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效果

2024-10-25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效果(精选8篇)

1.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效果 篇一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及效果

奶子山街中心校 曾淑兰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爱上课堂,那么导入便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学过程中的导入环节就好比一台戏的序幕,如果设计安排得有艺术性、趣味性和启发性,就能使导入环节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助其牵引整个教学过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来。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导入方法的选择进行慎重的筛选,努力使学生进行愉快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该怎样选择好导入的方法呢?就此本人结合自己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对不同种课型导入方法的运用及效果。

(一)背景介绍导入

有些课文,由于写作年代较早,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感到生疏,难于理解。对于这样的课文,就可以通过介绍背景来导入新课。如《月光曲》一课的导入:同学们,一百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一首,叫《月光曲》。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创设情景导入

所谓创设情景导入是指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

用幻灯、录音、录像、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或引发学生相应情感体验的情境,使学生在欣赏或情绪感染中就势转入课文学习的一种导入方法。它又包括以下三种方法:

1.激情渲染导入

“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学习新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例如:教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一文,我是这样设计的。师:生在东北的我们,对美丽的草原无比向往,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由蒙古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现在,让我们来聆听这优美的旋律,欣赏大草原的无限风光,边听边看边想,这首歌能使你想到什么?

(预设: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如草原的美,到处是绿草鲜花;天空也是那么蓝;牛羊遍地。有的能想起来以前学的歌曲《草原升起不落的太阳》或是想到诗歌《草》、《敕勒歌》。)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课下也了解了不少于草原有关系资料,这节课,就让歌声引领我们共同走进草原、亲近草原、品味草原。

(板书课题: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齐读课题

过渡:草原我们总是用辽阔、宽广、无边无际来形容,其不知,在它那博大的怀抱中,有着无数的美景,风吹草浪,鲜花点头,蓝天、白云、绿地令人神往。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听读课文,一边听,一边用心去感受,美丽的草原究竟美在哪里呢?

这段感人至深的导语,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2.悬问设置导入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学习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课文《惊弓之鸟》的导入: 师: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 生:用箭射,用枪打„„

师:你们所用的方法都可以,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羸,却是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的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3.对句练习导入

所谓对句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列举与新课知识相关的语句,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这种导入方式运用学过的诗句更容易使学生感受到真实感、亲切感,引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活跃课堂气氛。例如:教学《梅雨潭》一文,我是这样设计的:

1、同学们,我们先做个对句练习。我说上句,你们按照对句的一般要求,对出下句。

师:碧玉妆成一树高(生:万条垂下绿丝绦)师:日出江花红胜火(生:春来江水绿如蓝)

2、大家的对句中,都有一个什么字?二者的“绿”有区别吗?

3、对,一个“绿”字就现出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江南春天。贺知章、白居易、王安石都喜欢“绿”,朱自清更喜欢“绿”,朱自清笔下的“绿”,更是千娇百媚,风情万种。这节课,我们就去梅雨潭和朱先生一起“惊诧”绿的丰韵!(板书课题:梅雨潭)

(三)活动导入

实验演示导入是指教师采用直观演示导入新课,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了材料,能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方法的兴趣的一种导入方法。如课文《乌鸦喝水》一课的导入:

师:(把盛有半瓶水的瓶子放在讲桌上,然后慢慢往瓶子里放小石子)同学们观察一下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生:水越来越多,水面越来越高了。

师:有一只聪明的鸟就是用这样的办法喝到水的,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吧!

采用直观教育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

(四)趣味导入 1.谜语导入法

是指教师用猜谜语的方式揭题,既能使学生喜闻乐见、又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欢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的一种导课方

式。如《蜘蛛》一课的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出一则谜语,你们看能不能猜出谜底是什么。“远处有做葫芦山,山头两根小树桩。几支竹子山坡长,弯着腰儿对着看。”(老师边诵边画,学生一看,很快就猜出谜底来了)

师:蜘蛛会干什么?他结网是为了什么?(接着,老师边诵边画:“摆下一张八卦网,专等美餐送上来。”几句儿歌,把孩子们早逗乐了)

师:蜘蛛是怎样利用这张网来捕捉虫子的呢?我们学完了《蜘蛛》一课就明白了。

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论是猜对的还是猜错的学生热情都非常高涨,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谜语的导入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为了找到正确的答案,探索知识的欲望被激起,自然就使他们以最佳的思维状态进入到学习中来。

2.兴趣谈话导入

例如:我在教作文指导《我最感兴趣的一个人》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测验好吗?看看你们是否会被自己的眼睛所欺骗。(根据出示图片进行简单叙述)对这个测验感兴趣吗?(板书:感兴趣)

师: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然你们感兴趣,那这节课我们已经成功一半了。除了对这样的测验感兴趣,你们还对什么感兴趣?

(事,人,吃,玩„„)(当说到人时,板书:的人)你们对我感兴趣吗?

师:光说感兴趣我可不信,谁知道你们是不是讨好我,要想让我相信,除非你们证明给我看,我想想,怎么证明呢?这样吧,你们谁能用一个词语来评价一下我,评价的角度可以是外貌方面的,语言方面的,性格方面的等等,这个词呢两个字的就可以,三个字的也可以,四个字的更好,谁评价的准确,我就相信你是真对我感兴趣。

(学生汇报,及时评价)

师: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你最感兴趣的人?(有)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介绍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人。(板书课题)

运用兴趣谈话导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把抽象的或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使学生接受起来更为容易。

3.简笔画导入法

用简笔画导入,对于课文新颖、直观、醒目,很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图像导入新课,可以增强教学效果。如教《鹅》这首古诗时,教师画出了曲颈高歌的白鹅。无疑此时被画吸引了的孩子,情绪异常兴奋,精神格外专注,各种解释,想象乃至灵感都会奔涌而出。

4.名言导入法

所谓名言导入法是指教师引用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名言名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三年级《晨读》一课的导入:(出

示名言名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你们是祖国的花都,是祖国的未来。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好好学习,记住周总理说过的话。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晨读》这篇课文。

这种导入能马上让学生明确读书的目的,既渲染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出迷人的火花。

2.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效果 篇二

体验式教学,指的是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往的形式下,通过模拟具体的教学情境来让学生通过体验和感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年来众多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的探讨和理论上的完善丰富,形成了今天的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开展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

二、体验式教学的模式及效果

(一)模拟故事情境

模拟故事情境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指的是在课堂上通过模拟课文中故事的发生情境,让学生进入故事发生时的情境,进行个人体验和思考的教学方式。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和教学道具进行情境模拟,针对课本故事发生的情境和角色的特征,把课本上文字叙述的故事情节变为活生生的情境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的效果。除了针对课本上的课文,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一方式来讲解作文,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扮演作文中的角色,按照作文中个情节直观地呈现给全班同学。通过这一方式,学生能直观地清楚作文中的叙事和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了解自身不足,学会如何写生动的故事,提高作文水平。

模拟情境的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所以,体验式教学的方式更能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也更能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

(二)主题探究活动

在主题探究活动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语文的相关主题通过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体验模式。语文的知识点是由多个模块组成,包括生字、组词、句子、诗歌、文章阅读理解和习作等。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可指定主题,也可让学生自主选题,教师担当的是指导者和评价者的角色,体验和参与的主体是学生。同时,在评价环节,应赋予学生一定的评价权限,让学生说明自己的看法。

讨论和课题研究的方式让学生告别传统的以课堂听课为主的低效和枯燥的学习方式,而且学生在资料搜集、讨论成果呈现等环节不仅能学习到不少的知识点,同时能培养知识的归纳总结、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等能力。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表现、表达自我想法和观点的环境和氛围,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形成。而语文的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就具备这样的平台,为学生提供自我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机会。所以,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就具备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作用。

(三)开办班级读物活动

在开办班级读物这一体验式教学模式下,学生是作为班级日报的素材采集者、整理者和最终的呈现者,同时也是主要的阅读者,班级读物这一体验模式使学生在每个环节的参与中感知语文的力量并获得相关语文知识。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文字是我们记录生活、进行交流和展现想法和情感的工具,文字是具有力量的。教师可以在班里组织发布班级读物,读物可以采用手抄报的形式涉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班级情况、诗歌鉴赏、好文阅读及优秀作文等内容。读物的制作过程由班里的学生负责,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负责一期的班级读物制作。在每一个小组中,设置一个组长,由组长负责岗位的安排和协调等事宜。最后制作出来的读物在全班传阅,让学生感受自己的劳动的成果,在体验中获得知识。

三、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开展体验式教学,能有效地解决传统小学语文课堂上存在的不足。体验式教学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符合教育主管部门实施素质化教育的要求,同时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但在现实教育环境下,推行体验式教育仍缺乏一定的条件,一方面需要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同时也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小学语文的体验式教学是小学教学改革的新模式,也是现代教育对素质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摘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是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体验式教学的方式正是符合这一要求的、体现素质化教育的新型教学方式。相对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通过学生的切身感官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知识内化于心。在小学语文课上采用体验式教学,既能让学生通过感观来体验和感知语文知识,也是对素质化教育改革的一种积极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3.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效果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效果;策略

一、起承与转合

阅读教学空间着力于什么?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重心偏离,“进”得去,却“出”不来。“进得去”即课堂教学陷入对课文内容和知识研习的误区,在指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时“精耕细作”,忘记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出不来”忽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培养,语文学科的言语性不明显,学生的说写训练落空。因此,阅读教学要处理好“进”与“出”的关系,抓好起承转合,提高教学效率。

1.起——突出主题。“起”是开头,新课的学习,要有良好的开端,此环节主要任务是展示学习主题,明确学习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有迫切要阅读课文的要求。

2.承——对话文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载体是文本,文本价值的实现途径是读悟文本。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文本特点确定语悟重点,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新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在读悟过程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在具体教学中,要丰富读的方法,开辟悟的途径,培养学生感悟和赏析的能力。

3.转——形成能力。语文教学主要不是文本内容,而是以言语表达为主旨。阅读教学中要把教材文本当作“一个例子”来剖析,不能止于读悟文本,而应致力于学生形成能力结构。结构性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条件,它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和兼容性。学生掌握了结构就具有了解决不同新问题的工具。因此,教学过程中,对课文的广度、深度和难度进行恰当的取舍确定学生言语实践的要求,让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和积累语言。

4.合——总结教学。阅读教学的课堂小结,要归纳整理课堂已经学过的内容,还要提炼结构要点,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同时,明确指出不足与努力的方向,并对取得进步的学生进行肯定、鼓励,达成情意目标。

二、利用情境,提升阅读体验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创设有效情境对开展阅读教学非常重要。创设情境,就要在阅读教学中真正利用好情境,必须找到情境的基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形成对文本或事物的兴趣,并在阅读中获得自我体验,形成文本、自我及语言的互通,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目的。

1.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情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始和激发兴趣能让学生尽快地进入课文。在阅读开始,根据教材特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关注学生心理体验,或者根据教材相关内容的背景或根据画面或人物设置问题情境,激起学生阅读兴趣。例如,在教学《草原》一文时,可以利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优美的画面激起学生的兴趣,设置草原是什么样子的?教师通过学生阅读,让一名学生以导游的形式给大家介绍优美的草原风景。又如,在教学《望洞庭》一文时,围绕“和”字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悟、品味,体会到月夜静谧、安详的柔和之美,月光、山、水之间的和谐之美,白、碧、青等构成的和色之美,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愉悦心情。

2.拓展情境境界,体验生命感悟。许多文章是作者对生命体验的物化,有的是内心独白,有的则借助作者塑造的人物呈现自己的人生理念。特别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所编选的课文,经过了层层遴选,更是文质兼美,蕴涵丰富,寄托着作者对生命的意趣,奇妙无穷。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探悉作者的内心世界,读出本质意义,进行心理换位,与作者产生共鸣,形成心理认同。然后跳出课文,联系生活进行反思,进行自我生命体验。例如,在教学《观潮》一文时,让学生阅读课文后自我介绍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场面,并把自己参观的风景名胜拍下的照片带进课堂,一边展示自己的照片,一边向大家介绍自己浏览的风景。这样,学生就能深切地感受文中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从而产生共鸣。

3.抓住重点词句,强化情境体验。课文中某些关键词、句往往起着主导作用,它们关系着全文的阅读,反映着文章的思想内涵和主旨。为此,我们教学时应积极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重点词句的基础上,进入课文的具体情境。例如,在教学《草原》一文时,通过分析重点词、句,强化学生的体会,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草原的景象,伴着优美的音乐,并在音乐中开展全班泛读,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情进行体验,这种深细的阅读过程,是一种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智力活动,通过这样智力活动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和阅读能力得以加强。

三、加强综合,突出重点

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综合,突出重点”这一策略至关重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注重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阅读素质和语文综合能力。

1.立足教材,引导学生阅读。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是学生的初始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知识面较窄。因此,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时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立足教材的基础,引导学生阅读。

当前的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章可以激发学生积极的思想情感,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扩充与积累语文知识。例如,在教学《索溪峪的“野”》一文时,首先引导学生浏览全文,然后激发学生阅读情感的方式是利用课前设计活泼生动的语言,时刻牵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最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充满激情的范读,尽可能将文章中出现的美妙景色、情感一览无余地呈现在学生的脑海里,让学生感受文中张家界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锦绣河山的思想感情。与此同时,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掌握描写景色的方法与技巧。

同样要启发学生学习课外知识,也应立足教材。通过课内的导读示范,引导学生关注课外的名篇佳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知识。例如,教学《珍珠鸟》一文时,引导学生去阅读其他一些课外描写小动物的文章,如老舍先生的《猫》,如此开展相关阅读,长此以往将会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2.实施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要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这是王道。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尊重个体阅读的差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性格情感,同时存在不同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要实施激励策略,激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阅读,培养兴趣,然后矫正阅读方向。

实施个性化的阅读策略要求教师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引导其自主阅读,同时构建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例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一文时,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性阅读,然后根据阅读结果表达自身最初的感受。在交流过程中,会发现有些学生对文中提到的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感兴趣,很受感动;有些学生则被文中的提到的深厚的战友之情感动了;有些学生则被文中表现出来的革命时期的艰苦岁月所感动。这就是个性化阅读所带来的效果。

3.开展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知识面。课外是课堂的延伸。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积极引导开展课外阅读,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读物,构建学生间沟通与交流的平台,让学生能在完成阅读的情况下认真交流与分析。

4.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效果 篇四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语文能力以及语文思维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选择,与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有着直接的关系,为此,对教学模式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合作学习模式的应运而生,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有效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学语文教学 应用 效果

在现代教育过程中,合作学习模式作为一种高效、发展性的教学法,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明确了教学目标,不仅增加了师生互动,还实现了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选取恰当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符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展开全面的学习。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现有水平设计一个恰当的合作学习目标,根据课文展开全面的教学。比如,在学习《天净沙?秋》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诵读,并且从整体上理解诗歌含义,想象诗歌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就可以明确方向,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二)合理分组

在进行分组的时候,可以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展开,结合学生性别、能力水平、个体差异等予以合理分组,一般而言,每组成员在4~6人之间,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组内成员的互补性、差异性,促进合作学习的展开;同时,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竞争性,展开公平竞争,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学习知识内容。除此之外,在分完组之后,可以指定或者由组员推选一名学生担当组长,这样可以更好地完成学习内容,达到学习目标。

(三)精心设计问题,拓展学生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问题的设计,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之后结合所学内容,展开相关的思考与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应用合作学习模式的时候,可以通过组内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快的解决问题;同时,通过组间讨论,可以有效扩展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进而使学生产生了求知欲,实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乌鸦喝水》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读课文,进而找出自己不懂、不理解的词句与内容,之后让每组提出问题,通常情况下,学生提出的问题主要有:为什么乌鸦喝不着水?水为什么会升高?乌鸦怎么衔石子……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并且让组长代表组员发言,表达本组的看法,在此过程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除此之外,在每组发完言之后,可以互相补充,取长补短,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深化讨论,总结评价

在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之后,教师可以让每组汇报学习成果。通过组间交流与讨论,激发了学生思维的不断碰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最后,一定要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总结,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并且教会学生抓住课文重点,明确课文含义。之后,让学生进行互相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倾听他人的观点,在此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成长,实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合作意识,是教学的义务与责任,只是依靠教师说教,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自觉的将学生融入到合作学习当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而言,一定要重视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合理设计教学活动,运用合作学习模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进而对教学内容展开全面的学习。并且随着合作学习模式的不断应用,可以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形成合作意识,增加了师生互动机会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合作学习模式中,通过小组讨论环节的实施,鼓励每位学生发言,观察每位学生的表现,进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阐述同一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取不同方式表达,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

(三)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不仅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增加了师生互动。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分析,对新知识进行讨论,并且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进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学习积极性。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合作分组,有效调动了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与思维的提高。

参考文献:

5.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效果 篇五

谁也无法否认,问题是客观存在于教学之中的。但是,日常教学中的问题却不是与生俱来、天然生成的,它需要我们用慧眼去发现。所以,发现问题就成了教师的一项最基本、初始化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仅仅发现问题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具备将发现的问题转化为课堂教学问题的能力,这就是设置问题的能力。

我始终这样认为,尽管对学生的发展而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设置一个问题却远比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设置一个问题,其前提条件是要能够发现问题,而在发现问题之后,教师还要思考并着手解决问题;惟有在发现并解决了问题的基础上,才可能去设置问题。所以,设置问题的过程,既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师专业素养得以提升的过程。

二、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言教的另一个意义就是教会学生读生活这本无字大书。没有写作经验和感受的教师,在认知、发掘、捕捉材料时比较迟钝,缺乏生活的灵性和悟性。生活中的材料像空气中的水珠一样,似乎看不见但经过雨后斜阳的照射,就会显出美丽的彩虹。生活中可入文的材料比比皆是,只要做有心人,处处留意,时时注目,就可捕捉到丰富的材料,吸取有益的营养。这种能力既靠学生自身敏感性,更要靠教师对学生写作悟性的开启,像气功大师为弟子疏通气路一样,当时机成熟时,手指一点,气路便畅通了。

这里教师的言教起了重要作用。著名教师于漪说:“语文教师必须会动笔会写文章。自己无写作甘苦,无书面表达的真切感受,写作教学往往空对空,指导干巴巴,点不到关键处,点不到要害。”叶老也曾说:“教师善于阅读,善于作文,看书报能抓住要点,写的东西能说得正确明白,才能真正用启发式启发学生。”这就明确指出了教师的写作能力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教师有写作的感性经验就能取得指导学生作文的良好效果,学生的语文能力自然就会有较大幅度地提高。笔者经常结合自己写作某篇文章的完整过程,向学生大讲作文感受,并拿自己的文章像讲课一样讲给学生听。课本中有关语文知识,诸如观察和认识、写人的方法、提炼中心、抓住特征说明事物、联想与想象、材料的选择与剪裁、散文的形与神、比较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等,我都能结合自己的写作感受讲出来,学生普遍感到有血有肉,真实可信。

三、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如果要问教育的出发点和最后的归宿是什么?很多人都会是这样一个答案:培养人才!那么,什么是人才?什么是教师眼中的人才?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界定和标准,“学而优则仕”出人头地、高人一等是封建社会教师心目中的人才;上名牌、读重点,相当长一段时间是我们教师心目中的人才。为了培养这样的人才,有的学校加班加点,频繁考试,加大学生课业负担,有的教师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细心关照,百般呵护。这样,难免培育出畸形的人才。这些学生意志品质、言行举止难与时代合拍。因此,我们应不断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新时期的人才观。何谓新时期的人才观呢?我认为:我们应有这样的人才观:“人无全才,人人有才;因材施教,人人成才。”要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愿学、乐学、勤学,虽然培养不出一流的大学生,但却能够培养对社会有所作为的合格人才。

三、实施课程改革

为实施素质教育,使素质教育深入课堂,必须有适应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而原有的课程存在诸多因素已不能完全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因此必须实施课程改革。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倾向,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以期达到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等目标。

6.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篇六

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于漪

一节语文课的时间、空间是固定的,对每个教师都一样,但不同的教师上的课,效率、效果是不完全一样 的。我们的基础教育必须采取班级教学的形式,学生的语文能力得法于课内,所以课内也就十分宝贵、重要。 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成效?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结 合,其综合性非常强。关于这一点,我已撰文阐述,在此不再重复。

第二,课堂教学应该立体化,多功能,一箭数雕,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思想情操陶冶于一 炉。比如初中教材有《晋祠》,我在教这篇课文时起始阶段就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首先请每一位学生用响亮 的完整语句介绍一处名胜古迹,学生从上海小刀会故址讲到西藏布达拉宫,从杭州的西湖讲到长白山的天池。 这个环节可达到以下几个目的:(一)传递信息,扩大视野――一个同学讲一处名胜,几十个同学就讲几十处 ,相互进行了知识传授;(二)培养说的能力;(三)发展智力――当学生站起来讲杭州“柳浪闻莺”、“三 潭印月”的时候,自然会唤起记忆,展开想象;(四)陶冶情操――让学生知道中国数千年文化平铺在中国大 地上,名胜古迹无处不在。这个环节只用了一分半钟时间,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兴趣盎然。于是我顺势引 导他们进入第二个环节,拿出一本厚厚的《中国名胜词典》,说山西名胜的第一个辞条就是晋祠,让学生打开 练习本听写。听写完之后,又齐读一遍,校对一下。这样做,试图达到下面几个目的:(一)激发求知欲,在 教学全过程中不断调动求知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知道得太少了,需要学习;(二)培养听写的能力, 我是用记录速度读的;(三)检查阅读的准确度――让学生听写之后,每一句再用号码标出来,然后以浏览速 度对照课文,看哪一句可以跟哪一段对应。有个学生说数字不对,课文说晋祠离太原40里,而词典说离太原25 公里。究竟哪个说法对呢?我让学生再仔细读,学生们说都对,因为课文说晋祠在太原西40里,词典说在太原 西南25公里,那个学生是漏看了一个“南”字。于是我总结说:“漏看一个字,就差十里路,真是‘失之毫厘 ,谬以千里’呀!”学生因而切实感到阅读要准确,不能粗心;(四)锻炼比较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区别词典 与一般文章的写法有何异同;(五)激发民族自豪感,让学生知道在那么早的年代,我国就建造了那么高超的 建筑物。这样,“一箭数雕”,两节课学完,百分之八十时间都是学生在学,读、写、听、说,老师只起指导 作用。

举《晋祠》的例子,旨在说明几个问题。第一,课的出发点要搞清楚,是从教出发,还是从学出发,不能 弄错了。施教之功在于引导,点拨,启发,开窍,而不是自己在讲台上讲个没完,占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所 以课堂教学一定要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第二,建立有效的联系网。课堂教学是有结构的,传统的结构是单向 型的,直线往复,即老师讲,学生听,或学生问,老师答。这固然有其合理性,但也有不小的缺陷,导致有些 学生只习惯于当听众,而不积极主动思考。所以要转变为辐射型的、网络式的,让教师的教作用于每个学生, 每个学生的反应再作用于教师。同时还要注意“兵教兵”,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教的主 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动性。学生一旦主动了,教师就会跟着长学问。有一次我教《白杨礼赞》,一个女生突然 举着手说:“我想不通,白杨树不成材,楠木是贵重的木材,茅盾为什么赞扬白杨树,贬低楠木?我是个小孩 ,人微言轻,但有的大作家也说白杨树是不好看的!”说着,她从课桌中拿出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说文 中写白杨树“叶子硬得像金属,枝条也不美”。我虽然以“象征手法,景随情移”向她作了解释,但这个问题 是我备课时从没有想到的,这促使我更进一步的思考,以弥补备课的不足。

第三点,课一定要有鲜明的节奏。语文课最怕上成模糊一片,因此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有很强的目的性, 至少一堂课的起始、高潮、结尾三个段落要清晰明了。课的起始阶段不能疲疲沓沓,要如爆竹鸣响,如京剧中 的“亮相”,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这一点应根据情况进行灵活设计。我教《藤野先生》,开始就使用了直观 教具,先问“朝花夕拾”的含义,让学生明白这本散文集是回忆性的;然后拿出鲁迅在厦门大学时的照片和东 渡日本时的照片,让学生观看。学生看惯了鲁迅的标准像,还没见过他年青时的照片,所以感到惊奇,注意力 马上就集中了,而我也就不用介绍时代背景了。教《孔乙己》时,我开头就制造了两个悬念。第一个悬念是: 我告诉学生,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也无不被这个苦人儿的形象所感动。据鲁迅先生 的朋友回忆,鲁迅在世的时候,对他创作的小说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学生没有这个知识,一听耳朵就竖起 来了);鲁迅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它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读后请大 家回答。接着,我又推出另一个悬念: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 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悲剧。悲剧一般是使人泪下,而我们读了《孔乙己》以后,眼泪不会夺眶而出,而 是内心感到一阵阵的痛楚,这究竟是命运的悲剧、主人公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悲剧?因为这个悲剧是在人们 的笑声中进行的。这样,学生带着悬念去学,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完之后回答说:它既是社会(清末下层知 识分子)悲剧,也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一个手不能提,肩不能挑,还不肯脱掉长衫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性格 悲剧。所以,我觉得在课的起始阶段,一定要花一点功夫来凝聚学生的注意力。

课启动完毕之后,即进入阅读分析、训练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阶段。这个阶段,必须把握好课的高潮。上 一堂课就和写一篇文章一样,好课应该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其中有老师的智慧,学生的闪光点 ,有读写听说的结合。同时,课一定要有节奏,要有张有驰,张驰结合,起伏有致,疏密有节。有时训练密度 要很大,有时要缓解一点,这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生理状态。青少年的自控力是不可能45分钟始终全神贯 注的,老师要意识到这一点,要有节奏的、一浪推一浪的组织教学内容。教学一定要“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胸中有书”就是胸中要有教材,有教学目的,有教学大纲,对教材要烂熟于心;“目中有人”,就是要明 白老师只是导演而不是演员,要让学生多表演、多训练。我常跟青年教师讲,45分钟要全把握好是不容易的, 但可先上好一刻钟的课,组织一个高潮,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

课的结尾当然也不能松懈。语文教师天天要跟学生见面,因此不能“毕其功于一课”,要想着今天的课应 撒一个求知的种子,为明天做伏笔;有些问题可以暂且搁置,也可以留着问题下课讲,也可通过讨论逐步解决 。我教《藤野先生》,采用的是在多个环节让学生质疑的办法。因为这篇课文学生比较生疏,所以我就让学生 多提问。学生问了许多问题,其中有的问题问得非常好。例如一个学生说:课文第一句话就有语病,“东京也 无非是这样”,“也”字是连接性的关联词,前面没有句子,怎么能用“也”呢?我没有立即回答,而让学生 思考、讨论,使他们明白“也”字含有许多潜台词:鲁迅先生东渡日本留学,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但到东京 一看,那里的留学生醉生梦死,所以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把握课的节奏,还必须注意速度的问题。十九世纪蒸汽机时代、二十世纪内燃机时代已经结束了,而今是 信息时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了。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和时代,适应经济建设,所以语文课必须训练学生思维的 敏捷性。在教《春》的时候,我就采用了“面上开花”的办法,让学生讲一讲有关“春”的美言佳句,一分钟 之内,学生说出了“万象更新”、“大地回春”、“春回大地”、“春雨霏霏”、“万紫千红总是春”等语句 ,既活跃了气氛,又锻炼了思维的敏捷,扩大了思维的容量。

第四,课要讲究容量。提高效率,必须有容量作保证,才能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思想情操 陶冶于一炉。提高容量的关键,在于讲和练的角度要准、方式要活。《七根火柴》描写无名战士牺牲前的那段 文字十分感人,我的教案第一次是想这样提问学生:无名战士牺牲前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是怎样的?但我马 上感到,这样的提问苍白无力,角度太糟了,于是划掉,改成:无名战士临死前说了哪些话?有哪些动作?表 现了怎样的思想?可是这样的提法也不行,我立刻又把它否定了。我想起了许多音乐作品的主旋律一出现,就 能打动听众的心,震撼人们的心灵。于是我重新思考,调整了提问的角度:无名战士留给人间的最后的.话语是 什么?最后的动作是什么?与常人比有什么不同?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灵?当两个“最后”的字眼一出现,学生 的感情立刻就调动起来了。所以,同样一个问题角度的选择至关重要,一定要想法拨动学生的心弦,使语言和 思想双管齐下。

第五,要有时代活水流淌。学生跟教材的距离很大,古文好比是天书,外国文学距离也很大,即使是现代 文学,也多是三十年代的。教师应精心备课,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想方设法把现实生活引进去,使课堂教 学中有时代的活水流淌,课文不管是古的还是洋的,一律拿来为我所用。比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这跟 我们所进行的政治思想教育相差很远。我教这篇课文,特意放在国庆节一过以后就教,采用对比的手法,让学 生回想一下:1900年中华民族是怎样的情况?从1840年以后中国遭受到多少屈辱?无数志士仁人前仆后继,寻 求救国的道路,康有为、梁启超就是这样的志士仁人。梁启超变法失败,逃亡日本,仍念念不忘国家的强盛, 写了《少年中国说》,表达爱国情怀。用今日国庆的欢乐去映衬昔日的苦难,学生很快就能把近代的爱国思想 与今日的爱国思想联结起来,意识到《少年中国说》尽管有时代局限、阶级局限,但它毕竟“有一颗中国心” ;过去的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今天的青少年呢?教过去的文章,如有时代活水流淌,学生就会感奋,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当然,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仅仅是教学技巧问题,还与教学观念有关。教文要符合育人的大目标, 老师要站在育人的时代的制高点上,时刻想着培养的是明日的建设者,是21世纪的人,所以要以语言训练和思 维训练为核心,让学生自己学会思考,千万不能搞机械训练。另外,老师要学而不厌,打好功底,做一个知识 的富有者。一个功底深厚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我自己回想起来,在初中时遇到一位擅长教现代文学 的老师,高中时碰见一位擅长教古代诗词的老师,使我打下了语文的“幼功”,为后来改行教语文奠定了基础 。

7.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效果 篇七

一、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对古诗词情境无感。

小学生所处于阶段决定了他们的关注重心基本上还停留在玩耍方面, 对于学校安排的一些课程, 尤其是像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这种比较枯燥, 甚至有些脱离现在的语境和生活的教学内容, 学生的兴趣不浓厚。 比如在讲解高鼎的《村居》的时候, 原诗内容是这样的: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青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该诗描绘了一幅二月儿童放学归来放纸鸢图, 但是现在的孩子放学都是由家长直接接入家中, 不可能放纸鸢, 这样学生就很难体会到那种快乐的心情, 就对此诗丢失了感悟和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如果对古诗词的学习缺乏兴趣, 就没有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这对古诗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是一大关键障碍, 需要教师努力克服,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教学内容枯燥死板, 教学方式单一。

可以说教学内容的质量及教学方式直接影响最终古诗词的教学效果, 但是在如今的小学古诗课堂教学中, 教师没有完全端正教学态度, 教学态度比较散漫, 一味按照朗读—翻译—背诵这样的教学模式进行, 教学内容缺乏深度和新意, 教学方式极其单一, 纯粹让学生记住译文然后背诵译文即可。

3.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互动, 教学氛围紧张。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依旧是不平等的, 一些教师依旧有一种自己是教学主体的主观想法, 一味地命令学生完成问答和教学任务, 但缺乏与学生的互动, 比如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口吻严肃, 在这种状态下一开始便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 都不愿意答题, 由此便产生恶性循环, 可能最后只是老师独自在讲解古诗词, 而学生纯粹记下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翻译, 导致课堂缺乏应有活力, 教学氛围紧张。

二、强化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效果的相关措施

1.多设置情景互动, 针对古诗词内容进行拓展与延伸。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对于小学生更是如此, 处于这个年龄阶段, 他们喜欢玩耍, 喜欢运动, 同时拥有丰富的创造力、想象力及记忆力。 教师便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天性, 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多设置一些情景互动, 让学生在学中玩, 在玩中学,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积极性。 比如在讲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 便可让学生先自行朗读诗歌, 然后根据诗歌内容对当时的情境进行联想, 最后让学生演一演古诗词的内容, 看看谁能将王维当时那种身处异乡的思乡之情传神地表现出来。 通过这种情景互动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让学生从表演中更好地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

2.实施多元教学, 增强教学趣味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 古诗词的学习相对来说是比较枯燥和乏味的, 学生往往没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 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很大挑战, 现今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相比以前来说有了极大进步, 教师不再需要完全依靠板书进行教学, 我们可以实施多元教学, 例如, 在讲解到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时: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教师可以在讲解古诗之前让学生听听这首诗的朗读, 看看这首诗对应的动画或者视频, 让学生对这首诗先从听觉和视觉上有所了解, 化枯燥平面的古诗为具象生动的声音和画面, 再通过生动、形象的讲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之加深理解。

3.加强师生互动, 平等教学, 改善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友善的师生关系, 多走向学生。 例如在讲解孟郊的《游子吟》时, 可以这样提问学生: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自己的妈妈给你们织的第一件衣服吗? 哪个小朋友可以说说看? 这样的提问不仅让学生有话可说, 而且调动学生的情绪, 紧接着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要给予鼓励或者赞扬, 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 使学生养成踊跃回答的好习惯。 最后, 老师便可继续进入诗歌的讲解, 将学生与母亲之间的情谊和古诗词联系起来, 由于已经让学生进行了思考和发言, 因此此时揭示古诗的主题便显得顺其自然。 在这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得以提升, 课堂教学有效性也得到提升。

四、结语

鉴于古诗词所蕴含的丰厚文化底蕴和内涵, 其对学生有陶冶情操, 提高审美能力和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 教师有义务且有责任发挥示范作用, 提高古诗教学有效性, 让学生爱上古诗词,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增强审美情趣, 以及将这种古诗词文化代代传承下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常兰香.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效率[J].学周刊, 2016, 05:145.

8.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效果初探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体验式教学 教学效果

一、体验式教学的概念及渊源

体验式教学,指的是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往的形式下,通过模拟具体的教学情境来让学生通过体验和感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年来众多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的探讨和理论上的完善丰富,形成了今天的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开展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

二、体验式教学的模式及效果

(一)模拟故事情境

模拟故事情境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指的是在课堂上通过模拟课文中故事的发生情境,让学生进入故事发生时的情境,进行个人体验和思考的教学方式。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和教学道具进行情境模拟,针对课本故事发生的情境和角色的特征,把课本上文字叙述的故事情节变为活生生的情境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的效果。除了针对课本上的课文,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一方式来讲解作文,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扮演作文中的角色,按照作文中个情节直观地呈现给全班同学。通过这一方式,学生能直观地清楚作文中的叙事和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了解自身不足,学会如何写生动的故事,提高作文水平。

模拟情境的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所以,体验式教学的方式更能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也更能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

(二)主题探究活动

在主题探究活动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语文的相关主题通过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体验模式。语文的知识点是由多个模块组成,包括生字、组词、句子、诗歌、文章阅读理解和习作等。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可指定主题,也可让学生自主选题,教师担当的是指导者和评价者的角色,体验和参与的主体是学生。同时,在评价环节,应赋予学生一定的评价权限,让学生说明自己的看法。

讨论和课题研究的方式让学生告别传统的以课堂听课为主的低效和枯燥的学习方式,而且学生在资料搜集、讨论成果呈现等环节不仅能学习到不少的知识点,同时能培养知识的归纳总结、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等能力。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表现、表达自我想法和观点的环境和氛围,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形成。而语文的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就具备这样的平台,为学生提供自我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机会。所以,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就具备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作用。

(三)开办班级读物活动

在开办班级读物这一体验式教学模式下,学生是作为班级日报的素材采集者、整理者和最终的呈现者,同时也是主要的阅读者,班级读物这一体验模式使学生在每个环节的参与中感知语文的力量并获得相关语文知识。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文字是我们记录生活、进行交流和展现想法和情感的工具,文字是具有力量的。教师可以在班里组织发布班级读物,读物可以采用手抄报的形式涉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班级情况、诗歌鉴赏、好文阅读及优秀作文等内容。读物的制作过程由班里的学生负责,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负责一期的班级读物制作。在每一个小组中,设置一个组长,由组长负责岗位的安排和协调等事宜。最后制作出来的读物在全班传阅,让学生感受自己的劳动的成果,在体验中获得知识。

三、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开展体验式教学,能有效地解决传统小学语文课堂上存在的不足。体验式教学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符合教育主管部门实施素质化教育的要求,同时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但在现实教育环境下,推行体验式教育仍缺乏一定的条件,一方面需要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同时也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小学语文的体验式教学是小学教学改革的新模式,也是现代教育对素质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上一篇:诚信演讲稿的题目下一篇:模具报废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