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活动案例评价

2024-06-21

幼儿美术活动案例评价(共16篇)

1.幼儿美术活动案例评价 篇一

海南幼儿园活动案例及反思中班美术活动:会变的手

海门市海南幼儿园 施争春

设计意图:

美术是人类高级精神活动的产物,幼儿对于美术有一种自然的需要,他们那么喜欢涂涂画画,正是这种需要的表现。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可以尽情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内心的情感。中班幼儿的想象力较丰富,能根据不同的轮廓、线条想象出不同的形象,并尝试动手画出具体形象。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幼儿喜欢在自己的手及手臂上印花、贴花或用笔涂涂画画等现象,并以此为豪。本班孩子对玩手部游戏和进行绘画活动都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故我将两者结合,组织了美术活动《会变的手》。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地在自己的手部用各种颜色的点、线、面进行想象装饰。

2、充分让幼儿感受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上作画的愉悦。

活动准备:

1、玩过一些手指游戏。

2、观察过手影。

(在以上活动中,幼儿对手的变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水粉颜料、水彩笔每组一套,手的联想造型图若干,抹布每组2块,棉签若干。活动过程:

1、欣赏“手的联想造型图”,激发幼儿兴趣。

师:<出示“手的联想造型图”>“老师为小朋友带来了几幅有趣的图画,他们是什么?”

幼:“长颈鹿、大白鹅、孔雀、青蛙、琴师吹笛、小合唱。”

师:“你们知道这些不同的动物、人是什么变成的?”

幼:“用颜料在手上画画,是手变成的。”

(评:幼儿对“手的联想造型图”非常感兴趣,通过观察,他们发现了手可以变成许多不同的作品。幼儿的情绪被提升。)

2、组织幼儿玩变手游戏,发展幼儿想象。

师:“这些能干的手变成了这么多不同的东西,你们的小手会变吗?变一变,变成了什么?”<引导幼儿自由想象变出手的不同形象>。

幼1:“我的小手变变变,成小猫喵喵喵。”

幼2:“我的小手变变变,成小羊咩咩咩。”

幼3:“我的小手变变变,成小鸟叽叽喳。”

幼4:“我的小手变变变,成小兔跳跳跳。”

幼5:“我的小手变变变,成水壶咕噜噜。”

……

(评:让幼儿的小手变一变,使他们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玩玩想想讲讲,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幼儿边想边说的过程,是自己构思作品的过程。引导幼儿说出与众不同的想法,给幼儿提供了互相交流的机会,同时也使幼儿体验到变手游戏的快乐,而且为后面的活动做了铺垫。幼儿的情绪更加高涨。)

3、组织幼儿装饰小手。

师:“老师的手也会变,你们想不想知道?”

幼:“想。”

师:“我的小手变变变,变成什么?”

幼:“变成小猫喵喵喵。”

师:“变好了就不动了。

师:<边讲解边示范作画方法>“用颜料装饰一下,它会变得很漂亮。

用棉签蘸上我需要的颜色,画上眼睛、鼻子、嘴巴、美丽的蝴蝶结。瞧,变成了一只可爱的小猫,喵喵。”

师: “你们想不想也来装饰一下你的小手变出的东西?”

幼:“想。”

师:“自己不好画的地方可以请老师、小朋友帮帮忙。”

(评:幼儿认真地观察了教师装饰“小猫”的整个过程,最后不由自

主地拍起了小手,脸上洋溢着笑容。听完教师的最后一个字,便急不可耐地走到桌子旁边动起手来。)

4、幼儿作画过程中可以互相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幼儿进行手的变化联想,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装饰。

(评:绘画创作过程中适时适度的交流,给幼儿创设了同伴之间互动的机会,引发了更多的自我表现。由此,我们体会到,在幼儿绘画创作中,同伴之间的互动比单纯的师幼互动对幼儿的影响更大。)

5、欣赏讲评活动。

师:“装饰好的小朋友可以让大家猜一猜,你的小手变成了什么 ?”<鼓励幼儿互相讲述,个别幼儿讲述,表扬幼儿不同的作品。>

(评:创作意愿画的过程十分有趣,幼儿从始至终兴趣盎然,积极投

入。幼儿在互相讲述自己作品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创作成功的快乐。活动中,有幼儿对自己的手部进行了想象装饰,更有幼儿连同自己胖乎乎的手臂都进行了装饰。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体验和感受创造美、表现美,表现时不受限制,体现了个性,提高了兴趣。)

2.幼儿美术活动案例评价 篇二

1.让儿童的角度看作品, 让幼儿想听

评价幼儿作品应当从理解幼儿的角度出发, 借幼儿的眼睛, 借幼儿的一颗童心看作品, 不要用成人的审美观要求儿童, 以成人的标准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 讲评不是教师的特权, 教师要尽可能地了解幼儿在看什么、想什么, 才能和他们有共同语言, 才能从幼儿感兴趣的角度进行引导, 将幼儿的回答加以提炼, 使幼儿在分享交流中扩展经验。 了解儿童, 以他们的方式和角度观察世界, 放手让儿童说自己的画。 例如:孩子在纸上画了一个圆圈, 外人似乎看不出什么, 但孩子的讲述往往会打动你的心:“这是红红的苹果”、“这是我的小皮球”、“这是大大的太阳”…… 他们可以把圆和线引申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东西, 并用它补充语言描述。 老师和同伴的饶有兴趣地倾听, 是对孩子极大的鼓舞。 又如:在“我的爸爸”的活动中, 教师的评价点放在了幼儿对疏密的把握上: 很多小朋友都为自己的爸爸画上了漂亮的领带, 只有浩浩的什么也没有画, 但是看上去领带部分更清楚了。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幼儿回答道:领带的边上有很多花纹, 这把领带显出来了。 教师回应道: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以后画线描画时, 小朋友也可以自己试一试这种方法。 在这里, 教师没有把疏密对比等专业术语搬出来, 而是让幼儿自己体会, 并鼓励幼儿在以后的活动中加以应用, 评价提升的功效由此实现了。

2.以游戏的情境烘托, 让幼儿想说

在日常美术教学中, 将美术活动更加游戏化, 让幼儿在美术过程中体现主动性、愉悦性和成长性。 在探索过程中发现, 让幼儿边玩边画, 边画边玩, 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如:在“我和猩猩做朋友”的美术活动中, 结合猩猩比较难画的脸部特征, 教师采用了形象、 诙谐的语言:“画个汉堡包椭圆形 (表示嘴巴) 、汉堡包中间切一刀 (表示嘴巴分上合下) 、上面加点菜、加点肉用 (表示嘴巴里的牙齿) 、上面撒些小芝麻 (表示小胡子) 、加上四颗小樱桃 (表示鼻孔、眼睛) , 最后‘阿乌’这里一口‘阿乌’那里一口, 全部吃掉它 (表示脸型) 。 ”在教师形象而又诙谐的语言引导下, 孩子们边听边笑, 边看边记, 难点迎刃而解。 由“汉堡包”引起的话题, 让孩子体验到了画猩猩的方法, 这些话语始终围绕在孩子的心中, 孩子们在画猩猩的过程中边说边画。 又如:在“笼中的小鸟”活动中, 教师这样引导幼儿:谁画的鸟笼既结实又漂亮呢? 小鸟最爱住哪个鸟笼呢? 小鸟在笼中饿了怎么办呢? 不要忘了给它放上好吃的手指点画红枣。 融于游戏情境的讲评才会引发幼儿共鸣, 让幼儿始终沉浸于游戏中, 充分地表达自己的不同感受。

3.借年龄特点区分, 让幼儿会说

评价应注意根据绘画的内容和孩子的年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进行。 小班阶段, 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观察物体非常笼统, 只能注意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局部特征, 主要对绘画过程感兴趣。 教师此时应以平等的伙伴角色和幼儿互动, 参与其中, 边画边说自己和同伴的作品, 绘画的感受, 以整体的评价为主。 中班幼儿的有意注意能力增强, 能有目的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并分辨它们各自特征;而大班幼儿能够关注到画面的细节, 对色彩有自己的审美。 针对中大班幼儿, 教师应注意讲评时要从完整讲评转变为局部讲评, 着重引导幼儿欣赏自己与同伴作品的不同之处。 比如:“好吃的水果”活动中, 对小班幼儿, 教师可先在纸上画好物象的轮廓或者打上针眼, 让幼儿沿着轮廓线撕;对中班的幼儿可练习用目测的方法撕纸;对大班幼儿可以练习把纸折叠后再按造型的需要去撕, 以适应不同阶段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弱, 幼儿年龄小, 生活经验不足, 且手部肌肉的发育不成熟等特点。 因而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可能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一方面影响活动的顺利开展, 另一方面对幼儿参与活动的信心和热情造成打击, 对此, 教师应基于充分的关怀和鼓励, 促使他们从困难中找到解决方法, 进而使其能力和经验得到不断发展。 此外, 针对幼儿个体差异采取合适的活动策略, 因材施教地开展差异化的美术活动, 也是提升美术活动科学性与有效性的重要基础。

4.用鼓励的语言评价, 让幼儿敢说

教师在美术活动评价中应注重评价的语言艺术。 一般来讲, 教师应采用鼓励性的语言, 给幼儿以肯定和自信。 具体来说, 评价要建立在对幼儿了解的基础上, 教师要善于通过观察、对话, 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及作品想表达的思想和感受, 理解和发现幼儿独特的创意及个性化的表现方式和表达形式。 特别是当幼儿的作品离谱时, 教师更应站在幼儿的视角努力理解其意图, 当幼儿本身也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图时, 教师更应善意地给予诠释。 比如:在“我的家”美术活动中, 润哲小朋友在纸上画了一座很小的房子, 教师说, 这是谁的小房子呀, 是哪个小动物的吗? 看上去很漂亮, 谁住进去一定会很喜欢。 有了老师的鼓励, 幼儿突然受了启发, 高兴地说:“这是我为小狗准备的房子, 这样它就能永远和我住在一起了。 ”说完在小房子的边上画上了一座大房子, 画面突然丰富了起来。教师应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和不同点, 永远不要对孩子说你错了, 因为艺术是无对错之分的。

总之, 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 任何一种评价方法都不是万能的, 教师应以教学目标为准, 以幼儿发展为本, 灵活地采用不同评价方式, 尽量为幼儿创造表达的机会, 让每个幼儿都学会评价、参与评价, 要善于利用时间, 采取多种形式, 提高评价效率。

摘要:幼儿对美术的理解在许多方面与成人显然是不同的。教师只有抱着欣赏幼儿的童心、接受幼儿的天真、爱护幼儿的稚嫩的态度, 才能真正发挥美术评价的激励作用, 培养幼儿使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情感的能力。

3.幼儿美术活动案例评价 篇三

【关 键 词】幼儿美术活动;教师;评价;评价行为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132-02

新《纲要》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评价在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评价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效果,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美术活动中,如果教师能做恰当而有效的评价,师幼会产生有效的互动,使教学活动处于一种鲜活的状态。但当前在美术活动中,很多教师的评价行为仍然存在着偏差,导致评价这一环节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一、幼儿美术活动中教师评价行为存在的问题

1. 评价忽视幼儿个性和情感的发展。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时偏重幼儿作品的构图、造型、涂色等方面,往往从知识技能、画面效果这些显性因素来进行评价,以像与不像、好与不好为标准来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而对于幼儿的情感、态度、兴趣、注意力、个性的发展却不够重视,缺乏引导和肯定。这样的评价忽视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忽视了幼儿在其他方面所表现出的闪光点,对孩子的绘画兴趣和积极性、想象力和创造力产生不利的影响。

2. 评价标准和方式单一,忽视个体差异。每个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观察能力,在美术活动中,每个对于绘画主题的理解不同,通过自己独特的想象和创造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但在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时,很多教师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如强调画面是否丰富、比例是否恰当、涂色是否均匀、是否与范画相像。而且教师的评价方式也比较单一,基本是语言评价,很少采用微笑、眼神、倾听和关注等非言语评价行为。这样的评价忽视了幼儿的多样性、差异性,违背了幼儿个性的丰富性、复杂性,也压抑了幼儿的个性和创造性,不可能全面综合地反映幼儿的实际情况。[1]

3. 评价语言过于单一、笼统。美术活动中,教师的评价过于简单,对幼儿作品评价的语言往往比较单一、笼统,不够深入具体,缺少针对性。如,“画得不错”、“画得真棒”、“画得真漂亮”、“有进步”,这类评价语言缺乏具体的内容,幼儿听后并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有了哪些进步。如果这是幼儿第一次听到老师这样的表扬和肯定,幼儿可能会十分高兴,如果一直重复着类似于“真棒”的评价,幼儿也会感到乏味无趣。这样的评价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不利于幼儿的发展。

4. 评价行为缺乏激励性。在美术活动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评价:“你怎么画得这么乱”,“你画得不好看”,“你画得这像什么呀?”当个别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符合幼儿思维特点的事物时,有的教师不顾幼儿的想法,采用否定性的评价说:“你怎么画了个绿太阳?你画的房子怎么是这样的?“你画的树叶怎么是蓝色的?类似这样的否定性评价,会挫伤幼儿绘画的自信心,削弱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5. 评价注重结果,忽视过程。很多教师偏重对幼儿美术活动的结果进行评价,很重视在结束环节对幼儿的作品进行点评,注重对幼儿作品中涉及到的构图、造型、涂色等技能技巧的评价,却忽视了幼儿在美术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顽强的毅力、持久的注意力等方面的评价和引导,而这些方面也是我们在美术活动中所追求的目标。同时,由于缺少对幼儿在美术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和引导,幼儿得不到及时的点拨,评价在激发幼儿兴趣、灵感,开阔幼儿思维、大胆创造和表现等方面的作用没有达成,使得评价促进幼儿发展的功能也无法真正实现。

二、改进策略

如何能在幼儿美术活动中进行恰当合理的评价?教师需要对自身的教学评价行为进行反思,以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理念,逐步改进美术活动中的评价行为。在幼儿美术活动评价中,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 评价注重幼儿的多元发展。《纲要》在幼儿发展评价方面指出:“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幼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儿童,包括认知、语言、身体、情感、社会性等多方面。幼儿美术教育也在于此,要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发展幼儿的美术知识技能,同时也要培养幼儿的情感、态度、个性等。教师在对幼儿美术活动进行评价时,应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多元化。具体说来,在对知识技能方面评价上应包括构思、造型、材料运用、表现、涂色等指标;在情感、态度评价上则应注重对幼儿活动中的兴趣性、主动性、自信心、持久性等。所以,教师的评价行为应以美术活动的最终目标为出发点,不能只强调美术技能和技巧,同时也应把幼儿的绘画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情感、个性发展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2. 评价体现多层次和多样性。每个幼儿基础和能力不同,发展水平不一,都有其独特性和个体差异,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又都有独特的智能,如果用同一“标尺”、用同一“标准”,显然是不行的,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设计多层次的评价标准,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2]

所以,教师要从多个标准、多个角度去评价幼儿,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发现幼儿各自的长处,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从而让每个儿童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美术活动的评价中,还要做到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要考虑幼儿的不同个性,对不同的幼儿采用个性化的评价方式。教师可用拍手、微笑、伸出大拇指、拍拍肩膀来肯定幼儿;也可用抚摸、拥抱、拉手来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对一些比较沉静、内向、胆小的幼儿,教师可用热情的语言加以赞赏,或用拍手、贴五角星加以肯定,以增强自信心;对那些性格外向、活泼、表现突出的幼儿,可用积极的语言适度赞扬或点头微笑。只有针对幼儿的个性特点采用灵活变化的评价方式,才能更好地满足幼儿不同的发展需求。

nlc202309031944

3. 评价语言具体恰当。教师的评价要体现具体性、针对性,要明确地指出孩子活动过程中或作品中值得表扬和肯定的地方。如,“这几朵花颜色涂得真漂亮!”“这幅画的线条非常流畅!”“你画得真细心”。这样的评价会让幼儿感到生动有趣,会增强幼儿绘画的积极性和继续作画的愿望。在美术活动中,教师恰当、具体的语言评价能对幼儿起到点拨和引导作用。如,有的孩子画面颜色单一,教师可以提醒他“颜色有点少,还可以用什么颜色搭配起来更漂亮,更合适?”引导孩子大胆表现,使画面色彩更丰富。如果教师的评价语言生动、具体,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更好地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 评价体现激励性。幼儿都喜欢教师表扬,表扬有助于幼儿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恰当的评价能保持和延续孩子的绘画激情,张扬他们的个性,开发潜能,呵护他们的智慧之花,让他们在快乐与成功的感受中增强对美术活动的兴趣,还因为这一兴趣和愉快体验,将推动他们今后积极地参与美术活动。[3]所以,在美术活动中,对于孩子的作品,只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体现他们的创造力,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就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

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发现和体会幼儿美术作品的优点,努力从每个孩子的画中欣赏其独特之处,给予幼儿更多的鼓励和肯定,从而保护孩子创作的热情和绘画的兴趣,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树立自信心。教师不仅要赞扬绘画能力较强的幼儿,对于绘画能力弱一些的幼儿,那些画面简单的幼儿,教师也应鼓励与肯定。用肯定赞赏的语言为他们鼓劲,给予每一位幼儿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激发幼儿大胆作画的欲望和热情。

5. 评价与教学融合,注重过程性。新的评价理念强调评价的过程性,教师对美术活动的评价应是伴随着教学活动过程而发生,也就是说评价与教学相融合,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其中的每一个环节。这就要求对儿童美术发展的评价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4]所以,教师要树立新的评价观念,评价要从过去仅仅重视结果转变为更重视美术活动过程中的评价。教师要恰当地运用评价,将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末。通过评价重视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积极情感和主动的态度,关注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对美的情绪体验,帮助幼儿增强自信,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幼儿在创作过程中克服困难、大胆表现的精神。教师通过对幼儿美术活动过程的关注和评价,通过评价改进教学,不断促进幼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红霞.对幼儿发展评价的反思[J].早期教育,2008,(Z1).

[2]沐文扬.建构生态式教学评价,促进师幼可持续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08,(02).

[3]陆蕴芸.也谈幼儿美术教学中的评价[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6).

[4]冯晓霞.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园教育评价改革——发展性教育评价的理[J].学前教育研究,2003,(09).

4.幼儿美术活动案例评价 篇四

这个时候,我也很苦恼,我在想:一次成功的美术活动标准是什么?是要求技能上的完善,还是以孩子发自内心的快乐为主要评判标准。我意识到:每个孩子的天赋和兴趣有差异,特别是小班孩子,不能过高的要求他们有怎样的绘画技能。只要孩子能将他们心中的画面用色彩、线条表示出来就可以了,片面的追求技能,无异是在做一件本末倒置的事。

认识上的转变使我不再为画的形状、轮廓不理想而对幼儿严格要求。在下一堂课的讲解中我尽量用形态各异的物体来开拓幼儿的思路。只要幼儿围绕主题,形状颜色都可以不一样。

在幼儿作画过程中,我以参与者的身份来对待幼儿的作品,发现孩子变轻松了,我也轻松了。孩子眼中的世界比我们大人还可爱的多,美丽的多。渐渐的我们班作品秀栏中幼儿的作品也也越来越多,小朋友画画的兴趣也越来越高。

5.中班幼儿园美术案例 篇五

我开展了一节主题意愿画:《快乐的鱼儿》。活动开始,我引导幼儿回忆有关鱼儿的经验:你们看到过鱼儿吗?你看到的鱼儿长得怎么样?小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椭圆形的身体,身上有鱼鳞,有小尾巴,还有一些小孩子讲了鱼儿的一些更为细微的特征如鱼鳍、眼睛等。我再次引导:故事中鱼儿做了哪些好事?(早上老师讲过有关鱼儿的故事)除了这些,鱼儿还会帮小动物做哪些事呢?帮助乌龟找到妈妈、帮小虾找食物吃等等,看得出小孩子思维很活跃活动也很投入。于是我提出要求:鱼儿为大伙做了那么多好事,大伙都很感激它,于是它们想请小朋友帮忙给做好事的鱼儿画张像。接着我就“放手”让小孩子自由表现,大胆发挥了。可这时我注意到有很大一部分小孩子的兴趣似乎变了,一些小孩子拿着笔好像无从下手,一些小孩子干脆四处观望,我走到正在左右张望的林海滨身边鼓励他:海滨,加油画呀!可那他却摇摇头说:老师,我不知道画什么。我没有预料会出现这种情景,我一再地给那些小孩子鼓劲:试着画画看,画错了也没关系;你们刚 才是怎么想的就可以怎么画呀;可还是有几个小孩子显露出茫然的样子,于是我就一一走到他们身边引导提示:你觉得鱼儿会做哪些好事呀?对呀,那你就可以画鱼儿帮乌龟找到妈妈的情景呀,你可以画鱼儿帮小虾找食物呀。在小孩子作画时,我走了一圈,发现很少有小孩子表现刚才所表达的生动情节,也很少有独特富有个性的作品,有近三十个小孩子的画没有什么情节。而后,我在让小孩子交流了“快乐的鱼儿在干什么”后匆匆地结束了活动。

“为什么小孩子有那么丰富的经验而不能充分表达?为什么我‘放手’给小孩子创造的自由而小孩子的作品是那样的缺少个性?我突然觉得很沮丧。要怎样让孩子的画即丰富又有个性。

本次活动我完全摒弃了传统的美术教学,走进了“放手让幼儿发挥创作”的误区。要知道“放手”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如果盲目的追从华而不实,一味追求标新立异,或过分拘泥于既成模式,美术活动中教师的支持便失去了有效性。

6.幼儿美术活动案例评价 篇六

陈琳

活动目标:

1.认识并练习画直线、折线、波浪线、螺旋线等多种线条。

2.了解美发师的工作,尊重他人的劳动。

活动准备:

各种发型图片,彩笔每个幼儿1盒。.活动过程:

一、预热阶段: 欣赏发型

1、出示发型照片,与幼儿一起欣赏。

2、请幼儿说说:每张照片上是发型是什么样的?

3、请幼儿说说妈妈、爸爸和其他家人的发型是什么样子的。如:妈妈的头发烫成大波浪,弯弯曲曲地披在肩上很漂亮;爸爸的头发很短是平头,很精神;......4、请幼儿之间互相观察发型,说说朋友的发型是什么样的。

5、你经常去哪里理发?理解美发师的工作.二、探讨头发的画法

1、欣赏画册《ok发型师》画面。讨论如何为光头人添画头发,用什么样的线来表现。

2、幼儿看发型图样,教师和幼儿共同总结出几种线条:直线、波浪线、折线、螺旋线......说说哪种发型适合用哪种线条。短发适合用短直线来画,卷发可以用波浪线、折线、螺旋线来画。

3、示范线条的画法

(1).教师示范直线的画法.师:再画直线时要注意笔不能晃才会画的漂亮.(2).教师示范曲折线的画法

师:曲折线像鲨鱼的牙齿一上一下,尖尖的牙齿!

(3).教师示范波浪线的画法

师:波浪线也是一上一下,不过没有尖尖的牙齿.(4).教师示范螺旋线的画法

师:螺旋线像蜗牛的家一圈一圈的。

三、幼儿设计发型

1、幼儿说说自己要设计什么样的发型,画时选择自己喜欢的线条绘画。从发际处开始向外画。

2、教师提醒幼儿画时线条要一根一根紧挨着,直到将整个头顶部画满,要画的多,画的紧密。

四、展示评价

将幼儿的作品排列在一起,互相欣赏。

启发幼儿给自己设计的发型起个别致的名字。

请幼儿评出最佳“发型设计师”

教学反思:

7.幼儿美术活动案例评价 篇七

最近在园内开展了一次美术欣赏教学的选拔, 这个活动使我对美术欣赏过程中的评价意义有了新的真正认识。在这次活动中先是活动教案的选拔, 我设计的大班美术欣赏活动《线条写真集》被选上了。开始还是沾沾自喜, 以为自己对美术欣赏活动是掌握了。但是具体的实施之后, 我就发现是一节失败的活动。目标是没有达到的, 没有“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孩子在说看到《黑色线条》想说什么的时候, 思维没有打开。只是纠结于表现的色彩、形状等, 没有将孩子们的创作能力挖掘出来。我没有将美术欣赏中的过程评价充分有效地运用起来, 让孩子们在真正感受美之后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其中对于作品的联想和想象部分孩子们的表现不好, 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大班大部分孩子都是能区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并有了一定的审美标准, 但带有明显的个体倾向, 他们对于《黑色线条》这幅画用自己的评价标准来评价, 只是简单说出画面的基本特征。因为过程中我没有很好的总结评价孩子的观点, 让部分孩子的想法受到周围其他孩子评价的影响。这正是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决定的, 他们审美标准还是比较模糊, 正处于初步的、低级的萌发阶段, 活动过程中我需要运用评价提升等手段引导孩子们自主感受和表达美。

二、二次执教收获、有效的对话过程评价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检验+反思, 我想要有更好水平的提高就要好好地反思这节活动的问题。课后的反思中我想到这节活动没有成功的原因活动过程性的评价的不到位, 没有真正地运用好欣赏教学的意义。太在乎自己设计的三个环节“看”“听”“想”了, 让幼儿被画面的表面色彩和线条所约束, 没有发散幼儿的思维。欣赏教育将教育目的蕴于活动过程之中, 不仅重视幼儿获得知识的对与错, 多与少, 更关注幼儿的态度、情感、能力、责任心以及合作精神等个性品质的培养, 注重幼儿对过程的主体性体验, 注重活动过程本身对幼儿的教育价值。在人文环境上, 欣赏教学模式努力营造了一种为孩子们所接纳的、无威胁的、宽松的、愉悦的、开放的师幼关系。我没有真正地了解这些要求, 没有真正地完成这些要求。

对于欣赏活动来说, 孩子是从自己的心灵世界出发同艺术家、作品进行独特的对话活动的。这种对话活动是在欣赏者审美心理体验的进出上进行的, 这种审美心理体验超越了现实功利的单维情感, 与审美对象保持了适当的距离, 调动了多种审美心理功能共同活动, 将艺术家的情思意绪和审美创造在内心深处相互弥漫、交融, 然后将艺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变现出来。

检查已有、系统学习、认真反思, 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之后, 感觉过程性的评价的重要性, 借用其他班级的孩子再次执教这节美术欣赏活动。活动中我在过程评价时多反问。让幼儿多说, 因为孩子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没有过多的干涉幼儿的想法, 只是简单的对话评价。没有给他们拘束, 结果孩子们说得非常的好, 孩子们的想象力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对于康定斯基的《黑色线条》 (这是一幅由线条与色块融合在一起的抽象画, 画家用绚烂的喷发的暖色块作为底色, 短促四射的黑色线条散布其中, 营造出一种视觉上的爆炸与热烈的感觉) , 幼儿都能欣赏到艺术作品的线条美, 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感。

三、三次执教验证、增加过程多角度评价

孩子们回答问题之后的简单对话评价, 进行形式思考以后, 还要帮助他们总结以帮助他们理清思路, 进一步加深体验, 同时这也是学习如何观察、如何比较等形式分析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 我的语言都应该是通俗易懂的、简明扼要的, 要让孩子们能理解。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以及从多次的执教之后了解更多过程性评价的意义, 我再次借班执教, 收到更多的有意义的效果。在过程性的评价中应该多元、多角度的评价。对孩子欣赏美术作品应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 还可以采用互评等方式, 要充分肯定孩子们的进步和发展。

过程性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发孩子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 使孩子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干, 因而我要用肯定的评价方式是多鼓励、多表扬而没有否定和批评。即使有也要用“如果怎么样就会更好”等语言来表达, 以创造的新颖性、独特性等方面来衡量孩子们的想象, 促进孩子们个性的发展。多重视学生动机的激发、兴趣的培养、情感的交流, 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多留给学生创新的空间, 使美术教育以美的力量激励孩子们去发现美、鉴赏美, 创造美。

多次的开展了这节活动, 我感觉成功了不少是因为孩子们的表现更好了。我将孩子们看到《黑色线条》说的话写下来, 我感觉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会欣赏美、创造美的人。

精彩的评价活动是教师全身心的投入, 在活动中是师幼的对话、碰撞、共鸣、教学相长。我感谢这节以失败开始以成功结束的美术欣赏活动, 它让我对于过程性评价有了更深入真正的认识:以幼儿为主体、有效的对话过程评价、增加过程多角度评价等等。我在今后的所有活动中一定要将过程性评价的精髓融入到各个活动之中, 让“评价之花”开满各个活动环节!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活动中的过程评价是整个美术学习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一次执教反思、影响性因素过程评价;二次执教收获、有效的对话过程评价;三次执教验证、增加过程多角度评价;让幼儿能够更多发挥出自己想要表达的美。

8.幼儿美术活动案例评价 篇八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活动;有效评价;策略

在幼儿教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幼儿园更加重视如何引导幼儿全面发展,而不是以培养幼儿的智力因素为主要目标。因此,当前幼儿园更加重视美术活动,通过高质量的美术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有效评价的策略,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一、要对幼儿进行正面的评价

幼儿本身就有一定的特殊性,幼儿的心智还不成熟,其心理承受能力也相对较弱。这就导致幼儿教育的特殊性,要求幼师在教育中引导幼儿形成健全的心智,并让幼儿保持乐观与开朗的

态度。

因此,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幼师需要对幼儿进行正面的评价,要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以此保持幼儿健康积极的心态,同时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美术活动。

这就需要幼师在美术活动中对幼儿的表现进行仔细观察,进而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肯定。例如,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将自己的想法通过绘画表现出来。无论幼儿美术作品的质量如何,幼师首先要对幼儿主动积极的态度进行肯定,要对幼儿的想象能力进行认可。通过正面的评价,幼儿才能得到鼓励,才能在日后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美术活动。

二、要对幼儿的个性进行引导

此外,美术活动是一种精神劳动,是幼儿意识、情绪和思维的具体表现。在美术活动中,幼师需要正视幼儿个体之间的差异,要正视幼儿思维和意识的不同,并对幼儿的个性进行正确引导。换言之,幼师并不能对幼儿进行统一的评价,要根据幼儿具体的表现进行评价。

例如,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幼师组织幼儿在纸上画出自己和爸爸妈妈手牵手的画面。通过观察后幼师发现,绝大部分幼儿都在画面的上方添加了一个红色的太阳,这是因为幼儿在长期接受的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主观意识,幼儿的这种做法也迎合了幼师的理念。而有少数幼儿在画面中添加的是月亮和星星,因为幼儿与父母外出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晚上。

此时,幼师应该尊重幼儿的意识和表现,要肯定幼儿的行为。因此,幼师不但不责备幼儿,反而对幼儿的做法进行肯定与鼓励。从本质上说,这就是对幼儿个性的一种肯定与培养,幼师利用有效的评价树立幼儿的个性,使幼儿能够在美术活动中更好地表现自己。

三、要对幼儿进行即时评价

与此同时,幼师需要认识到幼儿是一个非常感性的群体,其行为和心理更容易受到主观情绪的影响。

因此,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幼师对幼儿的评价应该是即时的。具体地说,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表现得极为认真和专注,因此提前完成了美术任务。此时,幼儿是渴望得到幼师的赞赏和肯定的。如果幼师没有即时对幼儿进行评价,这就容易让幼儿失望,让幼儿受到挫伤,导致幼儿的情绪受到负面影响,降低了幼儿的积极性。

幼师要时刻关注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表现,需要在幼儿有突出的表现时及时对幼儿进行肯定与赞赏。相反,当幼儿在美术活动中遭受挫折时,其情绪将变得低落,这就需要幼师及时对幼儿进行鼓励,使其重塑信心,并配合接下来的活动计划。

总的来说,美术活动是幼儿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师需要利用有效的教学评价提高活动的有效性,并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这就需要幼师在美术活动的实践过程中有意识地总结与归纳,要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进行更有效的评价与指导,以此推动幼儿美术活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王琼.幼儿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研究[J].大众文艺,2012(9).

9.中班幼儿美术发展评价的一些看法 篇九

2012-03-17 22:53:43|分类:|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评价是绘画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评价使幼儿对绘画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幼儿对美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要注重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重视幼儿的绘画内容,抓住评价的时机,运用多元化的评价途径,对幼儿进行美术评价。评价应自然地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综合采用观察、谈话、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通过美术活动评价,我们不仅要发现幼儿美术活动中的问题,更重要是通过活动评价去发现幼儿成功的一面,激励幼儿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能力,让幼儿体会到美术活动的快乐。

中班年龄段的幼儿,已有一定的美术表现技能和欲望,幼儿正处于从象征中事物的象征期过渡阶段,且不满足已有的水平,希望尝试探索更高级的表现形式,同时萌发了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而在中班美术活动中我们常听到教师对幼儿作品的评价:“今天画的真棒!”“很好,有进步!”“真不错!”这样笼统的评价,其实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幼儿作品到底好在哪里,取得怎样的进步,孩子心中没有数,而教师的评价就成了敷衍孩子的一种手段。有的教师在评价时只对一些好的或明显不足的作品进行评价,而忽略了一些一般的作品,这些孩子往往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哪里,自己今后的的努力方向在哪里。还有的孩子满心欢喜的拿着作品给老师看,教师看到一些能力弱的孩子的作品,就会随口说出:“你画的这是什么?没人能看懂,重新画过。”教师这里扮演了“独裁者”,自己主观的对孩子的作品做出了评价,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孩子的积极性一下子被打消了,长此以往只会让这些孩子对绘画更提不起兴趣,最后导致幼儿害怕绘画创作或局限了孩子的创作。还有些孩子不知如何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作品,这些都是因为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的认识能力有限,而教师也没有对幼儿进行这方面的培养,在美术活动中恰当、及时而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唯幼儿形成科学的审美观,勇敢面对自己不足,正确处理挫折的良好激发点。教师要更好地发挥美术活动的功效,帮助幼儿在活动中提高,就不能缺少了评价这个环节。

1.横向评价幼儿绘画作品

当我们进入幼儿绘画的世界,我们会被一幅幅充满稚拙、天真无邪、构思独特、造型夸张、色彩斑斓的作品所吸引,这些作品体现了孩子对世间事物的认识和理

解,流露了幼儿纯真的思想感情。那么如何评鉴和欣赏这些作品呢。▲根据幼儿的年龄分析作品。作品是否体现出幼儿天真、童稚、充满内心情感的特点很重要。

▲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

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生活中并非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最能反映幼儿个性的好的作品很美,很有新意,在中班主题画《下雨了》,我们请幼儿观察下雨的情景录象后孩子们开始绘画。当大家都画了小孩打雨伞以后,多多却画了一个穿雨衣的小人,而且地面上画了许多小圈圈,当我问他这些小圈圈是什么的时候,他

说是雨水落到地上溅起的圈圈。作者可谓观察细致,独巨匠心。

▲看作品的艺术水平

看作品画面的构成是否饱满、用线用色是否大胆肯定,具有美感,充满信心。

2.纵向评价幼儿的发展

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孩子,也就注定评价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对待不同的幼儿评价应有所区别。对基础差的幼儿,评价应重在鼓励其参与,帮助其提高。对冲动型的幼儿评价重在帮助他门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因为冲动型的幼儿往往缺乏认真思考就开始画,结果可想而知。对这样的幼儿教师要劝他认真听仔细想后在开始画,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对基础好的幼儿,评价应重在激励

他们创新。

3.要想使评价活动起到很好的效果,需要注意以下基本原则:

1、通过对绘画作品的欣赏与评价要使幼儿获得美的感受,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就使得我们在评价幼儿作品时要以鼓励表扬幼儿的优点为主。要使幼儿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能注意到别人作品的优点。使幼儿感受到作品的美,在心里上产生愉快的情感,从而对下一次作品的创作产生积极的欲望。

2、注意全体与个别。每个幼儿都希

10.幼儿美术活动教案 篇十

本节课是利用教师平时布置教室用剩下的废旧吹塑纸、腊光纸、海绵纸让幼儿通过简单的加工,拼贴成美丽的画面。可以有利的促进幼儿的动手操作和剪贴组合造型以及创造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由于幼儿能力不同,我将幼儿按能力分为两组,分别使用不同的操作材料。能力强的幼儿必须通过自己动手才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而能力差的幼儿通过简单拼贴也可以做成一幅漂亮的.画,从中获得成功的感受。真正注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

活动目标:

1、学习粘贴的技能,发展幼儿手指肌肉,动作协调。

2、了解鸟儿的各种各种姿势,学会粘贴。

3、培养幼儿爱护小动物的良好习惯。

活动重点:让幼儿学会粘贴的方法,体会共同创设教室环境的乐趣。

活动难点:幼儿能够粘贴出各种姿势的小鸟。

活动准备:

2、各种颜色的蜡光纸、海绵纸、吹塑纸

3、教师事先准备的大小不一的三角形、半圆、圆片若干,白乳胶、剪刀。

活动过程:

一、欣赏音乐,动听的鸟叫声。

小朋友们,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你们看见过小鸟吗?它是什么样的呢?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呢?

二、出示挂图:《鸟儿满天飞》。

1、你们瞧睢,这些鸟儿美吗?那请小朋友来介绍介绍,你觉得小鸟美在什么地方?

2、小鸟喜欢在什么地方玩呢?我们一起来模仿一下小鸟飞翔。

3、小鸟喜欢吃什么呀?(害虫)小鸟是我们朋友,我们要爱护它。

4、小朋友们,在看看小鸟是什么样子的呢?(脑袋、身体、翅膀、尾巴是像什么图形?)

三、师示范粘贴“一只鸟”。

1、师:现在我多么想有只小鸟来到我们教室里,和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你们欢迎小鸟来吗?请小朋友看看教师是怎么做的呢?

2、教师示范:

1)一个大圆片作小鸟的头,粘上胶水贴在纸中央,用同样的方法;用半圆作小鸟胖胖的身体,先大小不一的三角形作小鸟的嘴巴,翅膀,尾巴;最后用一个小圆片作小鸟的眼睛。

2)在粘贴小鸟的各部分时,要把它们紧紧地挨挨在一起,不能分开。

3、请幼儿自己动手制作。

在教室墙壁地周围,选用自己喜欢的颜色,贴好各种不同姿势的小鸟来吧,让我们的教室到处都是美丽的小鸟。

师巡视指导,注意把身体的各部分紧挨在一起。

四、展示活动。

请小朋友互相评价,看看谁贴的小鸟最漂亮,你觉得它哪里漂亮呢?

11.幼儿园美术教学的有效评价 篇十一

一、建立正确评价观,在美术活动中建立幼儿自信心

美术活动的评价起到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本次活动的终点同时也是下次教育活动起点,然而有的教师则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致使评价的最终目的落空。因此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需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动态,切忌机械化评价

《纲要》指出:“评价应自然地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进行。”。《纲要》体现的就是“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的动态评价理念。这种评价是指教师在幼儿创作过程中,注重评价幼儿的参与状态及思维、创作的动态过程,让孩子在鼓励与帮助中创造表现。教师要善于理解幼儿作品的创作动向,及时肯定幼儿的思维闪光点,引导孩子更好的完成作品。在运用动态评价时,需要给孩子一个宽松自由的环节,适当允许孩子们小声的自言自语或是说说悄悄话,让大胆表达自己的思维。这样的才能更有利于幼儿发展,让幼儿树立自信心,体验成功感。

(2)关注差异,慎用横向评价

每个幼儿身心发展,虽然遵循一般的共同规律性,但是又各不相同,都有自己本身鲜明的特点,存在个别差异。如果我们无视幼儿的个性差异,单凭对认知结果的评价,就给幼儿贴上标签,进行优劣之分,看一个孩子的发展,显然是很不科学的。

在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没有考虑到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承认和赞许等实际情况,而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例如有的教师在美术活动中,挖苦孩子:“大家说他画得好吗?”导致全班幼儿大声否定。同一年龄班的幼儿的发展水平并不平衡,所以教师要从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出发,为他们设计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指标。

(3)学会欣赏,多用激励性评价

教师进行评价时根据年龄与个性的不同对幼儿采取不同的评价语言,比如,在美术活动《太阳公公》的教学中,有位幼儿画了黑色的太阳,其他幼儿都忍不住笑了起来,我觉得非常好奇,经过询问才知道,原来幼儿画的是一个日食的太阳。于是我在全班幼儿面前表扬了这名幼儿,其他孩子听到了我的话,也忍不住给这位幼儿鼓起了掌来。由此可见,幼儿对自己作品有奇趣的解释,作品中反映着他们的生活经验,也体现了每个幼儿独特的视角和想法。作为教师,要学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幼儿的作用,才能使幼儿的奇思妙想发光发亮。

二、综合运用评价方法,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释放自我,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在评价中得到鼓励,增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1)描述性评价,帮助幼儿获得自信

评价的具体化是评价成功与否的关键。适宜的赞赏能让幼儿对事物产生兴趣,而成功和快乐又能让幼儿产生自信,自信心的建立对幼儿一生可谓影响深远、关系重大。然而你可曾想过,不适宜的赞赏或许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诸如以下简赞赏单空洞的话语:“画得很好!”“今天画得有进步!”“不错!”这样的方式简单而机械化、空洞而形式化,幼儿完全不明白自己的作品好在哪里,不但不能给幼儿带来成功的喜悦,反而可能会让幼儿感觉老师在敷衍自己,甚至产生质疑、感到厌倦。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我们应多采用描述性的评价,即向幼儿描述自己看到的和自己的感受。

(2)自主性评价,帮助幼儿释放奇思妙想

教师常常以自己的意见为主,独自决定作品的好坏与优劣。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因此我们要多开展自主性美术活动,充分展现幼儿的思维和个性。让幼儿在轻松、愉快、自由的环境中享受创作,表达感受。在评价环节,也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性,通过让幼儿亲身感受、动脑思索、动手操作和动口交流,培养幼儿成为具有个性、特长和创造精神的人。

让幼儿自主评价,说说自己的作品,同时教师协助总结。这种形式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评价能力。让美术活动更加具有启发性、科学性、实用性的特点。培养幼儿的能力,让幼儿在学习活动中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让美术活动成为幼儿独立展示、呈现个性的平台。

(3)多媒体辅助评价,让美术活动更精彩

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将孩子的作品呈现大屏幕,教师、孩子互相进行横向、纵向比较评价,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评价方法。在我们班里,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把幼儿的作品拍成照片,输入电脑中,只要轻轻地点击一下鼠标,就可以欣赏到我们班小朋友的大作啦!当我点击给孩子们看的时候,孩子们十分欣喜,纷纷指着电脑自豪地说:“这是我画的。”孩子能从电脑中看到自己的作品,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更乐意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创作想法。此外,孩子们还欣赏到了其他小朋友的作品,幼儿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的,从中认识到别人的优长,了解到自己的不足,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向别人学习的机会,激发自己的创作潜能,便于今后能扬长补短。可谓一举两得。不知不觉,孩子们树立了自信心,心中还会期待着下一次美术活动早日到来。

三、多元化评价主体,让美术活动正如上文所述,评价不仅是教师对幼儿绘画作品及作画过程的指导手段,也是集思广益的过程

除了教师评价、幼儿自评等方式。家长对幼儿的了解比较细致,评价也就比较有针对性;比如在大班美工《面具》教学中,与幼儿一起欣赏作品,说一说 “你最喜欢哪一个面具?说说你的理由?这个面具有什么地方还不够好?”幼儿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喜欢这个面具,因为它的颜色粉粉的,而且涂得很均匀。”“我喜欢他画的那个面具额,但如果能左右对称就更好看了!”等等。通过这样的多元的评价,在活动中提高幼儿自身的能力。 总的来说,美术活动采取综合的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主体,因材施教,智慧疏导,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释放自我,获得快乐!

12.幼儿美术活动指导三部曲 篇十二

一、利用涂鸦期特点, 创设特殊环境, 激发幼儿绘画兴趣

小班幼儿刚刚入园时, 绝大部分一上美术课就不知所措, 或乱涂乱画。针对幼儿的这一现象, 我用几个纸盒糊上白纸, 制作成“涂鸦箱”, 让幼儿尽情涂抹;还利用幼儿园的白瓷砖墙, 组织孩子们用粉笔、棉签等画具纵情挥笔, 抒发其图像意识。教育学家斯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许多实践证明, 兴趣支配着幼儿的注意力, 使幼儿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稳定。同时兴趣又调节着情感, 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幼儿表现出巨大的热情, 让他们感到学习没有负担, 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二、引导幼儿观察生活, 适当运用范画, 渗入造型与表现技法

幼儿有了绘画兴趣, 美术启蒙教育已成功了一半。此时要不失时机地对幼儿进行有目的的美术技法技能的训练。

1.提供感性材料, 引导孩子观察、感受, 作简单的技法训练。幼儿在三岁前就会涂鸦, 入小班后就应逐步引导他们学画几种简单几何形, 如圆形、椭圆形、三角形等。训练时, 要提供生活中的有关物体, 让孩子看看、摸摸、玩玩, 调动身体感官, 认识基本形状。如学画圆形时, 我在活动室摆放了很多气球, 并引导孩子发现, 气球圆圆的才能鼓起来, 如果破了, 会漏气的。孩子就渐渐学会了画一个封闭的圆形。

2.用添加法发展创造性思维。利用圆形, 可以启发、引导不同年龄的幼儿用添画的方法画出西瓜、苹果、葡萄等水果, 或车轮、太阳、笑眯眯的脸、皮球、盘子、螃蟹等物体。在幼儿绘画的同时, 还要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 从不同的角度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

3.示范局部主体形象, 引导添画简单背景。教师仅仅提供部分示范, 其余放手给学生来做。例如, 中班的孩子已有了一定的绘画基础, 在画《可爱的小兔》时, 我和孩子们分析了小兔的形象特点, 并示范其造型方法, 然后引导孩子想象小兔的生活背景, 加以表现。孩子们的作品中主体形象特点突出, 画面中内容丰富, 作品各种各样, 姿态万千。冰冰还画了个小兔公主, 戴着王冠, 在城堡前的湖边照镜子呢。

4.制作“活动拼板”, 帮助幼儿丰富造型意识。为了让孩子们能画出生动有趣的形象, 我制作出活动拼板。如活动的小鸟、小猫。在学画人物形象时, 我用硬纸板制作成关节可以活动的小人, 放在美术角让幼儿随意摆弄, 变出各种姿势, 并模仿这种姿势做一做, 玩一玩, 孩子从中得到了乐趣, 表现在画面中也是千姿百态, 显得活泼、生动异常。

5.创设相关游戏情境, 帮助幼儿理解主题, 大胆创作。我根据幼儿好玩好动的特点, 力求绘画活动游戏化, 形象化, 以帮助幼儿理解主题, 大胆创作。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和思考。在《小厨师》这一绘画活动中, 我请两名幼儿戴上厨师帽, 穿上厨师服, 随着《小厨师》的音乐表演;又引导孩子讨论, 厨师会做什么, 在哪里工作, 然后以简洁的笔法勾勒出厨师形象。孩子的思维得到引导, 会举一反三, 笔下的形象有男有女, 胖瘦、姿态不一, 背景各不相同, 厨房里有各种炊具, 画面的视觉效果很好, 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赏。

6.适当指导构图, 加以色彩训练。运用范画能帮助孩子开拓视野, 理解构图。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我注重对孩子的色彩训练, 利用各种手段和机会教他们认识颜色, 使用颜色, 树立色彩的搭配意识。

7.引导幼儿欣赏一些经典名画。因为美术创作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例: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交响曲》, 孩子们通过欣赏这幅色彩明快、冷暖色搭配和谐、构图均衡的抽象作, 了解了画面的构图色彩、冷暖色的概念、对称、对比等等。通过欣赏讨论, 孩子们不停地流露出对美的感受和赞美, 无负担地收获着、积累着意象。在今后的美术创作中获益无穷。例如:在美术角放上塞尚的《水果》、梵高的《向日葵》和《星空》, 以及齐白石的《虾》、《枇杷》、徐悲鸿的《奔马》等, 感受其色彩的鲜艳, 认识物体的形象美。

三、引导幼儿走进生活, 感受生活, 发现生活中的美, 适当展示参考作品, 使之触类旁通

我在美术教学活动中, 注重组织幼儿多观察、多感受。我们幼儿园西的街道旁是花市, 春天到了, 满街开遍了各种鲜花, 有粉红的桃花、梅花, 有黄灿灿的迎春花, 有红艳艳的玫瑰花, 还有很多不知名的各色鲜花, 真令人目不暇接。在绘画活动《春天花园里有什么》前, 我先组织孩子去花市仔细观察, 并出示几幅老师的花卉作品。幼儿有了亲身体验, 通过看、摸、闻、比较, 增强了记忆表象, 提高了表现美的能力, 示范画品的展示为孩子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技法, 画出的花儿色彩艳丽, 姿态万千, 体验到了美术活动的巨大乐趣。

13.从美术活动课看幼儿美术教育 篇十三

乔芳芳(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美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担负着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感性表现,是幼儿情绪的表达,并能启迪幼儿的创新能力,从而对幼儿人格的全面和谐发展起到协调作用。然而现实中的幼儿美术教育,存在着种种影响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学行为,本文将通过对幼儿美术活动课的观察,分析幼儿美术教育的情况,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幼儿美术教育改革一直在不断进行,但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幼儿美术教育思想影响,加上教育实践者对美术教育理念的认识还欠深入,走进幼儿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美术教育沿袭着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跟不上理论的现象普遍存在。回顾以往的美术教育,许多是违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师根据自己的意愿制定教学内容,把美术教学定向为单一的技能训练和模仿,过分强调标准化要求,扼杀了幼儿的幻想和创造。很多喜爱美术活动的孩子,在成人的盲目指导下循规蹈矩,情绪低落,对美术活动兴趣索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改变过去幼儿被驱使进行艺术活动的被动地位;强调艺术教育对幼儿自身的促进作用,改变过去使艺术成为技能训练和表演的功能。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幼儿园正确的开展美术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发展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在美术中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那么现今的幼儿园美术活动过程的现状如何?究竟何种因素影响着美术活动的开展?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应采取怎样的对策?鉴于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这些问题的探讨都将有利于幼儿艺术思维的培养及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

二、研究设计

针对以上所提出的问题,为了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状况进行更为直观、深刻的了解,进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笔者走进桂林市某实验幼儿园中三班的一堂美术活动课,就10名幼儿的绘画过程进行了调查。笔者随机抽取班级里10名幼儿,男女生各5名,并采取时间抽样法,在绘画课的20分钟时间内对幼儿绘画过程中的主动性、兴趣性、独立性和自我感觉这四个方面进行观察。主动性观察的是根据教师的指导语,幼儿是否主动参与绘画活动,分为四个 维度进行记录A:由自身兴趣、愿望支配,自动进行美术活动;B:由特定材料引发,开始进行美术活动;C:看到别人活动,开始美术活动;D:在成人的要求下开始美术活动。兴趣性观察的是幼儿是否对绘画的内容以及活动过程产生兴趣,记录如下四个维度A:自动从事活动,对美术活动灌注极大热情,完全沉浸在活动之中,默默无语;B:欣然从命,愉快从事活动,在做的过程中会自己自言自语地流露出愉悦之情;C:对美术活动迟疑不前,活动中企图离开或张望别人做什么;D:拒绝参加美术活动。独立性观察的是幼儿是否单独完成绘画作品,是否需要教师言语、行动指导,按照四个维度进行记录A:自己决定活动任务,解决问题,拒绝别人干涉,独立完成任务;B:主动请教他人,考虑别人的建议,然后自己完成任务;C:模仿他人完成自己的作品;D:接受并在他人的帮助下完成作品。自我感觉观察幼儿在绘画过程中情绪的外在表现,如愉悦、兴奋、沮丧、烦躁等,记录如下A:自己认为很成功,主动请别人看自己的作品,并讲解作品的含义,能慷慨的将作品赠人;B:对自己的作品感觉满意,但不主动展示,听到别人的称赞感到愉快,希望保留作品;C:认为不太成功,接受别人的看法,希望将作品交给老师;D:感到沮丧,对别人的反应无动于衷或抵触,对作品去向不关心或毁掉作品。研究者将记录幼儿这四个方面的表现,结合一定的辅助性的对幼儿的访谈,对他们的表现进行统计,获得相对应的信息数据。

三、研究结果分析和讨论

主动性方面是观察与评价幼儿在发起和投入美术活动时的情况的标准,幼儿对活动的主动性受他对这类活动的兴趣的影响,在活动中是否有热情,感到愉快和满足。根据数据统计的结果显示,幼儿绘画100%是由特定材料引发,开始进行美术活动。50%的幼儿自动从事活动,对美术活动灌注极大热情,完全沉浸在活动之中,默默无语。30%的幼儿欣然从命,愉快从事活动,在做的过程中会自己自言自语地流露出愉悦之情。20%对美术活动迟疑不前,活动中企图离开或张望别人做什么。影响美术活动兴趣的因素很多,幼儿个人对美术这以类型活动是否感兴趣,幼儿对某一项活动能否胜任,活动是否有吸引力等,都影响幼儿的兴趣。在独立性方面,能自己决定活动任务,解决问题,拒绝别人干涉,独立完成任务的幼儿为60%,40%的幼儿接受并在他人的帮助下完成作品。这既与幼儿的个性性格有关,又与幼儿是否具有美术才能有关,此外还与教师所规定完成作品的时间长度有关。绝大部分的幼儿对自己的作品很满意,并主动请别人看自己的作品,比例高达90%,只有10%的幼儿认为自己的作品不太成功,但都希望将作品交给老师。在这次美术活动课中,笔者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先出示范画,接着用较长时间讲解画面内容、布局、画法,然后幼儿开始模仿;巡回指导时,老师根据自己的经验,不时地动手“完善”着幼儿的画;美术活动结束时,老师挑出几幅画面效果好的画,开始集体讲评、展示,并不时表扬画得好的幼儿,批评画得不像的幼儿。反思上述教育行为,我们看到美术教育是变成了一种技能在传授,所以老师要一遍又一遍地示范讲解;教师注重的是幼儿能否画出一幅像样的画来,教师想知道幼儿能否完成“作品”的愿望非常迫切。教师关注的是绘画的结果如何,而不是幼儿在活动 中的情感、态度和参与的过程。不关注行动过程的美术活动,一定不是好的活动。因为,对过程的忽略,就会散失丰富的信息和良好的教育时机,就不能捕捉到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情感、思想、行为的细微变化,就不可能有效地把握幼儿存在的问题和点滴的进步,从而就难以对幼儿的发展水平作出评判,也就难以给予幼儿及时、准确的指导。有的教师通常自身也意识到要注重活动过程,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每次绘画课都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教师不得不干预,不得不采取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其实要解决这种困惑并不是没有可能,只要我们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注意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绘画时不要给幼儿太多的束缚,培养幼儿自信、勤于思考的习惯,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与幼儿共同学习,和他们一起感受美、分享创作的快乐,对幼儿的作品给予谨慎、公平、公正的评价,那么幼儿就会在自由、宽松的美术活动过程中逐渐喜欢美术,并用美术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美术教育也就发挥了它最大限度的作用了。

参考文献:

[1]刘志红、李运萍.浅议幼儿美术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4,(9)

[2]卢燕秋.浅谈幼儿美术教育中的误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6)作者简介:

14.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 篇十四

设计意图:刚进入小班的幼儿在颜色认知方面已有一定经验,对于大面积色块的涂抹有浓厚的兴趣,但在美术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感知色彩的体验尚少。我们以“为小熊拍照片”为情境,体验美术材料水油分离的特性,让孩子们在“拍照片的有趣、洗照片的神奇”中尝试涂刷的方法,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对红、黄、蓝三原色的认识。

2、初步掌握按顺序涂刷的方法。

3、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场景布置:栅栏、树、房子、小熊图片若干。

2、照相机,音乐《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3、“底片”若干,与幼儿人数相等。(在小熊轮廓四周的纸上事先涂上白色油画棒)

4、画板,红、黄、蓝三色颜料及画笔、抹布,大衬衣。

活动过程:

1、游戏环节一:寻找小熊

——教师带幼儿随音乐进场,观赏场景。(引领幼儿寻找小熊)——教师适时询问:你在哪找到小熊的?(激发幼儿用语言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游戏环节二:拍照片

——启发幼儿说出自己找到的小熊是什么颜色的?(巩固红黄蓝三原色)——教师用自制相机为小熊拍照,先为小熊拍个人照,再为小熊拍集体照,引导幼儿将同色小熊进行排队(进行归类练习)——引出“底片”(设计神秘环节激发幼儿的好奇)

3、游戏环节三:洗照片

——教师以神奇魔术手变换出照片,示范用排笔涂刷的方法。——幼儿动手操作,教师重点提醒:按顺序涂刷、不留空白。

4、游戏环节四:合影留念

15.浅谈美术活动对幼儿的魅力 篇十五

1 导入———激发幼儿美术活动兴趣的关键所在

1.1 欣赏导入法

幼儿较喜欢色彩鲜艳、种类多样的图片。在美术教学活动中, 我们经常借助现成的图片或者利用多媒体制作一些欣赏内容, 让幼儿进行欣赏, 给幼儿以直观的美的感受。在大班美术活动《制作贺年卡》中, 我们制作了各种各样的贺年卡和课件, 然后配以新年的音乐进行导入, 只见当一张张美丽的画面在孩子们面前翻转更换时, 当新年的音乐在孩子们的耳边响起时, 孩子们的兴趣就更浓了。

1.2 故事导入法

在美术活动的导入中, 故事导入法也深受幼儿喜爱, 例如在小班美术活动《画萝卜》中, 我们以故事《拔萝卜》进行导入, 故事大意如此:有个老伯伯种了个大萝卜, 萝卜长大了却拔不动, 然后请许多人帮他, 最后, 萝卜终于拔出来了。幼儿在听这个故事的时候, 个个都是津津有味的, 于是我们把老伯伯“请”到了教室里, 让孩子们帮老伯伯画个大萝卜, 而幼儿对画萝卜也有了很大的兴趣, 都争着要画萝卜送给老伯伯。

1.3 谜语导入法

猜谜是幼儿喜爱的活动, 谜语总是给人设置悬念, 引起幼儿的兴趣, 让幼儿积极思考。在一次美术活动中, 孩子们一坐下来就迫不及待地问:“老师, 今天我们画什么?”老师说:“那要请你们猜猜看, 今天画春天吃的水果。”“我猜是桃子”、“我猜是西瓜”、“我说是草莓”、“肯定是樱桃”等等, 孩子们七嘴八舌进行了各种猜想。于是, 老师就拿出范画, 范画画得特漂亮, 特精致, 颜色很鲜艳, 孩子们都拍手称赞:“哇, 这樱桃象真的一样, 我想画。”

1.4 情境导入法

情境表演也是幼儿美术活动导入, 引起幼儿兴趣的一种好方法。例如大班美术活动《小鸟回家》的导入中, 我们是这样设计的:“今天老师做鸟妈妈, 你们做我的小鸟好吗?”孩子们高兴地答应了。于是老师和小鸟们一起飞行, 慢慢地飞回了自己的家。孩子们真的把自己当作小鸟, 融入到故事情境中, 想象自己飞上天所发生的事情, 并把它画下来。

2 讲解示范———把握幼儿美术活动的重点所在

在美术活动中, 我们改变了传统的运用范例、示范和讲解, 由老师单向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 运用欣赏、讨论、演示、思考的方法, 更多的是让孩子们自由画、创意画, 来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

2.1 引导幼儿从观察入手

幼儿画金鱼时, 我先出示放在水中的金鱼, 让幼儿观察金鱼的外形特征, 并让他们用语言表达出来。当姿态各异的金鱼展现在幼儿眼前时, 孩子们会情不自禁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金鱼的颜色真多, 有红的、有黄的, 还有黑色的……”, “金鱼的尾巴摆来摆去好漂亮, 真象美丽的飘带”, “金鱼的眼睛是鼓出来的, 象珍珠”然后他们把自己观察到的画下来。结果, 小朋友画的金鱼各式各样, 幼儿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2 引导幼儿从想象入手

美术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激发引导幼儿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孩子们最大的乐趣也在于幻想, 每一个孩子的心都是一个充满幻想的神奇世界。如在学画《未来的城市》时, 因幼儿对未来很不理解, 我先为幼儿介绍了一下“未来”的含义, 同时出示了几幅未来人类的图画, 引导幼儿想象未来的树是什么样子, 并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给孩子想象得空间和创造的余地, 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们的作品大胆新奇, 交通工具形式多样、汽车在空中飞, 超越了时空观念, 把未来的城市装扮的多姿多彩。

2.3 引导幼儿从说话入手

幼儿不论手中操作什么东西, 常自觉不自觉地发出一些声音, 或自言自语, 或与他人对话, 这些声音大都与操作内容有关, 而且老师也制止不了。于是我就抓住幼儿这个特点, 并加以诱导利用。我常把操作过程编成儿歌, 让他们边做边说。如教幼儿用泥塑苹果时, 我就编了一首儿歌:“搓搓搓, 搓成一个小圆球, 上下轻轻压个坑, 中间再插一根柄”。在教幼儿画小猫时, 我边画边念:“有间小房子 (头) , 开着两扇窗子 (耳) , 挂有一个帘子 (额) , 住着两个孩子 (眼) , 合用一口锅子 (嘴) , 每人一双筷子 (胡子) , 房下有个土墩子 (身体) , 旁边有个钩子 (尾巴) 。这样幼儿在操作时兴趣很高, 既掌握了操作要领, 也练习了说话。

3 指导———根据孩子的能力因材施教

3.1 教师要善于用幼儿的眼光和想象方式去观察幼儿的画

根据幼儿画面的情况认真分析, 通过语言去启发幼儿, 及时给以指导和帮助。“你胡涂乱抹的什么呀, 乱七八糟的”、“画得一点都不像, 难看死了。”只拿像与不像作为评价一幅儿童画的好坏标准, 给人才的培养带来一个又一个的失误, 伤透了一些孩子的心, 由于幼儿的生理机制尚不完善, 手、眼、脑三者的配合尚不协调, 所以画出来的形象荒诞、奇特、不合常理, 但这正是儿童画的可爱之处, 它所展现的魅力是成人所望尘莫及的。只有孩子充分发挥了想象力, 做到了敢想、敢画, 才有可能画出真正的儿童画。

3.2 帮助幼儿建立求异立新的创作思路

以前, 教师教幼儿画画, 往往先自幼儿出示一张范例, 然后向幼儿交待先画什么, 后画什么, 什么东西画在纸的什么位置, 一切都按教师预先规定的方案做, 至多只允许在内容上稍有变化。例如画头饰, 给幼儿示范的是小鸡、小鸭、小猫、小狗4种, 让幼儿任选一种, 但是必须按教师示教的方式画, 不允许幼儿超出此范围。改革后, 同样是画头饰, 教师给幼儿提供的只是零件, 如圆形、三角形、半圆形、矩形等, 启发幼儿可以用这些“零件”组装成各种画。教师虽然也向幼儿出示了许多幅“零件拼装图”, 但是更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喜好去创造, 这样的活动效果就与以前大不相同。每个幼儿都画出与别人很不一样的头饰, 如房子、汽车、葡萄、螃蟹、太阳等等。我们体会到这一变化的最大特点是, 儿童把美术活动看成是自己的事, 而不是教师要他做的事。

3.3 教师的指导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

由于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各异, 兴趣亦不相同, 在教学中, 我们改变了以往“统一教材、统一要求”的做法, 对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 进行不同层次的指导。

例如, 为了让幼儿练习画垂直线和水平线, 我们设计了“为小动物造笼子”的美术活动。以往的教学, 要求全体幼儿在一个小动物前各画6条横线和垂线, 形成一个封闭的笼子。这种做法, 使已会画的孩子兴趣索然, 依样画葫芦般地再画一遍;而对那些还没有很好掌握画水平线的幼儿, 常常把线画斜了, 或者不是画不到边, 就是画出了头, 几次挫折就使其失去了信心。现在我们因材施教, 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出了不同的教学要求。对已会画笼子的幼儿, 我们启发他们画更漂亮的笼子;对能力差的幼儿, 教师先帮助他们“钉”个框架, 让他们用连接短线条的方式去替代用长线条画笼子, 使他们在练习中获取成功, 求得经验。

3.4 评价———给予幼儿再创作的动力

3.4.1 展评作品, 引导幼儿相互学习

幼儿的美术创作是个性化的, 其中有许多是值得幼儿相互学习借鉴的, 因此引导幼儿向同伴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幼儿完成作品后, 因尽可能的把幼儿的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评, 引导幼儿既乐于观赏那些较好的作品, 也能在一些不起眼的作品中发现其中的不足和优点, 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

3.4.2 教师要善用赏识激励

幼儿的思想情感天真纯朴, 因此他们的画面充满童趣, 他们的想象不受任何约束, 多为成人难以理解。我们不能用功利的眼光去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 而应经常用赏识的眼光去评价, 如:“不错, 画得真好!真的很有趣!”“画得可爱极了, 老师真喜欢。”教师的表扬、获奖的体验等都能成为激发幼儿进步手段。对每一位幼儿的进步, 我们都给予肯定, 为使幼儿能有成功的体验, 可在班级、年级、全园内开展幼儿意愿画比赛、幼儿自制玩教具比赛等形式多样的美术比赛, 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16.幼儿美术活动的有效教学 篇十六

关键词:美术活动;问题;有效教学

美术活动对幼儿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如能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能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能促进幼儿美感的发展等。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要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达到有效教学。

一、幼儿美术活动教学存在的问题

1.目标的制订缺乏系统性

教师制订美术活动计划时,首先考虑的是主题的渗透,只要和主题有关的活动都在考虑的范围,可是美术活动是一种技能性的活动,这些活动是否符合幼儿的发展特点,它的制订是否遵循从简到难、从易到繁这一规律呢?如果缺乏这方面的考虑,务必会影响幼儿作画过程中的积极性。

2.教材的选择缺乏多样性

美术活动的范畴比较广泛,它包括绘画、泥工、折纸、剪纸、印染等各种活动,可是幼儿教师在进行美术活动中,组织较多的是绘画活动,选择的单一往往会影响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在技能的训练上更达不到综合提高的效果。

3.教学方法的运用缺乏新颖性

对于美术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最直观的手段就是教学方法的运用。活动中,教师为了方便、省事,往往是范例一张,在教学中,教师对范例进行一些必要的讲解示范后就完成了所谓“教”的过程,至于幼儿能掌握“几斤几两”,总以“幼儿的能力有差异”为借口,认为那是幼儿自己的事情,与幼儿自身的能力有关,与自己的教没有太大的关系。有了这种思想的教师,会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能力差异越来越大,而且绘画的作品基本上也都是千篇一律,缺乏生机和想象,从而影响幼儿其他能力的发展。

二、幼儿美术活动有效教学的探索

1.计划的制订要尊重幼儿的发展特点

幼儿是活动的主人,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的发展特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了解,在此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从而科学、合理地制订美术活动的计划。例如:要让中班的幼儿学习人物画,在制订教学计划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到人物画对中班幼儿来说是有难度的,让幼儿一下子掌握人物画的技巧是不可行的,怎么办呢?可以结合他们对动物的兴趣,从绘画一些常见到的动物入手,如从画猫、小白兔等,慢慢过渡到画人物画,而对于人物的胳膊、腿也可以由单线开始,经过练习,慢慢过渡到用图形组合,这样,给幼儿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其感受到美术活动所带来的压力,从而很自主地参与到活动当中来,完成技能学习。

2.教材的选择要尊重幼儿的兴趣

教材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好的教材能激发幼儿积极操作的欲望,从而能较好地完成目标。因此,教师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符合幼儿兴趣的活动,避免选材的单一性所造成的枯燥乏味。可以多选择一些幼儿比较喜欢的美术活动,如泥工、棉签画、印染等,把各种技能的练习融入活动当中,努力做到选择多样化,给幼儿不断的新鲜感,让幼儿从心底里感到参加美术活动是一种乐趣,有了乐趣,才有参与的动力,有了动力才有学习的欲望,教学也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例如:在实施“美丽的春天”主题教学时,通过手工“制作风筝”、印染“装饰风筝”,毛笔画“小花园”、棉签画“蝴蝶”、泥工“蜗牛”、折纸“小白兔”等一系列的美工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技能、绘画技巧,而且也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3.教学方法要生动有趣

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也是有效教学的手段之一。美术活动要想吸引幼儿的眼球,无非是在引出主题和讲解范例这两个环节。那如何能在这两个环节中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进行有效教学呢?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可以结合幼儿的兴趣点,以多媒体、实物、图片等形式,融入猜谜语,讲故事等情节,讲解的过程适当地运用情景性语言,采用激发诱导、设置悬念,来让幼儿融入活动当中,增添美术活动的乐趣,让幼儿在宽松、有趣的教学氛围中理解了规则或要求,为下面的练习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例如:泥工活动“蜗牛”,一开始,教师就引发幼儿积极想象,出示了一条长长的彩泥,问幼儿:“这像什么?”幼儿都大胆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有的说像“1”,有的说像“尾巴”,有的说像“毛毛虫”……给幼儿自由想象的空间,在此基础上,教师一边卷一边设置了悬念:“你们看,我变变变,准备要变成什么?”再次激发了幼儿想象的火花,“花朵”“汽车”“怪兽”……他们一边自由想象,一边仔细观察教师的示范,看看和自己猜想的是不是一样,就这样在幼儿迫不及待的等待中,蜗牛做好了,这样不仅很形象直观地告诉幼儿蜗牛是怎样做出来的,同时又让幼儿体验到了活动的乐趣,很轻松地完成了讲解和示范过程。

上一篇:全面从严治党测试下一篇:灰尘瓶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