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新高考选科指引(精选8篇)
1.教育部新高考选科指引 篇一
2021新高考选科要注意哪些
1、学生需要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于学生来说,选择了哪3门课作为选考科目,意味着将来在学术兴趣、专业选择上就要以此为依据,作为今后将要学习的专业或者从事的职业,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才能作出最佳选择。
如果偏离自己的兴趣爱好,仅仅从功利出发选择了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科目,就会给自己带来很多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一般来说,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表现出了不同的兴趣爱好,到了高中需要在学习中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需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2、了解高校不同专业的科目要求,做好比较分析。学生选择选考科目,首先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但也受到高校专业要求的影响,不同高校的不同专业对报考学生的考试科目要求也不一样,有的专业至少列出一门必考项目,学生根据要报考的院系和专业要求的必考科目选择自己的选考科目。
因此,学生在选择3门选考科目时,一定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所要报考的院校专业对必考项目的要求,减少盲目性,做好比较分析,在保持自己兴趣的前提下,作出高校要求的选择。
3、积极接受指导和建议,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高中生一定要积极接受学校和教师的指导和建议,必要时请老师和专业人士帮助自己进行分析判断,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适当作出灵活的调整,最终作出既符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又满足高校专业需求的选考科目,在丰富的课程中体现自主性和选择性,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实现自己的理想。
高考改革前后具体对比
1、考试科目变化
改革前:高考采取文理分科,科目有四科:语文、数学、外语、理综(或是文综);
改革后:取消文理分科;采取“3+3”的考试模式,即:语数外必考,物化生、政史地6选3考试。
影响:
文理分科,禁锢学习思维,不利于学生综合发展。
文理分科后,对理科生而言,只顾一天到晚的理化生,题海战术,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然而表象之下却忽略了日常情操和对于文史知识的了解,以至于到了大学之后缺乏文化底蕴。
而对于文科生而言,平常注重史政文化知识的积累,缺少思维能力的训练,一到考试就使劲背,完全是培养了“应试性人才”,显然,这也是有重大缺陷的。
文理不分科有利于学生在中学阶段掌握综合的文化素质,在大学能够继续发挥综合优势,也为学生在大学阶段提供了多种选择渠道,更为以后的就业人生提供了更多的方向。
但同时也会造成为了高考分数,导致个别科目无人愿意选择的局面,比如综合评估较难的学科——物理!
2、学业水平考试
改革前:九科集中在毕业当年一月份一次性考试,考试作为高招毕业和少数高考专业录取的参考;
改革后: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考科目,合格性考试在高二、高三期末各组织一次(含补考),为高中毕业的依据;选考科目考试时间为高考结束之后,选三科考试计入高考总成绩。
影响:
首先,高校会逐渐重视对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重视,有助于高三学生重视水平考试而不是单纯当做高中毕业考试;
其次,改革后,物化生,政史地六科考试排在高考之后,也有助于减轻高三考生的压力,尤其偏科生。
最后,三科选三门考试,有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学科兴趣而不是机械简单的应试。
3、外语考试
改革前:只有一次统考,成绩计入总成绩;
改革后:增加听力考试;高中阶段会组织考试两次外语,取成绩最高分计入高考总成绩;
影响:外语考试进行两次,取成绩最高者计入总分,这是高考科目改革的一个大手笔,两次考试既可以给学生更多时间准备和复习。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压力。
但也会形成不良竞争,即无论第一次考试好坏,都会参加第二次考试,因为无论如何都会选择最好的一次作为成绩。
4、综合素质评价
改革前:记录学生高三学习成绩基本情况,除了自主招生学校审核参考外,无其他用处;
改革后:根据学生三年在校表现记录成案,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内容,不仅是自主招生要参考《素质评价表》,高考录取也会参考。
影响: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好处多多,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改变教师评价观念,推动教学改革;变革考试评价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方式转变;优化学校整体工作,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新高考政策下应该如何选择科目
每年高考录取以后,考生和家长最后悔两件事:考出了好成绩,但没被自己喜欢的专业录取,或者被自己喜欢的专业录取了但高分低就。这是我们最不喜欢看到的。所以,应该找到成绩和专业方向这两个因素的最佳结合点。
专业方向因素是根本性的,它又由关键科目决定。在3+1+2模式下,已经选了1这个关键科目,意味着已经能在对应文理方向的绝大多数专业上进行选择;在此基础上,再根据选好的细分专业选择相应的科目。在3+3模式中,选择的灵活度更大,根据细分专业选好一门或两门关键科目就可以了。说到这必须强调一下,考生应该提前准好比较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在选择好关键科目以后,其它科目的选择只有一个原则:为了争取更高的分数。高考考生众多,1分之差就可能与心仪高校失之交臂。一般来说,有兴趣的科目最容易出成绩,即使在选科之前不太突出,选科以后会越来越好。最客观的方法,把选科之前历次重要考试的成绩汇总一下,选择综合排名最靠前的科目应该没有错。
2.教育部新高考选科指引 篇二
我校在创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发展历史,确定了办学理念:“文理相通、人文见长”。“文理相通”是指打破学科分割,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努力实现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其一是文理科教学内容的互相渗透,其二是教育途径的有机整合,其三是教育目标的内在贯通。“人文见长”是针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重科技、轻人文的现象而提出的教育对策。它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以文科见长,而是要在不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突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塑造,使学生具有较为厚实的人文知识、丰富的人文底蕴、崇高的人文精神。
相通与见长这两者应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两者紧密联系,不能机械分割。相通是见长的基础,见长是相通的突出表现。所以,“文理相通、人文见长”不仅表现为学生科学人文知识的丰富和贯通,还表现为学生人格的不断健全和个性的充分发展,表现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智慧的发展和科学人文精神的凸现,最终落实在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上。当前恰逢上海市新高考方案正式公布,其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个大背景下,学校应如何面对?如何借势发展,对我们的国家民族未来负责,对学生的幸福未来负责?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我们认同、继承我校长期以来的办学理念,并深入再认识,从中进一步提炼出我们的教育思想。
一、“文理相通、人文引领”的教育思想
1. 文理相通
文理学科描述的世界本身就是统一的整体。为了研究和深化认识的需要,人类将世界切割成分科领域进行分析学习,而且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事物发展与世界的联系不断紧密,认识的系统越来越复杂,学科发展综合的趋势也是越来越明显。学科分化和综合的发展趋势同时存在。特别是在面对具体的问题时,只有具有相对完备的相通知识体系,才能解决具体的问题,在这方面学科综合发展的优势更为明显。
“文理相通”,通在何处?如果从文、理科学习的内容上来考察,一是文科内部、理科内部、文理学科之间知识的相通。二是思维的相通。德国学者克劳斯,迈因策尔在他的《复杂性中的思维》一书中揭示出复杂性和非线性是物质、生命和人类社会进化中的显著特征,甚至我们的大脑也受制于大脑中复杂网络的非线性动力学。他引入了一种跨学科的方法论,以解释在自然界、精神领域以及经济和社会中有相同原理的有序形成。其中,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自组织理论代表着对复杂性的新探索,是文理学科的共通思维。三是创新素养的相通。四是实践能力的相通。以上四个方面相通可以用清华大学刘东教授的“通识”概念来说明。通识教育就是博雅教育,其为学生培育博雅人格的基座,尽量减少分科教育对高中学生的消极影响。
博雅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通才”,减少“偏才”带来的危害,是关乎民族发展的大业。通识教育的尽快恢复,绝不是指在当前急功近利的校园里,增添一点可有可无的文化点缀,恰恰相反,它关系到整个民族当下的纲纪和未来的前途。“通才”为我们的社会提供相对成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人不只是工程师或者建设者。他们的心智成熟表现在毕生相信开卷有益的阅读心态上,表现在观察和判断事物时的尽可能周全上,也表现在对于哗众取宠者、不知廉耻者和装腔作势者的不屑一顾上。一个民族的文化的产生、传递、弘扬往往是通过关键人物来实现的,在这样的过程中,“通才”对民族文化的进化起到了典型的推进作用。为此,“通才”的终极目的是培养通人,要求我们每个人的为人为学的追求永无止境。因此,我们沿着“以通识到通才再到通人”的路径,寻找到值得学习的经典,与历史上的通人进行对话,用人文精神的传承、创生、传播来引领教育、社会向着健康的方向迈进。我们的生存之道怎样?为人之道如何?为学之道当否?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涉及人的行为准则——工作的准则、生活的准则、生命的准则。这些准则涉及我们的价值判断,需要人文来引领。
2. 人文引领
人文在哪些方面起到引领的作用?从我校三年博雅文理综合实验班的探索结果来看,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保持人文引领。一是学生在人文知识素养上见长。即使是理科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是明显高出不少学校理科学生的人文素养一筹。二是学生的人文视野宽阔。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价值追求明显得到增强,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三是学生的人文情怀得以充分体现。四是学生的人文精神很鲜明,指引学生的心灵成长。“文理相通、人文见长”是我校办学的历史选择,而“文理相通、人文引领”是我们教育思想的内核。文理在这里指大文大理,大文(含有社会学等)与大理之间内部是相通的,我们要注意学科内部的逻辑联系,也要注意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引领学生明确人生的价值追求,弘扬美好社会的普世情怀,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博雅教育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校在吸收以往“文理相通、人文见长”综合实验班的经验基础上,开展了“文理相通、人文引领”的博雅教育新探索,重点关注了“社会人文类拔尖人才的早期培养”和“全体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
“博雅”一词听起来富有中国文化韵味,实属西方教育体系中的话语。根据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学者研究,Liberal Arts在我国台湾译为“通识教育”,在我国香港则译为“博雅教育”。在古希腊,“博雅”的拉丁文意旨为“适合自由人”,所谓的自由人指的是当时社会及政治上的精英。古希腊倡导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以发展理性、培养心灵为目标,让学生摆脱庸俗、追求卓越,而不是通过有用的专业训练将其培养成工具人,是针对自由人而不是奴隶的教育。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科技的实用价值,出现了片面强化科技的功利作用的现象,出现了许多教育认识上的偏差。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为了凸现西方社会主流价值,欧美教育体系又重新重视人文教育,并且以博雅教育作为其代表象征。
剑桥大学的赫斯特对博雅教育的界定有着深远影响。赫斯特认为知识是理解人类过去经验的复杂方式,心灵并不是一种有内在发展法则能自动成长的实体,心灵是个人吸收已然客观化的人类经验后的结果,所谓心灵建构的过程正是吸收各种概念系统,进而使个人利用所吸收的经验了解、反省及更新其所处的世界。其主旨可分述如下。第一,知识是人类经验的系统成果,当人类接触到其内外在世界就产生了经验,此经验透过语言——公共符号系统得以表达,并能据以检测、修正而精密。第二,心灵并不是一种可自动发展之实体,心灵活动的展现正是知识运作的结果。因为心灵活动之所以能展现,是借着公共符号而将之公开化,所以人类可透过知识健全其理性之心灵,是心灵活动得以借知识而导正。第三,知识是人类透过公共符号将其经验系统化之结果,经验经过分化之后,具有不同之形式,若能找出这些不同之形式,就应是博雅教育之重点。赫斯特在与皮德思(R.S.Peters)合著的《教育的逻辑》一书中列出了以下几点:(1)形式逻辑与数学,在此一领域中,判断其真伪的标准与其定理系统之可推演性;(2)自然科学,其判断之标准在于感官之观察;(3)有关自己及他人心理状态的知觉及理解,在此一领域中,独特之概念是相信、决定、企图、希望等;(4)道德知识及经验;(5)美学知识及经验;(6)宗教知识与经验;(7)哲学,强调哲学的次元性功能,即哲学探究之内容是以其他类型的知识及经验为素材的。以上这些知识就形成了博雅教育的课程内涵。
当今,我们的社会处于快速转型期,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中小学应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既要重视科技教育(生存的基础,专才教育),又要将学生培养成有教养的公民,要增强学生的人生幸福感。我们期望从“文理相通、人文引领”的博雅教育出发,引导学生无尽地自我完善的人文追求;期望从师生的德性锤炼开始,让我们的师生成为有思想、灵魂和判断能力,有人类共同理想和普世价值的文化人;期望通过博雅教育引导学生不要过分地追求功利,而是要淡泊名利,成为精神高贵的自由人——博雅君子,让我们的学生少一点世俗功利,多一点高贵精神。
“文理相通、人文引领”的博雅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想体现。培养健全的人格是培养各种社会英才的基础,教育必须尽力让学生感悟人生真谛,诸如生命与生活、幸福与自由、个性与尊严等,增强对人生本质和价值的理解,寻找现实生活永恒的精神支柱,挖掘个人前进的不竭动力。认识本质才能把握未来,学习不单是为了就业,更是为了把握人生,实现人生的价值追求。博雅教育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个人发展与服务社会并不矛盾,任何学生都可以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寻求最有价值的人生途径,而且唯此才是正道。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理性,使他们能够客观地理解中国社会发展过程和目标,坚持长远地和全面地看待个人与社会的发展需要,能够坚持社会的公平正义原则,尊重法制和道德,能够引领和带动周围的人。
博雅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特点。教育本质是为了启迪智慧,教化大众,推进文明,这种功能在社会实践中具有持久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的特征。但教育的本质会在办学中演变、淹没或异化,我们可以通过博雅教育实践自觉地从教育本质出发,真切关心师生的心灵成长。
三、博雅教育中的创新素养早期培育与社会人文类拔尖人才的早期培养
此前,大多数学校只要坚持开展素质教育,就可以认为或多或少地培育了学生的创新素养,但这是在无意状态下进行的教育活动。而现在,我们开始有意培育学生的创新素养,并且是在学校的“文理相通、人文引领”博雅教育中进行加强,和其他综合素养共同培育提高。
在全球范围比较,我们国家今天的社会人文类拔尖创新人才相比科技类更少,而且普通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普通学生的创新素养培育会被“应试教育”所扭曲和抑制,难以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得到充分的培育。相比之下,全美一流大学录取新生所倚重的主要指标有SAT成绩(关注逻辑推理能力、阅读写作听力等语言综合能力)、中学的日常成绩积点(GPA)、中学的综合评价(社会责任、个性特长与实践能力)和社会公平(对弱势学生的倾斜)。而我们的语言综合能力(阅读、写作、听力)、社会责任、个性特长与实践能力是难以在高考中得以充分体现的,这对于我们进行创新素养的培育是极为不利的。
上海市教委的全市高中创新教育改革项目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在四校开设拔尖人才早期培养班,二是在二十余所实验性示范校高中开展创新素养培育实验,三是在四个区县层面进行整体区域试验。从近两年开展的工作来看,四校拔尖人才早期培养班基本上集中在科技类,涉及社会人文类较少,这正好为我校提供了错位发展的空间。我校通过对三年博雅文理综合实验班的总结,体会到社会人文类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要围绕“为何而创新?创新为谁服务?如何而创新?社会人文类拔尖早期培养的学生具有哪些特质,如何进行正确的培育?”来展开设计。
我校老校长王志刚十余年前就关注到创新教育中遇到的问题,自觉地带领全校教师在1999年开展了“创新教育”的首轮教学攻坚,走在了全市的前列,不断探索,大胆实践,为高等学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素质全面的资优学生(特别是社会人文类学生比例偏高)。我校坚持开展近十年的文理综合实验班的探索,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社会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经过改进,我们目前在博雅文理综合实验班中开展社会人文类拔尖学生的早期培养工作,得到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的认可,进展比较顺利。
3.教育部新高考选科指引 篇三
摘 要:“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创新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为前提,促进受教育者个性不断发展、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的培养体系。进入新时期,在新高考形势的影响下,传统的英语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改发展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必须改革传统的英语教育模式,提倡“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了“双创型”英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对培养“双创型”英语人才的措施进行了重点阐述。
关键词:英语教育;工具性;课程体系;师资队伍
目前,我国一部分高校在英语教育中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自主意识,因此将“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贯穿到高校的英语教育中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长期的教育成果表明,“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还能够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技能以及英语应用能力。
一、“双创型”英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1.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与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于多元化,除了需求大量的英语语言文科的教学人员与研究人员外,还需要大量的外语应用型人才,可见当前在英语教育过程中应十分注重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新课改要求高校在英语教育中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英语人才,因此“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从而为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双创型”的英语人才是当前社会所需求的,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当前我们培养英语人才的观念与模式,尤其是高校培养英语专业人才的模式。大学生是最具活力与创造力的群体,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担,由此看来在高校中培养“双创型”人才已势在必行。
2.“双创型”英语人才体现了外语的工具性
英语不同于其他语言,它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其特殊性体现在它具有两面性:一面是人文性,另一面是工具性。也正是因为它的两面性,使得英语既可看作人文性的学科,也可看作应用性的学科。当前,一部分高校对英语专业这一概念比较模糊,因此在具体施教过程中会存在不同的倾向,一部分高校倾向于就业,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导,而另外一部分高校注重外語人文教学,在突出语言优势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运用的能力。当然,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任何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还应具备相应的人文素养,以上所指的不同倾向,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泾渭分明,而是专业上的有所侧重。无论倾向于哪一方,“双创型”的英语人才都是社会所需求的。
3.“双创型”英语人才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的不断进行,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向着大众化的趋势迈进,对于广大的高校生而言,直接就业往往成为不错的选择。与精英类的教育不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然要求办学主体、办学形式以及办学内容的多样化。不同层次与不同类型的学校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以及培养规格都有一定的差异,“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便为高校学生之后步入社会奠定基础。“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有要求,还对相关英语专业做了一定的要求,要求英语专业朝着专业化以及多样化的方向迈进,加大“复合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从而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奠定基础。事实证明,当今社会需要的英语人才既是有教养的,同时也是有用的。
二、培养“双创型”英语人才的措施
1.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模式不可能一成不变,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从一定程度上讲,教育改革就是教育创新。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应依据自己的办学特色,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规模。相关的教育学者指出,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思想的改革是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因此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观念显得至关重要。
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充分掌握社会需求,了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高校教育要面向社会,因此高校应以社会第一线的职业岗位需求来设置英语课程,制定英语教学目标,安排英语内容,这无疑意味着英语老师在培养人才时应侧重培养学生运用职业英语的能力,包括熟练地应用英语来获取日常生活信息以及熟练应用英语表达自身内心的感受。第二,需要广大英语老师在教学环节中以学生为中心。“双创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倡导教学活动围绕学生展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与积极性。在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运用各种技能驾驭英语进行日常交际的能力,通过参与各种课堂活动,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扩展,自身的潜能得到激发,创新意识无形中也会提升。
2.构建“双创型”英语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实现“双创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关键在于改革不合理的英语课程结构,优化英语课程体系。相关的研究学者指出,英语课程体系的设计一方面要考虑如何传承我国英语专业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也要考虑高校培养的人才应面向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考虑好这两方面的内容,高校培养“双创型”英语人才的目标才能够很好地实现。
对于广大的英语专业学生而言,要想提升自身的英语水平以及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就必须脚踏实地地学好英语基本功,英语老师在本科一、二年级阶段应多为学生安排一些专业基础课程的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功的能力。当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基本功后,英语老师应为学生安排一些体现英语专业内涵的课程,包括英语国家的文化、文学、历史以及一些跨文化交流的课程。
3.完善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校应依据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模式在高校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安排老师进修,积极鼓励广大英语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在英语教师中培植学科带头人。“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倡导高校教育应与社会相结合,因此相关的英语老师应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贯穿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也为学生之后走向社会提供前提条件。高校对广大的英语老师应实行校本培训,提高英语老师的业务素质,组织英语专业的老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或者兼职,尽可能地扩充英语专业老师的背景知识,使之更好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高校还应聘请企业的专门人才为兼职教师,为高校学生授课,以丰富高校师资队伍的构成,完善师资结构,以“双创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不断完善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英语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实践证明,此项人才培养模式不仅符合英语学科建设的规律,而且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英语专业“双创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正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深入而不断发生变化,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英语老师应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力求高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业精神。
参考文献:
[1]王虹.高等专科学校英语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4(6).
[2]宋慧玲.新课标下英语师范生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5).
4.教育部新高考选科指引 篇四
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6年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教育厅发布了《广西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和《广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两个文件确立了我区新的高校考试制度基本框架。如何抓住这一改革发展的契机,认真总结经验,突出问题导向,进而形成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是当前每位校长、学校管理层和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一、新高考制度下普通高中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来,课程改革措施各具特点,但基本处在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实施阶段,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将高中课改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同时,也为高中学校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在新高考制度下,普通高中课程建设应主要围绕以下六大问题展开:
一是对学校课程改革价值功能的重新审视。真正实现从分数唯一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意味着对考试文化的根本性突破。二是在行政班基础上,推进必修课程全面而实质性的走班制。三是新高考方案赋予学生前所未有的考试选择权,要求学生必须学会选择、规划人生;同时对教学实施和学生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四是考试内容和考试重点的转变,要求学科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结构的重组将带来教师专业结构和数量的变化。
五是新高考方案中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高校录取新学生的依据和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分数不再是唯一的招生录取依据,考试的区分度降低,如何实施真实有效公正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学校必须研究的重要议题。
六是在进一步加大学校自主排课权的情况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如何建构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推进模式和方式,从而进一步形成个性化的办学特色。
另外,学校教学的具体安排也面临诸多新问题。如有些学校没有看到新高考方案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将其窄化为排课表等教务工作,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产生纠结;学校为应对学生选定的高考科目,在课程设计上出现偏科,在教学上甚至重新回到唯分数论的老路上,实施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我校也面临办学条件严重不足的问题出现等。
以上问题都是我校改革前进中的问题,分析和把握这些问题的目的在于围绕主题、聚焦问题、交流研讨、才会取得共识。
二、应统筹设计与实施课程体系的思路和对策
学校课程体系的统筹设计与实施是推进新高考方案落到实处的关键,当务之急是围绕主题,聚焦问题,研究可行的解决方案。以下五方面的问题是我们当前必须思考和认真解决的。1.把握新高考方案实施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实施新高考方案,实现学校课程统筹,实质在于形成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在这方面,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立足学生发展,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2)坚持现代课程观,正确处理课程综合整体设计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重点突破的关系、学生夯实基础与发展个性特长的关系。(3)体现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性、选择性、时代性特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形成新思路、新举措。
2.建立和完善学校多元、整合的课程体系
新高考方案出台后,学校面临在学科方向分类与水平分层(按学生发展水平分三个层次)的基础上,增加参照考试科目的分类分层。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实施起来困难大,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针对改革,学校对立体课程体系的建构基本思路。多样性的课程可以适应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需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业基础和兴趣特长,进行选择性学习。对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等高考学科课程,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业基础和高考政策,分为学业水平层和高考水平层两个层级,以适应学生完成高中学业和参加高考的需求。
3.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选择、自我负责、主动发展
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权是新高考方案的一个重要特色,然而,我们的初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中生普遍缺乏自主选择的意识和能力。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选择、自我负责、主动发展呢?我认为,目前研究的切入点主要有:(1)在对学生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发展需求及高考选考学科选择意向的调查。(2)构建由“人生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高中三年学业规划”三个层次组成的结构系统。其中,“人生生涯规划”即人生发展规划,包括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社会,主要解决学生的价值观问题,让学生学会做人;“职业生涯规划”即专业方向规划,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生存;“高中三年学业规划”,解决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问题。(3)以专题研究的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建立开放的生涯教育体系,包括生涯课程、生涯实践基地、生涯讲坛、咨询指导、学科渗透以及项目研究等。4.完善学校课程建设的制度与管理
5.新高考改革 篇五
12数学3班 颜瑞蓉
摘要
从新课改到今天的高考改革,中国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入推进。浙江省作为首批高考改革试点之一,在2014年9月正式实施了新高考方案。新方案以“文理不分科“、“多次考试”、“必考+选考”、“专业+学校”等内容,对过去的录考制度进行了大幅改革。为适应新的录考制度,“文理不分科”、“选课走班”等新的教学模式对班级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以个性、自主选择为鲜明特点的新高考制度,班级管理只有抓住“个性”、“专业”、“走班”等产生的不稳定因素为突破口,才能使班级走向稳定,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关键词
高考改革;文理不分科;选课走班;班级稳定
1.引言
浙江省和上海市是全国首批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省市。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浙江省人民政府特制定《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下文简称“新高考改革”),并于2014年9月9日正式发布。新高考方案的各项内容和要求,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中生开始,分年逐步实施。
2.浙江《新高考改革方案》解读
浙江省的新高考改革,与浙江省的前几轮的教改是衔接的,前几轮课程改革为本次改革的顺利实施创造了分类分层、选课走班的条件。一些新的举措给班级稳定带来了巨大压力。
2.1文理不分科
我国高考从1975年开始实行文理分科,前后累计40多年。本轮改革,取消了文理分科制度,虽然有利于减少过度偏科、过度应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文科生与理科生的思维方式,性格特征还是有显著差异的,不分文理后组建的班集体,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性格碰撞相较于以前会更加激烈,这便是班级的一个不稳因素。
2.2科目与选课走班制教学
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3门。选考科目: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门设有加试题的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我省已在普通高中全面推行了学生选课和走班制教学。改革的中心是加强选修课建设,同时实行学分制、走班制和弹性学时等制度。所谓选课走班制,是指行政班级中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教学班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
3.《新高考改革方案》下存在的影响班级不稳定的因素
3.1文科生与理科生学习心理差异产生的不稳定
改革前,高中入学前文理科不分,入学后学习一段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专业选择等原因选择文科班和理科班。分班后的班级就形成了文理班明显不同的学习氛围、学习心理、思维
习惯、乃至班级文化。所以单一的文科班或理科班在性格上和思维方式上更趋于统一,这样组建的班级在一定程度上稳定性更强。另一方面,在基本确定了文理班的选择后,高中阶段一般就不再另行重组新的班级,这样避免了不断地分裂重组,对整个班级的稳定意义显而易见。
改革后的文理不分科,在一个行政班级中,就存在着文科类和理科类全然不同的课程选择,例如选择了物理与政治的。理科生的性格比较坚定果断,文科生的性格比较追求完美,思维方式的不同,在班级管理方面更加容易出现分歧,班级隐藏的内部矛盾会更加强烈。
3.2《新高考改革方案》下浙江省采取的走班制带来的不稳定
(1)选课走班模式带来的学生之间、学生与班主任相处时间的减少
随着浙江省《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实施,“选课走班教学”教学成为普通高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随着改革的深化,在走班过程中行政班不断弱化,年级概念也逐渐淡化。浙江省普通高中采取这样的基本方案:日常行政班分配班主任和成长导师,语文、数学、外语分层走班、班会课、自习课在行政班进行学习;政治、历史、地理、化学、生物、物理、技术七门课分类走班。年级部根据学生选课情况,确定各班和各科学段课程表,确定每个学生在选修模块上课时的上课教室。在实施过程中采取切块重组,单元化的走班原则:将几个行政班组成一个相对固定的走班单元。这就意味着原行政班的学生就不能全部集中在一起上选修课,在行政班学生之间相处的时间大大减少;学生选课走班后虽然继续保留行政班班主任,但不可避免的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班主任作为班级凝聚力的核心,势必与学生的距离会疏远。团队归属感与集体荣誉感也会相对减弱,这对一个班级的建设是十分不利的。(2)班主任地位和工作方式改变
由于选课走班,行政班的学生由班主任授课时间缩短,在学生心理,班主任的角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地位降低,班主任不再具备学科的高度,而仅仅是一个琐碎事务的管理者,部分学生甚至将班主任和宿管员等其他管理人员等同起来。同时,班主任由于不再授课,工作中缺少了了解学生的重要渠道—课堂。行政班班主任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仅限于班会课和自修课,这是远远不够的。作为班级的领导核心,这样的变化趋势对班级稳定显然不利。(3)成长导师与班主任的业务能力不均衡
新增的成长导师的职位,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其与班主任的工作敏感度差异较大。相同的问题,成长导师要比班主任花更多的时间解决。高中生学习任务重,与人谈话的机会稍纵即逝,长此以往,学生问题不解决,对班级管理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4.针对变化,采取的班级管理措施
多年来“班主任负责制”的惯性使然。事实上,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习惯了“班主任负责制”。教师习惯了管好自己的学生,对别班学生可以“友情相助”,却不能过多管理,以免有越俎代庖之嫌。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过分依赖班主任。无论是文理不分科还是选课走班制度,班级管理的参与者始终不变:学生和教师。
4.1.班级班干部组建多元化
文理不分科后带来班级学生的性格等显著差异,在组建班干部队伍时,注意避免成员性格的单一化,尽可能地偏文和偏理性格相互补充,有机结合,在班级管理方面才更有信服力。
4.2班主任侧重于班级团队建设
班主任要利用团队建设增强班级归属感和凝聚力。班主任除了要增强个人自身育人自觉性外,还要认真开好主题班会,设计每次活动。一要强化团体目标意识,是班级每个学生齐心协力,朝着一个目标努力。二要根据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习惯、动机、兴趣等心理,引导他们产生班级归属感和认同感,反过来逐渐强化团队精神,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三要建立班级的榜样作用,引导每个学生自觉地要求进步,力争向班级中最优秀的同学看齐。四是建立一种自我管理机制,通过班级内部所形成的一种观念的力量、氛围的影响,去约束规范每个学生的行为,保障“选课走班”的正常开展。
4.3成长导师侧重于思想引导
如果说班主任在学生成长中具体以“管事”为主的话,那成长导师则是以“官人”为主,两者共同促进学生的进步。成长导师要树立“以德树人”的意识,除了确保与学生的交流外,还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充分了解学生,增强“导”的针对性,成长导师则是通过相应的课程和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妥善处理自己的兴趣特长.潜质倾向与未来社会需要的关系,提高生涯规划能力和主动发展能力,做好“导”的针对性工作,关键在于充分了解学生。
参考文献:
6.新高考改革方案 篇六
到如今,上海与浙江的改革探索已经走过五个年头,两地进入新高考也已有2017、2018、三届毕业生,从明年起多个省市也要相继进入新高考。
虽然吉林省还未启动新高考,但参考其他已启动新高考改革省份的《实施方案》,对我们仍具有较强的示范和标杆意义,可以让现在还是中小学生的学生们、家长们在考试科目、时间、命题方式等多方面都能有一个参考、了解,这些方案可能就是未来即将进入高中的中小学生们将要面对的新模式。
首先,不管已启动新高考的省份怎么改,都将会是按照下面几个标准为原则,即:“两依据、一参考” 。
两依据:依据统一高考成绩,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部分省份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部分省份对外语听力有更高的要求。总体来说所有改革省份均不分文理科,在采用“3+3”模式的省份,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三科;在采用“3+1+2”模式的省份,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物理或历史2选1,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选2。
一参考: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综合素质评价包括:思想品德、学业表现、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方面维度。在高水平大学综合评价录取、自主招生、春考等方面充分发挥综合素质评价作用。在坚持教育公平性的基础上,逐步破除唯分数论。
小编在第一时间整理了各省图解版、文字版、解读版三个版本的改革信息。
图片版可供同学们直观、清晰地了解改革情况;文字版可供大家准确、科学地研读改革内容;解读版可供大家具体、详尽的知晓政策落实可能遇到的问题。
山东省
变化1
考试科目和时间
2020年新高考实行“3+3”模式,考试科目包括国家统一考试语文、数学、外语(含笔试和听力)等3科,以及考生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科中任选的3科。
1.国家统一高考
语文、数学、外语(笔试)考试时间安排在6月7日全天和6月8日下午。
外语(听力)考试安排在1月8日上午,连续组织两次,每次考试时长约20分钟,考试成绩取两次中的高分计入外语科目成绩。外语(听力)考试安排在1月,主要考虑是避开夏季雷电等恶劣天气,增加了考试机会,有利于降低考试风险,维护考试安全和考生利益。
统一高考科目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考试时间安排在6月7日全天和6月8日下午,其中语文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数学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外语(笔试)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2.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时间安排在6月9日-10日。实行学业水平“6选3”等级考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优势选择考试科目,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权,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由山东省自主命题,考生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个科目中选报3科参加考试,每科考试时间为90分钟。
3.为何6月8日上午没有考试?
根据本次改革试点工作要求,统一高考取消了文综/理综考试科目,6月8日上午没有安排考试,这是基于全国高考的统一性采取的临时性措施。
目前,全国只有6个试点省份取消了文综/理综考试科目,其余省份仍于6月8日上午组织文综/理综考试。国家将根据改革范围的逐步扩大,统一调整全国高考时间。
变化2
成绩构成和分数转换
2020年新高考成绩满分仍为750分,语文、数学、外语3科使用原始分数,每科满分均为150分;考生自选3科原始分满分均为100分,转换为等级分计入总成绩,转换后每科满分均为100分。
实行等级分数转换,是为解决等级考试选考科目不同、试题不均衡、分数不等值等问题,造成3科考试成绩不能直接相加而采取的制度设计。在有关省份试点的基础上改进优化,山东采用等比例转换法则和“一分一段”形式,转换分数连续排列,保证考生每科成绩转换后位次不变和较好的成绩区分度,确保成绩转换的公平公正。
变化3
划线和录取办法
2020年新高考,考生报考科类分普通类、艺术类和体育类3类。
普通类不再划定本科、专科录取控制分数线,而是采取分段划线的办法,根据考生高考总成绩,划定普通类一段线、二段线。
其中,一段线按照普通类本科招生计划数的1:1.2划定;二段线按照普通类本、专科招生计划总数和生源情况划定,为考生参与录取的最低控制线;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按普通类本科计划的1:0.5划定。普通类录取批次分为提前批、特殊类型批和常规批3个批次。
艺术类继续划定本科、专科文化控制线;艺术类分为本科提前批、本科批、专科批3个批次。其中,本科文化控制线以普通类一段线为基数,按教育部规定的各专业类别的比例划定;专科文化控制线与普通类二段线相同。
体育类不再划定本科、专科文化录取控制分数线,而是根据考生综合成绩划定体育类一段线、二段线。体育类分为提前批和常规批2个批次。
其中,体育类一段线,按照体育类本科招生计划数的1:1.2划定;体育类二段线,按照体育类本、专科招生计划总数和生源情况划定,作为高校录取体育类考生的最低控制线。
变化4
志愿设置和填报
2020年,志愿设置采取“专业(专业类)+学校”方式,1个“专业(专业类)+学校”为1个志愿。普通类填报志愿最多不超过96个,艺术和体育类填报志愿最多不超过60个。
改革后,采用“专业(专业类)+学校”志愿填报方式,将增强考生录取专业与兴趣特长的匹配度,避免大量考生因被调剂录取造成不符合专业意愿的状况。
96个专业志愿是允许填报的最大志愿数量,考生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依据高考成绩、专业遴选等情况综合考虑填报,可以填满所有可填志愿,也可只选择填报其中部分志愿。
7.研究新高考上好复习课 篇七
一、认真学习, 有一个全新的理念
第一, 要理解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目标。新课程改变了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主的课程体系, 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 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课程要有利于培养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要满足每个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课改的精神和目标就是平时教学活动的大方向, 高考试卷的命题也必然会体现这种精神。
第二, 要学习新课程标准。可以说标准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实施细则, 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一个纲领性文件,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理解并把握标准, 在教学中才能准确地了解教学内容, 把握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恰当地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科学地进行评价。所以, 标准是教学的准则, 是复习的蓝本, 标准涉及的应该都是高考可以考查的内容。
第三, 要学习教材。新课程下的教材不再是学习的全部内容, 而只是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师要利用好教材这个工具, 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教会学生从教材的学习中获取营养。不同版本的教材编写的顺序、选取的素材可能不同, 但都是依据标准编写的, 内容标准都是一样的, 可参照不同版本的教材, 学习吸收其中新颖的有借鉴价值的内容和素材补充到相应的教学和复习中, 充实教学内容, 拓展学生视野。
二、理解课标, 进行常态复习
高中新课程下复习课是一种重要的课型, 其教学的重要性基本上每位教师都知道。可是, 如何上好复习课、切实提高复习课的效果呢?这恐怕就不是每个教师都能说清楚的了。从以往情况来看, 许多教师的复习课是种“压缩课”, 就是把过去几节课的内容压缩成一节课, 把每个知识点过一遍而已。其实, 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习课。复习课的任务应有三点:第一, 帮助学生熟悉、回顾过去所学的知识;第二, 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知识结构;第三, 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这三个要求的层次性是逐步提高的, 所以在复习中要将知识点的梳理与各种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我们针对不同复习内容的特点,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注重知识梳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尤其突出重点知识复习与关键能力培养相结合, 以达到知能并重的效果。
三、二轮复习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从高考的趋势来看, 总体难度比前几年有所下降, 因此我们尽量避免给学生做偏难偏怪的题, 否则不利于学生落实基础, 对前些年的高考题也要进行取舍或作些调整, 把有利于打基础, 有利于训养学生思维, 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讲评试卷时对学生暴露的问题, 教师要冷静分析其出错的原因, 找出根源所在, 并思考解决的方法。在讲评过程中, 不要怕花时间, 如果盲目追求教学进度, 不及时解决学生暴露的问题, 他们可能会保留甚至强化这些错误的记忆, 形成负面效果。另外, 也不能面面俱到, 任何题都平铺直叙地进行讲评, 如此将取得最糟糕的效果。对错误率不高的题可跳过, 出错的同学自己课下问同学或老师进行解决, 这样也能提高这些学生的主动性。有些问题, 还可通过变化题设条件或变化设问, 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提高认识的同时, 也充分发挥习题的使用价值。总之, 避免“就题论题”, 要引导学生学会审题, 分析问题, 寻找解题思路。同时针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 教师还可进一步给学生适当的学习建议, 并反思学生的问题是否反映出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是否有待改进。
8.《新高考·英语版》调查问 篇八
1. 你每天大约花多少时间阅读课外书?
□ 半小时以内 □ 半小时到一小时 □ 一小时以上
2. 你有固定购买的英语杂志或报纸吗?是什么?
□ 没有 □ 有,杂志(或报纸)名叫
3. 你会因为什么买杂志?
□ 杂志内容 □ 配送试卷 □ 封面和版式设计 □ 其他
4. 你觉得在高中英语学习中最难的是什么?
□ 听力 □ 词汇 □ 语法 □ 阅读 □ 写作 □ 其他
5. 你觉得比较难掌握的语法是什么?
□ 定语从句 □ 非谓语动词 □ 时态 □ 虚拟语气
□ 其他
6. 你觉得阅读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 生词太多了 □ 复杂句型怎么也看不懂 □ 东西方文化背景差别太大
□ 其他
7. 对于一本英语教辅类杂志,你希望它有哪些方面的内容?(可多选)
□ 高中英语名师访谈 □ 学长的学习经验介绍 □ 配套练习和测试卷
□ 做题方法点拨 □ 解题实例分析 □ 教材内容疑点解析
□ 阅读练习材料 □ 英语国家文化背景介绍 □ 学生习作点评
□ 名著及名人故事 □ 新闻热点事件讨论 □ 世界各地趣事介绍
□ 编者与读者的交流信件 □ 连环画、漫画与幽默等
□ 其他
8. 你对一份英语辅导类杂志的哪个部分会比较感兴趣呢?
□ 新闻栏目 □知识点讲解栏目 □ 考试练习类栏目 □ 休闲英语类栏目
9. 本刊现有的栏目中,你最喜欢哪个或者哪几个?为什么?
□ 时事看台 □ 特别策划 □ 语法讲练 □ 妙笔生花
□ 学长谈经 □ 阅读冲浪 □ 英语憩园 □ 环球视野
因为
10. 你会喜欢看什么样的语法讲解类文章?
□ 系统全面地讲清楚所有相关知识点
□ 仅从某个角度切入精讲某个细微知识点
□ 和实际题目结合来讲知识点的运用
其他
11. 你会喜欢怎样的新闻类文章?
□ 浅显易懂,很容易就看懂了 □ 有一点难度的,生词都有注释
□ 有一点难度的,但有参考译文,明白易懂
□ 其他
12. 休闲英语类的文章你会喜欢哪些?
□ 电影介绍 □ 电影对白 □ 英文歌曲 □ 名人演讲
□ 文化介绍 □ 地道表达 □ 旅游 □ 原版图书推荐
□ 全球新闻及趣闻
□ 其他
13. 下面几类写作指导文章,你喜欢哪类?
□ 写作方法指导 □ 学生习作点评 □ 实用句型归纳 □ 同一话题范文展示
14. 你认为本刊中配套试卷的难度如何?
□ 非常容易 □容易 □ 适中 □ 较难 □ 非常难
15. 你希望本刊开展什么样的活动?
□ 学生优秀习作评选及选登 □ 名师到学校做讲座、与读者对话
□ 编者和读者互动交流 □ 举办英语竞赛
□ 其他
16. 你对本刊的整体使用感觉如何?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
□ 非常好 □ 较好 □ 一般 □ 较差 □ 非常差
意见或者建议:
17. 本刊9~12期的杂志中,你最喜欢哪篇或者哪几篇文章?为什么?
18. 你想在杂志中看到,但是目前杂志中还没有的栏目或者文章,请列出。
19. 列举你目前使用中觉得最好的一本英语辅导书,说出你的理由,你还期望看到什么内容的英语书籍。
20. 你的职业是?
□ 高中学生 □ 英语教师 □ 其他
姓名 学校、班级
通讯地址 邮编 电话
邮寄地址:南京市湖南路1号A楼20层(210009)
【教育部新高考选科指引】推荐阅读:
教育部指引08-27
跨考教育宏观经济学09-29
教育学常考名词解释10-18
2015二级河南省建造师继续教育考资料09-15
教师考编多选题单选题教育学心理学09-08
小学教师资格证简答题背诵(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一起考教师吧背诵重点10-22
教育名家论教育09-12
安全教育周教育稿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