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艺术成长之路作文

2024-09-30

我的艺术成长之路作文(精选8篇)

1.我的艺术成长之路作文 篇一

“呜呜呜。”随着几声清脆的哭声,我来到了这个美丽的世界。我一出生,护士就用水把我洗干净。放进了保温箱里。保温箱里的空气很充足,也很暖和。像在妈妈的怀里一样。在它温柔的爱抚下,我睡着了。

大概过了几天的时间吧,爸爸妈妈把我接回家了。家里的一切的东西都让我感觉新奇、陌生。窗户外的阳光透射进来,窗边的百合花散发着淡淡的香气,花瓣反射着阳光,神秘极了!在这么美的环境里,赶快睡吧。

春离夏至,斗转星移。5年过去了,我已结束了孩提时代的顽皮与无知。上起了小学1年级。回首再望,孩提时代曾有的那么多顽皮,早已不复存在,接替的便是对学习的渴望和所有女孩子必须具备的文静和高雅。可是,文静和高雅却从来没有光顾过我。我不以为然,天天带着男孩子一样的淘气与同学交往。同学们也待我很是友好。

在株洲上了一学期,我和爸爸妈妈便一起搬家搬到了长沙。在香樟小学上学。那时,班主任姓谭,叫谭铃。40多岁,看起来像20多岁。人很温柔,我们也都很喜欢她。我在谭老师的班上一直上到3年级上。在这期间,我结交了许多好朋友,有胡倩玉、曾琪雅、易子钰等。3年级下学期,许多同学连同我都转到了现在读的德馨园小学6班。我们6班的班主任姓罗,叫罗新灿。对同学们比较严厉,但是我知道她是为了我们的将来。我们就像娇嫩的花朵,而罗老师、谭老师就像辛勤的园丁,为了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更早、更艳丽的绽放辛勤的劳作。

时常仰望星空,想想儿时的伙伴,那时的日子多么美好!

2.我的艺术成长之路作文 篇二

我怀旧, 并不是简单回忆过去, 而是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回想自己的人生, 也许是成功之途, 摸到一些规律;二是这些, 对立志成材的青年教师或许有点帮助与启发。这正是我写此文的缘由。

再来说说题目, 为何起《路·露·录》?“路”即道路, 写我走过的从教之路;“露”乃点滴之意, 截取路途中数个关键点;“录”, 就是把以上的内容如实地记录下来, 像个回忆录。

从何时说起?还是从我上小学开始吧!

50年代, 影剧———伴我机缘

1949年,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 不到7岁的我进入了北平 (即北京) 崇文区穆德小学读书, 1955年7月毕业。那是一所回族学校, 由著名京剧演员马连良先生等人捐助的私立学校。

一转眼, 我已上到五年级了, 学习成绩不错, 是第一批少先队员, 后来还担任了中队委, 曾经有两次到怀仁堂为首长和国际会议献花。

由于我的童声很好, 有幸参加了区小学生朗诵比赛, 以一首儿童诗《也许》获得了一等奖, 接着, 又被推选参加了市朗诵比赛, 虽然没有获得最高奖, 但机遇却来临了。一天, 学校通知我到西单六部口当时北京教育局所在地开会, 会场中央围坐着几位专家, 除了我以外, 还有十来个小学生。主持人让我们每人朗诵一首诗, 当时并不知目的, 朗诵完就回家了。等到第三天, 通知又来了, 仍然到六部口去, 这次只有四个小朋友, 其中包括我。主持人开门见山说:“长春电影制片厂要选孩子配音演员, 为苏联儿童影片主角配音, 你们四个被选上了。”我恍然大悟。原来, 这些专家是电影厂的, 来北京听市朗诵比赛, 特地选人的。我当时又惊又喜, 拍电影与我结缘了。

就这样, 我第一次乘上火车, 远离家乡到了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厂, 为苏联儿童影片《河上灯火》主角之一———季玛沙配音, 度过了整整21天, 一切都是那么新鲜。

回来后, 机缘接踵而来, 北京电影制片厂邀我为中法合拍的《风筝》中的法国角色配音, 中央记录电影制片厂邀我拍摄短剧《钟》, 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儿节目多次录音, 曾与孙敬修爷爷合作过。之后,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立了少年广播剧团, 我成为了首批团员, 每周都要去复兴门外排练节目, 还经常演出, 记得最清楚的是, 排演了一出儿童剧《可怕的梦》, 我担任三个主角之一, 以模拟梦的剧情教育一个丢三落四的孩子。曾到“人民剧场”公演, 还有幸在全国政协礼堂为中央领导表演。由于我的努力, 在1957年六一儿童节, 剧团评奖, 我获得一等奖, 奖品由自己选择, 在当时很丰厚, 一本集邮册、一副乒乓球拍、数本书。这份忙碌的业余生活, 一直到上高二才停止。

60年代, 教师———半路结趣

要认准一个职业“饭碗”———我偶然当上了教师

1961年, 我从北京49中高中毕业, 当年就参加了高考, 喜欢的是理工, 并不是文科, 考入了吉林化工学院化工机械系, 到了大学, 不知怎的, 身体复检不合格, 只好退学。

我当时的想法, 既然没有机会上大学, 就要有职业, 就要有“饭碗”, 自己挣钱, 这是人之常情。年已18岁, 迈入成人行列, 人生进入另一个关口, 该独立生活了, 不能靠父母养活一辈子, 还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另一个原因, 我的父母是养父母, 亲生父母在西安, 在我出生不久, 由于家庭贫困, 生育子女太多, 而且前面的男孩均夭折, 迷信的说法只要把我送人, 就能保住后面的男孩。可巧, 我生母的妹妹没有孩子, 就这样一拍即合, 就把我过继给了“老姨”, 即养母, 来到了北京。要有个职业的“饭碗”就更迫切了。

那时, 国家包分配, 不会没职业。不久, 工作下来了, 1961年底被分配到北京崇文区上头条小学, 于是在没有选择余地、没有任何准备、没有专业培训、对教师工作无了解, 也谈不上有无兴趣的情况下, 偶然当上了一名小学教师。那时教师行业地位低下, 有句流行话“家有三斗粮, 不当孩子王”, 俗称“臭老九”。特别是男孩子当小学老师, 更让人看不起。但是, 有了职业的“饭碗”, 每个月有37块钱的收入, 也可以了。

我就是这样, 半路与教师结缘, 一结就是几十年, 我的简历很简单, 就是在北京崇文区上头条小学工作16年, 到北京崇文区教育研究中心做教研工作26年, 直至退休。如此简单, 由于一切听从党的召唤的原则, 党指向哪里, 就在哪里安家的思想, 说明我对职业的态度是专一的, 没有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想法, 为了饭碗需要职业, 可职业不是为了饭碗。我坚信行行可以出状元。真是人有不测风云, 由于我拼力工作, 只干了两年, 就因为突然吐血, 患了肺结核, 一住就住了一年医院, 可巧, 1964年国家要给老师涨工资, 就因为我超过连续6个月病假, 不能涨, 结果与同教龄的老师总差一级, 干职业却让我的饭碗变小了, 真是一步赶不上, 步步赶不上, 将近20年还是37元的工资, 直至80年代评职称, 我才赶上。即便这样, 我也不想跳槽, 要认准一个职业“饭碗”不动摇, 这就是敬业。百般诱惑甘清贫, 敬业志坚不动摇。

在工作中找兴趣———几次内部的调动

虽然我认准一个职业“饭碗”不动摇, 但领导决定的内部小调动, 也是经常发生的。拒绝吗?不可能;谢绝吗?不可取;消极怠工吗?不应该;怎么办?60年代, 全国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廖初江有一句话, 对我启发很大———“不能从兴趣中找工作, 要从工作中找兴趣。”干一行, 就要钻一行, 干好一行, 当成事业、专业去完成。刚开始校领导, 对我不了解, 安排教地理、历史副课, 质量要求不高。

经过一段考察, 校领导觉得我认真负责, 就调任毕业班, 教六年级数学, 这可是个重要任务。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特别是分数应用题的难点, 我做教具、搞比较、摸规律、拟练习、印篇子, 学生成绩有提升。为了集中精力研究数学, 工作中的兴趣促使我大胆提出新方案, 当时学校六年级有三个班, 按常规, 每个老师包班, 既教语文又教数学, 兼班主任, 为了便于钻研教学, 提高质量, 我提出一个人教三个班数学的要求, 不当班主任, 每天3节课, 一个教学内容连续教3次, 可以越教越熟、越教越好, 而且课表安排, 三个班轮流上最好的第3节。熟能生巧、巧能生华, 华能生趣。

正在我兴致勃勃之时, 领导看我有培养前途, 调我担任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 又一次内部调动, 必须扔下喜欢的数学, 拾起不熟悉的教育, 怎么办?从工作中找兴趣的原则引领我投入新的工作岗位。少先队大队工作范围涉及全校, 活动时间在课间、课余、假日, 我边摸索边研究, 慢慢地找到了门路。成立了学校文工团, 包括鼓号队、文艺队、红领巾广播站、板报组、幻灯组;定期组织大队活动, 没有钱, 自己做;不会, 自己学;有困难, 想办法。搞得红红火火。有几件事印象深刻:

●文艺队六一要演出《大刀舞》, 没有道具大刀, 我就当起了木匠, 用钢丝锯切割三合板, 做出刀形, 漆上便宜的银粉, 用粗铁丝弯成圈, 系上红绸条, 做出了20把大刀。

●文艺队演出没有伴奏, 我就利用周日, 借学校仅有的一台小手风琴, 买了一本初学手风琴手册, 苦练, 终于能伴奏了。还排练了几个小节目, 假期到街道、旅馆义务演出。

●学校有台幻灯机和一些幻灯片, 长期闲置, 可放映要专室, 需屏幕要遮挡, 很不方便, 于是我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如果能到教室里放映就好了。困难最怕有心人, 终于想出了办法。我做了一个小型暗箱, 屏幕是毛玻璃, 成立了幻灯组, 利用课间操时间到各教室轮流放映, 受到欢迎。

由于我的努力, 当年就被评为区优秀辅导员。这样干了3年, 刚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又一次调动来临了, 改教语文, 这又是个新任务, 于是在语文教学中去探询新的兴趣点。

我做第一节公开观摩课

我上的第一节公开观摩课, 使我与语文结趣更牢了, 可称教师人生的第一个里程碑。那时, 北京第一师范学校地处崇文区, 师范生到我所在的南昌路地区 (当时是地区街道办学) 实习, 要听一节公开课。带队的师范教师是刘德彰 (后也评为特级教师) , 为了提高质量, 要选做课教师, 进行了两轮的选拔, 第一轮每校出一名共10名做课, 选出了3位, 其中有我, 第二轮3人再做课, 最后决定由我做观摩课, 这对我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也是难得的机遇, 真是又兴奋又忐忑, 又有压力又有动力。于是, 用上全部的精力, 做着准备。那时, 语文教学受政治思想第一,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 必须上“毛泽东思想统帅文化课”, 每节都要围绕一条毛主席语录进行教学。我执教的是一篇歌颂英雄的文章———《金训华》, 写的是在他与洪水搏斗勇救群众, 光荣牺牲的事迹, 要突出毛主席语录“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公开课在兴隆街一个礼堂进行, 有近200人听课, 这场面又是一个难得的锻炼, 紧张伴随着努力, 现在我还清清楚楚地记得, 我抓住课文金训华的三次“打、拱、冲”的分析, 一勇二搏三舍, 博得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由此, 我做公开课、接待课的机会逐渐多起来。更增添了教学的自信。

对于一名教师来说, 第一次公开课应是提升的催化点。公开课属于非常态课, 除了对别人是学习, 对领导是督导以外, 对自己的提高极有好处:一是有压力, 人无压力轻飘飘, 压力易转化为动力。二是有目标, 拿出自己最大的水平、精力、时间, 精心备课。三是有参谋, 为了达到公开课的效果, 往往有专家、同事主动帮助, 出主意, 这是提升的好时机。四是有试讲, 反复推敲, 过程大有裨益。五是有听众, 当众上课, 见世面。六是有反馈, 课后, 听课者评议, 促进自己反思。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因此, 紧紧抓住公开课的机会, 催化教学基本功的提高。

70年代, 借调———塞翁失马

70年代初, 正当事业蒸蒸日上, 一个突如其来的调动, 打乱了我语文教学的道路。那时, 小学属地区街道管理, 所属的南昌路街道缺乏干部, 领导决定, 把我借调到街道政治组, 负责宣传工作。这就使刚刚建立兴致的语文教学中断了, 心里并不乐意去, 但服从分配的原则, 只好硬着头皮上任, 一干就是两年。

1976年, 粉碎了四人帮, 人人喜扬扬。拨乱反正使教育事业走上了正轨, 由街道办学回归到区教育局管理, 为了加强教学质量, 准备成立区教研室, 教研员从各街道借调教师中选, 我自然被选中了, 当然高兴极了, 我又可以重操喜欢的语文教学。当时, 崇文区教研室创建, 就设在教育局里合属办公, 只有4个人, 语文数学教研员各两人, 我负责全区的语文教学, 开始了既熟悉又生疏的教研工作。

80年代, 教研、课题——如虎添翼

80年代, 是教育事业走向正规的好时期。自从担任语文教研后, 我的视野开阔了, 接触的是全区56所小学的领导、教师, 全市教研同行, 甚至国家级教育科研专家。服务对象已不是一个班的学生, 而是全区语文教师。主要任务是通过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水平, 提高教学质量。可称既熟悉又生疏。

我第一个科研课题

教育科研上马了, 注入了新的动力。祖国农业创造了联产承包责任制, 焕发了农民极大的生产积极性, 这对我是个很大的启发。有了明确的教学责任目标, 师生也会努力完成, 提高教学效率。于是, 我1981年申报了、主持了区八五科研课题———语文教学责任制, 也是我第一个科研课题。首先在体育馆路小学进行实验, 从课堂教学入手, 创建了每节“责任课”的模式:确定责任———明确责任———落实责任———验收责任。使老师上课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取得了较好效果, 受到学校、领导的肯定, 《北京日报》曾两次报道消息, 接踵引来全国各地的教育同行的来访学习, 我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与鼓励。实验学校也扩大到4校、8校、12校、24校、28校, 接着逐渐扩展研究, 借鉴了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 构建了“教学责任序列化———课堂教学最优化———教学管理科学化”的整体框架, 形成了语文教学责任一条龙。获得区八五科研课题成果一等奖。《教学月刊》连续发表此课题论文。

我主持的第一个课题———语文教学责任制, 受到基层如此的欢迎, 取得预想不到的成绩, 出乎我的预料。这是为什么呢?现在分析起来, 原因有三:一是此课题顺应了当时“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减轻学生负担”的市级18字方针的导向。二是找到了解决语文教学“教学目标盲目、课堂教学低效、教学管理忙乱”的弊病。三是课堂教学的操作性强, 本着“明确、落实、验收、高效”的原则, 教师易掌握。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才是“不简单”。

90年代初, 科研、专著——我参加的第一个国家级科研课题

90年代初, 在一次市的研讨会上, 我认识了中央教科所的研究员潘自由教授, 他正要主持研究“小学语文学法指导实验研究”, “九·五”国家级重点科研课题, 听了他的介绍, 颇受启发。我深感到学习策略的何等重要。此课题似乎点燃了一盏明灯, 找到了学会与会学结合的突破口。我立即申报, 我区成为此课题的首批实验区, 组织了本区的骨干实验队伍。并与北京市教研部小语室联系, 联络各区县, 成立了北京市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研究会, 开展专题研讨活动。从此, 我跟着潘老师开始了长达5年的研究, 成为核心组成员, 并担任实验教材编委, 主编了第9册语文教材, 结识了全国许多志士同仁。先后参加了多次年会, 我指导的实验教师:陈培荣、逄静、扬慧、王文丽、刘艳君, 他们做的学法指导课多次荣获全国一等奖。

为了指导实验, 强化、优化学法指导, 系统整理, 我撰写了多篇学法论文, 归纳出“学法”的六个特征 (科学性、目标性、程序性、功效性、独立性、层次性) 。摸索出备学法的三要素 (学法目标、学法操作步骤, 学法指导措施) 。探索出“导法、悟法、用法、选法”四个教学环节。总结了课堂上的学生悟学法的六种方式 (回顾法、点拨法、追问法、交流法、尝试法、发现法) 用学法的两点操作 (选择用学法的例子必须具备学法的同一性和语言情境的不同性;教师在指导时要放心、要放手) 。创设了学习策略四部曲 (有学法———异学法———优学法———创学法) 。并将这些成果结合学生具体能力, 主编了一本有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生语文学习方法》一书。这些对语文教学效果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为学生持续发展找到了课堂操作策略。

这段科研历程与成果, 使我对创新有了切身的体验, 要敢于、善于创新, 必须具备以下的素养:一是把握时代的脉搏。跨世纪人才的五大支柱之一即是“学会学习”, 是可持续发展的一把钥匙。叶圣陶先生期待的“教是达到不需要教”境界的实现, 正是靠“学会学习”搭桥。给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给金子不如教点金术, 赠猎物不如送猎枪, 这些脍炙人口的格言, 蕴涵的举一能反三的哲理。学法指导顺应了时代的方向。脱离了时代的需要, 所谓的创新就失去了光彩。二是冲破现状的束缚。创新具有改变的性质, 创新必须切中现状弊端。我深入教学一线, 大量听课, 调查现状, 发现语文教学低效, 普遍存在三个问题:1重教轻学。2重结果轻过程。3重个别轻一般规律。而学法指导正是冲破现状束缚的突破口。三是找到解决的钥匙。方向确定了, 现状要突破, 可现状怎么突破过河呢, 必须解决桥和船。所以, 我用大量时间精力, 提出了上面的许多教学操作策略。四是具有坚持不懈的毅力。任何创新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冲破荆棘丛生, 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我认为:搞研究需要三劲。没有钻劲, 就深不了;没有拼劲, 就干不了;没有韧劲, 就做不好。掌握三劲的动力缘于对事业的热爱, 对教学的喜爱, 对研究的挚爱。那时, 我已担任崇文区教育研究中心小学教研室主任, 虽然行政事物很多, 家庭负担很重, 上有80多岁的父母, 下有两个上学的孩子, 但我始终没有丢掉专业, 经常是“上班干事务, 下班钻业务, 抽空操家务。”

90年代中, 评特、带徒———我当上了特级教师

1994年, 市政府决定要评定特级教师, 程序是采取市里给区定额, 市级下达参考名单, 与区级推荐相结合的办法, 最后由市评委会评选, 市政府批准。由于我的多年努力, 是1988年首批小学中的中学高级教师, 申报材料丰富, 以及在市里有一定的知名度, 市级下达参考的名单有我, 区级推荐名单中我被排在第一号。我当时感觉是水到渠成。不久, 经过市特级教师评选委员会评定, 市政府批准, 1994年9月20日正式公布我被评为北京特级教师, 并于9月26日下午3点,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北京市中小学特级教师颁证大会”。北京市的领导、市教委的领导亲自到会, 老特级教师也来祝贺。我清清楚楚记得, 是市常委王大明为我颁发的证书。51岁的我登上了人生一个新的高度。

我评上了特级教师, 当然高兴了, 但另一种心情却占了上风, 总觉得这称号沉甸甸的, 是新的压力。我感到“特级教师”称号包含着多层含义:一是光荣的称号。二是学科带头的重任。位置有了变化, 不仅自己要走在前, 还要带动大家一起走。三是继续钻研的号角。它不是终点, 应是新的起点。四是严于律己的警钟。有句成语“高处不胜寒”, 它有四点内涵:你站在最高处, 风口浪尖, 稍不站稳, 就会跌下山谷;你站在最高处, 最易高傲, 一览众山小, 飘飘然;你站在最高处, 别人仰视, 你最容易脱离群众;你站在最高处, 众目睽睽, 时刻注意你的一言一行, 稍一出错, 不仅造成不良影响, 而且会扩展到对“特级教师”称号的公信度。所以, 我必须谦虚谨慎, 戒骄戒躁。时刻以“越是饱满的稻穗, 它的头和腰就越是弯着的”这句话敲警钟。要加倍努力, 不负众望, 做到名副其实, 响当当的“特级教师”,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51岁后的路怎么走……

培养青年, 责无旁贷

当上了“特级教师”, 任务有了明显的变化, 除了个人继续发展外, 重点是带青年教师, “特级教师”的光环必须为培养教师发光发热, 一花独放不是春, 万紫千红春满园。

这种认识, 不光是自己的理解, 也是各级领导对自己的新要求。崇文区教育局为了培养骨干教师, 打造名师, 决定由特级教师带徒弟的办法培养, 双向选择我决策成立了4个“导师团”, 我任语文导师团团长, 负责语文学科骨干教师的梯队建设, 这个机制, 对崇文区教师队伍建设起了意义深远的作用。骨干教师的培养分4个梯队, 按苗子、徒弟、研习生、高研生, 每个梯队都有标准, 有不同层次的导师, 两年评选一次, 定期升降。

那时, 我带培的青年教师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名正言顺的正式拜师的徒弟, 到2007年为止, 先后共有12人, 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 都有不小的成就, 我看到他们的迅速成长, 很欣慰。

带培的青年教师另一部分就更多了, 作为区教研部主任的我, 不能有亲疏之分, 只要是国、市、区的重大教学任务, 不管是不是徒弟, 是不是本区的, 是不是本市的, 不管是派下来的, 还是找上门的, 都要尽心、精心。只要时间安排开, 来者不拒。培养的内容多为备课、听课、评课、赛课、讲座、改稿。

印象最深的是指导教师参加全国、全市教学大赛。1997年全国小语会要举办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 每个省只能派一名选手参赛, 为了推选参赛教师, 北京市提前举办了阅读教学大赛, 每个区也只有一名选手, 由此, 1996年崇文区也提前进行了选拔赛, 选出了培新小学佟旌老师去市里比赛。我作为主要负责她的指导教师, 经过多次备课, 赛的课———《登山》, 荣获全市一等奖第一名, 自然就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大赛。这次, 我又是主要负责她的指导教师, 赛的课是《美丽的小兴安岭》, 在市教研室的大力帮助下, 我与佟旌老师备课、试讲、修改, 精益求精, 几个月竟有21次之多, 其中有一天奋战到凌晨一点, 当佟旌老师的爱人深夜接她时, 开玩笑地说:“就40分钟的课, 几个月还没说完呀!”, 功夫不负有心人, 最终在马鞍山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小语会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还有一次, 我负责指导徒弟王文丽老师参加市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的备课。参赛的课文是《五彩池》, 怎样才能既品词品句、又训练学生运用语言, 夯实基础, 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呢?我带领老师们反复研究, 寻找结合点, 终于在板书上取得了突破:在孩子们分别品读了“水池”“池水”和“池底”的美丽之后, 教师利用总结全文的契机, 与学生合作, 巧妙地将板书中的词语连成一首诗: (括号里的字由学生填)

水池无数 (尽) 铺展

形异大小 (有) 深浅

池水多彩 (又) 多变

池底石笋 (真) 壮观

(感受) 瑰丽 (须) 晴天

这一设计既帮助学生疏理了全文, 感受了大自然之美, 又让学生活用了浯言, 体味到了语言的诗韵之美。试讲后, 正在大家为此设计暗暗欣赏的时候, 我又提出:学文要为学生的思维留有更大创新空间, 尽可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运用语言的乐趣。于是, 又增加了绚丽的一笔。即学生小组合作, 为诗再加上最后一句。在市教学大赛的会场上, 当学生迸发出“五彩瑶池在人间”“原来瑶池不在天”“藏龙山上显奇观”“还得站在高处看”等充满创意与激情的语句时, 所有听课教师为此设计拍案叫绝。王文丽老师在这届市青年教师教学大赛荣获唯一的特等奖。我看到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从内心感到幸福。就在王文丽老师捧起了特等奖的证书的当天下午, 我又感到了崇文小学讲座, 由于劳累过度, 突然大腿不听使唤了, 急诊判定得了脑血栓, 病倒了。经过几个月的治疗, 慢慢恢复了, 又开始了工作。

教育事业的发展, 需要教师代代相传, 培养青年是时代的要求。我有这样的认识:“青年是祖国的未来, 长江后浪推前浪, 这是趋势, 长江后浪超前浪, 这是必然, 长江前浪帮后浪, 这是责任。”有了这样的思考, 我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就有了动力, 就会尽心尽力。

如今, 找上门备课的青年教师越来越多, 很多都是慕名而来。我经常想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都来找我呢?就是因为是特级教师吗?”慢慢地, 从教师们的言谈话语中渐渐悟出了原因。他们说:“跟赵老师备课, 几句话就顿开茅塞。”“和赵老师备课, 不紧张, 很轻松。”“赵老师的点子多, 是点子公司。”“与赵老师备课, 收获很大, 真有用。”“赵老师设计的环节, 老师们都说是亮点。”“他是获奖专业户。”当然, 这些都有些言过其实, 夸大的赞誉, 但也从中过滤出一些我与青年备课的态度与方法。1.有“四心”的态度。真心培养、耐心帮助、精心指导、关心成长。崇文区教研中心白瑞祥主任曾赋诗:“乐于奉献淡泊名利, 提携后生关爱徒弟, 青年幼苗精心护理, 热心助人甘为人梯。”2.把握教学方向, 体现新理念。3.准确钻研教材。4.在互动中评备, 在询问中备, 在研讨中备, 在需要处备。

21世纪初, 思想、编材、讲学———迈进新台阶“教学思想研讨会”的召开

2001年, 崇文区教育局决定召开“特级教师赵景瑞教学思想研讨会”, 意在总结我的语文教学思想, 鼓励教师上进, 终身从教。对我来说, 要把40年教学、教研经验再上台阶, 提升到思想的高度, 这又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于是, 开始为研讨会做四项准备:一是做一节观摩课《语言的魅力》;二是撰写一本体现教学思想的书;三是会上做一个讲座;四是由区电教馆为我录制一个短片。2001年4月26日上午, 在崇文区教育局礼堂召开了“特级教师赵景瑞教学思想研讨会”。亲临大会的有市教育局汤世雄副局长、北京小语会李春旺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的教授, 北京教科所副所长, 著名特级教师叶多嘉、张光缨、杨丽娜、娄湘声, 区教育局王贵良、刘永胜局长, 以及各区县教师代表共200多人出席。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为我的文集《事业·科学·艺术》题词“执著地追求, 不停地攀登, 丰富地积累, 智慧的结晶”,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的题词是:“把教学研究作为一项事业, 终生为之奋斗;把教学研究作为一门科学, 不断探索规律;把教学研究作为一种艺术, 追求完美境界。”国家心理所博士生导师张梅玲特意写了贺词。会议由区教育局党委书记李君华主持。会议隆重而热烈, 除了我做课、讲座, 领导、专家发言外, 最使我感动的是, 9个出席会议的徒弟上台鲜花, 而且每个人都以一件生动事例, 深情地讲了我对她们的培养。俗话说, 男人有泪不轻弹, 可当时我也禁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最后, 我发表了感言:

我的感谢、感想、感悟

也许您这样讲:你是蜡烛。

照亮了别人, 燃烧着自己。

我知道:我的光亮微不足道。

是您奉献能源, 给我火种。

也许您这样讲:你已到了高峰。

在语文教学上有一套啦!

我知道:我是山上一棵草, 不是我高, 是山高。

也许您这样讲:你是勤奋的园丁。

成果累累, 成绩显著。

我知道:不为事业耕耘的园丁, 无能无用。

也许您这样讲:你是梯子。

让青年教师在你肩上攀登。

我知道:没有沃土支撑, 梯子怎立住?

也许您这样讲:你是浪头。

在浩瀚的教海中畅游。

我知道:看长江后浪超前浪, 这是必然。促长江后浪接前浪, 是责任。

也许您这样讲:你今天划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我知道:句号后, 还有个省略号。

经过召开研讨会, 总结我的教学经验的实践, 梳理出我对语文教学的某些观点, 称不称得上是教学思想, 不好说。但却是自己几十年的实践结晶。归纳起来, 有以下几条:1.教文要育人, 作文学做人。2.学语文是生活, 生活中有语文3.语言要训练, 语言需交际。4.“教材观”的三部曲———看透、吃透、用透。5.让学生主动学, 启学生创造学。6.读写双向结合, 读写益彰双赢。7.重视学习结果, 更应关注学习过程。

经过召开研讨会, 我对教学思想如何才能形成, 有了初步的轮廓。拿出来, 供立志成材的中青年教师参考。1.体现方向性。2.普遍规律性。3.具有独特性。4.专题系统性。5.教学操作性。6.实践有效性。

2001年, 编教材———涉足新域

2001年7月, 国家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 这是语文界一件大事。北京市为了贯彻新课标精神, 要新编小语教材。市教育局决定我参加编写, 成为8个编著者之一。这样又涉足了一个新领域, 有人说:“编教材这条船不好上, 也上不好, 还下不来。”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光荣与辛劳并肩。

从第一册编起, 滚雪球似的往上编, 为了敢上学生使用, 都有限定的时间表, 每册教材编写程序是:定标———选文———定生字———研练习题设计———送审———根据审查意见修改———打印电子稿———3次校对———出版。每册每人主负责一个单元, 除此之外, 还要编写配套的练习册、教学参考、自读课本。每册教材都要经过多次集体研讨, 有时为了一个练习题的设计竟讨论、争论一个多小时, 从中受益匪浅。第一轮12册已编完, 随着课改的深入, 实验使用的情况, 版本的改变, 北京小语教材正进行第二轮的修定, 到2007年已修改到第10册。

这段编教材的实践, 虽然辛苦, 但对我的积淀大有裨益。首先更深刻地认识教材的重要作用:它是理念的体现, 教学的依据, 教改的导向, 学语的途径, 语言的规范, 考核的根据。它必须要“三严”———严肃、严格、严谨。

其次, 在编写的过程中, 为了一篇文章的选入、一个练习题的设计、一个词语的推敲, 都要讨论一个多小时, 为了学生, 为了教学, 真是精益求精, 精雕细刻。有这样一个例子, 在编写第10册《跳水》的课后一道练习题就经历了几修几改的过程:

第一次设计: (意图:整体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读了这篇课文, 说说主要内容, 说明了什么。

修改意见:训练概括的表达能力不到位、不扎实。

第二次设计:填空:文章讲述了这个故事, 说明了。

修改意见:虽然概括全文的表达训练得到落实, 但课文主要表现的是船长, 却笔墨很少, 必须训练学生抓住文章规定的意思, 培养阅读能力。

第三次设计:填空:文章讲述了这个故事, 说明了船长。

修改意见:虽然训练突出了文章规定的意思, 但课文还可以多元理解, 题目限制了学生的个性理解。

第四次设计:改为两题。

1.填空:文章讲述了___这个故事, 说明了船长___。

2读了这篇课文, 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和同学交流。

这样, 既理解了文章的主要意思, 又鼓励学生的独特感受。

2003年初, 非典———空中课堂

2003年春季, “非典”突如其来, 中华民族遭遇严峻考验, 北京成了重灾区。快要退休的我面临一个抉择, 非常时期应做什么?

2003年5月4日, 闹“非典”让人们谈病色变。北京正值放假, 我接到市教委的紧急电话, 要开辟“空中课堂”, 让学生继续接受教育, 给在家的学生提供辅导, 征求我的意见。这突然的任务, 是市领导的信任, 作为共产党员, 不能谢绝打退堂鼓。于是欣然接受, 马上驱车到紧挨市急救中心的市教委开会。当时街上车都很少, 畅行无阻。由于任务紧急, 6日录制“空中课堂”, 8日播出, 只有一天的准备。我立即想专题、写脚本、做课件、试讲, 顺利完成了“联系生活积累理解课文”“联系语境理解课文”的两讲任务。为了提高收视效果, 在每讲的最后, 我编了一首儿歌送给孩子们:

非常时期生放假, 空中课堂习在家。

党爱花朵呵护娃, 合理安排学计划。

遇到问题不用怕, 看看讲课思方法。

上网咨询打电话, 不必出门就解答。

做好自护人人夸, 定叫瘟神踩脚下。

理解课文意道情, 联系语境好途径。

上挂下联勤思考, 阅读实践练真能。

随着“空中课堂”的延续, 并逐步改为“同步课堂”, 做课教师可扩大范围。我感到这是给区教研员及基层骨干教师锻炼、提升的好机会。特级教师理应为青年教师铺路搭桥, 也是在实践“三个代表”, 于是, 我一方面向市里多争取名额, 一方面由幕前退到幕后, 把机会给青年骨干。先后3次共争取到17节小语“空中课堂”的任务, 小语教研员全部上阵, 共6节, 约占三分之一。这在全市各区县是较多的。这么多的课, 需要帮助备课, 严把关口, 这比自己讲所用的精力与时间多出许多倍。每节课我都要与老师备课三次 (一备思路内容, 二备语言课件, 三备限时细节) , 在备课过程中, 既提高了“空中课堂”的质量, 又培养了教师, 还提高了自身, 一石三鸟。

中央教育电视台在非典期间, 开辟了直播栏目“今天我在家”, 其中有个小版块———“空中课堂特级教师答疑”。经市里推荐, 我作为嘉宾现场答疑。虽然只有5分钟, 每周一次, 共6次。先后解答了“怎样收看空中课堂?”“怎样复习生字词?”“怎样在家重视朗读课文?”……我能为全国小学生服务感到欣慰。

北京有个著名的“精诚”民办校, 成立了业余的“名师俱乐部”。在防非典紧急时刻, 准备投资开办“特级教师家庭咨询电话”, 义务为全市小学生提供服务。校领导征求我的意向, 其实这事是分外之事, 当时我这样想:特级教师在特殊时期就应做出特殊贡献。立即答应下来。为了不影响中心的工作, 提出将咨询电话安装在单位, 从5月14日每周一、三、四上午9:00~11:00值班咨询, 两不误。第一天我就接了40个电话, 共近150个电话, 能为学生做点事, 心里很踏实。我讲得口干舌燥, 乐此不疲。

《中国教育报》刊登了我在解答小学生的疑难的照片。北京电视台还播放了我接学生咨询电话的实况。7月, 我荣获了“崇文区教育系统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称号。

2003年后, 退休———退而不休

2003年10月23日, 我办了退休的手续, 崇文区教研中心的白瑞祥主任多次挽留, 要返聘我继续担任教研中心副主任, 负责教科研工作。一方面是盛情难却, 另一方面是我丢不下我的语文教学研究, 于是欣然答应。

到了2006年, 崇文区教研中心要与崇文区教师进修学院合并, 成立崇文区教育研修学院, 两套领导班子要合一精简, 我主动要求完全退下来, 成为了真正的“自由人”。

真正退下来, 许多人劝我该休息休息了。可能我是个不能闲着的人, 无事可做很难受, 又成了一个自由的大忙人。做的事涉及的面更广了。

应邀作为北京市基础教育成果奖专家组成员, 复审评委。

继续作为北京新语文教材的编写者, 编出了10~12册的课本、教参、自读课本、练习册。

参与十五国家级“中小学生阶梯性阅读研究”课题的研究, 并担任小学实验组组长, 多次研讨, 作为副主编已编出1、3、5册阅读教材。

是世界华人中小学作文竞赛、教师作文教学论文竞赛评委。

参与区地方教材1至3册的编写工作。

继续带培数名青年教师, 参加教学大赛, 共15名教师获全国或市一等奖。

利用业余时间为北京市及全国各地提供教改支教服务, 听课、评课、讲座数次。应邀为全市小语教师、市郊区骨干教师及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等区作了新课标及教学反思的讲座。我利用双休日、节假日, 应邀赴广西、山西、山东、新疆、云南……全国各地教师分别做了“落实新课标, 改进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化作文训练”“新教材观三部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学术报告。

我有幸成为全国希望工程教师培训特聘专家, 多次参加了全国希望工程助学活动, 先后到边远贫穷、革命老区的广西临沧、甘肃白银、广西河池、甘肃华池、甘肃会宁、四川芦山、四川阿坝、贵州长顺等地送教, 虽然辛苦劳累些, 但精神愉悦, 感悟颇多, 收获颇丰。

清华同方主办的《中国多媒体学报小学语文》杂志, 我任主编。

为上海“方略教育”赴全国各地讲学。

3.教师,我的成长之路 篇三

一、广泛阅读,提升专业素养

读一本好书,如同与圣人同行。教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对自然科学而言,广泛的课外知识更能提升教学效果,展示教师魅力。开始,我喜欢看例题解析,一题多解,归纳总结,高考题型,重点突破,这些习惯使我获得许多巧解速解题目的方法。慢慢我又喜欢高一层次的阅读,把书本知识融入生活,如俗语:“秋天树叶为什么那么红?”学生非常乐意探求的知识,激发学习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引用“树怕剥皮,不怕空心”来总结茎的输导作用。《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学生耳熟能详。如果把《西游记》的现代科技知识挖掘出来,运用于中学生物教学中,岂不是绝妙的教学兴奋点。孙悟空只要从自己身上拔出一根毫毛,放在嘴边一吹,就可以变出无数个跟自己一模一样的小猴子,他是当之无愧的克隆技术的鼻祖,比1996年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绵羊“多莉”早了400年。猪八戒是动物细胞融合杂交技术的产物,不仅是猪头人身,连性格也有一半猪的性格一半人的性格。牛魔王之子“红孩儿”称圣婴大王,本领强大是他与妻子铁扇公主的“杂交优势”。

二、精心备课,因材施教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学习途径多种多样,优秀教师的公开课要多听多学,百度“教学视頻”,参与生物教学“互动平台”教学研讨,还可走访名师博客。初教生物时,备课按照“听课—做题—查资料—讨论—有效思考—写教案”的模式。

听课让人懂得内容的体系与主次,上新课至少听一节课,做题使我明确考试方向,查资料使我全面系统掌握知识,思考使我思路清晰,反复揣摩教法、学情,酝酿情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虽然所教知识体系相同,但不同群体在基础能力、兴趣方面存在差异。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选择合适的方法,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三、及时反馈,耐心辅导

再优秀的教师也难一次性让全班学生对所有问题都弄清楚,所以要“温故而知新”,及时进行反馈训练并批阅,找出学生课堂未掌握的知识点,在后面的讲解中逐步落实、升华。

四、扬长避短,走特色之路

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长。从每个人的个性特点、专业素养等各方面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我们扬长避短,集百家之长逐步成长,在评课与反思中,总结自己的最大不足——语言的随意性、不规范性和重复不精练。备课时,要寻求最佳描述,精心组织语言,课堂做到有效落实,逐步提高教学水平。

五、积极交流,构建素材库

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赞科夫认为:“每一个教师身上都应有一种创造性工作态度的火花。”每一堂公开课都是进步的阶梯,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既可以把握学科最新动态,又可以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更重要是认清自己的不足。我参加“人教走廊”(赵书良主持)的互动平台、汉水卫生博客,在各位同行奉献下,节约大量时间,进步较快。真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使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教案每节课都要写,但由于时间关系,既要上课,又要批改作业,要想每节课写出详案很难做到,但每周至少写一个教学设计,做电子档保留。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每个环节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活动目的,真正体现新课标理念,不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精心编制每一份试卷。教学离不开考试,考试离不开试卷。试卷来源有网上下载、市场购买,有的试题学习已做过,有的不适合学生做,有的试题连教师都看不懂。如果不选择性地让学生去做,不仅会使学生丧失信心,给教师的评讲也带来麻烦。我想,教师首先是教育家,而不是科学家,不可能每天花很多时间考证某个有争议的话题正误,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筛选。因此,我建议每个教师要有自己的试题库(含答案),精心选出优秀试题,删除难度过大,有科学性错误的试题,每张试卷要有合理的区分度,使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坚持写教学反思。每个人的教学风格不同,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接受能力也不同,必须因材施教。教案的写作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写出适合自己的教案,根据实施效果,使用过程中要及时反思,总结前一节课的亮点和缺点,以便在下一节课能及时改进。教学反思的内容包括:板书、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教具使用简单与否,这些也是论文写作的素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相信,只要端正态度,沿着成长之路执着走下去,就一定能拨云见日!

参考文献:

朱德全,易连云.21世纪教育丛书:教育学概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7.

4.我的成长之路作文 篇四

我清楚的记得,我从小就很聪明,在幼儿园很受老师和同学的欢迎,我自己也很努力,每次布置作业我都是第一个完成,同时也是最好的那一份,每次都能得到老师的夸奖,再这里,我第一次尝到了努力学习的甜头。

到了20xx年,我步入了小学生活,在一年级,我清楚的记得,当时我上课时听的特别认真,每天晚上都会早早的写完作业然后去读书,每次拿起一本书就放不下了,就连吃饭都要抱着本书读,然后就是每天都会整理一次书包。中午到了期中考试,语文数学我都考了满分,看着周围同学投来羡慕的目光和夸赞的言语,我更加坚信――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学习可以使我快乐。

到了四年级的时候,我第一次再班里竞选了班长,对于当时羞涩的我来说,这乞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我只能拼命地背稿子,为接下来竞选班长做准备。中午到了那一天,我站在讲台上,望着台下的同学们,不禁心头一紧,但是我最后还是完美的完成了些一次演讲,经过这次历练,我总结出了一个道理――不要害怕台下的观众,他们只会使你越来越紧张,一定要相信自己,因为只有自信,才会做好一件事情。

经过了四年级那一次的历练,我知道了竞争的激烈,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也品尝过失败的不甘,也许是四年级的那一次给了我鼓励,在五六年级的时候,我积极的参加学校里的各项活动,每次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参加的活动多了,老师也自然而然会让我多参加一些活动,这样见识到的知识面广了,懂得自然也就多了。平时课余时间有同学有不会的题也喜欢来问我,我也会很悉心的为他们讲解,直到把他们讲会为止。然后也会帮老师处理班级事务,为班级做贡献,同时也让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

5.我的幸福成长之路作文 篇五

飘到地球的另一边,那个没有孤独,没有寂寞,没有悲伤,没有痛苦的地方。

每天上学,从身边一个个擦肩而过的人,脸上无非两种表情:得意,失意。一个颓废的女人从身边走过,刺鼻的香味,还有浓重的叹息;一个纯洁的女孩走过,清新的肥皂香,欢快的歌曲,淡蓝色的耳机。发现,这,就是成长。

本以为,以为对这样的平淡无奇的事不会有过多的想法,只愿一个人活在真空中,不想长大。实话说我并非有如此多的感慨,我是花季的女孩,应该是被快乐包围的女孩,我没有无奈,没有伤害。

多的不过是孤独,不过是寂寞,不过是一颗爱幻想的心。

幸福在那里?天堂?寻找寻找,在寻找的路上,体验幸福。

幸福不是路的尽头,而是那一段,漫漫的寻找之路。

在梦里,体验现实中的虚幻;在现实中,却找不到梦的真实。

亦美丽,亦痛苦;亦是风景如画,亦是荆棘满地,

你总说,你对幸福无所谓。你总说,你对快乐无所谓。

可是无所谓的只是思想,不是心。

我们要学会成长,在通往幸福的路上

微笑伴你走过,快乐被你恋上

通往幸福的路上,

6.我的成长之路作文600字 篇六

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会有挫折和取得成功,欢笑和泪水伴我们成长。我们的成长像一条路通往前方,勇往直前,也像时间一样弹指而过。

我生于20xx年,在成都生下来的。可我的户口在老家南充,我漫长的人生正在等着我呢!

20xx年我上了幼儿园,名叫金豆豆幼儿园。就在我家附近没多远,在这里,似乎全班都在和我交朋友。上了一年后,我参加了幼儿园的跆拳道,教练人特别的好,只要我们会了一个动作,教练就会奖励我们一个玩具。常常都是我第一个学会的,学了两年,我的玩具就多了一大盒。这两年我学习过一学期的街舞,到了大班最后要毕业时,老师带我们去锦帝大酒店表演。由于我们班街舞、跆拳道都要表演。而且是连着的,所以我只表演了跆拳道,不表演街舞。表演结束后,老师就宣报毕业了。

20xx年我就读晋阳小学。在这里有我太多事情,比如踢足球,打羽毛球,打篮球……

打篮球我只打了一学期。可是踢足球一直从二年级踢到了四年级。有特多比赛,去过都江堰和其它区的队比,我们赢了五场比赛,输了两场比赛。但比赛不重要,参与才重要。比赛中我还认识了许多新小朋友呢。我们班的同学我也认识全了。我还有个兄弟,他叫胡先珂,他一直帮我出气……

7.我的艺术成长之路作文 篇七

1993年,我退伍到一所小学当了一名电教员,曾经的军人身份却让我与体育结下了情缘。第二年,校体操队要参加队列比赛,邀我当教官。带着几分忐忑,我和体操队的孩子们见了第一面。当我以标准的跑步姿势立定在体操队前,用洪亮且带有少许生涩的普通话介绍完自己后,队列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孩子们兴奋地把小手都拍红了。那天训练的效果特别好,小队员仅用一课时就全部掌握了要领,初战告捷!

在随后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和体操队的孩子们每天都摸爬滚打在一起。紧张忙碌的日子过得总是很快,转眼间,到了比赛的日子。当我校体操队以整齐划一的跑步动作开始入场,本来很嘈杂的比赛场突然间静了下来。当队员踢着正步、成体操队形散开的时候,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现场的7个评委,有5个评委亮出了比赛以来的最高分,我校广播体操队以绝对的优势获得了全县第一名。我也由此“一战成名”!捧回奖杯的第二天,校长亲自找我谈话,建议我做一名体育教师。说实话,经过这几个月的历练,我体验到了做一名体育教师的辛苦,但我更品尝到了与学生一起进步成长的快乐。毫无迟疑,我答应了校长的要求,从此做了一名体育教师。

败走麦城

1996年,我县举办了首届体育课堂大奖赛,我代表学校参加了比赛。说实话,作为一个“专职”体育教师,去参加一个许多“业余”兼职体育教师参加的大奖赛。我还真有点“轻敌”思想。比赛当天,因为准备不足,我四处忙碌找寻录音机的电源线,因此错失了课前20分钟了解学生的机会,就匆忙上阵了。那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前滚翻”,上课的前几分钟,学生表现得还算中规中矩。但随着教学环节的深入,我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转移到了器材——小体操垫上,不时有个别学生去伸手触碰一下或悄悄地在体操垫上打个滚,甚至有个别胆大的学生趁我不注意,竟把体操垫拿在脚下踩踩、跳跳。课堂出现这种“骚动”,如果是经验丰富的教师,可因势利导,组织学生有秩序地来认识器材这个新朋友,介绍它的功能,巧妙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为教学服务。但我漠视了“苗头”。当教学环节进行到小组摆放体操垫游戏时,学生们为了尽快得到这个新奇的“宝贝”,竟然出现了撕扯、抢夺、拿着垫子满操场四下奔跑的场景,局面失控了!任我哨子吹得震天响,嗓子喊冒了烟,学生也不理会。后来直到几个评委和看课的教师帮忙,才把学生“收拢”过来。不用说,这次课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课后才得知,该校学生很少上体育课,更很少见体育器材。当教研员点评本次比赛的时候,专门把这个失误细节在大会上进行了评述,引得参会人员哄堂大笑。当时的我很尴尬、很纠结,也很不理解——“为什么要把我这个细节放大到大会上说呢?”可会后,当我静下心来,在脑海里回放自己课堂教学情景时,我又开始了理性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到底错在哪里?”学生的表现“不尽人意”,作为“专职”体育教师的我,表现得真“专业”吗……

卧薪尝胆

“不服输”是体育人的性格,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如何做一名专业合格的体育教师呢?看来仅靠队列训练这个专长是站不住脚的。以前自己虽然在部队受过一些军事体育的训练,但那些方法都是以提高军人作战技能为出发点的,虽然与现在的学校体育工作有些相通之处,但毕竟还是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再说,现在我还没有取得合格的学历,并不具备做一名普通教师的基本条件,我居然还笑话别人“不专职、不专业”……

“知耻而后勇”是人生跑道上催人奋进的枪声!年轻,是我最大的优势。想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我就报名参加了体育专业函授班的学习。那年函授点设在安徽省淮北市,距离我所居住的县城有200多公里远,函授班的课全部安排在寒暑假和周六。此后的几年时间里,无论是酷暑寒冬,我经常在两所城市里来回奔波。记得有一年因大雪封路,我在路上被堵了一天一夜,直到年三十下午才回到家,让家人担心得够呛。苦是苦了些,但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参加函授的几年来,我未曾缺过一节课,没有漏过一次作业。我如饥似渴地吸吮着知识的琼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地学完了全部课程,并先后取得了专、本科学历,为更好地搞好体育教学工作,创造了条件。

2001年,我被选聘为学校的中层干部,担子比以前重了许多。但在繁忙的工作间隙,我仍然挤时间强化学习。我一方面自费订阅《中国学校体育》等专业期刊,学习先进理论方法,丰富自己的知识素养;另一方面向优秀教师学习,汲取他们的经验教训。我县毗邻江苏省铜山县,该县的学校体育工作非常出色,经常开展体育教研活动。每次只要有机会,我总是自费去观摩、学习,把点滴体会运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训练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揣摩,使这些学来的知识与自身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教学风格。

收获成功

挥汗如雨的辛勤耕耘之后,终于迎来了沉甸甸的收获季节——我所训练的运动队获安徽省第一届体育大会小学组团体第二名;舞蹈队获宿州团体比赛第一名;全县小学广播操、大课间体育活动评比皆为一等奖;辅导学生个人获奖百余人次。本人获全国首届新课程小学优秀课例(体育)评选三等奖、安徽省小学优秀体育(录像)课大赛二等奖;并多次讲授县级公开示范课。撰写的论文10余篇先后在《中国学校体育》等刊物上发表、获奖;曾先后被评为全县“先进教育工作者”、“安徽省航模优秀教练员”……

8.从工人到特级教师:我的成长之路 篇八

1976 年, 我被招工到耒阳七中(今八中)校办工厂当一名工人。1978 年工厂解散, 我成了学校的一名勤杂工,身兼数职,不仅要打钟、誊写、油印,还要管理图书、纪律和寝室。但我对工作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肯定。1979 年,我出席了耒阳“群英会”,1982 年被耒阳共青团和总工会评为“最满意的年轻人”。

领导为了培养我,又让我兼了一个班的初中政治课。由于我的学生生涯在“文革”中度过,所以既没学到多少知识,也未掌握学习的方法。由工入教,我颇感惶恐。尽管我认真备课,积极听其他教师的课,但一堂课讲下来,自己总觉得处处是问题,愧对学生,于是打起了退堂鼓。但学校领导并未让我“下课”,反而对我热情鼓励,学生的宽容也给了我信心和勇气,身边的同伴更是对我大力支持。当时市进修学校办了一个政治短训班,这对我无异于雪中送炭,可我承担的工作一时找不出教师代替。几位教师闻讯后,主动向领导提出由他们各自承担我工作的一部分。领导的关心、老师的支持和学生的理解,使我感动万分。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对得起学生,对得起领导和同事。

二、坚定信念,在知识追求中实现嬗变

短期培训并没有改变我知识浅薄的状况,为了实现做合格教师的愿望,我踏上了自学之路。当时我的孩子只有两三岁,爱人上班早出晚归,父母又不在身边,我不仅要做好工作,还得带孩子、做家务。虽然困难很多,但我坚定信念,利用晚上、星期日、节假日等一切休息时间,通过几年奋斗,终于自学完了政治大专教材。1988 年,我参加政教专业专升本考试,成绩超出录取分数线20 多分,名列耒阳第一。

在加强书本学习的同时,我还勤于反思,遇到问题穷根究底。例如:我教授“规律的客观性”时,发现教材中说“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规律既不能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是随着客观事物本身性质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我觉得有问题,但又说不出道理,询问他人也没有得到答案。我不死心,晚上躺在床上还在思考,终于发现教材错在把一般规律与具体规律混为一谈。一般规律最抽象,它寓于具体规律之中,但二者不能等同。从哲学角度看,只要客观事物存在,规律就会存在并发生作用,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不变的;从具体科学看,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又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它会随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说“规律既不能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从哲学角度讲的;“它只是随着客观事物本身性质的变化而变化”是从具体科学角度讲的,教材错在把抽象与具体混为一谈。针对这一发现,我撰写了《规律的“变”与“不变”》一文,并发表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

教师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由于历史原因,我既没能从老师那里获得方法传承,又未经过正规的系统学习,所以在方法方面几乎是一张白纸。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我一方面借阅专业刊物,从中获得借鉴与启迪;另一方面多听课,向同行学习。由于同年级的政治教师只有我一个,所以我就听其他学科的课,或到其他年级听课。这不仅使我获得了好的经验与方法,还让我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该如何上课,发现平常自己难以觉察的问题。如过去提问我总是采取口头方式,在听课中我感觉到,这种方式虽便捷易行,但它提供的信息量很小,不利于为学生的思考提供启示和信息引导,常使学生探究无门或在探究中碰壁受挫;同时这种提问形式单一、机械呆板,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现问题后,我就进行改进,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漫画、诗词、歌曲、小品等艺术形式对问题加以“包装”,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进行思考,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思考热情与探究兴趣,也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1988 年, 我获得了衡阳市青年教师教改课评比二等奖。虽名次不高,却让我初尝成功的喜悦。学生对我的教学也渐渐予以认可,如学生蒋娇娥在寄给我的贺年片中将我誉为“慈父般的教师”、“最得学生心的老师”;在2006 年下学期的评教中,学生还给我打了全校唯一的满分。这些评价标志着我实现了从工人到教师的嬗变,真正圆了自己的教师梦。

三、自加压力,在探究创新中寻求突破

1999 年, 我调入省重点中学耒阳二中,并在高三任教。我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而是自加压力,要求自己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掌握有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和课程论知识。为此,我加大了教研的力度,积极促进教研与教改的良性互动和相互渗透,既在教学中积累经验、改进方法,又通过教研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提炼,予以升华;既通过教学改革发现问题、深入研究,又通过教研来指导改革、引领教学。教学与教研的有机结合,使我由过去“摸着石头过河”式的盲目探索转向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自觉实践。

近年来,随着教研水平的提高,我又给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由过去不加筛选,碰到什么就研究什么的“快餐式”、“应急式”、蜻蜓点水式的浅层次研究,转向瞄准一些有一定难度、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并对此作深层次、系列化的研究。

例如:德育实效性不强一直是让广大教师棘手的问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我一方面积极参加学校“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课题研究,依据本校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实际需要筛选德育内容,设计德育活动,编写《德育校本读本》;另一方面又结合本学科的性质特点,开展了“探求‘知’‘行’ 统一的德育途径”的课题研究。通过研究,我认为:传统德育之所以实效性不强,学生“知”“行”脱节,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学校的德育体制与德育教育方式有问题,作为德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课只注重向学生传授理论,而负责组织学生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的政教处则不管学生学习什么道德知识,只按上级布置和形势需要安排德育活动。这种“知”“行”脱节的体制导致学生获得的道德知识得不到运用,导致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缺乏理性指导,获得的感悟难以升华。针对这一问题,我摸索出一种能将“知”“行”有机结合的新途径,即以学校开发的《德育校本读本》为依托,将《读本》的阅读与活动的实施结合到一起。每次活动或先阅读《读本》,然后进行活动体验,再让学生自我评价,以“知”导“行”,以利于学生将获得的道德知识予以运用;或先开展活动,再阅读《读本》,进行讨论评价,以“行”促“知”,以利于学生将活动中获得的感悟予以升华。这种“知”“行”一体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德育效果,促进学生“知”“行”统一,达成德育目标。

2006 年,不仅学校申请的“德

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题在湖南省基础教育改革成果评比中荣获一等奖,而且我研究的子课题也在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优秀成果展评中荣获二等奖。

四、永不自满,在不断挑战中完善自我

2005 年, 我被评为省特级教师和市学科带头人时,已近“知天命”之年了,按理说该满足、该松口气了,但我仍不知足。特别是面对新课程改革,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与缺陷。我要求自己继续前进,迎接新的挑战。

例如: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开发课程资源,我就拜年轻教师为师,积极学习电脑、多媒体等现代媒体操作技术。由于自己年纪大、接受新事物比较慢,所以常常学后就忘,但我并不气馁,忘了再学,用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反复练习,终于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多媒体的操作技术,从而为转变教学方式、开发课程资源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又如:过去我只注重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而新课程更注重同伴互助、共同发展,于是我就把自己的经验加以归纳总结,著述成文,使其能产生辐射效应。我原来文化水平很低,又缺乏写作方面的经验,所以开始撰写论文时常常毫无头绪,一篇文章常常是改了再改,到最后仍不满意。尽管困难重重,但我没有给自己任何借口,一边总结经验,一边向他人请教,同时广泛阅读,从中揣摩和体会写作要领。“苦心人,天不负”,数年的磨砺终于有了收获,发表的论文由最初一年的几篇发展到现在的十几篇。

再如:过去我们对教材、教参等文本资源只注重领悟与汲取,这既不利于充分挖掘文本资源的价值,也使教师成为被动的执行者和照搬者。在新课程改革中,我对自己提出要求,加强对文本资源的再开发。一方面,我注重根据形势发展,对教材中过时的内容及时补充完善。如教材讲“三来一补”的优点,要求发展加工贸易,而现在国家却要求减少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加工贸易,以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教材讲企业的领导体制是厂长(经理)负责制,而现在的股份制改革已使企业建立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教材讲国有商业银行的性质、职能和专业分工,而现在的国有商业银行都已经或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造,专业分工早已打破,大多成为综合性银行。对这些陈旧的内容,我就结合现实删旧增新,使教材得以完善。另一方面,我注重对教材不合理的结构加以调整。如哲学常识中的“认识论”部分,编者将其分成“认识”与“实践”两大部分,分别放在第五课与第八课,这虽有它的合理性,但却给学生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在教学中我适当调整结构,将“实践”部分提到第五课来讲,使“实践”与“认识”构成一个整体。

此外,我还注意筛选学生身边有价值的生活资源来置换教材中的情境,这既能增加教材的时代性与生活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利于学生学以致用。这种通过增删、调整、转换等多种方式对文本资源进行的再开发,使文本的价值大大提升。

五、守住寂寞,在淡泊沉静中磨砺心志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驱动机制凸显,所以人们容易显露出浮躁的心态,追名逐利。而我之所以能在这让人眼花缭乱、人心浮动的环境下坐得安稳,静得下心来,就在于能够守住寂寞,甘于淡泊,不追逐名利,不随波逐流。我不打牌,不打麻将,不上歌舞厅,不与他人闲聊,将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于教学和教研,就像一个苦行僧,在教育这块土地上艰难跋涉,孜孜以求,甚至达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

夜深人静,当人们进入香甜的梦乡时,我却坐在电脑前,一边敲打键盘,一边静思默想,常常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境地。每当自己有所突破,苦酸忧愁就悄然隐退,愉悦快乐尽涌心头,满足感油然而生,一种难以言说的喜悦在心头久久回荡。

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虽有焦虑与困惑、反思与迷惘,但更多的是顿悟与奋起。其间,我的学历由初中到本科,岗位由初中到高中,单位由普通中学到省重点中学,我被评为特级教师和市学科带头人,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80 余篇,编写教学用书11部,另有多篇论文获全国性、省级奖项。我还参加了多项全国性、省级课题的研究,并成为主要研究人员。

回首这些年来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我深深感到:“做一名合格的教师”一直是我的动力之源,它伴随我从昨天走到今天,并叠印在我前进的每一个脚印中。它使我远离浮躁、坚守信念,它为我提供了无穷的动力并让我享受到了无穷的乐趣。

上一篇:春节常用祝福语下一篇: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