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外古诗鉴赏(教师版)(9篇)
1.中考课外古诗鉴赏(教师版) 篇一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 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8.在这首词中,作者用了“亲射虎”“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典故。(2分)
9.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的上片叙写了此次出猎的情况,下片抒发了作者的雄心壮志。
B.“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鬓微霜”着意写自己的年老,表达因年事已高而无法作战的哀叹。
D.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豪放的。
答案
8.(2分)遣冯唐;射天狼
9.(3分)C
2.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 篇二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练6-7题(4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6.这首词题目的意思是。(2分)
7.“可怜 白发生”表达的作者情感是。(2分)
6.(2分)写这首词寄给挚友陈同甫,以共勉 7.(2分)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二.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2分)
答:(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4分)
答:、三、(1)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答出“抒情”1分,分析1分,共2分。)
(2)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前后分析各2分,共4分。)四.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6分)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词简要概括。(3分)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向为词评家赞赏,请简要赏析。(3分)五.(6分)(1)(3分)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春色飘零的怅惘(1分)、物是人非之感(1分)和孤独寂寞之情(1分)。
(2)(3分)任选一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可以从“意象”角度赏析,如“落花”这个意象写出了暮春之景表达了惜春之意,“归燕”这个意象表达旧燕归来.时光已逝,物是人非之感.可以修辞角度赏析,如对仗的工稳,音调谐婉,具有音乐美。2014四川省宜宾市
(三)古诗文阅读(15分)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6—17题。(5分)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6.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 ”终。以“ ” 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穷的回味。(请用诗中的原句作答)(2分)
七、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3分)(1)颔联中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1分)(2)赏析:
(八)古诗文阅读
16、绿杨阴里白沙堤、最爱湖东行不足
17、(1)争、啄。(2)运用了拟人 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九)阅读《渔家傲》,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每小题2分)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十.本词上阕描写边塞,下阕抒情。全词写景和抒情完美结合,表现出一种 的艺术风格。
十一.下面对本词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围绕“异”字着笔,调动视觉和听觉,显示了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军事态势的严峻。B.“衡阳雁去无留意”意思是:衡阳的大雁毫不留恋地纷纷飞离了。烘托出悲凉的气氛。C.“燕然未勒归 无计”用了汉代大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后刻石记功而返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功业未成的苦闷。
D.整首词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作结,爱国激情与思乡之苦交融,构成了整首词矛盾、复杂、厚重的情绪。
(十二)(4分)23.(2分)荒凉的秋景 苍凉悲壮(每空1分,意对即可)24.(2分)B
(十三)古诗词鉴赏
8.下列对诗词句子的品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运用典故,抒发了词人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B“斜晖脉脉水悠悠”,落日流水本是没有生命的无情物,但此时此地在思妇眼里,成了多愁 善感的有情者。
C“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写出了诗人居所偏僻安静,因而心情闲适,心志高远。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因战争连连,家信显得格外宝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深深牵挂和强烈思念。
8、C
(十四)柳枝词(宋)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十五.诗中将无形的愁思具体化,并表现出愁思很多的一个字是 ;作者埋怨船“不管烟波与风雨”都要出发,“烟波与风雨”既指自然的现象,也指。
(三)26.载;(2分)社会的险恶,人生的困难、坎坷等。(意思对即可)(2分)郑重说明:主观题意思对即可;有一定道理,酌情给分。
(十六)淮上与友人别(4分)
郑 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23.(2分)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①这首诗歌的第一句交代了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和地点。
②那依依袅袅的柳丝,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了诗人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③“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刻画到了极致。④从“君向潇湘我向秦”一句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24.(2分)诗歌的第三句,写“风笛”和“晚亭”有何作用? 答:
(四)(4分)
23.D(是握别诗)(2分)
24.“风笛”与“离亭”具有特殊的意蕴(或“是象 征别离的意象”),能烘托诗人别离的愁情。(一点1分,共2分)(十七)(4分)
惜分飞 富阳僧舍代作别语 毛滂(宋)泪湿阑干花著露,愁到眉峰碧聚。此恨平分取,更无言语空相觑。断雨残云无意绪,寂寞朝朝暮暮。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
【注释】毛滂:浙江衢州人。这首词是毛滂辞别病中妻子,赴任途中所作。
13.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有“我寄愁心与明月”,如果用此句替代这首词中的“断魂分付潮回去”,是否合适?请根据词的内容作出分析。(4分)
附李白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3.(4分)不合适。“断魂分付潮回去”的感情更深切,“断魂”一词表达了对妻子的担忧与牵挂,有生离之痛,而“我寄愁心与明月”更多的只是对友人的同情与思念;“潮”让人联想到词人思念如潮,显得凄凉悲切,而“明月”含有诗人对团圆的美好期盼,与“断雨残云”的意境不符。(感情和意境各2分,意对即可)(十八)(4分)东坡
(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①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的样子。21.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特点。(2 分)22.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清幽,宁静
22.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恬淡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感。(十九)(4分)田 舍①
【宋】范成大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②忙。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烟火村声远,林菁③野气香。乐哉今岁事,天末④稻云黄。
【注释】①田舍:农家。②筑圃:修筑打谷场。③菁:水草。④天末:天边。这里是指稻田一望无际。
13.全诗洋溢着一种 “ ▲ ” 的气息。(请用原诗中的一个词作答)(2分)
14.请你展开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绘出“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的画面。(2分)
▲(二十)(4分)
13.“乐”或“乐哉”(2分)“忙”(1分)
评分标准:2分。答“乐”或“乐哉”,得2分。若答“忙”字,得1分。
14.示例:小孩子欢快地躺在落叶堆里玩耍(或:在厚厚的落叶堆里酣然入睡),夕阳西下,一群群鸟雀在稻田上空飞翔,喳喳喳地叫得正欢。评分标准:2分,仅作诗句的简单翻译,得1分。(廿一)(5分)
如梦令•春思 [北宋]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注释】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百舌儿:鸟 名;居士,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里是作者的自我呼叫。12.词中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13.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3分)
三、古诗文阅读(19分)12.(2)繁茂,生机盎然
13.(3)对当年淸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
廿二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7-8题。(4分)社日 谢逸① 雨柳垂垂叶,风溪澹澹纹②。清欢唯煮茗,美味只羹芹③。饮不遭田父④,归无遗细君⑤。东皋⑥农事作,举趾⑦待耕耘。
【注释】①谢逸:字无逸,自号溪堂,抚州临川人,送“江西诗派”诗人。隐居乡里,布衣终身。②风溪细细纹:微风吹拂,水生细纹。③羹芹:煮芹为羹。④田父:依杜甫诗意,田父指邀请友人饮酒的农夫。⑤细君:用东方朔典故,指妻子。⑥东皋:水畔高地。⑦举趾:举脚,下田。
7.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诗歌描写了春社时节淳美的田园风光。
B.首联描摹了一幅春雨丝丝,垂柳依依,微风细细,水波粼粼的早春图画。C.颔联主要写了诗人在煮茶喝羹过程中体会到的快乐之情。
D.颈联是说喝酒没有知音,赠妻没有物品,言中流露出哀伤之情。8.下列对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这首诗格调清新自然,充满了生机和乐趣。B.诗人表现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淡泊情怀。C.全诗紧扣“待”字,表现诗人慵懒散漫的生活态度。D.此诗用词精炼,用典贴切,用情真挚。
(一)7.D(2分)8.C(2分)
廿三
(一)阅读下面古词,完成第7~8题。(4分)春光好 欧阳炯
天初暖,日初长。春光好。万汇此时皆得意,竟芬芳。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7.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全词皆写春光,上片写特定环境的春景,下片写对春天总的印象。
B.“万汇此时皆得意,竟芬芳”写出了万物在春风的吹拂下争奇斗艳的景象。C.“笋迸苔钱嫩绿”的意思是春雨之后新笋从点点如钱的绿苔地中迸发出来。D.词的下片后两句描绘了早春园林夕照 的美景。8.下列对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这首词写景状物色彩鲜明,花团锦簇,柳丝夕阳,构成了一幅幅天然的画卷。B.词的上片“得意”和“竞”等词语通过拟人手法浓墨重彩地表现出了热闹的春意。C.“花偎雪坞浓香”与“笋迸苔钱嫩绿”对仗,景致互相映衬,香色尽现。
D.这首词托物言志,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表 达了对春天 的赞美之情。(一)7.A 8.D
廿
四、古诗词赏析。(3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9.对上面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雄健勇猛的军营生活场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是豪放壮美的,故将其称之为“壮词”十分妥帖。
B.上片描写的都是作者曾经经历过而今天已失去的军旅生活情景,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这些表明,被迫退隐的作者仍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C.由下片描写的内容来看,作者的最高理想便是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这些显得非常功利庸俗,对此我们应持批判的态度。
D.“可怜白发生”,表明自己年纪已大,恐怕没机会实现抗敌救国的理想了,体现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可怜”二字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
(二)(3分)
9.(3分)C(不应批判。作者的最高理想是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是积极向上的,表达出强烈的爱国激情;“赢得生前身后名”有其思想认识方面的时代局限性,但这也是封建文人人生价值得以体现的一种形式。)
廿五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8-11题。(14分)【古诗阅读】 遣兴 [清]袁枚
爱好①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是初笄女②,头未梳成不许看。
[注释]①爱好(hǎo):追求艺术价值高的诗作。②初笄(jī)女:刚成年的女子。8.这是一首论诗的绝句。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阿婆还是初笄女”的理解。(3分)
▲(一)(14分)8.(3分)这里的“阿婆”喻指自己的诗作,还没有修改润色好,就像“头未梳成”的“初 笄女”,是不肯让人欣赏的。(也可喻指诗人自己,他把自己当成写作的新手,因为写作 水平不够高,所以不愿展示自己的作品。)2014湖南益阳市
(一)古诗文阅读(14分)
10.对陶渊明《饮酒》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A.诗歌首句的节奏停顿应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B.“悠然见南山”的“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C. 诗中的“心远”、“悠然”表明了诗人的心境。
D.全诗热情讴歌了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而结句“欲辩已忘言”则表明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阅读(40分)
10.(2分)D 廿
六、(一)古诗文阅读(共16分)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①边,寂寞开无主②,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③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④群芳妒,零落⑤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①[断桥]残破的桥。②[无主]无人过问。③[更著]又遭受。著,同“着”,遭受的意思。④[一任]任凭。⑤[零落]凋谢。
【背景资料】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一 生志在恢复中原,但却受人排挤,晚年隐居山阴,始终保持昂扬的爱国热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此词可以看成他的身世的缩影。
8、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 的意境。下阕则写出了梅花、的品质。(3分)
9、“已是黄昏独自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的“碾”字有何表达效果?(3分)
8.落寞凄清;高洁、坚贞(不慕名利、傲立风雪)
9.拟人; “碾”原指将东西压碎、压平,在这里指梅花落地之后与泥土混合之后的情景。表现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描绘出梅花悲惨至极的图景。
【考点分析】考察的是对诗歌意境、情感主旨、写作手法的把握以及“炼字”能力。14.本诗的颈联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2分)
14.示例一:“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示例二:诗中的“直”字与“圆”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示例三:把孤烟放在广阔的大漠背景之下,渲染了边塞苍凉之美,“孤”字烘托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心情。
评分标准:(2分)写出特点1分;语句通顺1分。2014鄂州市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9―10题。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9.诗的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这里隐喻自己,言外之意是。(2分)
10.“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 后人赞赏。请作简要赏析。(3分)二.阅读(共44分)
(一)9.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共2分。每空1分,意近即可)10.云梦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运用对偶,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共3分。意近即可)廿
七、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0分)
(一)古诗赏析(2分)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7.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这首七言律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B.诗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生动描绘了西湖的明媚风光。C.“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白沙堤”这些词语,都突出了西湖早春的特点。D.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陶醉于美好湖光山色的喜悦心情。
二、(共20分)7.C(2分)
廿八.诗词鉴赏。(4分)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①上阕实写,词人写了哪两个行为来表现她的愁苦?(2分)
②下阕虚写,写出了愁苦的哪些特点?(2分)
10.(4分)
答:①倦梳头,泪先流;(2分)②又多又重。(2分)廿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25题。
(一)(4分)凭阑人•金陵道中(元)乔吉
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8.这首小令描绘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2分)
9.任选一个角度(如语言、写法、构思等),对该作品进行赏析。(2分)
8.答案:沦落天涯、孤寂愁苦(或倦于漂泊、羁旅思乡或落泊困顿的倦客游子)的形象。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9.答案示例:
语言:①用语奇特,精炼传神,以“瘦”状马,以“倦”绘鸟,言简义丰,以形传神;②诗用马“驮”,愁由鸟“呼”,柳花“添”人鬓华,可运用拟人手法,化无情为有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愁苦。
评分:答出一种角度即得2分,其他答案取例典型,分析言之成理即可。共2分。
写法:①衬托。人物的落泊困顿,孤寂悲凉,乡思愁绪,均是通过对“马”“鸟”“柳花”的描写烘托出来,含蓄蕴藉。②白描。小令语言不尚藻饰,质朴自然,却能将景物、人物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鲜明突出;使意境典雅,动人心魄。③寓情于景。借对“马”“鸟”“柳花”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孤寂思乡的愁苦心情。
评分:答出一种写 法,分析得当得2分。共2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构思:作者不写人羁旅漂泊、如何困顿,而是借马之瘦来表现;不写人对漂泊的厌倦和内心的愁苦,而是借“倦鸟呼愁”来传达,曲折地写出了异地游子的悲情苦绪,情景浑然一体,令人回味无穷。
评分:如从作品意脉结构,表情达意的层次方面作答也合乎题意。共2分。卅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27题。
(一)雨过山村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0.“斜”现读xié,在此诗中以求押韵,古音应读为:。(2分)1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景色怎样的特点?(3分)12.简要分析“闲”字的妙处。(2分)
10、答案:xiá 共2分
11、答案示例:偏僻人稀、清新秀丽、自然静谧
12、答案示例:既用“闲”来反衬农家的“忙”,突出了人的勤劳;又用拟人手法,以栀子花的美烘托出人情的温馨和谐。共2分
三十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9—20题。(共4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20.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o(2分)
19.①与友人的惜别之情②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2分)
20.“辅”示例: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1分)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1 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望”示例: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1分)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三十二.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6分)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词简要概括。(3分)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向为词评家赞赏,请简要赏析。(3分)13.(6分)(1)(3分)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春色飘零的怅惘(1分)、物是人非之感(1分)和孤独寂寞之情(1分)。[来源:学,科,网](2)(3分)任选一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可以从“意象”角度赏析,如“落花”这个意象写出了暮春之景表达了惜春之意,“归燕”这个意象表达旧燕归来,时光已逝,物是人非之感。
可以修辞角度赏析,如对仗的工稳,音调谐婉,具有音乐美。三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19-20题。(4 分)不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释】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 感而作。①世人:指统治集团的人。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19.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佯狂”“飘零”等表现了李白的疏狂自放、怀才不遇;“独怜才”“诗千首”等表现了他的才华横溢。
解析:此题是考查学生结合诗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做题时,先把握诗句的内容,联系主旨,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加以评析。注意佯狂、飘零、独怜才、诗千首等关键词。20.阅读全诗,品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抒发了对好友李白的挂念;对李白才情的赞赏;对李白怀才不遇的境况的同情;同时也抒写了自己与李白同样遭遇的感慨。(答出两点即可)三十四.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这首词是吟咏中秋的名作,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和矛盾,下片写中秋对月思人,怀念手足兄弟,因而心情极为抑郁不平。
B.开篇写中秋之夜苏轼把酒问天,流露出作者对宇宙人生的疑惑,而且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也更加深了一层,竟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
C.下片起笔的月色描写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人世情怀,由“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问转入抒发人之情,表面上对月有怨,实际写与亲人不得团员的惆怅。
D.全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虚实并述,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语言如行云流水,想象生动丰富,意境旷远美妙。9.A 三十五.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刺绣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 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 色。
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 月图。
D.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 思乡之情。8.C
三十六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6—9题。
(一)晴江秋望(唐)崔季卿
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尽日不分天水色,洞庭南是岳阳城。
6.概括这首诗所见之景及所表达之情。(2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15分)
6.答案:这首诗写初秋的一个晴天在江边眺望长江时的所见之景;表达了对长江磅礴气势的赞美之情。
评分:共2分。景、情各1分。意思对即可。
卅七
(二)阅读下面这首曲,完成23-24题。(5分)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3.这首曲的作者是。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 ”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 ”字形容黄河之水奔腾澎湃,写出了潼关的险要,然后用“山河表里”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3分)24.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2分)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曲,完成23—24题。(5分)23.(3分)张养浩 聚 怒
24.(2分)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意思对即可)卅八 阅读下 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采 薇(节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行道 迟迟,载渴载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采薇》选自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______(体裁)。(2分)
(2)两首诗都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请分别结合诗的第四联简要分析。(4分)答案:
10.(1)《诗经•小雅》,五言律诗
(2)①《采薇》表达戍卒内心孤独、无限悲伤的感情;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对友人的宽慰劝勉,以及豁达昂扬的惜别之情。50.【2013年•浙江省义乌市】 卅九古诗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3-21题。
(一)(4分)野望
【宋】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①,无数峰峦远近间。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注释】①湾:水流湾曲的地方。
13.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答:
1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 答案:
13.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2分,符全诗意即可)
14.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2分,意思基本对也给分)
四十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7、首联中描写“城春草木深”的景象有什么用意?(2分)18.从全诗来看,诗人“白头搔更短”的原因是什么?(2分)答案: 17.融情于景,表现了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突出战乱对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或答“表现出国都战乱之后的荒凉萧条”)。(2分)18.国家残破(忧国)(1分)。惦念远方亲人的安危(思家)(1分)四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小题。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9.诗中表明作者轻车简从奉命出使边塞的句子是:。(1分)
10.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诗首尾叙事,中间写景,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
B.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出汉塞入胡天时激动、自豪的情感。C.这首诗中最值得称颂的是颈联,它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
D.这首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答案:9.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10.B。四十二)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用“ ”“ ”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把春 天的美写活了。(2分)
16.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
答案:15.莺争暖树(1分),燕啄春泥(1分)
16.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分)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1分)54.【2013年•四川省绵阳市】 四
十三、古诗文阅读(25分)
(一)忆钱塘江(5分)宋•李觏①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好是满江涵②返照,水仙③齐著淡红衫。
【注释】①觏:读gòu。②涵:包含。③水仙:指水中女神。这里喻指归帆。
13.这首诗描绘了 时分的景色。诗中“隐隐”照应了前句中的“ ”一词。(2分)14.此诗想象奇特,比喻生动。请描绘三、四两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答案:13.(2分)黄昏(傍晚)醉 14.(3分)最迷人的是夕阳返照江面,江水一片红 光。水面上,点点白帆也泛着淡红光芒,在夕阳的辉映下,宛如一群穿着淡红衣衫的水仙,凌波微步,美艳动人。四十四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7—8题(4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 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7.“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 和 的特点。(2分)8.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 答案:7.雄浑壮阔,气势博大
8.想为国出仕,渴望得到引荐(意思相同即可)四十五
(一)古诗词鉴赏。(4分)绝句二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释: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做。
9.这首诗写的是(时节)的景色,表达了诗人 的感情。(2分)10.请自选角度,简要赏析诗中画线句子的妙处。(2分)
答案:9.春末夏初(或“暮春”)思念家乡。
10.示例一:运用衬托(或反衬)的手法,以山的青翠欲滴衬花朵的红艳似火,青红互为竞丽。示例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遍布青山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就像燃烧着的一团团火焰,绮靡而灿烂。
示例三:一个“欲”字生动传神,在拟人化中赋予了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四十六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相关问题(20分)
(一)相见欢(4分)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9.“锁“在记号中的意思是指()(2分)A.锁头 B.金锁 C.锁住 D.开锁
10.下面对《相见欢》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上阕定景,西楼、月色、梧桐、深院、清秋,画面冷寂。
B.“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写栽着梧桐树的院落很寂静,渲染了清秋气氛。C.下阕转入抒怀,写出了作者隐忧生活中难以排遣的感情。D.全词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形象化,抒发了作者离乡去国之苦。答案:9.C 10.四十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0小题。(3分)暮春[来源: 翁格【清】
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10.首句中“怨”字的含义是什么?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3分)
3.中考古诗鉴赏教案(转载) 篇三
课程标准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中考古诗鉴赏教案(转载)。”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都加大了对古诗词考查的比重,试题的呈现形式变得灵活多样,试题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如杭州市2009年古诗鉴赏的平均得分率仅为0.75。学生因为阅读视野狭窄、答题技巧缺失等无法从整体上把握古诗的内涵和意蕴,所以要鉴赏古诗,是无从谈起。
然而,无论中考古诗鉴赏的材料如何选择,问题的设置如何变幻,其考查的学生能力和价值取向都是基本不变的,我们以浙江部分地(市)的2009年中考古诗赏析的试题为例分析。如:
杭州市中考语文古诗赏析曾巩《城南》:
(1)
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
(2)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湖州市中考语文古诗赏析晁冲之《春日》:
(1)这首诗通过描绘、细雨翻萍、的春日景象,构成了一幅优美而完整的画面。
(2)
三、四句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绍兴市中考语文古诗赏析王建《雨过山村》:
(1)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
(2)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温州市中考语文古诗赏析高适《除夜作》:
(1)第一句诗中的“寒灯”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馆中怎样的氛围?
(2)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命题中某些共同的特点。其一,古诗第一题着眼于从整体上对诗歌诗意的理解与把握,命题时主要就诗句中的重要词、句的意义进行理解;其二,古诗第二题对学生能力的要求高于第一题,基于理解诗意的前提下,要求学生分析、欣赏古诗的主题、情感、形象、写作技巧及语言风格等。这些看似不同类型的问题,其实际上都考查学生对诗句意义分析理解的能力。而以上试题的第二题无一例外地都选择了考查学生鉴赏评价的能力,或着重考查赏析古诗的表现手法,如杭州市中考古诗赏析题;或考查赏析诗人的情感,如湖州市和温州市中考古诗赏析题;或考查赏析诗人用语的风格技巧,如绍兴市中考古诗赏析题等。
对于中考古诗赏析题命题意图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古诗赏析题的考查功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有效复习。如果,我们对中考古诗赏析题的设题再作剖析,我们还可以有以下的进一步发现:
古诗赏析第一题对于诗意理解的考查,多从如下几个角度去命制问题:(1)诗歌意象特点的概括。如2009年杭州市中考古诗赏析曾巩《城南》第一题,在把握诗意的基础上,分析“雨过”的情景,从而概括“雨”的特点;(2)诗歌意象内容的提炼。如2009年嘉兴市中考古诗赏析查慎行《晓过鸳湖》第一题:“这首诗的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美丽景色?”答题时,在理解第一、二句诗句意义的基础上,概括出春天的早晨嘉兴城外的具体景色,教案《中考古诗鉴赏教案(转载)》。如果说,诗歌意象特点的概括属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换,那么诗歌意象内容的提炼则属于形象思维层面的考查。(3)诗句语言的理解。这一类问题,还是要求学生在整体把握诗意的前提下去思考回答,如2009年丽水市中考古诗赏析王禹?《泛吴淞江》第一题:“诗 中 一词写出了天色已晚,一词则强调了诗人泛江已久。”温州市中考语文古诗赏析高适《除夜作》:“第一句诗中的‘寒灯’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馆中怎样的氛围?”这类问题一般重点考查在语境中对部分诗句的理解。
古诗赏析第二题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侧重对古诗语言、情感、手法等方面的赏析。就目前的考查形式而言,主要表现为感悟诗人情怀、分析诗句手法、鉴赏诗句语言等。如:2009年台州市中考古诗赏析雷震《村晚》第二题:“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009年绍兴市中考古诗赏析王建《雨过山村》第二题:“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2009年杭州市中考古诗赏析曾巩《城南》第二题:“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无论哪一类赏析,都需要学生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意蕴的前提下去作具体分析。
除却了解诗歌赏析题的考查形式外,在古诗赏析的备考复习教学中,我们还要有效指导学生读诗的方法。真正读懂一首古诗,一般有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解诗意。所谓解读诗意,即要整体理解和把握诗句的大意。在通读诗句的过程中,要抓取一切能助于读通诗歌的信息,如诗题和注释等。2009年杭州中考古诗赏析题中对“路东西”的注释就对第一题的回答提供了有效信息。
第二,析手法。很多诗歌尤其绝句的三、四句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诗人往往采取一定的表现手法呈现其欲表达的内容。诗歌赏析中,对于诗句表现手法的分析,有利于我们由表及里地把握诗句的内涵和深入理解诗人用笔的意义。诗歌的表现手法不一而足,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不用面面俱到,掌握常见的几大类即可,如诗歌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诗歌的描写手法(衬托、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渲染、烘托、想象等),诗歌的抒情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如果能掌握以上诗歌的表现手法,学生自然可以明白2009年杭州市中考古诗赏析曾巩《城南》中的“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是以暴雨之后“桃李花”和“青草”不同的表现进行对比;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以“野火”衬托“青草”。
第三,悟情感。读懂一首诗歌的标准当是把握住了诗人的情感,所谓“诗言志”就是这个道理。而感悟诗人情感又并非易事,如在回答2009年湖州市中考古诗赏析第二题诗人的思想情感时,多数考生的答案只拘于浅显地喜爱或赞美春天。古诗赏析复习中,很有必要教授学生一些可行的感悟诗人情感的方法,从而使复习达到有效甚而高效。为此,不妨采用如下一些体悟诗人情感的方法。
(1)分析结句。诗歌有起承转合之说,所谓结句即诗句之“合”,它是诗人“感发意志”、“体物写情”的关键。诗歌的结句,是诗人抒情、言志、阐理的重心所在。如分析2009年湖州市中考古诗赏析第二题诗人的思想情感时,如果在整体把握诗句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春日》的结句“争随流水趁桃花”,诗人那份惜春之情自然会随鹅鸭追逐零落的桃花之景恍然于心间。
(2)寻找诗眼。所谓诗眼,指诗歌中揭示主旨或艺术内蕴的警策或精炼之语,是诗歌中最凝炼、最传神的字(句)。诗眼是全诗的主旨所在,是含有某种哲理的字词句,是全诗最精彩和关键的字词句。我们可以在此方法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去阅读2009年绍兴市古诗赏析的后两句:“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闲”字便是诗歌的诗眼,要读懂此诗,在于能准确把握“闲”的意蕴。又如,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中“天涯一望断人肠”之“断”。再如,杭州市2008年中考古诗赏析王令《送春》:“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如果能抓住诗歌中关乎主旨的“不信”这一诗眼的词,诗人那“顽强进取、执著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也能容易被我们分析而得。
4.中考古诗词鉴赏考点 篇四
古典诗词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产生的各种诗词体裁形式,相对应的是现代诗歌词。
古诗词分类:
绝句: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律诗: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律诗:首联(1.2)、颔联(3.4)、颈联(5.6)、尾联(7.8)
古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
田园: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陶渊明、王维、孟浩然)
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
忧国: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陆游、杜甫、辛弃疾、文天祥、)
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
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
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马致远、崔颢、苏轼、)
咏(物)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愤慨、不满。(曹操、李白、韩愈、)
写景: 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叙事: 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之情)。(白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
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温庭筠、李商隐、李清照)
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不满,或对……寄予……的愿望。
古诗词题材分类:
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
常见的题材如下:
1、爱情诗:
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2、讽刺诗:
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如《硕鼠》、《伐檀》、3、哲理诗:
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4、送别诗:
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5、记行诗:
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6、边塞诗:
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7、咏史诗:
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
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
8、咏物诗:
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
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
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古诗词鉴赏技巧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A、注意意象的色彩(字面和暗示)。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
B、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传达情感。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诗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又突出显示了“春涧” 的幽静。
C、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我们在鉴赏时要优先考虑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意象。特殊意象:
“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鸿雁——思乡,信使;
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
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
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
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
桃花——美人;鸟——自由。
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 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a.借景抒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b.托物言志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咏石灰》)
c.感物伤怀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
d.情景交融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1、熟记常用术语,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
2、注意“诗眼”(“炼字”)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梅影疏淡,幽香缕缕,梅花神态活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字新鲜,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3、注意 “炼句”
由于诗歌篇幅、韵脚的约束或修辞的需要,诗人往往会对诗句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古诗词的语法知识,才能读懂诗歌,进而鉴赏诗歌。
A、词类活用
如: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使……欢快;空,使……空明。
B、互文见义
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
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不曾缘客扫而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而今始为君开。
C、倒装
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杜甫在这里主要写京城长安的风物之美,强调那里的稻米和梧桐的非同寻常。
D、省略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2、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四)寓理于事
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五)修辞手法
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杜牧的诗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拓跋焘的故事;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
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衬(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
对比(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与最后一句)
通感,感觉器官的沟通。(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此时的雪花仿佛是春风中盛开的梨花,香飘万里。视觉与嗅觉沟通,诗人的情意饱含其中。)
(六)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评价是鉴赏的最后一步:由对诗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概括。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从字面上看,此诗似在指责酒家卖唱女的无知和无心。但商女所唱得由听者来点,可见这不过是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该是座中的豪绅、贵族、上层官僚,他们才是作者实际抨击的对象。)
古诗词常见知识考点:
1、诗词流派——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词有豪放派、婉约派。
2、诗歌的个人风格
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迈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杜牧—清健俊爽、王维—诗画一体、王昌龄—雄健高昂、李商隐—朦胧隐晦、苏轼—旷达豪放、柳永—柔美婉丽、陆游—悲壮爱国。
3、鉴赏诗词应懂得“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
4、鉴赏诗歌应善于联想、想象
5.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讲座 篇五
高淳县德圣中学 赵秋兵
一、中考诗歌鉴赏题考点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诗歌的特点:
丰富的想象:超越时空,以象言情; 凝练的语言:巧于修辞,工于炼句; 奇特的构思:风骚并举,虚实相生; 深挚的情感:景情交融,物我同化; 深邃的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多样的风格:豪放雄奇,婉约沉郁。
而在中考之中,也是围绕这些特点分别来命题。考查要点如下:
1、考查学生对诗段或诗句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2、考查学生对诗歌主题或情感的理解归纳能力。
3、考查对诗句写作技巧和表达效果的赏析能力。
4、考查学生扩充性描写的能力,再现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5、考查学生在原诗基础上举一反三的领悟力及对诗中句式、修辞的仿写能力。
诗词鉴赏类的考题一般放在阅读理解或积累运用部分,一般一首诗两个小题,所占分值4分左右。过去以考查浅易的古代诗词为主,近年来较浅易的、有定评的现当代诗歌也开始进入考卷。考试的内容以赏析诗词的内容、主题、表达技巧为主,也有适当拓展,如考查学生的模仿运用能力。总之,要做好此类题,需具备一定的鉴赏技巧和表达能力。
自中考诗歌鉴赏主观题的出现,对考生来讲无疑是增大了解题的难度。但无论如何变化,都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其思想内容,而在应考复习中,我们应该“舍远求近”,充分利用中考题,熟识各个常见作家的不同时期的写作风格,写作题材,以应对现有的变化。按照“精练-精讲-矫正”的思路训练。精练就是选题要典型,可以适当选一些近年的中考题。“精讲”在于得法,了解考点所在,学生失分所在,对症下药。“矫正”至关重要,针对学生弱点反复操练。
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解答诗词鉴赏题,最主要的是要能把握整首诗表达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是理解其中关键词句的含义。下面结合中考题关于如何把握意旨谈谈看法,以期有所帮助。
(一)了解诗歌思想感情常见的类型。
熟悉诗歌类型,按照诗歌规律,容易找到答案。诗歌按照选材来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抒怀诗、送别诗、边塞诗、爱情诗、节令诗、讽喻诗、旅游诗、咏史诗、咏物诗、军旅诗等。这些诗歌所抒发的的思想感情也各不相同,但也可以按照诗歌的特点,找到一些规律,大体上思想感情可以分为这几种: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思乡怀人、长亭送别、生活杂感„„
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建功立业:
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观沧海》、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破阵子》。
4、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石壕吏》 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等。
2、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望江南》
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杜牧《赤壁》。
4、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王维《渭城曲》。
2、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评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二)方法指导:
1、第一个方法:看题目。比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诗,一题目中有“送”字,一题目中有“忆”字,抓住这两个关键词句,这两首诗的情感就容易把握了。分别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兄弟的思念之情。再如,《春夜喜雨》这个题目中可以紧紧抓住“喜”这个字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可以了解到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2、第二个方法:抓作者。也即知人论世。具体说就是要了解诗人、词人的生平与经历,更好的把握其作品的写作角度。如《观沧海》一诗中,如果了解作者曹操的生平与经历,我们自然要以理解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作者想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再如学李白的诗,要了解李白的生平经历,李白(701-762),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天才诗人,他生于思想解放的盛唐时代,自幼百家杂学无不接触,因而未受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另一方面,他又处于一个危机四伏的矛盾时代,经历政治生活的几次重大挫折,因而造成了极其矛盾的思想性格。他的诗歌基调是积极反抗、昂扬进取的,同时又夹杂着消极颓废,交织着痛苦的矛盾,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作品的中心主题有:(1)表达对理想政治的热烈追求,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当然也有集中表现他追求和幻灭,希望和失望相交织的矛盾斗争的,如《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还有部分诗歌表现出蔑视权贵、强烈反抗封建秩序与道德的叛逆精神,如“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2)强烈要求摆脱羁绊,追求个性解放和精神自由。在其山水诗、游仙诗和饮酒诗中表现的最充分。(3)还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同情,如,《塞下曲》六首则热情歌颂边疆将士抗敌御侮的战斗精神,是一组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但直接表现普通 2
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为数不多。总之,李白是以清新飘逸为基本风格的。
3、第三个方法:明意象。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如《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诗中抓住“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这 几个意象表现了秋天郊外凄凉之景,烘托作者的愁思之情。如:《天净沙· 秋思》《渔家傲·》 小技巧:归纳古诗词中一些特定的景物表达特定的情感。菊-高雅 莲-高洁 柳-惜别 月光-思念 落日-惆怅 春风-得意 浮云-飘零 落叶-失意 秋雨-忧愁 流水-叹惋 松:坚贞高洁 梧桐:凄凉悲伤 杜鹃鸟(子规):凄凉哀伤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吹笛、笙箫:离别之苦,乡思之情,内心孤独。
当然方法不止以上这些,比如还可结合诗歌的风格流派等因素来理解诗人的情感,还可把握形象的比喻义与象征义来分析等等,在这里可能要挂一漏万,还请诸位谅解。
三、鉴赏诗歌的语言
(一)理解诗歌的语言。
诗是语言的艺术,一个字、一个句子运用得好,绝妙异常,可以给整篇诗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理解诗歌语句的含义,要抓住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再现诗歌的形象和意境。考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给出语句,让学生去品味关键词语的妙用。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与“圆”两字妙在何处?再如06年盐城卷《渡荆门送别》第一小题:这首诗非常讲究炼字,请自选一个字加以赏析。这一小题考查考生对诗句中重点字的品味,也就是品味用词的精妙。再如06年南京市中考题考查《饮酒》一诗,题目是这样的:(1)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 的心境。(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其中第1题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类型来解答上面我们已经说过,答案很简单是恬淡心境。而第2题是一道语言品味题。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二是对诗句进行扩充性描写。这些诗句一般描写优美,考生必须借助于联想和想象的手段,从整体进行扩充描写。比如06年泰州市试题(B)“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其中题干就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诗句,考生要适当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来组织答案。如:“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二)品味诗歌的的语言特色。
不同的诗歌所体现出的语言有不同的特色,但在诗歌的创作中,一些著名的诗人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语言风格,比如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等。有关语言方面的评价关键词主要有:语言清新自然、委婉含蓄、朴实无华、风趣幽默、简洁生动、绚丽华美等。
四、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表达技巧是一含义很广泛的概念,在诗歌鉴赏中,主要应该掌握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 3
修辞方法。
(1)抒情方式:
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的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它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情感的方式,这是一种间接而储蓄的抒情方式。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托物言志。像刘禹锡的《陋室铭》,借陋室衬托自己品德的高尚。
以上三种抒情方式属于间接抒情方式。此外还有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这是一种不借助任何事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方式。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束部分,就直接抒发了作者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如上面讲到的06年成都市中考题“对尾联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 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其中的抒情方法即是直抒胸臆的方式。(2)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烘托(衬托、反衬),有以人衬人的如《秦罗敷》借“行者”“少年”的反映来烘托秦罗敷的漂亮,也可以以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用典。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用了“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来写世事变化之大,抒写作者百感交集的复杂情感。虚实。如曹操的《观沧海》。
另外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象征、比兴、以小见大、欲扬先抑、铺垫等。(3)修辞 常见的有:比喻、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双关、对偶等。
五、解答鉴赏题的注意事项:
1、紧扣题干要求来答题。问什么答什么,做到有的放矢。一定要以“字”或“词”为阅读单位,悉心揣摩,切忌以“行”为单位,粗枝大叶,无故失分。
2、过程要完整,感悟要清楚。要熟悉这类题目的一般解题思路:先揣摩诗题,再推敲词句,然后体味意境,最后明辨技巧。
6.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篇六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一)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9、词语理解。(5分)(1)①一样的颜色 ② 凭借 ③大约(大概、约)
④凄清(每词1分,共4分)
(2)C(1分)
10、(1)(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2分 其中“从流”1分,整句正确通顺1分,没有主语不扣分,有主语一定要对)
(2)看见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分 其中“斗”“蛇”1分,整句正确通顺1分,“明灭可见”译为“隐隐约约”不得分。)
11、(1)共同特征:清澈。(1分)通过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出这一特点。例子:甲文: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千丈见底”直接描写了水的清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借描写鱼和石头衬托了水的清。乙文:“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直接描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间接描写(2分能答到直接描写或间接描写一个方面,并能每文各举一个例子证明即可得2分。)(2)甲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望反”。乙文:“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答对1点2分,全对3分。)
12、(5分)(1)身在江南旅途,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2分)
(2)它写出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视野十分开阔的景象。(3分 潮水上涨 1分 视野阔2分,如“潮平”如理解为“潮水下降”本题不得分。把“江”理解为“海”扣1分)
亿库教育网
7.浅谈中考语文古诗词的鉴赏 篇七
寒假期间,同学们会重新复习、赏析、背诵我们所学过的古诗词。学习过程中,希望同学们明确目标,理清思路,掌握方法,做到“温故知新”,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明确中考古诗词赏析题的命题重点
本市中考所选古诗词主要是课本所学篇目,考查内容一般包括:作品涉及的常识的记忆,词语的理解,对内容的感知、形象和意境的感受、作品主旨和感情基调的把握、语言的品味,以及对表达技巧的认识。从题型上看,为客观题,即选择题。
二、掌握各考点的具体内容及要求
(一)常识的记忆,词语的理解
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一些古代文化、古代汉语的内容,对于这些知识,同学们需要认真积累,因为扎实的基础知识是阅读、鉴赏古诗词的重要基础。例如:“汉家大将西出师”(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汉家”,唐代诗人多以汉代唐,“汉家大将”指当时任安西节度使兼北庭都护的封常清;白居易《望月有感》中“田园寥落干戈后”,“干戈”是两种古代兵器,这里指代战争;“吊影分为千里雁”,古代以雁行比喻兄弟,兄弟千里相望,所以称“千里雁”;还有:“沙场”指战场,“角”是军中所吹号角,“秋蓬”,秋天的蓬草,比喻游子漂泊异乡,“南冠”指俘虏等。
古文化还包括节气、官职、地名等知识和一些常用的典故。这些积累对加快理解诗词内容非常重要,也是形成鉴赏能力的重要方面。
例题解析: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日行“八百里”,写出了行军速度之快;“五十弦翻塞外声”写出了军乐的雄壮。这里描绘了沙场征战的场面。
解析:“八百里”是牛的名字,不是说行军的速度。将“秋点兵”理解为“沙场征战的场面”也是错误的。
2、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登飞来峰》)诗句是说: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
解析:寻,是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塔,是夸张的手法,极言塔之高,而不是“寻找高高的塔”。
3、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句写柳,写雨后柳色很美,为本诗抑郁的色调添加了一抹亮色。
解析:上述赏析是错误的。《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从清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到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二)对内容的感知、形象和意境的感受
正确理解并鉴赏诗词,需要整体把握其内容,包括具体的人物形象、景物特点、主要事件等,并结合作家身世、写作背景,知人论世,准确记忆诗人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具体的创作背景等进一步体会、感受。我们要从诗人所描写的人、事、情中,感受诗人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完美融合,创造出的一个画面、一种氛围,感悟诗歌中对现实生活的艺术性的再现。如果作者引用典故或使用修辞,则需我们准确掌握,不可“望文生义”。
例题解析:
1、对李商隐《无题》这首诗内容及意境的分析:作者写此诗其实不在写情,而是为表达被贬谪的痛苦与郁闷。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解析:李商隐的《无题》是一首咏叹忠贞爱情的经典之作。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需要我们对作者的生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因为李商隐虽然终身潦倒,但无被贬谪的经历,所以上面的鉴赏是错误的。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洲出猎》)诗句是说诗人要在打猎过程中,展示自己高超的射术,拉满弓弦,向西北方向射去。
解析:这首词是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太守的第二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天狼”,星名。传说天狼星“主侵略”。这里借指自西北来犯的西夏军队。作者运用典故,表明他抗敌立功的雄心壮志,而非“展示自己高超的射术”。
3、“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句流露出作者抑郁不平的感慨,一个壮志难酬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解析:这句话是对的。“醉里挑灯看剑”,只六个字,却用了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词,塑造了一个英雄的形象,让我们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潜台词”,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
(三)作品主旨和感情基调的把握
每首诗都有它不同的主题,都蕴藏着不同的情感。我们读诗,要了解写作背景和社会背景,追随作者的思路,理解其写作意图。在把握和分析中,应特别注意诗人的情感是赞颂的还是批评的;是亲近的还是疏远的;是慷慨的还是委婉的;是个人的还是大家的等等。
例题解析:
1、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词人听说双溪景色还不错,游赏心切,打算去双溪泛舟,欣赏美景。
解析:李清照《武陵春》是她寄居浙江金华时所写。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词的上阕侧重从外在的行为形象具体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下阕一转,另辟蹊径,写到:“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词人也曾产生了去泛舟的念头,但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办法。“也拟”和下句“只恐双溪舴艋舟”中“只恐”等虚字把词人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了出来。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的悲凉、压抑感,在无尽的时空面前的渺小、孤独感。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点是直抒胸臆。
解析:赏析是正确的。《登幽州台歌》是陈子昂跟随武攸宜北征契丹时所作。陈子昂在武攸宜幕中参谋军事,屡有建议,均不被采纳,失意郁闷,因登幽州台,写下此诗。其中“古人”“来者”分别指像燕昭王那样能礼贤下士的古代明君和后来的贤明君主。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又从天地入手,表达孤独、寂寞、凄凉之情。全诗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3、主观臆断,无中生有
例、对刘禹锡《秋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A、第一句使人们联想到从古到今众多“悲秋”的名句名篇,给人以一种厚重的沧桑之感。
B、从古到今文人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寥,这是因为他们只看到秋天天气肃杀,而作者却看到了秋天正是喜获丰收的美好季节。
C、第三句中的一个“排”字,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这正是诗人虽遭贬抑,却决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D、诗的后三句,显示出乐观向上,气冲霄汉的豪迈气概和开阔雄健、明净爽朗的意境。
解析:本诗写诗人对秋天秋高气爽的独特感受,没有“看到了秋天正是喜获丰收的美好季节”。答案选B。
4、把实指性内容理解为作者的写作意图
例、“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这两句的`意图是赞美梅花坚贞不渝的高尚品格。
解析:本词作者托物咏怀,表明作者坚守节操、至死不变,而非为了赞美梅花。
5、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
例、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诗经·君子于役》)诗句细腻地表达了思夫之妇对丈夫没有归期的无奈,只盼望他在外面不受饥渴。表现了思妇对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现状的理解。
解析:诗中思妇将无奈的思念化作对丈夫深情的祝愿,并非是她对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现状的理解。“苟无饥渴”是她在无奈中的寄托。当时社会战争频仍,徭役繁重,丁壮被迫长期在外从事征役,不能跟家人团聚,民不聊生,人民对此极为不满。《君子于役》抒发了他们对统治阶级的怨恨及内心的悲伤。这首诗歌风格细腻委婉,诗中没有一个“怨”字,而句句写的都是“怨”。
热身训练
1、对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A、“亲射虎,看孙郎”一句巧妙运用典故,表现诗人昂扬的斗志和极高的兴致,使出猎场面达到高潮。
B、“酒酣胸胆尚开张”一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酒酣”承接上片记叙出猎盛况,猎后开怀畅饮;“胸胆尚开张”启下,引出作者希望御侮守边、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作者再次运用典故,以冯唐自比,表现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
D、“会挽雕弓如满月”中的一个“会”字,表达出作者对自己的愿望定能实现充满信心。
2、对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3、对李白《渡荆门送别》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山随平野尽”描绘的景象,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势来。
B、“江入大荒流”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夸张和想象,写出了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D、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4、对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A、诗的首联写洞庭湖,极开朗、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B、诗的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实写湖。前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而后句的“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
C、诗的尾联的“垂钓者”是眼前实景,洞庭湖边有许多垂杆钓鱼的人,指闲居的隐士。
D、全诗描绘了一幅境界宏阔的洞庭秋景图,借景抒情,委婉地表达了求张丞相引荐积极出仕的愿望。
5、对陶渊明《饮酒》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A、此诗歌颂了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突出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
B、“心远地自偏”具有哲理性:环境的偏僻幽静能使人心境恬淡静谧。
C、“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见”字,精妙地表达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之意。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参考答案
8.中考课外古诗鉴赏(教师版) 篇八
关键字词所表达的含义是否与中心及写作意图相悖。
整句表达的意象含义是否正确,与中心是否相反,律诗中颔联、颈联有无颠倒
整首诗的意思、所抒发的感情
使至塞上(唐王维)
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的经历。
“单车欲问边”,写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烟”正能状其神韵。“孤烟”后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圆”“直”用得逼真传神,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
1.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赏析:首尾两联叙事。颔联:借景抒情,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归雁”是北归的雁,雁往北归,是归家;自己也往北去,与雁同行,却是离家。表达内心的寂寞伤感(被排挤出朝庭的伤感和怨愤)。(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颈联所表现的美景)颈联写景: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映,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好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图!
练习:①、赏析诗中的名句(或描述诗中的名句)
②、谈谈此诗与《汉江临眺》的意境或风格的区别。
2.无题 ?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9.中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篇九
南充市嘉陵区世阳中学 陈晓清
历年高考古诗词鉴赏(8分),考生失分严重,得分率低,而各地中考的古诗词鉴赏(3~5分),也是学生的难点,表现在对诗歌的题材、主题、写法没有明确的思路,答题时没有鉴赏的步骤,语言组织混乱。根据全国各地中考诗词鉴赏的要求,归纳鉴赏四步法。
一 抓修辞
古诗词奖赏中的修辞,最多的当算比喻、拟人、用典、对比了。
1、比喻
是为了表现所咏之物在某一方面的特征,以达到生动形象的目的。
答题格式: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什么在哪一方面的特征。
举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运用比喻的修辞,诗人把民族危亡比作“风中絮”,把个人的人生坎坷比作“雨打萍“,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危亡的忧虑及个人身世的感慨。
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运用比喻的修辞,诗人以“病树、沉舟“自比,既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又揭示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深刻哲理。
2、用典
诗人运用典故,大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愿望,观点,或起作借古讽今的效果。举例: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人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重用,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又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运用“闻笛赋“、”烂柯人“德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既有见到老朋友的欣喜,也有被贬久远的怨恨。
3、夸张:
运用夸张的修辞,是为了突出表现事物在某一方面的突出特点。举例: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蒸“、“撼”突出表现了洞庭湖雾气蒸腾,波涛汹涌,声势浩大的特点。
又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一个“割“字,突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遮天蔽日的景象。再如:烽火连三与,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诅咒,同时也由于安史之乱导致的诗人妻离子散,家书的宝贵,对家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化无形为有形,表达了诗人国破家亡,丈夫早逝的深重哀愁。.........
4、拟人
诗歌中的拟人修辞往往和作者的抒情相结合,传达诗人的情感,或触景生情,或寄情于景,以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
举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融情于景,以“花溅泪”、“鸟惊心”来表达自己忧国思家的情感。
又如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请对“芙蓉向脸两边开”作点赏析。
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表现了花也有情,朝向采莲女争相开放,似与采莲女争艳的情景。
二、抓关键的动词(即“诗眼”)
一首诗歌中,往往就是几个字或某一个字最具有表现力,通常把这些字叫做“诗眼”。动词的答题格式:某字,生动具体的表现了什么在某一方面的什么特点。如: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赏析“见“字的妙处。
一个“见“字,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具体的表现了秋风萧瑟,落叶遍地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
又如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锁“在本诗中意为”笼罩“,生动的表现了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以及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凄凉、忧伤之情。
再如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请对诗歌中加点的字作点赏析。诗中“朝、夕“从时间上对比,表现了时间之短,”奏“表现诗人忧国情怀,”贬“表现朝廷昏庸。诗人仅仅以四字,两相对照,表达了诗人对获罪被贬之快的忧愤。
三、抓写法(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一个大概念,既包含修辞,也包括表达方式。除此之外,古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借史抒怀、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事喻理、化静为动、以动衬静、虚实相生、想象、联想、对比、象征等。
举例: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常建《题后山寺破产预案》)诗人运用以动衬静的写法,表现了禅院的幽深寂静。又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诗人运用化静为动的写法,用一个“随”字展现了山势的变化过程,突出了画面的空间感;一个“入”字,表现了长江的波涛汹涌,突出了画面的流动感。又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一幅大海吞吐日月、包含星汉的壮阔场面。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一统天下的远大抱负。再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诗人触景生情,由眼前的春景,引发对往昔的回忆,抒发了诗人伤春惜时之感。再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诗人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和坚贞的民族气节。
四、抓诗人的情感、态度,抓诗歌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言为心声“,“诗言志”。诗歌总是作者有感而发,有抒发离愁别恨的闺怨诗(如温庭筠的《望江南》);有表达报国无门的忧愤的(如辛弃疾的《为陈同肤赋壮词》);有通过描写边塞雄浑奇异风光来表达为国建功、忧国思家的矛盾心里的,如范仲淹的《渔家傲》;有借描写山水田园风光来表达自己归隐后的闲适的(如王维的山水诗,陶渊明孟浩然的田园诗);有借历史来表达自己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如杜牧的大部分咏史抒怀诗),也有借历史事件或历史遗迹来揭示现实社会的(如张养浩的散曲)等等。在鉴赏古诗词时,弄清楚诗歌的题材,要紧扣主题答题作答。举例: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诗人希望总会有一天,登上泰山,表现了诗人远大的抱负和登高望远的豪迈气概。又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
运用对比,揭示了在封建社会里,无论朝代的兴衰,受苦受难的总是百姓这一社会现实,表现了作者对百姓悲惨命运的深刻同情。
【中考课外古诗鉴赏(教师版)】推荐阅读:
课外古诗词补充06-08
初中课外古诗词大全09-02
高中优秀课外古诗词10-02
课外古诗文名句集锦10-18
高考必背课外古诗词09-12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文疑文06-30
中考散文题鉴赏07-14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课外阅读伴随学生成长_人教版新课标10-12
中考古诗文名句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