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无处不在教案

2024-08-09

修辞无处不在教案(精选4篇)

1.修辞无处不在教案 篇一

修辞无处不在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明确修辞的内容及作用,能从语音、词语、语句方面

对修辞进行分析。

2.引导学生树立“大修辞”的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三种修辞的理解和练习,引导学生把学过的修辞

知识串联起来,进行系统的巩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部分优美语句,学会修饰自己的文句。

教学重点:建立大修辞观念,重点掌握词语修辞。教学难点:熟练掌握并运用几种修辞方法。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语言,是我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我们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同样的文字,同样的说话,这个人说出来,是那么的苍白,那么的无趣,而那个人说出来,却是这样的生动,这样的新鲜。为什么呢?因为啊,他掌握了修辞这把变化万端、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杖。

一说到修辞,同学们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提问若干个学生)

答: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反复,等等。[明确]: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都只是修辞格,修辞格只是众多修辞方式中的一种,远不是修辞的全部。那么,究竟什么是修辞呢?语言学家、修辞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而我们书上是这样说的,请大家翻开书本70页。

二.修辞简介。1.修辞的定义:

• 狭义:运用修辞格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 广义:对语言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组织,使语言表达更加鲜明生动。2.修辞的分类:从语言层面来看,修辞可分语音修辞、词语修辞和语句修辞三类。

三.修辞分类探究 1.语音修辞。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把修辞比作一座宏伟的建筑,那么语音修辞就是它必不可少的基石。

语音修辞包括:1·对偶、叠音词;2·平仄变化;3·押韵;4·排比、反复、顶真、回环等。

语音修辞“有点儿像作曲家给一首歌词”谱曲“,主要是为了使语句富于节奏,优美动听。中国的古典诗词,千百年来代代相传,许多篇章为人们熟读成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语音和谐优美,念起来琅琅上口,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现代社会当中,歌词、诗句、广告词等,对语音修辞运用的较多。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例子,大家分析一下,它们分别用了什么样的语音修辞方法。

(例子若干)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语音修辞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明确】1.匀称协调,富有节奏感

2.有变化,不呆板

2.词语修辞。

谁能给大家讲讲“推敲”这个词的来历?

古人对于自己诗文的炼字,是十分重视的。因此才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甚至是“一字千金”的说法。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古诗+歌词举例)

综上所述,从词语选择角度出发的修辞有:比喻、夸张、拟人、借代

通感、双关、婉曲、仿词等。

使用词语修辞需要注意,用词必须准确简洁,生动形象。

3.语句修辞。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语句修辞。语言表达中采用不同的句式,能创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比如: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平常。____(孙犁·《荷花淀》)• 你怎么了? • 怎么了,你?

句子的倒装,起到了很好强调的效果,“女人”急迫的心情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语序的调整,可以凸显想要强调的内容,比如:明天下午通知学生家长在会议室开会,如果分别要强调时间、地点、人物,该如何调整语序?

四.修辞练习。

好,大致了解了修辞的知识以后,我们来做两道简单的练习题,检测一下同学们对于修辞理解的程度。

五.课外拓展:生活修辞化。

其实,我们不光是在做题、考试时会用到修辞,修辞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比如::“难道你没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吗?”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明明是肯定的,还要反问,这就引起了读者的思索,同时也加强了肯定的语气。又如,在跟别人交往时,有时我们需要展现自己的文学修养,这时,就可以适当的在话语或书面语中加一点修辞手法。请你仿照这个句子,写一句类似的话吧: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六.课堂小结。

修辞就是对语言的锤炼与加工,恰当地运用 修辞是十分必要的。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说话如此,写作文也是如此。在我们的生活处处有修辞。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做有心人,说生动话,写锦绣文。

七.布置作业

2.《修辞无处不在》学案 篇二

姓名:

班级: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树立“大修辞”的观念。

2、通过少量练习,引导学生把学过的修辞知识串联起来,进行系统的复习。

3、积累部分优美语句,学会修饰自己的文句。【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修辞?

修辞:“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

“修辞”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狭义的修辞:指运用修辞格(比喻、比拟、夸张„„)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广义的修辞:不仅包括修辞格(比喻、比拟、夸张„„)还包括炼字、炼句(炼,锤炼,炼字,就是对词语进行选择和搭配,炼句,着眼于句子的选择。)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早就指出:“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主要是为着情和意,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可惜这种观念并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修辞的学习更多地停留在辞格学习的狭小圈子里。虽然修辞学界对这个问题早已达成共识,但新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及时引入我们的语文教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修辞作为一种艺术,不仅在书面文字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大到领导人讲话、广告媒体,小到日常谈话、演讲报告,修辞可谓无处不在。我们常发现,同样的文字,同样的说话,这个人说出来,是那么的苍白、无趣,而那个人说出来却是这样的生动、新鲜。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掌握了语言这把变化万端、奇妙无比的魔杖——修辞。

语言是我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我们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左传》中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修辞则是依据一定的题旨情境,运用各种手段、方法,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目的是为了使语言表达得鲜明、生动。还有一种说法是:修辞指的是寓含在语言交际现象当中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客观规律。(李索《古代汉语言修辞学》)这种说法更突出了修辞在生活中的交际功用。

在生活中,修辞主要体现在对语音、词语、和语句的修饰功能上,因此修辞按此分为三个方面:语音修辞、词语修辞、和语句修辞。

(二)语音修辞

“语音修辞”主要是从语音的调配上所进行的修辞活动,可以使语句富于节奏,优美动听,造成语音上的整齐与和谐,形成一种节奏回环往复的旋律美。常见的修辞格比如排比、反复、顶真、回环、对偶,以及叠音词、联绵词的运用、古典诗词中的平仄相间、押韵等都属于此类。这一类的修辞活动主要见于诗歌和一些抒情性的散文中。最终目的在于追求语言的音乐美。使语言或说话听起来有变化、有节奏、协调而富有美感。

1、语音修辞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1)对偶就是把一对结构相同或者相似、字数相等的词组或句子连接一起来表达相关或相对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针对最近汶川发生的大地震,打 出的大幅标语:“举国同悲,万民同咽”“山河为之变色,草木为之含悲”,就充分表现出了大地震后整个中华民族的悲恸情绪。此外还有“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等。(2)反复就是有意重复使用同一词句。反复可以可以突出重点,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可以标明叙述的层次,增强条理性和节奏感。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3)顶真就是在句子与句子之间,或者段落与段落之间,用前一单位末尾的词语或分句作为后一单位的开头来巧妙连接。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比如:

①丰田车的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这个广告语运用顶真的修辞方法构思巧妙,使上下句语势连贯,前后逻辑严密,使人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同时说明了丰田车在世界上销路之广,性能之优。还比如“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云转,云不转风转”。

②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竹根。

③大别山童谣:《小板凳摞摞》。小板凳,摞摞,里面坐个大哥;大哥出来买菜,里面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烧香,里面坐个姑娘;姑娘出来梳头,里面坐个小猴;小猴出来蹦蹦,里面坐个豆虫;豆虫出来爬爬,里面坐个娃娃。娃娃要吃面疙瘩。面疙(瘩)有水,要吃鸡腿;鸡腿有毛,要吃樱桃;樱桃有核(hū)子,要吃牛犊子;牛犊撒欢子,一程撒到山边子。这首儿歌仅有104个字,通过运用起兴、顶真和两句换韵等民歌表现手法,取得了数代传诵的效果。

(4)回环就是把两个字词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的言语片段紧紧连在一起。

比如:“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这是北京“天然居”餐馆的对联,此联除了在语言上体现回环往复之外,还暗含出“天然居”的来客都是高雅不俗之士;“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5)押韵

比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6)排比就是用并列的词组或句子在语形上组织得具有某种相似性(如结构相似、字数相等、话题的关键词语相同)。运用排比可以增加语言的节奏感,也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7)连绵词有四种:

①双声词。双声词指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的连绵词。如:慷慨、徘徊、琵琶、芳菲、连理、伶俐、鸳鸯、仓猝、荏苒。

②叠韵词。叠韵词指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的连绵词。如:窈窕、骆驼、联绵、崚嶒、啰嗦、烂漫。③既是双声又是叠韵,如:玲珑。

2、从“语音修辞”的角度品味下面的诗歌。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雨巷》

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词语修辞

“词语修辞”,着眼于词语的选择和搭配,也就是要对所使用的词语加以选择和锤炼,类似于古人的“炼字”。

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要讲的是什么,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它类似的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这里主要说的就是词语修辞。

“消极修辞”在现代语文学中的地位(节选)(吴德升)在文学作品中,选择、搭配相应的词语和句式,不仅是作者思想情感表达的需要,而且常可获得一石数鸟的功效。古今中外的文学精品,大都不仅在主题的开掘、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排列组合等方面匠心独运,而且在语言的使用方面也往往各展其长,这当然少不了词语和句式的选择与搭配,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例如《红楼梦》第三回,同是写大家闺秀出场,选用的词语不同,从而显示出人物身份、地位以及个性的差异。迎春、探春、惜春出场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环,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写王熙凤出场时,则是“一群媳妇丫环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一群”与“三个”并“五六个”不同,“围拥”与“簇拥”也差异明显。写王熙凤既讨好林黛玉也讨好贾母时,语言简练,效果理想:“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一个“嫡亲”,既使黛玉无可挑剔,又使喜欢听恭维话的贾府“老祖宗”顿时心花怒放。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句中“泻”的意思是“照”,然而用“照”则平淡乏味,因为“泻”原义是“液体快速地流”,所以,这里用“泻”便将静景写得生动活泼。同样,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其中“穿”“拍”“卷”的同义词分别是“插”“撞”“掀”,然而一比较就会发现,“穿”“拍”“卷”比拟性的动作比“插”“撞”“掀”更生动,更形象,更贴切,更逼真,更传神。这是说生动。

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中有“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句中“竞”字的选用达到了不可更动的地步,它包含了“争”和“比”两重含义,倘若换用“争比”既不精练,也不通顺,当然更不合词格的要求。这是说简练。这里需要注意,不能因为强调简练便丢掉了详繁,须知简练有简练的好处,详繁有详繁的妙用,关键在于表达的需要。例如《水浒》写林冲在风雪交加中离开草屋时有一句:“那雪正下得紧”。这一句既详又简。鲁迅评道:“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周先慎评道:“一个‘紧’字,境界全出。”从这一点说,刘勰的标准十分科学:“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文 心雕龙•容裁》)

1、平常的词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别样的表达效果。a.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南唐•冯延巳《谒金门》).用“皱”字来表现春水被风吹起的姿态,实则是表现作者的心被这风给吹乱了。以景写情,生动深刻。b.月光如流水一样,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朱自清《荷塘月色》).“泻”,本指液体的快速流动,这里给人以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如倾如泻的情景。而且还是“静静地”,从而使静态的月光流动起来,但又绝无声响,准确写出了月夜安详的一片静穆景象。比用“照”字要含蓄得多。c.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浮”,浮的物体是轻柔的,浮的动态是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用“浮”写“雾”,突出了“薄薄的青雾”的形态。从而把水汽、月色的交织,雾的轻柔、升腾、慢慢扩散、逐渐弥漫、自下而上的特点写活了,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

2、词语之间超常规搭配(超常组合与语言规范问题)

有时候,为了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我们会采用一些超常规的组合,它可能不合语法规范,甚至违背事理。有人认为这不可取,因为我们要学习和运用规范的语言,准确是修辞的前提;有人则认为如果只求规范,就会扼杀语言的表现力。比如杜牧的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历来为人所称道,但明代的杨慎却认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映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杨慎《升庵诗话》卷五)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联系广告中成语的“仿词”现象,以及现在许多文章生造词语、故作朦胧的现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超常规搭配词语是创造性地使用词语的一种方法,通常是将与甲事物搭配的词语用到乙事物上。我们平常用的最多的是词语移用和异配。如《潮湿的心》、《粉红的回忆》、《欢乐的火焰》、《车子碾过一个世纪》等等。这些词语的搭配突破了常规的局限,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空间。

a.远处一页白帆,正慢慢慢慢吻过来。(何立伟《白色鸟》)b.春天爬上了树梢(杜鹏程《保卫延安》)c.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d.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e.城市“暗疮”亟待祛除

f.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浚弹琴》)

3、比喻、通感、借代、拟人、夸张、双关、仿词、婉曲等,都是从词语选择的角度进行修辞的。(1)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者事物,而是借用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其他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如:“老栓看看灯笼,已经熄了。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鲁迅《药》用“硬硬的”指代大洋,“花白胡子”指代着花白胡子的那个人,这样表达,给人感觉是形象鲜明。)

(2)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某一事物或情境来比况不同类的另一事物或情境。例如:“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已的天性的深浅。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

(3)双关是让一个词句同时关涉到两个方面。主要是利用词句的多义、语言的相同(或相近)或语境的相似构成的。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比如金猴皮鞋的广告语:“金猴皮鞋,令足下生辉”。“足下”一指脚下,二是对对方的一种尊称,这 样就使该广告具有了双重意义:穿上金猴皮鞋,不仅脚下生辉,而且使你整个形象光彩照人,大放溢彩。(4)比拟就是把物拟作人、把人拟作物或者把甲物拟作乙物来表现。比如新手上路,后面贴上“请勿吻我”,以及草地上的标牌:“别踩我,我怕疼”等俯拾皆是。

(5)夸张就是故意“言过其实”,对某些事物的特征、作用、程度、数量等方面加以夸大或缩小。比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我们的春联:“门迎四海千重福,户纳乾坤万里财”,“百年天地回元气,一统山河际太平”,还有“我都快累死了”“我等的花儿都谢了”等。(6)婉语就是不直截了当的表达本意,只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含蓄闪烁的言辞,流露或暗示想要表达的本意。比如说人死了,不直接说死,而是说“他去了”“他走了”“他老了”“睡着了”“停止思想了”等,还有一些谦敬词,如“足下,不才”等。

(7)通感指感觉的转化、迁移。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8)仿词就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的某个语素或词,临时造出新的词语,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改变原来特定的词义,创造出新意。例如:咳不容缓(药品广告)终生无汗(空调广告)趁早下斑,请勿逗留(化妆品广告)以帽取人(帽子公司广告)百“文”不如意“键”(电脑广告)。

(四)语句修辞即对所使用的关键句子或段落加以选择和锤炼。即炼句。

1、整句和散句

排列在一起的一队或一组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叫整句,它主要指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结构不同、字数参差的一组句子叫做散句。

整句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在散文、诗歌、唱词中应用广泛,适合于表达丰富的感情,能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印象;散句比较灵活,避免呆板,富于变化,生动感人。整句散句交错运用,则兼两者之长,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更能使表意深刻,语意贯通。

从语言的交际功能看,散句是它的自然形态,也是基本形态,人们平时说话、写文章,主要用散句;整句则是一种修辞方式,是一种辅助形态,它除了在格律诗、快板诗、对口词等少数文艺形式中起主导作用外,一般都要与散句结合使用。

比如“我们生活在一个开辟人类新历史的光辉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对许许多多的事物都产生了新的联想、新的感情。不是有许多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睹物思人,这些东西引起人们多少丰富和充满感情的想象!”(虽然前面分成了三个方面,作了重新的整合,但需要明确,大部分辞格是横跨几个层面的,像“排比”句,从语音上来说,有一种整齐匀称的美感;从句子组合的角度讲,这又是运用了整句,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

2、修辞格中的设问和反问。以下句子哪些是设问,哪些是反问?

(1)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生命的路》)()(2)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觉得他们是最可爱的人。(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3)我心里在想着,宁静的竹海里难道没有人家?(黄蒙田《竹林深处人家》)()

3、学生搜集自认为精典的整句、散句、设问句和反问句,揣摩它们的表达效果。

语句修辞强调的是对文章中关键句子或段落的选择和锤炼。具体表现在对语句类型的选择上,如:顺序句和倒装句(强调句),肯定句和否定句,主动句和被动句,陈述句和设问句、反问句,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

(五)课堂小结

3.复习修辞手法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熟知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2、能够正确判断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3、能够把普通句子转换成含某一修辞手法的句子。教学重点:

复习常用的修辞手法,并能准确判断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教学难点:

1、掌握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技巧。

2、能把普通句子转换成含有某一修辞手法的句子。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第一张幻灯片)

同学们,请看这里的一组句子,请大家读一读,读后告诉我,你觉得哪一句比较好,说说理由。

对,“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比“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要好。因为用上翩翩起舞让句子更加形象,更生动,使句子表达的更透彻,明了,增强了语言的美感。这是一种拟人的修辞手法。

二、复习常用的修辞手法:

1、好,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六年来,我们都见过哪些修辞手法?

2、学生各抒已见。老师板书学生汇报的修辞手法:比喻 拟人

排比 设问 反问 夸张 对偶

3、对,以上是我们学习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同学们能不能各写一句含有以上修辞手法的句子。可以小组来完成。(前后相邻两桌的4个同学可组合成一组)老师巡视了解情况。

4、抽两个小组来汇报结果。老师带着同学们听取汇报,并发表自己好的见解。

三、判断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出示第二张幻灯片)

1、读这张幻灯片里的句子,独立思考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抽学生回答自己的判断。并说说判断的思路。(1)请第一个学生回答“不努力,怎么能取得好成绩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问)

老师补充说明:这个句子从标点符号来判断是一个问句,但它不要求人们做什么回答,因为答案就在其中,它的意思是:不努力,就不能取得好成绩。不过是用问的形式来加强这层意思罢了。反问句和一般的问句比较,它有较明显的标志词“怎么

呢”“难道

吗”(2)请第二个同学回答“我端起搪瓷碗,觉得它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夸张)

老师补充说明:这种修辞的句子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你看,一个碗很轻的,在这句中却觉得有千斤重,实在言过其实了,夸大其词了。还有缩小的那种,如:他的家只有巴掌大点地方。(3)请第三个同学回答“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偶)

老师补充说明:对偶是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句子,一般诗句常用这种修辞手法。(4)请第四个同学回答“课外活动时间到了,同学们有的学习电脑,有的排练合唱,有的外出写生,有的制作标本。”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老师补充说明:这种句子的特点是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含有三个或以上的“有的”或“有时”“一会儿”的通常都是排比句。(5)请第五个同学回答“庄稼长得好,玉米粒粒饱,高粱乐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老师补充说明:这种句子明显的特点是把人当成动物或植物来写,或把物当作人来写。(6)请第六个同学回答“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老师补充说明:这种句子就是把一个物体或人说成另一个物体。两种物之间有相似之处,句中通常还有“是”“像”“如”“好像”等字眼。不过不是所有含有这样的字眼的都是比喻句,关键还要看句子是不是把这种东西说成了另一种。他们之间有没有相似之处。比如:“小明像他爸爸。”这一句就不是比喻句,因为“小明”和“他爸爸”是同一类。(7)请第七个同学回答“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设问)

老师补充说明:设问句最明显的特点是自己提问自己作出了回答。设问句的好处是更能引起注意,表示强调。

四、把普通的句子转换成指定的修辞句

以上我们对常见的修辞手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我们也知道运用修辞手法句子会更形象生动优美,所以接下来我们来按要求转换句子吧。(出示第三张幻灯片)

1、大家看这张幻灯片,读句子按要求转换句子。

2、老师每题抽两到三个学生回答自己做的答题。参考答案看幻灯片。

(1)、这里的工作这么重要,我不能离开。(改成反问句和设问句)反问句: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怎么能离开呢?

设问句:这里的工作这么重要,我能离开吗?肯定不能。(2)、天上下着大雨。(改成夸张句)夸张句:天上下着倾盆大雨。(3)、天上正下着大雪。(改成比喻句)比喻句:天上正下着鹅毛般的大雪。(4)、风轻轻地吹动小树。(改成拟人句)拟人句:风姑娘轻轻地抚摸着小树。

五、小结:今天我们复习了小学阶段常用的修辞手法,只要你掌握了修辞的特点,就能合理的运用了。希望同学们能灵活地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把语言表达得更动听更精彩些。

六、作业:

以上修辞手法各创作一句。板书设计

修辞手法

比喻 拟人

4.修辞-比喻(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例句解析,知识讲解,能够准确辨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

2.通过比较赏析,了解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并能总结出精妙比喻的特点;

3.通过练笔,学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个体独特的思想情感。

(二)学习重点:

1.通过比较赏析,了解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并能总结出精妙比喻的特点。

2.通过练笔,学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个体独特的思想情感。

(三)学习难点:

通过练笔,学生学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个体独特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步骤 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 意图

一 情境导入 :说起比喻,我们并不陌生,从小学到现在我们接触了大量的比喻句,他们像星星一样散落在我们的课本和习作中。

引出第二环节。

辨识比喻

一、判断下面的句子是否是比喻句并说明理由:

A.刚刚下过的这场雪好像与往年不同。

B.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C.每一片雪花都是一幅精美的图案。

D.接近黄昏,鹅毛般的大雪便铺天盖地而来。

二、依据知识解决问题:

1.关于比喻的知识: 什么是“比喻”呢?“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打比方,即根据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个事物比方另一个事物的修辞格。本体是所要描述的对象;喻体是用来做比方的事物;比喻词有“像”“是”等。

2.依据知识,分析习题

3.小结:

辨识比喻的关键为:

本体喻体,本质不同。

本体喻体,拥有相似。

提出前测中一小部分学生所遇到的不能准确辨识比喻句的问题。

赏析妙喻

1.听故事,辨优劣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

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1)勾画出比喻句,说一说哪个比喻好?为什么?

(2)小结:妙喻的特点:本体喻体,形似神似。

2.细比较,识标准

(1)比较分析:

①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大地像盖了一层厚厚的棉被。

②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大地如同洗了一半澡的美人,周身还围绕着雪白的泡沫便出浴了。

(2)名家指路:

补充:钱钟书在《七缀集》中曾经说:比喻体现了相反相成的道理。

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它们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全不合,不能相比;两者全不分,无须相比„„

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

(3)妙喻赏析:

①李先生脸上少了那副黑眼镜,两只大白眼睛像剥掉壳的煮熟鸡蛋。

②那根充羊毛的“不皱领带”,给水洗得缩了,瘦小蜷曲,像前清老人的辫子。

③他(方鸿渐)那天晚上的睡眠,宛如粳米粉的线条,没有粘性,拉不长。

④鸿渐倦极,迷迷糊糊要睡,心终放不平稳,睡四面聚近来,可是合不拢,仿佛两半窗帘要接缝了,忽然拉链梗住,还漏进一线外面的世界。

——选自钱钟书《围城》

(4)小结:妙喻的特点:本体喻体,愈远愈新。

3.总结:

①本体喻体,本质不同。

②本体喻体,形似神似。

③本体喻体,愈远愈新。

三、妙笔生花写比喻

1.怎样才能写出精妙的比喻句呢?

伙伴相助:请同学谈创作过程。

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大地如同洗了一半澡的美人,周身还围绕着雪白的泡沫便出浴了。

2.师生小结:

①确定本体。

②确定本体内在特点。

③依据特点寻找诗意喻体。

④两相扣合,生动描述传达出本体特点。

3.练笔:请将下面的句子补写完整,使之构成一组比喻句。

第一组:亲情是什么?

亲情是细流,亲情是,亲情是,第二组:亲情是什么?

亲情是诗,亲情是

亲情是

亲情是 „„

4.成果交流:

出现的问题:大部分同学都能较为准确的选择喻体完成一个比喻句的创作,但不具体形象,缺少感染力。

5.思考:怎样才能使比喻内容更具体,句子更丰满,效果更震撼呢?。

①比较分析

第一组:

瘦身稿: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大地如同洗了一半澡的美人。

原稿: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大地如同洗了一半澡的美人,周身还围绕着雪白的泡沫便出浴了。

第二组:

原版:女孩是一朵花。

升级版:女孩是一朵会笑、会跳的花,她蹦跳到哪里,哪里

就充满了欢笑。

第三组:

原版: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大地像盖了一层厚厚的棉被。

升级版: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大地慵懒的躺在厚厚的棉被下睡熟了。

②小结得出方法:紧扣喻体、强化特征、细致描写,可以使比喻效果更震撼,内容更具体,句子更丰满。

6.运用方法,二次加工,完成比喻升级版。

原版:亲情是一股细流。

升级版:亲情是一股涓涓的细流,给干涸的心田带来甜甜的滋润。

7.同学展示,点评。

8.老师范例:

亲情是诗,它书写在慈母的针脚里,“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亲情是词,它吟唱在离人的酒杯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亲情是歌,它盘桓在儿女的心里,“天长地久有时尽,血脉相连无绝期”。

作家秦牧说:

“美妙的比喻简直像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字。它又像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有奇特的变化。”

四 梳理总结

①本体喻体,本质不同。

②本体喻体,形似神似。

③本体喻体,愈远愈新。

④紧扣喻体,强化特征。

五 拓展迁移(课后作业)

1.这是朱自清的散文《绿》中的一段描写,请你找出运用比喻的句子,并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摸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2.请在下面横线处补写句子。

信念是什么?

信念是脊梁,支撑着不倒的灵魂;

信念是,;

信念是,;

上一篇:妈妈,我想对你说小学五年级作文500字下一篇:运动的乐趣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