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时期音乐概述(7篇)
1.巴洛克时期音乐概述 篇一
巴洛克时期与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比较
前言这是我第二次选择“大学音乐鉴赏”作为选修课程,原因很简单,因为喜欢享 受音乐带来的那份愉悦,所以想更深入地了解有关音乐的知识。在选完第二次选修课后,同学们都说我不理智,他们认为每一年相同的课 程必定上相同的课程。但结果令他们失望,而且我觉得大一到大二这个过程联系 的很好。大一老师为我们讲解了许多重要时期的重要音乐人物,而大二老师则让 我们欣赏这些重要人物的重要作品,并为我让我们了解到了大部分中西乐器。这 样的继承让我想到了巴洛克时期与古典主义时期的联系,古典主义正是形成于巴 洛克之后,并紧紧的跟随。首先,了解巴洛克时期形成原因及其属于它特有的象征。“巴洛克”来源于葡 萄牙语,葡萄牙语 baroque 原意为不圆的、形状不规则的珍珠,现指欧洲17世纪 和8世纪初期豪华的建筑风格。音乐家借用此语概括地说明同一时期的音乐风格。音乐史上还有人用“洛可可时期”,这个时期是指巴洛克后期至前古典乐派时期,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是过量的使用装饰音,悦耳但显得不够深刻的音乐。这个时 期的法国意大利作曲家的作品多属于这种风格,即所谓华丽风格。单独地分析巴洛克时期(1600-1750)的音乐,可以看到,其旋律的乐句长 度不一,气息较长,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旋律都空前地华丽复杂,有相当多的 装饰音和模进音型。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旋律一样,曲调的进行常常带有形象化、象征性特征。引人注目的是旋律中有明确的和声属性。它的节奏 主要分为自由
节奏的和律动鲜明、规整的这两种节奏。前者用于宣叙调、托卡塔、前奏曲等,后者用于咏叹调、赋格、舞曲等,在一个乐章中会保持始终。这两种节奏常常搭 配使用,如宣叙调与咏叹调,前奏曲(或托卡塔)与赋格。这个时期的调式大小 调体系,它已取代了过去的“教会调式”。巴洛克时期的和声已形成了完整的
以主、属、下属为中心的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利用不协和音作调性转换并使和 声进行富有动力和情感色彩。十二平均律在 17 世纪的发明与和声体系的充分发 展有密切的关系。作为巴洛克时期特有的作曲手段,通奏低音又称作数字低音在
键盘乐器(通常为古钢琴)的乐谱
低音声部写上明确的音,并标以说明其上
方和声的数字(如数字 6 表示该音上方应有它的六度音和三度音)。演奏者根据 这种提示奏出低音与和声,而该和弦各音的排列以及织体由演奏者自行选择。巴 洛克时期的音乐织体是以复调织体占主要地位,其写作技术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 峰。
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在功能和声基础之上的对位。同时 也有许多作品采用主调织体。本时期的曲式以相互间形成节奏、速度、风格对比 的多乐章结构为主,如组曲、变奏曲、协奏曲、康塔塔、清唱剧等,常用前奏曲 与赋格、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搭配关系。复调乐曲的内部结构是以模仿手段写作的 连续体(不分段),但可看出明确的呈示、发展和再现因素。同时也有分段结构、变奏曲、在固定低音旋律之上进行变奏的帕萨卡利亚、夏空形式。巴洛克时期主 要的音乐体裁有声乐:弥撒、经文歌、众赞歌、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受难乐 以及各种独唱、合唱曲。器乐:托卡塔、前奏曲、幻想曲、赋格曲、变奏曲、组曲、奏鸣曲(以独奏奏鸣曲与三重奏鸣曲为主)、协奏曲(管弦乐协奏曲、大 协奏曲、独奏协奏曲)这个时期音乐在一个乐章之内保持一种基本情绪,在乐。章与乐章之间才形成对比.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力度不追求渐强和渐弱的细微变 化,而是采用较为清晰的“阶梯式力度”。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代表家有巴赫、亨德尔、维瓦尔第、斯卡拉蒂。虽然处于 同一时期,可能相互影响,但每一位音乐家都有其独特的一面。巴赫尽管没有创 造出新的曲式,但他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已有的形式、技曲式上,经过加工改造,使之达到了新的高度。从音乐的旋律特征上讲,由于他的音乐是多声部的复调音 乐,因此造成音乐连绵不断的交织、发展。这正是巴赫音乐的特征。巴赫又是一 个杰出的管风琴演奏家,由于他大大改进、扩充和加强了键盘演奏的技巧,从而 在键盘演奏技术的发展上,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许多人将亨德尔与巴赫并称为巴洛克时期的两大巨匠。但从键盘音乐的角度 上说,亨德尔是无法与巴赫相提并论的。因为亨德尔的兴趣不在键盘乐,他的成 就主要体现在歌剧、合唱和清唱剧领域。他最有名的作品是1742年仅用24天完成 的清唱剧《弥赛亚》,首演于柏林。最有名的唱段《哈里路亚》是其最后的乐章。为了维护《弥赛亚》的地位不因过多的演奏而受损,英王下旨每年只在春天演奏 一次,且只有亨德尔本人才有资格指挥。
斯卡拉蒂是造诣很深的拨弦古钢琴家,但受父亲影响,前半生的作品主要是 歌剧和宗教歌曲,后期开始大量创作大键琴作品。他一生写作了500余首钢琴奏 鸣曲,大多数是单乐章,这些奏鸣曲带有典型的巴洛克时代特征:细腻、典雅,与巴赫的键盘音乐相比同样具有声部明晰、交响和谐的特点。在抒情上略胜一筹,听觉上更接近现代欣赏习惯。虽然他生活的年代属于巴洛克
克时期,但可以说,斯 卡拉蒂在钢琴史上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他所体现的键盘音乐风格既难以追寻其 前身来源于何处,也找不到继承和发展的人,因而没有形成一种学派。实际上,斯卡拉蒂是浪漫派的先行者,他的音乐既不属于巴洛克也不属于古典乐派,他起 码超前于同时代人50年。这一时期最为我们耳熟能详的当然要数巴赫,而我们也总是将他与巴洛克音 乐紧紧绑在一起。古典主义被认为开始于18世纪中至19世纪初期。这期间一直是世俗音乐占据 上风。18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法国大革命的冲击,欧洲 的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艺术已不再仅仅是贵族所欣赏的高雅艺术,新崛起的中 产阶级也成了剧场和音乐厅的观众。这个时期音乐的重要特征是:结构严谨,音 乐的表现手法和所表现的内容比巴洛克时期大大加宽。在古典主义时期,由单一 旋律支配的主调音乐逐渐占了上风,复调音乐已失去了它昔日的辉煌。音乐中的 旋律结构比巴洛克时期相对简单,但其性格却比巴洛克时期更加多变。古典主义时期的另一个伟大成就就是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响曲——它是 由海顿奠定了基本结构,并通过莫扎特、贝多芬这些天才的创作走进了巅峰时期 的。了解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风格也是从了解这些音乐家入手的。海顿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首先因为他是一位交响曲作曲家。他并非交 响曲体裁的首创者,早在巴赫和亨德尔的时代,就已有人为这个领域作了准备,开拓了道路。他使交响曲具有了令人惊叹的戏剧性和哲理性。所以有人称他为“交 响曲之父”。海顿确立了乐队的双管编制和近代配器法原则,奠定了近代交响乐 队的基础。当然,海顿写的不仅仅有一百多首交响曲,他的80余首弦乐四重奏毫 无疑问比交响曲更出色!海顿在钢琴上的成就无疑是他的 52首奏鸣曲。海顿完 善了4个乐章的奏鸣曲形式,海顿发展了奏鸣曲快板的结构,并往往采用从速度、调性等方面与主题区分。
天才是对莫扎特确切的称呼。莫扎特是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 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歌剧和钢 琴协奏曲被乐评家们认为是他最好的作品之一。莫扎特一共创作了 22 部歌剧、41 部交响乐、42 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 等作品。在钢琴方面的成就主要有 17 首奏鸣曲,17 首变奏曲,21 首协奏曲等。被后人尊称为乐圣的贝多芬,总是与交响曲联系在一起。诚然,是他以九部 不朽的交响曲把古典主义时期的交响曲提到了巅峰。在交响曲方
面,他施行了不 少改革,比如说加大了乐队编制、加入人声、改变了乐章的一些结构等,这些改 革为后人大大拓宽了交响曲创作的道路,使交响曲的表现意图也扩展了不少。此 外,他的三十二部钢琴奏鸣曲也是令人瞩目的。后人称巴赫的《平均律》为钢琴 音乐中的《旧约》,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则是《新约》,由此也可见其地位。贝 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晚年失聪;他从26岁时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 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 作力量的源泉。在贝多芬31岁之前,也就是1802年前,他经历了学习、继承传统 与探索新的创作手法的阶段。开始,他采用古典乐派大师海顿、莫扎特爱用的形 式进行奏鸣曲创作,很快,他那追求自由解放的思想倾向于传统的拘谨形式之间 的矛盾,导致贝多芬必然的变革要求。比如,乐章内容和速度的改革。除了在演 奏技术和写作形式上的要求外,贝多芬在奏鸣曲的精神上,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他使奏鸣曲超越了仅仅是优雅、动听与精致的要求,而更具有严肃和深刻的意义。每一首奏鸣曲都根据作曲家的意志,向听众揭示出一种人类感情:英雄主义的、欢乐的、悲壮的。。《悲怆》《月光》和《田园》奏鸣曲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之一。、第二时期是贝多芬的 32 岁至 47 岁的中年阶段,在直面听觉受损的打击后,他走出意志消沉的状态,开始与命运展开抗争。经典名作《黎明》和《热情》奏 鸣曲相继问世。第三时期是在贝多芬最后的 12 年,他的很多作品几乎完全放弃 了传统的标准,比如奏鸣曲的乐章长度、速度、更复杂大胆的和声运用。
综合上述巴洛克时期音乐作品风格和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家的创作所体现的 风格进行对比,可以概括为以下六点:
1、情绪的对比: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情绪的丰富变化和对比获得了全新的强调。相对于晚 期巴洛克音乐中单一情感的表达,古典主义作品中的情绪波动起伏。戏剧性、不 稳定的音乐,可能导向一段轻快随意的舞曲旋律。主题的对比不仅表现在同一乐 章中使用具对比性的不同主题,即使是一个单一特定的主题内,也可能存在明显 的对比。
2、节奏: 节奏的灵活性,给古典主义音乐增添了变化。古典作品包含了丰富的节奏模 式,不同于巴洛克乐曲只有少数的节奏模式在全曲中反复出现。巴洛克作品表达 出连续的感觉和永恒的运动。因此,在开始几小节之后观众就能大概知道整个乐 章的节奏特性。但古典主义风格包括了出其不意的停顿、切分音,以及从长音到 短音的频繁转换。而从一
种长度的音符模式到另一种的改变,可能是突然的也可 能是渐进式的。
3、织体: 与晚期巴洛克音乐的复调织体相比,古典主义音乐基本上属于主调音乐。然 而,织体的运用与节奏一样灵活,织体之间的转换有时平稳有时突然。一首作品 也许以一条旋律和简单的伴奏组成的主调织体开始,但是随后可能转变为复杂的 复调织体,含有两个旋律或旋律片断在不同乐器间模仿。
4、旋律: 古典时期的旋律悦耳动听,且容易记忆。即使在一首非常复杂的作品中,也 可能含有民谣或通俗的感觉,有时作曲家也会直接借用一些通俗的曲调。(如莫 扎特以法国歌曲《哦!妈妈请告诉我》的旋律为主题,写了一首钢琴变奏曲《小 星星亮晶晶》)更多时候,作曲家根据流行的风格创作新的主题。古典主义音乐的旋律听起来较为平衡与对称,因为作品通常由两个长度相同 的乐句构成。第二个乐句的开头与第一个乐句类似,但结束部分更具终止性。相 反,巴洛克旋律较不对称,精巧复杂,比较不容易演唱。
5、力度与钢琴: 古典主义作曲家对于情感表达的细微差别的兴趣,导致了渐进力度的广泛使 用,如渐强与渐弱。这些作曲家不把自己限制在巴洛克音乐中常用的那种极端力 度的改变(从大声到小声的突然转变),渐强与渐弱的力度改变,表现出令人震
惊的新鲜感。在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对渐进力度的爱好,导致了钢琴取代了大键琴。钢 琴家通过控制手指对琴健的压力,来控制声音的大小。虽然钢琴在1700年左右 即产生,但直到1775年左右才开始取代大键琴的地位。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的大部分成熟作品都是为钢琴而作,而不是为大键琴、古钢琴及管风琴等巴洛克 键盘乐器而写。
6、通奏低音的消失: 通奏低音在古典主义时期被淘汰。在海顿与莫扎特的作品中,大键琴演奏者 者不必再做即兴的伴奏。导致通奏低音消失的原因之一是越来越多的作品是写给 业余爱乐者,而通奏低音所需要的即兴演奏技巧对他们而言有相当的难度。(以 上资料整理于网络)
巴洛克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的差异构成了音乐史的多样性质,是音乐成为更 具艺术性的艺术。这是两个不朽的时期,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学习的两个时代。
关键字:巴洛克音乐 构严谨 交响曲 织体 旋律
古典主义音乐
装饰音
华丽
巴赫
海顿
结
节奏
力度与钢琴
通奏低音
结束语:短暂的音乐鉴赏课的时间并没有让我提升到新的境界,却因为写这篇论 文让我从别人那里学到了很多关于这两个时期之中以前所不知道的细节。以上对 这两个时期的评价是摘自网上音乐爱好者
的结晶,所以也该感谢他们,愿意分享 成果。但更该感谢老师为我们所做的精彩授课,确实“不枉此行”,很精彩,也 受益匪浅。
2.巴洛克时期音乐概述 篇二
关键词:巴洛克,音乐,情感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既不能像绘画雕塑那样直接描绘事物的某一瞬间, 又不能像影视作品那样直接阐述事件的变化发展。即便音乐转瞬即逝, 但并不影响音乐凝聚内容表达情感。人们在聆听美妙的音乐的时候, 眼前会浮现各种各样的画面, 内心会涌动情感。
早在古希腊时期,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修辞学》中就提出爱、恨、悲、喜的情感状态。亚里士多德认为, 善德并非存在于情感空缺中, 而存在于情感德统治里, 指责情感不存在的夸大是错误的, 可是正确的尺度被赞扬并延伸为完善。[1]古代的修辞学家认为演说家必须能够抓住或唤醒听众的激情。在中世纪, 教会音乐是主流音乐, 天主教要求信徒们虔诚、信奉上帝, 要求内心平静。因此音乐不能有强烈的感情, 若有, 也只能有对上帝的崇敬之情。因此中世纪的音乐只采用教会调式, 爱奥丽亚和伊奥丽亚调式几乎不被使用, 因为它表达了过多的感情。当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思潮涌起, 当人们开始追求人性的时候, 一切艺术形式当然也需要表达人类的情感。巴洛克的作曲家也想通过音乐来抓住情感。不少音乐家和理论家都在关注着音乐如何打动听众的情感这个美学问题, 形成了一种叫“情感论”的理论。
人们相信音乐的情感力量, 认为每种音乐的因素, 如音程、调式、调性等等, 都具有情感性。巴洛克时期音乐的情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 巴罗克时期最重要的音乐大事件——歌剧诞生了。歌剧是一种用音乐来表现的戏剧, 它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歌剧的最直接来源是16世纪意大利北部宫廷娱乐活动和在这种活动中产生的幕间剧。在歌剧诞生以前, 佛罗伦萨的佩里喝利努契尼等人仍在前人的基础上, 探索如何用新的戏剧性音乐风格来创造一部新型的音乐戏剧作品。
歌剧是如何表达情感的?歌剧最重要的两大组成部分就是戏剧和音乐。戏剧一定会有矛盾冲突, 有情节铺成, 也势必要表述一定的情感。从第一部完整保留下来的歌剧《尤丽迪茜》开始, 歌剧的本身已经具有相当复杂的情节。如《尤丽迪茜》的情节大致是:尤丽迪茜是奥菲欧心爱的妻子, 他和精灵们牧童们在草地上采花跳舞, 不慎被毒蛇咬伤致死。奥菲欧万分悲痛, 请求维纳斯的帮助, 最终从冥王手中带回尤丽迪茜。单从情节上来看, 从一开始采花跳舞时的快乐, 到尤丽迪茜死去时奥菲欧的悲痛, 到最后奥菲欧将尤丽迪茜带回人间的喜悦与兴奋, 已经表达了各式各样的情感。歌剧是歌唱的艺术, 为了能够尽善尽美的表达情节, 在音乐上, 歌剧也必须能够完整的表达出情节。创作《尤丽迪茜》的作曲家佩里在创作中努力用情感去模仿语言。他完全掌握了单声歌曲的宣叙性的风格, 对于情感表现的程度控制自如。他在一些需要强调的音节上, 通常使用较长的音符, 并在低音强拍上配以协和和弦, 而在其他音节上用较短的音符。佩里还用了许多无准备的不协和音、意外的和声进行等等。他用音乐细致的处理了该表现的情感, 将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蒙特威尔第是巴洛克时期早期的一位伟大的作曲家, 他的歌剧《奥菲欧》明显地体现了蒙特威尔第对人性地深刻洞察和音乐刻画性格地能力。比如, 在《啊, 悲惨地事件!》中, 他将独唱宣叙调转化成合唱宣叙调, 在结束部分, 模仿了信使的呼喊, 唱出了对人生无常、幸福易逝的感叹。歌剧中最能表达情感的是咏叹调。咏叹调是非常抒情的, 其作用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表达感情色彩。歌剧中一些著名的咏叹调, 有时会被当做艺术歌曲, 被声乐专业学生来学习和演唱。因此, 巴洛克时期, 音乐在情感上的体现首先是表现在歌剧的诞生与发展上。歌剧从诞生后, 一直发展到至今, 都是最重要的音乐体裁之一。歌剧这一体裁能延续至今, 与她能充分表达感情是分不开的。
巴洛克时期, 器乐音乐的地位进一步的提高, 这也是音乐的情感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世纪, 器乐音乐作为世俗音乐, 其发展是受排挤的。而世俗音乐的内容多为歌颂爱情, 表达了人类内心丰富的情感。中世纪, 声乐音乐占据主流地位, 教会音乐全部是声乐作品, 教堂里唯一被使用的乐器是管风琴。经过文艺复兴的发展, 再进入巴洛克, 器乐从对声乐作品的依赖中彻底解放出来, 和声乐作品并驾齐驱。当音乐没有歌词作为支撑的时候, 更加需要音乐的本身去打动人们的内心。
现代常见的乐器和器乐体裁在巴洛克时期已经基本定型。器乐作品不像声乐作品。声乐作品有歌词, 可以直接通过歌词来表述情感。而器乐作品, 只能依靠音乐本身来打动人心。在巴洛克之前, 器乐一直是声乐的附庸, 仅仅为声乐做伴奏, 或者为舞蹈作伴奏, 几乎没有形成独立的器乐体裁。而到了巴洛克时代, 不仅仅各种乐器出现了, 现代常见的器乐体裁也随之而来, 比如协奏曲、奏鸣曲等等。协奏曲的出现是乐器和器乐地位提高的表现之一。例如, 独奏协奏曲中, 主奏是一门乐器, 管弦乐团为之伴奏。乐器已经成为了主角, 这和以往出于伴奏的角色完全不同。巴洛克的许多优秀的音乐家都为器乐音乐的创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亨德尔、维瓦尔第、科雷利、巴赫等音乐家都有相当数目的器乐音乐作品。科雷利甚至没有声乐作品, 只创作器乐音乐, 这在之前时代中是不可能有的现象。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不仅仅是一部钢琴曲集, 更为乐律学研究和现代乐理奠定了基础。
巴洛克时期为什么会形成“情感论”这样的音乐美学呢?首先这是与社会历史背景分不开的, 不同的历史时期缔造不同的文化。放眼欧洲社会, 从文艺复兴开始, 诞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人文主义思潮涌起, 人们开始追求人性, 希望复兴为古希腊时期的文化。到了巴洛克时期, 启蒙运动的思想也促进着音乐文化的发展。中产阶级的崛起, 刺激了对世俗音乐的追求。人文主义的思潮一直推动着音乐的发展。人们更加追求人性, 势必在音乐上更加注重情感的体现。其次, 音乐本身的发展也促进了音乐在情感上的体现。巴洛克时期出现了主调和声织体, 运用通奏低音来伴奏, 作品中开始采用无预备的不协和音或非正规的解决, 大小调的和声体系也日趋成熟……众所周知, 大调显得明亮, 小调显得抒情阴暗;大三和弦比较明亮, 小三和弦比较阴暗等等。作曲技术的日益成熟, 也为音乐能够体现情感奠定了基础。巴洛克时期的许多音乐家都为宫廷服务, 世俗音乐越发专业化, 艺术水平也随之提高, 也具有明显的情感倾向性。
虽然,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已经能够体现情感, 但是它所体现的是理性化的、不连贯的和相对静止的情感, 而且在声乐作品中, 它是与歌词的内容相关联的。作曲家通常在一首作品或一个乐章中只采用一种基本情感, 且情感不会突变。例如维瓦尔第的《四季》, 其中《春》是轻松活泼的, 整首《春》的基调都如此, 没有情感的突变。如果拿维瓦尔第的作品和贝多芬相比, 维瓦尔第的音乐作品更像一条涓涓细流, 而贝多芬的作品则是一片大海, 一会儿海面平静、一会儿波涛汹涌。音乐经过古典时期的发展, 再到浪漫主义, 音乐已经能够完全体现作曲家的情感, 个性更加张扬, 音乐的形式重要性开始下滑, 音乐的内容, 音乐的情感体现越来越重要, 感性开始超越理性。但是这种情感的体现是一脉相承的, 不经过巴洛克时期的发展, 后期就不可能出现更加灿烂的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Hans Heinrich Eggebrecht著, 刘经树译.西方音乐,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5, 1.
[2]刘湘.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征[J].科技信息, 2010, 4.
3.巴洛克时期音乐概述 篇三
自中世纪以来,键盘音乐在乐器、乐谱以及体裁等方面都处于萌芽的发展状态,到巴洛克时期以后俨然成为一个成熟的体系,对后世的发展起到基石的作用,然而巴洛克键盘音乐之所以达到如此高峰与这个时期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环境息息相关的。比如与宗教的关系,我们知道在西洋音乐中的巴洛克与宗教的关系密不可分,也有人直接用宗教音乐直接代替巴洛克,也足以说明当时宗教对音乐的影响力,除此之外还有乐器的发展、体裁等因素对巴洛克键盘音乐风格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接下来就这几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巴洛克;宗教;复调;乐器;体裁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228-02
一、宗教的影响
在巴洛克时期,与音乐艺术并驾齐驱的姊妹艺术有美术、雕刻、建筑等,它们经过文艺复兴的人文突破,到巴洛克时期也取得旷世的惊人成就,同时也对键盘音乐的艺术风格产生并列的影响,它们的产生在某些方面存在共同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宗教的因素。长期以来,由于宗教的社会地位特殊,对国家政权、文化艺术等有着方向性及内容、风格产生重大影响,各种艺术为了谋求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在某种程度上要依附、迎合宗教的主张,表现出来的艺术形式及内容都离不开宗教的宗旨以及为宗教服务的内容,此时风行的键盘乐器为管风琴,对于表现宗教的精神地位及传播手段,管风琴音乐在当时的教堂唱诗班及教会、宫廷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教会也是键盘音乐的发展肥沃土壤,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13世纪到15世纪末的德国处在中央统治无力,集权政策得不到有力推广,诸侯分权各自为政,整个国家的发展处在四分五裂的低谷阶段,贫富分化和城市显贵执掌政权,导致了城市的社区危机,其中深受其害要属处境最悲惨的农民,这时还出现教会的赎罪券,赎罪券产生于1313年由教皇颁布发行,是指用金钱就可以向上帝赎一切罪的方式,实际上也是教皇敛财的借口,这对当时社会局势可以说是雪上加霜。这时候的教堂作为精神信仰的权威性也受到质疑,人们的教堂活动显得比较慵懒而没有活力,因此、作为作为宗教活动基本内容的音乐不被重视,只是基本形式而已,没有被过多的要求及渴望。
由于这种严重的社会因素的存在,才产生后来的路德新教的改革。路德推行广泛的新教宣传,其《圣经》至上和“凡信徒皆祭司”的信念,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点,路德又是一位新教众赞歌的创作者之一,采用有节奏的散文语体,分成段落,与宗教改革的战友创建了为百姓能接受的赞美歌形式,同时也出现了把德语和新形式的宗教音乐引进教堂的宗教歌集;此時的德国由于政治的因素、国家四分五裂、物质匮乏,人们在客观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把主张宗教平民化的路德新教作为精神依靠,因此、这时候的教堂音乐比较活跃,平民信赖教堂并积极参加,教堂音乐家的创造性也得到最大的激发,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得到很大提升、完善。随着宗教的改革与分裂,人们的思想认识变化以及艺术审美的转变,艺术的风格与口味也发生变化,并且随着宗教势力和宗教传播得到发展和发扬。
路德改革路线得到平民的广泛支持,对罗马天主教会构成极大的威胁,面对新教的挑战,罗马天主教会为了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除了自身的反省还通过招募知名的艺术家来为自己的教会宣传,这样一来,原本从属于教会的音乐艺术在这个时期彰显出更为突出的作用与地位。由此看出,当时的社会除了政府的机构更为重要的教会的影响力,而取得民众的支持是决定教会的权威性及合法性的主要因素,在信仰的方式中音乐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有效、直观的音乐行为对争取民众的信仰及认可是宗教必不可少的方法与手段,同时也促进音乐的快速发展。
音乐发展到巴洛克时期应该是比较成熟、丰富的,弥撒、经文歌、教会合唱以及器乐等宗教音乐都得到划时代的发展,这与当时的政治、宗教等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同时社会环境对宗教音乐也起到促进、不断完善的作用,这里面也是巴洛克键盘音乐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复调音乐的发展
复调音乐可以说是巴洛克时期键盘音乐的代名词,早在12世纪到13世纪的时候,器乐曲基本都是单声音乐,到14世纪出现最原始的多声音乐,这时期的复调音乐多采用最原始的复调形式“奥尔加农”的手法,其方法是在素歌单旋律上加一个或若干个平行八、五度的旋律,被后世称为巴黎圣母院乐派。这时的器乐曲大都不是键盘乐器,但是对以后键盘乐器的复调音乐也具有深远影响。
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西方音乐的发展更是精彩纷呈,由于文艺复兴运动倡导摆脱经院哲学的思想,提倡音乐表现自由,因此音乐的创造手法及表演风格也推陈出新,扩大音乐范围,引入半音体系及转调,创作理念逐渐向“同时进行”过渡,器乐的发展也更加独立起来,但是这时候的器乐的发展要远落后于声乐,15世纪的弗兰芒乐派是这时期复调音乐的代表,体裁大致分为经文歌、弥撒曲、世俗歌曲等,大都在教堂传播。
在德国,文艺复兴以前的音乐发展相对比较迟缓,只要传播途径是在当时的寺院,寺院里开办学校,教唱单声部的圣咏,对于复调音乐了解甚少,对复调音乐的影响主要是来自邻国,比如法国、意大利等,法国的复调音乐从12世纪开始就发展的较成熟,琉特琴曲、键盘乐曲及舞曲也受到人们的喜欢。管风琴是德国体现复调音乐的最佳表现形式,当时的德国自由化的城镇较多,在很多城镇都有管风琴,德国人就把复调音乐表现于管风琴之中,从而确立了键盘音乐复调的中心位置,这时的德国音乐的代表人物是管风琴家康拉德·保曼。文艺复兴时期对键盘音乐的发展也是一个黄金时期,古钢琴开始流行,在乐器上除了管风琴还出现了羽管键琴、楔槌键琴。
三、乐器的完善
首先,我们回顾键盘乐器的发展历程,一提键盘乐器最直接联系起来的乐器当属管风琴,管风琴是一种既古老又现代的键盘乐器,它是远古键盘乐器的起源又在现在的时代仍然发挥重要作用的乐器。公元8世纪以前任何乐器都被天主教视为“魔鬼的声音”,公元9世纪以后才允许进入教堂作为伴奏乐器存在。以此看来,器乐的发展要晚于声乐,并在在某种形式上依附于声乐。到中世纪,器乐普遍被贬低,也是不被上流社会看好的艺术形式,玩乐器是有失体面的事情,器乐只是江湖艺人为糊口而玩弄的道具,因此,这时期也没人为器乐写谱,这时期较早出现的是琉特琴,属键盘乐器的近亲。
巴洛克时期是器乐得到迅速发展的时期,其中键盘乐器脱颖而出,不再是声乐陪衬物而渐渐独立出来,成立自己的发展领域和空间,从此键盘乐器从单一主题逐步走向赋格,走向复调的辉煌。巴洛克时期的键盘乐器主要是管风琴和羽管键琴,最早的管风琴是公元前3世纪的水压式管风琴,也称水力风琴,到公元9世纪以后欧洲各地基督教陆续添置了管(下转230页)(上接228页)风琴,这时的管风琴都比较粗大,音管多的达几百个,风箱也有几十个,一个演奏者无法独立完成,因此这个时期的管风琴音乐也只能是教堂的号角,不能形成音乐的美感。到14、15世纪管风琴已经出现三排的收键盘及一排的脚键盘,但是这时的管风琴没有变音的音栓,管子的口径相同,因此没办法做到音色的变化。16世纪初管风琴已经出现现代管风琴的特征,乐器的完善给演奏家创造必要的条件。到巴洛克时期,管风琴进入黄金时代,这时的管风琴相当完善,有各种各样的音栓,已经具有4、5层手键盘和2层脚键盘,这对复调音乐发展到巅峰时期的巴洛克音乐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键盘乐器。
另一种主要乐器是羽管键琴,羽管键琴大概产生于14世纪末,与现在的钢琴比较相似,高低音的弦的长度不同,由羽管或拨子拨弦发声。到18世纪中叶,羽管键琴达到黄金时期,这时的羽管键琴长6到8英尺,包括两排5个8度的琴键,羽管键琴的音量及音色不是靠手指控制的,而是通过音栓控制,因此在音色及音量的变化不是很明显,但是在巴洛克时期羽管键琴受到当时的大家巴赫,亨德尔,斯卡拉蒂的亲睐并创作大量的作品,同时也是巴洛克教堂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知道19世纪才被钢琴所取代。键盘乐器的发展对这时期的音乐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条件,为新体裁、演奏技能的创新铺路搭桥。
四、体裁因素
键盘音乐的体裁到巴洛克时期已经很完善并具有一定的模式,对以后的键盘音乐的创作起到基石的作用并找到根据。在西方音樂史发展中,器乐的发展远落后于声乐,在中世纪以前的器乐完全依附于声乐,没有独立的地位,更不用说常用的体裁了。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器乐的各种体裁才发展的比较成熟,这在当时的欧洲各国的音乐形式中都有体现。早在14世纪的意大利已经有一些音乐爱好者热衷于学习琉特琴和古钢琴,当中有些人把目光转向代表世俗的民间音乐,并以舞曲的形式表现在器乐上,为器乐主调化多声音乐做出贡献,这时舞曲几乎是器乐创作的中心体裁,形式多样并且附有标题,如加亚尔德舞曲(galliard),是一种单三拍舞曲,流行于15世纪。音乐与舞蹈在当时是两种姊妹艺术并贯穿一起,会舞蹈的可能也精通器乐,因此舞曲在当时是一大器乐体裁。
舞曲在这个时期作为很重要的体裁在很多国家同时并存着,这体现当时的音乐文化的相通、共融的特点,不同的是在风格上,如在法国,舞曲的种类比较多,有帕凡、布朗来(branle)、也有加亚尔德和库朗特舞曲,法国的库朗特由三拍子和二拍子混合,而意大利则只有三拍子。其他体裁如前奏曲,在15、16世纪时把在管风琴、琉特琴上自由即兴发挥的独奏曲称为前奏曲,这种体裁也是比较大众化的,在很多国家都有,如波兰、西班牙、德国等。还有很多体裁在这个时期都已经很成熟了,如阿勒芒德舞曲,阿勒芒德起源于德国,是速度较慢的二拍子舞曲,在英国、法国都很流行。而把这些舞曲组合在一起就形成巴洛克键盘音乐的很重要的一大体裁—组曲,组曲通常表示一系列速度、节拍、情绪不同的舞曲组合,如:小步舞曲、阿勒芒德舞曲、萨拉班德舞曲、吉格舞曲等组成。除了组曲,变奏曲及赋格也是巴洛克时期的重要音乐体裁。
综上所述,巴洛克时期的键盘音乐特点的形成与上述四个方面的因素息息相关,也和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发展程度有着重要的关系。巴洛克键盘音乐在键盘音乐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体现在划时代上,巴洛克以前的键盘音乐较为零散,在乐器的独立性,乐曲的体裁等方面都不能成为体系,从巴洛克开始键盘音乐有了系统化的发展并形成时代风格特点,同时与大师的出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最具代表性的要属约·塞·巴赫(1685-1750),他被称为集大成者,是巴洛克时期极具影响力的键盘音乐巅峰人物,对后世复调音乐的发展具有巨大贡献及影响,也是家喻户晓的大师。在巴赫的键盘作品中包括创意曲、平均律、组曲、协奏曲等作品,这些作品到现在无论作为演奏曲目或教学都是不可或缺的,具有深远的意义。此外,具有代表性的大家还有亨德尔、库普兰、拉莫、斯卡拉蒂等大师。
参考文献:
[1]《西方音乐一千年》廖叔同
[2]《西方钢琴艺术史》周薇
4.巴洛克高效学习音乐是怎样的 篇四
1、高效完成工作,效率将提高2—10倍;
2、使大脑更具活力,思维更加敏捷;
3、延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提升理解能力;
4、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
5.巴洛克时期音乐概述 篇五
关键词:巴洛克,建筑,音乐,题材,相通性
一、巴洛克时期的艺术特点
最能说明建筑同音乐息息相关的莫过于巴洛克时期了。巴洛克一词原来特指欧洲17世纪的一种建筑风格, 它的西班牙语本意为大小各异、歪歪扭扭的珍珠, 这用来形容17世纪流行在以德国、西班牙、意大利为首的欧洲风格是极为恰当的。所谓巴洛克建筑的确如大小各异、歪歪扭扭的珍珠一样, 在装饰上光怪离奇, 散发着绚丽夺目的珠光宝气, 而在建筑手法上极为强调透视感, 利用透视所产生的幻觉来人为地增加层次感和空间感, 而且夸张建筑的凸凹, 起伏变化和光影变化、明暗对比、使建筑富有动感, 产生戏剧性的离奇、怪诞等气氛。巴洛克时期建筑的兴起和传播具有深刻的政治文化根源和艺术上的传统渊源。从建筑语言本身上来说, 巴洛克式建筑并非建筑师创新的一种新的建筑形式, 而是文艺复兴后期建筑合乎逻辑的发展。巴洛克建筑虽然不能简单的说成是手法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但它却是以一种折中性的手法对古典建筑语言进行修饰改造的。更为重要的是, 巴洛克建筑师的取向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已有了改变, 他们的灵感已经不再是纯正的希腊古典神庙、柱廊或罗马斗兽场、凯旋门, 而是尼禄园圄宫殿、哈德良别墅, 甚至融合了小亚细亚和伊斯兰建筑的曲线形式。他们善于利用各种几何图形, 在有限的条件下营造出变化多端的空间和建筑形式, 意大利圣卡罗教堂、圣玛利亚教堂、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均是这种建筑风格最好的体现。1巴洛克建筑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宏大的构思规模, 体现出雄伟、庄重的气氛和辉煌的效果, 这种艺术风格造型大胆, 而且装饰性强。而且这种风格很快就影响到了音乐艺术, 以至“巴洛克音乐”随之风靡一时。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讲究清晰、统一和协调, 但到了十六世纪末期, 艺术中的感情因素日益增加, 更多表达感情的戏剧性出现了, 巴洛克音乐要创作出强烈的感情效果, 就必须创作出一种新的音乐风格, 已达到寻求感情的新境界和艺术语言以应对新的表情要求。相对于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统一、合乎逻辑、适度和庄重的音乐思想,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追求的是对比、新奇、无穷和夸张, 更富于戏剧性, 给人以恢弘华丽的感觉。
二、巴洛克时期音乐与建筑在题材上的相通性 (多体现在宗教方面)
在巴洛克时期, 教会在政治上的势力依然不可小视, 而且教会内部的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运动从未停止, 所以宗教影响着这一时期其他艺术的发展。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艺术被说成是“天主教教堂的艺术工具”那是因为当时天主教教会正竭力吸引异教徒们从返天主的怀抱, 并且致力于巩固信徒们的贞洁信仰, 所以必须刻意展现其庄严、雄伟的气派, 以激起信徒们的信心, 而教堂建筑正是展现这种企图的最佳途径。2它典型建筑有两种, 一是教堂, 二是豪宅。这两类建筑的代表性作品为数众多, 而且备受当时建筑师们的喜爱。这两类建筑都有多种形式。教堂分为主教堂、区域教堂修道院等等豪宅则有城市里的宫殿乡村的皇室度假别墅, 还有当时很流行的豪华宅邸等。除此之外, 还包括都市计划的一些建筑成果。这时的教堂, 形制严格遵守特伦特宗教会议的决定, 以罗马的耶稣会教堂为蓝本, 一律用拉丁十字式, 以利于中世纪的天主教仪式, 同时把侧廊改为几间小礼拜室。立面也大体按耶稣会教堂的构造, 但是, 这些教堂却不遵循特论特会议要求教堂简单朴素的规定, 相反, 大量装饰着壁画和雕刻, 触处是大理石、铜和黄金, “富贵”之气流溢。教堂的形式也十分新异。第一, 节奏不规则的跳跃, 例如, 爱用双柱, 甚至以3棵柱子为一组, 开间的宽窄变化也很大;第二, 突出垂直分划, 用的是叠柱式, 却把基座、嶦部甚至山花都做成折断式的, 加强上下的联系, 而破坏柱式固有的水平联系;第三, 追求强烈的体积和光影变化, 起初, 四分之三柱取代了薄壁柱, 后来, 倚柱又取代了四分之三柱。墙面上作深深地壁龛。第四, 有意制造反常出奇的新形式。例如, 山花缺去顶部, 嵌入纹章、匾额或其他雕饰;把两个甚至三个山花套叠在一起等等。在追求这些新异形式的时候, 不顾建筑的构造逻辑、构件的实际意义, 不惜破坏局部的完整。3这些建筑在古典理论家看来是畸形的, 但这种情蔑视片面的、不公正的, 巴洛克建筑有它特殊的成就, 对后世建筑有长远的影响。代表作品有乔安·罗作伦。贝里尼所设计的位于罗马古里纳的圣安德烈教堂, 这座教堂代表着巴洛克建筑最典型的风格, 还有波罗米尼建造的喷泉圣卡罗教堂 (又名智者圣伊沃教堂) 皮耶特洛。达。科多纳设计的位于罗马的圣路卡与圣玛提娜教堂等等。而在音乐上, 巴洛克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 音乐生活在宫廷、教会和城市市民三个社会范畴同时展开。但欧洲宫廷仍然是音乐文化的中心, 题材的选择大多是歌颂上帝、赞美宗教的宗教音乐和富于生活气息、富于戏剧性的世俗音乐, 天主教的反改革运动对音乐发展方向有一定的影响, 它通过介绍那些主要在剧院中出现的独唱或几个声部的经文歌和各国方言清唱剧加速了教堂风格的世俗化, 这些风格又传播到德国、英国及法国的基督教教堂。在宗教音乐的代表作品上也可谓是为数众多, 有卡里西米取材于《旧约圣经》而创作的拉丁文清唱剧《耶夫他》、《约拿》、《但以理》, 许茨创作的三步受难乐《路加受难乐》、《约翰受难乐》、《马太受难乐》以及《圣诞清唱剧》、《基督临终七言》, 还有亨德尔的宗教题材作品如《以色列人在埃及》、《扫罗》、《犹大。马加比》等等音乐和建筑在此时期的题材上有惊人的相似, 它们虽都以宗教为题材, 但又在原来宗教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因素, 这些其实与这个时代的艺术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由此可见巴洛克时期音乐和建筑在题材上的趋同性
参考文献
[1]向雨鸣《建筑与音乐》深圳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8页
[2]许丽雯《你不可不知道的欧洲艺术》中国旅游出版社218页
6.巴洛克时期音乐概述 篇六
关键词:巴洛克 小提琴 演奏技术
巴洛克时期,器乐上升到新的突出地位,在重要性上甚至超过了声乐。根据特定的乐器和技术特点创作特定的音乐,形成了一套巴洛克器乐的惯用语言。在音乐史上,器乐作品第一次获得了重要地位,并出现了空前的创作繁荣。
巴洛克时期,意大利小提琴音乐对同时代及后期欧洲音乐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史料佐证,欧洲自中世纪以来一直处于附庸地位的器乐音乐,在意大利小提琴音乐的催化下开始逐步从声乐和舞蹈伴奏中独立出来。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一时期意大利小提琴音乐的发展,器乐音乐的真正独立也许还要在实践中摸索更长一段时间。
17世纪后小提琴演奏技术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双音、和弦开始广泛的应用,很多流传于现今的弓法在当时普遍使用,装饰音的出现与进一步的发展使演奏出的乐曲显得丰富多样,而且十分华丽。17世纪后小提琴演奏技术有两个发展方向:①普通的、简单的、服务与舞蹈的;②高级的、自由的、服务于奏鸣曲的。起初的提琴族乐器被视为“下贱人”使用,没有提琴乐谱,仅仅是靠口传心授,记忆演奏,只是为舞蹈或者声乐做伴奏。一直到1600年后,小提琴的作用才逐渐被作曲家重视,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演奏的范围也越来越扩大,从而小提琴的地位在乐器中逐渐得到提升,而他的演奏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 持琴
16、17世纪初都是把小提琴放在胸前,不需要用下巴控制,因为这个时期所演奏的音域通常都是一把位,最多也只是用了伸张4指的方法,也没有太多的技巧。到了18世纪,小提琴改变成放在肩上,下巴需要接触到面板,通过左手、肩、下巴对小提琴进行控制,提高了它的稳定性,这样可以让左手在任意一个把位自由、灵活地演奏,同时也保证了从低把位到高把位,和从高把位到低把位换把的稳定性,扩大了音域。
2 左手技术的发展
2.1 把位
16世紀,小提琴的演奏普遍停留在一把位,演奏的音域是非常有限的,到了17世纪后,意大利著名作曲家蒙特威尔第用到了四把位,由于作曲家不断的扩大对小提琴音域的要求,把位也越来越扩大,直到1738年法国人科列特在他的《奥尔菲教程》中将小提琴分成七个把位。(也有按半把位计算的,分为十四个把位)使得左手在琴弦上得到了更为广阔的演奏空间。
2.2 指法与左手训练
18世纪小提琴仍借用16世纪关于维奥尔琴中出的伸张和压缩指法。这一时期劲量避免用空弦,用其他手指去取代空弦的音,这样做会使前后音色得到统一,同时可以用揉弦的方法来美化音色。从18世纪开始,演奏家们对音准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好听的、优美的音乐必须要以精确的音准为基础,并且要求演奏出有强烈动作的、节奏感很强的音乐,那么对左手的敏捷、灵活性的要求提高了,从而出现了在那个年代里简单的音阶练习,(比起我们现在所学习的《卡尔·弗莱什》要简单很多)从G弦开始一直到E弦,在第一把位完成,还出现了双音练习,简单的和弦练习。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小提琴演奏技巧,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练习小提琴的方法与模式,并迅速得到了发展。
3 右手与运弓
3.1 握弓
巴洛克时期的弓和现代的弓有很大的区别,主要有法国弓和意大利弓两种,它们的用途和握弓法都是不同的,法国弓适合演奏舞曲,在意大利出现奏鸣曲之后,在意大利法国弓被废弃了,开始使用意大利弓。法国弓较短,右手靠近马尾库,拇指在弓毛下,小指在弓杆后起支撑作用,其他3个手指放在弓杆上,而意大利弓则较长,拇指靠近弓杆边沿,其余四个手指都放在弓杆上,与现代弓握法相似,但离马尾库较远,有几厘米的距离,靠食指对弓杆压力的大小来完成对音量大小的控制,这样能够发挥歌唱性,十分适合演奏奏鸣曲。
3.2 弓法
在17世纪末,弓子出现松紧装置之后,运弓的技术大大发展,不再像之前每运一弓都带有一个软音头,每个音都有间隙,现在可以有很多音的连弓、碎弓、跳弓、连顿弓、快速分弓,大量的越弓和快速换弦,从而可以演奏更多的变化多样的乐曲。
参考文献:
[1]张蓓荔,杨宝智著.弦乐艺术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
[2]刘民衡,刘建军著.使用小提琴演奏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12.
[3]韩里著.欧洲弦乐艺术史纲(二)[J].中英音乐学报,1986(2).
7.巴洛克时期音乐概述 篇七
一、巴洛克时期声乐发展研究
巴洛克之前,欧洲的音乐艺术多以宗教音乐为主,这一阶段的音乐特点十分单调,在和声、曲式、节拍方面均没有变化,这一阶段的声音演唱缺乏表现力,且音量相对较弱,在作品创作中过于平庸,缺乏创新。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便获得了一定创新,教会调式被大小取代,音乐表现力也十分强烈,音乐情绪变化更加丰富多彩。
巴洛克时期,产生了歌剧这一流派,威尼斯乐派代表人物为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其代表作品为《奥菲欧》这部歌剧可谓是近代的第一部歌剧。蒙特威尔第在《奥菲欧》中采用了三部曲式的歌剧咏叹调,并采用了管弦乐队为其伴奏,为早期乐队编制奠定了基础。继威尼斯乐派,那波里乐派在歌剧的发展中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创始人为A.斯卡拉蒂,他将宣叙调分为“有伴奏宣叙调”和“白话宣叙调”,将咏叹调分为“豪情咏叹调”与“性格咏叹调”等,A.斯卡拉蒂将管弦乐器分为四个声部,进一步完善了乐队的编制,但那波里乐派在歌剧创造中过于程式化,并套用咏叹调,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歌剧艺术的独特性。
二、巴洛克时期演唱特征分析
巴洛克时期是美声发展的全盛阶段,起源于意大利。从形成开展至今已有200多年。巴洛克初期的音乐与宗教音乐密切相关,并出现许多阉人歌手,这些阉人歌手用来替代女声进行演唱,基于这种发展背景下,美声唱法逐渐流行起来。
美声唱法最不同于其他演唱方法的显著特征在于美声唱法采用了喉头位置较低的发声方法,这样发出的声音既具有明亮松弛的感觉,又具备了金属色彩的、富有共鸣的音质,再者在美声唱法中,注重对句法的连贯,多数都是抒情的演唱风格。美声唱法主要是运用各种腔体,例如利用头腔共鸣来产生丰富的混声共鸣。将喉头进行夸张似的张开,让其从鼻腔到头腔形成一个畅通无阻的通道。而民族唱法对喉头的使用则完全取决于乐曲的风格和语言发音部位的需求,侧重对字的强调。由于乐曲风格的原因,既要求喉头不能夸张似的打开,但也要适度的张开,同时喉头的位置要保持稳定,不宜下放和上移。两种唱法在喉头位置和喉咙打开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导致歌唱的音色和风格有着截然不同的声音效果。
(一)唱法分析
美声与民族唱法不同,它具有浓厚的西方色彩。在声乐的特点上来说,美声唱法更加注重共鸣,实现真假声的完美的转换,从而表现出音色的融合统一,另外,在美声唱法中,咬字是十分关键的,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应加强对元音的控制,确保咬字的清晰,充分提高歌曲的表现力。
就发声方法而言,美声发声通常是运用到演唱者的胸腔、鼻腔与头腔,科学发声能获得较大的共鸣效果,因此美声唱法具有音域宽广,音色优美的特点,相比之下,民族充分的共鸣便是相对少一些。
就巴洛克时期,是歌剧产生的关键阶段,且大多运用到咏叹调,咏叹调最大的特点便是哭腔,要想达到良好的表现效果,演唱者必须排除声音的紧张与生硬,将气息与声带配合一致,从而达到情感表现效果。由于美声唱法常常使用胸腹联合呼吸,这种技巧对呼吸具有一定要求,足够的气息方能供给发声,提高歌曲演唱效果。
三、对我国声乐的借鉴意义
由于美声唱法走进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西方声乐文化,并对中西方声乐文化两者进行对比和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艺术专家学者对美声唱法背景下的西方声乐文化创作方法和理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运用精华部分对东方声乐文化进行改革,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提供更多丰富的内容。到20世纪30年代,黄自、冼星海等艺术家对西方艺术歌曲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将美声唱法中的特点融入到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创作出了大量的以美声唱法为核心的抗战歌曲,直至50年代,罗宗贤、方韧等艺术家对美声唱法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将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与民族声乐艺术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作品。
戏曲是我国传统声乐艺术的主要部分,戏曲的演唱主要以本音为主,音域很窄。在戏曲艺术的演唱过程中注重对字的控制,字音婉转,运用悠扬的字音来对戏曲中的故事进行表达,对曲中的情感进行表达。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其局限性在于无法更好的与西方文化交融。而美声唱法作为中西方声乐文化的纽带,能更好的将西方文化融入到东方文化中,对中西方文化交融提供了良好的接口。由于美声唱法的影响,戏曲在不断融入美声唱法的同时形成了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框架,在极大地程度上促进了民族音乐学派发展。
在美声唱法的影响下,我国民族音乐学派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歌唱形式丰富多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民族艺术歌唱家,例如彭丽媛、李谷一、宋祖英等等。通过美声唱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中国民族声乐,美声唱法为中国音乐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要:巴洛克时期作为欧洲声乐作品荟萃的时期,可谓是佳作倍出,巴洛克时期的声乐作品无论是在题材上,内容上或是曲式上都具有多样化,但巴洛克时期的声乐演唱则具有严格的要求,一字一句都需遵循美声的规范,因此巴洛克时期也被称为美声的黄金时期。本文将对巴洛克时期的声乐创作与演唱特征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巴洛克时期,声乐创作,演唱特征,分析
参考文献
[1]王俊霞.巴洛克时期声乐创作和演唱的特征研究[J].音乐创作,2016,02:157-158.
[2]刘述贵.巴洛克时期声乐作品的创作特征[J].大舞台,2014,11:143-144.
[3]张静.巴洛克时期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J].大舞台,2014,06: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