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脱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精选7篇)
1.对于脱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 篇一
对于脱贫攻坚工作的调研报告(一)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我县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全县计划脱贫1.9万人、0.54万户。为全面了解今年我县脱贫攻坚进展情况,x月份以来,在市人大副主任的带领下,农工委对我县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今年以来,各乡镇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委决策部署,高度重视县人大常委作出的《关于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决议》,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转、扶、搬、保、救、教、金”七路并进,凝聚工作合力,健全脱贫机制,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一)坚持高位推动,科学精准谋划。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决把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紧盯“两不愁、三保障”,以“六个精准”为主线,明确脱贫攻坚总体思路、主要目标、脱贫路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县、乡、村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工作推进扎实有效。创新制定1+5产业扶持脱贫实施方案、1+2社会保障脱贫实施方案、转移就业脱贫实施方案等,具体细化为“百企万户”工程、农业产业化扶贫、金融扶贫等5个工程,推进转移就业、产业发展以及教育保障脱贫和健康扶贫专项工作,切实让贫困群众务工有门路、创业有资金、上学有补贴、有病看得起、就医更便利。
(二)挖掘资源优势,强化产业引领。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走出了一条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实现多方共赢的扶贫新路子。XX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金融”的产业经营模式开展产业扶贫,在XX乡滩区流转土地2.4万亩,建成标准化羊舍23个,年出栏肉羊20余万只。Xx镇立足食用菌种植传统产业优势,按照“党建作保障、政府作引导、公司作龙头、基地作示范、贫困户作股东、种植户作产业”的思路,大力实施“党建+扶贫+食用菌”工程,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着力打造产业扶贫新高地。xx乡发挥资源优势,发展温棚瓜菜种植、食用菌种植、小龙虾养殖、畜牧养殖、特色种植等五大产业,预计年内新发展食用菌种植面积20万平方米、温棚瓜菜种植面积1500亩、小龙虾养殖面积3000余亩、标准化养殖场10个。xx电商产业园将更多本地特产包装打造成品牌,通过电商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持续提高电商扶贫带贫能力,帮助贫困群众增加收入。
(三)强化各项保障措施,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坚持把促进贫困人口就业作为脱贫的主要途径,全县共建立15家培训基地,举办就业扶贫培训班125次,累计培训贫困人口0.26万人。安置2131人就业,返乡农民创办经济实体带动贫困人口就业0.13万人。实施产业扶贫,重点扶持19家龙头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安置就业、贫困户自主创业奖补与土地流转、贫困户入股分红等模式,带动贫困人口2600多户0.28万人增收,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四)加强结对帮扶,强化社会力量扶贫。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支持扶贫,凝聚社会扶贫合力,助力脱贫攻坚。积极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县工商联引导67家民营企业与121个贫困村(包含16个深度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带动6187名贫困人口增加收入。选派市县893名专家人才组建服务团,定期到贫困村开展义诊、农业技术培训等活动。20XX年以来,先后组织各类农业生产技术现场指导695次,各类义诊670次,安排实施各项免费救助、补助救助或定额救助贫困户手术(项目)2561例,减免费用1562.92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进展不平衡,金融扶贫工作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农村金融扶贫资金不足,尚未建立完善的金融扶贫供给体系,金融配套和保障措施不足,生态环境脆弱。
(二)财政投入力度不够,资金拨付不及时。一些扶贫项目开工晚、竣工率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县脱贫攻坚工作的质量和成效。
(三)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一些职能部门及部分乡镇对扶贫项目建设监管不严,部分扶贫干部担当意识不足,工作作风不扎实。
三、意见及建议
(一)补齐金融扶贫短板。要不断加大对脱贫攻坚的金融资源投入力度,推进金融扶贫工作做细做实,努力使金融扶贫成效得到充分释放,为全面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保障。要创新金融扶贫机制,重点支持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培育壮大带贫企业,有力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群众就业。要抓好“户贷户用”,有贫困人口的村要成立专业合作社,引导贫困群众加入合作社进行贷款,发展脱贫项目,形成利益共同体,规避风险。要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发挥好政府风险补偿金作用,加大对贫困群众授信评定情况的排查力度。各县区要增加产业扶贫风险基金,满足农民合作社、贫困群众发展产业金融贷款所需要的抵押、担保需求,为带贫企业发展提供贷款支持和财政奖补,运用金融手段提高贫困户抗风险能力。
(二)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要强化举措,多方筹集资金。严格落实项目建设及资金拨付公示公告制度,规范项目建设和资金拨付手续,不断提高资金拨付效率。做到“三个明确”,明确专项治理内容,明确时间节点,明确整改责任人,扎扎实实做好扶贫项目建设、扶贫资金使用管理、金融扶贫、产业扶贫等专项整治工作。
(三)狠抓扶贫政策落实。要摸透群众需求,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工作标准、时间节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加强督导检查,严格奖惩问责,促进扶贫政策落实到户、落实到人。加强扶贫干部培训,围绕危房改造、金融贷款、教育扶贫等具体扶贫政策,对全县所有扶贫干部进行集中培训。狠抓行业扶贫“七个清零”,确保行业扶贫政策落实全覆盖。
(四)加强“志智双扶”。按照“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要求,帮助贫困群众树立摆脱困境的斗志勇气、增强脱贫致富的本领。以村规民约、移风易俗活动为载体,抓好观念立志,促进乡风文明和谐。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发动党员干部、普通群众奏响脱贫攻坚“大合唱”,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撑起“精神脊梁”。
(五)全力以赴备考迎检。目前,国家和省市对我县的年度大考在即,这是对我县脱贫攻坚工作的考核和验收,也是对我县工作作风的检验和考查。在这个关键时刻,各乡镇及各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全面查漏补缺,建立问题清单,抓紧整改补齐。要精准聚焦指标,明确难点、重点,不跑偏、不漏项,无盲点、无死角。强化组织领导,逐级夯实责任,把各项工作做到位,把全市的工作实效通过考评反映出来,坚决打好打赢2020年脱贫攻坚战,向中央、省委、市委及全县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对于脱贫攻坚工作的调研报告(二)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精神和省委、市委有关要求,进一步推动我市脱贫攻坚工作,x月22日,市政协四届二十四次常委会议就全市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协商议政。此前,市政协组成4个调研组,就这项工作进行了调研。委员们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意见与建议。现综合报告如下:
今年是脱贫攻坚战的首战之年。全市上下深入学习领会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策部暑,以坚定的信心和坚强的执行力,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注重加强领导。成立市、县、乡、村四级脱贫攻坚指挥部,坚持“四级书记联动”抓扶贫,明确脱贫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确保省委、市委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落实到村、到户。坚持专项督查,严肃问责问效,严格落实各级责任主体的责任。二是切实澄清底子。制定《信阳市扶贫开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整改工作实施方案》,逐户填写《第一书记精准扶贫入户档案》,确保贫困人口建档立卡“一个不能漏、一个不能错”。截止2015年底,全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8万,贫困村527个。三是搞好结对帮扶。全市36位市级领导干部联系贫困村并包保贫困县脱贫,市直121个单位定点结对帮扶全市121个贫困村,省、市、县共派出892名干部任驻村第一书记或工作队员,实现了干部驻村帮扶全覆盖。四是做到分类施策。坚持转移就业扶贫,有序推动农村劳动力到外地就业;发展优势产业,让“出不了门、就不了业”的贫困群众就地发展生产脱贫;强化对贫困人口技能培训,激励、扶持救助对象通过自身努力脱贫致富;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要求,科学实施搬迁扶贫;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政策兜底,保障和救助到户到人。
我市作为革命老区,贫困人口占全省的十分之一,脱贫攻坚时间紧迫、任务艰巨,面临诸多困难。
1.精准动态管理机制不健全。识别精准的“五清”工作虽然阶段性完成,但由于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农户收入的多样性、隐蔽性较强,准确把握和核实农户收入的难度较大,9个县区的精准识别准确率只有92.8%,再识别、新录入仍有一定空间。扶贫对象的清退标准和程序尚不够明确,缺乏具体的操作规程。脱贫工作的绩效考核跟进不够到位,没有及时督促、推进一些帮扶措施的有效落实。
2.扶贫行动方案出台缓慢。我市已经制定了《信阳市打赢脱贫攻坚战行动方案》,明确了分期分批实现脱贫的工作目标,但3个重点县和一些行业扶贫方案还没有出台。如金融扶贫尚未破题,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水利扶贫、交通扶贫等缺乏行动计划,政策兜底还没有实施细则。
3.产业扶贫拉力不足。特色农业、优质农业、高效农业方兴未艾,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低,本地就业的带动力不足。产业集聚区尚处于成长阶段,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工作岗位不足,转移就业有限。产业扶持刚刚起步,有的尚在制定扶持规划,有的尚在探索扶持模式。
4.宣传引导不够到位。部分贫困户缺乏志气和信心,“等、靠、要”思想严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个别群众不能正确理解脱贫政策,游说上访,“争贫不真贫”。一些贫困户不能客观认识自身不足,好高骛远,不愿参与扶贫项目。如商城县在省妇联大力支持下,开办为期两个月的“月嫂”“家政”培训班,仅有13人参加培训,却无一是贫困户。对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工作检查的多,业务指导的少。
5.社会帮扶氛围不浓。一些企业、民间组织、社会机构虽然热心公益和慈善活动,但没有有组织、有目标地参与脱贫攻坚。一些帮扶部门虽然有脱贫帮扶任务,但计划不明确、措施不到位,使命感、责任感不强。在已经明确的“四结对、四协同”中,产业集聚区、乡贤人士行动迟缓,有的尚没有动员。
三、意见与建议
脱贫攻坚是我市目前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要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加大力度,加快进度,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1.聚焦精准完善机制。牢固树立精准意识,紧紧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坚持精准脱贫的政策导向和工作取向,突出“特惠”和“滴灌”,因户因人施策、因致贫原因和贫困类型施策,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完善精准脱贫的工作机制,建立扶贫对象的动态管理机制,对经过帮扶已经达到脱贫标准的,通过程序及时退出;对因各种原因致贫返贫的,按照程序及时纳入,做到应退尽退、应扶尽扶。建立和完善脱贫工作的绩效考核机制,将日常督查、年度核查、第三方的评估调查有机结合,增强考核的真实性、及时性,有力促进各项扶持计划的落实,做到真扶贫、实现真脱贫。
2.及时出台各项行动计划。财政、发改、交通、教育、民政、旅游、国土等部门要按照省、市分工方案,深入调查研究,牵头制定支持脱贫攻坚的行业行动计划,大力推进转移就业脱贫、教育脱贫、产业脱贫、医疗救助脱贫和政策兜底脱贫。帮扶单位、乡村要制定和完善因户施策的具体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时限、措施、进度,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各项扶持措施应相互衔接,互相配合,形成合力。
3.着力推进产业扶贫。将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一是发挥资源优势,加快茶叶、畜禽、水产、油料、花木、林果等六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打造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基地。二是立足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山水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旅游业,建设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历史文化旅游基地。三是按照“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要求,强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特色产业集聚区。
4.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市、县财政每年新增扶贫资金增幅应高于财政收入增幅,并通过财政贴息、项目补助、以奖代补等手段,鼓励引导全社会增加扶贫投入。市财政的奖补资金应提前或及时拨付县区,各部门应加大行业扶贫投入力度,将项目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向贫困人口集中地覆盖。二是加大信贷扶贫力度,增加扶贫贷款贴息资金,用于贫困地区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大小额贷款发放力度,积极稳妥推进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切实帮助贫困农户解决发展生产筹资难的问题;鼓励在贫困地区开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以及新型农业保险试点。三是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将各类资金统筹整合,相互配套,形成扶贫投入合力。
5.强化扶贫工作创新。抓住信阳是国家第二批扶贫开发综合改革试点的机遇,以扶贫开发综合改革试验为载体,在优化扶贫政策、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拓宽产业扶贫方式等方面,大胆改革创新,积极探索脱贫攻坚新方式、新路径。将光伏扶贫、电商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等新业态、新方式引入扶贫开发,创新产业扶贫方式;健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合作方式,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产业,采取租赁、入股、合作、托管等方式带动贫困户脱贫,创新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在新县、光山县开展“扶贫+保险”试点的基础上,创新扶贫保险机制,逐步在全市推广,将贫困户整体纳入农业保险,保障全市贫困群众脱贫零风险。
6.大力开展宣传教育。组织各类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宣传中央和省、市脱贫攻坚政策规定,做到脱贫政策家喻户晓。坚持鼓干劲、聚能量,引导干部克服畏难情绪,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利用“全国扶贫日”等重要时段,突出宣传帮扶典型、脱贫典型和脱贫攻坚的成功事例,扩大示范带动效应,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7.加强社会帮扶工作。引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成功人士、民营企业等主动帮扶贫困村、贫困户。开展“百企帮百村扶贫行动”,组织百家以上企业与贫困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不脱贫不脱钩。搭建社会机构和志愿者参与扶贫的工作平台,鼓励各类社会团体、扶贫协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志愿者,发挥自身特点与优势,开展捐助款物、助教、助医等扶贫济困活动,壮大脱贫攻坚力量。
对于脱贫攻坚工作的调研报告(三)
为扎实推进来榜镇脱贫攻坚工作,根据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关于印发xx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三清”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按照“精准扶贫”的总体要求并结合我镇实际,通过听取各村汇报、实地查看扶贫开发项目,走访农户了解贫困现状,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此调研报告。
(一)、来榜镇基本情况:来榜镇地处xx县域中心,是xx中西部交通要塞。国土面积134平方公里,距县城23公里,12个行政村中有4个贫困村,全镇总户数6781户,共有2315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915户,6382人。
(二)、目前全镇扶贫工作动态:一是开展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自2016年1月份开展此项工作以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动员全体镇干,组成“三清”(清家庭情况、清家庭收入、清脱贫措施)工作队,在经过业务培训后,集中时间对所有贫困户入户清查。清查工作做到了确保清查对象户一户不漏,信息填报不虚不假。二是加快光伏扶贫工作完成进度。计划于3月底完成第一批次并网发电任务,提前完成县脱贫攻坚指挥部下达的作战命令。
精准扶贫,关键是找准病根所在,才能对症下药,消除病患。经过进村入户调查研究,我认为,来榜镇6382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条件限制。xx县位于大别山腹部,全县各乡镇均被群山围绕,山林多、田地少、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致富门路少等事实情况阻碍着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
(二)、部分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基础设施的发展滞后,使得许多贫困人口因贫失学,又因失学而难以脱贫,进入了恶性循环。由于他们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家庭发展缺乏知识、技术支持,再加上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给脱贫致富增加了许多阻力。
(三)、子女就学。受教育布局的影响,拥有较强师资力量的初高中大多分布在县城或个别乡镇,家长们为了方便子女就学,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无法从事劳动,加上繁重的学杂费、生活费,拖累家庭,造成可因学致贫。
(四)、因病因残。长期以来,许多村民因患病而无法从事劳动生产,缺少家庭收入来源,造成家庭贫困。现阶段医疗成本相对较高,虽然有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但部分村民患大病或慢性病,长期治疗,开销很大,入不敷出,家庭条件困难。
(五)、因灾因市场。一部分农民在家务农,从事靠天吃饭的农业,受天气影响较大,无法抵御旱涝等自然灾害。近年,来榜人民发展天麻、茯苓、灵芝等经济作物种植产业,这些经济作物的产量易受自然环境影响,同时市场行情不稳定也使得人民收入难以保证,入不敷出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六)、缺乏劳力。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因地域优势,先于其他地区发展。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带动着各类基础设施的发展,工作机会和工资收入远远高于二三线城市。来榜镇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村内空巢老人基本靠土地养老、社会保障养老,有些老人生活自理都很困难,更谈不上脱贫致富,而在外务工的人员大多干的是苦力型工种,收入不高却要供养子女、孝敬父母,家庭经济困难。
(七)、不务正业。来榜农民大多朴实勤劳,但仍然存在小部分人有不劳而获的思想。在走访农户的过程中也发现个别户家中的壮年劳力不顾父母年事已高,好逸恶劳,不从事劳动而参与赌博活动,投入大量生产生活资金,结果造成贫困。
(一)、农民收入估算难精准。随着“三清”工作的不断开展,工作中的难点也逐渐显现。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xx县城镇化进程加快,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农民经济发展形式也从单一的农业生产向多元化就业方式转变,多元经济相互交织混合发展,给准确调查核实农户收入增加了难度,加之受农业经济效益不稳定的影响,大量外出务工农民收入情况难以掌握。
(二)、农民素质偏低增加了精准识别难度。现阶段农民文化素质在快速提高,但思想觉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为了获得帮扶,个别贫困户有意隐瞒真实收入和家庭情况,给精准识别增加了难度。
上述分析的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诸多问题,决定了来榜镇精准扶贫工作将是一场异常艰巨的攻坚战。我认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建立和完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明确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通过对贫困户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引导好各类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户,逐渐构建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为科学扶贫奠定坚实基础。
(二)、明确职责。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要做到“三清”信息采集表清查对象、清查人员、核查人员、录入人员等相关人员均要签字确认,并且入户清查人员要与户主合照存档,切实做到“一表一填、一表一核、一表一录、一表一责”。
(三)、转变观念,切实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信心。针对部分农民素质偏低及思想观念落后的问题,一是要切实采取措施,充分调动全体镇干积极性,进村入户与贫困群众交心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积极鼓励他们增强信心,克服惰性心理,积极发展生产,自力更生。二是切实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与来榜本地发展的产业相关的短期培训,提高农民群众实用技术能力。
(四)、发展本地特色扶贫产业。大别山地区地形多变,位于其腹部的xx县各乡镇也因地形地貌、风土人情不同而拥有各自的特色产业。来榜镇经过多年努力,逐步形成了以“桑、茶、瓜、菜”为主的四大特色种植业和以名山公司为龙头的有机黑猪、鲟鱼、娃娃鱼三个特色养殖业,是国内第二家有机猪生产基地,华东地区的瓜蒌之乡,安徽省蚕桑第一镇,全省娃娃鱼养殖中心之一,是xx县高山蔬菜四季豆最大产出地和全县七个重点茶乡之一。工业方面也已经形成涉及农副产品加工、工艺制品、玻璃钢制品、服饰加工、太阳能开发等为主的产业群。结合这些来榜镇实际情况,鼓励桑枝食用菌产业带动脱贫、鼓励电商产业带动脱贫、鼓励安排贫困人口就业,统筹安排,通盘考虑,大力推动扶贫事业发展。
(五)、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完成精准扶贫任务。脱贫攻坚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这项艰巨的工程,需要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来完成。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专项扶贫、社会扶贫、行业扶贫等多方力量相互协作,共同支撑,开拓出了全新的扶贫局面。合理整合资源“重拳出击”,这也是精准扶贫的重要体现。我们要紧紧把握精准扶贫的根本,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对于脱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 篇二
1 脱贫攻坚主要情况
1.1 概况
县委、县政府成立脱贫攻坚领导小组, 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县级与乡镇、乡镇与贫困村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 认真规范开展精准识别工作, 贫困户100%建档立卡, 相关资料完整。产业扶贫、电力帮扶、金融扶贫、旅游扶贫、爱心结对帮扶、人才培养和就业创业帮扶等“六大扶贫帮扶行动”有序推进。积极申创全国社会扶贫创新协作试点县。尤其在产业扶贫上, 抓紧实施“农业二次创业”发展战略, 探索出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村改革为推手, 因地制宜发展传统产业和特色经济相结合的高原地区产业扶贫之路。
1.2 经验做法
1.2.1 扶贫对象精准
深入开展精准识别“回头看”“再回头看”, 按照“六看”“八比对”和相关识别标准, 对贫困户信息进行再核查、再比对。
1.2.2 项目安排精准
制定《金川县扶贫攻坚实施规划 (2016~2020) 》, 覆盖基础实施、产业发展、生态旅游、能力提升、新村建设五大扶贫工程, 明确受益对象、实施内容、投资规模、进度安排、责任分解等。
1.2.3 资金使用精准
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 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在县本级财政极其紧缺的情况下, 每年挤出一部分资金投入扶贫事业。
1.2.4 措施到户精准
根据贫困户脱贫需求量体裁衣, 对应“五个一批”行动计划, 提出具体帮扶措施, 做到一户一本台账。
1.2.5 因村派人精准
坚持“因村派人、按需选派”原则, 对驻村帮扶干部实行“统一安排、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统一考评”, 选派22名县级领导、47名优秀年轻干部分别到乡镇、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 组建52个驻村帮扶工作组, 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名责任领导、1个帮扶单位、1名“第一书记”、1个驻村工作组、1名驻村农技员。
1.2.6 脱贫成效精准
建立健全脱贫验收评估机制和动态统计监测机制, 对已摘帽的贫困村, 保持扶贫政策不变、扶贫投入不减, 制定后续帮扶措施。对已脱贫的贫困户, 在一定时期内继续享受相关政策, 扶上马送一程。
1.3 主要问题及建议
1.3.1 问题
1.3.1. 1 高半山和边远牧区扶贫面临挑战, 全县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边远地区, 缺乏主导产业, 收入来源匮乏, 且空间跨度大, 各项建设性投入需求大, 扶贫成本高, 脱贫致富难度较大。
1.3.1. 2 个别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思想保守, “等、靠、要”思想严重。
1.3.1. 3 处于贫困线临界值的易返贫, 群体不稳定, 部分农户年收入刚迈过贫困线, 无法直接享受脱贫攻坚带来的政策红利, 容易产生悲观情绪, 他们抗灾、抗风险能力弱, 极易返贫变成弱势群体。
1.3.1. 4 产业发展技术支撑相对滞后, 全县肉牛冷配点只有18个, 开展饲料青贮和秸秆氨化的地方也较少。
1.3.2 建议
1.3.2. 1 坚持以产业扶持为主, 资金扶持为辅, 因地制宜选择扶持产业, 采取先试点、再整村推进的方式, 增强贫困户“造血”能力, 逐步形成脱贫产业, 最终实现脱贫。
1.3.2. 2 强化政策引导, 充分尊重贫困户自身需求, 优先考虑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解决销售渠道、市场风险等后顾之忧, 建立医疗、教育救助资金, 以防返贫现象。
1.3.2. 3 重视扶贫惠民政策可能存在的矛盾隐患, 强化政策宣传和群众动员, 充分发挥非贫困户的能动力, 重视亚贫困户的生活生产, 最大程度地减少矛盾纠纷。
1.3.2. 4 强化培训, 采取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在尊重农民自主权的基础上, 增加冷配点, 分片区建立猪、牛冷配站。积极推广饲料青贮和秸秆氨化技术, 建立跨村专业合作组织, 扩大成员规模, 增强示范带动作用。
2 农村改革主要情况
2.1 农村土地确权
2.1.1 基本情况
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基础上, 完善耕地和“四荒地”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全县现已完成17.3万亩 (1亩≈667平方米, 下同) 土地确权, 2016年将全面完成土地确权颁证工作。
2.1.2 主要做法
2.1.2. 1 注重政策宣传
组织召开县级相关部门、乡镇干部、村社干部和村民代表参加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动员大会和推进会, 利用电视、广播、标语、展板、横幅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
2.1.2. 2 保障工作质量
实行县、乡、村三级挂钩责任制度, 县级负责人与乡镇领导挂钩、乡镇领导与各村挂钩, 层层落实责任到村、到户, 坚持进度服从质量, 确保工作稳步推进。
2.1.2. 3 及时化解矛盾
动员村里的老干部、党员组成“理事会、监事会、议事会”等组织, 对村民进行约束、监督、调解。
2.1.3 主要问题
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量大, 内容多, 程序复杂;土地承包争议大纠纷多, 调解难度大;当前农户户主、青壮年劳动力多不在家, 把承包地周边农户聚齐并现场确权极为不易;资金需求量大, 由于县财政财力严重不足, 影响工作进度。
2.2 村级财务清理
2.2.1 基本情况
积极探索乡村财务管理制度, 探索“村财民理乡监管 (5+1) ”模式, 为乡村级建设资金的安全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2.2.2 主要问题
村集体资产不足, 无经营性资产, 大量国家投入形成的资产未被纳入资产核算;村财会人员变动频繁, 业务水平参差不齐;财务监管力度不够, 村务监督委员会形同虚设;村账乡管中衔接较差, 财务混乱, 特别是对项目资金的监管有待于加强。
2.3 农村土地流转
2.3.1 基本情况
全县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为4 421亩, 主要为出租、转包、转让、互换、入股、拍卖等形式。以出租居多, 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40%~50%。
2.3.2 主要问题土地流转的操作程序不规范, 中介组织、服务、监管体系不健全, 政府管理作用不明显。
2.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2.4.1 基本情况
全县有承包农户15 993户, 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372家,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 部级示范社1家, 省级示范社4家。
2.4.2 主要问题
多数合作社成员数量少, 无法纳入国家扶持范围, 产品层次低, 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大多数经营主体属于资源型、初加工型企业, 管理结构薄弱, 缺乏开发高质量产品、培育自主品牌的意识和能力;县财政困难, 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合社的资金扶持力度不够。
2.5 创新经营机制, 实施“返还式”扶贫模式
为有效整合资源, 推动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有的乡大胆探索实施“返还式”扶贫模式。将补助项目资金集中用于产业发展, 受益户将资金按一定比例分年度向村集体返还, 村集体将回收资金进一步用于产业发展或壮大集体经济, 形成“滚雪球”式的发展, 受到养殖户和村民的广泛认可。
3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主要情况
3.1 成效
2012年, 金川县被列为省级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示范县, 全县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先后投入各项涉农资金12.4亿元, 突出抓好幸福美丽家园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基层治理等工作, 农村面貌发生明显变化, 农牧民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3.2 经验做法
3.2.1 突出抓好幸福美丽家园建设
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 突出“五改两建, 调结构, 强配套, 促增收”主要内容, 全域推进幸福美丽家园建设。
3.2.2 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完成农村公路通村、通组、入户硬化路建设, 在全省少数民族地区率先实现农村公路建设“三个百分之百”, 开创“建、管、养、运、安、业、美”七位一体新模式, 得到国家交通运输部高度评价, 被省交通运输厅誉为“全省民族地区农村公路建设典范”。投资2亿元, 推进崇化水利工程、小型农田水利重点项目、重点水土保持工程和农村安全饮水等项目。以沼气工程、生物质炉及太阳灶工程为重点, 推广使用生物质能源和清洁能源。完成109个村的生态绿化建设, 生活垃圾处理率达80%以上,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0%以上。
3.2.3 全力抓产业发展建设
实施“农业二次创业”发展战略, 着力培育雪梨、酿酒葡萄、泡菜、芳香、中药材、畜牧和林下“七大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劳务经济, 农牧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 基本实现了社会保障全覆盖。全面开展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等11类公共卫生服务。
3.3 主要问题
3.3.1 发展不平衡
农业生产条件仍然薄弱, 河坝地区比高半山地区发展快, 农区比牧区发展好, 县城周边比边远地区发展快。
3.3.2 产业层次低
缺少上规模、上档次、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产品销售渠道狭窄, 市场信息不对称, 既无附加值产生, 也无利润增长空间。
3.3.3 人才队伍欠缺
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基地的科技支撑作用明显不足, 农技人才队伍存在断档、退化现象, 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3.对于脱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 篇三
一、强化担当,高位推进,扛起打赢脱贫摘帽攻坚战的政治责任
作为广西首批8个脱贫摘帽县之一,陆川县6.3万贫困人口脱贫、32个贫困村出列的任务,分别排在8个脱贫摘帽县的第一位和第二位。为强势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形成一线合力攻坚局面,陆川县成立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和指挥部,县四家班子领导既挂帅又出征,县委书记、县长担任组长和总指挥长,指挥部内设由县处级领导担任组长的9个专责小组,并实行定岗定责,通过全县 67个贫困村派驻脱贫攻坚工作队全覆盖、县级领导带队包村脱贫全覆盖、县(镇)直部门参与精准脱贫全覆盖、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全覆盖“四个全覆盖”,实现贫困村发展、贫困户增收,做到群众不脱贫、部门不脱责、干部不脱钩。先后召开县四家班子会、县党政联席会、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和全县精准脱贫攻坚动员会、培训会、推进会23次,并且多次进村入户进行现场办公,逢会必为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摘帽攻坚战加温鼓劲。县镇村层层签订《脱贫摘帽承诺书》,落实了横到边、纵到底的责任制。坚持领导在一线指挥、情况问题在一线掌握、脱贫措施在一线推进、督查问效在一线进行、用人导向在一线树立的一线工作方法,扎实推进脱贫摘帽攻坚工作,为确保高质量完成6.3万贫困人口脱贫、32个贫困村出列、陆川县脱贫摘帽的攻坚目标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二、精心部署,压实责任,为脱贫摘帽攻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以“五挂作战”压实帮扶干部责任
为整合资源力量,构建上下联动、干部联手精准帮扶的工作格局,陆川县实施“五挂作战”精准帮扶活动,压实扶贫攻坚责任。一是挂职作战。在全县14个镇、154个行政村成立脱贫摘帽攻坚队和攻坚分队,挂点联系的县四家班子领导和县直部门领导担任队长、分队长,落实定点帮扶责任,强化一线指挥带动力量。二是挂图作战。在县、镇、村设置《精准扶贫作战图》,列出结对对象、服务承诺及服务措施,明确服务谁、由谁服务、怎么服务,并每月公布1次服务进度情况,形成赶、学、比、超的帮扶氛围。全县6601名干部与19889户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实现帮扶全覆盖。三是挂牌作战。按照“653”帮扶标准,处级干部每人联系帮扶6户,科级干部帮扶5户,一般干部帮扶3户,确保每户贫困户都落实有帮扶责任人。所有帮扶干部都要在各自帮扶的贫困户家门口进行挂牌公示,公开贫困户姓名和帮扶干部姓名、单位、职务、联系电话和帮扶措施等。四是挂联作战。攻坚队、攻坚分队与各镇党委、政府通力合作,通过实施“一村一合作社计划”,在67个贫困村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社,把贫困户组织起来,挂靠、联结到各种产业组织,发挥产业组织的带富帮扶作用。全县贫困村实现农村专业合作社100%覆盖,60%贫困户加入合作社。五是实行挂账作战。建立县、镇、村三级摸排清册、帮扶计划表、帮扶进度表3本工作台账。根据台账,县脱贫攻坚办公室(以下简称“攻坚办”)每月列1次工作任务清单,将任务清单下达到各攻坚队,攻坚队对照工作清单组织队员开展服务活动。截至9月底,全县帮扶干部共列出帮扶计划2.1万条,落实帮助措施1.9万条,帮助10941户贫困户实现脱贫摘帽。
(二)以县镇村户“四级脱贫攻坚平台”完善精准帮扶管理
明确各级攻坚工作责任,解决精准帮扶责任全程可控的现实问题,建立完善县、镇、村、户四级帮扶脱贫责任平台,聘用镇村信息员共190名,实行统一指挥,挂图作战、责任明确到户到人,构建上下贯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对全县14个镇67个贫困村19889户贫困户实现全覆盖。一是县级责任平台。成立县级脱贫攻坚指挥部,指挥部占地1000平方米,共有23人驻地办公。县指挥部负责总揽全局,县9个专职小组组长为县级第一责任人,明确职责、配足人员、配齐设备,落实了352万元经费,确保全县扶贫工作运转顺畅。二是镇级责任平台。按统一硬件配备,成立镇级脱贫攻坚指挥部,镇党委书记、镇长为镇级第一责任人,落实一名副镇长专职负责脱贫攻坚推进工作,落实镇人大主席负责协调脱贫攻坚工作;建立完善镇扶贫站,配备3-4名扶贫助理,负责镇工作进度收集、台账管理及上传下达等工作,确保镇级层面的各项扶贫脱贫攻坚工作有序有效推进。三是村级责任平台。以村委会为村级建设平台,驻贫困村第一书记、后盾单位主要领导为村级第一责任人,细化落实帮扶措施及村级台账管理。四是户级责任平台。以档案盒为户级建设平台,帮扶干部为贫困户脱贫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帮助贫困户理清脱贫思路,落实具体脱贫措施,确保帮扶对象按时真脱贫。截至9月底,全县共落实了1.9万多条帮扶措施。
(三)以“真问责”倒逼帮扶干部“真帮扶”
陆川县进一步抓紧抓实精准帮扶成效督查工作,县攻坚办定期编发“红榜、黑榜”,先进的镇和帮扶单位上“红榜”,落后的上“黑榜”,对于连续2次督查都落后的实行问责,依情节轻重进行表态发言、通报批评、诫勉谈话、组织处理甚至就地免职。截至9月底,已编发“红榜、黑榜”3期,电视通报2期,累计约谈8人次;每个月在推进效果好的镇和推进效果差的镇召开一次现场推进会,已责令8个单位在现场推进会上作表态发言;启动问责程序,对思路不清晰、态度不积极、工作进展较慢的1个镇进行问责,对科级领导干部给予党内警告1人、诫勉谈话2人。
nlc202309081111
三、突出精准,靶向施策,务实推进脱贫摘帽攻坚工作
(一)创新“危改+加建+修缮”模式,全力破解“住房不达标”难题
陆川县人口密度大,故“人均稳固住房面积达13平方米(含)以上”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最大难题。对有能力建房的贫困户,全力争取农村危改指标,2016年向自治区争取了3510户危改指标,全部用于贫困户。对无能力建房的贫困户,利用新增国债资金1500万元,以修缮、加建的方式解决贫困户的住房问题。2016年1—9月,共解决4800多户贫困户住房不达标难题。
(二)发挥“回乡干部”作用,全力破解“无特色产业”难题
通过帮扶干部“返乡渠道”,大力推进“一户一产业”,共筹集了4000多万元扶贫资金支持发展扶贫产业,实现贫困户产业发展有实效、干部产业帮扶有载体。一是推行帮扶干部指导“一户一产业”。帮扶干部进村到户向每户贫困户发放1000元产业扶持资金,鼓励贫困户发展年内见效的“短平快”产业。通过帮扶干部回购、龙头企业回购等方式,帮助贫困户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截至9月底,累计发放到户扶持资金1500万元。仅此项每户贫困户年均增收2200元。二是扶持发展农民合作社。从县扶贫专项资金中拨付640万元,用于扶持2016年预脱贫的32个贫困村合作组织(每个合作组织20万元)发展生产,带动贫困户增加经济收入。三是建设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在九洲江流域布局特色水果、蔬菜、花卉和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共投入880万元,建设1个自治区级农业示范区、2个市级农业示范区、2个县级农业示范区、14个镇级农业示范区,带动143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三)引导龙头企业提前分红,全力破解“小额信贷进度慢”难题
创新性地引导扶贫龙头企业提前分红,提前让利于民,让贫困户提前得到红利、获得实惠。规定每发动一户贫困户参加小额信贷就奖励该行政村工作经费30元。今年发放的4.9亿元扶贫小额贷款,都将在12月前提前一年分红完毕。举办了4期陆川县扶贫小额信贷分红发放仪式,群众反响热烈,宣传效果良好,将更有效地动员贫困户主动与信用联社签订小额信贷协议。截至9月底,已发放2.07亿元、4694户,其余的在国庆节前发放完毕。
(四)强化政策激励,全力破解低保户与贫困户“重合率不高”难题
创新政策激励措施,出台相关政策,规定每将一户50分以下贫困户新纳入低保就奖励该行政村工作经费30元,鼓励村干部按程序将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户纳入低保保障范围,不断提升“重合率”。截至9月底,全县有低保户27999人,其中贫困户成员13865人,重合率达到52%。
(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力破解“基础设施薄弱”难题
一是投入新增政府债券资金扶贫项目5500万元,对20户以上未通村屯道路的145个自然村道路进行修建和硬化。二是投入1200万元,按照“一厅六室两栏三中心”或“一厅五室两栏”的设置标准,重点对村办公大楼属危房需要拆除重建、面积不足300平方米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进行重建,优先向全县67个贫困村倾斜,进一步改善偏远山区村面貌。三是投入400万元,建设农村小水利和小型人饮工程,解决479户贫困户的饮用水问题。四是投入4500万元,根据各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需要,用于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四、实干快干,措施有力,全县脱贫摘帽攻坚工作初显成效
在积极有力的措施下,陆川县脱贫摘帽攻坚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实现民生大改善、发展上水平、基层得加强、干部转作风“一举多得”的叠加效应。2016年1—9月,全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1352亿元,其中中央下拨扶贫专项资金5353万元,自治区下拨扶贫专项资金6543万元,玉林市下拨扶贫专项资金109万元,陆川县筹集扶贫资金5747万元,新增政府债券资金扶贫项目资金1.36亿元。筹备成立了陆川县扶贫基金会,成立合作社160家,家庭农场32家,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小额信贷资金分红已发放48万元,已有9家企业参与,1150户贫困群众得到了实惠。危房改造及住房修缮、加建共改善4800多户贫困户的居住条件。截至9月底,在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脱贫摘帽31项指标中,陆川县已实现26项指标达标,为脱贫攻坚首战必胜打下坚实的基础。
4.对于脱贫攻坚情况调研报告 篇四
xx 行政村地处淤泥河流域,坐落于 xx 县水源保护地郑家河水库上游,距隆坊镇政府 9.8 公里,行政村下辖北河寨、米家塬、候村、xx、朱家坪组五个村民小组,174 户 682 人,贫困户 17 户 41 人,已脱贫 9户 30 人,其余 8 户 11 人均为兜底保障对象。
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 xx 村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严格落实中央“六个精准”要求,统筹推进“八个一批”脱贫工程,用足用好各项惠民政策,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把帮扶措施落实到每一户贫困群众,推动脱贫攻坚取得扎实成效。
(一)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按照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不落下一人的总要求,截至 20xx 年底,村上建档立卡贫困户 17 户 41 人,按照两不愁三保障、一条收入线及饮水安全的脱贫退出标准,9 户 30 人的产业户全部顺利实现脱贫。贫困户张玉成,不但自己科学管理果园,还积极引导帮助其他村民科学务农,20xx年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被评为“市级脱贫之星”。20xx 年遭遇罕见冻害,果园套袋量比往年减少一大半的情况下,通过加强技术管理,提升果品的质量,20xx 年仍取得人均 6000 元的果业纯收入,再次被评为 xx 县首届农民丰收节的“脱贫之星”。
(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各级共投资 1300 万元,加快了 xx 乡村主干道路、生产路、居民巷道、排水渠等民生基础工程建设推进速度。修通了三条道路,实施了连接五个村民小组的 9.8 公里主干道路翻修工程,朱家坪至普乐寺的生产路硬化工程,xx 村民小组的产业基地内的 1 公里生产路硬化工程;维修 300 米巷道及排水配套工程,建设了 300平方的文化墙及花园围栏和 xx 小组 38 户村民的卫生改厕工程。贫困村水电路网建设全部到位。
(三)集体经济稳步壮大。依托村党支部引导,改组三岔口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为 xx 特色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结合产权制度改革点,启动运营三岔口股份经济合作社,盘活沉睡资源,保值增值集
体资产。运用流转土地,种药材、养水产、育果苗、促就业,村域合作社通过两年连续发展中药苍术 110 亩,订单豇豆 50 亩,小龙虾、大闸蟹 12 亩,培育果树优质苗木 20 万株,花田种植 50 亩,中蜂饲养 1200群。为每户贫困户实现产业分红 2910 元,吸纳村民长期务工 5 人,短期务工 50 人,有力地解决了村里闲散劳动力就业问题。贫困户彭铜强在村里担任勤杂工公益性岗位每月工资 600 元,在众益养殖专业合作社务工每月收入 1800 元,中蜂养殖年分红 1500 元,湖羊养殖年分红4000 元,低保补助每月 490 元,残疾补贴每月 60 元,年总收入 40900元,每月合计收入 3400 元左右,用他自己的话说,工资可高了,不能乱花,要攒着买房子娶媳妇。
脱贫攻坚存在的问题(一)基层组织力量薄弱。村基层组织建设还不能适应脱贫攻坚发展需要。总体上讲,村支书、村主任文化程度不高,认识水平较低。虽然热情很高、干劲充足,但在产业方向选择和坚持把控上有所欠缺,产业开发全面开花却成效一般。市级部门包村后,县级部门派驻的工作队成员出现等靠思想,工作热情有所减弱。个别村民小组选不出组长,村务瘫痪。整个村里年轻有文化懂技术的人特别缺乏,基层组织补充不上新鲜血液,引领带动作用不强,村子发展后劲不足。
(二)群众思想观念封闭保守。调查中发现,村民普遍感谢党、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党的好干部、深怀感恩之心,自我发展意识逐步催生起来。但是,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学习的机会和途径不多,保守发展、自我发展、稳妥增收成为主导思想。缺乏联合发展、借力发展、抱团发展等开阔的思维和勇气,在“三变”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阻力比较大,影响并制约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三)村集体经济不强。缺乏“造血”功能,无法有效参与产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严重影响脱贫攻坚后续工作。村上自有资金有限,融资能力不强,过分依赖政府投资。目前村集体的两个专业合作社,都没有实质性的收入。中蜂养殖对村集体经济贡献少,甚至还要补贴一部分。上世纪九十年代川道村组因土地坡台地多、耕种艰难,把大量的土地实施了退耕还林,现补贴已经过期,收入微不足道。土
地流转给村集体,发展蔬菜种植、中草药种植和水产养殖刚刚起步,尚在投入阶段,缺人才、缺技术、缺合作企业成为当前最大的发展瓶颈。
(四)扶贫工作中农村出现了“三个阶层”。第一个是贫困户阶层,虽然有很多利好的政策,但部分贫困户发展信心不足,上面热,下面冷,干部着急,群众不急,处于国家养贫的状态;第二个阶层是一般户,紧邻贫困户,却享受不到国家的任何扶贫政策,处于“羡慕嫉妒恨”的状态,有的甚至恶意搞一些不利于发展的事情,无理由告状、上访时有发生;第三个阶层是富裕户,专注自身发展,致力于家庭建设,但不关心村集体事情,发展在村里,常住在城里,成为农村的“脱产农民”群体。
(五)农村基层干部负担过重。一是来自各方面的检查过于频繁,省市县镇及部门单位,方方面面的检查应接不暇,哪家来了都很重要,都要求第一书记、村支书、村主任全都在家,放下手头事情,打扫卫生,准备资料、会议室,静静等待(等半天和空等是平常事)。二是繁重琐碎的资料报送工作。第一书记的手机里有十几个群,任何一个群里的领导或单位工作人员都可以发出要求,限定时间严格标准上报事项,而且一个单位的不同科室就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群里或可发出多次的指令,村第一书记和村支书、村主任就像是电脑程序员一样,疲惫机械地完成这些来自各方的指令,死死地绑住了基层干部的思想和手脚。三是村务琐事压力过大,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项管理工作要求电子化,云平台、小书包、党费、养老保险费缴纳等等都必须在手机上完成,对于大部分都是 50 多岁的党员群体,这些任务都落到了村支书手里,他们都操作不了,乡里乡亲,必须代劳。
(六)工作方法简单化。扶贫工作开展到现在,重点应该转移到巩固提高上来,更多的是对群众宣传教育引导上,加强扶志扶智。但是各级还是一昧在产业上下功夫,盲目投资,拔高标准,建成很多不适合农村发展的项目,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脱贫攻坚对策及建议 坚持以精准脱贫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坚持乡村振兴战略和新
型城镇化同步推进,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织密织牢产业脱贫和兜底保障两张网,切实提高脱贫质量,不断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按照国家政策要求,率先实行“一肩挑”。在选优配强班子带头人上下功夫,认真负责地选好村支部书记。同时把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返乡创业高校毕业生等见识广、有技术、思路宽的人充实到两委班子,可任办公室主任,作为重点发展对象,解决人才断档问题。要不断提升村党支部的组织力,加强对村民的宣传教育引导,认真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种全会精神的宣传宣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群众自我发展,主动发展,迈开腿奔小康。
(二)深化改革,加快推进产业发展。要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专业合作社运营管理和股金收益分配制度,充分激发和调动村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索建立企民利益联结新机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要推动资源变资产,围绕苹果、蔬菜、中蜂三大产业,按照“公司+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一步盘活资源要素,激活发展潜能。按照“三变”改革的要求,推进资金变股金,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及用途的前提下,将各级财政投入的发展类、扶持类资金等,量化为村集体或农民持有的股金,集中投入企业转化为股权,企业、集体、农民依照股份比例分享收益,形成村集体经济稳步壮大、农民稳定增收长效机制。要推进农民变股东,引导农民将个人资产、承包地、资金等入股到村集体,促进村集体与公司合作,让农民参与分红,多渠道增收。
(三)扶志扶智,全面提振发展信心。一是针对靠政府“养”的贫困户,要讲政策。要加强对村民的宣传教育引导,不能简单给钱、给物,要继续坚持集体固定分红、农户量化分红和“借鸡还蛋、借牛下犊”等方式,采用生产奖补、劳务奖补、以工代赈等机制,教育和引导村民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二是对心态不平衡的一般户,要讲理解。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要密切注意这些人的思想情绪,要毫不放松地帮助引导他们自立自强,快速致富。三是对村里的富裕户,要讲责任。吸收他们多参加村里会议,多参加村里公益事业,通过讲党课,逐步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增强为集体、为乡亲发家致富做贡献的自豪感和获得感。四是要进一步改变落后生活习惯,组织成立红白理事会,立好用好村规民约,充分发挥乡贤作用,摒弃红白事大操大办、随份子跟风攀比等陋习,强化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四)坚持问题导向,改进脱贫攻坚作风。认真贯彻落实“基层减负年”要求,坚决取消不必要的检查、督查、考察,整合资源,压缩减少会议,完善科学实用公正的考核评比办法。建立起上下快速高效的工作体制机制。要从源头上杜绝形式主义,各级各单位需要的情况、数据、资料,请亲自下基层调研,摸清情况,统计录取。需要完成的具体事项,请主动作为,统筹协调,不能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给最基层干部以干事的时间、思考的空间和回家休息的安宁。在第二轮包扶压茬过渡的关键时期,要引导驻村扶贫干部进一步改进作风、摆正位置,克服畏难情绪、厌战情绪、麻痹情绪,真正扑下身子,心贴群众,与基层干部群众同甘共苦,群策群力抓好脱贫攻坚各项任务落实。
关于脱贫攻坚情况的调研报告
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全面落实“八个一批”扶贫政策,精准持续发力,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止 20xx 年底,全县 30 个贫困村摘帽出列,5183 户贫困户 19069 人脱贫。在全省率先建设了“庭院式”易地搬迁点,安置贫困户 68 户,代表宝鸡市接受了全省易地搬迁工作现场检查。雍川镇宣旗营村苗木花卉特色产业、益店镇宋村土地流转“三变”改革经验以及青化镇北阳村千亩苗木花卉、启航阳光猕猴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验得到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在全市进行推广,创出了“岐山扶贫”模式。
困难问题 虽然我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随着此项工作的逐步推进,目前已进入了攻坚克难的深水区和啃硬骨头的时期,工作难度越来越大。总结去年脱贫攻坚工作和当前面对的新形势、新任务,许多个性化问题比较突出,已不能用共性措施解决,必须逐项具体分析,具体解决。
1.共性问题亟待解决。一是人为分户现象突出。不少村组存在将老人与子女户口分设,把老人识别为贫困户,造成了子女不去赡养老人,而把赡养义务转嫁给政府,破坏了社会风气,推卸了责任。二是帮扶措施脱离实际。在扶贫中都要求为贫困户制定产业发展计划,但有些贫困户已丧失劳动能力或无发展产业意愿,这种做法不切合实际。三是贫困户依赖思想严重。部分贫困户在享受到政策实惠后,不愿自主创业,全靠政府帮扶,妨碍了扶贫成效的提高,造成基层群众的不满。有些贫困户一有病就找村上,让村上给自己想办法,解决看病问题,依赖思想严重。四是低保兜底对象不精准。低保政策实行贫困户整户纳入后,造成壮劳力享受低保政策。一些因疾病困扰、家境困难的家庭,应当享受兜底保障政策的却没有享受。还有一些游手好闲整天无所事事的农村懒汉成为贫困户,享受扶贫政策,村组干部和群众意见较大。
2.措施落实跟进不力。一是异地搬迁贫困户就业安置问题突出。我县 20xx 年完成 xx 移民搬迁 68 户 285 人,20xx 年计划搬迁 130 户 417人;县城惠民新村安置点移民搬迁 123 户 371 人。异地搬迁后,贫困户就业安置和产业发展缺乏有效的措施和路径,实现稳定收入没有渠道,群众顾虑较大。二是农合报销制度有待完善。受合疗报销政策过于优厚的吸引,贫困户在医疗机构存在小病大看、过度治疗、挤占床位等问题,引发了群众矛盾。大病保险报销成本较高,医疗单位报销资金透支大、风险高。三是部门政策衔接不够顺畅。在健康扶贫中,卫计、民政及保险公司在医疗救助、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信息方面缺少有效衔接沟通,形成“两张皮”现象。贫困户医保政策执行中,民政部门不能及时拨付合疗保障资金,造成医疗机构经费垫支严重。四是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政策落实不均。近年来,各类涉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资金全部倾斜到贫困村,使贫困村基础设施有了大的提升,而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得到财政资金支持,相对而言发展滞后。
3.产业项目盲目跟风。一是产业发展缺乏计划安排。部分镇村对发展产业缺乏具体的谋划,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划和思路,没有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研讨,缺少具体的发展措施和办法,对发展哪些产业仍处于观望停滞状态。一些镇村虽然制定了产业规划和计划,但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二是产业项目不能因地制宜。有些镇村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不从实际出发,简单照搬,盲目跟风。没有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比如,雍川镇宣旗营村发展苗木花卉种植,一方面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的技术引导,另一方面苗木花卉产品全部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包销,这种做法其他地方就不能盲目照搬。三是产业项目存在“一刀切”现象。脱贫攻坚要求镇、村都要发展产业,有些镇、村为了完成任务,按主观意志为农民设计发展项目,与贫困户签订的措施相当一部分千篇一律,具体到户缺乏可操作性,形成了越俎代庖、包办式扶贫。最近大多镇村都发展花椒种植,到底花椒产业能否畅销都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4.扶贫资金过于分散。一是发展资金“趴窝”现象严重。为了促进村级专业合作社发展,省、市、县要求各村要成立村级专业合作社,并下拨了 20 万元(非贫困村 10 万元)的启动资金,但大多数村没有可行性项目,又怕造成扶贫资金流失,致使发展资金未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全县 12 个专业合作社,20 万元的扶贫资金均未得到正常使用。二是扶贫资金与项目对接不够一致。在扶贫项目实施中,有些扶贫措施有资金却没有实施的项目,有些项目扶贫资金配套支撑不到位,不及时,影响了项目的实施。比如,将 20 万元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分散给各村级专业合作社,有的村有 20 万元却没有具体项目,有些村有项目,20 万元资金又不够使用。三是扶贫资金整合不力。在产业发展上,“八办两组”和相关部门都有不同数量的扶持保障资金,但由于各
部门相互协调不够,造成扶贫资金分户分行业实施,有限的资金没有用到急需的项目上。
5.村级经济激活不力。一是“三变”改革推进较慢。由于受传统思维的影响,群众对“三变”改革的理解还不深,思想顾虑较多,“三变”改革实质还是停留在租赁、流转、分红等浅表层上,致使镇、村在推进“三变”改革工作中的力度还不够大。二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壮大乏力。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虽然村级成立了集体经济组织,但大多数只是起了个名称,办了个营业执照,没有投资,名不副实。三是劳动力转移就业路径不广。由于县属企业、民营企业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和问题,就业用工渠道不畅,本地劳务输出缺少途径,贫困户就近就业的路径受到限制,造成许多贫困户只能外出转移就业,这不仅增加了贫困户的负担,也导致了许多镇、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较多。
对策建议 1.加强统一指导,解决扶贫信息不对接的问题。一要加强工作统筹协调。县扶贫办要牵头抓总,加强与“八办两组”的协调配合,打破部门之间的政策“壁垒”,全面解决政策执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同时,要注重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基层反映的突出问题。二要建立扶贫信息平台。扶贫办要积极建设岐山扶贫大数据中心,推进脱贫攻坚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实现数据集中推送、信息快捷传递、资源互联互通、全面共享的数据运营模式,并不断建立健全数据收集,储存分析和综合利用机制,以“大数据”思维,助力精准脱贫。三要坚持政策公开透明。对“八办两组”惠民政策进行全面梳理,汇编成册,统一标准,确保帮扶干部人手一本,加大扶贫政策宣传,全面落实各项扶贫优惠政策。明确镇村脱贫攻坚职责,进一步细化部门、驻村帮扶干部工作职责,落实帮扶干部工作任务,加强工作指导,改进考核奖惩措施和办法,以更加务实的措施推进工作落实。
2.加强精准施策,解决帮扶谁的问题。一要全力推进“三变”改革。在农村全面推行“三变”改革,鼓励支持有发展能力的能人创办实体经济,把不具备产业能力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纳入互助合作的村级集体经济合组织中来,采取帮着脱、拉着脱、推着脱的方式,解决就业、增收等问题。二要建立社会保障机制。通过落实社会保障机制和体系,有效防范因病、因残、因灾返贫现象的出现和新致贫人口的增加,努力化解致贫潜在矛盾和因素。例如,有些贫困户家中成员患大病,花去多年积蓄,负债累累,生活拮据,对此类人群应当从扶贫工作机制上予以保障。三要精准实施健康扶贫。改革目前农合报销工作体制,对于保险公司提取的报销费用,建议由政府农合部门具体实施,降低起付线和成本,加大国家扶贫资金的有效使用。加强对健康扶贫资金的监管,杜绝不合理的报销行为,确保健康扶贫资源合理使用。四要做好个性问题处置。通过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减少贫困家庭的实际支出负担;对子女与父母分户设立的,可以把子女纳进来,重新按政策予以甄别。对子女不赡养老人的,建议由法院依法予以裁决。加强就业政策宣传,通过扶贫基地、就业工厂、扶贫车间等脱贫攻坚重要载体,广泛吸纳贫困户就业,拓宽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渠道;对于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孤儿类贫困学生,建议由学校详细统计信息,走职业教育的路子,传授一定的技能或者给予一定的创业资金,使其能够独立创业,改变贫困面貌。对于应当落实兜底政策,全面享受民政、残联等方面救助政策的帮扶对象,建议从贫困户中及时予以剔除,减少贫困人口数量。
3.加强政策配套落实,解决精准帮扶的问题。一要严格标准。要严格对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既不能降低标准,也不能吊高胃口。民政部门要认真落实兜底保障政策,加强兜底保障对象的甄别,建立健全动态调控工作机制,明确兜底标准,摸准兜底对象,实施精准识别兜底,做到因享尽享。二要精准落实。县扶贫办、“八办两组”等相关部门,要加强政策的协调配套落实,打破政策界限,破除政策藩篱,使政策在实际落实中无障碍、无限制、零折扣。在慢病治疗方面要把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对等起来,从根子上消除贫困因素。对于长期处于亚健康、慢病患者,建议出台相应政策,经治疗鉴定确认健康后,由退出劳动到进入劳动,增加家庭经济收入。三要有效整合。坚持以项目带资金,以产业带资金,整合各类扶贫资金,集中发展特
色产业、优势产业。要打破农、林、水等项目资金使用界限,对有产业能力的村采取捆绑整合,集中使用资金的方式,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比如,有些村的建设项目可以把其他村的资金整合吸收过来,壮大发展规模,带动贫困户增收。
4.加强产业扶贫,解决扶贫如何扶的现实问题。一要做好产业规划。积极稳妥的实施产业扶贫,深入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会战,积极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因地制宜,既不包办,又不下达指令,结合实际,发展特色产业、主导产业、优势产业。二要选准发展路子。要加强产业发展的科学谋划,制订适合本镇、村发展的产业规划。例如,凤鸣镇苍颉庙村发展农耕体验,董家台村发展油菜种植,带动旅游产业。选好发展方向,明确发展目标,寻求适销对路的产业品种,用产业代就业,用就业促增收,用增收来脱贫。三要扶持龙头企业。全县要形成统一的引进方式和方法,各镇要制定相关配套实施办法,抓好贯彻落实,形成地域特色。要大力推广“龙头企业+贫困户”的模式,发展龙头企业,通过流转土地、产业托管、入股分红等形式,增加贫困户家庭收入。加快推进“一村一品”建设,探索互助组的发展模式,鼓励形成专业合作社带动广大贫困户增加收入。同时,将保险扶贫工作纳入脱贫攻坚工作之中,发挥保险职能,增设扶贫对象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保护屏障。
5.加强规范管理,解决帮扶效果的问题。一要强化帮扶管理。建立统一高效的帮扶管理模式,针对帮扶干部帮扶力量单一的实际,实行单位捆绑式项目帮扶管理模式,由帮扶单位结合帮扶村的实际开展重点项目的帮扶落实,增强帮扶实效。要加强帮扶干部培训频次,形成会扶贫,懂农村,爱农民的帮扶队伍。二要制定考核办法。科学合理的制定扶贫考核办法,减少对扶贫资料的核查,克服片面单一的考核方式,注重帮扶成效的检查考核,真正将扶贫考核的“晴雨表”体现在贫困户的笑脸上。三要坚持党建引领。要结合正在开展的“两委”换届工作,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配强基层班子,选出能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6.加强氛围营造,解决扶贫扶志的根本问题。一要扶贫先扶志。
要进一步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补齐精准脱贫精神短板,提升群众精神面貌,破除“等靠要”思想。树立勤劳致富观念,落实好精神塑造和能力转化工作,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持久的力量支撑,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二要开展道德评议活动。每季度组织开展道德讲堂和道德评议,设立《村规民约》、“红黑榜”,积极推广青化镇焦六村乡风文明建设经验。
以“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和“好公婆”、“好儿媳”评选为着力点,弘扬孝老敬亲、扶老携幼等中华传统美德。加大“爱心超市”日常运行和管理,弘扬新风正气。三要营造脱贫攻坚整体氛围。脱贫攻坚是一项群众性的工作,必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有效解决群众参与性不够、意见较大、工作推动不力的问题。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中来,营造积极向上、民风淳厚的脱贫攻坚整体社会氛围,促进农民素质全面提高,打一场全民参与的脱贫攻坚战。
关于脱贫攻坚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村情简介 1、xx 村位于阜南县许堂乡东 5 公里处,是 2006 年 6 月由原 xx、xx 两个村合并而成。年久失修坑洼不平的县道 X046 及 X044 交叉于此穿境而过; 2、xx 村包括大集、许寨、周庄、许庄、宋岗、孙棚、五里、前姚、后姚、王庄、胡庄、宋庄、孟庄 13 个自然村 1150 余户 5380 口人,其中回民 120 余户 820 人,主要集中在前姚后姚居住。本村耕地面积 3120亩,人均 0.64 亩,以传统种植农业为主。人多地少,主要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是典型的“61、38、60”村落; 3、本村有中共党员 83 人,其中女性党员 11 名,少数民族 5 人。年龄结构:60 岁以上 35 人、40~59 岁 36 人、30~39 岁 9 人、20~29岁 3 人,培养先进积极分子 15 人; 二、本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及致贫原因
1、本村贫困户 186 户 477 人,占总人口的 9.815%;其中五保户39 户 47 人;低保贫困户 65 户 180 人;一般贫困户 82 户 250 人。
2、主要是因病致贫 93 户 285 人、因残致贫 39 户 92 人、因学致贫 6 户 25 人、因缺乏劳动力致贫 41 户 55 人、其他原因致贫 7 户 20人。
20xx 年初,针对帮扶工作专门召开党组会议研究部署扶贫工作并制定了《扶贫工作考核办法》。
会议认真听取了去年对帮扶单位阜南县许堂乡 xx 村帮扶工作开展情况的汇报,详细了解了当前面临的困难和发展的困境,并对下一步工作做了安排部署。
结合帮扶工作,要求扶贫工作队把扶贫工作当做份内的事,局党组要高度重视,全力以赴,合力攻坚,真帮实扶,要继续发挥城管系统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献智献力,争取帮扶对象早日脱贫。一是帮助制定脱贫计划,实施精准扶贫;二是帮助勤劳致富能手争取政策,尽量扩大种植和养殖规模,带动村民致富;三是结合单位职能,协助解决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方面的问题;四是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利用市“水、电、路”三项工程的政策,解决该村在“水、电、行”上存在的问题;五是帮助该村改善村部办公条件,鼓励村干部对脱贫工作要充满信心;六是结合“接您回家”活动,春节前对 xx 村进行走访慰问,宣传精准扶贫政策并提出了一下要求:
一是在目标任务上精准。精确锁定 20xx 年定点帮扶村“户脱贫、村出列、单位脱钩”的目标,细化分解任务,倒排完成时间节点,全局党员领导干部紧密围绕这个目标积极研究扶贫、学习扶贫业务、推进扶贫工作,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献计献策,奋力拼搏,形成了高位推进工作态势。
二是在帮扶措施上精准。建立了“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定点帮扶工作制度,局机关及局属二级机构包保阜南县许堂乡 xx 村 13 个自然村,局系统 182 名党员干部与 xx 村 182 户贫困户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
三是在建档立卡上精准。为阜南县许堂乡 xx 村的 186 户贫困户进
行了建档立卡,对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对症下药解决存在问题。
四是在考核方式上精准。出台了市城管执法局《扶贫工作考核办法》,采用各单位考核与帮扶干部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在领导重视、结对帮扶等 6 个方面对单位扶贫工作进行考核,在帮扶任务、帮扶成效等 4 个方面对干部包户扶贫工作进行考核,督促各单位及干部扎实开展扶贫工作。
为了推进扶贫工作向纵深延伸,于 20xx 年 4 月 28 日召开城管系统精准扶贫推进会及党组会议,会议明确加大 xx 村扶贫力度,派驻局调研员白桂清同志为扶贫队长。
全局党员干部要认清当前的形势,切实增强帮扶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统筹协调,为扶贫工作提供有力保障;积极协调,加快支持 xx 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考核,以考核推动帮扶工作的有效开展;强化信息报送,及时上报帮扶工作开展情况。扶贫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全局上下一定要以愚公移山的意志、狭路相逢的气魄、真挚为民的情怀,更加有力地推进扶贫工作,确保如期完成扶贫开发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城管人应尽的贡献。
结合 xx 村的实际情况,今后的帮扶工作,要重点突出产业扶贫、生活垃圾治理、危房改造等工作。
三、帮扶措施及成效:
为了响应市委市政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对贫困的阜南县许堂乡 xx 村进行帮扶的措施和成效是:
1、驻村帮扶。在城管执法力量紧张的情况下,市城管执法局选派3 名有热情、有门路、有创业经验的党员干部,到阜南县许堂乡 xx 村任扶贫工作队队长、副队长、扶贫专干。已帮该村建成 200 亩的大棚蔬菜基地一处,并与阜阳华联超市、商厦中新超市建立农超对接关系。解决十余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近就业问题,年劳务人均收入 15000余元,带动贫困户土地流转 70 余亩,亩均增收 300 余元。
2、结对帮扶。安排局系统 182 名党员干部与该村 182 户精准扶贫户进行结对子,不断到他们家里进行慰问、调研,帮他们分析贫困原
因、指出致富路子、树立脱贫信心,带给他们党和政府的关心。局主要负责人多次带领班子成员走访困难户,在村委会召开座谈会听取返乡农民工、致富带头人、老党员关于脱贫摘帽的意见,引导他们通过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实现早日脱贫的目标。
3、特色帮扶。利用本单位在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方面的优势,指导该村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清理路边、沟边、房前屋后的生活垃圾,清理中清河十二连塘淤泥 41 万立方,捐赠垃圾桶等 环卫设施,为把该村建设成美丽新农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产业帮扶对有能力有发展产业意向的 86 户贫困户做好产业帮扶指导和帮扶资金申报工作,涉及贫困人口 197 人,总投资 304.36 万元、申请奖补资金 116.1 万元。共养殖母牛 3 头、母猪 42 头、养羊 84只、菜兔 860 只、鹅 550 只、鸡 200 只、鱼塘 7 亩。成功脱贫 6 户 15人,自然死亡 4 户 4 人。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20xx 年,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和光伏扶贫建设力度,对有能力有发展产业意向的做好产业帮扶指导和帮扶资金申报工作;对没有劳动力的,缺乏发展产业能力的,实施光伏扶贫,建设扶贫车间;实施金融扶贫,贫困户带资入股,参与分红;305 省道建设为契机,加大该村路网改造力度,促进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实施,让群众喝上放心水。力争本脱贫折帽共奔小康。
关于脱贫攻坚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镇村干部座谈情况。通过与 40 余名镇村干部座谈交流,普遍认为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进展相对顺利,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到岗履职情况较好,各帮扶单位及帮扶干部也能及时按照要求开展帮扶工作。
贫困户走访核查情况。在随机走访的 51 户贫困户中,均表示“镇村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面对面向自己宣传了各项政策,也制定了帮扶计划、采取了干农活、送物资、送蜂箱、送技
术等帮扶措施。
一般户走访调研情况。在与 47 户一般户交谈中发现,个别一般户对当前我县开展的脱贫攻坚工作不知晓,对互助组知晓率较低,有 1户表示对贫困户评选不知晓。
根据走访调研情况,对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是镇村思想认识显著提升。镇村干部能够切实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再认识、再发力。突出表现在工作时间分配和精力投入等方面有了显著提升,能够切实扛起镇村两级脱贫攻坚的主体责任,在数据清洗、产业谋划及群众工作方面突出了“精、实、细”。
二是“造血”帮扶模式基本形成。从所抽取的 51 户贫困户的脱贫工作进展看,大部分已经从前期送米面油、化肥等“输血”式扶贫逐渐转变成了以产业发展、转移就业等为主的“造血”式扶贫模式。通过帮助贫困户发展中蜂养殖,鸡、羊养殖,中药材种植,介绍外出务工,送种子、送树苗、送技术等形式,显著增强了脱贫后劲。
三是政策宣传力度逐步加大。镇村通过开展脱贫攻坚专题培训、发放脱贫政策知识宣传手册等方式,对政策学习宣传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改变了之前很多镇村干部政策不清、贫困户政策不明等现象。
二、存在问题 1、主导产业不够突出。从调研情况来看,34 个村主导产业普遍存在种类多样化、规模较小、贫困户覆盖较少等问题。在“一村一品”方面表现不突出,很多村在说起主导产业时往往是以当前村民普遍种植的蔬菜、苹果或者养殖中蜂等多项内容作为主导产业,没有形成一个规模化、品牌化的产业格局。
2、基层干部工作忙而低效。走访调研中,部分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反映,由于日报、周报、月报等各类报表多,加之检查多、压力大,出现精神疲惫,工作精细度不高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填写表格与正常开展工作争时争劳,填报数据仓促不准确等方面。
3、互助组作用发挥不到位。一是知晓率较低。调研中发现,一般户中对互助组的知晓率仅为 76.7%。二是作用发挥不够。39%的贫困户认为互助组发力在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三是互
助组组长的组织协调作用发挥不充分。互助组组长没有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没有将一般户与贫困户紧密联系,甚至无联系。
4、扶志难度较大成效甚微。“脱贫攻坚贵在立志”。但调研中发现,一年多的脱贫攻坚,扶志难度较大,收效甚微。一是有的贫困户对自身发展的能力信心不足,对产业发展的前景堪忧、对异地搬迁的顾虑较多,积极性不高,缺乏内生动力。二是个别贫困户“懒人思维”作祟,把自身的脱贫寄托于政府和包联干部的帮助扶持,“等”、“靠”、“要”思想严重。同时,部分一般户由于认识出现偏差,对政府给予贫困户的“过多关注”产生抱怨情绪。
5、群众饮水、搬迁问题突出。一是安全饮水方面。在县水利局调研中了解到,目前全县尚有 27 个贫困村、10085 人(其中贫困户 1913人)由于之前建设的饮水工程年久失修、水源枯竭等问题,存在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而解决这 27 个贫困村饮水困难问题,还存在 973.75万元的资金缺口。二是安全住房方面。异地搬迁中,存在面积超标、举债超额等问题。同时,调研中发现,大多数集中安置点存在基础设施建设缓慢,产业配套跟不上,入住率不高等问题。
6、帮扶干部工作方法欠缺。一是有的包联干部缺少农村工作经验,不会与群众打交道,说话、办事不接地气,与群众心理距离较远。二是部分包联干部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按按快门、填填数字”,工作不严不实。三是很少一部分包联干部帮扶没有思路、工作不会方法,跟着别人瞎转悠,工作没有实效。
三、意见建议 1、以产业发展为重点,实现以面带点。一是牢固树立“增收为第一要务”的思想观念,把产业发展作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重点,精心谋划,在帮扶上出实招、见实效。二是在产业谋划中,深刻把握好“眼前脱贫和长远致富,个体脱贫和整村提升,点户项目与支柱产业”这三个重要关系,充分发挥互助组的帮扶作用,促进一般户、贫困户共同发展。三是以规模化的产业发展扶持为主导,充分结合我县生态文化旅游、苹果种植、花椒种植、林麝养殖、中蜂养殖、蔬菜种植、中药材种植等优势产业,形成县有特色、镇有品牌、村有主导的产业发
展局面,实现以规模化这个“面”带动贫困户这个“点”的产业发展模式。
2、以真帮实扶为目标,突出工作实效。一是加强政策培训,增强具体实践能力。县、镇两级要定期举办脱贫攻坚培训班,使各级领导、帮扶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在及时理解政策、掌握政策的基础上,提升在具体帮扶中运用政策的能力,增强脱贫成效。二是检查考核应突出对帮扶实效的考核,把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发展、实际增收作为考核检查镇村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工作情况的主要依据。
3、以智力扶贫为基础,增强脱贫信心。一是重视宣传动员。通过动员、引导等形式宣传党的脱贫政策。通过本地事、身边人的创业致富事例教育引导贫困户克服“等”、“靠”、“要”思想。二是加强技术培训。通过形式多样的种植、养殖培训,让贫困户在掌握技术的同时,增强自身脱贫信心,激发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三是倡导文明新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摒弃陈规陋习。重点教育子女孝老、敬老,杜绝子女和老人独居分户。
4、以各界参与为抓手,形成帮扶合力。一是充分发挥本地企业在脱贫攻坚中的就业、扶持优势,实行“搭载式扶贫”,通过对提供贫困户就业岗位或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产业的企业进行政策倾斜、政府奖励,激发本地企业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二是激发本地能人、“土专家”在引导本地、本村贫困户产业发展方面的“传帮带”作用。借鉴西乡县“龙头企业带动”和留坝县“扶贫互助合作社”等扶贫模式,通过鼓励本地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和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入社,为贫困户提供务工岗位,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稳定收入。三是号召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利用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等平台,积极动员各界人士参与脱贫攻坚,形成帮扶合力。
5、以整合资金为保障,解决突出问题。一是在饮水、道路、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继续加大向省市争取项目资金的基础上,将县级扶贫专项资金有效整合,保障“两不愁、三保障”落实到位。二是在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发展方面,整合各涉农部门专项资金和县财
5.对于脱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 篇五
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目前已经进入倒计时的关键阶段,多年来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实施的诸多扶贫形式已经成为宝贵的实践经验,它不仅为脱贫攻坚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它必将会在未来的乡村振兴战略上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乡村振兴战略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乡村振兴发展绕不开脱贫攻坚取得成果的这个基础。推进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两者之间是相互支撑、相互配合、有机衔接的,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将事半功倍;处理不好,则南辕北辙。脱贫工作的方式方法,要符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既要对脱贫攻坚具有现实的重大意义,也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未来的基石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产业强、生态美、百姓富、风气好”的乡村振兴目标。
根据对卫辉市和获嘉县两个县级城市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活动,了解了县乡两级政府在推动脱贫攻坚过程中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的经验以及在成功经验的背后存在的问题。面对这些经验和不足,在脱贫攻坚最后的关键时刻,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显得尤为必要。我们更应
该正视问题,克服困难,准确判断和把握形势,有预见性地主动寻找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政策对接方式,通过政策内容和实施方式的适度细化与调整,走精准提质之路,以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以产业扶贫为支撑点,加大乡村振兴之动力。当前时期,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生产发展转换机制,贯穿这个机制的就是以产业扶贫为前提的经济发展支撑点,这也会成为脱贫后乡村振兴发展的内在动力。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总要求之一。在推动脱贫攻坚过程中,各地始终把“扶贫先扶志、改造血为输血”作为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地制宜,循因施策,培育适合当地发展的新型产业,特别是跟当地农村有机结合、利用当地农业资源的一些产业项目。光伏产业、食用菌种植产业、食品加工产业、旅游小镇、生态园建设等等很多产业项目已经发挥了巨大作用,正在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注入活力,这些产业的适度经营带动了当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拉长了产业链条,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大大繁荣了农村市场经济。
(二)生产经营主体的转变,加大了对“三农”的吸引力。脱贫攻坚过程中,通过户贷户用、土地流转等形式,部分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生产个体被以合作社形式为主体的生产主体所取代,土地资源利用形式由原来的生产承包责任制,通过土地流转,以入股或租赁渠道变成合作社现代化生产方式或专业的种植、养殖业模式,脱贫后有劳动能力的人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在合作社就近就业。合作社生产的农产品成为产业发展需要的原材料,从而实现产业链的拉长效应,实现农民增收增效。农民除了流转土地收益外,有劳动能力的人还可以到合作社打工增加收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有助于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三)脱贫户的危房改造与深度贫困村整体搬迁,为乡村振兴人居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危房改造,按照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不超过 25平方米的标准,已经全部按照乡村整体规划设计落实到位。“一方水土不能养一方人”的深度贫困村,不适合生存条件的,已经进行了整体搬迁,搬迁后的新社区都是按照乡村振兴规划设计的新型社区。贫困村及搬迁安置点的道路、水、电、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卫生室、学校、商店等服务设施基本完善,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目标要求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特别是有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的村庄,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建设的旅游小镇、古村落民居、生态文化园等成为生态宜居的独特风格,不仅成为环境建设的一部分,还成为增加经济收入的又一重要来源。在乡村振兴优化人居环境上,还能为脱贫户提供弱劳动力岗位,从事环境卫生工作。
(四)村民治理的改变,加大乡村振兴治理现代化。脱贫攻坚工作中,所采取“4+2”工作法民主程序、村民代表会、村民监
督机制、以德治村等多种形式的治理方式,不仅成为脱贫攻坚的主要治理经验,助推了脱贫攻坚的顺利推进,也必将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治理方式,有助于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未来的乡村振兴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一个相对较好的治理平台。
二、存在问题 一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问题。脱贫攻坚工作相对于一个地区来说,是针对贫困村而采取的一项特惠性的政策,相对于一个村来说,是针对村内贫困户采取的一项特惠性政策。一个贫困村和村内的贫困户相对于一个县或一个村来说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对于一般性的惠民政策而言,所有村庄和村内所有群众都能享有,而对于脱贫范畴的政策,一般的村和户民是享受不到的。在一个地区就出现了发展不平衡现象,出现了一些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配套建设,远远超过了一般村的水平,一些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政策待遇远远超过了一般村民的政策待遇。这样就不免会产生抱怨情绪,特别是一些生存条件不太好的村庄和一些接近贫困的边缘户,他们的抱怨不满情绪更大,这就需要在未来几年内,脱贫扶持发展的政策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加以变化,把这种特惠性的政策和普惠性的政策之间产生的矛盾逐渐缩小,使一个地区乡村振兴的发展趋之平衡,使贫困户与边缘户的享受政策差距变小,慢慢实现个性与共性的相互统一。
二是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的统一问题。产业扶贫是当前扶贫的一种主要模式,也是让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劳永逸的一种扶
贫方式。在选择产业项目时,一定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利用当地农业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产业项目。没有优势的产业项目,或者不能较好的利用当地生态环境资源的项目不能去做。比如有一些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项目,都是在结合当地农副产品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那么它就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在市场上就能产生一定的抗风险能力。还有一些加工产业,比如服装加工业,这种与当地生态环境资源没有一点关系的劳动密集性产业项目,就没有市场竞争力,从乡村振兴战略角度来看,这一类产业项目必须慢慢地进行转变,转变成适合本区内有特质有竞争力的产业项目。
三是光荣与耻辱观念的统一问题。光荣与耻辱观念的统一,是农村地区的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深入人心的一种表现,也是能否构建“乡风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在当今社会中,受金钱至上、物资享受等社会现象的影响,出现了一些脱贫户“等、靠、要”思想,没有普遍形成劳动光荣、贫穷耻辱的思想观念,反而以穷而荣,以穷为大。这种思想严重冲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滋生出一些动不动就向政府伸手的不良风气。这就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农村阵地,提倡“五讲四美三热爱”,提倡做“好公婆、好媳妇”,提倡“尊老爱幼”等文明公约,还要将思想教育与以德治村相结合,使之成为乡情淳朴,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几点建议 一是扩大乡村红白理事会的职责范围,引导乡村文明。红白
理事会是一种建立在村两委和家庭之间的社会组织,其成员大都是德高望重者,它本身就具有兴新风、除陋习的职能,如果将其职能扩大,对赌博、伦理等不良社会现象进行有效监督,提倡文明行为,引导全社区共同遵守文明公约,会起到很好效果。
二是制定长期的乡村建设规划,建设环境优美的新农村。贫困村房屋大多都是建在祖上留下来的老宅基地上,屋基有高有低,建筑风格各异,相互错搭在一起。要想建设乡村易居新环境,必须有一个全局的建设规划,规划中做到不浪费集体土地,建筑风格相同,并有利于环境卫生整治。这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要根据贫困村的实际情况逐步实施。
三是发展贫困村集体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对集体经济实行县、乡、村分级负责机制,整合盘活村集体土地、林场、荒山等资源,成立合作社或开办公司,形成农户、村两委、合作社、企业实体相结合的多种合作发展模式,增加集体收入,带动群众脱贫致富。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用于带贫和基础设施建设。
今后一段时期,要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必须有效利用当地优势资源,盯紧产业发展,深化土地流转制度,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建立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尺逐步根除消极落后的思想观念,做到不间断地细化与调整,使脱贫攻坚真正地做到与乡村振兴战略无缝衔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之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中
6.脱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 篇六
(一)3月30日至31日,我来到单位帮扶村XX镇XX村驻村蹲点,和村两委班子共商脱贫攻坚工作,和贫困户面对面交流,谈脱贫具体措施。两天里,我走访了结对的蒋同生、王艳节、刘和庆等6户贫困户以及王新运等3户脱贫户,和村两委成员及部分党员、组长、村民代表就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座谈。对XX村的基本情况、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基层组织建设情况以及脱贫攻坚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一、基本情况
五河镇XX村位于岳西县西南部的深山区,距县城35公里,面积13.6平方公里,山场1.8万亩,耕地1035亩。全村17个村民组,330户,1118人,其中建档贫困户137户,402人,占总人口的35%.XX村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以传统的种养业为主,主要经济来源为茶叶、蚕桑、高山蔬菜等农业收入及外出务工收入。目前,XX村仅有的一个教学点,只有一、二两个年级,教师1人,学生16人。其他适龄儿童多在镇辅导小学读书,全村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全村新农合参保率近100%.在村部一楼建有计生服务室一间,在宋口集中点建有一所医疗室。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村主要由一条通村水泥路贯穿,全长9.8公里。农田水利设施比较落后。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村党支部3人,其中书记1人,支委2人。村委会 3人,其中主任1人,副主任1人,委员1人。
二、主要致贫原因及表现
通过这些天的走访调研,我初步分析XX主要致贫原因是:该村地处深山区,基础设施薄弱,劳动力素质比较低下,资源未得到有效开发。主要表现在:一是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村级负债大。二是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全村还有四个自然村落未通水泥路。三是XX自然条件恶劣,山高岭大、沟壑纵横,山场林木积蓄量少,塘、堰、渠年久失修,人均耕地少,农业产出率低下。四是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知识相对贫乏,致富技能落后。五是境内山场、旅游等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三、脱贫攻坚工作思路
XX村原建档贫困户137户402人,经过2014、2015年两年的努力,目前全村建档贫困户71户161人,其中五保户20户24人,A类低保14户19人,其他一般贫困户37户118人,和三清摸底调查年收入2900元以下数据基本一致,这37户是2016脱贫攻坚重点户,目前由市农发行、邮储银行岳西支行及县司法局干部职工结对帮扶。根据走访座谈了解到这37户每户致贫原因不同,有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灾致贫,还有自身发展能力不足造成贫困。
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认为在脱贫过程中,要发挥帮扶干部作用,切实为贫困户脱贫做出努力,因户施策,一户一策。对我单位结对的20户特困户,要求司法局全体结对帮扶干部要把脱贫攻坚作为今年的头等大事,切实帮助贫困户脱贫,目前着力做好以下三点。
一是要求司法局全体帮扶干部至少要为贫困户找准一项脱贫措施,每季度至少到结对户家中走访一次,每月至少为结对户办一件力所能及的实事、好事,每半月至少与结对户电话联系一次,了解贫困户脱贫产业发展情况,在这一点上首先从我做起,挤时间驻村蹲点,面对面开展工作。
二是明确帮扶干部是所结对贫困户脱贫责任人,将脱贫成效纳入到对干部的考核,对引导帮扶贫困户发展好脱贫成效明显的干部职工优先评优评先,对敷衍了事严重不负责任的一律问责。
三是想法设法做好XX村脱贫工作。XX村集体经济薄弱,能不能脱贫,关键就是集体经济收入能不能达到并超过5万元。和村两委座谈中,了解到XX村今年准备发展100千瓦的光伏电站,我感觉这个思路很清晰很实际,但是发展光伏资金缺口大,司法局将想尽办法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并鼓励村两委开动脑筋,大胆创新,拓宽融资渠道,多方面寻求支持,一定要把100千瓦村集体光伏电站搞起来,早日并网发电。
市脱贫攻坚情况调研报告
(二)遵义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在贵州视察时的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精准扶贫总体部署和“33668”行动计划,牢固树立抓脱贫攻坚就是抓发展、抓民生的理念,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突出问题导向,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全力实施脱贫攻坚“三步走”战略和“35669”行动计划,共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11万人,4个贫困县、111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226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从24.3%降到7%以下,交出了脱贫攻坚的遵义答卷。
一、遵义市脱贫攻坚主要成效
(一)脱贫攻坚加速了全面小康进程。通过实施大扶贫行动,加速了贫困地区全面小康创建进程,提升创建质量。按照国统字〔2008〕77号监测,全市2014全面小康实现程度84.0%,比2013年、2012年、2011年分别提升3.8、7.5、10个百分点。14个县(市、区)2014年实现程度均超过80%,均值达到90.6%,较2012年大幅提升,其中正安、习水、务川、道真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增幅均超过10%,习水在全省排位提升12位、正安提升9位、道真提升5位、务川提升4位。
(二)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初具规模。牢固树立扶产业就是扶根本的思路,把扶贫开发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引导各贫困县、贫困乡镇、贫困村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做好产业扶贫大文章,形成了道真药业园区、正安吉他产业园、轻纺产业园,务川绿色食品(轻纺)工业园区等一批贫困县特色产业园区,培育了赤水竹业和石斛、正安白茶、务川山羊、凤冈茶叶、桐梓方竹笋等一批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增强了贫困地区发展内生动力,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三)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以改善贫困地区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出发点,以优先解决水、电、路为重点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积极开展乡村道路、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农村危房改造等工程建设。通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进一步破除贫困地区发展瓶颈,增强了贫困地区发展后劲,群众出行难、吃水难、用电难等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四)贫困群众收入快速增加。通过建设工业园区增加就业岗位、培育特色产业提升农业产值、实施“雨露计划”“阳光工程”提升就业技能、引导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等多措并举,拓宽了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5216元提高到8365元,年均增长11%;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6870元,年均增长13%;民族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提高到6753元,年均增长13.5%,分别比全市平均增速快2和2.5个百分点。
(五)脱贫攻坚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在落实省委“33668”扶贫计划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并实施《关于打好扶贫攻坚战加快“减贫摘帽”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未减贫摘帽乡镇干部管理使用的意见(试行)》《关于打好扶贫攻坚战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等综合配套文件,制定并实施“35669”行动计划,对不同致贫原因的贫困户实施精准扶贫,探索完善一整套脱贫攻坚体制机制和规章制度,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坚实基础。
二、主要做法
(一)精准调研培训,在贯彻落实上求突破。一是强化调研培训。市委先后召开中心组集中学习会、专题培训会,举办专题培训班,对全市各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宣传部部长、文明办主任、组织部分管基层组织建设的负责人以及扶贫办主要负责人,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进行脱贫攻坚专题培训。二是精准调查摸底。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6元为基本标准,以摸底情况为依据,综合考虑住房、教育、健康等情况,做到了村社有册、乡镇建簿、县区存档,实现了统计指标精准化、统计分类科学化,实现精准管理、精准调度。
(二)精准落实责任,在组织保障上实现突破。一是完善组织机构。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的遵义市扶贫攻坚同步小康工作领导小组;组建扶贫攻坚同步小康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市委副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统筹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工作。二是完善政策措施。制定出台《关于打好扶贫攻坚战加快“减贫摘帽”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对各地各部门进一步细化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明确完成时限,精准责任,同时出台投资、财税、金融等六个方面20多项具体政策,确保脱贫攻坚有计划、有资金、有项目、有措施、有检查。三是实施结对帮扶。市四家班子主要领导分别挂点联系4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同时整合全市111个部门475个项目,投入帮扶资金8.45亿元,对务川、道真、正安等县13个一类贫困乡镇实施“集团帮扶”.抢抓上海对口帮扶机遇,2013年以来共争取各类帮扶资金1.9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22个,惠及9个县(市)58个乡镇72个村。
(三)精准谋划思路,在目标引领上实现突破。全面实施脱贫攻坚“三步走”发展战略和“35669”行动计划,精准实施结对帮扶、产业发展、教育培训、危房改造、生态移民、社会保障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确保到2017年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第一步到2016年,全面实现习水、正安、务川、道真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116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第二步到2017年,全市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人口,实现87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第三步到2020年,补齐脱贫指标和小康指标的差距,建档立卡脱贫对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四)精准帮扶措施,在扶贫到户上实现突破。一是结对帮扶到村到户。每年选派5000名以上机关干部到871个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和“项目书记”,实现贫困村结对帮扶全覆盖、户户有帮扶责任人。二是产业扶持到村到户。大力扶持发展中药材、干鲜果、草地畜牧业等八大扶贫产业,共种植中药材35万亩、核桃70万亩、蔬菜200万亩、人工种草30万亩,发展乡村旅游点1500多个,全市贫困对象参与产业发展达到80%以上。三是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实施“雨露计划”与科技培训有机结合,确保每个贫困户掌握一至二门农业科技生产技术。“十二五”以来,完成“雨露计划”培训13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5万人。四是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重点把好危改对象确定审批关,做到资金直补到户、部门帮扶到户、责任包保到户、技术指导到户。“十二五”以来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0.6万户。五是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坚持把移民安置与园区建设、集镇商贸、旅游发展、特色产业统筹起来,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累计建成项目安置点92个,搬迁贫困人口8.83万人。六是基础设施建设到村到户。全面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解决“小康水”饮水安全68万人,新建改建“小康房”2704户,95%的自然村通电话、95%的行政村通宽带,“小康电”一户一表率95%以上、“小康寨”创建点355个。
三、当前遵义市贫困现状分析
虽然遵义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
(一)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14个县(市、区)和新蒲新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贫困现象。到2015年底,全市还有5个贫困乡镇未摘帽,645个贫困村未出列,51.42万贫困人口未脱贫。贫困人口居住条件恶劣、总体素质偏低、致贫原因复杂,导致自身致富能力较弱,实现同步小康难度大。
(二)致贫原因复杂。国务院扶贫攻坚建档立卡和省扶贫开发大会要求统计的各类致贫原因我市均有涵盖。有的贫困户、贫困人口同时存在两种以上致贫原因、情况复杂,增加了精准施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难度。特别是缺技能、缺资金的贫困户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技能培训,无力脱贫无业可扶的贫困户需要政策兜底、资金兜底,对于财政本就贫弱的各级政府而言,困难不小。
(三)收入渠道单一。由于贫困地区工业发展起步晚、水平低,工业企业普遍规模不大、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加之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对促进贫困群众增收的拉动效应不明显。广大贫困地区群众主要依靠外出务工,收入构成单一,增收困难,扶贫开发重点县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总收入比重接近50%.(四)贫困制约突破难。由于广大贫困地区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加之贫困地区财力弱投入不足,导致以交通、水利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全市还有196个行政村3671个村民组未通硬化路,需硬化通村公路1486.6公里、通组公路15830.95公里,71万农村人口还未解决饮水安全问题,严重制约贫困地区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
(五)贫困人口素质偏低。遵义贫困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年。由于贫困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差,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认知能力不足,思想相对保守,开拓进取精神不足,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主动参与扶贫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还产生抵触情绪,增加了脱贫攻坚难度。
四、做好新形势下脱贫攻坚工作的对策建议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央、省市扶贫开发大会精神,抢抓中央支持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机遇,以脱贫攻坚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确保2017年贫困乡镇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到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
(一)精准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深入开展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和精准识别“回头看”活动,做到户有卡、村有簿、乡有册、县有账、市有库,完善贫困监测体系,实行动态管理,脱贫销号、返贫重录,确保数据真实可靠。确保真正的贫困农户建档全覆盖。运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手段,建立遵义“扶贫云”,市县乡村四级同步搭建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实现脱贫攻坚数据化查询、数据化调度,信息化管理、精准化实施。
(二)精准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一是着力推动产业就业扶贫。制定并实施《关于扶持生产和就业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引导贫困地区结合实际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和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加工业,实现“强一接二连三”.依托贫困地区植被丰茂、气候凉爽的优势,统筹扶贫项目和资金,在贫困地区发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乡村旅游产品,引导群众发展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二是着力推动生态移民扶贫。制定并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大扶贫生态移民力度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制定分搬迁计划,确保“十三五”期间完成18万人易地搬迁任务。三是着力推动生态补偿扶贫。制定遵义生态补偿实施细则,细化流域、森林、草原、湿地、矿产资源等重点领域生态补偿实施细则,探索“政府补偿”和“市场补偿”相结合的生态补偿新模式,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促进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和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四是着力推动教育医疗扶贫。对农村贫困学生就读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分别实施不同标准的“两助三免(补)”,对贫困学生就读普通高校实施“两助一免(补)”,确保贫困家庭不因孩子上学而致贫返贫,确保不让一名贫困学生上不起学、读不好书。建立贫困人口健康档案,采取集中诊疗方式对贫困人口实行先诊疗后付费等方式,确保贫困户生病能得到及时治疗。五是着力推动保障兜底扶贫。制定并实施《关于开展社会保障兜底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和临时救助等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扫除社会保障救助盲区,确保2020年前“两无”人员和暂时不能脱贫人口全部脱贫,共享全面小康创建成果。
(三)精准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一是完善组织机构,强化领导。扭住“党委主责、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关键,市县乡均成立以党政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脱贫攻坚同步小康领导小组,加强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夯实县级党政领导班子、选好配强贫困县、贫困乡镇党政“一把手”,加强“三支队伍”建设,选优配强“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确保贫困村全覆盖。二是着力构建大扶贫格局。探索完善集团扶贫、定点扶贫等“八大扶贫机制”和“市领导包乡、县领导包村、乡镇领导包户、党员干部包人”的“四包责任制”,实行政策、资金、项目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确保贫困帮扶到村到户到人,贫困乡镇不摘帽、贫困村不出列、贫困群众不脱贫,帮扶不脱钩。三是建立完善退出机制。设定时间表,建立完善贫困县、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户退出机制,实行严格评估,按照摘帽标准验收,逐户销号,解决好“如何退”的问题,实现有序退出,防止“数字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四是强化考评、严格问责。强化督查暗访,全面落实脱贫攻坚“一票否决”制,对在扶贫开发中表现突出的干部,要大张旗鼓进行表彰;对违规违法、不作为乱作为和精神懈怠、落实不力、扶贫效果不好的干部要严肃追究责任。
7.攻坚克难奋力脱贫攻坚 篇七
一、安排部署周密
一是突出一个早字。九江市办根据中央、省、市的统一安排, 坚持早动员、早部署、早深入, 在第一时间召开了全市扶贫开发推进会。12月上旬, 九江市召开常委会, 会上强调“一个率先、三个明显”就是要实现减贫摘帽在全省率先完成, 贫困群众收入明显增加, 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贫困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二是突出一个新字。改革在于创新, 创新在于落实。为确保《九江市“十三五”扶贫攻坚规划》接地气、可操作、有创新, 九江市创造性的提出了“打好产业扶贫攻坚战, 大力实施五个一工程”, 即大力实施“一塘鱼、一亩果、一棚禽、一处景、一个人”的“五个一”工程, 并就每一项工程都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任务。三是突出一个实字。落实中央扶贫开发会议特别是总书记的讲话精神, 始终坚持不走过场, 不图形式。
二、攻坚克难坚决
【对于脱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脱贫攻坚评估工作报告10-22
残联脱贫攻坚自查报告10-21
国企脱贫攻坚工作亮点08-22
精准脱贫攻坚工作方略10-26
脱贫攻坚工作总结个人07-16
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07-22
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工作事迹08-02
某镇脱贫攻坚工作汇报08-11
脱贫攻坚近期工作汇报09-04
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