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长交流会新闻稿

2024-06-11

学长交流会新闻稿(共16篇)(共16篇)

1.学长交流会新闻稿 篇一

浙江师范大学

2011年“感恩母校行”寒假志愿者专项行动

三梅中学学长交流会总结

一、活动概况

三年的高中生活虽然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母校给我们的是别样的感受,是她告诉我们,要奋斗、要勇敢、要改变,她引领我们学习、教会我们做人、给我们创造机会、为我们提供舞台,感谢母校。

随着又一年的高考即将来临,三梅中学11届的学弟们也进入了紧张的冲刺阶段,面对高考,学弟们很多疑问,在会中我们与学弟们分享了自己在大学和高三最后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的心得和经验,告诉了他们如何适应大学宽松式的管理和高三严格要求和面对巨大临考的压力,让自己在学习中发挥最大的优势。提供了一个让学长学弟相互交流的平台,在交流的同时认清自身现状,扩充自己知识面,迫切了解自身需求。营造了校园互帮互助,丰富了校园生活。

二、活动主题

我的未来不是梦

三、活动时间

2011年2月22日12:30——13:15(午修时段)

四、活动地点

三梅中学报告厅

五、活动人员

活动主讲人:卢嘉麟 李建永 陈肖霖

参与人员:高三全体同学(去杭州考试的同学除外)

六、活动前期准备

1)了解高三补课和放假情况; 2)联系校方老师,批准活动时间; 3)活动场地借用与物品准备;

4)邀请其他主讲人,并准备交流会材料。

七、活动现场具体流程

1)活动主讲人员和参与人员在准备教室集中,入场有序; 2)分发浙江师范大学校报以及相关资料,同学们对我们发的资料非常感兴趣;

3)第一环节:由活动负责人卢嘉麟开篇陈词,宣布交流会正式开始,同时介绍了主讲人的身份,并播放浙江师范大学招生宣传短片,同学们被我校宣传片深深吸引;

4)第二环节: 活动主讲人行知学院09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李建永、09级平面设计专业陈肖霖分别和学弟们共同分享:(1)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浙江师范大学今年在我校和全省的录取情况。(2)制定自己的人生远期目标,有远大理想并坚持不懈。(3)虽然高中科目较多,但高考难度不大,大家应该拿出高三应有的拼搏精神。(4)做一个有规律的人,有明确的作息时间,以便使自己在学习中有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5)上课注意听讲,提高效率,课后尽快复习,避免遗忘,节省时间。(6)与同学交流,沟通学习,提高更快。我们一句话:Nothing is impossible!

5)第三环节:提问环节,主讲人一一回答了学弟们的提问。后来又进行了学长走进同学环节,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交流谈心。此次活动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和反响,现场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听得专心致志,踊跃提问。

6)活动结束前活动负责人卢嘉麟和大家分享了自己两次高考的经历和故事,让大家懂得失败并不可怕,可拍的是失败之后再也起不来了,高复也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样痛苦。同学们听听的津津有味,对高复也有了相对了解,7)播放励志短片《never give up》,并在《我的未来不是梦》歌曲中结束交流会。

八、活动特点

本次活动将宣传浙江师范大学,积极引导高三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目标结合起来,针对高三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特点,选择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如何做一名高考成功者”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广大好评。

九、活动问题:

1)由于之前的三梅中学以艺术生为主,加之我们三位活动参与人也都是艺术生,所以我们准备的很多东西也都是有关艺术生的,但是没有很好的了解和准备,部分艺术考生已经去杭州参加考试了,剩下来补课的同学是非艺术生和小部分艺术生,又加上今年非艺术考生好几个班,而我们那一届非艺术生只有两个班,一文一理,也很难把握他们的成绩,所以可能最后真正的效果并没有很好展示出来。

2)活动时间比较紧张,活动准备也不是很到位。

十、个人总结

这次活动真可谓是益处多多,使高三的学弟们了解了浙江师范大学,熟悉了我校的招生信息,同时广泛宣传我校,进一步扩大我校知名度,吸引优秀学生报考我校,更重要的是使大部分高三学弟们知道了如何才能做一名高考成功者,并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当然也欢迎他们报考浙江师范大学。

当我看到那些朝气蓬勃为了追梦正不懈努力着的高三学子时,让我不禁回忆起自己那些岁月里的点点滴滴,那时,我也像他们一样哭过,笑过,迷茫过,努力过,一路上正是因为有恩师,挚友,亲人的鼓励和支持才给了我不断前行的勇气和动力。

感谢母校!

活动负责人:卢嘉麟 2011年2月20日

2.学长交流会新闻稿 篇二

一、两岸关系发展中的新闻交流:现状、功能与问题

就两岸新闻交流发展来说, 1987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 台湾《自立晚报》徐璐与李永得辗转来到祖国大陆采访, 开启了两岸新闻交流的大幕。两个月之后, 台湾当局开放了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 两岸交流由此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轨道。伴随着两岸关系的缓和、曲折与发展, 两岸新闻的交流与合作虽也历经波折, 但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止。其演变的轨迹是由非正式转为正式、由单向转为双向、由民间及于官方、由交流进展到合作且领域不断拓展。

截至2007年5月, 台湾记者来大陆采访的人数累计已突破1.4万人次, 而大陆记者赴台采访的只有700多人次。 (1) 虽然两岸记者采访呈现严重的不对称、不平衡的状态, 但两岸新闻界的交流、互访、合作越来越频繁, 两岸新闻交流的形式日益多样化。

两岸关系的发展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两岸新闻交流的发展方向, 而两岸新闻交流对于两岸关系的发展当然也有着其独特的作用与功能。

1、传达两岸信息, 见证两岸发展

两岸民众目前虽然来往日益频密, 但两岸之间还未实现全面、直接的“三通”, 加之多年来彼此的隔绝、敌意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化解的, 两岸官方、政党、人民之间的误解依然还很多, 于是, 就需要更多、更真实、更直接的信息传达, 以备双方的了解, 而新闻交流当然是最为重要的渠道。

国台办网站在描述两岸新闻交流的概况时说:“新闻交流是两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现在两岸人员往来已比较频繁, 但绝大多数的台湾同胞和大陆同胞还是通过新闻媒体来了解对方、了解两岸关系发展现状。因此, 新闻交流对于沟通两岸同胞的感情, 对于增进相互了解, 消除歧见, 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2、消除两岸误解, 沟通两岸民意

因两岸分隔甚久, 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制度上都存在许多不同, 因为这些不同, 两岸存在误解、时有争论。新闻交流的深入, 可以最大程度地提供两岸双方真实的信息、直接的意见和多元的思想, 双方借此应可掌握彼此的意图, 消除彼此的误解。误解的消除必然带来两岸双方良性的互动。台湾新闻业界人士罗森栋和董益庆认为:“两岸新闻交流是拉近双方思想观念最有效的途径。透过新闻交流, 可以了解双方的生活方式、思想模式以及价值体系;同时, 藉由资讯的社会学习过程, 双方可培养共识、学习适应差异生活”。 (3)

再者, 两岸民意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础与动力, 民意走向决定两岸未来的前途, 因此, 反映、表达与沟通两岸民意当是两岸媒体最为重要的一个任务。两岸新闻交流的过程, “必然是‘和而不同’ (容忍双方的差异) , 然后才进一步‘异中求同’ (寻找双方的共同点) , 最后才有可能达到先‘和’后‘合’的制度层面的新闻交流。” (4)

3、表达两岸善意, 营造两岸和解

在严重对峙时代, 两岸媒体发挥信息告知、意见表达、思想呈现和沟通民意的功能有限, “如果把1949年以来的两岸电波战也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新闻交流的话 (战争是历史上人类交往的主要方式之一) , 其实两岸的新闻界早就相识, 但只是相互知道对方的广播电台以及电台的领导机构, 而两岸民众收听对岸广播都被视为一种通敌罪。” (5)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 两岸关系缓和, 两岸媒体借由不断深入的交流与合作、报道两岸关系的范围逐渐扩大并趋向于常态化, 促进了两岸双方在官方、民间各个层面的广泛了解, 使两岸双方逐渐去除了因为数十年隔绝所造成的许多误解, 越来越明晰对方的想法。

如今,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两岸双方的共识, 两岸新闻交流更有机会、更有责任去如实地表达双方的意见, 传达双方善意, 营造两岸和解的氛围和共创双赢的努力。

可以说, 在两岸关系曲曲折折发展过程中, 两岸传媒确已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扮演着相当独特的角色:为两岸关系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力、两岸关系的稳定器、推动力与支撑点。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中, 两岸传媒的这种作用与角色只会更加加强与深化。 (6)

但是, 我们也不可否认, 除了两岸关系之外, 两岸存有的“泛政治化”倾向、制度性差异、价值观差异以及不同的新闻体制、媒体环境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两岸新闻交流, 使得两岸新闻交流面临着一些需要解决问题:

1、交流失衡目前两岸新闻交流的状态是“来多去少”, 台湾新闻记者到大陆采访比大陆记者到台湾采访人数多得多, 呈现20:1的严重不平衡状态。同时, 以驻点采访为例, 大陆目前已批准台湾13家新闻媒体驻点大陆, 而台湾方面仅批准了5家。

2、采访受限两岸都存在着对记者采访范围、内容、采访对象、地域、官方单位、民间团体等方面的限制, 相信在未来两岸双方充分协商之后, 会有一个良好的解决之道。

3、立场决定价值两岸的媒体都有各自的立场和价值观, 难免会导致在报道两岸新闻时的各说各话。两岸媒体在塑造两岸形象方面都存在不全面、不完整甚至不真实的、片面的问题。于是, 当只能从媒体上了解两岸、两岸关系的受众或阅听人置身于这种媒体形象中时, 他们几乎也不能得到准确、真实和完整的两岸形象, 如此, 对于两岸人民的了解、理解、互信将产生偏离。

4、市场决定方向两岸媒体都进入了市场导向, 虽然进入的时间不同、程度不等, 但市场经济的影响在两岸媒体的两岸报道中是显而易见的。两岸媒体在报道对方时, 这种倾向也逐渐地显露出来, 造成负面的新闻增多, 于是, 在媒体上的对岸形象可能就是落后、不健康, 时时都是灾难、处处都是不安定。如此追求眼球效应, 其实是把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和操守丧失殆尽, 也无形中增加了两岸人民的更多不解和误解。

二、互构两岸真实形象:两岸新闻交流责任与使命

事实上, 多年来, 两岸媒体经由各自不同的价值观、立场和媒体特点, 对两岸关系进行了不间断的报道, 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两岸媒体的塑造, 在两岸人民心中形成了各自的“大陆形象”、“台湾形象”, 当然其中也有许多与真实情况是不尽相符的。这方面两岸学界都有不少研究和讨论。比如:

台湾学者刘幼俐、林美惠对台湾民众收看大陆卫星电视节目行为与其对大陆相关议题态度关联的分析, 其中一项是, 台湾民众是否同意大陆目前具有良好的国际形象, 同意的仅14.2%, 不同意者高达56.7%。调查也发现曾看过大陆卫星电视节目的受访者, 对“前往大陆旅游”、“大陆具良好国际形象”等议题持正向看法者均高过未看过大陆节目的受访者。 (7)

复旦大学陈东旭博士对两岸大学生接触对方新闻的现况与实效曾做过深入的调查与研究, 他发现:其一, 在对岸形象方面的判断上, 台湾学生表示非常好 (1.11%) 及还算好 (15.35%) 约一成七, 普通 (43.15%) , 认为不太好 (30.43%) 或非常不好 (9.96%) 的比例则有四成。大陆学生方面, 对台湾印象表示非常好 (2.53%) 及还算好 (23.14%) 共约二成六, 普通 (37.29%) , 认为不太好 (30.43%) 或非常不好 (9.%%) 的比例则有三成七。若将两岸学生进行T检定, 发现大陆学生认为台湾印象较佳, 且其平均分数明显高于台湾学生。其二, 在对岸最需要改进的方面, 台湾学生认为大陆最需要改善的是在于人权及民主部分 (40.94%) 的比例最高, 约占四成一, 其次是政府形象 (29.60%) 的三成。在大陆学生方面, 有四成八认为台湾最需要改善的是政府形象 (47.91%) , 其次是民主发展 (35.02%) , 占三成五。两岸学生对于对岸应改善的方面并不相同。 (8)

综合来讲, 两岸媒体分处于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中, 其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都有着相当大的不同。两岸新闻交流也应本着“建立互信、求同存异、搁置争议、共创双赢”的精神进一步深入展开。

台湾有学者说:“新闻交流也带给了两岸人民一种‘期待’, 希望经由它的‘扩散效果’ (spill-over effect) 与‘连锁效果’ (linkage effect) , 能够增进两岸了解, 消除误会, 建立情谊, 最终有助于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发展。文化交流也是两岸人民在分离四十年之后, 一个重新相互认识、相互学习过程的开始, 了解彼此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意识形态, 提供两岸接触对话的机会。两岸的文化互动也提供了两岸人民在心理上开始建构一种民族主义的‘社群意识’, 寻求彼此的认同与好感的建立, 并为日后两岸的经济、政治的可能整合奠下基础。” (9)

三、互构两岸真实形象的三个层面

笔者认为, 透过两岸新闻交流, 建构两岸真实的形象以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当从三个层面着手:

1、在制度面上, 尽快协商建立两岸新闻交流的互信机制

过去 (也包括现在) 两岸的确有许多差异存在, 也有许多对彼此的戒心, “因此两岸的信息传播存在着想要加强沟通、又害怕受伤害的矛盾情形。”在这种情况下, 两岸双方首先要做的便是建立互信机制。

建立互信机制可以消除彼此的歧见、相互包容彼此的价值观、理解彼此的制度性要求、接受彼此的行为处事方式、最大程度地化解彼此意识形态等政治因素的纠缠, 从而有效地建立起两岸新闻交流的正常化、制度化秩序, 促成两岸新闻交流善意与诚意的互动与合作。

2、在政策面上, 摒弃泛政治化的思维和做法, 采取务实而坚定的两岸新闻交流政策

两岸双方应抛弃“泛政治化”的思维和做法, 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采取务实而坚定的政策, 推动两岸新闻交流的全面发展, 让两岸新闻交流发挥其真实、完整互构两岸形象的积极作用, 促进两岸民众的真切沟通与理解。

具体地说, 两岸应更加开放地允许各自媒体在对方落地, 扩大驻点采访的媒体范围、采访范围, 同时, 在媒体合作、采访报道、媒体内容输出等方面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3、在实务面上, 两岸媒体理当秉承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与规则, 自觉担负起建构两岸真实、完整形象的责任

首先, 要理解对方既有的、既定的新闻制度和新闻政策, 对对方的报道背景加以充分的体谅。

其次, 两岸媒体应建立起一套行为规则, 以此来指导和规范两岸媒体对两岸新闻的报道。同时, 加强两岸媒体的联动, 通过合作采访、共同制作媒体产品、共同举办媒体活动等, 来扩大彼此的受众或阅听人范围, 最大程度地获取媒体运作的利润。加强两岸新闻专业人士的互访, 通过互访增加了解和共识, 以良性互动促成两岸媒体的共同发展。

再次, 两岸媒体应真实地反映两岸关系的现状, 真实地报道两岸关系、台湾和大陆的新闻事件, 在报道中保持相互平等的心态。

最后, 两岸媒体应透过学习和实践, 不断地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素养。从事两岸报道的人员如果连最基本的两岸关系知识都不懂, 又如何做好沟通两岸的工作?如果这些人员的新闻专业知识与技巧不足, 不能适应两岸关系的特殊与复杂的发展进程, 当然就无法很好地完成任务并对媒体整体的形象产生负面的影响。

摘要:两岸关系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两岸新闻交流的发展方向, 而两岸新闻交流在两岸关系中扮演着“润滑剂”的功能, 提供了可以让两岸进行正常交流互动的机制。未来两岸如何通过新闻交流、通过媒体对两岸形象 (台湾形象、大陆形象) 的完整、真实和准确的塑造与呈现来沟通两岸、寻求两岸彼此认同、建立彼此好感, 发挥媒体良性作用、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是两岸新闻交流发展的当务之急和历史使命。本文就此从制度层面、政策层面和实务层面提出了互构两岸真实形象的建议。

关键词:两岸新闻交流,台湾形象,大陆形象,互构真实形象

参考文献

①王连伟:《新闻交流推动两岸关系发展》,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7.11.6, 第3版①王连伟:《新闻交流推动两岸关系发展》,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7.11.6, 第3版

②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两岸新闻交流概况 (1989-2005) 》, 国台办网站, 2006年8月21日, 网址:http://ww w.chinareviewnews.com②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两岸新闻交流概况 (1989-2005) 》, 国台办网站, 2006年8月21日, 网址:http://ww w.chinareviewnews.com

③罗森栋、董益庆:《两岸新闻交流》, 台湾:《新闻年鉴》, 1996年版, 第319页③罗森栋、董益庆:《两岸新闻交流》, 台湾:《新闻年鉴》, 1996年版, 第319页

④杨志弘:《海峡两岸新闻交流之探讨》, 台湾:《报学》, 1993年8卷7期, 第78页④杨志弘:《海峡两岸新闻交流之探讨》, 台湾:《报学》, 1993年8卷7期, 第78页

⑤陈力丹:《中国海峡两岸新闻交流的回顾与展望》, 引自网站: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4519⑤陈力丹:《中国海峡两岸新闻交流的回顾与展望》, 引自网站: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4519

⑥郭伟峰:《两岸新闻交流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第六届两岸传媒迈入二十一世纪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5年11月, 武汉:第2~4页⑥郭伟峰:《两岸新闻交流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第六届两岸传媒迈入二十一世纪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5年11月, 武汉:第2~4页

⑦转引自陈东旭:《台湾大学生接触大陆新闻的情形与对大陆事务的认知初探》, 《新闻与传播研究》, 第11卷第2期⑦转引自陈东旭:《台湾大学生接触大陆新闻的情形与对大陆事务的认知初探》, 《新闻与传播研究》, 第11卷第2期

⑧陈东旭:《两岸大学生接触对方新闻的现况与实效研究》,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论文, 2005年4月, 第84~96页⑧陈东旭:《两岸大学生接触对方新闻的现况与实效研究》,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论文, 2005年4月, 第84~96页

3.学长交流会新闻稿 篇三

学界:教学与科研不可脱离新闻实践。

徐宝璜的《新闻学》包括新闻的定义、新闻的价值、新闻的采集、新闻的编辑,以及广告、发行等。新闻理论、新闻业务及广告经营等内容,都与新闻实践有很大关系。新闻学作为比较年轻的学科,其理论架构尚稚嫩,许多部类的架构大而不详。有些部分仅仅是经验积累,还未上升到理论层面。这种情况正好表明,新闻教育不能脱离实践,而要积极吸收优秀的新闻研究成果。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学界的教学与业界的实践存在脱节的现象。课程设置和教材比较陈旧,业界前沿的改革创新已经在轰轰烈烈进行,却还没有走进课堂。实际做起来也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传媒业的变化日新月异,不仅新媒体不断涌现,即便是传统媒体,其形态、内容、运营模式,也在改革创新中往纵深发展。可以说年年月月都有新东西,令你眼花缭乱。教材是相对固定的,很难经常变。当然,应对能力强的老师会抛开教材,从实际情况出发,讲一些新鲜的、前沿的东西。既要传播已定型的古今中外新闻理论成果,又要总结最新的实践经验,将两者完美结合起来,形成能指导新闻教育的重要理论阵地。

业界:经验还需上升为理沦。

“新闻有学还是无学?”这一直是学界和业界争论的话题,如果这个问题弄不清楚,业界不重视新闻理论研究的现状还会延续下去。

“新闻无学”论者认为,新闻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性、逻辑性知识体系,无需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新闻理论研究上。这种观念很容易导致重实践、轻理论的误区。因此,树立新闻有学的观念,重视新闻学术研究的价值,提升学界在业界的地位和影响力,才能使业界更好地与学界合作,实现共赢。

一讲到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的脱节,许多传媒人往往只看到学界因素。这是不全面的。其实,业界也存在相反方向的脱节,就是业界热衷于实践却忽视理论的指导。传媒人非常忙,疲于奔波,而管理层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忽视了理论的提升。有的媒体有成功的实践,有不少新鲜经验,却没有认真地去总结。还有的媒体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碰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知如何解决。比如往“全媒体”的转型、发展,能否做“全媒体”、运营模式怎样建立等。其实,这不只是实践问题,还涉及对理论概念的理解,因为连最基本的“全媒体”是什么东西都还没有弄清楚,就高喊“全媒体”转型,怎能找出方向?重视理论研究可以在宏观层面有效地指导实践,实践则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优秀的新闻研究成果对于新闻业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业界也为学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事实材料的支撑。

(范以锦文,摘自2012年第5期《新闻战线》)

4.学长学习经验交流会 篇四

学长学习经验交流会

2010年10月23日,小班学长学习经验交流会成功举行。我们邀请到了班主任,还有马力群、侯梦昕、王凯龙和叶金鑫等学长,向我们介绍了大学学习生活和方面的一些问题。这次活动对我们的大学学习有很重要的意义。

交流会在马立群学长的主持下举行。首先马立群学长向我们简单介绍了一下到场的各位学长。然后马立群学长向我们总体介绍了一下大学学习生活,使我们对此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总体的认识。然后是各位学长就自己比较擅长的一科进行具体的讲解,让我们在一些学习的细节上提高注意。活动的最后是我们同学提问的时间,大家主要询问了关于数分和英语,以及时间安排等方面的问题,班主任及学长也都对我们的问题做了详细的解答。最后,交流会在同学们的掌声中结束。本次交流会是我们上大学以来第一次学习交流会,让我们对大学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了较为全面地认识,对大学学习不再迷茫,纠正了很多我们原有的错误的想法,避免误入歧途。本次交流会对我们整个大学的学习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5.11月参加学长交流会思想汇报 篇五

敬爱的党组织:

我在上周以学长的身份参加了学长交流会,向10届的新生介绍我们的学习方法,同时我也从06届的学长那学到了许多。做为一名预备党员,短暂的交流会让我知道做人做事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人类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是以一定理想信念为导航,脚踏实地的奋斗发展而来的。祖国的发展,祖国的强大也离不开坚定的理想信念。党章规定:党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党的奋斗史向我们表明:坚定党的理想信念是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到今天的不竭动力。八十年前,党的成立之日就明确的将“实现****”写入党纲。理想是远大的,志向是高远的。即便中国一路下来有许多的挫折让人倍感迷茫,但是历史已经向我们多次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就中国,只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之路才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的确,任何事物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相信“好事多磨”的道理,古人口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坚信自己的理想,拥有这个信念,努力的实现自己的理想,即使有再多的困难,身为一名预备党员都应该是无所畏惧的。祖国可以历经苦难发展的如此美好,而我只是时而为生活学习的困苦而烦恼,我应该做到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看似再渺小的愿望也会实现。

2009年*月*号,钱学森前老前辈离开了我们,“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就是他人生道路的缩影。钱老的离去是多少人,多少年无尽的遗憾,他的“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精神是中国人民学习的精神,更是我人生的导航。钱老的一生充满波折,更是满载着爱国情谊。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更要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纵使是微薄之力,但是和众多拥有爱国热情的党员一起便能汇聚起来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参加学长交流会,在传输自己过去的学习方法的同时,我也不忘记将“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精神传递给他们。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自我充实,提高自我认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服务了人民,这与入党的目的的是一样的。因此我们首先要有一个远大的理想,认真学习自己的专业课程,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将来做一名合格的医生,但是也要努力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注意个人文化修养的培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以一个高素质的大学生的面貌面对社会。用一个学长对考试的总结来总结我对“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理解:“考前,你自己要考100分,那你就会超过85分;考前,你自己要60分,那你就只有不及格。”因此,理想看上去即使过于高远,但是只要脚踏实地,也能完成你理想的80%,结果依旧是好的!

6.为殷康学长募捐新闻稿 篇六

——我院志愿者协会多次开展活动为殷康学长募集善款

5月9日,在红心社区开展爱心活动,5月16日在体育馆举办第一届二手市场活动,5月29日,协助工大社区举办文艺汇演暨慈善募捐活动,然而这一切的活动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我院大三学长殷康募集善款!命运无情:年轻的生命遭受病魔折磨

殷康,男,湖北孝感人,是我院2010级土木专业03班学生。该生在学校期间热爱学习,团结同学,成绩优良。然而,谁也没有料想到的是,2013年1月,殷康因鼻出血,经常头痛无法入睡,到医院就诊,结果被确诊为鼻咽癌晚期!由于殷康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难以承担巨额的医疗费用!

大爱无疆:爱心在全镇传递

在得知殷康学长的情况后,我院志愿者协会在团委的发动下,筹划了一系列的为殷康学长的爱心募捐活动,并在学校,学校附近的社区积极的介绍殷康学长的相关情况,得到了学校许多师生以及社区爱心人士的的广泛关注。

在募捐活动都结束之后,5月30日上午,在院团委的监督下,我院志愿者协会办公室对募集的善款进行了清点。统计金额如下:

总计2110.5元,祝福:殷康学长,期盼你早日康复

当年轻的生命正焕发着青春的活力,当灿烂的笑脸正准备迎接着美好的未来,命运却开了一个无情的玩笑。命运无情人有情,爱的暖流绵绵不断!扶危济难,弘扬善举,是我院志愿者协会的重要主旨之一!我相信:爱,一定可以为殷康学长筑起了坚实的后盾,让殷康学长有更大的勇气面对不公的命运。让我们用真情为生命加油,用爱心去传递生命!

7.六个巧借,让学生轻松学长文本 篇七

一、借助文本巧读长。

以本为本,借助文本来读长文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联系上下文来把一个“点”读具体了,读清楚了,读长了。如第八册《触摸春天》一文中“这真是奇迹”这个句子中的“奇迹”一词。借助文本内容,品味“奇迹”之内涵,可做如下设计:

1.“奇迹”是什么意思?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2.用横线划出具体描写“奇迹”的句子。3.划出句中的关键词,想象盲姑娘安静做的这些事为什么能称得上是奇迹。4.一个8岁的盲姑娘安静为什么会创造出这样的奇迹呢?5.想象安静整天在花园里流连的情景,揣摩灵性的内涵。

当然,这仅是流程设计的概述。教学时还应辅以各种教学手段,使解读文本更加情趣化,让学生理解“奇迹”由感性走向理性,由具体走向抽象,由文本这一个“点”走向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借助质疑巧读长。

古人云: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需教无疑。这“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应从何疑起呢?紧扣文本之“一发”疑开去,不失为读长文本之妙招。如第九册《钓鱼的启示》一文,可把文本读短至一个字“放”。这“放”即为全文之“一发”。可引导学生围绕这“放”联系全文,质疑如下:

1. 父亲为什么要“我”把鱼放回湖里去?2.“我”为什么舍不得把鱼放回湖里?3.“我”虽然舍不得,最后还是把鱼放了,这是为什么呢?

当上述问题被一一解读时,有疑者已经无疑了。到这里不仅读长了文本,也悟出了文本的文旨之所在。

三、借助朗读巧读长。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如第二册《小壁虎借尾巴》中写小壁虎借尾巴过程的三个自然段。每一个自然段开头都有一句“爬呀,爬!”。虽然只有三个字两个标点,却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小壁虎极其复杂的内心情感世界。教师应引领学生在此驻足,朗读感悟。如:第一个“爬呀,爬!”有的学生读得慢,是因为没了尾巴心里难过,爬起来吃力,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有的同学读得比较快,理由是小壁虎想起了最疼爱它的小鱼姐姐,小鱼姐姐一定会把她的尾巴借给它的,所以小壁虎高兴地朝水池边爬去。又如第八册《鱼游到了纸上》一文中“小女孩惊叫起来:‘哟,鱼游到他的纸上来啦!’”可以先让学生理解“惊”的意思(惊讶、惊奇、惊叹),再想想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然后带上这些不同的感觉读这句话,自然就把这句话读长了,也读出文味来了。

四、借助想象巧读长。

边读边想是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一种读书能力的表现,更是有效读书途径之一。边读边想不仅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善于思考,而且要求读书要展开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如第四册《画家和牧童》一文,作者写画家把斗牛图挂出来,围观的人就纷纷夸赞。接着仅写了商人和教师怎么夸赞,而其他人的夸赞就没写出来。教学时,我们就必须在充分理解商人和教师是怎样夸赞的,为什么要这样夸赞,并学会商人和教师如何夸赞之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围观的人群中还有谁夸赞?怎样夸赞?为孩子提供一些词语,如: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出神入化,等等。教师对这些词语作适当的简单的讲解之后,让学生以某个人的身份选用一个词仿照文中的句式试着夸一夸。文章中艺术性的空白给孩子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从一个概括性的词句想开去,也可以从一个特殊的标点符号想开去,如感叹号、省略号,也可以从人物的外表来想象其内心活动,从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的外表。如第十一册《穷人》中的“‘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语言简短得仅八个字,动作简单得仅一个“拉开”,但桑娜内心的千言万语却已表露无遗。

五、借助媒体巧读长。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句段所描写的景或物、人或事离孩子的生活较为遥远,学生无法以自己的认知去解读它。如:丰子凯先生笔下的白鹅的步态像京剧中的净角出场,这“净角出场”是什么样的呢?对南方的尤其是现在的孩子更是无法想象。这时,借助多媒体播放一段京剧中净角出场的画面,让文本中鹅的步态与画面中净角出场的样子联系起来,鹅之从容、鹅之威武、鹅之高傲就会形象、具体、生动地扎根孩子的心里。有的词句比较深奥,理解起来难度很大。这些词、句、段往往又都是文本的重点之所在,必须读懂它。当一切阅读方法都显得苍白无力时,多媒体是刀刃上的一块好钢,适时运用,将事半功倍。

六、借助资料巧读长。

8.我那“学长”儿子 篇八

称儿子为“学长”,缘因我近期进清华大学进修,同行人都戏说让我管那读大二的儿子叫“学长”,念无大碍,心中也就默认了。

儿子小时候很贪玩,有时在学校返家的路上看见一粒平齐不过的石子可玩上半个小时,十分钟路程往往一个小时后还不见他踪影。家庭作业更是经常欠账,碰到老师抽查,便说本子“留”在家里,与我熟识的老师哭笑不得,又不忍点破。一个学期下来,儿子书包就像捡破烂的垃圾袋,作业本早已不翼而飞,书也体无完肤,偌大的书包里只剩几页乱涂乱画的残纸和几支被拆得七零八落的学习用具。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儿子的作文都呈现“流水账”式风格。小学毕业那年,他不经意看上了我的作品集报本,童真无邪的目光里似乎还有几分欣羡,我便因势利导地允诺:你只要努力,也能有自己的作品。于是那个暑假我每天布置他完成一篇作文,经我修改后再由他自己用稿纸誊正,加上我别出心裁的点评,50天下来就订成厚厚一本,我还特意请有美术功底的朋友为它配上插图。如其所愿,儿子的第一本作品集就这样像模像样地“出炉”了。待到初中毕业,他的处女作《鸡蛋的故事》发表在地级市的机关报上,高一后的习作也常被老师当做范文贴在教室的后墙上,让儿子很是津津乐道。

儿子的自尊心极强。记得初二那年班上的英语老师换了,一天,他放学回来气冲冲地说新来的老师瞧不起他,自己不想学英语了。细问缘由,只是老师在几次提问时不经意把他划归为“差”类,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心气颇高的他受不了这种打击,便负气说不学英语也要考大学。见此情景,我赶紧跟那位新任课老师进行沟通,“顺了气”的儿子从此在心里接受那位老师。高考分数出来后,我戏谑说:儿子,减去英语的140分你还能读几类大学呀?甚是敏感的他刹那间尴尬得满脸通红。

真正让儿子感到读书有压力是在高三的下学期,很长的一段时间他的考分总在620分左右徘徊,没有新的突破。心结不解的他有一次晚自习后竟躲进卫生间哭泣,孩子他妈束手无策,只好电话向我“求援”。我一边鼓励他大声痛哭,甚至要求他到学校操场跑个三五千米,告诉他流泪有时并不代表软弱,只是压力释放的需要;一边又与他深情回忆我当年读书的情境,并把自己在同济大学进修时的饭卡、笔记本送给他,希望考进那所名校。弓弦绷得太紧的他从此释然了,原来父母并不会给他太多的压力,尽力就能换来父母的理解。

9.交流会新闻稿 篇九

2014年4月1日星期二,外语系全体入党积极分子齐聚在校阶梯教室召开了本次入党积极分子交流会。会议的主题是“爱与感恩”。本次入党积极分子交流会由12英语班的林楠同学主持。活动内容如下:由外语系各个班级选出代表向其他入党积极分子分享生活中的爱与感恩。本次的交流会,11-13届同学都全部参与,形式多样,有的演讲对爱的理解,有的畅谈生活中友情的小故事,有的展示了感恩的真谛。无论哪一种形式都直观的告诫积极分子们要真正的认识到感恩的含义,不仅要感谢助过你的人也要感谢那些伤害过你的人,能够正确地面对生活中的得意与失意。

外语系团总支

2014.4.1

10.考研交流会新闻稿 篇十

努力拼搏,放飞考研梦想;激情飞扬,彰显青春魅力。

为进一步加强同学们对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认识,了解前沿的就业形势、增强考研斗志。12月11日晚,我们外语系在外语楼411教室举办了“考研交流会”。参加会议的有辅导员谢老师和参加考研的同学们。

谢老师首先提醒同学们要关注网站发布的信息并要及时地了解相关学校的基本情况。接着就巩固基础知识以及在面试中的技巧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再针对考试的类型作出相关的指导。并结合自己的经验给参加考研的同学指明了考试方向。最后总结在面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并给予解决的方法。谢老师以诙谐幽默的讲话风格不仅舒缓考研同学的压力,而且有助于同学们增强自信心同时利于提高同学们专业能力,为考研做好准备。随后,同学们就自己在考研准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向老师们提出了自己的困惑,谢老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作出了详细全面的解答。

考研交流会的举办,在一定程度上为准备考研的同学们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使他们掌握了一些考试技巧,有利于帮助他们顺利考研同时也坚定了他们的考研信心,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考研这一巨大挑战。

11.大学学长致高考考生 篇十一

一、考前

1.正视高考,调适焦虑。

临近高考,焦虑情绪人人都会产生。但焦虑是把双刃剑,必要的紧张会提高复习的效率,有助于人能力的发挥。如果紧张焦虑过度,就会产生消极作用,分散精力,使思维迟钝,学习效率降低,影响考试正常发挥。克服过度焦虑,正确认识高考是关键。高考竞争是一种淘汰性的竞争,是到高一级学校学习深造的必要条件,目前这是无法改变的。面对高考要有多种准备:一次考不上,可以再考。考不上重点大学,可以考普通大学、职业学校,甚至是上不了大学,也会有其它成才成功的道路。其次要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和能力状况。期盼成功,但不奢求,想要考一所理想的大学,这是人之常情,好事要想,但不能过头,过高的期望,往往形成了过大的压力。三是在行动中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当焦虑产生时,不要一味去品味它,而是立即行动起来,把精力用到学习上,让自己忙活起来,去体验学习本身的乐趣,这是把焦虑从你头脑中赶走的最好方法。高考成绩最能反映平时学习中的知识和能力积淀。心态调整好,就会增强信心。所以,一定要认真看待平时的练习与测试,做到“平时如战时”,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战时如平时”,充分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

2.注重效率,跳出题海。

首先要制定好学习计划,时间再紧迫也要按计划行事。其次要讲究复习规律,积极调整学习方法。要遵循遗忘规律,复习要及时。要善于反思和总结,把握知识结构,把各部分内容有机连串起来理解,加以融会贯通。三要突出重点,学会舍弃。复习贵在有重点,抓大放小,学会取舍,做到“由厚到薄”。四要认真把握复习中错题机遇。错题的出现暴露了不足和缺陷,只要发现问题所在,做到类似错误尽量少出现,分数不就提高了吗?

3.抛开兴趣的羁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学习中兴趣绝对是有助于成绩的提高,但在高考冲刺时期,兴趣反而一定程度上成了羁绊,因为你会在不自觉地情况下依照兴趣分配时间,这有可能导致好的科目更好,坏的更坏。所以我们必须抛开这种羁绊,合理分配时间,甚至是在兴趣差的科目上花更多时间,高考更看重的是你的总分。

4.理解家长,关爱同学,合作共赢

进入高三后,可能家长比自己都着急。要善于和家长沟通交流,感受父母的爱,把父母的爱转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绝不能把家长的期盼当成包袱,更不能出现逆反心理。

要特别重视同学间的相互交流。针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出发,便得出不同结论。某些问题,只有一个角度是最科学的,通过交流获得这一角度后,你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另外一些问题,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相互交流意见,便会博采众长,培养你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生活中同学间更应相互关心,做知心朋友,排忧解难。身边的同学既是自己的竞争对手,更是自己学习的榜样。这就要求我们进行开放性的学习,虚心学习,不自满,不自封。在学习中不仅要善于和他人竞争,有自己的赶超目标,还要欢迎他人向自己挑战。当同学把自己作为竞争的目标和挑战的对象时,这会给予你动力,激起你发奋争先的动机。

5.积极休息,积极学习

要想解除学习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就要学会休息。要建立和调整自己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模式,使休息和学习合理科学穿插,劳逸结合,形成良性循环,充分发挥自己的身心潜能,以保证学习效率和身心健康。

一要善于自我调节。当你对复习感觉到缺乏热情,效率降低,实在没有心情做的时候,你不妨干脆停下来,去选择另一件感兴趣的事去做,听一首优美的乐曲,或是和同学开个玩笑、讲个笑话,或是到操场上去跑上几百米,让你的肢体活动一会,使心理得到休息。当你消除了疲劳,有了心情,再回到学习上来。要把较难记忆的知识,写在自制的卡片或专门的笔记本上,利用饭前饭后等零碎时间背诵记忆,把较长的时间分段将一些互相调剂、转换思维的课程穿插衔接在一起,相继转换学习,免得大脑产生抑制和疲劳。

二要利用好10分钟的课间。在做好了下一节课的准备后,就要走出教室,做一些轻微的活动,同学之间聊会儿天,望望远处的天空和树木花草等等,都是很好的休息方法。

三要保证较为充足的睡眠时间。要养成午睡的习惯,那怕是睡上一、二十分钟,也可使大脑得到放松休息,保证下午的学习精力。时间再紧也不要“开夜车”,使学习生活形成规律,不能只靠拼时间。

考前要调节大脑进入最佳迎考状态。长时间的紧张复习,大脑已相当疲劳,特别是有“开夜车”习惯的同学,在临考前一周内必须养成早起早睡的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才能保证精力充沛、思维敏捷。

6.树立自信敢于成功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有一位教育家这样说:“学生关于自己能力的算法,就像能力本身那样决定着他的成败。”这正说明了信心的重要性。要经常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看到和相信自己的优势和能力,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及时消除那种自卑、胆怯、优柔寡断等不良心理,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成功目标,清楚地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通过努力能够做到什么程度,既不苛求自己,又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要有坚强的意志力,面对高考不要有畏惧心理。在困难面前,既有克服困难的斗志和勇气,又善于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在挫折和失败面前,善于反思自己,吸取教训,永不退缩,调整目标,继续奋斗。只有这样的人心里才能装得下知识,才能生成能力,才能产生智慧,才能有大成就。拥有自信,就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大考小考高考,就都成了吃饭喝水一样简单的事情。

二、考中

不管考前准备多么充分,高考时的氛围毕竟有别,每位同学心中不免有点紧张,这是很正常的。所以,一定要注意把握自己的心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以积极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对待高考。

一要浏览试卷,把握试卷的全貌,科学统筹,做好时间预算。试卷发下后,要认真倾听监考老师宣讲有关事项,检查试卷是否齐全、有无破损、污染和印刷错误等情况。再用几分钟,浏览一遍试卷,有一个总体印象,根据对试卷的整体把握,合理的分配时间。

二要选择合理的答题策略。审题是关键的第一步,拿过一个题目你一定要弄明白题目的答题要求,排除无关的干扰信息,全面把握材料中的条件。要抓住重点,分清主次。得分是关键,将精力放在自己能拿分的题目上,从而把该得的分得到手。要坚持“四先四后,一快一慢”原则,即先做易题后做难题,先做熟悉题后做陌生题,先做高分题后做低分题,先做相同类型题再做相异类型题;审题要慢,做题要快。对于不会的题目,不要一味地去钻牛角尖。一方面要追忆有关的知识,“横着不行坚着来”,对可能的答案进行排队,让大脑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使之更多更快地追忆知识并建立联系和沟通。另一方面,不要对易题粗心大意,急于求成,要在保证易题万无一失的情况下,再去啃硬骨头,能做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对于拿不准的题不要犹豫不决、贻误时间。高考作为选拔性质的考试,自然有一定的区分度,所以你必须先把容易得的分拿到手,难度大的题可以视情况先放一放,到最后时间充足时再说。

三要重视复查,及时修补。答题完成后,要对个人信息正确性、答案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科学性、解题步骤的合理性、答题卡涂写的规范性和清晰度作全面的复查。即使试卷不能全部答完,也要抽出一部分时间来进行复查,不能陷入难题的泥坑不能自拔,结果是检了芝麻却丢掉了西瓜。

四要调整及时。在考试过程中,一部分学生可能因过度紧张等原因,出现记忆卡壳、惊慌失措等现象,这时必须对自己的身心做适当的调整,然后再继续做,利用好考试中的每一分钟。调节的方法是:你必须明确,在考场上谁也代替不了你了,只有靠自己。当你遇到难题时,读上二、三遍,还不能切入,找不到答题思路时,你可以这样想:“这个题目对我是有难度了,这不是为我准备的。我难,其他考生也难。”事实上,和你同等水平的考生大多数也会感觉难的,你的竞争主要是和你水平相当的人竞争。这样想,就是把那些引起你恐慌、紧张的消极念头打下去;同时,可以用双手掌轻揉几次脸部,梳理几下头部,深呼吸几次,缓解过度的紧张和焦虑,你就会放松下来,保持冷静的心态,这样你才会记忆清晰,思维流畅,操作灵活,继续做下面的题目。当你又攻克了几道题目时,就会体验到成功的感觉,产生愉快的情绪,你就会更加自信、冷静,使自己尽可能地在不断获得满足、得到鼓励、体验成功的心境中去考试。即便是难题仍然做不出来,也没有可后悔的,因为该会的题目你都做了。考试失误人人都会有,只是程度不同,即使有了失误,也要放得下,集中精力等待做好下一个题目,类似的问题考试中都可能发生。

三、考后

考完一门就彻底了却一门,不要去和同学对答案,别人的议论也不要去听,以免发现与大家的答案不一致时产生失败感、追悔、失望感,影响以后考试的精神状态。“如果错过了太阳时你流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 。要及时调整心态,把注意力集中在下场考试上。切不可“前紧后松”,在全部考试没有结束就放松下来,影响以后的考试。

在整个考试结束后,应做好冷静、认真的总结,找出成功和失误的原因,积累经验,归纳教训。要以一种理智的、现实的、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考试结果,有接纳最坏结果的心理准备和勇气,即使高考落榜,也不要自怨自弃。胜败乃兵家之常事,成功不在一时一事,来日方长。一次考试可以剥夺你上大学的权力,但不能剥夺你成功的追求和志气。不论结果如何,一个人能够跨越高考,就是一次历练,一次洗礼,一次大成长。

还有一点一定要慎重,就是填报志愿。选择志愿要谨慎再谨慎,要搜集好招生形势、招生政策、当年的招生规定、心仪的高校及专业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等等信息。搜集的信息越全面越好,然后运用这些资料,根据自己的分数和兴趣,量体裁衣填报志愿。

12.学长交流会新闻稿 篇十二

学长辅导计划来源于各种形式的学长辅导制度。所谓学长, 原意是低年级学生对高年级学生的尊称, 用英语表达就是senior classmate (同一系科的学生) 或senior schoolmate (同一学校不同系科的学生) 。早在15世纪, 英国的伊顿公学就出现了学长辅导制度[1]。迄今, 学长辅导制度仍一直在欧美高校流行。美国高校如哈佛大学学长辅导制度的理念就是帮助指导新生面对大学挑战, 适应大学生活, 同时为学长提供提高领导力的机会。他们称学长为peer advisor或peer advising fellow。学长的主要工作内容有:提供讨论社会工作、情感、学习等方面的机会, 主办社会活动, 邀请新同学参加学校范围内的活动等。英国高校如利兹大学的peer mentoring项目, 就是由学校组织有经验的高年级学生 (mentor) 与若干个一年级新生 (mentee) 配对, mentor给mentee提供各方面的帮助, 使他们更快地融入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剑桥大学的学长辅导制特别有意思, 他们称学长为college dad and college mum, 学长组为college family。每个学长组像个家庭, 爸妈分别由二年级和三年级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担任, 共同来带一对一的一年级儿女, 等儿女成为二年级学生后, 他们自然就成了爸妈, 原来的爸妈就成了爷爷和奶奶, 一直发展下去, 小家庭变成了大家庭, 毕业后大家继续保持联系。西澳大利亚大学的学长辅导制计划称为university mentor, 作为新生始业教育的组成部分, 与university start, university skills workshop等活动一起开展。香港高校如香港科技大学有“卓贤汇”特色活动 (confluence dinner) , 具体做法是由学校定期 (每周2-3次) 邀请一些事业有成的校友 (商界、学界、政界精英) 回校与本科学生聚餐, 通过这样的方式交流信息、建立感情、启迪思想, 进而提携、帮助学弟学妹打开职场之门。

近年来, 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陆续在本科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倡导和推行一种全新的学长辅导制度, 其基本做法就是高校学生管理部门会同各学院 (系) , 有目的地遴选和培训一批优秀学长, 组成结构合理的学长辅导小组, 对应辅导特定的新生群体, 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 持久而深切地关心帮助学弟学妹, 使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环境, 减少挫折、增强信心, 成功起步大学生涯, 并为今后几年的学生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长辅导计划的实施依据

(一) 实施学长辅导计划, 是创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

1. 有利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从“传统垂直型”向“立体复合型”转变。

所谓“传统垂直型”即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形成的模式———高度依托学校党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等专职队伍, 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 实现自上而下的有效管理[2]。而“立体复合型”主要指在实行自上而下纵向管理的同时, 加入学生群体之间平等的横向管理因素, 弥补纵向管理的不足, 形成横纵联合的立体管理模式。学长辅导计划组织动员数量巨大的优秀学生队伍, 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 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管理者转变成能动的管理实施者和管理反馈者, 提高了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创新了教育管理的模式。

2. 适应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

高校扩招后, 在校学生规模急剧扩大, 客观上加大了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 教育管理存在许多薄弱环节, 需要高校采用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即使按照教育部21号令的要求, 以1∶200的标准配备辅导员, 一名辅导员要对200名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教育引导, 其工作量也是非常巨大的, 单纯依靠以党团干部和思政教师为主体的工作队伍, 学生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将受到制约。将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吸纳到工作队伍中来, 积极推行学长辅导计划, 成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另一方面, 以“学分制”为代表的大学生培养模式的转变, 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学分制在灵活、开放、较好地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同时, 学分制强调尊重个人的兴趣和选择, 必然放松过程管理而重视目标管理, 班级等集体观念弱化, 个体时空离散程度提高, 两极分化难以避免。在传统教育管理的基本单元弱化、丢失的情况下, 学长辅导计划以其独特优势———能直接针对学生个体的特点和需求, 给予持久深切的指导帮助, 从而得到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部门和思政工作者的青睐。

(二) 实施学长辅导计划,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

1. 契合大学新生的心理需要, 是新生教育的有效途径。

新生是大学校园里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 他们从熟悉的中学校园迈进大学的门槛, 有的远离了父母及亲朋好友, 有的是从乡村来到大都市, 加之学习方法、生活方式、身处时代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经常处于迷茫困惑之中, 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如因理想间歇而过度放松、因人际比较而自卑抑郁等。他们渴望友善的指点和热心的帮助。学长作为新生的“朋辈”、伙伴, 是天然的、新生最可信赖的人群, 可以直接地为新生提供大量的、各方面的帮助。据我们调查, 当大学生遇到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自己不能解决, 需要外界援助时, 58%的学生会选择向朋友和同学倾诉, 16%的同学会选择自己默默承受, 11%的学生会选择告诉家长, 9%的学生会选择求助于专业心理辅导机构, 6%的学生会选择向可以信赖的老师长辈倾诉。向朋友和同学求助的比例高达58%, 由此可见, 优秀学长对新生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学长与新生频繁而近距离地接触, 可以使广大新生从最贴近、最真实的例子中寻找个人成长的目标和模型, 避免走弯路, 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投入到大学生活中。

2. 有利于传承优良学风和校园文化。

学习问题始终是大学生的首要问题, 低年级学生在学习领域有着更多的困惑与迷茫, 如大学的学习方式与高中迥异, 究竟该怎样定位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等等, 若有闻道在先、经验丰富的学长给予及时的指点, 新生们当然受益无穷, 学长们的优良学风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新生群体。另外, 大学里学生社团林立、校园文化丰富多彩, 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增加人际交往、开发自身潜能, 全面塑造自我。而高年级学长往往是校园文化的主力军, 他们的言传身教, 有利于低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和传承校园文化。

三、实施学长辅导计划的几个重要环节

1.学长遴选。学长由学院 (系) 遴选或指定, 一般情况下每6-8名新生配备一名学长。即从一个高年级学生班级中选出3-5人, 组成一个学长组, 对应辅导同学院、同专业的一个新生班级。部分学院在学长组中配备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做法。学长必须是品学兼优且乐于助人、有奉献精神的优秀学生。其工作职责主要有:通过个别交谈和小组讨论等形式, 积极与辅导对象沟通, 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活动;协助新生班班主任开展新生教育管理工作;协助和指导新生班班团干部开展有关工作;完成学校和学院 (系) 布置的相关工作。

2.学长培训。由于学长辅导工作涉及生活适应指导、学习指导、心理辅导、危机干预等, 学长必须参加相应的思想和业务培训。学长培训采用分层培训的办法。学校层面的学长培训由学生工作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 各学院还应当根据本学院的工作安排和要求, 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学长的教育培训, 并确定专门的教师负责指导本学院 (系) 学长及学长组的日常工作、指导本学院 (系) 学长辅导计划的实施。

3.学长考核。学长工作由学院考核。学长的工作业绩经学院考核, 可作为该学生综合测评的参考依据, 并可按照学校有关规定申报第二课堂学分。优秀学长组和优秀学长由学校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不负责任、不积极开展工作或有其他违反学长道德和纪律要求的, 由学院 (系) 批评教育并及时更换。

四、实施学长辅导计划的成效分析

1.学长辅导计划充实和完善了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长期以来, 大学生教育管理主要采用“传统垂直型”模式, 学长辅导计划的推出, 拓展了新生教育资源, 大量优秀学长参与到低年级学生的教育管理与服务中来, 真正体现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 大学生教育管理在工作理念和实施途径等方面都得到充实和完善, 向“立体复合型”模式发展。

2.学长辅导计划成为新生教育的重要举措。针对新生特点, 加强和改进新生教育, 对于高校深化教育改革, 转变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模式, 确立教育特色,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浙江大学本科生学长辅导计划实施几年来, 成效显著, 已经成为“一年级学生特别教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长的主要作用体现在: (1) 帮助新生较快地熟悉和适应校园学习生活环境, 减轻新生入学初期的紧张和迷茫。 (2) 帮助新生之间较快地相互熟悉起来, 较好地建立班集体归属感, 建立起基本的人际关系网络。 (3) 在新生遇到的最突出问题———选课方面, 学长组成员无一例外地成为解决这一困难的主力军。 (4) 在特殊学生识别如经济困难学生的鉴识方面, 学长组成员发挥了重要作用。 (5) 学长的教育引导有助于新生激发学习动力、树立学习目标, 形成良好学风。 (6) 在先进性教育、新生党团建设等方面, 学长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关新生入学教育成效评估的调查显示, 86%的新生表示学长对自己帮助比较大, 并主要体现于“学习指导”、“生活指导和帮助”、“在校经验传授”、“交流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有35.6% (2006年) 、46.8% (2007年) 的新生表示, 当自己在学校遇到问题需要帮助时, 首先想到的是学长。

3.学长辅导计划促进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机制的形成。“教育是由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构成的统一体。”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最佳策略是在实行他人教育的同时, 养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机制。而“学长辅导计划”无疑有效地促进了这种机制的形成。经精心选拔的优秀学长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完成学校、学院布置的各项任务, 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大量个性化的指导与帮助。不仅如此, 学长自身也在工作中得到锻炼, 工作能力和责任感得到提升。学长辅导计划成为培养和锻炼老生的新平台。

(作者张永华系浙江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副教授, 陈庆系该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副教授, 浙江杭州

310058)

参考文献

[1]罗媛媛.高校本科生学长制初探[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04) .

13.卓越交流会新闻稿 篇十三

2012年5月11日下午,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以水工系党支部活动及班团组织生活形式展开的“创先争优,从我做起”活动在水电基地多媒体教室开展,并取得圆满成功。除席本次会议的有水利水电学院党委书记、水工系党员陈建康教授,党委副书记水工系党员黄晓荣副教授,水工系其他党员老师,11级辅导员任成瑶老师、王莎老师以及水利类专业两个卓越工程师班的约五十名11级学生。

下午三点四十,活动在水利一班班主任李艳玲老师的主持下正式开始。首先陈书记就“创先争优”主题进行了语重心长谈话,并给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比如告诫同学们要学会谋划自己的大学生涯、学会宽容和接纳身边的人和事。然后其他老师们也相继谈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并告诫同学们善利用于学校的诸多资源去丰富大学生活。接下来,同学们就大学近一年生活的感悟积极发言。对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如团组织生活无趣、专业知识过少等),老师们都耐心的给出了解答和指导。对于同学们提出的对教学及团组织生活方面的建议,老师们进行了讨论并有选择性的接受。交流会一直持续到下午五点十五。会议期间,同学们热情高涨,现场气氛比较热烈。

本次交流会的成功开展,一个方面,加深了学院领导及老师与同学们的交流,让同学们对水利水电学院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也而且也增强了同学们对水利专业学习的信心和热情,同时,也有助于同学们对今后的学习做出更好的规划。

14.出国经验交流会新闻稿 篇十四

——记外国语学院2014级新生交流会

今年6月份,我院陆续有3支团队共24名同学相继访问了俄罗斯和日本,参加了中俄伏尔加河—长江流域青年论坛和中日民间友好交流活动,为了与2014级学弟学妹们分享他们在国外的点滴经历,9月19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新生经验交流会在外国语学院多功能报告厅如期举行,3名赴俄同学和2名赴日同学分别为新生们分享了他们在俄罗斯和日本的所见所闻。

活动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第一部分是赴俄团队成员的经验交流。活动伊始,xxx同学就用自己极具感染力的语言打动了在场的所有同学,这位一直梦想去俄罗斯的男孩将自己在俄罗斯所经历的点点滴滴都展示了出来,条件艰苦,但是苦中有甜,摔跤,格斗,比赛,他迎难而上的勇气也让他收获了跨民族的友谊;接下来xxx同学的精彩介绍仿佛让大家置身在俄罗斯夏令营的活动现场,欢乐的晚会,工业区湛蓝的天空,还有友好热情的俄罗斯人,赢得台下同学的阵阵掌声;第二支赴俄团队成员周剑同学的精彩介绍带领大家走进了莫斯科的红场,高尔基的故乡,畅游了美丽的伏尔加河,感悟了莫斯科的文化魅力,台下的同学都聚精会神,新奇的眼睛里充满了他们渴望的目光。

第二部分是赴日团队的经验交流,两名赴日团队同学代表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他们8天7夜在日本的梦幻旅程,带领大家走进了美丽的日本海,领略了东京的繁华与精致,感受了日本文化的精美和日本民众的热情与严谨,台下的同学们认真聆听,仿佛置身其中。活动最后的提问环节,14级的同学们根据学长学姐们的介绍,积极发问,学长学姐们也给予最真诚的回答,同学们纷纷表示,希望有一天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到想去的地方,看不一样的风景。

15.学长交流会新闻稿 篇十五

关键词:学长制,应用型本科,必要性

一、学长制的内涵、起源及现状

学长制起源于英国的伊顿公学, 它指的是一种学生自主管理模式 ( 即“ Student Mentoring Scheme”简称“ SMS”) , 即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挑选思想觉悟较高、成绩好、有工作经验、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学长在接受相关培训后以“ 一对一”或“ 一对多”的方式在入学适应、大学规划、学业提升、心理疏导、情感咨询等各方面协助辅导员给予低年级学生帮扶和指导的新兴学生管理机制。

学长制度起源于15 世纪的英国伊顿公学, 并因其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作出的贡献而得到推崇, 并陆续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多个国家得到积极尝试、发展和完善。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高校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 导致了师资力量的紧缺, 对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尤其是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中更是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 我国国内不少知名大学也开始尝试在学生管理中实施学长制管理模式。

总之, 究其内涵, 学长制的核心是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它倡导高年级学生以友爱、互助、平等的精神帮助和指导低年级学生, 帮助新生更顺利地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 轻松自如地应对学习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状况, 从而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学长制的必要性

( 一) 由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管理现状决定的

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模式, 主要是由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和疏通。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 大部分辅导员虽然主观上希望能因材施教、量身定做不同的教育策略, 但客观上由于所带班级学生人数众多、日常事务繁杂等因素的影响, 无法全面细致地掌握每位学生的真实情况, 导致学生工作中点和面结合不够紧密, 很难对学生开展及时有效的思想管理工作。 这时学长制的推行恰好破解了“ 辅导员因为管理多个班级而导致精力分散、管理有限”的难题, 它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不断提高学生思想管理工作的效率。

( 二) 由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自身特点决定的

1.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生源基础相对较差,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较欠缺, 对学习的方法掌握不到位, 入学以后不能较快地适应大学生活。 因此, 入学以后急需高年级学生对他们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

2. 最近几年入学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大部分是年龄较小的90 后, 甚至是95 后, 这一群体对信息的接受能力更强、对新鲜事物的渴求更大、对个性的追求更强烈, 他们对事物的理解有自己的独特视角,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也常常表现出特立独行。 又加上是独生子女, 平时在家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一旦离开父母, 就表现出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 入学后常常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让自己的学习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三、学长制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中的意义

近些年来, 学长制管理模式已经在很多国内高校得到尝试以及实施, 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实施学长制取得成功的最典型代表就是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他们取得的成功进一步证明学长制有着不可估量的内在作用, 也必将成为应用型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力量。

学长制是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 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促进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学长制的实施为应用型高等教育的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后期新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更好地把握“ 一条主线, 双基双技, 立足双情, 实践第一”的原则, 在以后的改革实践中, 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学长制, 让其在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取得更加明显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颜华.学长制新形势下大学新生教育管理模式新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7) .

[2]万晨旭.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长制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1) .

16.学长辅导员模式初探 篇十六

关键词:学长制;辅导员;管理

资金项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生工作建设项目——学长辅导员制制度建设。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学研究课题——畜牧兽医类专业本科学生性别差异对就业心理和择业观的影响及对策分析。黑龙江省学生工作课题——农业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278-2

1 “学长辅导员”的现实意义

“学长辅导员”制度是从在读高年级学生中,通过聘任政治觉悟高、学习成绩优秀、有一定工作经验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学长辅导员,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参与新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结合新生的实际情况,为不同班级分派不同的高年级学长进行管理,他们以朋友的身份深入新生当中,被聘任的学长在课余时间深入新生大学生活的各个环节,协助辅导员做好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并结合自身的大学学习、工作和生活经验,帮助新生规划总体和各学年段的奋斗目标,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同新生交流,为新生答疑解惑,并在专业学习,班级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为学弟学妹提出建议,帮助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通过这项制度实施,不仅使新生更快的适应大学生活,而且使得高年级的同学在实践中也得到了锻炼,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工作能力。

1.1 “学长辅导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工作的针对性

进入大学后,学生的自主意识普遍较强,许多学生遇到困难不愿意找老师交流,反倒愿意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学长沟通。学长辅导员来源于学生,经历过大学每一阶段不同的生活和学习,有着自己深刻的体会、经验,甚至教训。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辅导的过程中,他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或是兄弟姐妹,或是咨询顾问,或是信息提供者,或是家庭教师,或是简单的朋友,或只是一个陪伴者。学长辅导员了解低年级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情感上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可以尽自己的所能给他们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现身说法,更容易获得他们的信任。

1.2 协助辅导员做好新生接待工作、军训工作、入学教育等

在新生接待工作中,学长辅导员是整个新生工作中的主力军,协助辅导员做好新生报到工作,接待家长与新生,并且主动向他们介绍校园、学院概况及本专业的基本情况;及时将新生的各种問题向辅导员反映。学长辅导员在新生接待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学长辅导员在烈日中陪同他们完成了整个军训,对新生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新生通过助理辅导员了解了更多的校园环境、各项管理制度等,学长辅导员在整个新生接待及军训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 “学长辅导员”的主要职责

2.1 学习辅导

2.1.1 帮助辅导员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引导低年级学生了解专业背景和未来研究方向,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了解专业课程结构。

2.1.2 针对新生进行大学学习方式的适应性指导,指导低年级学生制定行之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发展目标,确定学习进程,指导其选课。

2.1.3 针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开展咨询服务,帮助其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2.2 生活辅导

2.2.1 帮助低年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端正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2.2 指导低年级学生制订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2.3 关注低年级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其在思想上健康的成长。

2.2.4 鼓励并指导低年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2.3 日常工作

2.3.1 协助辅导员完成迎新、军训、社会实践等工作的组织、监管、处理突发事件等。

2.3.2 帮助辅导员建立班委会、学生会等,并给予相关培训和工作指导,提高其工作艺术水平和工作效能。

2.3.3 帮助辅导员进行班级出勤情况、早晚自习纪律、宿舍管理等日常工作。

2.3.4 帮助辅导员开好班会,做好信息传达工作和部署工作,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畅通。

3 “学长辅导员制”的实施方法

3.1 严格挑选

“学长辅导员”首先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有高度的责任心,有担任学生干部的工作经验,优秀党员、预备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优先考虑;其次一定要非常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熟悉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以及各教学环节。

每年9月初,各院系本着“本人自愿申请、辅导员推荐、院系审核、公示后聘任”的原则和流程对本学年的“学长辅导员”进行选拔,原则上每个新生自然班配备一名。“学长辅导员”实行院系内的聘任制,任聘期为1~2个学期。

3.2 精心培训、加强管理

由于学长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涉及到生活、学习、心理辅导等,工作面广,涉及一些比较专业的知识和技巧,因此要进行相应的思想和业务培训。辅导员要利用自身优势和知识储备给予学长辅导员在人际交往艺术、职业生涯规划、角色转换处理、工作技巧等方面的讲座或座谈会,帮助他们做好对低年级学生的指导、帮助等工作;院系也可以每月召开学长辅导员工作例会,院系学生工作负责人、辅导员与学长辅导员借此平台相互沟通交流,也可以就一些共性的问题进行探讨,对日后工作提出改进建议。

3.3 定期考核

学长辅导员是老生中的优秀代表,大部分都能认真地完成任务,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给予低年级学生指导和帮助,但也不排除少数学长辅导员工作中虎头蛇尾,遇到挫折后由积极变消极。院系应加强对学长辅导员工作开展情况的管理和监督,并在学期末进行总结和考核。考核包括自我评价、学生评议、辅导员评议、院系意见,考核等级可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考核合格的,将在学年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时按考核等级加分;考核优秀的给予物质和精神双重的奖励,在评优评奖和推优入党方面给予优先;对于不负责任、不积极开展工作或有其他违反工作道德和纪律要求的,考核等级为不合格,要给予及时批评教育并解聘,也可采取末位淘汰制定期更换学长辅导员。

4 “学长辅导员制”实施过程中待改善的问题

4.1 加强对“学长辅导员制”的支持力度

近年来,“学长辅导员制”工作模式在学生教育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广大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者对学长们的工作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对学长“重使用轻培养”,在培训和引导工作上实效性和可持续性做得不够;缺乏跟学长的沟通、对学长的鼓励和鞭策,使学长感到工作动力不足,信心不够;缺乏对学长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因此,必须加强对学长辅导员制工作的重视并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引导。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都应参与到对学长的培训上来,利用自身优势和知识储备举办有关人际交往艺术、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角色转换处理及学长工作技巧等方面的讲座或交流会,帮助他们做好对新生的指导、帮扶工作。此外,辅导员、班主任需加强与学长的沟通和管理,成为学长的坚强后盾。

4.2 加强对“学长辅导员”工作的跟进力度

学长辅导员大多是老生的优秀代表,大部分都能积极地完成任务,与新生建立起融洽、亲密、互相信任的关系,得到新生认可,并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指导、帮扶新生,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确立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但少数学长由于自身原因,工作上虎头蛇尾,由积极变消极,而由于学长人数较多,学院对其工作的跟进力度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及时掌握学长情况。因此,学院(系)应加强对各阶段工作开展情况的管理和监督,学长负责人要定期检查和跟进“学长”工作。此外,在每月的学长工作交流会上,学院学生工作小组与学长应加强相互沟通交流,了解每个“学长”的工作频率、个人风格、工作方式,也可共同探讨问题,对日后工作提出改进建议,并在学期末考核结束后,针对新生具体问题及工作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召开总结会议,总结经验和教训。

4.3 加强对学长工作的监督和考核

在“学长辅导员制”的实施过程中,少部分学长对学弟、学妹的帮助和引导不够深入,呈现表面化倾向。由于学长都是高年级学生,在兼顾学长工作的同时,必须先完成自身的学习任务,很多学长本身就是党员或学生干部,学生工作较多,因此有时候无暇顾及所帮扶的新生,无法主动与低年级学生深入交谈、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学长由于顾及到自身工作考评等因素,在向辅导员班主任汇报工作时存在报喜不报忧的情况。因此,必须加强对学长工作的监督和考核,规定学长必须定期向辅导员和班主任汇报新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情况,每学期向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提交一份工作总结报告,学院学生工作小组需定期召集例会,听取学长的工作汇报和新生的反馈信息,再根据两方面信息对学长进行考核。对于工作出色、所带班级成效显著的学长给予物质精神双重奖励,对不负责任、不积极开展工作或有其他违反学长道德和纪律要求的,及时批评教育并解聘,也可采取末位淘汰制定期更换学长。

4.4 避免“学长辅导员制”与团总支、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在工作中“两条线”

“学长辅导员制”作為学生管理的辅助办法,其实施应有助于学校以团总支、学生会等学生组织为主线进行学生工作,而不是另砌炉灶。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平台,“学长辅导员制”和“团总支、学生会”之间不应该互相矛盾或冲突,应避免“两条线”的情况出现。因此,可以把学长辅导员制的管理机构直接纳入团总支、学生会,作为团总支、学生会的一个部门,有利于学长工作的上传下达、监督考核,推动学长工作的有效进行。“学长辅导员制”的实行对于学校管理、老生新生的健康成长及发展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该模式整合了高年级优秀学长资源,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学长辅导员制管理模式还处在初步探索的时期,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各方面需要一起努力,加大对学长辅导员制的支持力度,并健全管理监督机制,使其不断完善,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添砖加瓦。

建立完善的学长辅导员工作制度,并形成长效机制,通过培养一支政治素质硬、理论水平高、学习成绩优、工作能力强的学长辅导员队伍,对学生进行学习、思想、生活、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大一新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明确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成为素质高、能力强、心理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

总之,“学长辅导员制”整合了高年级优秀学长资源,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不但增强了高年级学生的责任意识,而且使得刚入学的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在高年级学长们的帮助与指导下,新生们更加明确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跨出了大学生涯坚实的一步。同时,“学长辅导员制”更是增进了同学间的了解,凝聚了班级、学院的向心力,使学生们不仅在学习上得到了提高,还从中学会了感恩,有效地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方绍正,邓静.论学生辅导员助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作用[A].科技资讯,2009,(31):187.

[2] 徐占品,易金丰.助理辅导员制度的实践探讨[A].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8):88-91.

[3] 李建坡.“辅导员+辅导员助理”:大学新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模式[A].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8):17-18.

作者简介:郑永文(1980-),女,汉族,内蒙古乌兰察布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上一篇:合作才能共赢的作文下一篇:犯罪愿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