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里游(精选12篇)
1.鲁迅故里游 篇一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写下这样优美诗句的是鲁迅先生。在一个春天的下午,我去了鲁迅故里。
刚要走进鲁迅故里,我就被广场上的几个小铜人给吸引了,他们一个蹲着一个大笑着,另外一个弯着腰,我心想,鲁迅儿时最好的朋友是闰土,有一个铜人应该就是闰土了吧。我还记得《少年闰土》中“那碧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脑海里立刻就浮现出了闰土可爱的样子。
走进鲁迅故里,那一栋栋的复古式的建筑,使老绍兴的味道浓了很多。小鸟在天空中吱吱喳喳地叫着,如同是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不知不觉中,我走到了鲁迅他天天上学的地方“三味书屋“。一来到三味书屋,看着墙角那张破旧的桌子,上面刻了一个“早”字,立刻让我想起了关于这个“早”字的故事。有一天,鲁迅父亲生病了,每天早上要吃药,这可让早起上学的鲁迅忙坏了,他去百草园中摘取草药,给父亲泡药,就在这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差一点被寿镜吾老师骂。第二天,他起得更早,可还是迟到了,寿镜吾老师严厉的眼睛锐利地盯着鲁迅,好像在说:“好小子,居然敢迟到。”一下课,大家都出去玩了,鲁迅拿起一把小刀,在那桌子上深深地刻下了一个“早”字,他对自己说:我今后再也不能迟到了。后来他果真再也没有迟到过。
看着那“早”字,让我明白了,做事不可以不守信,要做一个诚实可信的好孩子,做一个品行兼优的好少年。
“逝者如斯天,不舍昼夜”,转眼间要晚上了,我不得不走出景区,我的最后一眼余光看到了闰土和鲁迅一起捕鸟的样子,使我难以忘怀。
鲁迅的精神如大地,无法被抹去;如太阳,照亮了世界;如智慧,改变了一代又一代人。
2.鲁迅故里游 篇二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11年11月国家旅游局也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意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将名人文化与旅游产业进行横向融合将是更好地传播先进文化提升景区内涵和品位的重要途径,可更好地挖掘名人文化内涵,同时也可更好地发挥旅游产业的联动效应和乘数效应,更好地带动三大产业就业和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有力途径。[1]因此该课题的研究紧贴了时代发展步伐,是一个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课题。
二、鲁迅故里名人文化与旅游产业横向融合现状
对鲁迅故里及鲁迅故里名人文化进行界定有利于更好地进行针对性研究。鲁迅故里泛指整个绍兴,本课题特指鲁迅在绍兴主要生活、学习的场所。鲁迅故里位于绍兴市越城区鲁迅中路393号,占地达50公顷,主要是指鲁迅故居、鲁迅祖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鲁迅故里名人文化是指以鲁迅故居、鲁迅祖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为主体,以绍兴鲁迅路历史文化街区为核心所呈现的鲁迅的小说、散文、散文诗、杂文等文化、精神、思想、品质。鲁迅故里名人文化与旅游产业横向融合,是指深度挖掘鲁迅文化,将鲁迅文化与当地的农业、工业、服务业进行融合和渗透,以更好地传播鲁迅文化,延长产业链,提升三大产业竞争力,提升地区旅游竞争力。
1. 鲁迅故里景点。
目前鲁迅故里主要开发了表1、表2以下景点:
2. 鲁迅名人文化与旅游产业横向融合分析。
2008年6月1日起,绍兴鲁迅故里实行免费开放。由于免费开发鲁迅故里的经济效益主要是通过出售旅游纪念品、并带动住宿、餐饮、服务等行业来带动。从调研来看,鲁迅文化与农业的融合方面,目前鲁迅故里的与农业相关的产品有臭豆腐、茴香豆、霉干菜,并带动了一定的农业从业人员。鲁迅文化与工业的融合方面,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绍兴黄酒业、乌毡帽、造船业(主要是乌篷船),以及配套服务设施的建造,如酒店、旅舍的建造,并带动了一定的工业就业人员。
鲁迅文化与服务业的融合方面,由于鲁迅故里的开发,对服务业的带动具有较明显的作用,如带动了旅行社及其从业人员的发展,带动了酒店、餐饮、从业人员的发展,如咸亨酒店。带动了交通及其从业人员的发展,如黄包车及其从业人员、乌篷船及其从业人员。带动了娱乐及其从业人员的发展,如鲁迅写的《社戏》里对绍兴水上戏台以及乌蓬船的回忆,带动了地方戏曲,民间把戏、地方特产和民间工艺品的发展。露天搭建的水边戏台,每天上演着社戏、绍剧、越剧、莲花落和其他文艺节目,带动了相关旅游项目和从业人员的发展。虽然鲁迅故里的开发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三大产业的发展,但鲁迅文化与三大产业的融合还不够深入,还处于表层状态,缺乏规模化眼球冲击以及互动性的深度体验,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以更好的展现、宣传鲁迅文化,更好地带动三大产业的发展。
三、鲁迅故里名人文化与旅游产业横向融合对策
1. 建立鲁迅故里名人文化横向融合模型。
将鲁迅文化渗透到三大产业中就要使鲁迅文化与三大产业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作用,相互提升。如图1所示,要实现鲁迅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横向融合,关键在于界定鲁迅文化内涵,并找出鲁迅文化与三大产业融合的结合点及其融合动力所在,即鲁迅文化自身资源开发的需要和三大产业提升竞争力的需要,并解决影响融合的三大因素即观念因素、体制因素、人才因素。对此,笔者将在第二小点专门提出鲁迅文化与三大产业的融合措施,并在第四小点提出解决三大影响因素的对策。建立此模型的作用在于明晰鲁迅文化与三大产业融合的思路,使融合路径有章可循,并找出相应的对策。
2. 构建鲁迅文化与旅游产业横向融合的产业链。
鲁迅文化在反映农村方面的面貌、习俗、风土人情故事等方面较多,这为展现鲁迅文化提供了有效载体和发展旅游的重要条件。目前鲁迅故里与农业相关的产品有臭豆腐、茴香豆、霉干菜,并带动了一定的农业从业人员,有关在小说中得到体现的地点旅游开发深度不够,还没有得到有效开发。为了系统有效开发农业中的旅游资源,更全面、更深度体现鲁迅文化,可通过构建鲁迅文化与农业产业链对接图来实现。
注:表示相互作用
具体而言,就是要利用一定的人、财、物、信息等,通过调查研究,生产加工、宣传销售等流程将鲁迅文化中体现当地农民生活、反映农村风貌的地点,通过融合鲁迅小说中的内容来提升其内涵和品味,并通过发展一定的旅游基础设施,形成特定的具有鲁迅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最终形成农业具有观光、休闲、娱乐、度假等功能的旅游产品。如臭豆腐、茴香豆、霉干菜。目前的开发主要体现在作为旅游饮食直接售卖上,而游客对其制作、生产甚至茴香豆的成长过程等并不了解,因此如果以茴香豆为例,可在指定农村区域,建设相应的旅游配套设施,提供相关的旅游服务,带游客除了品尝茴香豆外,还可以带游客到生长茴香豆的地里进行观察了解、采摘,从而使采摘游得以发展,同时也可以让游客到农民家做客,进一步了解农村风貌、农民生活、尝农家饭,品尝土生土长的茴香豆的味道,甚至自己制作茴香豆,并进行一定的游戏,如看谁可以写出茴香豆的茴字的多种写法,让大家感受孔乙己自豪的感觉。另外臭豆腐、梅干菜也可以此类推来发展。从而带动农业从业人员及其收入的提高。
在工业和服务业方面,主要是要通过挖掘工业、服务业自身产业资源并行相关的旅游项目、旅游活动,使鲁迅文化与工业、服务业相结合,并延长产业链来带动工业和服务业多元要素的发展。
具体而言,在工业方面,鲁迅文化与工业的融合主要体现在黄酒、建筑、乌篷船方面。在黄酒方面,除了让游客品尝黄酒和了解黄酒历史外,还可以带游客到现场进行观看、了解黄酒的制作、生产、销售环节。在建筑方面,可将鲁迅故里周边的建筑通过相关政策进行保护,恢复鲁迅小说中描述的原来面貌,甚至在鲁迅故里周边的建筑都应与鲁迅故里的建筑风格相符合,以便通过建筑风格、颜色使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在乌篷船方面,也可以带游客到乌篷船建造地了解制造过程,也可以让游客在相应河段自己划乌篷船,做一名暂时的乌篷船夫,使游客有深度体验。
在服务业方面,主要是通过酒店、交通、娱乐、购物等方面来展现鲁迅文化,并通过鲁迅文化来提升这些项目的文化内涵和品味。如咸亨酒店的建造,除了名字取自鲁迅小说中外,该酒店的饮食、服务、服饰、建筑风格、服务项目都可根据鲁迅小说中的描述适当体现其内容,使游客深刻体验鲁迅文化。交通方面,可突出乌篷船的娱乐和体验功能,让游客坐着乌篷船去看社戏,也可以让游客进行划船比赛。娱乐方面,可适当恢复鲁迅小说中的拜神、祭祀、地方戏曲,民间把戏等活动,如社戏、绍剧、越剧、莲花落,让游客感受鲁迅时代的味道。购物方面则可出售一些当地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特别是鲁迅小说中提到的物品、如小说中提到的何首乌,青瓷做的云雀,鲁迅看过的小人书、《山海经》等,来深度展现鲁迅文化,同时带动旅游纪念品的发展。
3. 运用三大产业最新技术在鲁迅故里广泛应用。
技术是产业融合的基础。运用最新技术是为了更好地彰显鲁迅文化,将鲁迅文化渗透到三大产业中去。在农业方面,设计者在设计农业旅游产品时,如在介绍茴香豆、梅干菜时应注重对这一元素的运用,可安排讲解员介绍、还可通过科普知识长廊的静态展示和影视放映等各种方法、手段来介绍一些其他农作物最先研究成果的讲解和介绍,如从国外进口的先进种子、种苗、生物栽培流水线、无土栽培、营养液配方施肥等等有关现代农业的科技知识,[2]这些都将丰富农业旅游,使游客特别是城里没接触过农作物的游客增长见识。
在工业方面,主要是在建筑方面,可以在鲁迅故里周边有标志性的地段修建墙体大屏幕液晶电视,通过大屏幕液晶电视来展示鲁迅文化,使游客能够通过液晶电视就能感受到鲁迅文化。
在服务业方面,在最新技术方面运用的不多。但可以在一些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方面有所突破,如在餐饮、景区服务人员的服饰上可采用鲁迅小说中提到过长衫服饰,在一些经典表演内容上,可以上演阿Q被斩,孔乙己佘酒、写茴字的场景,甚至可以让游客自己扮演一回阿Q和孔乙己,并对表演得好的给与相应奖励,奖品可为当地土特产,如茴香豆、乌干菜、乌毡帽、臭豆腐甚至是鲁迅写的文学作品,以此来增强游客的深度体验,并通过奖品此来获得游客的良好口碑,带动其他游客的旅游和购买欲望,甚至可以设置发行以纪念鲁迅为内容的邮票,以此来宣传鲁迅故里,扩大影响,获得更广的客源市场。
4.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鲁迅文化与三大产业融合的协调机制。
首先地方政府要出台相关融合政策,提供政策和制度上的保障,紧跟国家部门出台有关文化旅游产业新的政策、法律、法规等,打破产业之间的人为行政分割、产业封闭发展的路径依赖建立起有机的产业关联、形成开放的产业融合发展的外部环境,以促进文化与产业融合。[3]
其次,建立产业融合联席委员会。就是要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旅游产业横向融合的协调机制,使旅游产业的六大要素中的企事业单位及旅游工作人员更好地树立起旅游产业横向融合的意识,以及协调好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问题,使鲁迅文化与工业、农业、服务业更好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合作发展的整体。在该机制中要充分发挥旅游部门的牵头协调作用,使农业、工业、服务业都能及时、顺畅与旅游部门合作,共谋产业大发展。
再次,加大力度进行产业融合的宣传。将鲁迅文化与三大产业进行融合还是一个新事物,因此需要政府部门在各产业及主管部门及鲁迅故里旅游企业与从业人员进行广泛宣传,使大家都有产业融合意识,使旅游部门在进行产业融合协调时能够顺利进行沟通、合作。
最后,培养专业人才。目前有关产业融合的人才非常缺乏,不仅政府部门缺乏相应的人才,学校也缺乏培养这方面人才的专业。因此首先需要政府部门以旅游部门为主选拔可以承担鲁迅文化与三大产业融合职责的管理人员,以保证鲁迅文化与三大产业融合的顺利进行和融合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其次学校可开设这方面的专业或硕士点,以此培养具有深度理论性的专业人才,为鲁迅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前瞻性的理论指导。
四、结语
将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已经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并出台了相关政策。因此本课题以鲁迅故里为例进行鲁迅文化与三大产业的融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课题的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多属于定性研究,且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并在以后逐步深入到融合效果的实证研究上来,以突出本课题研究的实证性和应用性。
摘要:用文化与三大产业融合来发展旅游已经成为当前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热点。本文首先对鲁迅故里名人文化与旅游产业横向融合进行了界定,分析了鲁迅故里主要景点开发现状,鲁迅故里名人文化与旅游产业横向融合现状,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名人文化,旅游产业,横向融合,鲁迅故里
参考文献
[1]孙万真.工业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5.
[2]陈琳.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探讨农业旅游的发展[J].黑河学刊,2006,(1):29.
3.鲁迅故里,时光很慢 篇三
关键词:鲁迅故居;时光格外慢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30-01
我喜欢绍兴这样波澜不惊的小城,相比许多地方费尽心思要与名人扯上关系,绍兴显得轻松又厚重。记不清多少次走进绍兴,赶上游客不多的时候,总喜欢去鲁迅故里走走,水巷两侧,青砖灰瓦的江南水乡建筑倒映水面,有轻盈的乌蓬船如箭般穿过。
沿石板路前行,可来到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这是鲁迅祖辈世居之地,说是清乾隆年间的建筑,是一座江南典型的官宦人家居所。而周家新台门就是在其鼎盛时所修建的,建于清朝嘉庆年间,鲁迅就诞生在这里,一直生活到十八岁。
可就在这十八年,鲁迅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到了整个家族由显赫走向彻底没落的全过程,大厦将倾,各种面孔,各种世态炎凉,他从小就司空见惯。
周家新台門虽说不上壮观,但在当时绝对是大宅。转过侧门,穿过一条短弄堂,便进入鲁迅小时听故事的小天井。童年时,鲁迅常在桂花树下的小饭桌上,听继祖母讲 “猫是老虎的师傅”、“水漫金山寺”等民间故事。后来,鲁迅在《狗·猫·鼠》、《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文中都有详细而又生动的回忆。
穿过“桂花明堂”就是鲁迅的卧室。鲁迅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住在这里,算是他的卧室兼书房。这里还陈列着鲁迅当年睡过的铁丝木床,简洁古朴,没有任何雕饰,可见当时过日子如何拮据,这斑驳凋落的漆仿佛是岁月的皱纹。房间里的老木椅更显出岁月的痕迹,时间的重压却使它处变不惊。而床上那不成样子的塞着棉絮的被子,仿佛一触即破, 逝去的时光就这样懒散的猫一般在床上窝着,将鲁迅的童年又悄悄地安放在这里。
在鲁迅故居,保存最完好的建筑,是鲁迅母亲和元配夫人朱安居住的地方。鲁迅母亲的卧室桌上陈列着她曾经做针线活用的生活匾以及剪刀、尺子、熨斗等物品。其中的一只袜子是当年鲁迅母亲给工友亲手缝制的原物,依旧静静的躺在笸箩里,封住了岁月与流光。
后半间扶梯可上二楼,便是朱安居所。朱安是个旧式的乡村妇女,长相平庸还没文化,岁数也比鲁迅大,天晓得鲁老太太给儿子挑媳妇怎么会看上她!想想也许是造化弄人,像鲁迅这么一个留过洋、满脑子新文化、新思想的年轻人,偏偏会碰上朱安这样一个最平庸、最无趣的大龄剩女,以至于鲁迅几乎一辈子没正眼瞧过她。
望着眼前的这座院子,那一重重厚厚的门,一堵堵高高的墙,阴沉沉的天气,唯有墙外那两棵高高的树,却还没有一片叶子,直挺挺的只剩下笔直的、楞楞刺向天空的树干——真像是一口井啊,空旷又孤寂。朱安曾凄凉地说:“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无用。”在这座院落里,她就像一只井里的蜗牛,卑微又可怜,她的存在被别人当成了负担,饱尝着世上最无助无望的酸辛,一生漫长的等待,守着空屋,一个个凄楚寂寞的夜晚。可对别人来说,她就像从来未存在过一样。
经过闰土与鲁迅第一次见面的那间厨房,便是百草园了。百草园让少年鲁迅难以割舍,同样也让我魂牵梦萦。“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上学时背熟的课文,这笔下的一切都铺陈在我眼前。有着无限趣味的泥墙根,仍然是当年的原物,只是,它已坍塌了半边,为藤蔓覆盖,又被篱笆阻隔,只有那旧时苍苔不减鲜翠,而那零零星星开着的不知名的小花,似乎是一种灵气,想尽量照亮这堵墙的过去。几株大树虬劲横斜开来,似乎在彰示着曾经的喧闹。园子里的皂荚树也挺拔如昔,石井栏尤为光滑,何首乌依然藤蔓牵缠,瓦砾下的蟋蟀还在不知疲倦地弹琴,美女蛇的故事也照旧在流传。想当年,鲁迅经常带着两个弟弟在百草园给卧病的父亲寻找入药的原配蟋蟀,不知他们是不是翻遍了百草园的每一块石头。百草园最旺盛的生命仍然留在当年的课本中,或更为长远。
4.游鲁迅故里作文 篇四
明天就要去鲁迅故里了,我就迫不及待的打开了电脑,进入了百度,去搜索“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早上,我5:30就起了床,因为今天终于可以去鲁迅故里了,好兴奋。我们到了鲁迅故里的东入口,只见一快大大的石壁上刻着一幅栩栩如生的鲁迅画像,沿着用大石块铺成的路一直往西走去,两边都是商铺,卖梅干菜、臭豆腐、龙须糕的,只要是绍兴特产的几乎都有。鲁迅祖居到了,进入了一个大大的门口后,就是德寿堂,一幅好大的画挂大厅正中,几张做工精细且发黑的桌子摆在大厅里,感觉非常的简陋。听了导游说,鲁迅的祖居和鲁迅的故居的摆设和格局是一样的。再进去还有香火堂、座楼、西厢、厨房等。出了鲁迅祖居,我们来到了三味书屋,这就是鲁迅以前学习的地方,在一个角落,有一张桌子就是鲁迅以前座过的,有一次鲁迅上学迟到,被老师狠狠的训了一顿,从那次开始,鲁迅在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用来时刻的提醒自己。我们还去了百草园,听说小时候鲁迅也像我们一样调皮,一次和小朋友在后院玩时,他推翻了刘家的石砌围墙,导致两家发生些小矛盾,父母一生气,就将鲁迅送到了教学管理最严格的私塾,那就是三味书屋了。
鲁迅故居、鲁迅笔下风情园、鲁迅纪念馆还有好多可以让我了解到鲁迅生平事迹的地方,有时间还是你自己亲自去了解下吧!
5.游鲁迅故里作文 篇五
首先我们来到了鲁迅故居,房子比较古老,也很多。房子与房子之间由大大小小的走廊连通,我们走在里面就像走迷宫。据说鲁迅的父亲曾当过清朝的官,家中比较富裕,所以又这么大的房子。 这是鲁迅家的“会客厅”
这是景点里卖纪念品的地方
然后我们来到了“百草园”。“百草园”其实就是鲁迅家屋后的菜园子,小时候的鲁迅经常和小伙伴们来这里捉蟋蟀、摘果子、听蝉鸣、挖何首乌根,是鲁迅小时候最爱玩的地方。
这里是鲁迅家的明堂,俗称天井。由于这里原本种着两株茂盛的桂花,故得名“桂花明堂”。鲁迅小时候经常在桂花树下乘凉,听祖母给他讲故事,猜谜语。照片里的塑像就是上面所说的场景。 出了“百草园”,我们来到了“绍兴鲁迅纪念馆”。这里详细地介绍了鲁迅的学习、生活经历,展示着有关鲁迅的各种资料,能让人们完整的了解鲁迅先生伟大的一生。
然后我们又来到了“三味书屋”。这儿是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据说小鲁迅用过的课桌上还刻了一个“早”字,为的是提醒自己上学不要迟到。
6.游鲁迅故里作文 篇六
往前走大约200米,伟大的名人鲁迅的故居,便映入眼帘,被雨水冲刷的迷蒙的样子,徒增了一份神秘与幽静,仿佛见到了鲁迅先生那庄重而又慈祥的面容。
轻轻跨入那扇门,再往里慢慢地走,就能看到那朴素带着记忆灰尘却错落有致的家具,洁净的客厅、金桂飘香的桂花明堂,那小小的却载过鲁迅童年的卧室……
再踏进去,百草园出现在我们眼帘,明亮大方却又有一丝荒芜伤感。我欣喜地看看这个,深思熟虑一会儿;又瞧瞧那个,总想要瞧出那喜悦、追忆、思念的复杂感情。瓦砾成堆,杂草丛生,不时在细雨中划落出一两只粘着雨露的小虫儿,在这神圣的地方与我们共同深思、冥想。鲁迅的童年就在这儿,在这晓风残月、天朗气清的园子中嬉戏,成长的吗?
撑着雨伞,在烟雨蒙蒙中踏过一个又一个雨潭向前行,仰望一下那被烟雨包围,却依然雄伟、古朴怀旧的古房,嗅一嗅空气中弥漫着的气息,幽幽的甜、淡淡的咸、微微的苦、丝丝的酸、呛呛的辣,感受着祖国给我们的辉煌历史与骄傲……
拐一个弯,继续向右边走去,就来到鲁迅故里最著名的景点----三味书屋。走入门内,浓浓的古老气息夹着书香迎面飘来,最先瞧见的是台门斗,走过开井,小堂坐卧在眼前,不变的古味,原状陈列,使人沉浸在浓浓的回忆之中。再走进去些,便是鲁迅先生的书屋,正中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所谓“三味”,是取“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之义。书香气息在每个人心中回荡,小小的书屋支撑了鲁迅从12岁-17岁期间的求学、写作。朝着旭日东升,伴着小河流淌,勤奋好学的鲁迅在这个三味书屋里奋笔疾书。
穿过书屋,摸着历史的石板,看着眼前的繁华,熙熙攘攘的人群川流不断,我第一次真实感受到了祖国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与不变的骄傲。
继续向前走去,来到了一条琳琅满目、香气四溢的美食小街。长塘角笋、茴香豆等等一些古老文化传统美食,馋的我口水直流三千尺。酱鸡吃的我满嘴流油,炸丸子嚼劲十足,珍珠粉条、米线等等,一边享用美食,一边欣赏着幽深的古老建筑。
迈着轻盈的步伐,向左边跑去。如果说美食让我欲罢不能,那么鲁迅纪念馆就更让人堪称一绝了。刚进入大门,一股凉风扑面而来,让人有种身临其境之势,窄窄的青石板路散发幽幽青光,竹丝门槛,一溜的白墙,清澈河水潺潺的环绕着,小船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静静晃悠,一切仿佛是静止的,却好像又是充满活力的。
7.游鲁迅故里、沈园作文 篇七
妈妈的朋友从冰城哈尔滨来绍兴做客,妈妈做导游的第二个地方是绍兴鲁迅故里和沈园。
天空阴蒙蒙的,还下着小雨。但是我们还是决定去玩。
我们很快就到了鲁迅故里,因为是下雨天,游人也不太多。我们不用排队就拿到了门票。我们先去了鲁迅祖居,那里以前是鲁迅的祖辈生活的地方。有很大的客厅,还有书房,卧室。妈妈的朋友很是喜欢,经常站在那里看牌子上写的介绍。不过,我有些不以为然,因为我觉得和街上的老房子差没不多。游过祖居,我们又去了鲁迅纪念馆,妈妈给我讲了关于鲁迅的故事,我知道了原来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作家。他小的时候家里的条件就不好了,还要寄宿到亲戚家,后来,他发奋图书要自强,先是到日本学医,后来又成了作家。在鲁迅纪纪念馆里陈列了鲁迅的`很多的书,妈妈的朋友送我一本关于鲁迅作品的书。我看了下,没有怎么看懂。妈妈说,以后上中学就会学鲁迅先生的文章会用得到的。我们又去了鲁迅小时候读的三味书屋,那里很小,里面摆放了几张书桌,鲁迅的座位就在一个角落里。百草园就在三味书屋的后面,那就是一个不是很大的菜园,地里种着绿绿的青菜。听着导游讲鲁迅很喜欢这个地方,还喜欢菜地旁边的一口井。他小时候常常到那里去玩。从百草园出来,我们走路去了不远处的沈园,那里讲的是陆游和唐婉的悲伤爱情故事。
8.五年级作文:游鲁迅故里 篇八
过了桂花明堂就来到了保存完好的鲁迅故居两楼两底,向四周一看,到处都是房间.东首前半间是客厅,是鲁迅吃饭会客的地方.西首前半间是鲁迅继祖母蒋氏的卧室,她性格幽默,孙子们都很喜欢到她那儿去聊天.蒋氏常给幼年的鲁迅讲“猫是老虎的师傅”、“水漫金山”等民间故事和传说,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楼上东首一间是鲁迅原配夫人朱安的卧室,她和鲁迅性格不同,所以鲁迅对她无爱情可言.
穿过蜿蜒曲折的长弄堂,便是美丽的花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百草园名称虽雅,但只是一个普通的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天晒稻谷,但那是儿时的鲁迅的乐园.鲁迅经常和小伙伴到这里来玩耍,正是因为这样,鲁迅才会12岁被家人送到三味书屋读书,所以他非常留恋这个属于自己的乐园.
走过长长的小路,映入眼帘的就是鲁迅笔下的风情园.台门内有一方400平方米的清澈见底的水池,水中的鱼儿们在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看着看着,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假如我能像水中的鱼儿们一样,那该有多好啊!
9.鲁迅故里 篇九
鲁迅故居原为周家新台门的一部分,是鲁迅青少年时代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1881年9月25日,鲁迅诞生在这里。鲁迅一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在故乡度过,1981 年新台门易主后,大部分房屋被改建,但鲁迅家主要建筑幸得保存。现室内按原状陈列,不少家什系当年原物。
百草园在鲁迅故居的后面,占地近2000平方米,原来是新台门周姓十来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谷。这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乐园,常来玩耍嬉戏,品尝紫红的桑椹和酸甜的覆盆子,在矮矮的泥墙根一带捉蟋蟀、拔何首乌,夏天在园内纳凉,冬日在雪地上捕鸟雀。这些童年趣事,在鲁迅的心里留下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一直到晚年还引起他亲切的怀念。百草园连同周家新台门的房产易主之后,园地的南北两端虽已改变了面貌,而它的主要部分仍基本上保持原样。
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私塾。鲁迅12岁至17岁在这里求学。鲁迅的座位,在书房东北角,一张硬木书桌是鲁迅使用过的原物。有一次鲁迅因故迟到,受到先生批评,就在书桌右上角刻“早”字以自勉。塾师寿镜吾(晚署镜湖),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难忘的印象。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寿镜吾在这里坐馆教书达60年,从房屋建筑到室内陈设以至周围环境,基本保持当年原面貌。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园,种有两棵桂树和一棵腊梅树。
咸亨酒店在市区鲁迅路秋官第,临街朝南。酒店东侧,竖立着一座四柱塔形照牌。塔高二丈许,顶有瓦,有檐,檐下外侧悬一大“酒”字。四柱似竹,塔体中空。朝西面有黑底,上书“咸亨酒店”四个金字。店内摆设格局,悉如鲁迅小说《孔乙己》所状。因此处老酒地道,“过酒坯”(下酒菜)风味纯正,闲暇之时,于此自斟独酌,或约三二酒友品“三酉”而负暄闲聊,均极自在。咸亨酒店有绍兴酒俗博物馆之戏称。
鲁迅祖居 在新建的鲁迅纪念馆陈列大厅的东首,就是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它坐北朝南,前临东昌坊口,后通咸欢河,西接戴家台门,与三味书屋隔河相望。老台门占地 3087平方米,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住宅。
鲁迅笔下风情园 在绍兴鲁迅纪念馆西北侧,有一朱家台门,又称“老磐庐”,它西接周家新台门,东邻周家老台门,北临东咸欢河。朱家台门环境幽雅,且寓古迹,为古城绍兴保存最完整的典型的花园台门建筑。朱家台门的主人叫朱阆仙,即买下周家新台门的“朱文公的子孙”。朱家台门原为越王望花宫故址,系明初名将胡大海官宅的一部分。
百草园在浙江绍兴的鲁迅故居后面,北临东咸欢河,东邻沈姓房屋,西接梁家后园,南宽北狭,占地近2000平方米,原来是新台门周家的智、仁两大房族所共有。西边一半归智房,东边一半属仁房。各个家族在这个园里都种有一些瓜菜,有的地块秋后还被用来做晒场,但因园大草深而显得有些荒凉。
百草园里虽无明显界线,却有大园小园之分。小园在北,占地较小,向西北角突出,面积约为大园的四分之一,有门通向东咸欢河,河沿筑有河埠,积肥农船便可在此靠岸,运走周家草灰和粪肥。大园在南,占地较大,西边有一垛长达四十四米、高约一米的泥墙,作为与西邻梁家后园的分界线。在泥墙的南端,即与鲁迅家后门墙角接壤处,有块刻有“梁界”两字的界碑。这块界石和这垛被鲁迅称为“有无限趣味”的“短短的泥墙”至今仍留存如故。
这个荒芜的园子,不仅瓦砾成堆,杂草丛生,而且有树木、蔓藤和飞鸟虫兽,是孩子们游玩的好地方。鲁迅儿时和他的小伙伴们就经常来此玩耍嬉戏,或采紫红的桑椹和酸甜的覆盆子,或捉蟋蟀、玩斑蟊,有时挖何首乌的块根,有时摘木莲藤的果实,夏天在树阴下纳凉,听蝉鸣唱,寒冬在雪地上捉鸟雀。百草园的动植物,有可看的,有可听的,有可玩的,也有可吃的,对儿童来说真有许多乐趣。即使现在“紫红的桑葚,酸甜的覆盆子,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已难寻旧踪,但文中浓厚的生活情趣依然带给你丰富的想象。
小园中的这些童年趣事,在鲁迅的心里留下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一直到晚年还引起他亲切的怀念,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写的一篇著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记叙了他童年时代在园中天真烂漫的游乐和浓厚的生活情趣。他的亲切动人的抒情笔触,对园景的美好回忆,无不引起人们对百草园的游兴。
鲁迅在百草园最早接触到自然景色,由此引起了对一些有绘图的植物书和花草树木进行观察研究的兴趣。在故居小堂前天井里的台阶形石条上,他种植在花盆中的花草不下二十余种。
随着新台门周家的败落,百草园东首仁房的园地早于1915年就卖给东邻朱阆仙,西首智房部分也于1918年和新台门房产一起售给了朱家。朱阆仙将新台门改建为“庐盘”后,又扩充了后园。在百草园的小园中平地垒起了假山,并构筑了鱼池和花厅。解放后,国家花钱向后来的章姓业主收回,作为鲁迅纪念馆的组成部分对外开放,供广大观众游览和休息。百草园的主要部分大园至今仍基本保持当年的风貌。
三味书屋
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位于都昌坊口11号。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坐东朝西,北临小河,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鲁迅12岁至17岁在此求学。
书房正中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所谓“三味”,是取“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之义。匾额下方是一张松鹿图,两旁屋柱上有“至乐无声唯孝弟,大囊有味是诗书”一幅抱对,匾中抱对皆为清代书法家梁同书的手笔。
鲁迅的座位在书房的东北角,这张硬木书桌是鲁迅使用过的原物,桌面右边有一个鲁迅亲手刻下的“早”字。一次鲁迅上课迟到,受到先生的严厉责备,他就在自己课桌的右边桌沿上刻了这个“早”字,时时提醒自己,此后果然就没有迟到过。
塾师寿镜吾(晚署镜湖),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难忘的印象。寿镜吾在这里坐馆教书达60年,从房屋建筑到室内陈设以至周围环境,基本保持当年原面貌。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园,种有两棵桂树和一棵腊梅树,其中腊梅树已有一百多年的寿命。
绍兴鲁迅纪念馆
坐落在绍兴市城南的都昌坊口,现名鲁迅中路,为全国成立最早的纪念性博物馆之一,1953年1月正式对外开放,包括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和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建筑面积1220余平方米,展线长达150余米。四周是宽敞的序厅、陈列室中休息室,中间有回廊庭院。院内种植鲁迅生前喜爱的和作品中提及的花木,其中枣树和丁香是1976年从北京鲁迅故居后园分迁过来的。
10.游玩鲁迅故里作文 篇十
去年的国庆节,我们一家人去绍兴游玩。经过了长达五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充满浓郁江南水乡风情的鲁迅故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浮雕上刻着的“鲁迅故里”四个大字,显得格外苍劲有力。顿时,一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形象浮现在我的眼前。
走进街巷,这里人山人海、人流如潮、热闹非凡。街道两旁有着许多古香古色又不缺乏现代气息的建筑。商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各类特色小吃更是让人垂涎三尺,忍不住驻足品尝。走着走着,便来到了鲁迅故居,他的家可大了,七拐八拐的,好多屋子。绕过正厅,有一个园子,那就是有名的百草园,鲁迅儿时的乐园。也是人们最向往的地方,许多游客在此拍照留念。在前厅院里,有几尊铜像,一边是和蔼可亲的继祖母摇着扇子给小时候的鲁迅讲:“猫是老虎的.师傅”的故事,看见一旁坐在椅子上的鲁迅认真听故事的样子,想象着当时的情形,此刻的我忍不住沉醉在当时的故事中。
走出百草园不远就到了鲁迅少年时读书的地方,在讲堂的中央有一块扁,上面刻着“三味书屋”四个醒目的大字,石扁下面是一幅画,画上有一只梅花鹿正伏在一棵古树下。画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一张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桌子上照老样子整齐地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戒尺。学生的书桌是从自己家里搬来的,分列在四面,东北角上的那张是鲁迅用过的。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有时把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鲁迅的书桌上刻着一个“早”字。字是横着刻的,很像一个含苞未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巧玲珑的火把。爸爸告诉我这个“早”字有一段来历:鲁迅的父亲害了病,鲁迅一面上书塾读书,一面帮着料理家务,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教书认真的寿老先生严厉地对鲁迅说:“以后要早到!”勤奋好学的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个小小的“早”字。他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弛地奋斗了一生。
11.逛鲁迅故里作文 篇十一
我和爸爸、妈妈还有我可爱的弟弟一起来到了鲁迅故里。天气真热啊!火红的太阳照耀着大地,一朵朵的.白云像金灿灿的棉花糖。妈妈说:“太热了!买点冰淇淋吧!”我和弟弟还没等妈妈说完,就跑到了一家机器人做冰淇淋的店,买到了冰淇淋,一起痛痛快快地吃了起来,那可是妈妈上次答应我们买的。吃完冰淇淋,开始进入旅程。
我是绍兴人,那就要了解咱们家乡的名人事迹,第一站来到了鲁迅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鲁迅的雕像,我上前去摸了摸鲁迅先生的大手,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继续往前走,里面展示了鲁迅先生的介绍、陈列、照片等,我看不懂的时候爸爸会给我讲解,我了解了许多鲁迅的故事,对鲁迅先生这56年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站,是我最喜欢的三味书屋。三味书屋里鲁迅坐过的座位上,桌子上面刻了一个“早”字,为什么鲁迅先生要在桌上刻个早字呢!我来告诉你们吧,那时候,这里是绍兴城中最有名的书塾,鲁迅12-17岁就读于此,曾因父买药而迟到,就在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警醒自己,以后不要迟到。这个事情告诉了我一个道理: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时间,做事不要拖拉,对于自己要去做的事一定要早点做好,时间不会等人,一切都要早一点。
来到了鲁迅故居,那是鲁迅小时候的的家,一幢中式两层楼房。参观了客厅、卧室、厨房、还有百草园,这是周家的菜园,鲁迅的童年玩耍的地方,看着眼前的菜园和旁边的假山,我想着要是我也有一个大菜园,和弟弟一起快乐的玩耍,那是一件多么的开心快乐的事啊。
12.游绍兴鲁迅故里(范文) 篇十二
2012-07-04 14:33:48上报单位:保俶支行
到了绍兴,鲁迅故里是一定要去参观的。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他的作品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自从被选入教科书后,已经陪伴和影响了几代人。
鲁迅故里景区主要由鲁迅祖居、三味书屋、鲁迅故居、鲁迅纪念馆等组成。鲁迅的祖上是名门望族,至今豪宅尚存。鲁迅的爷爷是清朝的七品官员,翰林出身,曾任知县,在北京担任过内阁中书。出身于这样的官员人家、书香门第,鲁迅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以后家道衰落,经济状况渐入困顿,饱受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鲁迅少年时家道的变故和故乡人民的悲惨遭遇,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曾读过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今位于鲁迅故居后面的百草园,主要部分仍旧保留了昔日的原貌。鲁迅笔下诸多童年景象:“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等都和从前一样。
百草园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乐园,他常来此地玩耍嬉戏。园子中间有几块整齐的菜地,在这个季节种满了玉米、黄瓜、南瓜、韭菜等农作物。西面是一条爬满藤蔓植物的半人高泥墙。菜地的南面,有一口用栅栏围起来的古井。院子四周还有皂荚树、桑树„„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了少年鲁迅在园子里爬树、采桑葚、捉蟋蟀,玩得不亦乐乎。
建于晚清时期的三味书屋,至今保存完好。这间私塾在当时的绍兴不算最大最高级,但却是最严厉最著名的。先生很博学,鲁迅12岁至17岁时曾在此求学。书屋为何取名三味?据说是: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那时的三味书屋小而简陋,一共只有11个学生座位,屋内光线暗淡,空气潮湿。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小园子,鲁迅读书期间曾在那个小园子里爬上花坛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
在鲁迅纪念馆里,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通过大量实物、照片、手稿、书信、图表等展品,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鲁迅一生的光辉业绩。鲁迅用犀利的笔去挑开旧世界的黑幕,发表大量文章来唤醒浑浑噩噩的国人,以此改变国民的精神。鲁迅在他的众多作品中,都是用普通的题材来描述很深的含义。他创作的小说,基本上以绍兴他的故乡为题材,以小人物、小背景来阐述深刻的思想含义。鲁迅对当时中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
【鲁迅故里游】推荐阅读:
小学作文:游鲁迅故里06-25
杜甫故里日游攻略10-05
小学生作文 游鲁迅故居07-22
状元故里08-08
昭君故里随笔美文06-29
参观朱德故里感想07-26
走进中山故里教学实录10-16
陈毅故里参观心得体会09-21
黄帝故里导游词600字08-04
炎帝神农故里导游词2000字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