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似数》1教学设计

2024-08-29

《近似数》1教学设计(精选14篇)

1.《近似数》1教学设计 篇一

《小数的近似数》课时1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重、难点: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复习导入:

根据要求改写成近似数。

245600985

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是()

省略百万位后面的尾数是()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是()

四舍五入到百位是()

师: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用的是“四舍五入”法。在实际应用小数的时候,往往没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说出它的近似数就够了。例如,量得小明身高是0.984米,平常不需要说得那么准确,只说大约0.98米或1米。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与求整数的近似数相似,我们今天来研究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数。

板书课题: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学习新知

1.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出示例1:0.984保留两位小数、一位小数和整数,它的近似数各是多少?(1)首先要理解保留整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含义。还可以怎样表述? 引导学生理解,保留整数就是省略整数后面的尾数;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或者说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也就是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

(2)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是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仍然采用“四舍五入”法,看省略部分的最高位,是5以上的数,省去后在前一位加l,是4以下的数舍去。

在明确上述两点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试算,得出:

0.984≈0.98

0.984≈1.0

0.984≈1

引导学生分别说明省略的方法。

注意: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小结:求近似数时,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巩固练习

做一做

课堂总结

《小数的近似数》课时2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会把较大的整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教学重点:把较大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难点:把较大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容易丢掉计数单位或单位名称。

一、导入新课

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二、学习新知

1、学习例2:

出示数据和问题:地球与月球的距离是多少万千米?

(1)提问:把384400 km改写成用“万千米”作单位的数,应该用多少来除?(2)应该把384400缩小多少倍?

(3)小数点应该向哪个方向移动几位?

说明:为了简便只在万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去掉小数末尾的0

板书:384400千米=38.44万千米

启发提问:既然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只要在万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再写上单位“万”,那么要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应该怎么办? 学习例3

出示数据和问题:木星离太阳的距离是多少亿千米(保留一位小数)? 独立完成,并说出改写方法。778330000 km=7.7833亿千米

如果要求保留一位小数怎么办? 说出保留一位小数的方法 7.7833亿千米≈7.8亿千米 完成做一做 区别对比。

2、例3的学习中,有的数需要把它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有的则还需要保留位数求近似数,它们有什么区别?应该注意什么?

5、小结:(1)求近似数需要省略某位后面的尾数。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就要看十分位是几,然后按照“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还是入。求出的是近似数,应用“≈”表示,在保留的小数位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0应当保留,不能丢掉。最后要注意别忘记写单位“万”或“亿”,遇有单位名称的要写上单位名称。

(2)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求的是准确数,就在“万”或“亿”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遇有单位名称的要写上单位名称,应用“=”表示,并写上单位“万”或“亿”。

三、巩固练习:练习十三

四、课堂总结

2.《近似数》1教学设计 篇二

虽然有了以上的铺垫与渗透, “如何用四舍五入法求多位数的近似数”仍是教学上的一大难点。这是为什么呢?仔细研读教材与学生, 我们找到了几大原因:其一, 四年级下册所学的数都是亿以内或亿以上的多位数, 多位数的读写本身就是一个教学难点, 现在又要用四舍五入法来求多位数的近似数, 数位越多干扰因素也越多, 光靠之前的数数经验或数学直觉, 显然不能轻松应对, 教师必须在学法指导上给学生更有效的引领与点拨。其二, 教材在一课时内同时呈现求多位数近似数的3种类型, 即改为用“万”“亿”或最高位上的计数单位作单位的近似数, 如果在探究环节不安排针对这3种类型的有序练习, 那么在之后的运用中, 部分学生就会出现分辨不清、张冠李戴的思维混乱状况。其三, 求多位数的近似数, 教材同时呈现了3种表述方式, 如: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用“万”做单位写出近似数、保留到万位求近似数, 要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就理解并接受这三种表述方式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也是教者要努力完成的教学任务之一。其四, 求多位数的近似数, 要省略的尾数位数很多, 而用四舍五入法时只看尾数最高位。在这里, 省略尾数、尾数最高位等概念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 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对正确求近似数很重要。而学生之前在生活中接触到的或语文学习中了解到的“省略”意思就是去掉了或不要了, 这与数学学习中的“省略尾数”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对此学生常常会因为先入为主的原因而出现很顽固的学习负迁移。所以, 在首次教学中就要特别强调, 这里的省略尾数与我们语文学习中的“省略”一词含义是不同的, 在求近似数时, 省略尾数前必须要看尾数最高位上是几, 是0~4时可以直接去掉尾数, 而是5~9时, 先要向前一位进一, 之后才能将尾数去掉。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深度解读与分析, 同时考虑到求大数的近似数应该与后继学习求小数的近似数有一脉相承的紧密联系, 于是我们紧扣求近似数的数学本质, 引领学生生成了极具生长性和结构性的求近似数的思维流程, 并着力引领学生在画图、标注、表述等多元表征中明晰思路、突显方法、建构模型, 从而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磨砺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提升了他们的数学素养。

一、在生活情境中走近近似数

师:孩子们, 知道这位慈祥的老人是谁吗?对, 他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爷爷。请看他的一段名言, 齐读: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生物之谜, 日用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

师:无处不用数学!说得多好!我们身体里就藏着有趣的数学。请看一组数据 (成年人全身有206块骨头;人的舌头由17块肌肉组成;人大脑中的神经细胞有100亿左右;咽喉是人体最繁忙的通道, 在人的一生中约有40吨食物通过。) 上面的数中, 有的能够精确地描述事物的实际数量, 我们称为———精确数, 有的是跟精确数比较接近的数, 我们称为近似数,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近似数。

师:关于近似数, 你想研究哪些问题呢! (什么是近似数?怎样求近似数?近似数有什么用?) 有疑问才会有发现, 那就让我们先来一起研究“什么是近似数”。 (板书:近似数)

【设计意图】 由华罗庚的名言引出生活中的数学, 再引出精确数与近似数, 这样的导入不仅如行云流水般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更让学生在丰富而鲜活的数学文化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进而激发出探究近似数的热情与好奇心, 在生疑和提问中兴致勃勃地走进探究之旅。

二、在探究情境中研究近似数

(一) 什么是近似数

1.上面的4个数中, 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怎么想的?

2.从大约、左右等词可以看出, 其中的100亿和40这2个数不是精确数, 而是和精确数比较接近的数, 是近似数。 (板书:和精确数比较接近的数是近似数。)

3.口答书上第22页的“练一练”。

4.在生活或学习中, 你还见过哪些近似数?老师这里也有一些近似数, 谁来读一读! (在南京大屠杀中约有30万人被日本鬼子杀害。我们每个人的头发约有10万根左右。我国现有人口约14亿。我国国土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 看到这些近似数, 你有什么感受?

5.在计算中我们也曾遇到过近似数, 比如在进行□□□÷8□的试商过程中, 我们常用多少来快速试商的? (80或90) 在这里, 80其实就是哪些数的近似数? (81~84) 90呢? (85~89)

小结:在生活或学习中, 有时只需要用近似数, 因为用近似数来表示反而更方便、快捷!

【设计意图】 从身体上的近似数到身外的近似数, 从社会文化中的近似数到数学计算中的近似数, 学生亲身经历了建构近似数概念的过程, 明确了和精确数较接近的数是近似数, 会抓住“大约”“左右”等关键词准确判断哪些数是近似数, 感悟到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与学习中的广泛运用。同时, 社会文化中的近似数还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珍爱生命的人文情怀, 试商中的近似数则激活了学生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相关旧知, 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 在数形结合中求近似数

1.过渡:我们已经会求两位数的近似数了, 那较大数的近似数该如何求?请看一组信息:2012年某市人口情况统计如下表 (呈现例7) 。读大数前先要将它们 (分级) 。请看:总计有多少人? (齐读:770889人) 男性人数呢? (男生齐读:384204人) 女性人数呢? (女生齐读:386685人)

2.启发:这个城市的实际人口数会跟表中的数量一样始终不变吗?为什么?对了, 由于每时每刻都可能会有人出生或死亡, 所以这个市的人口数量总是在不断变化, 不过这种变化的幅度一般很小, 所以通常用近似数来表示人口数, 那这个市的男性和女性人口各接近多少万呢? (生口答38万, 39万)

3.启发: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不妨借助直线图来思考。在这条直线上, 这2点分别表示38万和39万。将这2点间的一段平均分成10份, 每份是多少?怎么想的? (之间间隔一万, 平均分成10份, 每份是1000) 这些点分别表示多少呢?让我们从38万起一千一千地数到39万。 (师点, 生集体数数到39万) 数出的数中哪个恰好在38万和39万的正中间?对, 这一点就表示385000。那表示男性和女性人数的点大约在直线的哪个位置呢?在作业纸上分别描出来, 再指给同座看一看。

4.追问:仔细观察, 男性人口数和女性人口数各接近多少万?你是怎么想的? (看图上点的位置, 384204在385000左边, 接近38万, 386685在385000的右边, 接近39万;或看千位上数字一个是4, 一个是6, 所以一个比385000小, 一个比385000大。)

小结:无论是观察图上点的位置, 还是比较它们千位上数的大小, 我们都发现男性人口数接近38万, 女性人口数接近39万。精确数和它的近似数之间只能用什么符号连接?为什么? (大小不相等, 所以只能用约等号。) 所以, 384204≈38万, 386685≈39万。

【设计意图】 通过例题的学习, 让学生感受到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是不断变化的, 一般情况下很难也不需要得到一个精确数, 所以通常用近似数来表示人口数, 从而突显了近似数的本质特征。之后让学生借助直觉、画图和看千位上数字的大小等方法得出男性人口数和女性人口数各接近38万和39万, 为下面介绍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积累了丰富的表象与活动经验, 为之后突显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合理性与方便快捷打下了扎实的认知基础。

(三)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1.说明:为了方便、快捷地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通常要用到四舍五入法。请看大屏幕! (屏幕显示四舍五入法, 并配录音。)

2.以386685为例, 要将它保留到万位, 就是要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数? (板书:保留到万位, 就是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生齐读) 。看尾数的哪一位四舍五入?何时四舍, 何时五入? (板书:看尾数最高位四舍五入。0~4, 5~9) 在这里, 保留到万位, 就是保留多少万? (38万) 这是要保留的部分。 (师边说边在38的下面画线) 再看要省略的尾数最高位是多少, 是四舍还是五入? (师在6的下面画点, 并将6用线划去, 同时标出向前一位进1) 最后将尾数的各位都改写为0, 求得约等于390000, 当然也可以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39万。) 再看一下刚才的解答过程, 谁能连起来说一说如何求它的近似数? (先看保留部分是38万, 再看尾数最高位上是6, 要五入, 向前一位进1, 最后求得约等于39万。)

强调:为了清晰地展示求近似数的过程, 建议大家用横线标出保留的部分, 用小点标出尾数的最高位, 五入时在前一位上方标出要进的1。

3.如何求男性人口数的近似数呢?你也能像这样清晰地写出解题思路吗?在作业纸上写一写, 再跟同座说一说。看!写对了吗?谁来说一说思路! (先看保留部分是38万, 再看尾数最高位上是4, 要四舍, 最后求得约等于38万。)

追问:借助四舍五入法求得的近似数, 和刚才看图求得的近似数, 结果一样吗?要快速地求一些数的近似数, 你是选择画图法还是四舍五入法?为什么? (四舍五入法比较方便快捷)

4.请用四舍五入法完成数学书第24页的第7题。之后请某个4人小组上台来展示解答过程。

追问:用“万”作单位写近似数, 是什么意思? (就是保留到万位求近似数, 就是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对, 这3种说法表达的是一个意思。

5.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启发:孩子们, 大胆地推想一下, 如果要保留到亿位求近似数, 该怎么办? (完善板书:保留到 (亿位) , 就是省略 (亿位) 后面的尾数, 看尾数最高位四舍五入。)

生独立完成书第24页的第6题。之后交流思路。

6.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启发:孩子们, 再大胆地推想一下, 如果只保留一个数的最高位求近似数, 该怎么办? (完善板书:保留到 (最高位) , 就是省略 (最高位) 后面的尾数, 看尾数最高位四舍五入。)

师:请看705, 你能保留它的最高位求近似数吗?可以怎么想? (先看最高位上是7个百, 再看尾数最高位上是0, 要四舍, 最后求得约等于7个百, 是700。) 数学书第24页第9题的其余4个数, 你也能这样求它们各自的近似数吗?写好了在4人小组里交流思路, 并做好上台展示的准备。

生独立完成后4人小组上台交流展示。

7.追问:刚才我们研究了如何省略万位、亿位和最高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数学上的省略尾数, 是不是说不管尾数是大是小, 一律省略不看? (省略前要看尾数最高位, 确定是四舍还是五入) 你觉得求近似数时要注意什么? (要明确保留的部分在哪里, 省略的尾数最高位在哪里, 尾数最高位上是0~4就四舍, 是5~9的就五入。)

【设计意图】 借助由扶到放、层次分明的探究过程, 学生完整地经历了如何用四舍五入法来求一个数保留到万位、亿位和最高位的近似数, 并借助标注和表述, 生成了具有结构性、生长性和通融性的思维流程先看保留部分是 () , 再看尾数最高位上是 () 要 () , 最后求得约等于 () 。同时提炼出了直击数学内核的解题模型, 即:将某数保留到某位, 就是省略某位后面的尾数, 看尾数最高位四舍五入, 从而使所学的知识结构化、整体化, 很好地突显了求近似数要关注的2个关键———看保留部分和省略部分的最高位, 使看似繁杂的知识以及内在联系顿时变得澄明和清晰起来, 从而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理性认识和思维深度, 突破了学习难点。

三、在应用情境中活用近似数

(一) 求我国总人口数的近似数

师: 2010 年的人口普查显示中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如果将它分别省略最高位、亿位、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结果是多少呢?你能将思路清晰地写出来, 并在4人小组里讲出来吗?

追问:比较一下, 用哪个近似数来表示我国人口数更好些? (14亿这个数既简洁, 也比10亿更接近精确数)

小结:看来, 究竟要保留到哪一位求近似数, 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确定。

(二) 填数

练习第24页的第10题。问:方框里可以填几, 怎么想的?先独自填一填, 再跟同座说一说。 (分别是5~9和1~4)

【设计意图】 通过求我国总人口数的近似数, 既让学生感受到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与实际价值, 又巩固了求近似数的3种类型, 同时还让学生在真切的对比中体会到, 要灵活地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保留到哪一位求近似数更合适, 培养了学生活学活用的实践能力。而填数练习则进一步巩固了四舍五入法的操作要领———一看保留部分是多少;二看尾数最高位是多少, 是5~9的要五入, 是0~4的要四舍。而3900000000=39亿, 所以这里的39□0000000≈39亿, □中只能填1~4。灵活变通的思维能力再次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四、在反思情境中总结提升

总结反思: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拓展延伸:孩子们, 还记得我们身体里的数学吗?人一生要吃下大约40吨的食物。看到这个近似数, 小明决定用实际行动来报答地球母亲。请看:小明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变废为宝”活动, 他去年全年共收集的饮料瓶数保留最高位约2000只。如果这2000只是用四舍的方法得到的, 那原来的数量最大是 () 只, 最小是 ( ) 只;如果是用五入的方法得到的, 那原来的数量最大是 () 只, 最小是 () 只。这一问题就留着大家课后去研究, 同时希望大家和小明一样, 积极投入保护地球的绿色行动中, 争做环保小达人。

3.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篇三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求一个近似数的方法,能正确地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使学生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小数的精确程度越高;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旧知类比迁移方法,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新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感知近似数的应用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学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按照不同的要求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引导学生理解保留几位小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保留小数位数的多少与精确程度的关系。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 四年级 数学(下册) 第四章第四节。

教学方法:类推法、讲解法、练习法、讨论法、演示法、反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小黑板、黑板相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1)师:我们在四年级上册学过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你们知道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吗?学生思考回答。(“四舍五入”法)

(2)师:那么,“四舍五入”法的含义是怎样的?学生交流讨论回答。(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数就要看它后面那一位是幾,大于或等于5的向前进“1”,小于5的直接舍去后面的尾数)

(3)①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小黑板出示)

986534 58741 31200 50047 398010 14870

②下面的□里可以填上哪些数?(小黑板出示,学生快速思考作答)

32□645≈32万 47□429≈48万

新课学习:

1.谈话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复习了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和小数打交道。同学们,仔细想想,你们在哪里接触过小数?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回答。(如:在商店、菜市场、书本作业本的价格等等)

师:我们生活中处处有小数,但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没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有时需要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举例说明:如在菜市场买菜时,电子秤上显示8.13元,而菜摊老板只收你8.1元)这是为什么呢?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板书)

2.教材73页例1(多媒体呈现主题图)

(1)豆豆身高是0.984米,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求说出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

师:图中小红说豆豆身高约为0.98米,小明说豆豆身高约为1米。那他们是怎样得出豆豆的身高的近似数的呢?

(2)让学生以4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应该采用什么办法求小数的近似数?(提示:整数是如何求近似数的?是否可以采用“四舍五入”法来求呢?)

(3)归纳小结: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同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相似,都可以根据“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板书:四舍五入法)

(4)讲解:①0.984保留两位小数,就是要把小数部分第三位及后面的尾数省略,也就是精确到百分位,根据“四舍五入”法,小数部分第三位是“4”应该舍去,所以0.984≈0.98。②0.984保留一位小数,就是要把小数部分的第二位及后面的尾数省略,也就是精确到十分位,根据“四舍五入法”小数部分第二位是“8”应该向前进一,而前一位也就是十分位上的数是“9”,9加上进位来的1得10,十分位上满十向个位进一。所以0.984≈1.0。

3.让学生想一想,积极思考:0.984≈ (保留整数)

教师讲解:保留整数就要把小数的第一位及后面的尾数去掉,也就是精确到个位,根据“四舍五入法”,小数部分第一位是9,应向个位进一,所以0.984≈1。

(1)教师总结:求小数的近似数时,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要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2)注意两点:①要根据题目的要求来取小数的近似值,如果保留整数,就看十分位上是几;要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百分位上是几;以此类推。采用“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还是“入”。②求近似数时,在保留的小数数位里,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三、思维拓展

1.0和1数值相等,那么,它们的精确程度是不是相同的呢?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呢?

师:近似数是1.0的小数范围在0.95与1.04之间,而近似数为1的小数范围在0.5与1.4之间;在数轴上可以直观清楚地展示出它们的精确范围,所以近似数是1.0比近似数是1精确的程度要高一些。(在黑板上画数轴表示)

师引导学生小结:小数保留的位数越多,精确的程度就越高。在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四、课堂练习巩固

(1)教材74页做一做(求下面小数的近似数)。

(2)完成教材练习十二第1、2两题。

五、作业安排

(1)教材76页第5、6题。

(2)数学作业本75~76页(江西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下册)。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意引导学生从找整数的近似数迁移到找小数的近似数。并且在讲解的过程中注意与求整数近似数的比较区分,提醒学生要按照不同的要求来找出小数的近似数;在遇见连续进位的找小数近似数的题目时,注重详细讲解,让学生多练习;对于近似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这一注意事项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时刻提醒。

七、板书设计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方法:“四舍五入”法

注意: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0.984≈0.98(保留两位小数) 0.984≈1.0(保留一位小数)

↑ ↑

小于5,舍去 大于5,向前进一

0.984≈1(保留整数)

大于5,向前进一

4.《亿以内数近似数》教学设计 篇四

1.使学生掌握四舍五入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2.培养学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3.使学生经历省略方法的过程。

4.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的方法。能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教法与学法:讲解法 合作探究 教具与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较大的数,有时没有必要或者无法说出它的准确数。比如,重庆市开展万人长跑活动,参加的人数约15000人,这个15000人就是一个近似数。又比如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经费是20000000(2千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1亿4千万元,这个1亿4千万也只是一个大概数据。既然生活中用到近似数这么多,那我们就应重视近似数的学习,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2.复习导入:

用什么方法省略4926和9375千位后面的尾数?两个数的省略方法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要根据百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的方法。)

3.师:如果把数扩大到比万大的数,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求它的近似数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内容。(板书课题:求近似数)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

把下面各数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12756≈ 1389000≈

2.学习要求:

a根据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求它的近似数,想一想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怎么求它的近似数。

b分小组讨论,然后试做。3.小组汇报结果:

12756≈10000 千位是2小于5,把它和右面的数全舍去,改写

成0(不管后面的数字是几)。

12756≈10000 =1万

1389000≈1390000 千位是9比5大,向前一位进1,再把它和右面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

1389000≈1390000 =139万

小结: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要根据要求确定尾数,然后根据尾数的最高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它的近似数。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

1.先分级。2.找到万位,看千位。千位上的数小于5舍去,等于5或大于5先向万位进1,再舍去。

4.教师质疑:把一个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和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它的近似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讨论交流,引导归纳)

A相同点:都是计数单位发生变化(从以“一”作单位变成以“万”作单位)

B不同点:整万数的改写,改写前后数的大小不变,用等号连接;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值),数的大小发生了变化,用约等号连接。

三、方法应用

1.把下面各数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23019148 95793065 54426891 65683722 46026629 45966239 2.写出横线上面的数,然后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1)北京西郊大钟寺的一口古钟上有二十万零一百八十四个字。(2)全世界鱼类有一万九千零五十六种。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小结后教师做概括性的总结和评价 小结:

改写成“万”并不难,右数四位很简单。如果四位全是0, 全部去掉添个万。任意一位不是0, 千位与5要比较。千位要是比5小, 舍掉四位写上“万”。千位大于等于5, 向万进一再舍掉。不舍不入用“=”,四舍五入用“≈”。

五、课堂检测 13页“做一做”。

六、作业设置:15页5题和6题。

七、板书设计:

求亿以内的数的近似数 12756≈10000 =1万

1389000≈1390000

5.近似数教学反思 篇五

甘州区南关学校 韩建新

这节课是掌握知识教学,在上课之前自己感觉整节课的设计挺不错的,开始的分类,由放到收,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而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主观发现,分析比较,概括出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在结构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

但是上完之后,我总觉得:学生掌握得不好,尤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这里需要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思考,但学生的逆向思维似乎都比较欠缺,这是我对学生在能力上的估计不足。整节课时间比较紧张,后面巩固练习和课小结的环节有点匆匆过场的味道,与自己曾设想的场景有一定的差距。自己激励性的语言还欠缺,这也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

6.“近似数”教学反思 篇六

在教学近似数的内容时,对于不同情况下数字是估大还是估小的问题,孩子们很难判断清楚。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较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教师教学数学的时候,过分以书本为本,使教学脱离了生活实际,人为地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割裂开来造成的。其实,我们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为了数学测验得到高分。可是由于教师以及学生评价方式的过分单一,最终造成了现在的情况。

以两道练习题为例。

1.《书》P98第5题:城关镇礼堂有3000个座位,城关镇的三所小学各有八百多名学生。如果这三所小学的学生同时来参加活动,能坐下吗?

这道题和之前学生做的题是又不同的。之前的练习题,都会出具明确的数字,学生一般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进行估算。可是这道题,只告诉学生有“八百多名”,究竟这个“八百多名”是比较接近800,还是比较接近900,学生无法判断。其实,对于这道题,不管这个“八百多名”是比较800,还是比较接近900,都应该用900去算。因为座位只能多,不能少。因此,列式应为900+900+900=2700(个) 2700<3000 答:能坐下。 但是很多孩子列式为800+800+800=2400(个) 2400<3000。答:能坐下。数学教师用书上也是用这样的列式。虽然对于这道题来说,列式的不同不会影响最终的判断,但是思维的过程是没有从生活实际来考虑的。所以个人认为数学学习时不能脱离实际生活的,应该以第一种列式为准。

2.《书》P99第8题:广场举办消夏音乐会,需要租1500把椅子。“我们有九百多把椅子”“我们有七百多把椅子”。够了吗?

由于有第5题要用进一的方法取近似数计算,所以这道题有相当一部分的孩子这样列式:800+1000=1800(个) 1500<1800。答:不够。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为了保证每个人都能坐到椅子,椅子是不能用进一法计算的,要用去尾法。因此列式为700+900=1600(个) 1500<1600。答:不够。虽然对于这道题来说,第一种列式的方法也不会影响对结果的判断,可是思维过程有问题的话,在面对其他数目的数学问题时,就极有可能出现判断错误。

7.《近似数》1教学设计 篇七

拿到教材,大部分教师会采取自主学习、自主迁移的方法进行教学,重在“法”的指导,忽视了“理”的存在. 一节课下来,课堂效果可谓扎实高效. 课后访问学生: “为什么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 保留一位小数时为什么只看百分位就可以了? 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学生一脸茫然. 这样的教学果真高效吗? 面对静态呈现的教材内容,我们该如何动态解读教材,充实教材,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呢? 下面,笔者就结合《求小数的近似数》中的三个具体片段来谈,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片段一】理解“为什么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

由于学生有用“四舍五入”法求整数近似数的知识基础,借助自主迁移掌握方法并不困难,关键在于方法背后的道理. 借助数轴,帮助学生直击问题本质. 具体如下:

根据小数的意义,学生找到了数轴上3. 84所在的位置. 学生还发现了3. 84距离3. 8近一些,所以3. 84≈3. 8. 紧接着,教师追问道: “你还能找出近似数是3. 8的两位小数吗?”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3. 83,3. 82,3. 81这几个小数, 而且发现了这四个小数百分位上都是比5小的数,符合了 “四舍”的原理.“3. 89保留一位小数,近似数是多少? 为什么?”教师接着问道. 有了刚才的学习经验,学生很快明白了3. 89≈3. 9的道理. 教师趁热打铁再问: “你还能找出近似数是3. 9的两位小数吗?”话音刚落,学生就说出了3. 86, 3. 87,3. 88这几个小数. 那3. 85呢? 它所在的位置到3. 8和3. 9的距离是一样的. 实际上我们都会习惯地将其往上估,因此得到3. 85≈3. 9. 仔细观察这四个小数,学生发现百分位上都是满5的数,符合了“五入”的原理.

就在这不断追问、不断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彻底明白了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近似数背后的道理了: 只要在数轴上位置接近3. 8的,保留一位小数近似数都是3. 8; 位置接近3. 9的,保留一位小数近似数都是3. 9.

【片段二】理解“保留一位小数,为什么只看百分位就可以了?”

在上一环节中,学生已经明白了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近似数背后的道理. 但是,对于“保留一位小数,为什么只看百分位就可以了?”这一问题仍然存在困惑. 同样可以借助数轴帮助学生化解困惑. 具体如下:

教师出示数轴,先引导学生找到3. 841所在的位置,观察数轴上3. 841到3. 8和3. 9之间的距离. 学生发现: 3. 841离3. 8近一些,在保留一位小数时约等于3. 8. 基于这样的认知经验,引导学生在数轴上不断找点,不断追问: “3. 842呢? 3. 843呢? 3. 849呢? 3. 8499呢? 3. 8499999呢? ……”一连串对话下来,学生发现: 这些数只要不超过3. 85, 所在的位置都比较接近3. 8,在保留一位小数时都约等于3. 8.“到底是哪个数位上的数决定了它们在保留一位小数时都约等于3. 8呢?”这是关键性的一问,学生通过观察这一组数据发现了: 是百分位上的4决定的. 也就是说: 只要百分位是4,不管千分位、万分位上的数是几,这些数在保留一位小数时都约等于3. 8.

那如果是3. 87251793或3. 85000000呢? 学生同样可以借助数轴,发现这两个数距离3. 9近一些,保留一位小数时都约等于3. 9. 充分的对话交流中,学生对“保留一位小数时只看百分位就可以了”可以说理解得既透彻又到位.

【片段三】理解“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2. 04保留一位小数后到底是2,还是2. 0? 这个近似数末尾的0到底该不该去掉?”从而理解 “保留的小数位数越多,求出的近似数就越精确”这一知识点点. 在在教教学学时时可可以以出出示示如如下下数数轴轴:

由于数轴体现了数与形的联系,将数与直线上的点建立起了对应关系,从而使抽象的数有“形”可依. 借助数轴, 引导学生在“找一找、圈一圈、画一画、议一议”的活动中,直观感受到近似数是2的取值范围在1. 5 ~ 2. 5( 不包括2. 5) 之间,范围比较大. 而近似数是2. 0的取值范围在1. 95 ~ 2. 05( 不包括2. 05) 之间,范围比较小. 所以,近似数2. 0比2的精确度要高一些. 也就是说: 保留的小数位数越多,近似数的精确度就越高. 正因为这样,在表示小数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一旦去掉了小数末尾的0,精确度就发生了变化. 这样一来,本课的教学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8.浅谈近似数中的两个问题 篇八

关键词 近似数;精确度

近似数是针对准确数而言的,在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时,所遇到的数一般是近似数。比如我国土地资源部每年都会对我国土地的受灾情况进行统计,在这里若全部使用精确数,显然不现实。再如去商店买1米布料,拉紧一点可能要少一二毫米,拉得松一点可能多一二毫米,这对于做衣是没有多大妨碍的。要做到完全准确是不易办到的,要想比较深入地了解近似数,还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精确度与有效数字

一个近似数的精确程度就是精确度。一般地,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这时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如近似数0.05067四舍五入到万分位是0.0507,这时就是精确到万分位;其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是5,从5到0所有的数是507,5左边的两个0不能算,但5与7之间的0要算,所以这个近似数有3个有效数字。

精确度对一个近似数本身而言,精确度越高,其有效数字也越多,比如,3.14159精确到0.01是3.14,精确到0.001是3.142,前者是3个有效数字,而后者有四个。

精确度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近似数而言,其精确的程度就要具体分析了。比如用刻度尺量得书本的长度20.3cm(精确到0.1cm),量得桌子的长度是106.5cm(精确到0.1cm),这就是说这两个近似数与准确数的误差都不超过0.05cm,所以人们常误以为它们精确程度是一样的,

事实上,量书本时,平均每厘米产生的误差最多是 ,而量桌子时,平均每厘米产生的误差最多只有 ,这就是说每度量100cm,前者平均最多产生0.25cm的误差,而后者最多只产生0.05cm的误差,显然后者要比前者的精确程度要高。

从另一个角度看,前者是三个有效数字,而后者是四个有效数字,一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越多,其精确程度也越高,这就是有效数字的真实意义,

二、四舍五入的运用

在运用四舍五入取近似值时,精确到哪一位,只需把后面紧跟的一位数字四舍五入就行了。如:

(1)求2.85146的近似值(精确到0.001)

正确解答是2.85146≈2.851

错误解答是2.85146≈2.8515≈2.852

(2)求2.8961的近似值(精确到0.01)。

正确的解答是2.8961≈2.90

错误的解答是2.8961≈2.9

这里的2.90与2.9是不一样的,区别就在于两者的精确度不同。前者精确到0.01,而后者精确到0.1;有数数字不同,前者是三个有效数字,而后者只有两个有效数字。

“四舍五入”对于近似数的处理是一条重要原则,然而针对某些实际问题也不能机械的套用,我们用下面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例1 小明的奶奶要将3.3千克蜂蜜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子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子?

解答这个问题算式很简单,即3.3÷0.4=8.25≈8(个),这个算式按四舍五入的原则是无可非议的,然而它与实际又不符,因为8个玻璃瓶只能装下0.4×8=3.2(千克)蜂蜜,所以正确的解答是:

3.3÷0.4=8.25≈9(个)

故正确答案应是9个。

像这种根据实际情况,4以下采用“只入不舍”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近似数的“收尾法”。

例2 某飞机所载油料最多只能在空中连续飞行4小时,飞去的速度为900千米/小时,飞回的速度为850千米/小时,问这架飞机飞出多少千米后就应该返回?(精确到千米)

在解答这个问题时,可直接设未知數,即设飞出x千米后就应该返回,依据题意可得方程

=1748.5……=1749(千米)

这个结论按四舍五入的原则是对的,但面对这个问题的实际就不行了,因为取1749千米,可能就会出现机毁人亡的局面,故应取1748千米,像这种根据实际情况,5以上采取“只舍不入”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近似数的“去尾法”。

9.《近似数》的教学反思 篇九

《义务教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可见,学生低层次的模仿是不易建立起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的,更难以品味出数学思考的韵味和乐趣。因此,本节课在对近似数的教学上,通过实例直接告诉学生什么近似数的含义,让学生知道近似数的和精确数的区别,通过练习找近似数、找生活中运用近似数的例子,进一步加深对近似数的理解。

在学习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四舍五入法,怎样采用四舍五入法,而是给出学习的素材,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自己质疑,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在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小组学习合作,通过观察,交流讨论、比较探究得出四舍五入的方法,建立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

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兴趣盎然,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师生共同分享学习的成功和喜悦。

10.《小数近似数》教学设计2 篇十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以及根据要求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2、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教学难点:根据要求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将下面的数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一个人的头发约有80000到90000根。人造卫星每分钟约行472000千米。师: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把一个以个为单位数写成以万位单位的数。不同点:整万的数可以直接改写成一万位单位的数。

不是整万的数先省略万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数。

二、新课:

1.像这样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一个多位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我们知道整万或整亿的数能够直接改写成以万或亿位单位的数,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怎么改写成用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2.木星的直径是142800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778330000千米。它的直径是多少万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多少亿千米?

小组研究:尝试把上面两个数改写成以万或以亿为单位的数.你是怎么想的? 3.小结:

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4位,加上万字。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8位,加上亿字。

4.练习:把248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把34528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5.像这样把34528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3.4528亿,小数点后有4位,小数

位数太多,往往实际又没有用,这时就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如这道题保留两位小数应该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练习:

11.《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篇十一

黎 娟

本节课值得自我褒奖的地方:

1、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特别是在新知识的呈现中,我先让学生自我尝试,再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想法,最后进行对比、归纳讲解总结。在自我检测后当堂训练练习中,将知识点化解在这些练习中,让学生能够学以所用,学以致用。

2、在做一做环节中,由于学生自学和理解能力的强弱差别较大,他们的速度出现断层,快的学生早已经完成,让他们去帮助较慢的学生后,存在问题的学生大多数能够接受本节的新知识即明白求商的近似数要除到比要保留的位数多一位。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计比较流畅,但个别环节处理欠妥。如在让学生自学时,自学指导设计太简单,笼统,指令不明确,对学生来说要干什么,达到什么要求比较模糊,以至于此处教学中学生没有紧张的学,有的学生仅仅是走马观花的将书浏览了一遍;另外在自我检测环节,让学生直接算出保留三位小数的方法会更好,这样还能巧妙的把该题目简单化,让学生容易自我完成。还有有的学生计算能力特别差,老师在后教时过于强调计算的错误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应引导学生把教学重点放在研究取商近似数的方法上来,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

2、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本节课的练习题我有意识的设计为计算题、填空题、判断题,力求通过多角度使学生掌握求商近似数的方法,但是学生做题的速度相差甚远,为了照顾到全体学生,而浪费了一些宝贵的时间,最终没有使课堂达到高效、最优化。

3、课堂中随机问题处理欠佳。如学生计算较慢的特点,发现了,在后面的教学中没有给予有效处理,致使后面的拓展练习当堂训练没有完成。再者,课堂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促进、组织和在必要时帮助学生,但是在授课时没有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对于学生的无效问题应可稍加引导或者告诉学生我们这节的学习目标是掌握方法会灵活应用就行,而不应纠结于计算之中。

12.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篇十二

五年级四班

王娟

“商的近似数”这节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以及积的近似数的基础上内容本课是学习小数除以整数,小数除以小数的知识后学习的,它是一节计算课。

13.《积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篇十三

昨天我们学习《积的近似数》,我觉得这节内容很简单,所以课前没有做任何准备。上课伊始,我问孩子们:“孩子们,你们认为,是人的嗅觉灵敏,还是狗的嗅觉灵敏呢?”“狗的嗅觉灵敏”孩子们异口同声。然后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人的嗅觉细胞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是人的嗅觉细胞的45倍。”并随口问道,“你知道狗的嗅觉细胞有多少亿个吗?”孩子们马上动笔算起来,我让两名后进生来黑板板演。孩子们计算很准,速度也很快。全班只有5个孩子算错。然后我在问题里加了“大约”两个字,题后加了括号,要求保留一位小数。大约三分之二的学生马上就有了结果,兴奋地举起了小手。我找了一名没有举手的孩子说出了结果,孩子们都赞同这个结果。然后我又组织孩子们在小组内说说,该怎么求积的近似数。不足2分钟,孩子们都美滋滋地坐好了。又找了几个后进生汇报,虽然语言组织不太好,但大家也都能听明白她的意思,看来学习效果还不错。接着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板书课题,然后做练习巩固。课后反思有以下几点:

(1) 学习内容比较简单,学起来比较轻松。

(2)课前的情境也起到了激趣作用,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4.修改近似数教学设计 篇十四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2.给一个近似数,能说出它精确到哪一位

3.使学生了解近似数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说出一个近似数的精确度,培养学生把握关键字词,准确理解概念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近似数的学习,向学生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由于实际生活中有时要把结果搞得准确是办不到的或没有必要,所以近似数应运而生,近似数和准确数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从实际问题出发,启发引导,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参与意识

2.学生学法,从身边找出应用近似数,准确数的例子→近似数概念→巩固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理解近似数的精确度.

2.难点:正确把握一个近似数的精确度.

3.疑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近似数的精确度.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者提出生活中应用准确数和近似数的例子,学生讨论回答,学生自己找出类似的例子,教者提出精确度的概念,教者提出近似数的有关问题,学生讨论解决.

七、教学步骤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师:有10千克苹果,平均分给3个人,应该怎样分?

生:平均每人千克

师:给你一架天平,你能准确地称出每人所得苹果的千克数吗?

生:不能

师:哪怎么分?

生:取近似值

师:板书课题

2.12近似数

【教法说明】通过提出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研究近似数是必须的,是自然的,从而提高学生近似数的积极性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师出示投影1

下列实际问题中出现的数,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1)初一(1)有55名同学

(2)地球的半径约为6370千米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有31个省级行政单位

(4)小明的身高接近1.6米

学生活动:回答上述问题后,自己找出生活中应用准确数和近似数的例子.

师: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许多时候只能用近似数你知道为什么吗?

启发学生得出两方面原因:1.搞得完全准确有时是办不到的,2.往往也没有必要搞得完全准确.

以开始提出的问题为例,揭示近似数的有关概念

板书:

精确度

例1.(出示投影2)

下列由四舍五入吸到近似数,各精确到哪一位?

(1)43.8

(2).03086

(3)2.4万

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者板书.

对于近似数2.4万学生又能认为是精确到十分位,这时可组织学生讨论近似数与5.4和近似数5.4万中的两个4的数位有什么不同,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教法说明】对于疑点问题,通过启发讨论,适时点拨,远比教者直接告诉正确答案,理解深刻得多.

巩固练习见课本122页练习2、3页

例2(出示投影3)

下列由四舍五入得来的近似数,各精确到哪一位?

(1)21.80(2)2.60万(3)

学生活动,教者不给任何提示,请三位同学板演(基础较差些的做第一小题,基础较好的做第二、三小题)其余学在练习本上完成,请一优秀学生讲评同桌同学互相检查评定.

【教法说明】①通过本例的教学,学生能进一步把握近似数的精确度的概念,②通过分层板演,学生点评,能提高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4)

一、填空

1.某校有25个班,光的速度约力每秒30万千米,一星期有7天,某人身高约1.65米,远些数据中,准确数为_________,近似数为____________

2.近似数0.1080精确到__________位,二、下列各近似数,各精确到哪一位,32.01.5万

学生活动:学生抢答:

【教法说明】抢答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四)归纳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带单位的近似数(为2.3万)和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近似数的精确度的求法.

八、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各题中的效,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1)小明到书店买了10本书

(2)中国人口约有13亿

(3)一次数学测验中,有5人得了100分

(4)小华体重约54千克

2.填空题

(1)3.14精确到________位,(2)0.0102精确到_________位,(3)精确到__________位,3.选择题

下列近似数中,精确到千位的是()

A.1.3万

B.21.010

C.1018

D.15.28

九、布置作业

课本第124页A组 l.

上一篇:优秀党支部书记李中保事迹材料下一篇:医改工作交流材料会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