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数学文化教学研究活动总结(共17篇)
1.初中数学课堂数学文化教学研究活动总结 篇一
选择有效的数学活动素材是提高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基础和重要前提,因而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教材观,正确审视教材的功能,打破“教材中心论”,弱化教材的“法定文化”色彩,做教材建设的参与者、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教学实践中,要依据教学目标和要求,结合教学实际和自身的实践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主动地
选择和开发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活动素材。当然,选择活动素材一定要克服盲从性,一般应注意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选择活动素材要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
2、选择活动素材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3、选择活动素材应有利于学生理解并初步掌握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4、选择活动素材要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思维品质。
例如1,教学《有理数乘方》一课时,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张0.1毫米厚的纸对折15次后,它的厚度会超过姚明的身高吗?问题一提出,就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些学生拿出纸开始对折起来,有些学生陷入了沉思。大多数学生在我的启发下,得出了叠合的纸共有2×2×?×2(15个2连乘)张。从而为新课程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例如2,在《代数式》一课的学习中,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下:
1.让学生列代数式:
(1)a、b表示长方形的长与宽,则长方形的面积是;
(2)a表示正方形的边长,则正方形的周长是;
(3)y表示一个数,则它的相反数是;
(4)某商场国庆七折优惠销售,则定价n元的物品售价是。
2.让学生说出所列代数式的意义。
3.让学生观察所列代数式包含哪些运算?有何运算特征?(揭示各例的共同特点是含有“乘法”运算,表示“积”。)
4.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单项式的概念。
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要求起点低,步子缓,层层落实,各个突破。通过设疑,引疑,质疑,充分暴露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疑惑和失误,从而在学生亲身体验“失误”的过程中化解难点,使学生产生“顿悟”的心理效应。
2.初中数学课堂数学文化教学研究活动总结 篇二
一般而言,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对自然状态的变革而产生的成果, 即人化自然中由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 它是与自然相对的概念.狭义的文化, 则是指由某种因素 (居住地域、民族性、职业等) 联系起来的各个群体所特有的行为、观念和态度等, 也即各个群体所特有的“生活方式”.文化的主要特点: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精神性、历史积淀性和传播性.文化又具有导向、育人、教化、规范和解读的功能.
社会意识形态和观念形态, 即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数学作为一种描述客观世界的量化模式, 几乎所有的现代科技都正在经历着数学化的过程.认识万事万物的运动状态, 无不通过量变 (而不是质变) 来细化和精确研究, 所以科学技术都是定量的进行研究.为了从具体形态中抽象出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 数学家就必须摒弃具体的研究对象的形态, 而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在这种实践过程中, 数学家们不停的发现新的数学教学模型、描述形式, 因此可以说数学家是伟大的发明家, 他们对万事万物的量化研究, 不但促进了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 还给人民带来了精神上的享受和慰藉.数学家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 数学概念、数学定理的严密和完善, 数学思维的缜密和优美, 数学应用的如此广泛和无孔不入, 即由数学美带来的精神享受, 都属于数学文化的范畴.换句话说, 数学文化就是人类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数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齐民友教授认为:数学作为一种文化, 在过去和现在都大大地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 没有现代的数学就不会有现代的文化;没有现代数学的文化是注定要衰落的.国内最早注意数学文化的是北京大学孙小礼教授, 她与邓东皋教授合著《数学与文化》.其后影响较大的是南开大学顾沛教授及其编著的《数学文化》.
二、新课程中的数学文化
从课程论的角度讲, 数学文化由数学知识和数学观念两部分组成, 其中数学知识包含数学命题、数学语言、数学方法和数学问题等;数学观念包含数学思想、数学精神、数学意识和数学美学等.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和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评价中“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 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感情与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下面列举三个充分体现数学文化的案例.
案例一毕达哥拉斯定理 (勾股定理) 蕴含着深厚的数学文化.比如勾股定理的几百种证明方法.毕达哥拉斯学派利用它发现了无理数, 引发了第一次数学危机, 并推动了几何学的发展, 从而诱发对费马大定理 (xn+yn=zn的整数解) 的探索热潮.学习了正整数后, 我们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1) 你对正整数有感觉吗?
(2) 你喜欢哪些正整数?
(3) 你知道数论吗?
(4) 正整数优美吗?
案例二定义:如果a是完美数, 则a可以表示成其因子之和.即a=x1+x2+…+xn, 1≤xi≤a.
6是完美数, 因为6=1+2+3;
28是完美数, 因为28=1+2+4+7+14;
496是完美数, 因为496=1+2+4+8+18+31+62+124+248;
第四个完美数是8128 (发现于1000多年前) ;
第五个完美数是33550336 (发现于1538年) ;
第六个完美数是8589869056 (发现于1588年) ;物以稀为贵, 虽然尚未找到实际用途, 但优美数的奇异和美丽吸引了许多人进行探索.
案例三黄金分割:在直线AB上找一点C使得.则称C点称为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大自然中存在好多黄金分割的现象, 如人体躯干部分的宽与长之比, 植物相邻两叶在与茎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的两夹角的比 (利于通风采光) , 比如世界名曲的经典部分往往出现在整首曲子的黄金分割点, 建筑物的设计等也利用黄金分割点.黄金分割点体现了艺术美与实用价值, 沟通了人与自然.诸如此类的有趣的数学问题还有很多, 不胜枚举.
三、新课程改革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原因
新人教版数学教材中出现两个新变化, 一是每章开始均配有密切联系本章内容的章图和引言, 每章的引言又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问题, 如七年级上册第一章配有在足球场踢球的情景, 还有一个得分表, 它的目的是引入正负数, 并告诉同学们生活中光有正数和零是不合理的.二是每章里都引入相应的数学史, 而且配有相关的“阅读与思考”“观察与猜想”“实验与探究”“教学活动”“信息技术应用”等.
数学文化的学习对人的全面发展有重大意义.具体表现在:
1. 培养科学精神
我们知道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科学, 其他科学无不以数学的发展为动力和支撑.而数学的发展又更加促进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作为新世纪的人才培养, 不仅需要广博的知识背景和深厚的专业知识, 更需要一丝不苟刻苦钻研不求回报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作为人才素养的重中之重和核心竞争力, 更是学习和研究所必需的精神动力基础和永恒不竭的追求.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 我们教师有必要也必须在课堂中融入数学文化, 介绍数学史, 潜移默化地渗入科学精神, 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 感受数学之美
一次给学生上课, 讲完一个定理, 问学生:大家觉得美吗?众人皆笑.什么是数学的美呢?我理解的数学的美是:“用简洁的语言或符号阐述不同数学量的内部联系.”比如欧拉公式、泰勒展式、二项式、勾股定理等.数学中蕴含着最普遍和最华美的原理, 还有理发师悖论 (也叫罗素悖论) :某村只有一人理发, 且该村的人都需要理发, 理发师规定, 给且只给村中不自己理发的人理发.试问:理发师给不给自己理发?如果理发师给自己理发, 则违背了自己的约定;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理发, 那么按照他的规定, 又应该给自己理发.这样, 理发师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课堂中穿插这样的数学文化知识, 不仅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更能够使得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数学课堂不再枯燥.
3. 锻炼思维能力
数学可以说是思维最为严密的科学.一些学生总在抱怨定理太难理解, 习题太难解答, 数学思想太难想到, 数学精神难以领会.但是, 这些抱怨的背后, 不能忽视的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已经逐渐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 虽然这种培养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效果缓慢的, 但是最终将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而提升学生对其他科目学习的能力.
4. 增强应用价值和爱国精神
中国虽是数学强国但不是数学大国.在教学中要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增强数学的应用性,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这样他们才会努力地、主动地去学习, 报效国家.
米山国藏认为, 学生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 毕业后若没什么机会去用, 不到一两年, 很快就忘掉了.然而, 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 唯有深深铭刻在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 使他们终身受益.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发扬和传播数学文化, 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不仅不是枯燥符号的堆积, 而应当使他们感到数学是令人赏心悦目的, 能够陶冶人的情操, 能使人更聪明, 还能使人品德更高尚的学科.至于在如何渗透数学文化到数学教学中, 可以有多种途径, 比如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数学史, 介绍数学发展的过程, 介绍数学家的小故事, 创设问题情境以引起数学发现, 开展多种多样的数学讲座或数学课外活动渗透数学文化, 通过互联网了解更多的数学之美和数学文化等.最后我们以一首诗来结束本文:“数学之史”熠熠生辉;“数学之美”魅力无限;“数学之思”助生添翼;“数学之用”光芒万丈.
摘要:数学文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大亮点.从课程论的角度讲, 数学文化由数学知识和数学观念两部分组成, 其中数学知识包含数学命题、数学语言、数学方法和数学问题等;数学观念包含数学思想、数学精神、数学意识和数学美学等.《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文化的渗透提出了明确要求.本文主要介绍了数学文化的内涵、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渗透数学文化的原因和渗透数学文化的一些途径.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文化,数学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初中数学课堂数学文化教学研究活动总结 篇三
关键词数学文化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与数学教育的现代化趋势,都要求我们将数学文化融入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之中。不过,当前我国的初中数学课堂中传播的数学文化具有明显的狭隘性,因此,笔者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将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进行多元的联系,这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经过调查分析,笔者发现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与数学文化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教学追求情景化,学生的讨论、活动流于形式。虽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学生只是形式地被动地安于,未能真正深入探究相关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与应用的过程,未能领会到其中包含的思想,更难以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成就感。现代科技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坚实的物质基础,许多教师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用课件展示教学内容,但也只是以现代教学手段将课本内容展现出来,课件界面色彩缤纷,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但大大淡化了数学本身的形式化的特点,让学生忽略了要掌握的知识点与方法,未能真正给予学生思想启迪与思维发散的作用。
其次,在教学目标上看,教师注重数学的内部知识的教学与学生技能的达成,但在学生的精神领悟、思想启迪与人格塑造等大方面的目标上重视不够,下力不足。从教学过程上看,淡化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与发展过程,淡化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追求教学效率,往往直接孤立地讲解新知识,没有以学生经验与知识背景为基础,只是僵硬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对数学情感的培养。从数学解题方面来看,教师大多注重向学生灌输形式化的常规的问题的解题方法,注重对解题方法的掌握,对非常规问题解答的教学着力不足。而从知识的掌握巩固方面来看,过于强调技能的训练,用多种方法帮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知识点,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变为重复记忆、方法模仿与练习的过程,大大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兴趣培养。
当然,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教师有很大的关系,但绝不仅仅是因为教师。当今的应试教育,让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答题能力,以讲解和练习为主要形式来巩固教学成成。所以,笔者提出,必须把数学文化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融合,以文化这一大角度来考虑问题能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二、将数学文化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将数学文化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这一学科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与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理性思维。那么,教师应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呢?
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具有趣味性、务实性与开放性。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兴趣对其学习效果有着非常明显的强化与促进作用。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创设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以讲故事、分组讨论、模拟表演等多样的方式在讲解知识点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因为课堂教学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还要考虑到教学效果,所以可以从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结合其生活背景与年龄特征,能较快地切入知识点,促进学生学习与思考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的证明”时,可以让学生结合世界历史的知识,对比刘徽在《九章算术》的证明方法与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的证法,在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的同时也大大丰富了课堂内容,有效拓宽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理解。另外,因为初中生的求知欲强,思维十分活跃,富有探索精神,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要具有开放性,为学生提供思考与探索的空间,不可僵硬地向学生灌输知识。
其次,在教学组织上,要以丰富生动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灵活融合多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数学知识天生具有抽象性,而初中生处在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的过渡阶段,相应地,思维图式处在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阶段,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初中生会比较难理解。为了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注重展示教学内容的方式。例如,初中教材中以面积来说明平方公式的合理性,但如果学生不理解,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其他方法進行讲解。在知识讲授过程中,在充分发挥接受学习的作用的基础上,把数学调查、实验与游戏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其充分领悟数学的价值与方法,学会以数学的角度观察认识世界。
另外,在教学评价上,要做到多样化。教学评价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但传统的单一的考试对学生的评价显然是不够全面的,我们还应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参与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等方面,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当今初中数学教材的编排较好地融合了数学文化,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将数学文化融入其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宋胜吉.谈数学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1).
[2] 王宪昌. 数学文化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J]. 数学通报,2008,(6).
[3] 张维忠,王芳. 论数学文化与数学学习[J]. 课程.教材.教法,2010.
[4] 童莉. 基于“数学文化”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的构建[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
4.初中数学课堂数学文化教学研究活动总结 篇四
各位老师,大家好!
根据广教发〔2018〕76号 广南县教育局关于印发广南县教育系统第二届中小学教师技能大赛实施方案的通知(修稿)精神。根据我校活动安排,我校从9月27日到28日上午结束,共有11位教师参加竞赛。其中:有5位教师是今年新分的。通过竞赛,促使广大教师自觉参加课堂教学改革,增强课堂教学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全面适应课程改革,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益和基础教育质量。竞赛活动得到全校教师的积极响应,各位教师都能认真对待,钻研教材,认真设计教案。努力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管是青年教师和老教师都基本上能使用课件,使教学更直观、形象,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此项活动的开展情况,反馈总结为一句话:有成绩,有问题,今后更需努力。
一、主要成绩:(一)通过一天半时间的竞赛,经过评委打分评选出2名一等奖和9名二等奖。
(二)各学校都高度重视此次活动,部分学校领导以身作则参赛;参赛教师准备充分,广泛搜集资料认真备课,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设计了合理的教学程序。在思想上,把比赛作为一次锻炼、学习、提高的机会;具备了参与比赛即学习、过程即培训、参与即成长的积极心态。
(三)本次活动教师对课程标准理念的理解更趋理性。
1、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地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2、体现“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3、体现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作用。这说明: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向大部分都正确,符合课程标准的精神。比如:数学课符合课程标准的精神的体现。
(1)、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创设教学情景。各节数学课都从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点。
①、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与现实的生活密切联系来创设情境,引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杨光琼的三年级《计算工具的认识》)②教材中的情境图用的好,让孩子会看,会说,会用数学用语去说,而且训练孩子说到位。
③靠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创设属于数学的情境。
体现了:情境的创设为数学教学服务;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服务,为数学知识服务。
(2)、体现新课标的精神,重视营造愉快课堂。
在本次课堂教学竞赛活动中,各位教师都重视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在课堂中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汤润敏的一年级《位置》。
(3)、体现主动性学习,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部分教师的课体现了这一理念。授课教师注意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引领学生不断经历艰辛的自主探索学习过程,让学生亲历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不仅仅学会了知识,更主要让学生感受如何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主意识,从而主动去获取。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学到知识。
(4)、注重思维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提高。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课堂上体现“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的达成,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积极主动探索。各位老师在整堂课的设计方面下了很多苦心,虽然有的课堂教学并不是非常的流畅顺达、有条不紊,但真正地做到了让学生练习与实践。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5)课堂中学生参与面广,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使得学生爱学、乐学。
(6)大部分教师个人素质都比较高,准备工作充分。课堂语言生动、优美,教师教态自然,能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所用资料丰富。
(7)、课堂活动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多样性,能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4、课堂教学设计都充分运用了现代教学手段。
教师制作与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活动,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易懂、具有趣味性,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能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带来新感受,把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具体。
5、巩固训练形式多样。学生要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训练是很重要的。训练的量一定要达到,但训练又很枯燥,所以变换训练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是困扰教师的一个课题。变换训练的形式,是解决训练枯燥的一个方法。
部分教师的教学应变能力还是很好的。如:杨竹梅的三年级《毫米的认识》,学生量的数学书的长度25.9厘米。她马上引入估算方法,25.9约等于26.二、存在的不足:
1、模糊化的评价: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要么不评价,要么平淡,不能准确地指出学生的做法或回答到底好在什么地方,错在什么地方;这样做的根本原因就是教师将学生视为自己课堂的配合对象。
2、课前的热身活动要紧密联系课本或者所学知识。有些老师设计的导入与所学知识联系不大。(含课前的练习,创设情境的引入)
3、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课堂缺少教学机智,教学调控能力差,部分教师语音不准确,语言不精炼,逻辑性不强,缺乏亲和力,驾驭课堂的能力还需提高;
4、我们提倡拓展教材,体现“用教材教”,把握教材内涵,联系生活和其他学科实际,善于挖掘教材资源,用活教材。但个别教师准备的教学内容虽然丰富多彩,但知识体系不连贯,培养学生的目标不明确。对教材的理解欠准确,没有把握住教材的重、难点;
5、小组合作学习意识不强,合作学习意识肤浅,大部分教师没有这个教学环节。学生参与课堂方式单一,教师不能放开课堂让学生去做,充当组织、指导的角色。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中极其重要、又很有效的学习方法。它给了学生“自由支配”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真正做到“当家作主”,同时又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协作的情感意识,交际能力,增强责任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应该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并在课后中要广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后学习效果。
6、课堂教学结构与过程出现前紧后松或者前松后紧的现象,低年级学生做作业时间较短,有些学具多余,设计巩固练习要有梯度,减少雷同、重复的练习,要突出重点,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不留知识疑点;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花样多,只注重形式,收效甚少;
7、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激励手段要常态化,要及时有度。有的教师没有激励手段。
8、加强学习,认真钻研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准确地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充分挖掘教材思维内涵,正确处理教材内容,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试一试”不能在授新课中解决。特别要用好教师用书后面的光盘2的资源。
9、教研活动要体现学校的集体智慧,要有为教师服务的意识。有这样的活动要大家老师提供帮助,从而设计出完美的教学方案。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太简单。
10、学生课堂常规的培训。包括坐、立、写姿势培训、发言先举手、回答问题站好站直流利爽快的回答等。各学校可以借鉴今年中心学校制度的《一年级新生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去培养。
11、教师要加强对多媒体手段的合理利用,并不断提高操作使用水平;我们这次提前检修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可是除了杨光琼老师使用到白板的功能外,其他教师都只是使用课件(这只属于投影功能)。
12、个别教师数学基本功有待加强,对教材吃不透,出现了知识性的错误。如:把退位减法说成了“错位减法”,板书上也是这样。还说是准备教给学生一个新的计算方法。当时我以为真是新方法,我都聚精会神的听了。
13、教师没有很好的倾听学生的发言,没有采纳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例如:在教学《退位减法》时,教师出示了算式,然后提问:同学们是怎么算的?有学生回答:退位减法,可以用“凑十法”计算。老师就应该叫这位同学起来叙述算法。
14、教师的板书存在很大问题。要么是布局不合理,要么是内容不全。严重的直接没有板书。就连教学设计上也没有板书。看来今后有必要筹备一次教师的基本功竞赛活动。
15、教学方法单一,课堂上,部分教师依然采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一问一答、只看不讲、光说不导,提出的问题也没有启发诱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一心只想要得到一个自己所设计的结果,完全按照教案进行教学。没有教给具体的学法,或是虽然教给了学法,却没有正确的指导,使学生不能依法而学。教师应致力于导,授之以法,学习贵在领悟,学法更应渗透于教法之中。
16、同课异构,课件雷同。没有创新,希望能拿出自己设计的教学课件。
三、建议: 作为教师,我们的工作是长期的,更是实在的。
1、全体教师要“创”字当头。教无定法,也有定法。“有定法”讲的是教师必须遵循教学规则进行施教。“无定法”讲的是教师在已有的教学规则的基础上,开拓性地灵活的进行施教,即有规则而不拘泥于规则。作为教师,我们的工作是具有创造性的,更是创新的。
2、全体教师要“效”字当头。抓效率就是抓根本,抓根本就是要抓学生习惯的养成、方法的掌握和规律的寻找,要轻负担,高效率,以质取胜。
3、课堂教学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它是我们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虽然我们不能把每一节可都上成优质课,但要上成规范课,是每节课都有坐标点,都有坐标系,切切实实的把教学质量提高上来,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根本所在。
4、有评比结果就会有成绩的好与差,至于评选结果我们都应从积极的角度去看,既要有横比更重要的是要有纵比,通过课堂教学比赛这个平台提高我们教师的自身业务水平,提高教师的学科能力,使课堂教学的评比过程成为推进学校教学工作的有利抓手。
5、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是教育改革关键的因素。在这次竞赛课中显现出了部分教师学科基本功不甚扎实:老师的数学语言不够准确,学生的回答教师不知该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语言平铺直叙、没有激情等等。今后应加强教师自身素养学习,以能适应新课改课堂。
6、希望我们的数学教师能以此次课堂教学竞赛活动为契机,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大胆探索,摸索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总之,这次竞赛活动有收获,也有遗憾。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完美的课堂,但是我们不能放弃追求完美。因为这种追求代表着一种态度,那就是努力促进我们身心专业成长的态度,所以我们没理由不坚持!提高数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提高数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以上就是我对此次活动的一点肤浅看法,由于水平有限有说得不对的地方,希望各位多多包涵。
珠街镇中心学校教务处 唐修妲
2018年9月28日
四、珠街镇第二届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技能竞赛获奖名单
一等奖:杨光琼 张跃军
5.初中数学文化活动周方案 篇五
一、活动主题:
为了让全体同学更全面地了解数学、喜爱数学、享受数学;体现数学文化的魅力,学校决定开展数学文化活动周。
本届数学文化周活动的口号是“亲近数学、展示数学、快乐数学”。活动形式有:魔方比赛,数学猜谜、数学智力大冲浪(包括数学计算比赛、探索数的奥秘、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手抄报制展示、数学趣味实践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主办:初中数学组
三.活动主题:“亲近数学、展示数学、快乐数学”。
四、活动时间:2012年10月18日——2012年10日24日
五、活动安排:
前期准备
制作宣传海报,数学猜谜资料、数学智力大冲浪过关三套题纸、制作 数学小报等。
10月18日
上午 数学文化活动周开幕式。数学手抄报展示。班级数学板报展示。下午 数学智力大冲浪:第一关“计算题大比拼”比赛。时间:第七节;地点:各班教室;
10月19日
上午 数学猜谜比赛
地点:各班教室走廊;时间:早自习到中午的课间时间 下午 数学趣味实践活动
(1)测量操场旗杆的高度;
(2)估算操场内圈跑到的面积。
10月22日
上午 魔方比赛
地点:四楼会议室时间:间操时间
下午 数学智力大冲浪:第二关“探索数的奥秘竞赛”
地点:四楼会议室时间:第七节
10月23日
下午 数学智力大冲浪:第三关“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竞赛” 地点:四楼会议室时间:第七节
10月24日
闭幕式,总结汇报各项评比结果。
地点:操场时间:12:30----1:30
六、各项活动细则:
1.魔方比赛
(1)活动形式
每班派出5名代表,去四楼会议室参加比赛
(2)比赛规则:按照时间计时,分别加20分,15分,10分。2.“数学手抄报展示”
(1)活动形式
学生每人出一份数学手抄报,内容包括:数学日记、数学知识介绍、数学趣题、数学家故事和数学知识单元整理等。版面布局合理,色彩鲜明,做到数学味与艺术性和谐统一。版面为A3大小。
(2)比赛规则:全体学生参与,每班评选20份,选上同学每人加
20分,计入最佳创意奖总分。
3.数学趣味实践活动:
(1)活动形式:老师在课堂上抛出问题,学生可以去操场上实践思考
(2)比赛规则:思路正确的同学,每人加10分,得分计入总分。
4.数学猜谜比赛
(1)活动形式:
数学谜面在教室走廊挂出,学生对有兴趣答出的谜面,可以把答案交给任课数学老师,由老师统计得分。
(2)比赛规则:全体同学参与,每答对一条,加10分,计入最佳创
意奖总分。
5.数学智力大冲浪
(1)活动形式:三关均是全体同学参与,第一关全体学生在教室里答题,过第一关的学生,到四楼会议室进行第二关比赛,过第二关的学生继续在会议室比赛,其它学生回到班级参加比赛。
(2)比赛规则:第一关:计算题大比拼,总分100分,按照得分进入第二关,分数计入总分。
第二关:探索数的奥秘竞赛,总分100分,进入第二关选手分数*10
0%,未进第二关者分数*80%,得分计入总分。
第三关: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竞赛,总分100分,进入第三关选手分数*100%,进到第二关选手分数*80%,在第一关的选手分数*70%,得分计入总分。
七.奖项设置
1.数学小能手创意奖:每班15人
2.数学竞赛奖:按总分从高到低,评出奖次。
一等奖:12人
二等奖:16人
三等奖:20人
八、负责人员安排:
1.总负责人:彭校长,陆校长,吉校长,张主任
2.拍摄,场地负责:李主任,王洪泽
3.数学手抄报:各班班主任
4.数学猜谜:全体数学老师
5.数学趣味实践活动:全体数学老师
6.数学智力大冲浪,过三关:全体数学老师
6.初中数学课堂达标总结 篇六
初中数学
一、课堂教学变化亮点
本次课堂达标走进24所初中学校,听了34位老师的数学课,整体来看差距较小,大多数学校领导都很重视课堂教学工作的抓促,在课堂教学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想足了点子,干足了实事。教师们都在尝试着教学模式的改进、探索与创新,本次课堂达标则呈现出更多教师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
1.关注目标的叙写与落实
大多数教师都关注教学目标的明确定位以及规范叙写,目标中行为动词使用比较准确,目标比较具体,易操作,可评价;评价方式紧扣目标,以保证教学的实效性,充分体现了“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
2.关注课堂活动的实效性
随着教研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教师越来越关注课堂活动的效率,这种关注在课堂中的表现为:一是课堂的教学设计去掉了一些形式化的、走过场的、热闹的无用的低效的环节,二是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有时间、有任务、有目标要求,三是小组讨论次数减少,即使需用小组讨论,讨论时间也比较充足,这些变化充分说明小组活动的实效性。
3.关注更多的学生参与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总认为学生讲解耽误时间、且讲不清楚效果不好,其实则不然,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容易接受,教师也慢慢认识都了这点,所以在课堂中也比较关注学生参与,这种关注首先表现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地“听”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的广泛应用;其次表现为老师讲的少了,教师的作用更多地表现为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中的引领、设计、调控与评价。最后表现为学生讲解习题,并试着注重思路的讲解,长此以往,学生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将会提高。
4.关注习题的变式训练
多数教师改变了以往的论题就题讲解,而是选择好的习题按照“形同质异”“形异质同”等标准分类集中学习,在认知冲突和方法比较中消除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通常采用一题多变的方式:改一改:对原题的提问方式进行改变,扩一扩:将原题的内容扩大使用范围,分一分:将原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题,这种训练立足基础,不刻意求难,学生解题的积极性就能调动起来,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5.关注白板的有效使用
本次听课的34位教师都能熟练掌握白板的使用技术,并且广泛应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中,师生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增大了课堂的容量,提高了课堂的效率,特别是数学的复习课,试卷讲评课。课堂上利用白板展示,图可随意放大、缩小,方便学生使用,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
有几节数学课,整体感觉很平谈但还算流畅,学生的参与度不是很高但也可以,问题出在哪?看看导学案以及教学设计,也没有太大问题,从设计来看,条理清晰,逐层推进,知识点面面俱到,滴水不漏。但如何将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呈现出活力,需要教师吹口仙气,让课堂灵动起来,这就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的体现,多关注课堂的再生,不要一味受导学案的影响,心里只有导学案而没有学生。
2.数学学科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待重视
少数教师过多关注学生课前准备、课中坐姿、听讲、书写等方面的习惯培养,忽略数学学科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勤于动脑与动手,大胆发言与敢于质疑等的习惯,特别是数学思考方面重视不够,没有数学思维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数学思维的训炼必须依托含有一定思维量的问题来引领。教师一定要创设有思维含量与思维梯度的优质问题,不断强化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
3.数学方法的指导有待加强
少数教师不会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分析,教师和学生说的都是具体的解题方法,不是通过解题分析如何去寻找解题方法。教师要不断加强对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及方法的指导,切实解决题海战术和低效重复等问题,通过方法指导着力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综合、迁移、概括、判断、想象等能力.
4.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利用有待改进 虽然多媒体技术已经在课堂中广泛应用,但少数课堂使用的多媒体技术作用不是很大,仅仅起到了电子屏幕的作用。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哪里,再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优势直观地解释数学本质规律,以此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思考及建议
提供几个问题,请各个教研组共同研究思考
1.要研究教材,提倡集体备课,那么集体备课主要备什么,怎么备,集体备课的效果如何评析?
2.导学案的瓶颈在哪里?考虑两点:怎么导,导什么 3.数学思想方法如何渗透?轻视文字的渗透,重过程中的渗透
4.要引导学生反思。思维产生的第一个火花是怎么产生的?你为什么这样想?你为什么这样画?你为什么这样解?好学生解答出来并不代表其它同学也都会了,要问为什么?帮助他们找到解答的缝隙。
5.关于课堂小结。让学生反思,让学生总结一些与所学知识无关的内容,这样层次很低。课堂小结的作用是什么,主要是知识的回顾与升华。
6.教师的责任在哪里体现?教师示范要不要?教师要不要讲,教师不在于讲的多少,在于学生迷惑的时候讲,在学生对知识之间的联系理解不到的地方讲,学生匆匆走过的地方应该注意而没有引起注意的地方教师要讲
7.表面的会了,实际学生没有深入的思考。如:找规律一节,学生没有基本的思维角度和方向,只是表面的会了。
8.问题情景之设计要注意教学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9.提高小组学生之间的高效交流。注重学生信息思维的碰撞。
孙志红
7.初中数学课堂数学文化教学研究活动总结 篇七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评价,活动开展,有效教学
教师是课堂教学体系的重要构建要素,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组建因素,在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中“担当”着设计者、指引者、评判者等“重任”.教学评价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实践活动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的有效运用,能够促进师与生之间更加深入的互动和交流、提升学生主体学习技能素养、推进探究实践活动进程、拉近师生之间距离、实现教与学之间的互惠共赢.但实际教学评价中,吹毛求疵、不置可否、全盘否定(肯定)、程式化、单一化等不良现象一定程度存在,需要初中数学教师予以注意和纠正.本人现从四个方面,结合自身实践体会,谈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活动的开展.
一、教学评价要体现激励性原则,提振内在能动探析情感
教学评价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便于教与学之间实践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提振主体内在能动情感.教育学认为,教学评价手段运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实践.初中数学教师实施教学评价,必须充分展现激励性原则,放大教学评价的激励、鼓动特性.而很多教师教学评价多采用否定教学观点,多以教训、训斥、批评等“非暴力”方式,否定学生的成绩,压制学生的情感.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实施教学评价手段,应对初中生的优点多用“放大镜”,对初中生的缺点多用“哈哈镜”,肯定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表现和效果,让初中生在教师的积极评判和指点中,树立学好数学学科的信心,提振知难而进,克难求进的精神.需要注意的是,初中数学教师在运用肯定评价时,应注意一个“度”,做到收放有度,肯定与批评相协调.
二、教学评价要体现发展性原则,对教与学进行双面评价
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技能和素养,是新课程改革下初中数学教师所肩负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现实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教师在评判和指点初中生学习效果时,就必须将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技能和素养发展实情作为“标尺”和“依据”,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与诊断,积极构建和应用新的教学策略,实时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两者之间的共同、全面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评价实施进程中,经常出现“手电筒”现象,关注学生的多,忽视对自身教学过程的评判,导致教师教学技能得不到有效改正和切实提高.如“等腰三角形”一节课“如图所示,已知△ABC、△BDE都是等边三角形.试求证AD=CE,并判定当AC⊥CE时AB与BE的数量关系”问题教学后,教师在指点评判初中生分析解答活动表现时,抓住初中生在感知问题条件、推导问题思路、书写解题过程以及归纳解题方法等活动实际,对初中生的探究、实践、分析、判断、归纳等实践过程进行评价指点,指出实践活动中的优良表现,指明需要注意的事项,让初中生能够获取正确的解题技能以及策略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照镜子”方式,深刻剖析初中生案例解答存在的不足之处,反思教学方式以及形式等方面存在的缺处和不足,及时整改,形成更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略.
三、教学评价要体现主体性原则,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互动
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学生主体的积极配合、深度参与.教学评价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和方式之一,其目的就是更好的锻炼学生主体,呈现学生核心地位和价值.因此,初中数学教师不能将教学评价当作自己的“专利”,而应该“活化”教学评价的方式和方法,将初中生引入到教学评价进程之中,让初中生自己做本人和他人学习活动表现的“裁判员”,结合自身学习实践认知体会以及学习经验,通过对比、反思、归纳、讨论等形式,阐述自己对他人解题过程的看法和见解,指出解题过程中好的表现以及不足的地方,从而保证教学评价活动的“活力”,使初中生在“接地气”的教学评价中,主体地位有效展示,参与程度显著加深,思维辨析更有深度.需要注意的是,初中生数学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切实做好“指”和“引”的工作,一方面通过多种集体互助活动,帮助初中生深刻感知和理解数学教材要义和案例解析要点;另一方面实时指引,在初中生评价困难时、评析卡壳时,进行及时的引导和点拨.
四、教学评价要体现过程性原则,渗透于教学活动始终
教学评价是对教与学之间活动效果及表现的评判和指点.课堂教学的指导和评判,应渗透在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之中.但笔者发现,部分初中数学教师经常将教学评价看作是巩固反馈环节的一个固定项目,未能应用到其他数学教学环节之中.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应将教学评价渗透应用于整个教学活动始终,充分利用其过程性原则,一方面在每一教学环节中适当运用教学评价,及时对初中生的数学学习表现及效果进行评判;另一方面要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客观评价.如“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新知讲授环节,针对初中生合作探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活动过程及效果,运用评价教学手段,进行客观实时评判,在巩固练习环节,针对初中生分析、探究、解答相关练习案例的实践活动效果进行评判等等,从而使教学评价穿插于该节课每一环节之中,既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又推进教学双边进程.
除此之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还应体现艺术性原则,不能直接开门对教与学的活动效果进行评判,而应该评判标准、评价方式、活动形式等多方面进行创新,让教师教学艺术体现在评价教学点滴进程之中.
参考文献
[1]庄艳梅.初中数学教学中评价的初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20).
8.初中数学课堂数学文化教学研究活动总结 篇八
【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教学 活动化
一、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
所谓“教学”,是指由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一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二是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到学到什么程度,学生只有知道学了什么以及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去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二、实施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必要性
(一)、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理念要求一切教育教学活动要有利于学生的全体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主动发展。《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而新课程新教材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要求引导学生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个性得以张扬,潜能得以充分发展,可以探索在数学活动化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进一步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
(二)、课堂教学“活动化”是个体学习的需要。
我们在课题研究的前期调查中发现,学生迫切需要生动有效的教学活动。一位学生说:“天天就是做不完的题目,堂堂课都有法则、解题口诀、周周是不完的试卷,我们根本就没有时间想学过的知识,更不知所学知识的来历和今后有什么用了。”……从学生的心声不难看出:数学教学活动的当务之急是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还给他们一个充满灵气的活动空间。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改变旧课堂的学生机械的认同、传承的教学模式,通过数学课中的活动,努力使课堂成为学生留恋忘返的殿堂,成为学生创造力的空间。
三、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
1、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师生关系。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过程: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称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
2.由备教材转向备学生,为有效教学提供着力点。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目标设计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程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改变过去备课过程重重备教材知识而轻视备学生的传统做法。如何去备学生,应该从一下三个方面入手:
(1)备学生的认知基础;(2)备学生的认知情感;(3)備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方法。
3.主动驾驭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例如新教材七下“用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笔者在讲到工程问题方面的应用题时有一道练习“砌完一道墙,甲独做6天完成,乙独做10天完成,两人合做几天完成?”要求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方法,这类应用题和以前学过的整数应用题有相同的基本数量关系。如学生有问题,设计这样的题目:“运完360块砖,甲独运6次运完,乙独运12次运完,甲、乙两人合运几次运完?”进行铺垫。在计算的基础上与“工程问题应用题”进行比较,便于学生找出异同,建构数学模型,为学生主动有效学习提供保证。
由上述的实例可以看出,对于教材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灵活处理,让教材为学生的学服务,而不是被其束缚。
4、设计以培养学生的手、眼、脑能力为主的教学活动。
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学生会学,最后达到不需要教。新课程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服从型”、“接受型”、“循规蹈矩”的学生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要。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财富智力和才能,都要经过一个内化过程。在科学日新月异地发展的今天,学校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创造,使他们具有在综合、研究过程中进行创造的能力。
5、设计新的课堂教学思路。
一定的课堂教学结构决定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教会与学、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在尝试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应由以下几个基本环节构成:
(1)学习准备: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目标意识,形成学习的意向。
(2)学习实践: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即让学生针对遇到的问题,摄取已有经验中可以利用的部分进行思考和实际操作,提出个人的见解和疑难。
(3)学习反馈:让学生根据对问题的不同理解得出的不同结果、不同见解进行再学习。引导他们找出不同见解的关键,调整思路,进行新的探索和评价。
(4)学习反思:让学生反思自己在一节课里进行了什么样的活动,是用什么方式活动的,活动过程中自己是否具备良好的条件等。
总而言之,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本身不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每一位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把各自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从人格角度、人文的关怀方面平等对待学生、接纳学生,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从而最大程度上使学生的情商得到发展,促进学生心智和谐发展。当然研究和实践中也有一些困惑与难题:即如何针对教学内容设计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有待于在今后做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岑志庆.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J];考试周刊,2007,(49)
[2]张利.例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J];考试周刊,2011,(20)
[3]陈米华.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反思[J];云南教育,2007,(07)
9.初中数学课堂数学文化教学研究活动总结 篇九
学习总结
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与板书的有机结合》的课程,我感触很深,其实,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往往不太注意板书和多媒体的结合,看完以后,使我认识到,课堂需要通过多媒体引入课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体验、亲历学习过程,但同时也离不开教师形象直观的板书。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动画于一体,能引导学生更生动、直观地感受学科内容;板书方便、经济,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它们对教学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管教师采取何种教学形式,出发点只有一个,那就是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有效认知与感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不管是运用多媒体课件还是板书,都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课堂上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而异,不能死搬教案,死搬多媒体和板书,要随机应“变”。
在多媒体智能化信息刺激下,课堂教学内容有了全新感觉,在这个新的突破中,多媒体教学技术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然而,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同样它不能代替教师的板书。设计科学,富有艺术性的板书不仅生动地反映了教学重点,体现了知识的框架结构,而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在应用现代媒体课件教学时,不能只限于一张碟一个鼠标的运作。这样一堂课下来,教师在黑板上没留下任何痕迹或数字,学生就像看了一场动画片,过后对知识的掌握是不完善的。如果老师能灵活运用现代媒体教学,同时又设计出具有较高艺术性的板书,那么,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素质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中学习到:
一、板书的意义与优势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时,教师要板书章节标题;在引入新概念时,要板书定义;在探求规律、研究性质时,要板书定理、法则;在分析解题思路时,要板书主要的思考途径;在证题、解题时,要板书证明或解答过程;在复习时,要板书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以及主要的结论和注意点。总之,板书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板书可活跃学生的思维, 陶冶学生的情操;优化学习的习惯 , 激发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 , 增强记忆的效果。那么如何将板书的作用发挥得更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板书自身的局限
1.不能动态的显示数学图形的变化过程。
2.不能用图片、视频、动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板书书写受书写人的字体的影响将提高或降低教学效果。
4.板书受黑板大小和书写速度的影响易造成教学内容的减少。综上所述,我们需要更好的教学辅助方式来弥补板书的不足,而媒体的进入就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我们看看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三、媒体的特征与优势
(一)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特征
1.信息量大。旁征博引,挖掘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使课堂传授知识内容增加1.5—2 倍。
2.感染力强。化静为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静止的问题按指定的轨迹运动,呈现一幅幅变幻的图象,色彩缤纷。
3.模拟性真。化抽象为形象,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减轻了学生认知的难度,变难为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如讲等腰三角形和其性质时,用生活中的大量图片展示出等腰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使学生不但获得视觉的享受,美的欣赏,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认真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兴趣,了解等腰三角形的重要应用,加深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认识。
四、初中数学教学中媒体与板书的有机结合建议
(一)明确板书的特征、优势、不可替代性和局限性;
(二)明确媒体的特征、优势、辅助特性和局限性;
特别说明:媒体用好是精彩,用不好适得其反;
(三)选择媒体与板书的辅助方式时,要考虑学生的理解力和学习力;
学生程度好的学校和弱校的学生是有区别的;
(四)凡是培养学生技能的知识用板书为好;
如讲有理数的运算或者几何证明。
(五)凡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用媒体为好。
10.初中数学课堂数学文化教学研究活动总结 篇十
结题报告
课题相关概念的界定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
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以学生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具有共同目标导向的教学活动。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折旧率快速提高,社会分工日趋细密,一个不会认知、不会做事、不会合作的人是难以生存的。合作成了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便会使认知活动封闭孤立、效率低下,做起事来事倍功半、力不从心。惟有合作,方能形成合力,挖掘的潜能,创造奇迹。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行的今天,“交流与合作能力”被视为学生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已成为目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赢得了各级教研人员、学校领导及广大教师的青睐,成了实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着力点。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进行学习,真正成为了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成了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不仅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和锻炼自己的机会,还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同时,学会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取长补短。然而,小组合作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不合作或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情况。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切切实实落到实处,获得良好的效果呢?本人提出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 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3、《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分析目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探索符合我校实际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帮助学生找到合作的途径,掌握合作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竞争等现代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3、研究小组合作学习能否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确保数学成绩整体提升,促进学校整体教育的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广泛查阅、分析整理教学设计,查看教育教学理论,收集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途径。
2、采用调查研究、谈话、实验等方法了解我校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想 法和需要。
3、问题探讨法:针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共同存在的问题,和其他老师进行探讨、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并加以整理,逐步完善,进而总结出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过程
课题于2016年2月被批准立项,至今研究时间为八个月,共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阶段:(2015.8---2015.10)
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及教育理论;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分析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请相关老师指导,做好课题的开题论证工作。
第二阶段:(2015.11--2016.5)
在理论研究与实验总结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机制,构建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不断的总结经验,累积资料,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第三步:(2016.6--2016.7)
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与研究成果,做好后测工作,收集资料,健全资料,并撰写与课题研究有关的论文和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原因
1、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
2、有的“小组合作”之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问题刚一提出来,就让学生讨论,造成合作时“人云亦云”的现象,合作学习成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
3、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问题却让学生合作来完成,讨论的问题不具备挑战性,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合作学习成了“摆样子”、“走过场”;
4、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又过于深奥,又缺乏适当的引导,学生对讨论的话题不感兴趣,自主讨论变为自由讨论,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降低了合作的效果;
5、有些小组在合作时,教师急于完成教学进度,未给学生合作、探讨的充裕的时间,合作还未深入,就草草收兵,造成合作时“虎头蛇尾”的现象,加之学生的虚荣心理,从表面看合作成功,其实质根本没有给学生合作的体验与过程等等。
(二)、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1、做好必要的前提准备(1)备好课
备课是要做到两个“吃透”,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根据学生水平,恰到好处地设计。既要考虑问题的合作目的,又要考虑问题的合作价值;既要考虑合作的时机,又要考虑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既要精讲多练,又要因材施教等等。
(2)分好组
分组的目的要使各小组之间能够公平竞争,而组内成员之间又 能够相互支持、配合,相互帮助、学习,相互交流、评价,共同发 展、进步。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学习兴趣 及性格等多方面的因素,根据学生情况,按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合理的搭配。
(3)分好工 在分组的基础上给各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并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规则。既要有效地完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又要使每个成员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体验、锻炼和提高,而不是热热闹闹走过场。(4)教给学生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倾听、讨论、争辩、表达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学会团结、学会组织、学会评价、学会承担责任等等。
2、精心组织教学过程(1)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在小组合作学习前,如果没有让学生思考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讨论”,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这样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的情况,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问题提出后,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思考,等出现思考障碍或答案不一时,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也要充裕,确保每位参与者都能畅所欲言,充分表现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
(2)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不是每一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也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更不是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有些问题根本不必要搞合作学习,有些问题又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中产生的课程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一些对合作学习有价值、有一定深度的问题,供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完成合作探究任务
(3)善查学生合作需要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是要深入到学习小组中,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注意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再耐心地向学生说明;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小组讨论受阻时,教师应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等等。
3、建立切合学生实际的评价方案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主要指“两个结合,两个侧重”,即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理论成果
1、小组合作学习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端正了学生学习数 学的态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 体观念,提高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
2、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技能和竞争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获取信息,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倾听他人的看法并对他人的看法进行评价。他们在课堂上表现活跃,回答问题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
3、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开展分层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4、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我校的数学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七年级,在本学期期中考试中,取得了全县乡镇中学第一的好成绩,受到了县领导的表扬。
(二)实践成果
1、经过不断的实践、研究、交流、论证,在有关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出一套适合我校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模式。
11.初中数学课堂数学文化教学研究活动总结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在数学中无处不在,对人们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也影响到了数学学科的发展。为了促进数学学科的发展,数学教师应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文化,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中蕴含的美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本文就此问题展开了相关探讨。
一、教导学生发掘与感受数学美
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的美无处比在。数学中的美同样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个定理或公式都能够体现出一种美感,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去发现去感受。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对数学文化有深刻的认识,需要教导学生善于发现数学知识中存在的美感,然后将数学文化自然地融入到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自身独有的魅力和美感,并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渐渐学生去发现、欣赏以及感受数学蕴含的美感。数学之美并不是固定在某一个物体之上,而是涉及到数学知识各个方面,如数学中和谐对称的形式美在圆形、五角星等图形中具有充分的体现;数学中蕴含的简洁美在由数学公式表达出复杂的定理方面具有充分的体现等等。可见,数学中的美无处不在,关键是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以及文化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致使学生不容易发现和探究出数学知识中蕴含的各种形式的美。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和引导作用,将数学中具有的形式美讲述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认识、感受以及欣赏数学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实现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目的。
二、利用教材的节前语渗透数学文化
教材的节前语是编写教材的工作人员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设计出来的,与教材中的内容具有紧密的联系,一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可见,数学教材的节前语对渗透数学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节前语的作用,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如数学教材中有一节内容的节前语有一个“蜘蛛与苍蝇”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设计者是杜登妮,问题具体是这样的:有一个长3米、宽2米以及高2米的长方体形状的房间,其中有一只蜘蛛在一面墙中间的位置,蜘蛛距离天花板有0.1米的距离(图1所示的A点),与蜘蛛所在墙壁相对的墙面上有一只苍蝇,苍蝇距离地面有0.1米,计算需要最少需要爬行多少路程才能使蜘蛛抓到苍蝇。教师通过利用这一问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地解答这一问题,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会用到学过的很多知识,并且也能够想到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问题看似不难,但是其却充分体现出了分类讨论思想和转换思想等数学思想和方法,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文化。因此,教师在初中课堂教学中除了要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解决数学问题外,还是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等数学文化,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数学素养。
三、加强学生的数学史教育,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发展史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是无数数学家和学者在反复地时间和探索中逐渐形成一部奋斗史,是对数学研究过程中数学家和学者严谨、认真、创新以及坚持等思想观念的充分体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发展史的作用,使学生对数学研究的伟大及数学家和学者在研究数学理论过程中具有的严谨、认真等态度和精神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从思想上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几何体体积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将祖恒研究数学知识的故事讲述给学生,“祖恒为了研究几何体的体积认真地观察桌面上的一摞书”。通过教师对祖恒数学思想和智慧的认真讲解,再加上重视介绍祖恒在研究数学知识的敢于猜想、认真研究以及反复求证的数学态度和精神,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学家具有的严谨、认真、研究、执着等精神和思想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从心中油然升起一种对数学这门学科的敬佩之情,思想和精神上受到鼓舞,从而实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果和水平的目的。
四、结语
数学文化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和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初中文化教学应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并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文化,使学生真正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和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崔丽君.数学文化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融合研究[D].苏州大学2010
12.初中数学课堂数学文化教学研究活动总结 篇十二
一、 重视数学概念实质, 还原数学的生命活力
数学概念可分为两个重要方面: 一是概念的“质”, 也就是概念的内涵 (概念的本质属性) ; 二是概念的“量”, 也就是概念的外延 (概念的所有对象的和) 。 假如把一个概念当作一个集合, 那么概念的内涵就是这个集合里元素的所有的共同属性的总和, 而概念的外延则是这个集合中所有元素的全体。 要想给某一概念下定义, 首先应先向学生指出与被定义的概念最接近的概念是什么, 再紧接着指出被定义概念的属差。 例如, 为了定义菱形, 我们教学时可以先利用“平行四边形” 这一学过的概念, 其主要原因是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最接近的种概念, 它规定了菱形所属的类别, 但菱形不是一般的平行四边形, 它以“有一组邻边相等” 这一特征与平行四边形的另一属概念———矩形区别开, 这样就可以得到: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为了使学生能明确被定义的概念, 教师就得先做到心中有数, 准确地找到与其最邻近的种概念及其属差, 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 把握定义中的关键字句, 弄清概念间的区别和它们的内在联系, 把握概念的内涵, 加深对概念外延的理解。 一般说来, 概念的形成过程包括: 引入概念的必要性, 对一些感性材料的认识、 分析、 抽象和概括, 注重概念形成过程, 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 把形成概念的生动过程变为简单的“条文加例题”, 就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因此, 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 可以完整、 本质、内在地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 使学生对理解概念具备思想基础, 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
例如, 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锐角三角函数” 这一节课中“正弦” 概念的引入。 首先是创设问题情境: 为了绿化荒山, 某地打算从位于山脚下的机井房沿着山坡铺设水管, 在山坡上修建一座扬水站, 对坡面的绿地进行喷灌。 现测得斜坡与水平面所成角的度数是∠BAC = 30°, 为使出水口的高度为BC= 20 m, 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 对于上述问题学生很快想到利用勾股定理解决, 若斜坡AB与水平面AC所成角的度数是20°, 40°, 50°, 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 对于上述问题, 学生经尝试无法解决, 从而产生认识冲突———如何解决这类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第二步: 启发思考。 在Rt△ABC中, ∠A的斜边和∠A的对边BC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可能无法下手, 此时, 教师做点拨, 能否从∠A的特殊值中找关系? 从探究特殊情况中发现规律: (1) 当∠A = 30°或45°时, 在Rt△ABC中, ∠A的对边和斜边有什么关系? (2) 运用几何画板软件动态演示∠A的对边和斜边有什么关系? 由特殊到一般, 运用动态演示, 引导学生大胆猜想, 从而得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 ∠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值。
第三步: 证明猜想。 引导学生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证明此猜想。
第四步: 引入“正弦” 的概念。
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学生如果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像数学家那样去“想数学”, 经历一遍发现概念的过程, 在获得概念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在“正弦和余弦”的教学中,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 经历了正弦和余弦概念的发生过程, 实现了由形到数、 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和抽象思维能力,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探究的热情。
二、 创设问题情境生活化, 呈现数学的实践本质
问题情境的创设一直是我们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重要选择之一, 它在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 对我们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很多教师只是在新课开始时创设情境, 而接下来所讲的内容和创设的情境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这样创设的情境只是起到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另外, 还有一些教师是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这样创设出的问题情境有的脱离了数学问题的本质, 有的牵强附会, 有的完全错误。 这样创设的情境, 我们认为是无意义的数学情境。
所谓有意义的数学情境, 是指有教育价值的、 开放的, 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促进学生萌发数学问题意识、维持其学习心态的数学问题的背景和条件, 最重要的是要创设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 著名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经指出, 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发现和创造, 强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教学。 由于我们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中有许多都是来源于生活和生产实际, 因此, 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 现象中认识数学,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中导入新的数学知识, 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另一方面则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 笔者在组织“统计” 教学的时候, 就曾经安排学生对他们周边最感兴趣的话题或者事情进行一次调查。 例如, 同学们都喜欢喝什么牌子的饮料, 大家都喜欢穿什么牌子的衣服, 班里的同学业余时间都喜欢参加哪些体育活动等。 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创设再加上学生的实地调查, 同学们做出了很多他们感兴趣的统计数据表, 然后拿到课堂上师生一起讨论。 这时候笔者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从各个小组所做的统计数据表中, 你们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呢? 请说明理由。 教师提出问题之后, 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都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 他们自由组合, 建立了一个个调查小组, 对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很多小组还做出了明确的分工, 如有人记录、 有人统计, 还有的同学充当调查的小记者等。 在小组合作中, 最终得出了他们感兴趣的统计数据。 此时学生不仅获得了生活的体验, 还在调查统计的过程中培养了自身的数学能力, 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通过这样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创设, 使学生们在学习了数学知识的同时还增强了生活中的数学应用意识。 同时也使大家更加留意身边的生活和事物, 最终建立起了数学知识与现实事物的密切联系。 这样的生活化问题情境创设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 很多学生在活动之后纷纷跑来和我谈心, 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表示希望我以后多开展这样的活动。
三、 注重数学分析方法, 发掘数学的思维能力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对一些数学概念或数学原理的发生、 发展过程没有认真理解, 一般的学生仅仅停留在表象的概括水平上, 不能脱离具体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 自然也无法摆脱局部事实的片面性而把握事物的本质。 由此而产生的后果: 学生在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时, 往往只顺着事物的发展过程去思考问题, 注重由因到果的思维习惯, 不注重变换思维的方式, 缺乏沿着多方面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由于学生已经有相当丰富的解题经验, 因此有些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某些想法深信不疑, 很难使其放弃一些陈旧的解题经验, 思维陷入僵化状态, 不能根据新的问题的特点做出灵活的反应, 常常阻抑更合理有效的思维甚至造成歪曲的认识。 由此可见, 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 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而且也不利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提高。 所以,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注重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多样性的数量、 数理关系中发现数量、 数理演变的规律, 达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的目的。比如, 有些数学题, 教师可以对例题进行有目的、 多角度的演变, 调换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指导学生经过一题多变的观察和思考, 在解题过程中开阔思路, 寻求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使学生认识到办法总比问题多。 这就是我们数学教育在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可以让学生体会到: 可以在人生观、世界观方面同样具有教育的意义和优势。
例如, 已知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120°, 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
变式1: 已知一个多边形内角和是720°, 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
变式2: 已知一个多边形的边数是6, 求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 以上两变式的解法都用原例同一关系式, 解法略。
变式3: 已知一个正多边形的外角是60°, 求这个正多边形内角和。
以上变式从不同角度调换例题的题设和结论, 解法不尽相同, 但是它们都依据了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和外角和公式。 这样教学, 为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问题, 思考问题, 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使学生的知识在更广阔的领域内进行循环, 观察的灵活性得以培养和训练, 在突破学生定向性思维模式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四、 体现数学史的教育价值, 感受数学美的课堂文化
数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不仅仅是一种工具, 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它更是一个人必备的素养, 它会影响一个人的言行、 思维方式等各方面。 数学今天的繁荣昌盛是千百年来无数数学先驱前仆后继、 辛勤耕耘的结果。 数学先贤们的严谨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他们的献身精神值得我们景仰, 他们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去借鉴, 许多数学家孜孜不倦、 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古老文明, 蕴含着灿烂的数学文化, 是世界数学的先驱。 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独有的宝贵的教学资源, 通过一些数学史实, 比如, 黄金分割、 圆周率等史料的介绍, 在数学板报、 数学小报、 数学活动中, 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丰富的历史渊源, 了解祖先的聪明智慧, 增强民族自豪感。 另外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 用数学的眼睛看世界, 关注、 感受周围的变化。 撰写数学日记, 记录数学学习、 生活经历中的点点滴滴。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 受到深刻的人文教育。
数学知识无须终身铭记, 但数学精神会激励终身; 解题技能无须终身掌握, 但观念及其文化哲学会受用终身。 如果您的教学只停留于知识与技能的层面, 您恐怕只是一个“教书匠”;如果您的教学能够很好地体现数学思维, 您就是一个“智者”, 您就会给学生带来真正的智慧; 然而, 如果您的教学能给学生无形的文化熏陶, 那么您就是一个真正的大师, 您的生命也因此而充满了真正的价值。 挖掘和渗透文化因子, 是课堂教学走向高效的必由之路, 值得我们不懈努力。
总之, 数学的课堂教学要考虑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 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摘要:数学不仅是一门学科, 还是一种文化, 它所包含的数学内容、思想、技巧、语言已经成为数学文化中重要的组成内容, 数学中所涉及的观念如数学推理、归纳、抽象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特殊的文化内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提出,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思想,课堂,数学文化,高效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2]吴建国, 沈自飞.数学教学与人文教育[J].数学教育学报, 2003 (12) .
[3]徐艳斌.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南京: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13.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总结 篇十三
小学数学课外第二课堂是教学活动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数学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打破统一的课堂教学要求,选择生动有趣的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兴趣就是要唤起和保持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和好奇心,充分利用外部因素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
(1)选择新奇的内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选择活动内容应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根据“切身性策略”,学生如果遇到自己过去经验中熟悉的东西,与自己未来目标相联系的事物或使自己充当主要角色的事情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二课堂可以应用这一策略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
二、选择活动内容应紧密联系课堂教学内容
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如果局限于课本内容,学生会感到乏味;如果脱离课本内容太远,学生会高度焦虑,正常的动机激励水平应在上述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因此选择内容应体现综合应用学科知识的水平。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基本数量关系,并根据这些关系解答简单的一般应用题和典型应用题。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可以应用基本数量关系,采用灵活的解题方法解答有趣的应用题。小组的活动内容来自课本、高于课本,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选择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应注意新奇性
三、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方法,组织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必须让学生过着丰富的精神生活。学生在学习活动、体育运动、社会交往和其他方面的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情绪体验。
开展活动,目的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行动起来,如“数学知识调查活动”、“故事会”、“数学园地设计”等,人人带着任务参加,从筹备策划到具体实施,从查找资料到总结成果,从头至尾参与,能得到全面锻炼。有一次,趣味小组在年级里举行“有问必答”活动,搜集和编辑趣味题,发信给外班同学请求答复。同时自己也准备回答别人的问题。在有问必答活动中学生学会查资料、学会编题,学会写信和发信。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
开展活动,可以使客观事物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感觉形象,并依赖感知觉进行思维,形成抽象概念,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物,同时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自我表现和发展的机会。因此,组织第二课堂要在“动”字上下功夫。
四、组织第二课堂要挖掘内部因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长久 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只停留在表面的猎奇,是不能持久的,只有转向内部动力才能长久保持。
(一)加强思想教育,引发内部动力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活动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号召学生学习杨乐、华罗庚等数学家追求真理、报孝祖国的高尚品
质和刻苦学习的精神;教育学生在活动中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在竞赛中如何正确对待个人荣誉与集体荣誉,如何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等。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勇于克服困难,在集体中健康发展。
(二)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树立自信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教师应创设情境使学生全方位“动”起来,并使同学感觉:“只要我努力一定能成功”。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使他们更乐于参加活动。
(三)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拓宽了知识视野,适当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渗透集合的思想、对应的思想、统计的思想,可以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学生接触一些解答方法,如“假设法”、“图解法”、“穷举法”、“代数法”等可以使学生思维更灵活。
学生如果逐步学会用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将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14.初中数学课堂数学文化教学研究活动总结 篇十四
八年级数学组
一、教研目的:
学生课下没有时间消化,只有在课堂上安排时间让学生消化巩固才能保证教学效果。没有落实,学生只能在课堂上处于“随流”状态。学生是练会的,而不是教师讲会的,对这个问题没有清醒足够的认识,你的教学只能失败。这里涉及我们经常强调的加强课堂做题量的问题,如果你满足于讲了,不用练习巩固,学生要形成技能是不可能的。如何在课堂上安排学生练习,如何让学生“练”会,这是七星二中数学教研组组长和每一位数学教师都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教研组长吕继明老师的设想下,组织了这次以“精讲精练,当堂达标”为目的的教学研讨活动。
二、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由我讲人教版八年级上《立方根》第一节,在学习了平方根的概念的基础上学习立方根的概念,重点放在讨论立方的概念,立方根的个数的唯一性及立方根的求法;在学生对数的立方根的概念及个数的唯一性有了一定的理解的基础上,提出数的立方根与数平方根的区别;渗透特殊── 一般 ── 特殊的思想方法.通过特例研究等式,运用归纳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一个负数的立方根是它的绝对值的立方根的相反数”,运用这一关系式求一个负数的立方根.“精讲”并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少讲,而是质上的“精”,“精”是教学内容的精华,即重点、难点和关键;“精”是精确,基
础知识要讲得准确;“精”也是精彩,课要讲得生动、形象、严谨,富有引力。凡是学生自己能在资源中自学的就不必讲;凡是学生已明白的事理,就一定不要反复罗嗦;凡是学生能想出和能解答的问题,就不必提示。在教学中要集中精力,用较少的时间把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讲清讲透,针对学生在自学、讨论、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作有的放矢的讲解。这样,能给学生留有思维和想象的余地。其次,要善于化抽象为形象,要求教师的讲授内容精要,分析精辟,语言精练,节奏精美才。
然后是精练。我认为要注意三点。(1)练习要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要精,覆盖面要广,形式要多样。(2)练习的编排要层次分明。既有检查掌握知识情况的基本问题,又有考察运用知识能力的综全题,既有满足全班同学的普通题,又有照顾优生需要的提高题。(3)练习的设计难易适度,并有一定的密度。会评即对学生自学或练习的结果进行评价,目的在于及时反馈与矫正。同时,也能起到学生认识自己,掌握自己,设计自己和鼓励自己的作用,增强学习信心,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常用的办法是:一是自练自评,学生练后老师给出答案,学生自我评价。二是教师课堂巡视及时评价。教师注意对各种评价及时反馈,属个别问题,个别点拨。属共性问题,不回避予盾,不用优生的回答代替中差生的思维,而是及时组织全体学生讨论,以引起大家的重视,做到当堂破难点,当堂补缺补漏,比教师课后了解,个别补差好。既减轻了学习负担,又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三是学生互评,既可以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争论得出正确的结论,又可以
培养同学们在学习上的参与意识。
15.初中数学课堂数学文化教学研究活动总结 篇十五
爱玩是学生天性, 学生对游戏情有独钟, 无法抗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巧妙地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征,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 将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引入数学课堂中。借助游戏这一知识载体, 活跃学生学习氛围, 让学生边玩边学, 促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更多知识。
游戏活动的开展能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变得更加活跃、主动。游戏中, 学生不自觉地去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 无形中促使学生理解、领悟课堂内容, 加深自身的记忆, 实现高效率课堂学习。
2. 开展实践操作,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实施数学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学生脑袋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 教师要善于开发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恰当地引入实践操作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操作, 真实地体验知识的生成, 间接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初中数学“多边形的内角和和外角和”时, 教师选择将课题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探究出一些多边形的内角和求解方法。师:“现在, 你们利用你们手中的工具, 自己动手操作, 探究一下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内角和的度数。”学生接到任务后, 立即投身于探究中。学生首先画出了一个四边形, 开始研究它的内角和。有的学生选择利用量角器测量, 得出一个大概的度数, 之后借助这个大概的数字, 进一步探究。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 对学生加以引导, 让学生回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内角和的知识。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想到将这个四边形划分为自己熟悉的一些图形, 学生发现可以画出两个三角形, 于是, 学生就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 度。在探究五边形的时候, 学生同样利用此种方法, 发现可以画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 还可以画成3 个三角形。学生找到这个方法, 于是更进一步地探究其他问题。
3. 创设生活情境, 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 而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学以致用。因此, 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 渗透生活思想, 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引入数学课堂中, 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 在学习初中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时, 教师结合实际教学内容,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将实际问题引入课堂中。
师:生活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缴纳电费的事情。现在有某一小区居民的生活用电的基本价格是0.4元每千瓦时, 如果在本月内用电量超过a千瓦时, 那么超过的部分就要按原基本价的80% 收取费用。
(1) 如果某一用户一月份用电量为84 千瓦时, 最后一共缴纳电费30.72元。请问, 价格表中的a是多少?
(2) 如果这个用户三月份的日均电费是0.36 元, 那么这个用户在三月份这一个月内, 一共用了多少千瓦时电?那这个用户应该缴纳多少元电费?
学生对教师给出的问题都很好奇, 这是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在读完这一问题的要求后, 进入了思考。学生发现这与所学的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内容有很大关系, 于是学生根据所学内容, 列出了一个一元一次方程:0.4a+0.4×80% (84-a) =30.72。之后, 学生根据所学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解出a的值。之后, 又开始以同样的方法继续思考第二个问题。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中, 很好地利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这种教学方式,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总之, 教师在具体教学中, 要注重“活动策略”教学活动的开展, 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将数学知识内容巧妙地融入活动中, 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晨, 刘显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16.初中数学课堂“说题”活动的探究 篇十六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说课 探究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已深入人心,学生已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但在课堂观察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徒有形式、浮于表现的“自主”,表面合作、实则灌输的假合作仍充斥课堂。教师唯恐学生表达不清、意思不全,很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见解。教师能引导学生解题,但较少去分析错误的原因,对错误缺少反思和解题策略的归纳。
数学是学科极具抽象性,因而对学生的抽象思维具有一定的要求,学生经思考往往仍无法解决问题,教师通过事无巨细地讲解,让学生了解题目蕴含的思想方法,但往往无益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说题是学生在遇到值得探究的问题时,能运用数学、生活语言,说出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包括方案的拟题、存在的困惑、变式、思想方法等内容,在“说”中激发兴趣,培养思维,感受到数学之美。
一、说题目理解
题目理解包括说已知,挖掘隐含的条件,已知条件有何用处,由已知条件衍生可得的信息;说结论,分析结论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存在关系。通过“说”理解,避免“天马行空”的想象,将思维的范围大大缩小。
例1:已知 +(a+b+5)2=0,求4a2b-[3a2b-(3ab-a2b)-3a2]-ab的值。
师:通过读题、审题,本题属于哪种类型的题目?看到它,你是否想到曾经接触到的哪些相类似的题目?
生:本题是通过两个非负数的和为零化简求代数式值的问题,与它相似的题型就是通过两个含有平方、绝对值的非负数和为0,求出未知数的值,代入代简求值。
师:你能说出本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
生:本题的已知条件是 +(a +b+5)2=0
师:这是一个二元二次方程,通过消元、降次能否求出a、b的值?
生:不能,但这是两个非负数和为零的问题,与我们以前接触到的x2+y2=0,|x|+|y|=0,x2+|y|=0等极为相似,隐含着“两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它们同时为0”的条件,可以通过a+2=0,a+b+5=0求出a=-2,b=-3。
二、说拟定方案
学生在观察、猜想、类比、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寻找已知与问题的连接点,能把握解题的方向,形成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自己的认知结构、思想方法拟定解题方案。
例2:已知a,b,c是△ABC三条边的长,试判断方程cx2+2(a+b)x+c=0的根的情况。
师:“a,b,c是△ABC三条边的长”有何用处?
生1: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生2:后面的式子中出现“a+b”,因而根据“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得到a+b>c。
师:如何根据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判断根的情况?
生:先从根的判别式入手吧,△=[2(a+b)]2-4c2,然后再因式分解为4(a+b+c)(a+b-c),再根据a+b+c >0,a+b-c>0判断△<0,所以此方程没有实数根。
学生也可以说出自己解题中的困惑,如此题中有学生提及“条件够不够”、“需要考虑c为零的情况”,“a+b+c>0如何交待”等问题,教师要合理引导,避免学生在思考时多走弯路。
三、说反思解法
反思使人进步,反思促人成长,学生问题的解决、方法的领悟、思想的体会离不开不断的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方法技能、错误所在,能在思维的摩擦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进一步促进解题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反思,让他们在变式中发散思维,提高一题多解的能力。
例3:如图,AD∥BC,∠A=∠C,AB与DC平行吗?为什么?
学生通过反思,发现了不同的解题方法,有证∠A=∠ABF=∠C,再证AB∥DC的;也有证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的……教师适时引导,如果将这图形变换,进行适当的变式,会产生怎样的题目?
有学生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将原图进行了简化,对原图变式题目如图:
题目条件不变,结论不变,但针对上图,请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加以证明。
四、说方法体验
许多问题都是数学思想方法的综合应用,“说题”可以将解题与思想方法融合在一起,对以后的解题起到指导作用。教师要精心选取典型题,让学生能快速找到解题模型,说出自己是运用何种思想方法解题的?是如何产生顿悟的?是如何对条件进行转化的?是对问题进行如何转化的?
在说题中,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通过穿插数学史、数学故事等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小组合作中真诚交流、分享经验、沟通情感,享受成功带来的愉悦。
总之,“说题”中说的不只是题,而是方法的展示、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调整,以优化解法、丰富思想,让自己的思考过程更为科学严谨。
17.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与数学游戏 篇十七
摘要:数学游戏作为数学知识的一种载体,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数学游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获得数学思想。本文从什么是数学游戏、数学游戏对数学课堂的作用、选用标准以及初中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入数学游戏和收获体会等方面进行充分地阐述,结合若干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提出合理运用集数学和游戏于一体的数学游戏,挖掘和发挥数学游戏的作用,对优化数学教学和推进课程改革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数学游戏;课堂教学;选用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游戏,无疑是儿童最喜欢,最愿意参与的一种活动。正如布鲁纳所说:“游戏活动是生命的自由表现,它是生活乐趣。”古往今来,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已证明游戏对于数学学习有极大的价值。无论古代和现代,数学游戏之丰富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西方,据考证,早在2000多千前的阿基米德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具有娱乐趣味的数学游戏。在我国,数学游戏的历史要更久远些,如“孙子问题”、“百鸡问题”、“鸡兔同笼问题”、“九连环”、“七巧板”等等具有趣味性的数学名题或游戏更是家喻户晓。
数学和游戏的关系源远流长,在还没有“数学”这个概念时,数学知识就广泛存在于各种游戏中,随着游戏的发展,数学也随之发展,因此,也可以说,游戏是数学发展的动力之一。皮亚杰在二十世纪提倡的建构学习心理学中,已深刻地利用游戏活动使儿童内化建构其正确的数学概念。我国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了“数学好玩”的理念,给人以很大的启迪。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把数学游戏运用到数学课堂,使之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达到“数学好玩”的境界,进而使学生主动地学数学,在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中发展“数、量、形”等概念,培养数学的思维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可以说,把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运用于中学数学课堂是优化数学教学和推进课程改革的好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什么是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它寓数学问题于游戏之中,让人们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学到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西奥妮·帕帕斯(Tbrone·Pappas)说:“数学三剑客为———逻辑、娱乐和游戏。”可见数学游戏在数学领域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什么是数学游戏?“数学游戏是一种运用数学知识的大众化的智力娱乐游戏活动。”这一界定,明确了数学游戏必须既是数学问题又是游戏,同时具备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
2.数学游戏对课堂教学的作用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已成为了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因此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数学游戏对于改善我们的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数学态度
由于数学游戏具有趣味性强、令人兴奋和具有挑战性等特点,因此通过数学游戏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未知问题的强烈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为学习数学和探索数学现象的奥秘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这就让数学学习成为一种高级的心理追求和精神享受,充满了乐趣。
许多数学家开始对某一问题作研究时,总是带着和小孩子玩新玩具一样的兴致,先是带有好奇的惊讶,在神秘被揭开后又有发现的喜悦。在数学游戏的过程中,也会不可避免地碰到一些困难,遇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况,但是这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勇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培养他们正确的数学态度,使之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2)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数学游戏所涉及的内容往往有趣、吸引人、浅显易懂,不需要过多的预备知识,只要掌握一般的基本知识,初学者即可登堂入室,例如用形状相同或不同的正多边形组合起来镶嵌一个平面的游戏,只要把两个正三角形或正方形整齐排列在一起就能镶嵌成一个平面,非常简单,十分容易上手。但还可以是多个正多边形、多种正多边形的组合,可以千变万化,能创造出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图案,乐趣无穷。在拼凑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自己的设想进行判断,需要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不同,产生的结果将会是多种多样的。在游戏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锻炼和培养,且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得到培养和提高。(3)有助于渗透数学思想
游戏与数学的相似保证了数学游戏有利于数学思想的培养,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的精神。可利用游戏引导学生开展有趣的数学活动。还有,数学游戏还具有将抽象的知识通俗化的作用。比如,在研究“视图”时,可引入游戏。先在桌上放一个茶壶,各小组四位同学从各自的方向进行观察,并让学生把观察的结果画下来进行比较,发现了什么,试着去解释。通过观察比较、小组讨论、集体评价和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通俗化。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观察、鉴别、分析能力,根据直觉用笔画出自己的感觉,用自己的方式来研究世界、用自己的手操作、用自己的嘴表达、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
感悟。
(4)有助于获得数学知识
数学游戏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机会。例如折纸游戏。用一张正方形的纸片进行折叠,纸片上留下折痕会揭示大量的几何知识:全等、对称、四边形的性质、相似„„如果纸片能够一直折下去,当对折30次后,它的高度比珠穆朗玛峰高度的10倍还多,通过计算,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不算不知道,数学真奇妙。”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折纸的过程也极具启发性:用一张正方形(二维物体)的纸张来折一个立体物体(三维物体)。如果学生折出了新的东西,那么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这个立体物体摊开并仔细观察留在正方形纸张上的折痕。这个过程包含了维数的变动,一个二维物体变成三维物体,又回到二维。通过游戏获得知识,对数学教学也有一定启示:教学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5)有助于推动新课程的实施
有些数学游戏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新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数学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地成为发展学生能力的主渠道。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多培养学生动手、动口、表达等各种能力。不少的数学游戏可以作为是锻炼学生这些能力的绝好的素材。如“6条线段能否组成4个三角形?12根火柴能否组成5个正方形?6个正方形?”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地利用数学游戏,可使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都得到张扬和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和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意志品质、态度情感等因素也得到锻炼和培养。这有利于改革以书本知识为本、以教师为本和以教案为本的传统教学,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学习为本、以开放为本和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的的教学,也必能对新课程的实施起到推动作用。3.如何选用恰当的数学游戏
(1)游戏题材要合适,不宜有繁难的计算或证明。
(2)游戏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合理的游戏规则、简明的游戏程序、公正的结果评比方法,并富有趣味性、活动性、竞争性,不是单纯做习题。(3)游戏要让全体学生都积极、愉快地投入活动。
(4)在游戏中或游戏后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游戏中的数学知识、原理或方法。游戏结果要评比、要总结,可以实行一定的鼓励措施,或与平时成绩或小组荣誉挂钩,让学生产生成功感、愉快感,并增强竞争意识。如果游戏是分群体进行的,成绩归群体共享,要把集体的成功与个人的奖励联系起来。
(5)为使游戏分群体进行时各群体水平相当,在游戏分组或座次安排时要考虑搭配,以便使数学基础差的学生不被冷落并得到同学的帮助。
(6)在游戏中,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导演或裁判。教师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决不能放手让学生玩而自己平淡或冷漠处之,要及时运用各种技法(如激励、示范、关心)去营造活跃的游戏气氛,保持学生良好的游戏情绪和兴趣,并随时引导和控制游戏的进展。
(7)游戏中还应该努力运用先进的科学设备和玩具,使游戏富有现代感。对于一些课内难以完成的游戏,可以在数学课外活动中进行。4.数学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1)可在引言、绪论教学中引入游戏
初一新生刚入学的第一节课,每个学期的开始,每一章的开始,一般都可以安排一节绪论课。
[案例1]:在七年级(下)开始第10章统计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这一游戏。教具:根据班级学生分组活动的小组数,准备数个布袋,里面装上许多围棋子。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在这些布袋中装有许多围棋子,我们不把围棋都倒出来数,能科学地估计布袋里有多少围棋子吗?
学生思考,表示疑惑,于是教师引入游戏,介绍游戏规则,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探索、解决问题。
游戏:先从布袋中取出一部分围棋子(例如取10颗),在每颗围棋子上做上记号,以示它们已经被取出过。将这10颗棋子全部放回布袋中,并搅匀,然后第二次从布袋中取出一部分围棋子(例如取15颗),检查这15颗围棋子中有几个是曾经被取出做过标记的,然后根据:布袋中有标记的棋子的数目/布袋中棋子的数目≈第二次取出的棋子中有标记的棋子的数目/第二次取出的棋子的数目。以此估算出布袋中所有棋子的数目。最后,让同学们把布袋中的所有围棋都倒出来数,来验证估算结果。
当然,事实证明我们的估算非常得科学。同学们在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纷纷流露出强烈的获取新知的渴望,激发了探究概率知识的欲望。我还记得有一位平时上课一直比较文静的女生,当她在完成游戏后发现估算结果只与事实相差一颗子时,顿时激动得两眼发光,情不自禁地举起双拳喊道:“耶!”此后,这位女生对学习数学有了明显浓厚的兴趣,对数学的学习也更积极主动了。(2)可在新概念教学中引入数学游戏
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数学概念是进行推理和判断的基础,清晰的概念是进行正确思维的前提。但也是教学的难点。因此,在新概念教学中引入教学游戏,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案例2]: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符号时,可设计如下游戏:首先向学生说明两个同学手拉手表示一对有序实数,即表示平面上某点坐标,左边同学表示横坐标,右边同学表示纵坐标,面向大家表示正数,背向大家表示负数。其次,任意让两个同学手拉手站在教室前面,教师用布把他们的眼睛蒙上。然后,在教室的地面上画上平面直角坐标系。接着,两个同学不断变换前后方向,并同时说:“我俩是一对盲人,我们迷路了,谁能把我们送回家?”如果两个同学都背向大家,,即表示(—,—),那么说明他们的家在第三象限,则把他们领到第三象限„„实践表明,这个游戏不论是扮盲人的同学,还是领路的同学都热情高涨,,积极参与,活动情景让学生经久不忘。
[分析]:通过游戏,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促进了每一个学生的多方面发展,让每一名学生都在乐趣中学习了知识。因为有了游戏作基础,形式化的数学知识变得亲切、具体、直观、形象化,并且还以情景促进了长时记忆,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3)可在重要定理、性质中引入游戏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利用游戏能很好地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知识。
[案例3]:猜数游戏: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做猜数游戏。好吗? 生:(积极性很高)好!
师:准备好了吗?可以借助草稿纸帮助计算。生:准备好了。
师:现在请大家在心里各自想好一个数。按以下步骤运算:把这个数加上5,再把所得到数乘以-2,再加上4,再除以2,再加上你想好的那个数,得出的数是几?不要告诉我,因为我已经知道了,这个数是-3。
学生面面相觑,脸上呈惊喜之色。有的不由地问道:“老师,你怎么这么神啊?”
师:想知道游戏的秘密吗?
[分析]:游戏的引入,使学生更加投入地进行研究活动。这个问题的运算流程如下:设所想好的那个数为n,则n—n+5—-2n-10—-2n-6—-n-3—-3,这就是刚才的五个运算步骤。在实际教学中,还可根据学生的已有程度对问题作适当的调整。如有时为了减轻问题的难度,教师可以先把运算流程告诉一部分学生,然后由这部分学生据此设计游戏,促使全班活动的展开。(4)可在例习题教学中引入游戏
如果我们能潜心研究例题,不难将一些数学问题改造为有趣的游戏。[案例4]:已知a、b、m都是正数,并且a
游戏引入:(1)猜谜语:考试不作弊(真分数);(2)全班学生每人任意写下一个真分数;分子、分母分别加上同一个正数;新分数与原分数的大小关系如何?
学生结论:新分数大于原分数。让我们接着来做一个游戏,看看同学们刚才得出的结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请同学们取出课前准备好的一杯糖水。大家来品尝这杯糖水,你们觉得味道如何? 生:有点甜。
师:老师请你们在糖水中再放入一勺糖。请再次品尝,觉得味道发生什么变化了? 生:纷纷美滋滋得咂着舌头说:“哇!更甜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从而引出课本中的一道例题。(即案例4)合理地在例题教学中引入游戏,使之呈现方式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从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6)可在数学竞赛辅导中引入游戏
教师在数学竞赛辅导中适当引进游戏,让学生所谓“胡思乱想”,但又小心求证,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案例5]:在一次数学竞赛中,有位老师表演了猜扑克牌的游戏,他拿出一副牌(52张不含大小怪),让在座的随便哪一位学生任意抽出五张,交给他的助手,助手将其中的四张牌一字排开,依次亮在桌面上,这老师看了桌上的四张牌,就猜出了他没看到的那一张牌(花色和牌点)。如此猜了五、六回,全部正确无误,他的精彩表演博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然后这位老师卖了一个关子说:“这是一种巧妙运用数学知识的游戏,你能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学生纷纷展开讨论,有的学生也琢磨着开始游戏,在实践中去探究、去发现。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学中适当引入游戏,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5.数学游戏引入课堂的收获体会
著名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一直提倡要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其实,数学游戏也是一种实践,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抽象的数学知识融于游戏当中,实现了其由“学术形态”向“教育形态”的转化,通过游戏同学们自己体会了抽象的数学知识,并发现了潜在的规律,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创造能力。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动机集中反映在成就动机上,而激发成就动机的第一步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由于它的趣味性和新奇性,会很快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目标上来,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在注意力方面他们的无意注意要多于有意注意,而游戏会充分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另外,游戏是一种合作式的学习,在这种合作式学习中,既包含了合作也包含了竞争。在合作过程中,只有取得群体的成功,才能获得个人的成就。所以在游戏过程中,他们必须互相协作,这样在学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而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会使学生处于适当的焦虑状态,适当的焦虑可使学生发挥最大的潜能。
游戏对数学有着深刻的影响,数学和游戏之间存在相互渗透、相互统一的紧密关系,合理运用集数学和游戏于一体的数学游戏,挖掘和发挥数学游戏的作用,对数学教学具有极大的价值。
【初中数学课堂数学文化教学研究活动总结】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学习总结11-01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09-24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08-28
浅谈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09-09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6-28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08-11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要体现“四性”08-14
初中数学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设计研修日志10-27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浅探08-28
谈初中数学教学131高效课堂的心得体会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