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恩情》三课时教学设计

2024-08-07

《母亲的恩情》三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1篇)

1.《母亲的恩情》三课时教学设计 篇一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重点:

读好关键句,体会母亲对孟郊的关怀之情,以及孟郊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谈谈母亲对自己的关爱,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词语。

缝补湿润抚摸注视慈爱

光辉沐浴报答恩情铭记

2、看着这些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设计意图:读读词语的设计,既是对学生字词掌握情况的检测,又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回顾,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以语文的方式开始语文的教学,直接明了。)

二、品读课文,感受母恩。

(一)深夜缝衣图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画下让你最感动的句子,再好好读一读。

2、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⑴指名读,说说从“还”、“一针针一线线”你体会到了什么?

⑵教师介绍:在孟郊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个风俗,每当家中有人要出远门,母亲或妻子总要为他缝补衣裳。据说,针脚越细越密,外出的人就能早点回来。

⑶引读:所以,孟郊要出远门了,母亲就――

尽管夜深了,母亲还在――

看,母亲缝的针脚多细多密啊!因为她想――

母亲每缝一针就会念叨一句――

⑷指导朗读。多么动人的场景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为了儿子第二天能穿上自己缝补的衣服,――

为了儿子能早点回来,――

昏黄的油灯下,母亲双眼熬红了,可她不休息,――

腰酸了,背疼了,母亲还不肯休息,――

一不小心,手指扎出了鲜血,母亲顾不上疼痛,――

母亲把对儿子的关心与不舍全缝在了这一针针一线线里,齐读――

3、这就是母爱,这就是母亲对孟郊的恩情啊!让我们一齐读读第一自然段,读出母亲这份深深的爱。

(设计意图:“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是第一自然段最重要的一句话,也是对“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最好解释。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反复多次地朗读,更能让学生亲切地体会到母亲对孟郊的一片关心之情。)

(二)清晨送别图

1、过渡:儿行千里母担忧。第二天清晨,孟郊要出发了,年迈的母亲拉着儿子的手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走到小村口仍不愿松手。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2、指名朗读。

3、学生交流,出示课文插图二:

⑴指导观察说话:这就是母子分别的情景,看,母亲紧紧拉着孟郊的手,深情地望着儿子,不舍与担忧全写在了她的脸上。同学们想想,此时母亲会说些什么呢?

⑵出示:“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①指名读,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②指导朗读。谁还想读读这句话?母亲望着儿子说,――

母亲眼含泪水说,――

母亲用颤抖的声音说,――

4、引读:孟郊听了――。他看到――,眼睛――。

5、骨肉之情,痛痒相关。母亲担心着儿子,儿子也牵挂着母亲。谁愿意再读读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关键句进行教学,可以让语文学习由繁至简。简单的一句“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啊!”把母亲的不舍与担忧表现得淋漓尽致。指导学生读好了这句话,母子分别的感人场景也就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头脑中了。)

(三)路上感恩图

1、过渡:孟郊穿着母亲缝补的衣裳,带着母亲的牵挂出发了。一路上,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学生交流。

(1)他看到了什么?

①学生交流,出示:太阳出来了,路边的小草更显得生机勃勃。

②“生机勃勃”说明小草长得怎样?小草长得这么茂盛是因为――

2.以母亲的恩情命名的相机 篇二

然而,伊世曼小时候家境却十分贫寒,他7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是一位通达、坚强、善良的妇女。为养活四口之家,她不得不经常在外面做零活,每天拖着疲倦不堪的身体回到家中,还要精心照料伊世曼兄弟们。幼小的伊世曼在脑海里深深地烙下了饱经风浪冲击的母亲痛苦的表情,他发誓长大后要挣钱孝敬母亲,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伊世曼15岁就参加了工作,发薪水后,他一个钱也不乱花,全部交给母亲。后来,他进了一家批量生产照相材料的企业,并触发了他发明小型照相机的念头。经过多次的设计琢磨,终于在1898年创造了小巧玲珑、便于携带和使用的小型照相机。

小型照相机问世以后,伊世曼为了给它取名字,曾大伤脑筋。因为他要取一个听起来响亮,又独具特色的名字。一天,他独自在花园里欣赏夜景,突然天狼星闯入了他的视野,这是他惟一能叫得上名字的一颗星,也是他记忆中最深刻的一颗星。随着天狼星的遐想,他回忆起孩提的往事,他曾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听天狼星的神话故事的情景就像刚刚发生一样。在这宁静的夜晚,随着他神奇的思绪,浮现了照相机的第一个字母:“K”,这也是他母亲名字的第一个字母。他常常把母亲的恩情和含辛茹苦的精神牢牢记在心间,而这个“K”恰恰表达了他对母亲的缅怀。当他思考最后一个字母时,就又加了一个“K”字。就这样,闻名世界的新式照相机的响亮名称一柯达(KODAK)诞生了。

3.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词。

2、进一步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指导书写“、迟、寸、永”3个生字。

3、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能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进一步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3、指导书写“迟、寸、永”3个生字。

难点: 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本课词语:缝补 慈爱 抚摸 注视 一针针

湿润 著名 永远 铭记 迟迟归

报答 恩情 沐浴 光辉 寸草心

检查朗读

选择几个词语说说课文内容。

二、学习课文

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图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课文哪部分描写了图上内容,自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母亲灯下为儿缝衣)从哪些词你感受到母亲对孟郊的慈爱。(忙着 夜深了 一针针一线线)练读

你能读好这一段吗?

2、齐读。板书:深夜 缝衣

3、这一自然段讲了孟郊要出远门,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服。读了这一段,你想到了哪两句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一夜的操劳,衣服缝好了,孟郊即将远行。我们一起来看图。

1、出示图2,请学生边看图边思考图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学生交流、讨论 板书:清晨 送别

母爱体现在行动中,也饱含在语言里,谁来读读母亲的话。

2、提示:从母亲送儿子说的话当中可以看出他们离别以后母亲每天要承受挂念儿子,盼望儿子的痛苦,母亲的恩情是多么感人啊!

3、那孟郊听了有什么反应呢?他会想些什么呢?为什么眼睛湿润。(孟郊会想:母亲年纪大了,我出门后谁来服侍她?所以伤心得要流泪,眼睛湿润了)

看母子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多么难舍难分!他们的深厚感情太令人感动了。

4、让我们再次深情地读一读。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挂图,问图上这个人是谁,他看到了什么?指名读(理解“生机勃勃”)

2、孟郊想到了什么?孟郊把太阳看作什么,把小草比作什么?

3、“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这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这两个动作和想到母亲的慈爱有什么关系?(衣服、细密的针脚包含了母亲对孟郊的慈爱)

4、读到这里,我们想到了《游子吟》中哪两句诗。

学习四、五自然段。

1、这首诗是孟郊在什么时候写的?诗题是什么?孟郊为什么要写诗?(他不能忘记母亲的恩情)

2、谁能读读《游子吟》。

3、理解诗歌。儿子就要出远门了,慈爱的母亲双手飞针走线,忙着为远走他乡的儿子做衣服,针脚缝得又细又密,只怕儿子回家太迟。啊,母亲,您就像春天的阳光,我就像那小草,做子女的怎能报答得了您的恩情!

4、从什么地方我们可以看出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 读第5自然段

二、总结。

这篇课文写孟郊要出远门,母亲深夜给他缝补衣服,天明送别的情景,引出孟郊50多岁写的《游子吟》这首诗,反映诗人不忘母亲的恩情。

学生谈体会。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寸、永、迟”

2、学生说书写注意点。

3、范写,说笔顺

4.《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四

本课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的引出了古诗,并提供了相关所谓背景知识,展现了创作本诗的具体情景。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具体描述了诗歌的意境。第四自然段,即古诗《游子吟》。第五自然段交待了《游子吟》的写成。本文语言朴实,意境纯美,感情真挚,适合学生阅读。课文所配3幅彩图,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课文和古诗,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应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从而增强对诗句的感受。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学会本课10个绳子,两条绿线内所谓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顺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若干。

根据教材中的情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古诗《游子吟》)教师适当设疑:诗的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所期待,激发学习兴趣]学习了这篇课文就能弄清这些问题了。

二、初读课文

1、想不想自己读读课文,那好!开始自由朗读吧!遇到不认识的字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准。(生自由读课文)

2、刚才,你们读书可认真了,相信会有很多收获。谁能勇敢的读给大家听?(指生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谁读的最棒。(师生评价)

3、(课件出示生字词)你们看,这些淘气的生字朋友跑到这里来了,你们能响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吗?(采取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等)

4、生字词读的很准确了,现在请你们再来读读课文,相信你会读的更棒!

三、深读感悟

1、指名读第一至二自然段。

2、读后你想说些什么?(生自由回答)

(1)母亲的恩情表现在她的行动中,(出示课件: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A、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母亲的恩情?“夜深了”的“深”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观察图片,从昏暗的油灯以及衣服上细密的针脚来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B、读好这句话,看谁能把母亲缝衣的认真给读出来。(个别读、齐读)

(2)母亲的恩情还表现在语言上,(出示第二幅图片,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A、同学们请看图,从母亲的表情

(母亲的眼睛紧盯着孟郊)、动作(双手拉住孟姣)中你能体会出什么?(母亲舍不得孟郊离去)

B、从母亲说的话中你又能体会出什么?如果你是孟郊的母亲,此时你想对孟郊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如果你是孟郊,你会对母亲说些什么?[让学生发挥想象,充分体会母爱的伟大]

C、那母亲的这句话该怎样来读?(个别读、齐读)

(3)出示图片三,图上这个人是谁?他看到了什么?读课文。

A、他看到了什么?(太阳出来了,小草生机勃勃)

B、他想到了什么?(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这是一个反问句,它的意思是什么?

C、出示: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怎样也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啊)

3、是啊,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孟郊用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呢?(出示《游子吟》)这首诗是什么时候写的?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A、这首诗是什么时候写的?从“50岁”中你能想到什么?

B、谁想吟诵这首诗?(指名读诗句)

C、课文学完了,这首诗的意思就基本上弄懂了。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来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吗?

D、齐读全诗,看三幅图,试背古诗。

四、小结

这首诗中的母爱是那么寻常,又是那么伟大。千百年来感染了无数游子之心。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一下这伟大的母爱。

五、语文实践活动

让学生说说母亲关心自己的事情,谈谈自己的感受,回家把《游子吟》背给父母听,并说说诗的意思。

教学点评:

5.《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篇五

在接到学校的通知后,我反复读课文,看教参,可没有思路,不知从何下手,像这种抒情性很强的文章我一贯不擅长。特别是古诗教学,我更把握不好,平时上学校的公开课,我一般会选那种中规中矩,线索比较清晰的文章,这利于自己把握。像这种内容含量大,情感丰富,比较散的文章我从来不敢上。

周六周日两天,我“埋头苦干”写出了一篇自己很好把握的教学设计,对于试上也信心满满。后果可想而知:没有新意,太老套,老师讲得太多,太累,学生更累,而且一节课学生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没有生成,更看不到学生的进步在哪里,没有体现“文包诗的”特点,把诗和文隔开了,朗读指导太少……

上课前一天,我又反复“精雕细琢”每一个细节,但临 “上阵”前,也没有太大信心,课堂上还真的有点紧张,没有上出自己预期的效果。

这两天我认真地做了反思,原因可能如下:

一、没能“轻装上阵”,心里负担重,

这是自己承担过的最重要的一次教研课,第一次面对那么多重要的领导,那么多优秀的老师,而且,这次课不仅代表个人,更代表学校向外展示,更何况还有很多的人为了我这节课而付出很多,我心里压力太大,虽说有压力才有动力,但我却没有很好地化压力为动力。在我的紧张情绪下,学生也发挥也有点失常。看样子,真的只有经过大赛的磨练,心理素质才会更好。

二、课堂驾驭能力不够。

在各位“前辈”的的指导帮助下,我的整个教学环节终于有了与众不同的地方:“由诗入文”采用倒叙,也可以说是“诗包文”的形式,非常新颖。但我对于整个教案还是不熟,课堂驾驭能力也不够,特别是对于这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总怕放开收不回,而且诗文对照,品词析句,指导朗读,头绪繁多,所以整节课,环节不是很流畅。

三、课堂重在创新。

通过这节课,也让我明白,课堂一定要创新,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像我平时上课就“啃老本”,不钻研,不学习,不读书。平时不钻研教材,上课照本宣科。到有教研任务了,才临时抱佛脚,怎能在课堂上收放自如呢。特别是平时上课,就把别人的一套成果拿来直接展示给学生看,很少有自己思考出来的东西。

四、缺乏应变能力和课堂机智。

如在学生初读古诗后,我设计的问题是“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当时学生没有一个人回答。我就降低了难度问“你读懂了那句诗或那个词的意思呢?”等了很久也只有两个同学回答了“慈母”和“意恐”的意思。这说明学生并没有读懂这首诗,而我却继续我的问题:“从第二自然段找找哪些句子写出来前两句诗的意思。”这本身就是矛盾的提问,学生连诗中的个别词都理解不透,怎么能找到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呢?所以学生迟迟划不出来句子。现在想想当时应该换一种问法来降低难度,如“在一二自然段中划出体现母亲爱孟郊爱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学生容易找,而且也容易体会。

五、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语过于刻意

所以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想评价语上,所以才导致环节不够流畅,过渡不自然,另外,过多的评价语,也拖延了时间。导致拖堂。其实,评价的精彩在于恰到好处,不需要刻意。

六、时间安排不合理。

前面环节讲解过细,时间浪费太多,其实,体现“意恐迟迟归”的句子有两句,当时应该把这两句放在一起分析,然后一起指导朗读,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不显得环节拖沓。这样,第三自然段的分析就可以透彻点,必定,第三自然段是一个重点和难点。但我在第三自然段的分析有点草率。

七、继续研究白板。

这次上课,在同事的帮助下,我对白板功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还要还要继续钻研和学习。让白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

总之,还要感谢校领导给我们年轻人锻炼的机会,其实学校有很多优秀的教师,由他们来上课的话,这次活动肯定更精彩,更圆满。但学校把机会给了我们两个没有任何经验的年轻教师,就是让我们通过上课,尽快地成长。

6.《母亲的恩情》优秀教学反思 篇六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是借唐代诗人孟郊一首诗演而成的一篇故事。故事是诗歌意境的展现,诗歌是故事的凝聚诗文交融,更让人体到母亲恩情的珍贵。激发起人们对母亲的感激和报答之情。

一、是语言同语言的对接

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描写妈妈的诗文,让学生和自己的妈妈回忆一件使母女都感动的事情。上课一开始,首先从“妈妈”这个亲切的词语人手,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妈妈是怎样的妈妈。 学生通过原生态的课外阅读,陶冶情感,积淀语言。生活中“母女回忆”是一个亲子活动。在母女对话中,让爱的暖流再次升温。课堂上,“你的母亲是什么样的母亲?”给了学生表达的机会。学生说的热情被激发后,一个个饱含赞美之情的词语就在课堂上精彩纷呈,每一位学生都举了手。 从课外阅读的“书面语言”到“生活感悟”,再到课堂上学生的“口头语言”;从积累,到内化,再到表达,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情感经验,最后一句“让我们永远地记住‘母亲的恩情’”又把学生引入教材文本的语言。

二、是情感与情感的交融

“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动?”通过朗读,初步触摸文本所流露的思想感情。有前面的铺垫,再加上文字本身的情感和语言的魅力,字里行间,无一处不拨动着学生内心深处的.那根爱的琴弦。就连“母亲的恩情”这五个字,读来也让学生润湿了眼眸。 “孟郊使劲地点了点头”。一句教学中,学生三个层次的回答(一是点头就是回答;二是不敢回答,怕自己的眼泪留下;三是不敢回答,怕自己说舍不得的话让妈妈更加心伤。)让我也惊讶了。细细想来,这种对爱的感悟得益于平时的感恩教育:让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每天对他们说一句感谢的话,并说出原因。这一处的教学,正是唤醒了学生平日里的点滴感悟。让学生用真挚细腻的情感与作者以及主人公孟郊的心灵交融,思想在课堂里闪光。

三、是心灵对心灵的告白

7.《母亲的恩情》三课时教学设计 篇七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在教师引导下,感悟古诗的读、唱、吟、舞。

3.理解《游子吟》这首诗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每天为你洗衣做饭的人是谁,--母亲;每天为你忙碌操劳的人--母亲

对,同学们,每天为你整理衣装的人是--母亲;

是呀,母亲,我们各有不同的喊法,但天下的母亲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对自己孩子的无私的爱,千百年来,什么都在改变,不变的只有这浓浓的母爱。每个孩子都沐浴着这伟大的母爱成长着,生活着。现在让我们走进第9课,进一步体会并记住母亲的恩情吧。深情地读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有一组新的生字词想和你交朋友,你有信心交到这些新朋友吗?(同学们读得真标准,那去掉小帽子还认识它们吗?)老师来做几个动作大家来猜是个什么词。(抚摸:用手所以是提手旁、缝补:一般是缝用到线,所以缝是绞丝旁,一般补衣服所以是衣部旁)

2、生字朋友都记住了。我相信课文读得会更好。课文共几个自然段?找5个同学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水平。(可以说优点,可以说建议)

二、细读课文。

从刚才大家的朗读声中,从课文中、从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情感,是什么?(生)

是呀,母亲的恩情孟郊一直铭记在心,他把对母亲的敬爱与思念都凝聚在了《游子吟》这首诗里,让我们师生齐读这首小诗。

大家都有诗人的气质,慢慢地,缓缓地,读出了诗的味道。从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是呀,就因为有一次孟郊要远行,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令他难忘,他才写成了这首小诗。让我们快乐地来自学课文的一、二自然段。

我自学我快乐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

2、用“--”划出“母亲对儿子的关爱”的句子。

大家刚才都在书上留下了自己思考地痕迹,下面就让我们小组分享自己思考的成果。

我合作我进步

1、讨论交流: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温馨提示:交流可以这样说:我划下的句子是_______,我从中体会到--)

全班交流:

A、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独出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学生谈体会](看图:看母亲正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你们知道母亲为什么要这样一针针一线线地缝呢?(在古代,有一种民间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人做衣服,做得针脚细密,人就会早早归来,反之回来得就晚。母亲把针脚缝得细密,就是希望让儿子早日归来。)

所以,虽然,油灯昏暗,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可--(读这句)

孟郊即将远行,母亲将自己的不舍、盼望全缝进了衣服,所以--(读这句)

母亲边缝衣服边想什么呢?(生谈)

想着读着,读着想着,我们就能把书读懂了。让我们用声音读出母亲的担忧吧。(读这句)

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呀。母亲的关爱还从那句看出来?

B、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追问你感受到了什么?)

缝衣到深夜,第二天清早,母亲又早起送儿子到村外。谁来当这位万分不舍的母亲?(一句话一颗心,这就是母亲的叮咛,谁再来读?我听出了母亲多想让儿子早些回家,这就是母亲的嘱托。是呀,千言万语就汇成了一句话:齐读)

是呀,听着这叮咛这嘱咐,孟郊已经说不出话,只是(齐读)

孟郊望着母亲的白发,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现在你就是孟郊,你在想什么?(多懂事的孩子;多体贴的郊儿)

母爱就是这样伟大而又平凡,母亲深夜缝衣,清晨送儿,(板书)她的爱就体现在那些细微的事情上。50岁的孟郊难忘这一幕幕,不由地写下了这些的诗句:(齐读)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带着母亲的叮嘱孟郊上路了,一路上,孟郊感溉万千,自己默读第三自然段,用“--”划出孟郊看到的,用“      ”划出想到的。

A、看到:太阳出来了,小草生机勃勃。指图:小草长得很茂盛,这就是“生机勃勃”。

B、孟郊看到此情此景,孟郊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你又从中什么到了什么?

孟郊触景生情,于是,谁是读一下?(出示句子读)

50岁的孟郊难忘此情引景,写下了这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似山高似海深的爱就是--(引读)母亲的恩情。

母亲的恩情我们永远报答不了,也永远铭记在心。孟郊更是如此。齐读最后一段。(孟郊40岁才当上了江苏溧阳的一个小官,接着就把母亲接到身边,50岁写下了小诗《游子吟》。同学们,在我们在跟随孟郊回到临行前的那一夜。

夜深了,煤油灯忽明忽暗,母亲揉揉酸涩的眼睛,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儿子的衣服,女生动情地说-- (齐背《游子吟》)

师:清晨,母亲送儿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村外,还不住的叮咛早回来,男生真情地说--(齐背《游子吟》)

这就是生活中那细微的母爱。在灾难来临时,母爱却是伟大而沉重的。在汶川大地震来临时,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位母亲:

早已没有呼吸的她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趴着,双手扶地支撑着身体,身体被压得变形了。救援人员们发现她身下还有一个3、4个月大的孩子,孩子在母亲的保护下依然睡得很香甜。孩子身上的手机上有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救援人员,却在这一刻落泪了。

这就是我们的母亲呀,在灾难面前毫不退缩,把生的希望留给我们。此时此刻,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生谈)母亲爱孩子可以不辞辛苦,不惜生命。我们又该怎样做呢?(生谈)据说小乌鸦长大后,当母亲老了飞不动找不到食物时,他就四处找可口的食物嘴对嘴地喂母亲,回报母亲。一直到老乌鸦死去。这就是乌鸦反哺。动物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人呢。更应该懂得:出示齐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四、学写生字。

抚摸。

五、布置作业:

1、深情地背《游子吟》给妈妈听。

2、想一想妈妈是怎样对自己的?做一个体贴妈妈孝敬妈妈的好孩子。

8.《母亲的恩情》教案 篇八

1、面向学生:二年级

学科:语文

2、课时:两课时

3、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标出自然段。(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3)查找有关“孟郊”的资料。

二、教学课题

让学生体会母亲对儿子的关怀之情、爱护之心以及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要体贴父母,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忙着”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文包诗”。

3、说说《游子吟》的诗意并背诵。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以讲故事的形式,自然地引出唐代诗人孟郊的古诗《游子吟》,同时还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展现本诗创作的具体情境。文章诗文交融,情感流露其中,让人体会到母亲恩情的珍贵。这首诗,歌颂了母爱的无私、伟大,激发起人们对母亲的感激和报答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之情。教学难点:理解《游子吟》的诗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每个人都有母亲,时刻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因此上课伊始师生共唱《世上只有妈妈好》,与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渲染母爱之情,以情动人,把学生带入故事之中,然后通过“一针针,一线线”、“夜深了”、“还在”等词,让学生理解母亲的辛苦。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结合,展示母亲伟大的形象。最后,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对母亲恩情的感悟,从而使情感进一步升华。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借助歌曲、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师生同唱。

2.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世界上任何一种爱都比不上母爱,我们时刻都在感受母亲的关爱,跟大家说一说,你的母亲是怎样关心你的?(生说)此时此刻,老师想把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送给可爱的母亲,让我们永远铭记母亲的恩情。

板书课题:《母亲的恩情》,一起来深情地读好这个词语。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然段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排好了队,等大家给他们标上序号呢!

2、苹果树上结了许多大红苹果,谁来摘走他们? 课件出示:

恩情 孟郊 缝补 报答 铭记 慈爱 湿润 一针针 迟迟归 寸草心 指名读、开火车读、领读

3、把生字带入课文中,你还能读的通顺、流利吗?

生自由读

三、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回顾一下一年级学过的课文,文中包含一首小诗,这种课文我们以前学过,你还记得吗?(介绍文包诗)

四、学写生字、记忆字形

1、找出田字格中左右结构的字:

针 根 抚

摸 报

2、仔细观察字形,说说这6个字有什么相同点?

3、你记住了哪个字?怎样记住的?

4、指导书写 摸 报

5、学生描红、仿写,完成习字册。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孟郊和他的母亲,母亲对孟郊有怎样的恩情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母亲的恩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出示词语:

恩情 缝补 抚摸 报答 铭记 慈爱 湿润 一针针 几根白发 迟迟归 寸草心 小火车谁来开?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图,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孟郊要出远门,他的母亲是怎样做的呢?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什么? 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母亲一针针、一线线把衣服缝得很密。在过去,缝得密,预示着远行的亲人归来得早,可以看出,母亲希望儿子早点回来。所以,夜深了,母亲还在„„。

母亲边缝衣服边会想什么呢?(生谈)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呀!谁愿意读出母亲对儿子的担忧之情!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母亲送儿子,都说了些什么?

出示: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追问你感受到了什么?)儿子要远行了,母亲牵挂儿子,想让他早点回家„„,可见母爱就体现在身边的小事上,它是这样的平凡而伟大。

2、看图,母子俩你一言我一语,难舍难分,孟郊听着母亲的叮嘱,看着母亲头上的白发,已经说不出话了。现在你就是孟郊,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呢?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带着母亲的牵挂,孟郊上路了,一路上,孟郊感溉万千,默读第三自然段,用“——”划出孟郊看到的,用“﹏﹏”划出孟郊想的。

出示:太阳出来了,小草生机勃勃。

生机勃勃指小草长得非常茂盛。

看到此情此景,孟郊想到了什么?(生谈)

出示: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

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这句话把母亲的慈爱比作太阳的光辉,把自己比作生机勃勃的小草。小草都不能忘记太阳的恩情,儿女又怎样忘记父母的恩情呢? 哪位同学能够读出儿女要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情呢?

2、是啊!母亲的恩情让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永远都铭记在心,孟郊在他五十岁那年,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游子吟》。

出示诗句

自由读读,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母亲的恩情我们永远报答不了,这样深厚的爱要永远铭记在心。孟郊更是如此,让我们一起把这首《游子吟》深深地记在心里吧!

3、深情地朗诵这首诗。

三、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不仅我们人类存在着至真至纯的母爱,动物也是如此。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报道:

一位猎人进山打猎,见有一只黑熊坐在巨石下,便开枪将其击毙。但这只熊仍然端坐在那里。猎人恐其有诈,不敢冒然进前,又向熊体射击两枪。猎人走到黑熊跟前,发现这是一头母熊,它仍在用身体挡着欲倒的巨石,因为山下有3只幼熊正在玩水。猎人明白了,原来母熊是怕巨石滚到山下,砸伤子女们!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母亲爱孩子可以不惜一切。同学们,学了《母亲的恩情》这一课,我们以后应该怎么做呢?此时此刻,最想对爸爸妈妈说什么呢?

板书设计:

9、母亲的恩情 母亲 缝衣送儿

孟郊 铭记在心

六、教学反思

《母亲的恩情》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出唐代诗人孟郊的诗《游子吟》。整篇课文诗文交融,情感流露其中,文中古诗创作的背景,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恩情”一词,上课伊始,和孩子们同唱《世上只有妈妈好》,为整堂课奠定了浓厚的情感基调。教学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说说儿子要离开时,描写母亲做法的句子,通过这些能体会到母亲怎样的情感呢?使学生充分体悟母亲的关爱之情。临别时,母亲那一席难舍难分的话语,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母亲对孟郊深深的爱。接着引导孩子想象假如你是孟郊,你会想些什么呢?锻炼孩子们想象说话能力。最后,通过找找、画画的方式,让学生把感悟到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小草都不能忘记太阳的恩情,儿女又怎能忘记呢?由此引出孟郊在五十岁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游子吟》。结尾时,一个母爱的事例,让学生再一次品味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此时此刻,学生不仅对整首诗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情感得到了升华,真正感悟到了“恩情”的神圣。

七、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 黑龙江省 学校:大庆市石化第四小学 姓名:周晶晶 职称:小学一级教师

通信地址:大庆市石化第四小学

9.母亲的恩情作文 篇九

我有一个普通的母亲,但她对我有着非同寻常的爱。八年前,母亲在一次危险的手术后生下了我。从此她不顾一切的照顾我。我要什么她就给我买什么,我想吃的时候她就想尽办法满足我。她用一把屎一把尿把我带大,让我健康快乐的长大。

现在,我八岁了,小学二年级。我妈在外地打工挣钱。写到这里,真想大喊一声:“妈妈,谢谢!妈妈,我爱你!”。

每次她回来看我都会给我带礼物,有时候还会给我买新衣服。妈妈要走的时候,会说:“宝贝,你是最棒的!”。这让我想起了孟郊写的诗《游子吟》:“慈母手中的线,为任性的男孩做衣裳;出发前,一根针被缝在一起,怕儿子回来晚了衣服受损。但多少爱有寸长草,报三春晖!”。

母亲的善良就像春天的阳光。草沐浴在阳光里,无论如何也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

母爱伟大。她养育我们,关心我们。

妈妈善良又伟大。妈妈给了我们这么多东西。穷的继承风!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奶奶教我的一首歌:“世上只有母亲是好的,有母亲的孩子就像宝藏。在我妈怀里,哪里能找到——?”

10.母亲的恩情(胡秀萍) 篇十

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胡秀萍

教材分析:

《母亲的恩情》是苏教版第四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古诗《游子吟》,并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展现了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具体描述了诗歌的意境。第四自然段,即古诗《游子吟》。第五自然段交待了《游子吟》的写成。本文语言朴实,意境纯美,感情真挚,适合学生阅读。课文所配3幅彩图,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课文和古诗,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应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从而增强对诗句的感受。学情分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每个人对母亲的感受又是不同的。教师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母亲关心自己事情而引出课文。学习课文时,重点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对母亲恩情的感念。反复吟诵,启发想象,有所意会。设计理念: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母子亲情,孝敬父母,是人文思想的具体体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母子亲情已有初步的认识和体验。因此,本课的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和引导,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各自采用喜欢的方式朗读,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3)理解《游子吟》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读中质疑,读中解疑。教师可适当地运用图片等形象性强的教具,引导想象,帮助理解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理解并能运用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教学难点: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文中的意境。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若干、根据教材中的情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无微不至地关心自己的孩子,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吗?

老师很羡慕你们,你们都有一个好妈妈,老师更为你们的妈妈感到欣慰,因为你们小小就铭记妈妈对你的恩情!同学们,唐朝有个诗人孟郊他也有一个伟大的妈妈,而孟郊,也像你们一样,从小把母亲的恩情铭记在心,到50岁时写了著名的小诗《游子吟》,谁愿意饱含深情地朗读一下?

出示古诗《游子吟》

1、指名读。

2、齐读。

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蕴涵着浓浓的感情,因为在它的背后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想听这个故事吗?

【这一教学环节意在由生活导入课题,引起学生的共鸣,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习兴趣】

二、深读感悟

(一)学习诗第一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1.这首诗的来历可不简单,它的背后蕴藏着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就在大家的语文书中。请大家打开语文书,默读课文第一段,思考:哪一句或者哪几句话最令你感动,用笔画下来。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3.(课件出示母亲在油灯下缝补衣服的画面)你观察到了什么?你体会到母亲当时的心情怎么样?

【这是一项集观察、说话、理解、感悟于一体的综合性训练。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学生不仅受到语言表达要规范的训练,而且对人物的观察变得更加细致。】

4.对比:“一针一线”和“一针针一线线”,哪个词语更能体现母亲的辛劳? 5.再次出示句子: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诗第二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1.让我们再次细细观察母亲在油灯下缝补衣服的画面,看一看,母亲缝得怎么样?为什么要这样缝呢?(学生自由回答后,老师解释:这里隐含着一种民间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否则出门人回来的日子就会延迟。母亲把针脚缝得细密,是为了让儿子早日归来。)

2.因此,母亲此刻在想„„ 朗读指导:读出母亲的担忧。3.这真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出示这句诗)4.观察书中插图2,想一想,母亲此刻会说什么?

5.母亲这么担心儿子,这么期盼儿子早日归来,请大家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你还能从哪里看出母亲这样的心情。

6.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呀!可是此刻母亲望着儿子,千言万语只汇成了一句话,那就是——(出示:“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这句话中饱含着母亲的担心,母亲的期盼。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导朗读。)

7.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诗,相信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三)学习诗第三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同学们,如果你是孟郊,此时此刻,手捧母亲亲手缝制的衣服,耳听母亲殷殷嘱咐(看插图3),你会想些什么呢?

2.是啊,尽管母子俩难舍难分,但千里相送终有一别。于是,孟郊穿着母亲缝制的衣服,带着母亲的期望走向远方,他一路走啊走,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3.看到:阳光照耀下的小草;想到:母亲对孩子的恩情。小草如果没有阳光会怎样?孩子如果没有妈妈会怎样?

思考:阳光指代什么?小草又指代什么?你从课文中哪一句知道的?(出示: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指导朗读:读出反问句、感叹句的语气。

4.(出示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呀,谁说小草能够报答得了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紧扣关键词语和句子,借助相关插图,帮助学生逐步深化对诗歌大意的理解。同时,以学生自己的生活紧密相联,畅所欲言,使之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真正体会到母亲的慈爱,要懂得感恩。最后通过个性化的朗读表现出来。】

(四)诵读诗歌,升华情感。

1.孟郊把母亲的恩情铭记在心,一生都无法忘怀,于是,在他50岁那年,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游子吟》,让我们满怀深情地来读一读。

2.划分节奏,读出重音,感悟诗歌的意蕴。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练读,全班齐读。4.配乐吟诗。

5.听音乐学唱《游子吟》。给诗歌配上恰当的动作,边唱边舞。

【设计意图:此环节以多种形式对诗歌进行复习巩固,使之熟记成诵。同时,在对诗歌的读、唱、吟、舞中,不断升华情感,将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向高潮。】

三、小结:

这首诗中的母爱是那么寻常,又是那么伟大。千百年来感染了无数游子之心。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一下这伟大的母爱。(配乐朗读课文)

【在媒体播放的音乐声中,学生再次进入文本,把前面读书过程中的感受用自己的有声言语尽情地表达了出来。】

四、拓展训练

同学们,此时此刻的你也许想到了你的妈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你的妈妈确实为你付出了很多很多,说说发生在你们之间的感人故事,好吗?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由课文回归生活,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感受成长过程中妈妈给予的无限关爱,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同时,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五、感情升华 最后,让我们一起用心来感受这样一首赞美妈妈的歌曲!课件播放《烛光里的妈妈》。希望我们班的小朋友永远记住“母亲的恩情”,从今天起,做一个体贴妈妈,孝敬妈妈的好孩子!

六、自由选择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孟郊()着身上的衣服,()着那又()又()的针脚,心里想,母亲对我的()不就像这()?沐浴着()的小草,无论怎样都()不了太阳的()啊!

2、有感情地诵读《游子吟》这首诗。

3、学了这篇课文,你此时最想对爸爸妈妈说什么呢?用两三句话写下来。【学生的个性、能力有差异,布置具有弹性的、更有利于他们发展的作业,实实在在地让每一位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有同样的进步。这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最具体体现。学生见到这样的作业,积极性都会很高。】 教学反思:

课堂不仅仅是预设的,而且还是生成的。本课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时时留心,敏锐地捕捉住生成的契机,挖掘教育因素,及时引燃,巧为点拨,让教材“增值”。如文中的第二自然段母子别离的画面就蕴涵着生成,生成的契机一旦出现,教师就应该紧紧把握,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有效地解决了问题,学生能联系课文情境体味、联系生活经历体验,感受到慈母的满腔关爱。

11.《母亲的恩情》优秀教学设计 篇十一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忙着”造句。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游子吟》的诗意,背诵《游子吟》。

3.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懂得要尊重和孝敬父母和长辈。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学习课文的生字词,掌握生字的 音、形、义。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作者的介绍。学习课文的生字词。

教学重难点:初读课文,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1.同学们,自古以来,人们都说母爱是伟大的。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就是歌颂母爱的。题目是《母亲的恩情》。说的就是唐代诗人孟郊感受母爱而作诗的故事。

2.(板书:母亲的恩情)恩,读酣领读。教“恩”,前鼻音,上下结构,上“因,,下“心”。“恩情”,深厚的情意,恩惠。问: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文章写谁的恩情?(母亲)

3.板书:孟郊,领读。简介孟郊,唐代著名诗人。40岁时才考中进士。中进士后,他到江苏溧阳当县尉,立即回家迎侍老母亲到溧阳。想起母亲对自己的慈爱和关心,50岁的诗人禁不住心潮澎湃,激动地吟出《游子吟》,这首小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吟诵。

4.范读课文。

二、初读指导

1.标出自然段序号,告诉学生:《游子吟》为一个自然段。

2.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看清字形,想想意思。

(1)出示生字词。

缝补 针脚 几根 抚摸 报答 迟迟

寸草 永远 恩情 孟郊 沐浴

(2)指名拼读生字词,用生字词卡片,抽查认读情况。

(3)自由讨论记忆生字的办法。

组织交流后教者小结:

①“恩、补、针、抚、摸、迟”用部件法帮助记忆。

②换一换:根,“跟”字去掉“足”字旁,换上“木”字旁。

③“报”字的右半部和两个独体字“寸、永”引导书空,记住字形。

(4)请说出生字词中,你已经懂得的词语的意思。

估计看插图可以理解“缝补”,知道“抚摸”是一种动作,联系实际可以理解“几根、迟迟、永远”。

教师讲解:

针脚:缝纫时前后两针之间的距离(结合实际)。

寸草:小草。寸,本来是长度单位,3厘米多一点。

报答:用实际行动表示感谢。

沭浴:(小草)在阳光的照射下(好比人在水中洗澡一样)。

由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者解疑。

三、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恩 补 针 根 抚 摸 报 迟 寸 永

教师指出:10个生字中,左右结构的字是6个,写时有两种情况:

(1)“补、针”两个字,左右两部分宽窄相当,上方左右齐平,下方左高右低。

(2)“根、抚、摸、报”,左窄右宽,右边部分的第一笔,起笔时都高于左边部分的第一笔,最后一笔都向外伸展。

2.恩,上下结构。除了引导学生注意上面的“因”小而窄,下面的“心”宽而扁之外,侧重指导“心”字的写法:卧钩起笔较高较细,然后略向右下行笔,底部稍平,超出“因”字右侧再向左上“钩”去。三个“点”,第一、三两“点”分别在卧钩左右外侧相对,第二“点”落在竖中线上。

3.迟,写时注意两点:一是下面的“捺”要包住“尺”,二是“尺”字的“捺”要改为“点”。

4.寸,虽然只有三画,要写得舒展。注意:横画较长,竖画挨近竖中线起笔,竖画的下部长于上部,一“点”不宜偏下。

5.永,“点”在竖中线上方落笔,横折钩的“横”部稍短,在竖中线左侧起笔,至竖中线处沿竖中线向下运笔,至底部“钩”出,“横撇”的“横”沿横中线向右运笔,至“横折钩”“横”的起笔处向左下“撇”出。撇在右上格与“横折钩”的“横”齐平处起笔,至田字格中心收笔。捺从田字格中心起笔,向右下角运笔。

6.按笔顺描红。

四、布置作业

1.用下面的偏旁组字。

木( )( )( ) 丰( )( )( )’

亨( )( )( ) 芋( )( )( )

辛( )( )( ) 寸( )( )( )

2.读读词语,练写生字词。

3.读《游子吟》,想想它的意思。

4.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怎么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课文的内容,通过朗读,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懂得要尊重和孝敬父母和长辈。

教学重难点:在读中感悟要尊重和孝敬父母和长辈。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恩情 抚摸 永远 报答 迟到

2.读读词语。

湿润 恩情 抚摸 注视 慈爱

光辉 沐浴 报答 铭记 著名

注意正音:前鼻音的字有“润、恩”,后鼻音的字有“情、光、铭、名”,“慈”是平舌音。

二、精读训练

1.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写的什么内容。

(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母亲的关爱和孟郊的感受。第二部分是第四、五自然段,写《游子吟》的由来)

2.学习第一至三自然段。

(1)仔细观察课题旁边的插图,说说图上的内容。

(大意:桌上,放着针线匾和一盏油灯。一位老妈妈左手拿着衣服,右手拿着针线在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衣裳)

(2)她是谁?她为什么要缝补衣裳?具体情况怎样呢?请读第一自然段后回答。

(她是孟郊的母亲。孟郊要出远门了,她正在忙着为儿子缝补寝裳)

(3)文章怎么写她“忙”的呢?她是怎么想的呢?

(忙着 深夜 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不知道儿子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板书:夜深 忙 想)

(4)引导观察课本上的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后再读课文,进一步理解母亲对儿子的牵挂之情及孟郊的感受。

(板书:清早 送 望 说)

(5)自由地轻轻地读第三自然段,说说孟郊看到太阳出来之后的什么情景联想到自己什么。学生回答。

①指名读太阳出来后孟郊见到的景物。(小草更显得生机勃勃)

②指名读孟郊的联想,出示: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③研究反问句的意思。(母亲的慈爱,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

(板书:日出:景 小草 太阳 情 自己 母亲)

(6)默读第一至三自然段,质疑,教者解疑。

3.轻轻吟诵《游子吟》,看看第一至三自然段,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提示:‘‘意恐”是放心不下或担心的意思。“谁言”是“谁说’’的意思。“寸草”指小草。“春晖”是春天里太阳的光辉。

(2)大意:儿子就要出远门了,慈爱的母亲双手飞针走线,忙着为远走他乡的儿子做衣服,针脚缝得又细又密,只怕儿子回家太迟。啊,母亲,您就像春天的阳光,我就像那小草,做子女的怎能报答得了您的恩情?

(3)从什么地方我们可以看出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50岁写成《游子吟》)

(板书:铭记50岁写成)

4.再次吟诵《游子吟》,默读第一至三自然段,进一步理解诗意。

三、布置作业

1.把下面这句话换一个说法,意思也一样。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

2.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说一句话。

母亲忙着给孟郊缝补衣裳。

蜜蜂忙着在花丛中采蜜。

3.背诵《游子吟》,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复习、巩固课文,深化课文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背诵《游子吟》。

2.请几个同学说说《游子吟》的意思。发现理解有误的,相机纠正。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什么意思?

(啊,母亲,我就像一棵小草,您就像春天的阳光,怎么报答得了您的恩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报得”还是“报不得”?(报不得)

4.把下面这句话换一个说法,意思也一样。

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母亲的慈爱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

5.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说一句话。

母亲忙着给孟郊缝补衣裳。

蜜蜂忙着在花丛中采蜜。

(1)教师讲“”忙有两个意思:

①事情多,没空闲。比如,工作忙。

②急速地做。比如,大家都忙着干活。提问:句中的“忙着”的“忙”是什么意思?(急速地做)

(2)口头回答:母亲忙着干什么?(给孟郊缝补衣裳)蜜蜂忙着干什么?(在花丛中采蜜)

(3)各自练习造句,相互交流。

(4)当众交流,师生评述。

二、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孟郊要出远门,母亲深夜给他缝补衣服、天明送别的情景,引出孟郊50岁那年写《游子吟》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永远铭记母亲恩情的品质。

2.回忆学过的写尊敬长辈的课文。(《陈毅探母》、《奶奶的白发》……)

3.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光辉,所以我们对长辈要——。

三、布置作业

1.用“忙着”写一句话。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孟郊——着身上的衣服,——着那又——又——的针脚,心里想,母亲对我的——不就像这——?沐浴着———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啊!

板书设计:

母亲 铭记 孟郊

(的) (50岁写成)

夜深: 忙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想 游子身上衣。

清早: 送 临行密密缝,

望 意恐迟迟归。

说 谁言寸草心,

恩情 报得三春晖!

日出: 景————小草 太阳

上一篇:2024年红河州事业单位考试真题与解析下一篇:接待新员工欢迎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