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明的三种形态

2024-08-19

论文明的三种形态(共9篇)(共9篇)

1.论文明的三种形态 篇一

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经济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活动最明显的趋势, 世界经济活动已经超越国界, 并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形成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是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 它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投资全球化、消费全球化等具体内容。虽然经济全球化是一个经济过程, 但也伴随着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发展。我国自加入WTO后, 全球经济的状况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原有的社会结构发生改变, 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受到冲击, 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削弱了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导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 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优势, 对我国的意识形态进行渗透和演变, 不断向我们传播西方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 使我国意识形态的自主性受到侵蚀, 动摇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主导地位, 使马克思主义的权威受到挑战。意识形态也成为被西方国家利用来实施主观意图的工具, 在这种趋势下, 经济全球化不会使意识形态趋同, 只能促使其向多样化发展。在2013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 我们更要认清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性、战略性和全局性, 掌握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 推动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

2.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对意识形态教育对象的争夺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很多国家开始重视对青少年等教育对象的争夺, 这种对人才的争夺不仅局限于物质领域, 更重要的是在精神思想上的争夺。资本主义国家披着“自由、民主、平等”的虚假外衣, 利用一切传播工具, 如电视、广播、网络、报刊、书籍等, 向中国的青少年学生传播西方社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青少年向往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 认同西方的价值理念, 从而改变我国青年一代的价值取向, 达到将来在某一时期占领我国意识形态阵地的险恶目的。因此, 我国要重视对青少年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 保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时代敏感性, 及时应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来争夺我国意识形态教育对象的企图。

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政治挑战

1.政治民主化给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挑战

我国是一个古老的东方大国, 受历史传统的影响, 带有东方社会的权威性。改革开放前, 计划经济在我国占主导地位, 导致社会形态是神圣的权威化社会, 公民社会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人们对社会主义的忠诚信仰与追求构筑了我国政治体系民主化的根基。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 社会政治文化的世俗化和理性化趋势随之发展, 形成了新的利益主体和利益结构, 人们不再盲目崇拜乌托邦的主流意识形态, 而是根据自身利益的需求, 对社会进行评价和政治选择, 使神圣权威化社会向世俗民主化社会转变。在世俗民主化社会中, 人们满足于生活的安逸舒适, 注重眼前的物质利益, 威胁社会的稳定, 国家的意识形态面临挑战。

2.苏东剧变削弱了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

1991年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阵营迅速瓦解, 世界共产主义运动走向低谷。分析苏东剧变的原因, 有西方敌对势力对其推行的和平演变政策, 有苏联实行的僵化的苏联模式, 也有苏联共产党的腐化变质, 但究其根本, 是在意识形态领域放弃了领导权, 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思想上出现混乱, 没有真正地坚持社会主义, 最终导致了亡党亡国的命运, 使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灭亡。世界各个国家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产生了不同的反映, 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混乱的局势。一些人因此而对社会主义的前途丧失了信心, 鼓吹资本主义必然胜利, 抛出“历史终结论”, 把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挫折归罪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全盘否定马克思主义, 放弃社会主义, 动摇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主导地位, 削弱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 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构成了挑战。

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文化挑战

1.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冲击

价值取向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 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重新调整, 利益格局的分化导致利益主体多元化。市场经济不仅是一种经济形态, 还是一种价值体系, 它倡导自由、民主、平等、竞争和法制等观念, 使人们的价值观也随之改变, 从传统的单一社会主义价值观向多元化的价值观转变。其结果往往包含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消极因素, 淡化了社会主义的主导意识形态。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还加速了文化多元化, 文化多元化使社会上各种思想、观念、文化等相互交织, 相互融合, 导致不同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互相碰撞, 最为显著的是大众文化和草根文化的迅猛发展, 在文化内容的话语表达上体现出强烈的多样化, 在客观上形成了对主导意识形态的调侃, 不断挤占主导文化的地位。同时文化多元化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特点, 冲击我国主导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形成挑战。

2.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进行文化渗透

苏东剧变后, 西方国家时刻都没有放弃对中国的“分化”与“西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 对我国推行和平演变政策, 对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进行渗透和侵蚀, 企图动摇我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摧毁中国人民的共产主义理想, 使我国放弃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 走苏联的老路, 不断抛出“意识形态西化论”, “马克思主义无用论”, “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严重威胁了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安全, 带有很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一般采取三种方式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进行渗透:第一种是直接利用现代传播手段进行长期的思想渗透。利用广播、电台、电视、网络等覆盖面广泛的传播工具进行宣传, 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阵地。第二种是利用文化产品向人民大众渗透西方的价值观念, 比如电影、电视剧等。这种文化输出方式更具有隐蔽性和迷惑性。第三种是通过国际交流向高层学者、知识分子等社会精英进行价值观渗透。建立众多的科研机构或组织进修培训会议等拉拢和利用我国高层的知识分子, 意在培养一批从内部瓦解社会主义的工具。

3.信息网络化使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威胁

目前, 我国正处在信息网络十分发达的时代, 计算机、互联网、电子媒体等的广泛应用, 加速了知识无国界的进程, 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 但同时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提出严峻的挑战。西方国家在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过程中, 看到了利用网络的快捷性和广泛性, 在加上我国信息网络技术相对落后, 对信息的传播和防御能力相对有限, 在国际意识形态的斗争中很难取得优势的地位。与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相比, 信息网络的传播更加自由, 具有交互性、开放性、全球性和海量性的特点, 这为西方国家向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提供了方便条件, 西方发达国家运用先进的传播理论与技术, 有意识地通过网络向世界各国人民连绵不断地传递着自由世界信息, 传递着普世价值, 不可抗拒地影响着网民对其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念的感受和判断能力, 对主导意识形态不再被动的接受和认同, 相反对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产生了亲近感、信任感、认同感和依赖感, 动摇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 逐渐丧失了民族自信心, 弱化了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认同,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2.唐帛间以诗入禅的三种形态 篇二

关键词:以诗入禅;自创诗明禅;引诗证禅;以诗释禅

中图分类号:1207.22/B94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9)04-0108-05

诗与禅原本分属不同的意识形态。诗属艺术,禅属宗教。前者缘情,后者体道。诗缘文字,禅离文字。炽烈的诗情与宁静的道性本是难以相融,然而事实上诗与禅恰恰相互渗透,绽放出美丽的花朵。诗禅互涉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奇特而瑰丽的现象。诗与禅、禅与诗的结合早在佛教传人中国不久后就开始了。东晋慧远有表达静虑之意的《游庐山诗》,支遁有赞佛咏怀的《四月八日赞佛诗》,鸠摩罗什有类似偈颂的《十喻诗》,直到唐代。诗与禅、禅与诗才广泛结合。文人中有精通禅理的王维、白居易诸人;僧人中有擅长诗作的寒山、拾得、齐己、贯休等。自中唐开始,禅僧作偈越来越追求注重诗意的表达。宋姚勉《赠俊上人诗序》曾云:“汉僧译,晋僧讲,梁、魏至唐初,僧始禅,犹未诗也。唐晚禅大盛,诗亦大盛。”以上可简约看出偈诗从汉到唐的流变。尽管唐前已经有过诗禅合辙,但只是徒具诗的外表,骨子里还是道体。真正有诗意的禅诗从中晚唐才开始大兴。

一、以诗入禅的形式之一——自创诗明禅

六祖慧能《坛经》里面已经存有许多诗偈,神会语录里也记有一首五言律诗,虽有诗的形式,却无诗的韵味。将这种情况加以改变的是慧能的弟子玄觉(665-713)。永嘉玄觉禅师曾诣曹溪,与六祖晤,其语深契六祖。六祖叹日:“善哉善哉,少留一宿。”当时称之为“一宿觉”。玄觉禅师的《永嘉证道歌》中已经开始出现具有山水意境的诗化语言。如:“入深山,住兰若,岑岑幽邃长松下。优游静坐野僧家,囤寂安居实潇洒。”真正的修行是直指人心,诗句表达了无修无证、立处皆真的观念。另如:“江月照,松风吹,永夜清宵何所为?佛性戒珠心地印,雾露云霞体上衣。”自性光明,犹如戒珠般圆润朗洁。雾露云霞,都从自性本体中发出。在诗意盎然的句子中,体现了法在万物、不假渐修的禅观。

初盛唐时期。禅师的语言尚较少具有诗歌的韵味,象玄觉禅师上述山水化的语言,在《证道歌》中只是偶尔为之。自中唐时期,禅师的语言开始大量诗化,这是偈颂与诗歌韵致结合的普遍现象。自创诗明禅成为师徒对答时的普遍做法。如石头希迁(700-790)与门人道悟的一段答语:

(道悟)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日:“不得。

不知。”悟日:“向上更有转处也无?”师曰:“长空不

碍白云飞。”

学人执著于佛法大意,师以“不得、不知”欲破其执。不得故无不得,不知故无不知。然而学人仍然执有为幻,继续追问向上一路。“向上一路,千圣不传”,“长空不碍白云飞”即暗示在悟人以后,机境如白云舒展,可以无限开拓,自在运用。

再如舒州天柱山崇慧禅师与禅僧间的对话:

僧问:“如何是天柱境?”师曰:“主簿山高难见

曰,玉镜峰前易晓人。”问:“达磨未来此土时,还有

佛法也无?”师日:“未来且置,即今事作么生?”日:

“某甲不会,乞师指示。”师曰:“万古长空,一朝风

月。”僧无语。

僧问天柱境,实际上是在问什么是佛法大意。问的是本体,而诗答的是现象。山高难见指佛法不易得,也借指其僧迷头认影,向外追寻,无有得法之时。峰前易晓喻佛法无处不在,只要学人粉碎迷情,发现自我,则佛法如峰现前。然而僧人仍胶柱于有无,崇慧禅师以“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答之,希望其僧能体会当前,当下承当,“在瞬刻中得到永恒,刹那间已成终古,在时间是瞬刻永恒,在空间则是万物一体。这就是禅的最高境界了”。从这些问答可以看出天柱禅师多取象自然。动静空有互摄,充满诗意与禅机。其语录中韵昧凫凫、亦诗亦禅的句子尚有许多。摘录如下:

问:“如何是天柱家风?”师曰:“时有自云来

闭户,更无风月四山流。”

问:“亡僧迁化向甚么处去也?”师日:“滑岳

峰高长积翠,舒江明月色光晖。”

问:“如何是道?”师日:“白云覆青嶂,蜂鸟

步庭花。”

问:“如何是和尚利人处?”师曰:“一雨普滋,

千山秀色。”

问:“如何是天柱山中人?”师日:“独步千峰顶, 优游九曲泉。”

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日:“白猿抱子归青

嶂,蜂蝶衔花绿蕊间。”

《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中记载的唐代禅师这种作诗明禅的诗句非常普遍。但最为精彩的当属临济义玄与凤林的一段问答:

林问:“有事相借问,得么?”师云:“何得剜

肉作疮?”林云:“海月澄无影,游鱼独自迷。”师云:

“海月既无影,游鱼何得迷?”凤林云:“观风知浪

起,玩水野帆飘。”师云:“孤轮独照江山静。自笑

一声天地惊。”林云:“任将三寸辉天地,一句临机

试道看。”师云:“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莫献

诗。”风林便休。师乃有颂:“大道绝同,任向西东。

石火莫及。电光罔通。”

凤林以事发难,象征作用。临济以不得剜肉作疮比喻本体圆满自足。凤林以月象征自性空明,而水里的鱼却认假成真,在空明的境界里迷失了自己。临济把断封疆:海月既无影,游鱼何得迷。所谓迷失,不过是自心的分别而已。凤林继续设下陷阱:浪起帆飘旬喻自性虽无形象,但要通过物象来反映。临济心中了然,昂然不顾,谓彻悟之时,心境如朗月高照,山河清明。长笑一声,天地萧瑟。刊落繁华,俯仰于空明的了悟之境。此段对话,禅韵绕梁,诗情汩汩,全用富有意韵的诗句来表达悟境。

五代鼎州大龙山智洪弘济禅师,雪峰下二世,其与僧之间的一段问答也广为人称道。如:“僧问:‘如何是佛?’师日:‘即汝便是。’日:‘如何领会?’师日:‘更嫌钵盂无柄那?’问:‘如何是微妙?’师日:‘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床前。’问:‘如何是极则处?’师日:‘懊恼三春月,不及九秋光。’问:‘色身败坏,如何是坚固法身?’师日:‘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均以境示人。既有禅的深意,又有诗的灵动。韵致十足,亦诗亦禅。

有关唐代禅僧师徒酬答之句常类诗句的现象,明人胡应麟已经注意到,其《少室山房笔丛》卷32有“禅机中有绝类诗句者”一条,引禅录中诗一百余句。这些禅师自作之诗句多是对“什么是某某境”、“什么是某某家风”的回答,依其内容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对山居景色的描摹,一是对禅师生活的反映;题材上主要属山水诗;这和禅宗初期禅师多居于深山断崖结庵而居的生活

环境和生活方式有关。发展至宋代,随着文化的发展、印刷术的流行、禅僧的士大夫化,禅僧的诗谒更多了些诗情韵致,禅偈的诗意化已经是普遍现象,尤其是临济、云门两宗表现尤其明显;所作诗句也不再局限于山水诗,甚至有的禅僧作艳诗艳词。宋代雪窦重显的《颂古百则》和号称“禅门第一书”的圆悟《碧岩录》,可以说是自创诗以明禅的登峰之作,清诗丽句俯拾即是。

二、以诗入禅的形式之二——引诗证禅

所谓引诗证禅,是指引用现成诗句来表达悟境的做法,并非泛指以诗歌的形式来谈禅,而是特指禅师引用前人成句来示法、勘辩、开悟、颂古等。禅籍中借用诗句较早而著名的是《景德传灯录》卷25《洪州观音从显禅师》,引用王维成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大约从北宋中叶开始,借用名篇警句来说法渐成风气。禅师用名篇警句说法的例子众多,此略举数端。

1表达触类是道的禅悟体验

“触类”是指禅修中的各种行为,“道”是指佛性、真如。“触类是道”是指修行中的各种行为都是佛道的自然流露和表现。马祖道一是“触类是道”的倡导者。“即事而真”是指在禅修时从个别的事象上体悟人人具足的佛性真如。石头希迁是“即事而真”的提倡者。表达这类思想的如:

上堂:“不可以一朝风月,昧却万古长空:不

可以万古长空,不明一朝风月。且道如何是一朝风

月?‘人皆畏炎热,我爱夏日长。薰风自南来,殿

阁生微凉。’会与不会,切忌承当。”

其中“人皆畏炎热”四旬是唐代柳公权和唐文宗的夏日联句,前两句为文宗所作,后两句为柳公权作。南宋善能发挥“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之意,要我们把握现在,体悟当前,于宇宙人生中的一事一物中体会真如。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再如:僧问:“古镜未磨时如何?”师日:“青青河畔草。”曰:“磨后如何?”师日:“郁郁园中柳。”其中“青青河畔草”两句出自古诗十九首。“磨砖”故事为禅门精典。意指佛法不在打坐。所谓磨砖不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僧以“磨前磨后”问师,实际是在问佛性真如如何获得。师以古诗十九首中的两句写景诗粉碎学人迷情,旨在告诉僧人道不假修,一切现成,触类是道,立处皆真。河畔之草、园中之柳皆是佛性真如的显现。其他如《五灯会元》卷16《蒋山法泉禅师》引贯休诗“此夜一轮满,清光何处无?”表达了佛法遍一切处。“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现实生活中的事无不流露着佛性真如。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此类思想的集中表现,所以成为禅师们引用频率颇高的诗句,如:

时有僧问:“居士默然,文殊深赞。此意如何?”

师曰:“汝问我答。”曰:“恁么人出头来,又作么

生?”师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中的这两句诗本是描写游山玩水之过程,但也表现出了禅宗随缘任运无心行为,如陶渊明所言“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在这极其自然的背后还“暗寓着随遇皆道、触处可悟的参禅方式。暗寓着始于追根穷源的寻思,终于心行路绝的默照的悟道过程”。

2表达回归本心的禅悟体验

禅宗的终极关怀是明心见性,是对“本来面目”的追寻。然而学人却执幻成真、迷头认影、抛家傍路,向外弛求,造成了一曲曲迷失的悲歌。表达本心迷失的有:

上堂,举正堂辩和尚室中问学者:“蚯蚓为甚么

化为百合?”师曰:“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

成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所引诗句是唐人刘皂《旅次朔方》(一作贾岛诗),这是一首怀归思乡之作。禅师在这里借对故乡的怀念指对佛性的追求。当修行到了一定阶段,将要明心见性之时,游子却又误认他乡作故乡,迷失的本心仍不能得到休歇。又如法泉禅师所引“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这两句本是唐代诗僧灵澈讽刺士大夫假意归隐,人在江湖心存魏阙而作。法泉引用这两句恰如其分地道出了求佛求祖者多,识得自家面目的却未有几人的情况。禅宗中与迷失相对的则是归家。“寒气将残春日到,无索泥牛皆勃跳。筑著昆仑鼻孔头,触到须弥成粪扫。牧童儿,鞭弃了,懒吹无孔笛,拍手呵呵笑。归去来兮归去来,烟霞深处和衣倒。”禅师们认为道不假修,人人尽握灵蛇之珠。因此求道觅宝,不必苦苦向外追求,只要返向内心,认取本来面目,即能归家稳坐。此诗借用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以回家喻悟道,在天然野趣中享受回家的乐趣。

3表达无住生心的禅悟体验

《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据《坛经》记载,慧能正是于此言下大悟。“无住”与“无相、无念”是自六祖以来禅宗的重要理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说不执著在任何一头,由此而生起清净之心。心如虚空,无住而住,不应住凡圣两边,不应住迷悟两边,不应住真妄两边,不应住有无两边。禅者应该悲智双运、有无双遣。甚至是无住的概念也不应存在。真正的禅者不着色象,不留声影,应该做到“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般的境界。表达自然不执的有:

上堂:“目月绕须弥,人间分昼夜。南阎浮提人,

只被明暗色空留碍。”且道:“不落明暗一句作么生道?,,

良久曰:“‘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参!”

“柳色黄金嫩”两句是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之二中的名句。这两句境界圆融,一片澄明。绝非碍于色空有无,心存执迷者所能悟得。守道禅师引用这两句诗一方面展示了悟道者的境界。一方面向学人指示禅境是不可凑泊,不可拟议的。表达破执的还有德淳禅师示法句:“俱胝一指头,一毛拔九牛。华岳连天碧,黄河彻底流。截却指,急回眸。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俱胝一指”为禅门著名公案,旨在破除对外在形式的迷执。德淳禅师所引“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两句出自黄庭坚《浣溪沙》词,用两句写景之词。意在截断迷人之指,使其能于痛处大悟,于当下的青箬笠、绿蓑衣中体会真如。再如:“僧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师曰:‘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五祖法演借用唐人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的名句说明破除法执。

4表达体用不二的禅悟体验

“有体有用,体用不二,是宗教家、哲学家的共同见解。可是在顿悟、明心见性之后,方由体起用,方言体用的,莫过于禅宗了。”引诗来表达体用不二的有引东坡诗“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并被评为“禅髓也”。东坡原诗为咏石诗,与禅宗题材本无关涉。但东坡这两句诗似乎含有《证道歌》中“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的禅理。晋译《华严经》卷14中形容理事关系曾有水月之喻:“譬如净满月,普现一切水。影像虽无量,本月未曾二。”这则比喻,到了《证道歌》中,提炼为形象精譬的诗句,成为表达华严理事圆融要旨的名言:“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天上明月一轮,普现于一切

水中,一切水中之月,总归于天上一月所涵摄。充分证明了“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的体用不二观念。这种以一统万,会万归一的思想是禅师上堂说法经常提举的话头,成为禅师衡鉴学人高低的标尺。因而东坡这两句诗也就成了具有“禅髓”的话头。不仅文人的诗句经常被引用,一些有名的禅僧的诗句也经常被引用评论。如夹山善会禅师的名句“猿抱子归青嶂里,鸟衔华落碧岩前。”亦是禅师时时提起的话头。“上句谓出有入空,青嶂代表本体,猿子代表现象,摄用归体,证人空界:下旬指出空入有,依体起用,碧岩代表本体的空界,鸟衔花落代表妙有。妙有非有,不离于空。证得色空相即的禅者。在真空澄澈之境,拓展出妙有的活泼生机。”

5表达本性具足的禅悟体验

禅宗倡“直指人心,明心见性”之说,就是因为人人本自具足佛性,只是学人味于此点,抛家妄求。才造成了本来面目的迷失。法演颂日面佛、月面佛。日:“丫环女子画蛾眉,鸾镜台前语似痴。自说玉颜难比并,却来架上着罗衣。”师日:“东山老翁满口赞叹,则故是点检将来,未免有乡情在。云岩又且不然,打杀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几回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月面佛寿一日夜,日面佛寿一千八百岁。马祖用两个极端对立的时间观念,来显示断绝寿命长短与生灭来去之相,以契当本具之佛性。云岩认为东山颂仍有乡情在,于是引金昌绪《春怨》以示彻底抛却乡情等外在追求,以此来说明佛性本具。另如中竺中仁禅师:

上堂,举狗子无佛性话,乃曰:“二八佳人刺

绣迟,紫荆花下啭黄鹂。可怜无限伤春意,尽在停

针不语时。

此诗参赵州狗子无佛性公案,举唐诗人朱绛《春女怨》,以佳人喻学道者本心自足,以伤春喻对本心的追求。以停针不语,喻对禅悟之心的体证,超出一切人为的机关、超出语言的内证状态,这也正是赵州“无字公案”的旨归。一旦回归本心,则桶底脱落,别有一番境界,如孟郊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五灯会元》卷20《法石慧空禅师》引)般的喜悦。但真正的禅者不应沾沾自喜,还应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如华藏禅师日:“识得这个,一生参学事毕。古人恁么道。华藏则不然。识得这个,更须买草鞋行脚。何也?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五灯会元》卷20《华藏禅师》引)引僧处默《题圣果寺》诗中名句,形容参禅修行要永不满足,不懈追求。

6表达圆融境界的禅悟体验

禅宗深受华严理、事四法界影响,崇尚理事无碍之圆融。形成了大小不二、自他不二、时间不二、空间不二等一系列法门,此法门形诸于歌咏中便构成了禅诗的一种圆融境界。表达不二境界的有:“上堂,举寒山云:‘井底生红尘,高峰起白浪。石女生石儿,龟毛寸寸长。若要学菩提。但看此模样。”’(《五灯》卷15《洞山晓聪禅师》)彼此极端对立的事情在寒山诗中成为了可能。延庆可复禅师引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五灯会元》卷16)诗,同样是用来表达圆融境界。

禅门中以诗句表达禅悟或用诗句勘探问答,自中唐已颇为普遍。但引用名人成句来参禅却是始自十世纪初叶,十世纪中期以后,此风渐炽,在宋为盛,此后沿袭不衰,流波余韵波及至今,如现代学人对禅家三境的表达即借用现成诗句:第一境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是描写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门径的情况;第二境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描写已经破除我执、法执,似已悟道而实尚未悟道的阶段;第三境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描写在瞬息中得到永恒,刹那间已成终古的大彻大悟。三境所引三诗分别为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东坡《罗汉赞》中名句,以及崇慧禅师示法句。

三、以诗入禅的形式之三——以诗释禅

禅宗主张“不立文字”,在由权显实,需要言说之时。也尽量用遮诠,不从正面作答。上节所引诗歌多是自然意象的组合,具有象征、联想、隐喻等功能,正符合禅家“不说破”的原则。如果说引诗证禅是以成句来回答学人的问题或用作对话,而引诗释禅则是对答语的进一步解释,类似诗家的笺注,可谓背离了“不说破”原则,是苦口婆心的“老婆心切”,这种趋向在宋初的永明延寿那里已经略见端倪。

延寿嗣法眼文益弟子天台德韶得法,著《宗镜录》,全书约共80余万言,分为3章,第1卷前半为标宗章,自第1卷后半至第93卷为问答章,第94卷至第100卷为引证章。引证章引证了大乘经120种,诸祖语录120种。贤圣集60种,共300种。非但在引证章里广引前人圣贤集,即使在标宗章和问答章里也经常引用古人诗句作为对“一心为宗,万法如镜”的笺释。如:

夫心者。形于未兆。动静无不应于自心。如诗

云“愿言则睫”。愿思也,言我也,谓人,或思已则

睫。故知心应千里。设有处远而思者,我皆知矣。是

以万事唯心先知,故得称心灵。(《宗镜录》卷73)

昔人诗云: “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又云: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是以宗镜深旨,一心

妙门,非大智而不能观。(《宗镜录》卷26)

王右丞诗云:“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

镜中。”明是所现矣。如高悬心镜,无法不含;似廓

彻性空,何门不入。(《宗镜录》卷10)

于一念梦定之心,刹那之间,悉见不可思议三

世佛事。如古诗云:“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

数千里。”(《宗镜录》卷78)

“愿言则睫”出自诗经《邶风·终风》:“终风且噎,不日有睦。寤言不寐,愿言则嚏。”“海枯”句出自唐杜苟鹤《感遇》:“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相识”句则是占谚。 “隔窗”句源于王维《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的颔联。 “枕上”句用唐岑参《春梦》:“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引用这些诗句都是为了说明万法一心,正如延寿自道:“故诗三百,一言可蔽矣。教五千,一心能贯之。实人道之要津,修行之玄镜。”(《宗镜录》卷32)

这种以诗作为笺注的作法。和引诗作为禅悟境界的表达相比,显得极为琐屑。有时针对某字句的解释就会引经据典,洋洋大观,大有宋诗的以“学问为诗”的倾向。如对“风毛”的解释。“凤毛”本是对谢超宗才能的赞赏,《南史》称超宗“好学有文辞,盛得名誉”(《南史·谢超宗传》)。对此词语本没必要解释,但克勤却详加笺注:

宋时谢超宗,陈郡阳夏人。谢风之子,博学文才

杰俊,朝中无比,当世为之独步。善为文,为王府常

侍。王母殷淑仪薨,超宗作诔奏之。武帝见其文,大

加叹赏曰:“超宗殊有凤毛。”古诗云:“朝罢香烟携

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如今

有凤毛。”

对出处详细阐述后,仍然意犹未尽,又引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律诗的后四句用以印证。这种琐碎在万松行秀那里达到了极致。如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的“切磋琢磨”之句,师云:“《毛诗·淇奥》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人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注曰:‘治骨日切,象日磋,玉日琢,石日磨。’德山雪峰得岩头,发明末后句。至今此话大行,切磨通变之力也。“切磋琢磨”之句是赞扬岩头全豁禅师发明德山、雪峰之功。万松行秀唯恐此句意思不够显豁,不但引用《诗经·淇奥》原文,并把诗注也加以引用,可以说“是谆谆善导”。对白蒴的解释也是如此:“白菽者,柳恽诗:‘汀湖采白蒴,日暮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后人名其处,为白蘋汀。”再如:

万松颂云: “三老暗转柁(夜壑藏舟)。孤舟夜

回头(澄源着棹)。芦花两岸雪(自他玄契),烟水一

江秋(上下冥通)。风力扶帆行不棹(随流得妙),笛

声唤月下沧洲(任运落前溪)。

其中“三老”为方言,万松引用《古今诗话》“川峡呼梢翁篙手,为长年三老”证之。又引杜诗云:“蜀盐吴麻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长年三老长歌里,白昼摊钱高浪中。”对方言的解释尚可说是必要的,但引用杜诗作为例证似非必需。

3.比喻的三种作用 篇三

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这类比喻,大多着重于主、客体内部性质上的联系。

例一:(文章)太做不行,但不做,却又不行。用一段大树和四枝小树做一只凳,在现在,未免太毛糙,总得刨光它一下才好。但如全体雕花,中间挖空,却又坐不下来,也不成其为凳子了。

例二:详细举例说明,请查看文章最后附件一。

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加清楚明白

例一:鬼是什么呢?神是什么呢?他们都是我们外界强力在我们心理留下的影子。

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运用这类比喻时,大多着眼于主、客体之间外部形态上的相似。

例一: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稍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

例二:附有详细分析

这种方法在文章中用得很普遍,有的文章一连运用多种比喻,请看下面的示例: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热;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飘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白居易:《荔枝图序》)

荔枝生巴峡间,北方没有,人们当然也就不知道荔枝的具体形状特征。白居易在这里向读者介绍荔枝,他用的方法就是比喻说明的方法。

文章一个接一个地运用精确贴切的比喻,拿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把荔枝的树形、叶、花、果的形状、颜色、味道几方面的特征,具体形象地告诉读者,使人有亲见之感。

附件一: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我们说明一种事物,既要说得准确清楚,还要力求浅显易懂、具体生动,这就可使用比喻说明的方法。示例如下:

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影子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温和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色的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开始出现,午后最多,傍晚的时候渐渐消散。在晴天,我们还会遇见一种高积云。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了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美丽的。(《看云识天气》)

用“白色的羽毛”、“洁白的绫纱”比喻卷云,用“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比喻卷积云,用“棉花团”比喻积云,用“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比喻高积云,生动形象,浅显易懂,读起来很有兴味。

天上的云,虽然大家都见过,但什么是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一般读者恐怕就很难区分,一经运用比喻,就豁然清楚了。

注意:

比喻说明和文学作品中的比喻有所不同。

上面这段文字虽然有些文学意味,但它毕竟不是文学作品中的风景描写,它要求准确,不得夸张,而文学作品中却允许“燕山雪花大如席”这样的比喻夸张。

在说明文中运用比喻的目的是为了形象说明事物形态特征,夸张了,就不能确切地表现事物。

4.做事情的三种境界 篇四

做事情有三种境界:第一境界:用手做事情;第二境界:用脑做事情;第三境界:用心做事情。做事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做事情的境界。

做事情的第一境界:用手做事情。

用手做事情是指:按规矩做事,按要求做事,按程序做事,只要按部就班,没偏差地执行就好。只有简单的目的:把事情做完,不考虑做事的效果如何;不考虑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快、更好,即不考虑工作效率、工作效益问题。做事过程中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状态,因循守旧,依样画葫芦,机械式地工作;做事结果只求把事情做完而不论做事的快慢、对错、好坏。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原地踏步,没有进步可言,所谓“不进则退”,不进步就是落后,最终会被时代所淘汰。这样的人生,注定只能平平淡淡,难成大事。

做事情的第二境界:用脑做事情。

一个人做事情能够用脑想问题、做事情,相对于用手做事情而言算是前进了一大步。用脑做事情能够事前先分析如何去做?采取什么方法?如何做得更快?做事过程中,不但要懂得怎样做,还要想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所谓“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这样不但能把事情做完,而且能把事情做对。做事的过程中善于用脑思考问题,分析原因,并善于总结处理事情的经验,进而改善做事的方法,提高工作技能,提高工作效率,达到:做得对、做得快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做事情的第三境界:用心做事情。

5.抓落实的三种境界 篇五

3月15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同志的文章《关键在于落实》,全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如何围绕当前和今后的工作狠抓落实进行了深入阐述和精辟论断。“关键在于落实”,是成就党的事业的根本保障,更是对全党同志的具体要求,应当成为我们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指南。

反对空谈、强调实干、注重落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党内同志大多是肯抓落实、能抓落实的,但因为每个同志的思想觉悟、认识水平、能力素质各不相同,因而在落实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层次和境界,值得我们深入分析、认真对待、不断改进。

被动应付抓落实。这是抓落实的第一种境界,虽然也是抓落实,但层次较低,属于敷衍应付型,上级催就抓一抓,领导问就动一动,常常是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方案代替执行、以通知代替督促;或者是嘴上说道说道,手上比划比划,路上溜达溜达,桌上吃喝吃喝。这样抓落实大都浮于表面,蜻蜓点水,不求过得硬、只图过得去,不求工作实效、只图蒙混过关。其后果是蒙蔽了领导,糊弄了群众,影响了干部作风,荒废了党的事业。

按部就班抓落实。这是抓落实的第二种境界,也是抓落实的普遍状态,主要表现为能够履行肩负的职能职责,但循规蹈矩,只顾埋头拉车、不擅抬头看路;能够执行上级和领导指示,但照本宣科,只甘当传声筒、不愿做扩音器;能够推行文件和会议精神,但生搬硬套,只会依葫芦画瓢、不会结合实际求创造。这样抓落实往往唯书唯上不唯实,求快求稳难求是,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也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思维的僵化、行为的固化、过程的模式化导致工作没创意、没激情、没特色,也不是我们所倡导和追求的。

主动创新抓落实。这是抓落实的第三种境界,也是最高境界,其典型特点是吃透上情,摸清下情,准确研判形势,紧密结合实际,勇于探索,富于创造。这样抓落实,一是要科学谋划,理顺工作的先后主次,分清任务的轻重缓急,谋定而后动。二是要真抓实干,认认真真地推进工作,踏踏实实地解决问题,招招求实效。三是要开拓创新,勇于在复杂局面中探索新途径,敢于在困难条件下寻求新突破,把创新贯穿于落实工作的全过程。四是要坚持不懈,咬定目标不放松,一步一个脚印,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这样抓落实,才能推进党的事业发展,赢得群众的认可拥护。

6.教育创新的三种取向 篇六

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创新的三种取向

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旨在促进个性的发展和成长 , 这是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创新的人性论依据 , 也是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创新的人本学基础。

在观念层面应注重人本取向守成与创新是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两大主题 , 但在不同历史时期 , 其地位与作用是不同的。一部中国古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史 , 是偏重于守成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 , 而一部中国近、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史 , 则是偏于创新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审视 1840 年以来的中国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 , 创新是其突出的主题 , 而其创新的取向 , 大体沿着经济一一政治一一文化一一政 治一一经济这样的轨迹起伏变化 , 随着创新取向的转换 , 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沦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工具 , 其自身的主体意议倒往往被遮蔽了。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本质是在维护人的生存和促进的发展 , 当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成为中国人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前提时 , 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创新的取向不言而喻。改革开放时期 ,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经济改革为指向的指引下 , 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在 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得到提高 ,“ 科教兴国 ” 就是这一现象的集中体现。应该承认 , 在个体或民族的.生存成为第一急需时 , 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和宝贵人力资源的劳动者素质一直成为社会的关注点 , 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 , 我们在承认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创新的经济取向具有现实合理性时 , 还要注意到合理性下面的负作用 , 也就是说经济的单维取向持续时间过长 , 有可能使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创新偏离了终极方向 , 我们不自觉地会把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创新的阶段性目标当做了终极性目标 , 把基础当成了方向 , 以生存需要取代了发展需要。

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旨在促进人性 ( 个性 ) 的发展和成长 , 这是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创新的人性论依据 , 也是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创新的人本学基础。作为百年育人的基础性工程 , 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创新必须牢牢夯实这一基础。 使单向度的人转化为复合性的人 , 使被动而单一发展的人转化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 这就是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创新的意义所在 , 也是它的价值所在。

在制度层面应注重市场取向

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创新的关键是制度创新 , 而制度创新的要义就是选择 , 为此 ,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

课程的选择一一目前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课程 , 除了少数实验学校或特色学校外 , 基本上是千人一面 , 已严重不适应网络文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 更遑论因材施教的理想。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界正在尝试设置的研究性 ( 探索性 ) 课

7.写景的三种境界作文 篇七

写景的三种境界作文

写景的三种境界・・・・   ――眼中景与心中景・・・・   江西省樟树市洋湖乡晏梁小学杨耀兵俗话说,“观景不如听景”,我们总是带着极大的兴趣去参观某处风景,比如学了《黄河魂》就想去看一看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看了《迷人的张家界》就想去看一看金鞭岩是否真如作者所形容的那般鬼斧神工。可是,每当我们身临其境,总会发现并不像文章介绍的那么美,景物不过如此,这是为什么呢?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原作者的水平高,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景物;第二是你自己没有全身心地去感受眼前的美景。景物是一样的,不过,每个人的知识、阅历、心情不一样,写出来的景色也就千差万别了。总的来说,写景作文有三种境界,不知你属于哪一种。第一种境界――眼中有景,心中无景。有的同学按顺序写了景物的颜色、变化、声响、动态与静态,虽然很具体,但文章却是那样呆板、没有生气,就像一张拙劣的风景照,其间原因就是他没有用心去发现,用心去感受,只是把大家都能看到的山山水水平铺直叙地写出来了。这种作文属于最低境界。第二种境界――眼中有景,心中也有景。有的同学能采用各种修辞手法描绘景色,能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这样的作文会让人眼前一亮,心向往之。那我们应该采取一些什么样的修辞呢?著名作家巴金离开香港时,站在轮船上欣赏这香港的夜景。随着船的开动,香港渐渐远去,他的视线也由近而远,开始了对香港之夜的记叙和描绘:・ 我站在舱外,身子靠着栏杆,望着渐渐远去的香港。海是黑的,天也是黑的。天上有些星星,但大半都不明亮,只有对面的香港成了万颗星点的聚合。      山上有灯,街上有灯,建筑物上有灯,每一盏灯就像一棵星星,在我的肉眼里,它比星星更亮。它们密密麻麻的排列着,像是一座星的山,放射着万丈光芒的星的山。这段话首先点明了自己的观察点――船舱外面,再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具体描写所看到的夜景。1:对比。先写海和天都是黑的,再写天上有些星星,但大半都不明亮,最后用“只有”这个带有“唯一”意思的词,将香港“万颗星点”(灯)与海天进行对比,突出了香港是“万颗星点的聚会”,而且对比之后发现,“灯”比“星星”更亮。2:排比。用三个“有灯”的.排比句具体写了山上、街上、建筑物上都是灯,突出了香港是灯的世界。3:比喻。为了把灯写得生动形象,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每一盏就像一颗星”、“它们密密麻麻的,像一座星的山放射着万丈光芒的星的山。”4:拟人。我们先看一段文字:你瞧,小草摇着头,吮吸着春雨的滋润,接受着春风的吹拂,小树摇晃着脑袋,对着春姑娘傻笑;小花舒展着自己漂亮的小脸蛋儿,吸取甜丝丝的春露;小鸟在柳树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唱着悦耳动听的歌儿;石凳还是那样沉稳地坐着,像一位威严的军官那样尽职。这段文字的成功之处就是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用“摇着、吮吸、摇晃、舒展、叫、唱、坐”一系列动词,准确传神地描绘出春天公园的清晨美景。不满足于“具体”的标准,立足于“生动、传神”是写景作文第二境界的要求,如果我们将自己用心感受到的景物借助修辞表现出来,就可以达到这个境界。第三种境界――眼中无景,心中也无景。这是写景作文的最高境界。此时,所有的修辞技巧信手拈来,但不同的是加入了自己的联想,或者将自己融入山光水色中,自己就是大自然中的一棵树、一片云、一缕峰、与大自然同呼吸、共命运。首先,我们谈一谈联想。其实比喻、拟人已属于初步的联想,而如果我们能超越对角色的鸡蛋麻花――由明媚的春光联想到向往与生机,由中秋明月联想到远方亲人与自己千里共婵娟,由瑞雪联想到来年的丰收,那作文便多了一分情感,更能打动人。其次,我们谈一谈与山水相融。《索溪峪的“野”》中,看到野山、野水、野路、野物、游客也变得野性十足,无拘无束,与索溪峪浑然一体了。这种快慰,当然会打动每一位读者的心了。有一位同学描写故乡的春天,结尾是这样写的:我愿化作一缕春风,剪出那细细的柳叶;我愿化作一滴雨点,去滋润那田野的庄稼;我愿化作一只报春的燕子,飞翔在这无限明媚的春光中……这样融入景物中,可以算是写景的最高境界了。

 

8.人生的三种态度感悟 篇八

人类在这无限的时空中,寻找自我,寻找精神家园,亦即寻找心灵的归宿,寻找便成了生命的历程。有的人,在寻找中迷失了方向,随波逐流,终归一生,仍不明了我为何而活,我要到哪里去,我从哪里来,最终因恐惧而死,未能绽放生命之花。

有的人,超越了环境的限制,不屈于命运的安排,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智慧,书写人生,绽放生命之花,终生命结束之时,以风的洒脱离开这个虚无的世界,到另一个空间继续寻找生命。

寻找便是人生,人生就是不断追求自我满意的过程。金色的落日下,孤独而苦闷的高更站在悬崖上,面对浩瀚的大海和无尽的苍穹,伸开双手,发出了对人生那惊世骇俗,回响百年的终极追问:我从何而来,到何处去,我为何而活。这是渺小生命面对浩瀚时空的困惑与迷茫,是内心世界与客观世界强烈碰撞发出的悲鸣与叹息,是对自我生命意义的追问。

陈子昂感叹浩瀚宇宙下生命之短促,世事之不测,壮志之难酬,便留下了千年孤独的呐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中,触摸人类难以摆脱的忧伤。

终其生命之结束时,有人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因为曾经悲痛过;有人认为,人生是幸福的,因为曾经绽放美丽,化为永恒。

在寻找生命的历程中,终免不了爱恨离别,酸甜苦辣的惆怅与悲壮,亦也无法避免是成是败的怡悦与悲哀。在寻找生命的历程中,不断追求自己满意的道路上,因免不了这些虚无,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人生,享受人生本身之美,方能豁达。

在《谈美》一书中,朱光潜描写了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却有着不同的结果。

木商脱离不了自己的心习,所知觉的只是一棵值几个钱的木料。植物学家脱离不了自己的心习,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画家也脱离不了自己的心习,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的只是一颗苍翠劲拔的古树。因三人以不同的态度知觉同一事物,便有了不同的目的。

木商盘算着怎么架屋,植物学家把它归到某类学科里去,观察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而画家只聚精会神的观赏者它的苍翠的颜色以及它不屈不挠的气概。究其原因,因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而已——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呢?在寻找生命的历程中,我们应有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人生态度。此三者,不可选其一者,也不可选其二者。这三种人生态度便是一个完美和谐的整体。唯有如此,在寻找生命的历程中,创造自己,欣赏自己。在其生命结束时,淡看人世苍生,方能海阔天空。以云的轻抚笑看往事,心灵得一方净土。体验生活,感悟生命。

谈人生的三种态度,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着精辟的描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凡人都可以从容地做到第二境界,但要想逾越它却不是那么简单。成功人士果敢坚忍,不屈不挠,造就了他们不同于凡人的成功。他们逾越的不仅仅是人生的境界,更是他们自我的极限。成功后回望来路的人,才会明白另解这三重境界的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在寻找生命的历程中,我们当应创造人生,谱写生命的乐章。我们便需要实用的人生态度。鲁迅曾说过:人,第一要生活,第二要生存,第三要发展。活着,第一件事就是要活下去,维持生活,就要利用环境。利用环境,我们便懂得什么对我们有用,什么对我们无用,这便产生了意义。意义产生于实用。

初只一看,这种人生态度是赤裸裸的人与人之间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其实不然,实用态度的最高境界是“善”,一切利用者不能突破善的内在要求。利用环境,要达到和谐,即我能索取亦能舍得。和谐即便是善。若是我们的利用践踏了他人之生命与尊严,那么我们便没有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利用环境,要心存善念,一念之善,天必从之,举头三尺有神明。唯有如此,方能达到至善之境界。

寻找生命的历程中,当应思索而行,思考人生,照亮生命前行的道路。这需要科学的人生态度。在寻找的途中思索:我从何而来,到何处去,为何而活,探究人生的真理与真相。懂得了人生的真谛,知道了活着的意义,便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余华力作《活着》中的福贵,在遭受了接踵而至的命运给予的苦难,依然顽强的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东西而活着。活着便是忍受,忍受生与死,幸福与痛苦,忍受生命所赋予的一切 。这就是活下去的希望,为活着而活着。“我思,故我在”便是笛卡尔的人生。体悟生命,思考人生,追求生命至真之境界。

也许渺茫的人生无法面对无限的时空与无尽的苍穹,在寻找生命的历程中便免不了困苦,难免遭遇爱恨离别,是成是败的境遇。对此,有的人悲伤至而轻生,有的人放弃自我之信念,便庸碌无为的草草了结一生。

面对困苦与苦恼,我们当应有美感的人生态度,用艺术的眼光看人生,领略人生本身之美。寻找生命的历程,是一次完整而根本的旅途,崎岖只是一段美丽的风景。面对困苦,从创造的位置上跳出来成为客位的欣赏者,站到适当的距离,欣赏人生。人生正因为不完美而完美,不要轻生,不要抱怨,用艺术的眼光看人生。若是福贵终日愤世嫉俗,他也就没有活下去的希望。每一次的苦难,福贵只是把它当作人生旅途上的美丽风景,欣赏着她,体悟生命的意义,追求人生至美之境界。

完美的人生,便是由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人生态度之完美和谐整体。人生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在创造中欣赏人生,在欣赏中创造人生。

人生,便是寻找生命的历程。便是一次旅行,山一程,水一程,走过的都是风景,尝过的酸甜苦辣都是幸福。人生路上,总少不了孤独与悲伤,且歌且行,遇到多少美丽却是错误的风景。远看云聚云散的洒脱,望一群飞鸟起舞的逍遥。在创造中欣赏人生,在欣赏中创造人生,书写人生一页页唯美流年,勾勒一幅幅诗情画卷。

9.创业成功的三种素质 篇九

要想创业成功就一定要具备的素质:

1.不好高骛远

有远大的报复和理想是很重要的,也是能够帮助人们成功创业的关键,但是你需要知道的是,对于创业者来说,不切实际的理想和目标更容易让你失败,因此只有脚踏实地,从小生意开始做起才可能会更快的成功,不要最初就想着赚到很多的钱,这样只会加速你的创业失败。

2.要有好的创意。

总裁学习网观点:对于创业者来说,创意是很关键的一个因素,往往一个成功的创业者,我们都能发现他会有一个不错的良好的创意,一个没有创意和想法的人是很难成功的,所以你要想创业的话,就一定要先找到创业的途径,也就是好的创意。

3.心态要调整。

上一篇:预备党员思想汇报:怎样学好我们的党课下一篇:钢护栏杆维修安全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