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幼儿音乐教育探究(精选9篇)
1.浅议幼儿音乐教育探究 篇一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论文)
浅议幼儿礼仪教育的途径
沈亚梅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泰州,225300)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礼仪在生活、工作中也日益重要。礼仪教育是加强和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礼仪教育的最好时期是“2岁半到6岁”,这个年龄阶段正好是孩子们到幼儿园的时候。所以在幼儿园中礼仪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其中可分为幼儿的一日生活、对幼儿专门的礼仪教学和游戏中的礼仪教育。其次就是家庭中的礼仪教育,要给幼儿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家长做好应有的榜样,让幼儿从小接受良好的礼仪教育。
关键词:礼仪教育;幼儿园;家庭;社区
中华民族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在当今社会上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而幼儿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是新一代的接班人,应该从小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而现实生活中,家长都太过于溺爱孩子,教师又没有很好地对孩子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长久下去会影响孩子们的顺利成长。所以,礼仪教育迫在眉睫。不仅老师要教,家长也要时时抓住生活中的细小的事情,给幼儿进行随机的教育。
一、幼儿园中的礼仪教育 1.教学活动中的礼仪教育
礼仪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个人的仪表仪容、形体姿态等内容。幼儿在家庭生活中与家庭成员相处时应该注意的礼仪规范,包括请求、应答、敲门、就餐、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感恩长辈、体贴关爱、招呼告别等内容。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与幼儿教师交往时应该注意的礼仪规范,包括入园问好、认真听讲、举手发言、听从教导、请求帮助、感恩老师、离园告别等等内容。
教师可以开设专门的礼仪教育课,因为在专门的礼仪教学中,幼儿可以更快地、更系统地学到一些礼仪常识,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形式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教师在上礼仪教育课时,教师教幼儿礼貌用语的学习。例如使用故事启迪的方法,就是让幼儿在故事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学习相应礼仪。如:通过三只熊的故事让幼儿明白小姑娘未经熊爸爸、熊妈妈、熊宝宝的许可动它们的东西是不礼貌的行为。[1]
当然礼仪教育还可以通过在其他类型的教学中渗透。例如:在美术课上,幼儿在画画时不免要向其他幼儿借东西,如胶水、橡皮之类的,我们就要求幼儿在借东西时要讲礼貌,东西用完后,要双手还给别人,并要说“谢谢”!如果不小心把别人的画弄坏了要说“对不起”,在画画时需要别人帮忙,要说“请帮帮我”。
这样,幼儿不但在操作过程中得到了锻炼,还懂得了一些礼仪方面知识的运用。幼儿也要学会倾听他人,懂得举手发言,不随便打断他人的讲话。例如,在上课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故事中的情节,让幼儿获得一些相应的情感体验,学习相应的礼仪。如:通过圆圆和方方的故事,让幼儿知道生活中圆的和方的东西都是非常多的,我们要学会礼让他人。
2.将礼仪教育融入幼儿的游戏中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通过好玩的游戏,不但可以巩固了幼儿的礼仪教育,而且在游戏中进行礼仪教育会让幼儿更加放松,还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与吸收。例如在娃娃家区域活动中,我们可以创设小医院、小超市、理发屋等环境,让幼儿在这些模拟的游戏中学会人与人之间礼貌地交往。当幼儿在户外玩儿滑滑梯时,孩子们争抢滑滑梯是非常常见的,抓住幼儿当时玩的高兴这一特点,要求幼儿“上下请排队”,不小心碰到其他小朋友时说要说“对不起”、“没关系”;玩跷跷板其他东西时,让幼儿学会等待,别人玩着时,自己想玩要说“请给我玩一下”、“谢谢”,在活动中有人摔倒,要及时把他扶起来等等。
3.将礼仪教育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中。
将礼仪教育融入生活是幼儿教育最好的途径。首先是生活活动,生活是最好的学习环境,生活中要学习的礼仪有很多,例如,在幼儿的仪表仪容方面,做到着装整洁,不邋遢,注意个人卫生,学会正确的洗手、洗脸方法;在礼貌用语方面,会正确使用“请”、“你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入园时能主动跟老师和同学打招呼,所以每天幼儿入园时,教师站在教室门口以亲切的态度主动向幼儿问好,引导幼儿主动叫班内的老师。渐渐地,孩子们能很自然、主动地向我们问好。并能对别人的问候做出积极应答等;幼儿吃饭时能够做到不争吵、不挑食、不浪费,能自己收拾餐具、饭前饭后洗手;在午睡时能保持安静,不吵闹。这样更好地将礼仪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环节中,并随时关注幼儿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二、家庭中的礼仪教育
1.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说起幼儿礼仪教育,有家长认为,从小培养礼仪素质,使他们成为品德优秀的人。也有家长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自然懂礼了。其实,一个人不是天生就懂礼仪、有礼貌的。从小培养好孩子的礼仪对孩子良好品质的形成非常重要。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和教师的责任,与家长有密不可分的关心,所以学校和家里必须紧密配合起来。
幼儿在幼儿园进行礼仪教育时,如果在家庭没有以同样的礼仪规范来要求幼儿,那幼儿就不能很好地吸收理解。如果有些家长没有认识到对孩子礼仪教育的重要性,或家长自身礼仪习惯不当的话,就会大大影响幼儿园礼仪教育的效果。
教孩子懂礼仪家长应该以身作则。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懂礼貌的文明人。一个人的良好礼仪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动化”的过程。家长是学校的合作伙伴,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家园步调一致,才会有所效果。所以老师、家长要统一要求,统一教育,既提高了家庭文明程度,又对幼儿礼仪行为习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对改变家长的礼仪行为也有积极的影响。文明礼仪要从小培养,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父母来认识礼仪、模仿父母的文明礼貌的举止。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家长教育幼儿懂礼貌的同时,父母也要懂得礼貌。所以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在生活中的主要模仿对象。如果父母平时敬老爱幼,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这种善良的情感行为会深深地影响孩子。[3]因此,在我们的现实家庭生活中,家长要教育幼儿学会互谅互让,互相尊重。上学,放学,外出及回家都教幼儿向长辈打招呼、问好。家长应该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自己穿衣、吃饭等。家里来了客人,要让幼儿学会接待客人。
在家庭中家长可以对幼儿中国传统节日的教育。通过“母亲节”、“五一”劳动节、“三八”妇女节、“春节”、“端午节”、“六一”儿童节等节日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使幼儿懂得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礼仪要求。例如:在热闹喜庆的中国传统节日:过年见面总要讲吉利话,人们总喜欢见到熟人或是亲戚时,都赠上自己对对方的一些新年祝福。家长可以教幼儿讲一些简单的“新年快乐”、“恭喜发财”、“身体健康”之类的吉利话就可以了。或者再教一些拱手作揖的动作。春节里,探亲访友是少不了的节目。春节期间正是教育孩子一些待客之道和礼仪教育的好时候。例如:探亲访友时,家长应该有意识地注意一些细节。“轻轻敲门;按门铃要有节奏,也要耐心,不乱按门铃;打招呼时,眼睛看着对方;不随便翻找主人的东西;主人给东西时,用双手接。” 在家中接待客人时,礼貌待客。“客人来了要及时递上拖鞋或鞋套;给客人敬茶时不能倒满,只倒半杯茶,因为茶凉了可续茶;招待饭菜宴请客人时,敬酒得斟满,显示主人的大方、热情。” 其次对待孩子们最喜欢的压岁钱时教幼儿拿红包也是有礼仪的。教宝宝双手接红包,一定要说“谢谢”。拿了红包,不要当着客人的面拆红包,那是非常没礼貌的表现。[2]
三、社区中的礼仪教育
1.社区督促
重视幼儿礼仪教育的养成不仅仅有家长、老师,在幼儿园的参与,社区也应该加入到督促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的行列中来。例如:某社区针对部分幼儿
乱放鞭炮和乱扔垃圾的现象,对这部分孩子当场批评,并给幼儿园来信反映情况,再要求幼儿园继续对其进行教育的同时,还想法设法改变社区面貌,建设文明社区,努力为孩子营造出了一个健康成长的大环境。
2.社区活动
幼儿的发展来源于实践活动,幼儿的思想品德、礼仪习惯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我们为幼儿创设条件与机会,提供时间与空间,看幼儿走出幼儿园后,在自家小区里是如何表现的。让幼儿积极参与到社区组织的“宝宝你最棒”活动中,看看哪家的宝宝最棒能会保护社区中的花草树木,不随意破坏;不能在柱、墙、碑等建筑物上乱写、乱画、乱刻;不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污染环境;不乱扔果皮纸屑、杂物。在活动中幼儿的行为督促影响着家长,如有一位小朋友的妈妈随手把擦汗的纸巾扔在地上,孩子见了就说:“妈妈,你这样是不讲卫生的,应该把纸巾扔到垃圾桶里。”这说明幼儿的礼仪行为能影响家长,辐射社会。
总之,幼儿的礼仪教育是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努力。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项长期而且反复的工作,需要循序渐进的日积月累。幼儿礼仪教育刚开始应追随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方法也是灵活多样,遵循家园共同教育的原则,有目的、有系统地进行训练,这是我们今后应该继续努力的方向。所以说只有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幼儿的礼仪教育才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俞淼.浅谈一日生活中对幼儿礼仪行为的培养[J].华章,2008年10期
[2] 张义兵.幼儿礼仪[J].早期教育,1998年03期
[3] 耿向阳.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01期
2.浅议幼儿音乐教育探究 篇二
人们通常认为, 艺术, 包括儿童艺术具有表现生活、传授知识、揭示解决矛盾、判断真理谬误、满足欣赏要求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等。十年来进行的艺术实践, 总结的切身经验和认识, 幼儿歌舞艺术教育。至少还有以下三种社会功能:
第一, 它播下民族艺术的“种子”, 育出美好感情之“果实”。
我国各民族的儿童音乐舞蹈是中华民族歌舞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儿童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它以其特有的形态描绘和表现了极其丰富的童心艺界, 又以其斑斓多彩的艺术形象对孩子们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感召力, 陶冶和开启儿童心灵的智慧。它通过儿童自身实践获得的认识, 感情渴望得到的满足, 愉悦身心得到的效应, 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所达不到的。
儿童舞蹈艺术家、儿童音乐作曲家和老师们, 紧紧遵循着教育孩子、表现孩子、培养孩子的美好感情的情操这一主旨和初衷, 深入到广阔的儿童生活中去寻找、选择和构思艺术典型, 从民族艺术宝库中去汲取丰富的营养, 创造出能表现当代中国幼美好感情的艺术形象。在长期培养教育下, 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 热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及对祖国下一代的殷切期望和崇高理想。给时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给我国儿童艺术教育事业奉献了丰富的教材和艺术品。这些作品所唤起的现实和历史效应是强烈的、深刻的, 在我国幼儿艺术教育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更为可喜的是培养了近千名幼儿小演员。他们进入中小学后多数品学兼优、全面发展, 引起社会较强烈的反响。家长反映:经长期儿童艺术教育, 孩子完全变了样, 活泼开朗, 落落大方, 聪明懂事, 有礼貌有感情, 长大了许多!事实证明, 经过艺术教育、培养, 使民族的精神情感, 民族艺术的种子在孩子身上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果实。还起到了转变人们对幼儿艺术教育的旧有观念的积极社会作用, 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建设精神文明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第二, 促进了幼儿自尊心、进取心的形成。
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获得童年生活中积极的东西, 树立起自信心进取心, 健康成长、建功立业, 成为幸福的一代。尤其是从幼童开始培植起“祖国、民族、社会主义”在心目中的主导地位和位置。让他们牢牢懂得, 没有我们社会主义的中国和中华民族在世界国际社会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大国地位, 便没有个人的一切。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爱?大量的事实给了我们启示:重视儿童的全面发展, 在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启蒙期———幼儿年龄段, 他们最需要的“营养”, 恰恰是儿童艺术, 特别是儿童歌舞艺术的专门教育。儿童艺术教育作为美育教育, 同德育、智育、体育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它渗透、蕴含着德、智、体育的因素, 又有效地促进了他们综合教育的效果;其重要性实效性, 往往超出了人们的预想。儿童歌舞艺术教育从内容到形式, 极为丰富、生动、活泼, 既有形象又有情趣, 最易为孩子们接爱, 最适合孩子们的“天性”。而且无论在课堂、在舞台、在户外;在节目中, 在表演间的多种场合, 都必须经过每个小演员的刻苦努力、集体合作才能完成;时时刻刻都存在着比较、竞赛和挑战, 不容许任何消极、懒惰、漫不经心。这些幼儿演员, 看来都是4~6岁的娃娃, 但他们是有独立智慧的个体, 智能发展迅速, 在接爱歌舞艺术教育中取得明显的进步, 现有很强的记忆能力、表现表演能力;达到的水平、取得的社会功效, 令许多人难以置信。儿童歌舞艺术教育, 使孩子们在千百次实践过程中反复体验、磨练, 从作品立意、主题思想、故事情节、艺术形象和表演形式中, 学到了极其广博丰富的知识, 爱到美的长期熏陶和教育, 逐步完成了由浅入深, 从小舞台到大舞台、从感性到理性, 多方位、多层次的精神、形体的实践活动, 极好地促进了孩子们的思维发达, 脑体协调和健康的感情的形成。他们本体的潜在的意志力、记忆力、想像力、创造力、一切精神活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就象生命的“源泉”, 将“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使他们终身受益。由此萌生和建立起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 将维系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和繁荣。
第三, 有力地培养, 提高了幼儿健康的心理素质。
幼儿的心理像水晶一样纯净、透明, 也很脆弱, 对来自外界的挫折、困难承受力小, 儿童艺术, 尤其是儿童歌舞艺术是有着通向他们生活广阔领域, 包括心理、生理、精神世界的奇妙功用。是他们人生愉悦教育、情感教育、非智力的智能教育相结合并具有很强内化作用的最佳方式。它对儿童的心理、心智起一种促进其健康自然发展、平衡协调和“润滑”作用。歌舞艺术教育以形象化思维特征和感情内涵, 让孩子们在欢乐的艺术氛围中得到学习、锻炼, 甚至是考验其意志、毅力、勇气的持续的机会和环境。没有或缺少这种机会和环境, 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发展将出现空白, 一旦当他们进入青少年或成年期, 面对严格考验、遇到困难等关键时刻, 就可能由于缺少心理准备, 缺乏承受力和应变能力, 缺乏韧性、持续力而胆怯、失常、失误或失败。这种情况是屡见不鲜的。
如何使其达到成熟和积极的健康心理?健康的心理个性和这种个性的全面发展, 不单是孩子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在儿童群体中还形成一种集体的、整体的乃至国家和民族共有的精神力量。在对外交流交往、在自己专业事业岗位上, 就显现出民族的这种最为宝贵的品格。他们还表现为不畏困难、顽强拼搏、勇于攀登、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进取精神以及表现在民族与民族, 国家与国家之间在平等条件下的竞争意识, 超强意识。这些品格、心理素质, 是一个人成才的决定因素和生动表现, 必须从幼童时建立牢固的基础, 并作为起点, 在艺术教育和其他教育中长期铸造和培养。使这种促进儿童个性全面发展的、现代的、新型的科学教育方式、模式, 发挥出巨大的社会功效作用。
21世纪新的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在“终身教育理论体系”实践中, 扩大教育年龄段, 重视早期幼儿艺术教育, 在我国社会广泛建立起大教育观、大文化观、大艺术观、大儿童艺术教育观, 势在必行。让我们开阔理论视野, 探索总结我国儿童艺术教育新的实践经验, 为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艺术教育理论体系和中国儿童歌舞学科做出不懈努力。
摘要:21世纪新的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在“终身教育理论体系”实践中, 扩大教育年龄段, 重视早期幼儿艺术教育, 在我国社会广泛建立起大教育观、大文化观、大艺术观、大儿童艺术教育观, 势在必行。
3.浅议幼儿教育 篇三
一、培养教师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情感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教育提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根基,一样受到了社会和家长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幼儿教师,一定要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尽到自己作为文明的传播者和灵魂的塑造者应有的职责——用自己的爱和智慧,让每一个幼儿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做好“育苗”工作。爱是人类特有的情感,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尤其是当教师面对着天真烂漫的幼儿时,心中那份怜爱更是油然而生。关键是教师要长久地保持对幼儿的这份纯爱的感情,不会使其随着时间的消磨而淡化,并且要公平地去爱每一个幼儿。可通过树立榜样、听报告、谈心、讨论、师德征文等活动来激发教师对幼儿的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并把爱心化作实际行动,要教师带着一颗童心,细心、耐心、精心,创造性地投入到工作中。
二、创设条件、寻求新知
幼儿时期,孩子以游戏为主。在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把如何调动孩子的兴趣放在首位,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动手动脑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如在科学活动“有趣的风”中,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实验用品扇子、吹塑玩具、电风扇、吸管、纸拉琴、纸卡、彩条等,以满足孩子充满探索的愿望。并采用集体教育、分组讨论、个别辅导的方式激起孩子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学会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从而掌握科学知识。为幼儿的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表现。在音乐欣赏活动“洋娃娃”中,充分运用投影、录音等多媒体手段,让孩子利用多种感官来体会音乐性质的变化,使他们都能参与表演。在平时的音乐活动中,有些常常不愿表演的孩子,也被这次活动吸引了,却吸引了他们,听着美妙的旋律,看着精美的影片,让自己融汇其中。讲故事是我班幼儿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在语言活动中,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孩子们与教师、同伴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同时,以色彩鲜艳的图片来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利用早晨入园和餐后休息的时间,让孩子们讲故事,并用卡通人物的贴花来鼓励、调动他们的兴趣,使孩子们从主动参与讲故事发展到能用语言生动的讲、编故事。还经常组织幼儿在语言角、图书角活动,并运用电化教学来欣赏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从而发展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的发生,幼儿需求思维的产生是以一定的需要为基础的,有什么样的需要就会对什么样的东西产生兴趣。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兴趣是人类活动不可缺少的前提。要使幼儿成为主体主动的学习者,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必须得到足够的尊重,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擅于将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作为教育的特点,了解幼儿日常行为习惯,关注幼儿的言行举止。
2.要尽可能把幼儿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幼儿学习的兴趣和需求,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
3.教师要针对不同幼儿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进行因材施教。
4.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活动环境与学习环境,鼓励幼儿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去探索,主动学习。
5.应全方面、多渠道、多形式,在不同的实际活动中对幼儿进行评价(多激励,少批评)。评价要如实反映幼儿的实际,让每个幼儿能在评价中得到鼓励,看到希望。幼儿的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发展阶段,但每个幼儿在发展的方向、起点、进度及最终达到的水平上都存在着差异,个性、兴趣受好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要真正做到《纲要》所提出的要求: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能获得最充分有效的发展。
四、自由发展的空间
我们常常要求教师蹲下身体跟孩子说话,不仅意味着体质的平等,更是人格的尊重。教师要主动自觉地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幼儿为中心”的新观念。幼儿是独立的人,是教育教学发展中的人,是主观能动的人,要关注他们,了解他们,给孩子多一点自由发展的空间。如:培养孩子自我意识,自己能做好自己做,引导幼儿不断强化自身的独立性,让幼儿把自己当作主体,从他人和外界的保护中区分开来,鼓励幼儿合理的自主欲,提高自我评价,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认识自我,树立强烈的自尊心,认识自身的价值,这样才能增强幼儿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平静地对待孩子的失败,当幼儿遇到失败和挫折时,教师不应着急,暴燥、斥责、客观承认失败,而应心平气和地安慰、鼓励。如“不要着急,你会成功的”、“不要紧,这个本来就很难”、“虽然你没有成功,但老师还要表扬你”,使幼儿从失败中走出来,让幼儿逐渐意识到自己努力是受到肯定和理解的,自己完全不必害怕失败,从而慢慢学会承受挫折和应付挫折。
4.浅议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论文 篇四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议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随着幼儿教育在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地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逐渐被忽略,或者被国外先进的教育内容所代替,本文就幼儿园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内容作简要分析后,提出一些教育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 传统文化 教育内容策略
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幼儿园的规模不断扩大,幼儿教育的水平在飞速发展,与国际接轨。但是,幼儿教育在走向世界的同时,逐渐地加快了“去本土化”的脚步。“去本土化”是指本国本民族的一些传统的文化教育观念和方法逐渐被现代的国外的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所代替。许多孩子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于传统礼仪更是不知所云。鲁迅先生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忽视传统文化对于幼儿教育是不利的。本文想谈一谈幼儿园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内容,并且提出一些教育的策略。
1目前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1.1传统文化主要以节日庆祝活动的形式展开
目前,幼儿教育以五大领域展开,从体、智、德、美等方面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而其中与中国传统内容相关的,多数是与节日活动相结合的,如春节、端午、中秋等等。同时,幼儿教育的相关教材中涉及到传统文化的内容很少,而传统礼仪教育、传统道德观念教育等在幼儿的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就更少了。
1.2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偏差
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幼教工作者不止一次地提出过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但是在十多年的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出,幼儿园的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1)注重知识的传递,而忽略了对幼儿由文化知识所折射出的文化精神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培养。例如现在有些幼儿园开展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听着孩子们稚气的声音清脆地诵读“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让人觉得让孩子们从小感悟中华传统文化是多么重要。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孩子们在“不求甚解”地朗读经典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目的在哪里?他们记住了内容,就一定会对中华文明有所了解,有所热爱吗?是不是也该深入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呢?让他们能够自发地去学习和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呢?
(2)形式过于单一,内容不够丰富。幼儿园的传统文化教育大多以节日活动、传统美德故事、杰出人物的介绍等历史方面的内容,而忽视了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有新的体现,儿童的心理活动具有现实性,与现代生活脱离太多,不利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同时,总是以故事、图片、工具的形式来介绍,无法给幼儿以深刻的印象。
(3)注重继承,缺乏创新。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内容缺乏深入的体会,以照搬为主,没有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时代特征加以变通;过于依赖教材,依照习惯,甚至模仿其他教师,其他幼儿园;二是让幼儿被动学习的较多,不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有些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过于注重“原汁原味”,要求幼儿生搬硬套地,不加取舍地学习,无异于扼杀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2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选择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为主:
2.1道德规范和礼仪教育
(1)注重培养幼儿尊老爱幼、孝顺双亲的品德。古代教育注重“孝悌”的培养,作为传统道德意识形成的.起步阶段,孝悌符合儿童道德形成的规律。如《孟子》里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论语》里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还提出要孝敬父母等内容。
(2)提倡节俭。崇尚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提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明末清初的朱柏庐在其家教名篇《朱子家训》中也曾要求子女:“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可见,在幼儿园中培养幼儿的简朴生活习惯,有助于幼儿的生长发育和自尊心、独立性、自我意识的发展。
(3)培养幼儿诚实讲信用的良好品格。“诚信”是从古至今都是中国十分注重的优良品德之一。最典型有《论语》里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敬事而信”、“谨而信”。幼儿天性纯洁,认知有限,难辨是非,长辈应以良好的行为加以引导。《礼记典礼上》中也说道:“幼子常视毋诳”。
(4)提倡“为善”、宽容。《老子》提出“上善若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论语》里有“泛爱众而亲仁”、“仁者爱人”。《论语》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
2.2生活常规的基础训练
(1)加强礼仪常规的训练。对幼儿的礼仪教育,首先要进行姿态训练。中国古籍中保存着多种“幼仪”“童子礼”之类的文献。总的精神是教幼儿守礼,坐、立、行、跪、拜、起居、饮食等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规范。例如:坐应齐脚,敛手,定身端坐,不得靠椅背、伸腿、翘腿、支颐(手托腮),欠伸及广占坐席;站立时应垂手正身,双足相并;不得挑食、撒饭剩饭,不得说话,左颐右盼,手足乱动,发声嚼啜,等等。其次是,要培养幼儿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的礼仪。如遇客人来访时,要礼貌大方,有礼相待;与人说话要谦和有礼,不能大叫大嚷等等。
(2)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古代幼儿家庭生活常规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如南宋教育家朱熹就要求幼儿每日鸡鸣起床后,应自己洗脸、漱口、梳头等事务,并且规定“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除此之外,古代对幼儿饮食卫生也很讲究。同时,还要求幼儿对于环境卫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洒扫”之事。这些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而且对于养成幼儿勤劳的习惯也是大有益处的。
2.3传统文化知识教育
(1)重视传统节日等的庆祝活动。充分利用“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元宵”等民族传统节日,引导幼儿了解中华民族的民俗风情和传统美德。幼儿教育工作者应结合这些传统节日开展各类活动,在活动中加深幼儿对于节日的了解,如节日起源、节日风俗、与节日相关的诗歌等,寓教于乐。
(2)加强适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经典诵读”活动。传统文化经典当中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都是古代蒙学写字的代表作,其语言生动活泼,读来朗朗上口,便于幼儿记诵,而且蕴含这丰富的人生智慧和粗浅的生活常识。可以从中选择适合幼儿的内容以传统文化读本的形式,开展早期阅读活动,既能够培养幼儿对于语言的敏感性,也能够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重视对幼儿的乡土文化教育。幼儿生活的周边环境有蕴含着浓厚的乡土文化,这些文化流传至今既保持了传统的风格也具有时代的特征,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可以通过认识家乡或者祖国的名胜古迹、自然风景、风俗习惯等这些周边资源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既满足幼儿的现实需要,也开拓了幼儿的视野。
3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1)通过环境创设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现代教育十分重视环境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幼儿园在室内墙饰、屋内装饰颜色、选材等等方面,突出传统文化特征,将传统文化的理念通过环境积极渗透给幼儿,为幼儿活动空间营造出浓厚的民族气息。例如:在教室墙面布置时,可以设计制作以名胜古迹、传统节日、地方特产等为主题的墙饰。
(2)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是蕴含在一日生活之中,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只有将教育目标渗透到各种活动中,才能发挥教育的功能。我们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可感知的文化因素入手,择其精华,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幼儿一日活动当中,注重强调道德规范、礼仪、节日活动、经典朗诵、风俗习惯等内容的教育,为幼儿创设各种直接接受本民族文化教育的活动环境,使优良的文化传统在这里得到继承和发展。
(3)充分挖掘、利用、整合资源进行教育,避免形式化、说教化。当前的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幼儿园要有创新意识,大力提倡开发地方课程、园本课程。因此幼儿园可依据本地本园特色编写园本教材,将传统文化以幼儿易接受的儿歌、游戏等形式编写成教材。同时,组织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活动,如艺术欣赏、参观、交流、表演等活动,丰富幼儿的知识,加深幼儿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
(4)通过家园合作的形式共同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家庭是幼儿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对幼儿教育有着影响和制约的作用。家庭与幼儿园教育配合,能使教育幼儿的目标、内容和要求达到一致,从而增强效果。因此,幼儿园应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通过幼儿园的家长会、家长开放日以及亲子活动等活动,提高家长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让家长明确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内容,使他们积极配合幼儿园教育,并延伸到家庭教育中。
(5)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合理地运用到幼儿教育中去。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几千年历史的沉淀,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中的缺陷也日益显露。我们需要客观地看待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需要认真地加以分析,仔细地斟酌,从幼儿教育的需要和未来出发;需要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来衡量,对于实际教学情况,也要注意教学方法,要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5.浅议幼儿音乐教育探究 篇五
摘要:以往的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基本遵循这样一种模式:教师制订计划--设计集体教学方案--准备教学具--展开教学。这种一相情愿、按部就班、违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枯燥教学,让幼儿对数学失去了兴趣,数学成了强加给幼儿的概念、记忆不完的知识和索然无味的活动。
关键词:幼儿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与实施,对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提出了新的规定和要求:即“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某些简单问题。”依据这一理念,我园进行了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游戏化的探索研究,有效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积极性、变通性,促进了幼儿智能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下面就从实践的层面对此项研究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数学教育
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数学不是脱离幼儿生活的抽象的概念、定义和公式,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与幼儿生活实际密切相连的。把幼儿学数学纳入到幼儿自然的整体学习之中,将数学教育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世界”中学数学,是我们的生活化研究所倡导的。
我们的周围,每样物品都以它一定的形状、大小、数量和方位存在着,只要做个有心人,就能在生活中找到无处不在、无所不有的数学素材。如玩具的类别、大小、形状、空间位置;餐具数量的多少、大小匹配;树木的高矮、粗细、排列规律……这些皆可作为幼儿有意义的学习素材。吃饭时可以通过观察碗筷、盘子的形状,迁移几何图形的认识;收集玩具时引导幼儿在归类摆放中初步感知集合、分类知识;走楼梯时,数一数有多少台阶、观察栏杆的颜色交替以感知有规律的排序等。
通过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现象向幼儿渗透数学教学内容,能使幼儿亲身体验到学习数学是那么地自然、轻松和有趣;利用一个个活生生的生活素材,引导幼儿在有意无意间以各种感觉通道感受来自生活的多种数学信息,可以消除幼儿对数学的陌生感,唤起幼儿亲近数学的情感,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幼儿学数学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奠定数学学习的扎实基础。
巧妙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材料
(1)原始的现成的生活材料:如废弃的饮料罐、果盘、小树叶、石子、扑克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碗、筷、小勺等,都可用来引导幼儿探索不同的玩法。如根据扑克牌的花样、数字大小进行排序、接龙、比大小、加减运算游戏;利用瓶瓶罐罐进行叠高、认识形体、辨别大小、比高低活动;运用生活中的种子、豆类进行分类、间隔排序练习。在这种生活化材料的操作摆弄中,幼儿摆脱了正规数学活动中的任务压力,获得了一种更自然的无拘束的心境,表现出了强烈的探索欲望,得到了无限的乐趣,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了数学经验。
(2)原始材料加工而成的教学具:幼儿的周围就有很多现成的材料,可以轻而易举地化为幼儿自然学习数学的教玩具。如用于为小中班幼儿计数练习的材料“给小动物喂食”:空的可乐瓶装饰成小动物并贴有数量或点子标记,上部挖一个开口作小动物的嘴巴,另备一只碗,碗中放若干数量的“豆豆”(串珠),幼儿根据数量的要求用勺子将“豆豆”喂给小动物吃。又如收集生活中大小不同的有盖的透明玻璃或塑料瓶子若干,在瓶身或盖子上分别用即时贴做成线形或者点状或数字的标记(标记数量、形状、排列方式可以不同),再准备一些彩色串珠,就可以让幼儿玩点子与数字等量匹配、按玻璃瓶上的数量把相应数量的串珠放到瓶子中的游戏。由于选取的这些材料是贴近幼儿生活的,对幼儿的学习来说就格外生动而有意义;在这里幼儿尽其所能地发去展、去创造、去完善,他们的自主操作、主动活动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
大胆实践生活化的情景教学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模拟的方式再现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让幼儿在假想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使得幼儿学习起来更感轻松、自然和真实。
在中班“学习顺数、倒数”的活动中,我们通过幼儿“搭建楼梯”的操作活动,让其感知楼梯从低到高和从高到低的变化规律;通过 “小老鼠米里上楼梯”的情节,让幼儿在操作摆弄中动手动口,达到手口一致地顺数、倒数;通过生活中的“红绿灯”、“倒计时”联想,形象地感知并发现顺数、倒数时的数序规律。又如主题活动《美丽的秋天》中,我们以“秋游”为主线,设计“乘公交车去公园”的情节,引导幼儿学看“路线图”,比较线段的长短、叠加结果的多少,找出最近又最合适的线路;在购买“车票”的活动中,巩固数的组分成,练习应用数的加减。
由于活动内容来自生活,活动情节丰富有趣,激起了幼儿参与活动的极大兴趣,满足了幼儿自我探索的愿望,体现了个性化的魅力,实现了幼儿快乐学习的理想。
迁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自生活,最终必回归生活“,这句至理名言充分强调了数学教育的最终归宿--用幼儿能理解的数学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幼儿经历了实践、认识、反思,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经验以后,锻炼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了必然。
比如:幼儿在学习3、4、5、6的组成经验后,我们将7、8、9、10的组成学习自主权交给了孩子,让孩子在生活中寻找分合的运用,探索分合的实践,教师只在幼儿因自身经验和能力的局限使探究活动遇到障碍时给予适时帮助和点拨。比如:午餐时分发碗筷、点心时分发饼干……将数学教育活动渗透到幼儿的现实生活活动之中。又如:在幼儿学习了液体的守恒知识后,我们准备了高低不同、粗细相同或高低相同、粗细不同的各种容器,让幼儿自主选择不同容器,进行”运水"比赛,看哪组小朋友先运完规定的水?然后找出先运完或运得慢的原因……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激发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引导他们用相关的经验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6.浅议幼儿音乐教育探究 篇六
一、幼儿自主探究式科学教学的知识观基础
自主探究教学的知识观基础是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哲学。作为一种有关知识的哲学,建构主义对当代教育的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它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拿破仑时代的哲学家维柯(giatnhat tista vico)。维柯曾经指出,人们只能清晰地理解他们自己建构的一切。不过,对于教育者来说,我们对建构主义的了解大多是从皮亚杰理论开始的。建构主义是皮亚杰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识是通过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建构起来的。不仅儿童,我们每个人都足以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经验为基础,来建构对现实的认识。儿童的认识不同于成人,是因为儿童的认知结构、生活经验和成人相比尚不完善。我们每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理解不同,就导致了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的确,皮亚杰的观点对当代建构主义哲学的发展做出门口大的贡献。不过,他的建构思想主要在于解释客观的知结结构如何通过个体与它的交互作用而内化为个体的认知结构。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苏联学者维果茨基的观点越来越多地被西方学术界注意并认同,建构主义思想又有了新的发展。
维果茨基是和皮亚杰同时代的学者,但是一直不受四方学者的重视。他的理论早在20世纪初20年代就已经形成,是苏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重要代表。在儿童心理发展的问题上,维果茨基强调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特别是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他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另—方面,内在的智力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人的活动。另外,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对正确理解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有极重要的意义。所有这些都对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有很大的影响。
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建构主义的思想提供了充分的事实证据,彻底地否定了传统的机械认识论。传统的认识论认为,知识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和简单的摹写,因此,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获得这些映象。为此,学生必须以某种方式从环境中获得信息,也就是说要对他进行“教学”。这种朴素的观点认为,我们的感官就侮照相机一样,把外部世界的图景拍摄并储存到头脑中,这就形成了知识。事实上,人类的认知并不是这样进行的。主体在进行认知时,会积极地产出大量潜在的模式,而外部世界的作用则在于选择,即在排除其他模式的同时,强化其中的一些模式。建构主义的观点则强调,建构首先服务于主体自身的目的:主体希望能控制他所感觉到的东西,以便从其首选的目标状态中排除一切与之相背离和产生干扰的东西,控制自身需要的并可以加以控制的事物模式。主体按照自己的需要主动地建构知识。
当今的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我们个人的世界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不同。所以建构主义更关注如何以学习者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杜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以其全新的知识观和学习观,成为当今幼儿科学教育中“自主探究”教学方法的理沦基础。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观及其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启示。(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传统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确定的、普遍的和客观的。学习就是获取这些客观知识的过程,这种知识观反映了传统社会巾知识的存在状况。在传统社会中,知识的存在以其低传播性和高权威性为特征。因此。知识拥有绝对的权力,拥有知识的人便拥有了“话语的霸权”。而在当代信息社会中,知识的存在状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以高传播性和低权威性为特征。传播媒体的迅速发展,一方而便于信息的传播,另方面也降低了这些信息的权威性。知识和信息开始分离。我们也许每天会接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却未必能成为自己的知识:它们或者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或者不能真正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世界。在信息社会中,信息丰富而知识贫乏的人比比皆是。
建构主义知识观可以说是当代信息社会知识存在状况的反映。作为对传统知识观的反动,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至少表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变革。1.从确定的知识观到批判性的知识观。
在建构主义看来,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知识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改变,不断地出现新的假设和解释。因此,知识不是用来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的,而是用来接受批判的。没有批判,便没有知识的增长。2.从普遍的知识观到情境性的知识观。
知识也不是普遍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整个世界的法则,也没有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实用的方法。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是不叮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这就是所谓的情境性。
3.从客观的知识观到主观性的知识观。
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丁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星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个人经验、不同的认识立场,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也完全可能是多样化的。(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不仅颠覆了我们对知识的传统看法,同时也预示着对如何获得知识这一过程的新认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学习者在学习过程巾,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这种建构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正如建构主义者古宁汉所说:“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
2.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与学习环境之间的互动,自己建构意义的过程。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问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同时,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人也发生调整和改变。
3.学习是学习者新旧认知结构、新旧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过程。用皮亚杰的术语说,学习是一个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即:学习者将外部信息纳入自己已有的或正在形成的认知结构中,同时,学习者自己的认知结构也因新经验的出现而发生改变。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也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
4.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而世界上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但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每个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具有差异性的经验。从个体来说,这些经验是新的知识经验的生长点;从团体来说,不同学习者对问题理解的差异性,在学习者的共同体中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它能引导学习者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建构主义关于知识和学习的观点,对幼儿科学教育的理论刊实践,特别是对幼儿科学教育方法的改革大有启发。它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问题: 幼儿科学教育怎样让幼儿真正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并通过科学探索的过程获取知识?怎样让幼儿进行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怎样让幼儿获取真正属于自己的科学知识? 同时,教师在幼儿的科学探究过程中义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教师应该怎样帮助幼儿学科学? 下面,我们就在分析幼儿科学教育中幼儿科学探究学习过程的基础上,提出幼儿自主探究科学教学的策略。
二、幼儿科学探究学习过程的分析
幼儿科学教育的过程,是教师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但从本质上说,它是幼儿自己的科学探究过程。因为,尽管我们说教育是一种文化传递的活动,但它又具体地表现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即幼儿的学习过程。而且只有通过幼儿的学习过程,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活动的目的。幼儿既是教育的对象,同时又是学习的主体。在科学教育中,如果没有幼儿的探究过程,就不存在科学教育的过程。
而从学习主体的角度看,幼儿科学教育的过程,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教”的过程,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师教、幼儿学”的过程,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一)幼儿科学探究学习过程的分析
下面是某中班幼儿学习“沉浮”的科学活动实例: 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实验材料──木块、石子、玻璃瓶等等,供幼儿探究沉浮的现象。在活动中,幼儿用这些材料分别做实验,探究它们在水里的情况,结果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有的幼儿发现木块是漂在水上的,他一次又一次地尝试把它按下去,但只要手一松,木块就会漂上来。还有的幼儿发现玻璃瓶放进水里后,先是漂着的,过一会儿灌进了水,就慢慢地沉下去了;如果把玻璃瓶的盖于盖好,它就不会沉下去了„„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发现,对活动的兴趣也很浓。教师还组织他们把自己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并且进一步验证这些发现。最后,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了今天的收获:“我们今天玩得真开心,而且发现了很多秘密。这些东西有的是浮在水上的,有的是沉到水里的。以后我们还可以把别的东西放到水里,看看它们会怎样。”
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科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整个科学教育过程的展开,就表现为幼儿在教师提供的条件下所进行的自主的探究活动。幼儿把不同的材料放进水中,发现厂不同的结果—这一发现更加激起幼儿的好奇,于是又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做实验,以获取更多的发现。这就是幼儿的科学探究过程。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幼儿获取了丰富的科学经验。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他们通过自己的操作和尝试,知道哪些物体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这些经验比教师告诉他们的知识更加直接、生动、丰富,也更加有意义。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幼儿也学习了科学的方法。探究的过程本身就是运用科学方法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使在很简单的探究活动中,都会有科学方法的存在。比如在上例中,幼儿通过观察收集客观的信息──哪些是沉的,哪些是浮的;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幼儿会作出推测──哪些可能是沉的,哪些可能是浮的:随后幼儿还会通过自己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如果实验的结果和他们的推测不一样,更会引起他们的思考,等等。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幼儿的好奇心得到厂充分的满足。幼儿对于世界的好奇是天生的,这种好奇是激发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内在动机。同时,幼儿的科学探究过程又能充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这种满足不同于从教师那里得到问题的答案而带来的满足。因为后者是短暂的,它实际上不是引发而是中止丁幼儿的探究。而在幼儿自己的探究过程中,他们的满足是持续性的。即使幼儿不能马上得到答案,但探究的过程本身也能够给幼儿以充分的满足。
总之,科学探究是幼儿学科学的核心。明确幼儿科学教育的过程就是幼儿的科学探究过程,对于明确幼儿在科学教育中的工体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过,我们也要认识到,幼儿科学教育的过程,不同于幼儿自发的科学探究,它是在教师的不同程度,不同方式指导下的科学探究过程。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会产生很多自发的科学探究活动。这些都是幼儿和对象世界的直接的相互作田。幼儿会把木块放到水里玩,或者用纸折成纸船在水上“航行”。在这些没有明确目的的、宽松的过程中,幼儿尽享科学探究的乐趣。而且,在这些自发的科学探究讨程中,由于没有明确的目的,幼儿也无需追求什么结果,常常只是为过程而过程,为探究丽探究,幼儿也完全沉浸于。满足于探究的过程中。比如幼儿在玩水时,可能并不是明确地在做什么“沉浮”实验,而是拿着一块木头玩上半天却乐此不疲。
有的学者提出,幼儿自发的科学探究活动有点类似于人类早期的科学探究过程:当时的人们对科学所知甚少,人们的科学探究活动也是很盲目的。每一个科学发现都经历了很多曲折的探究,甚至都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而在幼儿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充当了幼儿和对象世界之间的中介。教师参与到幼儿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其目的正是要克服幼儿在自发的科学探究过程中的盲目性和偶然性,使幼儿的科学探究过程成为具有明确目的的、能够达到一定结果的学习过程。换句话说,教师可以使幼儿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避免走弯略,使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所需要掌握的科学文化,教师的参与充分体现了教育的社会性和文化性。
明确教师的指导在幼儿科学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并不是否认幼儿自身的探究过程的重要性,而是更加明确了科学教育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师的指导并不取代幼儿自身的探究过程,它使幼儿以—种特殊的形式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幼儿的探究过程,不是简单地重复历史上的科学探究过程,而是“浓缩”地再现了人类科学探究的过程。正如科学教育的前辈刘默耕先生所说,教师指导的作用在于“带领幼儿跨越人类历史的长河”。它能使幼儿得以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掌握人类经过几千年所积累的科学文化。
教师对幼儿的科学探究过程进行指导,可以降低幼儿探究的难度,排除可能出现的困难,提供必要的指引和帮助,而保证其获得成功的结果。幼儿在日常生活的自发探究活动中也许不能发现的现象,在教师的指导下就完全可能发现;或者尽管发现却不会去深入探究的现象,在教师的指导下就完全可能深入地探究下去。比如,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玩水时,可能就不会去注意有沉浮的现象,或者尽管也有接触沉浮的现象,但没有去深入地探究。而在教师提供的学习情景中,幼儿就能明确地、有意识地把这些现象连同在生活中获取的经验集中起来,去探究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和浮。再加之教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幼儿还会进行更多的探究,获得更多的发现,比如玻璃瓶会沉到水里,怎样让它不沉下去?木块不会沉下去,有什么办法让它沉下去呢?等等。
当然,我们并不排除,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有很多是幼儿自发产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但是这些探究活动,都因为有救师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参与和指导,而赋予教育的含义。比如,有的探究活动是因教师提供的物质材料而诱发、产生;有的探究活动虽因偶然的事件而发生,但教师在注意到这些自发的活动以后,随即对其加以积极的鼓励和正确的引导。
由此可见,教师的指导在幼儿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外不是可有可无的。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作用。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教师和幼儿之间应该是—种合作的和互动的关系。
(二)科学探究学习过程中的幼儿和教师
在幼儿科学教育实践中,如何协调幼儿的学习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呢,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幼儿的科学探究学习应该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教师是幼儿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幼儿是学习和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
因此,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是一种建立在全新的师生关系基础亡的教学观。这主要表现在教师和学习者的角色及其作用的改变上,其中,幼儿作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应该: ──能够面对复杂的真实世界中的问题情境,并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
──承担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
──通过自主的探索和发现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主动地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井努力加以验证。
──善于把当前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联系和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
──善于和同伴进行协商、合作,考虑别人的观点和意见。
教师作为幼儿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应该: ──通过各种手段,包括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以及发自内心的赞许,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幼儿的学习动机。
──坚决地维护幼儿的自主性。自主性是个体建构过程的命脉,因此教师要始终站在幼儿一边,相信幼儿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从幼儿出发理解他们的思维,尊重和维护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必要的时候还要给予辩护。
──通过质疑、讨论等方式,帮助幼儿反省自己的学习过程。不是立足于改变幼儿的认识,而是立足于改变幼儿的思维方式。不是山外部对幼儿的学习作评判,而是要逐步减少对幼儿的外部控制,增加幼儿对学习的自我控制。
──为幼儿创设真实的、复杂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幼儿的主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不仅要让幼儿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而且要让幼儿认识到复杂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而且有多种答案,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重观点。
──和幼儿一起讨论问题解决的方案,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的过程进行引导。例如,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导幼儿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以促使幼儿从各个方面理解问题;启发幼儿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和片面的认识,等等。
──帮助幼儿建构知识的意义,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提示幼儿的已有经验、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等方法,帮助幼儿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最后,不能忘记的是,也要保持教师自己的自主性。在教学中既要尊重学生的主观建构与兴趣,又不能“听任自由”,教学应该是有目的的活动。“建构主义的教师不是放弃自己作为指导者的角色──他要去鼓励和引导幼儿努力去建构知识,而不是仪通过呈现预备的结果,导致扼杀幼儿的自主性。”
三、幼儿自主探究科学教学的策略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建构主义导致了幼儿科学教育中的“学习的革命”。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科学知识是不能由教师教给儿童的,而是要通过他们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同时,科学知识是个人建构起来的,而不是外在于人的客观知识,因此我们要允许每个幼儿有自己对科学的理解,允许每个幼儿经历自己的建构科学知识的过程。而这也正是我们所提出的自主探究科学教学的本质含义。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做到“自主探究”的教学呢?这里我们提出以下两条具体策略:(一)将教师指导寓于幼儿自主的学习之中
教师始终不能忘记自己的“角色”:教师只是幼儿学科学的助手,而幼儿才是科学学习的真正主人。
在传统的教育方法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俨然知识的代言人和象征,因此在幼儿面前也拥有绝对的权威。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教师手捧着一部科学知识的“圣经”,把幼儿当成是一张“白纸”来教导,用“科学”的知识来“填充”幼儿的头脑。不幸的是,这些科学知识并不能在幼儿的头脑中保持长久,往往转眼间就又被幼儿固有的“迷思概念”所代替。
为什么幼儿记住了却又会忘记、知道了却不能理解呢?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就不难理解厂。维果茨基早已指出,幼儿是在摆脱日常概念和成人概念的“张力”中学习科学概念的。如果仅仅将源于成人世界的顶成的概念呈现给幼儿,那么他就只能记忆成人有关这一想法所说的一切。皮亚杰也曾指出,只有儿童自己建构的知识,才是真正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和他的认知结构相适应的知识,也是最牢固的、不会遗忘的知识。正如一位儿童对皮亚杰所说的:“一旦你知道了,你就永远知道了。”(当皮亚杰问—位达到守恒认识的儿童“你是怎么知道的?”时,儿童说出丁上面的话,皮亚杰认为这是一个绝妙的回答。)而通过记忆或训练达到的熟练,则并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当然也不具有发展的价值。
当然,我们坚持让幼儿自主探究、自己建构知识的方法,并不意味着对教师作用的轻视。幼儿的自主性不是并不是与生俱来、恒久不变的,它也是历史地生成的。幼儿学习的自主性需要教师的激发、培养和保护,幼儿自主性的发展、发挥和教师的精心培育是分不开的。总之,幼儿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另一方面,教师的“教”也离不开幼儿的“学”。教师的“教”应该指向幼儿的自主学习。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做到将教师指导寓于幼儿自主的学习之中。教师无论星采用何种指导方法,都要以激发幼儿的自主性学习为目标。例如以下问题都是教师应该加以考虑的: 怎样向幼儿提出科学探究的问题,教师可以直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幼儿明确探究的问题,但是也可以通过材料的提供和情境的创设,让幼儿在自由摆弄材料的过程中、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自己生发出想要探究的问题。显然,后者更能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学习。而且,提出问题本身就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因为结论只不过需要些数学或实验方面的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或从新的角度来分析一个老问题,则需要带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只有这样才会使科学真正地前进。”
怎样解决所提出的科学问题,教师可以向幼儿提供现成的方法,但是也可以和幼儿一起来讨论解决的办法,一起去搜集资料,分析资料,甚至可以完全让幼儿自己去尝试解决。我们应该相信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幼儿的自主性学习。
怎样让幼儿获得问题的答案,我们不主张教师把答案直接交给幼儿,而要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过程来获得答案。教师可以通过质疑、讨论交流等方式,帮助幼儿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让幼儿根据自主的判断来选择一个他所能接受的答案。(二)将科学学习寓于过程性的探究之中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除了要处理好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这一对矛盾,还要处理好学习过程和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重过程还是重结果,在教育实践中长期存在着这一争论。强调结果的观点通常认为,只有让幼儿获得一个确切的结果(这种结果通常是指一种知识的结果),教育的目标才算是圆满地完成。但是,从建构主义的观点看,幼儿学习科学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幼儿获得的任何一个学习结果都不可能是学习的终点,而只是具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点”。
既然是从过程性的观点来看待幼儿的学习,我们也就不应该要求幼儿“一蹴而就”地达到我们所期待的结果,即获得像成人一样的科学认识。事实上,幼儿自己建构的科学知识,常常并不是成人所认为的“科学”的和“正确”的知识。这就更需要我们用一种“过程性”的观点来看待它了。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看,所有的知识都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也就是说,意义是相对于知识的建构者而言的,从来没有什么绝对的知识。因此,成人大可不必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结论教给幼儿,更不能以成人对知识的理解方式、以成人的“话语霸权”来作为强迫幼儿接受的理由。教师不应简单地把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结果强加给幼儿,而应该考虑下面的问题: 怎样让幼儿经历丰富的探究过程?怎样让幼儿在过程中获得结果? 教师固然可以直接给幼儿问题的答案,但是这个结果和幼儿通过自己的亲身探究获得的结果是大不—样的。我们主张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过程来获得自己的认识。也许幼儿自己获得的认识未必正确,但教师可以在幼儿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提出问题、质疑或建议,引发幼儿进行深入的探究,并在此基础上丰富、修正自己的认识。
7.构建和谐农村幼儿教育浅议 篇七
对于幼儿教育而言, 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公平的教育, 国家与社会应当为所有幼儿提供同等的教育机会与优质服务。然而, 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 并且这种城乡差异还在不断拉大。城乡差异体现在幼教领域, 就形成了城乡之间、地域之间幼儿教育的明显反差, 尤其是农村、边远贫困地区, 儿童难以获得早期教育的问题仍然十分严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教经费不足
我国是一个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国家, 教育经费只占世界教育经费总量的7%, 却被用于占世界20%的教育对象, 在这些公共教育资源中, 仅有1.3%左右才被用于学前教育, 而这些少得可怜的经费又大部分流向城市幼儿园, 农村幼儿园所得无几。尤其是京津沪地区, 大中城市拥有国家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教学设备、一流的人文环境, 而广大的农村与欠发达地区, 却常常被遗忘, 国家补助也往往是杯水车薪。我们不能不承认, 社会对幼儿教育资源分配公正性的问题还缺乏关注, 一些地方领导只喜欢锦上添花, 不愿意雪中送炭, 他们把有限的幼儿教育资金投入到少数各方面条件已经很好的幼儿园中, 使其成为豪华的“政绩工程”, 而对面广量大的普通幼儿园缺乏关心。这种人为地加大幼儿园两极分化的做法, 与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是相违背的。
同时, 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家庭消费绝大部分用于生活必需品, 用于子女教育上的费用相对较少, 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经济较为困难, 难以承担孩子学前期的教育开支。
二、办园 (班) 条件简陋
农村幼儿园 (班) 的物质基础条件十分简陋, 不能为幼儿创设必要的生活学习条件。例如, 一些幼儿园的桌椅、板凳由孩子家庭提供, 高低长短不一, 极不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坐姿;人均占地面积狭小, 缺乏良好的通风条件和幼儿活动必要的空间;教具、玩具和大型户外游戏器械及幼儿读物奇缺, 各种游戏活动难以进行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幼儿身心的发展, 不利于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以及幼儿基本动作的训练和智力的开发。
三、农村幼儿教师整体素质偏低
一方面, 农村幼儿园 (班) 教师学历普遍较低, 多数仅有初中文凭, 一般以乡村聘请的民办教师为主, 没有经过幼教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进修学习的机会也非常少, 因而教育观念陈旧, 知识老化, 教法落后, 体罚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 农村幼儿教师工作量大, 有的甚至采用一人承包制, 什么都要教, 但工资报酬过低, 有时连基本工资也不能按时发放,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形成了高度的职业倦怠, 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优秀教师的流失。
面对上述问题, 我们必须明确, 普及并发展农村幼儿教育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 需要集全社会力量方可实现, 而不可能由农村自行解决。
首先, 政府必须成为促进幼儿教育公平的主体。政府不仅应成为促进幼儿教育公平的倡导者, 还理应作为农村幼儿教育的重要投资人。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准备阶段, 是学制的第一级, 是整个教育公平的起点站。同时幼儿教育不仅具有教育性, 还具有福利性, 与其他的各级各类教育相比, 幼儿教育具有更强的公益性。因此政府必须承担起推进幼儿教育公平的重任, 尤其要充分关注和支持偏僻贫穷的农村地区幼儿教育, 建立补偿救助制度, 缩小城乡差异, 强化管理,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 幼儿教育经费要在教育经费中统筹安排, 以调控本地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扶持农村和贫困地区幼儿园。
其次, 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当前我国政府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在教育总投入中的比例极低, 我们应当实施“以国办园为骨干, 以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的国家幼教政策, 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的力量, 取得全社会的广泛支持, 吸收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到农村幼教事业中去。
最后, 提高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水平, 保护其合法权益。要根据“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幼教理论与农村实际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以下各种途径培养培训农村幼儿教师: (1) 各师范院校及职业中学统一培养师资, 并向农村倾斜; (2) 教育行政部门、教师进修学校短期培训结合“二次培训”; (3) 指导小组深入农村, 巡回指导; (4) 建立县、乡、村的业务辅导网, 进行全面指导等。这些举措的目的在于培养与造就一支稳定而合格的农村幼儿教师队伍, 以提高其专业水平。同时, 针对目前农村幼儿教师工资过低, 工资拖欠严重等情况, 政府要制订最低控制线, 并将幼儿教师纳入医疗、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之中, 保护农村幼教师资的合法权益, 激发他们从教的积极性。
摘要:农村幼教长期不振是制约我国幼教事业发展的瓶颈。在目前政府对农村幼教投入不足, 社会对农村幼教关注也不够的情况下, 农村幼教的发展的确举步维艰。我们应该明白, 没有农村幼教的发展便没有中国幼教的发展, 所以必须对农村幼教予以切实的扶持。本期刊发一组关注农村幼教的文章, 有不少做法值得各地借鉴。比如:南京市的农村幼教扶持计划, 让政府财政进乡村;姜堰市改变过去农村幼教“乡镇办、乡镇管”的模式, 由市乡 (镇) 共管;连云港的“城乡联姻”, 等等。南京师大和西北师大的幼教专家一直保持着“心系农村”的好传统, 令人钦佩, 所有幼教理论工作者和研究人员都应该学习他们。
参考文献
[1].虞永平.用适宜的方式感受适宜的内容[J].学前教育, 2007 (4) .
[2].蔡迎旗, 冯晓霞.论我国幼儿教育政策的公平取向及其实现[J].教育与经济, 2004 (2) .
[3].沙莉, 庞丽娟, 刘小蕊.通过立法强化政府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职责[J].学前教育研究, 2007 (2) .
[4].张伟.人的和谐教育需要生命化教育[J].教育评论, 2007 (1) .
[5].袁振国.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2) .
8.浅议幼儿音乐欣赏 篇八
关键词:音乐欣赏 幼儿 生活 感悟 体验 乐器
对于儿童而言,音乐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着他们。音乐欣赏,是通过设置音乐、播放音乐、倾听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等环节,使幼儿对音乐有一个全新的体验与认识,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一种教学活动。由于幼儿的身心特点不同于青少年与成年人,因此,音乐欣赏要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从幼儿成长的环境出发,从幼儿的兴趣特点出发,选择适合他们的歌曲与乐器,这样才能激发其学习兴趣,激起其欣赏音乐的欲望,从而感悟音乐、欣赏音乐、享受音乐。
一、引导幼儿从生活中寻找音乐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音乐无处不在,无论是树上的鸟鸣、湖里的蛙声、路上的车笛声,还是狂风的呼啸、雨水的刷刷、闪电后的雷鸣。对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教育、引导幼儿学会认真倾听音乐,学会分辨生活中的音乐之美。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幼儿的注意力不集中且时间短,很容易被外界的各种声音所吸引,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抓住这些意外之音,把它们作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加以利用。
例如,一次上课,我正准备让学生欣赏一首歌曲,结果我们幼儿园附近的居民区有人办婚事,音响播放着“小苹果”的旋律,由于旋律欢快、节奏感突出、歌词朗朗上口,不少小朋友一下把耳朵竖了起来,还有一些小朋友开始手舞足蹈,想跳一跳“小苹果”。我灵机一动,提出问题:
“你们的妈妈喜欢跳‘小苹果吗?”
“你自己喜欢跳吗?(喜欢)。”
“在家里,爸爸和妈妈的哪些声音会常常引起你的注意?(爸爸:敲击键盘玩游戏声音、下班后的敲门声、睡觉的呼噜声、批评呵斥宝贝声、爽朗的笑声、叮叮当当修理家电声、看电视与妈妈的争论声等等,妈妈:唱歌声、做饭声、读书声、煲电话粥声、抱怨爸爸声、打麻将声等等)。”
我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发现家庭主要成员的各种声音,然后让他们分辨这些声音,结果孩子们的发言特别积极,说明他们平时注意观察,善于发现,课堂教学收到了意外的收获。生活中善于发现音乐,学会倾听音乐,才会为提升音乐欣赏能力夯实基础,因为音乐来于生活。
二、引导幼儿主动感悟、体验音乐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故事,每当傍晚来临时,伴随孩子们入睡的几乎都是一个个动听的小故事。音乐欣赏故事化,不仅可以使音乐欣赏的趣味性大大增强,还可以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使孩子们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在感悟音乐、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中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从而有效提升音乐欣赏课堂的教学效果。
例如,为了提升幼儿感悟音乐、体验音乐的能力,我课前将贝瓦儿歌视频“爱美的大公鸡”下载下来,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音乐欣赏课上加以展示,让学生自主欣赏。优美的动画,欢快的旋律,押韵的歌词,一下子将小朋友的注意力吸引起来,放第一遍时他们非常认真倾听、观赏歌曲,放第二遍时他们跟着歌曲唱了起来。然后,我适时要求他们根据歌曲的内容改编一个小故事,六个小朋友分为一个小组,并选出口才好一点的小朋友进行讲故事比赛。任务一布置,他们可认真了,纷纷商量改编的办法和步骤。其实,改编故事的过程就是感悟音乐、体验音乐的过程,通过改编故事环节、分享讲故事环节,他们懂得了许多道理。例如,一个人的外表其实不重要,勤劳才是真正的美丽,看一个人到底美不美,不仅仅看他的外表,更要看一个人内在的美,只有那些内在美的人,只有那些勤劳的人,只有那些乐于帮助他人的人,才是生活中最美的人。这里,将音乐欣赏故事化,突破了传统音乐课的形式,幼儿将创编的音乐故事融入教学之中,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合作意识,使他们学会在合作与竞争之中成长。
三、发挥器乐活动的功能
近几年,随着政府对幼儿园的投入越来越大,幼儿园音乐教学的设备也越来越完善,各种乐器进入校园,加上各种社会培训学校与机构的音乐培训,幼儿对各种乐器也不再陌生。因此,音乐欣赏教学,教师要学会恰当地运用器乐活动,让幼儿根据所设定乐曲的旋律自主选择乐器进行演奏,这不仅可以大大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激情,更能使他们对音乐的感性认识逐渐地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更加准确地理解音乐欣赏的内涵,为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对“拍手歌”的音乐欣赏,我在教室的音乐角处放置了沙锤、圆舞板两种乐器,供幼儿自由选择为歌曲伴奏。规定一个小朋友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乐器,我按照小朋友使用的乐器把他们分为两组:沙锤组和圆舞板组,要求他们分别按照乐曲的节拍为唱歌的小朋友伴奏,然后两组交换乐器后再合作伴奏。这里,小朋友敢于主动选取自己喜欢的乐器进行演奏,并赋予了一定的肢体语言来表现歌曲。
综上所述,对幼儿来说,音乐欣赏是一种复杂的审美过程。幼儿音乐欣赏,需要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从其生活环境出发,从乐器活动出发,才能促进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提升音乐欣赏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莲菊.音乐欣赏:金蛇狂舞.当代学前教育,2014(1).
[2]许丽萍.幼儿园民族音乐欣赏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策略.学前教育研究,2014(5).
9.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探究论文 篇九
【摘 要】我们尝试开展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探究,探求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内容、实施和方法,使生活成为课程资源,让教育融入生活真实情景中。
【关键词】幼儿教育;生活探究
《纲要》明确指出了教学教育的价值取向:“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幼儿的数学感和数学意识,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在不断遇到各种新挑战和不断成功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自信心,感受到和体验到其中的乐趣。”
根据《纲要》精神,我们尝试开展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探究,探求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内容、实施和方法,使生活成为课程资源,让教育融入生活真实情景中。
1.从根据教材组织幼儿学习到创设情景化的学习活动
数学生活化课题应先从验证教材,提供生活化的材料开始。生活化的材料在单一操作学习活动中是“道具“,在真实情景中更能发挥其多种作用,成为支持幼儿游戏和学习的“玩具”和“工具”,对于年龄小的孩子,生活化的情景为幼儿感受数量关系搭建形象思维的平台。
如在小班幼儿学习“一一对应”的知识时,教师可创设“娃娃家”炒小菜的情景,为幼儿提供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的碗勺,让幼儿通过游戏为爸爸妈妈、小朋友分碗勺、分菜等,知道大人用“大碗大勺”且菜量多,小孩用“小碗小勺”且菜量少,进行一一对应训练,让幼儿在生活情景中玩得开心,又自然而然地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2.从教师预设的情景化活动到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生成活动
数学教育生活化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寻找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点。如在区域活动“包糖果”中,我们发现个别孩子包完糖果,先点数包了几个,又把不同的颜色的糖果分开,再把糖果排图形。包糖果中蕴含的数学知识能否成为其他孩子的关注点?因此我们提出了开个“糖果加工厂”,孩子们包了许多糖果后自发开始卖糖果,教师抓住时机又提出问题:“平时爸爸妈妈在哪儿买糖果?”引出了新活动——参观佳源超市,孩子们知道超市除了卖糖果,还卖许多东西,因此再引发了超市游戏。孩子们和家长一起收集了许多开超市的材料,并把这些材料分类摆在货架上,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如何定价格、编条形码、装袋、付钱等问题。整个游戏是在幼儿自主选择、共同解决问题中逐渐展开的。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体验到数学的存在,增进幼儿数学感和数学意识的形成,让数学学习变得有趣。
3.从教师的直接指导到由问题情景引发的.幼儿自主学习
在情景化活动中,教师应更多地参与孩子感兴趣的事,尊重孩子的各种想法,引导幼儿在真实的事件中针对问题自主学习。在主题活动《我们的小区》中,孩子们对于如何编排门牌号产生了兴趣和争论。教师就带孩子参观了小区的楼房,让孩子在看门牌、编门牌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学习了排序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在学习过程中,幼儿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变得非常强。
【浅议幼儿音乐教育探究】推荐阅读:
音乐幼儿教案08-18
幼儿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游戏12-26
幼儿园小班教案案例[音乐] 音乐教育07-04
幼儿大班音乐活动12-11
幼儿小班音乐活动教案08-15
幼儿音乐活动英语教案11-16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幼儿音乐教育的启示08-13
浅谈节奏与幼儿音乐教育06-09
幼儿园亲子音乐游戏06-13
幼儿教师音乐研修心得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