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检测

2024-10-05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检测(精选10篇)

1.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检测 篇一

高一新教材必修二第三单元教学设想

议论性散文

广州三中

王殿林

本单元五课六篇文章都属于议论性散文,而且都是名家名篇,其中中国现代作家的散文三篇(《窗》《渐》《鱼书》),当代作家散文两篇(《菱角的喜剧》《说不尽的狗》),外国作家散文一篇(《门》)。其特点正如单元导语所说,“或以智性见长,或以幽默娱人,或以深刻示人------”,抒写的都是“个人的见解和感受”,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文体,其学习难度可想而知。

如果从作品的角度出发,本单元的每一篇课文值得挖掘、值得研究、值得学习的地方都非常多:作者、背景、主题、结构、材料、语言、技巧、风格„„不一而足,可以说,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无底洞。但从教学的角度考虑,我们只能让学生学习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大可不必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知能意行集中起来“一网打尽”。“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那么,本单元教学的“最基本的东西”应该有那些呢?我觉得,老师们在教学时是否考虑如下内容:

一、让学生初步认识并把握议论性散文的特点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性散文,对文体的陌生必然会给阅读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什么是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属于文学作品还是属于议论文?这种文体的特点是什么?毋庸讳言,议论性散文属于散文,属于文学作品,而不是议论文。但是,它和一般性的散文如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有所不同,它的思想内涵是理,是对关于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其目的在于启发人、教育人,散文只是它的写作笔 法。从这个意义上讲,议论性散文的教学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理,即把握文章表达的事理或象征意义。但是,议论性散文又不是规规矩矩的议论文,它不是按照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来推理表达的,也不完全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形式来组织成文的,它的写法比较灵活自由,套用一句现成话来说,就是“形散神不散”。还有两点特别值得我们注意(在我看来,恰恰是最为重要的两点),那就是:1议论性散文在说理时常常是运用文学语言来表达,有时说得很委婉、含蓄。2这种散文在说理时还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个性色彩。

让学生认识并把握议论性散文的特点,不仅有利于阅读同类散文(如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和周国平的哲学随笔等),而且对于锻炼和提高写作能力也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写话题性作文。我们知道,很多话题作文其实就是议论性散文,有道理、有文采、写法灵活、表达自由,倘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结合话题的写作,其结果有可能是事半功倍。有兴趣的老师不妨尝试一下。

二、让学生把握并学习这组议论性散文的共性特征——平常之中见深意

议论性散文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这一单元的散文也不例外。不过,这一组文章有一个共同特点,稍微用心阅读就会发现,那就是“平常之中见深意”。这里所说的 “平常”,指的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所经历的凡常之事、之物,象课文中的“窗”、“门”、“菱角”、“书信”、“狗”等,“渐”不是事物,而是“时间”流动的状态,或者说就是“时间”,这些东西对学生来说没有丝毫的陌生之感,可谓习以为常。这里所说的“见深意”就是指开掘出关于社会、人生、文化方面的思考,揭示出或深刻、或独特的意义。象《窗》中对“窗”的独特作用的认识,隐含的对“有限自由”的追求,《门》中人生命题诸如家庭生活、职业命运、社会众生、生活况味、人生终极的多方面思考,《菱角的喜剧》中“事物是复杂多样的”“认识事物要避免简单化和绝对化”,《渐》中对“渐”的作用和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们“珍惜时间,把握人生”的激励,《鱼书》中对人间真情的探寻、对崇高友谊的向往、对卖友求荣的社会病态的批判、对现代人不屑于写信的心理行为的惋惜和抱憾,《说不尽的狗》对东西方“狗”文化的多元思考和纵深剖析。教材的编者用心良苦,他们不仅精心挑选了这一组有共性的课文,而且还设计了一个题为《“平凡之中见新意”小论坛》的表达交流活动,其目的显而易见,就是让学生把握这个最基本的写作特点。

“平凡之中见新意”(最好应叫“平凡之中见深意”),对作者来说,既是个表达问题,更是个思维问题,它反映的是作家对生活独特而深刻的认识。对学生来说,既是个阅读过程中如何“发现”的问题,更是个表达交流过程中 “思考”“应用”的问题,对教者来说,既是个知识传授的问题,更是个指导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的问题。如果从理解性阅读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把握这个特点并不困难,意义也不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最好从创造性阅读和应用(表达交流)性学习的

角度去处理教材,设计教学。

三、让学生认识、把握并学习每一篇散文“最基本”的个性特征

共性的学习和把握应该是单元教学的总目标之一,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不能偏离这一总的目标。但是,完成总目标决不是篇章教学的最终任务。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鲜活生动的个体,都有区别于其他文章的“最基本”的个性特征——在构思、选材、组材、表达、结构、手法、技巧、风格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作为教学,考虑到课时因素的制约,指导学生应把握的文章的“个性”,一定是最“基本”的(可以是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表达方面的),这样才能把一篇篇文章区别开来。具体到这六篇散文,从教学的实用性出发,哪些个性是“最基本”的,我个人的看法是:

《窗》有两点:一是比较手法(求同和别异),即窗子和门的不同点,窗子和眼睛的相同点;二是奇趣横生、庄谐杂出的连珠妙语。《门》中的象征手法。

《菱角的喜剧》中深入浅出的写作特色。“深入”既散文阐发的哲理,“浅出”即散文使用生活材料,如菱角、蝴蝶等。《渐》中化抽象为形象的语言表达(如文章的前三段)。《鱼书》中古雅的文风(如四字短语)。

《说不尽的狗》中涉及到的多元文化问题(比较)和幽默诙谐的语言。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如果能够掌握这些“最基本”的东西,会分析,能说明,能举例,或者还能迁移应用,这就是一个很大的收获。

四、让学生感受、体验散文的人文内蕴,获得一定程度上的精神文化陶冶

新课标非常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对文章的文化内蕴的把握和学习,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散文是文化内蕴最丰富的文体。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挖掘而不是回避文化,应该是本单元议论性散文教学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任务。在这方面,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关于作家的知识,二是关于文章中的引文和典故,三是文中大量的熟语,四是文中蕴涵的社会学知识。

这些社会人文知识,有的要让学生记住,有的是一般了解,没有必要展开讲解,应该潜移默化地渗透。

应该承认,本单元的六篇散文虽都是名家名篇,但由于时代和地域的限制,有的文章难免引不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特别是现代白话的语言隔膜和时代的现实感不强的问题,这些问题肯定会影响教学。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入文章,和文本对话,和大师对话,在“对话”过程中,消解时代和语言障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并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应该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对话”既是一种教学策略,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应该是教学目的之一。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开展多向度的对话: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学生和编者的对话,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和教师的对话。本单元是实施“对话”教学的最好平台。在教学过程中,要设法寻找教材中的“空白”和“关纽”,刺激、诱发

学生的兴奋点,产生并实现有价值的真正意义上“对话”。

我认为,实现有效“对话”的条件有二:一是学生认真的读书,对文章有充分的感知;二是寻找并设计出一些有价值的,易产生思想碰撞和交锋的话题。教学建议:

1、本单元课文内容较多,也较深,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以点带面,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原则,指导学生重点学习一到两篇文章,其他的文章略讲。《散文两篇》中的《窗》和丰子恺的《渐》可以作为重点,《门》和《菱角的喜剧》可以略讲。如果平均使用力量,每篇都一节课,下毛毛雨,撒胡椒面儿,其结果将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的。

2、让学生多读课文,充分地感知教材,是指导学生学习好课文的前提。无论是详讲还是论讲的课文,都必须要求学生熟读,反复读,读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配合教师的分析,它的价值是潜在的。

3、从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考虑,讲读课文不一定都必须要“讲”——讲解、分析、提问、讨论,有的可以指导朗读,以读带讲;有的可以设计一些题目——主观或客观,就像高考题一样——让学生去作(《窗》就可以这样处理),既能避免分析讨论的浮泛,又能训练学生的集中注意力,深入思考,独立探究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4、设计教学时应适当考虑语言训练的内容,譬如扩展、增补、压缩、变换句式、仿写等。以课文作为语言训练的素材,有现成的语料,明确的语境,只要选点恰当,效果应该是好的。如:《渐》的地第三段,写“渐”的神秘时,就用文学语言,从“季节的更替”、“昼夜的推移”、“孩子的成长”、“花儿的开放”四方面来写,形象生动,让人们一下自就明白什么是“渐”了。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接着在写下去,也用文学语言,写两个或三个自然现象,既培养想象力、观察力,又训练语言能力,多好。

5、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辅助阅读材料,像钱钟书、柯灵、秦牧、丰自恺写的散文,或写钱钟书、柯灵、秦牧、丰自恺的散文,利用晨读或午读时间让学生读,既可加帮助学习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开阔知识面。

2.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检测 篇二

命题人 赵海玲 2016—11——28

一、默写(16分,每空2分)

(1)叶子出水很高,______________。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______________;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______________。

(2)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______________;又像笼着轻纱的梦。(3)匪我愆期,______________。将子无怒,______________。(4)桑之未落,______________。于嗟鸠兮,______________。

二、基础知识(25分,每小题5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敛裾(jū)梵婀玲(ē)房檩(lǐn)蓊蓊郁郁(wěnɡ)

B.颓废(téi)普陀山(tuó)隽永(jùn)数以万计(shù)C.譬如(pì)椽子(chuán)朝荣(zhāo)浑浑沌沌(hún)D.歧韵(qí)细腻(nì)鲈鱼(lú)千里迢迢(tiáo)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此时此刻,我不由想起了五十多年前_____________的岁月。

(2)亲切的称呼、简单的对话,__________了受压抑者的共同的思想感情。(3)足联主席布拉特说:“关于国际足联在比赛中蓄意___________韩国的一切指控都是没有依据的。”

A.度过 沟通 偏袒 B.渡过 沟通 偏袒 C.度过 连通 偏向 D.渡过 连通 偏向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我奉劝你,填写志愿时,不要又想报北大,又想报南大,总是那么见异思迁....

。B.日寇入关后,他拒绝参加救亡组织,而是选择了苟延残喘....,不问政治。C.认识他五年了,他的生活没有一点起色,反而压力越来越大,每次见到他都是一副怨天尤人....的样子。D.截至目前,“新爱丽舍”的月均销量已突破5000辆,更有部分市场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4.选出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

A.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他的优秀散文有《春》《荷塘月色》《绿》《背影》等。

B.郁达夫,原名郁文,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其小说代表作是《春风沉醉的晚上》《沉沦》《薄奠》等。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0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D.现代散文作家陆蠡的《囚绿记》用拟人的手法写景状物,赋予景物“性格”“气质”,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效果。

5、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

着。,;,;而,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

①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 ②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

③小屋的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①③②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 6—8题。(20分)

兰溪棹(zhào 桨)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6、该诗写的是

(季节)的情景。(3分)

7、第二句用了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兰溪水的。第三、四句写的是

的场面。(9分)

8、这首诗,从头到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却为什么读来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8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27分)

从一个微笑开始

刘心武

又是一年春柳绿。

春光烂漫,心里却丝丝忧郁,问依依垂柳,怎么办?

不要害怕开始,生活总把我们送到起点,勇敢些,请现出一个微笑。

一些固有的格局打破了,现出一些陌生的局面,对面是何人?周遭何冷然?心慌慌,真想退回到从前,但是日历不能倒翻,当一个人在自己的屋里,无妨对镜沉思,从现出一个微笑开始,让自信、自爱、自持从外向内,在心头凝结为坦然。是的,眼前将会有更多的变故,更多的失落、更多的背叛,也会有更多的疑惑、更多的烦恼、更多的辛酸;但是我们带着心中的微笑,穿过世事的云烟,就可能沉着应变。努力耕耘,收获果实,并提升认知,强健心弦,迎向幸福的彼岸。

地球上的生灵中,惟有人会微笑。群体的微笑构筑和平,他人的微笑达成理解,自我的微笑则是心灵的净化剂。

忘记微笑是一种严重的生命疾患,一个不会微笑的人可能拥有名誉、地位和金钱,却一定不会有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幸福,他的生命中必有隐藏的遗憾。

我们往往因成功而狂喜不已,或往往因挫折而痛不欲生。当然,开怀大笑与嚎啕大哭都是生命的自然悸动,然而我们千万不要将微笑遗忘。

惟有微笑能使我们享受到生命底蕴的醇味,超越悲欢。

他人的微笑,真伪难辨。但即使虚伪的微笑,也不必怒目相视,仍可报之以一粲。

即使是阴冷的奸笑,也无妨还之以笑颜。微笑战斗,强似哀兵必胜,那微笑是给予对手的饱含怜悯的批判。

微笑毋需学习,生而俱会,然而微笑的能力却有可能退化。倘若一个人完全丧失了微笑的心绪,那么,他应该像防癌一样,赶快采取措施,甚至对镜自视,把心底的温柔、顾念、自惜、自信丝丝缕缕捡拾回来。从一个最淡的微笑开始,重构自己灵魂的免疫系统,再次将胸臆拓宽。

微笑吧!在每一个清晨,向着天边第一缕阳光;微笑吧!在每一个春天,面对着地上第一针新草;微笑吧!在每一个起点,遥望着也许还看不到的地平线„„

相信吧,从一个微笑开始,那就离成功很近,离幸福不远!

9、第⑤段“世事的云烟”指什么?(请从文中找答案)(6分)

“世事的云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第⑤-⑨段中,作者联系现实生活,有针对性地谈到了“微笑”的作用,请分条概述。(9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1)第③段中的“开始”和“起点”,在上文和下一段中都有照应的句子,请分别找出来。(6分)

上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下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

1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A.此文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哲理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了微笑是一个饱含热情、拓宽心胸、获得成功与幸福的基础。

B.作者认为,一个不会微笑的人可能拥有名誉、金钱、地位,但不一定会拥有宁静的内心和真正的幸福。

C.微笑毋需学习,但存有微笑心绪的前提是心存温柔、顾眷、自惜、自信的情感。

D.倒数第二段运用了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拥有微笑心绪的人对瞬间之美的捕捉,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E.作者选取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表情“微笑”入手,表现自己对生命、生活的深层感悟,做到了以小见大、托物言志。

五、语言运用题目:(12分)

仿照画线语句的结构和修辞,再写一个句子。

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

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三单元知识 篇三

(一)政治权利与自由

1、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为基础。

2、权利和自由的含义: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就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3、政治权利和自由: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基本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2)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

(3)监督权——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

(二)政治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它权利的重要保证。

2、遵守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爱国主义的体现,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三)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坚持权利与依法统一原则。

(1)我国权利与义务是统一、二者不可分离。相对应而存在,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2)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3)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4.高一必修二第二单元月考答案 篇四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3)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5)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6)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7)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8)羁鸟念旧林,池鱼思故渊。(9),长路漫浩浩。

(10)羁鸟恋旧林。(11)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12)曹操《短歌行》抒发了广招贤才,一统天下的博大胸怀,诗的最后四句是: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二课内文言文知识积累

(1)(D)(2)(A)(3)(B)

三阅读与鉴赏

【小题1】D “就”,靠近,走近。

【小题2】A 第一句中的“以”是介词,“用”;第二句中的“以”是连词,表目的关系,“来”。B项两句中的“之”均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两句中的“而”均是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之后”或不译。D项两句中的“尔”均是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如此”。

【小题3】B “有器局”即有器量,有见识;“善绥抚”即善于安抚百姓、部下等。A项①句以表现李远“有器局”,②句不能表现李远“善绥抚”。B项①句能表现节远“有器局”,②句能表现李远“善绥抚”。C项①句不能表现李远“有器局”,②句能表现李远“善绥抚”。D项①句不能表现李远“有器局”,②句不能表现李远“善绥抚”。

【小题4】D李远主张立为继承人的是嫡子,而不是“坚持立有德行的长子为继承人”。【小题5】(1)等到成年,粗略地阅读书籍,(只求)略知大意罢了。(2)(现在)正是忠臣建立忠节的年代,(是)义士们建功立业的日子,大丈夫怎么大丈夫怎能临难逃避一时?应当在绝境中求生存啊。

参考译文:

李远,字万岁。幼年时就有器量,气度恢弘。曾经和孩子们玩打仗的游戏,意气雄壮,他指挥分派,便符合军阵的方法。郡守看见后便觉得他与众不同,说:“这个小孩儿将来一定会成为将军,不是一般的人啊。”等到成年,粗略地阅读书籍,只求略知大意罢了。

魏正光末年,天下**,贼人胡琮进犯原州,他的党羽很多气势很大。李远兄弟率领勉励乡人,打算坚守原州,可是众人疑惧,意见分歧很大。李远就手握宝剑说道:“近年以来,朝廷多难。这正是忠臣树立节操之日,义士建立功勋之时。大丈夫怎能临难逃避一时?应当在绝境中求生存啊!再有异议的,请让我用这把剑砍下他的头!”于是众人都吓得两腿战栗,没有敢不听从命令的。于是众人一起歃血盟誓,从此深沟高垒坚守原州。

(北周)太祖见到李远,和他交谈后很喜欢他,让他做自己的部下,很是亲近厚待。太祖对李远说:“孤有了卿,就像身体有手臂供它使唤,怎能离开一时?”任大丞相府司马。军中和国家的机密事务,李远都参与谋划。当时河东刚刚收复,人尚未安定,太祖对李远说:“河东是国家的重要地区,除了卿无人可以安抚治理它。”于是授河东郡守。李远努力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督促百姓种田养蚕,肃清邪恶势力。禁止为非作歹,同时整治防守御敌的设施。到任还不满一个月,就受到百姓的拥戴。

李远善于安抚人心,有才干有谋略,攻守的设施,无不精巧锐利。常常厚待安抚境外的人,让他们做间谍,(所以)敌人有什么行动,都能事先知道。甚至有事情败露被杀的,也不因此而后悔。曾打猎,看见丛蒲中的石头,以为是潜伏的野兔,一箭射中,箭头深入一寸多。走近一看,原来是石头。太祖听说后觉得神异非凡,赐书信说:“当年李广将军有过此事,您如今又这样,可说是李家世代传有这种美德。”

当时(北周)太祖的继承人尚未确立,明帝年龄居长,已经成年;孝闵是嫡子,尚在幼年。于是召集群臣,对他们说:“孤想立嫡子为继承人,又担心大司马起疑心。”大司马就是独孤信,明帝敬皇后的父亲。众人都默不作声。李远说:“确立继承人要立嫡子不立长子,《礼经》上说得明明白白。略阳公(孝闵)是世子,诸位还忧虑什么?如果是忌讳独孤信,请让我立刻就杀了独孤信。”于是拔刀而起。太祖也起身说:“何至于到这种地步!”李远才停下来,于是群臣都附和李远的提议。李远出外拜谢独孤信说:“面对大事,不得不这样。”独孤信也感谢李远说:“今天全仰仗您,决断了这件大事。”

(二)诗歌阅读 7.()

8.通过描写一个老兵回家的情景,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冷酷无情,也表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意思大概正确即可)

(三)名著阅读 9.(B)(E)

10.女娲补天之时弃在青埂峰下的一块无材补天的顽石,因通了灵性,变为神瑛侍者。他以甘露浇灌一棵绛珠仙草,使其久延岁月。在顽石下世之时,绛珠仙草为酬报灌溉之恩,也要同去走一遭,用一生眼泪还他。小说中的贾宝玉为石(神瑛侍者),林黛玉是木(绛珠仙草),“木石前盟”表示宝黛两人的前世姻缘。

(四)阅读理解

11.奇幻瑰丽的夕阳图 热情绽放的菊花图 漫步花径的少女图

12.在作者看来,黄昏时分,夕阳、菊花、少女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景。作者从眼前的美景得到了许多人生的启发。(1)作者感悟到,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有其相似的一面,都经历了一个新生初现、充分展示生命力、走向平淡衰亡的过程;太阳、花草、人,无不如此。(2)作者认识到,如果人在生活中曾像骄阳一样献出过自己的热力,像春花一样展现过自己的热爱,那么,他就可以欣然地、毫无遗恨地面对自己的一生。(3)作者感到,人的一生是整个自然进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整个宇宙(大自然)同在。(4)作者感悟到,他完全可以坦然面对自己的晚年,接受晚年的沉静和平淡。

13.①作者感悟到,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有其相似的一面,都经历了一个新生初现、充分展示生命力、走向平淡衰亡的过程;太阳、花草、人,无不如此;②作者认识到,如果人在生活中曾像骄阳一样献出过自己的热力,像春花一样展现过自己的热情,那么,他就可以欣然地、毫无遗憾地面对自己的一生;③作者感到,人的一生是整个自然进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整个宇宙(大自然)同在;④作者感悟到,他完全可以坦然面对自己的晚年,接受晚年的沉静和平淡。

14.因为“我”与世间万物同样存在着,“我”与世间万物融为了一体。

(五)语言文字应用

15(1)(A)抓住“如果你缺少发现美这一特殊的能力”这一句就可得出A项正确。

(2)(B)由前面的“眼睛”可找出③句在前,由“耳朵”可找出①句接着③句,由“审美的感受”当然得出②句在最后。

16.京剧是徽剧与汉调、秦腔、昆曲融合、演变而成的。(或:徽剧经过与汉调、秦腔、昆曲融合,而演变成了京剧。)

5.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 篇五

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一专题

珍爱生命学案与练习

《我与地坛》教案设计

【课前导学】

一、作家作品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1年到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96年11月,史铁生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五万元)。小说记述他在初残后工作于街道小厂时的经历。有人称誉它:“怀旧但不感伤,冲淡悠远,充满寓意。”

他的作品一方面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

史铁生是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去向。”这也是对他作品的最好的注释。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于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下来,并拿起了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人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对生命展开思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有时我们需要这份沉重。

二、注音

荒芜()

坍圮()

亘()古

玉砌()炫()耀

宿()命

蝉蜕()

熨()帖 倔强()

猝()然

恪()守

教诲()隽()永

祈()求

渗()透

捋()胡须

三、阅读思考

1、“我”刚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用文中词语)

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抓住课文关键语句)

3、在作者最痛苦的时候,为什么作者经常摇着轮椅去地坛而不去别的地方而呢?地坛对作者感悟生命起到了什么作用?

4、“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如何理解“宿命的味道”?“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为什么“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5、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的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有些东西”是指什么?

6、亲给了儿子哪些精神上的关爱?你能找出这些感人的细节,有感情地读读它们并说说它们的好处吗?

7、母亲的每一个举动都表现了母亲对儿子那份沉沉的爱,那么对于母亲的爱儿子懂了吗?

8、母亲什么样的形象永远烙印在儿子的心海里? 【课堂讲学】

一、教学目标:

1、解读作者对时间和历史、自然和生命的深切感悟,提高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2、感受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的痛悔,理解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

3、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4、借鉴本文借景抒情、充满哲理的写作方法。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二、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和母亲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的痛悔。

三、教学难点: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四、教学方法:文本研习,诵读和讨论相结合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播放小提琴钢琴协奏曲《Song From A Secret Garden》(中文名《来自神秘园的歌》),进入情境。可让学生述感受。

教师参考:《Song From A Secret Garden》专集的伤感能杀死人,让人象迷失在神秘的丛林里,黑暗的看不到天,找不到出口,沉溺在这样的黑暗中,象一个人孤独的坐在路边大树的阴影下,静静看路上人来人往,别人看不到你你也不想被看到,因为你害怕,因为你孤独,你知道这不是什么好事,但只有这样,受伤的心才能感到一丝安全,这样的孤独一直在诱惑你。

听这样的乐曲总是让我想起忧伤的童年,我的多灾多难的善良的母亲。你们呢?也许想起屈原,想起司马迁,想起张海迪;想起贝多芬,想起奥斯特洛夫斯基,想起海伦•凯勒。面对生命中的灾难,突如其来的不幸,该如何面对?泪流满面,痛不欲生,还是“扼住生命的咽喉”,唱起坚强的“海燕之歌”?

一个生龙活虎的小伙子,21岁,正值年少有用、豪情万丈之时,突然,灾难降临到他的身上,他残废了。维纳斯双臂的失去,引来无限遐想,但是史铁生,这个生活在现实里的活生生的人,他突然双腿残废,他是怎么面对的呢?大家看史铁生的照片(屏幕展示),他是那么的平静,那么的开朗,他究竟是如何走出这一条隧道的呢?

(二)、文本研习讨论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思考归纳

1、“我”刚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用文中词语)明确:失魂落魄。/苦闷,脾气坏,发疯中魔(第二部分)

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抓住课文关键语句)

明确: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3、在作者最痛苦的时候,为什么作者经常摇着轮椅去地坛而不去别的地方而呢?地坛对作者感悟生命起到了什么作用?(可由学生的回答相机解答问题,也可分解成几个小问题)

⑴地坛有什么特点?明确:荒芜但并不衰败。⑵荒芜体现为文中的哪些句子? 明确:“四百年里„„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学生朗读,思考:剥蚀的是什么琉璃?淡褪了什么朱红?明确:它只是失去了虚荣、浮华,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样子,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

⑶地坛的“并不衰败”体现为文中的哪些句子? 明确:第五自然段对小生命的描写。

朗读,请同学们品味一下,说说感兴趣的句子。

强调:露珠—生命能量的积蓄达到最美的时刻;蝉蜕—摆脱旧我,走向新生。园中的小昆虫都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着、活动着,向人们展现着生命的喜悦;园中草木生生不息的律动,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使我意识到:不管怎样为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也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我也不例外:虽然残疾,但不能一味消极的想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4、“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如何理解“宿命的味道”?“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为什么“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学生说,鼓励肯定

参考:“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同病相怜。作者对于生与死的了悟正是得益于地坛和谐、宁静的自然关系,得益于作者独处其间的心灵启迪,地坛是作者栖息的精神家园,是作者人生的导师,是它给了脆弱如纸的作者活下去的勇气。

5、“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的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有些东西”是指什么?

朗读六个“譬如”。鉴赏六个“譬如”,写出作者摆脱痛苦后对生命的热爱和人生应有所作为的信念——只要这些美好的东西仍然存在,我们就应该好好地活下去。

明确: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无论的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 “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 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 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

(三)、小结升华

能说说作者与地坛的对话后明白了应该怎么活吗?

明确:外在的环境是恶劣的,但生命是无法遭到破坏就改变的,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你就能坦然地体会人生的味道。【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宿命(sù)

炫耀(xuàn)坍圮(tān p ǐ)窸窸窣窣(xīsū)

B.蝉蜕(tuì)熨贴(yùn)

荒芜(wú)

历尽沧桑(cāng)C.玉砌(châ)恪守(gã)

地坛(tán)

肆意雕琢(zhuó)D.颓墙(tuì)教诲(huǐ)

猝然(zú)

亘古不变(gâng)2.选出错别字最多的一项()

A.失魂落魄

亘古不变

淡褪

玉砌雕栏

B.誓言隽永

坚忍不拔

弥漫

恪守教诲

C.迷迷糊糊

心神恍惚

荫凉

急于求成D.聪惠坚贞

娇阳高悬

熨贴

声名狼籍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括号里的词语,准确的一项是()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开翅膀,忽悠一下()空了; 树干上()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弯了草叶轰 然坠地()开万道金光。

A.甩

B.甩

C.捋

D.捋

摔 【课外探究】

日前,在北京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会议上,有关部门透露,今年上半年,自杀大学生10人。另据统计,从今年年初到目前为止,北京高校已经有15名大学生自杀身亡。谈谈生命的意义。

明确:珍惜生命是每一个人的义务和职责!生命对于我们来说只有一次!热爱生命!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可在课间播放满文军的《懂你》。

地坛这一座荒园,是作者栖息的精神家园,是作者人生的导师,是它给了脆弱如纸的作者活下去的勇气。那么,除了地坛,作者还拥有生命中的其他支点吗? 明确:母亲——我生命的另一个支点

(二)文本研习讨论

1、对于一个在风华正茂的年龄上被夺去双腿的人来说,他肉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摧残是难以言喻的。因此,此时的他最需要的是有人在精神上给他勇气和鼓舞。那么,我们来看一下:母亲给了儿子哪些精神上的关爱?你能找出这些感人的细节,有感情地读读它们并说说它们的好处吗?请同学们讨论并归纳一下。

教师总结:儿子去地坛,然而真正受煎熬的却是母亲,当这位在空落的白天和不眠的黑夜中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乞求的母亲再也无法忍受那种等待的痛苦时,她开始上地坛寻找她的儿子。这也印证了一句话“儿子的痛苦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

全体女同学朗读第二部分第八段。

2、可以说,母亲的每一个举动都表现了母亲对儿子那份沉沉的爱,那么对于母亲的爱儿子懂了吗?

明确:当儿子真正懂得母亲的时候,而母亲已经不在了,儿子只能在深深的忏悔和内疚当中咀嚼着母亲沉沉的爱,只能在深深的忏悔和内疚当中懂他的母亲,只能在深深的忏悔和内疚当中读着母亲这一生质朴、真实却又热烈的诗篇„„我想请全体男同学读一下第2部分的第7段,老师希望你们不要做“倔强而羞涩”的男孩,让你们的母亲伤心难过。

3、是啊,当儿子真正懂得母亲的时候,而母亲已经不在了,这对儿子而言是一个永远都无法弥补的遗憾,是一个无言的结局,是一个欲哭无泪的故事,儿子只能在深深的忏悔和内疚当中怀念母亲。母亲什么样的形象永远烙印在儿子的心海里?

明确:活得最苦的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就是这样一位非常伟大的母亲,她自己患有严重的肝病,可是她从来都没有把自己的病痛放在心上,在她临终之前她还努力的要说服儿子,要推儿子去北海看看菊花。

朗读最后一段。至此母亲与地坛融为一体,成为我生命中的支点。

(三)他山之石

播放《慈祥的母亲》

(四)小结升华

地坛和母亲就是作者生命中的两个支点:地坛,作者摇着轮椅在那儿年复一年地沉思默想,度过了绝望而狂躁的青年时光,也成熟了他中年的深刻思想;母亲,这位沉默而不张扬、含悲而不外露,坚忍而伟大的母亲,载负着心灵的沧桑血泪,在儿子面前展示了“生存”这个最基本的话题的真谛所在。正是地坛和母亲,给了他生的勇气和希望,使他在宁静和执著中寻找到历久而弥坚的活力,从而支撑起他那残破的人生,最终让他又重新“站”了起来。这正如海德格尔说的—— “人在现实中总是痛苦的,他必须寻找自己的家园,当人们通过对时间、历史、自然和生命的思索明白了家之所在时,他便获得了自由,变成‘诗性的存在’。”

【课堂练习】

找出文中优美的或者富于哲理的语言,划出来,仔细品读。【课外探究】

《我与地坛》中作者是如何描写母爱的。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案设计

【课前导学】

海伦·凯勒,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七岁时,安妮·沙利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了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50年。在沙利文帮助之下,进入大学学习,以优异成绩毕业。在大学期间,写了《我生命的故事》,讲述她如何战胜病残,给成千上万的残疾人和正常人带来鼓舞。这本书被译成5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以后又写了许多文字和几部自传性小说,表明黑暗与寂静并不存在。后来凯勒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到美国各地,到欧洲、亚洲发表演说,为盲人、聋哑人筹集资金。二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士兵,她的精神受人们崇敬。1964年被授于美国公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

更多地了解作者的生平,其目的在于更清楚地认识海伦·凯勒以盲聋之驱,创造了那么多辉煌的业绩,足以为世人瞩目,为世人景仰,从而更深地体会作者那伟大崇高的精神,而这些坚韧不拔、自我超脱、追求美和崇高的精神,恰恰是我们走向未来需要的精神。【课堂讲学】

一、教学目标、重难点:

1、正确理解作者对“明眼人”等健康人的“批评”言辞。

2、领会文中关键句反复出现的作用。

二、教学课时: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知道海伦•凯勒吗?

2、请你用几个形容词来评价一下海伦•凯勒。(坚强、好学等)

3、海伦•凯勒的故事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形式朗读课文

2、圈划语句,感知课文

A文中作者列举了大多数人的生活态度是怎样的?

圈划文中的句子: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怠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鉴赏之心、熟视无睹、淡漠、平庸、麻木、呆滞

B作者认为大多数人产生这种悲剧性的人生态度的原因是什么? a对时间的错觉,总觉得未来的日子还很多

b对自身拥有的天赋及器官的怠倦,只有等到生命快要失去,等到天赋快要丧失,器官快要退化或损坏,才知道它的可贵。

C海伦•凯勒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

明确:生活态度是: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享受生命的美好,不虚度光阴,不浪费天赋内心世界:有一颗火热的心,她一直都在用心地生活,一直都在用心地感知。很珍惜自己活着的每一天。

3、再读课文,深化拓展

A海伦•凯勒为什么要提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个问题? 目的在于警醒人们珍爱时光、珍爱生命,珍惜已经拥有的一切

B海伦•凯勒精神力量的源泉是什么?

源泉是渴求光明、珍爱生命、战胜困苦、善待生命

C再读课文,选择最能引发思考的警句,并说说你 从中得到了哪些感悟和启示?

【课堂练习】文章结尾处,海伦提出了三个问题,你将如何作答?请将答案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课外探究】

推荐阅读海伦•凯勒的作品:《我生命的故事》、《我所生活的世界》、《从黑暗中出来》、《我的信仰》等。探究海伦•凯勒的人生轨迹。

《鸟啼》教案设计

【课前导学】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1、劳伦斯•大卫•赫伯特(1885-1930),英国诗人、小说家、散文家。生在诺丁汉郡一个矿工家庭,曾在诺丁汉大学学习师范教育。当过会计、职员、教师,曾在英国各地以及其他一些国家漂泊十余年,广泛接触了社会。1911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孔雀》。成名作是长篇小说《儿子和情人》(1913),还有《虹》(1915)、《恰特莱夫人的情人》(1928)中更加鲜明。他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迷途的姑娘》(1920)、《恋爱中的女人》(1921)等。

本文是劳伦斯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描写严冬消逝、春天来临之际鸟儿的啼鸣,表达了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和对生命神奇的由衷赞美。

2、关于鸟啼的古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欲啭不啭意自娇,羌儿弄笛曲未调。最好声音最好听,似调歌舌更叮咛

3、重点字词

田凫()

椋鸟()

老饕()

慰藉()

蔷薇()

束缚()

斑鸠()

荆棘()

chánchán()

zhã()伏

隐dùn()

zhì()息

juã()住

hào()天

【课堂讲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劳伦斯的思想和创作思想;

2、知道“鸟啼”的象征意义,理解其给人的启示。

3、通过技法鉴赏,学会将抽象道理具体化的方法。

4、丰富情感体验,深化热爱生命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鸟啼”的启示;

2.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

三、教学方法:

1、教法:欣赏品味法、自主探究法、自由讨论法、迁移教学法

2、学法:自读感悟、合作探究、运用迁移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堂: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空灵的鸟啼,与幽雅相伴,与美好相随,鸣唱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给人许多深刻的启示。同样,鸟也啼唱在外国文学中,那么英国作家劳伦斯这篇《鸟啼》(板书)中,鸟如何鸣唱,又给人什么启示呢?

(二)、文本解读:获得鸟啼的启示

1、哪几节写鸟啼?哪几节写启示?

明确:全文共15段,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自然段)主要写严寒过后,春天来临,鸟儿的啼鸣。

第二部分:(6―15自然段)侧重写鸟的啼鸣给人类的启示,写“我们”的思考。

2、鸟啼在什么环境下出现?又是如何变化的?你又获得什么样的整体印象?

(1)明确:严寒持续,鸟尸横陈,场景让人倍感凄凉。

(2)“吃力”“微弱”——“隐约而清越”——“含糊”“若断若续”——“活泼”“悦耳”。由弱变强,由少变多,由微弱扫悦耳。

(3)严寒过后,天气转暖,鸟儿不停地啼鸣,汇聚成一个声音的洪流,呼告了一个春天新世界的到来,显示了一种生命本身的张力。

3、象征着新生命的“鸟啼”给了人类很多启示,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表现受到启示的句子。

明确:鸟啼又带给人类什么样的启示,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呢?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说说自己的理解。(自主探究,自由讨论)

“不必再注视那些暴露四野的破碎的鸟尸„„我们身上的酷冷”。理解:不必畏惧严寒、死亡和痛苦。

“世界不能选择„„春天不能抑制„„”理解:春天的的到来是势不可挡,生命的冲力是无法遏制的。

“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理解:生死无法共存,有生则有死,有死则有生。

“谁能阻挡到来的生命冲动呢„„”理解:离开死亡,走向新生,是生命的本能,是无法阻挡的。

4、通过这些启示,劳伦斯有什么样思考?

明确: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者是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同时,他也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春天必然会来临,谁也无法阻挡生命的冲动,无法阻挡我们对于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与追求。

三.活动体验:礼赞生命的高贵

1、思想来源:劳伦斯是一位性格十分复杂的作家,他内心充满苦闷,对现代西方工业文明批判和否定态度,致力于揭示人性中的本能力量,对人性能够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怀着憧憬。他的散文是一个孤独者在他那个喧哗的时代和骚动的文化氛围内发出的生的感叹,字里行间渗透着哲学的思辩和诗的意境。

2、生命充满神奇的力量,在你的经历中,有过这样的发现和体会吗?

①学生举例:战胜死亡,战胜挫折,走出逆境,创造奇迹的事例都行。如:植物中的草,在石缝中顽强地生长,创造生命的奇迹;动物中的蚂蚁,在火海中惨烈地求生,展示生命的悲壮;人物中的史铁生,在厄运中艰难地奋进,用笔敲开写作的大门。

② 教师体会:说说自己的例子。

3.生命以力量证明它的高贵,而生命的高度绝不只是因为力量。你觉得还有哪些东西可以使生命高贵?能举出例子吗?(交流讨论)

四.写作实践:写出灵魂的感悟

1.本文讲述的是抽象的道德,为什么我们并不觉得枯燥?(讨论)

主要是由于象征、拟人手法的运用,托物言志。

2.请你把你讨论中所说的生命感悟也通过这样的手法写出来。

五.结语:

是的,生命是伟大的,生命是高贵的,就让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并拿出行动来维护我们生命的高贵,那么,我们的生活将充满快乐的笑语,充满欢畅的鸟啼。让我们倾耳细听窗外那只画眉的低鸣„„倾听鸟啼!

【课堂练习】

1、课文第一部分除了描写鸟啼,还写到了鸟尸,在文中划出描写鸟尸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分析描写“鸟啼”和“鸟尸”的句子的作用。

2、象征着新生命的“鸟啼”给了人类很多启示,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表现受到启示的句子。

3、从这些启示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其实是对什么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课外探究】

阅读臧克家的《春鸟》思考:

1、诗中哪些诗句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春鸟的歌声?哪些诗句表现了春鸟的歌声对自然界产生的作用?各是如何描绘与表现的?

2、劳伦斯的《鸟啼》贯穿着作者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那么此首诗中春鸟的歌声引发了诗人怎样的思考?

3、《鸟啼》和《春鸟》中哪些语句令你感动,给你启发?两文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

【课前导学】

一、作家、作品简介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

二、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复述故事情节。

三、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蹑手蹑脚

纳闷

邪恶

【课堂讲学】

一、教学目标:

1.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3.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4.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5.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难点是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三、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态度来面对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呢?渴求生存,热爱生活,善待生灵,珍爱自己的生命, 也珍爱他人的生命,乃至珍爱一切生灵。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人类的历史发展的长河,融入到丰富多彩的世界之中,使我们之外的生存涌入我们的生存,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才能永恒。

(二)整体感知:

1、请学生速读课文,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2、再跳读课文,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三)文本研读

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性格,回答下列问题:

1、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明确: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2、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3、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在全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

明确:本文的主人公应是贝尔曼先生

4、作品集中写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试分析他是个怎样的人?

(1)老贝尔曼是住在楼底下层的一个画家,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是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曲下来。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都没有动手。除了偶尔涂抹一些商业画以外,几年来都没有什么创作。他替“艺术区”一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他喝肚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他的杰作。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2)什么话!”他嚷道,“难道世界上竟有这种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我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听到过这种怪事。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你怎么能让她脑袋里有这种傻念头呢?唉,可怜的琼珊小姐。”

明确: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有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3)“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痛苦的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后来,他们找到了一个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的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

明确: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人格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

由此,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5、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明确: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6、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明确: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7、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明确: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课堂练习】

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用手中的笔将老贝尔曼顶着风雨画长春藤叶的过程描写出来(注:200字左右,开篇如下)。

已是深夜十二点了,老贝尔曼的屋里依然亮着灯,想着苏艾的话,看看窗外越来越猛的风雨,他再也„

【课外探究】阅读欧•亨利的其它作品,探究欧•亨利式的结尾。

6.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作文:孝 篇六

孝,是每个子女都必须做到的一点。你可以没钱,但一定要孝顺。我也不例外,在今天,我就给我的爸妈尽了一次孝。

我先打了两盆热水,分别给爸妈用。首先我给妈妈洗脚。我看着妈妈长满皱纹的脚,心想,妈妈已经奔五十了,什么时候我能给爸妈挣钱呢?不过看着妈妈的满脸笑容,我也快乐地笑了。接下来是给爸爸洗脚。爸爸有一双大脚,几乎塞满整个盆,我无从下手。爸爸看见我这副模样,不禁笑了起来。洗完脚后,我给他们捶背,老爸老妈在这个过程中非常享受。想来也是,他们每天都这么累,也该好好休息了!

其实给长辈们尽尽孝,也是很快乐的。只要你肯尝试,就能体会到这与众不同的快乐!

7.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检测 篇七

一、教材分析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八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此诗被安排在学生诗歌学习中的初期阶段,是继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楚辞《离骚》,以及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学习后的有一个重要学习篇目。《短歌行》是魏晋南北朝诗歌的代表作,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是曹操的代表作。通过学习此诗,能够让学生们窥见中国诗歌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创新,领悟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魅力,能够让同学们更加了解曹操,了解建安风骨。

《短歌行》是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此诗的写作背景是建安十三年,曹操统一了北方,然而南方有孙刘政权,统一天下的大业久久不能实现,忧愁苦闷。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曹操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出了这首千古名作。教学中要注意曹操本人及其创作背景来理解此诗。

诗人以真实有力、慷慨悲凉的情感感染读者,在教学中要注意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尤其是相关音频视频的播放,让学生在其中感悟。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与曹操的其他作品比较教学。同时注意四言诗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感情。另外,对于作品的思想感情及人物形象的评价,要让学生从具体的历史背景出发,立足文本。作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华,体现了最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教学时应该发掘诗文里积极的、优秀的内涵为主,给学生以 正面的影响和教育。

二、学情分析

(一)学习对象分析

本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经过初中及《诗经》、《离骚》等诗文的学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诗词朗诵能力、阅读能力及诗词鉴赏能力,对诗歌这一文体的学习已有所了解。但对于高中诗文的学习难度,学生们的诗文学习基础及能力已经难以满足高中的学习要求,尤其是诗文中更加丰富的表现方法与更加抽象性的思维。这需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教学,注意感知审美教学,注意比较学习,注意联系式的教学,通过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等方式来提高学生们的诗文学习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

(二)学习环境分析

在国家大力提倡国学学习与多媒体网络技术广泛运用的背景下,通过信息化教学的方式对曹操《短歌行》的进行教学,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这不仅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效率,同时能增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在教学资源环境方面,有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找到相关的音频视频及图片文件;有完备的教具多媒体教室;有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软件支持;有灵活的分组形式及浓厚的学习氛围等等,良好的教学环境为《短歌行》的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三、设计理念

《短歌行》是一首感情慷慨悲凉,语言古朴自然的四言诗,在教学中应坚持“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整合配乐诗播放的方法,使静态的语言符号流淌出诗人慷慨悲凉的忧思。

四、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体会曹操诗歌的风格,了解汉魏晋诗歌的基本特征,感受诗歌政治性与抒情性相交融的艺术特征。

3、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引导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诗歌内容,了解作者所“忧”之事;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包括诗歌语言、表现方法、诗歌格调方面);

3、揣摩诗歌中作者的政治情怀。难点:

1、领会作者运用典故和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2、深入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六、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疏通诗意;

2、小组合作,讨论鉴赏;

3、比较分析,体悟诗作特点;

4、使用多媒体教学,感悟作者感情;

5、内容解读,引导学生理解诗作。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第二课时)(40分钟)

八、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导语:曹操是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他曾经在三足鼎立的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尽管人们对他的评价不尽相同,有“英雄”、“奸雄”和“枭雄”之别,但不争的事实是——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尤其他是一个大气磅礴,慷慨激昂的诗人。大家在初中学过曹操的什么诗?哪些诗句曾经深深地震撼过你? 学生活动:回顾与交流 导语: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当年他亲率八十万大军,列阵长江,欲 一举荡平“孙刘联盟”,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同时进行板书:《短歌行》——曹操)

2、播放《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视频剪辑。同时给提出两个问题思考。

思考一:观看视频有什么感受或想法?

思考二;在这段视频中,你对曹操的印象是什么? 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分析。

3、介绍创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统一了北方,然而南方有孙刘政权,统一天下的大业久久不能实现,忧愁苦闷。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曹操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出了这首千古名作。(PPT展示创作背景)

4、朗读体悟 结合背景介绍,在反复诵读中体悟作者的感情。

全体朗诵——播放名家朗诵音频——同学单独朗诵——全体朗诵 在朗读过程中,进行一定的点评,并与学生进行朗诵的情感交流。导语:通过上述活动,相信大家对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下面我们来对诗作内容进行一下解读。

5、初解诗文

(学生课前准备)让同学们根据课文注释及基本能力自我疏通,理解诗文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讲一讲所理解的内容。

教师归纳整理同学们的回答,初步解读诗文内容。

6、深究诗意,明确主旨

围绕两个问题展开:(问题通过PPT展示)

(1)初解诗文后,你认为围绕全诗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试着从原诗中概括。

(2)《短歌行》里“忧”字出现多次,你认为作者“忧”的有哪些事? 分组讨论,并推荐代表汇报交流。

教师归纳整理,列出作者所“忧”之事,进行板书; 教师抓住关键句进行解读分析:

第一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忧叹人生短暂,年华易逝)第二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巧用典故,表达思慕贤才的迫切情怀)

第三处: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拟物、比喻,以明月难触喻人才难求)第四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以乌鹊“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苦无依,喻自己难觅人才的孤独)第五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巧用典故,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表露自己希望人才来归,统一天下,建功立业心情)

教师综合讲解,点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人生苦短、渴慕贤才、功业未就——“忧”(进行板书)

7、深入探讨全诗感情

请学生结合对本诗的思想感情与所学曹操的诗歌《龟虽寿》、《观沧海》(PPT展示两首诗歌),辅助理解本诗的感情基调。学生做自由看法,教师做有效引导。(参考:慷慨悲凉)

8、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学生自由品味鉴赏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交流,教师进行引导(说明:此环节设计意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丰富对本诗的理解,提高他们对诗歌的品评鉴赏能力。)

通过学生的鉴赏品评,教师进行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艺术特色: 语言——古朴自然 表现方法——巧用典故、比喻 节奏——四言,朗朗上口,艺术感染力强 格调——慷慨悲凉

9、深入拓展,换位思考

让学生们从贤才们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体会他们看到这首诗的感受,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的内涵和魅力。

教师引导学生着重品味曹操礼待贤才的诗句,体会曹操良苦用心,以达到培养学生结合文本多角度深入理解文本的能力。11

10、小结

《短歌行》是一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然而他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了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巧妙地运用了比兴、用典等手法,来达到寓情于理,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人以貌似颓废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渴慕人才和一统天下之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1、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全诗(2)有感情地朗诵全诗(3)改写原诗,将诗歌改写成一篇抒情散文。

九、板书设计(图一)《短歌行》 ——曹操 人生苦短 “ 艺术特点”

“忧” 贤才难求 “情” 慷慨悲凉 语言古朴自然 功业未就 巧用典故、比喻 四言诗、节奏强 12

8.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检测 篇八

第二单元

第4课

习题练习三(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孔:内心痛苦的样子

B.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斯:语气词,无实义

C.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即:就

D.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过错

2.下面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②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④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⑤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⑦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⑧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A.

①⑤B.

②⑥C.

③⑧D.

④⑦

3.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B.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D.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4.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是()

A.

何以知之

B.

何陋之有

C.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D.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下列句子中没有借代用法的一项是()

A.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B.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C.

披坚执锐,以挡来敌

D.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

《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

《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

《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二、语言表达

7.对下面一段话中的划线部分进行改写。

要求:(1)以“儒家学者”开头。(2)不改变句子的原意,但语序可变动。

《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被赋予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

8.假如你班要举行《诗经》读书交流会,主题是“感受《诗经》经典名句”,请你为主持人写一个开场白。

要求:(1)紧扣主题;(2)表达得体,富有文采;(3)不写称呼语和问候语;(4)60字左右。

三、诗歌鉴赏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女子出嫁。②蕡(fen):果实很多的样子。③榛榛(zhen):树叶茂盛的样子。

9.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的形式。

10.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蒹葭

蒹葭①苍苍②,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③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④。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⑤;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⑥。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⑦;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①蒹葭:芦苇。②苍苍:茂盛的样子。“凄凄”“采采”与之同。③溯洄:逆流而上。④晞:晒干。⑤跻:上升,这里指地势渐高,需要攀登。⑥坻:水中高地。⑦右:迂回曲折。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2)在水之湄

(3)宛在水中沚

12.翻译“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一句。

13.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章诗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章诗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章诗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洲。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景物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热烈追求却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章诗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四、默写

15.课文名句默写。

(1)女也不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三其德。

(2)__________________,言笑晏晏。____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

(3)昔我往矣,__________________。今我来思,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芣 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⑦之。

[注]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摘取、拾取。⑤捋:成把地握取。⑥袺:手持衣角盛物。⑦: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16.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_。

17.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18.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六、作文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风从水上吹过,留下了粼粼波纹;

阳光从云中穿过,留下了缕缕温暖;

骆驼从沙漠走过,留下了深深蹄印;

鸽子从天空飞过,留下了声声鸽哨;

岁月从树林中走过,留下了圈圈年轮……

啊,朋友,我们从时代的舞台走过,留下了什么呢?

要求:①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孔”意为“很”。

2.【答案】B

【解析】①“莫”通“暮”;③“泮”通“畔”;④“尔”通“

”;⑤“匪”通“非”;⑦“于”通“吁”;⑧“说”通“脱”。

3.【答案】B

【解析】A项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引出另一个话题。C项古义:眼泪;今义:鼻涕。D项今义:名词,雨和雪。古义:下雪,“雨”为动词。

4.【答案】C

【解析】C句属于正常语序,无宾语前置现象。

5.【答案】B

【解析】A.“复关”代指从复关来的“氓”。C.“坚”“锐”代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D.“总角”代指少年时代。

6.【答案】D

【解析】《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7.【答案】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对它断章取义、歪曲篡改。

【解析】以“儒家学者”为开头,即以“儒家学者”为主语重新调整划线部分的语序,改写时务必注意语言表述的连贯。

8.【答案】“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经典名句,脍炙人口,耐人寻味。让我们走进《诗经》,去欣赏其中无穷的璀璨与绚丽吧。

【解析】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表达要围绕“感受《诗经》经典名句”展开,且注意开场白的别具一格的要求。

9.【答案】重章叠句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章法结构。联系《诗经》的文学常识和教材中学过的《采薇》,很容易答出“重章叠句”。《诗经》中每段开头采用相同或相近的句式,只是更换个别的字,叫做重章叠句。

10.【答案】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比喻:诗中用美艳的桃花来比喻即将出嫁的女子,用硕大繁多的果实来比喻女子出嫁后多子多孙,用桃叶茂密葱绿象征新娘嫁过来后家庭昌盛,表达了姑娘对婚姻生活的憧憬和人们对她的祝愿和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从艺术手法角度赏析全诗。《桃夭》比兴手法的辨认不难,每一节前两句均为“比兴”;但此题缺乏背景交代,赏析难点在于对思想感情的把握,依据“归”的意义可知,《桃夭》写的是婚恋嫁娶。全诗以桃来比新娘,喻指新娘的美丽贤淑;第一节写桃花盛开,喻指夫妻婚姻和睦;第二节写桃树结果,喻指夫妻生儿育女,子孙繁衍;第三节写桃叶茂盛,喻指家族兴旺。题目要求从比兴手法的角度赏析,必须关注比兴手法的作用,如联想巧妙,形象鲜明等。

11.【答案】(1)并列连词,并且。(2)名词,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3)水中小沙洲。

【解析】词义推断要结合具体语境和语法结构

12.【答案】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折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解析】溯洄:逆着河流向上走。下文“溯游”指顺着河流往下走。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亦通。

13.【答案】B

【解析】两句都是写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14.【答案】D

【解析】主要突出寻找、追求恋人的艰辛。

15.【答案】(1)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2)总角之宴 信誓旦旦(3)杨柳依依 雨雪霏霏

16.【答案】赋

17.【答案】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18.【答案】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19.【答案】把笑容留下

有了微笑之泉的浇灌,最卑微的泥土上也会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题记

燕子从水面掠过,留下了圈圈涟漪;露珠从叶尖滑过,留下了点点光芒;我们从时代的舞台上走过,也应留下甜美的笑容。

笑容如同穿越时空的清风,能吹散心中的阴霾;笑容如同满载哲思的梵曲,能唤醒尘封的心灵。留下笑容,能体现出旷达和坦然,能展示出气节和宽容,甚至能塑造出一个民族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乐观心态。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李太白的笑;“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刘禹锡的笑;“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谭嗣同的笑。因为笑,李白留下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旷达;因为笑,刘禹锡留下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淡然;因为笑,谭嗣同留下了万古长存的气节。他们笑出了精神,笑出了品格,笑出了光芒万丈的人生。

作家歌德走在一条狭窄小道上,一位挑剔的评论家迎面而来。评论家趾高气扬地说他不会为傻瓜让路,歌德听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笑着为评论家让路。同样,美国总统林肯面对政敌的百般刁难,不但没有愤怒反击,反而一笑泯恩仇,与他们握手言欢。这需要怎样宽广的胸怀啊!他们把笑容留给了对手,同时收获了友谊,也留下了千古佳话。

当今中国有这样一些人,虽被幸运之神抛弃,却依然与笑容为伴,奋力前行。“地坛的孩子”史铁生虽身患重病,却仍将笑容嵌入字里行间,散发出沁人心脾的生命馨香。“中国达人”刘伟虽失去双臂,却仍将笑容注入黑白琴键,演奏出悦耳动听的生命赞歌。还有那些坚强的汶川人,灾难使他们失去了亲人和家园,但他们没有悲观失望,在全国人民的援助下,用坚毅重建汶川,笑着收获美好的生活。他们的笑,把中华民族不畏苦难的乐观心态展示给了世界。

留下笑容,留下的是美好;走不出阴影,留下的则是悲剧。从项羽的乌江自刎到海子的卧轨、三毛的离去,再到“富士康的十三跳”,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瞬间消逝,一朵朵绚烂的生命之花在刹那间凋零,我们不能不为之流泪,不能不为之叹息,因为毕竟世上还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景,他们放弃得太早了。

留下笑容,就如同留下一台精彩的人生话剧,会带给他人幸福的启迪;不说再见就带着痛苦和忧伤匆匆退场,只会给人留下无尽的怀念与痛楚。

留下你的笑容吧,它比牡丹艳丽,比荷花清纯,比钻石璀璨。

留下你的笑容吧,让微笑之花开遍山野,让风儿夹着爽朗的笑声在时代的舞台上奏出最华美的乐章……

点评:作者用饱蘸感情之笔,奉劝人们留下笑容,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的未来。立意准确,主旨鲜明。事例新颖,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论证典型有力。可见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情怀。

【解析】材料的前五行运用了比兴手法,引出关键句:我们从时代的舞台走过,留下了什么?进而引发思考:是留下欢乐还是痛苦?是留下光荣还是耻辱?是留下真诚还是虚伪?是留下福祉还是灾祸?是留下友爱还是仇恨?是留下公德还是私欲?是留下美名还是骂名?……材料的潜台词其实意在启发人们抓住机遇,珍惜时间,铸就辉煌,提高生命的质量,引导我们从正面思考人生,珍爱生命。欣逢盛世,当代青年在时代的舞台上,应演好自己的人生角色,给生命增光添彩,让自己无怨无悔。时光匆匆,我们不能在时代的舞台上彷徨。应该抓住机遇,创造辉煌。既要创造物质财富,又要守住精神家园。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哪怕你留下的只是一缕微笑,那也是自信的种子,希望的阳光。

可从以下角度进行立意:①留下生命的馨香;②潇洒走过,留下斑斓色彩;③一身正气,要留清白在人间;④笑傲人生,留下幸福的记忆。

若写议论类文章,应正反对比,褒贬鲜明,论证有力。若是写记叙类文章,要写出具体的人所留下的美好的、有意义的、难忘的事件。要注意用“小切口”来表现“大主题”,用生活的细节体现真善美。写记叙文应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兼用抒情和议论,使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

9.英语高一必修4第三单元作文 篇九

Life Toda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re have been great changes in our daily life.

We have a lot of electrical equipment at home. Take computer for example. It is said that computers will help us do more things in modern times. The majority of us people will work at home. Also we will be able to do some shopping, see a doctor or study at home instead of going out. If w

10.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作文 篇十

中秋佳节,路上行人行色匆匆。好像是在忙碌中,挤出时间。雨还是在下,人们都说,春秋之雨,细如丝。好像还真有这种感觉。这雨带着风,像似棉花糖清清地拂过你的脸颊,但却悄悄地逝去。细雨带着微风,有点怜惜的味道。细雨带着冷风,真有些秋天悲伤的情怀。

我坐在车上,正享受着被秋雨怜惜的舒适。今天是买新衣服的好日子。父亲说,要为我和他一人买一件新衣服。如今生意不像以前那般好做,钱来得不容易,买件衣服就会等上好久。我与父亲走进衣店,我随即相中一件衣服,再比比自己身上穿的,自然暗淡许多。父亲问了衣服的价格,脸上似露出特别吃惊的感觉。说实在那件衣服特别好看。我明白父亲的神情,于是就不想让父亲难看,便推辞说去别家看看。不料,父亲拿出几张邹巴巴的钞票替我支付了那件衣服的钱。我偷偷用余光看见父亲包里就仅剩一块钱。我小心翼翼的接过那件衣服,但我却没有一丝喜悦之情,却有秋的悲伤。待我买完衣服后,父亲就搭载我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却丝毫没有提为他自己买衣服的事。我知道真的没钱了。

家中虽然贫困,但是该花钱的时候,父亲却丝毫不吝啬。一年,亲戚家修新房,来到我家借钱,我虽然还小,但却懂得连下个月的米钱都尚未准备好的一个家庭,居然还借钱给别的人。父亲总是说,人生在世,哪有不求人的。后来,父母却多次因为这件事而吵架,妈妈是个顾家的主。父亲虽一生为钱而忙碌,却总是很大方,他从不乱花钱,因为父亲觉得钱可以买来很多东西,却不能买来情与爱。

每学期开学之际,我都会对父亲说,要买参考书,父亲总会省下那几包烟钱为我买书。父亲是要开支的,每个月的烟、酒、油钱,就会用去工资的一大半,我每月的生活费也会从父亲那里索取。父亲不让我向妈妈要钱,因为妈妈每次总会问东问西,而父亲只要说明多少钱,就会给我,因为父亲知道我总是在为学习拼搏。一直以来,父亲都有一种努力工作的理由,因为每次归宿假回到家,对父亲说这段时间在学习上又有什么新进展。父亲为我每一次的进步感到欣慰。所以父亲每次都是愉快的上班。在闲余之时,会将我得到的奖励和老师的表扬讲给他的同事们听。好像在说,虽然没有钱又如何,咱儿子有出息,将来挣大钱。于是,吃饭的时候,父亲会与我聊天,说今天又有什么人夸耀我,鼓励我要努力学习。

去年的夏天,天气特别热,别家都种了西瓜,唯独我家没有种,全部种了稻谷。我当时正在做作业,几个小伙伴又在窗外招呼我。我们一起跑到别家的.地里,各摘了一个熟瓜吃。后来那家人知道了,告诉父亲。晚上吃饭时,父亲特别严厉的批评我,让我跪在地上反思,让我去向那家人道歉。我的泪忍不住往下掉,但我还是拿着钱去向那家人道歉。那家人非常宽厚的原谅了我。可是父亲却因为这件事几天没有理我,直到又一次放归宿假,为父亲讲述了自己在学校里的表现,父亲的笑容有回到了从前。

如今,正是父亲壮年时期,却在父亲的头上看到数不清的白发。想起父亲心中总是抱着一种愉快的心情为我辛勤的劳作,而且还引以为傲。难道这就是父爱的力量吗?

上一篇:建设银行积分兑换活动规则下一篇:洼里村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