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反思

2024-08-14

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反思(共20篇)

1.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反思 篇一

培养学生思维的生物教学反思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它能全面地考虑正反两个方面的论据,思维过程严密,不为情境的暗示左右,不盲从或附和。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问题探究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慎密思考,大胆质疑,敢于怀疑和批评别人的观点和结论,敢于发表独到见解。

实践证明,问题探究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发散性、直觉性和批判性起着主要的作用。在正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凸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今天,更需要我们深入开展优化问题设计的研究,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直正发挥问题探究的教育功能。

2.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反思 篇二

一、提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情景

1. 在取材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我说的取材是指篆刻所用的材料, 一般刚开始学习篆刻常用的材料主要是青田石, 虽然青田石已经是很好刻了但是对于刚开始学的学生而言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例如:石材太硬;面积太小等原因。这时候就鼓励学生寻找可以替代的材料, 有的学生用泥胚;有的用砖头;有的找香皂;还有的用橡皮等等。这样材料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2. 在临摹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在临摹中注重引导学生去仔细观察, 认真比较, 抓住整方印的特征, 也可以补充一些自己的感受, 使印章更具趣味, 加强艺术感染力, 这样的效果是, 兴趣班的十几位学生的作业, 共性中有个性, 一人一个模样。临摹提供了创作的源泉, 经过学生艺术性的再创作, 临摹出的作品, 尽管与名家作品不可同日而语, 但也自具情趣。

3. 在动脑动手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在篆刻班中我还安排了借鉴创作这样的一个内容, 要求学生用古代印章中现有的篆字来设计出并镌刻出不同风格的印章体式, 这并不难, 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体会一下当篆刻家的滋味。在看过一些优秀篆刻家的作品后, 同学们都迫不及待的要动手了, 许多同学把对未来篆刻的发展变化憧憬于设计中。好多同学改变了原来印章章法的样式, 大胆地想象、运用夸张表现手法, 设计出有自己个性的独特印章。这一内容给同学提供了展示才能的平台, 学生不仅仅是动手制作, 动脑构思, 立意的思考升华了主题思想, 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二、在刻印中用发散性思维的方式去想象

篆刻教学中, 让学生进行艺术创造并非易事, 因为他们完成作业大部分是临摹, 习惯了照抄别人的模式, 当设题让学生创作时, 学生会说:“我设计不出来”, “大脑一片空白”, “太难了”, “还是临摹印谱上的印章吧”。出现这种状况, 原因之一就是让学生长期临摹, 缺乏想象力的训练, 发展下去, 只会使学生变成墨守成规, 将来离开印谱, 离开学校, 离开老师就不会刻印。所以在篆刻班的集体创作教学中, 每一次的主题内容, 我都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内容, 尽可能多的去设想几套方案, 比数量, 看谁的想法最多, 最有独到之处。有的学生一口气设计出五、六种, 无论多与少, 此时学生想象的闸门已打开, 他们毫无顾忌的将不同的篆字组合成一方方生动而又充满趣味的印稿。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逐步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事实说明:发散性思维对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很有益处。

三、教师的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 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创造者, 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 力争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其次, 教师还要不断充实自己, 凡是要求学生完成的作业, 教师要尽可能先尝试一下, 试图从多方面, 多种途径去考虑。

除此, 课堂上教师的示范、手把手的指导直观性强易于学生更快更好掌握。如果我们具备浓厚的业务功底, 有潇洒的教风, 有独特的创作精神, 不仅能博得学生深深敬佩, 还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3.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反思 篇三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反思;思维品质;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2-0094-01

物理实验教学是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实验教学中不仅注重实验前的准备和实验中的操作,而且要加强对实验后的反思与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反思,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受到思维多样化训练,从而活跃创新思维。

一、反思实验现象,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在物理实验基础上,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而抓住实验的本质与内在联系,认识实验现象及其规律性。让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认真反思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实验现象,通过观察、思考、概括、归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 “凸透镜成像条件”的实验中,当u>2f时,在光屏上看到 “倒立缩小的实像”,当f

二、反思实验条件,训练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能迅速提取大脑中储存的知识信息,进行及时地转换变通,举一反三,探索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能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实验方案。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已完成实验的基础上,适当改变实验条件,促使学生及时改变思维角度去考虑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例如,“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后,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反思:1.滑动变阻器在本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实验中若去掉滑动变阻器,能满足实验要求吗?2.若实验中没有电压表,增添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又怎样去测未知电阻的阻值?3.若没有电流表又怎样去测?4.如果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是已知的,电流表和电压表只提供一个,又会有几种方法去测?通过实验条件的变化,会促使学生灵活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例如,“伏安法测定电功率”的实验后,引导学生反思,除了根据P=UI,通过测电流和电压的方法测小灯泡的电功率外,能否运用其他方法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学生经过思考,可根据欧姆定律,利用电流表和铭牌或利用电压表和铭牌来测定电功率。

三、反思实验器材,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反应速度及智力的敏锐程度。思维敏捷性就是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根据问题的变换来积极主动地思维,纵横联系所学知识,快速而准确的作出判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依据所学物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反思实验器材,打破常规,以尽可能多的实验方法实现相同的实验目的。反思一:给你一只量筒和适量的水,怎样测出一个小铁块的体积?反思二:给你一架天平,如何测出已知密度的小铁块的体积?反思三:给你一只弹簧测力计和一个盛有适量水的烧杯,如何测出未知密度的小铁块的体积?通过以上反思,变换实验器材去探索同一实验问题的解法,可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四、反思实验的变化设计,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学生善于提取大脑中的知识储备,纵横联想,思路流畅,快速实现知识的顺利迁移。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按照知识本身的结构规律进行渐进的实验设计。例如,八年级上册“在光的世界里”一章中,通过“自制针孔照相机”、“自制带透镜的照相机”、“自制投影仪”、“近视眼模型”等有趣实验,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形成了对光的应用的系统认识。在九年级上册,通过 “自制小台灯”、“改造你的小台灯”、“制作亮度连续变化的小台灯”、“测量小台灯的电功率”等实验,使学生认识了电路、电阻、滑动变阻器、电功率等概念。在从循序渐进的实验变换中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五、反思实验情景,训练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学生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的分析和思考问题,集中表现为思路开阔,善于对物理问题做出广泛的联想。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反思物理实验情景,讓学生全面地看问题,认清事物的本质特征。例如,“液体的压强”实验,教师启发学生反思实验情景:液体内部只有向下的压强吗?有没有向上的压强?侧面有没有压强?不同深度的液体压强是否相同?液体压强与什么有关等等。学生用压强计模拟潜水器,研究液体内不同位置的压强情况,从而得到液体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六、反思实验异常现象,训练创造性思维的独立性

思维的独立性是指思维活动中能独立地发现问题,并通过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发现一些 “异常现象”,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理解发生异常现象的原因,并让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组成串联电路”实验中,闭合开关后,有的学生观察到一只灯亮,另一只灯不亮。学生产生质疑:“串联电路中一只灯泡坏了,另一只灯泡还亮?”学生产生了错误的判断,教师指导学生反思实验现象,抓住串联电路的特点去分析、去思考问题,探明一只灯泡不亮不是坏了,而是加在这只灯泡两端电压过低的原因造成的。

4.浅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四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创新; 思维能力; 培养; 教学;

一、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

(一) 现代教育技术改观传统教学方式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一味采用讲授法为学生传递新知。然而, 学生的学习往往可以从多种感官中获取新知, 教师的教学仅靠教师的语言进行描述, 导致了学生思维能力弱化、思维能力提升有限, 更束缚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这种教学现状中, 学生的创新思维难以获得发展创新能力不足。而现代教育技术依托互联网和多媒体设备, 为新知的呈现形式提供了多种可能, 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诸多便捷。对此, 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更让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其知识展现形式多样性的优势, 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诸多凭借物, 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2]。

(二) 现代教育技术创建多种教学情境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坚持, 学生对新知的获取应当基于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和知识, 良好的教学效果应当是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过程的。对此, 情境教学法是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促进学生生成性更强的教学方式。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使得教学情境突破了传统教学教师用语言和文字描述教学情境的有限性, 为丰富教学情境的创建提供了多种可能, 更由与互联网资源的丰富性, 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同时, 由于教学情境往往具有更强的应用性, 这使学生能够基于教学情境中的实际生活对新知产生联想和应用, 增强了现实生活和新知的整合性, 增强学生对新知的应用意识, 提高学生基于实际生活产生创新行为的可能性[3]。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措施

(一) 深度挖掘教学资源, 拓展学生视野

教学中,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 是学生赖以学习的凭借物。但是, 教材受限于版面和教材容量等因素的限制, 仅能依赖文字为学生传递信息。而学生仅靠阅读进行信息获取的方式往往过于单一, 即便是在教师详尽的解读中, 也难以让学生获得充分透彻的认识, 更难以让学生基于教材这一有限的教学资源发展其思维能力。对此, 教师就要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结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资源的探寻和挖掘, 并将多样化、具有高度丰富性的教学资源呈现给学生, 使学生在大量资源中获得对新知更加深入的认识, 同时让学生的视野得以拓展, 展开想象的翅膀, 增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4]。

(二) 丰富教学情境, 引发学生联想

大学生思维敏捷, 想象力丰富, 思维能力具有高度活跃性。因此, 对大学生的培养应当基于学生的思维发展现状和认知发展现状, 创设有助于学生联想的教学情境,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对此, 教师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让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情境中, 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教师的引导, 构建出更具个人特色的、具有独特性认识结构,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对此, 在教学情境的构建上, 教师要深度挖掘教学资源, 提高知识的整合性, 让学生既能够基于生活获取新知, 还能从新知中产生联想, 更能够在对新知进行加工的过程中基于个体的独特性, 获得更具创新性的思维能力。此外,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上, 教师还要改观传统教学中灌输式教学的不足, 适当为学生的学习留白, 让学生在引导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情境中, 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提升自身的思维水平, 为学生创新型思维能力的发展保驾护航[5]。

(三) 增加评价手段,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的反馈, 也是调控学生后续学习行为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 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学评价对学生的重要影响, 力争以发展性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对此, 教师可以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评价, 让教学对学生的考察更加客观全面, 从而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 让学生明确自己的长处和优势, 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此外, 还要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技能, 还包括对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探索各种解决方案、合作与交流、表达与沟通、判断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等诸多方面的评价;注重评价给学生带来的激励作用, 教师的评价要让学生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优势和进步, 让他们体验成功和学习的兴趣, 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

三、总结

现代教育技术为当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诸多可能。对此, 教师就要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让学生在教师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中, 获得更强的创新能力, 逐步建立自身的社会适应性, 让国家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中创新实力更强。

参考文献

[1]常树春, 孙永军。现代教育技术与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xx, (03) :152―154。

[2]李禾。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xx, (06) :127―129。

[3]冒国平。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 实施有效教学[J]。吉林教育, 20xx, (02) :101。

[4]朱小英, 马德俊。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小学电教, 20xx, (z1) :56―58。

5.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反思 篇五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对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大、越来越高,技术性人才,创造性人才等等这些都需要有灵活的思维能力,而语文教学是培养思维能力的最好课堂。

一、高中语文思维学习现状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的教学观念要与时俱进,教学模式也会相应改变,这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部分教师无法快速适应新教学方式,导致教学质量较差,这使得学生的思维进步很慢。新课改实施后,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一味的注重学生的参与性,二忽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比如在讲授一个问题的时候教师就直接让学生去讨论,讨论的方式方法也不讲清楚,是集体讨论还是分组讨论呢?讨论对于学生老说是掩盖开小差的绝佳机会,如果教师不正确引导和积极参与,那讨论可能是达不到教学目的的,思维培养就更谈不上了。

二、高中语文思维方式

1.独立思维。对于学生独立思维的培养是需要长期积累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主导性的,就是说一堂课下来可能就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没有参与性、没有思考时间,进步属于直接灌输课本知识,被动接受教学任务,是否能消化就看学生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了。新课改就是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为主,让学生自主参、积极思考,在恰当的时候教师给出答案,对于出现错误的同学要让他们自己去思考为什么错了,哪里错了,下次要怎么去避免这样的错误。2.全面思维。高中语文不单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去思考课本延伸的其他方面,这需要多角度的去分析课本,用良好的思维方式去全面客观的给出结论。因此,教师在讲授课本《雷雨》时,应从多个人物身份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每个身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结合课本知识给这个人物一个明确的.定位,是好人还是坏人,是好人中的坏人还是坏人中的好人。

三、语文思维培养特点

1.交流性。教师在利用语文思维教学的时候,要积极引导学生去发散思维,要去理解和领悟课本之外的意境,去理解课本深层次的内容,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留点问题,让学生在合上课本的时候可以去思考去想象,在下次上课的时候再一起探讨这个问题,这样会有很好的交流性和互动性。2.渗透性。语文教学并不是单纯的去教课本上的知识点,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自然的代入一些思想、品德、价值观等做人做事方面的知识,毕竟教师是应该去研究学生的、去发现他们的变化、去引导他们、在基础教学中去渗透这种思想。3.广泛性。语文教学所涵盖的知识面是任何一个学科不能媲美的,可以说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都有所涉猎,所以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面也是非常宽广的,看似一本书,内容却不是一本书所能包涵的,也不是一堂课所能讲明白的,需要学生以点概面的去理解和思考。

四、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思维的培养策略

1.教学方式对语文教学思维的影响。很长时间以来,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一直根深蒂固,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学生在下面安安静静的边听边做笔记,这种教学方式使得教学过程非常乏味,很容易让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手段的现代化,目前多媒体教学已经占据半壁江山了,多媒体教学可以做出和课堂知识相关的画面或是动画,也会引用相关的影像,这样就使得学生注意力不容易分散,互动性和积极性也会随之高涨。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规划好相应的知识点,在课堂教学的时候适当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就会使语文教学行之有效。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自学课文内容,让学生自主讨论,不管答案正确不正确,教师都不要一味的去否定,因为语文只有最优答案没有正确答案,教师要给与积极思考的同学多一些鼓励,对有疑问的同学要耐心讲解,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回答,长此以往,学生会习惯这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教学效率就会与日俱增,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2.教学内容的广泛性。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基本教学过程中,比如字、词、句时,要全方位去启发学生,去深入了解这个字、这个词、这句话在书本中所表达的寓意,了解作者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比如《赤壁赋》这篇文章教学时,就要学生提前预习好文中的语句所表达的历史意境,语文教学内容是固定的,但方式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所折射的内容是无限广泛的,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用心去教去学。结论结合上面所说,高中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用心备课和职业操守,更离不开多媒体教学等辅助教学工具的帮助。高中生是有个性和主见的,不比小学生,你给他讲什么他就学什么,高中生是有个体思维能力的,教师要去频繁的启发这种思维能力,在新课改的基础上去引导学生,在教学中多提问题,多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学生参与进来了,学习才会有进步,教学才会碰撞出不可思议的火花。

高中语文的教学期间,专业的学生思维开发是目前的一个教育空白,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如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姜旭日.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策略[J].才智,(28).

[2]徐岩涛.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培养策略探究[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09).

6.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反思 篇六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加强受教育者的非智能开发,培养现代人的竞争意识,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只有使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芭蕾舞教学作为美育的一个门类,以其自身的艺术综合能力和对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深受学生的喜爱。芭蕾舞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尤其在发掘人的创造潜能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独特的作用。

一、芭蕾舞与创造力

芭蕾舞是历史悠久而古老的艺术之一。艺术的本质是创造,“没有创造,艺术就不可能诞生和发展”。可见,培养创造性人才,开发学生的智能是艺术教育中最重要的课程。由此可见,实施芭蕾舞教学的目的,并不只是使学生了解、接受和表现芭蕾舞艺术,更重要的是培养芭蕾舞艺术的创造力。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芭蕾舞教育者们真正需要思考改变目前陈旧的、不合理的舞蹈教育观念,改革不适合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芭蕾舞教学,将芭蕾舞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二、芭蕾舞教学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途径

(一)激发创造动机,培养创造意识

1.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激发人们创造的直接动力,所以,芭蕾舞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芭蕾舞教学内容感兴趣,才能引发求知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芭蕾舞教学活动中把兴趣作为出发点,每学习一个新内容,都要力求找出学生容易感兴趣的地方,并伴之以风趣精彩的课堂语言、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对芭蕾舞的浓厚兴趣,成为他们学习、锻炼和创造的动力,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打下良好基础。

2.设置教学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处于兴奋状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学生就会自觉地随着教师的诱导,在学习中不断探索。在芭蕾舞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更为丰富的教学场景,创设民主宽松的心理氛围,充分利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场地器材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活动。

3.安排自主学习

7.浅谈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篇七

一、思维积极性的培养

思维的积极性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基础, 对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全面掌握和深刻理解以及灵活运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学中, 教师注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新知识的渴求, 让他们在主动、高涨的思想情绪支撑中从事学习和思考, 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一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时, 学生完成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的基本练习后, 教师可出示“把4+4+4+2+2改写为乘法算式”的拓展练习,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其积极地去思考。教师再及时予以点拨, 学生可列出4×3+2×2、4×4、2×8算式。虽然费时, 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教学中, 教师还可利用“设置障碍”“提出新问题”等方法, 激发学生对新方法的探知思维, 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 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二、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与规律性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就是所谓思维的深刻性。其表现为对问题善于抽象概括、理解透彻, 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和解决, 而不被一些表象所迷惑, 并能把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迁移用于解决其他问题。

1. 重视动手能力的练习。

在教学中, 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听、看、做这三种学习方法, “做”所学到的知识掌握得最牢固。因此,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真正动手“做”数学, 这样学生不仅学得更为系统与条理, 更重要的是能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时,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让学生思考在面积不变情况下怎样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 教师可适当引导但不要限制, 学生会想到很多方法。然后, 让学生动手做一做, 再量一量剪拼的是否是长方形这样就轻而易举地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了。对学生来说可谓水到渠成, 不仅理解了公式, 而且了解了知识间的联系, 掌握得也更牢固。

2. 加强知识对比教学。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处于一个不断上升发展的阶段, 他们接触的很多知识彼此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学生很容易产生混淆与错觉, 不能明确本质。如“比40多20%的数是48。那么, 比48少20%的数是40, 对吗?”学生容易答错。对此, 教师可以通过对比, 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在对比中鉴别它们各自的本质知识, 对比越清楚, 学生理解就越深刻, 掌握也就越牢固。

三、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对问题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考分析, 能通过不同途径去探索和发现知识的规律, 能将学到的知识、技能较好地进行迁移, 使思维多向性, 这就是思维的灵活性。

1. 巧设开放性问题。

在学生练习中, 教师要适量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如题目的答案可以不止一个, 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题目可以不给全条件, 由学生去补充;可提一些要求, 由学生自己编题;题目可以有多种解法, 让学生比较哪种最简便等练习, 从而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

2. 精心设计变式训练。

变式训练既是对学生认知的一种强化, 又能开放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易呈现出单向性, 顺向的问题好掌握, 逆向的问题则不易掌握。因此, 教师要特别注意通过一些变式去训练学生思维的双向性和多向性, 防止学生形成思维定势, 从而影响思维的灵活性。如“甲数比乙数多4”这是差的一般叙述形式, 也可以说成“乙数比甲数少4”“甲数减去4和乙数同样多”“乙数加上4和甲数一样多”“甲数减去2, 乙数加上2, 甲乙两数相等”。如果在教学中坚持类似这样的训练, 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就会得到提高。

3. 多向性思维训练。

一部分学生的思维存在着单向性, 不习惯逆向、多向思维。教师在引导分析题意时, 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 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 归纳出解题的方法;还可以进行双向思维去探求解题方法, 这在应用题教学中要大量练习, 从而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思维求异性的培养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由于年龄特征, 其思维往往易形成定势, 影响问题的解决, 所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让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 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如混合运算中, 加、减、乘、除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 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例如:多少个5相加可以得到135?从表象看是加法, 可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 从加与除之间的内在联系去考虑, 这道题可以看作135里面包含几个5, 利用除法就解决了。对学生实施这样的训练, 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使所学知识得到了升华, 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与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还进行了求异性思维的训练。

五、思维创造性的培养

所谓思维的创造性, 是指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主动地提出先见解和采用先方法的思维品质。

1.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感到, 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学习和工作时, 思路开宽, 思维敏捷, 而情绪低落或郁闷时, 则思路阻塞, 思维迟缓, 无创造性可言。所以, 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心情舒畅、无忧无虑、积极主动地思考, 大胆地设想, 放心地回答, 才可能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2. 训练多样的解决办法。

8.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反思 篇八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23-0209-02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等教育并不只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知识灌输和管理,它的更深层次的涵义应该是发现、发掘和强化学生的创新潜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造就大批创新人才。心理学研究揭示了这样的一个事实:非智力因素减弱以至降到很低水平,是创造性思维不活跃的关键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和培养与创造性思维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激发强化他们的非智力因素。

马克思曾说过:“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攀登科学高峰需要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一个艰苦、细致、耐心的脑力活动过程,因此要求学生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所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开发其智力因素的重要内容,也是其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必要条件。

一、非智力因素的提出与涵义

1、非智力因素的提出

20世纪初,随着智力概念的提出和心理测验的蓬勃发展,非智力因素这一概念应运而生。20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Alexander,W.P.) 在其论文《智力:具体与抽象(Intelligence,concrete and abstract)》中首次提出了“非智力因素”(nonintellective factors)这一概念,但这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注意。不过,在亚历山大的启迪下,美国另一位心理测验大师韦克斯勒(D.Wechsler) 195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的《认知的、欲求的和非智力的智力》一文,提出“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气质和人格因素,尤其是人格因素,还应该包括先天的、认知的和情感的成份。”一般来讲,心理学界将韦克斯勒的这篇文章,作为非智力因素概念正式诞生并作科学研究的标志。这时,非智力因素方为世人所公认。[1]

2、非智力因素的涵义

M.L.Terman将非智力因素概括为完成任务的坚毅精神、进取心、谨慎以及好胜心等四种个性品质;W.P.Alexander则强调兴趣、克服困难的坚持性以及获得成功的愿望;而D.Wechsler则提出了内驱力、情绪稳定性和坚持性等非智力因素在智慧行为中的作用。[2]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从智力和智慧行为的心理结构方面,对非智力因素的涵义做了如下概括:从简单到复杂的各智力水平中都反映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是智慧行为的必要组成部分;非智力因素不能代替智力因素的各种基本能力,但对智力起制约作用。

李洪玉等把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活动,包括注意、动机、兴趣、情绪、意志、性格等称为非智力因素。它们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具体操作,但对上述具体操作起着动力和调节作用。沈德立等人认为非智力因素有两个层次:一是广义的非智力因素,即除智力或能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道德品质等等;二是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等。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认识世界的心理因素可分为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个范畴。非智力因素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习惯等。

二、非智力因素的构成及其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非智力因素是针对智力因素而言。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指智力以外的心理因素。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指与智力活动有关的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这里仅从狭义角度讨论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的意义。[3]

1、动机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创造动机是创造者对创造性思维目标的社会意义和个人价值产生巨大的动因。[4]创造动机强的人对创造活动富有冒险精神,全力以赴,希望成功,并希望得到外界的客观公正的评价,不重视个人的名利,这些人能约束自己,不为周围环境所左右,他们常常把成败归因于自己控制的主观因素,如个人努力程序,对未来的成功创造有较大的希望。当然,创造动机有时与创造目标一致,如爱迪生的创造动机来源于社会需要,具有社会意义,满足于社会的需要是一切发明家、文艺家的强大动力。

2、情绪、情感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创造情感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4]马克思说:“激情、热情是人强烈地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稳定的情绪状态,它对创造性思维充满着连续不断的能量。奥斯特洛夫斯基身体残疾,但创作的热情战胜了学习工作困难,他说:“创造产生了无比惊人的快乐,而且我感觉出自己的手也在为我们大家共同建造的美丽楼房--社会主义--砌着砖块,这样,我个人的悲痛便被排除了。”爱迪生之所以呕心沥血地研制电灯泡,因为他为了人类用上照明工具,对发明电灯泡产生了巨大的创造热情。

3、兴趣及其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 达尔文说:“热衷于一切我认为有趣的事物,并且以了解任何问题与事件为极大的满足。”兴趣是人们努力学习、积极工作的心理推动之一。我国教育家程颐提出:“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意思是说,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其包括创造性思维在内的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状态;浓厚的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努力学习。兴趣能促进人充分发挥智力作用,能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激发人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热情。兴趣对于学好知识具有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5]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对人创造性思维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兴趣会促使人深入钻研、创造性地工作和学习。

4、意志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创造意志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6]创造性思维过程需要有按照预定的目的而且具有坚忍不拔地克服困难的心理品质。没有创造意志的顽强拼搏精神,创造性思维就会中断。法国细菌学家巴斯德说:“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妙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意志的自觉性、坚韧性、果断性、自制力等良好的品质是保障创造性思维进行的动力。欧立希发明治昏睡病的药物,经过六百多次的试验,最后才成功,发明家爱迪生在研制电灯的时候,失败了八百多次,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考验,但他不为失败而吓倒,终于寻找到最合适的材料,成功地造出电灯。可见,在科学发明中,创造意志起了决定的作用,坚强的意志犹如创造者的强劲东风不断战胜困难和挫折,促进科学发明的不断前进。[6]假如爱迪生经受不起八百多次失败,欧立希经受不起六百多次试验失败,他们的发明都会夭折。

5、性格及其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创造性格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性。普希金说:“做勇敢的人吧。勇于扫视广阔的视野,创造性思维也就偕与俱来……”勇敢是创造性格之一,只有勇敢才能进入科学的门槛,没有勇敢精神也就不可能有什么创造,勇敢的创造性格才能使人们冲出旧思想的束缚,才能大胆设想、大胆科幻,才能创造出新的理论,发明新事物。[7]爱因斯坦对任何理论都是以怀疑的眼光去审视传统的绝对的时空观,才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可见,良好的性格是学业成功的重要心理保障。

三、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

1、非智力因素在我国教育发展中的现状

思维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两种因素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只有两者密切的结合,才能发挥思维活动的效能。非智力因素对思维活动的支持表现为对思维活动的动力作用、稳定作用、弥补作用。[7]

从我国教育现状看,存在重视学生智力因素发展而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倾向。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来,没有学习热情,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的自觉精神和顽强毅力不足,缺乏追求的精神。

2、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

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人事业有成,智力因素的作用约占20%,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却占80%左右。[8]因此,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应忽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兴趣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恒动力,热情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翅膀,坚强的意志则是保证。

综上所述,只有在教学中充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并将其与智力因素密切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不仅对素质教育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学生的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德立,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134

[2]吉尔福特.创造性才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03

[3]燕国材,马加乐.非智力因素与学校教育[M].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l992:318.

[4]韦铁, 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创造性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0,(4).

[5]李洪建.非智力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0.

[6]葛孚瑾.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因素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6.

[7]Xian-ju Huang, Feng-ying Yu. Effect of Nonintellectual Factors on Medical Students and Analysis of Related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in Pharmacology [J]. Proceedings of Satellite Meeting on Pharmac-ological Teaching & The 15th World Congress of Pharmacology, Beijing,2007,(1).

[8]张芸.对创造性思维的探索[D].中央民族大学,2004.

9.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反思 篇九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法律思维方式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意义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法律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摘要:高职学生不仅要具有基本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制社会人们处理涉法性理由时应具有的基本思维方式,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必定要求。由于法律与道德互助共生,法律思维方式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能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

关键词:高职学生;法律思维方式;职业道德;培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认识到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有效途径。高职学生毕业后要完全胜任工作和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就要不仅具有基本的专业技能,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能够自觉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高职院校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只有这样,学生的职业化水平才能得到充分提高,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笔者基于对法律思维方式以及法律与道德的密切关系的认识,试图探讨法律思维方式在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方面的作用。

一、法律思维方式之辨

所谓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逻辑(包括法律的规范、原则和精神)观察、分析和解决涉法性理由的思维方式。作为法律实践活动方式的观念形态,法律思维方式是伴随法律职业化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是法律职业共同体独特性思维定势和思维模式的固化和凝结。不同于经济思维方式偏重于成本与收益的比较、政治思维方式偏重于不同利弊的权衡和道德思维方式偏重于善与恶的评价,法律思维方式则偏重于合法性的分析。作为法律思维方式的本质特征,合法性强调要以法律为准绳来深思与处理涉法性理由,面对任何涉法性社会矛盾和纠纷,基本任务在于做出合法与非法的判断,并依照法律,以权利与义务分析为线索,最终做出权利安排和义务界定。合法性是对法律思维方式特征的最高抽象,把握了合法性,也就从根本上把法律思维方式与其他非法律思维方式区分开来。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这一判断日益成为社会的共识。法治的实现离不开一系列复杂的条件,如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完善、法律体系的健全、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等,也离不开全民法治观念的确立。“只有当人们能够自觉地而不是被动地、经常地而不是偶尔地按照法治的理念来深思理由时,才会有与法治理念相一致的普遍行为方式”,鉴于此,“法治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法律思维方式成为人们处理涉法性理由的基本思维方式,是法治得以真正实现的`必要条件。

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律职业共同体形成的思维方式基础,也是法律职业共同体基本资质的内在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律思维方式仅为法律职业共同体所独占。从思维主体的角度来说,法律思维方式大致可以分为狭义、中义和广义三个层次。狭义的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官的思维方式;中义的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律人的思维方式;广义的法律思维方式则是社会大众的思维方式。作为广义法律思维方式的思维主体,社会大众是遵从法律行为规范的一般社会成员,他们的法律思维方式是未经专门职业训练而逐渐养成的一种法律价值观和法律判断力,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和一个国家法律文化的重要内容。可见,法律思维方式既是专业的,又是大众的。法治的实现需要经专门职业化训练的法律职业共同体,也离不开未经专门职业化训练而具有一定法律思维能力的普通社会大众。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高等职业教育当前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应自觉培养高职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这既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也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定要求。

二、职业道德与法律之互助共生

在现代社会,法律和道德共同构成两大基本的行为规范,两者共同为社会的有序运转保驾护航。在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法律,既是人们深思和认识法律理由的前提,又是人们深思和认识的对象。没有法律,也就无所谓法律思维方式。什么是法律?按照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系统,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经济关系最终决定、按照善恶标准来评价并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维持的规范、原则和意识的总称。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职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它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内容丰富,具体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义务、职业良心、职业纪律、职业荣誉、职业作风等基本构成要素。职业化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定结果,由于任何职业活动都包含着复杂的社会关系,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其发展也必定会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和理由,这样,职业道德规范也就应运而生。职业道德是职业活动发展的产物,它要求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自觉承担相应的职业责任,履行职业义务,遵守职业纪律,展现职业作风。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道德要求越来越高,职业道德素质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录用人才的必要条件之一。按职业道德标准行事,是各行业从业者应具备的一种最重要的职业素养。

10.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反思 篇十

一、立论依据

江泽民同志说:“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时代呼唤着数学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我们都知道,数学学科体系本身是开放的,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从一组公理出发,用形式逻辑方法进行演绎展开,从而得到一个几何学体系,成为人类理性思维的典范。但是,即便是这样的演绎式的`数学体系,演绎也只是它的外壳。选择哪些事实作为公理是开放的。有了公理,建立哪些命题和定理才有意义,这种猜想当然是一个“开放”的选择。一旦建立了一个猜想,如何加以证明,选择何种思维策略进行探究,更是一个“开放式”的选择过程。要展开一个数学理论,必须要建立一些概念。概念建立于观察,从现实世界中获取灵感,依照归纳、类比、综合的方式加以表述,这个过程,显然也是“开放式”的。

目前的小学数学教材中,例题和习题基本上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和老师数学结论而设计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以死记硬背代替参与,以机械方式方法代替智力活动的倾向。而且,小学数学知识经过整理后,往往依封闭式的演绎方法处理,把中间生动活泼的开放式的思维过程“过滤”掉了。为了改变这一情况,使数学教育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可以将教学内容适度开放,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11.历史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十一

【关键词】思维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

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我们常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中学历史教学重视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习惯,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思维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于纵横比较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为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打开思路,学会全面地观察问题,抓住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问题,进而把握其本质,教学中需注意纵横联系。这有两种办法,一是以一国历史为线索、以时间为纲的纵向联系。二是以问题为线索,将同类问题或同一时间不同国家间相类似的问题进行比较的横向联系。

心理学的研究启迪人们: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教学中,可对彼此有某种联系的历史现象加以对照,确定其异同点,从而使学生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比较的方法很多,诸如同一历史时期的同类历史现象,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历史现象,一个历史事件的不同发展阶段,一个历史事件的两个对立面等都可以进行比较。比较的目的是找出异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以使学生对历史现象达到更系统、更深刻的理解。

二、于大胆质疑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

“疑乃学之始”。提出疑问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质疑,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对于神机妙算、遇事先知的“智多星”诸葛亮,我认为教材只从正面谈到他的智慧、才能,而历史上的诸葛亮非“不食人间火”的超人,他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当我这样说以后,同学们立即来了兴趣,各抒己见,有的学生提出了诸葛亮的不聪明之处:①用人多疑,不会招贤;②事无大小,亲自过问;③实无大事,缺少勇气和判断。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提出疑问,这一行为本身就蕴含自主思维的火花。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在“新”和“异”上做文章。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思维能力。

三、于情境创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依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并巧妙地把问题契入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地去思维,去想象,去创造。例如,讲到西安事变,可创设如下情境: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是报仇雪恨杀了他,还是顾全大局放了他?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西安事变?请说说理由。教师把学生设定于当时的环境,设置悬念、诱导探索,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激烈的争辩,学生们对如何解决西安事变主要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法:①放了蒋介石;②杀了蒋介石;③软禁蒋介石。这种变换思维角度,有创意的讨论打破了思维定式,有助于学生养成灵活的思维习惯,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于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历史教学中可通过开展“撰写历史论文”“绘制历史图册” “纪念历史人物” “考证历史事件”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一个学生在历史小论文中对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展开多方面的联想。首先“纵向联想”,指出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力量源泉来自“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炽热的爱国之心”。接着展开“逆向联想”,痛斥当今社会上极少数只顾个人利益,而忘了国家利益的社会渣滓。另外還展开“横向联想”,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肩负起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

五、于反思辩析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反思是进行科学审慎的批判性回顾分析和检查。进行反思训练,目的是为了尽量减少失误而达到自我完善。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将易混淆的知识有针对性的设计成题目,让学生反复辩析,细致比较,使学生学会用思维的批判性去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思维活动,通过自我反思,及时反馈调控,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带有主动性,减少盲目性和狭隘性,思维的结果更具有正确性,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蕴含的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的因素,从多方面着手,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教育责无旁贷的义务。

作者简介:

12.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反思 篇十二

一、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直觉的思维, 预感的训练是正式的学术学科和日常生活中创造性思维很易被忽视而重要的特征.”数学的思维是指在对问题、图形等观察分析的基础上, 凭直觉猜想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它是想象和直觉判断的统一, 是通过跳跃性的想象和迅速的直觉判断, 从而达到对数学对象的本质的认识.而联想又是直觉思维的基础, 通过直接想象和联想, 撇开逻辑规则, 往往能实现思维的自由组合而产生顿悟, 获得问题的解决.

1.直观性原则促进直觉思维的发展

在几何方面的教学中, 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图形和概念,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如在矩形概念的教学中, 可以从学生在小学中对长方形的直接认识出发, 教师先给出以下图形:

然后提出问题:①上面哪些图形是矩形?②矩形的对边、各角各有什么关系?③如何定义矩形?学生在尝试下定义时, 首先是猜测出某些条件, 然后结合图形加以验证.在这个过程中, 直觉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经过教师启发引导后给出正确的定义, 这样, 就能使学生深刻地认识矩形的特征, 对进一步讲授矩形的性质和判定做了铺垫.

2.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丰富直觉思维

联想是直觉思维的先导, 猜想则是直觉的结果.所谓的直觉, 从信息加工原理的观点来看, 就是将零散、孤立的信息快速联系和重组, 从中产生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因此, 不时地引导学生对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联想, 拓展联想空间是培养直觉能力的又一重要途径.

【例】 对于一切大于1的自然数n, 证明不等式:

(1+13) (1+15) (1+12n-1) >122n+1.

分析:整体考虑: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比较烦琐, 可从不等式左边整体思考, 对式子变形化简.

An= (1+13) (1+15) (1+12n-1) =4365 (n2) .

直觉想象:发现An的分母是大于3的奇数, 分子是大于4的偶数, 而不等式右边是122n+1, 联想对偶原理, 考虑构造与An相应的Bn, 使AnBn, 具有不等式右边1m (2n+1) 的形式.

数学猜想:设Bn=54762n+12n, 则AnBn=13 (2n+1) , 而2n2n-1>2n+12n, 所以An>Bn.

论证检验:An=43652n2n-1 (n2) , 构造与之相应的式子Bn=54762n+12n (n2) .

对于n≥2的自然数都有2n2n-1>2n+12n, 则An>Bn, 所以An2>AnBn=13 (2n+1) >14 (2n+1) , 即An>122n+1.

此例就是先做出整体思考, 理解和认识问题的实质, 确定解题的思维方向, 当发现式子的结构特征时, 通过直觉想象和判断, 萌发构造一个与之相应的式子的想法, 再组合各种条件和模式, 迅速做出解题的决策.

3.提高观察推理能力, 发展直觉思维

敏锐的观察能力能使学生抓住本质, 产生联想, 发现解题捷径, 展开创造性思维活动.

【例】 已知某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2、37, 求此三角形的最大角.

分析:这题初看似乎要用余弦定理来解, 但仔细观察22+ (3) 2= (7) 2, 可立即得出最大角为90°.

二、发散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美国心理学家麦尔福特把思维过程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两大类.事实上, 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 发散思维起着主导的作用, 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是从不同的角度, 运用不同的方法, 全方位地分析和探讨问题的一种思维形式.发散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多向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它具有明显的开拓和创新作用, 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且占据主导地位.

1.一题多解, 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思维的流畅性主要是指思维发散的量, 这个量的多少是以知识的积累为基础的, 知识越丰富, 观察、分析、归纳、联想、类比的领域也就越宽广.

【例】 A、B两地相距15千米, 有两人要从A地到B地, 其中一人骑自行车先走40分钟后, 另一人坐汽车出发, 结果他们同时到达.已知汽车的速度是自行车的3倍, 求两车的速度.

解法1:设自行车的速度为x千米/小时, 则汽车的速度为3x千米/小时.根据题意, 有153x=15x-23, 解之得x=15.

解法2:设法同解法1, 根据自行车走15千米与汽车行驶15+23×3x=15+2x (千米) 用的时间相等, 得15x=15+2x3x.

解法3:设自行车从A地到B地需要x小时, 则汽车所用的时间为 (x-23) 小时, 根据题意, 有15x-23=3×15x.

在教学中, 对学生提出一题多解的需求可以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解题途径去寻找不同的方法, 培养其发散思维的多向性.

2.一题多变, 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 主要是指发散思维的灵活性.它要求人们善于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 及时提出符合实际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方案, 也就是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把握住一般性的概念、法则和方法, 灵活地用来解决具体问题.为了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应大力提倡一题多变.

【例】 如图,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 E、F分别是OA、OC的中点.

求证:BE平行且等于DF.

变化1:已知条件不变, 延长BE、DF分别与AD、BC交于H、G, 求证:四边形BHDG是平行四边形.

变化2:BE⊥AC于E, DF⊥AC于F, 求证:BE平行且等于DF.

变化3:把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3.指导学习方法, 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主要是指发散思维的新颖性, 它主要表现在:独立思考问题, 善于发现和解决别人尚未发现和解决的问题;能自学研讨获得新知识, 时机一旦成熟, 就会有新的发现.在数学教学中, 要教给学生自学、探究和发现的方法, 使学生在认知的实践中逐步得到锻炼.

总之, 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是多样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要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让学生多参与、多动手、多动脑, 不断启发他们, 激发他们的兴趣, 使得他们勇于探索、大胆创新.

摘要:当今数学教育是一个创新的教育, 许多国家把“实施创造性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方向.要创新, 就要把创造性思维能力抓好.而创造性思维是以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为基础的, 所以抓好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这两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根据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结合学科特点, 就如何对学生进行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进行一些探讨, 主要是从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等方面来讨论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钱丽.中学数学研究[J].2004, (3) .

[2]赵学新.中学数学杂志[J].2005, (6) .

13.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反思 篇十三

内容摘要:新课标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内在修养、思维品质、心理需求等方面的导引,鼓励学生大胆地创新。如今,教师也开始走出了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注重通过知识的传授转化,对学生进行思维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维习惯培养

现在的初中生,由于学习压力加大,学习内容加大,再加上老师为了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更多的传授知识,从而减少学生思考的时间,忽略了对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我在从事语文教学的同时也担任着所教班级的班主任工作,于是我将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相结合,从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着对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

一.在听说训练中结合思维训练,培养良好思维习惯。听说训练作为信息输入并经过大脑思维内在转化输出信息,在语言交际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传统的听说训练中,我们往往侧重于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等心理品质,常常忽略了思维方式的训练。如:听一般材料,有的教师在朗读时故意读错,让学生在读完后指出错误的地方。这种思维已趋于保守和僵化,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而且不利于活跃思维。我在听说训练中做到如下几点:

1、通过情境描述法训练学生想象思维

在听之前,要注意启发学生想象其中的场景,人物的神态,动作等。例如,可以将图像关掉,只让学生说出一段描述剧情的文字。也

可以看图像后进行创造性猜说画片上内容。还可以让学生描述头脑中形成的情节,意境或影响。我在教学《三峡》时,在学生打开课本之前,先给学生展示几幅三峡景色的图片,其中有特写山高、峻的图片;有特写飞泉瀑布的图片;有远眺山水一色的图片等;然后放录音。第一遍要求学生了解大意,第二遍要求学生边听边展开联想与想象,然后描述一下情景。以上训练,能将学生思维向深层次发展,培养想象思维。

2、通过续情节法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

可以给学生读小说片段,让学生猜读小说的开头或结局会如何,会有几种开头或结局,然后再把原作读出来。如读孙犁的小说《芦花荡》,先让学生深入了解时代背景,然后阅读小说的前半部分,并注意小说中对“老头子”这个人物的描写,最后让学生猜结局,理解作者巧妙的构思。也可以在全班进行故事连载接力赛,达到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

3、通过实际练习法训练学生求同思维

每节语文课,我设计课前5分钟说话训练,同学们可以选择寓言、童话、幽默故事、讽喻小说等。我启发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找出与之相类似的课文或故事,并指出其中蕴涵的道理。这样,不但学生锻炼了说话能力,而且,学会了归纳总结、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求同思维习惯。

4、通过对语意、语境的理解,培养求异思维

在讲授《愚公移山》时,我调动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思考:

以现代的眼光看,愚公到底愚不愚,为什么?在学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思考课后习题:文中的骗子是否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这两道思考题,都要求学生从不同于常规的认知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目的。

5、通过争辩法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逆向思维

对一个问题的争辩有助于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调动思维和知识储备,并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创造性思维。例如,我利用语文课和课堂教学开展辩论赛和辩论活动。在教授《伤仲永》一文时,我设计这样一道题,“天资聪慧的人是否一定会成才?谈谈你的看法。”学生结合课文和联系实际展开讨论,很有新意,学生很欢迎这样的课堂。在教授《羚羊木雕》一文时,我利用语文课让学生分角色,就这一场家庭矛盾冲突的是非展开辩论,同样受到良好的效果,许多同学逆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得到充分显露。

二.在写作训练中结合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培养想象力是语文作文教学和思维训练的最佳结合点。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的潜力,注重培养和优化学生的思维,可以通过写作训练来进行。因为写作需要想象。如果学生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则文思如泉涌,下笔有神,也就能写出个性鲜明的人物,描绘出多姿多彩的景色,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通过观察法训练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形象思维

观察生活能丰富感性认识。生活是想象的源泉,培养想象力形成形象思维,务必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起步。离开了对生活的观察,想象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想象的丰富与否,决定于是否对生活的深入和对宇宙万物的观察与思考,是否了解食物的本质属性及其互相的联系。”臧克家的话揭示了观察与想象之间的辨证联系,他以诗人特有的经历证实了观察体验生活对想象力形成的重要性。天地变化无穷,世人思想感情各异,社会急剧变革,因此,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不可能一成不变,而是永远无休止的丰富的课外活动,如春天带学生爬山,挖荠菜,春游,夏天领学生去赏绿,游故宫,秋天去让他们品味丰收的果实,冬天去让学生读白雪,感悟寒风。在此过程中,发动学生将五官一齐放开,让大脑同时通过五条渠道去认识生活,经过加工和改造,想象出一幅美妙的立体画。鼓励学生在课前5分钟讲一事的始末,举行假日趣闻,课堂剧的编写,为想象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2、通过想象作文,训练想象力

要使学生将观察所得的感性认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为我所用,还需要通过写作实践。教师要善于设计想象的作文,因为这是训练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作文中通过加工,改造旧有表象,从而达到再现客观事物,生活画面的目的。这种加工和改造,总是与思维同步,与想象密不可分。想象作文的设计方法如下:

(1)结合课文作片段想象练习。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后,引导学生想象“于勒发财后„„”的情景。学习《蜡烛》后,引导学生想象一下“老妇人”丰富的内心活动。学习《孔乙己》之后,引导学生想象 “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之后„„”。

(2)给予部分条件,提出想象要求。如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想象一下结果。也可以给出结果,想象可能的原因,或设在一定时间,地点,环境下,会发生什么事,如《世界无水之日 》。处于一定的身份会怎样做,如《二十年后的我》。

(3)结合课外阅读材料,视听内容,设计想象文。如看《我们的长征》电影的观后感,古今中外名著的读后感等。

14.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反思 篇十四

第二阶段实验计划

一、情况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教育水平及教育手段也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二、阶段实施目标:

1、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思维的扩散性。

2、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5、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6、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三、阶段研究措施

1、继续加强对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技术的培训。

2、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做成课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备课,充分挖掘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容。在设计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

4、结合研究过程,反思自己的研究行为,定期做好各实验班间的交流,总结,提升研究能力。

5、做好阶段性总结及阶段性评估工作。

四、具体安排:1、2006、9确定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开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状的调查。2、2006、10――2007、10开展在学科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研究3、2007、11总结本学期课题研究的开展情况。

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

15.浅谈对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十五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其培养的切入点, 就是直觉思维。笔者执教以来, 一直重视对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良好效果。现将对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作一浅论如下:

1 直觉思维在创新思维中的重要性

基于无数次自然或社会实践而掌握的认识的基础上, 简缩的思维过程而产生的有一定跳跃性的推测、猜想、假设及判断, 这就是直觉思维。它是创新思维的基石 (亦是它的一部分) , 是人类意识与动物意识的原始区分, 是人类认识自然规律、法则和利用规律、法则的起点。

有人曾把人类杰出的具有非凡创新思维能力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思维模式拟为:经验—直觉—概念或假设—逻辑推理—理论。可见直觉在科学创新中起着选择、预见的作用。通过直觉提出新成果的概念或假设, 经过实验 (践) 检验确定后, 成为建立科学论点的出发点。如果没有牛顿在苹果树下对苹果从树上落下的直觉判断、思考, 就不会有“万有引力”定律的产生, 牛顿力学体系的大厦就将无法建立, 而现代文明就回复于中世纪的黑暗中。

2 直觉思维培养的可操作性

由于直觉思维在教学中体现出它的直观性, 并对映于我们文明社会的各种成就, 就可以举出许多事例来启发, 引导学生进入创新思维的培养中。教学中可遵循如下操作模式:现象—直觉判断 (思维) —概括、推理、求证—结论 (完成) 。

我在讲授《建筑力学》中的几何不变体系时, 联系现实生活中电线杆用一钢缆固定于地面这一现象, 直觉判断电杆、钢缆、地面组成一个三角形, 根据学生在初中平面几何中所学到的“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 可得出它们三者构成了一个牢固的稳定体系, 进而推出几何不变体系的三个组成规则:二元体规则、两刚片规则及三刚片规则。这样, 以往教学中不易于学生理解的授课难点, 通过我对学生直觉思维的启发以及深入浅出的讲解, 使学生变得易于接受起来,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切思维都是由直觉开始, 一切都是由已知的结论而进行的教学操作, 学生的思维模式转换就容易而自然, 因而达到了思维训练的目的, 而且对知识的学习、加深、乃至拓宽都能得到多方面的受益。

3 可作为培养发散思维及集中思维的方法

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 伴随其思维过程要经过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发散思维, 并需多次循环才能指导活动的完成。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集中思维的能力的同时, 更为重要的是对发散思维的启发, 笔者认为非逻辑性的发散思维及引发它的直觉思维, 是创造性活动的土壤和关键。

如前所述, 由于直觉思维具有直观可操作的特点, 且教学的主要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启发, 我便在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模式的针对性训练。我在指导学生进行沿程阻力系数测定的实验时, 有一组学生测出的“”值与实际值相差较大。我检查他们的实验数据时, 发现测压管读数有误, 但并不急于向他们说明原因, 而是要求学生对此进行非逻辑性地寻找原因。归结起来, 通过直觉可判断有如下几个原因:实验操作有误, 读数有误, 甚至可能是因为上游水箱里的水位不恒定, 造成管内水流为非恒定流等原因。经过学生认真计算、查找、判断, 并与其他组同学的数据相比较, 最后找到了真正原因:测压管读数有误。

虽然学生还仅限于用自己现有的知识进行直觉判断及创新思考, 但所有的培训对以后的创新工作影响深远。而直觉思维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贯穿作用。

4 是培养创造性人格、习惯的最佳手段

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贝尔纳曾说:“所谓的创造力教学, 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 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在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思维方法, 直接影响学生思维模式的形成。有这样一个例子:上物理课关于磁铁南北极的教学中, 一个学生举手向老师提问:“如果从磁铁的中间剖开, 那么是否南北极可分开?”听毕教师哈哈大笑:“××同学提出了一个愚蠢的问题, 任何磁铁分开后, 仍形成二个各有N、S极的磁铁。”满面通红的学生在同学们的讪笑中坐下。暂且不论教师这种回答是否真正科学 (现代科学一直未放弃寻求发明单极磁铁的努力, 它将给工业带来一场革命) , 起码这位同学的思维在形成创造性人格上遭受的是打击而非鼓励。

直觉思维的培养, 其教学实质就是启发、引导学生的独立性、冲动性、幻想性, 并不仅仅受认识因素的影响。在指导水工专业的毕业设计时, 有一学生问我:“可不可以把溢洪道和泄水隧洞合二为一, 这样可减少程量, 节约资金。”我当众表扬该同学肯动脑筋, 肯定了他的想法, 但同时指出“任何工程设计方案的提出, 必须经过周密的研究, 进行细致的技术、经济比较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做出一个技术上可行, 经济上合理的优秀设计方案。”虽然以该同学现有的知识还不能对它们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比较工作, 但至少该同学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肯定。在我的鼓励下, 该同学不仅以积极良好的态度对待以后的设计, 而且还不断突破有限的教材知识, 使之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推测和猜想, 培养他们良好的“直觉”习惯, 并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出正确的证明。同时教师也应带头示范动用直觉思维提出多种不带结论的设想, 使学生受到熏陶, 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从而达到培养创造性人格、习惯的目的。

综上所述, 直觉思维的培养是启发式教学要求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而学生思维习惯的形成对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促进效果, 学生对学习知识也会从被动变成好奇、兴趣和主动。这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愿看到的。

参考文献

[1]李世芬.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方法与探讨.长春大学学报.2004.05.

[2]贾红文, 贾海红.论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1.03.

16.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反思 篇十六

创造性教学要求教师教会学生获取、处理和加工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出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英语创造性思维可以通过比较法、联想法、创设情境、自由会话法、看图说话法、用同一词(词组)或句型说英语句子、游戏法、竞赛法等发展。

一、设疑启智,营造创新氛围

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沟,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和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习惯。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得到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

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

二、巧设设创新探索机会

学生需要获得能够继续获取知识和能力的科学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天赋和能力。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以达到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相互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教法的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锐意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上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学会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展开发散性创造。如:在教过去进行时,展示一副一位学生学习简笔画,而旁边有他的爸爸在看报,教师可以先把这学生在干什么遮住一半,然后问:What wss the child doing when his father was reading a newspape r?这时同学们就会进行guess,并积极发言,从而给他们提供了发散思维的机会。

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集体讨论。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如一篇文章教完之后可以在黑板上出现几个key words,让学生自己去编一些内容。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与摸索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得到真正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英语创造性思维还可以通过比较法、联想法、创设情境、自由会话法、看图说话法、用同一词或词组或句型说英语句子、游戏法、竞赛法等途径。经过实践与探索,学生在课堂上思路开阔,思维活跃,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还有游戏法、竞赛法,做游戏能活跃课堂气氛,深受同学欢迎。轻松、自由的气氛使学生消除了紧张,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开动脑筋主动探索知识,有效地发展了创造思维。

17.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反思 篇十七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而数学解题后的评价与反思对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在当前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注重从解题的分析、判断、比较入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而忽略了解题后评价意识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 因此,本文从分析当前数学教学中的现象入手,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对如何改革解题评价方式,树立学生评价与反思意识进行一定探讨,以供参考。

一.当前数学解题评价存在的问题

现在,对学生解题后的评价一般有2种形式。在课上校对题目,只听老师说,“这道题,做对的同学举手!你们真聪明!”或“这道题做错的举手,错在哪里?现在懂了吗?”在练习课中尤其如此。课后习题批改就以打“√”或打“×”来校对。单一的形式缺少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既不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没有意识到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契机。

在低段学习时,很多教师要求学生在做完作业后由家长检查、签字,这种做法助长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阻碍了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和责任感的培养。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在课堂中不仅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还应参与对学习成果的评价。如果缺少评价,就是不完全的学习。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多提供学生自我评价的机会,提倡学生自评、互评。在学习过程中,对照自己的目标,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和效果作出 价值判断,以此作为依据来调控和优化学习过程。

二、改革解题评价方式的主要途径

1、制定标准,开展前期评价

在布置课堂作业时,同时提出具体的评价标准,然后由学生自我评价。

例1:

用两块三角板拼度数不同的角,至少为4个。

评价标准:能正确解答的得一个☆,每多拼一个角多得一个☆。

例2:

写出最简整数比。

(1)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大圆的半径是8厘米。

(2)学校文艺汇演,参加演出的男生有60人,女生有75人。

评价标准:能提出1个问题并正确解答的,得合格;能提出2个问题并正确解答的,得优秀;能提出2个问题以上并正确解答的,每一题多得一个☆。

学生自评后,集体反馈,评出作业优胜奖。同时我们也要尝试培养学生自评作业的`习惯,不论是课堂练习还是回家作业,学生在做完后不能让家长包办评价的任务,即我们常说的检查。

学生要自己像老师一样逐一批改自己的作业,找出错误并订正,然后给予一个相应的成绩。一开始,学生可能不习惯,但当教师经常运用表扬、鼓励等手段树立榜样,并耐心指导自评的方法以后,学生会在做完一道题后就认真审视自己的作业,或是修改,或是自信地打上一个“√”。这样的习惯也许会让学生受益终身。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自评、互评,是学生互相学习的过程,更是学生认识自我的过程。

2、点批作业,进行中期评价

18.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反思 篇十八

那么,在活动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一、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培养创造力

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是指每个学生都具有对求知事物进行主动探索和发现的愿望和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是激发其创造性学习,培养其创造能力的基础。语文实践活动课就是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教师引导下,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地去了解认识新奇事物,探求不同事物的关系,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在学习中发掘自己的内在潜力,培养发展各种能力,不断提高创造力。托兰斯等人的研究发现,有创造力的学生富有责任心,爱自行学习。

发挥学生主动性,激发其创造性学习的活动方法很多,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选择适当方法,1)设计不完全或无结果的问题式情景。2)让学生自设问题并自行想象解决。

3)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不仅向教师提问,而且要鼓励学生互相问答等。诸种活动将有助于学生具有积极思考,大胆设想,推陈出新,主动探索的品质,是锻炼思维的机会,培养创造力的好时机。

二、重视多种方式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造力

学生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设想,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培养创造力,发展思维。在发达国家,他们是很重视创造力的培养的。日本中小学普遍重视课外校外活动,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通过“自然之家”来进行有助于学生创造力提高的活动,让学生走向自然,在一系列的观察思考中,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造力。美国的博物馆为大量青少年提供便利条件,开阔其眼界,启发其智慧,锻炼其创造才能。因此,我们也应该重视在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创造力培养。

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很丰富,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集体活动和个人活动,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等等。教师应为学生的创造活动尽可能提供良好的条件,并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充分发挥创造潜能,发展创造能力。如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可利用实物演示或操作、参观访问、调查进行生动实践等活动来进行自编题。教师设置探究事物情境,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给学生以活动和发展意见的自由,会更好地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对创造力的培养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可见,语文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可提高发现问题的敏锐程度,激发学生的创造设想,它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有巨大的作用。

三、综合调动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培养创造力

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是培养创造力的主要因素。其中,想象和思维是人们创造活动的两大认识支柱,观察和记忆是创造活动的前提。活动中,首先顺应学生的发展特点,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加以创造性想象,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再组合,再创造,从而训练创造性思维。

19.课堂教学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篇十九

关键词:数学思维,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逐渐意识到, 高等学校培养的不能只是会做题、考高分的所谓学习型人才, 而应该是思维超前、有创造性的创新型人才。高等学校的教学, 应该在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 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并能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换句话说, 高等学校的教育, 不仅是传授学生书本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别是培养有创新性思维的能力。

数学思维是人类对数学对象的理性的认识过程, 广义的理解包括利用数学这个工具,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过程。数学思维是以认识数学对象为任务, 以数和形为思维对象, 以数学语言和符号为思维载体, 并以认识和发现数学规律为目的的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 这是一种高水平的逻辑思维。而要使学生具备创新能力, 数学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的。数学是一门教人聪明的学科, 高等学校数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更应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下面结合课堂数学教学的内容, 谈谈数学思维的特征。

一、创造性

数学思维的创造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创新精神, 是在新颖地解决问题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思维的创造性不同于一般的思维活动, 它要打破常规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将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进行改组或重建。高水平的创造性思维是指发现了前人未曾发现的新事物, 解决了前人未曾解决的问题。一般高水平的创造性思维是指数学家和杰出的数学人才在数学研究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比如数学史上, 解析几何的创立、微积分的发现、群论的完成、非欧几何的诞生等, 都是高水平的创造性思维的结果。低水平的创造性思维是指这种思维的结果已为他人所完成, 但相对于思维者本身而言, 是发现了新事物, 解决了新问题。一般低水平的创造性思维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进行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即学生能独立地、自觉地掌握数学概念, 发现定理的证明, 发现教师课堂上所讲例题的新颖解法等, 这些都是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表现。比如在图论中, 要证明命题“完全m叉树, 当其树叶数为t, 分支数为i时, 一定有 (m-1) i=t-1。”它可以利用直接方法证明, 即利用树和完全叉树的定义, 有mi=t+i-1, 整理得出结论。还可以启发学生, 将m叉树看作是每局有m位选手参加比赛的单淘汰赛计划表, 树叶数t表示参加比赛的选手数, 分支点数i表示比赛的局数, 由于每局比赛将淘汰m-1位选手, 故比赛结果共淘汰 (m-1) i位选手, 最后剩下一位冠军, 因此 (m-1) i+1=t, 即 (m-1) i=t-1。这种证明方法即新颖又有趣, 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对枯燥数学的学习兴趣, 绝对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二、严谨性

数学思维的严谨性是考虑问题要严密、有据。比如, 数理逻辑的推理证明中, 有时会遇到下面这种情况: (1) x F (x) P; (2) F (c) US (1) ; (3) 彐x G (x) P; (4) G (c) ES (3) ; (5) F (c) ∧G (c) T (2) (4) ; (6) 彐x (F (x) ∧G (x) ) T (5)

此例的前提包括坌x F (x) , 埚x G (x) , 但逻辑推理的正确与否, 与前提引入的顺序有很大关系。上面推理过程中, 先引入的是全称量词坌x F (x) , 利用全称指定规则, 得到F (c) , 这是正确的, 接着引入存在量词埚x G (x) , 利用存在指定规则得到G (c) , 此时出现了概念性的错误, 因为此c非彼c, 不能再用同一个字母c表示了, 而应指定为G (a) , 但这样就不能推导出结果。因此在推理证明时, 当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同时出现在前提中时, 一般要先引入存在量词, 后引入全称量词, 这时两个c才是相同的。这些错误在数学教学中经常碰到, 需要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不断地强调, 要求学生解题的每一步, 都要有依据, 要符合逻辑, 让学生逐渐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三、抽象性

数学思维的抽象性是方法和对象的抽象性。对于不同的实际问题, 经过多次抽象而得到的形式化的结果。比如在高等数学课程中, 求“曲边梯形的面积”时, 得到一个结果:而求“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 又得到结果:从表面看, 他们一个是数学问题, 另一个是物理问题, 应该没有什么关系, 但如果只考虑它们的数学表达式, 却是同一种形式的极限, 即为“黎曼和”。换言之, 从抽象数学思维的角度讲, 都可以理解为“函数在某区间上的定积分”。有了定积分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 这两个实际问题用同一种方法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这种抽象性, 去伪存真, 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四、灵活性

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是不会过多地受思维定势的影响, 善于从旧的思维模式或通常的制约条件中摆脱出来。思维定势也称为惯常思维, 它是遵循已有的思路去考虑问题, 反映了思维过程的连续性、渐进性和联结性, 是思维惯性的表现。而灵活性通常反映为逆向思维, 它的基本特征是:从已有的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 反映了思维过程的间断性、突变性和反联结性, 是对思维惯性的克服。而数学思维既需要惯常思维, 又需要逆向思维。在解决某些问题时, 逆向思维往往显得更加重要。

五、广阔性

数学思维的广阔性是从多方面思考同一个问题, 可以表现为对同一个事实做出多方面的解释, 对同一个对象用多种方式表达, 对同一个问题考虑出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比如高等数学中, 计算三重积分其中Ω为x2+y2+z2≤R2和x2+y2+z2≤2Rz之公共部分。下面分别用三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1) 在柱面坐标系下, 将其化为三次积分为:

(2) 在球面坐标系下, 将其化为三次积分为:

(3) 用截痕法, 将其化为先二后一的积分为:

这三种方法都可以得到正确的结果, 但通过对计算过程比较发现, 利用截痕法计算最简单。此时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截痕法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最简单, 通过举例, 让他们自己总结出:当被积函数为一个变量的函数时, 利用截痕法, 先计算的二重积分, 实际上是积分区域 (截面) 的面积, 此时三重积分转化为定积分。因此在课堂上, 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分析, 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实践, 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总之, 高等数学的课堂教学, 除了要教会学生课本知识外, 更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 若能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将其渗透到自己的生活和将来的工作中, 他们将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 (第6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Bitting, M.L.微积分及其应用 (原书第8版) [M].杨奇, 毛云英,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20.谈表象积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二十

[关键词]表象积累 思维习惯 思维能力 深入探究 精心预设 课堂生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1-044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运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以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积累全面的、具体的思维素材,进而由感性经验逐步转化为理性经验,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一、深入探究,领悟表象积累的内涵

表象是客观对象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在观念中所保持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和客体形象在观念中复现的过程。如学校附近的建筑物、家里的布局等,这些记忆表象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对事物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有助于学生理性地对这些事物进行思考和辨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熟悉的表象形成问题,引导他们灵活地利用已知来推导、辨析未知,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点,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所以,表象积累不仅是学生形成数学思维的前提,更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原动力。

二、精心预设,构建表象积累的要素

表象积累不仅是大脑中浅显的痕迹,更是带有一定理性的思考,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事物对学生的吸引力;二是形象思维的形成;三是学生在对表象的分析中,使事物转化为信息永远地储存在大脑中,在一定的刺激下可以自然地显示出来,从而完成对表象的积累。在对表象进行积累的过程中,事物、思维和记忆构成了表象积累的三要素,建立了对事物的想象思维,有助于学生对事物的分析和对蕴含其中的数学知识的挖掘,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储备了丰富的素材。

三、课堂生成,落实表象积累的目标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意识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不能达到独立思考、自主做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家里有10颗糖果,爸爸妈妈分别得到三颗,你得到几颗?你们三人各占糖果总数的几分之幾?”熟悉的情境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都踊跃回答“自己得到了4颗糖果,占总数的■;爸爸和妈妈的糖果占总数的■”。教师先引导学生说出用什么样的方法得到结果,再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汇总,使学生领略到不同思维所具有的特点。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消除了数学问题给学生带来的陌生感,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意识,使他们充分地结合自己的已有认知,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

2.注重动手操作,引导思维构建

学生的操作是表象最好的再现。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切身体会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顺利地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构建。例如,教学“长方形”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的特点,交流对长方形的初步认识,然后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纸,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他们相互进行比较、判断。学生在进行观察、对比、评价和判断的过程中,构建了长方形概念的大致框架,又在积极讨论、反思的过程中,不断地对长方形的概念进行修正,从而顺利地得到了关于长方形的正确结论。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实现了表象的积累,主动构建了长方形的概念,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3.深层讨论创新,提升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关键是自我思维的突破和创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调动原有的表象,尝试利用原有的表象解决新的问题,在逐步思考、讨论和辨析的过程中,实现对自我的突破和创新,从而形成对新表象的积累。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出示25×(4+8)让学生计算,大多数学生采用以下两种解题方法:(1)25×(4+8)=25×12=300;(2)25×4+25×8=300。这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思考更简单明了的计算方法。在小组的讨论中,学生都知道25×4不用计算,一眼就能看出等于100。有的学生还设想:“能不能把所有的算式都转化为这样的计算,从而降低计算的难度?”这个观点使其他学生豁然开朗,得出25×(4+8)=25×(4+4+4)=25×4+25×4+25×4=300。学生看到这个简单的计算方法,兴奋地鼓起掌来,为自己的成功和创新感到自豪。通过这样的讨论与创新,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了发展,使表象积累与学生的思维有机结合,实现了思维能力的提升。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表象积累的内涵,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引导学生构建表象积累的三要素,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上一篇:转正述职演讲报告下一篇:二年级行为习惯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