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研究

2024-09-05

农村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研究(精选12篇)

1.农村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研究 篇一

《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徽县二中 孙亮亮

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我们徽县二中理化生课题组在原有基础上对“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全面的探索”,经过10个月的研究和有效训练达到了预期目的,现报告如下:

一、研究背景

学困生是在每一个学校都存在的、比较庞大的群体,学困生是指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任何一个班里都有学困生,学困生的转化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认真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才能保证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完成教学的根本任务。他们的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他们喜欢自由、有时懒惰贪玩、孤芳自赏、甚至狂傲不羁.其主要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应付。思考不积极,注意力不集中,善于机械记忆,不善语言思维,不愿或不善于开动脑筋,常常回避那些较难的习题,思维上有惰性。有些受了批评还当堂顶撞老师。这些学生往往需要经过有效的教育对策才能使其发生抓变,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高校课堂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尤其是2012年徽县提出了课堂建设年的目标,学困生正是制约高效课堂建设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能否有效的转变学困生关系到高校课堂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要转变学困生首先就要弄清楚其形成的原因,进而才能寻找合适有效的学困生转化途径。因此本课题组在2012年确定了“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这一课题。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有序、连续的研究。随着高校课堂在全县范围内的推广,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本课题的研究及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

1.从目前的教育来看,学困生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转变,尤其是随着农民工数量的增加留守儿童的数量在逐年增大,学困生数量也是连年上升,这严重的影响到了教育教学质量,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一旦弄清,有助于我们找到更加有效的转变学困生的途径。学困生的转化途径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能让学生养成爱学习、好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受益终生。对今后的继续教育、工作和生活都有深远的意义。

2.就“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这一课题而言全国各地都有研究,但是其成果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并且有一定的局域限制,这正是课题要研究的地方,要研究我县的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同时寻找适合我县的学困生转化途径。

3.研究“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利于推动我县高校课堂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我县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我县教育大发展。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首先,通过文献查阅,应用元认识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相关教学理论,了解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各种课程理论、教学模式的特点;通过网络、文章、杂志和报刊等信息媒体,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整理、收集已有的关于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的相关资料,从不同角度对资料进行对照、分析和研究,吸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了解农村中学学困生的研究现状,并以此为依据编写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对我校学困生的现状进行调查。整理调查所得数据,分析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转化对策。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行动研究,具体运用了以下方法:

1.文献法

应用元认知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等相关教学理论,了解现代生物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各种课程理论、教学模式的特点,通过网络、文章、杂志和报刊等信息媒体,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收集、整理已有的关于高中生物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的相关资料,从不同角度对资料进行对照、分析和研究,吸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为课题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调查法

参照他人的研究和问卷调研情况,编制了适合我校学困生的调查问卷,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精心统计和分析研究,探讨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

3.访谈法

笔者精心准备了一些对不同类型学困生如何因材施教的问题跟优秀教师进行个别访谈,并做下了详细的访谈记录,了解他们转化学困生方面的真实感受,然后进行分析,增强转化学困生对策的实用性。

四、中学学困生成因调查与分析

(一)中学学困生成因

根据对调查和访谈的研究结果并结合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理论研究的成果,造成中学学困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包括:

1.内因

内因,即事物发展变化的内部原因,亦即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通过研究发现,导致中学学困生形成的内因主要包括原有的知识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不良的学习动机和消极的学习态度、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及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心理素质不佳等。

(1)原有基础知识薄弱

笔者通过多年工作经验和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学习结果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学校教育中每一学科的学习任务都是按顺序进行排列的,后面的学习是建立在前面学习的基础知识之上,与以前学习无关的学习任务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即便是最简单的学习任务,也是以曾经学习过的知识为基础的。如果学生对前面的学习任务没有掌握的话,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没有相关的原有知识作保证,学习过程是无法顺利进行的,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对于新的学习至关重要。(2)缺乏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学生热爱学习、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基础。学习兴趣对学习的推动作用己在所有教育工作者中达成共识,所以凡是优秀的教师都会千方百计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才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否则,如果学生的学习不是由于兴趣使然,而仅仅把它视为一项任务、一种负担,这种被动的学习不仅收不到好的效果,还可能逐渐导致其学习困难。不同学困生没有学习兴趣的原因各不相同,尽管形成原因多样,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因为不喜欢,使得对学习的热情不高,求知欲不强,投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不够,难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理解和吸收,最后导致学习的困难,因为学习的困难,使他们更加视学习为一种负担,形成畏难心理,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厌学情绪,形成了恶性循环。(3)不良的学习动机和消极的学习态度

良好的学习动机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的前提,而相反,不良的学习动机则是导致其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学习动机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可以对学习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而实践调查研究表明,大部分学困生学习动机不良,学习态度消极。笔者认为学习动机在学习活动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的单向性关系。这也就是说动机水平可以影响学习,而学习成绩又可以增强或降低学习的动机水平。如果学困生认为自己努力学习就会获得好的成绩,就会增强他的动机水平,他就有可能努力去学习,相反,如果学困生认为即使自己努力了,但也不一定或不会获得好的学习成绩,那么会进一步降低其动机水平,他就不可能努力去学习,如果学困生虽然知道努力学习能获得好的成绩,但是他不相信自己能够努力去学习,则他的学习动机水平也会降低。学困生的不良学习动机和由此决定了他们在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时所持的消极学习态度是导致其成为学困生的重要原因。(4)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及不良的学习习惯

众所周知,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决定着学习效率,直接影响学习成绩。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不良的学习习惯也是导致学困生形成的重要原因。科学的学习方法包括课前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等多个环节。

学优生和学困生在课前预习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学优生较学困生做得要好,在对学生的访谈中,大多数学生表示没有时间预习或认为没有预习的必要,可见,不能很好地安排学习时间或对预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是导致预习这一环节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的主要原因。没有很好的预习加上学习基础的薄弱导致学困生在课堂上容易出现打磕睡、讲小话、吃东西等分散课堂注意力的不良嗜好,课堂上的注意力分散导致了学困生跟不上老师的讲课思路,造成某些知识的缺漏,甚至错过整节课的内容,课堂是学习中最主要的环节,课堂上由于注意力的分散造成的内容缺失便成了恶性循环,以至于做笔记、课后作业、复习等都成了空话,长此以往,就使得学习起来越来越困难。

学困生的这些不良学习习惯使得他们长期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中,碰到学习问题时不设法寻求帮助去解决,而是置之不理,使问题越积越多。部分学困生没有养成规律的生活、学习习惯,不会根据生理规律去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不顾自己的生理的承受能力而加班加点的去学习,经常打疲劳战,结果使得白天没有精力学习,使得学习效率低下。因此,不良的学习习惯也是影响学困生学习不利的因素。

2.外因

通过研究发现,很多外因都通过内因在学困生的形成过程中起作用,其中主要包括:学习任务重、学校教育的不足、家庭环境的不利因素以及社会不良风气和观念的影响等。(1)学习任务重 笔者对高一级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一开设了9门文化课,另外还有信息课、文体课和劳技课等其它课程,因开设课程多,作业量大,每天学生上完课完成作业后基本没有时间剩余,这也是导致大部分学生预习、复习、独立作业等各学习环节缺失的重要原因。因为学习科目多、任务重,导致了各科学习时间不足。学生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对某些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的学习,找不到学习的快乐、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身能力。同时,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很难对原有的薄弱学科进行加强和巩固,进一步影响了学习。(2)学校教育的不足

学校教育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理所当然地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故学校教育主要表现为教师教育。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在学困生的形成过程中学校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① 每个学生的潜质不同,老师在“因材施教”上下功夫不够。一个班一个教师同时面对几十个学生,这使得教学只适宜一部分学生,而对另一部分学生则不适应。而一般的教师的教学只是照顾大多数的中等生。这主要是受传统教学评价观念的影响,一般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不及格或刚超过及格线,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成绩一般,而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完全掌握教师所教的内容”。受此观念的影响,这些教师忽视了部分学生对他们的这种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的不适应性,当然也不会采取相应的办法来弥补其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在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时产生的困难。

② 一部分教师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部分学生常常是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上他的课,同样也会因讨厌一个老师而不喜欢上他课。一些教师因自身专业素质不高、教学方法单

一、处理不好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语言表达能力欠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不畅和对学生要求过高等原因而导致课堂氛围不活跃、没有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对这些教师及其所教授的课程产生抵触情绪,导致产生了消极的学习态度,进而产生了学习困难。

③ 部分教师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重视不够,方法不多,措施不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生物教师为了赶进度,提前结束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很少向学生介绍教材之外的相关生物知识,这种将教学转变为单纯知识传授的行为,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④ 应试教育观念普遍存在。部分教师教学思想不端正,片面地追求升学率,把教学重心放在了学优生身上,对学困生的关怀和帮助不够,甚至有歧视学困生的现象,使他们产生了自卑、恐惧心理,滋生了厌学情绪,失去了学习信心,最终成为学困生。

除主要的教师因素外,学校教育的影响还包括学校的办学及管理理念、学校学习风气、学校环境等等一系列其它的因素。(3)家庭环境因素

父母是孩子学习的启蒙老师。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父母都非常关心子女的学习,在这一方面学困生和学优生几乎不存在差异。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学习都非常关心且都非常注重对他们的教育,但是父母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导致了不同的教育结果。父母好的行为习惯、思想表现和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力地推动孩子的学习;反之,则可能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消极的作用。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家庭环境因素也会或多或少地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如父母的职业、文化层次、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心理沟通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兄弟姐妹的学习情况等。(4)社会不良风气和错误观念的影响

“社会是学生的第二课堂”,目前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良风气和错误观念对学困生的形成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这种影响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改革开放后,社会上的一部分个体劳动者文化层次虽低,却先富裕起来了,因此社会上有了“读书无用”、“多读书不如早赚钱”等论断,中学生因鉴别能力还不强,容易受这些错误思想的影响而放松学习;其次,中学生热衷的电视节目如韩剧、武侠片等不断上映,还有他们喜欢的流行歌曲不断推出,甚至部分学生还会不理智地疯狂地去“追星”,分散了他们的学习精力,浪费了他们的宝贵学习时间。还有,随着个人电脑和网络在普通家庭的普及,网络游戏,网络QQ等不断的升级,很多学生因沉迷于网络或游戏而耽误了学习;再次,应试教育的观念在社会上仍广泛流行,在很多人看来,只有成绩好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这给部分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滋生厌学、畏学情绪。

五、学困生转化对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转变学困生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弄清楚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转化工作的基础。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因素,只有对学困生进行更多深入的了解、倾注更多情感的基础上,才能促进其更好的发展。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转化学困生的途径,以及在转化学困生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学困生转化的方法和策略

1.学校方面

这里所说的学校方面,全面地说应该是整个教育系统,因为虽然具体的事情需要学校来做,但离开了整个教育系统的支持,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也无法进行。(1)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分层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用统一的标准来对待学生。课堂上问题的选择和设计,都是针对学习优秀的学生而言的,但是要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那么教师的问题设计就应面向全体学生。由于所有学困生的知识体系有缺陷,有的认知有困难,教学中要根据他们的实际,不能苛求,可适当降低要求,并落实分层教学的一些作法,切实减轻他们的学习和心理负担,让他们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备课时,要为这些学生设计简单的题目,课堂任务要有梯度,给他们机会参与,回答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作业任务要有层次,以保证他们掌握基础知识为主,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宽和提高;在平时的测验中,题型和难度要合理,保证70%以上的基础题,避免考试的屡屡失败扼杀学困生的自信心,被迫选择放弃学习。

(2)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探索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抹杀了学生个性、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寻找新的、贴合实际的教学方式更加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但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所选择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要符合教学内容本身。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能依靠一套模式去上课。

(3)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发挥教师期望的积极效应。

在尊师重教的传统下,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权威的专制的师生关系。教师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学生对教师仅能听从,不能有和教师不一致的观点。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要性的地位,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的地位。但是教育的效力来自受教育者的认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产生效能的关键。师生关系的核心就是把师生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即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每位学生都有不可剥夺的利益和主体尊严。师生关系应是一种互相敞开和接纳的关系,教师和学生要本着沟通和理解的目的,通过教育对话的途径,彼此吸引、参与包容,从而分享对方的知识、思想、意向和情感。另外,教师的期待,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欲望,克服自卑心理,提高自信心,形成对良好学习成绩的期待,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效果。

2.家庭方面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管是家庭内部的氛围,还是父母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方式,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当一个家庭出现了学习困难学生,家长们又应该做什么呢?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

(1)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给孩子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

不可能每一位家长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能够在学习上给孩子全方位的指导,但不管家长的学问有多高,营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并不困难。有许多家长忙着各自的事业,无暇照顾孩子,于是让孩子自由发展;有的家长整天打麻将,不想管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还有的家一长经常在家里争吵,让孩子无法安心的学习。这些都不是好的家庭环境,不利于学生成人成才。但这些问题不是不可改变的,只要家长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放弃一些休闲的时间,避免一些无谓的争吵,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对于预防和改善孩子学习成绩差、厌学和自卑情绪都是有很大帮助的。学困生也渴求进步,当他们置身于一个好的学习环境里,也不会轻言放弃。

(2)家长要多从孩子的角度思考,给与他们理解和鼓励。

现在有许多学生都感觉学习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老师和家长学。这是与家长平时要求太高,督促太紧有关系,孩子在生活中体验不到快乐,整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一点休息和娱乐的时间都没有,考差了还要挨训,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家长应该知道,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是承担着相当大压力的,即使是学困生他也不甘心永远落后,这时家长不能一味的提要求、定标准,而是要对孩子的考试失利给予理解,帮助其分析原因,探讨对策,避免下次再次失利。这样孩子就会认为:父母如此关心体贴我,我如果不认真学好,就太对不起他们了。学生这样一种自发的学习动机要比父母逼着学习而产生的学习动力强许多倍。另外,家长也需要及时与学校沟通,了解孩子当前所处的情形,探究下一步该怎么做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摆脱学习困难。

3.社会方面

学习困难现象虽然发生在学校,但是社会也有其一定的责任,并且如果不采取补救措施,时间长了也会演变成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这个范畴很大,可以是某一个固定的小区,也可以是指整个社会的风气和舆论,总而言之,学困生的转化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社会人员对学困生关心不足是当前学困生转化工作的一大障碍。许多社会人士对学困生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学困生的成长漠视甚至歧视。学困生也能明显感受到自己受周围人的冷落,还会有人在他们背后指手画脚,说三道四,严重地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所以笔者希望全社会的人员都能对学困生有个正确的认识,共同来关注他们,鼓励他们,帮助他们,而不再对他们的成长有消极言论,多看看学困生的长处,多奉献自己的爱心,相信学困生也能感受到全社会对自己的关注,觉得自己不再孤立无援,不再受人歧视,自然也就有学习的动力。

总之,学困生并不是某一个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学困生的转化也不单是哪一个部门的责任,而是家庭、学校和全社会共同的职责所在。相信经过一段时期的工作,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都来关注和帮助学困生,形成教育合力,他们的教育转化工作定会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由于学生自身发展的差异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环境教育产生的不同影响,导致同一年级、同一班级中的学生学习产生分化现象,从而产生学困生,这是一种普遍的教育现象。因此关于学困生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中外很多学者致力于学困生的研究,并积累了很多转化学困生的经验。本课题组在借鉴专家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农村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得出了以下结论:

1.由于种种因素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学习感到困难,主要的内在因素有:(1)原有基础知识薄弱;(2)缺乏生物学习兴趣;(3)不良的学习动机和消极的学习态度;(4)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及不良的学习习惯等,外在因素主要有:(1)学习任务重;(2)学校教育的不足;(3)家庭环境因素;(4)社会不良风气和错误观念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访谈等,得出了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结论。

2.针对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因此本文提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转化策略:(1)学校方面:①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分层教学;②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探索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③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发挥教师期望的积极效应;(2)家庭方面:①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给孩子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②家长要多从孩子的角度思考,给与他们理解和鼓励,(3)社会方面:全社会共同关注和鼓励学困生,提供宽松温馨的舆论环境。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1.可能在判断学困生上存在偏差,有的应归为学困生的没有被归入。

2.由于本人能掌握的资料不足,加之笔者水平有限,虽然花了时间却难以拿出一个理论和实践上都比较令人信服的学困生的操作性定义,使研究站到一定的高度。

3.学困生的成因是复杂的,涉及到学校、学生、家庭和社会,而对于社会和家庭的成因是笔者无法改变的,只能立足于教学和学困生的研究,通过改善自身的教学,加强学困生心理特征的研究,进行力所能及的教育,转化学困生。对那些受社会、家庭影响较深的学困生来说,笔者的转化效果不尽人意。

4.对学困生的转化的研究,不能靠一个人的力量,需要得到学校和家长的支持,更需要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和班级其他学生的配合,应该说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三)小结

学困生的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转化学困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本质涉及到教育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各方面,由于本人知识不足,研究能力有限,不能整体把握,也未能完全对各方面成因做定量的研究。

学生困的转化是一项协同的、持久的、不断创新的工作。古人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有这种理念。当我们的社会、学校、教师、家长给予学困生足够的关注、足够的爱心、足够的帮扶,学困生的预防和转化问题一定能得到较为圆满的解决。

参考文献: [1]王远康.生物学科学习兴趣形成及培养方法探讨[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6)[2]张洁.让课堂教学评价体现新课程理念[J].中学生物教学, 2003(11).[3]胥兴春.生物学习困难及其心理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 2003(3).[4]孙改仙.论师生合作艺术[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1)[5]刘衍玲.学业优秀与学业不良高中生心理素质的比较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3).[6]吴沁.对学习困难学生研究及其学习指导策略[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9(4).[7]徐芬.学业不良儿童的教育与矫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8]钱在森.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2.农村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研究 篇二

一、数学学习中“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1. 从教育系统内部看, 各中学之间“残酷”的生源争夺战,

使优秀的小学毕业生竞相流向县办中学等办学条件相对优越的学校, 而“九年义务教育”的直通车, 则将筛选剩下的生源一个也不少地直送普通农村初中.

2. 从社会原因看,

一些相对贫困的农村家庭一是难以抵抗“打工潮”的冲击和诱惑, 加之很大一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 缺少家长的管教和关爱;二是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等社会问题也会挫伤不少农家子弟求学深造的热情.

3. 从学生自身看, 小学生升入初中后, 一是科目大

量增加, 二是知识难度也加大, 再加上一些学生的学习方法不适应等因素, 进而两极分化问题日益突出.

以上所述, 数学“学困生”这个问题便日益显现出来, 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而转化这部分学生的工作, 则是当前农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中必须正视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笔者做了一些研究.

二、数学学习中“学困生”的主要特征

1. 思维能力的发展跟不上知识内容的扩展

从教材内容上看, 初中、小学数学内容的深度差距还是较大的, 特别是上了初中后, 数学知识由具体的数扩展到用字母来代替数.加之数的范围有两次扩大, 受小学数学思想的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很长时间适应不过来, 特别是对一些运算公式不能灵活应用, 一些几何题目的证明不知道如何推理等.加之大多数学生都想考重点, 升学压力大,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数学“学困生”人数的扩大.

2. 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法和教法一样, 有法但无定法.数学“学困生”在上述方面的特征具体表现为: (1) 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以背诵为主, 不能掌握其实质, 更不能准确地掌握其功能, 导致不能准确地应用于解题之中. (2) 思维呆滞、缺乏联想, 前后知识割裂, 不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3) 上课精力不集中、学习不专心, 对同样一道题, 老师讲了之后再做, 可个别学生还不知所云. (4) 没有良好的审题习惯和技能, 审题马虎, 错看、漏看文字数据, 死搬硬套.

3. 没有良好的学习动机, 缺乏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和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要使学生学到知识, 并把它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靠学生本身的积极思维来完成, 而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习效果和发展方向.实际上, 数学“学困生”中的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学风是有问题的, 他们在纪律上不够严格, 学习上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 对数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对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思维的广阔性没有心理准备, 致使这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屡遭挫折之后, 自信心受到挫伤, 产生恐惧心理.

三、对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针对数学“学困生”的客观存在, 要普遍提高一个班的数学教学质量, 主要就是调动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 依据“学困生”的主要特点, 应采取以下一些对策:

1. 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这一部分学生如果能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 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有很多, 例如, 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

2. 教会学生学习

这一部分学生在数学上费不少工夫, 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 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3.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这一部分学生我们应从初一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 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4.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认为, 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互联系的, 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 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识某学科重要而去学习它, 常常因为不喜欢某科老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所以,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 特别是对“学困生”要热情辅导, 真诚帮助, 从精神上多鼓励, 学法上多指导, 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3.农村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研究 篇三

关键词:学困生;成因;转化策略

英语学科在小学开设也有几年了,近几年的教学情况说明,它作为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消化不动、接受不好的学生,那就是英语学困生。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不断挖掘优等生的潜力,提高中等生的水平,更不能忽视的是学困生,我们更要关注他们。小学英语形成学困生的原因本人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困生形成原因分析

1、教材原因。三四年级主要以单词为主,到了高年级之后,教材内容较多,篇幅较长,包括对话和短文。对话形式的情景接近我们的生活,要在情景中教,情境中学,学生还容易接受,但是大篇幅的短文,虽然也会创设情景,但是没有各个主人公的情感在里面学生接受起来就会慢一些。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了学困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2、学生学习条件原因:①英语学习环境不好,我们周围都是汉语交流,很少有英语交流的环境,即使老师创造这种机会,例如英语兴趣小组,但是对于学困生来说,他们是不会主动去参加这种活动的。③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教育方法及良好的学习习惯。③学生对知识难点的学习情况:一是单词识记差。学生之所以记不好单词,通常是因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主动记单词的意识; 二是语法方面,对于学困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三是學生们不能很好地运用英语。

3、教师教学原因:①对学困生的关注不够,没有做到很好的因材施教。②英语教师还不能完全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不能很好地结合学情进行教材处理与教学设计,教学效果不好。③教师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处理不到位。认真对待错题分析,发现这类题 目大部分的学生得分率较低,说明了教师在这些知识点的教学处理上有不当之处。

二、学困生转化策略分析

在小学阶段,越高年级的英语学习,就会出现越多的学困生,英语知识不断加深,学生越来越失去学习的自信。如何使他们不断跟上队伍、有信心、快乐的学习英语,我在不断反思,并实践着。

1、通过评价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今年我带的年级,很多孩子不爱发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利用抽奖箱激发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每回答一次问题就可以把写有自己名字的纸条放入抽奖箱中,并把教参上的贴花奖励给学生们,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前主动问同学们问题,争取在课上回答问题。

2、各种方法并用,让学困生融入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满足优秀生,符合中等生,让学困生跟得上,争取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3、尊重学困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学困生在集体中往往受冷落,不被重视,大都存在自卑感,失落感,缺乏自信。他们更加渴望得到关怀、同情、理解和尊重。如果对他们冷眼相待,甚至讽刺挖苦,只会伤害他们已经脆弱的自尊和自信、损伤他们已经很低的学习积极性,使学困生困上加困。记得有一次,我所教授的五年级三班班主任因为有事没有上班,托我照看他们班一天。结果在我上课的时候有一个学生肚子疼得直冒冷汗。我带他去了医院看病拿药,他非常受感动。这个学生认为自己调皮,不喜欢学习,可是通过这一次,他好像意识到了什么,开始发奋学习英语。他基础不差,人又聪明,再加上老师的悉心指导,很快便赶了上来,摘下了“学困生”的帽子。

4、对症下药,开发非智力因素。学困生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渴望进步。但他们由于各种因素造成了成绩差。作为教师对具体学生要作具体分析,各个突破。决不把他们当作包袱,不鄙视他们,了解他们的特长、爱好。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上进心。英语教学成功与否,不完全取决于学习者的智力因素,还取决于他们情绪、态度、学习动力等。我主动采取适当的形式去栽培他们。教师一个宽容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轻微的触摸都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5、帮助他们正视自己的缺点,制定合理可行的学习目标。 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他原来英语成绩不错,可是去年由于病假,休学了两个月,再回到班里,他很快便没有了那种优越感,成绩一落千丈。在这种情况下他变得失望,最后甚至是自暴自弃。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给他讲了童第周求学的故事,帮助他重新树立自信心,然后和他一起分析了他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缺乏自信。

6、采取优秀生与学困生“结对子”的方法。我现在的尝试是用在读课文方面。每单元的课文,让他们结伴来读。以此推动优秀生的责任心和促进学困生的上进心。这样经过帮学,找出差距,共同提高,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有利于消除“学困”现象。

我相信,爱是转化后进生的催化剂。只要教师施以爱心,有契而不舍的精神,不断的帮助其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转困一定有收获。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们要有恒心,付出真心,做到耐心,促使他们有所进步,有所提高,有所发展。我相信老师的爱就像阳光和雨露,只要浇灌,每个孩子的心中都会开出一朵花。

4.农村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研究 篇四

【内容摘要】:农村小学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导致农村小学的语文学困生有相对独特的成因:首先是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因素;其次是学困生的心理因素,他们往往有更加严重的自卑心理;第三是教师的原因,由于个别教师对他们偏差的看法,从一年级开始就给他们套上学困的帽子,长期下去,就真的变成学困生了。我们的转化应从心开始:

一、尊重、信任、爱护,唤醒积极心理

二、树立自信,调动学习热情

三、精心组织 培养兴趣。【关键词】:农村小学 语文学困生 独特成因 转化策略

农村小学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导致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学习特征,共性中有一定的个性特征:知识面狭窄,知识基础参差不齐,字词巩固率不高,语文知识的积累很少;交流中有一定的语言障碍,课内外很少听到他们的声音;学习伙伴少,比较孤独,有较严重的自卑心理;不少语文学困生的家庭辅导教育几乎为空白。

一、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相对独特的成因

1、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因素。通过走访发现绝大多数学困生的家庭居住环境普遍较差,绝大多数学困生的家长是生活在社会最基层的打工者,他们没有多高的文化素养,没有多大的辅导孩子作业的能力,没有充裕的时间来教育孩子,没有更加迫切地望子成龙的心愿,没有更多的财力来做孩子的教育投资。可以说,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听之任之。

2、心理因素。不少学困生的心理都有两面性,他们对语文比较有感情,想学好语文,但是又时不时埋怨自己笨,怎么学也学不好;他们想做老师布置的作业,但是害怕作业又多又难,缺乏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学习品质;他们的内心渴望表扬,渴望得到尊重,但又不敢发问,不敢回答,不敢交流。长期的两面心理使他们产生了这样一些心理障碍:自卑心理、惰性心理、畏难心理。通过走访、调查、座谈,发现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除了学习因素外,更多的是因为觉得自己的家庭条件差,再加上教师对他们缺少关注,于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封闭了自己的心灵,在课堂内外很难听到他们的声音。

3、自身基础因素。不少学困生对自己要求不严,缺乏上进心,破罐破摔,1

性格古怪。与同学缺少交流,缺少帮助,缺少关注,难以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学习的快乐,这样下来他们的心理就产生了障碍,学习自然受到影响。

二、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爱是教育的基础,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一般说来,教师爱好学生容易,爱后进生比较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克服偏见,给后进生应有位置,给他们更多的关怀,把更多的爱洒向后进生。

(一)尊重 信任 爱护

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后进生也有强烈的自尊心。因为他们常常受到冷淡甚至歧视,所以更希望得到尊重和信任。要想教育好后进生,教师必须端正态度,摘下“有色眼镜”,将后进生与其他学生一样看待,不冷淡,不讽刺挖苦,不误解,充分地尊重和信任他们。后进生有了缺点,犯了错误,要耐心帮助、诱导,信任和鼓励他们进步,而不能用尖刻的语言去讽刺挖苦他们。因为他们往往在倔强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脆弱、敏感的心。你一旦了解了这颗心,蹲下身子与其真正进行沟通,那么,他们会非常愿意亲近你,乐于接受你的教育,乐意完成你交给的一切任务。我班王伟同学,平时非常贪玩,上课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完不成作业,回家还向爸妈撒谎说作业已在学校完成,我没有对他当头一棒,而是经常找他谈话,与他拉家常,谈理想,讲学习的重要性;哪些是好的,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对的,不该做的。充分让他发表自己的看法、想法,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然后对照自己现在的行为加以比较,让他评判是非。最后,他流泪了,认识到自己的不对,并表示以后好好学习。从此之后,他作业完成得及时了,上课听讲认真了,而且回答问题也非常积极,成绩直线上升。他对老师也特别亲热,下课后,会主动到我身边想和我聊天,见了老师,老远就说“老师好”。他已从心理上接纳了老师,愿意听从老师的教导。尊重和信任后进生,用语言去温暖他们的心,让后进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到自己与别人是平等的,就会使他们与老师、同学融洽无间,与集体和谐一致,就会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树立自信心

当这些后进生愿意亲近老师时,要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自信,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只有具备这一良好品质才能树立积极的学习动机,才有望获得好的 2

学习效果。大多学困生在语文学习上主动性差,课堂纪律自制力差。而这些学生本身的智力水平并不低。之所以学习成绩不够好,是由于他们缺乏毅力坚持学习。加上教师一贯以来对他们的轻易否定和责怪,使他们一天比一天自暴自弃。对他们来说,治本的方法是调动积极性,增强自信心。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注重鼓励,坚持正面教育。

1、热切地期待

教师要具有一颗热爱学生之心,对学生有很好的期待,经常在言语中表现出对他们的热爱,那么,学生必然会产生喜悦、乐观、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情绪。

学校组织的“庆五一”会演中,我们班排练了一个舞蹈,周颖也参加了,她是一个活泼的孩子,但成绩较差,在舞蹈训练时,我不放过任何一个闪光点,戴着“放大镜”寻找她的优点,不时的说“你跳的非常好,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成功”。一段时间下来不仅舞跳得不错,成绩也有了显著进步。事实证明,教师关切的话语,期待的眼神,往往会使学困生获得最初的自信,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取得一定程度的进步。

2、表扬性鼓励

学困生在得到肯定的评价,体验成功的喜悦后,会树立自信心。我想,如果能随时捕捉和发现他们的成功之处,并及时通过评价,使他们的点滴进步得到肯定,使他们的成功成为有形之物,那么他们就不会丧失希望。所以我除了经常要求学生互相之间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优点外,自己也戴上“放大镜”去寻找学困生的点滴进步。一旦发现谁有了进步,马上在班级大力表扬,并将他们较好的作业在班级展示。我还在语文成绩评定中设立“进步分”;对发言积极的学生设立“进步奖”;四人小组讨论时设立“金点子奖”。一周学习情况小结时,评选“进步生”,而且还把封面上印有大红“奖”字的练习本当众奖励给他们,带领大家送给他们最热烈的掌声等等。

3、谅解性鼓励

大量事实证明,学困生的进步是个复杂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在这里,谁具有细致和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因此,我对那些学困生进步过程中的失败给予最大程度的宽容和谅解,允许他们在前进中出现反复,并给予再进步的机会。

比如王伟,有时发言积极了,但课堂作业却又不能按时完成了;或是作业虽然完成了,但字却写得东倒西歪七高八低的,看着挺别扭的;要么,完成家庭作业方面刚刚坚持了几天又坚持不住了„„往往是改正了一个缺点,接着又出现了一个毛病。针对这种情况,我没有对他大发雷霆,而是对他的点滴进步加以肯定和鼓励,还为他创造条件,提供表现机会。让其体验成功,感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帮助困难生的工作,不能毕其功于一般,应该有信心和耐心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才行。

(三)精心组织 培养兴趣

对学生的信任和期待,能引起他们巨大的内驱力。一个人只要体验几次成功的快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的成功的意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利用多种渠道,尽可能多地创设“成功”机遇,树立学困生的自信心。

1、优化课堂教学,培养语文学习兴趣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内在力量,是学习的动力。它常常决定着大脑机器工作时的转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语文成绩也就越好。

(1)诱导学习,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为了让学困生自信、快乐地成长,在教学形式上,我注重为每一位学生创造试一试、想一想、说一说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在乐中学,在乐中进步。在教学方法上,力求让每一位学生有主动参与的机会。

根据学生理解教材程度不同,学习新课时,我尽量设计出不同的自学提纲,让全体学生都能带着(不同)问题自学课文,人人动脑、动口。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出示了不同星级的自学提纲让学生自行选择一条或几条学习:

* 把课文读正确,并划出写“山水”特点的重点词,读读想想它们的意思,理解句子;

** 利用划出的重点词,把自己学懂的知识讲给学习小组中的同学听,然后有感情地读读该自然段;

*** 比较课文第2、3自然段写法上的相同之处,交流背诵这篇课文的方法。

问题由浅入深,在阅读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困难生也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容易,使他们思维活跃,兴趣盎然。

2、创设情境 激发语文学习动机

创设情境,可以把学生的阅读动机、兴趣和情感激发起来。在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导演”和“教练”,创设情境,诱导学生“入境”,促其产生“入境始于亲”的感受,启迪思维,增强教学效果。

(1)创设美的情境

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借助图像、实物、语言、来再现美的情境,引导学生揭示语言文字的内涵,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和广泛的联想,培养学困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如我在教《七月的天山》一课时,增加了配乐朗读,采用了由一个学生读,其他人闭目想象的方法,把学生带入一种美的情境之中,领略七月骑马上天山独特的美,并让每一位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激发学生对美好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2)创设问题情境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要对文章真正理解,必须创设一种思考的情境,改变学困生在课堂上通常那种松弛的心理,让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的活泼的状态,“迫使”他们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去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解决面临的问题,并且把思维的触角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不仅如此,还要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特别是不同于优秀生、教师和教材上的见解,改变学困生总是跟着别人或教材转,不敢约雷池一步的局面,使他们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

如我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提出如下问题:1)这个中国孩子是谁?2)他发出什么呼声?3)他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4)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环环相扣,使学困生不仅比较容易地整体感知这封信的内容,理清叙述顺序,还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

(3)创设竞赛情境

无数经验证明,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的重要手段就是“竞争”。

为了使学困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我首先引导他们科学地对待成绩,使学生从个人的实际出发,和自己的过去比,看看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学会自我竞赛。同时,还采用了降低知识台阶高度的做法,使其看得见、摸得着、攀得上,让高、5

中、低三个档次的学生进行公平竞争,使中等生和学困生同样分享胜利的喜悦。

记忆力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大家背诵同一课文内容后立即挑选几句或几段进行默写,然后互相检查、批改、评分。不比谁多谁少,主要看有没有背对或写对。由于目标明确,时间具体,连最差的同学都满怀激情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不甘落后。

速读比赛。就是看谁在限定的时间内读的内容多。如限定两分钟时间翻开指定的课文速读,时间一到合上课本,在本子上写出所读文章的大意。对学习困难生的要求是,写出来的句子意思基本正确,错别字少,标点基本会用就算优秀。他们参加这样的竞赛,注意力能够高度集中,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书写竞赛。就是在限定的三、五分钟内,看谁书写的字正确,并且要求字迹工整。有时是限定任务量,看谁用的时间少。

智力竞赛。有时在课堂上也用比较长的时间搞智力抢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涨,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增强了思维能力。

5.农村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研究 篇五

东海县李埝中学赵登光

一、问题的提出

对一所学校,一个班级来说,多一两个学困生表面上好像无关紧要,可对于一个家庭来讲,那就是一个家庭全部的希望,所以,对于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我们都不容忽视。为了使学困生能做到自信、自强、自尊、自爱和自立,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揭示学习规律,教给学习方法,发展他们的能力,使他们既能顺利完成学业,又能全面、主动发展,达到全面提高素质的基本要求,从根本上保证义务教育的质量,科学的做好学困生的研究、转化工作,消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本课题研究意义重大。

二、理论依据

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全体性、全面性、个体化。而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学生因学习能力欠缺,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学习兴趣不强烈而成为学生群体中的学困生。学困生在古今中外各类学校中都存在,成为困扰教育界的一个难题。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的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因此学困生的教育过程就是树立信心的过程。

教育可以研究,行为可以重复,但人的生命不可能重来,童年的时光是一生中最宝贵的岁月。所有教育行为都要以尊重生命,关爱个体为根本立足点与出发点,以教育者特有的良心与责任,对受教育者进行深切的人文关怀。“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应成为当下教育追求的境界,只有让学困生的生命精彩,才有可能真正的让全体学生发展。

三、实验的目标

研究目标:

1、科研目标

依据学校实际,针对学困生的现实进行研究与转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英才小学生源现状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新思路。

2、育人目标

针对学困生个体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的心态面向生活,塑造他们美好,向上的心灵,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高尚的思想道德。

3、工作目标

(1)更新教师观念,坚持教育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培训出一支素质高,责任心强,业务水平过硬的教师队伍。

(2)以学科教学为突破口,牵动所有学科的教学改革,教师人人有研究、转化科研目标,为创建科研型学校奠定基础。

(3)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全面提高全体英才小学生的个人素质与教育教学成绩。

四、实验的原则

1、差异性原则

坚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困生个体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运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寻求轻负高效的途径。

2、激励性原则

及时发现学困生的点滴进步与闪光点,多鼓励,引导他们体验成功,营造成功向上的心态。

3、尊重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原则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都要对研究对象——学困生严格保密,实验过程要不露痕迹,以免无意中刺伤学生自尊心。对学困生以诚相待,但对他们的不良行为又要严格要求,以形成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

4、以人为本的原则

实验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提高人的素质。研究的一切过程与方法应以人为本,从“人”的利益出发,而不能为追求实验测量的准确性而损坏儿童健康成长。

5、合理期待的原则

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难度大,见效慢,学困生进步易反复,必须通过系统的反复的教育过程,才能促进学困生的稳定进步。

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在课题研究的具体操作中,主要方法有:

1、文献研究法: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更新教师观念,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关注学困;密切关注国内外学困生研究的发展动态,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调整我们的研究方案。

2、调查研究法: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使转化学困生的措施更有效。

3、行动研究法:通过研究课堂教学,探讨适合我校学困生学习方法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能保持学困生学习注意力的课堂教学结构。在教导处统一组织下,由各学科教研组长牵头,制定转化本学科学困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科研方案,人人都有针对所教年级学科学困生不同特点的小课题。在实施研究中逐步完善。对学困生家长定期培训,提高家长家教素质与能力。定期召开学困生座谈会,关注他们的成长。

4、个案研究法:其核心是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通过观察来积累原始资料,并加以理性分析与研究。建立学困生跟踪记录档案,并作好记载(如:研究对象的基础材料、家庭情况、考试成绩、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测量数据、评价与跟踪分析等材料),摸清他们学习困难的成因及转化效果,写出学困生转化个案,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最直接的材料。

5、总结经验法:即依照教育实际提供的事实,研究教育现象和经验,使从中得到的认识、体会上升为教育理论和理性的教育观念。我们将在研究的每一阶段都写出实验报告,记录每一阶段的实验成果。

六、实验的具体步骤及实施

(一)准备阶段:2009.6—2009.81、立项申请

依据我校实际学情,确定所选课题为《学困生问题的研究与转化》,并以此为研究方向和依托,做好小学基础教育质量的保底工作,全面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

2、建立实验课题的组织机构

3、制定方案

(二)、实施阶段:2009.9—2010.21、开题立项

2、实验教师确定研究对象,做好学困生调查分析基础工作。

3、围绕课题,明确把“课堂上充分关注学困生群体”作为一项具体要求。

4、召开学困生转化经验交流会

(三)、总结阶段:2008.12—2009.71、撰写实验总结报告。

2、填写结题申请书,申请结题。

3、整理课题综合材料。

七、实验的成果

(一)、研究中的成功做法

通过两年多的课题研究,我们逐渐发现:我校学困生中,假象类学困生占的比例达到了90%以上,因而,如何转化小学生中这些假象类学困生就成了我们的研究重点。

(二)对工作实践的指导性

学困生的主体——假象类学困生都是非智力因素所致,其中自身学习方式与习惯、心理障碍是重要因素,这些因素一般是家庭及社会的不良因素影响造成的。在转化过程中,我们首先重视心理教育,通过察言观色,查出学困点,针对其心理矛盾点做说理思想教育,触到其痛处,让他感觉到老师真的是想帮助他,从而逐渐消除其戒备心理,拉近实验者与实验对象的心理距离。

(三)、加深了实验教师理论功底,提高了教师的工作能力。

(四)、学生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

通过课题活动的开展,我们也不断规范了自己的教育行为,对研究对象实行跟踪式教育,提高教育与转化的效果与时效性。近两年来,学困生的转化呈现出较好的势头:学生厌学的少了,爱学习的多了;家长关心孩子的时间多了;孩子脸上的笑容多了。

八.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研究过程中,教师具体转化工作做了许多,但在记实材料累积方面欠缺。

6.农村学困生转化个案研究 篇六

王东亮

一、个案研究背景

现在全社会都在提倡的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其时每个班都存在着学困生,学困生的转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它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效果,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每一位老师都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对教学工作中的一个永远探索不尽的课题。

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已多年的我,深感学困生的转化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尤其是在农村学校,每个班的学困生都不少,表现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我非常注意观察这些学生的表现,根据他们的各自特点,研究转化这些学困生的方法,下面我就举个例子,来探讨转化农村学困生的方法。

二、基本情况

小伟:男,七年级6班学生。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忙于农活管不到。小学基础差。他上课回答问题时总是低着头,说话时声音很轻而且含糊其辞。每次轮到他回答问题,学生总是嘲笑他;他的作业也存在很大问题,字迹潦草,错误率较高。他上课时萎靡不振,下课时却生龙活虎,时常找一些新鲜玩意和几个同学一同玩耍。自控能力差,有时逃课去上网。放学回家,扔下书包,就去玩耍,根本不会自觉地做作业。学习成绩极不理想。

三、成因分析

(一)自身因素

该生态度不够端正,学习方法欠佳。比较贪玩好动、倔强,导致成绩低下的主要原因是懒惰、散漫,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基础不够扎实,计算的能力很差,很多要求会计算的题不会做,很多要求会灵活运用的不会用,基础非常差,极大地影响了新知识的学习,也使自己在学习上缺乏自信。

(二)家庭因素

家长不够关心。小伟的父亲经常在外打工,很少去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母亲平时只管给钱,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也习惯了不理想的成绩。正因为如此,他从小就厌学、贪玩,习惯了差成绩。家庭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学校因素

小伟原来的小学老师对其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在小学这个极其关键的时期,没有好好把握。好习惯没有养成,坏习惯却愈演愈烈。现在老师对他的要求似乎

又有点过高。对孩子过高的要求,过高的期望,又让孩子觉得遥不可及,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有点自暴自弃。

四、转化措施

1、正确看待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品质和基础不同,他们在校的表现也就不一样。

小伟尽管是个学困生,身上有许多缺点,但他有好动、组织能力强的特点,在多次的班级文体活动中表现突出,为班上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便抓住这个机会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使他为之一振,逐渐恢复了自信和上进心。

2、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因纪律观念淡薄,有的因基础薄弱,有的因家教不当,有的因家庭生活困难,有的因学校教育不当,还有的受到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要转化差生,必须深入实际调查每一个差生形成的原因,根据每个差生的特点,因人因材施教,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小伟也不例外,虽然找回了自信,有了转变的渴望,可他毕竟是个孩子,由于习惯问题,经常约束不住自己,并且以前的哥儿们经常来找他。面对这种情况,我并没有冷落他,更没有认为他“朽木不可雕”。而是多次找他谈话,做他思想工作,有时也狠狠地批评他一顿,甚至经常“连哄带骗”。因为我知道一个学生思想水平及学习成绩的提高不是一次教育,一次谈话所能及的,而要靠多次、多方面一直反复的教育。

3、挖掘闪光点,激发自信心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用放大镜去捕捉孩子的优点,用缩小镜去看待孩子的缺点。努力架起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用一点点的爱、一滴滴的情,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所以我经常抽空找他谈话,了解他的爱好,并鼓励他进行深入研究。在了解到他对地理非常感兴趣,我就与地理老师联系,希望地理老师给予他额外的辅导。不久,他的地理课上课效率明显提高。然后,我不定期找他谈话,了解他在地理学习方面的方法,并引导他将这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应用于其他相关科目。这样一来,不仅地理课是这样,其他科目的上课情况也有了变化。一段时间后,我从其他课任老师那儿了解到,他上课时发呆、回答含糊的情况有了明显地改善,同时,在他比较喜欢的地理考试中成绩有了一定提高。虽然,从整体成绩来说,他的进步并不明显,但可以看到他在上课和作业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公平地对待班中的每一位孩子,对孩子不忽视、不歧视、不疏远,关心他的学习、生活,经常性地与他沟通交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公平、公正的。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帮助树立自信心。

4、用“偏爱”去激励

课堂上,我对他特别关注。上课经常提问他,但是选择一些难度较低的问题,让他跳一跳也能摘到苹果,尝到成功的喜悦。一旦他回答正确就给予鼓励。下课在布置作业时,对他要有所照顾,在作业的数量上适当减少,在难度上适当降低。让他通过努力,也能完成作业。随着他的不断进步,教师不断调整作业的数量和难度,直至达到与别的孩子相同的要求,最终实现转化。

5、课外辅导

认真分析孩子原有的基础知识,查漏补缺。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辅导,重点进行字词和写作的辅导,教给孩子必要的方法。努力提高他们的基础知识水平,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开展“一帮一”活动。安排学习成绩优秀、各方面表现较好的学生为他的同桌,做他的榜样,让他学有榜样;当他的“小老师”,必要时,提醒、督促他遵守纪律,认真完成作业。课余时间,“小老师”还可以帮助教师辅导,向他介绍良好的学习方法,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

6、重视与家长沟通交流

通过家访、电话、开家长会等形式经常性地与家长沟通交流,向家长传达现代教学理论知识以及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改变家长以往简单的教育方式。多俯首倾听孩子的心声,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工作再忙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聊聊,关心一下孩子的学习、生活。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之处,善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教育孩子要慎批评、多鼓励。尽量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改掉自身自身不良的习惯,做孩子的好榜样。

总之,转化学困生是每位老师都会遇到的问题,老师对他们不仅应施以爱心,施以细心,更应施以耐心。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会承受更多来自学校和家庭的批评甚至歧视,这会使他们产生精神压力,有些孩子可能进而自暴自弃,逐渐演变成“品学兼劣”的学生,成为家庭的隐忧,社会的隐患。教育工作者要用自己的爱心温暖这些孩子,使他们走出因成绩不好而造成的各种困惑。

五、转化效果和反思

刚开始,该生还是不听讲,上课仍经常走神,作业能动笔但相当潦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上课有时能集中注意力了,作业认真多了,基本能按时完成,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成绩也有了明显进步。他也不再迟到旷课,作业也很少抄袭别人的了。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给学困生多一些爱,实现学困

生的转化。尤其是农村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和帮助。让我们摒弃对学困生的偏见,多给学困生一些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学困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学困生的学习和成长,积极探索新方法和技巧,努力加强对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工作,或许另一个伟大的人物就在您的手中诞生!

7.农村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研究 篇七

一、把握班级中的各种教育力量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独特环境, 在这个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影响学生成长的教育力量。这些力量包括班主任、任课老师、家长、社区辅导员和同学等。在班级管理活动中, 各种教育者开展着各自的工作, 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只有来自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合力, 班级管理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课堂是班级生活的主要部分, 是学生提高成绩的最佳阵地, 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必须要开展高质量的课堂生活, 确保每堂课每个学生都达到教学要求, 做到“堂堂清”, 才可以促进学困生转化。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 我们要时常通过家访、电话等形式建构学校与家庭的网络, 和家长共同把握学困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的状况, 以期促进学困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一起正确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了加大帮教的力度, 我班实行由一名基础较好学生带一个学习困难学生的“一帮一”制度, 达到全面提高的目标。“一帮一”活动使一些学习后进生跟上了学习的步伐,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从而激发其继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另外社会上正面的舆论、积极的环境等对孩子的成长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培养学生学习热情, 强化学习习惯

英语教学成功与否, 不仅取决于学习者的智力因素, 更取决于他们的情绪、态度、学习动力等。教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对学困生要有耐心, 以防学生的自信心被挫伤而丧失对学习的热情。对于自信心不强的学生, 我采取适当的方式主动去帮助他们。每次的练习后, 我都对成绩有进步的学困生及时表扬, 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欢乐和喜悦。有些学困生反应较慢, 有时一个简单的句型讲了几遍还不能理解, 我就耐心给他们辅导, 用浅而易懂的语言讲解直到他们明白为止。俗话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一个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要想走出英语学习的低谷是相当困难的。我常与学生一起制定奋斗目标、学习计划, 让学困生“笨鸟先飞”, 指导他们如何开展预习和复习工作。学生在英语学习时, 常对语法规则、词的用法区别、发音规则等感到迷惑。我教他们编一些口诀来帮助记忆, 降低学习难度, 增添学英语的兴趣。如讲be动词时, 让学生记口诀:我用am, 你用are, is用在他、她、它, 其他复数都用are。学困生上课时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 我运用幽默的言语吸引他们, 将教材化难为易, 化多为少, 精讲多练, 争取做到高效率。

学困生由于各种思维定势的影响, 往往看不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其实学困生并非一无是处, 他们身上有不少积极因素和不少闪光点。我们教师应该细心观察, 深入了解, 寻找他们的闪光点, 然后从闪光点下手, 培养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使他们扬起希望的风帆。如去年我班有位学困生, 我发现他的英语朗读声音很有磁性, 很好听。于是我就事先帮他预习新单词, 让他跟我反复读。在早读时, 我给他鼓励, 让他为全班同学领读, 结果就这么一件平凡的事却大大地满足了他的表现欲, 增强了他学英语的信心和热情, 他觉得自己并不比他人差, 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了, 他的成绩也自然得到了质的提高。

三、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理念下,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学会学习, 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面对当今这批充满生气、有真挚情感、可塑性很强的学习活动主体, 教师最主要的是要善于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本, 把学生的运动知觉调动起来, 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为了避免由于教学方法上的单调而引起学习的乏味和疲劳, 我通常借助实物、挂图、录像、简笔画、多媒体等手段, 创设良好的英语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始终高涨。特别鼓励学困生开动脑筋, 积极参与, 大胆实践, 在主体参与的过程中品尝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习英语的动机。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性学科, 从某种程度上说, 英语是自己练会的, 而不是教师教会的。教师不妨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 但切记要精心备课, 要考虑到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提出的问题等, 找出解决困难的方法, 帮助学生顺利地掌握教学内容。

孔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我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 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 课堂上不论是设计提问、练习等都考虑活动的启发性。在教学词组“have difficulty doing”时, 我让学生先复习“have problems doing, have trouble doing”, 从而学生轻而易举地归纳并记住了教学内容, 此刻我趁热打铁, 问学生这类句型我们碰到过吗?学生踊跃发言“have fun doing, have a great time doing, etc.”最终收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又如在操练What's he/she doing?句型时, 请一个学困生上台做动作, 其余学生猜What's he/she doing?对猜对者和表演者均进行奖励, 学生觉得简单有趣, 并在学习中看到了自己的成功, 思维会更加活跃, 学习的道路会越来越宽阔。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在农村中学, 转化英语学困生也并非一朝一夕的简单之事。我们老师要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 力争社会各界协助配合, 努力改善社会大气候和学校、家庭小气候, 为转化学困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我们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引导他们, 培养他们。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 英语学困生定会转化为英语学习爱好者, 英语的教学质量也一定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卢家楣, 孔庆委, 李其维主编.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2]李学农, 陈震主编.初中班主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8.农村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研究 篇八

一、生物学科“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很多的高中生物学困生是现有的中学生物考试模式的牺牲品

由于高中的理科包括物理、化学、生物,而生物在初中不是考试科目,正是由于这种考试指挥棒的魔力作用,导致以考试质量为学校生命线的教学工作不得不跟着转,于是在一些初中学校中,生物教学就只有为其它考试科目让道了。于是出现了生物任课教师任意指派,初中生物课成了学生的休闲课、放松课。在一些师资紧缺农村中学,根本就不开设生物课,毕业会考就是一次师生集体作弊罢了。其结果是使学生产生了生物是副课的错误观念,此观念一直持续渗透到高中生物教学中,致使一些学生在高中生物的学习中出现了很多不良表现:如轻视生物课,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课上不动脑,要考试时一味地单纯死记硬背,这种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下的产物就是生物学困生。

2、大部分生物学困生缺乏学习生物的兴趣

有些学校,特别是农村高级中学,生物教学设备单一、生物实验器材很少、实验室的相应条件跟不上,实验课无法正常开设,于是出现教师讲实验,学生读实验、背实验这样一种状态。这使本以实验为主要学习手段的生物教学成了空洞的说教,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学法也就化作了泡影,同时也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二、转化生物学困生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1、教师无私的爱是转化学困生的前提

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尤其是学困生。学生们的情感都较丰富,他们需要老师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当他们取得成绩时,需要老师的鼓励和肯定,老师应该及时予以表扬。在实践教学当中,我经常会找一些学生聊天,从中我知道,有很多学生哪门科目学得好是因为喜欢这科目的老师,反之则是不喜欢老师。所以老师要注意对学困生进行情感方面的教育,多与他们谈心沟通。

2、正确的掌握多种教学手段是转化学困生的主要途径

(1)课堂形式要尽量多样化。在农村高中,教学条件有限,学校多媒体用得不是很好,教师在教学中要因地制宜,课堂形式要多样化。例如,教师可以自制卡片,利用实物、图片、情景等进行直观教学;课后可以通过看动物世界和有关生物科技方面的电影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就是说,在开展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兴趣、情感的激发。在设计教学方法时,注意教学情绪场景的构造,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有疑问,有困惑,有惊讶,有焦虑,有欢乐,而以愉快为基调。有多种途径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①采用多媒体手段导入:这种方式主要是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或影片,甚至听一段解说等等,由此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热情,在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转入正题。②联系实际。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使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样不仅可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教学有其比较大的优势就是“草木皆兵”,充分利用生物教学的第二课堂,激发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他们重建学习的自信心。

3、加强学法指导是转化学困生的关键

有些“学困生”虽然有兴趣,也肯下功夫,但是他们的成绩却总是上不去。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会学。”我们对这样的学生应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在指导学习方法的同时,还应帮助学困生解决学习困难。学困生在课堂上听课时,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对自己的疑惑和不解之处常常是说不清、道不明。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更要立足于学生的思维,仔细揣摩他们学习的心理,努力体察学生可能发生的困惑和错误之处,做到未雨绸缪。例如在高中生物“减数分裂”这一节,很多学生容易与前面所讲的“有丝分裂”相混淆,这时应当先复习前面的知识点,再通过比较的方法对这两个过程进行比较,并辅以分裂图中染色体的行为、数目的变化情况分析,使他们能从根本上理解和应用这两个生理过程。

9.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课题研究方案 篇九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农村小学教育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素质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思想感情、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各不相同的人。一个学校、一个班集体,如果只把注意力放在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层面上出不了成绩,也不叫素质教育。因此,教学中重视学困生更为重要,探究学困生转化策略也就成了教师教学中的一个紧迫任务,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探索、积累、总结学困生转化的经验,形成一整套系统的方法,这也是实现农村教育均衡发展,尤其是实现学生的均衡发展的首要工作。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其核心是素质教育,目的是为学生打下牢固的品德和学力基础。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教育者要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然而在中、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有较高升学率的学校就会得到上级部门的青睐和社会的较高评价,从而出现对优秀学生“过度”重视现象。同时基于“新课程改革要求关注每一位学生成长”的理念,学困生的教育应该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学困生的教育转化过程中,我们不能仅凭观察和印象对学困生开展工作,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有的放矢,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系统的进行研究。基于此,我们开展了“农村学困生转化方法的研究”课题。希望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找到解决学困生学习障碍的可操作性方法,从而帮助学困生改善学习状况,为每一位学困生的发展提供帮助。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意识,转变教学理念,更好地因材施教,因此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我校离城区不远,学生流失现象严重,重视教育的家长一般选择让孩子在城里接受更好的教育。在本地就读的学生家长则忙于进城赚钱,忽视了对孩子的培养,造成了孩子对学习的不重视。还有,因为我校师资队伍老龄化,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只注重考试的结果,忽视了学习过程的指导;只注重教师的主导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只重视打“时间仗”、“题海仗”,作业负担过重,致使抄作业、拖拉作业现象比比皆是。“学困生”的面积越来越大,从而导致某些年级、某些学科的教学质量不尽人意,我镇的教学质量问题给学校的生存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在南溪区教育局提出“质量立校”的指导性意见后,转化“学困生”,提高我镇整体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形象显得尤其重要。

二、理论依据

1、现代课堂教学理论

现代课堂教学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及其组合优化为特征的教学实践活动。该理论是充分调动学困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2、“因材施教”理论

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条件、不同认识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为学生设计其成长的最优方案。

3、教育学理论

教育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活动的时间和

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传递智能,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它含有四个因素:学生的背景知识、学生的情感、新知识本身蕴涵的潜在意义及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形式。

5、哲学观点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困生参与教学活动,积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收益。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新观念是相融与统一的。

三、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学困生研究起步较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才开始对学困生进行研究。南京市晓庄师范学校戴湘华,江苏教育学院王铁军,吴祥帧,徐仁德等人对学困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经验型或分析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钟启泉从国外差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依据,从原因诊断的角度、治疗的角度、教学论和性格学分析的角度以及预防教育的角度,综合地考察差生问题,揭示现代差生概念的内涵,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略;全国范围内上海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展较早且较为系统;在深圳,较早系统的开展学习困难学生转化这一课题研究的有福田教科所主任黄孔辰带领的“成功教育”课题组,他们进行的“成功教育”课题研究。

近年来,我国在学困生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特别是新课标之后,提倡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学困生才得到相应的重视。研究的重点也已从探讨学困生的成因及特点,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对学困生进行转化,以便大面积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上来。这些成果,为我们课题开展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2004年9月以来,学校教导处组织全校老师对全校学困生的基本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并组织实施了对“学困生”的调查工作,确定了相应的转化措施,并在教学工作中进行切实的辅导。

2009年3月以来,学校对全校的学困生进行了档案管理,制作了《南溪镇中心校学困生辅导记录表》,进一步规范了对学生的转化工作。

但总的来说整个转化工作还比较粗放,没有比较系统的工作措施和方法,有必要组织老师进一步搞好转化工作。

四、课题概念的界定(一)课题的界定

课题中的小学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导致学习成绩低下,不能达到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

(二)转化学困生的方法研究:是学校组织教师,按素质教育的要求,研究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和措施,有效地转变家长、教师的育人观,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课堂教学适应学困生的发展。在转化工作中总结经验,形成系统性的方法指导全校教师的学困生转化工作。

五、课题实验研究的理论假说

学困生是指在学习上存在障碍的学生,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群体,应该在弄清其特征、形成原因,结构类型的基础上,对它进行诊断和分类,研究出具体的辅导和转化措施。

各科学习活动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应,智力因素明显地影响着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而非智力因素(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学习习惯等)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是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认知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努力才能实现,而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又要靠教师的正确引导和能充分发挥出来。

因此,大多数学困生,只要不是弱智和疾患,在培养和提高他们智力的同时又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非智力品质,是可以由学困生转化为合格生。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必将探索出一套由理论指导实践的辅转教育方法。

六、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全镇2009级-2011级小学学困生

七、研究的目标与方向

总体目标:在学困生的管理、教学两方面形成系统的教育模式。纠正教师不良的育人观,挖掘学困生潜能,调动学习积极性,探索学困生转化的有效途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总体内容:本课题从学困生管理和教学两个方面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模式。管理方面从学校管理、班级管理等二个方面,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创造学困生转化的良好氛围,树立他们自信心,建立健全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教学方面从语文、数学、综合等三个学科入手,分析学困生在学科当中的薄弱环节,探索规律,归纳类型,因材施教,通过有效的转化措施,提高学习成绩,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调查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进行分类分析,分析形成原因,研究如何通过最佳辅导转化措施,培养研究对象(学困生)的智力因素和良好非智力品质,以提高其学习成绩。根据以上研究内容,确立以下子课题:

1.学困生的分类分析及形成原因的研究。2.各类学困生具体辅导,转化方法的研究。

八、课题实验研究变量

1.自变量——提高学困生智力因素和培养非智力品质的措施。2.因变量——学困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成绩。

九、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实验过程中将采取以下方法进行研究。

(一)、文献研究法: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关注国内外学困生研究的发展动态,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在转化学困生转化工作中。在对待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组织教师学习优秀的教育经验,应用于教学活动之中。

(二)、实验法:通过研究课堂教学,探讨适合我校学困生学习方法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能保持学困生学习注意力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学案”,追求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三)、观察法:其核心是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通过观察来积累原始资料,并加以理性分析与研究。建立学困生跟踪记录档案,并作好记载,写出学困生助学和留守儿童教育个案。

(四)、经验总结法:即依照教育实际提供的事实,研究教育现象和经验,使从中得到的认识、体会,上升为教育理论和理性的教育观念。每一阶段都写出实验计划和实验报告,记录每一阶段的实验成果。

借鉴现代教育理论,广泛吸收各校先进经验,采取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提升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完善实践。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的不断加深的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基本环节。促进小学学困生有效发展的研究是一个需要教师参与、学习、实践、反思的研究过程。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同时将运用调查问卷、量化分析等辅助方法。

十、研究进程与时间安排

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为2012年9月至2014年12月,其进程如下:

(一)、准备阶段:(2012年9月至2012年12月)收集有关资料、进行系统学习;制定研究计划,形成实施方案;通过调查问卷,对“学困生”和留守儿童的内涵及特征作出界定,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制定出促进其有效发展的具体措施。

(二)、实施阶段:(2013年3月至2014年7月)实施研究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调整方案,召开两次教师及学困生和留守儿童的座谈会,对促进其有效发展的具体措施进行科学、客观的验证。

(三)、课题总结结题阶段:(2014年8月至2014年12月)检测研究成效,作出定性、定量分析,撰写课题结题申请、报告,邀请教研室实地结题,召开课题研究成果现场会,整理课题研究资料。

十一、课题研究机构及分工

(一)、领导小组

组长:邓甲富(负责全面工作)成员:王炼钢(负责课题的全面实施)罗淑方(负责课题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董 剑(负责观斗片实验班级和教师的管理)

王 荔(负责石鹅片实验班级和教师的管理)郭 丽(负责化龙片实验班级和教师的管理)李禄金(负责莲花片实验班级和教师的管理)

(二)、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王炼钢(负责课题的全面实施)

主研成员:罗淑方(负责课题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郭 丽(负责语文学科的学困生的转化方法研究)

刘 琳(负责从班级管理促进学困生的转化研究)

刘乙又(负责数学学科的学困生的转化方法研究)

丁小芳(负责综合学科的学困生的转化方法研究)参研人员:全镇2009级-2011级班主任和统考学科教师

以上领导成员、课题组成员按照学校分工,扎实开展课题研究,撰写阶段性总结和研究成果材料。

九、课题阶段成果与最终成果 1.关于本课题的成果(经验)报告。2.本课题实验报告,研究论文专辑。3.实验转化个案,资料介绍。4.教育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证明材料。

十、课题研究保障措施

10.农村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研究 篇十

【前言】

后进生通常是指那些思想品德和学习落后或缺点较多的学生。这些后进生的教育一直困扰这教学实体及教育者,对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产生不良影响,已成教育教学中一个难题,能否转化好后进生的工作,以直接关系到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和建设和谐校园的重大问题.农村小学教师努力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尤为重要,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又自身原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因此,教师要必须做好对后进生的成因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根据每个学生具体的心理特征、情况,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做好对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

【主体】

在农村小学,由于环境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现阶段小学班级中出现了一些学习和思想品德落后的后进生。这些学生学习不用功、不守纪律,甚至调皮捣蛋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起着不良影响,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国家“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等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这些后进生在一个班级中往往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其自身也具有巨大潜力。因此努力转化好过后进生问题是第一线教师必须履行的责任,也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

一、农村小学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1、自身原因:李晓玉在《浅析农村“后进生”心心理及转化策略》中表明,后进生普遍存在懒惰、意志薄弱、缺乏信心和勇气依赖性较大、自控能力弱。外因是实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i因起作用。因此,要转化后进生,其自身的原因是关键。

2、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徐启忠在《农村小学后进生的特点及其教育》中指出,由于农村群众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较深,重男轻女现象十分严重,有些家长认为“女孩子早晚都是人家的,念书没有用”。所以多数家长让女孩子在家哄小孩活做家务,一到农忙季节女孩子缺席较多。其次农村家长知识水平较低对孩子很少进行教育和辅导,任其自然成长,只是孩子放任自流、不求上进后家长教育孩子方式不当,只是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对学习失去了自信,产生叛逆感。除此之外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许多父母外出务工,小孩被放在爷爷或外公家,而他们精力有限,家与观念薄弱,只是一味的关爱孩子,只是这些孩子依赖性较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不刻苦学习,怕用功夫,学习目的不明确。同时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导致这些学生出现许多心理问题,容易产生叛逆行为。

3、学校因素:林鸿星在《浅谈后进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一文中认为,目前,许多学校一味盲目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另一方面,部分教师错误的教育方法也“逼出”了后进生。如随意批评,不分场合;肆意挖苦,驱出课堂等。有序老师戴着有色眼镜,对好学生和颜悦色而对后进生一维指责批评或弃之不管,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只是学生对老师产生思想情感和心理上的对立。由此产生叛逆心理,进而成为后进生。

二、农村小学后进生转化策略

1、要深入实际,分析每一个后进生落后的原因,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李晓玉在《浅谈农村后进生的心理及转化策略》中认为要分析每个后进生落后的原因,然后有计划的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如隔代教育不求上进者,首先从思想认识上引导他们,父母外出挣钱的艰辛和爷爷、奶奶的不易;其次,多给他们一些关爱如,家访。让他们慢慢明白学习的重要性。而对于自卑感强、缺乏自信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同时老师要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陈敏华在《坛小学后进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中认为教师必须注重对后进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要主动关爱和爱护学生,唤起其学习兴趣;教师应引导后进生独立思考,反复耐心的讲授知识特别要适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恰当进行鼓励和表扬,增强其学习兴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知理”。只要善于引导,教育得法,即使是后进生也可以转化为优等生。

3、寻找“后进生”的闪光点: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赏识。”可见,在转化后进生中,寻找闪光点,表扬激励极为重要要,又是老师一句赞赏的话往往能起到胃肠大的影响。作为教师应该善于捕捉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给他们点人希望的火种,激发后进生改正错误和缺点的信心和决心。

4、教师要心中有“爱”,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教师要以一颗爱学生的心投入到教育工作中,要用心爱学生、信任他们,热爱学生,特别是热爱那些后进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做好后进生思想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什么是我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呢?可以不假思索地说,就是热爱儿童。”因此通过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与学生休戚相关,尊重学生的人格,科学的评价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5、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教育相结合,共同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林鸿星在《浅谈后进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中+指出家是孩子的监护人,应多关心孩子的精神世界,给孩子一点有效具体的指导。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专门机构,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而社会风气、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纯洁心灵。因此,转化后进生必须做到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教育合力。

【结论】

11.农村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数学学困生;因素;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92-01

新课程改革下,初中数学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及教学理念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但是,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比例越来越高,他们对数学学习没有积极性、激不起学习的兴趣。在这种状态下,要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是很难的。因此,转化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分析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出发,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谈谈转化数学学困生的一些对策。

一、“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通过对农村中学成绩较差的一些学生进行观察、询问、调查,发现造成他们目前数学成绩不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家庭因素

俗话说:“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一个人从小所生活的家庭环境,对他今后各方面的发展的影响很大。笔者所在的学校,留守学生较多,许多学生双亲长期在外地打工,没有时间对自己的子女进行教育。而有的家长就算在家,每天除了上班外还要种田,挣钱心理特重。因而就造成对孩子的教育重视不够,关心不到位,认为孩子的教育是老师的事,与家长无关。孩子在学校出事,请家长也不去学校。久而久之,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不重视,上进心下降,慢慢就沦为学困生。

2、学校因素

素质教育虽然实施了多年,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校仍以“应试教学”为教学的核心,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把学生考试的分数多少或升学率高低作为衡量教师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志。

3、社会因素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不断增多,他们失去父母关爱,身心、學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成了学困生。

4、学生自身因素

(1)小学阶段数学基础较差。

(2)自主的学习能力差,没有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缺乏学习数学的毅力和耐力。

(3)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初中学生的年龄大多数在13岁左右,这个年龄正是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阶段,一些学生还不适应这个变化,也慢慢跟不上数学要求,从而成为学困生。

二、转化数学学困生的一些策略

1、让学困生抬起头来

学困生往往受到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自卑感强,自尊心不强,常常轻视自己,过低评价自己,低头做人。如何让他们抬起头来?我认为:首先要调整学生的心态,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从思想上看得起他们。通过事实,让学生找回自信,教育学生“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

2、探究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 。教学时,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如:在讲“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我们可以用几组不同长度的木棍,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问哪几组木棍可以组成三角形?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木棍之间有何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得出这条性质。因此,加强直观教学可以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

(2)增强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让教学生动、有趣。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随时观察全班学生的学习情绪,更要注意观察学困生的学习情绪,学困生往往上课思想开小差、不集中,他们对教师一般性按部就班式的讲课听不进耳,对数学知识也不感兴趣。这时,教师应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3)注重拓展教学,开设第二课堂对学困生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开设学习兴趣小组,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努力进取、积极向上。

3、关爱学生,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尊重和信任

每个学生都需要关心和鼓励, 数学教师要注重师生积极的情感交流,课后多找学困生谈心,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用教师的爱心与鼓励使他们感到自己并没有被遗忘,从而对教师产生亲切感.有可能的话,教师可以经常与学生一起进行一些集体活动,这样学生才能喜欢教师,进而喜欢上数学这门课程,才能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把这种教诲转化为行为,才能由怕学、厌学转化为爱学、乐学。

4、让知识在学困生的生活中运用起来

很多学困生都认为知识无用,学好学坏无所谓,为此,我们可以带他们走出教室,深入社会,体验知识的作用和力量。例如:销售利润问题,存贷款利息问题,物价涨价问题,让利销售问题,商品定价问题,盈利亏本问题,缴纳税款问题,最优方案问题等。将实际数字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行求解,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这样的数学活动,不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他们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合作,学会发现,学会竞争,真正意识到学好数学是将来走向社会及生活和工作的必备素养,是将来解决问题的必备方法和策略。

总之,转化学困生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对象主观目的的一致性和客观能力的差异性,应以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把爱献给每一名学生,对学困生更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他们的关心要细致入微,丝丝入扣,做到“快马加鞭,慢马多加些夜草”,使他们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 杜玉祥.《数学学困生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12.农村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研究 篇十二

本文研究的“英语学困生”是指学生的智力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 但由于动力不足、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不当等因素的影响造成英语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困难生。著名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指出“学困生”对教学内容理解、掌握较慢常常跟不上教学进度渐渐出现知识缺陷和能力欠缺。就英语学习而言这种能力欠缺主要是指英语拼读能力、朗读能力、拼写能力、听觉记忆能力、推测能力以及“旁听”能力等的欠缺。

二、“英语学困生”的成因

⒈学生方面

(1) 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不明确, 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从学生不想学和学不会两种情况分析, 部分学生不懂为什么要学, 不懂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没有学习的动力, 对英语不感兴趣甚至想放弃学习。还有些学生自己很想学, 但学习方法不对, 情绪波动大, 长期的学业失败, 家长、教师和同学们的否定也使他们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 丧失了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2) 缺乏质疑习惯。质疑是开阔与加深思维的重要方法。而“英语学困生”往往不具备这种习惯。他们不善于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削弱了他们学习思维的独创性与深刻性。

(3) 意志薄弱。意志是自觉地达到目的的行为心理过程。部分学生具有明显的自卑感, 失落, 胆怯, 压抑, 同时又具有惰性和逆反心理, 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

(4) 注意力不集中。注意是心灵的开关, 善于集中自己注意力的人就等于打开了智慧的窗户。有意注意力与其稳定性更是学习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

⒉教材方面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语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但从刚刚推广的Go for it《新目标》这套教材来看, 师生反馈这套教材起点高、词汇量大、内容太多、重点不突出、插图不易看清等问题。刚刚升入初一的学生, 一旦接触到大量的词汇、频繁的语法知识, 也就感到无所适从。教学内容太多, 短短40分钟课堂时间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更不可能把时间真正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训练。许多老师一开始就不得不为完成任务而加快教学进度。学生的课堂操练相对较少, 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学生对学习感到疲惫, 学过的知识记不牢, 因而逐渐掉队, 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⒊教师方面

(1) 专业素质不高。据调查目前岳阳市农村初中的英语教师非英语专业毕业的占一半以上。他们英语基本功不扎实, 不能很好地展示新时期英语教师的语言风采, 再加之教学方法仍旧落后、陈旧、呆板, 也就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缺乏敬业精神。少数英语教师只教书, 不育人, 缺乏对学生的关爱。他们看重的是分数, 对学习成绩好的偏爱有加, 而对学困生的帮扶和辅导措施不具体或落实不够好。

⒋社会、家庭方面的原因

社会是伴随着学生成长的最典型环境, 对学生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电子游戏机、录像厅、网吧、舞厅等娱乐设施也从城市发展到农村, 诱惑着广大中学生, 分散了他们的学习精力, 许多学生也就被引入歧途。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些学生的父母经常吵架, 部分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 没有严格监管。有少量家庭生活条件极其困难, 不能为孩子添置必要的英语学习用品。还有家长则认为英语并不重要。这些现象都不利于促进子女的健康成长。

三、转化“英语学困生”的教学策略

(1) 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教师应使学生明白学习英语的现实意义, 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强烈的动机。

(2) 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从英语入门教学起教师就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磨, 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勤学好问、大胆开口、读音准确、书写规范、善于背诵、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勤于动笔、善于总结等。可以让操场和走廊成为学生ENGLISH COR-NER的地方, 多读些像Thomas Edison Because it’s there这类的文章, 肯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3) 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如何根据音节记忆单词拼写, 如何在情景想象下背诵一段课文, 如何利用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复习和记忆材料等。对于英语基础不牢的学生, 教师还可从学习48音素开始, 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

(4) 改进教学方法, 丰富课堂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教学进度, 精心设计每一堂课, 想方设法上好每一堂课, 可以把实物、简笔画、游戏、歌曲带入课堂,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多利用情境教学交流英语,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丰富课堂教学。

(5) 实施分层教学, 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教师可以把“英语学困生”均匀地分到各个小组, 选择一位优生当“小老师”。这样他们遇到困难时可以得到及时的帮助, 分心时可以得到及时的监督, 成功时可以得到及时的分享。

(6)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学生。关爱和尊重每一位“英语学困生”。教师要主动接近他们, 与之交流, 要加强个别帮助与辅导。

(7) 多给他们参与的机会。教师要多给“英语学困生”参与的机会, 可以在每节课前给他们三分钟时间作Daily report。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自信,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8) 总结成绩及时鼓励。教师评价学生不是一节课的评价, 一道题的评价, 而是要看在一段时间内, 学生是否进步了。当他们取得成绩时, 教师要在全班面前给予表扬, 使他们产生一种快慰, 继而信心倍增。

上一篇:前台主管的个人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高三考前心理辅导--熬出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