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乡村环境作文

2024-11-09

美丽的乡村环境作文(精选7篇)

1.美丽的乡村环境作文 篇一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打造生态宜居环境两篇

篇一

围绕“一中心、两试点、三条线”,坚持“四个到位”,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环境整洁、设施完善的美丽乡村,实现环境美好、生态优良的宜居环境。

一、依据现有特色科学规划美丽乡村。

坚持规划先行,按照一村一景、一户一策原则,依据村庄现有布局和特色,科学谋划。以青龙岗村为例,根据村庄现有“一村一园和一路,两水围绕五条街”的特色布局,规划“一心一带压三轴,五区遍布多节点”空间结构。依据村民现有风貌进行规划改造提升,打造“L”型、“一”字形、“围合式”等院落,实现美观与实用的融合。

二、依托已有基础探索新型发展模式。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统筹产业规划和发展,依托产业基础,形成一村一品,探索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不断夯实产业发展之基。一是依托青龙岗木制品加工园区,充分发挥木材加工产业优势,推进村产业整体发展。二是完善村庄基础配套设施,做好产业的支撑。将村庄污水管网同园区污水管网统筹规划施工,实现生产生活双服务。三是进行村庄环境整治,延伸村庄发展脉络,打造宜居环境,并同步推进企业“三化”提升。

三、结合多种举措打开乡村建设新局面。

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同宅基地改革相结合,以宅基地改革为突破口,整治空心院、空闲地,利用收回的空心院、空闲地打造微地形。另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同乡风文明建设相结合,积极开展“三捐”活动,利用活动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目前,村已收回征收半亩以上宅基地42家,腾挪土地21.6亩。筹集三捐资金14.5万余。已拆除门楼、破旧房屋256间,拓宽主次干道22条共8600米。在青龙岗木制品工业园区已加铺柏油路面5000平方米,改造外立面1.8万平方米,厂区外建设生态停车场1.2万平方米,并新种乔木、灌木及草坪等绿植,园区生态环境极大改善。

篇二

绿水青山不仅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而且也是自然资本。我镇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目标,推动生态与农业、工业、文旅、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稳妥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构建保障群众稳定收益的长效机制。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让环境成为未来生态经济增长的资源。生态与经济共赢,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干驿绿色画卷正徐徐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一、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提升精品指数

我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镇域乡村建设规划、中心村布点规划;科学编制了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乡村自然肌理,因地制宜,突出村庄特色,打造出了一批个性彰显、特色各异、宜居宜业宜游的精品美丽乡村。

二、以植绿见绿为平台,提升绿色指数

xx镇历史悠久,地处平原,土地肥沃,沟渠纵横,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加快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我镇坚持规划引领,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着力打造特色村,推进美丽乡村的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设,同时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将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建设环境优美、乡风文明、村民安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是加强领导,认真规划。

为保证植树绿化工作顺利进行,xx镇建立起“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村分头实施”的工作格局,多次深入到各村田间地头,实地考察,对植树造林工作进行了详细规划。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实地规划晴滩、八团、蒋三台等村村庄绿化;其次因地制宜确定植树任务,加大各村荒沟、荒坑的植树绿化工作,确保植树造林工作圆满完成。

二是突出重点、应绿尽绿。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按照标准和要求开展植树造林,做到应绿尽绿。大力开展“绿满干驿行动”,全年植树造林1114亩,栽植景观树80000余株,栽植果树500余株,确保植树造林工作高质量、高标准完成。

三是加强管护、保证质量。

认真把好“管理关”,严格落实管护责任,切实做好栽植苗木的后期管护工作,组织护林员从树苗筛选、树坑规格、树干涮白、树木浇水等一系列环节抓起,把好“树苗关”、“栽植关”、“管理关”,与林业部门加强衔接,加强技术指导,保证成活率,努力实现栽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

四是广泛宣传、积极发动。

在做好任务分配、扎实推进植树造林进度的同时,注重宣传发动工作,多渠道宣传植树护林的重要性,充分调动群众力量,干群携手植绿美化家园,营造“镇村联动、全民参与”,“人人都植树,村村都造林”的氛围。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经济林及林下种植、养殖,绿化、美化生态环境;大力鼓励、支持村民建设“小五园”,在房前屋后的空白地种植蔬菜、果树、花草等,植绿见绿,见缝插绿,提升乡村绿化覆盖率,让乡村真正绿起来、美起来。

三、以乡村建设为支撑,提升富民指数

一是组建工作专班,推进项目落地建设。

全年签约并建设项目3个、投产项目2个。盘活干驿天东工业园存量厂房和土地,湖北天顺干驿风电项目进展顺利,光伏项目积极推进。

二是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完善城镇服务功能。

投资40万元消灭镇区泥巴路、投资15万元完成农民街和白马路的路灯延伸、投资18万元完成中转站扩建工程和相关配套设施、投资377万元完成五处空闲地绿化及老风景河拆迁、排水、绿化等工程。三是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新建全民健身中心、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活动广场1600㎡,安装体育器材18台套,为居民提供了一个高标准的休闲运动场所。美化村级道路25.2公里。全年共疏浚渠道15条,总长度达45.256公里,完成市布小农水建设任务的150%。刷新房屋立面300余户,绘制文化墙近5000平方米,改造小三园500余户。同时积极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着力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品位,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

四、以环境整治为载体,提升健康指数

xx镇按照市委市政府美丽乡村建设“十宜十不宜”要求,明确了美丽乡村建设方向,3个整治村、2个示范村。结合自身实际,组织工作专班赴多地参观学习,大力开展环境整治。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

由镇党政一把手牵头成立领导小组,对镇环境治理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并调整精干力量,全力以赴持续开展环境整治工作。

二是广泛宣传发动。

要求镇村干部全员上阵,党员干部先行一步,带头干、亲自干、主动干,以点带面,率先垂范,发挥积极的示范带头作用。同时,号召全民参与整治活动,强化宣传,统一思想,增进共识,广泛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形成了全员出动、合力攻坚治理环境的浓厚氛围。

三是综合治理,消除死角。

以清理生活垃圾、整治杂物乱堆乱放为重点工作,把房前屋后、沟渠全部、村里村外和河道沿岸等纳入管理范围,对积存垃圾进行及时集中清运,着力清理村内、村外的柴草堆、垃圾堆,清除河道、沟塘内积聚的垃圾渣土,彻底清除卫生死角,确保垃圾有处放,清理及时。

2020年共拆除老旧废弃房屋140栋,拆除旱厕300余座,安装路灯200余盏,清理房前屋后积存垃圾、杂草杂物200余吨,启动建设桥梁2座,新建及改造、加宽道路20.2公里,建设村级小游园9座。顺利通过省级卫生乡镇复核,镇区环境得到提升,城乡垃圾统筹治理深入推进,积极开展“十户联创”,提升村民环境卫生意识。配备村级保洁员106名,合理分配保洁区域,扎实开展积存垃圾治理。厕所革命进展顺利,已完成农村改厕6767户,新建农村公厕21座,实现23个村(居)公厕全覆盖。不断改善镇村居民环境,提升群众居民的生活品质。

五、以文化传承为导向,提升文明指数

干驿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化之乡”。勤劳、勇敢、智慧的干驿人民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具有深厚底蕴、绵延千年史册的历史文化。如何适应时代,开辟新途径,切实加强文化建设,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干驿的发展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社会事业的发展不仅要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社会主义文化。

一是以建设镇文化中心、文化广场为重点,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先后投入700多万元,建成集文化传播、图书阅览、教育培训、健身娱乐多功能、多用途于一体的干驿全民健身文化服务中心,为居民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便利,极大提升了文化服务的能力,激发了群众开展健康文化活动的热情。

二是以村级文化活动中心为载体,带动农村文化发展一盘棋。

按照“一村一舞台、一村一图书室、一村一文化广场、一村一广场舞队”的基本要求,推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组织农民和居民开展多姿多彩的健身娱乐活动。通过“一盘棋”的带动,既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又提高了群众文化素质。

三是以建设文化美食名镇为重点,激发餐饮文化促消费。

我们通过“小龙虾美食文化节”活动,评选“干驿蒸菜名馆”12家,授“干驿锅盔”名点6处,在各个媒体上广泛宣传,极大的提升了干驿美食知名度,推动了干驿餐饮业的发展,促进了消费水平的提升。

四是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接点,奏响乡贤文化大合唱。

我们在建立“干驿乡贤文化馆”的基础上,通过建“状元桥”、铺“天官路”、立“尚书楼”等形式,弘扬干驿深厚底蕴的历史文化。并以周天官为例,推进励志文化;以鲁祭酒为例,宣示廉政文化;以陈尚书为例,激励爱国文化;以李天禧为例传播美食文化。规划松石湖文化创意工程、陆羽东冈草堂、茶文化纪念馆,推动书法之乡、民间文艺创作等。2020年干驿李长茂香醋酿造技艺入选第六批省级“非遗”名录,湖北经视录制干驿米醋制作过程,并进行专题报道,为擦亮干驿文化古镇名片,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展示平台。

2.美丽的乡村环境作文 篇二

西部地区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农村是西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而作为新农村建设升级版的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西部小康目标的主要任务。目前西部美丽乡村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严重脱节。因此,谋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推进,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内涵,也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然选择。

环境经济的协同推进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美丽乡村建设中环境经济协同推进将为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协调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由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不可能均衡推进,必须选择好重点领域,实施重点突破,其中重点地区和关键产业应当成为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同的战略重心。

2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推进的基本涵义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西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但目前西部美丽乡村建设中面临的一大挑战便是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恶化已成为美丽乡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1]。如何结合各地区实际,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协同, 是西部美丽乡村建设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西部地区美丽乡村建设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推进( 简称“环境经济协同推进”) ,主要是指在科学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规律性关系的基础上[2],从经济、技术、政策、文化等各个方面创造系统性的条件,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建立健全稳定的正向相互作用机制,使经济发展既不损害环境,又能持续增加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 使环境保护既不增加经济发展的阻力,又能有效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有利于农村各类产业生产出不断增多的优质环境产品、绿色工农业产品和服务产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推进要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为基本目标,以解决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经济发展缓慢和环境质量下降等突出问题为切入点,注重改善民生,逐步形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互促共赢的良性循环模式。美丽乡村建设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3],其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有机统一。

3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推进的重点地区

3. 1重点生态区

重点生态区是指需要通过实施重大生态工程来治理生态环境、恢复生态平衡或保护生态状况的地区。 这类地区生态系统脆弱、生态功能重要,是中央和地方集中投资建设生态工程以解决整体性生态问题的地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结合各地实际,总结已有的生态工程、生态县市、生态省建设的经验[4],实行继续采用适用、系统的工程技术措施与组织关键性、成套性技术和生态工程设计等方面的重大创新相结合的模式, 将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恢复、改善、重建纳入到“人工—自然系统工程”的设计、建设、运行之中,显著提高各类生态工程的技术—功能水平,以生态工程建设带动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提高的协同推进。

建设产业主导型生态工程: 根据各地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劣势条件和生态环境特点,确定以某一种或某一类产业为主导的生态系统发展目标,设计产业发展与生态系统良性运行相互协调的系统结构—功能模式和维持、提高系统良性运行水平的技术组装模式,通过调控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状况与技术组装模式, 保持系统按既定目标运行,将产业发展与一定范围的环境保护纳入到人工设计和维持的生态系统之中,使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结合处于人工调控之中。 产业主导型生态工程的基本类型大致包括种植业主导型、林业主导型、养殖业主导型、农林牧渔业复合主导型等,每一基本类型又可细分为具体的类型。各类产业主导型生态工程的范围和规模从小到如田间种植业生态工程,大到县、市、流域等区域范围的人工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范围和规模层次。

建设环境治理主导型生态工程: 在生态环境恶化或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设计、建设在以治理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的同时兼顾产业发展的生态工程,其主要类型如污染治理主导型、水土保持主导型、草原保护主导型、沙化治理主导型、退耕还林还草主导型、自然保护区主导型、特殊自然资源保护主导型等。2013年,国务院批复了《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实验区总体方案》,启动实施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建立河西走廊国家级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开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等一系列生态工程,以发挥甘肃作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的功能。在西部地区,与此类似的生态工程较多,西部各省市区应当结合本地区实际,规划和实施与之类似的地方性生态工程项目,加快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改善的步伐,使各类环境治理工程与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形成紧密结合和整体配套的关系。

建设综合性区域生态工程: 根据区域生态环境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和需要,设计和建设以全面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目的的大中小型综合性区域生态工程,如庭院、村、乡镇、县市域、 省市域综合生态工程,流域、沙化区、城乡一体化地区生态工程,自然保护区、限制开发区综合生态工程等。 在西部地区美丽乡村建设中,将农村各类产业发展与省市、县市、乡镇等区域生态工程建设紧密结合,是传统农村经济向绿色化、现代化美丽乡村经济转型的主要战略途径,对落实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3. 2农村贫困区

农村贫困区是环境经济协同推进的难点。西部农村贫困人口分布点多面广,在贫困区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同,就是要探索与完善既减轻生态环境压力,又促进经济较快发展的新模式,把扶贫与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产生“一举三得”的良好效果。

通过生态移民搬迁,减轻环境压力: 在进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测评和预测的基础上,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确定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区域的适宜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对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超过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地区,通过生态移民、教育移民、劳务移民等多种移民工程,向环境承载能力大的农区和城镇转移一部分人口,减轻人口、产业对环境的压力。移民搬迁在西部许多地区已实行多年,如20世纪80—90年代甘肃省定西、河西地区和宁夏西海固地区的“吊庄移民”, 四川藏区“人草畜”三配套移民搬迁和游牧民定居工程等,均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进入21世纪以来,西部农村的生态移民搬迁,在减轻人口和经济规模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协同发展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其中的成功经验应当加以推广。如 “人草畜”三配套工程,可在西藏、滇川甘青四省藏区与新疆牧区进行推广。

通过特色资源、特色产业开发促进协同发展: 开发特色资源和特色产业是西部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的基本途径,也是环境经济协同推进的有效方式。在此特色资源和特色产业开发的“特色”涵义既包括资源和产业的特殊经济优势,也包括资源和产业无污染或少污染环境,对造成的污染能有效治理的生态优势。那些只有经济意义而缺乏环境效益的特色资源和产业, 不包括在此开发之列。特色资源和特色产业开发的类型大致包括: 培育以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行“龙头企业+ 合作社+ 基地+ 农民”的模式,形成龙头企业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企业利益、农民利益与生态效益的关联机制; 构建金融支持体系,加大信贷资金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能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并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农牧产品加工、旅游、矿产开发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把有助于直接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的种养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投资重点,构建相应的产业体系[5],对产业体系进行绿色化设计或改造; 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清洁化生产过程、循环式产业链条、全程化环境管理、 严格达标的末端治理等环节,设计、组装成整体衔接、 配套的系统工程,有效提高产业和产业链的经济—生态效益,确保特色资源、产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始终处于协同发展轨道。

3. 3农村环境问题突出的地区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既有老的环境问题,也有因美丽乡村建设出现的新问题。环境经济协同推进的前提是既解决好已有的环境问题,又要积极防治新的环境问题,因此农村环境问题突出地区的协同原则就是要做到“加快偿还老账、不欠或少欠新帐”。

分类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为农业和农村的非点源污染或面源污染,具有不同于城市和工业的点源污染的特殊性。 解决这些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和整体模式必须遵循经济、高效、节能、简便的原则,针对农村不同污染源和不同污染物的特点,做到因地制宜、分类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方案; 要适应农村环境保护技术进步的趋势和环境保护的地区特点和时限要求,研发和推广先进、适用的环保技术和与环保密切相关的产业技术,形成各地区有效治理环境污染、高效发展农村产业的技术组装模式和生态经济模式,依靠多种类型的技术—经济模式解决千差万别的环保难题。

分区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西南片区主要解决以下关键问题: 1适当集中村庄布局,科学规划农村空间功能,通过政府投资和吸引社会投资相结合的办法, 完善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2针对矿产污染较严重的现实,一方面通过生态修复、土地复耕等措施解决历史遗留的采矿污染问题; 另一方面努力建设绿色矿山,引导矿山企业走清洁生产的道路。3川渝地区应重点解决畜禽养殖污染问题,通过发展生态型养殖小区,实现产量规模化、布局科学化、工艺清洁化和排放达标化; 西北片区以加强内陆河、黄河、长江流域和各类小流域的综合治理为重点,有效防治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同时积极防治矿产资源开采和农畜产品加工造成的环境污染; 农区要通过新村建设等措施促进人口分布适当集聚,集中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牧区要推进游牧民定居和生态移民,发展生态型畜禽养殖业,改变人畜混居习惯,改善人居环境和养殖设施。在西部美丽乡村建设中,更要积极防治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新老环境问题[6]。

4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推进的关键产业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依托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在环境经济相互协同中,农村的各类产业发挥着承载协同关系和提升协同水平的基础作用。

4. 1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推进

在西部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林、牧、渔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推进的基本途径在于实现这些产业的现代化。即以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转变为主旋律,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行以技术进步为主要保证条件的生态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模式。

种植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结合: 大力发展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和对农业生产技术体系进行生态优化导向为保证的现代化种植业。从研发和推广加快种植业科技进步和种植业技术的生态优化,全面提高种植业现代化水平。西部各地经过长期探索,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生态型、环境友好型种植业发展模式,继续创新和完善这些模式将使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达到更高的水平。如陕西实施以治沟造地为主的小流域治理工程,发挥机械化治沟造地的优势,实现退耕还林、耕地增加、拦洪蓄水、泥不出沟等多重目标[7]。甘肃多年探索和应用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使天然降水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单产提高了30% 以上; 内蒙古以封沙育草、植树造林、恢复植被为突破口,实行乡、 村、户三级治理开发的防治荒漠化模式,有效控制了土地沙漠化; 新疆利用光热条件实行多熟立体种植模式, 培肥了地力,改良了农田生态系统; 四川创造了秸秆综合利用的成功模式等[8]。这些模式有进一步完善、提高和推广的巨大潜力。

畜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结合: 农村畜禽养殖场要适当集中分布,形成设施齐全的专业化养殖小区,集中采用和推广先进、高效、有效治理污染的养殖技术。 养殖场和养殖区要建设标准化的污染物处理设施,将畜禽养殖的污染物转变为沼气、沼渣等能源、肥料产品,实现生产经营绿色化和清洁化。实现从粗放型放牧、游牧的生产经营方式向现代科技推动的生态型、质量效益型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根据各类牧区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按照草原承包、基本草原划定、草原功能区划的政策和制度要求,分类实行生态保护和以禁牧为主、保护和利用并重、全面推行休牧和划区轮牧,恢复和保护受损草地,建立高效人工草地,实现草畜平衡。

林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结合: 通过建设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将产业发展与保护天然林、扩大天然林覆盖范围、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结合起来; 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荒山荒地造林,营造用材林、生态林等各种人工林,发展木材及其他原料林产业,使产业发展与增加森林覆盖面积和改变土地沙化、植被稀疏、水土流失达到良好的状况;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扩大果园、 竹木、花卉苗木等经济林种植面积,使发展经济林业与增加森林覆盖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优化和美化环境实现良好结合。

发展农村水利产业: 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农村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是干旱缺水,而发展农村水利产业可起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互结合的良好效果。主要途径包括: 建设大中小型水利工程,实现跨流域、跨地区引水,优先解决干旱地区、沙漠地区缺水问题; 继续实施集雨水利工程,蓄积、保留天然降水,力求使干旱地区的绝大部分天然降水得到有效利用,使大部分天然降水补充到地下,恢复或提高地下水位; 发展节水灌溉等节水农业,节约利用水资源; 发展水资源管理和水利服务业,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建设农林牧渔各业协调发展的生态型农业体系: 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推进的根本途径在于农业的生态化转变。农林牧渔各业都要向现代化和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转变,使产业发展产生的废弃物在多元、多层的循环中实现无害化和充分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产业综合生产能力; 实现种植业与畜牧业协同发展、农林结合发展、 农牧林渔业循环式融合发展; 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示范和推广生态农业的生产技术和运行模式,逐步实现整村、整乡( 镇) 、整县( 市) 和小流域等区域性农业生产经营的生态化。

4. 2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

农村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主要结合点在于传统工业向现代循环式工业转变。从布局调整、环境准入、 技术革新和污染治理等重点领域入手,推动传统工业向循环式工业转变。

加快传统工业行业的低碳化、清洁化改造: 村镇不能无选择地承接工业项目转移,所有工业项目必须达到节能减排标准才能进入园区。控制矿产、冶金等重点行业的污染排放总量和强度,制定相应的指标和按期实现减排、零排放和节能的进程表,按期淘汰落后的产能、工艺、设备、产品,推广高效、低耗、低排放生产技术,加快传统工业行业向环境友好型行业的转化。工业企业和村镇行政管理机构各自必须承担相应的项目环境责任,村、镇、县市管理机构要实行鼓励和奖励企业进行污染控制与治理的政策和制度,并以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和帮助企业增加环境保护投入,严格履行对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职责。

建设农村工业循环经济体系: 村镇工业企业和生产机构一般集中在工业园区,因此工业园区要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便于集中控制,并逐步向生态型的循环工业园区过渡。用生态型的产业链组织园区的产业关联,在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形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不断减少的良性循环。不能进行资源化利用的工业废弃物,应建立相应的处理设施,进行集中的无害化处理,提高专业化废物处理的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按照生态型产业链特征设计和调整园区产业构成,对生态功能较差的园区进行循环化改造和再改造,逐步形成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园区与园区之间循环利用的网络。

4. 3服务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

扩大服务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 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运输、商贸、餐饮、金融、保险、旅游、信息、 科技推广、培训等各种服务业的创业和就业,改变富余劳动力向过度垦殖、过度放牧方向转移的趋势。调整服务业结构,增强服务业对第一、二产业的支持和配套能力,强化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的关联程度。发展绿色服务业,提倡和鼓励农村商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 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实行节能、节水、节地和少污染甚至零污染的绿色经营方式。

发展农村环境保护服务业: 按照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要求,建立专业化的环境服务企业及中介组织,承担农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环境调查和环境监督监测等职能和业务。已形成的环境管理服务机构要实行企业化经营,除政府工作人员外,各类环保社会组织和人员按照市场化机制开展农村环保服务。政府应当成为环境服务业的主要买单人,根据环境保护的需要逐年增加环境保护专项基金的投入。

总之,在区域和产业两大重点领域,在环境经济协同推进的基础上,把发展各类生态型农村城镇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逐步形成生态型城镇网络体系[9]。按照协同目标对村镇建设进行科学规划,适当集中村庄布局,推进空心化整治,重构农村的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生产空间,拓展乡村聚落的综合功能,提高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化程度[10],集中配套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美丽乡村建设要以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为基本政策导向,在设计规划中充分考虑到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要求,科学配置生产要素,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11]。以重点领域的突破带动环境经济协同战略的深入实施,较快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环境恶化的现状, 实现环境经济协同推进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花明,陈润羊,华启和.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的挑战与对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4∶6-9.

[2]左玉辉.环境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3]于法稳,李萍.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江西社会科学,2014,(9)∶222-227.

[4]云正明,刘金铜.生态工程[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8∶82-88.

[5]赵曦.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模式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27-328.

[6]陈润羊.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研究——基于SWOT模型的视角[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3)∶83-88.

[7]佘惠敏.治沟造地:“山沟沟”将成“粮食囤”[N].经济日报,2012-11-22(9).

[8]陈建华,魏百刚,苏大学.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对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92-99,102-106.

[9]董锁成,王海英.西部生态经济发展模式[J].中国软科学,2003,(10)∶118.

[10]刘彦随,楼花楼,陈玉福,等.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82-183.

3.美丽的乡村环境作文 篇三

目前,甘肃省积极实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行动计划。到2020年60%以上的村庄实现环境整洁,建成1000个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的总体目标。

垃圾靠风刮 污水靠蒸发

春节期间,随着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过年,寂静的村庄又变得热闹起来,同时也进入了生活垃圾产出的高峰期。在一些村庄,鞭炮碎屑、饮料瓶、废旧电池、塑料袋、一次性餐具等塑料制品被随意丢弃,“垃圾围村”问题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

一位农民说,倒退二三十年,农村是很少有垃圾的。那个时候没有塑料袋,也没有农膜,主要是动物和人的排泄物,但也被收集起来作为肥料。

如今,走进一些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村,街头巷尾和田间地头随处都可以看见废弃塑料农膜、农药瓶、饮料瓶、杂草秸秆、包装物、废弃建材、医疗垃圾……路边、河边、村边、田边、塘边、屋边“六边”成为垃圾主要倾倒地点。晴天气味难闻,刮风天塑料袋满天飞,一遇到雨天,洪水直接把垃圾冲到了农民饮水的山泉附近,有的渗进了泉水里,直接影响着村里人畜饮水安全。

农工党甘肃省委曾在一份调研中指出,目前农村垃圾排放量日渐增多,成分日益复杂,加之城市大量未经处理的垃圾被清运或转移至农村地区,或者转至城乡接合部仅作简单的填埋、焚烧甚至堆放,导致农村的环境保护压力越来越大。

农工党甘肃省委通过调研发现,甘肃省农村地区的垃圾排放量与全国人均排放量基本相当。每人每天产生的垃圾量为0.86公斤,每年仅生活垃圾的排放量就逼近3亿吨,约为城市垃圾排放量的70%~80%,且垃圾排放速度正在以8%~10%的速度快速增长。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已成为部分农村生活环境的写照。

环境整治让垃圾消失

每天早上7时多,皋兰县石洞镇中堡村一社的杨仙崇就开着垃圾清运车出门了。村民纷纷把家里的生活垃圾提出来,放在垃圾车上。

“原来家里的垃圾出门就乱倒,现在村里有了专门的清洁工负责垃圾清运,村庄街道也变得干净整洁了。”中堡村村民说。

从2013年开始,兰州市在全市农村组织实施了“清洁家园”行动,并配套实施了“十乡百村”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按计划,到2017年,全市80%以上的乡(镇)、70%以上的村实施“十乡百村”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建成一批村容整洁乡村、乡风文明乡村和美丽乡村。

这一变化,源于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在甘肃的启动。

从2010年开始,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启动,旨在通过在基础条件较好、资金配套充足、示范效应明显的地方开展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以奖促治”政策效果,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

2011年起,甘肃省被财政部和环保部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3年时间,国家安排甘肃省中央补助资金7亿元,地方配套3.5亿元,用于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

三年来,中央补助资金和省市县配套投入总数超过10亿元,甘肃省农村连片(综合——整治共涉及14个市州,85个县(区、市),1752个行政村,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10%以上,受益人口348万余人。

美丽乡村建设改变农村

“生活垃圾不乱放,街净巷洁讲文明。”这是庄浪县通化乡野赵村村民耳熟能详的“卫生环保村民守则”。

走进野赵村,水泥硬化过的村道干净整洁,街道两旁立着一盏盏太阳能路灯,家家门口摆放了垃圾箱,垃圾专门有人收集清运。

为了治理農村环境“脏、乱、差”引发的污染现象,2006年,甘肃省在农业部的扶持下,启动了农村清洁工程,从而拉开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序幕。

2013年,甘肃省又出台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行动计划。围绕甘肃开展千村美丽、万村整洁、水路房全覆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行动,计划到2020年,所有行政村基本实现安全饮水、通村道路硬化、危房改造全覆盖,60%以上的村庄实现环境整洁,建成1000个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的总体目标。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甘肃省积极开展了以脏乱差治理、人畜分离、垃圾污水处理、村庄绿化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其中心任务是抓好“四改三治”,四改即改厕、改圈、改灶、改庭院,三治即治乱弃、治乱排、治乱建,以此来改善村庄内部环境,提升村民的居住环境。

4.美丽的乡村环境作文 篇四

同志们:

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市委、市政府抓在手上的重要工作。春节后一上班,我市就召开全市三级干部会议,对这项工作作出安排部署,江书记要求按照“十化五有”建设内容和标准,以及创建“五型村庄”的目标,突出重点,示范带动,加快推进,在全省率先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但美丽乡村建设内涵丰富,面广量大,既包含经济社会各个方面,也体现着生态和环境方面的要求,如何由易到难、有点到面,分层次、有重点协调推进,需要大家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实践。

今天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全面安排部署城乡环境整治工作。客观上讲,我市环卫一体化启动之后,还存在一些问题,镇街和村民的主体作用发挥的不够好,单靠环卫中心很难做好。为此,今年我们调整了机制,从基层实际出发,按照两个批次、三个标准来推进。现在工作已经启动,要尽快理顺机制,搞好衔接,确保管好,创造良好环境。今年初,市政府从城乡环境存在的十个乱象出发,制定了整治的重点,明确每一项工作由一个牵头部门,采取分线作战、上下联动方式,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农村环境面貌有较大改观。当前要着重突出七个方面的综合整治。

(一)整治提升镇街驻地面貌。各镇街要按照城区创卫的标准抓好驻地环境整治。重点拆除驻地乱搭乱建,取缔占道经营、店外经营,整治机动车、非机动车乱停乱放,清除垃圾废墟和白色污染物,维护公用设施和绿化设施,改造完善道路、市政等各类标识,整治各类管线及广告牌匾,切实做到“干净、整洁、有序”。同时按照五小行业的规范标准,加大整治力度,确保达到要求。通过努力,主城区以外的18个镇街驻地,要在今年年底前全部达到《山东省卫生镇》标准要求,实现环境卫生面貌显著提升。

(二)清除农村卫生死角。目前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比较严重,春节前后到镇街走访调研,所到之处,村内环境还稍好,但距离村庄较远的地方疏于管理,“三大堆”现象严重。在一些地方,绿化带内既有堆放的建筑渣土,也有随手丢弃的塑料瓶、纸袋、一次性餐盒等垃圾。沟头堰边堆积的农作物秸秆、腐烂废弃农产品和化肥袋、农药瓶随处可见。这次整治,要把清理卫生作为一个重点,从国道、省道沿线和集镇周边向外延伸扩大,覆盖所有村居和区域。特别是对城乡接合部,镇街之间、村与村的交界处,要明晰责任、通力配合。要把集中清理卫生死角作为城乡环卫一体化交接的必要条件,整治不彻底的镇街不允许交接,市财政不予补贴。

抓好农村环境卫生,关键在于长效。要把集中整治与建立长效机制同步推进,重点解决村一级卫生清扫、环境保洁问题。一是建立健全村级保洁队伍,以村为主体,镇街管理,环卫监督,村干部带头,引导村民自觉承担环境保洁义务,参与保洁工作。二是配足配齐环卫保洁设施。按照相关标准,配备足够数量的垃圾箱、保洁桶及运输车辆,满足垃圾收集运输需求。三是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坚持“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群众自助”的思路,对环境保洁和道路、供排水等公用设施的运行管护,通过村民民主决策,建立农户合理付费、村集体适度补贴、各级财政给予补助相结合的经费保障制度。四是建立环境维护制度,督促各村通过民主程序,将村民环境保洁、维护良好建设管理秩序的责任义务写入村规民约,同时充分发挥两委干部、党员户等带头作用,规范约束不良行为。

(三)集中开展农村拆违。国土局、住建委等部门要根据工作分工,加紧对违法违章建设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突出抓好五个方面拆违。一是清理查处违法占用基本农田挖塘造湖、种植林果和其他毁坏种植条件、破坏农田结构行为;二是清理查处借农地流转之名在流转农地上建设农家乐等经营性设施行为;三是查处拆除非法占用耕地建设厂房、沙场、集贸市场等设施行为;四是集中查处私自占地圈地从事房地产开发或变相合作建房行为;五是集中拆除村庄内部农民非法占用集体土地建设的停车棚、经营房等设施行为。拆除这些违法违章建设,既能够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同时也能消除引发农村矛盾纠纷的隐患。要通过严厉查处、公开曝光一批典型案例,打消部分群众非法占地建设的侥幸心理。在拆违的同时,要严格落实土地管理和建设规划,做到关口前移,扎紧口子,确保新建非法违章建筑“零增长”。

(四)整治提升河道环境。一是抓好绣江河、漯河、巴漏河、绣源河等主要水系和白云湖、大站水库、朱各务水库等大面积水体的集中整治。由水务部门牵头,环保等部门和所在镇街配合,从行洪防汛和提高水生态文明的角度,开展拉网式排查,清除环库沿河垃圾杂物、作物秸秆,拆除非法建筑物,整修河岸围堰堤坝。二是清理农村池塘河流内的垃圾杂物。由各镇街牵头,对排水沟、池塘周边垃圾、建筑渣土进行集中处理,特别是对河道湾塘水面漂浮物进行打捞。三是全面落实河长制,明确管辖范围、明确责任目标,明确管护标准、明确奖惩措施,保持河道水库及周边环境的常态维护。

(五)抓好农村污水处理。污水横流是影响当前农村环境面貌的重要因素,要标本兼治、治污截源。一是要制定明确规划。在编制镇、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时,要把生活污水处理作为一项重点,统筹考虑,一村一策,确定污水处理的办法,逐步实现生活污水处理。要积极探索生活污水治理新模式。农业生产区各村庄要把污水处理与建设沼气池相结合,实现资源化利用;有湾塘的村庄可探索人工湿地治理模式,通过栽植蒲草、芦苇等植物净化生活污水。二是集中建设一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为主要抓手,以新型农村社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为重点,统筹运用上级资金,加大奖补力度,加快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今年重点抓好15个农村社区污水处理站建设。三是抓好农村生产污水治理。畜牧局牵头制定划分标准,各镇街负责,按照城镇发展总体规划,尽快划定各自辖区内的养殖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抓好规模养殖场治污设施配套建设,推进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环保部门及各镇街要加大巡查和执法力度,及时查处各类小企业、小作坊私排乱排污水问题;类似小水洗等污染严重、对群众健康危害大的行业,要坚决清理取缔。

(六)突出造林绿化。着眼增加农村绿量、优化种植结构,多层次抓好绿化美化。一是提升村庄绿化。进村道路和村内主街道要做到乔灌搭配、落叶树和常绿树结合,提高绿化效果。村内零散空地、房前屋后要鼓励群众植树种花、绿化美化,有条件的村庄要建设环村林带。二是抓好工程绿化。抓好济青高速两侧绿色通道、荒山绿化、退耕还林还果、废弃矿山生态治理等工程实施,把生态林建设与退耕还果充分结合,实现公益性与经济性的双赢。三是抓好道路水系绿化。结合道路改建、河道整治、小农水、土地整理等项目,同步做好道路、水系绿化,打造绿色长廊。

(七)提升农村基础设施。近年来农村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但与群众的需求还有较大距离。一是搞好村庄街巷硬化亮化。用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政策资金,把解决硬化、亮化等群众需求迫切的基本问题,作为扶持重点,确保实事办好办实,进一步方便群众生活出行。二是切实保障饮水安全。从加强水源地建设管理、完善集中供水体系、加强水质检测等方面,确保农村饮用水达标。

围绕以上工作,一要建立工作高效推进机制。市政府对环境综合整治实行分线作战、条块结合的工作机制。线上工作,由一名市级领导、一个或几个牵头单位及多个配合单位共同完成;块上工作,镇街主体全面抓好。各位市级领导要抓好工作调度,督查指导所包镇街开展工作。责任部门和配合部门要按照实施方案和责任书要求,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高质量完成承担的工作任务。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牵头抓总,加强工作统筹、调度和协调,及时掌握和解决存在问题。镇街是此项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列入党政一把手工程,加强组织领导、经费和人员力量保障,严格按照整治标准和建设要求,不折不扣地完成好环境整治任务。二要建立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要强化宣传发动和示范带动,多形势、多角度开展宣传教育,动员广大群众积极行动起来,自己动手,美化环境,建设美丽家园。三要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市镇财政支持力度,通过项目补助、年终考评、资金奖补等措施,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将采取明确标准、公平竞争的方式确定;对自行投资大、建设标准高、整体效果好的村庄,将根据投资额、工程量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奖补。要创新筹资方式,扩大融资渠道,广泛吸引工商资本、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时,尊重农民意愿,用足用活“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形成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和农民自主投入的良性互动格局。四要完善督导考评机制。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城区创卫和农村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督查班子合并,成立市卫生城市及美丽乡村专项督查办公室,负责城乡环境建设的全方位督查。督查办公室要本着对市委、市政府负责的态度,盯上靠上,采取明察暗访、重点巡查等办式,提高督查密度,强化督导落实。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部要进一步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并将考核情况纳入全方位目标考核体系,作为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对工作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目标不落实的,严肃追究责任。

同志们,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迅速行动,齐心协力,举全市之力抓好工作落实,努力营造优美人居环境,为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好家园做出积极贡献!同志们:

今天这次会议,主要是安排部署我市全省科学城市创建工作,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动员全市各级各单位迅速行动,扎实工作,推进“创城”工作顺利开展。刚才,凡新同志传达了我市创建全省科学城市《实施方案》,经信局、科技局、科协三个单位分别作了表态发言。希望大家按照各自分工,认真组织,强化措施,把各项任务目标落到实处,确保取得实效。下面,就创建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创建科学城市的重要意义

创建科学城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提高城市科学品味的重要举措,对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创建科学城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归根结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科普工作在这当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借助于经常性、广泛性的科普教育,运用有形或无形的思想渗透,在潜移默化中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他们树立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产生活理念,并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开展科学城市创建工作,必将极大地促进科普教育活动的经常性、广泛性,逐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对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实现人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创建科学城市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是引领未来发展的主导力量。而科普工作是提升区域发展竞争力的基础工程,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发挥科技对经济的支撑作用。通过创建活动,可以进一步动员和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全面提升我市综合竞争力。第三,创建科学城市是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是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志,事关经济振兴、科技进步和社会全面发展。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成为第一资源,而公民素质已成为第一国力。可以说,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差距,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我市城乡广大群众的综合素质还不够高,迫切需要以创建活动为抓手,使群众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使群众素质有一个大的提升。

因此,大家一定要充分认识创建全省科学城市的重要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顾全大局,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创城”工作顺利开展。

二、抓住关键,切实做好创建科学城市的各项工作

我市被省科协确定为山东省首批创建科学城市试点,这是机遇,更是挑战。明年11月份省里将对创建活动进行检查验收,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大家要认真对照考核标准和指标要求,一项一项认真研究,一项一项抓好落实,确保完成各项创建工作。要突出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1、突出抓好科普宣传。这是科学城市创建的重中之重,也是创建工作的着力点。大家要围绕这一着力点,正确把握创建工作与经常性科普工作的关系,既要突出重点,集中精力,形成创建工作整体推进的态势;更要把着力点放在经常性工作上,统筹兼顾,常抓不懈,切实抓好各项科普工作的落实。要继续搞好“全国科普活动日”、“科技活动周”、科技“三下乡”等活动,广泛宣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进一步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努力营造全市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

2、突出抓好科学素质教育。这是创建科学城市的关键。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根据不同群体的需要,不断更新科普内容,运用新的科普手段,采取群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更好地适应各类群体的需要。一要面向广大干部,通过学科学,提高科技意识,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指导工作,重视支持和推动科技的发展。二要面向农村群众,重心下移,把贴近生产生活实际的实用技术送到农村,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农民抵御封建迷信的能力。三要面向青少年学生,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倡导科学的学习生活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四要面向社区居民,积极开展广场科普、科普夜市、科普进社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活动,营造浓厚的社区科普氛围。

3、突出抓好科技成果转化。科学城市创建不仅是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体现社会效益,而且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抓住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关键作用的重要课题,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成果,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大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把科技生产力的巨大潜力充分释放出来。要积极支持和参与企业的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积极为广大中小企业、各行各业创业创新提供科技依托,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要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4、突出抓好科普组织建设。强有力的组织体系是做好科普工作的重要保证。要在巩固发展现有科普组织建设的基础上,鼓励组建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各类学会,进一步加强全市科普组织建设。要以实施科普活动项目为抓手,充分调动全市企业、学校、技术协会等社会各界的人才资源,吸引社会各行业、专业人员参与科普工作,逐步建立一支由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科普志愿者组成的专兼职结合的科普队伍,着力构建一个具有广泛性、群众性、社会性的科普组织网络体系。

5、突出抓好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要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创建工作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大力加强科普示范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断提高全市科技教育传播普及功能。要健全完善科普活动室、科普宣传栏等综合性科普活动场所,配备相应的科普宣传设施、资料,做到市、乡、村(社区)和学校各级都有科普宣传栏、科普图书室、科普活动站,为创建全省科学城市搭建良好的工作平台。

三、务实落实,确保创建科学城市圆满完成

创建科学城市是一项覆盖面广、牵涉范围大、关联度高的社会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借鉴近年来我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取得的宝贵经验,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组织领导要到位。为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市里专门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全市的创建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和企业(集团)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纳入议事日程,摆在重要位置,定期研究部署,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倾斜,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推进。二是职责分工要明确。会上印发的《实施方案》,对创建的实施步骤、主要任务和措施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各单位要按照《实施方案》要求,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强化工作措施,层层量化分解,层层明确责任,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和工作体系,做到责任全覆盖、管理无漏洞、创建无死角。市科协作为牵头部门,要加强对创建工作的具体指导,加强协调,整合资源,形成齐抓共管、相互配合、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各乡镇(街道)、市直各部门和有关企业(集团),要结合自身实际,认真负责地完成好各自承担的创建任务,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推进。

三是宣传发动要广泛。会后,各单位要迅速召开会议,进行全面发动部署,把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上来,有效调动全体市民参与创建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制定详细方案,开辟专栏、专版,策划专题、专辑,进行高密度、大力度、有深度的宣传,不断提高全体市民对创建工作的知晓率、认同感、参与度,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四是台帐资料要完备。全省科学城市创建活动从现在开始历时将近一年,时间跨度长,任务艰巨。各乡镇(街道)、各单位要安排业务娴熟、文字水平高的同志认真做好“创城”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确保档案资料真实齐全,数据准确可靠,经得起检查,经得起验收。五是督查考核要经常。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委、市政府两个督查室要对照标准,加大对创建工作的督促、检查、整改力度,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反馈工作情况,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对工作扎实、成绩突出的单位要进行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力、责任不落实、消极应付而影响整体进度和章丘形象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同志们,创建全省科学城市,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市上下要迅速行动起来,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到创建工作中来,坚定信心,攻坚克难,扎实工作,为把章丘早日建成全省科学城市做出积极贡献!同志们:

今天这次会议,是市政府研究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是安排部署全市基层文化建设提升年的工作任务。刚才,鹏飞同志传达了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提升年活动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昭顺同志传达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实施方案》,对全市基层文化建设提升工作作出了具体安排部署,我完全赞同,希望大家一定要按照要求,认真贯彻实施。下面,就进一步做好全市基层文化建设提升年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充分认识开展“基层文化建设提升年”活动的重要性 开展“基层文化建设提升年”活动,是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城市发展凝聚力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市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步入协调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但是跟先进城市相比、跟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活力还不够强。市政府在全面分析当前我市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形势的基础上,作出了开展“基层文化建设提升年”活动的安排部署,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符合新形势下我市文化工作的新需要。因此,各级各部门都要从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开展“基层文化建设提升年”活动为抓手,以“文化惠民工程”为载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破解文化发展难题,推进文化创新,推动我市文化强市建设再上新水平。

二、明确工作思路,扎实开展好“基层文化建设提升年”各项活动

(一)统筹规划,确保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质量。要继续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完成62处农村文化大院(XX市级35处,XX市级27处)、40处农家书屋(XX市级)、6处农村社区文化中心(XX市级)和2处街道综合文化站(XX市级)的建设任务,不断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要按照任务目标,严格遵循建设要求和相关标准,采取“整体推进,集中建设”的方式,突出“注重实际、方便群众”的原则,综合考虑农村、社区经济的发展现状、覆盖人口数以及项目相关功能设置等因素,把街道综合文化站、农村社区文化中心、农村文化大院等建在居民相对集中,便于群众开展活动的地段,建设过程中既要保障项目质量,又要注重建设风格与地方文化特色的结合,突出特色、提升品位,避免出现文化设施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确保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有序开展。

(二)重点扶持,提升民间剧团和基层文化队伍表演档次水平。要重点制定扶持措施,细化实施方案,做好10家庄户剧团的筛选扶持工作,组织庄户剧团开展好100场展演活动。要进一步做好基层文化辅导培训活动,筛选音乐、舞蹈、美术等业务骨干,分片区下基层、进社区开展合唱指挥、演唱技巧、舞蹈编排、美术基础技法等集中培训活动,培训500支群众文艺表演队伍。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要把对民间剧团和基层文化队伍的扶持和培训辅导工作,当成一项服务群众、服务农村的文化基础工程,抓实抓牢,逐步形成“一村一月开展一次辅导培训”、“一村建立一支特色文艺队伍”、“一月开展一次特色文艺活动”的良好局面,努力推动基层文化活动深入、多样化发展。

(三)制定标准,健全完善机制。各单位要结合基层文化建设提升年实施意见,制定科学的项目评估标准,通过对设施建设、日常运行以及队伍管理、服务方式及效果等方面的评估,健全完善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同时,要健全文化下乡演出机制,做好文化下乡、广场系列文化活动及百脉剧场的打造和“民星”才艺大赛的组织工作,努力丰富全市人民的文化生活,不断提高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水平。

三、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形成“基层文化建设提升年”工作的整体合力

(一)强化领导,为工作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市里成立了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提升年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基层文化建设提升年活动的组织协调,各级各部门要把基层文化建设提升年活动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成立相应领导机构,落实责任,完善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为工作开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加大投入,为工作开展提供稳定的经费保障。各镇、街道办事处要发挥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探索建立多渠道、多方式投入的体制机制。围绕上级各项扶持政策,改进投入方式,从规划制订、财政预算列支、专项资金等方面强化对项目建设的扶持,形成稳定的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确保全市基层文化建设提升年活动的目标顺利实现。

(三)加强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基层文化建设提升年活动涉及面广,任务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在立项、资金等方面提供保障条件。市电视台、新闻中心要强化宣传报道,为基层文化提升年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市文广新局要统筹协调,强化指导,加强与相关部门、镇、街道之间的沟通交流,切实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四)强化督查,确保基层文化建设提升年活动顺利推进。各镇街及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责,科学规划、改进管理,强化服务,进一步细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加强对基层文化建设提升年活动的落实、监督和检查。市政府督查室要定期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调度和督查,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年底前领导小组将对各项建设任务进行全面检查验收。

5.美丽的乡村环境作文 篇五

作会议讲话稿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经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工作会议精神,对我区的这项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根据省、市有关要求,结合区情实际,我讲三点意见。

一、当前的形势和要求

从中央总体部署来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XX年中央1号文件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作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决策部署,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顺应农村发展新形势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新期待,在浙江召开了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之所以在浙江召开这个会,主要是浙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是全国的标杆,从XX年起就启动实施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十多年坚持不懈,一抓到底,在全国走在了前列。在总结浙江经验的基础上,中央会议就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行了安排部署,总体要求有7个方面:一是加快编制村庄规划、大力改善农村基本生活条件、加强村庄环境整治、努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立管护长效机制;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一要求与尊重差异相结合;三是坚持规划先行、完善机制,集中整治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四是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协调,改善环境与促进发展相结合;五是保护利用好农村土地,严控大拆大建;六是保护好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保持乡村特色;七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能增加农民负担。

从省、市工作安排来看,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深入学习浙江的工作经验,今年4月,省里在洛阳市召开了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省里的会议选择在洛阳召开,主要是洛阳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坚持持续提升,从XX年开始,连续三年大规模进行乡村环境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成为全省的一面旗帜。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提出的重点任务是“两保三化”,即围绕目前农村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危、脏、乱、差等突出问题,以保住房安全、保饮水安全,净化环境、硬化道路、美化村庄为重点,持续不懈、扎实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之后,市里对此项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考虑到我市正在全力以赴开展南水北调迎通水工作,大部分县区及乡镇的任务都十分艰巨,市委、市政府与省里沟通,决定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放在通水工作就绪后再全面安排,当时只安排了方城县作为试点,先行一步。现在,南水北调迎通水工作已大头落地,同时省委、省政府这个月中旬要对这项工作进行考核。为此,市委、市政府10月29日在方城召开了高规格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工作现场会,对方城县先走一步的经验进行了总结推广,穆书记亲自到会做了重要讲话。会议对全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作出了全面安排部署,提出到2020年全市80%以上行政村达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整治村标准,建成200个美丽宜居中心村。市里将对这项工作一周一督查、一月一排队,每周对全市各个乡镇排名,每月对各县区排名,要求标准非常高。

从农村农民自身需要来看,我区作为一个城乡兼有的农业大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看似新任务,实际上是一项多年来从未间断的工作,区委、区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无论是我们过去搞的新农村建设,前两年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还是相继实施的“两争一迎”工作中的“清洁家园行动”、“蓝天工程”、“碧水工程”、“乡村清洁工程”,年初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美丽乡村建设等等,都是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改善农村的村容风貌和人居环境。经过这些年不懈的投入和努力,我们的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观,但与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和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相比,农村人居环境显然还很落后,跟不上发展步伐。比如:现在我区大部分乡镇的村镇规划还是空白,一些规划不科学,村庄建房连起码的上排上线都没做到,到处乱盖,盖了又拆,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我们观摩的方城券桥建房一排一排的,效果很好;有些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田、路、林、电、水网不完善,生活环境很差;有些地方生产生活方式粗放,农药化肥过量使用,畜禽养殖场随意设置,有的村庄一进去,牛棚搭在路边上,垃圾堆在路中间,农机具到处摆,进庄走路怕牲口,开车过不去,脏乱差问题非常突出;还有大部分村庄厕所不少,但都是一家一户门前砖头一垒,有些粪便到处流,不但严重影响村民的生产生活,而且很容易传播疾病。特别是这两年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很快,农民收入也增加很快,农民对于身边“垃圾随风刮、污水到处流,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生存环境很不满意,在今年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也提出了不少意见,迫切希望拥有一个干净、卫生、健康、安全的环境。可以说,农村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村民的健康和生产生活,下大力气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尽快使农村净起来、绿起来、靓起来、美起来,非常迫切和必要,这不仅是增强农村凝聚力吸引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幸福感满意度的需要,也是整改落实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群众反映意见的一项具体措施。

所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工作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好事。做好这项工作,让广大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意义非常重要。全区上下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下大力气、下大工夫,抓紧抓实,把好事办好。

二、具体工作任务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线长、点多、事杂。区委、区政府根据国家、省、市有关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我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阶段目标,即:到2020年,全区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努力建设一批城乡统筹示范村、美丽宜居中心村、环境改善整治村。全区80%以上行政村达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整治村标准,建成20个美丽宜居中心村。各级各部门要围绕上述目标,按照中央、省、市要求和区委、区政府的安排部署,坚持集中整治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持续不懈、扎实推进,努力使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显著改善。工作中,要突出抓好五个方面:

(一)加快编制规划。近年来,围绕改善村镇环境,下了不少劲,做了不少工作,但效果不理想,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我们的村镇规划不完善。实践证明,发展得好不好、建设得美不美的前提就是有没有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规划。在年初工作报告上,我们对编制村镇规划也做了安排,要求各乡镇在充分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产业、新农村、土地、公共服务和生态规划“五规合一”的要求,科学编制实施新农村规划,推进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治理空心村。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项工作中,我们要继续把规划编制作为重中之重、作为一项龙头工程,为建设具有xx特色的美丽乡村打下良好基础。各乡镇要坚持远近结合,一手抓规划编制,一手抓推进整治,同时进行,不能耽误。下一步,区里要加快规划展示馆建设进度,各个乡镇也要有规划展示场地、有规划沙盘,村里要有规划展板。同时,每个乡镇要建立完善专门规划管理队伍,村级要有专人负责规划执行。

(二)抓紧实施“三清”。就是清垃圾、清污水、清杂物,全面净化农村环境。重点抓好以下四个区域:一是高速、国道、省道、县道两侧。环城、沪陕、二广、南邓高速两侧要确保“一眼净”,涉及蒲山、谢庄、安皋、王村、潦河、陆营、英庄、青华8个乡镇。二是中心集镇及周边村庄。三是光电产业集聚区、农业科技园区及周边村庄。四是景区景点及周边村庄。要坚决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村内及周边无垃圾堆放、无污水横流、无杂物挡道,日常生产生活物品堆放规范有序,主次干道两侧环境干净整洁的目标。在清垃圾方面:首先,各个乡镇、村要有垃圾处置的地方。每个中心集镇要建设一个或者两个与集镇发展相配套垃圾处理场,一个村或者几个自然村联合建立一个相配套的垃圾处理场,这个由乡镇、村里负责,建成了区里验收,给予补助。其次,要有垃圾中转的地方。各乡镇政府所在地要设置垃圾中转站,并配备能满足使用的大型垃圾运输车,街道要配置相应的垃圾箱,每个行政村要配备1-2个垃圾清运车,每个自然村都要根据需要合理选点,建设2-5个垃圾池。其三,要有日常清扫保洁人员。乡镇所在地要保证每条街道有一定数量的卫生保洁人员,村庄要保证200户配备一名保洁员。在清污水方面:要重点抓好农村沟、河、渠综合治理,有条件的村庄,加大农村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铺设地下管网,推行雨污分流;人口相对集中、布局较为合理、经济基础可行的中心村,建设污水处理厂;居住较为分散的村庄可建设低成本的污水处理设施。在清杂物方面:重点加强农村家庭宅院、村庄公共空间整治,清理乱堆乱放,拆除违章建筑,规范农业生产废弃物和秸秆回收利用,规范农村日常生活物品堆放秩序,农具、秸秆、杂物等堆放整齐。做好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从现在开始到年底前,全区农村要普遍开展一次积存垃圾清理行动,尤其是重点区域,包括各乡镇政府所在地、集镇、各乡镇确定的整治试点村、区内干线公路沿线及南水北调工程沿线两侧村庄,年底前完成任务,确保村容村貌干净整洁。

(三)同步实现“三化”。就是硬化、绿化、亮化,全面美化农村面貌。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除东改线外,区内其他大部分主干道绿化标准低,亮化跟不上,村村通道路标准偏低、路面偏窄、年久失修、损坏严重,直接影响着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在硬化上:要结合正在实施的农村公路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农村道路“乡村畅通”工程,对村村通、连村道路该拓宽拓宽,该整修整修,该提高提高,通过努力,使我区农村公路再有一次质的提升。在绿化上:积极开展道路及村庄绿化美化,提升农村整体形象,要以房边、村边绿化为重点,开展街道、庭院绿化,村庄周边营造围村防护林,村庄内外、房前屋后种植林木花草,有条件的村还可以打造绿化景观街巷。在亮化上:加快农村电气化建设步伐,规范农村电网建设,主次干道要以合适的间距设置路灯,合理安装亮化设施,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供电的路灯,实现村内主街道和公共活动场所夜晚有照明。

(四)持续推进“一创建”。就是要创建美丽宜居乡村。要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同时,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发展壮大农村支柱产业,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提升农民群众生活品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强化农村精神文明,着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努力打造一批美丽乡村。

(五)扎实搞好“一眼净”。“一眼净”就是国道、省道、县乡道及村道视线范围内要保持干净整洁。重点是抓好312国道、豫02线、东改线、南邓路、龙祥路、任闻路、安蒲路、靳小路、王安路、龙凤路、潦英路、南镇路、王闫路、电厂路、信臣路、新312国道等道路沿线综合整治和美化亮化。其中,区里确定了9条道路为第一批示范道路,作为今年的整治重点,分别是龙祥路、东改线、钓鱼比赛场馆周边、任闻线、安蒲路、王安路、电厂路、信臣路、新312国道及南邓路,由区领导分包,加快进行整治。交通局、公路局、沿线有关乡镇要各负其责,力争把这些道路建成景观示范路。在具体分工上,干线公路、县乡道路边沟以内分别由公路局、交通局负责,边沟以外及村道由各乡镇负责。

在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工作中,一定要注重科学方法,认真把握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认真研究推进工作的好办法、好措施,努力做到让农民群众满意。工作中,要重点把握五个原则:

第一,坚持分类推进。我区山区、丘陵、平原三种地貌错综复杂,人口、村庄密度大,要正确把握农村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趋势,因地制宜,分类调整优化村庄布局。对城中村、城郊村、光电产业集聚区、龙王沟风景区及独山风景区周边的村庄,要按照城镇化改造进行规划,根据产业集聚的程度、容纳就业量的多少,有步骤地推动村民转为市民。要注重与交通、能源、通讯、水利等方面规划的衔接配套,哪里条件成熟,哪里有积极性,就先规划建设哪里。对居住分散、北部山区等不具备开发发展条件的村庄,重在保障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改善村容村貌。

第二,坚持示范带动。在具体工作推进上,要突出重点,选择好示范点,实行典型引路。对光电产业集聚区、农业科技园区、乡镇政府所在地、南水北调移民村、各乡镇选择的试点村、旅游景区周边村和公路、铁路、南水北调干渠等沿线两侧的村庄和经济基础较好、生态环境较好,乡风文明、班子有力、群众积极、特色鲜明的村庄,要通过资源倾斜、项目整合、政策扶持进行重点打造,起好示范带动作用。区里经过筛选,确定了第一批11个示范村(点),分别是谢庄社区、小王沟村、大庄新村、杨营新村、龙窝社区、滨河新区、郑岗社区、邵沟新村、七里园月季博览园、盆景文化村、魏家岗滨湖新村(钓鱼比赛场馆)。下一步要按照6个标准统一打造:一是统一确定整治标准,区委农工办要抓紧制定示范村环境卫生整治要点,尽快发到各个村里;二是统一配备卫生清扫保洁人员,由乡镇、村负责落实人员,区城管局进行培训;三是统一发放保洁人员工资,今年春节前这3个月的工资由区里统一发放,以后这些人员的工资由乡镇负责解决;四是统一配备保洁员服装、垃圾车和垃圾桶,这些区里近期将一次性解决,这对各个村也是一个机遇;五是统一营造氛围,制作宣传版面,这项工作由乡镇负责,区里给予一定的补助;六是统一进行“三化”,对村内道路和入户道路全部硬化,对村内适宜绿化道路和村中游园全部绿化,对村中主干道路和广场进行亮化,这项工作由各乡镇负责,区里进行补助。区农工办牵头对各个村“三化”情况进行审核验收,原则上区里补助一半。示范村(点)的分包领导要到定点分包村现场指导督促工作,区直定点包村部门要明确分管领导,专人驻村,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给予帮扶。总之,要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使这些示范村(点)在短时间内出效果、出形象。

第三,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动听取群众意见,尊重农民意愿,广泛动员农民参与,坚持“四议两公开”工作方法,保障农民决策监督权力,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形式主义,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努力用简便的办法、较低的成本取得较好的成效。

第四,坚持长效管护。农村环境改善“三分在建、七分在管”,要注意加强长效管护机制建设。在管护内容上:要抓好村庄道路、供排水、垃圾和污水治理、沼气、卫生保洁等公用设施运行、管理、维护工作,探索向社会购买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河道管护等公共服务,做到建管并重,避免出现“今年建、明年修、后年坏”的现象。在管护资金筹措上:采取区乡财政补助、村集体补贴、住户适量付费相结合等方法,保障工人工资和日常运行。在管护人员管理上:要组建专业队伍,每个行政村负责根据村里实际需要配备专职清扫工,乡镇加强监管考评,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人,逐渐建设一支规范化保洁管护队伍。

第五,坚持循序渐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工作涉及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等各个方面,必须与农村发展协调推进,既要鼓起打攻坚战的勇气,又要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决不能有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分期分类提出整治办法和美化环境的要求,有序推进改善人居环境,不要大拆大建,不要不顾经济条件大把花钱、盲目花钱,坚决反对搞形式主义、做表面、干劳民伤财之事。要按照集中整治、重点提升、巩固完善三个阶段的总体部署,紧密结合各地实际,稳步实施,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

今年是这项工作的起步之年,各乡镇各部门都要高度重视,下大力气,真抓实做,务必初战告捷。

三、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一)强化组织领导。为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区委、区政府成立了高规格的领导小组,马书记任组长,我任第一副组长。区里还将实行区领导包村制度,每位县处级领导都要带领分管的单位对所包村进行定点帮扶。各乡镇、有关街道(景区)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责任主体,要迅速进入临战状态,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自身实际,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对照会上下发的指导意见和考核办法,围绕时间节点和工作要求,制定方案,分解任务,明确时限,强化措施,立即开展工作。

(二)强化资金投入。区财政从今年起每年列支3000万元专项资金,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工作进行奖补支持,各乡镇、有关街道(景区)也要拿出专项资金,加大财力投入。要统筹整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危房改造、饮水安全、农村公路三年行动计划、林业绿化、水利设施配套建设等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投入,捆绑使用,支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美丽乡村建设;要进一步完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机制,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要建立引导激励机制,鼓励市场资本、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农村人居环境项目建设,形成多元化、多形式投融资机制。

(三)强化部门职责。区委农工办要发挥好牵头揽总作用,积极主动组织协调各部门、各乡镇履行职责开展工作,落实好各项工作任务。区委宣传部要充分发挥电台、电视台和网络等新闻媒体作用,及时推广先进经验,组织乡镇、街道(景区)在村庄广场、路口等部位悬挂宣传标语,设置广告栏、宣传墙。区发改委要研究制定推动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谋划包装上报涉及农村道路、危房改造、安全饮水、农村供电等基础设施的项目。区财政局要积极筹措资金,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纳入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探索建立美丽乡村建设多元投入机制,指导各乡镇、街道(景区)做好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区住建局要牵头做好各项规划的编制与评审,做好农村危房改造、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项目规划建设工作。区城管局要建立健全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转、区处理”机制,重点做好垃圾填埋场、垃圾中转站、公厕等规划建设工作,积极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区文明办要牵头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开展“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新型农民”等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改变乡村生活陋习,倡导农村精神文明新风尚。区交通局、公路局要按照“一眼净”标准,切实搞好区内主次干道沿线综合整治。

(四)强化督查考评。市里已向每个县区派出了一个督导组,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进行严格的督导检查。我们要积极配合督导组的工作,对指出的问题要迅速整改到位。同时,还要建立健全自身的督查机制,区一改双优办公室牵头,区委、区政府督查室参与,不间断地搞好督查。定期不定期召开现场观摩推进会,对工作任务完成好的给予表彰奖励,对完成情况差的给予通报批评。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纳入全区科学高效发展绩效考评体系,与年终绩效考评进行挂钩。

6.美丽的乡村乡村美景作文800字 篇六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乡村姑娘,从小便生活在这样一个淳朴、和睦的环境中,沐浴着春风般的温暖,我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

乡村的环境远比城市的环境干净、清新。不信,你看那冉冉升起的朝阳,迸发出万丈光芒,带着火红的希望,照亮了周围雪白的云彩,染红了一片蔚蓝的天空。在广阔的蓝天下,辽阔的土地上,一群群舞动的精灵充分展示着自己生命的活力。它们在微风的拂动下,扭动着妖媚的身姿,焕发出昂扬向上的激情。

这就如我们之间的关系,和谐,活泼,充满热情。

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邻里间的关系搞好了,那就如冬天的雪炭,锦上的花案一般,简直美到心坎儿里去了!

农村人性格大都豪爽、质朴,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爱凑热闹。要是谁家有点新鲜事,街坊四邻的保准都去捧场,给这个出谋划策,给那个指点迷津,心里还乐滋得不得了呢!

我小姑一直在外地生活,一年难得回来几次,所以她的到来便引来大家的格外关注。有一次,我小姑刚一到家,奶奶家很快便被乡亲们包围了,他们都叽叽喳喳的,问东问西。有的人热情的询问我小姑的生活,看是否顺利,有时谈到高兴的地方,几个大嗓门的奶奶便不禁“手舞足蹈”起来,那真是有趣极了。

农村人还特别热心,这是我们的一大优点。乡里乡亲的有事没事跑个腿儿,搭把手儿是常有的事。

有一次,我邻居家在修水井,他们家的扳手找不到了,便去我们家借。刚一进门,她便扯开嗓子喊:“嫂子,我借用一下你家的扳手!”我妈立即应了一声:“在这儿呢!”说完便拎着扳手出来了,“给你,可拿好了啊,别忘了还回来啊!”她爽快地答应了:“记得呢,误不了你的事,哈哈!”说完拎起扳手大摇大摆的走了。人虽然走了,但笑声却留在了我家不大的院子里,余音绕梁般婉转……我妈收拾完家里的事后,也顺便去她家搭把手,还留我妈在她家吃饭哩!

一到做饭的时候,袅袅炊烟从千家万户冲出来,就像冲刺的运动员,划过天空,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多么美丽的一幅“乡村诗意图”啊,处处弥漫着幸福、和睦的气息。

我生长在乡村,生活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为此,我感到骄傲、自豪。我在这里生活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犹如奔驰的骏马,驰骋在辽阔的草原,快乐、自由、无拘无束、放荡无羁!

7.美丽的乡村环境作文 篇七

中国的乡村建设, 21世纪初以来, 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 2005年10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2008年, 浙江省安吉县正式提出美丽乡村建设这一策略, 并适时出台了《“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 随着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初见成效, 浙江省于“十二五”期间制定了《浙江省美丽乡村行动计划》, 至此全国各地都纷纷效仿, 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在全国开展起来。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 进一步指出美丽乡村建设应本着“科学规划、目标引导、试点先行、注重实效”的总体原则, 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乡村类型。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 乡村环境的改善、环境内涵的提升, 以及乡村旅游的发展的过程, 无不贯穿了乡村园林景观设计, 因此乡村园林景观设计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 乡村景观概述

伴随着农耕文明出现的乡村景观, 其发展至今, 经历着一系列的演变过程, 但是把乡村景观作为一种研究对象, 还是出现在近代。乡村景观的概念的界定在不同行业间的讨论从未间断过。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 乡村景观是指由村落、水体、植物、动物、农田等要素组成的社会复合生态系统;从旅游学角度看, 乡村景观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空间结构体系, 包括乡村聚落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 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又相互区别, 表现出不同的旅游价值[1]。从环境资源学的角度来看, 乡村景观具有效用、功能、美学、娱乐和生态五大价值属性的景观综合体[2]。这些都是通过不同学科对乡村景观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 阐述了乡村景观的各种形态, 笔者结合自身专业认知, 从景观规划设计角度总结了乡村景观的概念, 认为乡村景观是利用乡村景观各个组成要素进行整体设计, 达到保护和修缮乡村景观, 营造良好的乡村人居环境的特色, 最大程度地实现乡村的价值。

3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3.1 缺乏统一规划, 园林格局混乱

进入21世纪以来, 国家对农村的环境建设重视程度日益提高, 但是在建设过程中却出现了园林景观的“批量化”生产, 这些统一的规范带来个性、艺术性、乡土性的缺失。据统计, 全国有63.46%的村庄已经编制了村庄总体规划[3]。这些统一的规划形式具体到地方设计却没有做到因地制宜, 合理变通, 而是生搬硬套, 以至于出现了大量雷同的形式。

3.2 城市化景观成为标准, 乡土化意思单薄

目前在中国的乡村建设中, 城市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 中国的传统乡村形态在建设中正在不断地分解、丧失, 见证中国乡村发展历程的文化积淀也在渐渐出现了一种不断衰落的迹象,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就是目前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目前, 我国的乡村在建设的过程中, 已经呈现出一种“城市包围农村, 农村走向城市”的总体态势。

3.3 缺乏与农村生产生活的联系性

中国的乡村除了部分发达地区的乡村建设处于领先地位, 打分处于较落后的状况, 同时, 他们也继承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 因此也就决定了乡村的环境景观特点有别于城市的环境景观, 在乡村景观设计营造上要充分考虑乡村景观构成的要素, 进行符合乡村特点的园林景观设计, 而非照搬照抄城市景观营造模式。片面追求城市景观营造模式, 只会使乡村景观脱离乡村环境, 背离乡村生产生活, 与乡村生活脱节。

3.4 园林景观的生态性遭到忽略

目前中国的乡村环境景观建设方兴未艾, 但是在乡村景观的环境营造上, 由于在规划和设计上存在一定的不理性, 使得乡村景观建设上, 乡村环境的结构不平衡, 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同时, 资源的不合理开发, 布局的错乱, 都成为影响乡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方面。笔者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走访了部分乡村, 了解发现大多乡村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 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设计论证, 建设期间对原有的地形地貌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 改造的结果就是破坏了原有的稳定群落结构和生态结构, 一旦破坏, 基本都是无法恢复的。因此在进行村镇景观设计过程中, 要对其生态的稳定性做到科学合理的保护, 在尽量不影响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同时坚持“反规划”的设计原理。乡村景观设计都应该在这样统一的原则的指导下进行, 使乡村的生态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4]。

4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地域性园林景观营建模式探讨

通过笔者在研究过程中的调查分析, 认为目前乡村的园林景观从设计到建设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和误区, 因此笔者结合对美丽乡村村镇景观设计的研究成果, 构想了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地域性园林景观的设计模式。

4.1 注重乡土情怀, 体现区域特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西方园林景观设计一直深深影响着国内城市景观设计的不断发展, 而乡村的园林景观设计却像城市“取经”这就导致了乡村园林景观的过度“西化”、“城市化”。总所周知, 美丽乡村的乡村园林景观设计, 不仅要满足改善乡村环境的需要, 更要满足外来游客和村镇居民的审美需求。因此在乡村园林景观营造的过程中, 应当充分注意设计融合乡村环境, 结合乡村周边设施, 合理运用乡土植物, 才能反映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下的地域性环境。也只有利用艺术的手法把地域环境、乡土特色、区域文化合理地融合在一起, 才能够真正体现园林景观的乡土情怀和地域特性, 这也是乡村园林景观存在的真正价值。

4.2 实现就地取材, 简化维护管理

园林景观材料的设计和选择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乡村园林景观材料选择过程中, 使用的材料大多都是城市景观设计材料, 这些材料易施工、建成效果好、购买简单。这些材料在景观建成初期能够呈现出一定效果, 但是缺乏地域特性, 工业化材料的大量使用, 使得景观设计和乡村环境格格不入, 后期维护成本增加。因此, 笔者建议材料使用最好能以就地取材为主, 外来材料为辅, 这样既能体现园林景观的地域特色, 同时简化了后期维护成本。

4.3 重视环境保护, 突出生态理念

随着城市化环境污染问题的逐步加剧, 政府出台了许多措施, 引导高排放, 低产出的企业向城市郊区、乡村迁徙, 这就使得乡村的环境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加上乡村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的农药、化肥残留物, 这就使得乡村的环境也呈现了污染加剧的趋势。笔者结合对美丽乡村建设实践调查, 认为在现阶段的乡村园林景观设计也要注重利用景观设计各要素的环境净化、微生物的分解功能, 优化乡村生态环境。例如运用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植物, 吸收和分解空气中的污染物, 最终改善乡村生态环境。

5 乡村地域性园林景观的发展趋势

目前对乡村地域性园林景观设计虽有一定的研究和实践, 但是却未形成具有可操作的、系统性的设计方法, 这就需要我们在乡村园林景观的建设理论、设计动态、乡村需求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实现地域性乡村园林景观的差异性、特色性, 为乡村地域性园林景观的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冯淑华, 乡村景观旅游开发[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5 (1) .

[2]刘滨谊, 王运才.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J].中国园林, 2002 (5) .

[3]建设部城乡规划司.2001年村镇建设统计公报[J].城乡建设, 2002 (8) .

上一篇:怎样培养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下一篇:高考地理选择题常用解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