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及其发展状况(9篇)
1.浅谈当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及其发展状况 篇一
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特点及其教育对策
摘要 :任何国家、政党不重视或者不抓好青少年教育是很危险的,中国的未来状况取决于现在的青少年,而当代青少年生活条件、学习条件和发展条件空前优越,而这对他们思想的影响多样性、复杂性也将是空前的。政治是他律,它强制人们按照法定的规范去做守法的人;道德则是一种自律,它调动人内在的向善、向真、向美的主观积极性,启发人们自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两者很好地加以结合,才能解决社会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更快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思想 政治品德 特点 对策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纲要摘录)目前,我国已提出逐步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目标,绝大多数公民将在中学校园里走向成年人,因此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全民族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关系国家未来发展及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必然引发社会道德的深刻演变。我们从这个角度去审视和探讨当前社会状况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从而寻求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使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使之合乎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学校面临着两个重要的任务,一是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服务培养知识型人才的任务;二是以培养具有思想品德高的国民构造和谐社会的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成绩举世瞩目,让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大受其益又深受鼓舞。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观念转变,我们碰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的最深刻的挑战是什么呢?不是其他问题,最突出的是能不能建立一个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的有效的意识形态。这不仅指我们掌握了各种宣传教育工具,也不仅指我们在不遗余力地主导、引 导主流的价值观念,非常重要的是能否真正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产生有效的影响,让其接受及其内化,形成正确的人生信仰和道德追求。任何国家、政党不重视或者不抓好青少年教育是很危险的,中国的未来状况取决于现在的青少年,而当代青少年生活条件、学习条件和发展条件空前优越,而这对他们思想的影响多样性、复杂性也将是空前的。政治是他律,它强制人们按照法定的规范去做守法的人;道德则是一种自律,它调动人内在的向善、向真、向美的主观积极性,启发人们自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两者很好地加以结合,才能解决社会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更快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以德治国的思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从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出发切实增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尤其山区学校,由于留守儿童的出现,对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出现了真空地带,更应就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当代中学生的这些变化,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这是必须分析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特点
处在世纪之初、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呈现主流稳定、进取务实和健康向上的总体态势,也存在一些倾向性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1、当前中学生知识丰富、见多识广、文化信息密集、喜欢独立思考、不愿盲从的特点。
当前中学生关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对社会的共同理想和主流的价值观念还缺乏认同。当代中学生在做出某种价值判断时,往往以他们自身耳濡目染的事实为依据,大道理不太能打动他们。中学生比较关注社会进步和重大改革举措,关心个人前途和发展环境,具有较强的经济参与、文化参与和社会参与的意识,具有较强的利益表达愿望,但对社会共同理想和主流价值还较普遍地缺乏认同。一部分中学生在理想信念上的模糊认识值得关注。由于留守,孩子们缺乏家长对其的理想信念的教育,往往凭个人主观对某种价值作出不客观、偏激、极端的判断,出现了行为偏差,加重了德育工作的难度。加之近年来,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事实上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德行的培养提高,很少让学生到火热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去锻炼,造成德育和智育教育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很容易造成中学生人格培养的缺陷性、矛盾性①。
当代中学生是充满朝气和活力的一代,整体来说是积极的、向上的。他们热爱社会主 2 义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生活。思维活跃,表现欲强,参与性强,求知欲强,竞争意识强,民主意识强,对大是大非问题有比较理智的认识,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也能做出比较辨证的、客观的评价,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公平和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向往公开、公平、民主的理想社会环境。但是生活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他们也难免受错误思潮的影响,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就是中学生明显的时代特征。表现在:一是思维方面,缺乏对社会事物的客观的、全面的、辨证的、科学的分析和评价,思维比较单向、固定。对社会事物的复杂性了解不够,对解决社会问题的困难性了解不够,比较冲动和急于求成。二是思想方面,喜欢标新立异,对社会产生不信任感,有比较明显的逆反心理。由于独生子女群落的形成与扩大,以个人为核心的观念明显增强,集体主义的观念有所淡化。自我奋斗的意识和竞争的意识逐步增强。三是政治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历史环境以及它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缺乏全面的了解;对市场经济的积极、消极的作用与影响缺乏比较客观的、辨证的认识;对解决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抵触情绪。四是文化方面,对西方文化和封建文化在接受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各种文化应该采取扬弃中继承的积极和正确态度。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缺乏历史的、辨证的、全面的、正确的认识;容易产生思想上的混乱,如部分青少年热衷于过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对自己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节等的历史、意义知之甚小。五是行为方面,希望社会能创造一个文明的环境,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有序竞争的机制。在个人行为方面随意性比较大,容易冲动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和约束力,缺乏规范自己行为的意识和持久力。六是学习方面,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和掌握新信息的愿望。但是由于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方面的消极影响,对知识学习信心不足,对目前就业中尚存在的不公平、不规范竞争的行为,没有从积极的方面去理解,认为读书与不读书一样可以做生意赚取大钱,“读书无用论”有漫延之势。他们不从提高自身素质的角度去要求,从而放松了对学习和自身全面素质的要求,缺乏科学的精神,缺乏刻苦的精神、严谨的态度、坚韧不拔的毅力、科学和有效的学习方法。
2、务实、理性,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但有时过于实用功利。
绝大多数中学生出身于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做惯了“皇帝”,被过分庞爱的结果是容易养成固执、娇气、以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现在的中学生无论在人生目标的确定,还是学习方式、就业观念、生活方式等都深受市场导向的影响,十分务实,特别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但相对缺乏为国家和为社会服务的奉献精神。如大多数青年把“追求合 乎自己兴趣的生活方式”作为主要的生活目标。不少学生在读书的时候,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而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时不大认同个人纯粹的奉献。中学生对社会倡导的价值观态度很复杂。一方面大多数学生在理智上赞同社会中曾经倡导和仍在倡导的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另一方面,在面对现实生活时,感情上又往往对传统执不屑一顾的态度,而对一些并不太正确,学生们私下也可认为不好的观念趋之若骛。如,多数学生(78.2%)仍赞成“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另一方面他们(59.4%的学生)(清远市2006德育调查)又把追求及时享乐,追求个人物质利益作为生活目标。这种迷惘、矛盾的心态,是一个很值得教育者深思的问题。
3、关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对社会的共同理想和主流的价值观念还缺乏认同。从小受到过多的照料宠爱养成的自私自利、以我为中心习惯的影响而难以自拔;在遵纪守法,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方面,既有一定荣誉感、责任感,但另一方面,由于当前社会风气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以及当代中学生过多的心理压力,加之家庭、学校教育方式的不当,使他们的封闭心理、逆反心理,甚至破坏犯罪心理倾向明显存在。脆弱心理,网隐游戏等造成中学生因心理脆弱而产生过激行为与严重后果的事件时有发生。强调个性、独立,具有批判精神,但常常有点“自我中心主义”。现在的中学生许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很少有同龄人的家庭环境中,学习条件很好,生活比较优越,他们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都非常强,或者由于他们留守造成性格孤僻,对事物有自己的理解途径,评判事物的标准也住往不同于成年人。常常紧紧追逐潮流,很愿意与众不同、引人注目,有时还有较强的攻击性,以至目空一切。中学生理性化道德理想还未形成,往往以现实生活中某一偶然作为理想的化身,如对制造电脑病毒的高手有55.45%的学生认为很了不起。由于偶像崇拜对象中良莠不分,一些歌星、影星、体育明星成了“追星族”们效仿的偶像,甚至历史和现实中的反面人物也成了少数人崇拜对象,而一些值得崇拜的英雄、模范人物却未得到应有的尊重。与此同时,中学生同辈群体对其成员的道德期望也常有世俗的气息,比如“为朋友两肋插刀”被认为是讲义气,“能攀龙附凤”左右逢源被认为有本事,“保守朋友的罪恶秘密”被认为是守诺言等。加上近年来,离异家庭、特困家庭、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很多学生还存在社会交际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注意力不集中,有攻击行为、有抑郁性症状等问题。他们追求新知,刻苦学习,渴望成才,但遇到困难和挫折很容易消沉;他们要求独立,不愿意成人干预,但在经济、生活诸方面对家庭依赖性很大;他们憧憬未来,充满自信,但缺乏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和坚强意志。
4、认同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但不少学生存在知行分离的现象。当代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开放意识,融入社会的要求迫切,但对社会环境的真实状况理解不够全面,往往以社会上少数人的形象作为学习和借鉴的依据,没有社会辨别真假的能力,对社会环境、文化、意识没有深层次的认识。从道德教育的实质和总体上讲,目前道德风气中积极的、进步的因素发生了最深刻、最明显的变化,是人们的道德心理和行为特征逐步由“假”向“真”、由“虚”向“实”、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元、由“依赖顺从型”向“独立自主型”的转变。但也必须清楚地看到其阻碍道德进步的消极因素一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各种观念随之发生变化,其中包括社会道德观念的变化,因此在不同程度上会诱发如“钱权交易”、“红包现象”、“有偿救人”、“公款挥霍”等违背社会公德的现象。在认同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时,社会上的这些现象,是造成不少学生存在知行分离的原因。
近十几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青少年的生活条件、营养状况大幅度改善,随之而来的是学生青春发育期普遍提前。女生,部分在小学高年级已步入青春期,初一时半数左右进入了青春发育阶段。男生,初
一、初二时也基本上跨进了青春期的大门。在对两性关系的认识上,当代中学生对两性知识的了解明显增加,由于生理和心理发育必然产生的对异性的神秘感及社会上一些性开放的不良风气的影响,早恋及有意无意的性搔扰在中学生中有大小的市场。可是,学生心理上的发展并未与生理发育同步而行,再加上我们青春期教育几乎是空白,学生对生理上的巨变缺少心理准备,他们本身的经验和知识、能力又难以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一切,于是便产生了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不同步的矛盾冲突,增加了对学生教育的难度。
二、造成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特点的主要原因分析
从全社会看,人们的社会参与和利益表达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一是由全面的政治参与转向务实的经挤参与和理性的政治参与并重;二是由参与抽象的共同利益的分配转向参与具体的现实利益的分配。具体反映在:
1、教育内涵的稳定性与中学生和社会环境的突变性之间的矛盾。目前,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思想和主体内容基本上是对建国以来所倡导的正确“三观”的延续;但中学生对“三观”的认识,尤其是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随着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与传统看法形成了很大的差异。
2、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与社会群体分化、利益格局调整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社会分化加大了人们对自身特殊利益的关注程度,在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群体具有不同的 精神要求。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在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同时,缺乏对具体群体利益要求的具体满足。
3、教育观念的延续性与面向世界的开放性之间的矛盾。思想道德教育在规念上注重内涵、目标和要求的延续性,以防止信仰危机和价值失范,但在开放的世界中,外来文化样式和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使中学生始终处在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在现在的中学生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在众多影视作品中,中学生最喜欢看的是美国的枪战片、日本的动画片和港台的言情生活片。而我们制作的除“还珠格格”这样的娱乐片外,较少能够吸引和影响中学生。
4、社会的进步,独生子女的出现,缺乏对中学生心理辅导等,再加上我们青春期教育几乎是空白,学生对生理上的巨变缺少心理准备,他们本身的经验和知识、能力又难以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一切,于是便产生了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不同步的矛盾冲突,增加了对学生教育的难度,不少学生存在知行分离的现象。
三、当前开展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基本对策
要消除目前中学生思想道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完成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就应该切实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教育对策,使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主题鲜明、重点突出、方式多样、资源整合,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1、加强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诚信道德教育,促进世界观的升华。
把现实生活内容注入理想教育之中,使理想教育切近现实,能帮助学生以更客现、更现实的态度对待社会实际,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个体的社会化过程,较好、更快地成长起来。把现实生活内容注入具体教育,使学生能以积极主动地态度、客观现实的态度对待美好的理想;把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意识、新观念渗透进理想教育之中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的目标确定以来,产生了大批新意识、新观念,只有把这些新内容都渗透进理想教育之中,学生才会把理想与现实真正统一起来,从现实出发扎扎实实地去为理想而奋斗。
2、培养坚强意志,提高克服脆弱心理的水平“人生难免有挫折”,这是广大中学生熟知的道理,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首先,要引导中学生分析挫折形成的原因,寻找挫折产生的根源,以便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增长才干。其次,要教育学生端正对待挫折的态度,让学生明白只有面对挫折,坚韧不拔,知难而进,这才是战胜挫折的积极态度,也是当代中学生应具备的坚强意志和精神 6 风貌。再次,要在德育的实施过程中,创设情境,有意识地让学生体会人生的失败、贫困、委屈、艰辛等,使之身心经受被打击的磨练,以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在理想实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挫折。这样做,学生才会感到理想的实现是可能的,从而克服失望情绪,避免或减轻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带来的心理不适:(1)、传授给学生一些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心理发展的知识,使学生能以正确的方法促进自己心理的早日成熟。(2).教给学生一些心理卫生常识,使学生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待自身所面临的心理冲突和心理挫折。(3).运用心理学原理组织班级、学校各项活动,促使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向社会规范所需要的方向发展,保证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4).在教育教学中,与学生交往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形成理性的、客观的自我评价能力。通过这些手段,能促使学生自觉地根据科学的心理学规律来塑造自己,从而更快、更好地成长起来。为此,有必要在中学阶段开设与心理指导有关的课程或青春期教育课程。
3、加强对中学生性伦理道德和性社会意识的指导,重视科学的性知识传授,让中学生对自身生理变化有科学的了解的同时,更应从中帮助他们认识到“性”是人生成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生不同阶段中的不同性意识和性行为标志着人的社会化成熟程度,应建立起自我性角色观念并明确在不同阶段中的责任。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教育青少年对性关系上的放纵与压抑都是不正确的,这是由于中学阶段是性发育完全的阶段,特别是在港台影视文化的催化作用下,中学生更有了解、探求与尝试的强烈愿望。教育中学生不要置社会规范于不顾,只求满足自身性欲望,滥交异性朋友,在性关系上放荡不羁,荒废了学业,有的甚至为此而犯罪,把自己的一生毁了。而另一个极端是,一些中学生对性问题采取忽视、逃避的态度,不与异性正常接触,对异性怀有偏见,有的甚至视性为罪恶,这会阻碍他们性心理的正常发展,将来他们在性关系上会出现无知、无能、消极逃避等问题。这两种极端都是非常危险的,应及时、积极、果断地进行引导,不然都将给学生本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极为不良的影响。
在打破性问题上的好奇心与神秘感的同时,还必须认识自我,认识人生,伴随生理成熟的过程培养起全面的健康的人格来。加强中学生有关性的伦理道德和社会意识培养,可使他们的性观念更符合自然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幸福和社会正常发展。
4、每一个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观念。
过去,人们常把人民教师尊称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全社会对教育工作者的最高评价和最大期望。近年来,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少人教书育人的观念淡漠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异向使只管教书不管育人的现象相当普遍,这是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宗旨相违背的误人子弟的失职行为,这种现象如不尽快改变,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就是一句空话。“为人师表”应该成为广大教师的言行规范。当代中学生的独立认识能力、崇拜偶像的心理增强,如果不用正面形象去占领其心理空间,他们就会寻求其他偶像来填充崇拜心理的饥渴。因此,教师必须以为人师表的美好形象为学生树立起人生的标杆,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以亲切、鲜活、积极、向上、崇高、自信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可学习性、模仿性和借鉴性,不仅可以大大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而且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和表率作用。
5、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
学校作为教育中心,有专门的教学程序和方法,有训练有素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氛围等优势,但是不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是难于完成教育任务的。要使三者保持经常的信息传输,互通情报,各负其责,共担重任。特别是要加强与家庭、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掌握正确的教育引导方法,打破普遍存在于家长与中学生子女之间难于逾越的“代沟”。近年来,有的学校为强化文化专业知识,实行所谓的“封闭式管理”人为隔绝学生与家庭、与社会的血肉联系,阻断了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对社会、对生活的全面感受和理解,这样的封闭式管理,也可能培养出一批具有良好文化知识素养的知识贵族,但也可能造就出一批不谙世事的精神乞丐。这是无法胜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任的②。
6、重视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磨练意志,逐步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中学生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都具备了适应一定的体力劳动、技能性劳动和认识社会的能力,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活动,会更激发他们发愤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每一所中学、每一个班级都应该与校外工厂、农村、机关、单位建立联系,定期参观学习、参加劳动或开展各种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活动,以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但是,8 这些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则反映了学校工作的积极主动程度。因此,摆在我们每一位中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7、榜样推动,典型引路,发挥样板表率的示范效应。
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时,应把榜样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交给学生,而不应象以前那样,把榜样完美化、神化。同时,在讲清该向榜样学什么的同时,还应着重讲明在现实中怎样学的问题。这样做,学生才能把榜样身上所体现的理想的人生境界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生动活泼鲜明的形象能使学生受到激励和感染,因此具有较大的教育功能。教师既要向学生宣传中华民族优秀的志士仁人,也要为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范例,如学校、班级中的先进模范、校园之星等;还可以在学生中开展例如卫生评比、设计评比、演讲会等一系列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使教育成为实实在在的行为,而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也应成为学生的楷模。实践证明:言传重于身教永远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教师不但自身应具有较高的道德理论修养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学生营造出道德效应的优质氛围,使学生产生一种追求道德完善的驱动力,而且要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做出表率,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从而避免个别学生一听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就排斥和厌恶的现象③。
8、加强网络的教育,形成正确的网络行为。
据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学生上网的目的,交流聊天的占42.9%,游戏消遣的占26.35%,而为学习服务的仅占12.75%。对制造电脑病毒的高手有55.45%的学生认为很了不起,认为他们的行为是违法的只有48.45%,甚至有6.4%的学生崇拜他们,有机会也想尝试一下。而据北京市教委的调查,北京网吧中20%的学生上网主要查看色情网站内容。由此可见,当前学校网络道德基本上还属于盲区。在学校,计算机和网络课程普遍开设,但只讲技术,不探讨网络道德问题,而在德育课上,对新生的网络道德问题更上极少涉及。这种现象在今天网络化的社会及校园中是很不正常的。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上网已不只是一种时尚,而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部分。网络的迅速发展和中学生网络群体的日益庞大,给我们今天的网络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天,网络中的传播暴力、色情内容如艳照门事件,深刻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最近,学生上网引起的离家出走、杀人犯罪的报道屡见报端。网络的负面影响日益引起了人们的警惕,江泽民总书记再三强调,要注意网络的健康、文明。去年,国家有关部门也颁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社会各界也在呼吁:加强网络文明建设要从孩子抓起,培养健康的“网上一代”。学校必须十分重视对学 生的网络道德观念的养成教育,引导学生认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学校可以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日常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育课上增设专门课程,增强学生对网络化、信息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以及自身网络行为的责任意识。我校就曾开设了《网络利弊谈》的主题班会,通过讨论等形式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游戏与网络交往,正确处理好网络虚拟与现实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确立网络道德观,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同时,学校的信息课在组织学生上网时,不仅要教给学生相应的技术,还应让学生学生《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及相关的法律,让学生明确应遵守的道德规范。要努力挖掘网络的教育功能,让学生用好网络工具。网络给学校德育带来的并不只是冲击,它的出现,也给德育的手段、方式、效果带来全新的变化和有益的拓展。网络与传统的教育手段相比,有更强的时效性、吸引力和渗透力,它集多种媒体于一身的特点,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德育的空间和范围更广阔,可以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教师要鼓励和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习服务,并在中学网络道德教育中,教师要率先垂范,做好遵守网络道德的模范④。
充分认识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特点,寻找其教育对策,是以德治国,实现人的现代化、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切实有效地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只有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和把握思想道德教育的规律,不断创新不断实践,才能真正使这项社会的基础工程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附参考资料:
①马春雷《人的的现代化与青少年——关于新形势下增强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思考》 2002、3《学校德育与实践》(广东省教育学院教科所出版)P95-97。
② 张炳前《当代中学生面临的思想道德考验与教育对策》<<甘肃科技纵横 >>2007年01期P13-14
③ 曹勇《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摘自《清远德育研究》(清远教研室出版)2005年02期p5-6。
④ 成军《对加强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 》 摘自《清远市优秀论文集》(清远教研室出版)2006年03期p3。
2.浅谈当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及其发展状况 篇二
关键词:高职学生,道德失范,现状,社会控制
一、高职学生道德失范的现状
1. 高职学生道德理想庸俗
“道德理想是一种道德追求、道德向往, 具有一定的超越性, 是在道德观念体系的重要构成层面”。[1]它一方面体现人类社会对道德的理想追求。另一方面, 这种理想的道德又通过一定社会或阶级的理想人物及其高尚的道德品质体现出来。当前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与理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限制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高职学生愈加觉得道德理想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相距遥远, 终其一生也难以企及, 于是, 他们可能退回到现实要求之下而根本不去关心国家如何发展, 集体利益如何实现, 只关心个人的现实利益得到与否, 自身生活需求满足与否。道德理想认知缺失,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国家集体意识缺乏, 价值取向自私化;二是注重物质享受, 人生目标功利化;三是人生意义的思考片面化, 奋斗目标缺失。
2. 高职学生情爱观扭曲
在当今高科技时代, 全球化、信息化、公开化下在深刻改变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以及教育观念、教育实践。然而, 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在拓展学生的兴趣和视野的同时, 也带来了人际关系的疏远、情感交流的锐减。许多高职学生整日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 不与实际中的同学交往, 情感体验“失真”等问题接踵而至。道德情感的茫然, 使得再高能力也无所依托。重利轻情, 见利忘情, 缺乏情感交流, 将严重损害高职学生道德情感的生成。调查发现, 高职学生中“基本不和老师打招呼”的高达39.5%。除此之外, 部分高职学生恋爱观畸形, 性道德意识淡薄, 婚前性行为随意, 而基本上没有考虑到对家庭、社会的负责问题。从而给个人和家庭造成极大的伤害, 表现出极不负责任的态度。
3. 高职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薄
社会公德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 在历史长河中,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社会公德是社会生活中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行为准则, 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进行的最基本条件。因此,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也是学生在公共社会生活中判断是非善恶, 增强道德意志的准绳。调查发现, 某些公众场合, 部分高职学生社会公德意识较差, 缺乏社会责任感, 诚实信用意识缺失, 文明礼貌等公德意识淡薄。调查发现, 认为社会不需要雷锋精神的有14.2%。而平时经常在公共场所说脏话、粗话的居然高达18.3%, 有时说脏话、粗话的高达64.7%。
4. 高职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自我约束力缺乏
高职学生生源复杂, 既有高中毕业未考上一般本科的学生, 又有中专、职校毕业生、成人自考生, 其个体的道德水平存在着很大差异。他们在各种不同教育阶段形成了一些不良的道德习惯。比如, 学生经常打架斗殴、酗酒、抽烟、说脏话, 追求稀奇古怪的所谓流行元素似乎成了他们的专利;通宵不归, 上网成瘾, 学习时间睡懒觉, 考试作弊习以为常, 等等。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 觉得自己比本科大学生低人一等, 对前途发展缺乏信心, 故意放纵自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道德行为缺乏约束。
二、对高职学生道德失范的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指人们依靠社会力量, 以一定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施加影响, 协调个人、组织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以保持社会的相对稳定与和谐发展的手段和过程。应该关注高职教育, 关注高职学生的成长, 正视高职教育问题的存在,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实现“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各类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 必须以构建校本德育为根本, 辅之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协作, 形成社会合力, 对高职学生的道德失范进行社会控制, 促进高职学生的道德失范得以矫正。
1. 立足校园文化建设, 探索校本德育
校本德育是立足于本校, 在深入研究本校德育实际、充分挖掘本校德育资源、组合有关德育要素基础上形成的符合学校特色的德育理念和德育模式, 它是对校本教育内涵的拓展和挖掘。[2]对德育工作本身的关注和了解是德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开发校本德育, 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校本德育, 突出“以生为本”;其次要加大德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和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再次是德育工作的落实, 同时加大对校本德育内容的研究, 第四要以校园文化为主要阵地, 为道德教育的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辅助环境;最后, 对课堂内外的德行是否知行统一, 有赖于道德评价机制的完善。以人为本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以生为本也是新时期实现教育稳步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德育途径的基本特征是实践性与服务性相结合, 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道德认知, 提高道德责任感和培养道德情感, 是增强道德教育实践性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教学方式也应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传统德育实行的是校园层面的德育, 是平面式的封闭性教育。我们不能总把学生放在净土或真空中, 而应放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去磨炼。因此, 现代德育力求开放性, 多渠道、多层面、全方位的立体式德育。在实践中, 就是要实现课堂与实践的结合。虽然德育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施教者也很习惯将许多学生的日常行为上升到价值观, 世界观的理论高度, 但只有使这门课真正联系到实际后, 才能使其具有现实意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有“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 让课堂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 相互关联, 相互推动, 才能让课堂真正永葆生机活力。
2. 加强社会整合, 形成关心高职学生的社会合力
首先, 全社会应给高职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 提供空间和服务平台, 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地方, 借此让学生感受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如去敬老院照顾老人, 组织打扫公共卫生, 组织宣传文明礼仪活动等等, 切实让社会改变对高职学生的偏见, 体会他们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其次, 要组织校际文化交流, 倡导价值多元。校际交流可以取长补短, 让学生在交往中把握原则, 掌握与人相处的技能, 体会人际交往的快乐。高职学生趋利思想相当严重, 社会机构充分把握校际文化交流, 让好的思想互相作用, 避免和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第三, 发挥大众传媒优势。全国许多高职院校不乏道德高尚之人, 运用现代传媒大力宣传, 让社会尊重高职学生。这样, 发挥社会各个层面的合成力量, 可以有效控制高职学生的道德失范。
3. 构建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道德教育体系, 在家庭中加强对高职学生道德失范的校外控制
要想让高职学生的道德教育不处于真空状态, 家庭教育是一块不可或缺的教育阵地。而要让家庭教育再上一个台阶, 关键在于要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体系。为此, 政府应以家庭为核心, 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 召集家庭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制定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并开发出家庭的教材和课程, 这些是提高家长素质的必要条件, 也是使家庭教育走上正规发展的保证。同时, 利用社区, 建立家教咨询服务网络。充分利用社区优势, 利用研究机构, 咨询机构和大众传播媒介功能, 建立家庭咨询服务网络, 采取多样化形式, 如组成家庭咨询志愿服务队, 建立家庭教育咨询热线等, 为家长科学地进行家庭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家长的言行和处世方式对子女的影响是直接的, 家长在子女面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 加强自我道德提升。在进行家庭教育时, 要注重良好价值观的灌输, 加强良好道德品德修养的熏陶。在中专和大学阶段, 可以开设家庭教育必修课, 让这些未来的父母掌握一定的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具备必要的家教知识, 从而为提高未来的家庭教育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宏维.论道德理想与道德典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 (1) .
3.浅谈当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及其发展状况 篇三
关键词:会计实务;现状;策略
一、会计基础工作的现状问题
在现阶段,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的改革,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健全,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我国的张小企业对于会计管理的问题却是一直处在一种管理缺失的状态,这就造成了会计基础工作的不同程度的质量上的下降,甚至在一定的程度上还会引起严重的混乱,具体可以表现为以下的几个方面。
1.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问题。对于一些企业来讲,尤其是很多的小企业,其存在的根本目的除了企业的发展之外,还有很大的程度上是企业的利益的原则,在很多的时候只有企业的利润才是企业追求的根本甚至是唯一。这就会出现很多的企业为了个人的利益,在实际的工作中不能够认真的旅行会计的工作原则,在工作中任意的私自更改会计的数据,使得会计的假账横行,造成的根本结果就是账实不符的现象,很多的企业也因此出现了很大的亏损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就能够轻松的转移国家的资产,偷税漏税,很多的企业在会计的工作中故意的不建账甚至是故意的造成账目的混乱,不按照公司的相关规定进行会计报表,故意制造出更大的混乱,这样就可以浑水摸鱼,谋取私利。
2.会计工作的管理问题。在会计工作的过程中,会经常的出现一些不法的行为,尤其是很多的小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而做出了很多的不法行为,但是一部分的原因还在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的身上,很多的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相对比较欠缺,尤其其本身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自我约束的能力相对比较差,这样就造成了很多的不法行为的产生。同时,我国的会计工作人员是维护我们的国家利益的一个关键所在,在实际的会计工作过程中,会计人员要认真的落实国家制定的相关的职业规范,对于国家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以及各个审计的主体发生冲突的时候,就必须由企业的会计人员进行独立的决策,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得会计工作人员免于受制于人的现象,也就摆脱了听人指挥的问题,最后的结果也必然能够摆脱出权利以及利益的倾向性问题。
3.法律的管理问题。对于法律以及制度来讲,其本身是依靠法律的条文来进行具体的体现的,我国出台的法律现在有很多种,一些学者在不同的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著作也是很多的,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真正被人们所贯彻实施的确实是很少的。企业在内部的监督部门要听从于企业的管理领导的意见的背景下,只能够对于企业的领导,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对于企业的监管一直是一个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
4.会计工作的落实过程中有所偏差。会计工作的任务不仅仅是要保证企业的财务的完整性,更多的还是要对企业负责,以确保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长期稳定的发展。但是,现在却出现了很多的企业重效益请执法的情况的产生。现在很多的企业对本单位内部的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先进事迹频频的进行报道和表彰,但是很多的企业在需要真正的委屈企业的利益的时候,就会使得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力不从心,很多的人不能够严格的执法,对于企业的管理也是相对比较疏忽,各种各样的会计工作问题也在实际的工作中慢慢的暴露了出来,会计工作不但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排挤,更严重的还是没有办法得到外部的政府的保护以及支持,这就使得整体的会计工作的落实显得偏差性比较大。
二、我国会计实务的滞后现状
1.我国会计实务的滞后性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就开始对国外的会计方法和会计工作的原则理论等的只是引入到国内来。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的时候,我国的会计学开始在我国的学术界逐渐的建立起来,将国外的理论知识结合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逐渐的应用到了实际的工作中去。在1992年,我国开始将中外的会计理论等的进行比较,主要的比较存在于中国国内与国外的会计准则的比较以及中国的会计发展与世界上的各国会计发展历史的比较,这个课题已经是八五期间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在一些高等的院校的会计专业中,也有相关的课程来进行国内的会计理论与国外的会计理论进行比较和对比,并且在国内的理论研究的过程中逐渐的翻译出了国外的很多的专家的著作。在此期间还有很多的人被派往国外进行会计理论以及实务的学习和考察,同时还邀请国外的专家来到国内进行讲座,将国外的理论与国内的理论进行对比和交流。在1993年的时候,建立起了基本的会计原则,所石永红的会计平衡公式就是国际上通常使用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模式,确立了现代的以财务现状的评价资产的损益表以及负债表和财务状况的变动表为根本的体系的会计报告的体系。将国外的先进的财务管理的定量分析方法引入到了我国的会计核算的方法当中,结合我国的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来使得财务管理闲的更加的科学以及实用,在此基础上充分的完善了我国的审计体系,加快了我国的会计工作的国际化进程。
对于我国的会计理论来讲,还是比较超前的,但是我国的會计实务的实际情况却是比较滞后的,在我国的会计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对于会计实务的研究还是比较重视的,根据现代的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多种的问题,这样的超前研究已经有所成就,例如,在我国的近些年来就有企业改制以及重组的过程中,对于研究的兼并以及破产的情况进行集中的研究,对于其中的会计方面的责任的内容进行研究和分析,根据我国现有的会计的核算方法的基本情况来进行具体的分析。根据我国的中小企业的兴起以及物价的上涨情况来进行财务管理以及编制报表和通过膨胀等方面的研究来解决会计事物的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工作,但是,在我国的会计理论的研究过程中,还是存在对于热点问题研究的重视,从而忽视了会计实务操作的问题,比如,现在对于我国的会计工作的规范以及监督的力度和会计信息的失真等的情况的研究工作就相对缺少。
2.我国的会计制度不断的完善,但是会计实务的相关法规相对滞后
我国的会计法规制度已经发展了将近30多个种类,这些种类繁多的会计法规的制定有利于维护科学的管理会计资料以及会计职能的形式等。保护会计工作的相关工作人员的利益以及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实现我国的会计工作尽快的与实际进行接轨等的方面,适应现代化的市场经济的情况,对于以上的内容,在我国的很多的会计法规中都有不少的详细的规定,从而进一步的推动了我国的经济体制的改革。这就使得我国的财务管理工作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会计实务的法规相对还是比较落后的,现在虽然很多的纲领性的法规已经纷纷的出台,但是我国的很多的配套的法规却不能系统的进行,这就为会计工作的具体操作带来了比较大的困难。法律法规制度的协调性会比较差,这就使得会计的法规应该在会计法以及企业的会计原则和企业的会计核算等的方面是统一一致的,但是我国的当前的会计法律却不是这个样子的,在相关的法律规定中,对于一些能够遇见的会计法规的发展应该给出一定的关注,尤其是我国的会计准则的出台以及会计制度的地位由很好的评估的背景下。我国的财务会计与所得税的法律在各个方面的规定中不一致,而且在会计法与审计法之间也没有足够的沟通条款,这就是的会计实务工作不能够顺利的开展自己所需要的工作,法律的监督力度不够的背景下,不能够对违法行为进行严惩。
三、加强会计实务工作的方式
现有的跨级理论的研究要注重将现有的会计准则符合国际惯例与我国的现有的具体的国庆充分的集合起来,在近年来,我国的会计的理论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倾向性,那就是过分的强调了会计与国际惯例的相互接轨,但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忽视了对我国的国庆的思考。对于西方的会计理论以及很多的方法只是简单的照搬过来,却不知道这样的盲目的引进造成的严重的后果。从长期的监督来看的话,各个国家之间的会计原则的相互协调乃至相互的融合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是一个相对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我们知道会计活动作为一种经营管理的具体活动,是一个国家所特有的社会环境以及大的经济环境下所决定的,这是与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以及设计制度,经济制度以及构成和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紧密相连的,这就使得我国的会计理论的研究以及会计政策的制定需要充分的考虑到我国的具体的国情,对于那些适合中国的实际需要的制度以及会计理论和方法要及时的引进,坚持使用并且要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同时,应该认识到我国的会计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工程,缩小我国的会计理论与国际上的惯例之间的差距是需要时间的。
所以,综上所述,现阶段认清楚我国的当前会计状况以及会计工作中存在的具体矛盾,对于我国的会计理论以及会计实务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以及很强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建红: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几个问题的探讨[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02).
[2]王 娜:企业会计电算化现状与解决途径[J],经济研究导刊,2010,(10).
4.我国当前权力道德失范及其治理 篇四
[摘要]行政道德是政府工作人员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行政道德失范现象日渐突出,这不仅是由于行政管理主体与行政体制自身存在着诸多问题,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还在于缺乏强有力的社会监督制约机制。解决行政道德失范,必须从加强公共行政伦理建设,提高行政人员的行政道德素质,加快行政体制改革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行政道德;失范;原因;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道德失范现象大量出现,行政腐败问题日趋突出。行政腐败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腐蚀着社会肌体,涣散了党心、民心,败坏着社会道德风气,对社会稳定构成了极大威胁。
行政道德失范是指行政权力异化,指本来是国家及其工作人员按照国家利益、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行使行政权力,但是发展的结果却变成了异己的力量,超出了政府的控制,行政权力变成行政主体损害国家及公众利益、谋取私利的工具。综观行政道德失范现象发生的领域和现实中发生的案例,目前行政道德失范的现象大体可以分为权力寻租型、公贿型、贪污腐化型、卖官鬻爵型、渎职型、官商型等几类。不过无论哪种类型的行政道德失范,其实质都是一样的,就是行政主体放弃或违背了行政权力的公共性,进行非公共的活动,为自己谋取私利,最终导致行政腐败。它的危害极大,致使行政效率低下,政策执行走样,行政目标难以实现。长此以往,公众势必会对政府失去信任和信心,严重者会引发社会动荡。
一、引起行政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关于导致行政道德失范的原因,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是概括地说,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
(一)行政道德失范的内因
行政道德失范的内因,主要是指行政管理主体与行政体制自身的原因。
行政管理主体而言,他的双重人格,使其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角色冲突,需要他在公与私、权利与义务之间作出选择。这时候,其自身的道德意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习惯,一言以蔽之,道德修养如何,便成为决定其选择方向的关键性因素。这实际上是一个道德价值判断的过程。一般地说,如果行政主体自身素质差、道德修养不高,行政道德规范与实践脱节,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就可能失控,导致行政道德失范现象发生。
行政主体对行政道德准则和规范的认识与理解不够正确的话,那么,当他在履行行政道德义务时,支配他的行为方式的内在心理动力,即道德感情,就会出现偏差,以致是非混淆,善恶莫辩,而道德感情偏离行政道德准则的直接后果,便是道德意志危机,缺乏克服内心障碍和外部困难的勇气与毅力,进而造成道德信念滑坡,个人人格与组织人格错位,道德责任心建立不起来。这样,日积月累,积淀于行政主体的心底,养成不良的道德习惯,行政道德失范就不可避免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行政主体自身的素质差、道德修养不高,是行政道德失范的内在根据之一。
行政道德失范的内在根据之二,是行政体制自身的问题。所谓行政体制自身的问题,既包括行政组织结构,又包括行政组织管理两大问题。它们是“组织人格”的物化形式,又是“组织道德”的具体体现者。“组织道德”是行政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贯穿于行政目标、行政分工、行政协调、行政授权、行政管理幅度与层次、行政集权与分权等诸多方面。“组织道德”与行政道德失范的关系至为密切。“组织道德”规定并影响着组织行为。如果出现政府机关“经商”、公检法“下海”一类组织行为,那么,行政道德失范就会以加速度进行,造成结构性的行政道德失范。“组织道德”失范,反映行政体制自身的弊端。诸如政企不分,政府职能泛化;机构叠床架屋,编制缺少立法;用人制度不公开,人浮于事,因人设事,人满为患,干部素质低下;行政权力过分集中,行政决策靠领导人“拍脑瓜”;管理目标不明确,行政效率低下;行政无程序,行政监督无法;等等。这些属于行政体制自身的毛病,都为不道德的组织行为预留了空间,并引发出法人犯罪、单位集体犯法的非正常现象。其结果,必然造成大面积的行政道德失范。
(二)行政道德失范的外因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引发行政道德失范
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变其实质就是分配向交换的转变,从而不可避免地将金钱推上了愈来愈重要的地位,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深深地卷入了市场。于是,人们开始更多地承认金钱的作用,金钱发挥作用的领域也被泛化,其中包括公共权力在公共行政领域中被大量地交换,权钱交易就是一个典型。在这种金钱交易关系泛化的今天,部分人已经把金钱当作崇拜的对象,成为价值取向的核心。这就使得原有的价值体系、道德标准受到较大冲击。同时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不同利益主体为了各自的利益,有时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用回扣、贿赂等多种方式向握有实权的行政人员“进攻”,与那些缺乏免疫力的人员达成权钱、权物、权色交易,从而导致行政腐败。
2.多元价值目标冲击
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建立法治国家的实践,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改变着人们对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关系的认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西方价值观的不断渗透,如实用主义、存在主义、唯意志论等,对人们的道德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宽松的政治环境,极大的选择自由,使每个人都能自由地选择实现自己理想的目标,谁都可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人们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进而导致道德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即人们对自身或他们的任何一种行为,似乎都可以找到一种价值观的肯定赞扬或否定批评的评价依据,甚至截然相反的行为也都可以找到对其行为有利的文化支援。这种多元价值观深刻地影响到行政道德领域,导致国家公职人员道德价值取向紊乱和行政道德失范。因此,行政道德失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行政人员受多元价值目标的冲击和影响。
3.缺乏强有力的社会监督和制约机制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说:“人一旦有了权力,就滥用权力,使用权力直到尽头。”权力的这种无限扩张的倾向决定了对其监督和制约的必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社会管理层面的各种规章制度建设都取得了很大进步,对权力的社会监督和制约机制也随之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但与迅速发展的客观现实相比,毕竟还存在着许多“真空”地带。同时,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人治”传统的社会,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权大于法、情大于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也还未得到有效的解决,一些腐败现象难以得到及时惩处,一些已出台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在某些现实条件下难以真正发生实效,使得行政道德失范现象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遏制。此外,由于对一些违反行政道德的行为处罚太轻,一些腐败现象难以得到及时有力有效的遏制,由于官官相护现象的存在,许多违法行为得不到惩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行政道德失范的进程。
二、行政道德失范的治理路径 行政道德失范和行政腐败,是人类社会管理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中国正处在急剧变革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包括行政腐败和行政道德失范现象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对此,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另一方面还要对之采取切实措施加以治理。
(一)加强公共行政伦理建设,提高行政人员的行政道德素质 行政伦理是以一定的价值体系为基础、以公共利益的维护和增进以及个人人格的完善为目标,通过自律和他律的方式,调节行政主体、行政行为的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行政伦理建设的目的,是要在政府官员中形成普遍的、完美的道德人格,即行政伦理的道德人格。所谓行政伦理的道德人格,是指国家公务员与其他职业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是国家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道德尊严、道德品质、道德境界以及所理解与实现的社会道德价值的总和。行政伦理道德人格是政府官员长期的习惯性道德行为的升华,是评价国家公务员综合素质的最重要标准。
以行政良心和道德自律为主,在行政良心和道德自律中反映和遵从着行政义务和道德他律,即构成行政伦理道德人格的总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政府官员的自身素质才是解决行政失范的根本。因为我们知道,不管是行政体制改革,还是加强监督制约机制,都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只是解决了不能贪、不敢贪的问题,都是从外部、他律的角度解决问题的;只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行政主体自身的素质,才能真正解决“不想贪”的问题,才能从根源上杜绝行政失范。此外除了要加强公共行政伦理建设,还要提高行政人员的行政道德素质。
崇高的社会主义行政道德素质的形成并不是自然的,必须通过反复的教育和灌输。列宁在谈到培养工人的社会主义意识时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因此,必须运用教育和灌输的方法提高行政官员的行政道德素质。行政官员的行政道德素质的构成是一个以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二)建立和完善公共行政道德监督制约机制
孟德斯鸠曾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很容易滥用权力。”任何权力,如果没有监督与制约,都可能导致权力的滥用,即使这种权力的存在有多么合理和必要,也不能保证其权力的行使不会造成坏的结果。因此,我们要建立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结合我国当前行政腐败和行政道德失范的现实,学习和借鉴世界上许多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瑞士、新加坡、香港等)的经验,他们都将行政道德法律化,依靠法律的强制性、惩罚性来维护行政道德的纯洁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要加强人大监督,扩大社会监督,重点抓行政监督,不仅要对已发生的问题的非道德行政行为进行监督,而且要对日常行政活动进行全面的监督,切实形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且只能依法办事、以德办事的实践环境。行政道德法律化的优点在于,它为政府官员解决伦理冲突提供了一般性的指导,也为惩罚那些违背最低道德要求的行为提供了依据,但是缺点则在于它停留于一般性原则的指导,在实践中往往难以操作,并且如果严格执行的话,也会损害政府部门内部的工作气氛。
(三)加快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5.关于当前民警队伍思想状况的分析 篇五
当前,XX县局民警队伍的思想状况总体良好,广大民警紧紧围绕公安中心工作,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提高“四个能力”,民警队伍维护社会稳定的决心和信心更加坚定,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明显增强,工作作风明显改变,宗旨意识更加牢固,纪律更加严明,受到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但是,客观地讲,在一些个别单位的极少数民警思想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客观因素也始终影响着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顺利开展。
一、当前民警思想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民警敬业精神退化,缺乏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意识和干劲。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维护社会治安的责任感、使命感有所淡化。特别是个别民警缺乏职业荣誉感,认为当警察只是为了挣工资,不想也不愿意去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干工作讲条件、看待遇,不愿吃苦,得过且过。
(二)面对社会的发展及新形势的要求,部分民警思想上仍存在诸多不适应。对当前社会的迅猛发展和治安状况日趋复杂的情况在思想上准备不足,感到难以适应。对社会治安也是投资环境的认识不够深刻,公安工作服务经济建设的主动性不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对公安工作的高要求,部分民警缺乏紧迫感和危机感。加之公安改革的不断深入,未位调整、任职资格考试、体能达标、双向选择、错案追究、量化考核等措施相继出台,由于少数民警习惯了以前的生活和工作模式,思想上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愿自觉地参与其中,因此对当前的公安改革表现出不理解,感到不适应。
(三)工作、生活等诸方面的客观因素造成民警思想压力过大,影响了工作积极性的发挥。主要是警力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基层特别是一线民警承担的责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繁重、复杂和具体,常年累月地超负荷工作,民警难得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休整,普遍感到身心疲惫,少数民警产生了厌战和畏难情绪。据不完全统计,全局民警每月平均工作时间,比一般国家工作人员多30余小时,75%的民警经常加班,造成民警疲于应付,体力透支。加之家属下岗、子女
上学等问题带来的压力和负担,民警的思想始终处在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下。由于任务繁重,许多民警抽不出更多的时间来照顾家庭,更没有能力来处理和解决一些家庭困难,造成一部分民警家属的不理解,引发了家庭矛盾,影响了民警的工作。目前,全局民警家属、子女没就业的达到30%,35%的民警需要瞻养家在农村或无经济来源的父母;民警的健康状况令人堪忧,有23名民警不同程度患有疾病,患病率高达35%,相当一部分民警已处于亚健康状况。
(四)面对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反差,民警存在心理上的不平衡。基层民警在工作中的超常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工资收入同工商、税务等部门工作人员相比,相差很大,不同地区、警种之间也存在差距;民警职级晋升比较缓慢,有的民警参加工作几十年还是科员。民警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一些政策性补贴和超时工作补助不能兑现,民警医疗保险制度难以落实。这些现实问题都涉及民警的切身利益,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导致民警在心理上出现不平衡,影响民警工作积极性。
(五)思想作风等一些老大难问题仍得不到很好解决。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好转,但是一些多年来一直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一是少数民警纪律作风涣散,遵规守纪的自觉性不高,有章不循,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的组织纪律性差,上班迟到早退、脱岗溜号办私事。二是少数民警法制意识淡薄,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执法水平低下,在执法活动中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随意性大,不能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有的依仗手中的权力办人情案、关系案,以罚代刑,降格处理。三是少数民警宗旨观念淡化,对待群众态度冷淡,讲话语气生硬,服务态度不好,工作中不以人民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愿做也不会做群众工作,“冷、硬、横、推”等老大难现象仍然存在。
(六)民警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和警务技能训练的积极性还不高。特别是少数年纪偏大、学历不高的民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积极性不高,认为不管公安工作出现什么新情况新变化,还是领导让干啥就干啥,领导让怎么干就怎么干。一些青年民警也不愿自觉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
能,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不求进取的心态和极大的不适应。有的民警学习的目的是捞文凭、混学历,而不是学知识、练能力。例如全局原有16名民警参加公安大专自学考试,目前除一人毕业、两人在读外,其他的全改为容易“过关”的成人函授教育。少数民警学习政治理论少,钻研业务不深,结合实际运用的更少,满足于一知半解和现有经验。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剖析
少数民警思想作风中存在的问题,是复杂的内外部因素相互交织、制约、影响的结果,其产生既有内部管理的自身原因,也有外部因素。这些原因主要有:
(一)少数民警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不高,不能正确认识手中权利的性质,教育与管理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已经建立的一些制度不能有效地落实。社会发展趋势日益复杂多样,各种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纷至沓来,特别是受社会多样化分配方式影响,民警低待遇与五光十色的社会消费形成了反差,一部分民警心态失衡,产生潜在的不公平感,导致少数民警敬业精神退化。
(二)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单一,针对性不强。针对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目前仍是说的多、做的少,方法陈旧,工作会议替代了政治教育,行政命令替代了思想工作,新办法、新招数不多,缺乏渗透性。一些单位和部门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抓得不深、不细、不力,对民警思想动态很少进行调查分析,加上队伍分布面广、战线长,民警执勤高度分散,经常接触社会阴暗面,容易受到社会消极因素的侵蚀。
(三)激励竞争机制仍需不断完善。近年来,虽然先后探索实行了绩效考核、等级量化等队伍管理措施,有效地激发了队伍活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目标设置、奖惩兑现、落实力度上仍存在一些不足,未能充分激发民警工作热情。加之宣传典型、弘扬正气力度不够,在发挥先进典型的导向性和激励作用方面还有待加强。
(四)一些民警执法指导思想不端正,在实际工作中重打击、轻服务,重实体、轻程序,有 的只强调别人守法,没有认识到执法者首先要依法办事。
(五)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民警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导致一些问题的发生。
当前,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健全并完善队伍管理长效机制,强化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加强和改进公安思想政治工作。
(一)打牢思想基础,强化素质教育。以开展先进性教育及加强作风建设为突破口,深入持久地在全体民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使全体民警以高昂的斗志、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建功立业。大力开展岗位培训,全面提高民警综合素质。
(二)加大改革力度,完善队伍竞争激励机制,激发队伍活力。在任用干部上,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大胆实施竞争上岗、轮岗交流、双向选聘、末位调整、分离培训等工作,让民警有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使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目标责任制考核上,要严格按照目标责任进行考评,并严格按照考评结果兑现奖惩,旗帜鲜明地奖优罚劣。在实施等级化管理上,要立足于落实兑现,使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待遇。同时,要坚持实行末位淘汰、分流培训、待岗等措施,通过实施这些制度,真正建立起公安队伍的竞争激励机制,激发队伍活力。
(三)坚持典型引导,营造良好氛围。要注重在工作中培养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导示范作用。通过选树一批政绩突出、年富力强的中层领导干部标兵,选树一批业务精通、实绩突出的业务尖子,充分激发民警争先创优热情。各警种都要结合工作实际,大力在民警中开展比破案、比办案、比执法、比做群众工作、比贡献的岗位竞赛活动,让全体民警学有榜样、比有标杆、奔有方向。同时,大力宣传先进集体、英模人物的典型事迹,营造学习先进典型的浓厚氛围。要让先进典型不仅在政治上得荣誉,而且在经济上得实惠,从而激发每一位民警崇尚先进、争当先进、超越先进的意识,激发民警从事公安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满腔热情地积极投入到公安工
作。
(四)落实从优待警,增强民警队伍凝聚力和向心力。从优待警是凝聚警心、促进工作的重要保障。要实实在在地拿出举措,把“从优”落到实处,使民警充分感受到组织的关怀。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为基层民警办实事,为基层民警的工作、生活提供一个较好的保障环境。在生活上,要积极为民警排忧解难,关心民警的身体健康,帮助民警解决家属、子女就业等问题;在工作中,要妥善解决民警的工伤医疗、伤残抚恤、特殊岗位人身保险等问题;在政治待遇上,要按照政策,及时解决民警的职级待遇。要落实好与民警交心谈心制度,有效缓解和疏导民警心理压力;逐步推行民警年休假、定期体检、医疗保险制度,解除民警后顾之忧。要抓好基层公安机关“五小”工程建设,经常组织开展演讲、书法、球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提高民警文化品味,凝聚警心,使民警始终保持蓬勃朝气和昂扬锐气。
(五)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严查严管,整顿作风。要不断加强监督制约机制建设,坚持制度,严格纪律,形成用制度管人管事的良好局面。通过经常性排查民警队伍中的各种不良倾向和苗头,有针对性地集中开展纪律作风整顿,着力解决队伍中的突出问题。要强化警务督察、执法检查、违纪调查,将队伍建设置于强有力的监控之下。同时,严格收支两条线,加强公安内审,持之以恒地抓好“三项治理”,积极预防和减少民警违法违纪。
(六)密切联系,加强协作,建立队伍管理的整体联动机制。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特别是在加强公安队伍的法制化、规范化、正规化建设进程中需要公安机关内外部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整体联动。一方面,对外要加强与组织、人事、编制、宣传、文化、新闻媒体等部门的联系与交往,积极寻求他们的理解与支持,改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要协调公安机关内部政工、纪检、督察、法制、财务装备等部门之间的联系,共同建立从严治警和从优待警的协作制度,形成抓队伍的合力,真正把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抓深、抓细、抓到位。
为抓好队伍管理,以一流的队伍,创造一流的业绩,2010年3月22日上午,鄢家派出所召开了一季度民警思想状况分析会。
会上,指导员宇成富指出:一季度民警思想稳定,同志们精神振奋,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但是由于派出所工作纷繁复杂,个别同志有畏难情绪,不过随着大家对于业务的逐步熟悉,这种畏难心理在迅速淡化,基本上都能很好地适应形势,做好自己的工作。宇指导希望全所民警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使派出所今年的各项工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更上一层楼。
6.浅谈当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及其发展状况 篇六
马孆:当前世界海洋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一、世界海洋发展趋势:错综复杂
地球表面近3/4是海洋,世界上4/5的国家是沿海国,2/3以上的人口生活在临近海洋的地区。当今世界海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呈现出以下的主要趋势:
(一)激烈争夺海洋资源导致对海洋权益的强化
海洋是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地球上的陆地总面积为1.4亿平方公里,海洋总面积为3.61亿平方公里,后者是前者的2.4倍。海水覆盖了70%以上的地球表面,形成了巨大的海上区域,影响着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海洋联接着世界各国,包括内陆国家,因为海域——大洋、海、海湾、入海口、岛屿、海岸、沿海地带,以及其上的天空维系着90%以上的世界贸易,是联系各国的生命线。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使海洋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它让所有的国家都能参与全球大市场,超过80%的世界贸易通过海上进行,并形成了全球性的海上连接。同时,海洋还向人类提供食物、矿产及其他资源,其蕴藏的资源比陆地丰富。其中海洋生物目前已知并被命名的就有大约23万种。世界海洋渔业资源总可捕量约2亿—3亿吨,目前实际捕捞量不足1亿吨。世界海洋石油蕴藏量约1,100多亿吨,目前探明储量约200亿吨;海洋天然气储量约140万亿立方米,目前探明储量约80万亿立方米。海洋也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可供开发利用的总量约在1,500亿千瓦以上。[1]随着陆地资源的大量消耗以及人口的增加,尚未得到完全开发的海洋资源就成了各方竞相争夺的对象。
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海洋的应用,人类开发海域和海洋资源能力的大幅度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目光转向海洋,寻求人类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质资源,因此各国当前都在寻找各种途径强化自身的海洋权益,许多国家还力图扩大自己所管辖的海域,并强调将与海洋有关的调查和科技力量、资源开发力量、保护环境的管理能力等都增加为海洋权益的构成要素,以求获取更多的海洋资源。这些内容特别是强化本国的海洋权益都已体现在多数国家制定的海洋战略和海洋法制之中。
(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某些条款内容的模糊性造成诸多问题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于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标志着对海洋的利用和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同时也标志着新的海洋法律制度和国际海洋新秩序的确立。特别是《公约》在很大程度改变了有关大陆架界限和通过国际海峡及多岛海的国际法规则,建立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以及形成了有关科学研究及海洋环境保护的新原则。无论国家是否批准该公约,它的很多规定都已成为国际上的习惯法。总之,《公约》对世界产生了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空间利用等在内的全方位的影响,对各国的海洋实践也具有深远影响。
另一方面,毋庸讳言,由于《公约》中某些条款内容模糊,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
1、国家间的海上矛盾加剧,特别是海域狭窄的闭海和半闭海地区,由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引起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被写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后,世界上将近1/3的海洋被置于国家管辖之下。“设立200海里经济区主要与石油和鱼类有关。它包括了世界4/5的渔场和几乎所有可开采的浅海石油。”[2]
2、关于海上岛屿和岛礁的主权争端剧增。
3、对海洋空间的占有和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
4、海洋权益纠纷和各种涉海案件频繁。
5、海上管辖范围的扩大,使沿海国的管辖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
6、《公约》对专属经济区剩余权利的归属欠缺明示,由军事海洋学调查、沉船打捞和高技术海洋学观测等活动印发的专属经济区管辖权问题已经成为有关国家争论的新焦点。[3]这些问题产生了很多不确定性,引发了国家间的诸多矛盾。
(三)海上安全威胁催生海洋治理
以《公约》的生效为起点,一直以来对海洋及其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及保护,已由依靠军事力量为主的武力控制和自由使用,转向综合管理海洋与合作解决海洋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国家之间对海域的管辖权及海洋资源的取得权的对立明显化,致使海洋安全保障环境很不安定。另一方面,无序开发及污染加快了人类对海洋生态系统和环境的破坏,加剧了气候变化问题。世界范围内若出现资源和能源不足问题时,国家之间针对海洋权益的争端和冲突有可能无法避免。因此在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技发展等方面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比以往更为重要和紧迫。
与此同时,国际政治的结构在进入21世纪以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争夺资源和战略通道而导致的冲突越来越转向海洋。许多安全关注,如海盗、石油溢出造成的污染、海上运输通道的安全、非法捕鱼等,都属于海上安全。特别是全球化加强了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大量的贸易往来尤其是能源靠海上运输通道实现,海上运输通道已成为很多国家的生命线,其安全越发重要,但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充分的能力来独自保护海上运输通道的安全。上述种种都在在说明了海洋治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海洋治理(oceans governance)于是被提上议事日程,它是全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和海上安全密不可分,除了传统安全外,更涉及非传统安全。
(四)美国将海洋作为战略调整的重点加剧世界海洋不平衡格局
美国认为海洋属于当代国际政治的一部分,二战中它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取得的决定性胜利,为其在二战结束后成为超级大国奠定了基础,其时美国的水面主力舰是位居第二的英国和位居第三的苏联之和的两倍。“概言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美国的海军力量强于其他国家之和。从这方面讲,其地位堪与1914年的英国相媲美。”[4]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海洋进入美国独霸时期。奥巴马就任总统后,美国将保持在太平洋的主导地位置于战略调整的重点,使世界海洋格局更不平衡。其实很久以来太平洋地区就是美国的主要关注点,国务卿海约翰早在20世纪初就曾预言,“地中海是过去之洋,大西洋是现在之洋,太平洋是未来之洋。”[5]从那时至今的100多年时间里,太平洋一直被美国看作是重要的机遇地区,在克林顿总统第二任期内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斯坦利·罗斯指出,“如果历史是指南的话,(美国)亚洲政策演变的特点更多地是连续而不是变化。”[6]另一方面,美国的亚太政策始终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将太平洋视为美国天然的势力范围,美国早在19世纪末就声称太平洋是“我们的湖”。二是认为美国之所以在亚太拥有主导地位,概因其具有在太平洋的海上优势。美国并且认为这种优势现在比二战后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该地区潜在的军事行动在性质上基本都将是海上的,除了朝鲜半岛,美国的军事力量不太可能卷入大规模的地面行动。另一方面,新的安全环境引起的主要地缘政治变化,已使亚洲的大国之争更多地聚焦于海上而不是陆地。
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一直以来都支配着海洋。美国亚太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牢牢掌握太平洋地区的海上强权,这既是其海上交通和经济繁荣的前提,也是防止其他国家对其挑战的条件。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担心其迄今在海上无与伦比的支配地位会受到挑战。
二、对中国影响:挑战严峻
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安全同海洋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随着中国的发展,有更多的经济增长将来自海洋,有更多的利益将来自海外,有更多的企业将向海外发展,有更多的安全诉求将与海洋有关。当今世界海洋的发展趋势因而必然会对中国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海洋权益受到侵犯
1974年,出席联合国海洋法大会的荷兰代表团在统计了146个参会国的海洋地理状况后,将其分为4类:地理有利国家34个,地理既有利又不利国家15个,地理不利国家68个,内陆国29个。中国在地理不利国家之列,人均海区面积只有美国的1/15,日本的1/10,韩国的1/5;人均占有近海渔业资源和大陆架沉积盆地面积,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数的1/30和1/42。[7]因此维护海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的重要课题。
另一方面,根据《公约》的规定,中国属于半闭海沿海国,在行使和履行《公约》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方面应与邻国互相合作。与中国隔海相邻的国家有8个,并且均宣布建立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制度。由于海域狭窄,情况复杂,中国维护海洋权益有很大难度。按照《公约》的有关规定,中国也建立了领海、毗连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所主张的管辖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公里,但其中有近一半的海域与海上邻国存在主张重叠和争议。[8]中国海洋资源(主要是油气和渔业资源)被掠夺的情况也相当严重,渔民生命财产安全更是受到直接威胁。
(二)海上争端复杂难解
在黄海、东海和南海三个海区,中国与邻国都存在海上争端,既有涉及岛屿主权的国家海洋主权问题,也有涉及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海域划界矛盾(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另一方面,当今任何国家即使是弱小国家都不会在领土争议问题上放弃要求。全球1/3的国家都存在海洋争端,但没有一个国家愿意自动放弃自己的主权。同时,强国也不可能像二战前那样依靠武力强行夺回有争议的地方,单方面重新划界。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使用武力越来越不合时宜,更多的是诉诸外交和谈判、国际法等来解决问题。对中国来说,中国不可能在有主权争议的地方丧失权利。与此同时,面对诸多的海上争端,中国不能简单依靠武力解决,必须通过谈判和协商来解决,这是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
(三)海上通道安全脆弱
作为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超过80%,而对外贸易的90%以上通过海运实现,中国的贸易伙伴也绝大多数是濒海国家。海上通道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对于原油的需求从1995年到2005年的10年间翻了一番,2009年的石油进口依存度达到56%。在接下来的15年中,这个数字预计将再翻一番,到2020年,中国每天将进口约730万桶原油。中国进口的原油绝大部分通过油轮经由西行航线运输。从地理上来看,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等航道狭窄,容易被武装力量控制;东南亚的海盗、恐怖活动和小武器扩散也十分活跃。海盗和恐怖分子可以利用复杂的地形轻易威胁航道上的船只,而且易于逃逸。这条航线集中了世界5大海盗多发带,一旦海盗或恐怖分子发动攻击,有可能造成整条航线受阻,影响中国的经济安全。
(四)中美海上事务存在歧异
全球化的发展及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加快,相隔万里的中美两国在海上的联系越来越多,互动越来越频繁,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海上摩擦和矛盾,主要是因为双方存在分歧和差异:第一是认知差异:由于中国的崛起和对海外利益的拓展,美国认为中国将是对其包括海上在内的霸权地位的主要及潜在的挑战者,担心中国日益增长的海上实力会削弱美国的影响力。中国认为美国抱持冷战思维,把中国视为战略对手,试图控制中国周边海域,限制中国的海上利益。第二是国际法解读不同。《公约》代表了现代海洋法律制度,反映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利益,但美国借口《公约》第十一部分不能满足其要求,至今拒绝签署,更谈不上实施。中国是《公约》的缔约国,按照其规定处理海上相关事宜。第三是实力失衡:美国海上实力超群,远洋海军在全球首屈一指。中国的军队处于现代化进程之中,海军的装备和技术仍很薄弱。第四是目标相异:美国是要建立一个由其主导的全球海洋体系,中国提出构建“和谐海洋”[9],以共同维护海洋的持久和平与安全。
三、中国的应对:维护世界海洋的安宁与安全
面对当前世界海洋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有必要也必须采取措施以应对。
(一)“和谐海洋”是中国海洋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近年来,中国除提出“和谐世界”与“和谐地区”[10]的理念外,还提出了了构建“和谐海洋”的倡议,它们一起构成了中国和平发展的核心外交理念,彼此呼应又相互贯通。“和谐海洋”的提出,是中国“和谐世界”理念在海洋领域的具体化,体现了中国对海洋问题的新认识和新要求,标志着中国对《公约》的新贡献和新成就。
“和谐海洋”要求维护合理的海洋权益,和谐的海洋秩序则是确保世界各国正当海洋权益的有效途径。海洋秩序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发展的观念,不仅体现在主要海上强国力量分布的变化和海上贸易的发展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现代海洋利益的争夺已从历史上通过海洋争夺陆地变为争夺海洋本身,各国海洋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海洋权益也更加重视,人类开始进入全面和大规模地开发利用海洋的新阶段。在确认各国对领海拥有绝对主权的同时,国际海洋法还就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国际海底区域等做了区分和界定。随着海洋意识和海洋开发探索的进一步发展,海洋秩序还会根据有关各方的利益和要求做出更完善、更合理的调整。[11]中国为此反复强调指出,中国在维护和拓展合法的海洋权益的同时,并不排斥其他国家合理地追求各自的国家海洋利益。
同时,“和谐海洋”的建设需要所有海洋国家的支持和参与,否则将难以实现。自2008年底以来,中国政府应索马里政府和联合国邀请派出舰队到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就是维护“和谐海洋”秩序的有力证明。而“和谐海洋”的实现,还要求国际社会切实履行并不断完善《公约》和其他相关的海洋制度。
(二)“合作共赢”是中国海洋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
海洋资源的丰富性和广袤性,以及海上通道的重要性等,要求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所有国家合理正确地认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及其资源,为全人类造福。海洋作为人类共同利益之所在,也是国际合作的重要舞台之一。因此中国在发展自己的海洋事业的同时,还应强调国际合作的必要性,致力于与海洋沿岸国家发展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与后者在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这是中国的既定方针,中国为此应积极参加海洋治理,参与各种海洋管理的合作机制。除了追求本国的海洋利益,还应兼顾对包括海洋资源保护和海洋环境保护等在内的其他更广泛的人类共同利益。在海上安全方面,中国应倡导将“新安全观”作为指导海洋安全合作的理念,强调在“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增进相互信任,通过合作促进海上安全。同时中国应加强与有关国家的海上安全磋商与对话,进一步制定或完善有关海上安全的具体规则和操作程序。加强与海上通道所经海域国家的战略合作,努力促成海洋国家就保护海上通道达成总体框架。
(三)谈判解决海上争端是中国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中国一贯主张以公认的国际准则、国际法,包括《公约》确定的基本原则为基础,坚持“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处理各项海上争端,制止对中国岛礁和海疆的侵占与蚕食,本着尊重历史的务实态度,公平合理地划定海洋管辖权界限。同时中国还主张通过谈判解决边界和海域划界问题,按照公平原则划定与海岸相向相邻国家的海域界限,反对使用武力或采取激化事态的行动。中国和越南于2000年12月签订的《北部湾划界协定》,就是中国与邻国达成的第一个海上边界协议,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充分表明中国严格遵循这一原则,和平解决海上争端。
(四)加强中美海上合作是维护世界海洋秩序的一个可行路径
中美关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海洋的发展,因此尽管两国存在海上分歧和差异,仍应加强海上合作。
首先,中美海上利益和关切的交集决定了双方可以在海上开展合作:
第一,维护海上通道安全及自由通航。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经贸总量的增加,以及对海外能源和资源需求的扩大,中国日益需要安全通畅的海上通道。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同样也需要维护海上通道的安全。确保航行自由、保护海上通道特别是能源供应线的安全,符合中美双方的经济和安全利益。第二,维护贸易自由。中美两国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贸易大国,贸易自由是共同的期望与诉求。尤其亚太地区是美国重要的出口市场和投资地,通过海上密切保持与亚太地区的经济联系对美国的国家利益至关重要。第三,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打击包括武器扩散、海盗、走私等在内的海上犯罪等。
其次,海洋是双方合作的平台及发挥和体现中美两个大国作用的舞台:
第一,保护海上运输通道的安全。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具备足够的资源独自确保整个海域的安全,中美合作不仅可以实现双赢,还能使世界其他国家也受益。合作的范围包括海上联合搜救、海上维和行动等,共同打击来自海上的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第二,建立海上安全合作机制,中美就海上安全问题协商和协调,共同应对和处理有关海洋的事务。第三,设立中美海上安全论坛,以二轨方式就海上安全展开讨论,以求达到共识。第四,中美在地区和全球共同倡议海洋治理,将海洋问题列入现有多边合作机制的议事日程,如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
总之,加强中美海上合作,不仅有利于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也有助于世界海洋的和平与稳定。
(五)当务之急是制定中国的海洋战略
海洋战略是当今世界直接或间接依赖海洋的每个国家和平与繁荣的基石之一。环顾全球,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制定了各自的海洋战略。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及正在和平崛起的大国,中国完全有必要提出自己的海洋战略,以便统筹规划,把自己从海洋大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中国的海洋战略服从于中国和平发展的总体战略,以“和谐海洋”为理论指导,全面、均衡并符合中国国情,在内容上应包括海权、海洋权益、海洋合作和海洋治理等方面,以促进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和实现海洋强国的目标。
早在100多年前,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就指出:“自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12]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已充分说明海洋对中国的重要性,当代中国这艘大船正扬帆出海,乘风破浪,驶向海洋强国的既定目标。
[1] 孙志辉:《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促进海洋事业全面发展》,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代序”第1—2页。
[2] Scramble for the Sea.The Economist, March 3, 1976.[3] 薛桂芳编著:《〈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国家实践》,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年版,“前言”第2页。
[4] 【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第三版)》,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3页。
[5] Quoted from Ali Wardhana, “The Pacific Rim Challenge”, in Hadi Soesastro(ed.), Indonesian perspectives on APEC and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Asia Pacific.Jakarta: Centre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1994, p.175.[6] Stanley O.Roth, “U.S.Policy toward Asia: Where We’ve Been, Where We need to Go”, Remarks to the Asia Society, Washington, DC, 11 January 2001.http://www.state.gov/www/policy_remarks/2001/010111_roth_uspolicy.html
[7] 引自徐质斌:《海洋国土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页。
[8] 薛桂芳编著:《〈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国家实践》,第221页。
[9] 2009年4月23日,胡锦涛主席在青岛会见应邀前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的巴西等29国海军代表团团长时说,这次多国海军活动以“和谐海洋”为主题。推动建设和谐海洋,是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愿望和共同追求。见《胡锦涛会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的29国海军代表团团长》,载《人民日报》2009年4月24日。
[10] 2005年4月22日,胡锦涛主席在为纪念万隆会议50周年举行的亚非峰会上发表的题为《与时俱进 继往开来构筑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讲话中,首次向国际社会提出了“和谐世界”的理念,此后又在同年9月15日纪念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的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演讲中,进一步阐述了“和谐世界”的构想;在2006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胡锦涛主席发表了题为《共创上海合作组织更加美好的明天》的讲话,提出了共建“和谐地区”的理念。
[11] 宋德星、程芬:《世界领导者和海洋秩序——基于长周期理论的分析》,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年第5期第104页。
[12] 《孙中山全集》第二集,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79页。
7.浅谈当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及其发展状况 篇七
1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何在
1.1 认识有误区
(1) 扩招惹的祸。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 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02年的145万猛增至212万人, 2004年再增68万, 达280万人, 到2005年, 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可能将突破340万, 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一年紧过一年。于是, 许多家长和学生抱怨:都是扩招惹的祸!
(2) 大学毕业必然是精英。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向大众教育转变。而广大学生及其家长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只要大学毕业, 就意味着是“精英”, 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
(3) 高学历等于高就业能力。这是目前我们社会的普遍误区。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 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 误以为高学历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 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能力是与活动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 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的心理活动系统。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 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
1.2 整个社会就业现状差强人意
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 主要与一个国家就业需求状况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经济政策失调有关。我国正处于转型期, 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 吸纳能力大幅下降。
1.3 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 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 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 研究生供小于求, 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 专科生供大于求。其次, 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
2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对策思考
2.1 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 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 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 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 始终坚持市场取向, 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 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 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
2.2 社会:观念与时俱进, 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 必须彻底摆脱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 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 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2.3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1) 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 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
(2) 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 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 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 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3) 发展职业培训机构, 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 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 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 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4) 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 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 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 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 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 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 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5) 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 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
综上所述, 大学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依赖经济发展, 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 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 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重视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社会分工。继续推进就业体制改革, 明确国家、高校和劳动人事等政府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确立学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地位及应承担的权利义务。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摆脱目前困境, 走上正轨。
参考文献
【1】郭小兰;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年01期
【2】贾德友;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卫生职业教育》2007年第12期
【3】金忠;莫凡;浅谈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和对策《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9年04期
8.浅谈当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及其发展状况 篇八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5-084-1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对于思想政治课老师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新的《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注重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课担当着照明灯的重任,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优秀的品质、高尚的情操,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思想政治课的老师在授课中应注意及时更新观念,抛弃落后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充分发挥作用,照亮学生成长的道路。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方法僵硬
在今天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由于升学压力的影响,“应试教育”始终频繁出现在课堂上,教师授课的方式仍是“填鸭式”、“灌输式”。关注考试中出现的热点话题;教育关注的不是学生的身心健康,而是考试成绩的高低;教育的目的不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是获取较高的应试分数和较强的应试技能;教育的手段不是灵活、创新,而是固定、呆板。
(二)评价方式片面
在当前“唯分数论”的教育大环境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分数”作为评价杠杆,考试中得分较高者往往被视为思想品德优秀者,反之,则是思想品德低下者。这种落后的评价方式不仅忽视了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及变化,甚至会导致部分学生的思想状况畸形发展。
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课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教学、学校方面的原因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以追求考试高分为目标。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课在中高考总分中所占分值比例较小,不够引起学校、教师的足够重视,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课成为了“副科”,在一些学校甚至出现了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的现象,抹杀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专业性特点。教师在授课中只是机械地重复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忽视了将理论知识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身边事件的联系,使得课堂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兴趣。
(二)学生个体方面的原因
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作为个体而存在,他们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鲜明的个性。他们难以对思想政治教育课产生兴趣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的独特个性常常遭到教师的扼杀。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一个学科特点是其较强的理论性,常常使学生觉得课本知识与其多姿多彩的想法、观点难以实现融合,再加上教师不注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激情,从而导致学生丧失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兴趣。
(三)其它因素
在当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然而这三方面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各有不足。在家庭中,由于父母忙于上班而没有时间去关注、引导孩子的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在学校,面对升学率的压力,学校常常以“学习成绩”的高低来片面的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对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培养。就社会而言,有关部门、团体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而开展的活动往往过于形式化、模式化,活动的作用见效甚微。
三、对于当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改革的建议
(一)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注重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提升学生内在素质,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坚持关心、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除了让学生理解知识、习得知识、运用知识外,还需要学生达到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全面地培养学生,培养全面的学生。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落后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启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加强课堂互动,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表达自我观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关注外界环境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发展有直接影响。父母的优秀品质、良好的道德情操会潜移默化的对孩子品德的塑造产生积极影响。学校可以加强对校风校纪的建设,改善校园文化环境,塑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和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感染学生,规范其行为。在社会上,各级政府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校园周边环境;同时加快社会文明风气的形成,消灭不健康的社会毒瘤。社会成员也应该主动规范言行,共同打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社会环境。只有家庭、学校、社会的携手,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苗苗.浅谈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J].文学教育,2010,(7).
[2]苏利荣.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探讨[J].铜仁学院学报,2010,(3).
9.当前职工队伍思想状况及对策 篇九
基层分工会是在党支部和上级工会组织领导下的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是基层分工会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根据区工会的安排部署,我对当前职工队伍思想状况和对策以及基层分工会如何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做简要的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许多深层次的矛盾日益凸现,不稳定的因素不断增加,职工的思想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因此,要化解各种矛盾,消除不稳定的因素,就必须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就必须要研究职工所关心的问题,要在分析职工思想状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一、当前邮政职工思想存在的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职工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广大职工比以往更加关注改革开放的成果,更有了参与企业改革的积极性,他们也更关心企业的发展,维护企业的稳定和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在他们身上更多呈现出的是支持改革、参与竞争、正视现实、自我发展、开阔视野,与时代共进的思想主流。他们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感增强了。通过调查我们感到,广大职工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成果总体上是满意的,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拥护的,大多数职工对改革开放的评价是满意或基本满意。即使在困难企业,职工也没有因为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而否定改革的成果。许多职工仍从大局出发,对改革开放的成果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是对改革的承受力加大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职工的思想被激活了,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了。改革初期职工思想的“热点”问题已经转移。许多职工都能认识到“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实施再就业工程”是企业改革脱困的必由之路。
三是对企业命运的关切度不断提高。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职工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广大职工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关心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职工对企业经营者的评判、对企业前途的关心都能同自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应该说与前些年相比,今天的职工更加关心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加关心市场的需求,更加关心企业的经济效益了。
四是职工的就业观念、择业观念也在不断改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工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价值观念更趋实际。在就业观念上他们更能正确对待职业和岗位,更能客观地看待自己,客观地面对现实。即便是一些企业把岗位之间的收入差距拉的很大,但个别职工仍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了低薪岗位。职工的择业观念较前些年也有了很大的转变。更多的职工看重的是人生价值的体现,他们更追求其
自身发展的环境。个别工人说的更直接;只要能养家糊口就行。"职工的竞争意识和自主择业意识正在不断增强。
五是爱国主义思想不断得以强化。近年来,广大职工对重大的政治事件都表示出极大的关注。香港、澳门的回归,更激发了广大职工的爱国热情。他们对当前的台湾局势与和平统一祖国的前景,同样十分关注。从职工思想的反映可以看出,大多数职工都能认识到,只有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威望和地位。
二、解决当前职工思想问题的对策
职工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职工在工作中,吃苦耐劳,大胆创新,勇于进取,识大体,顾大局,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各项工作任务,为推动企业体制改革和大营销格局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分工会,要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和行政的大力支持下,积极疏通职工的思想情绪,为职工解疑释惑,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努力为职工做好服务工作。
一是从加强职工思想教育入手,进一步转变职工思想观念。通过每月的职工政治理论学习,以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职工形势任务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契机,增强职工对企业改革发展的认识感和认同感,不断转变思想观念,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树立危机感和紧迫感,树立开拓创新意识,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工作中,为 推进“三个建设”、实现 “两个转变”,建设“一强三优”现代企业做出积极贡献。
二是加强职工思想素质和业务技能培训。通过培训使职工思想素
质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新技术发展应用的需要;通过培训让职工更好地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工作的信心和责任心。正确面对当前的困难和挑战,迎难而上,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三是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的中心工作,这是一条根本原则。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要以围绕中心工作为前提,要充分结合职工的思想实际,抓好教育、转化、疏导工作,通过思想教育,让职工转变观念,树立信心,积极适应改革,正确应对改革,把对个人前途命运的担心转化为积极主动完成工作任务的压力和动力。
四是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一味的解决实际问题,职工要什么拿什么,不重视思想教育和素质培养,只会滋生个别职工的贪婪思想,如果不解决实际问题,只说不做,就会失去职工的信任,甚至矛盾激化,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领导干部要关心爱护职工,努力为职工解决实际问题,为职工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保证职工队伍稳定和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
五是要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从业水平。做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职工在工作、生活和企业机构改革中受到的各种因素影响,其思想复杂多样,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人才培养,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没有人不行,仅是一般的人也不行,要有
素质比较高的人,做思想政治工作光靠党政干部不行,还要靠广大的思想骨干、靠群团组织特别要靠工会组织,因为工会是职工的家,是职工权益的维护者和保护神,工会要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努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形成以班组站长、党团员、管理人员和职工群众广泛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立大政工机制。
【浅谈当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及其发展状况】推荐阅读:
探究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方法06-25
浅谈当前台海形势与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07-29
当前我市农民思想状况调查1110-16
当前中学生英语阅读现状的调查报告10-21
当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现状及其建议09-23
当前大学生对就业创业的认识06-19
当前不少中学生怕写作文10-27
浅谈对当前国际形势的认识11-30
当前学生违纪违法行为分析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