龙》。文中讲述凡卡的悲惨遭遇时,将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凡卡在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互相映衬。凡卡给爷爷写信时,回忆了乡下生活的两个情景:(1)爷爷守夜时。(2)爷爷带凡卡砍圣诞树。
凡卡在城里过得很苦,而在乡下的日子 很美好,这样形成了鲜明的 对比,诉苦时以“乐”相衬,更让我们感受到小凡卡——这个年仅九岁的孩子复杂的内心活动。
凡卡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具有深层的含义:暗示出他美好愿望的破灭,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更激起人们对小凡卡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现状的愤恨。
3.《鲁滨孙漂流记》作者是 英 国作家 笛福 写的,他的作品还有《一个骑士的回忆》,梗概中的内容是按时间顺序写的,表现了鲁滨孙的 知足安命、勇敢坚毅、乐观积极、靠智慧解决困难的特点。
“我希望世上的人都要从我最不幸的处境中取得一个经验教训,这教训就是: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读读这句话,说说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我的启示是:在任何环境下,都要保持冷静,以乐观的态度分析局势,做出最保险、安全的方案,并且谨慎执行。
4.《汤姆索亚历险记》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写的,他的作品还有《乞丐王子》、《百万英镑》、《跳蛙》,他语言的特点是幽默、讽刺,课文围绕“历险”,写了汤姆的五次历险,我知道了他是一个聪明、勇敢、正直、乐观、充满阳光的人。
第五组 科学精神
1.《跨越百年的美丽》采用了倒叙的写法,以
美丽__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是居里夫人容貌的美丽,也不光是她 伟大的研究成果_,更重要的是她的科学精神——对科学执著追求,为科学奉献终身,以及淡泊名利。
玛丽居里穿着 一袭黑色长裙_,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 坚定又略带淡泊的_神情,那双 微微内陷 的大眼睛,让你觉得 能看透一切_,看透未来_。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 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_,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指的是_镭射线的颜色_;说它融入了“美丽的生命”是因为它是以居里夫人的健康为代价提炼成的
这种可贵的性格和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居里夫人“对人生意义的发现”是指居里夫人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年轻美貌、金钱名利,而在于为科学做出贡献,为人类作出贡献。居里夫人对人生和价值的认识一方面源于她的品格,另一方面源于她在科学研究中获得的体验和感悟。
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句中连用了四个“变成”,高度概括了居里夫人奋斗的一生以及不朽的功绩。
2.《千年梦圆在今朝》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_坚持不懈、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敢于挑战_的科学精神。
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写作方法是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文章选取了(1)洗澡水的漩涡;(2)紫罗兰的变色;(3)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三个事例来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
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联系全文想一想,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述有什么好处?)答:这里的“?”指发现问题不断追问;“!”指通过探索解决问题,发现真理。这样表述的好处是:使抽象的道理更直观形象,使人容易理解并印象深刻。
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答:“见微知著”的意思是见到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与问题的实质。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是前后照应,并且点明中心。
这是一种终生受益的教训,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要具有怀疑,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
4.请你分别用多个词语概括下列人物的科学精神。(最好是四字词语)(1)居里夫人:坚定刚毅、淡泊名利、锲而不舍、刨根问底。
(2)中国航天工作人员:勇于实践、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坚持不懈、超凡想象。
(3)皮罗、波义耳、奥地利医生:见微知著、追根求源、锲而不舍、善于发问。
6.故乡的芦苇课文内容 篇六
《故乡的芦苇》是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以“热爱家乡”为主题的第六单元的第一篇主题课文。这是一篇以热爱家乡为主题的抒情散文,先叙述后抒情。作者以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了故乡朴实无华的芦苇多而美的特点。用轻松细腻的笔法娓娓叙说了儿时与芦苇有关的趣事。本课优美、生动的语言是学生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好材料,教学时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通过对故乡芦苇的回忆,倾诉了对家乡的怀念与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形象、准确的语言,领悟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3、通过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品读,鉴赏优美的词句和段落,并积累下来。
难点:、从准确、形象的语言中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四:设计理念
本篇课文语言优美,生动活泼,感情真挚,充满童趣,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我选择了“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生情的方法,在读中引导学生体会写法,在品词析句中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贯彻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说教法、学法
1、课堂上注重朗读,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去主动学习,在这堂课上,我引导学生以读为前提,在读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联系自己,联系生活实际,让自己的情感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说学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质疑问题、自读解疑、读议领悟中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见解,培养创新意识。
六、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课。
(出示:芦苇美景图)让同学们欣赏画面。教师借机引导
芦苇,朴实无华。在南方随处可见。我们北方在沟边也有芦苇,大家都认为芦苇非常普通,没有什么可称赞的,然而,它却令作者魂牵梦绕、永不忘怀。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故乡的芦苇丛中,去追忆那遥远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是让学生读准字音,正确朗读课文;
2、是小组合作,解决生字生词;纠正多音字和生字的读音。
3、是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故乡的芦苇。他对芦苇到底有一种什么特殊古的感情?
课文的字里行间展现着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洋溢着一缕缕真挚的情感,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都能感受到生我养我的故乡,给我留下许多梦幻般的记忆,为什么让我尤其难忘的是芦苇呢?让我们在细细的品读中进一步去理解、去体会、去感悟。
(三)、细读品味,感悟真情。
1、品词析句 ,领略芦苇美景。
学生自读课文的8、9自然段
(1)、说一说,你在读中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词句读出来的?
“一片片”“ 一簇簇” “几乎所有”体现了芦苇“多
“碧玉似的秀枝”“绿色的`轻云”写出了芦苇的“绿”;“恬静”、“飘逸”突出了芦苇的“美”。
(2)、(出示句子:“一片片,一簇簇,……给乡村平添了几分恬静和飘逸。”) 指名读。引导学生找到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一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并照样子说一、两个比喻句。
(3)、故播放芦苇的风光片,故乡的芦苇多美呀!让我们通过动情的朗读再来感受一下,好吗?(指名配乐读文,师生适当评价)让我们再一次的朗读课文,表达出对芦苇的喜爱和赞美。这一教学环节,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语言美,体会景色美。突出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
2、合作学习,回忆童年趣事。
过渡:渡:这么美的芦苇,一定给“我”带来了许多的快乐。下面,就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回到他的童年,在难忘的往事中感受那一份份快乐。
(1)、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学习,自由朗读,交流:课文中写了哪几件童年趣事,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说说为什么?
(2)、选择小组内最感兴趣的一件事进行学习。;说一说这件事为什么让人难忘;朗读时要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融入其中,读出“童趣”来。
(3)、生汇报自学情况,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每一部分的学习重点。
课文中写了哪几件童年趣事?用简短的词组概括说明。 “吹芦叶哨”、“做芦叶船”、“捉纺织娘
吹芦叶哨”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体会童年的快乐。
“出示句子,做芦叶船”在重点词句理解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表演朗读,再现一下他们儿时试航的情景。
展示纺织娘的动画图片,配以相关的文字介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读、表演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感受作者那无忧无虑,自由美妙的童年,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整堂课以读贯穿整个课堂,在读中感悟作者的快乐,在读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并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真正体现了新课标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和作者心灵相通。
3、学习14-16自然段,体会热爱故乡之情。
课文既写了家乡芦苇的多而美,又写了童年的快乐,作者到底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
月是故乡明,景是故乡美,情是故乡浓,作者用了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丝一样的情节,洋溢着一缕缕真挚的情感, 相信大家也与作者一样,深深热恋着自己的故乡——生我们养我们的这片土地。那么在我们的故乡有哪些美景,哪些美好的事物值得赞美呢,课后就用你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找一找吧。写一些吧。在这一环节安排了小练笔,让我们的课堂真正融入生活。把、课堂和生活联系起来。
七、说板书
11故乡的 芦苇
故乡的 芦苇: 多 美
童年趣事: 吹芦叶哨”、
做芦叶船
7.《掌声》的课文内容 篇七
同一类型的课文, 其写作的大体框架是一致的。像写景类文, 一般是按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各种组成部分或不同性质状态, 突出其特点,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的感情;写人类文, 通常通过一件或两三件事的具体描述表现人物精神品质;记事类文, 侧重记述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说明某种道理或彰显一种精神;说明类文, 从不同侧面介绍事物, 突出特点, 表达情意;活动类文, 通过活动过程中的几个场面描写表情达意。
只要遵循不同类型课文的一般表达思路,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就有了不同的思维结构:写景类文, 讲了什么景物的什么特点;写人类文, 记叙什么人的什么事情或哪些事情;记事类文, 四要素是什么, 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 起因、经过、结果如何;说明类文, 介绍了某种事物的哪些方面, 分别有什么特点;活动类文, 描写活动前后的内容及状态。以课文实例来说明。写景类课文如《泉城》, 介绍了济南泉城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重点写了其中著名的四个泉:美丽的珍珠泉、壮观的五龙潭、喧腾的黑虎泉、生气勃勃的趵突泉。写人类文如《李时珍夜宿古寺》, 记叙了我国古代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为修订《本草纲目》, 在察访药材过程中错过客店, 住破庙、吃干粮、谈吃苦、记寻访所得、尝草药的事迹。记事类文如《我给江主席献花》, 记叙了香港回归前 (时间) , “我” (人物) 随着欢迎队伍在启德机场 (地点) 等待江主席的到来, 并给江主席献花 (事件) 。
我们在指导学生明晰不同类型课文主要内容的结构的基础上, 还要教会学生灵活运用一些基本方法尝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笔者梳理出六种具体方法:
1.填充题目法。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 通常是写人、记事类文。对其稍加扩展充实, 就可得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将《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的标题适当补充一下:本文写的是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被外国学生嘲笑, 励志勤奋学画, 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2.要素提炼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找出文中的四要素, 并合理组织它们, 就得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我给江主席献花》一文的四要素:时间是1997年6月30日 (香港回归前) ;地点是启德机场;人物是“我”;事件是等待江主席的到来, 并给江主席献花。概括这四要素可得出主要内容:香港回归前 (时间) , “我” (人物) 随着欢迎队伍在启德机场 (地点) 等待江主席的到来, 并给江主席献花 (事件) 。这种方法对于叙事类的文体比较适用。
3.段意串联法。把每段的段意连起来, 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还是以《我给江主席献花》一课为例。课文可分为三段, 段意分别是: (1) “我”随欢迎队伍在机场等待江主席。 (2) “我”给江主席献花, 感到非常幸福。 (3) “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根据段意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为:香港回归前, “我”随欢迎队伍在机场等待江主席, 并给江主席献花, 感到幸福难忘。归纳段意是中段语文教学的一个教学目标, 在归纳段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就是段篇教学的一个衔接和延展, 这也是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4.摘录词句法。有的文章中的总起或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 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 便可得出主要内容。如《田园诗情》, 可根据课文第一自然段内容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描写了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的田园风光。《春联》一文每段的开头都是中心句, 把这几个句子串起来, 稍作修整也是课文主要内容。
5.取主舍次法。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 先分清事件的主次, 然后根据主要事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中, 写了在古寺里喝水、啃干粮、谈吃苦、记所得、尝草药几个情节。从文章中看, “喝水”写得简略, 是次要的;“谈吃苦”“记所得”写得详细, 是主要的。这种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也有作用, 因为学生在习作中常常出现记流水账、详略不当、主次不分的情况。通过学习这种方法, 学生可以逐步学会分清主次、安排详略。
6.问题回答法。有些问题, 只要回答出来也就是概括出了主要内容。如针对《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 提出下面的问题:淤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于他夜宿的古寺是什么样的?盂李时珍在古寺里做了些什么?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 问题要有价值, 要有针对性, 要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使提问“牵一发而动全身”, 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8.调动情感体验理解课文内容 篇八
笔者请教了部分有经验的老师,看了一些专家、一线老师的优秀论文,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以上两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反复研究,发现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一、借助多媒体调动学生情感体验
多媒体课件如果使用恰当,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帮助学生了解到一些文字无法表达的内容。有的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由于条件限制,他们的知识面窄、见识少,对课文部分内容比较生疏,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无法把握,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帮助他们来品味课文。
如教学《绿》时,作者认为北京什刹海的绿太淡,杭州虎跑寺的绿太浓,西湖的太明,秦淮河的太暗,大部分学生没有到过这些地方,甚至有的学生根本没听说过,就更不可能看着这些文字去体会“绿”的浓淡明暗了。如果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把这四个地方的绿和梅雨潭的绿都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看图片比较,这样学生就能很快体会出梅雨潭的绿是浓淡相宜、明暗适中的。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让学生获得了视觉上的享受,而且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无需绞尽脑汁凭空想象,就能很快把握梅雨潭绿的特点。
再如教学《枣核》,旧时同窗现在家里的条件非常优越,汽车、洋房、偌大的后花园,生活非常如意。老伴、儿女们的事业都非常出色,可她依然想念家乡。现在的学生可能无法理解这种浓烈的思想感情,因为他们没有离开过家,不能体会离家之苦,思乡之痛。这时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一些画面让学生去体会,如后花园里自己建造的“北海”,如旧时同窗和老伴北海泛舟的情景等。
二、借实物演示调动学生情感体验
大家认为物理、化学、生物课需要给学生做演示实验,其实语文课有时也需要这样的操作。如《枣核》中,一枚“枣核”的分量非常之轻,可旧时同窗却把它“托”在掌心。这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来拿一拿和托一托枣核,让学生体会旧时同窗对这枚枣核的珍惜与重视,同时区别“拿”和“托”这两个动词的不同。
再如讲解梅雨潭绿的特征时有这样的句子:“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鸡蛋清是什么样子,更别提让他们去体会它的软、嫩了。于是笔者带了几颗鸡蛋到课堂,分组演示。首先让学生认识鸡蛋清,然后让每个学生都来摸一摸、碰一碰鸡蛋清,并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自然地就把梅雨潭绿的质地和鸡蛋清的柔软、细嫩联系起来了。这样的演示,让学生亲自感觉了梅雨潭绿的特点,比老师苦口婆心的讲解要具体得多,生动得多,实用得多。
三、借生活经历调动学生情感体验
《枣核》这篇文章学生一看就懂,主题也很明显。但就是这样一篇看似非常简单明了的课文,老师应引导学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枣核”嵌入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去体会海外游子浓烈的民族感情。笔者认为,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有更深刻的体会。现摘录了一段非常精彩的实录:
师:“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中“旧历年”指什么?
生(齐答):春节。
师:对,春节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你一过圣诞,想旧历年吗?为什么?
生1:想,因为春节我们可以穿新衣服,吃好吃的。
生2:想,因为春节我们可以尽情地玩,还可以走亲访友,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
生3:我很想旧历年,因为我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就会回来,我们全家就团聚了。
师:是啊,春节谁不想呢,这是举国欢庆,全家团圆的日子,同学们可以和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感受幸福快乐。我们知道久居海外的华人过圣诞节就相当于过春节,那么他们想我们的春节吗?如果想,那又是为什么呢?
生4:想,因为他们还有亲人在祖国,他们也想在春节和亲人团聚啊!
生5:他们也想春节,也想再尝一尝家乡的特产,品一品家乡的味道。
师:说得太好了,文中这位美籍华人也非常想念春节,想念家乡,为了寄托这种思乡之苦,她就在自己的后花园里建造了一座家乡的“北海”。同学们想想看她建“北海”容易吗?
生6:不容易,那些假山石都是她开车到几十里外的地方,一块块地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的。
师:你搬过石头吗?什么感觉?
生7:小的还可以,大的就搬不动了,很重的。
师:“我”的旧时同窗家里非常富裕,她完全可以找一些搬运工直接把需要的石头运回去,可她并没有这样做,而是一块块亲手挑选的,同学们想象一下她当时挑选石头的情形。
生8:她搬起一块小点的石头,看了看,放下,又重新搬起一块,然后才满意地搬到车上,她就这么一块一块地挑选着,汗水湿透了衣服,手上磨出了水泡,可她一点也不怕苦、也不嫌累。
生9:这块石头好大,但轮廓还不错,跟北海的石头形状很像,于是她要了这块,然后捶捶背,扭扭脖子,又开始挑选了。
师: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请别人帮忙结果不是一样吗?
生10:因为她建造的是家乡的“北海”,她对这件事非常重视。
生11:因为她要亲手建造“北海”,这样她才觉得踏实、真实。
生12:因为“北海”寄托了她的思乡之情,她从“北海”看到了家乡。
师:这样重的石头,一块块论公斤买下,又说明了什么呢?
生13:买这些石头花了很多钱,旧时同窗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师:是啊,她不论付出多少代价,她都觉得值,因为她又看到了家乡的“北海”。
学生各抒己见,激情、热情一下子都被激发出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已真正体会到作品人物的内心。在这样的氛围中让学生再去体会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便水到渠成了。
9.长江课文的重要内容 篇九
长江很在便醒过来了。它以鱼肚色抹着缕缕玫瑰红的曙天,它以宽阔江面上的黎明,它以四月的风吹拂着麦浪似的水波,它以脸上展开的微笑,迎接过江的渡船上的火车和旅客。
哦,长江。哦,我们古老的,古老的母亲,以自己的乳汁,千年万载哺育了亿万子女的乳娘。
我们从车窗里看见你,你这样的容光焕发,你的笑容多么甜美。我想,不只是这江面上众多的升帆的货船和鸣笛的汽轮,那来往穿梭的舢板和驳船,不只是停泊在江心的钻探船,不只是下关码头两旁长长的仓库、堆栈和高楼,使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欢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哦,长江。从你流动和奔腾过来的,纵横广阔的土地上,山和一串串明珠一般的湖泊,江岸上的码头,建筑物,无边无际的田野,风车,工厂和一座一座的城市:不只是这些,使你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使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欢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哦,长江。哦,我们古老的、古老的母亲,以自己的乳汁千年万载哺育了亿万子女的乳娘。我想,那是祖国人民无比幸福的生活,那是祖国人民对于未来的灿烂理想,祖国人民奔赴未来的壮志,那时我们这个时代的全部光辉,照耀得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欢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呵,你以宽阔江面上的黎明和粼粼的水波,你以脸上展开的微笑,迎接过江的渡船上的火车和旅客。我们看见你,你这样的容光焕发,你的笑容多么甜美。
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光辉所照耀,你这样早便醒过来了。水呵,风呵,玫瑰色的曙天呵,我们一起来歌唱我们这个时代和祖国的赞歌。
长江课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郭风及其作品。
2.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3.领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品味学习本文的语言。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难点:通过本文的学习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时代的赞美。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长江的挂图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61年,此时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的建设蒸蒸日上,作者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个时期也是新中国面临的一个特殊时期(三年自然灾害),作者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看到祖国美好的明天。
3.作者简介:
郭风,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出生。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其《叶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新时期以来,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他的作品还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儿童文学作品奖,两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并译成俄文在前苏联地区出版。
4.学习生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
玫瑰曙天()吹拂()哺育()
舢板()驳船()堆栈()
5.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6.自主、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本文界通过描写赞美长江,赞美祖国的富饶,歌唱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
2)互动学习:
互动1:作者描写长江问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长江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
明确:这里作者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这里的黎明象征的是祖国的新气象,象征的是祖国美好的明天。这里的黎明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象了。
互动2:本文的作者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描写长江的?你能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或词语吗?
明确:见课本
互动3:作者的心情是“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这一点作者在文中反复说到,为什么作者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这和“青春”不矛盾吗?
明确:千百年来长江奔流不息,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它是“古老的”。古老的长江在经历的岁月的洗礼后,如今在新时代光辉的照耀下,看到了祖国的蓬勃发展,所以心情才“书场”“欢愉”,强调长江是“古老的”也是为了说明长江“旧貌换新颜”祖国“旧貌换新颜”。
互动4:自己动手式着给课文分分段,看看课文都用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明确:见课本。
补充: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等。记叙明确过程,描写突出形象,议论、抒情点明主旨。抒情有直抒胸臆,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常表现为托物寓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与景。
互动5:根据表达方式的学习归纳一下本文的写作方法。
明确:1)借景抒情的写法。借描写长江来赞美祖国,抒发对祖国的热爱赞美之情。
2)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见课本。
研读与赏析:
1.文章中有许多句子和词语重复出现,又无啰嗦之感?试动手删一删,看看删后的效果如何?
明确:无啰嗦之感。这里用到了反复的修辞方法,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补充:反复,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组。反复有接连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
2.辨析带点词语的细微差别
你这样的容光焕发,你的笑容是多么的甜美。
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辨析:“容光焕发”“甜美”不仅写出了形貌,而且写出了心理情状,而“舒畅”“欢愉”主要写的是心情。
拓展延伸: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并背诵。
2.了解有关长江的指示。
10.散步的课文主要内容 篇十
《散步》,散文,莫怀戚著,写于1985年。因为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所以注定了它的抒情色彩,“因我不善诗作,它就成了散文”。所以说体裁这东西,往往非作者的刻意选取,实在只是一种自然结果。下面是散步的课文主要内容,请参考!
散步的课文主要内容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 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一、《散步》的写作契机(莫怀戚)
这篇文章写作的契机,回想,应该是两个。
第一个就是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确如文中所说:初春,南方的原野,哄了一阵才将母亲带上路……当时我儿子正上幼儿园,他叫“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也是真的。但是当时我们的笑,是为小家伙的出语机灵而兴奋,像所有年轻的父母一样,以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或者至少也有过人之处——你看他小小年纪便懂得归纳,将来岂不是个哲学家?
第二个契机则较有理性色彩。我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悌”的看法——他将其拆开,反对“悌”(他说弟弟没有必要高看兄长),而对“孝”,却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他还同我一起看过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说这种“由政府出面召集,全国像一家人在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我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
选材时,我最终确定第一个契机为文章的外延,或曰思想感情之载体,是这样考虑的:
(一)这是一次真实的散步,有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细节),这样,想象加工的部分便有了依托,较之纯粹的虚构更有实感;
(二)刚好三代人,主体“我”和“我的母亲”,客体“儿子”、“妻子”齐全,便于“导演”;
(三)说“导演”,是因为散文写作倾向之一,是情节化(也有称细节化的),总之寓理于事之风长,单纯说理之风消;可读性越来越被强调。
切入角度:强化“生命”,淡化伦理,一是因为伦理说得已经太多,出新很难,二是“生命之说”不但本质,而且人性与动物性的参照也出来了——人类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
所以成熟的生命,即所谓中青年人吧,其责任的沉重可想而知,其社会性,或曰伦理性质,也暗暗渗透了出来。
而沉重的责任,自需背负,所以我在文中设计了——背:背小的,背老的;将整个世界背起来,中青年人责无旁贷。
而且为了突出“责任感”,特意改造出歧路之争,由我裁决,不能两全这个重要细节。事实是有歧路,无争执——祖母宠孙子,一下子就依了他。但不加改造,无以产生表现力。
而且那次也只背了儿子,并未背母亲,但这之前是背过母亲的。譬如1981年我们陪母亲游都江堰,离堰蹚水,景象略险,我便背着母亲慢慢蹚。那时母亲尚不很老,似觉过意不去,我说你在我背上我还稳当些。这倒是实情,所以母亲说:“那么,倒是我在保护你啰?”。
所以说,如果从未既背过小,也背过老,也难想到背负这一幕。
11.《掌声》的课文内容 篇十一
小学语文课程与实际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为此教师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多给学生一些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关键词】
实践 小学语文 领悟课堂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亲自动手实践的环节,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为此教师应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动手做模型,与课文内容亲密接触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可以实际动手的文章,这些文章内容是学生可以通过实践亲自做出一些实物的,为此教师可以在讲授这样的课文内容时将它适当的变成一堂劳动课,让学生在实际动手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的体会亲自动手的过程,从而与课文内容之间实现完美的结合,让学生在做中体会课文精神。
比如在讲授课文《姥姥的剪纸》一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一个简单的剪纸艺术竟然能够表达出那么多的内容,不仅仅能表达出基本的动物和人物形象,还能将作者自身的思想渗透到其中,从而给整个剪纸增添更多的艺术特色,那么剪纸难不难啊,在剪纸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内容,这些都需要大家在亲自动手过程中加以体会,因此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堂剪纸课。”教师一听上剪纸课,纷纷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大家一起进行剪纸,刚开始大家剪得非常随意,后来慢慢找到一点感觉,剪出很多形象,但同时也意识到剪纸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教师随即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二、亲自画图片,与课文情节紧密联系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小说故事,这些故事本身都是一些非常有趣的,然而故事尽管有趣,毕竟属于一些抽象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将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情节绘制出一篇文章来,将故事情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由于每个学生的兴趣点是不一样的,因此绘制出来的图片也就不一样,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比如在讲授课文《三打白骨精》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这样引导:“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情节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但是大家有没有看过课文中的内容呢?请大家快速的阅读一下课文内容,然后选择一个你认为有趣的故事环节,尝试将其用画笔将故事场景绘制出来,特别要注意课文中主要人物的动作用词,如何将其用画面表现出来。”学生纷纷根据课文进行卡通图片的绘制,有学生喜欢打村姑的那一段,他抓住了几个重要的动词“扯”“劈”两个词,画出一幅非常切合课文内容的动态卡通形象,通过绘画学生更好的理解了这两个词语的具体含义。随后学生画出了一幅孙悟空棒打白骨精的动作,同时唐僧在旁边用力撤孙悟空,尽管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不强,但表达的也非常深入和细致,很好地将画面特点表现出来。
三、创新创情景,与课文素材完美融合
在学习小学语文课文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亲自创设一些教学情景,根据课文内容将教学情景创设好以后,教师带着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进行教学,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情景中进行学习会感到更加自然,从而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与课文素材实现完美的融合。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创设出不同的情景,以实现课文素材与情景的完美融合。
比如在讲授课文《九寨沟》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同时这样引导学生:“九寨沟大家谁去过,没有去过的话大家上网收集一些相关的图片,明天我们布置一下自己的教室吧。”第二天大家收集了各种关于九寨沟的素材图片,将教室的地面和墙壁都贴满了很多图片内容,随后教师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教学,当教师讲到“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的时候,教师可以询问学生这句画是什么意思,能不能在为我们的场景中找到对应的湖面内容。学生们纷纷环视室内情景,并纷纷进行探讨:“课文内容是湖泊,因此我们应该在湖泊中寻找。”于是大家纷纷走到了湖泊附近,学生们互相探讨着:“为什么湖泊像宝石啊?”“我觉得是因为湖面的颜色吧,你们看那边湖泊的颜色,蓝色中透着一些光泽,确实很像宝石啊。”也有同学说:“沟谷为什么像彩带啊?”“一层层的非常轻柔,你们看那边的山谷它们的转折很柔和,确实像彩带一般。”通过这种情景的创设,由于学生可以更加直接地观察实际景象,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九寨沟的美,因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更加容易。
总之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边学习的同时边参与一些实际动手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课文的理解,更好地感受课文的主题事物,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基本情感和内容倾向。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做实物模型、绘制卡通图片、创设新颖情景,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林升.加强语文实践,提高语文素养——基于小学语文教学“多朗读、多动手”的视角【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
12.争吵的课文主要内容 篇十二
【原文】
今天我和可莱谛吵架,并不是因为他得了奖,我嫉妒他。今天早晨,小石匠病了,老师叫我替他抄写每月故事。我正抄着,坐在旁边的可莱谛忽然碰了一下我的胳膊肘,把墨水滴到笔记本上,把本子弄脏了,字迹也看不清了。我火了,就骂了他一句。
他却只是微笑着说:“我不是故意的。”
我本来会相信他的,可是他的笑使我很不高兴。我想:“哼,得了奖,就自以为了不起了!”于是我想报复他,过了一会儿,我也碰了他一下,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
可莱谛气得脸都红了。“你这是故意的!”他说着就举起手来。正好给老师看见了,可莱谛就缩回手去,说:“我在外边等你!”
我心里觉得很不安。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可莱谛是个很好的人,他绝对不会是故意的。我想起那次去他家玩的时候,他帮助母亲干活、服侍生病的母亲的情形。还有他来我家的时候,我们全家都诚心诚意地欢迎他,父亲又是那么喜欢他的种种情形。啊,要是我没有骂他,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该多好啊!我又记起父亲“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来。但是要我去向他承认错误,我却觉得太丢脸。我用眼角偷偷地看他,见他上衣肩上的线缝儿都开了,大概是因为扛多了柴的缘故吧。想到这里我觉得可莱谛很可爱。我心时暗暗说“云向他认错吧!”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却是无论如何都说不出口来。
可莱谛不时用眼睛瞟我,但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
他又说:“我在外边等着你!”我回答说:“我也等着你!”我心里想着父亲对我说过的话:“要是你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
因为心里有事,老师讲的功课我一句也没有听进去。
终于挨到了放学的时候。我在街上独自走着,听见可莱谛从后面跟上来。我手里拿着戒尺站住等他。他向我走来,我便举起戒尺准备防御。
“不,安利柯!”可莱谛微笑着用手拨开戒尺,温和地对我说:“让我们还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吧!”
我惊呆了。我觉得有两只手搭在我的肩上,我已经在他的怀抱里了。
他吻着我说:“以后我们再不要吵架了,好吗?”
“再也不了!再也不了!”我回答说。然后我们就高高兴兴地分手了。
回到家里,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本想叫父亲高兴一下,不料父亲把脸一沉,说:“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况且你不应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戒尺!”说着从我手里夺过戒尺,折成两段,扔到墙角去。
【争吵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争吵》这篇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先写“我”和克莱谛吵架的原因;再写“我”的内心活动:为吵架而感到不安、后悔,又没有勇气承认错误;然后写克莱谛的友善化解了双方的矛盾,两人重归于好;最后写父亲对“我”的严厉批评。课文细致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我”的不安与后悔,“我”知错却没有认错勇气的矛盾心态,写出了“我”对克莱谛往事的回忆及印象。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体现了“我”的个性特征,一个明是非却爱面子的“我”活脱脱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也为克莱谛后边的友善行为作了铺垫和暗示。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石匠、抄写、墨水、故意、报复、缩回、诚心诚意、承认、缘故、愤怒、独自、戒尺、不料、既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3.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出现的问题。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争吵》,齐读课题,(正音“争、吵”是翘舌音)问“争吵”是什么意思?
2.你与同学或其他人发生过争吵吗?为什么争吵,争吵后怎么做的?谁来说一说。(学生畅所欲言)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关于争吵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纠正错误读音。(指名读)
注意:嫉(jí)读音是二声,不是四声。
“哼”的读音是hng,不读hēng。
“侍”要区别于“寺”,读音是shì,而不是sì。
“缩”的读音是suō。
(2)现在我们开火车读,看看火车能不能顺利到站。
(3)识记生字
过渡:大家不仅字音读的准确,而且读得也流利,现在看一下怎样才能记住这些字呢?(分析难记的字)
(4)解释词语的意思。
大家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理解的`词语有哪些?(让学生回答:查到的解释)
报复:对批评自己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人进行反击。
诚心诚意:形容非常真挚诚恳。
愤怒:因极度不满而情绪激动。
防御:抗击别人的进攻。
3.理清文章脉路
(1)指名朗读课文,(随时纠正错误)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了我和克莱谛之间因为本子弄脏而发生争吵以及克莱谛主动找我和解的事。告诉我们要宽容、知错就改。)
(2)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出示:课文按( )顺序叙述的,第( )自然段写我和克莱谛吵架的( );第( )自然段写我的( ):为吵架而( ),又没有勇气( );第( )自然段写克莱谛用( )化解了矛盾,两人重归于好;第( )自然段写父亲对我的( )。
(3)小结:同学们真会分析,课文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向我们介绍了“我”和克莱蒂之间发生的事情,今后大家在写叙事作文的时候,要学会这种写作方法。
三、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我会写的字,学生朗读。
2.写这些字时,你认为哪个字需要注意哪里?给大家提个醒。
“替”的第一个“夫”字的最后一笔是点。
“墨”字是上下结构,上黑下土。和“默”相比较。
“承”的第二笔是弯钩,而不是竖钩,中间是三横。
“缘”的右半部分,注意笔画和笔顺:撇折、横撇、横、撇、弯钩、撇、撇、撇、捺。
“愤”注意右部分的上半部分。
“毕”的上面是“比”,而不是“化”,不要写成“华”。
“戒”的笔画:横、横、竖撇、竖、弯钩、撇、点;和“或”相比较,偏旁相同,都是“戈”。
“既”的右部分不是“无”,要区别于“即”。
3.教师范写难字。
4.学生书写,教师随机指导。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经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生字新词,你还记得吗?
2.出示生字词。指名读生字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3.请同学们快速的朗读课文,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过渡:看来上节课同学们学习的很认真,都记住了课文的生字和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就通过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4自然段)
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1~4自然段,想一想:文中两个小主人公为什么发生争吵?
2.他们为什么发生争吵?用文中的话说一说。
(1)课件出示句子:
我正抄着,坐在旁边的克莱谛忽然碰了我的胳膊肘,把墨水滴到笔记本上,本子被弄脏了,字迹也看不清了。
过了一会儿,我也碰了他一下,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
①谁愿意把这两个句子读一遍。
②你发现了吗,这两句话中有一个相同的动词?(碰)
③这两个碰有什么不同吗?(克莱谛:不小心 我:故意)
④你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a.“他只是微笑着说:“我不是故意的。”(从他“微笑着”向我解释看出来)
b.“于是我想报复他。”(从“报复”这个词看出来)
(2)知道我为什么想报复吗?(我嫉妒他)嫉妒是什么意思?()
①你从哪里看出“我”嫉妒克莱谛?(心想:“哼,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于是我想报复他。)这是什么描写?(心理描写)
②指导句子朗读。谁能读出他嫉妒的心理?
(3)那他们对待碰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呢?
课件出示句子:
我火了,骂了他一句。
克莱谛气得脸都红了。
克莱谛急忙缩回手去。
①找得真好,愿意读一次吗?
②我在对待克莱谛的碰是什么态度?为什么?(火、骂)
③能把我的样子读好吗?
④克莱谛是怎么做的?(气、缩)这两句抓住了克莱谛什么描写的?(语言和动作)从他的动作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克莱谛?(宽容待人)
⑤能读出来吗?
(二)学习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
1.争吵过后,他们各自有什么表现呢?请同学们默读第5—8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吵架后我的表现,用波浪线画出克莱谛的表现,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写写感受,待会儿我们来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
(1)我们先来看一看安利柯的表现,谁想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下。
a.出示句子:
①我觉得很不安,气也全消了。(不安)
②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后悔)
③啊,要是我没有骂他,没有做对不起他的是该有多好!(后悔自责)
④想到这里,我觉得克莱谛很可爱,心里暗暗说“去向他认错吧”,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矛盾)
b.指导朗读。你们的体会很深,请你带着这种后悔、矛盾的心情体读一读这些句子。(自读,教师指名读,评议)
(2)正当我犹豫不决时,克莱谛有什么表现?
出示句子:
克莱谛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睛里表示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
a.“瞟”是什么意思?(“瞟”用眼睛斜着看)
b. 此时的克莱谛心里在想什么?(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感到好朋友为一点小事闹成这样不值得。)
c.为什么要说“不是愤怒,而是悲哀”?(他对安利柯的做法难以理解)
d.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克莱谛对“我”行为感到伤心。)
e.指导朗读。你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
(3)过渡:吵架过后,一个感到后悔,一个感到悲哀。下面看看他们的对话。
出示:
他又说:“我在外边等着你!”
我回答说:“我也等着你。”
a.克莱谛和“我”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两个人想的一样吗?(说法一样想法不一样:克莱谛说“在外边等你”,是想向“我”解释,以求化解矛盾,不是故意的。“我”说的“在外边等你”误解了对方的意思,以为对方要报复,要打他。)
b.引导学生读好他们的对话。(同桌合作练读对话,找同桌两人朗读)
(4)我一边想着怎样应对克莱谛一边听课,你想此时的我 能听进老师的讲课吗?(不能)
a.“毕竟”怎么理解?(到底)
b.联系实际,谈想法:课堂上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心里什么感觉?(学生可能说出时间过的慢之类的话)
过渡:克莱谛将会采取怎样的方式对待“我”,事情的结果怎样,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3.学习第三部分(第9-13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9-13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重点汇报交流以下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用“终于挨到了放学”?说明什么?(“终于、挨”说明:“我”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我”想的只是防御。)
②当“我”向克莱谛举起尺子时,克莱谛是怎样做的?
出示:克莱谛微笑着用手拨开尺子,温和地对我说,“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吧!”
③这是什么描写?(表情、动作、语言)通过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克莱谛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哪些词可以体现出来?(说明克莱谛宽容、友爱待人,通过“微笑”“温和”两词体现出来。)
④“我”为什么两次说“再也不了”?
(是因为自己内心激动,“我”被克莱谛的宽容、友爱精神所感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3)指导分角色朗读(9-13自然段),要读出克莱谛的真挚感情,读出“我”的高兴之情。
4.学习第四部分(14自然段)
过渡:我和克莱谛和好了,回到家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本来想让父亲高兴一下,没想到父亲却严厉地批评了我。
出示: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更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戒尺!
(1)自己读读父亲的话,你体会出什么?(你如果错了,就要勇于承认错误,“第一个伸过手去”,请求对方原谅;你错了,别人没打你,你不应该“举起尺子”防御。)
(2)你们的体会很深刻,其实父亲的话在文中不止一次的出现,还有两处,快速浏览找出父亲的话。
a.学生说,教师出示父亲的话。
应该知错认错。
要是你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
b.你再来读读父亲的话。有什么新的体会吗?(知道自己错了,要承认错误;要是错了,别人打你,不能还手,只能防御。)
(3)小结:父亲的话说了四方面的意思:要知错,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做到是非分明;要认错,要主动向别人认错,请求对方的原谅;要是错了,别人打你,不能还手,只能防御;别人没打你,你不应该防御。
(4)最后让我们齐读一遍父亲的话,记住父亲的教诲,学生齐读。
三、拓展延伸,升华理解
1.课文学完了,那么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呢?你的理由是什么?学生谈观点。
2.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板书:互相宽容、团结友爱)
3.总结:课文虽然讲了一件平凡小事,却告诉了我们要宽以待人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能宽容别人,与别人团结友爱,做一个人人喜欢的人。
四、课后作业
1.抄写父亲说的话。
2.小练笔:写一写你和同学之间发生的故事。
3.推荐阅读《爱的教育》。
板书设计:
争吵
我—————克莱谛
和好
【《掌声》的课文内容】推荐阅读:
课文掌声的教学反思11-18
课文《掌声》片断赏析12-27
《风筝》的课文内容09-09
以掌声为话题的作文:难忘的掌声12-24
山雨课文的主要内容07-09
春雨的色彩课文内容08-29
小小的声音课文内容10-22
《草虫的村落》课文内容12-15
松鼠和松果的课文内容08-13
《掌声》的教案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