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备战中考古诗文默写总复习 中考复习(共6篇)
1.2023年备战中考古诗文默写总复习 中考复习 篇一
古诗词鉴赏(一)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1.(2014·鄂州)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6分)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诗的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这里隐喻自己 想做官而没有途径,言外之意是 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意近即可)。(2分)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联系这首诗的背景来看,此诗当作于公元733年,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面临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因此诗歌尾联隐喻意义深刻,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张丞相引荐、能入仕做官的心愿。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请作简要赏析。(4分)云梦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运用对偶,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解答时,首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从修辞手法入手,赏析诗句在表达上的特点,点明该诗表现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2.(2014·宜宾)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6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 绿杨阴里白沙堤 ”终。以“ 最爱湖东行不足 ”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穷的回味。(请用诗中的原句作答)(2分)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整体内容的理解能力。第一个空考查行文线索“行”,以“孤山寺北贾亭西”为起点,最后一句点明了终点“绿杨阴里白沙堤”。第二个空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最爱湖东行不足”中“最爱”二字说明景色美不胜收。
(2)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4分)①颔联中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 争、啄。
②赏析: 两个动词惟妙惟肖地描摹出莺和燕的动态,传神地描绘了一幅大自然从沉睡到苏醒充满生机的早春图,流露出诗人对如此美景的无限喜爱之情。(表意准确,表达流畅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炼字。凝练是古诗词语言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这些字往往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叠词、语气词等。颔联中最传神的两个动词容易找出,即“争”“啄”。“争”和“啄”描摹的是“莺”“燕”的动态,流露出诗人对美好景色的无限喜欢。
3.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3分)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示例一)一个“割”字,表现出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示例二)“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时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品析能力。要结合对诗句含义、意境以及诗人思想情感的把握思考。“割”字出现在描绘泰山的诗句中,要从此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思考。“小”字出现在全诗的主旨句中,要从诗人的情感、抱负角度思考此字的作用。
4.(2014·长沙)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6分)
卜算子 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①边,寂寞开无主②。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③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④群芳妒。零落⑤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①断桥:残破的桥。②无主:无人过问。③更著:又遭受。著,同“着”,遭受的意思。④一任:任凭。⑤零落:凋谢。
【背景资料】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却受人排挤,晚年隐居山阴,始终保持昂扬的爱国热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此词可以看成他的身世的缩影。
(1)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落寞凄清的意境。下阕则写出了梅花高洁、坚贞(不慕名利 傲立风雪)的品质。(3分)解析:此题考查对诗词意境、形象的分析能力。把握意境、形象要善于抓关键信息,进入词句设置的情境用心体会。身处“驿外断桥边”,“寂寞”地开放无人过问,还要在黄昏里遭受风吹雨打,处境何等凄清,心情何其落寞。梅花无心同百花争享春光,只任凭百花去嫉妒。即使花瓣飘落被碾作尘泥,也依然有永久的芬芳留在人间。由此可见其品质——坚贞不屈、傲视世俗。
(2)“已是黄昏独自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的“碾”字有何表达效果?(3分)拟人。“碾”原指将东西压碎、压平,这里指梅花落地与泥土混合之后的情景。表现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描绘出梅花悲惨至极的情景。解析:此题考查对诗词语言的鉴赏能力。梅花寂寞地开放、孤孤单单,无人赏,黄昏里独处怎能不觉得愁苦?“愁苦”是人的情感,用在“梅”身上,赋予“梅”以人的情感,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体会动词的表达效果要结合语境,先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然后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最后点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4分)
从军行 杨 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2分)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意思相近即可)(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2分)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
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概括能力。可从标题入手,结合对诗歌大意的理解,思考“谁”从军行,诗歌写了“从军行”的哪个或哪些方面。然后使用“什么人做什么事”的句式概括作答。(2)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能力。“雪暗凋旗画”写了色彩,从视觉角度描绘;“风多杂鼓声”是听到的内容,从听觉角度描绘。
6.(2014·乐山)诗词鉴赏。(6分)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上阕实写,词人写了哪两个行动来表现她的愁苦?(4分)倦梳头 泪先流
解析:此题考查对词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理解这首词的大意,然后抓住题干中的“行动”二字,从词中找动作描写的句子,摘取关键字词作答即可。要注意进入词人的角色,联系平时对一个人“愁苦”时的表现来找。
(2)下阕虚写,写出了愁苦的哪些特点?(2分)又多又重
解析:此题考查对词的内容的理解。抓住关键句“载不动许多愁”中的“载不动”思考回答。
7.(2014·兰州)阅读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回答(1)、(2)题。(5分)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在这首词中,作者用了“亲射虎”“ 遣冯唐 ”“ 射天狼 ”三个典故。(2分)解析:此题考查对词句内容、写法的理解能力。亲射虎:《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表明自己老当益壮。遣冯唐:据《史记》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射天狼: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表达了诗人抵御外敌、建功立业的决心。
(2)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上片叙写了此次出猎的情况,下片抒发了作者的雄心壮志。B.“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C.“鬓微霜”着意写自己的年老,表达因年事已高而无法作战的哀叹。D.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豪放的。
解析:此题具有综合性。C项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需结合语境分析。“鬓微霜,又何妨!”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言外之意: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表达了作者豪迈奔放,希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答案: C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6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3分)“悦”“空”两字是此联诗的诗眼(核心),山光使鸟儿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顿时消除。“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空”既写出了后禅院景之幽静,更表达出了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
(2)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不矛盾。这是运用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衬托)的表现手法。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袅袅的钟磬声,这与诗人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相吻合。
解析:(1)考查语言品析能力。首先写出两字所在诗句的大意,然后结合语境分别分析“悦”和“空”写了什么景、状了什么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或情感。(2)考查对写作手法的鉴赏能力。理解“钟磬音”袅袅传来,并联系课内所学[“遥闻深巷中犬吠”(《口技》);“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安塞腰鼓》)]判断以声衬静的写法。分析原因时要将景与情联系起来,体会这寂静之境、钟磬之音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回答时要先表明态度,再阐明理由。
9.阅读古诗《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4分)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 ;“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2分)(2)请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谈谈你对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理解。(2分)(示例一)诗人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乡愁)。(示例二)诗人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表达了浓浓的乡愁(思乡之情)。
解析:(1)考查语言品析能力。要抓住题干中的“所见景色”四个字,结合对诗句描绘的画面的理解,回答“潮平”“风正”写出了怎样的景色。(2)考查对诗歌主旨句的理解能力。首先要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然后结合全诗内容,抓住关键词“乡书”分析诗人对故乡的思想感情。
10.(2014·河南)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4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这首五言律诗抒写了惜别之情,洋溢着对友人的深厚感情;同时诗人劝慰友人不必为离别而悲伤,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解析:此题考查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要从诗歌的词句来着手,从题目中的“送”和颔联中的“离”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中一定有惜别之情和友情;颈联“海内”和“天涯”给人开阔和豪迈的感觉;尾联“无为”透露出对友人的安慰之情。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2分)(示例一)“辅”,辅佐,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一个“辅”字写出了长安和三秦的位置关系;还把长安和三秦联系起来,写出了长安雄浑阔大的气势。(示例二)一个“望”字把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写出诗人站在长安遥望蜀地的形象,暗寓惜别;又拓宽了诗歌意境,开阔了读者的视野,在心理上拉近了距离;同时使人感觉到“五津”可望,不必为离别而忧伤。
解析:此题考查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题干“炼字”提示从诗歌用词的角度赏析它言简义丰的效果。赏析时要联系整首诗歌,展开想象,把诗歌描绘的景和情展现在脑海里,在此基础上再理解词语表达的效果。
1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4分)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2分)(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解析:(1)考查对诗人情感的领悟能力。要立足全诗,抓住诸多关键词概括,如“感时”“恨别”“家书”“白头”等。(2)考查语言品析能力。这两句诗写景,其中的动词、形容词都是为写景服务的。因此,选中词语后,要结合诗句的意思,分析动词或形容词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12.(2014·南充)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6分)
浣溪沙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词简要概括。(3分)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春色飘零的怅惘、物是人非之感和孤独寂寞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词感情的赏析能力。首先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大意,然后从关键句子中找到流露作者情感的句子。从“夕阳西下”“无可奈何”“独徘徊”可见词人对时光流逝、春色飘零的怅惘、孤寂之情。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向为词评家赞赏,请简要赏析。(3分)(示例)“落花”这个意象写出了暮春之景,表达了惜春之意。“归燕”这个意象表达旧燕归来,时光易逝,物是人非之感。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词名句的赏析能力。首先读懂诗词,领会“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意境,从词中可以看出词人对时光流逝、春色飘零的怅惘、孤寂之情,再结合题干要求,任选一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如:从修辞角度赏析,对仗的工稳,音调谐婉,具有音乐美。)
2.中考备战如何复习文言文 篇二
一、字词复习策略
这里所说的字词是指狭义上的字词,即文章中出现的生僻字、通假字、多音字、古音字等特殊的字。对于这样的字,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就要给予更多的关注,贯穿“早”与“多”的思想。所谓“早”,就是尽可能地早一点了解字词的用法;所谓“多”,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看到一些真实的语言材料。具体情况,举例说来,容易明白,如:
(1)多訾古人之失。(zī)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
(3)默而知之。(zhì)
(4)笼盖四野。(yǎ)
以上的四例中,(1)中的“訾”是生僻字;(2)中的“属”是“嘱”的通假字,应该读“嘱”的音;(3)中的“知”为多音字,读”zhì”的音;(4)中的“野”是古音字,应该读“yǎ”。对于这四种情况来说,(1)难度不大,只要多查查字典就可以解决问题,而(2)(3)(4)三题则需讲清缘由,如讲出本字的含义,让学生明白其中的来龙去脉,或者指出古音。有人认为这样讲太烦琐,而且学生不易记住,但笔者认为,“记住的东西不一定容易理解,而理解的东西一定容易记住”。
有人认为,通假字、多音字可以多讲讲,对于古音字则没有必要,因为时代已经远去,读古音已无必要,读现在的音比较省劲,记得也容易,何乐而不为?但是,许多读古音的字都是押韵的,读现在的音就别扭了。比如,《寒食》中的“寒食东风御柳斜”中的“斜”字,如果读“xié”的音,就打破了诗的韵律,而这首诗要是押“a”韵,读起来就会朗朗上口。这样的东西多讲讲,学生的理解就会多一些,对学习还是有帮助的。平时讲透彻了,复习的时候就简单了。
二、语法复习策略
语法复习的策略是功在平时,融会贯通。日常的语法教学是重点。在初中阶段,教材中所讲授的语法现象比较常见、浅显。主要的有:词类活用,句式判断。笔者的经验就是多读多看,熟能生巧。举例如下:
(1)舍相如于成传舍。《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以绳天下之梅。《病梅馆记》
(3)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增》
以上所举各例中,(1)(2)中的“舍”、“绳”两例是词类活用,名词用如动词;(3)(4)是两个句式,(3)是被动句,君被赵王幸;(4)是省略句,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5)为互文,意思是不因为外物的好坏或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6)为比喻。这几题如果只是简单告诉学生答案,学生也可以记住,但是如果类似的东西太多了,学生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就会混淆。
复习的时候,学生对于具体的题目已经了如指掌,他们所要做的工作就是集中资料,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记忆。记得多了,再进行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对学习文言文大有帮助。
三、文化知识复习
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是要学习并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一定要重视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学习。中国的文明史源远流长,据专家最新考证,长江文明早在5000~6000年前就出现。如此之长的文明史,其发展从未间断,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它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我们必须尽早、尽可能多地了解古代文化,学习古代文化。
在教学与复习中,重点要放在文体知识、官职术语、天文计时、礼仪称谓、姓氏字号以及古代建筑等等。在以前,我们这样重视似乎有复古之嫌,但是现在国学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我们应该抓住机会,复兴优秀的民族文化。
四、思想观念的学习
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还要借鉴古人的经验,学习古人的思想,以解决现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学习古代文化的同时,要学习做人的道理。让学生能从文言文的学习中得到经验教训。如在学习《曹刿论战》中注意吸取鲁庄公和曹刿的长处,学习《郑伯克段于鄢》时,可以分析郑伯、姜氏的性格特点,从而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如何做人。
纵观历年以来的文言文试题,考查的不外乎字词、句子、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者对语言的赏析,只要我们平时教学注意讲深讲透、复习时注意整理、归纳,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学会迁移运用,那我们不仅会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而且会在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中占得先机,获得更大的进步。
3.2023年备战中考古诗文默写总复习 中考复习 篇三
九年级(上册)
1.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分别指什么?
2.人被发现的时代的思想核心是:
先驱:
代表作品:
3.人被发现的时代的巨人:
作品:
4.人被发现的时代在天文学方面谁提出了什么新理论:
5.人被发现的时代的性质是:
6.最早走上新航路开辟的国家有:
7.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8.新航路开辟有哪三位航海家,分别到达哪里?
9.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有何影响:
10.英国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11.英国阶级革命中哪位国王被处死,革命领导人是谁?
1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与导火索分别是:
1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
14.为了限制国王权利英国确立了什么政体?
15.美国独立战争的根本原因:
16.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
17.美国独立的标志:
18.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19.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从哪个行业开始的?
20.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最重要发明是什么?人类进入什么时代?
21.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陆地和水上交通工具分别是什么?发明者?哪国人?
22.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23.英法美革命颁布的文献分别是什么?
24.美国第一部宪法叫什么?
三权如何分立?
25.法兰西第一帝国是什么性质的帝国?谁建立的?他颁布的法律文件是什么?
26.英国资产革命后依据什么文件确立什么政体:
27.最早在海外殖民扩张的国家是:
28.黑奴贸易也叫什么贸易?行程如何?
29.黑奴贸易对非洲和欧洲分别有何影响?
30.印度是哪个国家的殖民地?殖民首领是谁?
31.印度民族大起义中的民族女英雄是谁?
32.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导火索是什么?
33.谁被称为南美解放者?
34.哪一次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领导者是谁?
35.日俄改革的背景有什么不同?
36.日本明治维新前的统治者是谁?
37.明治维新的内容:
38.南北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
39.南北战争的焦点:
40.南北战争的导火索:
41.为了扭转战争的局面,林肯政府颁布了哪两部法律?
42.南北战争的转折点是?
43.林肯对美国的贡献如何?
44.什么运动标志世界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工人阶级在运动中提出什么要求?
45.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有哪些?
46.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47.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什么?其失败的标志是什么?
48.巴黎公社失败后创作的国际无产者的战歌是什么?作者是谁?
49.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是什么?首先在哪些国家开始?
50.第二次工业革命最主要的标志是什么?把人类带入了什么时代?
51.谁发现了什么现象为电的产生和运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52.灯泡的发明者是谁?被称为什么?
53.电话和电报的发明者分别是谁?
54.奔驰是谁发明的?哪国人?
55.什么的发明把人类带到航空时代
?谁发明的?
56.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57.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生产组织是什么?
资本主义因此进入什么阶段?
58.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59.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在什么时候建立?
60.一战前帝国主义矛盾中最主要的是哪两个?
61.一战前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62.一战中的两大军事集团是什么?分别由哪些国家组成?
63.一战的导火索是什么?
谁被谁刺杀?
64.一战的性质是什么?
65.一战的主战场在哪?关键战线是什么?
66.一战对于哪个参战国是正义的?
67.一战中哪场战役被称为绞肉机?
68.一战中出现了哪些先进武器?
69.加速一战结束的因素有哪些?
70.一战结束的标志?一战中诞生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什么?
71.“我之所以得到如此多的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臂膀上”这句话是谁说的?他有哪些成就?
72.牛顿研究物理学注重哪两种方法?
73.“长颈鹿的脖子”是谁的什么理论在哪本书上体现的?
74.为原子能的利用提供理论基础的是谁的什么理论?
75.文艺复兴后期,英国著名戏剧家是谁?其代表作有哪些?
76.谁的作品被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其作品有哪些?
77.《向日葵》是谁的美术作品?他属于什么画派?
78.谁被称为交响乐之王?哪部作品准备献给拿破仑的?
79.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以哪个国家为中心的?这次思想解放有何作用?代表人物分别有哪些主张?
九年级(下册)
80.马克思主义诞生、尝试、由理论变为现实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81.苏俄成立之初面对严峻的形势实行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82.1921年苏俄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新在什么地方?
83.苏联工业化的特点是什么?
84.斯大林在农业上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85.什么叫斯大林模式?
8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的措施分别是什么?
87.斯大林模式有什么弊端?
88.一战后召开了哪两个国际会议?
89.巴黎和会的实质是什么?
90.通过一战后的两次会议形成的国际新秩序是什么?
91.1919年哪一次会议通过了什么条约引发了中国的什么运动?
92.哪一次会议的什么条约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93.一战后的两次国际会议分别缓解了哪些地方的矛盾?
94.一战后形成的国际组织是什么?
95.1929~1933年,资本主义出现大批工人失业、企业倒闭这是由什么导致的?
96.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97.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什么特点?
98.面对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美、德、日分别走什么道路?
99.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有哪些?
100.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101.美国罗斯福新政的作用有哪些?
102.三个国家中哪个国家的法西斯最早建立?
103.二战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104.德国法西斯独裁的表现有哪些?
105.日本法西斯是以什么为核心的?
106.三国轴心指哪三国?
107.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是什么?
108.绥靖政策的受害国是哪个国家?
109.推行绥靖政策的国家是哪两个?
110.绥靖政策有何影响?
111.二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112.哪一场战役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13.哪一场战役标志二战达到世界规模?
114.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115.二战中有哪三大转折性战役?
116.哪一次会议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在哪登陆?
117.其中哪一次战役是欧洲战事的转折点,也是二战的转折点?
118.哪一次会议构建了二战后的世界新秩序?
119.雅尔塔会议的三巨头是谁?
120.雅尔塔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21.二战后形成的国际体系是什么?
122.两次大战的世界性质分别是什么?
123.一战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24.加速二战中日本投降的因素有哪些?
125.二战欧洲战事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126.二战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127.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在什么时候?
128.二战后,美国和欧洲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129.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放慢的原因是什么?
130.二战后确立了以什么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131.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132.二战后西欧发展最快的是那个国家?
133.1967年欧洲成立一体化组织叫什么?由哪三个部分组成?
134.1991年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标志着什么成立?该组织总部在哪?
135.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有?
136.哪一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137.影响中美关系因素有哪些?
138.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139.谁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140.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41.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142.苏联解体的标志是什么?
143.苏东剧变的实质是?
144.苏联解体对中国有何启示?
145.根据哪一方案,印度一分为二?分为哪两个国家?
146.汉江奇迹指的是哪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147.哪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148.哪一个国家的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体系的瓦解?
149.非洲第一个黑人总统?
150.拉丁美洲建立了哪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谁领导的?
151.巴拿马人民从哪国手中收回运河区主权?
152.哪一个地方是三大宗教的圣城?
153.希伯来人是什么人的先祖?
154.中东问题的焦点是什么?
155.中东战争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156.冷战结束后高科技的现代第一场战争是?
157.什么叫冷战?
158.冷战的实质是什么?
159.冷战开始和结束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160.美国冷战在经济和军事上的表现分别是什么?
161.冷战背景下局部热战的表现有哪些?
162.美苏争霸三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163.二次世界大战后,分别形成什么样的世界格局?相应的国际组织是什么?
164.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的格局是什么?
165.冷战结束后,不经联合国批准便发动的是哪一战争?
166.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什么?
167.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有哪些?
168.面对人类共同的挑战我们该如何应对?
169.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组织叫什么?
170.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7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有哪些?
172.哪一个组织的成立体现了经济全球化?还有哪两个组织?
173.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量是什么?
174.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的时间?核心在哪一领域?
175.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176.美国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代表作是?
177.西班牙现实主义画家是谁?代表作是什么?
八年级(上册)
178.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
179.南京是近代史的开端,也是终点,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
180.近代列强发动了哪几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181.哪一个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2.1860年哪两个列强在北京火烧了著名的圆明园?
183.近代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184.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185.哪个条约的签订标志列强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这个条约签订后,出现的瓜分方式有哪些?
186.列举一些民族英雄:
187.哪个条约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设哪个地区为使馆界?
188.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有哪些?
189.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有哪三个阶级?有哪些活动?
190.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有什么特点?
191.什么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代表人物、目的分别是什么?
192.洋务运动的口号是什么?创办了哪些军事和民用企业?
193.洋务运动中央和地方代表人物分别是?
194.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思想解放运动是什么?代表人物是谁?变法措施中最终仅保留哪一项?
195.孙中山的革命事迹有哪些?
196.辛亥革命指导思想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
197.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198.辛亥革命的意义?有何影响?
199.新文化运动的标志?高举哪两面旗帜?
200.新文化的地点从哪到哪?代表人物有哪些?
201.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202.五四运动的导火索?
203.五四运动的先锋和主力?
204.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表现为什么?
205.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什么?是什么的开端?
206.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是什么?第一任书记是谁?
207.中共一大召开的地点?确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
208.国共两次合作分别形成了什么统一战线?
209.中国近代第一所现代化军校是?谁创办的?校长和政治部主任分别是谁?
210.北伐的什么口号体现了他的性质?
211.北伐的对象有哪些?谁的军队被称作铁军?
212.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标志?
213.什么事件标志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南北统一?
214.什么事件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15.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什么?从此中国走上了什么革命道路?
216.红军长征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217.哪一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18.红军长征的起点和结束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219.有人说抗战8年,有人说14年,分别是指从什么事件开始?
220.什么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发动者是谁?
221.周恩来对近现代中国的贡献?
222.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223.第二次国共合作改编的红军叫什么?
224.日军对南京犯下了什么罪行?
225.抗日战争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最大胜利是什么?
226.哪一场战役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取得的最大战役性胜利?谁指挥的?
227.哪两次会议分别确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228.为了揭露蒋介石阴谋毛泽东参加什么谈判?结果签了什么?
229.内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国民党重点进攻哪里?拉开战略反攻序幕的是?
230.三大战役是什么?国民党统治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231.谁被称为状元实业家?他的救国思想是什么?
232.一战时期是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原因是?
233.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哪三座大山的压迫?
234.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是?总设计师是谁?
235.中国近代最早,影响最大的出版机构是什么?
236.我国谁最早引入进化论?
237.清末民国出现怎样的习俗?
238.废科举制是那一年?
239.中国近代最早介绍西方技术的书籍是?
240.被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241.新中国成立的标志是什么?
242.开天辟地、人民军队的诞生、星星之火、生死攸关、宝塔指引、进京赶考、当家做主分别指什么?
243.新中国成立初为巩固政权对外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司令员是谁?
244.新中国成立初颁布了什么文件进行土改?实行什么样的土地所有制度?
245.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哪年开始的?重点是什么?
246.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颁布于哪一年?体现了什么原则?
247.三大改造对哪些行业进行改造?改造方式分别是什么?
248.三大改造实质、意义分别是什么?
249.1958年在社会主义探索中的两个失误是什么?
250.1958年开始的两个错误分别错在什么地方?给我们什么启示?
251.为了纠正经济领域的两个错误中央提出哪八字方针?
252.“铁人”、“好战士”、“好干部”
分别指的是谁?
253.文化大革命导火索是?开始标志是什么?
254.建国以来最大冤案是?十年文革中出现两次经济恢复调整,分别由谁领导?
255.文革结束标志是?
256.建国后伟大的转折是哪一次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
257.大包干指的是农村的什么改革?我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哪开始的?
258.建国以来我国农村进行了哪几次大规模生产关系的调整?
259.我国城市改革重点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60.1979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个老人在南海画了一个圈,“圈”指的是?
261.我国在广东建设了哪几个经济特区?
262.20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什么?
263.为了更好的开放2001我国加入哪个国际经济组织?
264.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265.20世纪站在中国时代潮头的三个伟人是?指导思想?对中国的贡献?
266.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
267.为了解决港、澳、台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什么主张?
268.台湾问题的由来?影响祖国统一的因素?
269.两弹一星是指?两弹之父、两弹元勋分别指的是?
270.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271.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成就有哪些?
272.20世纪70年代外交成就有哪些?
273.杂交水稻之父是谁?
274.为了追踪高科技前沿我国制定什么计划?
275.我国基本的民族政策是?有哪几个民族自治区?
七年级(上册)
276.生活在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277.我国南北农耕文化代表分别是?种植什么?居住方式?
278.人文初祖是谁?我国第一个王朝建立者?
279.西周为了加强统治建立什么制度?分封对象?
280.我国最早文字?产生于哪个朝代?
281.春秋五霸:
282.春秋战国时期代表当时最先进生产力的是什么?
283.谁的改革确立封建土地私有?支持者是谁?
284.战国时期著名水利工程?主持修建的是谁?
285.儒家学派创始人?主张?
286.加强思想控制,各朝统治者对儒学的态度分别是?
287.我国第一个封建国家是?建立者?在中央和地方分别建立什么制度?
288.秦统一的文字、货币分别是什么?
289.秦朝灭亡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
290.“楚汉河界”指什么争霸?
291.汉初休养生息是哪家思想?
292.汉武帝为了加强统治在军事、政治上实行?
293.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定基础的是?丝路起点是?
294.中国对新疆管理先后设立什么机构?
295.东汉谁改进造纸术?佛教何时传入中国?
296.医圣、药王、书圣、诗圣、画圣、草圣分别是?
297.第一个纪传体通史?第一个编年体通史?
298.六朝古都指?哪六朝?
299.战国七雄?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
300.曹操、刘备、孙权、曹丕哪一个不是三国时期的?
301.南北朝时期、南北方各自有什么特点?
302.谁的改革实现了鲜卑族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变?在移风易俗方面有何措施?
303.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炼铁技术叫?
304.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有?
305.北魏时期出现的农学和地理学著作的作者分别是?
七年级(下)
306.隋朝南北大运河南、北分别到哪?中心在哪?作用是什么?
307.隋朝开创了哪两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308.什么制度是一项比较公平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为哪一阶层提供了公平参政的机会?
309.三省指哪三省?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310.唐太宗知人善任、重视纳谏的典型例子?
311.武则天对唐朝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什么?
312.唐朝最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灌溉工具分别是什么?
313.唐朝最负盛名的瓷器是什么?
314.唐朝时期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少数民族称为?
315.唐朝与吐蕃友好往来的史实是什么?
316.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列举两位对外交流的使者?
317.世界上最早的石拱桥是什么?是谁修建的?
318.唐朝和北宋分别对我国的印刷业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319.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什么时候?
320.哪个地方被称为瓷都?
321.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是在什么时候?
322.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什么?什么时候出现的?
323.瓦舍、勾栏指的是什么地方?
324.市与坊的界限被打破是在什么时候?
325.元朝是谁建立的?蒙古国是谁建立的?
326.为了加强广阔疆域的统治元朝在地方实行什么样的制度?在西藏和台湾分别设立什么机构?
327.元朝的最大贸易港口是什么?负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328.元朝出现了一个新的民族是什么?
329.有一幅描绘北宋都城开封繁荣景象的美术作品是什么?作者是谁?
330.归纳一下中国古代不同朝代的文学特色?
331.明清为了加强统治在政治、经济、思想对外政策上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332.明朝谁实现了人类的航海史壮举?最远到哪里?
333.例举明清时期的民族英雄?
334.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什么?是谁设置的?
335.古代中央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有哪些措施?
336.谁的哪一本书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
337.什么被称为“十七世纪的百科全书”?
338.明朝记载我国农学理论的著作是什么?
339.同治光年间形成了一种新的剧种是什么?它是以什么剧为基础的?
初三历史总复习默写提纲参考答案
九年级(上册)
1.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
2.人文主义
但丁
《神曲》
3.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
4.哥白尼
太阳中心说
5.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6.葡萄牙
西班牙
7.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奥斯曼土耳其阻碍东西方贸易
8.达·伽马-印度
哥伦布--美洲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9.使世界连成一体
10.封建君主专制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11.查理一世
克伦威尔
12.苏格兰人民起义
新议会的召开
13.光荣革命
14.《权利法案》
15.英国殖民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16.来克星顿的枪声
17.《独立宣言》的发表
18.萨拉托加大捷
19.珍妮机的发明
20.改良蒸汽机
蒸汽时代
21.富尔敦--汽船
史蒂芬孙--火车
22.新议会召开
攻占巴士底狱
来克星顿枪声
23.《权利法案》
《人权宣言》
《独立宣言》
24.1787年宪法
立法、行政、司法
25.资产阶级君主制
拿破仑
《法典》
26.《权利法案》
君主立宪制
27.葡萄牙、西班牙
28.三角贸易
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29.给非洲带来灾难,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30.英国
克莱武
31.章西女王
32.印度土兵子弹事件
33.玻利瓦尔
34.农奴制改革
亚历山大二世
35.日本面临民族危机,俄国没有
36.幕府将军掌握实权(德川幕府)
37.政治:废藩置县
经济:殖产兴业
军事:富国强兵
文化:文明开化
38.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
39.黑人奴隶存废问题
40.林肯当选美国总统
41.颁布《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42.《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
葛底斯堡大捷
43.1.维护国家统一
2.废除黑人奴隶制
3.促进美国资本主义发展
44.宪章运动
争取普选权
45.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46.《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47.巴黎公社
“五月流血周”
48.《国际歌》
作词:欧仁·鲍狄埃
作曲:比尔·
狄盖特
49.19世纪中后期
美国、德国
50.电力的使用
“电气时代”
51.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
52.爱迪生
“发明大王”
53.有线电话:贝尔
有线电报:莫尔斯
无线电报:马可尼
54.卡尔·本茨
德国
55.飞机
莱特兄弟
56.1科学和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
2.几乎在一些发达国家同时进行3.两次工业革命在一些后起国家同时进行
57.垄断组织
帝国主义阶段
58.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59.20世纪初
60.英德矛盾
61.1907年协约国形成62.同盟国:德、意、奥
协约国:英、法、俄
63.萨拉热窝事件
斐迪南被普林西比刺杀
64.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65.欧洲战场
西线
66.塞尔维亚
67.凡尔登战役
68.毒气、坦克、远程大炮、潜艇、飞机
69.1、俄国爆发十月革命2、美国参战3、德国爆发十一月革命4、奥匈帝国瓦解
70.1918年德国投降
苏俄
71.牛顿
万有引力定律、运动三大定律
72.实验探究、数学计算
73.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物种起源》
74.爱因斯坦
相对论
75.莎士比亚
《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
76.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
77.梵高
后期印象派
78.贝多芬
《英雄交响曲》
79.法国
为资本主义绘制政治蓝图
伏尔泰:天赋人权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
卢梭: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
九年级(下册)
80.《共产党宣言》发表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81.战时共产主义
82.新经济政策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83.优先发展重工业
84.农业集体化
85.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86.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
87.农轻重比例失调,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个人崇拜盛行,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88.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89.帝国主义分赃会议
90.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91.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引发五四运动
92.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
93.巴黎和会:欧洲、西亚、非洲,华盛顿会议:远东、太平洋
94.国际联盟
95.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96.纽约股票暴跌
97.1、持续时间长2、波及范围广3、破坏性大
98.美:罗斯福新政
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
99.金融: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
工业:颁布《工业复兴法》
农业:整顿农业
社会福利:以工代赈----田纳西水利工程
100.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维护了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101.重振美国经济,稳定社会秩序,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
102.意大利
103.1933年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
104.1、制造“国会纵火案”镇压共产党
2、推行种族灭绝政策排斥犹太人3、加强思想专制,焚烧进步书籍
105.以“军部”为核心
106.柏林---罗马---东京
107.慕尼黑会议
108.捷克斯洛伐克
109.英法
110.助长法西斯嚣张气焰,加速二战的爆发
111.德国突袭波兰
112.莫斯科保卫战
113.日本偷袭珍珠港
114.《联合国家宣言》发表
115.中途岛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
阿拉曼战役
116.德黑兰会议
诺曼底登陆
117.斯大林格勒战役
118.雅尔塔会议
119.丘吉尔
斯大林
罗斯福
120.1、处置德国2、讨论建立联合国3、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121.雅尔塔体制
122.第一次:非正义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第二次: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123.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24.1、美国投放原子弹2、苏联出兵东北3、中国人民的反抗
125.德国投降
126.日本签订投降书
127.二战后五六十年代
128.1、借鉴罗斯福新政2、都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
129.中东石油危机引发经济危机
130.美元
131.抗衡苏联,摆脱美国控制
132.联邦德国
133.欧共体
煤钢共同体
经济共同体
原子能共同体
134.欧盟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135.1、推行民主改革2、美国扶持3、日本政府重视教育培养科技人才4、日本政府和人民的努力5、日本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136.1987年
137.1、台湾问题2、霸权主义3、南海问题
138.优先发展农业
139.戈尔巴乔夫
140.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141.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142.《阿拉木图宣言》的发表
143.社会主义发生根本性变化
144.1、坚持党的领导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抵制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145.《蒙巴顿方案》印度
巴基斯坦
146.韩国
147.1960年
148.纳米比亚
149.曼德拉
150.古巴
卡斯特罗
151.美国
152.耶路撒冷
153.犹太人
154.巴以冲突与和谈
155.1、大国干预2、石油丰富3、领土之争4、宗教和民族的冲突
156.海湾战争
157.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手段
158.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国家美苏争霸
159.杜鲁门主义
苏联解体
160.经济:马歇尔计划
军事:建立北约
161.越南战争、朝鲜战争
162.第一阶段:美攻苏守
第二阶段:苏攻美守
第三阶段:美国占绝对优势
163.雅尔塔体制
联合国
164.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
165.科索沃战争
166.和平与发展
167.1、恐怖主义2、霸权主义3、环境污染
168.1、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国际合作
169.欧盟
170.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推进
171.1、贸易自由化2、资本国际化3、生产全球化
172.WTO
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73.跨国公司
174.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电子计算机
175.群体化、社会化、高速化
176.177.毕加索
《格尔尼卡》《和平鸽》
八年级(上册)
178.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
异:领导阶级、指导思想、革命前途
179.《南京条约》
南京解放标志蒋家王朝覆灭
180.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1.《南京条约》
182.圆明园
183.俄国
184.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
185.划分势力范围
建立租界
186.林则徐
邓世昌
戚继光
郑成功
187.《辛丑条约》
“东郊民巷”
188.虎门硝烟、三元里任命抗英、义和团运动、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89.技术:洋务运动
制度: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思想:新文化运动
190.先学习技术再学习制度然后学习思想
逐渐推进
步步深入
191.洋务运动
192.军事:自强
民用:求富
193.奕
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
194.辛亥革命
孙中山
195.建立兴中会
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创立民国
196.三民主义
19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权利
198.结束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199.《新青年》杂志的发表
科学民主
200.上海到北京
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201.提倡民主科学反对封建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02.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203.前期:青年学生
后期:工人
204.罢免官职
释放被捕学生
拒绝签订《凡尔赛和约》
205.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
206.中共一大召开
陈独秀
207.嘉兴
南湖游船
陈独秀
李大钊
蔡元培
208.革命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09.孙中山
黄浦军校
蒋介石
周恩来
210.打倒列强
除军阀
211.吴佩孚
孙传芳
张作霖
第四军
212.“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
213.东北易帜
214.南昌起义
215.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216.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左倾”错误
217.遵义会议
218.江西瑞金
甘肃会宁
219.“七七事变”
“九一八事变”
220.西安事变
张学良
杨虎城
221.1.南昌起义
2.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3.重庆谈判
222.“七七事变”
223.新四军
224.南京大屠杀
225.台儿庄战役
226.百团大战
彭德怀
227.中共七大
228.重庆《双十协定》
229.1946国名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陕北解放区
刘邓千里挺进大别山
230.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辽沈战役
渡江战役
231.张謇
实业救国
232.短暂的春天
233.1.帝国主义2.封建主义3.官僚资本主义
234.京张铁路
詹天佑
235.商务印书馆《申报》
236.严复
237.断发易服
238.1905年
239.《海国图志》
240.林则徐
241.开国大典
242.中国共产党诞生
南昌起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遵义会议
“中共七大”新中国成立
243.抗美援朝
彭德怀
24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农民土地所有制
245.1953
重工业
246.1954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
247.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生产合作社
赎买
248.由生产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标志社会主义在我国基本建立
249.“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50.大跃进:违背客观发展经济规律
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
启示:我们要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要适应发展要求
251.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252.王进喜
雷锋
焦裕禄
253.《海瑞罢官》发表
“五一六”通知发表
254.刘少奇冤案
邓小平
255.粉碎“四人帮”
256.十一届三中全会
1.从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路线2.工作重心转移以阶级斗争为纲领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3.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5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安徽凤阳小岗村
258.土地改革
农业合作社
人民公社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59.国有企业改革
260.深圳特区
261.深圳
珠海
汕头
262.上海浦东的开发
263.WTO
26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65.孙中山
三民主义
贡献:结束两千多年封建帝制
毛泽东
毛泽东思想
新中国成立
邓小平
邓小平理论
改革开放
266.民族区域自治
267.“一国两制”
268.1949年,国民党败逃台湾,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导致两岸隔绝。
1.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2.美国等西方反华势力的干涉
269.导弹
原子弹
人造卫星
邓稼先
钱学森
270.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71.1.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提出2.日内瓦会议3.万隆会议
272.1.恢复联合国合法权益2.尼克松访华中美走向正常化3.中美建交
273.袁隆平
274.863计划
275.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
七年级(上)
276.元谋人
277.南:河姆渡人
北:半坡人
南:水稻
北:粟、蔬菜
278.黄帝
大禹
279.分封制
皇族与旧贵族
280.甲骨文
商朝
281.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282.铁器
牛耕
283.商鞅
秦孝公
284.都江堰
李冰父子
285.孔子
仁和礼
有教无类
286.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87.秦朝
嬴政
中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地方:郡县制
288.小篆
圆形方孔钱
289.戍边误期当斩引起农民起义
秦的暴政
290.项羽
刘邦
291.道家
292.军事: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政治:颁布推恩令
293.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定了基础
长安
294.汉朝:西域都护
清朝:伊犁将军、新疆行省
295.蔡伦
西汉
296.张仲景、孙思邈、王羲之、杜甫、吴道子、张旭
297.《史记》、《资治通鉴》
298.南京
孙吴宋齐梁陈
东晋
299.齐楚秦燕赵魏韩
巨鹿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300.曹操
301.南方相对安定,经济文化得到发展
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302.北魏孝文帝
胡人汉
服
学汉话
改汉姓
303.灌钢法
304.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自然条件较好、南方社会比较安定
305.贾思勰、郦道元
七年级(下)
306.涿郡、余杭、洛阳
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307.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308.科举制
平民阶层
309.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削弱相权,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
310.重用谏臣魏征
311.承前启后
安史之乱
312.曲辕犁、筒车
313.唐三彩
314.开明的民族政策
天可汗
315.文成公主入藏
316.玄奘、鉴真
317.赵州桥
李春
318.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
319.两宋
320.景德镇
321.宋朝
322.交子
北宋
323.宋代出现的城市中的市民娱乐场所
324.宋朝
325.忽必烈
成吉思汗
326.行省制度
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327.泉州
市舶司
328.回族
329.《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330.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331.政治:废丞相,权分六部,废行省、设三司,军机处
经济:重农抑商
思想:文字狱、八股取士
外交:闭关锁国
332.郑和
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
333.郑成功、戚继光、康熙
334.军机处、雍正
335.元:宣政院,清:册封**、**
设驻藏大臣
金瓶掣签制
336.李时珍《本草纲目》
337.《天工开物》
338.《农政全书》
339.京剧
4.2023年备战中考古诗文默写总复习 中考复习 篇四
一、[解题思路与技巧]
1、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2、从作家风格(豪放、婉约等)和语言特征(如简约、含蓄等)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3、从关键词语着手,如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4、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5、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着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
6、从诗词的具体内容的全面理解着手,把握各类(送别、咏物、爱国等)诗词的思想内容。对于主观性试题的解答,还应注意文字表述应简洁、明了,切中要害。
二、初中古诗词赏析复习卷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评析]:“次”指旅船停泊。颈联:字面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诗人重在写景,但景中却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对比残夜,江春对比旧年,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日(旭日东升)”、“春(春回大地)”都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因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1、下面是王湾《次北固山下》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A、首联对偶,写“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之“两岸阔”与“潮平”,“一帆悬”与“风正”均有因果关系。“风正”是风大之意。C、颈联表明诗人到江南正是冬末。诗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阳来得早,好像春天也来得早。“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脍灸人口。
D、尾联与首联呼应,表达了诗人触景生情,怀有无法抑制的思乡之情。
2、赏析王湾《次北固山下》并答题。
①正、悬 点示出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孤舟扬帆,缓行江上。②作者从炼意着眼,用“生”“入”字,使之拟人化,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蕴含哲理。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评析]:妙处:善抓住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渐”字写出了诗人是骑在马上边走边看渐入佳境的。
1、下列是对这首诗《钱塘湖春行》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C)
A、首句从孤山寺到贾亭,写诗人的行踪;第二句写远望湖水平堤,朵朵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B、三、四两句写诗人一路行来,偶尔可以见到早来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枝头;不知是新到谁家的燕子衔了泥去筑巢。C、五、六两句写诗人看到路畔的野花已经开得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矮矮的草地,骑马走过,马蹄刚能够被它埋没起来。
D、最后两句写诗人来到绿杨成阴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看也看不够,于是赞叹道:这才是我最喜爱的地方!
2、下列是对这首诗《钱塘湖春行》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是(D)
A、这首诗是歌咏西湖风光的诗,兴趣不在于介绍某一景物,而是从总体着眼,描绘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
B、诗人选取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的写法,中间四句写莺、燕、写花、草、先动物、后植物,写足春色。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渐欲”“才能”两个词语,更是富于动态地表现着“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D、描写“最爱”的湖东的白沙堤,诗人则用最准确最具表现力的词语着力加以渲染,把“绿杨阴里”的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真切动人,历历如在目前。
3、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D)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答: 开放题。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5、①诗中最能表现早春特点的景物有 早莺 新燕 浅草 等
②一个“争”字,妙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描绘出了初春的独有风貌;;一个“啄”字,美在写出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景,准确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评析]:词描写的是一幅农村夏夜图。首联:采用了互文修辞,指明亮的月光,惊动了喜鹊和蝉儿,使它们鸣叫起来了。颔联: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青蛙叫的似乎就是“丰年,丰年”,词人自己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之中,于是觉得青蛙似乎也在为丰年而欢唱了。也表现了对农村的热爱。尾联:正常语序为:“路转溪头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
1、下面是辛弃疾《西江月》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盛夏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B、“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这种側面烘托极为动人。这首词既写了景,也写了人,用側面烘托、动静相映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C、上片写晴,下片写雨,“七八个星天外”等两句,描写了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的气象,也隐寓词人退隐生活中内心的不宁静。
D、“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是倒装句式的句子。见,通“现”。“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的意思是,道路转过溪头,忽然出现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
2、①上阙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下阙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微雨等。
②整首词采用白描手法,如实地描写词人的所闻所感,清新活泼,表现了作者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秋 词 天净沙 秋思 刘禹锡 马致远 自古逢秋悲寂寥,枯藤老树昏鸦 我言秋日胜春朝。小桥流水人家,晴空一鹤排云上,古道西风瘦马。
便引诗情到碧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评析]:“秋思”“秋天的愁思”之意。开头四句写景极力渲染冷清凄凉的气氛,为下文作铺垫,景中带有“悲秋”色彩。以“断肠人在天涯”点题,表明游子思乡之情。
1、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03 无锡市中考题)A.《秋词》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人,《秋思》的作者马致远是元代人。
B.“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大致意思是:我认为秋天的景致胜过明艳美丽的春景。C.《秋词》中“排云上”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的萧杀之气;《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等形象,则写尽了秋天的萧杀之气。
D.这两首诗同是咏秋之作,所写之景虽不同,但均没有摆脱“悲秋”的情调。读完后,使人悲情顿生。
2、分析不当的一项是:(C)(“断肠人”并没有宿在“小桥流水人家”。)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断肠人”今夜宿谁家?在“小桥流水人家”。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3、选出对下列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C)
A.“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山水的活泼多情。B.“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先写近景,再写远景,对仗工整。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了春风吹来后塞外梨花在雪中盛开的景象。
D.“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通过“争渡,争渡”的反复,表现了主人公快速划桨的急切神态。
4、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甲】 乡愁(节选)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乙】 天净沙秋思(见前面)
①“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甲、乙两诗都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物象。甲诗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等对应物上,乙诗则寄托在枯藤、老树等对应物上。甲、乙两首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但甲诗已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 家国之思。
②品读甲、乙两诗,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诗句,并谈谈欣赏的理由。最欣赏的句子:(示例):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欣赏的理由:理由:“浅浅的海峡”和人们渴望早日团聚的愿望形成强烈的反差,抒发了浓浓的思乡思国之情 ③放飞思绪,想像甲诗中的“我”,跪在母亲的坟前会想些什么?乙诗中的“断肠人”,一旦与“亲人”相聚会说些什么?
“我”的心理活动: 示例:妈妈,原谅不孝的儿子,我回来迟了,我多么想念你呀!“断肠人”的倾诉:示例:回家的感觉真好!
5、赏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并答题。①“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曲名(曲的题目)。点明全篇主旨的句子是断肠人在天涯
②前三句在写景抒情上的突出特点是用九个细节(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天涯游子的惆怅之情。
6、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这是一首散曲中的散套,B、它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具体而C、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D、这首词的句法也很别致,E、前三行全由名F、词性词组构成,G、一共列出九种景物,H、使整个画面颇像一幅笔法潇洒的水墨画,I、十分耐人寻味。
C、“断肠人在天涯”,此句使前面的自然环境染上了一层浓浓的感情色彩,情思与景物和谐一致,画面感鲜明,充分体现了因情设景、情景交融的创作意图,极具艺术魅力。
D、《秋思》通过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的描写,E、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思。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评析]:比较“夫”字的含义“岱宗夫如何”(无义)“夫战,勇气也”(句首发语词)该诗描写了泰山的高大壮美。颔联:用夸张手法突出形容泰山的高,因太高,以至于阳光不能同时照到它的两面,形成一面如同清晨,一面如同傍晚的奇观。尾联:诗的字面意思是(某一天)“我”定要登上泰山,到上面俯视群山,群山就显得渺小了。表现了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这也是想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必备心理条件,所以该诗影响深远,至今还被人们广泛引用以勉励自己——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1、赏析杜甫的《望岳》并答题。
①、齐鲁青未了一句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一个“割”字,炼得极好,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②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之意愿,道出诗人的雄心和气概的一个名句是: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2、下面是杜甫的《望岳》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项是(BD)A、“望岳”:望,眺望;写诗人远观泰山的感受。“岱宗”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为诸岳所宗。B、“青未了”:未了情,表明对齐鲁大地的感情深厚。
C、首两句用疑问的语气,勾勒出泰山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尽头的情景。D、中间四句以景写景,借景抒情,表现诗人追求高洁的远大志向。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评析]:“感时”和“恨别”是诗的核心内容。第一句,写国都沦陷,国家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但只要山河还在,就有希望!后四句,时局**国事危急造成骨肉分离,烽火不息致使家书断绝,这些都使诗人忧心如焚,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整天抓挠头皮度日如年,以至头发变白而且又越抓越少,难以胜簪了。也隐含一种厌倦战争,思念亲人之情。
1、赏析杜甫的《春望》并答题。
①全诗从结构看,首联总写 望中所见,颔联分写,通过 花和鸟 两种事物写春天。颈联通过一封家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
②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阅读杜甫《春望》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C)
A、首联写望中所见,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B、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采用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C、“家书抵家书”写出战乱年代,一封普通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值钱啊!急切希望知道家人是否平安的消息。
D、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的艺术形象。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评析]:颔联写诗人种豆早出晚归的艰辛,虽苦累却满不在乎。描写了一种月下回归的美妙意境。尾联表现了诗人要脱离污浊官场归耕田园的心愿,也隐含祝愿自己的劳动能获利好收成。
1、赏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并答题。
① 点明了作者耕种的地点的一句是:种豆南山下
② 点明了作者耕种的时间的一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③ 表现作者晚归情趣的一句是:夕露沾我衣 表现作者归隐耕作目的诗句是: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2、下面是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理解,选出不恰当的一句(C)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指各种野草。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评析]:首尾两联叙事。颔联:借景抒情,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归雁”是北归的雁,雁往北归,是归家;自己也往北去,与雁同行,却是离家。表达内心的寂寞伤感。(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颈
联所表现的美景)颈联写景: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映,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好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图!
1、赏析王维的《使至塞上》并答题。
①本诗从体裁看是 五律诗,从内容看,文学史上称之为“边塞”诗;诗中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②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2、对(唐)王维《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人自己。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 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B、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 “ 燕然 ”两字中。
《诗经》两首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评析]:两首诗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评析]:《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诗的第一章(第一节),先用起兴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接着就进入了正题,提出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
第二章(第二、三节),写小伙子追求心上人而未得的忧思。还是以“兴”写起,长短不齐的荇菜,就应当想尽办法在船的左右两边采择,“窈窕淑女”,就应当醒着梦着都念念不忘、执着追求。追求不到,小伙子非常忧虑,日夜思念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把一个深受相思之苦折磨而不能自已的人,写得非常传神。
第三章(第四节和第五节),写小伙子因苦恼而成梦,在幻想中得到了心上人,亲近她,爱慕她,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于她,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评析]:《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
全诗共三章,每章都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借景抒情,把水乡清秋的景物同诗中的主人公的相思感情交融在了一起,渲染气氛。诗中虚实结合,把实际情景同想像、幻想交织在了一起,加强了艺术感染力,而这一想像之景的出现,却深刻地描绘出了一个痴情者对恋人的强烈感情。
1、赏析《诗经•关雎》并答题
①本诗围绕一个__求__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
②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_辗转反侧_,通过反复写男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且细心呵护的短语是: __友之__、__乐之__。
2、赏析《诗经•蒹葭》并答题
①诗中为爱情设置了一个特定环境:蒹葭 白露 道阻 水中,来表现主人公对爱的纯洁与执着。②全诗反复铺排描写,渲染扑朔迷离的寻爱历程,极富__含蓄___美、__意境__美、_回环_美、_音乐__美。
3、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关雎》选自《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赋”、“比”、“兴”手法。
B、艺术手法主要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在情感特质上主要体现为以礼节情。小伙子虽然非常爱慕“淑女”,但是他没有让这种爱泛滥;虽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他又能够自我排解这种痛苦,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
C、《关雎》描写了一个青年小伙子,偷偷地爱上了一位姑娘那种单相思的动人情景。诗中的“君子”和“淑女”,为贵族“少爷”和“小姐”;诗中的“琴瑟”和“钟鼓”为贵族的专用品。
D、全诗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以物喻人,借景抒情,并以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艺术形式,充分表现了人们对于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愿望。
4、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没有很大的差别。
B、蒹葭中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写到主人公隔水相望,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C、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静态写照,而歌者忽上忽下的寻求伊人,伊人忽隐忽现,欲即转离,这又都是动态的描摹,如此动静结合,使这幅画给人留下了更加生动、鲜明的印象。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这是唐 代诗人 张继 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诗人以匠心独运的杰出才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画。
2、全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月落/乌啼/霜满天 B、江枫/渔火/对愁眠 C、姑苏/城外/寒山寺 D、夜半/钟声/到/客船
3、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诗的首句写了三种现象:月落、乌啼、霜满天,巧妙有层次地表明夜泊的时间及感受。B、“愁眠”指愁眠山,又名孤山;“江枫”指江桥和枫桥;“江枫渔火对愁眠”,意思是江村桥、枫桥、渔火,对着愁眠山。
C、诗的后两句只写了“卧闻山寺夜钟”这一件事,却使全诗的神韵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
D、全诗在描写江南水乡秋夜里幽寂清冷的氛围中表现了羁旅者萦绕心中的缕缕轻愁,创造了情境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评析]:首联:写诗人到山西村做客受到热情招待,描写了淳朴的风俗、善良的农民、美丽的风景。颔联:意境优美而含蓄。诗句的字面意思是山西村山环水绕,正当诗人觉得无路可走的时候,看见前边绿柳飘飘,花团簇拥,一个村庄出现在了他的眼前。现在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豁然开朗,突然生出许多希望(突然想到了解决困难的办法)。尾联:中“若许”两字表达了矛盾的心情——今后,如果允许的话自己将要在这里隐居悠游了;可是自己的良心和责任感能允许吗?
1、赏析陆游的《游山西村》并答题。
①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一个“疑”写出曲折多变的景色,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②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的句子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下面是对《游山西村》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A、这首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记叙了当地的风俗以及得到山西村主人的盛情款待。B、三、四两句流传最广,写了村庄周围的景色。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簇拥的景象。现在作为成语富有生活哲理。指遇到困难,前途渺茫时,不丧气,只要坚持不懈,会生出许多希望。
C、这首诗结尾与开头呼应,写如果有机会要“闲乘月”“夜叩门”,但说得不肯定,说明再也没有希望了。
D、这首诗描写了游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诗人的向往之情。虽是写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形成鲜明的对比。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评析]:前四句,写诗人因被贬23年,受沉重打击,内心愤愤不平、凄凉伤感。后四句情调变高昂,一方面讽刺了那些善于见风使舵往上爬的人,另一方面又表示不能如此消沉还得挺起腰板来。颈联:本意是比喻在自己被贬谪边地好像沉舟病树般奄奄一息之时,有多少人却飞黄腾达爬了上去。后来引申出“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这一客观规律和真理。有个成语叫“破釜沉舟”形容做事下定决心干到底 宁死不退的意思。这里的“沉舟”和诗中的“沉舟”不同,“破釜沉舟”中指“凿沉船只”,诗中指“沉没的船”
1、赏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并答题
①叙述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被贬之地边远的句子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慨叹世事的变化而产生的生疏、怅惆之情的诗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②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借景物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A、“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两句意思是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表明作者谪居生活的艰苦和遭遇贬居的痛苦,给全诗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B、“怀旧空吟闻迪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谪居时间的长久,又表明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作者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既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D、“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这两句表现出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常人所用的“借酒消愁”形成鲜明的对比。
赤壁 ·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评析]:该诗是怀古咏史诗(以古人古事作题材,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抒发自己的感慨)。该诗作者(见解)①认为:曹操之败是因为受了火攻,周瑜之胜也是因为用了火攻;火攻的成功又是得力于及时风力相助。②孙刘联军失败了。(用假设的、委婉的、生动形象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来表明。)
1、阅读杜牧《赤壁》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B)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E、时间不F、长。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郎以方便,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
D、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赏析杜牧的《赤壁》并答题。
①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七绝诗,从内容看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前两句由 折戟 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为后两句作铺垫。
②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认为不以成败论英雄(或是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史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评析]:风格豪放,悲壮。(从其诗句及气氛可看出)如:沙场战后,醉中舞剑,号角震天,铁骑冲锋,收复失地,统一天下„„。“可怜白发生”点题。因受投降派排挤,空怀斗志,事业不成,只赢得两鬓苍苍,满头银发。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1、赏析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并答题。
醉里桃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①词中描写的军中生活情景有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②表现作者为现实而悲叹、对人生而感叹的句子是 可怜白发生。
2、对这首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D)A、“醉里挑灯看剑”,词人在酒醉之后还拨亮灯火端详宝剑,这表明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敌为国的愿望多么迫切!B、“麾下”指部下;“五十弦”泛指多种乐器,“翻”,演奏。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该句是说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良马,用着很有力量的弓,飞驰战场,英勇杀敌。
D、“了却君王天下事”,这是词人无奈心情的体现,意思是不再理会朝野中的一切事情了。
过零丁洋 ·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评析]:首联回顾自己大半生的经历,特别是四年抗元斗争经历。
二、三联抒发祖国即将沦亡、自己虽竭尽全力挽救然而邱峰被俘无力回天的无限悲愤与痛苦心情。尾联:表明自己誓死不屈以身殉国的必死决心,及对自己为国尽忠为民效命必将留名青史的自信。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从容就义。
1、赏析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并答题。
①“起一经”和“四周星”六个字写出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他因科举而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风飘絮”和“雨打萍”六个字形象地写出了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
②诗中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既表明形势恶劣,又说明作者境况危苦的句子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表明自己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堪称千古传诵的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阅读文天祥《过零丁洋》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C)
A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B颔联把个人命运与山河命运紧密相连,个人浮沉紧系着祖国的安危。
C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抒发陷入绝境的沉痛心情。
D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已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评析]:这是一首世代相传的“中秋词”,是作者任密州知州时写的。那时,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离开朝廷,来到“寂寞山城”密州已经整五年了。政治失意,妻子亡故,弟弟远在他乡,诗人十分苦闷,于是借询天问月排遣愁绪。
全篇上阕写景(望月),下阕议论、抒情(怀人),天上人间虚实并述,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既表现了词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也再现了他心胸旷远,毫不悲观的性格。
1、赏析苏轼《水调歌头》并答题
①词的上片问 天 ; 下片问 月 ;但归根结底是问 人生。
②词中用自然规律来说明社会人生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最能体现人间真情和美好祝愿的千古名句是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2、对下列诗歌理解正确的项是:(全对)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首句陡然发问,这是诗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遐思。B、“我欲乘风归云,又恐琼楼玉宇”,这两句设想,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又透露了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
C、“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月光的移运,都是“无眠”者眼里看到的,可见“无眠”者久久不能入睡。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禅娟”此句称得上是水到渠成。若是能够健康长久地生活着,那么,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够共赏明月而得到些许安慰吧。这也正是作者的进一步自我解脱。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评析]:描绘了萧瑟肃杀的边塞秋景,展现了雄奇壮阔的边地风光;写出了宋军将士因边乱未平、长期戍边不能还乡而产生的浓郁乡愁,而其中又蕴含着作者希望剿平敌寇、保境安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风格豪放苍凉。
1、赏析范仲淹的《渔家傲》并答题。
①词的上片写景,以“异”字统领以下背景:__雁云 ___、__边声 __、__长烟____、__落日__、___孤城__,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②词的下片抒情,“将军白发征发泪”一句诗就强烈抒发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将士虽思家但更愿报国之心)
2、选出对《渔家傲》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四面边声连角起”写的是秋天到了,西北边塞地区的风景与中原地区大不相同,衡阳地方的大雁飞走了,周围边塞的各种声音连同军中的号角一起响起。
B、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的情形,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借东汉大将“窦宪追匈奴”的典故,表现出了战士们的报国激情。
D、“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他们壮志难愁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3、对词中的语句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A、“衡阳燕去无留意”的意思是连衡阳飞来的大雁也不愿意留下来。B、“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边声”指的是边塞上引起人们悲秋之情的笛声、马声等。
C、“浊酒一杯家万里”的意思是端起一杯酒来解愁,却想起了万里之外的家乡。D、“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将军”是作者自称。
4、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词的上阙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B、词的下闻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D、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相似。
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评析]:后两句用比喻,表示自己虽然已成“落红”甚至“化为春泥”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并不因此减退,今后仍将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尽自己的责任。境界高远,比喻精妙。
1、赏析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并答题。①直抒作者心境的一个短语是:浩荡离愁
②诗中表达作者心志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阅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选出这首诗词句理解不当的一项(D)A、“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B、“吟鞭”指诗人马鞭。“东指”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C、“落红”指落花。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D、“更护花”的“花”喻青少年,此句表明作者要为培养下一代做出牺牲。
E、全诗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顽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评析]:思考:诗人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
答:不是,由“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可知是为古往今来的老百姓伤心。隐含对百姓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
1、赏析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并答题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①一个“聚”字写出了潼关的雄伟气势 ;一个“怒”字表现了
②归结全篇主旨,揭示了统治者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本质的句子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对下列诗歌理解正确的项是:(全对)
A、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B、“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峻,然后用“山河表里”一语收住,暗示了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
C、“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此四句一语道破了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中,以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提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饮 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评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作者那种超然世外、了无挂牵、漠视名利、自得其乐的处世态度与志向情趣。诗人居住在人多的地方,却不感到喧哗嘈杂,原因是“心远”,心中没有任何牵挂,所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美景,生活中有酒即醉,采菊花,看飞鸟,望南山,悠闲自在,与世无争。“忘言”二字是贪图到“真意”的表现。
仔细阅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回答下列问题:
1、前二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写一个“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志趣
2、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这“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
“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相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效果不一样。
3、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后二句景物描写的含义。这种描写与前二句的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
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4、赏析陶渊明的《饮酒》并答题
①写诗人悠闲自得的一句诗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②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心远
5、选出对陶渊明《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本诗开头四句道出了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其中“心远”二字是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之关键,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B、“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实际上是说,由于诗人眼中的景色是如此的美丽,因此让人只顾得上去细细观赏,却忘记了用语言表达出来。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而“望”字则很好地体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D、《饮酒》是一首五言律诗,共二十首,本诗是其中最有名的第五首,写出了诗人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体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行路难》(其一)·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评析]:开头四句形象描绘了苦闷彷徨的情形:金杯玉盘,佳肴美酒,身为酒鬼却无法下咽,坐立不安这。“渡黄河”“登太行”比喻努力实现自己的大抱负大目标,可是却四面碰壁是,道路不通,令人沮丧。
7、8两句,精神又昂扬起来:当年姜太公、伊尹不是先苦后甜终成大业么?9句写面对现实,不由得痛苦而消沉。不过,诗人最后并没丧失信心。最后两句,充满了自信与对理想不屈的追求:终有一天,我会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全诗感情激越,几伏几起。
1、赏析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并答题。
①诗中表现诗人内心苦闷抑郁和感情激荡变化的四个动作是:停 投 拔 顾
②作者唱出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展望的两句诗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选出对《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在酒宴时,即将离开朋友而产生的无限依恋之情,连平时号称“酒仙”的他难以豪饮而醉。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巧用典故“吕尚垂钓”“伊尹乘舟日边”表明自己虽然有着决意和无奈,但并没有就此消沉,想到政治上也曾尽坎坷的吕尚和伊尹,他们的经历又增强了诗人的信心和信念。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D、李白这首诗跳荡纵横,一波三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苦闷彷徨,抑郁不安,但又不甘寂寞,通往直前的起伏变化的思想历程,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倔强、自信,执著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人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方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评析]:诗中茅屋即现在的杜甫草堂。全诗通过自家茅屋为秋风吹破、大雨如注、长夜难眠,推己及人,联想到国家命运、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抒发了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本诗选材典型,生活气息浓郁,篇末的感慨和憧憬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即前面部分的叙事、描写的内容,不是空喊口号)语言通俗朴素,明白如话,但又韵味十足,平淡中见神奇。句型打破七言和骈偶的形式束缚,兼用长短句和奇句,便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感情。
1、赏析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并答题。
A、①第一节中写暴风对茅屋肆虐的几个动词是:卷 飞渡 洒 挂罥 飘转
②诗中升华精神,最能表现诗人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胸怀的两句诗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B、①本诗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诗中有描写,有叙事,有抒情,请在诗中各找出一个例子写在下面横线上。
描写:
; 叙事:
;抒情:
如:第一节开头两句是叙事,以下三句是描写;第二节全部是叙事;第三节开头两句是描写,最后一句是抒情,其余都是叙事;第四节全部是抒情,兼有议论(以上答案供参考,答出一点即可)
②仔细品读该诗,用简练的语言说说杜甫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表现了杜甫一种饱览民生饥苦、体察人间冷暖的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
2、下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意思是忍心能够当面做贼,公开抢抱着自己的屋上茅草钻入竹林。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自从丧乱以来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诗人的理想,这是一种饱览民生饥苦,本察人间冷暖的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
D、本文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频繁的韵角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评析]:前十句写“壮丽的雪景”,后八句写“送别”。惜别之情融会在雪景的描绘中(情景交融)。
三、四两句用比喻描绘雪景而不是梨花,生动形象。指:一夜之间,突然春风吹拂,万千树木全都像开满了梨花。
1、赏析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并答题 题一: 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边塞风光奇美的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互文写出边塞奇寒的诗句是: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②“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达了作者 因朋友返京而无限惆怅 的思想感情。题二: ①妙用比喻,描写雪后美景的句子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②巧用对偶,极写边塞苦寒的句子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③承上启下,酝酿送别气氛的句子是: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意境深远,书写悠悠情思的句子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诗人的联想:诗人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忽然觉得置身于大好的春光之中,仿佛是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这个新奇的联想,表现了诗人的开阔胸襟,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
B、“狐裘不暖”,“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都生动地说明了边地雪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渗淡万里凝”,“百丈冰”是夸张的写法,极言奇寒,也暗寓“行路难”之意;“愁云惨淡”是为了写气氛。这一幅图景跟开关的那一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显示了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特有的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着他的乡土之思。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回路转”,是说一直走到“山回路转”处人马不见为止;“雪上空留马行处”是说所见惟有马蹄痕迹而已,其中最传神的是一个“空‘字,诗人的种种情态俱在其中。
望江南·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蓣洲。
[评析]:词写一个女子盼望意中人归来的心情,以“望”字贯串全文。望的结果是肝肠寸断。
1、下面对《望江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A、“梳洗罢”才“独倚望江楼”,表明她精心打扮,是为了时刻准备心上人的归来,“女为悦已者容”,一个“独”字,写出了妇女只希望一个人静静等待思念的人归来的心态。
B、“斜晖脉脉水悠悠”表面上是写水,实际上也是喻望穿秋水的眼神——那每天不知疲倦地注目的眼神。
C、这首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
D、温庭筠的这首小词一洗常见的浓艳风格,写得清新淡雅,空灵秀丽,而又朴实自然。后人评价说:“绝不着力,而款款深深,低徘不尽”。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评析]:这首词通过对独特奇异的边塞秋季风光的描写,表现了戍守边疆的将士的英雄血性和可亲的人间真情,展示了作者所具备的报国雄心及对边关生活实际的深切感受。全词上阕极力表现边塞秋季风光的“异”,为下阕的抒发感情作铺垫;下阕抒发守边将士的情怀,以情写景,以景衬情,思乡和忧国
交织在了一起。全词由景物深入到人物的精神境界,悲壮而不悲观,意境浓郁,沉雄而不消沉,让人感受到作者的爱国情怀。
1、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并答题。
①本词上片以__叙述_为主,下片以_抒情_为主,抒发了作者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②词中体现“苏词”豪放风格的动词有:擎 卷 挽 射 ③全词的点睛之笔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对这首词的字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C)A、该词起句着一“狂”字即“激情奔放”,实际上就统摄了全词精神。B、“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来比况自己虽“鬓微霜”,但仍英武有为。C、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D、“天狼”喻指侵犯北宋的辽和西夏统治者。
3、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D)
A、词的上阙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阙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胸襟抱负,由叙事而抒怀,一气贯注。B、该词通过对特定情景的描写以及对抵御外族侵略的忠义之情的抒发,形成一种粗犷豪迈的风格,具有一种阳刚之美。
C、全词塑造了一个激昂慷慨,走马挽弓,“狂”态不减少年的爱国志士形象。D、苏轼在这首词里和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己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评析]:写这首词时,词人已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等不幸遭遇,她的处境异常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就是当时词人内心的真实写照。本词极言作者内心的沉重哀愁,词中用“闻说”“也拟”“只恐”三个词语,欲抑先扬,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理婉曲地表尽。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样两句,把不可见的“愁”具体化,形象化,以船都载不动来渲染出忧愁之深重。夸张奇特,语句新异,再现了作者暮春寡居的凄楚心情。
1、词人是如何表现自己的愁苦心情的? ①在词中,作者通过两个外在的行为:“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来表达了自己内心浓重的哀愁。哀愁如此之重,使她无心梳妆打扮,重到一提便于工作会泪如雨下。
②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样两句,把不可见的“愁”具体化,形象化,以船都载不动来渲染出忧愁之深重。夸张奇特,语句新异,再现了作者暮春寡居的凄楚心情。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评析]:曹操的诗词大都气魄雄大、情调悲壮。该诗亦如此。写海景有远有近,虚实相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博大的胸怀。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1、①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 ;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②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洪波涌起
③最能表现作者 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诗中描写实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1)、诗中抒写想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
(3)、从本诗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博大
3、下面是对曹操《观沧海》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
A、开篇写的是诗人登山观海的景象。沧海,大海,因海水呈清苍色,故称“沧海”。澹澹,水波动荡的样子。
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极写大海的广阔浩大。星汉,银河。C、这首诗通过大海的辽阔壮景的描摹,传达出诗人自负雄才大略、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D、结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虽是乐府诗乐章末了因配乐需要所加的,但它也暗示了因东征乌桓胜利而感到的喜悦,不能说与正文无关。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本诗从内容上看,属于叙事诗,最能概括本诗中心事件的句子是 有吏夜捉人
2、“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独”字的作用主要是(A)A、暗示老妇已被抓走。B、点明儿媳未来送行。C、暗示老翁家无人过问D、交代路上再无行人。
3、下列句中的“夜”字,各说明了什么?
①有吏夜捉人(B)②请从吏夜归(D)③夜久语声绝(A)A、人在断肠时,倍觉夜难熬
B、深夜堵门捉,更见吏凶恶 C、心有爱国志,白发自请缨。D、肝肠已寸断,此身何足惜。
4、诗题《石壕吏》,但对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
答: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地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赏析杜甫的《石壕吏》并答题。
A、①表现差吏的横征暴敛和老妇的悲伤痛苦,对比鲜明的二个字是怒、苦 ②揭示战争造成的灾难句子是: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B、①这是一首流传千古的著名叙事诗,请用自己的话简述其主要内容。叙述差吏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
②请列举出最能体现当时兵役之苛酷、战争之惨烈的诗句。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③“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暗示了什么? 暗示了老妇已被带走
④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抨击石壕吏的凶暴及冷酷,表达诗人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评析]:首联:诗是送别诗,可送别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诗人自己。尾联:把江水(故乡水)作为给自己送别的友人来写,以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构思独出心裁。
1、欣赏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选出有错的一项(C)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C、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式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2、赏析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并答题。
①本诗从体裁看是五律 诗,从内容看是 送别诗,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 拟人 对偶。②诗中描绘过荆门入楚地时所见景色的诗句是: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初中文言文篇目中归纳出的一些成语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则》)
·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比喻有了错误、缺点,生怕别人批评指出。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扁鹊见蔡桓公》 ·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桃花源记》)
·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士别当曰,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老骥伏枥:老了的好马,伏在马房中却还想去跑千里的远路。比喻人虽然老了,但仍有雄心壮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龟虽寿》)
·源头活水:比喻生活气息浓厚,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愚公移山》)
·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曰,明察秋毫,——《闲情记趣》)
·挥汗成雨:大家用手抹汗,洒出去就像下雨一样。原来形容人多,后来也形容出汗多。·比肩继踵:肩膀靠肩膀,脚尖碰脚跟。形容人多,拥挤。·张袂成阴:张开衣服袖子就能遮住阳光,形容人多。(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晏子故事两篇》)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况不深入。(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犬牙交错:形容交界线很曲折,就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画蛇添足: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有害无益。(《寓言四则》)·买椟还珠:取舍失当,舍本逐末,是极不可取的。(《寓言四则》)·滥竽充数:没有本事的人混在有本事的人中间凑数,终会露馅。(《寓言四则》)·塞翁失马: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为好事。(《寓言四则》)
·鸿鹄之志:比喻远大的志向。(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披[被]坚执锐:身披坚硬的护甲,手上拿着锐利的兵器。比喻投身战斗。(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所图。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水落石出——《醉翁亭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站在正义方面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则必然陷于孤立。(《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愁患害能使人奋斗而获得生存,安逸快乐使人沉迷于享乐,反而容易导致死亡。(《孟子二章》)
·百废俱兴:指任事振作有为,凡有荒废者,皆整理兴举起来。(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气象万千:谓景象宏伟绚丽,非常壮观。(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心旷神怡:心胸旷达,精神愉快。(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舍生取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箪食壶浆:(老百姓)用箪盛了饭,用壶装了汤来欢迎他们所拥护的军队。后来用以形容军队受欢迎的情况。(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曹刿论战》)
·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曹刿论战》
·三顾茅庐:东汉末,刘备三次往隆中(山名,在今湖北襄阳)聘请隐居于草庐的诸葛亮出来帮助打天下。后用来指诚心诚意再三邀请或访问。(《出师表》)
5.2018年中考政治总复习计划 篇五
江西省遂川县教研室 罗六生
中考政治总复习工作,提高复习效率是关键。下面,我就如何提高2018年中考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与同行探讨交流。
一、备考主要依据
以《中考说明》为依据,充分利用《中考新评价》,重点加强对学生综合素养和基本能力的训练,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重视复习过程,力争中考取得优异成绩。
二、学情分析
学生有一部分开始重视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但重视程度还不够、没有学习方法,不会联系身边的事情、国家大事思考问题,没有掌握好答题技巧和方法,学习方式、思维方式有待养成和提高,答题方法需要给与专门的指导和训练。因此,下一阶段在做好各项教学常规工作的基础上,应加强能力素质教学,努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把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三、备考基本原则
中考政治复习备考遵循以下两项原则:
1、吃透考纲——《中考说明》。认真研究《中考说明》,明确考试的范围与目标,对内容变化(如十九大精神)、出题动向和题目类型做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准确把握命题方向。
2、熟悉考本——《中考新评价》。让学生翻熟《新评价》,夯实知识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3、触类旁通——提高解题能力。通过专题分析、周考旬考,让学生学会知识的延伸与运用。
四、备考总复习的具体措施及方法
1、第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梳理和巩固。(3-4月)
历年来中考都非常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同时往往考查多课交叉或年级交叉的知识内容,跨度大,综合性强,并且多以时政材料为背景,从而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考查有机统一起来。所以复习要抓好主干知识、核心内容和核心能力的复习。复习时按“通读考点(5分钟)——典型题导入——重点知识梳理——练习巩固——例题分析与重点讲解——单元考试(周考或旬考)”六个步骤进行。通过这一轮复习,总体把握基础知识与复习要点,夯实基础。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复习与巩固:
(1)对每一考点,认真解读《中考说明》和《中考新评价》,确定每一考点的主要知识要点。因为中考命题依据的是《中考说明》和《中考新评价》。
(2)突破每个考点的限制,引领学生自主整理知识,形成一手资料,重新构建知识体系。这样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依据知识体系,迅速在脑海中扫描所有的知识点,找出需要的知识,组织出完整的答案。
(3)每一问题的答案的表述,一定要注意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
(4)反复落实基础知识,先概念后原理,学会整理知识,认真钻研《新评价》,在练中发现问题,不留知识疑点,达到“准、全、牢、熟”。
2、第二轮复习:进行热点分析,强化模拟演练(4-6月)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和考试的应有之义,也是本学科中考的活力所在。每年的考试都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有人说只要看试题内容,就知道是哪一年的试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增强社会责任感,升华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因此,要重视热点专题知识点的分析、总结。同时,这一阶段的复习,更要重视模拟演练和技巧方法的指导。要加强针对性的专项训练,如多项选择题、分析评论题、综合题等的专项训练,真正使学生达到提高解答各类题型的能力。通过这一轮的专题分析、专项训练和模拟演练,使学生找出不足,查漏补缺,积累考试经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又能起到进行中考实战的演习,提高应试能力的作用。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落实:
(1)以热点时事专题为对象,搜寻、归纳与专题内容相关的知识,形成一个新的相关知识集合。
(2)结合学科主干知识(基本概念、重要原理观点)引导学生分析热点问题。
(3)对重大热点问题尽可能做到全方位,多层次进行分析,多
角度设置问题(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4)注重结合江西实际,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家乡的品德。(5)兼顾并重视“冰点”问题如关于青少年成长问题,体现“回归品德、回归生活,培养好公民”的新课程理念。
(6)始终要把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理想、肩负历史使命,承担社会责任作为时政教学的归宿和落脚点。不断强化使命感和责任意识。
(7)进行模拟演练(周考旬考)、查漏补缺、客观分析、提高应战能力。通过几次模拟考试找出错误的共性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特别是针对学习中等以上的学生试卷要个别分析,个别指导,确保中考成绩。避免陷入题海,盲目做卷子,随意讲卷子。
总之,以《中考说明》为指导,依托《中考新评价》,立足课堂,加强研究,抓基础不迷航,练综合是方向,抓落实最重要,师生一同努力,中考胜利就在前方。
6.物理中考总复习对策 篇六
【关键词】初中物理;力学;中考复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中考命题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不断革新。新课改背景下,中考物理命题改变传统以知识、技能考查为主的做法,更加注重对初中生学习能力的考查,增加了问题的探究性、综合性,并将本土特色融入其中,更好的将问题的考查与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结合。力学板块是初中物理深层次学习的基础知识,在初中物理整个课程设置中占很大比重,同时也是中考命题的重点和难点环节。教师在组织初中物理力学板块复习时,要在选题、编题上下功夫,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复习技巧方面的训练,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力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问题的探究实践能力。
一、新课改背景下中考物理的命题结构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发展,中考命题趋势逐渐向综合性、全面性、探究性方向转变,中考物理的命题结构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首先是物理题目紧扣新课程标准,立足基础知识,面向全体学生。综合近年来中考物理考试的情况,从试题难度上看,中考物理试题中容易题占40%,较容易题占30%,较困难题占20%,难题仅占10%,基础性题目占很大比重。从试题内容上看,物理科学探究性题目占1/5以上,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而在其中力学知识的考查通常占很大比重。其次,中考物理题目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越来越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增加了具有地方特色和热点的题目考查。再次,中考物理中实验的题目更加侧重对学生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总之,中考物理命题结构的变化,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考查内容的多样化和科学性。初中物理的教学在重视基本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更要促进学生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初中物理力学板块的复习策略
1、制定计划,有的放矢
以新课标下人教版的初中物理教材为例,初中物理力学板块的学习主要集中在八年级下册,其中包括“力”、“运动与力”、“压强”、“浮力”、“功和机械能”、“简单机械”等章节,是整个初二年级物理学习的重点内容,其中涉及的“牛顿第一定律”、“浮力的影响因素”等问题也是物理实验题目经常涉及的内容。要系统而全面的掌握这部分知识,必须要做到制定计划,有的放矢。首先,教師要引导学生对力学板块的知识点复习做好详细计划,对涉及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做到宏观把握,完成对知识结构的系统梳理。其次,针对力学板块的知识体系,形成“三轮复习”为主的复习模式。教师引导学生在第一轮复习中注重对力学基本知识的全面掌握;在第二轮复习中通过基本题型的训练,增加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在第三轮复习中以综合性的模拟考试为主,拓宽学生对力学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对考试的整体把握。再次,重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力学板块的很多知识都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密不可分的,如将“密度”、“压强”、“浮力”等概念性知识转化成具体的生活实践知识,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对力学知识的探究实践能力。
2、巧妙运用策略,拓宽复习技巧
初中物理力学板块的知识内容对初中生而言较为抽象和单调,在复习时,教师要适当运用一些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拓宽复习技巧。一是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直观教具,将抽象的力学知识变得具体形象,帮助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和应用。如在复习第十章《阿基米德原理》一节时,教师教师通过多媒体将学生无法直接完成的实验进行直观展示,帮助学生加深对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二是通过将力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类比,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如在复习第九章《液体压强》一节的内容时,将同一深度液体压强向各个方向相等,类比成班级的每个同学的自由平等地位。通过对知识的精加工策略,加深学生对力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三是巧妙运用“顺口溜”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例如在复习第六章《质量》时,用“质量本是一属性,物体本身来决定:状态、形状和位置,外变不变其大小。一放平,二调零,三调横梁成水平,指针偏哪哪边重,螺母反向高处动”等“顺口溜”来对物体质量相关知识的总结,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3、关注社会热点,精心编选习题
一方面,新课程理念下,中考物理试题逐渐增加了对社会、科技和生活热点问题的融合,将力学问题融入到社会生活情境中。如以建筑工地为背景,给出建材的密度等数据,考查学生对物体密度、质量等关系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力学知识的特点,精心编选开放或半开放的问题,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意识。如知道了弹簧秤在测量力的大小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其它可以由弹簧秤测量的物理量。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在力学复习时的思路更加开阔,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结语
初中物理力学内容不仅是教学的重点,也是中考物理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因此,物理教师应结合物理学科特点,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复习对策。一方面制定合理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对物理力学板块进行有的放矢的复习;其次要巧妙运用多种复习策略和方法,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单一的复习变得形象具体;再次要关注热点问题,通过对复习题的精心编选,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具体应用能力和探究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万广.初中物理教学中解力学题思路的探究[J].新课程,2014(5):94-95.
【2023年备战中考古诗文默写总复习 中考复习】推荐阅读:
备战中考:复习语文基础知识技巧06-08
中考考前复习——古诗词默写09-22
备战2007年中考作文之——选用材料篇09-01
备战中考物理08-07
初三备战中考物理07-14
2024年中考物理总复习信息传递训练题09-20
初三中考备战倡议书09-08
2024中考考场经典备战技巧09-23
2023年思想品德中考复习备考计划09-28
2023年中考政治复习经验交流材料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