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及发展

2024-10-12

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及发展(精选8篇)

1.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及发展 篇一

《南方周末》新闻特稿的采写特点及发展趋势论文

论文关键词南方周末 特稿 采写特色

论文摘要《南方周末》(以下简称南周)特稿是中国式特稿典范。本文从采访视角、写作语言、叙述方式等角度对南周特稿的采写特点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总结了南周特稿内外部发展的局限性,进而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探究了南周特稿的发展趋势。

1南周特稿的采写特点

1.1画面性的采访视角

南周特稿的采访与其他采访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与一般新闻采访走的程序似乎一样,南周特稿的采访是去采访一个一个的画面。采访为着画面而去,围绕画面进行,获得的也是一个一个的画面,写作就是奔着这些画面进行剪辑,这也就是新闻报道中所强调的形象思维。因此,记者的采访视角决定了特稿的成败,在没有扎实的画面采访的情况下,即便某个记者拥有生花妙笔,写出唯美动人的描述也违背了特稿的本质――真实。南周特稿的记者带有所供职媒体的特性,细节中掺杂着记者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阅历、态度、性情等,在倾听中开始还原画面。

1.2冷静自制的写作语言

南周特稿以语言之美,重视细节写作,运用逼真的细节描写,揭示事物的本质。通过细致入微的细节白描,生动、传神地传达事实的真相,给受众营造想象的空间,打动人心。

例如《“犀利哥”正传》中:“年轻人的消失,村口的篮球架斑驳得像根抛弃的遗物,守在它身边的围墙上,残留着一行业已剥落的标语,‘团结全党全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些对主人翁生活环境的细节描写,隐喻了犀利哥的真实生活。透过这些冷静的细节描写,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一种审美情趣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现场氛围。毫无疑问这种语言的魅力,纯粹只依靠图像是无法达到的,因此在讨论南周特稿写作的时候,有必要将其写作语言进行剖析。

1.3高度的文学叙述方式

南周特稿以会讲故事著称,其娓娓道来、冷静克制、别有风味。倒叙和插叙的大量使用,容纳丰富了更多的信息;把一个连续的故事变成很多个前后衔接的故事。同时,运用场景变换,视角的变化以及特殊结构,比如在《车陷紫禁城》中,记者亲历一辆出租车在北京的一个下午的遭遇,借此突显北京交通拥堵状况。这种将文学化叙事方式运用在特稿中,在接受受众赞美的`同时,也引起了同行的质疑:在新闻报道中,高度文学化无疑在加强主观判断,而这种判断性叙述是否可以。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此处所论证的高度文学性的叙事,指记者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上,运用文学化叙事技巧传达文字的感染力,而非虚张声势的夸大,真实依旧是它的灵魂。

2南周特稿的局限性

以后,南周对特稿的探索渐渐式微,南周将大部分精力用于提高对调查、观察、解释性报道的追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由两部分构成: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就南周内部来说出现两种恶性循环的局面:缺乏能写特稿的记者;缺乏好的特稿作品。

随着李海鹏等当年声名鹊起的优秀特稿记者的离开,南周内部能够达到优秀特稿写作水平的记者少之又少。这主要由于特稿除了要求记者具备一般新闻体裁的采写能够要求外,更要拥有出色的洞察力和卓越的文字掌控力。特稿记者的缺乏是导致难以出产好的特稿作品的直接原因,但是好的选题是成就好特稿的基础,这种可遇不可求的状况也就导致好特稿一度难产。

就外部环境而言,社会急剧变化,光怪陆离等各种事件频繁发生,理论上讲这并不是一个缺乏选题的国度。但是由于事件发生的太过急促,各类媒体蜂拥而上,各种报道形式层出不穷。而特稿的选题原则在时间的跨度里集中高度的戏剧性,在时间的拉锯战中,特稿明显处于下风,能写的素材空间越来越小。其次随着人们生活快节奏的加剧,压力的加大,新型传播方式的加入,以舒缓、优雅,关照内心的特稿作品难以勾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特稿的阅读率大大降低。而特稿的高度文学性和创造性注定了它的阅读率低于那些对重大新闻事件的直接报道,这让原本狭窄的读者群更加狭窄。 3南周特稿的发展趋势

南周特稿的发展趋势可分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探讨。

从宏观来看,自南周试水特稿到这种探索逐渐减少,个中原因既是南周特稿自身的局限所致也是特稿发展的必然规律。南周特稿前期兴起之时,主要以承载负面报道的“揭黑”为主,这在新闻选题和报道立场上都稍显偏颇;其次好的特稿选题可遇不可求,加之特稿采访难度大,耗费时间长,因此特稿不可能具备像常规新闻那样每周按时刊发。为此,南周将特稿精神融入深度报道中,以深度报道为日常刊发稿件的标准,不定期刊发优秀特稿。因此在宏观上,南周特稿在数目上的的探索力度将会减少,同时将特稿的写作方法运用在深度报道上,保持特稿的独特性。

从微观看来,特稿数量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其质量下降。相反,南周特稿少了对数量的追逐,多了对特稿写作上的谋划,以保证南周特稿的高质量水准。

在报道选题上,由此前“柔”性选题走向具备硬度和深度的硬性选题,同时在类别上也由此前散落的人物类、群体类、话题类、事件类四大类逐渐倾向于具有纵深感的事件类;

在语言表达上,个性化色彩越来越浓。在哀而不伤的基调上,允许记者保留自己的写作语言。如忧伤的笔调,灵动的笔触,优雅深邃的描绘。

在叙事结构上:从传统的叙事习惯走向多样化。如采用编年的体例,参照小说或电影的叙事特点。如年11月30日的《少年杀母事件》的叙事结构模仿电影《牯岭街少年》。

综上所述,南周特稿的特性决定了它只是小众读物,即便在未来,其受众群也难有很大的发展。南周将特稿曲高和寡的张力移植到深度报道上,加大深度报道的力度,同时加强对特稿自身多元化的探索。未来,一部分南周特稿演化成深度报道,另一部分在写作技法和叙事结构上呈现多样化发展,保持其精英读物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美]乔恩・富兰克林.为故事而写作[M].北京:华夏出版社:256.

[2][美]戴维・加洛克.普利策新闻特稿卷[M].北京:新华出版社.(3):623.

[3]密苏里新闻学院写作组.新闻写作教程[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8):78.

[4]张玮桐.人物类特稿特点研究[J].新闻传播.(9):13.

2.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及发展 篇二

关键词: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新媒体特点,发展趋势

电视新闻节目与人们的关系可以说是比较密切的, 人们可通过电视新闻节目更为直接地关注社会动态, 了解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各大要闻, 因此, 电视新闻类节目具备一定的发展前景。但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虽然人们越来越多地将时间放在了电视节目上面, 但人们的主要精力还是消耗在娱乐综艺类等可以让自己得到一定消遣的节目上, 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不高。主要从电视节目的新媒体特点入手, 针对当下人们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关注度不够的这种现状进行合理分析, 以期得到促进电视新闻节目产业长久有效发展的方法。

1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新媒体特点

1.1电视新闻内容要具备更高的时效性

这一特点也是由电视新闻的特性决定的, 或者可以说是由新闻本身的时效性这一特性决定的, 时效性是新闻最为关键的特性, 它决定着新闻的生命, 可以说是新闻最重要的属性之一。我们可以将某一事件发生的那一时刻看作消息传播的起点, 将受众接收到消息的那一时刻看作消息传播的截点, 受众一旦接收到消息, 即消息的传播一旦走到截点, 整条消息就算传播完毕。起点是突发的, 截点是可以人为控制的, 所以在受众从其他渠道接收到消息之前, 通过新闻渠道这一媒介将消息及时传播给受众, 从而间接地让消息的截点与新闻的结束同步, 就是新闻传播的主要目的。受众一旦通过自身或是其他渠道获取了消息, 即消息的截点卡在了新闻结束之前, 那么这条新闻就属于过期的新闻, 观众对其的兴趣度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这对电视新闻业的发展是尤为不利的。在当今社会,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不断革新, 网络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这也就导致互联网行业对电视新闻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因为网络的时效性相当之高, 甚至可以达到让事件的发生与传播过程同步进行, 这对电视新闻业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 在这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 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时效性成为了电视新闻业的新媒体特点之一。

1.2电视新闻内容要具备更高的原创度

电视新闻节目只有具备了独特的新闻视角, 才能让受众们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只有具备了独家的新闻渠道, 才能保证所传递消息的及时性和独特性;只有具备了形式上的新颖性, 才能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来关注自身播放的电视新闻, 进而增加电视新闻的收视率, 使本档电视新闻节目得以在电视界走的更远。因此, 原创性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一个很重要的属性, 它与电视新闻能否在电视界的这条路上走下去息息相关, 较高的电视新闻节目原创性可以提升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进而提升电视界以及受众群体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重视程度。但随着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的迅猛发展, 电视新闻的原创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互联网的信息来源渠道多样, 信息传播方式也非常灵活, 有些消息还未等电视新闻节目安排时间播出便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网络媒体上流传出来, 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电视新闻的原创性, 因此, 为了应对网络对于电视新闻产业的冲击, 有必要将提升原创度列入电视新闻业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目标。

1.3电视新闻内容要具备更高的真实性

“真实”一词在电视新闻业中的概念就是真实地还原事件发生的原因、发展的过程、演变的过程以及事件给当事人、给社会带来的真实影响。因此, 电视新闻的真实性理应得到尊重, 因为它会间接引导观众的情感走向, 真实性高的新闻会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 从而获得更高的收视率, 真实性低的新闻, 会影响观众对播报这个新闻的整个媒体的好感度, 进而对电视新闻领域都造成不好的影响。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同样与社会舆论相关联, 电视新闻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给人们提供一个社会导向的工具, 因此电视新闻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新闻的真实性越高, 该取向就越正面, 反之亦然。同时, 网络的飞速发展让群众有了更多了解新闻真实性的渠道, 电视新闻一旦出现不真实、造假等情况, 观众便可迅速从其他网络平台得知, 进而电视新闻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 这也是对于电视新闻真实性的极大考验。

2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发展趋势

2.1技术革新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也经历了一次极具时代意义的巨变。在新闻理念上, 不再只是单纯地报道国家大事、城市建设工作、 党政建设工作、基层建设工作等看似枯燥的新闻, 而是在报道与我国的国家建设息息相关的新闻的同时更加注重新闻背后的人文要素, 将更多的与百姓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实例安排进新闻节目之中, 让新闻的人文气息更加明显, 这是十分符合我国以人为本的要求的。在新闻制作上, 将科技手段与新闻字幕、声音、图像的处理相结合, 让新闻真真切切地变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增加了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生动性、科学性。在传播方式上, 引入了微博、微信朋友圈、短信时评等多种媒体相结合的方式, 确保新闻能够及时地传输给受众方, 同时也满足了与受众方的互动, 完成了新闻与网络的有机结合, 这些做法都是十分符合时代要求的。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制作方还应该在保持上述改进成果的基础上, 进一步革新自身的新闻制作技术和新闻传播技术, 争取让自身的新闻更具时效性、时代性、美观性, 比如:实现新闻的全方位直播、让新闻内容迎合时代的主题以及从而让电视新闻节目的字幕等元素看起来更美观、和谐等, 让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在新媒体时代得以进一步发展与升华。

2.2重视舆论大环境的作用

随着国内政治民主化、法制化进程的加快, 舆论监督的大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一些个人或利益团体从自身的利益背景出发, 为舆论监督设立重重障碍, 使得一些新闻专题节目在制作、审查时仍会遇到阻力。新闻专题节目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 如果在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后, 节目无法正常播出, 势必会挫伤记者和编导的积极性。因此, 要做好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需要宽松的舆论环境, 而宽松的舆论环境也会反过来促进社会的进步。

2.3增加新闻的文化内涵与时代意义

电视新闻属于新闻的一个分支, 在新闻界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虽然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会对电视新闻产业造成一定的冲击, 但电视新闻还是具有一定地位的, 因为报纸等纸质媒介具有发行时间、地域上的局限性, 时效性不强等一系列的局限性因素, 同时以网络为媒介的新闻平台信息结构尚未完善, 大多数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之快, 还没得到有关部门的调查取证就直接为受众得知, 信息的严谨度和可信度有待提升, 因此, 电视新闻就成了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的一种新闻媒介平台。 所以也许电视新闻的内容看似平平无奇, 但是其背后所蕴含的新闻价值和时代价值却意义重大, 因此, 我们要重视电视新闻内容背后的巨大影响力, 在制作新闻的时候多加思考, 比如是否能将当前所制作的新闻条目与某一节日背景联系上, 是否能在新闻的字幕上加一些变化进而体现我国独特的文化元素, 以及是否能在新闻的发布顺序上做一些改变, 从而尽量将文化内涵与时代意义真真正正地渗透进新闻之中等。这样才能增加新闻的文化凝聚力, 这样新闻才能为更多的受众所认可, 成为引领群众走向新时代的风向标,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文化内涵与时代意义才能得到彰显。

3结束语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作为新闻产业的中流砥柱, 对新闻产业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的革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对待电视新闻专题节目, 应不断革新电视新闻在传播、制作等环节上的流程与操作技术, 从而形成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多元化、社会化、科学化、时代化的发展趋势, 以期推动我国的电视新闻文化产业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邱元前.论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特点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6) :80-81.

[2]张晓威.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J].新闻传播, 2015 (8) .

3.浅析网络新闻专题的编辑特点 篇三

【关键词】新闻专题 版面编辑 深化

新闻专题是网络媒体在重大、突发性事件中常用到的新闻资源整合方式,集中体现了一个网站的新闻制作水平。几乎每一个突发事件或重大事件的发生,各个主流新闻网站都会推出自己的专题。在网络新闻专题的编辑中,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新闻专题追求的是客观性、全面性,而另一种新闻专题则追求更有针对性,并带有一定的主观评价,它们可以分别称为客观性专题和主观性专题。①其中,我们认为新浪网的新闻专题属于客观性专题,这种客观性新闻专题的制作更需要网络编辑把握全面、客观、平衡的原则。

一、网络新闻专题的构成和编排规律

一个典型的新闻专题往往是由若干栏目组成。利用栏目,将最新新闻、事件进展、各方反应、事件影响等各类文字、图片、音视频信息集成在一起,同时,辅以历史资料与相关知识介绍。而网友评论以及互动调查,也往往会成为专题中不可缺少的手段。②专题版面的设计,很重要的一方面是版面的美感。新浪网的专题在页面的顶部标注“印度孟买发生连环恐怖袭击”,以大字标注在恐怖袭击的相关照片上。再将剩下的版面依垂直方向分成基本上等宽的三个部分;在页面四分之一的部位,用一则广告将新闻专题隔开。版面的前三分之一多用文字的形式,辅以少量的图片;中间三分之一的版面多用图片、视频的形式,其中在大约二分之一的地方用Flash动画的形式简要地展现了孟买恐怖袭击的主要地点;紧跟其下的版面以图片配新闻的方式,将“9·11”以后全球重大恐怖袭击事件做了回顾;剩下的版面则以纯文字的形式刊登了“最新消息”、“视频报道”、“图文报道”、“分析评论”和往期专题回顾。中国人民大学彭兰教授认为新浪网的版式是“日”型。如图1.1所示。其中网络新闻专题的栏头设计,是吸引受众注意力的第一个要素,专题的栏头设计需要遵循几个原则:(1)醒目抢眼;(2)文字表达准确;(3)情绪传达到位。③

版式分割成中规中距的形式,各个栏目之间界限清晰,阅读时视线流畅,容易使受众接受。

重大事件的网络专题版面安排一般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最新消息、图片——各方反应——分析评论——深度背景分析与类比溯源,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对事件进行全方位、多侧面、实时全时的报道,辅之以“在线调查”与受众进行在线互动,这是符合受众心理期待的。技术赋予网络的互动特征,使网络媒体和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较之于传统媒体更为深入,因此,从这一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更易贴近与深入问题的实质。

二、网页版面编排的原则

网页版面设计就是要对网页的各个构成要素进行优化配置,这种配置主要是由视觉元素所决定的。各个栏目要互相呼应,既有利于受众阅读,又能够为受众节约时间,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美感。如图1.2所示,新浪新闻专题的上部。

新浪网孟买连环恐怖袭击专题

1、版式平衡性原则。平衡性原则不是要求各个栏目之间仅仅保持版面面积上的平等,而是要在网页版面编辑的时候,给受众以视觉上的平衡感。这种平衡包括栏目版面面积的平衡、版面色彩的平衡、文字报道与图片报道、视频音频报道之间的平衡。版面总体的平衡感可以通过暖色调与冷色调之间的调配和各栏目版面面积的协调来把握。在版面色彩平衡里,新闻专题要体现出一种庄重、理性的基调,体现硬新闻“硬”的感觉。暖色系里主要有红紫、红、橘、黄橘、黄等颜色;冷色系里主要有蓝绿、蓝青、蓝、蓝紫等颜色;中性色系里主要有紫、绿、黑、白、灰等颜色,冷色与暖色调都是相对而言的。例如:白色和黄色给人感觉较轻,而红色和黑色给人感觉较重;暖色感觉柔和、柔软,冷色给人坚实、强硬。对于文字一般采用灰黑色为主,只有当受众点击阅读相关标题之后,标题才会变为红色,表示受众已经阅读过此新闻,以示区别,同时与周围灰黑色的标题相对应。在新浪网“孟买连环恐怖袭击”专题中,通栏的大标题和下面的新闻图片主要都是暖色调,周围文字版面都是灰黑、蓝色为基调。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冷暖和谐的大版面。

2、重点突出原则。在页面中的众多栏目中必须设置一个或几个重点栏目,吸引受众注意,通过重点栏目的引导将受众引向深入阅读。重点栏目一定要放置受众最急于获知的信息。通常重点栏目要在页面的上部,这样就避免了受众用鼠标向下滚动搜索信息的过程,从而在第一时间就把握住受众的阅读心理。在新浪网“孟买连环恐怖袭击”专题中,“最新消息”、“视频报道”、重要新闻都放在受众打开专题页面就可以看见的版面位置,随后受众稍微向下滚动鼠标就可以获知“恐怖分子”和“人质解救”的信息,从而将受众的阅读引向深入。

3、合理布局原則。在对版面进行安排的时候,一定要在版面上留有空白的余地。但凡版面编辑比较成功的网站,几乎都会合理运用空白。一般来说,在横着的版面中,空白的运用是分阶梯状的:上半部和下半部版面之间用空白带适当地隔开,或是用两个空白带将整个版面隔出三个部分;在竖着的版面中,用一个或两个空白带作为版面的间隔。如在新浪网“孟买连环恐怖袭击”专题中,两个空白带将整个版面分成竖着的三大块。空白的使用,使网络版面流畅明快,布局清晰,冲淡和避免了版面色彩过多可能造成的布局紊乱。如果版面用某种色彩做底色,则一定不是新闻版面;版面底色采用色彩给人一种私人化的空间和休闲的感觉。这是与受众长久以来的阅读习惯有密切关系的。所以,硬新闻的网络专题则一定会运用白、灰做底色。

三、网络专题内容的编排原则

网络新闻专题中可以包含文字、图片、视频、Flash等各种形式的新闻,因此,怎样合理安排它们出现在受众视觉里的顺序,需要仔细考量。

1、文字和图片为主原则。美国斯坦福大学和佛罗里达大学波伊特(Poynter)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网络读者首先看的是文本。整个测试的结果是,新闻提要的注目率是82%,文章本身是92%。网页上出现的图片64%受到注意。④笔者认为新浪的“孟买恐怖袭击”专题制作基本上体现了这一研究成果。专题将最重要的动态新闻消息和重要图片放在版面的最上部,充分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视频和Flash是动态的、转瞬即逝的,对于硬新闻的受众来说,他们愿意对硬新闻有更多的思考,文字报道依然是引导受众思考的主角,视频和Flash只是对文字和图片新闻的补充和装饰。新浪网“孟买连环恐怖袭击”的Flash新闻制作就简明扼要地点出了袭击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等主要信息。但是Flash新闻的制作,也弥补了新闻媒体现场报道素材缺乏的遗憾,更好地突出表现了主题。

2、人们长久以来的阅读习惯是“从左到右,从上而下”。根据这一习惯,我们把最吸引受众的内容放在左上角,例如在新浪网“孟买连环恐怖袭击”专题中,左上部就是孟买恐怖袭击现场的系列照片,在受众浏览网页的第一时间抓住受众的注意力。这些照片应该是反映专题报道的一个重要基调。首屏的左边部分是视频或焦点照片,它们共同构成第一屏中的视觉冲击中心(CVI)。⑤再按照递减性原则,安排有充裕时间或对该新闻有兴趣的受众继续向下阅读较为次要和背景性的新闻。尽管网络媒体具有超文本的特征,但对于受众来说,依然需要遵循纸媒的阅读习惯。美国学者艾德蒙·阿诺德指出,读者的目光大致从左上往右下移动,好像一个“Z”字。版面的右上角和左下角,叫做休闲角。设计时对这两个地方要特别关注,因为读者的视线不会自动地移到那里。⑥

3、实时化和全时化。在追求“即时”、“实时”的同时,网络新闻的“全时”化观念也逐渐建立起来,那就是:网络新闻不仅要最大限度地保障对个别的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同时还要作为一个“全天候”的媒体,在一切新闻报道中争取最强的时效性,同时保证对新闻事件的全程关注。⑦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完全颠覆了时空的概念,在信息传递极为发达的时代,网络媒体要24小时关注世界各大媒体对某些重要突发事件的最新报道。漏报、缓报会使网络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失去竞争力。“孟买连环恐怖袭击”就是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袭击事件不断发生,此起彼伏;发生地点呈现出多点散布状;恐怖袭击在时间上不分白天黑夜,其持续时间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恐怖袭击。这样持续的、灾难性的突发事件,对于国内媒体而言,几乎需要大量转载西方媒体的信息,如何保持报道的及时和准确,对国内网络新闻编辑是个巨大考验。

4、避免新闻报道“碎片化”和“瞬时化”。网络新闻为追求时效性往往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进行频繁的动态更新,容易造成新闻的“瞬时化”和“碎片化”。一些新闻只能支离破碎地展示新闻事件发展的各个片段,很难全面深入地体现新闻事件的本质。单从新浪网“孟买连环恐怖袭击”第一级页面来看,这些现象还不是很严重,但是到第二级页面的时候,视频、文字等新闻数量大增。网络的时效性,也给受众带来信息消费的快餐化。全时化发布新闻也会造成不易于新闻的过滤,虚假有害信息易于传播;而且更新的速度之快易于淹没一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造成信息泡沫。⑧新浪网“孟买连环恐怖袭击”专题中的重要信息,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出现在其他网络媒体上。

四、网络新闻专题版面的不足

以新浪网的新闻专题编辑为例,其版面长度占到了接近9个电脑屏幕,也就是说,其整个网页从上到下的长度有9个电脑屏幕的长度。这样的长度对于一部分受众肯定是难以接受的。并且专题最后的“最新消息”、“视频报道”和“图文报道”显得与版面上方的新闻有重复;同时这三个板块的左侧和右侧都留有大量的空白,从而使版面显得比较单调,三个板块连接起来的长度也显得过长。这都需要在将来的网络版面设计中有所改进。■

注释

①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205页

②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189页

③彭兰:《网络新闻编辑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272页

④彭兰:《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新華出版社2003年版

⑤彭兰:《网络新闻编辑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274页

⑥李良荣:《当代西方新闻媒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277页

⑦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183页

⑧孔令华:《网络编辑四要素》,《编辑学刊》,2002年6月

4.美国网络新闻传播教育特点 篇四

匡文波

美国是互联网的发源地及最为发达的国家。在美国,网络新闻的重要性已经仅次于电视。美国报纸协会2006年10月发布最新调查报告指出,尽管美国各大报读者数下降,但2006年上半年,上网浏览报纸网站的读者人数平均增长了31%。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上半年,每月访问报纸网站用户达到5550万人,高出2005年的4220万人,2006上半年,新闻网站的阅读人数则增长了52%。调查还发现,网络对年轻读者群特别有吸引力,报纸网站的读者群中,25-34岁的读者增长最多,高达15%,而18-24岁的用户也增长了10%,《华盛顿邮报》网站 25-34岁读者更是大幅增长60%左右。美国高度发达的网络新闻业为其网络新闻传播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网络新闻传播是必修课程

网络已经迅速成长为一个重要的新闻获取渠道,哥伦比亚大学这一传统媒体学术大本营敞开胸怀拥抱网络媒体,这是一个重大变化,反映了目前正在不断增长的网络新闻及其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全美新闻传播教育界的肯定。此外,美国网络新闻奖(Online Journalism Awards)始于2000年,每年一次,迄今为止已举行六届。由美国网络新闻协会(Online News Association)联合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南加州大学安纳堡传播学院共同主办,旨在表彰在网络新闻报道做出突出贡献的网站。在此环境下,美国网络新闻传播已经成为所有新闻传播高校的必修课程。

尽管美国网络新闻传播的课程名称并不统一,但其教学内容却比较一致。主要包括:网络新闻传播定义、特征,从互联网收集信息进行报道的方式与特点,网络新闻写作,网络新闻编辑,网络中的新闻摄影学,相关伦理问题,在网络新闻报道中图像与动画的应用;网络新闻报道中音频与视频信息的应用与处理;新闻网站设计,网络新闻受众分析;网络新闻法规、案例分析等。

课程名称多样

美国网络新闻传播课程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美国高校新闻传播学中开设的Online Journalism。当时授课内容是新闻类与学术类数据库的检索,及计算机辅助报道。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出现了网站设计、网页制作等内容。

但是,Online一词的本义是联机、在线。根据美国《桌面型计算机百科全书》(Computer desktop encyclopedia,2003版)的解释,虽然人们现在可以将与因特网(Internet,也译为互联网)相连接称为Online,但是Online也可以指一个外围设备(如打印机)与计算机相连。但是人们所称的“网络新闻传播”中的“网络”一词无疑是指因特网。可见,将“Online Journalism”与“网络新闻传播”或“网络新闻学”等同起来并不准确。

因此,出现了Web Journalism、Digital Journalism等新名称,但是并没有引起教育界与学术界的共鸣。因为,Digital(本意是“数字的”,此处也可以指“数字媒体”)一词的内涵与外延超出了因特网。而且随着数字电视的兴起,Digital Journalism是否也应该将数字电视纳入这一门课程的教学范畴?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笔者要特别强调,美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界与学界没人使用“Internet Journalism”或“Internet communication”一词作为课程名称或学科名称。值得指出的是,“网络传播”也不能翻译为“Internet Communication”,在美国凡是冠以“Internet Communication”的书籍无一例外属于计算机类或通讯类图书,这是因为Communication是个多义词,除了有传播的意思外,还有通讯、交通等含义;此外,Internet也已经是一个被人用滥的词。

但是笔者发现,使用“Interactive Journalism”或“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作为课程名称的院校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趋势。的确,从技术上看,网络新闻传播的根本特征是数字化;从传播学角度看,网络新闻传播的根本特征是互动性(Interactive也翻译为交互性)。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一些大学新闻学院积极推进“媒体融合”专业,而不是推进名为“网络新闻传播”“新媒体”等专业。例如:从2005年开始,密苏里新闻学院增设了“媒体融合”的本科专业。在当今时代,由于各种新媒体不断涌现,新闻传播手段多样化,传统媒体之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界限正被不断突破,各种媒体由冲突、竞争走向融合,已经成为媒体格局变动的大趋势。因此,培养出来的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在采写编、录制制作新闻的时候,应具备突破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能同时适应不同新旧媒体的需要。在研究生教育中,也对“媒体融合”给予高度的重视,开设了相应的方向和课程。

与业界联系密切,重视参与实践

美国新闻传播学院的师资来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教授传播理论、研究方法等课程;另一类是专业实践教师,一般都具有丰富的新闻从业经验,或有突出业绩的新闻工作者。

美国新闻传播学院的兼职教师非常多,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等知名高校,兼职教授数量超过全职教师。大量兼职教师来自业界,使得新闻传播学院与实务界关系十分密切。

美国新闻传播学院不教新闻理论,也不招收新闻理论方向的研究生,这与中国的新闻教育差别很大。在网络新闻传播的教学内容上,也体现了美国新闻学教育的实用主义传统,即重网页设计制作技术、网络新闻编辑实务,轻网络传播理论。

美国大多数新闻传播学院办有小型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站,一般由教授担任主编,并做指导,学生负责采访写作、网页设计等具体业务。此类由学院办的媒体,主要由学院投入资金和人力;但亦有一小部分广告收入,可以弥补部分开销。例如哥伦比亚新闻学院网站就完全由学生制作各类新闻作品;但是由学院出资聘用网站管理人员作为技术支持。

美国网络新闻传播教育也存在一些不足。最明显的在于普遍没有对网络媒体赢利模式、经营管理进行教学研究。这在一个媒介经济、网络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度里令人难以理解。这或许与美国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教师不少出身于记者编辑,对网络新闻实务有特殊偏爱有关。此外,美国的手机媒体不如日本发达与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新媒体教学研究的完整性。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背景资料

美国网络传播比较有影响的参考教材

Mike Ward,《Journalism Online》(Focal Press,2002);

James Glen Stovall,《Web Journalism:Practice and Promise of a New Medium》(2003);

James C.Foust,《Online Journalism: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News For The Web》(Holcomb Hathaway Publishing,2004);

Kevin Kawamoto,《Digital Journalism:Emerging Media and the Changing Horizons of Journalism》(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2004);

Richard Craig,《Online Journalism:Reporting,Writing,and Editing for New Media》(Wadsworth Publishing,2004)。

5.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及发展 篇五

新闻稿的选项特点

1.选项具有时效性

2.选项具有灾难性

新闻稿的文章特点

1.文章叙事的结构有两种:金字塔型和倒金字塔型。四级听力语段一般为金字塔型,即最重要的放在最前面,导语引领全文

2.注重实效性,在原文和选项中都体现出刚发生的感觉,有时还会涉及将来时

3.内容一般是两大类:天灾,人祸

新闻稿可能出现的考点

1.考导语即第一句话

2.考宾语 即语段中线类似 It is said / reported / pronounces / declared /……/ that …… 这样的句子,那么“that”后面的句子是极有可能是考点。

3.考查四方面的信息:时间、地点、人物、数字

4.考转折

6.RIPv2路由网络的特点及组建 篇六

RIPv1发送路由更新,不携带子网掩码;而RIPv2携带每个路由条目的子网掩码。

RIPv1广播发送路由更新,广播地址为255.255.255.255;RIPv2组播发送路由更新,组播地址为224.0.0.9。

RIPv2路由选择更新具有认证功能。

RIPv2每个路由更新条目都携带下一跳地址。

RIPv2的更新包中包含外部路有标记。

他们最主要的区别:RIPv1是有类路由协议,而RIPv2是无类路由协议。RIPv1 不支持不连续的子网,而RIPv2支持。

复习一下RIPv1的配置:

首先要在路由器上启动RIP进程,然后要将路由器上所有启动RIP的接口的主网络号宣告出去,具体配置命令----

Router(config)#router rip

Router(config-router)#network network-number

RIPv2在发送路由更新的时候携带子网掩码,支持不连续子网,但是RIPv2默认情况下在主网络边界上进行路由汇总,因此要关闭路由汇总功能,允许子网通告通过主网络的边界。具体配置:

Router(config)#router rip

Router(config-router)#version 2

Router(config-router)#no auto-summary

实验环境

把3个路由器分别改名为A、B、C

A(config)#int f0/0

A(config-if)#ip address 10.1.1.1 255.255.255.255.0

A(config-if)#no shutdown

A(config)#int f0/1

A(config-if)#ip address 192.168.1.1 255.255.255.0

A(config-if)#no shutdown

B(config)#int f0/0

B(config-if)#ip address 10.1.2.1 255.255.255.0

B(config-if)#no shutdown

B(config)#int f0/1

B(config-if)#ip address 192.168.1.2 255.255.255.0

B(config-if)#no shutdown

C(config)#int f0/0

C(config-if)#ip address 192.168.2.1 255.255.255.0

C(config-if)#no shutdown

C(config)#int f0/1

C(config-if)#ip address 192.168.1.3 255.255.255.0

C(config-if)#no shutdown

路由器接口IP地址配置完毕,然后在路由器上启动RIPv2,并宣告主网络号:

A(config)#router rip

A(config-router)#version 2

A(config-router)#no auto-summary

A(config-router)#network 10.1.1.0

A(config-router)#network 192.168.1.0

B(config)#router rip

B(config-router)#version 2

B(config-router)#no auto-summary

B(config-router)#network 10.1.2.0

B(config-router)#network 192.168.1.0

C(config)#router rip

C(config-router)#version 2

C(config-router)#no auto-summary

C(config-router)#network 192.168.2.0

C(config-router)#network 192.168.1.0

在路由器上配置使用RIPv2后,查看路由协议的配置,可以看到接收和发送路由更新都是使用版本2,

相关查看命令:

A#show ip protocol

A#debug ip rip

A#show ip route

最后在PC上设置合适的IP地址和网关,用ping命令来检测连通情况。

7.网络新闻照片特点及体裁浅析 篇七

关键词:网络新闻照片,特点,体裁

网络新闻照片,是指以互联网作为传输介质和呈现展示介质的新闻照片。不管它是以数码摄影设备还是用传统胶片摄影设备摄录的,最终都必须在转化为数字新闻照片后,才能实现网络传输和展示。与传统新闻照片相比,网络新闻照片具有新的特点和形式。

1网络新闻照片的特点

与传统新闻照片相比,网络新闻照片除了具有新闻性、瞬间形象性和真实性三个特性外,还具有数字性和网络性两个特性。

数字性,是指组成网络新闻照片的信号是由0与1组成的数字信号而不是模拟信号。正是这种数字性,使网络新闻照片复制便捷容易,传输、压缩几乎没有任何损耗,可通过多种介质长期保存。网络性,是指网络新闻照片必须以互联网作为呈现、展示和传输介质,离开了互联网,如将网络新闻照片打印成纸质文档,或者将它保存到光盘、优盘,那么它就变成了单纯的数字照片,而不是网络照片。

与物理空间的新闻照片相比,网络空间中的网络新闻照片,具有以下传播优势。

1.1时效性强

数字化的拍摄设备、带宽不断增加的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新闻照片迅速及时地传播提供了技术条件。2008年北京奥运会,新华社采用带传输功能的专业相机进行新闻照片的现场签发,极大地提高了新闻照片的时效性。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第一张夺金照片就是由新华社首发的。

1.2海量传播

网络容量的无限性给新闻照片充分的发挥空间。2008年深圳新闻网在汶川地震一个多月的报道中,一共编发了五千多张地震新闻照片,其中既有全国各大媒体采摄的,又有自己记者拍摄的,还有网民上传到博客等自媒体的[1]。

1.3对新闻照片像素质量的要求较低

与传统报纸等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对新闻照片像素等质量的要求较低。网络既可以刊载高像素的高清图片,也可以刊载家用数码相机、低分辨率手机拍摄的低像素照片。网络媒体刊载新闻照片时,可根据需要使用不同档次的像素质量,非常灵活。

1.4网络新闻照片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为新闻图片提供了巨大的表现空间。在网络平台上,新闻照片的呈现方式灵活多样。从数量上看,有单幅图、多幅图、组图和图集等形式;从呈现状态上看,有静态单图、多图切换、360°全景图片;从表现元素上看,有纯图片、图片+文字合成图、多媒体动漫图等。

1.5互动性强

互动性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最主要的差别。网络新闻照片的传受互动不仅方式多样,而且迅速及时。

1.6传播范围广

互联网是一种跨国界的世界性网络,从理论上说,一张新闻照片上传到互联网上,瞬间就可被遍布世界各地的网民所接收。

2网络新闻照片的体裁

传统新闻照片主要刊登在报纸、杂志上,通常分为图片新闻、专题照片、摄影特写和插图新闻照片四类。新闻照片的体裁会因为媒介的不同而变化。例如,报纸、杂志的扩版会使专题照片的数量发生变化。互联网出现后,网络新闻照片的体裁尽管发生了较大变化,但这些变化大都是形式上的,并不稳定,还没有形成新的稳定的体裁。因此,网络新闻照片的体裁也可分为图片新闻、专题照片、摄影特写和插图新闻照片四类。由于网络媒体的特点不同,网络新闻照片体裁在形式上与传统新闻照片体裁也就有所差别。

网络空间的海量性改变了网络新闻照片单张和组照的比重。图片新闻和摄影特写中,组照增多了,单张照片减少了;专题照片中,照片的数量大幅度增加;插图新闻照片的数量也大幅度增加。

网络传播的互动性,改变了网络新闻照片的组成元素,点赞、转发、评论等设置按钮成为网络新闻照片的必备元素。

网络媒体各种终端屏幕面积的有限性,让弹窗、分层分页等设计成为常见的网络新闻照片浏览方式。

网络传播的多媒体性,使静态的新闻照片得以运动起来,幻灯、照片视频、照片FLASH等部分实现了网络新闻照片的多媒体呈现。

图片新闻类似文字报道中的短消息,对新闻事件进行迅速地、简明扼要、客观冷静的报道是其特点。在传统的报纸上,图片新闻常由单张照片组成,但在网络上,许多图片新闻由多张照片组成。如新浪新闻中心首页左上角的幻灯图片,大多是由多张照片组成的图片新闻。其他门户网站首页左上角幻灯图片大多也是由多张照片组成的图片新闻。这类新闻照片,通过标题、文字说明和图片的配合,交代新闻的五要素,真实全面地还原新闻事实。

专题新闻照片类似文字报道中的深度报道或通讯,与文字说明一起对新闻事件进行全面、系统、深入但又具有较为鲜明的情感和态度倾向的报道是其特点。由于网络海量性特点,网络专题新闻照片的数量大大多于报纸和杂志。网络专题新闻照片大致可分为新闻图片故事和组合式新闻图片专题两类。“新闻图片故事与组合式新闻图片专题很相似,二者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故事’。新闻图片故事的线索集中,图片之间在逻辑上和视觉上都有着紧密的关联,再配以简单的图说,构成了一个完整而不可拆分的整体;而组合式图片专题则自由度更大,可以按不同的主题重新组合,图片可以表述一件‘事’但不是一个‘故事’。”[2]

搜狐图片频道中的图片专题栏目刊登了大量组合式图片专题。许多拍摄于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出自不同摄影师之手的新闻照片按照某种主题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组合式图片专题。如2014年6月19日刊登的《消失在大学路上》《隐痛,家暴漩涡中的孩子》等就是此类专题。

摄影特写类似文字新闻中的新闻特写,对新闻事件具有深刻意蕴的某一局部、某一细节或某一场景,对新闻人物富有内涵的某一表情、某一动作或某种生存状态,使用特写、近景等景别凸现出来并进行细致深入的刻画。与图片新闻、专题新闻照片相比,摄影特写的优点不在于快也不在于全面系统,而在于涵义深刻、震撼人心、意蕴悠长。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摄影特写除了单幅形式外,还有多幅、组照形式。

插图新闻照片是网络新闻照片中一种非常重要的体裁,主要配合文字新闻对新闻事实进行报道。名副其实的插图新闻照片,对文字新闻报道可起这样一些作用:一是吸引、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通过至美瞬间、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瞬间或者富有悬念的瞬间,引起受众的注意;二是利用照片画面传达文字不能传达或者难以传达、传达效果不好的信息,丰富报道的厚度和力度;三是拍摄自新闻事实现场的画面真实感更强,能够对文字报道起某种证实作用,从而增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四是新闻照片通常现场感较强,能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增加新闻报道的现场感;五是新闻照片的视觉直观性、精确性能够消除文字观念的朦胧性和不确定性。

3结语

网络海量空间、数码相机和拍照手机的普及为插图新闻照片提供了用武之地,目前互联网上附有插图照片的文字报道的比重正不断地增加。根据学者的研究[3],插图新闻照片在文字报道中放置的位置和方式不同,传播效果也不一样。从总体上看,插图照片可以增强新闻报道的趣味性和真实性,可以通过自己的视觉框架一定程度上影响受众对报道内容的理解、看法和态度。插图照片分开放置,有助于提高报道的吸引力、增强报道的真实性;插图照片放在文字报道最前面,对于影响受众的态度和判断效果最好;插图照片全部放在文字报道之后的这种方式传播效果较差,应该避免。

参考文献

[1]詹新惠.网络新闻写作与编辑实务[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2]程美华.试论网络图片新闻故事的编辑特色[J].新闻界,2011(3).

8.网络新闻专题的创新之道 篇八

【关键词】网络专题 网络受众 滚动性 互动性

充分利用互联网空间的无限性、传播的及时性、传受的互动性等固有优势,在重大和重要新闻事件发生时,迅速推出滚动更新、海量内容、立体呈现的新闻专题,满足受众全方位、全视域、全过程关注新闻事件进展的阅读需求,是网络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最大的竞争优势。正是依靠这种差异化优势,网络媒体不仅牢牢占据了重大新闻事件特别是突发性新闻事件的首发媒体位置,在受众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也不断提升。

由于网络新闻专题是各家网络媒体最重要、最具竞争力的新闻产品,面对如今网络覆盖日益广泛、网络媒体竞争态势越加激烈、网络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网络受众群体需求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如何继续拓展网络新闻专题的“创新空间”,使之成为提升新闻类网络媒体影响力可持续性的“增长点”,是每家新闻网站和网络新闻编辑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

一、抢首发,实现传播价值最大化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原创的独家新闻都是生存之本。而就网络的传播特性来说,独家的首发新闻更是传播价值至关重要的“引爆点”。

2011年1月19日12时07分,安庆宜秀区杨桥镇发生4.8级地震,地震发生时,合肥有明显震感。12时20分,记者经多方了解,确定地震的位置为安庆市区和怀宁交界处,地震震级为4.8级,震源深度为9km。当时,值班编辑立即将这一新闻上到头条,时间为12时22分,这是安徽所有媒体编发最快的一条关于安庆地震的消息。之后,第一时间赶赴安徽省地震局采访的记者也从现场发回3份官方文字通报,在媒体中率先向外发布官方的权威信息。此时,奔赴地震震区的一线记者也传来了有关地震现场的第一条视频《安庆4.8级地震 宜秀区多户房屋受损》和第一张图片,这些报道都在全国媒体中做到了首发。

正因为这种首发优势,新安传媒网的文字、图片、视频被全国各主要门户网站大量转载,在当日新浪网制作的安庆地震专题中,来源新安传媒网的新闻占90%,新闻传播价值得到了最大化实现。由于在这一新闻专题上抢到了首发,新创办不久的新安传媒网在同行中受到关注,国内几家著名门户网站的新闻总监都表示今后要在重大新闻事件中与新安传媒网加强合作。《安庆4.8级地震》的新闻专题也因为独家首发的突出亮点获得了2011年度安徽新闻奖一等奖。

抢首发关键是网络采编团队要有敏锐的新闻意识。安庆地震发生的时间是2011年1月19日12时07分,新安传媒网发布的第一条官方消息是12时22分,而在12时10分左右,新安传媒网已经在社区论坛上转发了相关信息。在这一过程中,所有的网络编辑都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地震的消息并第一时间编发上网,确保了官方权威信息第一时间经过新安传媒网发布出去。

抢首发根本上要依靠团队的协同作战。在安庆地震的网络新闻专题制作,新安传媒网的新闻版编辑、社区版编辑甚至包括程序员都全身投入到新闻的即时编发中。在这一过程中,新安传媒网的编辑团队也和新安晚报的采编团队保持了全程联动,与一线采访的记者及时沟通,确保最新信息都在最短时间内由网站进行发布。据统计,新安传媒网共计编发地震文字新闻25条,图片新闻15条,视频新闻3条。通过这种协同作战,新安传媒网的地震专题不仅抢到了首发优势,而且不断巩固并牢牢占据了首发媒体的位置。

在重大事件报道中,网络媒体具有抢占“第一落点”的天然优势,但这种优势不一定能自然转化为“首发媒体”的成效。新安传媒网之所以在很多本地的重大事件中抢得首发权,原因就在于其核心编辑团队均来源于新安晚报,经过专业的新闻训练,能随时实现与报纸采编团队的即时联动。

从这一点来看,网络新闻媒体在平时要注重锤炼网络编辑及时发布最新新闻的意识与能力,要强化网络编辑作为职业新闻人的抢新闻意识,彻底摆脱将网络新闻定位于“转载新闻”的观念误区,才能将新闻本身价值最大化地转化为网络的传播价值,使网络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天然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重滚动,注重内容开掘纵深化

任何一个新闻事件,都不是孤立的,而将新闻事件的关联因素以及演进过程更加全面展示出来,正是网络媒体的独特优势所在。

网络新闻专题要充分发挥好网络媒体的这种信息海量化和可回溯、可追踪的传播优势,就必须要随着新闻事件向纵深发展,不断向新闻专题充实最新最快的新闻信息,争取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跟进事件的演化进程,将和新闻事件有关的报道都容纳在新闻专题中。

以新安传媒网推出的《大考2011》新闻专题为例,2011年4月,专题其实就已经开始启动。初期以《直通高校》为主,第一时间发布数百所重点高校的招生信息。同时,陆续邀请省内名师举办讲座,制成视频,指导考生系统复习迎考。越临近考试,专题高考资讯就越多,内容包括:考试探访、备考指导、考试资讯等。高考当天,通过新安“即时看”栏目第一时间发布考试信息。高考结束后,新闻大战渐入新的高潮。新安传媒网为了丰富专题,邀请省内重点中学相关人员预估分数线,请名校负责人做客新安传媒网接听高招热线等等。所有这一切,按照考前、考中、考后这一时间轴发散开来,《大考2011》实现了滚动即时报道,成为学生们的“高考伴侣”。

需要强调的是,在很多网络编辑看来,网络新闻的滚动性主要就体现在将最新信息编发上网。这其实是一种片面的看法。从受众的认知规律来看,信息认知的线性递进,其背后必须要有关联信息的链式支撑,才能真正完成一次全方位的认知更新。这就决定了网络新闻专题的内容滚动性必须要适应人们认知更新规律,在完成按时序线性递进的信息发布同时,注重多角度聚合关联信息,使专题内容不断向纵深开掘,实现信息发布更新与受众认知更新的同步演进,这才是新闻专题“滚动性”的真谛所在。

《大考2011》专题栏目设置包括高考资讯、备考指南、名师讲座、直通高校、志愿填报、试卷解析、状元访谈、历年分数线、微博说高考等板块,对2011年高考进行全方位报道,图文并茂,并配以大量的原创视频访谈,考生想知道的所有信息,点击进入《大考2011》专题应有尽有。《大考2011》专题让考生不断获取对于高考备考、应考、志愿填报、高招录取等全流程的最新信息和最新认知,从而强化这一新闻专题对于考生的必备性,并因此提升整个网站在高考及其关联人群的影响力。

三、促互动,突出内容空间开放性

互动传受是互联网的根本特征,网络受众对于网络新闻不仅仅表现出阅读需求,更强烈的表现出表达和参与的需求。这一特性就要求网络新闻专题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必须随时开启让公众表达和参与的“窗口”。《大考2011》新闻专题就通过设置新闻跟贴、论坛、网民调查等方式迅速与网络受众进行实时交流,让网民畅所欲言。

随着微博等自媒体的异军突起,网络受众的表达诉求得到更加充分的激发,互动需求因为身处“自媒体时代”而呈现出新特征,需要网络新闻编辑们进行全面把握。

首先,网络受众需要通过互动来满足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在高考这类社会关注面极高的事件过程中,传统媒体往往会通过接听新闻热线等手段来满足读者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但这种方式说到底仍是单向的,而且机会有限。网络媒体具备让受众随时接入的机会,就应当要想方设法满足所有访客的信息需求。

新安传媒网在推出《大考2011》时,尝试利用视频访谈、微博等多种途径来满足个性化信息需求。访谈环节,受众可随时就提出的问题与嘉宾互动。在微博上,一方面通过微博发布大家关注的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微博的评论和转发功能,在满足个性化的信息需求的同时实现二次传播,从而满足更多有着同样信息需求的受众要求。

其次,网络受众的表达诉求要在互动中得到充分尊重和认可。自媒体时代的最大特点就是“人人都有麦可风”,人人都希望自己发布的信息得到更大的关注。因此,在网络新闻专题制作过程中,网络媒体不仅要站在发布者的位置上与受众进行互动,更要高度重视为受众创造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开放互动平台。《大考2011》新闻专题通过设置“高考微博”等互动平台,让参与者讲自己的故事与体会,并且与其它参与者互动,让他们完成从信息接受者到信息传播者的角色转换。

四、巧设计,追求表现手段新颖性

网络新闻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是网络区别于传统媒体的重要标志。这种多样化的表现手段,对网络新闻专题的设计和制作来说,既是一种优势,也是一大难题。不断提升网络新闻专题的质量,就是要通过构造最佳的表现手段组合实现对于专题内容的最佳传播,这也是对网络编辑和设计人员创新意识的直接挑战。网络新闻表现形式既包括文字稿、新闻图片、音频、视频等常用形式,也包括DIGG、动画、FLASH、新闻游戏等更加彰显网络媒体特色的表现手段。

就目前的新闻专题制作现状而言,很多制作团队都表现为出对“文字加图片”、“文字加视频”、“内容加链接”等常见的表现手段组合的极大依赖性,不仅使网络受众产生了审美疲劳和视觉倦怠,更束缚了网络新闻专题内容创新的拓展空间。

针对这一普遍存在的“表现手段依赖”,新安传媒网在新闻制作过程中一直重视向编辑团队导入“形式突破带动内容创新”的理念,强调网络新闻专题的竞争已经远不止于新闻角度和内容丰富性的竞争,更是表现手段组合的精巧性和恰当性的竞争,谁能拿出灵活、多样化的表现手段来呈现新闻演进过程,谁就获得足够的点击率,谁就拥有更具穿透性的传播能力。

传播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内容与形式交互、信息传递与受众表达互动、内容发布更新与受众认知更新同步的框架体系。网络新闻专题的制作和发布,必须始终坚持以构建这一全面的框架为宗旨,才能不断提升网络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作者:新安传媒网主编)

责编:姚少宝

上一篇:研究性学习教案数学下一篇:长白山西坡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