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阅读教学反思

2024-10-09

中考现代文阅读教学反思(精选13篇)

1.中考现代文阅读教学反思 篇一

《中考课外现代文阅读技巧》教学设计

天津市河头学校 王春芳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考课外现代文阅读考试题型

2、掌握课外现代文答题技巧,并能熟练运用。

二、教学重点:掌握答题技巧。

三、教学难点:熟练运用。

四、教学方法: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

在这春暖花开的四月,同学们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如果把中考比作一场战役的话,课外现代文的阅读无疑是我们这场战役最大的劲敌,这节课,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来学习克敌制胜的方法,可以让同学们决胜千里之外。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师: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如果想要打赢战役的话,首先要做的就是,知己知彼,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中考现代文的考试题型。

(一)准确定位,做到“知己” 目前自己阅读理解所处水平:

1、知所云,答所问。

2、知所云,答非所问。

3、一知半解,答点是点。

4、不知所云,无从答起。

如果你处于第四种,那这节课就要更加认真。

(二)步步为营,做到“知彼” 1.中考阅读考察最基本的阅读能力

(筛选、概括、理解、赏析)中考阅读基本题型:

1、概括内容、行文思路题

16.作者在梅园赏梅时感到了诗意,梅花的哪些特点富有诗意?请结合第4段概括(4分)(2014天津中考)

17.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中黑槐树的经历。(3分)(2013天津中考)

2、修辞作用题

17.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3分)(2014天津中考)

她不管桃儿、杏儿们嫉妒的流言,也不贪图蜂儿、蝶儿们嗡嗡的追捧,孤傲豪迈地开在漫天飞雪中,不畏严寒,独步早春。

18.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子(4分)(2013天津中考)

黑槐树开不出惊世骇俗的艳绝丽绝之花,它的花很小、很白,一蓬蓬,一穗穗,那么小心,那么内敛,那么自得,默默地开着自己的花。

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情感题

19.“我”推想“今年黑槐林拒绝开花已成定局”的原因有哪些?(4分)(2013天津中考)

4、理解文章词语、句子含义题

20.文章使用什么写法来凸显“一棵树的智慧”?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智慧”的内涵(4分)(2013天津中考)

5、段落作用题 19.文章第⑥段在全文有怎样的作用?请分别从结构和内容角度具体分析。(4分)(2014天津中考)

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一)、概括内容、行文思路题

1.分析题目

2.读透文章,把握线索

圈点勾画法:一画时间和地点

二画人物和事件

三画景物加特点

四画情感加观点(由物及人)

3.归纳总结,形成答案

(二)、2、修辞作用题

一般答题思路:

①运用了„(什么)的修辞手法 ②写出了„(什么)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给读者(怎样)的感受

(三)、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情感题 • 研读题干 • 分析文章 • 画出情感 • 定位答案

(四)段落作用题

(1)结构:

开头段:开门见山、开篇点题、引起下文 中间段:承上启下

结尾段:照应开头、收束全文(2)内容:

开头段:渲染气氛、揭示主题、设置悬念、引起兴趣

中间段:如何承上,怎样启下。

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旨题、升华情感、总结全文。

三、沙场点兵,亮剑杀敌。

1、我们已经知己知彼,也掌握了相应的答题技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亮剑杀敌,熟练运用刚刚我们所掌握的知识。

• ④去年7月,那是 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象。黑槐林里每一棵黑槐树都约 好了似的憋满了槐米,串串篷篷。喜气洋洋。

⑤有一天,暮色四合时,我踱过去,突然发现一地残枝断叶,抬头望,一树槐米皆被乡里街坊们尽数采去,原来密不透风的叶盖已经稀稀疏疏、透天望月。

• ⑧三年过去了,任我怎样浇水施肥,它也只是长些绿叶,不见开花。移了它的魂,切了它的骨,它变成了冷美人,不给花貌,不给笑容。它静默着抗议,用不开花的方式。

• ⑨所以,我想,今年黑槐林拒绝开花已成定局。去年断枝断骨,妻离子散,换了谁都会抗议。

• ⑩又是暑假,清晨,我去黑槐林做瑜伽,看到一锥锥,一蓬蓬槐米!我惊呼。接下来的几天里,它们都次第捧出各自的花蕾,整个黑槐林黄绿绿地静默着。•

1、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中黑槐树的经历。(3分)

②我最喜欢的是看黑槐树开花。黑槐树开不出惊世骇俗的艳绝丽绝之花,它的花很小、很白,一蓬蓬,一穗穗,那么小心,那么内敛,那么自得,默默地开着自己的花。不争艳,不媚俗,只开自己心喜之花,只做自己的白衣仙子。然后,会结荚子,名日槐角,字连墩。清清爽爽开花,利利落落做树,可以与他人无关,确实与他人无关。

18.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子(4分)(2013天津中考)⑨所以,我想,今年黑槐林拒绝开花已成定局。去年断枝断骨,妻离子散,换了谁都会抗议。

19.“我”推想“今年黑槐林拒绝开花已成定局”的原因有哪些?(4分)20.文章使用什么方法来凸显“一棵树的智慧”?请 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智慧”的内涵。(4分)

四、作业布置

近三年中考课外现代文阅读

最后想对同学们说的是,十年磨一剑,相信同学们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与对阅读方法的反复训练,必能在中考的考场上亮剑杀敌,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中考现代文阅读教学反思 篇二

中考阅读复习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 才能使学生准确答题, 拿到高分呢?笔者在实践中, 采取“发现问题, 明确考点, 分项突破”的十二字方针, 突出针对性, 注重实效性, 有效提高了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和答题得分率。

第一、会诊学生, 发现问题。通过对历次语文试卷的仔细分析, 笔者发现学生阅读中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 文体基础知识欠缺, 常常张冠李戴。 (2) 审题不准不全, 答非所问。 (3) 扣点意识不强, 遗漏要点。 (4) 整体把握能力欠佳。 (5) 答题时脱离文章主旨和具体语境, 作架空分析。 (6) 语言表达不准确、不简明、缺乏文采。

究其原因, 主要是中考现代文阅读都是课外的, 多为开放性试题, 学生没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规律和答题技巧。

第二、深研考纲, 明确考点。近年中考现代文阅读要求主要有: (1)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3) 捕捉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 (4) 把握文章基本意思, 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5) 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6) 初步领悟文学作品内涵;对文学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有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这些要求, 涵盖了语文文体知识、词句理解、信息提取、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考点, 意在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第三、抓住考点, 分项突破。1、文体训练, 巩固文体知识。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 (记叙文又可细化为记人叙事类、写景状物类、叙事散文类、小说类、说理散文类) , 分别从教材中选取一两篇典范文章, 帮助学生梳理文体知识, 形成文体知识网络。如:

记叙文:

记人叙事类——杨绛《老王》

(事件概括+人物分析+描写作用+主旨探究+联系实际)

写景状物类——朱自清《春》、冯骥才《珍珠鸟》

(景、物描写+景、物特点+主旨探究+联系实际)

叙事散文类——莫怀戚《散步》

(事件概括+人物分析+描写作用+主旨探究+联系实际)

小说类——《我的叔叔于勒》

(情节概括+人物形象+环境描写+主题探究)

说理散文类——张晓风《行道树》、冰心《谈生命》

(形象描写+特征分析+寓意理解+主旨探究)

说明文——《看云识天气》《故宫博物院》

(说明对象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语言+拓展延伸)

议论文——梁启超《敬业与乐业》

(论点: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事实—事理论证方法)

在此基础上, 还可把常常涉及到的文体知识、答题技巧整理成册, 印制、分发给学生, 并督促学生掌握。

2、考点训练, 把握答题方法。

弄清各考点在考题中的表现形式, 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逐项进行指导和训练。指导必须到位, 方法力求具有可操作性;训练不求多, 只求实效。

比如, 整体把握文意, 可加强速读训练。浏览文章后, 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结构层次、作者写作意图、写作手法等。养成读后眼离文章, 用脑回顾、梳理、概括等整体把握的习惯。

又比如,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可通过抓关键语句、扣具体语境、结合文章主旨、联系修辞手法和看文中的位置来理解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再比如, 归纳提炼要点, 可用找出文中能表达主要观点、思想内容的核心语句的摘抄法;可用选取文中关键词语形成概括句的摘要法;也可用自己的话来概括的归纳法。

3、审题训练, 明确答题要求。

考试中由于时间有限, 有的学生因急于答题而忽略了审题这一重要环节, 白白丢掉了不少分。因此审题训练尤为重要。

那么, 怎样审题呢?要咬文嚼字, 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者意图;看有几个要求;根据分值推出有几个答题要点;在文中哪些区域去找寻或归纳答案;答题时是用原文或是用自己的话;是归纳概括或是具体描绘。这些方面在题目中都有暗示或明确指出了的。

通过训练, 要使学生明白:题干显示了命题意图, 提示了答题范围, 规定了答题角度, 提供了答题思路, 隐含了答题信息, 体现了答题规律。

4、语言训练, 规范答题表述。

现代文阅读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一般是读写结合, 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 因此, 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 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 但直接摘抄的很少, 更多的是筛选整合信息, 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述出来。

答题的语言要做到: (1) 简明、顺畅、准确; (2) 条理清晰, 尽量分点回答; (3) 表达富于美感和感染力。

3.中考现代文阅读之策略 篇三

一、先让学生理解阅读思路

第一步,速读文本,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思路,重点圈画。

整体感知文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看标题,例如:《枣核》从题目来看,枣核是本人的写作对象,既是一条叙事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②抓对象,即把握文本的大致内容,是写人、写事、写景,还是写物?了解作者倾向,例如:《背影》,师带领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后,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感情。③抓段意,把握各段大意,把明显的中心句或关键句画出,或在段边写出批注为后面寻找选顶的对应区域,作好准备。如“说明文《闻名于世的青铜器》的第四段:1986年四川三星堆出土的大型青铜立人像,高2.62米,重180多千克,是采用分段浇铸法制成的。青铜人像的眼睛很大,鼻梁直挺,耳垂穿孔,双脚赤裸地站立在方座之上。这是商代蜀文化的杰出作品。④抓作者的思路,即开头写什么,中间写什么,结尾写什么。如:《背影》一课,开头直接点题,自然引出下文对父亲,背影的回忆,中间主要写了作者在浦口车站和父亲分别时的情景,结尾,写了作者理解了父亲再现背影。

第二步,带题研读,品读文本,把握有效信息。

①提问点:仔细审题,体会设题意图,如: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善良让我们彼此都找到了灵魂的归宿,互惠共生”的含义,本题的意图就是理解句子的含义,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來进行:A抓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B联系上下文C结合句子表达的角度D结合文章的中心E联系时代背景,结合句子的象征意义。

②对应点:根据题目要求,在原文找准对应区域,如果题目涉及的信息有多处,要注意将相关的对应点找全,例如:同传统意义上的粮食相比,藻类有哪些优点?这一题答案有两点:要注意提醒将相应的对应点找全。

③入选点:在相应的区域内筛选出可以选入答案的关键的词句。例如:同传统意义上的粮食相比,藻类有哪些优点?本题的答案在文本中的第二段,找出关键的词句,“产量正在不断翻新,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

第三步,组织语言,灵活答题

①可以用原文词句直接作答。②可以提炼文中词句组强作答。③抽象化语句意思的形象描述④扣住中心,联系生活,表达感受。

4.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篇四

中考语文有2~3篇现代文阅读,占据总分1/4的比重,其重要性显而易见。但现代文阅读的文章基本都是选自课外。所以要突破现代文阅读这一块,必须老老实实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做现代文阅读题需要语感和技巧两方面的配合,而贯穿其始终的是一条基本的解题思维或者说答题思路,在有效思路的引导下才能做对题目,这一思路需要我们在平时有意识的训练和强化。在此,将基本答题思路做一归纳分析。

阅读的基本思路是分别从整体和细节两部分掌握一篇文章,而这两方面是分步进行的,两遍阅读分别完成这两个部分。

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第一遍整体略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整体意思;同时凭借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阅读速度可以稍快)。文章整体意思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文章的大致内容。5W+1H (who ,when, where, why,what how)也即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文章的脉络结构。表层结构是指事件的行文结构,即分为几个自然段,哪几段是一个意思,讲述一个主要内容,这样的大段有几段,即可知道一共讲述了几件事,或是几个方面,做到对文中事件心中有数,了如指掌;深层结构是指事件背后的感情线索,即每一个结构层面上的感情发展程度,这对于理清作者情感思路,以致最终找到文章主旨非常有帮助。

(3)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在完成前两步的基础上,通过对事件的了解和作者感情的分析,得出这篇文章的通篇情感倾向,价值取向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或者阐明的道理。

以上是读第一遍文章时需要从整体上获知的三方面信息。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文章细节关键信息的获取方法:

(1)找特殊位置的语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过渡句以及独立成段的句子都需要高度关注,这些句子会直接、间接的表明中心主旨及作者的立场;

(2)找特殊含义的语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这些句子往往和语句赏析或者段落作用一类的具体感知题相结合,所以在通读时要对这类句子在内容和结构上格外关注;

(3)找含有关联词的语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 ,虽然……但是……,因为……所以……, 何况 , 然而)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情节的突变,作者的观点、文章的深层次内容、以及有特殊内涵的词句。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当中。

当把这两点完成之后,接下来就是结合题目要求,理清要点,加工改造,概括提炼,认真答题。

答题时有这样几点注意事项:

1、审清题目,学会引用原文。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出答案认真的写上。 没有要求引用原文的,但是原文概括已相当简练,可以引用或者以近义词来变换其中的某些词语,进而保持原文原意来替换。

2、细读全文,提取关键信息。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但是要学会提取原文中的关键信息,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是必须准确表达中心主旨或作者情感时,要学会有效提取,并进行相关剪辑、概括、重组、归纳。

3、浏览分值,组织语言作答。先根据分值理清要答几个要点,再作答。答题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含文中对应的关键词句,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

5.2018年中考现代文阅读锦囊 篇五

2018年中考现代文阅读之文章的线索

文章的线索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 1.以人(人物的活动)为线索 2.以物(事物的得失)为线索

3.以事(事件的前因后果)为线索 4.以理(所要阐述的道理)为线索 5.以情感(情感的变化)为线索 6.以空间位置的变化为线索。

线索的作用:贯穿/组织全文

2018年中考现代文阅读之标题的作用

1.标题的作用(内容、结构、形式)

2.标题的内容作用:点明中心事件、主体情感、主旨;点明话题、事件、背景 3.标题的结构作用:行文线索(蓄势、抒情的线索),贯穿全文

4.标题的形式:从修辞、句式、用词等方面分析,作用有形象、突出、醒目、新颖、设置悬念等。

2018年中考现代文阅读之现代文的分类

现代文的分类:

按内容与文体分,可分为5类。

行文特点:形散神不散,由景到情到理,由物到人到理。(透过事物的表象把握深刻意蕴)

①写景状物抒情散文:

行文思路:写景:景——情——人——理卒章显志

状物:物——人——理篇末点题

这类散文中,写主体对象的同时,又写相关事物,作用是正衬或反衬主题事物的特征。

类比(相似)——正衬:严冬中的松树与梅树

对比(相反)——反衬:欺霜傲雪的松树与只剩下枯枝败叶的乔木。这类散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为主体对象提供背景,正衬或反衬,突出主体特征,渲染主题活动的氛围。

②写人叙事散文:在叙事过程中塑造人物形象。

这类散文要注意:关注人、事背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特点、描写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事件的前因后果;关注事理。

③哲理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这类散文要:关注话题,弄清楚作者想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文章主旨一般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之分,关注文章的深层含义;关注行文思路:弄清楚作者如何以小见大、由浅入深、由实到虚、由表及里来论述抽象深奥的人生哲理。

④学者散文(文化散文):

内容:批判当代某些不良的文化现象。

特征:经常采用古今对照、今昔对比的手法。情感:通过对过去优良传统与美好生活的缅怀,表达一种对当代物质社会的忧虑与思考。

主旨:希望人们能够给反思。

⑤托物言志散文(象征):

这类散文要:关注事物的特点、特质;关注相关事物(正衬或反衬);关注环境描写,突出主体特征;关注引申部分作者所要寄托的情感和思想。

2018年中考现代文阅读之取材构思的特点

取材(选材)构思的特点:

详略得当:最能体现主题的内容细致描述,与主题联系不是十分紧密的粗略描述。

以小见大:从生活中的细小事物或场景入手,表现重大的主题。

点面结合:既有整个横切面,又有具体详细的事例个案(点)。

典型/新颖:典型:创造典型人物,描写典型场景;新颖:推陈出新。

旁征博引:材料丰富,论据详实,有掉书袋的嫌疑。

虚实结合(以虚写实):眼前之景与事为实,联想与想象的景与事为虚,尤其是回忆、梦境等,作者常通过以虚写实的方式来形成一种虚实的对比与映衬。

2018年中考现代文阅读之句式鉴赏

句式鉴赏:

按句式整齐与否分:

整句(排比句、对偶句、对仗句):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

散句:使语句灵活自然,富于变化。

按句子长短分:

长句:使表达严密精确、细致,条理贯通,气势畅达。

短句:节奏短促,干脆利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

2018年中考现代文阅读之语言的特色与风格

语言的特色与风格:

平实自然:(语言朴素,不事夸张,但于平淡之中蕴涵深意):亲切自然。

华美绚丽(使用较多整句句式,修饰性辞藻丰富):文采飞扬,具有感染力。

口语化/地方方言特色(较多使用生动活泼的口头用语):生动活泼、亲切自然。

生动形象(运用较多修辞手法):语言富有感染力,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幽默讽刺:(幽默:语言风趣、诙谐;讽刺:嘲讽、揭露的语言,较多使用反语):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语言富有感染力,强化讽刺效果。

含蓄深沉(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是通过它物或对比委婉表达内心情感):容易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

准确简练(意思表达明确,用语简单):短促有力,语言富于感染力。

典雅优美(较多引用古典诗文):语言具有古典的美感,丰富文章文化内涵。

旁征博引(材料丰富,论据详实,有掉书袋的嫌疑):有说服力。

2018年中考现代文阅读之鉴赏语言的具体鉴赏角度

鉴赏语言的具体鉴赏角度

遣词造句: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短句等。

修辞: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语言的特色与风格:如平时自然、华美绚丽等。

语体: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口语。

情感: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情感,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

2018年中考现代文阅读之描写

1.人物描写:

正面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生动想形象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的一个小细节,尤其是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准确传神,形象鲜明)。

侧面描写:(不直接写人、物本身,而是通过他人对主体的感受与评价从侧面来突出主体的特征)。Eg三月不知肉味,绕梁三日。2.环境描写(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作用:①照应前后文、标题;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③衬托(正衬、反衬)主体;④表现、突出主题;⑤展示人物活动背景或社会背景;⑥对下文的议论、描写、抒情做铺垫;⑦预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注:景物描写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点面结合;虚实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高低远近声色结合;视觉嗅觉听觉多角度写景;对比。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3.场景描写:摄取一个有意义的生活场景或自然景观,采用各种修辞手法,把所看到、听到、想到的写下来,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4.白描:用最简练、最节省的文字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或描绘一幅画面;用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简洁传神。

2018年中考现代文阅读之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

叙述(顺叙、倒叙、插叙)

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

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说明: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举列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

议论:议论文的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方法有举例/事实论证;道理/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2018年中考现代文阅读之抒情方式及手法 抒情方式/手法: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2.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托物言志。

2018年中考现代文阅读之叙述方式及人称

叙述方式:

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的进行叙述。

倒叙:突出事件的结局,制造悬念。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丰富。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

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给读者以真实感,使文章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的表达思想情感,增强文章真实性。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和对话,拉近与读者或对话者的感情距离;用于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

第三人称:比较直接的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有利于客观叙述。

2018年中考现代文阅读之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象征:引申事理,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

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引发好奇,使文章曲折有波澜;感情铺垫,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情感。

托物言志:在对事物的描绘过程中寄托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理念。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刻画人物性格更鲜明,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的揭示主旨。

动静结合:以静衬动或以动衬静,起烘托作用。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渲染烘托: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

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使形象更为生动形象;增添文章艺术表现力。

反语(反讽):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情感或讽刺语气;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2018年中考现代文阅读之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拟人(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便于抒情;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利于表达作者情感。

夸张:使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发人们的想象。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内容上表意凝练,概括力强,抒情酣畅。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叙事透辟,条理清晰,长于抒情。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主旨。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释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设问:自问自答,突出文章内容;吸引读者,引发读者思考。反问:增强语气,强化情感。

引用:增强文章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和说服力。双关:使语言幽默;适应语境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增强文章表现力。反语:正话反说,显得幽默讽刺。

备考2018: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

一、解题技巧:详见现代文阅读解题指导专题训练

二、文体知识:

1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倒叙作用:倒叙一般是为了突出中心、使内容中,对比鲜明、或使叙述有波澜、或为了造成结构悬念,引人入胜。

2、记叙的线索

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某物、地点的转换、感情的变化、“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3、记叙的人称:(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写法的作用: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作为故事的见人)、自然、有亲切感。(2)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写起来开阔充分。(3)第二人称记叙,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4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

5描写方法:分两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细节描写

(2)环境描写的作用

(3)侧面描写:用他人的反应、与其他人物对比表现人物

6、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要理清写景的顺序,找出观察点(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

(1)观察角度:平视(远视)、仰视、俯视。

(2)观察的手段: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3)感受的形式:形、色、声、香、味、光、感。

7、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一般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8、品味艺术特色:一般指品味文章(包括品位小说)的构思、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回答时看它的构思是否新颖巧妙;情节是否跌宕起伏;是否运用对比、讽刺、夸张、烘托、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象征、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

9、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指结构,神指中心意旨

写作手段: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10、当回答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有何作用时可从三个方面考虑,(1)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2)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3)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11、标点符号的作用:

引号:(1)表引用(2)反语,表讽刺否定(3)表强调(4)特指

破折号:(1)表解释说明(2)表意思的递进或转折

(3)表声音延长(4)表插说或中断。

省略号:(1)表内容的省略(2)表静默或思考(3)表语言的中断

(4)表说话断断续续(5)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12、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小说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13、常见写作方法

14、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15、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6、语言特点评价用词:准确、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富有感染力等。

17、围绕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或感受:

6.中考现代文阅读教学反思 篇六

2014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必备

2014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必备 ★记叙文

一、考点之一:叙事线索考查类型:直接让考生回答“本文的线索是什么?”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③感情

线索: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④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⑤时间线索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二、考点之二:表达方式的考查是什么?” 线索: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

[类型1]、直接考查某个具体句子或文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对策:了解表达方式的几种类型: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类型 2]、本段(本句)运用了哪些描写?简要说明这些描写的作用?

对策:

1、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5)环境描写 线索考查类型:直接让考生回答“本文的线索

2、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线索考查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闻感受或者事迹 [类型3]、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用一段话描写人物此刻的心理活动对策:联系前后文,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紧扣语境展开描写。

三、考点之三:表现手法

[类型]:直接让考生归纳文段的表现手法及在文中的作用 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③感情

对策:1,了解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见的表现手法。

2,掌握几种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 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设制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四、考点之

四、含义作用题型 记叙文 考点之一:叙事

[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人称在文中的作用

对策:了解人称的作用,再根据具体内容答题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类型2]、让考生直接回答文段或句子在结构或内容上起什么作用闻感受或者事迹

对策:了解文段或句子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 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打下伏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中间:呼应前文,承上启下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结尾:照应开头;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回味无穷。

[类型3]、对具体句子的品析。

对策:联系前后文,在句子的前后找答案。注重抓中心词、关键词、有关议论抒情描写等词句。在句子前后找答案可以用原文回答,有些需要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线索考查类型:直接让考生回答“本文的线索

[类型4]、记叙文中议论句段的作用?

对策: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类型5]、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是什么?” 线索:①人物线索:对策: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014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二)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三)问答题型、常规答题术语及技巧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文段中主人公的判断:

原则:必须依据本文的主题。例如:《孔乙己》——“孔乙己”。

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的“我”等于作者本人;而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必备技巧与应试策略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必备技巧与应试策略(初四)记叙文考点之一:叙事线索考查类型:直接让考生回答“本文的线索是什么?”线索: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④事件线索:中心事件⑤时间线索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考点之二:表达方式的考查[类型1]、直接考查某个具体句子或文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对策:了解表达方式的几种类型: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类型 2]、本段(本句)运用了哪些描写?简要说明这些描写的作用?对策:

1、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5)环境描写

2、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类型3]、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用一段话描写人物此刻的心理活动对策:联系前后文,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紧扣语境展开描写考点之三:表现手法[类型]:直接让考生归纳文段的表现手法及在文中的作用

对策:1,了解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见的表现手法。

2,掌握几种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设制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考点之

四、含义作用题型[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人称在文中的作用对策:了解人称的作用,再根据具体内容答题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类型2]、让考生直接回答文段或句子在结构或内容上起什么作用对策:了解文段或句子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打下伏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中间:呼应前文,承上启下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结尾: 照应开头;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回味无穷。[类型3]、对具体句子的品析。对策:联系前后文,在句子的前后找答案。注重抓中心词、关键词、有关议论抒情描写等词句。在句子前后找答案可以用原文回答,有些需要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类型4]、记叙文中议论句段的作用?对策: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类型5]、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对策: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考点之

五、结构层次给文段划分层次结构,并归纳层意或段意对策

1、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2、概括层意的方法(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2)概括法: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例如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例如3 :(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3)叠加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考点之

六、内容及中心的概括[考查1]直接复述故事或概括内容

对策:了解内容概括方法:①文章标题法; ②叠加法(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③一线串珠法④六要素法[考查2]直接让考生概括人物性格

对策:

1、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

2、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

3、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考查3] 直接让考生概括主旨

对策:

1、掌握概括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2、注重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提示: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考点之

七、语言赏析[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①修辞之美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 的效果。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反复: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夸张: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反问:增强语气,强烈抒情。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②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③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考点之

八、结构和思路[类型]直接让考生回答故事(事件)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对策:这类题目更强调学生对文章整体思路的把握,是目前考试中使用率比较高的题型。做这种题目时,要注意题目中有限制和提示作用的信息。思考顺序:概括的是什么内容——是文章的哪些段落案——怎样概括。考点之九.标题考查。[类型1]、直接让考生给文章拟标题:对策:找文章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类型2]、判断已有标题是否正确,并另拟几个合适的标题。对策:从多角度拟题,但要紧扣中心。考点之十. 知识拓展题[类型1]、人物事件拓展。如:本人主人公是一个爱国将领,你还能举出哪些?对策:弄清人物身份、性格,或把握事件的性质,再根据自己的积累寻找合适答案。[类型2]、主旨拓展:用广告宣传对联体现主旨。对策:掌握广宣传语对联的写作方法,再根据主旨而定。[类型3]:请你联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对策:联系生活实际从多个角度思考,说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如《词典的故事》(2006年广东),可以从现代人、贫苦儿童、女营业员等角度去谈体会。[类型4]、仿照文中某个句子再写两个句子。

对策:

1、分析文段中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及感情色彩;

2、展开联想,梳理大脑中储备的相关信息进行仿写,力求形神兼备。嘱![1]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2]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3]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4]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7]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9] 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句子含义?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10]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11]描写的种类及作用?种类:(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初四语文说明文阅读指导及训练说明文知识要点概要:说明文是对客观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从内容上看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介绍的一种文体,事理说明文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进行说明的一种文体。中考说明文常考知识点:了解说明文的特点,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特征及要说明的事理理清说明条理,明确说明顺序正确判断说明方法并理解作用。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并理解其表达作用。了解说明文中叙述、描述、抒情、议论等的表达作用。应试对策: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特征及要说明的事理:1整体感知文章,把握说明对象。判断说明对象,可先看题目,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这些文章的题目就表明了要说明的对象,2结合标题,起始段、结尾段进行局部解析,逐段逐层读懂文意。3抓住中心句。文章的中心句是对事物总的特征的概括,段落的中心句对事物某一方面特征的概括。无论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都要有一个说明对象,如果从题目中看不出说明对象,就要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这些首括句都表明了这一段的说明对象。正确判断说明方法并理解作用:

一、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等。分类别是将纷繁复杂的事物有条理地清晰地介绍给读者;作用是使文章条理清楚。

例: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一种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举例子是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作用是使所要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以便读者理解。例: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打比方是用比喻的方式,具体生动地介绍事物的特点;作用是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增强文章趣味性。

例: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列数字是从数量的角度说明事物的特征;作用是使说明对象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注:表时间点和时间段的数字都不属列数字,例“1998年”、“3年”。)作比较是将事物的相同、相反或相似的特点加以比较,突出被说明事物的主要特点;作用是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征。

例: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下定义是用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要言简意赅,它的语句形式常常是:“某某是什么”;作用是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例:(1)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2)菱形是平面上四边相等的四边形。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它的面积等于两对角线长度的乘积的一半。作诠释是对事物的形状、构造、成因、用途等进行说明、解释。与下定义相似,只是语言的表述更详尽和具体,有解释的效果;作用是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说明对象。

例:蟋蟀,又名促织、蛐蛐,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是一种很常见的昆虫。体长15至20毫米左右,具有一般昆虫的所有特征:一对长长的丝状触须,一对油黑发亮的翅膀,三对强健善跳的足。雌蟋蟀翅很短,不会鸣叫。在腹部末端除了两根尾须外,还有一根长长的产卵器,这是它与雄蟋蟀外形上的最大区别,所以雌蟋蟀又俗称“三尾子”。雄蟋蟀翅膀上长有发音器,两对翅膀一摩擦,便能发出洪亮的声音。摹状貌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事物的特征;作用是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例: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说明方法作用:1结合语段说明事物的特征和说明的内容

2确定说明方法普遍作用 示例: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一种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说说文段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运用了分类别,条理清楚的说明了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格式;

普遍作用

+说明事物的特征或者说明的内容

二、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严密的特点,突出表现在文中所列数据必须是精确的,如果不能肯定的话,则要用“大约”“左右”“上下”“几乎”“可能”等一些修饰语来修饰。[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对策: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例:中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可采用删词法或换词法与原句进行比较,体会这些词语如何准确的说明事物的形态、性质、成因、功能。

三、说明的顺序和结构在中考中也常有所涉及。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或工作程序的文章用时间顺序;介绍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讲道理究原因的用逻辑顺序。说明文的结构则要么是“由概括到具体”(总——分),要么是“由具体到概括”(分——总),要么是“由概括到具体再到概括”(总——分——总)。议论文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三、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作用二个要点。具体如下: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答题要点二个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3]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4]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1开头的内容有:(1)、提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试,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2结尾的内容:(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4)、补充论证了……。(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7.中考现代文阅读教学反思 篇七

□康舒静

(定西市安定区中华路中学,

甘肃兰州743000)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命题走向;应考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 (2008) 07 (A) —0056—01

近两年来, 中考语文阅读题的分值不断攀升, 涉及的知识与能力面也越来越广, 是历年中考失分最集中的地方, 可以说, 阅读题得分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成绩的高低。本文就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走向及应考策略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以期抛砖引玉。

现代文阅读的命题呈现出了以下趋势

1. 试题的素材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 有时代气息, 有生活积淀。

学生容易理解, 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语段较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和文学因

素的凸现, 往往选用“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阅读材料, 闪耀着人文思想的火花, 富含具有教育意义的审美价值。

3.题型方面, 选择、判断、填空和简答等客观题不断减少, 以主观题为主导, 开放题有所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 为发挥考生的创造能力提供了相当广阔的空间。题目大致类型为与阅读有关的仿句、摘抄、积累、感悟、补充、联想、想象、话题、评析、欣赏等。

中考现代文阅读应考策略

1.认真学好课本

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范文, 是增长知识、培养能力、熏陶情感的媒介。叶圣陶说:“课文就是个‘例子’”。考试“淡化课文”就是要让学生学好“例子”, 用好“例子”, 用课文这个“例子”来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反思, 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2.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如何提高阅读能力, 从根本上说, 要注意从平时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在应试阅读时, 最好运用“三读法”: (1) 粗读———整体阅读, 快速浏览, 了解文章的内容梗概和整体思路, 领会文章在“写什么”。 (2) 细读———了解文章各段 (各层次) 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是“怎样写”的。 (3) 精读———审查题目、定位阅读, 筛选信息、对照比较、去伪存真, 最后确定答案。

答题要做到三步:第一步筛选, 根据语境, 通过上下文对材料的限制准确筛选有效信息。第二步分析摘要, 根据试题要求认真分析思考, 区分主次, 权衡轻重, 或紧缩摘引, 或添加补全。第三步表述, 根据题目要求, 对前面所做的分析按照答题“三诀”组织答案。答题的“三诀”是: (1) 摘取:直接摘取原文词句。 (2) 概括:从原文语句中概括出关键词。 (3) 整理:综合概括有关信息, 用自己的话表述答案。

3. 明确“考点”, 按文体系统复习

为了避免大量做题之后出现的知识混淆情况, 及时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类是很有必要的。其中, 按照文体特点系统复习,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

说明文考点:

(1) 基本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考查, 如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结构方式、语言特点等。

(2) 概括能力的考查, 如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找出关键句或中心句, 概括段的主要内容, 揣摩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理解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3) 理解品味能力的考查, 如对词语的选用, 对词语的限制、修饰作用的评析, 对说明文中的描写句、议论句表达作用的理解等。

议论文考点:

(1) 基本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考查:议论文的要素 (论点、论据和论证) , 如找出中心论点或中心句, 或用自己的话归纳中心论点;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议论文的结构 (引论、本论、结论) 。

(2) 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概括性的考查。

(3) 某一论据的作用。

散文考点:

(1) 基本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考查: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对环境的分析等。

(2) 贯穿全文的线索的考查。

8.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方法指导 篇八

在现代文阅读复习时,我把阅读步骤总结归纳为六个字:读、思、审、找、组、述。

一,读。这是做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的第一个步骤,也是大前提。拿到文本后,首先要通览全文。虽说是“览”,但也很讲究方法。首先是“览”的速度,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每分钟五百字左右。二要整体把握全文内容。三要重点关注“关键段落”,如开头结尾段、过渡段、议论抒情部分,因为这些内容是理解文章中心,把握作者写作意图的关键。

二,思。不少学生在做现代文阅读题时,一般是先读一遍原文,就急着去做题,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再去原文寻找答案,这种没有真正吃透文本,没真正读懂原文的答题肯定是错漏百出,得分率很低的。大圣人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用在阅读理解上一样适用。“读”了不“思”如同没“读”。那么,读后要思什么,怎么思?一般情况下,最起码要围绕几个问题想清楚:1,文章的体裁是什么;2,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文章的中心、作者的立意、写作意图是什么;4,文章的结构特点是什么。正确地理解了这些内容,就等于现代文阅读理解成功了一半,下一步就可以审题答题了。

三,审。即审题。这是答题前至关重要的一大环节,许多考生平时在训练时不注意审题,没弄清题意,或满足于一知半解,只抓片言只语就匆忙作答,导致失分惨重。那么,从哪些方面审题呢?

1)抓题目的关键词。如:“△△”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的深刻含义;“△△”词语的含义。又如: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谈谈你的看法。这些题目的关键词都在加点的词上,如果在审题的时候,关注到这些词,答题的方向就不会错。

2)抓答题导向。很多现代文阅读的题目就已经隐含了答题方向和答题层次。如有这么一·道题目:将第④段画线句与下文这段话作比较,分析两者在写法上和作用上的异同。那么,考生在看到此题目时,第一步要将两者放在一起比较,第二步就是找写法上的异同,第三步找作用上的异同。

3)看分数分配。一道题分配多少分,这也是给考生如何答题的一个暗示。比如某题分配给2分,若要求考生概括作答,则只要答出概括内容即可。又如某题分配给4分,要求考生分条概括出来,那么考生在概括时要么是一点,要么是两点,一般不会是三点或五点。

四,找。即围绕题目在原文中找相关信息答题。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型的设置,都对文本有一定的依赖性,不论出什么题目,总不能是天马行空,胡乱出题。出题者一定是依据文本内容、中心,或写作意图,或联系生活的思考出题。由此,我们答题时,只要能找到相关信息或隐含的内容,答题就不难了。如议论文或夹叙夹议的散文,答案往往潜伏在总结性或议论性文字中,又如写物类散文,作者往往借助物的特性、相互间的关系来阐明一定的人生哲理。只要我们细心发现,寻求联系,总结归纳,就比较容易找出答案。寻找信息时还要注意两点:一要找“准”,即能与题目意思相对应的内容。二要找“全”,切忌只看“枝干”不看“树叶”,如文本中的“除此以外”“另一方面”“另外”这些词语之后的内容,往往会被忽略,以致脱漏了答案要点。五,组。这是答题前对“找到的相关信息”作处理的重要环节。对相关信息的组织可有几种方法:1,筛选法。即把找到的语句进行压缩,除去枝叶部分,提取主要的内容。2,整合法。有的答案不一定集中在一处或两处,这就需要考生将找得的相关信息整理,合并成一个个要点。3,概括法。当所找的信息是一大段时,这就需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六,述。这是现代文阅读理解的最后一环节。即将所想好的答案用语言文字将其描述出来。表述时也应注意几点:1,用语要根据文体的特征。如记叙文多使用“记叙了”、“描绘了”。说明文多使用“介绍了”、“说明了”。议论文多使用“论证了”、“论述了”。2,用语准确。如果能用原文词句回答的,最好用原文的或用其同义词、近义词:如果不能用原文来回答的,概括时,要力求明白作者的立意和写作意图,切忌弄错感情色彩。

9.中考现代文阅读教学反思 篇九

①概括内容②分析重要句子的作用③句子含义理解④赏析句子⑤标题的含义⑥分析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⑦联系实际谈感想

我们把这7道题的解题方法变成7个公式,先来看两篇文章。系在风筝线上的童年

①时令正是仲春。大地挣脱了冬的纠缠,不觉之中已泛出几分淡淡的鹅黄的绿意。仰望晴空,偶见数点风筝,袅袅娜娜地飘挂在天际,使我蓦地忆起“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瞩望那长长的轻轻抖动的风筝线,竟丝丝缕缕牵出了我的童年。

②在乡下,三月的剪剪轻风还残留着冬的料峭。我们这些颠跑在蓊郁麦田里的孩子,摔打惯了,是不知道什么叫冷的。何况又常把嬉笑系在风筝线上,即便有些寒意,也早被如火的童心熔化掉,让野气的笑声赶跑了。

③人们都说:男孩子手笨,没女孩子手巧,这岂不有些重女轻男了么!不是吹,我们男孩虽未能绣出花团锦簇的衣冠,却从手中飞出这巧夺天工的风筝!嗨,做风筝可不像女孩子学针线,有的是时间,有的是专人指教。我们男孩子可整天像贼撵一般忙得脚不沾地。常趁放学后的间隙,三五个凑在一处无人知晓的角隅,或干脆跑到野外去,因为家里大人是不让我们摆弄风筝的。

④我们偷偷找来竹篾,且要绿皮的有韧性的,犹如女孩子绣花挑线一般仔细。我们把竹篾放到火堆上烤了,再弯成弓似的和轱辘似的等几何形状,拼在一起,悉心系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的骨架。然后几颗小脑袋抵在一起,叽叽喳喳商量一阵,就各出心裁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它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这完全可以与女孩子织成的锦绣相媲美。然后用大团大团的线做放线,一头系在风筝上,一头缠在一个线拐子上。这些线来得可不易呢,是我们这些“男子汉”低三下四,求爷告奶,甚至向小姑娘一连串喊上十声“好姐姐”才弄到手的。

⑤好了!抬起你因做风筝而勾得酸了的头,开始放吧。咳!风筝!风筝!全是风筝!这些大大小小造型生动的风筝,从辽阔的麦田里,迤逦的大道旁,潋滟的堤塘边冉冉升起——被底下幼稚的欢声笑语吹着,腾腾热气捧着,悠悠飞向空中,去亲吻白云。好似争艳的奇葩,挂彩的气球。我们的心醉了。

⑥更叫绝的要数晚上。皓月高悬中天,大地一片静谧。夜色朦胧。我们几个小伙伴溜出来一叽咕,便带了心爱的风筝到村头田边。风筝纸是涂了闪金光的东西,还要想法把一段蜡头或一捻蘸了油的棉絮系在尾巴上,放飞时一点燃便像飞机尾翼上的信号灯。这通常极难放,因野外有风,蜡烛又不顶风,所以总是熄灭。但偶有做成功的,那风筝放起来就别有情趣,“信号灯”明灭闪烁,随风筝飘飘洒洒,也把一颗颗童心送上神秘的高空,如醉如痴。

⑦风筝也有赌气的时候,任你如何摆布,它总要往地上栽。这时的小伙伴决不会张飞似的环眼圆睁,一脚踏翻它的,而总是小心翼翼地检查一番,找出毛病,对症下药。随着欢呼声,风筝重又飘然升起。当放到得意处,猛不防风筝也会断线,摇头晃脑地越飘越远。我们拉着断了的风筝线,不胜惋惜„„

⑧韶光如流。虽说童年已悄然离去,可风筝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每每牵着我的童年。我常想捡回那逝去的童年。⑨啊,我的鹅黄色的童年!好望角

①老人划着船向岸边驶来。我踏上船板,船身晃荡了几下,荡出去一层层细密的波纹。我回头朝岸边望去,老人问:“岸边像什么?”我盯着那个凸出的尖端,想给老人一个精当的比喻。他乐呵呵地说:“非洲好望角!”我愣住了。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

②我不解地问:“您到过好望角?”老人呵呵一笑:“非洲那个我倒是没去过,但我现在不整天都在好望角吗?”他将目光送到了远处的河岸。河水哗哗地响。河上无风。芦苇丛簇挺立。

③“我小的时候,在一本地图册上看到了这个地名。当时我就想,长大后一定到好望角,看看那里到底是个啥样子!可我连小学都没读完,日本鬼子就扛着枪进村了。人们四处逃难,我和爹娘跑散了。后来,我就参军打鬼子、打老蒋,差不多把山南海北都跑遍了。那本地图册一直揣在怀里,行军或休息时总把手放在胸口上摸一摸。”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有一页折起一角,翻到那页,好望角的浪潮就从灰黄粗糙的纸页上拍打了出来,我似乎闻到了成腥的海浪气息。

④“这怎么破了一个洞啊?”

⑤老人笑了笑,眼角的皱纹亲密地挤到一起,说:“鬼子枪子打的,还在我肚子上打了一个洞。”老人微笑着摸了摸小肚子,“解放后我买了很多书,我想,只要把书念成了,迟早会被国家派到国外学习。可书没读多少,又是‘革命’什么的,干脆不念了。这辈子就没有念书的命。那年我托人说了个媳妇成了家。我想,这好望角啊,它就在这张书页里,世上压根儿就没有!”老人向远处望了一眼,“可后来我儿子非说,好望角就在非洲南端。”

⑥“你儿子?”这时,一只白色水鸟从芦苇丛中飞来,落在了我们小船上。老人伸手抚摸着,呵呵地笑了起来:“是啊,后来有了个儿子。不光我儿子说有,连这家伙也呱呱叫着,一个劲地说‘有,呢。”水鸟果真朝他吆喝了起来。老人从口袋里抓出一把米粒,丢在船板上。水鸟啄了一阵,在老人头顶飞旋了两圈,飞回了芦苇丛。那里传来了很多鸟嬉戏的鸣叫声。

⑦老人激动地说:“儿子很争气,考上了大学,后来恰好到非洲工作。那次他差点就把我接过去看好望角了。”老人的手微微颤动了一下,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了出来。

⑧河上起了一阵风,吹得芦苇沙沙地响。老人轻轻地摇了摇头:“他在非洲被当地人给绑了。老婆子一听就晕了过去。她在床上躺了半年,我想了各种办法骗她,可她就是想走了,谁也拦不住。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老人的讲述纯净如清澈的河水。⑨“老婆子一走我就觉得院子太大了,就像穿了一条肥裤子一样老是那种松松垮垮的感觉。有时候又觉得院子太小了,压得我胸闷。那天我走到村外,在河边一直坐到傍晚。日头把整条河照得黄灿灿的,我跳进河里,游了很远。回头一看,他娘的!河岸跟地图册上画得一模一样。这不就是好望角吗?我盼了一辈子好望角,竟在家门口找到它了。我哇哇地叫喊了起来,让老鼻涕眼泪也痛快了一回„„”老人哈哈笑了起来,笑声随着波纹微微荡漾。

⑩“现在我啥也不想了,我划划桨,喂喂鸟,整天都能看到好望角,自在得很!”老人的脸庞像天空一样明净而深远„„ 11夕阳正红,映得老人满身古铜色。

一、概括内容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

题型:概括故事情节、概括某一段落的主要内容、根据提示填空 方法:公式一:概括=提取文中的关键句+关键词语进行组合

例题:①本文回忆童年生活,主要围绕风筝回忆了小时候()、()两件事。解答:做风筝、放风筝

学生练习:②读文章第四自然段,归纳做风筝的过程:找来竹篾→()→()→系绳放线 解答:制作骨架、糊纸涂色

二、分析重要句子、段落的作用 公式二:作用=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情感上的作用

在文首总起全文、引起下文(不限位置设悬念埋下伏笔与××相对比或者相映衬)结构上在文中承上启下或者启示下文

在文尾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点明中心 深化主旨升华主题 方法:内容上写出了××内容 情感上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例题:瞩望那长长的轻轻抖动的风筝线,竟丝丝缕缕牵出了我的童年。分析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解答:引起下文(结构上的作用),写出了风筝在我的童年生活中的深刻记忆(内容上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天真浪漫的童年生活的怀恋之情(情感上的作用)。学生练习:啊,我鹅黄色的童年!分析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解答: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上的作用),写出了我的童年充满生机和欢乐的特点(内容上的作用),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的赞美(情感上的作用)。

三、分析句子的含义

公式三:句子含义=浅层含义(字面意思)+深层含义(文中意思,联系文章主旨)解答句子浅层含义时,运用修辞的句子要用平实的语言解释,隐晦难懂或者双关的句子要用浅显的语言解释,解答深层含义时要扣住文章主题,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使答案更完整。

例题:虽说童年已经悄然离去,可风筝的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每每牵着我的童年,使我常常捡回那逐渐远去的记忆。

解答:.放风筝常常引起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这种回忆有时清晰,有时模糊,但都是难忘的(字面意思),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深深地眷恋之情(深层含义)。学生练习:啊,我鹅黄色的童年!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解答:我的童年充满生机和欢乐(字面意思),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的赞美(深层含义)。

四、赏析句子 公式四:赏析=修辞+描写+重点词语 比喻 拟人 排比 对比 夸张 人物描写动作神情 方法:描写方法细节描写 场景描写(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等)重点词语动词叠词拟声词形容词

例题:放到得意处,猛不防风筝也会断线,摇头晃脑地越飘越远。赏析此句。解答:“摇头晃脑地越飘越远”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风筝当做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筝在空中飞舞摇摆的调皮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放风筝这一儿时游戏的喜爱之情。

学生练习:老人的手微微颤动了一下,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了出来。赏析此句

解答:这个句子没有修辞手法,我们看一看就会很快发现这个句子中有人物描写,人物描写又是通过精彩的动词和叠词来完成的。我们就要从这个角度入手展开赏析。“颤动”一词,是老人说起已经去世的儿子,内心的悲痛和波澜化为了外在的手的颤动。一吸,一呼两个动作,是老人在极力掩饰自己内心的痛苦,极力使内心平静下来。而“深深”,“缓缓”两个叠词则是在表现这种掩饰的艰难与痛苦。

五、标题的含义

公式五:标题的含义=与标题有关的文章内容+文章主旨

例题:文章以“好望角”为题,有什么含义?

解答:好望角是一个地理位置,也是文章中老人一直寻找的地方(与标题有关 的文章内容),象征了人生执着追求的梦想。

学生练习:文章以“系在风筝线上的童年”为题,有什么含义?

解答:是指放风筝是我童年生活中的快乐深刻的记忆,表达了我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童年生活的赞美和怀恋。

六、分析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公式六:人物形象=文章内容(判断理由)+人物性格 例题:请结合全文,概括老人的性格特征。

解答:这是一个怀揣梦想多年却至老也终未实现,历尽人生沧桑的老人。小时,小学没读完,鬼子来了,四处逃难,和爹娘跑散了;解放后,只想把书念成,可书没读多少,又遇上了“文化大革命”;老年时,儿子在非洲被当地人给绑了,老婆子拦都拦不住离世了,一个人孤苦伶仃了却残生。(文章内容)但苦难没有把老人打倒。他没有因为梦想的无法实现和生活中的种种变故而终日消沉低迷下去,老人靠对梦想——“好望角”的坚守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走出了人生的苦难(人物性格)。

七、联系实际谈感想

公式七:联系实际谈感想=文章内容+文章主旨+自己的观点(我认为。。)+举例子(紧扣观点,与文章主旨保持一致)

例题:每个人在追逐“好望角”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不如意,你觉得应该怎样对待?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解答:文章中的老人一生坎坷,经历了人生的种种变故,但老人依然坚守着他心中的“好望角”,用豁达乐观的态度对待苦难的生活。我认为每个生命的历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在不如意的时候能够始终坚守心中的梦想,用梦想给自己力量,引导自己不断克服苦难,就一定能得到幸福。我的父亲一直渴望能带给我们富足稳定的生活,他在遭遇下岗失业,创业失败的重重打击之下,依然起早贪黑,辛勤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我家的生活已经大有改观。我想,在我父亲的心里,一定也有一个“好望角”支撑着他,给了他最大的力量。

学生练习:有一则新闻,是说一个公交车司机,在开车行驶的过程中发生了中风,他在失去知觉的最后一刻,坚持踩住了刹车,保证了一车人的安全。请你根据这则新闻,联系实际谈谈感想。

10.中考现代文我的老师的阅读答案 篇十

本题要求学生默读后,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概括七件小事,体现的是对学生默读能力、整体把握能力和概括能力的要求和训练。

二 记叙性文章常常有一条线索,写作思路就是围绕线索展开的。本文除叙事外,还有一条情感线索贯穿其中,试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

本题意在让学生注意叙事文章的线索,并更深地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

本文的感情线索是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

文章以“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一句开头,引出对蔡老师的回忆。

接着,文章列举有关蔡老师的七件小事,不仅写出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真挚感情,更表达了作者对蔡老师的深深依恋,“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接近呢?”“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她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

最后,文章以“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等,直接抒发了对蔡老师的思念之情,与开头相呼应。浓厚的感情贯穿全文,使文章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三 本文的感情不是荡漾在字面上,而是蕴含在平实的字里行间,像一股涓涓细流,绵长深远。结合括号中的提示,揣摩下边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1、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老师真的要打“我”吗?大家为什么都笑了?)

2、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这里为什么用“狡猾”一词呢?)

3、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不由得”“默默”“急于模仿”表现了“我们”怎样的感情?)

4、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本文全篇用第三人称指代蔡老师,这里改用第二人称“你”,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揣摩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特殊意蕴。

1.这句话中,“好像”和“轻轻”两个词语,把蔡老师假装发怒的情形形象地写出来,而“大伙笑了,她也笑了”的“处罚”结果更是把老师的慈爱、儿童的机灵、师生间的亲密友善充分表现出来。

2.“狡猾”本是贬义词,这里作者在它前面加了限制成分“儿童的”,这样它就具有了“调皮”“淘气”的意思。作者这样用词,形象地写出了“我”天真调皮的神态,反映了“我”与蔡老师非常亲近的心理状态。

3.学生对老师的爱首先体现在学习、模仿上。“不由得”“默默”“急于模仿”表现了学生对蔡老师的喜爱、依恋之情。

4.使用第二人称更便于直接抒情。行文至此,文章改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蔡老师,可见,记忆唤醒了“我”对蔡老师的强烈的思念,一个“你”字,把作者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充分表达出来。

四 从你上学以来,哪位老师给你的印象最深刻?用一两个事例,写写这位老师。不少于200字。

11.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篇十一

一、 快速阅读全文并寻找答案

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在答题时首先了解阅读材料的多样性和人文性等特点,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进行作答。在备考时,初中语文教师要通过有效的训练手段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速读、精读等,同时还要逐步培养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究能力,以实现初中生知、能、行的和谐发展。学生在考试时应该快速的阅读全文,中考考试时间有限,要尽量避免因为过度咬文嚼字而造成时间的浪费。当对文中所描述的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带着问题回到原文找答题区域,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或多或少都在原文中有所体现的,只要学生经过思考和提炼一定可以找到正确的答案,然后准确地加以表达就行。

比如南通市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瞬息与永恒的舞蹈 》,此文通过一系列精美绝伦的细节描写,展现了昙花绽放的详细过程,感人至深,耐人寻味。做这个现代文阅读题时,首先要速读全文,大致找到文章的主旨句和中心思想,能够对文中描写的事物有清晰正确的认识。然后带着试题中的问题,回到原文中去找答案。有一道题是:阅读全文,说说你对标题“瞬息与永恒的舞蹈”中“瞬息”与“永恒”两个词的理解。这样的问题是中考试题中常考的内容,非常具有代表性。然后要联系上下文,找到关键词和关键句,认真揣摩,最终能够得出瞬息指昙花绽放的时间很短;永恒指昙花厚积薄发的精神以及完美绽放生命的状态给人们的启迪,而这些都是永恒的结论。

二、 掌握典型题,深挖文章主旨

考试前语文教师要给初中生归纳典型的题型以及相应的答题策略。经常出现的考题方向有:关于语言修辞的题型(以“这句话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为代表);关于布局谋篇的题型(以“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为代表);关于表现手法的题型(以“文章运用某种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和作用?”为代表);关于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以“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为代表);关于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以“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为代表)。只要初中生对这些易出现的题型和答题技巧掌握透彻,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水平,一定可以比较轻松应对中考现代文阅读题。

比如南通市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题《曾经有过的落日》,文中作者由眼前的落日联想到出差回来,在火车上看到的亲切的落日;几年前,在西双版纳看到的若有若无的落日;两千年前,屈原投江时的落日;布鲁诺被捆到十字架上看到的落日。试题中问道: 结合上下文,说说第五段在文中的作用。这是典型的关于谋篇布局题,做这类题时要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通常文首的作用是开篇点题、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等。文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总领下文;呼应前文等。文末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韩勇

当我们对新课程的态度从最初的狂热逐渐走向理性的时候,我们发现,万变不离其中,对文本的把握仍是语文课堂的首要任务,而传统的朗读教学更有助于我们读懂文本、读透文本。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

一、朗读有助于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加强朗读指导,学生就能很好地领略文章中反映的情感美,提高审美趣味。如教授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讲授过月台那精彩的一段时,教者先用平和素淡的语调读出作者的心底蕴藏的奔涌的感情,让学生边听边想象那幅画面,随后点拨其中重要的动词“探”、“穿”、“攀”、“缩”、“微倾”等,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品味,在这平实质朴的文字中,学生似乎看到了一位慈祥的父亲的伟大背影。这个背影也许幻化为了他们父亲的身影,人间真情无需教者多言,学生已心领神会。

再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中,让学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想象,领略一幅幅美妙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学生根据自己对春天的感觉把握作者情感的起伏,领会作者的爱春之情,同时也有他们各自独特的情感体验。文学是要用心感受的,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来触摸神奇的文字,用自己的心声来表达文字带给他们的震撼,自然能走近作家的心灵世界,与作者同呼吸,共喜怒。

的作用是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等。经常仔细做阅读分析题,不难理解文章第五段的具体作用:由上文对记忆中的落日过渡到对千百年前落日的描写;点题,使文章前后连贯;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 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品味语言

随着初中新课改的实施,为中考命题提供了依据和改进方向,在现代文阅读题命题方面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考查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解题技巧,更加注重选材的内容,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现代文阅读题通常会选择课外阅读中的优秀文章或者节选,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和备考时要鼓励初中生多阅读课外材料,培养语感,增长见识,学习写作方法,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不断积累素材。

比如南通市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题《爸爸的白发不是老》,文章语言质朴但饱含深情,十分具有教育意义。其中有一道题:请结合语境,理解第十段画线句“似水流年里,人间亲情,都是雪中的炭,锦上的花”的深刻含义。此题着重考查初中生的初步阅读鉴赏能力和迁移拓展能力。在阅读时要找到主线,能够根据主线去理解各段落的意思,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文章情景交融,渲染了雪夜“我”跟随父亲去接母亲时的快乐心情,为下文做了铺垫。画线句的深刻含义就是想要表达时间的流逝是无情和沧桑的,唯一不变的是亲情。亲情就像是“雪中送炭”,给我们带来温暖;又像是“锦上之花”,给我们的心灵带来慰藉和温馨。生命是短暂的,我们要珍惜亲情,善待亲人。

总之,学生在中考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时要仔细推敲,合理运用学过的语文知识,做到统筹兼顾,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镇初级中学(226511)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对意境的理解

“文学是借语言来作雕型描写的艺术”(高尔基)。语言本身虽然是抽象的、扁平的,但创作的文学作品都是具体可感的、立体的。只要调动我们的生活经验,就能在意象中“看到”“听到”作者所描写的事物,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中。正确、优美的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也是走入文章意境的一条道路。鲁迅小说《社戏》中有一段景物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学生可在念上半句中,深深地吸一口气,加上联想,文中“我”陶醉于朦胧月色的好心情随之而出,温馨的春夜的意境也自然展现。

古代诗词中的意境最优美,若只靠教者的讲解来理解,学生难以把握真实情境,反复朗读就尤为重要。如《天净沙· 秋思》这首散曲的教授,教者先点拨关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体现的作者主要感情,然后放开课堂让学生自由朗读。在学生探讨如何读好的过程中,他们已走入诗中凄凉的秋景、游子深切的乡思中,这胜过教者千言万语的讲解。

三、朗读有助于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挖掘

有人说,诗歌散文要读,小说不一定要朗读。其实小说文字本身所包含的情节只是一种无声无息的沉静的美,无论这种情节是多么的曲折动人,它也仅仅是人们脑海中的一部无声电影,若能加以诵读,何尝不是一件快事。教授小说时,用分角色朗读法既可以体现朗读者本人对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把握,又能够借助语音、语调将对这个人物形象的情感传递给现场每一个人,从而产生共鸣。

例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鲁智深对郑屠说的一句话:“洒家特地消遣你!”有位同学在朗读时不仅语调充满挑衅,就连眼神也情不自禁带着鄙视,再兼之三分的痞气、五分的傲气、七分的豪气,硬是把一个侠肝义胆、有勇有谋的花和尚读活了,引来满堂会意的笑声。如此快意恩仇地读书,学生自然多了几分学习的兴致,同时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在朗读中凸显出来了。

四、朗读使课堂充满音乐美

“汉字有四声之别,因此就有声调之抑扬,非朗读不足以体会到文章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汉语重声韵之连绵,因此词语便有双声、叠韵、全重叠、交错重叠等组合形式,非朗读不足以表达其音韵之美。汉语讲究节奏与对称及声韵调的组配,由此而产生特有的节律之美,非朗读不足以感受到其朗朗上口、悦耳动听的魅力。”记得教授《陋室铭》时,课堂上学生的朗读此起彼伏,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陶醉在这种氛围中,摇头晃脑地读起来。优美的散文和诗歌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感情强烈,意境深邃,还因为它在形式上富有音乐美。通过朗读可以展示这些美文内在的韵律,显现出它的音乐性。让学生在“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之中,理解美好的事物,接受美,并发奋努力创造美。

五、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的运用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阅读文章,不仅要理解语言在具体的环境中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还要深入领会作者的情感意趣。通过朗读,读者能够感受到文章中语言文字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语言的节奏韵律也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读者的内心深处,语言的感受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12.中考现代文阅读教学反思 篇十二

一、概括作者的观点

文章是用来表达观点的, 考查一名学生有没有真正读懂某篇文章, 当然要看他能否理解并概括出作者对文中所讨论问题的主要看法。概括作者观点的考题历来是命题者的首选。2009年四个省份的中考试卷在这一点上都作了考查。河南卷考了两题: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 。 (2)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匠人与大师》) 北京市卷考了一题:文章运用谷超院士的事例意在表明什么?概括时不超过25个字。 (邓中翰《创新的快乐从哪里来》) 重庆市卷考了一题:阅读全文, 概括出你对“成熟的稻谷会弯腰”的理解。 (野泉《成熟的稻谷会弯腰》) 天津市卷考了一题:请简要概括冰灯的三个特点。 (韩静霆《冬天的芭蕾》) 从这五道题目可以看出命题者所命制的概括作者观点题的发问角度都是比较具体的, 而且是站在文章中心的高度来出题。这种传统题型应该说是有考查价值的, 所以必须长期存在下去。

解答此类试题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 文章中心务必准确把握

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创新的快乐从哪里来》的中心是创新的快乐是创新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动力, 《冬天的芭蕾》的中心是冰灯虽然生命短暂, 但他的美丽留在人们心理, 《成熟的稻谷会弯腰》的中心是人要拥有谦逊的心态和成熟的心智, 《匠人与大师》的中心是人要有追求, 有不断创新的精神。我们只要在宏观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就能在具体阐述作者观点时不说出有违背主旨的话, 提高答案的准确性。

2. 站在作者的角度看问题

有些考生不能摆脱自己的思维定式, 想当然, 把自己的观点当成作者的观点, 不是随文就理, 而是越俎代庖。如有的学生在答《冬天的芭蕾》第二题“为什么说冰灯的生命是永恒的?冰灯又带给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时, 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发挥。然而在作者韩静霆眼中并非如此, 这就叫想当然。所以, 概括作者观点时, 考生要有一种暂时放弃自我的意识, 不能想“我怎么看”, 而要回答作者是怎么看的。

3. 概括角度与提问角度一致

在概括作者观点时, 不能生硬地用文中原话去回答, 而应提取文段中的关键词, 简明扼要地表达出作者的观点。比如, 有的问题作者是从反面阐述, 角度与提问可能正好相反, 所以考生不能将此段照抄, 或者改变句式, 或者从句意概括, 答案要切中所问, 使概括角度与提问角度一致。

4. 分散信息要整合, 隐含信息要挖掘

作者观点态度往往分散在文章的各个段落、层次, 渗透在字里行间, 有的比较直接、明显和集中, 有的则比较分散或隐晦。因此考生必须综合考虑、整体把握、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如2009年中考江西卷中考了这样一题:作者为什么提出“朗读”这个话题?请根据文中信息概括。 (张炜《朗读》) 这道题的答案就很零星、很分散, 应该从“飞速发展的泡沫化时代, 记住有意义的东西是十分困难的”和“朗读是美好的过程, 会引起感动、联想和回忆, 给人以力量”两方面作答。可见, 我们做题时不能浮光掠影, 浅尝辄止, 应紧扣中心, 将作者隐含在文中的真实意图和核心意思挖掘出来。

二、关键的、含义丰富的词句理解

概括作者的观点是对文章面上的考查, 有面上的考查自然得有点上的考查, 于是从文中抽出一句含义丰富的、又带点哲理的句子来投题便成了许多试卷的必考内容。如2009年中考苏州卷:谈谈对“寂寞的月亮”的理解。 (汪建中《寂寞的月亮》) 杭州卷:题目“父亲是一条鱼”的含义是什么? (《父亲是一条鱼》) ……解答此类题目必须结合具体语境, 瞻前顾后, 批文入理, 要做到“三不离”, 即不离层, 不离段, 不离篇, 并着重揭示出句子的潜在义、比喻义、引申义和双关义。像深圳卷中“说出‘哦, 月亮是天上的大人’这句话的含义”这道题, 考生就必须答出“月亮是天上的大人”的比喻义——月亮的地位高、有威严, 夜空属于月亮的, 就像这个世界是属于大人的一样。

三、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的考查

对表达技巧、表达效果的考查是中招考试现代文阅读题中的难点。2009年十五套省市的试卷全部涉及。所以, 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要重点掌握表达技巧方面的一些常用术语的概念和内涵, 如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 开门见山、设置悬念、承上启下、画龙点睛、首尾呼应等结构特点。作者使用一些表达技巧的目的无非是想把文章的主旨说得更到位, 如象征可使思想、情感形象化、具体化, 可使文章表达得更含蓄、更深沉;对比、衬托可使文章的主题更突出;用第一人称可使叙述显得亲切真实;用第二人称可以拉近距离, 便于读者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如2009中招河北省卷:选文运用欲扬先抑和对比的手法, 请结合选文作简要分析。这道题考生就要从“络腮胡子”外表的粗俗和心地善良作对比, 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而先写“粗俗”后写“善举”的欲扬先抑则可使文章内容曲折起伏, 突出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 等等。

四、一个新的考查方向:由理解文章内容到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受

2009年中招兰州市卷有这样一道题:结合全文, 先说说对文章结尾处画线句子“找它, 只有在梦中, 在童年的记忆里”的理解, 再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2009年中招海南省卷:本文传达出比较积极的生活态度, 你从中受到哪些有益的启发?请结合你的学习生活体验谈一谈。可以看出这两道题是对考生在阅读中联系实际, 联系背景知识的“发散”能力及知识面开阔与否的考查。

这样的命题透露出这样的信息:今后的现代文阅读题开始体现考查阅读者的思维了。事实本该如此, 阅读不只是被动地去读, 还应该主动地去想;不应仅就某一篇文章思考, 还应该将思维拓展下去;不仅仅要站在作者的角度看问题, 读者也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们的学习应该与生活紧密结合, 学以致用, 这才正是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方向。

13.中考现代文阅读教学反思 篇十三

一、迷语竟猜

早上开门,晚上关门,走近一看,门里有人。(打人体一器官名)写在前面的话

在现代文阅读中,重点句的赏析有助于文意的把握,有助于作品思想感情和主题的理解。因此,句子赏析就成了语文考试中考察学生能力的一种常见的题型。板书课题。理解什么是“赏析”?

“赏”就是品赏体现描写对象特点的重点字、词、句。“析”就是分析其特点。教学过程:

(一)、常见的题型:

1、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赏析。

2、富有哲理性句子的赏析。

3、请找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加以赏析。(找句子的时候要注意,找一些运用了修辞手法的,或者运用了写作手法,或者是一些特殊句式,结构上起一定作用的句子,也可以是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句子)

1、常见的修辞方法的作用

比喻、拟人:语言生动、形象。

夸张:突出„„增强幽默或讽刺意味。

排比:增强语言表达的音乐美或节奏感、增强语势。

设问、反问:自问自答,启发思考,加重语气,起强调作用,强调了„„ 对偶:句式整齐,对仗工整,互相映衬,读起来朗朗上口。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深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二)、修辞赏析一般的方法: ⑴判断采用什么修辞手法。

⑵写出该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写出了„„(内容)⑶找出表达效果:表现了/赞美了/强调了什么„„ 例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油蛉和蟋蟀们人格化,“低唱”、“弹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叫声动听,写出了百草园充满生机,有无限乐趣。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例(1):“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分析:“标致”在文中是反语,属“褒词贬用”,是丑陋、难看”之意,讽刺了“清国留学生以丑为美。例(2):“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春》)

分析:此句用了反复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强调了人们对春的盼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之信使驾着东风来了,春姑娘已迈步向我们款款走来。例(3):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王鼎均《那树》)分析:“咬”“嚼”“骨粉”“呻吟”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展现了一幅人类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图景,从视觉、听觉方面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表达了作者的愤恨之情。

(三)基本的答题格式:

这句话运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人或物)_____内容,表现了(人或事物)____的特征,表达了作者(或文中人物)对某某事物的____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紫藤萝瀑布》)

“挑逗”一词指招惹,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花开的茂盛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紫藤萝花的喜爱之情。

四、小试牛刀,积累方法

1、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了啦!(高尔基《海燕》)

分析:这句话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以强烈的感情表现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呼唤,强调了革命风暴已经在眼前,历史潮流不可逆转。

2、“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朱自清《春》)

分析:这句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对春天来临时大地苏醒的情状和山水太阳的变化作了一个宏观的勾勒,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万物变得生机无限,活力无比。

3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感到自豪吗?(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分析:这个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表达作者对志愿军战士热爱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4、树顶像刚炸开的火焰一样茂密。

分析:这句运用奇特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树树冠的形态。

5、我有这么笨吗?

分析:这句是反问句,加强肯定的语气,强调自己并不笨。

6“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施耐俺《景阳冈》

分析:这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老虎的吼声惟妙惟肖,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7、学语文一定要积累优美的句子吗?是的。

分析:这句话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肯定的语气,强调学好语文必须积累优美句子的重要性。

8、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分析:这里使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辛辣地讽刺了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无耻行径。五读短文赏析下面句子:

1、等到果实完全成熟之后,它便会绽开成一柄柄洁白如雪、轻盈如羽的小伞儿,伞托上坠一颗圆锥形的、饱满而丰润的籽粒。

分析:这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颜色,形态,形状等方面写出了蒲公英果实的特征,表现富有诗意般的可爱。

2、蒲公英在自己阴翳的心坎上引进阳光,在灰白的生命里添上亮色,而人却制造出桎梏,把自己牢牢地禁锢在狭小的世界里。

分析:将蒲公英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人的自我束缚、胸襟狭窄的心态对比,引发读者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

上一篇:端午节有哪些养生食物可吃下一篇:高中诵读经典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