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调节复习教学设计

2024-06-23

免疫调节复习教学设计(11篇)

1.免疫调节复习教学设计 篇一

免疫调节课前自主预习案

考纲考情——定考向

[最新考纲]

1.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

2.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Ⅰ)。

[高频考点]

1.免疫系统的功能及组成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核心素养——定达成[生命观念]

通过比较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异同,形成辩证统一的观点

[理性思维]

①通过分析总结免疫细胞的来源及功能,提高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②通过分析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过程的模式图,培养模型分析能力与建模的思维习惯

[科学探究]

通过“免疫功能的实验探究”的实验,提高实验设计能力

[社会责任]

通过总结艾滋病的流行与预防等知识,形成健康生活、关爱他人的人生态度

[基础梳理——系统化]

知识点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免疫的类型

1.免疫系统的组成2.免疫的类型

免疫

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形成________

后天接触病原体之后获得

特点

无特异性

________

组成第一道防线:________;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X菌物质和________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________借助血液循环和________而组成知识点二 特异性免疫

1.体液免疫

2.细胞免疫

知识点三 免疫系统的功能及失调症

[基能过关——问题化]

一、判一判

判断正误并找到课本原话

1.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P35—框图)()

2.体液中的X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发挥作用。(P36—正文)()

3.溶菌酶是免疫活性物质,只存在于第二道防线。(P35、36—正文)()

4.艾滋病病人的直接死因是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P36—资料分析)()

5.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P37—正文)()

6.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记忆细胞可分泌大量抗体。(P37—正文)()

7.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尘土等。(P38—相关信息)()

8.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叫过敏反应。(P38—正文)()

9.免疫系统通过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实现它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P38—正文)()

10.进行器官移植手术后,免疫系统会对来自其他人的器官当做“非己”成分进行攻击,这是早期器官移植失败的原因。(P40—正文)()

二、连一连

1.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连线)

2.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连线)

三、议一议

【教材易漏拾遗】

1.[必修3

P35“问题探讨”T1改编]神经系统能否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人体能否靠反射对病原体作出反应?

2.[必修3

P39“资料分析”]器官排斥的免疫反应属于哪种类型?如何解决器官移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提高移植成活率呢?

3.[必修3

P36“资料分析”]据图分析HIV感染人体后的变化情况

请回答:

(1)HIV可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有____________。一年后,T细胞的多少与HIV浓度之间有什么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T细胞的浓度降至极低的水平时,人体三道防线中的第三道防线几乎丧失,这道防线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组成的。此时通常会罹患多器官的恶性肿瘤,最终导致死亡,这一结果体现了免疫系统具有的____________功能。

答案

基础梳理——系统化

【知识点一】

1.胸腺 淋巴细胞 胸腺 骨髓

免疫活性物质 淋巴因子

2.生来就有 有特异性 皮肤、黏膜

吞噬细胞 免疫细胞 淋巴循环

【知识点二】

1.T细胞 浆细胞

2.T细胞 效应T细胞

【知识点三】

过敏反应 监控和清除

基能过关——问题化

一、判一判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连一连

1.2.三、议一议

1.提示:神经系统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一般是在有了病理反应之后。靠反射并不能对其作出反应。

2.提示:器官排斥的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大大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3.(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随着HIV浓度的升高,T细胞的数量逐渐减少(2)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 监控和清除

2.免疫调节复习教学设计 篇二

“生本教育”是一种为了学生好学而进行设计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生本教育”理念强调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的最重要资源。从方法上,它强调做到“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如何应用“生本教育”理论提升生物课复习效率是一个值得进行实践探究的问题。

课例研究是兴盛于日本和美国等国家的一种校本教研方式,它是一种在日常教学基础上持续地对教学实践进行改进直到问题解决的研究活动。课例研究以课例为载体进行规范深入的教学研究,教师彼此之间的对话强调聚焦主题,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提升教研活动品质和课堂教学效率有较好的效果。将课例研究用于研究提升生物复习课的效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如何开展高中生物复习课的课例研究呢?本文拟结合实例加以详细阐释。

一、确定研究主题和教学内容

课例研究首先必须明确研究的主题,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开设与主题相一致的研究课,围绕主题来设计和实施教学。如上文所述,高中生物复习课存在着各种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有些学校以“生本教育”理论为指导实施了教学改革,强调突出先学后教(强调前置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合作学习任务的布置和生成)、遵循“自学—组内讨论—组间展示讨论”学习程序等手段的应用为特征。本次课例研究选择了一所正在开展这项教学改革的学校,该校学生已初步养成了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但对于如何应用“生本教育”理论来提升高中生物复习课的效率仍存在一些迷思。为此,课例研究小组确立以“应用生本教育理论提升高中生物复习课的策略研究”为主题展开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要求必须选择一个合适的内容单元,这样将有助于搭建一个对话交流的平台。为此,课例研究小组选择了浙科版必修3中的《体液调节》一课进行复习,体液调节涉及的常见激素有: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等。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理解激素分级调节的机制和过程;二是了解常见激素的主要作用,理解体液调节的主要特点。

二、带着目的观察 集思广益改进

课例研究的一般程序是“教学实践—交流改进—教学实践—再交流改进”, 参与人员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课堂教学观察,提出修改意见,然后共同完善课堂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

旨在改进课堂教学的研究都是在教学中进行的,所有参与人员都需要进入课堂集中关注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观察,从而对主题进行思考和判断。为使各位成员的观察更有针对性,课例研究小组围绕本次主题提出了如下一些任务:1分析预学任务的布置和完成情况;2观察小组合作任务的布置、展示及完成情况,并评价其实施效果;3在执教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中,哪些对突破复习课教学效率方面有效果?哪些对复习课效率提升不明显甚或没有效果?请结合具体的教学情景陈述;4除了本次执教教师所尝试的教学策略外,你认为还有哪些策略可以尝试?请结合具体的教学情景陈述;等等。

课堂教学改进的研究特别需要发挥群体的实践智慧来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研讨过程中,每位教师都应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将一个个问题分析透彻,把自己的思考与判断说个明白。这样,每位教师才能将自己从不同侧面看到的问题和从不同角度进行的思考汇聚在一起,进而形成比较全面和立体的透视。当然,这些问题和思考都必须围绕事先确定的主题而展开。

此次课例研究的流程为:一位教师先上课,大家围绕主题进行问题探讨,提出改进建议;再由另一位教师根据大家的建议,第二天跟进再上,然后组织大家讨论,最后形成相关结论。具体过程如下。

(一)第一次上课

值得肯定的方面:执教教师采用列表比较回顾8种激素的分泌部位、作用部位、化学本质和生理作用等内容;采用模型构建(学生自主构建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模型和血糖调节模型)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并且在每个任务布置前均通过创建的情境引出,如“山居多瘿、海藻治瘿”、“寒冷环境下的人体御寒方式”和“运动员长跑过程体内血糖的变化曲线”等,努力体现“学为主体”的教学要求,注重与学生的对话交流,重视通过量化的方式对班内各小组进行评价激励。

问题发现:学生机械识记、照本宣科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对创设情境的应用仅限于教材知识的回顾,缺乏对知识点的深入分析,综合应用能力不强;课堂活动呈现表面繁荣现象;学生的思维密度不够;教学时间浪费现象明显,完整性的知识、能力目标没有达成。

原因诊断:(1)预学任务检查环节存在的问题。教师课前布置了8种激素的相关知识回顾,要求学生完成后上交,本堂课教师只抽看了部分学生的完成情况,执教时针对每种激素仅从每个学习小组中随机叫一名组员回答,根据该组员的回答情况给该小组评分,随后在PPT中出示准备内容,用时约10分钟。这个环节时间浪费过多,8位学生的回答停留在自己预学时抄写的内容上,教师缺乏讲解的针对性,未暴露学生的主要问题,导致知识回顾的针对性不强,更谈不上知识的综合和生成。

(2)小组合作展示环节存在的问题。该环节教师布置的任务是“写出人体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要求先阅读教材,3个小组完成血糖来源的整理和展示,3个小组完成血糖去路的整理和展示,教师组织了组间评价修正,最后用PPT展示相应的模式图作为总结,用时10分30秒。这个环节任务难度低,新课教学时学生就有相应内容的笔记,也可通过直接查阅教材得出,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这个展示活动偏离了本节复习课的重难点。

(3)缺乏典型例题的训练。教师在构建完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模型和血糖调节模型之后,没有结合典型的高考题或模拟试题进行课内训练,不能起到很好的巩固知识和应用的作用。

改进建议:(1)预学任务的布置和检查。预学任务要求学生在针对8种激素完成表格的基础上,找出一两个特别值得注意的规律。课堂上先展示学生预学中的典型问题,请同学予以评价,然后进行各激素间的共性问题如化学本质、作用部位及激素的作用方式、体液调节概念和特点等的概括。

(2)小组合作任务要围绕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展开,可创设一定的情境(如生活中的场景或例题等)引导学生深刻领会激素反馈调节原理。

(3)重视高考题或习题的选择和课内练习,发挥练习的训练巩固作用。

(4)部分超纲内容应避免。如体温调节中肾上腺素的作用,血糖调节过程中下丘脑对胰岛分泌相应激素的调控,均已超出考纲要求,应删去,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第二次跟进课

课堂发生的积极变化:教学组织变得全面,学习的针对性明显加强,学生在体液调节方式的识记和深化理解方面有了明显提升。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改变预学任务的布置和检查。按建议布置了延伸思考题,课堂上教师出示了学生填写中的典型问题,如错填、漏填现象,并一一评价,然后将学生想到的好问题作了归纳呈现。过渡到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多为蛋白质或多肽)、一般作用方式(经体液运送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而引起靶细胞的响应)和体液调节概念。用时8分钟。

(2)创设情境有效突破重难点。本节课创设了二个情境。第一,让学生分析在寒冷环境中人体会发生哪些反应,引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再分析哪些激素会增加、哪种激素会迅速增加、这些激素是否会一直增加?引导学生构建出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模型。第二,通过一个实验设计题(探究促甲状腺激素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还是甲状腺来调节的)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和展示,内化反馈调节的机理,同时针对高考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作了演练。复习的针对性明显增强。用时30分钟。

(3)将血糖调节过程统一到反馈调节体系中。低血糖环境可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从而使血糖升高,高血糖环境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使血糖降低,这种机制也属于负反馈调节。将体液调节中的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和血糖调节很好地整合入反馈调节体系,便于学生理解应用。

问题发现:课堂内学生的活跃度明显下降,教学要求特别是实验设计题存在偏难现象,全班只有少数学生能顺利完成解题,超出了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师生互动及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不够充分,也不够顺利。

原因诊断:(1)教师提的一些问题过大或过难。问题或习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水平,以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最佳。如“人进入寒冷环境会有哪些反应”这种问题就过于宽泛,学生不易马上回答。又比如实验设计题,题干文字多,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器材直接作开放性的实验设计、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难度太大。此外,有些问题提出后就立即请学生回答,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导致师生交流不顺畅。

(2)小组合作的组织不够合理。问题出示后即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生缺乏独立学习的基础,导致小组合作效率低下。小组展示环节只请了一位学生上台展示,有较大偶然性,不一定能代表多数学生的普遍问题,导致问题的生成和分析不够到位,应加大典型问题的展示和评价。生成性的学习成果较少,复习课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就会下降。

改进建议:(1)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和调控。合理控制好问题的难度,比较合适的问题是指班内多数学生独立解决会有些遗漏或困难,但经小组讨论能基本解决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应按“自学—组内交流—组间展示讨论”的程序组织比较好,有助于问题的充分解决和生成。

(2)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有效激励,评价方式更加多元化,质性和量化评价相结合,重视通过有效设问和适当追问等形式,挖掘分析课堂中生成的疑点、亮点和残缺点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率。

三、梳理改进脉络 提炼结论观点

课例研究是一种比较规范的研究,不仅要求对研究的过程进行记录和整理,同时还要对课堂教学改进的脉络进行清晰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成果文本,提炼出有价值的结论或观点,从而保证后续研究更加深入。

通过上述专题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如下清晰的脉络:第一次课试教———运用了列表比较、模型建构和师生对话等多种教学方法,但铺垫不够,预学情况分析和展示不够,小组学习任务的针对性不强,致使整体的知识目标没有达成,复习课效率较低;第二次课改进———通过加强对预学情况的展示、加强对相关知识的总结提升、加强典型例题的巩固分析等方法,增加了复习的难度,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学习难度偏大,小组合作调控不够得法,影响了复习课的效率最大化。

根据课例研究小组对两次教学的持续研讨与改进,我们认为应用“生本教育”理论提高生物复习课效率,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点。

(1)预学的有效设计和展开是提升生物复习课效率之基础。预学问题的设计要紧扣复习课目标,要体现“简单、根本、开放”的原则。“简单”指预学问题的数量少、便于完成;“根本”指预学问题要直指课堂教学的核心知识或核心能力;“开放”指预学问题要有一定的发散性。教师及时分析检查学生的预学情况,抽取典型问题并进行展示作为复习课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及课堂教学的展开点,这样能提高复习课的针对性,使课堂教学更符合学情,也就更易于取得实效。

(2)合作学习任务的有效设计和组织是提升生物复习课效率之关键。合作学习任务的布置要直指本节课的重难点,要能达到多数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效果,合理控制好问题的难度和角度。合作学习的组织程序一定要按“自学—组内学—组间展示学”的程序实施,教师的作用是发现学生学习中生成的典型性问题或答案,并及时组织评价和点拨提升,这是复习课中难点突破和升华的关键环节。

3.《免疫调节》教学初探 篇三

关键词:免疫调节;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模块内容中,将免疫调节作为机体维持穩态的调节机制之一,突出了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而免疫学知识内容则又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进一步突出了免疫调节的重要地位。从历年学生在学习本部分内容后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调节过程上,这是难点和重点,本文通过利用整体建构的思想,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反馈情况,对免疫调节一节的部分内容的教学进行了整体建构,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寻找其内在规律。

在利用整体建构思想进行本部分内容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利用课下或自习时间在充分预习并完成预习学案的基础上,再利用3~5分钟时间快速阅读课本第35~37页内容,划出不明白的地方,对不明白的问题,小组同学之间可互相讨论、交流,5分钟后请各小组同学代表回答以下问题,并提出各小组内同学之间没有解决的问题,共同交流探讨。

1.免疫的种类,免疫系统的组成;淋巴细胞的起源、分化和分布。

2.什么是抗原、抗体?举例说明抗原、抗体有何特点。

3.画出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过程。

这样就做到了让学生在学习本部分内容时明确了学习的内容、方法、时间及学习本部分内容的要求等,从而可让学生更加有针对性地去探讨相关的疑难问题,节省无效的学习时间。

通过学生对所设置问题的回答情况,可让老师充分地了解学生对本部分内容在自学基础上的掌握情况,并让学生暴露出在免疫调节内容掌握上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便于教师重点讲解处理。作者在分析本部分内容时发现,体液免疫的过程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是难点,学生往往在此处产生不理解的地方,心中带有很多的疑问,这是很多学生认为《免疫调节》很难学的主要原因。我们利用整体建构的思想来考虑这一问题会发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是围绕调节过程进行展开的,都涉及了三个反应阶段,即感应阶段、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调节的每一个反应阶段中都有相互的联系,找到了这一共性的特点,再来处理这些知识就容易多了,学生学习起来也便于接受了。

作者在进行本部分内容的教学时认为不需要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过程都从头到尾的讲解一遍,只需要把体液免疫的调节过程给学生分析透彻了,让学生理解每一阶段过程中有哪些细胞参与了,又是如何分别进行调节的等等。学生在充分掌握了体液免疫调节的知识后,再趁热打铁,让学生根据学习体液免疫的方法、思路对细胞免疫进行分析,这样学生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细胞免疫内容的学习,而且通过学习学生还会产生出一种成就感。这正是整体建构教学的魅力所在——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去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规律,进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对基础知识都了解掌握的基础上,通过一定数量的习题进行巩固训练,此处习题的搜集要注意有典型的代表性,如可以用一些历年各省市有关免疫调节的高考题进行练习,并让学生认真分析这些习题的命题规律,试着对这些习题进行变式练习,若学生掌握程度较好,可试着让学生自己进行命题,在自己命题的基础上让学生预测本部分内容会从何角度如何去命题等。通过这样的训练后,可进一步告知学生它们的命题规律都是紧紧围绕体液免疫调节和细胞免疫调节展开的,本部分无论什么样的习题,它们的解答方法都离不开我们学习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调节过程,只要掌握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顺利解决相关问题。通过这样的训练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上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学生对免疫调节的知识学好了,那么涉及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一些基本的与免疫有关的问题就可明白其中的缘由,如艾滋病、非典等,可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作科学的了解,让学生了解艾滋病发展的严峻形势,了解艾滋病的病因和预防,以及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进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可让学生以医生的身份进行相关问题的分析:假如非典再次来临,我们如何应对等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从而要求学生珍惜生命,珍爱健康!

我们生活在充满大量微生物的世界里,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处在病原体的包围之中,我们吃的食物中含有病原体,吸入的气体中含有病原体,周围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正是有了免疫调节这一坚实的盔甲,才让我们拥有了健康,为了我们的健康,我们要珍惜它、爱护它。

这样,学生的思想牢牢地被吸引到了课堂上,学生学起来愉快,教师教起来轻松,从而打造出我们的有效课堂!

4.免疫调节复习教学设计 篇四

每年的长假过后,都会有不少人痛呼患上“长假综合症”:嗜睡、全身疲惫、焦虑等症状,我们认为假日综合症其实是一种躯体问题和心理问题综合的疾病。由于“假日综合症”的影响,考生不能马上进入考研备考状态,会本能的产生恐惧和焦虑情绪。考生若想早日恢复复习状态,就要主动调整心态及生活规律!

双节期间易患症状:

一、复习恐慌综合征:

的10月份将要开始,时间的紧迫感夹杂着复习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一同向考研学子袭来,对于广大的.考研学子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身体的疲劳与心理的疲惫或许正在损耗着信心,疲惫期来袭令同学们的学习效率在这个阶段大受影响。回到书桌前无法及时调整心态,特别容易产生焦虑、郁闷、烦躁等情绪,对复习怀有恐惧。

二、孤独综合征:

1.双节放假期间,从闹到静,一些个性内向的人容易产生寂寞孤独的心理。应尽量调节自己心态,还可以扩大社交范围,多与人交往,让生活更丰富些。

2.从闲到勤,也有不少人因此感觉到紧张甚至恐惧。要克服惯性、懒惰和恐惧,尽快重新进入到正常的复习状态中去。学会适时转换“角色”,适应更快的变化节奏。

三、旅游遐想综合征:

5.免疫调节复习教学设计 篇五

(答案仅供参考,以老师答案为准)

细胞因子

:是指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它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具有调 节适应性和固有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的功能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为生物信息分子。

抗原提呈细胞

:是指具有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能将 抗原信息提呈给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

根据其功能可分为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和非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前者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后者包括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上皮细胞和间皮细胞等。

抗原 :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 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免疫耐受

: 机体免疫系统对某种抗原刺激表现为免疫不应答(即:不能产生特异免疫效应细胞或/和特异性抗体)的现象。

单克隆抗体

:是由识别一个抗原决定簇的B淋巴细胞杂交 瘤分裂而成的单一克隆细胞所产生的高度均

一、高度专一性的抗体。

白细胞分化抗原

: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不同谱系、各个谱系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志。

模式识别受体

: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表面能够识别病原体上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PAMP)的受体

抗原表位

: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集团称为抗原表位或抗原决定基

补体系统

:是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 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故称补体系统。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 是指由移植物中的特异性免疫细胞识别宿主组织抗原而产生的免疫应答,并引起组织损伤。主要见于骨髓移植。发生GVHR的条件包括宿主与移植物间组织相容性抗原不符;移植物中含有足够数量的免疫细胞,尤其是T细胞;移植受者处于免疫无能或免疫功能极度低下的状态。

Ig类别转换: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抗原激活B细胞后膜上表达的Ig和分泌的Ig类别从IgM转换为IgG、IgA、IgE等其他类别或亚类Ig的现象。

TD抗原: 胸腺依赖性抗原

是一类必须依赖Th细胞辅助才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的抗原。该抗原由T表位和B表位组成,绝大多数蛋白质类抗原为TD-Ag,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

免疫佐剂

: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预先或同抗原一起注射到机体,能增强机体 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

超抗原 :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主要包括细菌和病毒的成分及其产物等。

自身免疫病

:正常情况下,对自身抗原应答的T及B细胞不活化。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些自身应答T及B细胞被活化,导致针对自身抗原的免疫性疾病。

肿瘤相关抗原: 是一类存在于肿瘤细胞表面的大分子,并非肿瘤细胞所特有,仅在细胞癌变时含量明显增加。由于带瘤宿主的免疫系统不能识别其为外来物,故其不具有免疫原性。

抗体: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简述补体旁路途径激活的过程。

是指不经C1、C4、C2活化,而是在B因子、D因子和P因子参与下,直接由C3b与激活物结合启动补体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和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

以花粉症为例,试述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防治原则。

变应性鼻炎(花粉症)属于I型超敏反应,起发病机制如下:

⑴初次吸入花粉,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IgE;IgE吸附于肥大细胞表面,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⑵再次吸入花粉,花粉变应原与肥大细胞表面IgE结合,引起肥大细胞活化并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如组织胺等),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局部或全身发生过敏反应。

防治原则:通过询问病史和皮肤试验来确定花粉是否为变应原。如果症状不明显的,可考虑用药物治疗如苯海拉明、扑尔敏、糖皮质激素等。对已查明的花粉变应原,还可用小剂量变应原间隔一周左右反复皮下注射可防止疾病复发。(1、寻找变应原,避免接触。2脱敏注射和减敏治疗。3药物治疗)

简述补体经典途径激活的过程。

是指以抗原抗体复合物为主要刺激物,使补体固有成分以C1、C4、C2、C3、C5~C9顺序发生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和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

简述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及提呈过程。内源性抗原被蛋白酶体降解为小分子抗原肽后,与TAP结合并转运至内质网,由MHC-I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 MHC-I类分子复合物,再经高尔基体转运至细胞膜,供CD8+T细胞识别的过程。

简述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时抗体产生的规律。答:再次应答与初次应答不同之处为:

⑴潜伏期短,大约为初次应答潜伏期时间的一半;⑵ 抗体浓度增加快;⑶ 到达平台期快,平台高,时间长;⑷下降期持久;⑸用较少量抗原刺激即可诱发二次应答;⑹二次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G,而初次应答中主要产生IgM;⑺ 抗体的亲和力高,且较均一。

抗体产生可分为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两个阶段。当抗原初次进入机体后,需经一定的潜伏朋,潜伏期长短与抗原的性质有关。疫苗经5~7天,类毒素则在2~3周后血液中才出现抗体,初次应答所产生的抗体量—般不多,持续时间也较短。

当第二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机体可出现再次反应,开始时抗体有所下降,这是因为原有抗体被再次进入的抗原结合所致。随后抗体量(主要为IgG)迅速增加,可以比初次产生的抗体量多几倍甚至几十倍,在体内留存时间也久。

了解这些规律,在医疗实践中有重要意义。例如预防接种时,二次或二次以上的接种比只按种—次的免疫效果好;在使用血清学试验诊断传染病时,常在疾病早期及相隔一定时间后,比较两次血清中抗体量变化,若第二次抗体量比第一次抗体量升高或升高4倍时,则具有诊断或确诊意义。

简述细胞因子的共性。

①细胞因子通常为低相对分子质量(15~30kD)的分泌性糖蛋白;②天然的细胞因子是由抗原、丝裂原或其他刺激物活化的细胞分泌;③多数细胞因子以单体形式存在,少数可为双体或三体形式;④细胞因子通常以非特异性方式发挥作用,也无MHC限制性;⑤细胞因子具有极强的生物学效应,极微量的细胞因子就可对靶细胞产生显著的生物学效应;⑥细胞因子的产生和作用具有多源性和多向性;⑦细胞因子作用时具有多效性、重叠性以及拮抗效应和协同效应,从而形成复杂的网络;⑧多以旁分泌和(或)自分泌及内分泌形式在局部或远处发挥作用。

①高效性:与受体有高亲和力,微量细胞因子即可对靶细胞产生显著的生物学作用。

②分泌性:大多以旁分泌、自分泌的形式,少数以内分泌的形式发挥作用。其分泌是一个短时自限的过程。

③多效性:一种细胞细胞因子可作用于多种靶细胞,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④重叠性:几种不同的细胞因子可作用于同一种靶细胞,产生相同或相似的生物学效应。

⑤协同性:一种细胞因子强化另一种细胞因子的功能 ⑥拮抗性:一种细胞因子抑制其它细胞因子的功能 ⑦网络性:众多细胞因子形成复杂的细胞因子调节网络。比较T细胞对同种抗原的直接识别和间接识别机制。

简述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初次接触变应原 刺激机体产生IgE 靶细胞(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致敏靶细胞(致敏肥大细胞和致敏嗜碱粒细胞)再次接触变应原

变应原与致敏靶细胞表面的IgE桥联

脱颗粒和释放介质

储备的介质(组胺、激肽原酶激肽原缓激肽)新合成的介质(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前列腺素)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 试述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过程。

对TD-Ag应答的特点:需Th细胞辅助;可发生Ig类转换,产生各类抗体(IgM,IgG,IgA,IgE);具有免疫记忆 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

(一)B细胞对TD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BCR复合物是由SmIg和Igα/Ig β以非共价键结合而成;BCR识别的抗原无须APC细胞进行加工处理。

(二)第一活化信号由Igα/Ig β传导入胞内

BCR识别抗原为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由Igα/Ig β 将信号向胞内传导; CD32对第一活化信号转导的负调节作用

(三)B细胞活化辅助受体的作用 增强B细胞对抗原的敏感性

(四)BCR交联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二、TH细胞对B细胞应答的辅助作用

TH细胞的激活初次免疫应答由DC或巨噬细胞负责摄取处理抗原;再次免疫应答由B细胞内吞抗原,将抗原加工处理成小肽片段,以MHC-II—Peptide形式提呈给TH细胞。

TH细胞提供B细胞第二活化信号 活化的T细胞表达CD40L与B细胞表面CD40分子结合产生第二活化信号。

三、B细胞的增殖、分化

1、抗原特异性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2、B细胞在生发中心的分化成熟

1)体细胞高频突变:每次分裂50%B细胞BCR突变

2)Ig亲和力成熟:抗体V区体细胞高频突变及阳性选择是抗体亲和力成熟的主要机制

3)抗原受体编辑:修正,清除自身反应性B细胞

4)抗体类别转换:可变区不变,重链类别发生改变

3、B细胞在生发中心的转归

1)浆细胞(PC):细胞停止分裂,可高效合成、分泌抗体

简述APC对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及提呈的过程。外源性抗原是指来自细胞外的抗原。当外源性抗原进入机体后,大部分抗原被抗原提呈细胞以吞噬、吞饮及受体介导的胞吞方式摄入至细胞浆中,被内体及溶酶体中的蛋白酶水解为能与MHC-II类分子结合的抗原肽片段。在内质网中新合成的MHC-II类分子与抗原肽结合,形成稳定的抗原肽-MHC II类分子复合物,然后转运至细胞膜表面,提呈给CD4+ T细胞。

试述T细胞发育过程中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的过程及其意义。

阳性选择是T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过程中经历的一个发育阶段。胸腺内CD4+、CD8+双阳性的T细胞与胸腺上皮细胞表达的自身肽-MHC-I或MHC-II类分子以适当亲和力结合。其中与MHC-I类分子结合的双阳性细胞CD8分子表达升高,而CD4分子表达下降;与MHC-II类分子结合的双阳性细胞CD4分子表达升高,而CD8分子表达下降,选择性发育分化为CD4+或CD8+的单阳性细胞。而未能与胸腺上皮细胞表达的自身肽-MHC-I或MHC-II类分子结合的或亲和力过高的双阳性的T细胞则发生凋亡。此过程称为阳性选择。阳性选择的结果,使双阳性T细胞发育为成熟单阳性T细胞时获得了MHC限制性。

在T细胞发育的阳性选择后,单阳性的T细胞与胸腺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表达的自身肽-MHC-I或MHC-II类分子发生高亲和力结合而被清除或不能活化。只有那些未能与胸腺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表达的自身肽-MHC-I或MHC-II类分子结合的T细胞才能发育分化为成熟的T细胞,此过程称为阴性选择。阴性选择清除了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是T细胞形成自身耐受的主要机制。简述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答:循环中可溶性抗原与相应IgG类抗体结合,可形成抗原一抗体复合物,即免疫复合物。免疫复合物形成的大小与抗原和抗体的比例有关:抗原与抗体比例适合时,可形成大分子免疫复合物,此种复合物易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抗原或抗体过剩时形成的小分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不易沉积,可通过肾小球滤出;二者均不能引起Ⅲ型超敏反应。只有当抗原(或抗体)量略多于抗体(或抗原)时形成的中分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才有可能随血液循环沉积在毛细血管基底膜上,并通过激活补体系统、中性粒细胞聚集活化、血小板活化聚集作用机制引起Ⅲ型超敏反应。

简述Th细胞的激活过程及其主要亚群Th1和Th2的生物学功能。

Th1细胞的主要效应功能是增强吞噬细胞介导的抗感染机制,特别是抗细胞内寄生菌感染。这些免疫功能与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有关。如,IFN-γ活化巨噬细胞,增强其杀伤已被吞噬的病原体的能力。IL-

2、IFN-γ和IL-12可增强NK细胞的杀伤能力。IL-2和IFN-γ共同刺激CTL的增生和分化。Th1细胞分泌的TNF既可诱导靶细胞凋亡,也可促进炎症反应。另外Th1细胞还参与迟发型超敏反应和某些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疾病。

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

4、IL-

5、IL-

6、IL-

9、IL-10及IL-13)可促进B细胞的增生、分化和抗体的生成,故Th2细胞的主要作用是增强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Th2细胞在变态反应及抗寄生虫感染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比较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的异同点。

试述T细胞在胸腺的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的主过程和意义。

阳性选择:在胸腺深皮质区,CD4+CD8+双阳性T细胞(DP)与胸腺皮质上皮细胞表面MHC分子发生有效结合时,就可被选择而继续发育分化为具有TCR 的CD4+ 或CD8+单阳性细胞(SP)。反之,则会发生细胞凋亡,此即为阳性选择过程。

通过阳性选择,CD4+ 或CD8+T细胞获得识别抗原肽-MHCⅡ类或Ⅰ类分子复合物的能力,即决定T细胞应答的MHC限制性。

阴性选择:单阳性细胞(SP)离开深皮质区迁移至胸腺皮髓质交界处,与该处的局部树突状细胞(DC)或巨噬细胞表面的自身肽-MHC分子复合物高亲和力结合,即被诱导凋亡或失能。反之,则继续分化、发育,成为仅能识别非己抗原的单阳性T细胞,此即为阴性选择过程。

通过阴性选择,使自身反应性T细胞被清除,此乃建立中枢性自身耐受的机制之一。

试述抗体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生物学功能。

基本结构: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借链间二硫键连接组成的也“Y”形四肽链结构。可分为可变区、恒定区、铰链区。主要生物学功能:

1、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

2、免疫调节。

3、超抗体活性,4激活补体。5.与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5.通过胎盘。

试述机体对外源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过程的异同点。

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有哪些?

1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包括化学性质、分子量大小、结构复杂性、分子构象等;

2、宿主方面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等,3、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试比较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的参与成分及简要发生机制。

I型超敏反应,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主要特征:出现快,消退也快;出现功能紊乱性疾病,IgE参与

II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毒型超敏反应,是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III型超敏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是由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和血小板、嗜碱性、嗜中性粒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Ⅳ型超敏反应,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发生较迟缓,一般在再次接触抗原后48~72小时发生

试述HIV致使机体CD4+T细胞数量减少的主要机制。

HIV通过损伤CD4+T细胞、使B细胞功能紊乱并缺乏T细胞辅助、使DC数量和功能下降、NK细胞和Mo/M功能下降而造成严重免疫缺陷。

a.CD4+T细胞:HIV直接杀伤靶细胞;HIV间接杀伤靶细胞;HIV诱导细胞凋亡。

b.B细胞:B细胞功能紊乱,抗体应答能力下降。c.巨噬细胞:抗原提呈能力下降。d.树突状细胞:数目减少,功能下降。

e.NK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能力下降,介导ADCC效能下降。

比较MHCⅠ类分子和Ⅱ分子的基本结构特征。MHC—I类分子的基本结构:完整的MHC—I类分子含有两条多肽链:一条是α链,又称重链,另一条称β链,又称β2微球蛋白。

组织分布:所有有核细胞表面

功能:识别和提呈内源性抗原肽,对CTL的识别起限制作用(I类分子将抗原肽提呈给CD8+T细胞)

MHC—Ⅱ类分子的基本结构:MHC—Ⅱ类分子是由两条非共价键相联的多肽链构成的:一条链长约230个氨基酸残基左右,另一条β链长度也在230个氨基酸残基左右。

组织分布:APC(DC,mø,B)、活化的T细胞

功能:识别和提呈外源性抗原肽,对Th的识别起限制作用(II类分子将抗原肽提呈给CD4+T细胞)

简述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系统攻击的主要机制。

(一)肿瘤细胞缺乏激发机体免疫系统所必需的成分,从而诱发免疫耐受:可溶性肿瘤抗原经抗原提呈细胞(APC)摄人后加工成短肽,然后经MHCⅡ类抗原提呈。肿瘤细胞表面的肿瘤抗原直接激活CD8+T细胞,必须将肿瘤抗原在细胞内加工为小肽后,然后经MHC I类分子提呈。

(1)肿瘤细胞抗原表达过少,抗原调变或免疫原性弱。

(2)MHC分子表达异常,降低或缺陷。

(3)肿瘤细胞表面“抗原覆盖”或被封闭。

(4)粘附分子及协同刺激分子的缺乏。

(二)免疫抑制作用:免疫抑制作用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直接侵犯免疫器官,或可释放免疫抑制因子或诱导体内抑制性细胞增多。(1)抑制性细胞的产生。

(2)淋巴因子产生异常(和IFN—γ和IL—2产生减少)与Th1/Th2漂移。(3)免疫抑制因子的产生: TDST、PEG2、TGF—β等免疫抑制物质;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

(4)各类效应细胞功能异常。

外周免疫器官不包括

A.胸腺 B.淋巴结 C.胃蛋白酶水解Ig后可得到的水解片段是

A.2个Fab 和1个 Fc C.2个Fab 和2个 Fc D.2

决定抗原与抗体反应特异性的是

A.载体 B.佐剂

受感染后机体最早产生的抗体类型是

A.IgA B.IgG

关于铰链区错误的描述是

A.位于CH1和CH2之间 B.C.易被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水解

在黏膜抗感染中起到重要作用的Ig是

A.IgA B.IgG C.IgM

可激活补体经典途径的分子是

A.IgG4与抗原的复合物

C.一个IgD与抗原的复合物 D.IgM

补体替代激活途径激活顺序是

A.C123456789 B.C1423456789 C.C124356789

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抗体类型是

A.IgA B.IgG

9.补体系统激活必须参加的成分是

A.C1s和C1r B.C4和C2 C.B脾脏 D.扁桃体 B.1个F(ab’)2 和pFc 条L链和2条H链

C.抗原表位 D.抗原的分子量 C.IgM D.IgE 含有丰富的脯氨酸,易伸展弯曲 D.五类Ig的铰链区均相同 D.SIgA B.一个IgG与抗原的复合物

与抗原的复合物

D.C356789 C.IgM D.IgE 因子和D因子

D.C3 C5~C9

既表达HLAⅠ类分子又表达HLAⅡ类分子的细胞是

A.胸腺上皮细胞 B.NK细胞

C.上皮细胞 D.胰岛β细胞

能活化初始T细胞的APC是

A.树突状细胞 B.巨噬细胞 C.B细胞 D.血管内皮细胞

T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是

A.CD5 B.CTLA-4 C.FcγRⅡ-B E.CD5

HLA复合体位于第()号染色体?

A.6 B.15 C.4 D.17

HLAⅠ类分子中与CD8结合的结构域是

A.α1 B.α2 C.α3

能特异性杀伤靶细胞的是

A.NK细胞 B.CTL C.Th1细胞 D.Th2

FasL的作用是

A.靶细胞致敏 B.裂解靶细胞膜 C.靶细胞凋亡

T细胞分化成熟场所是

A.骨髓 B.胸腺 C.脾 D.下列哪种细胞辅助B活化

A.Th1细胞 B.Th2细胞 C.TDTH细胞 D.CTL

Th1细胞通过哪种细胞因子抑制Th2细胞的功能

A.IL-4 B.TNF-α C.IFN-γ D.TGF-

T细胞表面与其活化相关的笫二信号分子是

A.CD28 B.CD40L C.B7 D.CD40

属Ⅰ型超敏反应疾病

A.血清病 B.血清过敏性休克 C.传染性变态反应 D.Ⅲ型超敏反应的始动因子是

A.补体 B.抗体 C.细胞因子 D.D.β2m 细胞 调理作用 淋巴结 β 新生儿溶血症 免疫复合物 D.转导B细胞活化第一信号的是

A.BCR B.Igα/Igβ C.CD21 D.CD19

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通过哪种机制被排除?

A.阳性选择 B.阴性选择 C.免疫无能 D.免疫忽视

与自身免疫无关的是

A.隐蔽抗原释放 B.自身抗原改变 C.分子模拟 D.C3b调理吞噬

与病毒诱发肿瘤抗原特点无关的是

A.同一病毒诱发不同类型肿瘤 B.表达相同抗原 C.抗原性强 D.特异性差

补体参与的超敏反应

A.Ⅰ型和Ⅱ型 B.Ⅱ型和Ⅲ型 C.Ⅲ型和Ⅳ型 D.Ⅰ型和Ⅲ型

机体产生抗核抗体多见于

A.多发性骨髓瘤 B.系统性红斑狼疮 C.重症肌无力 D.甲状腺肿大

不是直接识别引起的排斥反应特点的是

A.排斥反应强 B.急性排斥反应 C.CTL应答为主 D.对CSA不敏感

一般而言,免疫原性较强的是

A.多糖 B.核酸 C.类脂 D.蛋白质

胎儿宫内感染时脐带血中含量升高的是

A.IgA B.IgG C.IgM D.IgD

能通过胎盘的是

A.IgA B.IgG C.IgM D.IgD

Ig划分为五类的依据是

A.L链不同 B.H链不同 C.铰链区不同 D.V区不同

木瓜蛋白酶水解Ig后可得到的水解片段是 A.2个Fab 和1个 Fc B.1个 F(ab’)2 和pFc C.2个Fab 和2个 Fc D.2条L链和2条H链

MBL激活途径的激活物是

A.免疫复合物 B.脂多糖 C.聚合IgA D.甘露糖

血清中含量最高的是

A.IgA B.IgG C.IgM D.IgD

不表达HLA-Ⅰ类分子的细胞是

A.成熟红细胞 B.胰岛β细胞 C.直接参与溶菌作用的补体成分有

A.C1~C9 B.C3~C9 C.C5

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的共同末端通路是

A.识别阶段 B.活化阶段 不是APC的是

A.巨噬细胞 B.DC C.T

与提呈外源性抗原无关的是

A.MHCⅠ类分子 B.MHCⅡ类分子 C.Fc

通常不表达HLA-Ⅱ类分子的细胞是

A.B细胞

B.血管内皮细胞

与强直性脊柱炎密切相关的是

A.HLA-A5 B.HLA-B8 C

HLA-Ⅱ类分子()和CD4结合

A.α1 B.α2

人类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场所是

A.骨髓 B.胸腺 C.Th1、Th2细胞共有的标志物是

单核吞噬细胞 D.~C9 D.C3,C5 C.膜攻击阶段 D.细胞 D.BγR D.C3bR C.巨噬细胞 .HLA-B7 C.β1 脾 D.树突状细胞 ~9 调节阶段

细胞 D.树突状细胞D.HLA-B27 D.β2

淋巴结

A.CD4 B.CD8 C.CD16 D.CD5

关于再次免疫应答错误的叙述是

A.Ig类别转换 B.IgG维持时间短 C.高亲和性抗体 D.潜伏期短

与MHC限制性无关的是

A.B细胞与T细胞 B.CTL与癌细胞 C.NK细胞与癌细 D.DC与Th细胞

T细胞特有的膜标志是

A.CD3 B.TCR C.CD28 D.CD4

B细胞的分类依据是

A.CD1 B.CD3 C.CD5 D.CD7

最易诱导免疫耐受的抗原刺激途径是

A.腹腔注射 B.皮下注射 C.静脉注射 D.肌肉注射

抗体参与的超敏反应有

A.Ⅰ型 B.Ⅰ、Ⅱ型 C.Ⅰ、Ⅱ、Ⅲ型 D.Ⅰ、Ⅱ、Ⅲ、Ⅳ型

属Ⅰ型超敏反应的是

A.新生儿溶血症 Ⅱ型 B.血清过敏性休克 C.血清病 III型 D.SLE III型

关于Ⅳ型超敏反应正确的叙述是

A.中粒为主炎症 B.经血清Ig被动转移 C.补体参与炎症 D.单核细胞浸润炎症反应

HIV主要通过gp120识别T细胞的

A.CD2 B.CD3 C.CD4 D.CD5

SLE的自身抗原是

A.精子 B.乙酰碱受体 C.核成分 D.自身变性IgG

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是

A.重症肌无力 B.多发性硬化症 C.SLE D.弥漫性甲状腺肿

关于癌胚抗原正确的叙述是

A.只存在于某种肿瘤细胞表面 B.可作为肿瘤的特异性诊断标志 C.在所有的肿瘤中均可检测到 D.对宿主无免疫原性

6.《免疫调节》_教学设计 篇六

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2章第4节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第4节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

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揭示了机体内各个系统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说明了生命现象内在联系之间的普遍性。

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二)教学对象分析

免疫调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艾滋病、过敏反应以及免疫学的应用的相关知识,学生已经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有所了解。教师的任务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作科学的了解,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三)对教学目标的阐述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材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情况,把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通过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4)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5)培养从报刊杂志、互联网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图解、问题串、和讨论的方式学习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了解艾滋病发展的严峻形势,以及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2)了解艾滋病的病因和预防,认识到艾滋病患者是HIV的受害者,需要得到我们的关爱。

(3)倡导关爱健康、珍爱生命的生活理念。

(四)重、难点的分析与突破

据以上教材、教学目标的分析,确定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为本课的教学难点。落实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理解水平的内容,其中的“三道防线”的组成学生初中就已经涉及,所以学生通过自学就可以达到学习目的。本节的重点是第三道防线,即特异性免疫所起的作用。

学生预习,将“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人体的三道防线”放到预习展示中,将特异性免疫放到课内探究重点解决。

二、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

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是一种合作活动也是一种体验。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资料搜集法、成果展示法、合作学习法、赏识性评价等教学方法,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三、教具准备

幻灯片:学生搜集的资料汇总。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

本课的教学环节主要分以下几个部分

(一)导入新课

教师:年前学校流感肆虐,表格展示我班感冒情况:感冒人数占71%、未感冒人数占29%,感冒打针人数占35.5%、感冒未打针人数占35.5%,然后提出问题串:人为什么会感冒?感冒了打针打的是什么药?感冒未打针的为什么也会好?为什么有的人没有感冒?

由问题串导入新课

(二)预习展示

学生完成学案预习展示相关问题,并由展示同学进行展示

1、免疫系统的组成?

2、免疫系统的功能

3、人体的三道防线?

4、免疫学的相关应用?

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并完成练习题。

(三)探究学习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37页及图2—

15、2—16,归纳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完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图,然后完成相关思考:

1、连连看,免疫细胞的功能

2、浆细胞由什么细胞产生?从抗原刺激到产生浆细胞,一共有几条途径?

3、现有一幼鼠,先天无胸腺,此小鼠的丧失一切免疫能力,是吗? 学生首先阅读课本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完成学案相关问题。

合作探究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学案相关问题。(在此活动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各小组情况,确认差异,及时纠正错误,激励参与,注重过程评价。本活动意在训练学生归纳、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资源共享,欣赏他人,提高自己的意识。)展示点评 学生展示:

1、体液免疫过程

2、细胞免疫过程

3、免疫细胞的功能

4、浆细胞由什么细胞产生?从抗原刺激到产生浆细胞,一共有几条途径?

5、现有一幼鼠,先天无胸腺,此小鼠的丧失一切免疫能力,是吗? 教师进行精讲点评,并重点强调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变式练习1.B细胞和T细胞共有的特点是()A.产生抗体B.产生记忆细胞C.导致靶细胞裂解D.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2.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浆细胞 B.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病菌D.记忆细胞是由浆细胞分化产生的 小结

教师依据板书,对本堂课内容进行小结,当抗原入侵人体时,我们人体的免疫系统如何进行防卫功能?引导学生回答。

(四)课堂练习

学生进行练习,检测本堂课效果

(五)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并与前面所学知识相联系,完成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然后引出问题:动物是这样调节,植物呢?

设计感悟

7.自我调节学习与有效教学 篇七

一、自我调节学习的含义与评价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在短短的30年间进行了三次教育改革,每次改革都蕴含着对学习成绩影响因素的基本假设。虽然三次改革关注的学习成绩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但都强调学校和教师应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发挥主动的作用。80年代中期的研究发现,许多亚裔美国学生尽管家庭条件比较差,但能够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而一些家庭条件优越的美国学生的学习成绩则不尽如人意。这使得研究者开始关注学生自身因素对学习的影响,自我调节学习成为学习研究和教学改革的焦点。

平瑞克将自我调节学习定义为学习者主动设立学习目标,并对自己的认知、动机和行为进行监视、调节和控制的过程。根据这一定义,自我调节学习包括三个方面:(1)对认知的自我调节,表现为对认知活动的计划、监督和修正;(2)对动机的自我调节,表现为坚持完成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能够排除干扰、维持长时间的认知投入;(3)对行为的自我调节,表现为记忆、理解、组织等认知策略的运用。齐默尔曼在吸收班杜拉交互作用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我调节学习的三维模型,将自我调节学习分为对内部过程的自我调节、对行为的自我调节、对环境的调节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比较平瑞克和齐默尔曼的观点可以发现:(1)齐默尔曼提出的对内部过程的自我调节包括认知、元认知、自我效能感、情绪情感等方面,包含了平瑞克提出的对认知的自我调节和对动机的自我调节;(2)在行为的自我调节方面,齐默尔曼强调调节的过程,平瑞克则强调调节的结果(各种认知策略的运用);(3)齐默尔曼提到对环境的调节,而平瑞克没有提到这一方面。显然,平瑞克将自我调节学习限制在学习者自身的三个方面(认知、动机、行为),而齐默尔曼的三维模型不仅涉及学习者自身的内部心理过程和外部行为,而且涉及影响学习的环境因素。综合来看,自我调节学习可以分为对认知的自我调节、对动机的自我调节、对行为的自我调价、对环境的调节四个方面。

自我调节学习与学习策略密切相关。然而,对于学习策略的含义,却有不同的理解。一些学者把学习策略解释为用于提高学习效率,对信息进行编码、分析和提取的认知活动;一些学者把学习策略看成是学习的规则、能力或技能;还有一些学者将其解释为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制订的计划或方案。

本文将学习策略定义为“学习者在完成特定学习任务时,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学习行为、外部环境等进行计划、监视和调节的心理过程”。与稳定、标准而可靠的学习方法不同,学习策略既不是固定不变的、标准的行为模式,也不是一招制胜的学习秘籍;相反,它是形式多样,并且不能确保有效的“小窍门”。换句话说,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对影响学习的各种内、外部因素及学习过程本身进行计划、监视和调节的动态心理过程。

迈克卡等人根据加工的对象不同,将学习策略概括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其中,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特殊方法,如复述策略、组织策略等;元认知策略是对自己学习行为进行计划、监视和调节的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是针对与学习有关的各种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策略,包括努力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等。由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自我调节策略和学习策略都是对学习的影响因素及学习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对自身内部过程中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进行的自我调节对应于认知策略,对行为(认知策略的外在表现)的自我调节对应于元认知策略,对内部过程中情绪和动机的自我调节以及对环境的调节对应于资源管理策略。自我调节学习和学习策略的构成及相互关系可以用图1描述出来。

需要说明的是,对自我调节学习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作为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表现为自我调节学习能力;二是作为动态变化的学习过程,表现为一系列自我调节学习事件。本文主要关注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表现和培养。目前,国外使用最多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评价工具是学习动机与策略问卷。该问卷从动机和策略两个维度对自我学习能力进行测评。动机维度由内驱动机、外驱动机、任务价值三个价值量表和学习信念、自我效能、考试焦虑三个期待量表组成。学习策略包括认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其中,认知、元认知策略由复述、批判性思维、详细描述、元认知调节组成;资源管理策略由时间和学习环境、努力调节、同伴学习、求助行为组成。显然,这一量表对动机的评价是以齐默尔曼的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的;对学习策略的评价是以迈克卡等人的分类为基础的。

二、自我调节学习者的主要特点

齐默尔曼等认为,可以将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教给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学业成绩。为此,他们将自我调节学习的三个维度进一步细分为学习动机、认知策略、学习行为、学习时间、学习环境、资源人士六个维度,并从各个维度出发,分别描述具备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学生(称为自我调节学习者)的主要特点。

1.对学习动机的自我调节

学习动机主要针对“为什么学”这一问题。自我调节学习者善于运用目标设定、自我奖惩等方法调节自己的学习动机;通常能够为自己设定能够实现的、具体的和近期的学习目标,并且能根据学习表现对自己进行奖励或惩罚。在学习目标设定方面,德韦克等将人的成就目标分为两类:一类是追求提高自己能力的目标,称为“掌握取向的目标”,另一类是追求证实自己能力的目标,称为“成绩取向的目标”。大量研究证实,具有掌握取向目标的学生倾向于选择挑战性的任务,而具有成绩取向目标的学生喜欢选择能证实自己能力的任务。

2.对认知策略的自我调节

认知策略主要针对“如何学”这一问题。自我调节学习者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认知策略,并且善于选择和运用这些策略提高学习效率。丹瑟路将学习策略分为基础策略和支持策略两类。基础策略是指信息的获得、贮存、检索和应用等方面的策略,如复述、背诵、列提纲等;支持策略指帮助学习者维持适当的心理状态,以保证基础策略发挥作用的策略,如集中注意策略、情绪调节策略等。这里所说的认知策略,主要指针对信息加工的基础策略。

nlc202309021506

3.对学习行为的自我调节

学习行为主要针对“学得怎样”这一问题。自我调节学习者准确地知道自己的能力水平,面对特定学习任务时,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调节,达到较高的学习效率。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观察、判断、反思,能够对自己学习行为的结果进行预测,并对实际结果进行监测,当发现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之间存在差距时,会分析原因并做出调节。

4.对学习时间的自我调节

学习时间主要针对“什么时间学”这一问题。自我调节学习者善于对学习时间进行计划与管理。他们根据学习任务的难易对学习时间进行分配,为自己的学习制订进度表。他们也知道自己什么时间效率高(低),从而做到有效利用时间。

5.对学习环境的自我调节

学习环境主要针对“在哪里学”这一问题。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很少有机会自主选择学习环境。自我调节学习者意识到学习环境对学习效率的影响,能够选择适当的学习场所,并能有效利用学习场所中有助于学习的各种资源,避免可能干扰学习的事物。例如,他们经常主动地去可方便利用参考书的教室或图书馆学习;就算在家中学习时,也能有意识地远离容易引起分心的事物。

6.对资源人士的自我调节

资源人士主要针对“谁可以提供帮助”这一问题。所谓资源人士,是能够向其他人提供帮助的人士,包括同学、教师、家长等。自我调节学习者一般有较强的独立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但他们也明白自己的能力有限,因此在需要时就会主动向资源人士求助。此外,自我调节学习者能意识到有些人会妨碍或干扰他们的学习,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回避这些人。

大量研究表明,自我调节学习者善于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并与其学业成就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学习策略的运用依赖于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在特定情境下,个体对于自己能力的信念。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自我调节学习的重要因素。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倾向于设定比较高的目标,而且有比较高的目标觉察或投入。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多地运用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往往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活动和学习任务上去,自觉地克服不利因素对学习活动的影响等。

三、对有效教学的启发

早期的学习理论认为,目标是影响自我调节学习过程的重要因素。具体说,目标的设定将指引个体以后的意志控制及策略运用,并作为行为结果的评价标准。在行为层面上,学生在设立学习目标后,就会采取必要的行为实现目标,并获得预期的结果。

然而,一些自我调节学习的研究者认为,目标的设立并不保证预期结果的实现。因为个体设定了某个目标之后,可能会遇到许多心理意向或外部噪声的干扰,如果个体没有足够强的意志控制,就会放弃原来设定的目标。齐默尔曼指出,目标设定后,个体必须应用意志控制策略和认知策略保证目标的实现。

科尔诺将意志控制策略分为内隐控制策略与外显控制策略。前者包含认知控制、情绪控制和动机控制,后者包含情境控制和他人控制。这些意志控制策略主要用来保证学习中的意志意向不受其他竞争意向或分心物的干扰,确保预定结果的实现。因此,意志控制是目标和结果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具体说,在学习目标确定后,个体越善于运用意志控制策略,他的学习效率越高,学习成绩越好。

当然,目标的性质对学习结果的实现也非常重要。根据班杜拉的理论,建立近期的、容易实现的目标至关重要,如果目标遥远或十分笼统,会受到众多不确定因素和复杂情况的影响,因而不能指引个体的具体行为。此外,高难度的、具体的、挑战性的目标可以让个人依据困难程度来调整其努力程度,而模糊的目标使个体有许多不同的结果期望,无法激发个人最大的努力水平。

此外,目标、意志控制对学习结果的影响还与学习任务的特点有关。在简单的学习任务中,明确的、高难度的目标能激励个体付出更多的努力、在目标上坚持较长时间、引导个体对与目标有关的信息作进一步的处理,从而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在复杂度较高的学习任务中,仅仅有努力、坚持及引导三种意志控制策略还不足以使个体实现目标,需要生成和运用适当的认知策略才能产生较佳的学习成绩。

综上所述,学习目标、意志控制策略、认知策略作为自我调节学习的三个重要方面,是有效教学必须关注的内容。从自我调节学习的角度看,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做到三个方面:(1)鼓励学生确立高难度的、具体的、挑战性的目标,并为此付出努力;(2)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意志控制策略,保证学习中的意志意向不受其他竞争意向或分心物的干扰;(3)帮助学生掌握复述、背诵、划重点、列提纲等基础性的认知策略,并在较复杂的学习任务中灵活运用这些策略。

本期文章简要分析了自我调节学习的基本含义和主要表现,并对有效教学提出了三点建议。对于自我调节学习中学习目标、意志控制策略、认知策略三个方面与有效教学的关系,您有什么看法?本文对自我调节学习和学习策略的分析对你有什么启发呢?

8.生物《免疫调节》教案设计 篇八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A、免疫器官有五种,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这些可以借助于课本的图来帮助完成

B、免疫细胞

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C、免疫活性物质

让学生明确淋巴因子、溶菌酶、抗体的本质是什么?各自在免疫中的作用有什么?

二、免疫的三道防线

明确三道防线的内容

在处理这个知识点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确第一道防线其实就是与外界接触的皮肤黏膜及其附属物,第二道防线明确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然后判断课内探究案中的问题加以巩固练习(也可以顺便回忆哪些属于内环境)

前两道防线是人们生来就有的对大多数的病原体都发挥作用,而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因人而异

三、特异性免疫

在给学生将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可以运用恰切的比喻

当病原体成功突破前两道防线后,第三道防线中的特种部队就会发挥作用,有一支部队是T细胞作战部队 ,用的专门武器是效应T细胞,还有一支部队是B细胞作战部队,用的专门的武器是抗体,引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在这个知识点的处理过程中,要借助于课件展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同时要借助于课内探究案来完成在这片知识点中所要掌握的问题

9.情绪调节教学模式与焦虑调节 篇九

情绪调节教学模式与焦虑调节

情绪调节教学模式是一种充分人性化,以培养学生乐学好学为目的.的情感教学模式.焦虑作为该模式的四大情绪之一,在二语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英语课堂的焦虑调节角度对该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作 者:丁薇薇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1189刊 名: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OTAN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8(5)分类号:H3关键词:情绪调节教学模式 焦虑 焦虑调节

10.《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案设计 篇十

本节课从学生常见的或親身体验过的生活现象入手并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紧扣人与环境的关系,概述出反射和反射弧的有关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对神经调节的现象虽有一定的认识,但对神经调节是怎样进

行的知识却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实验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一、教学目标:

1.概述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理解反射的概念。

3.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4.举例说出反射包括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5.提出有关反应速度的问题,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

二、教学重点:

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三、教学难点:

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2.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四、教学方法:

实验法、阅读法、讨论法、比较法、谈话法、直观教具演示法

五、教 具:

CAI课件、多媒体电脑平台

六、课前准备:

提出探究问题并让学生制定探究计划。

七、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讨论---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八、本节课设计特点:

1、课堂气氛要活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参与本课堂,体现自我,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2、充分利用多媒体,增强直观性,提高学习效果。图片应具有现实意义,给学生直接强烈的感觉。

3、探究实验要充分发动学生去设计,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思维方法。提出假设→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分析结论

4、容量大,要求学生有深刻体会,并能体现在行动上。

九、教学过程:

(一)通过flash影片导入课题: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上这节新课程培训研讨课。学习之前,我们看一个关于三国时期曹操的故事。

(放映flash,结束)士兵们听到曹操说前方有梅林,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奇妙的变化?生:人的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板书课题: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二)通过游戏导入新课

接下来,我们来完成一个小游戏:“听口令,做相反的动作”,“听口令,说倒话”。这两个游戏是不是属于反射活动?生:是。

大家能不能举出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属于反射活动的例子?(学生举例,教师注意引导,点击课件出现反射的例子。)

大家注意观察,投影上出现的反射的例子有什么不同?举例说明。生:初生婴儿会吃奶等反射是先天性;谈虎色变等反射是后天性等)

我们将一种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称之为非条件反射;将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称之为条件反射。(教师板书:非条件反射____先天性,条件反射____后天性)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三)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怎样建立的呢?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87页内容,思考这个问题。(学生阅读思考后叙述)

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对狗建立条件反射进行了一个经典的实验,我们看一他的实验过程。(教师放映课件——条件反射的建立)

问题1:食物和铃声刺激引起的唾液分泌反射有什么不同?生:食物引起的是非条件反射;铃声引起的是条件反射。观察图1,狗吃食物分泌唾液属于非条件反射,引起非条件反射的刺激我们称为非条件刺激,那么食物就是非条件刺激;(板书:非条件刺激)观察图2,狗听到铃声不分泌唾液,铃声与狗分泌唾液无关,此时的铃声我们称之为无关刺激;(板书:无关刺激)观察图4,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属于条件反射,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我们称为条件刺激,那么这个铃声就是条件刺激;(板书:条件刺激)

问题2:观察图3,使狗建立“铃声—唾液分泌反射”的重要条件是什么?生:食物与铃声的多次结合)食物这个非条件刺激与铃声这个无关刺激多次结合,就使本来与分泌唾液无关的刺激—铃声,转变为引起分泌唾液的条件刺激。由此可以看出引起条件反射的条件刺激,都是由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多次结合转变而来的。(板书箭头)

井绳有没有可能成为条件刺激,从而引起条件反射?生: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那么,没有被蛇咬过的人,会不会看到井绳就害怕?

看第3个问题: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参与条件反射的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和参与非条件反射的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一样吗?

(板书: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大脑皮层,低级的神经活动、高级的神经活动;)

继续放映课件展示4、5、6题,(适时板书:永久固定的、可建立也可消失、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用非条件刺激不断的强化)

由以上我们可以得出:区别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要看参与完成这一

反射神经中枢有没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下面大家来辨别一下,人在吃梅、看梅、谈梅时都分泌唾液,这些活动有什么区别?(过渡到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

(四)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

(教师放映课件——人吃梅、看梅、谈梅的flash动画),人在吃梅、看梅、谈梅时都分泌唾液,这些活动有什么区别?生:吃梅分泌唾液属于非条件反射,看梅、谈梅分泌唾液属于条件刺激

(教师放映课件——狗吃骨头、看骨头、谈骨头的flash动画),哪一个过程是虚构的?为什么?生:狗谈骨头分泌唾液,狗的大脑皮层中没有语言中枢。

(教师展示课件)人建立条件反射与动物建立条件反射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教师此时展示人看梅时分泌唾液,狗看骨头时分泌唾液),生:相同点:人和动物都能对具体的信号的刺激,发生反应建立条件反射

(教师继续展示人谈梅时分泌唾液,狗谈骨头时分泌唾液,)生:不同点:人能对具体信号抽象出来的语言和文字发生反应建立条件反射,与人特有的语言中枢有关。动物没有语言中枢,无法对语言文字发生反应建立条件反射。

大家还能不能举出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的例子?生:谈虎色变、望梅止渴、画饼充饥、口若悬河、下笔如有神、阅读课文、朗诵诗文、画画、写字等等。

由此我们得出:区别人建立的条件反射是不是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要看完成这一反射神经中枢有没有语言中枢的参与。

我们学习了条件反射的建立,大家能不能把我们学习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过渡到我有妙招)。

(五)知识拓展:

(放映课件—我有妙招)学生讨论交流:早晨喂鸡前吹哨,多次结合,中午一吹哨,鸡就会回来吃食

十、板书设计:

1、反射的概念: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2、反射的分类: 非条件反射(简单反射) 条件反射(复杂反射)

3、反射弧的结构:

11.激素调节的教学设计 篇十一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集中介绍了无脊椎动物激素的类型及其调节的机理,重点介绍了人和高等动物的内分泌器官以及激素种类和功能。昆虫三种内激素之间的关系是这部分内容的难点,而准确掌握各种激素的分泌部位和作用部位以及各激素的生理效应是全面理解激素的作用特点、激素作用的基本特征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无脊椎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激素;识记高等动物体内主要激素的种类及其生理作用。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深化学生对有关研究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生命形式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最高级形式,生命活动变化的本身就是物理、化学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学科间综合的观念。

3、态度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了解自己、关注自身健康与行为的习惯,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自我意识。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讨论:

(1)一只蜜蜂能在发现蜜源后飞回蜂巢,带领蜂群去采蜜,而不会迷路,为什么呢?(2)昆虫的生长发育是受什么调节的呢?

体内的某些细胞产生的特殊化学物质对人体和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叫做化学调节。在化学调节中,最重要的化学调节物质是激素。

2、新授课

昆虫激素:由昆虫内分泌器官或某些细胞分泌到体液中或体外,对其他器官或同种其他个体具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1)外激素 由外分泌腺分泌,在体外传递,对同种的其他个体发生影响的激素。

1904年,法国著名科学家法布尔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一所被丛林包围的屋子里,他把一个雌蛾扣在一个纱罩里,尽管风雨交加,还是有40多只雄蛾穿过风雨赶来交尾;第二天,法布尔在雌蛾周围撒满樟脑丸和汽油,但一点也不影响雄蛾找雌蛾,可见性外激素的挥发性有多大、昆虫感受外激素的能力有多强!类型:

a、性外激素: 引诱同种异性昆虫飞来与之交配。b、警戒外激素:遇到危险向同伴报警 c、结集外激素:使许多同种个体集合在一起 d、踪迹外激素:标示行踪足迹(2)内激素

概念: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只在体内传递、对自身的活动起调节作用的激素。种类:昆虫的生长发育是由脑激素、蜕皮素和保幼激素三种激素共同来调节的。

人和高等动物的内激素

(1)性 激 素 类型: 雄激素:由睾丸分泌,刺激机体出现雄性第二性征,如骨骼发达、肌肉发达、长胡须、喉结突出、声调变低,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促进睾丸生成精子,使蛋白质合成加快,增加钙和磷在骨中的沉积。

雌激素:由卵巢分泌,刺激机体出现雌性第二性特征,如女性骨盆下口宽大、乳房发育、皮下脂肪丰厚、说话声调尖细,促进女性生殖器官的发育,特别能使女性子宫黏膜增生长厚,与月经的形成有重要关系。

孕激素:由卵巢分泌,主要作用是保证妊娠的安全进行。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使女性子宫黏膜进一步增生、子宫腺体分泌,使子宫黏膜适宜于受精卵的种植;刺激乳腺腺泡的生长发育,为分泌乳汁做好准备。(2)生长激素

分泌腺体:垂体

功能: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失常引起的病症 幼年缺少:侏儒症

幼年过多:巨人症 成人过多:肢端肥大症

(3)促激素 分泌腺体:垂体

类型:促性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作用:既能促进与其相关腺体的正常发育,又能促进相关腺体激素的合成和分泌(4)甲状腺激素 分泌腺体:甲状腺

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加快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促进生长发育,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四、课堂小结

上一篇:数计学院辩论赛策划书下一篇:致高三儿子成人礼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