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途径研究(精选12篇)
1.小学语文教学途径研究 篇一
《农村小学语、数教学质量提高途径与方法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农村小学语、数教学质量提高途径与方法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教学质量是衡量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国内外不少专家就此问题进行了众多研究,特别是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办法与措施研究成果很多。然而农村小学目前仍面临着教学质量不高这一严重问题。教学点、村小与中心校之间教学质量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小学与城市小学的教学质量也在逐渐拉开距离。农村小学生在语文、数学及其他综合科目的平均成绩、合格率、优秀率等方面都明显地低于城市学校,没有完成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着实令人担忧。总之,提高教学质量从有学校教育以来,就没有停止过研究,研究成果为本课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本课题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对义务教育提出的目标、任务。而我市目前推行的“自主互助,展示反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源头上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围绕顺阳小学的现状,对影响学校教学质量各因素进行调查、了解、研究,最终实现以下预期目标:
1.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基本实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的精细化管理局面。
2.形成一支乐于学习、乐于奉献、善于反思的学科教研团队,学校教师整体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
3.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行为发生根本性改变,学生语数学科成绩得到提高。
4.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教学质量监控为“突破口”,探索出一套易于操作、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操作体系,在政策层面上为我校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条件。
(二)研究内容
1.顺阳小学管理、教学现状与问题调查。
2.制约顺阳小学教学质量提高因素分析。
3.顺阳小学教师素质提高途径。
4.顺阳小学有效课堂教学实施途径与方法。5.顺阳小学学生学习能力提高途径与方法。6.顺阳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完善。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1、研究方法
(1)查阅文献法。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理念知识,认真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
(2)问卷调查法。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需求及教师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等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诊断,并提出有效教学建议。寻找制约教师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制定出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绩效考评方案。
(3)行动研究法。通过同伴互助合作、专家引领、课例研讨、课堂教学评优、师生竞赛等形式进行研究。建立以优秀教师带动下的全体教师发展机制,加强学生行为规范目标考核,以教师示范,学生监督方式,遏制学生不良行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经验总结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对研究过程中的经验、体会进行总结,形成工作报告、论文、心得体会。
2、研究思路
影响农村小学语、数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其主要因素有学校管理、教师素质、学生素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与社会环境等。课题从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出发,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立足学校,从学校实际考虑,围绕困扰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进行多角度研究。因此,本课题研究的思路如下:
1、通过不断修订绩效考评方案中的教学质量奖发放方法,以此带动、促进教师提高语、数教学质量的积极性。
2、通过改革传统备课方式,鼓励教师不拘一格地进行备课与教学,摒弃过多形式上的制约,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用于了解学生,培优辅差,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通过“自主互助、展示反馈”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发学生学习潜能,让学生主动学习、善于会学习、乐于学习,从而提高中教学质量。
4、通过定期的语、数教学质量监控、分析、诊断过程,及时了解各年段在各个教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逐渐完善我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5、通过校讯通、家访,特别是下村家访的形式,多渠道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提高家长监督、辅导孩子家庭作业的积极性、辅导方法与辅导能力,提高语数教学质量。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加强理论学习,明确研究方向
课题组采取集中学习培训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形式,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农村小学教学质量提高途径与方法研究”课题研究实验方案,加深对本课题研究方向的认识。同时,课题组组织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也让教师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二)创造条件,开展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行动
1、以校本教研为依托,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结合市课题“自主互助,展示反馈”课改活动的开展,诊断课堂教学效果,找出影响教学质量的主客观因素,并提出有效教学改进意见,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以竞赛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学业质量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开展了系列竞赛活动,检验学生的学业质量,通过竞赛活动的结果分析诊断学生学习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提高学生学业质量。如开展“小学生作文比赛”、“小学生写字比赛”,“小学生演讲比赛”,“优秀作业展”、“小学生口算比赛”、“小学生经典诵读赛”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既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以有效作业为平台,保证学生作业质量
在以往的教学常规检查中,发现大部分老师作业设计单一枯燥,机械重复作业,评价方式也比较单一,没有真正发挥作业的复习、巩固作用。为此,教研组开展“作业有效性问题”研究活动,通过对教师作业设计与批改方面抽查,开展“作业有效性问题”专题研讨活动,对当前作业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性作业的方案。改变单一的作业评估方式,建构多元评价方式;每天的语数作业要及时批改,次日反馈给学生,并督促学生及时改正错题,保证学生的作业质量,为语数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效的途径与基本的保证。
4、以质量监测为监督手段,提升学校管理质量。
为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了解学生阶段性知识掌握情况,以月考为教学监督手段,通过对学生月考成绩的分析、诊断,为教师进一步的教学安排提供可靠的信息,使教学工作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同时也让学生通过月考巩固和复习所学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加以改进。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相应学科的骨干教师,对每次的质量监测情况进行分析,并把分析结果以书面形式进行总结,提交任课教师加以整改,发挥质量监测的监督、激励与导向的作用。
六、研究周期及步骤
(一)研究周期:两年(2014.9---2016.8)
(二)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分四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14年9月至2014年12月),为课题的论证、开题、研究对象确定和对象现状调研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论证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制定调查量表和访谈提纲,分析调查结果,完成各样本的现状调查数据收集。
第二阶段(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为课题研究实施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反思学校管理,总结管理得失,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方略,建立符合学校自身的管理措施。反思教师课堂,整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分析课堂教学问题,完成课堂教学现状调查研究。组织教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开展各项活动。
第三阶段(2016年2月至2016年6月),为课题深化研究阶段。本阶段主要任务是,开展教学改革,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实现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全面提升。
第四阶段(2016年7月至2016年8月),为成果推广阶段。总结研究经验,提炼研究成果,把有价值的管理经验和有效的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加以推广,让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受益。
七、预期研究成果及表现形式
本课题预期主要研究成果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环境、管理、教师素质、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家长、社会对学校评价明显好转。
二、教师精神面貌、敬业精神发生改变,学校教研、科研氛围浓厚,教师教学成果(文章发表、获奖),受到上级主管部门表彰明显增加。
三、领导管理水平与管理能力明显提升,各项制度落实到位,责任到人。
四、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能力明显增强,考试成绩跃居同级同类学校前列。
五、通过课题研究,形成能反映学校办学经验有价值的文献及论文。
八、课题研究人员的分工
王兰珍:课题负责人,负责撰写课题开题报告及结题报告,同时负责整个课题的全面协调工作。
魏生全:负责课题相关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李彩珍、魏巧珍、范春卿、何生婢:课题研究的主要实践教师,按课题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课题研究,收集第一手的资料;所任教的班级也是本课题的重点实验班。
九、存在的困难:
1、师资队伍薄弱
现在农村小学教师中还有相当部分是过去的民办教师,年龄大、身体差、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是这些教师的共性。而部分年轻教师分配到农村小学工作后又纷纷调往城区学校,这样使得不少农村小学师资队伍相对于城区小学明显弱化。
2、教师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1)教师职业道德下滑,敬业思想缺乏。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一些教师出现敬业精神淡化,工作责任心退化,教育行为简单化,师生关系庸俗化,表现在对教育教学不负责,不钻研业务,对学生也缺乏耐心,工作方法简单。
(2)职业倦怠,漠视问题的存在。绝大多数教师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工作、生活在农村偏远的学校,很少走出去观摩、学习。长期偏安一隅,使得农村教师的思维逐渐迟钝,激情逐渐冷却,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变得熟视无睹。(3)教师的专业素质不够,创新意识、质量意识不强。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学科的综合性更强了,每位教师只掌握一门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一些教师参与进修培训、接受再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不高,造成业务素质低下,妨碍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不思进取,教育方法陈旧,特别是年龄偏大的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吸收不够,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哪里谈得上创新呢?这样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质量意识、创新意识没有改观,教育教学质量就难以真正地提高。
3、留守儿童问题
目前,农村大部分学生家长常年外出打工,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这些孩子缺少父母的严格督促,造成一些不良的生活、学习习惯的形成,逃学、旷课、不能完成家庭作业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无疑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4、家庭教育的配合不够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许多家长赚钱的脚步走得更快了,却无暇顾及孩子们的成长,他们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教育就放心了。孩子要钱给钱,需要什么就买什么,他们对孩子缺少督促,而孩子们的自觉性往往较差,这样就造成孩子懒散习气的形成。有的家长对孩子教育也缺少耐心,动辄打骂,更谈不上什么激励了。因此说,家庭教育的缺失,这已成为我们农村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绊脚石。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2.小学语文教学途径研究 篇二
小学是学生接受教育, 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启蒙阶段, 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智力潜能的开发成为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小学数学综合化教学就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把握课程理念综合化, 并将其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形成优势互补的教学系统, 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1]。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对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如何针对小学数学本身特点进行教学, 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成为新时期小学数学综合化教学的主要目标。以下将结合人教版小学数学, 对小学数学综合化教学途径进行深入研究。
1. 教学理念的综合化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 主要以知识本位为主, 课堂教学中侧重于数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同时, 课程设置中, 代数和几何被割裂开来, 彼此间联系性不强, 加上教师教学过程中缺乏知识的渗透与融合, 不仅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还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高。新时期, 教学理念发生了巨大转变, 不再以知识本位为主, 而是以经验本位为主, 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强调学生的全面、和谐、持续发展, 数学课堂综合化不断突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小学数学教师不再一味教授数学知识, 而是引导学生, 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相渗透,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还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将抽象概念与具体事例结合起来, 发散学生思维, 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例如:在综合化教学理念下,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程进行了调整, 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增设了“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 切实加强了数学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数学知识与实践的联系。教师课堂教学时, 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实践, 将课堂所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2. 教学内容的综合化
开放式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综合化教学的重要标志。小学数学综合化的教学内容,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新时期小学数学综合化教学, 教师除了对自身专业进行深入研究之外, 还要加强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 充分掌握不同学科的不同教学方法, 实现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 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全面提高。例如:将数学与语文学科综合, 使得数字、文字、词语联系起来, 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 强化记忆, 增强学习效果。教师教学生数数时, 可让学生发散思维, 想想与数字有关的成语, 一心两用、三心两意、四面八方、五颜六色、七上八下、十全十美等等。或者将1~10的数字与诗歌联系在一起,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等朗朗上口的诗歌, 不仅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 还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融会贯通能力[2]。 (2) 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综合化教学的重要使命之一, 就是引导学生以研究的眼光及数学的思想看待、分析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从而提高思维的品质和研究习惯。在课堂教学中, 小学数学教师要将教学目标与现实问题相结合, 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 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练习, 从而养成以数学思想分析生活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3) 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小学数学综合化教学中, 要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充分结合。通过课程设置的不断优化, 将实践与综合应用放在教学更突出位置, 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体验数学、应用数学。此外, 还应加强实践与综合应用, 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的初步认识, 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和优化。例如:在小学数学综合化教学过程中, 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与学校德育、少先队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实现自我充分、自我超越和自我提高, 实现全方位和谐发展。
3. 教学方式的综合化
创新教学方式, 是小学数学综合化教学的重要体现[4]。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创新,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合作式学习小组的建立。小学生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的有限性, 决定了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时难度大。而合作式学习小组的建立, 不仅能够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学习氛围, 还培养了学生的团结互助意识, 增强集体荣誉感, 从而切实提高了教学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明确分工, 灵活调控, 让每一位学生参与问题思考和解决, 一旦问题顺利解决, 学生的探索积极性得到全面激发, 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例如:在乘法口诀学习过程中, 教师可事先制作若干卡片, 将相乘的两个数字写在卡片上, 然后以竞赛的方式, 抽出两个学习小组, 一方持卡片提问, 一方作答, 其余小组做记录。在有限时间内, 哪个学习小组回答又快又好, 则对其进行适当奖励, 表现一般的小组也应给予适当鼓励。这样, 学生在合作中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魅力, 从而学生的积极性更高, 主动性更强, 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及学习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2) 情景式教学模式的创设。围绕教学目标, 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情境, 帮助学生理解、内化所学内容, 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但须注意的是, 课堂情境教学的创设, 要真实、自然、力求生活化, 缺乏真实性的情境创设只会让学生一头雾水, 过于追求形式化的教学情境也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因而情景式教学模式必须贴近小学生实际。可通过故事化情境、生活化情境、活动化情境、问题化情境等, 在激发学生兴趣, 增强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同时, 提高教学质量和有效性, 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例如:学习《方位与位置》时, 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找位置”的环节,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前后左右、行和列的相关概念。这不仅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也能够让学生将动作思维转变成具体的形象思维, 教学效果更佳。 (3)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小学数学综合化教学中, 还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将其与数学内容有效结合, 以图文声并茂的方式, 将数学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持有高涨的学习热情, 确保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以题材丰富形象、形式新颖多样、课堂信息量大、节约课堂时间等优势, 克服了传统板书教学的诸多弊端。但一些问题须引起重视, 如:忽视教学内容, 过度只求形式;脱离学生, 过分追求快节奏;过度依赖多媒体, 甚至取代课堂板书等等。
4.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过程,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5]。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不应“高高在上”, 而是注意平等的师生关系,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赢得学生的好感和信任, 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同时, 教学还应注重个体差异, 尊重每一位学生,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更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发展, 促进学生学习潜能的充分发挥。除此之外,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 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 表现差的学生要进行柔性批评教学和积极鼓励,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 培养面对困难的勇气、毅力等。
小结
总而言之, 小学数学综合化教学, 不仅符合了新课改的要求, 还满足了小学生全方位发展的需要,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数学综合化教学的途径, 除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外, 还应充分重视师生关系在教学整个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为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蒋守成, 朱敏.小学数学主题拓展教学——对数学主题拓展教学的内涵与价值的思考[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 2012 (06) :6-8.
[2]陈晓亚.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问题及策略——以“小数除以整数”一课为例[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上旬) , 2012 (08) :66-68.
[3]陈惠芳.问题导学:开展“对话式教学”的应然之道——以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 2013 (08) :64-67.
[4]魏雪峰, 崔光佐, 段元美.问题解决认知模拟及其教学启示——以小学数学“众数”教学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 2012 (11) :135-139.
3.小学语文教学途径研究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途径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并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以扩展学生眼界,丰富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
一、从兴趣入手,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识字量、丰富学生的情感、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丰富学生的写作方式和净化学生的心灵。
兴趣可以让学生自主高效地进行阅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兴趣入手,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选择学生感兴趣且有阅读价值的阅读材料。具体而言,阅读材料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且所选的阅读材料要积极向上,要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扩大阅读领域。学生阅读材料不要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可以扩展到课本之外的名著、周刊、报纸等其他材料,涉及经济、政治、历史等各方面领域。比如,可以让高年级的学生阅读《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平凡的世界》《中国民间故事》等名著,让学生了解名著中的风土人情、人物情感变化、风景和人物特征的刻画手法等。这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等是很有帮助的。
3.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非常有效的。比如,教师在讲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三亚落日》这节课的时候,可以预先安排学生自己搜集一些有关三亚落日美景的图片、音乐、视频或者是文章,让学生充分了解三亚的人与景。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写一写三亚落日之景色,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作品。之后,由教师组织学生一起学习教材中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等。
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征,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缺点和个性,帮助每个学生养成最适合自己的阅读习惯。但总体阅读习惯是一致的:首先要在一定时间内泛读一遍,把握作品的大致内容、基本结构和基本思想,然后再精读一遍,认真体会文章中有深意的情景描写和人物刻画,认真揣摩作者的写作手法和写作技巧,把作品中的精彩词句和精彩段落都标注出来,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摘抄并进行仿写,以积累写作素材,提高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最后要鼓励学生写读后感。写读后感能够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文章,同时也能对自身的写作能力进行锻炼,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联性,并逐渐喜欢上写作。比如,教师在讲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负荆请罪》这节课的时候,首先要求学生进行泛读,掌握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故事。然后要求学生进行精读,把握廉颇和蔺相如两个人物的心理变化和值得学习的精神品质,并把握文章中精彩词句,比如说“唇枪舌剑”“宽容大度”“负荆请罪”等等。待学生学完这篇文章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写写自己学到了什么,能不能把自己喜欢的精彩词句仿写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故事及故事中相关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学习文章所传颂的高尚精神品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进行科学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特征给予公正评价,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写作环境。这不仅可以让学生逐渐喜欢上写作,喜欢上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还可以让学生放飞心灵,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现自己的个性。举个反例,有些小学语文教师发现某些学生的写作角度和观点与常态化的观点和角度不一样时,于是常常采用批判的态度,对学生的作文给予很低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没有看到学生的创新意识,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他们,这会让学生逐渐失去写作信心,会扼杀学生的创作能力,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和长远发展。因此,教师要进行科学的评价,给予学生正确的方向引导。
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实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促进学生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探索阅读和写作有效契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高庆贺.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的契合点分析[J].中小学电教:下,2011(9).
[2]鲁伟红.新课标,新阅读,新能力[J].考试周刊,2011(37).
4.小学语文教学途径研究 篇四
信息学科感恩教育成果总结
执教者:彭晴
如今是一个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它给人们带来了精彩,也因为其中的一些不利因素给青少年成长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而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的信息技术课,是学生们异常喜爱的课程,它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有一个通病:孝敬父母和长辈的意识越来越淡薄。他们只知道向父母索取关爱,却不愿或不懂得回报,感恩意识缺乏。如果说学生们仅仅是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没有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时时刻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和学习,那么空有知识的人也只能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悲剧人物。而当今的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单一的传授知识不再是我们需要的教育,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更应该有意识的渗透感恩教育。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一、将感恩教育渗透于课堂常规中
课堂常规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基本途径。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例:刚上完课的机房桌椅乱摆,桌面上或隐蔽处常见有杂物、书本和笔等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认为所有的一切都理所当然,不想付出,只求得到。
1、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
既要合理引导,又要让学生学会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在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循循善诱、晓之以理,使他们认识到要时时刻刻为别人着想,不要只顾自己舒服方便。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关机的步骤,并且使他们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为了大家都能正常的使用电脑,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如果因为个人的疏忽,造成了电脑的损坏,就会使得其他同学不能使用电脑。此外对不良现象提出批评,对犯错误的学生视情节轻重进行教育和适当的处罚,如要求犯错的学生清洁机房,另外,树立模范,每周对上课表现良好的班级提出表扬,并在校园网上公布,对犯错的班级也公布,要求其改正。
2、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的良好素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上课之前师生之间相互问好,下课之后师生之间的互相道别。虽然只是简单的几句话,但是却可以加强师生间的情感,让学生感知教师教诲之恩。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有利于课堂常规的贯彻落实。
二、将感恩教育渗透于教学内容中
在信息技术课本中,没有多少显性的感恩教育内容,但只要稍加留意就能发现感恩教育无处不在。因此教师要深刻理解教学大纲,认真钻研教材,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找到感恩教育的切入点,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学生有很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其中学生最感枯燥乏味的恐怕是指法训练、输入文章,而最感兴趣的是上网浏览、玩游戏等。接下来,我就以玩游戏、指法练习、上网等为例,谈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渗透感恩教育。
1、游戏中的感恩教育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项目。那么,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适当介绍学生玩一些有益、又有适当难度的智力游戏,从而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技巧;使学生在激烈的竞赛中,在无比的兴奋中,不知不觉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和素养。如小学三年级,可利用“纸牌”、“扫雷”来训练鼠标的单击、双击、拖动,游戏时可以教育和指导两个学生一起想办法、动脑子、出主意,合作完成。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介绍一二个有益、益智,又有一定难的适合两个学生协作完成的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配合、互相之间提供帮助,同时又能增进友谊。
2、学习中的感恩教育
在教授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一个我制作的精美、生动的贺卡,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教育学生在过年过节之际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一张电子贺卡送给自己的家人、老师、同学,这样不仅省钱,还可以增进家人之间、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通过制作贺卡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和热情。
3、网络中的感恩教育
对于小学生来说,上网是学生很喜欢的一项学习内容。在节日里,学生们可以用邮箱发祝福的信件和贺卡给亲人和朋友,通过网络表达对家人和朋友的祝福。慢慢的他们开始关注父母的喜好,了解他们的心愿,记住他们的生日。学生会在不经意中给父母长辈送去最温馨的祝愿。
三、将感恩教育渗透于课外辅导与实践活动中
课外辅导如开展信息技术兴趣小组等,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巩固,当然也是信息技术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大家知道,课堂教学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一种教学活动,对知识分析、理解及感恩教育渗透难免要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而课外辅导,相对限制少,它使教师更容易因材施教,应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现状进行少数或个别的辅导,这样教育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体和形象,不仅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连效果也得到增强。
5.小学语文教学途径研究 篇五
1农村流动儿童养成教育现状
1.1流动儿童家长忽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大多数学生家长只是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在学习成绩上对孩子进行督促,并不注重孩子在学习、生活、思想上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对孩子进行“放羊式”管理,导致了农村流动小学生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
1.2小学教师轻视对流动儿童的养成教育
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都过于注重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上,甚至有的教师认为教会学生知识就是完成了教育任务,没有把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当做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从而轻视了对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1.3农村流动儿童在自我认识上不关心自身行为习惯的养成
农村流动儿童在生活上基本都属于放养状态,由于父母和教师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上不重视,流动儿童内心也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认为作为学生在学习上努力就可以了,生活习惯上就可以任性而为,得过且过。而且,流动儿童一般都是在一起学习,他们身边也没有榜样来让他们模仿。流动儿童对养成教育在认知上的不关心,导致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难以实施。
2农村流动儿童养成教育难以实施的原因分析
2.1流动儿童家长自身文化素质较低
由于农村经济、教育资源、生活环境的限制,现在农村流动儿童家长文化素质普遍比较低,教育子女的方法比较陈旧,再加上日常工作繁忙,对孩子的监管力度不够,家长对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不能够兼顾,由此更加无法对流动儿童进行养成教育。
2.2学校教育投入少,教育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
流动儿童所在学校多为城市中办学条件比较差的学校,这类学校资金投入少、硬件设施差、教学设备陈旧、学校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学校许多教师或是年龄较大,或是教学经验不足,或是兼职从教,教师用于教学的精力本就较少,而且教师的业务水平较低,不具备对流动儿童进行养成教育的能力,加之教师对流动儿童的情感投入欠缺,师生关系淡薄。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教师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关注学生的养成教育,甚至部分教师没有能力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2.3流动儿童父母工作地变动大,流动儿童换校就学频繁
大多数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打工地都不是长期固定的,需要不断变换务工地,而农村流动儿童因其父母工作地的变动,也必须频繁转校。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流动儿童不断地适应新环境,在受教育环境不稳定的状态下,流动儿童断断续续地完成学业,无法受到持续系统的教育,本来就给流动儿童的身心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他们需要不断地适应新的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断适应和新同学的交往,没有更多的精力来关注自身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4农村流动儿童自身存在不利于实施养成教育的因素
6.小学阅读教学学法有效途径新探 篇六
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学不能再以单独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而应该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有助于其终身学习的动力和基础;教师的作用也不能再混同于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
“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S・拉塞克、G・维迪努著,马胜利等译:《从现在到――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版。)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如何加强学法指导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小学教育,如何进行学法指导也成为我国小学教学改革的热点课题。近几年,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认识学习规律的引导和掌握学习方法的指导进行了思考和研究,并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学法(即阅读方法)指导有效途径的探索,下面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 ,让其“暗中摸索”。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例如学习第五册《师生情》一课,在理解“她们多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啊”一句时,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她们为什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并划出有关语句,谈谈体会。思考此问,学生必然联系下文王老师“和蔼可亲”、“日夜操劳”来理解。(2)你从哪儿看出她们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划出有关的重点词语,谈谈体会。学生又必然联系上文中“冒雨”“急匆匆”等词语来理解,最后达到对师生之间情感的深刻认识。这样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指导学生读书要翻前看后,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二、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源于成功的学习实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帮助他们从成功的学习中总结出阅读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
例如教学第十二册《书的故事》第二段,此段写青年工人到书店买书。学生通过自读,从青年“漫不经心”地翻书到后来“认真地看起来”这一态度变化中体会出其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书,此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充分肯定,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第一段中当时的情况,谈对青年有何新的认识。学生联系当时敌人查封进步书籍,白色恐怖十分严重,鲁迅的书“书店不敢出版”,“没有地方敢代售”这一历史背景,体会出青年渴望进步的思想感情。至此,应当说学生理解到位,但作为教师不应该满足这个结论,而应该再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即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一要注意抓住人物前后态度的变化;二要将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认识。
可见,学法指导也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得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
三、提供迁移机会,巩固运用学法
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并不是一教就会,一点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形成学习能力,要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使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迁移性学习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
例如学生学习了查字典解词,联系上下文解词及结合生活实际解词等方法之后,就可以在以后的阅读中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新词。又如还可进行段与段之间的学习迁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童话、寓言及散文中常有反复出现的情节或相同结构的段落,学习此类课文,教师要在教好“例子”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运用学习“例子”的方法进行后几段学习。以《精彩的马戏》一课为例,课文中写三场马戏表演的文字结构相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形成对“猴子爬竿”一段作者写作顺序的概括:“什么节目――怎样表演――观众反应”。把握了这个顺序,学生就能顺利地自学“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这些写法类似的段落。另外,当遇到具有共同的结构和思路的同类课文时还可进行篇与篇的学习迁移。
再如在讲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还可迁移运用到阅读课上,使阅读课着眼于讲读课所学训练重点的实施和运用,着眼于所学阅读方法的运用巩固。教师半扶半放,少扶多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像以上这样抓住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学习迁移,既揭示了规律,教会了方法,激发了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在迁移中得到巩固,在迁移中得到提高。
四、进行序列训练,促进认知策略发展
学生掌握了几种具体方法不等于学会了阅读。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随着年级的增长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因此我们注意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要求,通过调查了解和认真研究各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总结出学生以往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站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己跳起来”够一够,在教师的点拨下迈出新步;在教师的序列指导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阅读方法。
积累一定量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形成认知策略的前提。只有当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自觉灵活地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学习时,学习策略才能逐步形成。因此,语文学法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而要与学习策略的培养密切联系,并把着眼点放在后者。
例如在划分段落的教学中,学生因运用分段方法不同而产生分歧时,教师不要简单地裁判谁对谁错,或只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展示各自的思路及理由,借助讨论学会自由地和批判地思考,使学生领悟如何灵活运用学习方法的真谛。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阅读方法。如第十二册最后一单元《书的故事》一课教学,就可综合选择运用已有的学法进行学习。如运用“注意当时当地的情况”这一学法学习第一段,抓住重点词语“不敢出版”、“不敢代售”体会当时的时代背景,在学习后面内容时除联系当时当地的情况,还用勾点圈画、批注和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的学习方法,抓住描写人物前后态度变化的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等。只有这样,当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自觉灵活地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学习时,学习策略才能逐步形成。
由于学法指导效果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学法指导时仅教给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还不够, 还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学法指导要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同步进行,这是学法指导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第二,要重视学习品格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造精神,克服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这是学法指导取得成效的保证。
7.试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途径 篇七
1 语文阅读教学的定义
语文阅读教学,是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指重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教学活动。语文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因语言的的独特性及其一般性,独特性是指中文文字一般都是音、形、义的结合,而中文文章是一种比较注重意的文章,因此,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更具其重要性。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它既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实施人文教育的主要载体,又是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独特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2 创立新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指导思想
2.1 建构主义学生中心说
建构主义认为 :“教学过程是教师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最关心的也是学生的‘学’”。建构主义的这一观点认为,学生不是知识灌输的对象,而知识的主动接受者与建构者。
2.2 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理论
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就是提高教学任务的有效性,以及师生间消耗时间的合理性,并在此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最好的教学方案,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最优化的实现,需要最优化体系与之相适应,该体系包括很多阶段组成,每个阶段都有最优化的方式,只有实现每个阶段的有效教学,才能使整个教学系统的效果到达最优化标准。
3 改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3.1 阅读方法的改进
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言教学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应该具有其内在的规律可循,以实现语言教学的目的。传统的阅读教学所使用的方法,因其单调与刻板,已不适应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要求。
3.2 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可知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学生知识的建构,是学生把接触到的知识信息与自己已拥有的知识信息相结合,进行知识的重构、再造的过程。而对知识的重构与再造,是需要教师的协助与指点的。
4 努力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
4.1 语文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简称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于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达成最佳教学效果。三个维度的目标实质上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它们之间谁也离不开谁,水乳交融,相互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4.2 语文阅读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现
皮亚杰曾说过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最有力的先导。儿童通过阅读来认识世界,同时也通过阅读步入科学的殿堂,了解和思索人生。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本身所具有的乐趣,这种乐趣是学生自主阅读的动力。
三维目标整合下的阅读教学课堂,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家都知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在阅读课堂上激起学生的兴趣缺并非易事。引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激起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来源于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深刻理解。而这种任务在于教师。
5 结语
8.小学语文教学途径研究 篇八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学质量;途径;策略
小学体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为学生早期的体育锻炼做启蒙,为初中、高中的体育课程奠定了基础。小学体育课教会小学生各种体育知识,让孩子在户外运动中更好的保护自己。体育课让学生明白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在源头上实现全民健身的理念。小学体育课关系到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关系到新课标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师要选用一定的教学方法,使用一定的教学手段,顺利完成利于教学任务,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方法改革是关键。
一、影响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因素
1.教师方面。教师对体育教学的认知决定了体育教学质量。一些体育老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在教学活动中沿袭着旧有观念,将知识“灌”、“喂”给学生,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把体育教学活动看成了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体育课的特点是不停的练习,教师假如只是单一的口令式指挥学生练习,枯燥的口令指挥会让学生觉得丧失热情,简单的体转运动也会变得复杂,小学生精神集中力差,学生一旦觉得枯燥,精神更难集中,体转运动也会变得错误百出。教学方式的守旧单一,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会产生体育课没什么用的感觉,厌烦体育课的心态,很难上好体育课,无法达到全民健身的作用。
2.家长方面。小学生对世界的认知还很模糊,没有独立的判断力,父母在的言行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很多家长一味追求成绩,给孩子上各种课外辅导课,“钢琴班”、“表演班”、“英语班”、“奥数班”、“声乐班”五花八门,家长忽视孩子的课外活动不说,更是觉得体育课没什么用,上体育课,上大课间都是浪费时间。孩子在父母的熏陶下,耳濡目染的觉得体育课没用,对体育课丧失了激情,体育老师很难调动学生积极性,家长的态度给体育教学活动增加了困难。
二、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途径与策略
1.教师方面。第一,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爱上体育课,喜欢运动,乐于锻炼身体。第二,教师要发扬主动参与的精神,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体育锻炼时,教师要和学生在一起,一起跑步,一起练习,一起跳绳,以学生为主体,从旁起引导作用,带领小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看护学生,避免学生受伤。以如何教会小学生踢球为例,体育教师应带领着学生一起踢球,组织学生分队,和学生一起在赛场上奔跑,为进了一个球而大声欢呼,带动整场节奏,在踢球的过程中教授防护知识和足球知识。教师的参与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第三,增加游戏项目,小学生喜欢做游戏,游戏更加是自由的,在自由的奔跑中,孩子可以尽情的欢笑,达到一种忘我境界,在游戏中上完体育课,快乐的挥洒汗水,可以快乐的提高教学质量。
2.家长方面。学生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海伦凯勒最想要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得了帕金森综合症霍金最想要的就是健康。不管孩子未来取得多大成绩,健康总是排在第一位的。小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发育时期,家长一定要做好引导,在进行课外辅导之余也不要忘记和孩子一起进行体育锻炼。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差,在与孩子一同锻炼的时候,要让孩子明白健康体魄的重要性,明白体育课程的重要性。有了家长的支持,体育课才能上的精彩,上的出色,才能真正的培养心理健全,身体健康的人才。
3.学校方面。场地和器材对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体育教学课堂中,活动场地和大型活动设施都是必须的,这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备条件,是提升教学质量重要支撑。学校方面一定要保证学生的安全,一定要有快速的救护措施,让体育课没有后顾之忧。学校方面还应该建立和谐融洽的学校环境,积极宣传“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和“健康运动”的体育精神。开展各种体育竞技活动,春秋两季召开运动会,设立奖励制度,优秀者颁发奖品,证书,全校范围内提出表扬,这些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有积极的意义。
在学校支持的大环境下转变教师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家长态度,是提高小学体育教育的途径。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实现全民体育的基石,在培养人才上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小学时期是学生重要的成长发育期,良好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让孩子拥有健康的体魄。健康的体魄是孩子未来学习的重要保障,是孩子未来工作的重要支撑。小学体育教学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孩子的健康是每个人都必须重视起来的。小学体育的教学质量也是必须要被重视起来的。
参考文献
1 程红.论教学的有效性及提高策略.江西教育科研出版社
2 薛瑞芬.新课程研究.教育出版社
3 姚立民.论有效教学的特征.当代教育论坛
9.小学科学教学中美育的实施途径 篇九
科学求真,美育寻美,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美感是主观的,但它来源于科学实践活动,科学中丰富的美的形式和美的因素是美感产生的客观基础。科学方法之真、价值观之善、情感之美,客观上要求科学教学表现出更丰富的情感性和审美性。因此,小学科学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同时也是审美教育的过程,承载着让儿童感受科技美的启蒙任务。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审美形象就是人类科学活动及其成果呈现为审美对象的成果,是体现人的探索本性和认识能力的活的形象。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地实施美育,引导学生认识、感受科学之美,必须根据科学教学的审美特点,遵循学生审美活动的特征,在发掘、把握小学科学教学中美育内容的基础上,探索正确实施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以情起兴,陶冶学生审美的情趣
感染性是美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美育不可能以说教或讲解的方式存在,其实现依靠的是小学生与审美形象之间的情感交往,从动之以情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美的陶冶。美育不能被动接受,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他们的美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之中才能形成。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指望审美情感会自发地形成。必须进行目标明确的工作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在这里,教师面前展开了一个广阔的活动天地。”所以,以情起兴,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引领学生感受科学之“美”的最基本的途径,以此实现“美”的教育功能。就其实施的方法来说,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以教师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课堂弥漫一种温暖的气息
杜威说:“知识是情感汪洋中的一杯水。”王国维说:“美学即情学。”科学教师要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首先必须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做到以情传情,以感动感,让学生产生“科学学习是美的”感受。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为什么听有些教师的课,感觉舒服,甚至回味无穷呢?这就是情感的魅力,是美的魅力。科学用理性方式把握世界,强调理性和客观。
学生往往对科学活动中蕴含的真、善、美难以体会,将科学学习等同于课上记笔记、背概念和课后做习题等枯燥的学习活动,无法从科学学习中获得美感,丧失了科学探究的兴趣。美是一种自由的创造,没有自由,美是不会生长的。只有学生自己愿意进行探究学习,他们才会获得美的享受。所以,对科学教师来说,就是要成为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亲身介入并悉心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儿童营造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以自己良好的情绪激发学生高昂、愉快的学习情绪,让学生自由自主地开展探究,由情入理,情理交融,感悟科学之美、探索之趣,收到陶情冶性的效果。
2.以审美对象之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美是通过形象来表现的。美育也总是以活的形象令人感觉生动、活泼、有趣,趣味性是美育的一大特征。美育的过程总是伴随个人趣味的激发和满足。儿童审美心理具有直观性,这就要求科学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中美的形象,激活学生审美的意识,激发学生审美的兴趣。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缺少的是眼光。”科学学习内容有三大领域: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给学生呈现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世界,这本身就是一种系统的、和谐的美。
(1)以自然之美滋润学生自然成长。
科学教师要充分利用科学教学中的资源,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用眼观察,用心感受,用自然之美滋润学生自然成长。如果学生能为了欣赏日月星辰、风霜雨露的美景而停下脚步,能因为小草萌芽、叶子飘落的美态而心头柔软,能为观察到显微镜下一滴水里的世界而感到心灵震撼,能看到自己种植的植物和饲养的蚕儿、蜗牛等茁壮成长而敬畏生命,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和美丽,他们感受到的快乐和美感会多很多。
(2)用生活之美启迪学生自己成长。
美是生活。科学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科技形象来感染学生,用生活之美启迪学生自己成长。通过带领学生开展制作纸鹦鹉、做太阳钟、折形状、建桥梁、搭支架等制作活动,使儿童体验科技作品中蕴含的科学之美。同时,由此联系到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去欣赏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激动人心的航天工程,了解神奇的克隆、人工选择等生物工程技术,感受与生活密不可分的电脑、手机、微波炉等日常用品,认识到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体验到科学与技术的完美结合,科技之“美”自然而然地引领学生自觉成长。
二、感悟过程,提高学生审美的能力
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实践。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会出现冥思苦想后柳暗花明的情景,产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心理体验,师生的情感被源自心灵的成长所照亮,不知不觉融入探究之中。此时,教学成为美好的过程,表面化的教学活动走向认知的实践活动,科学过程的内在景观变得丰富多彩,科学认知过程产生了美的魅力。在此过程中,儿童对科学方法的“真”会获得独特的体验,实现美育中“真”的教育功能。如何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呢?
1.在过程中启悟,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要让小学生尝试把解决问题的艰苦劳动转化为一种审美享受,每一次的问题解决都是一种充满灵感的体验,而成功的发现是对学生们最好的奖励,学生在对真理的把握过程中获得精神愉悦。
第一,感受科学方法的智慧美。为了证明地球的自转,法国物理学家傅科于1851年做了一次成功的摆动实验,“傅科摆”由此而得名。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越重的物体下落越快”的结论。这些著名的实验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体现着科学方法和验证结果的完美。小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猜想假设,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并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得出结论,在这样的过程中往往能产生由衷的喜悦和深沉的美感。比如:设计一个在10秒钟内能摆动10次的摆,学生们首先要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在得出了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以后,设计出反复调整摆长以达到实验要求的实验方案,经过多次艰苦尝试,最终制作出了10秒钟内摆动10次的摆,明白了摆的制作原理,并能解决生活中钟摆走得快和慢的实际问题。这时,学生们会感到科学是有用的,他们从科学实践活动中获得了美的享受。
第二,感受科学过程的曲折美。感受是审美的关键,理解是审美的核心。科学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亲历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认识科学的基础。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真情地感受到并由衷地赞叹科学知识比他们以前的个人见解有更为强大的说服力、迷人的魅力和科学规律美的震撼力――“科学之美”。比如《简单电路》的教学,教师让学生点亮小灯泡,当学生们不懂得闭合电路、不知道将导线的两端分别连在小灯泡的底部和侧面两个触点上时,他们往往点不亮小灯泡,经过反复观察、对比、尝试等一系列艰苦的探索以后,他们点亮了小灯泡,懂得了要点亮小灯泡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这时,学生们所收获的喜悦是无与伦比的。当他们反观自己探究的过程、审视已建立的简单电路概念时,就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这种精神上的愉快就是美感。建立在知觉基础上的对科学求“真”的深刻体验和理解,会让他们受益终身。
2.以好奇心为动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人类的发明离不开想象,儿童在审美活动中同样离不开想象。“审美活动中的想象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集中表现,它可以达到对现象发展规律的审美表现及自由把握。”想象力是科学的生命。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力,使科学活动之中的思维美为学生所欣赏、所接受。
(1)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知识容易遗忘,而思想可以潜移默化。教师要注意避免在教学过程的初始阶段把结论告诉学生,要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懂得“留白”的审美艺术,讲述时适当做些减法,尤其要避免把实验的方法和步骤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按部就班地操作,而是要善于抓住关键处让学生思考,让学生产生急于填补、充实的欲望。比如:教学“环形山的形成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师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猜想假设,有学生认为月球上的环形山是陨石撞击形成的,有的认为是火山喷发形成的,也有的认为是月球形成之初形成的,等等。这时,不要告诉学生答案,继续引导他们自己设计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学生得出结论后,及时组织交流与评价,让学生学会静静地倾听,学会悦纳、分享别人的见解,在倾听中让思想悄悄拔节,看到“每一粒沙中的世界”,获得思维美的熏陶。
(2)创设美感情境,引导学生移情。
引导学生将个人情感转移到审美对象上,以情感为动力,结合审美经验,对审美对象进行分析、加工、改造,美学上称之为移情的过程。小学科学教学中审美想象力的培养要从创设情境开始,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形成审美的心理共鸣。如教学《变色花》时,教师出示一朵白色的纸花,然后往上面喷洒紫甘蓝汁,白色的纸花瞬间变成了红花。在学生跃跃欲试时,再出示一朵白色的纸花,请一名同学同样往上面喷洒紫甘蓝汁,白色的纸花却没有变成红花。这时,学生会产生探秘老师在第一朵花上动了什么“手脚”的强烈好奇心,这种强烈的好奇心正是他们感受、领悟科学方法之“真”的原动力。
3.培养批判性思维,锻炼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美在哪里?就在创造中。实践证明,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是可以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的。审美创造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最美的火花。要想获得创造性思维能力,关键是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展学生对自然、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造轻松润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对别人的探究结果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教师不一定非要追求什么“标准答案”或“终极真理”,而是要随时抓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闪现出来的富有创意的思维火花,并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把学生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转化为卓有成效的探究活动和创新活动,让学生深刻体悟到创造不仅是智慧的升华表现,也是人类最绚丽的花朵,受到美的感染。
三、美化心灵,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
美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完整人格的塑造,是实施于伦理层面的美育,侧重于美育中“善”的教育功能的实现。小学科学教学中美育的实施,在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对科学、对自然、对世界的正确认识,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基。
1.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让学生学会辨别美
一个人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对待生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具备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小学科学教学要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这些价值观隐藏在具体的科学活动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中的美育因素,拾取其中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完成感受、欣赏、评价、判断的审美过程,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不美的,培养学生的美好理想和高尚情操,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学会科学地看问题和想问题。
2.培养良好的科学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美育终究要以高贵、健全的人格为旨归。良好的科学精神会潜伏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成为此后支持他们行为的一种无意识力量,会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个体人格的塑造。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要形成的科学精神,主要包括“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这里面涵盖了求真求实、尊重客观事实的精神,解放思想、合理怀疑的批判精神,不迷信权威、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民主自由、平等合作的团队精神,锲而不舍、顽强执着的奋斗精神,等等。这些科学精神渗透于小学生科学学习之中,并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悟到科学精神之美。在科学精神的观照下,学生逐渐从审美自发走向审美自觉,最终由内而外表现在他们的经常性行为中,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筻
10.小学体育游戏融入体育教学中途径 篇十
课程改革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构建了目标框架,提出了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的具体目标。因此,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体育学科不但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培养,而且还要关注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学科本位思想,将其他学科与体育进行融合,搭建其他学科与体育学科之间的新桥梁,发挥学科的协同作用,让它们为体育学科服务、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以很好地达成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下面将体育游戏融入体育教学中有哪些途径进行分析。.体育游戏融入上课开始部分
体育游戏属于一种体育教学手段,主要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发展学生智力与创新能力。另外,体育游戏还要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服务。每节课开始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可以采用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游戏或者需要智力因素参与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兴奋度。有时也可以将课堂上的几项内容融入到一个游戏中去。
2.体育游戏融入准备活动中
准备活动的目的是活动开学生的身体,如果在准备活动中插入体育游戏,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到学习中去。准备活动主要包括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项准备活动。一般性准备活动全面活动身体,提高学生的兴奋度,引导人尽快进入状态。在传统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常采用慢跑、定位操等形式,长期使用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削减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准备活动的目的,选取一些体育游戏来代替传统教学中的形式,比如跑动中采用“踩影子”、“喊数抱团”、“抓尾巴”等游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专项准备活动是根据教学内容使相关的肌肉群、韧带、关节、器官等各机能做好准备。
3.体育游戏融入基本技能、技术教学中
体育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练习。体育教学中基本技能、技巧的练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条件和身体机能。在技能、技术教学中,可以采用体育游戏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形成学生的运动技能。比如在小学快速跑中教师可以围绕利用报纸设计各种各样的游戏,进行快速跑教学,打到本科的教学目标。这样的设计提高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游戏融入上课结束部分
体育游戏能促使学生心理、机体的有效放松,所以,在体育课放松整理活动部分,要采用趣味性的、运动量较小的游戏,在轻松活泼、幽默的氛围内引导学生摆脱体育活动带来的紧张状态,让学生放松身体,恢复到相对安静的状态,以较好的身心状态投入到其他课程学习中去。总之,中职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不仅能激发学生锻炼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
11.小学语文教学途径研究 篇十一
摘 要 在任何阶段的教学中,体育教学是不可忽视的,体育锻炼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就针对小学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如何提高其教学质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 小学体育 素质教育 提高 质量
目前,小学体育课堂存在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评价呆滞等问题,如何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使教学效果显著成了每一个体育教师心中的难题。在小學体育教学中应该引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全面促进其身心素质发展,进而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一、传统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小学体育教学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教育部门对小学体育教学课程质量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通过对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分析,我们了解到现在的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明显不高,大多数小学体育课程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并没有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得到充分锻炼,教师也只是通过演示来进行教学,没有实实在在地传授真正能让学生掌握的体育知识,很多学校的体育课程基本都以自由活动为主,在体育课上学生并没有学到体育方面的相应技能。
(二)教学模式单一、枯燥
现在的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基本都是先由教师演示,再让学生进行自行锻炼。这样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枯燥,小学生天真烂漫,只要引入一些趣味性、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就会很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比如教师可以采用猜谜语的方式来传授体育知识,出一个谜语让学生思考打一个体育用品或者体育项目,这样可以使体育课变得更加有趣,也活跃了课堂氛围,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玩的过程中也学到许多有关体育的知识。另外,教师可以适当地举办一些小型比赛,组织100米竞赛、男女短跑、50米接力赛或者比赛跳高跳远等,利用小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来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让他们从心理上重视体育学习,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教学评价模式滞后
由于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没办法对学生掌握体育技能情况进行一一了解,所以教学评价是不可或缺的。每一个学科都会设置教学评价这一板块,目的就是为了能清楚的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是对小学生学科能力的证明和体现。一般小学体育教学评价以终结性评价模式为主,在期中或期末的时候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况进行考察。传统的考察方式有百米赛跑、仰卧起坐、跳远等,根据比赛的成绩来判定一个学生的能力。这样的教学终结性评价模式是不科学的,在考试过程中由于学生很容易产生紧张感和恐惧感,这样就会影响考试成绩。更严重的是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身体上的不适,也会影响成绩,由此可见,这样的终结性评价模式是不公平、不科学的。
二、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合作学习中的互帮互助
除了让学生学习课堂上的知识,也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在学习上与小伙伴互帮互助。为了加强学生合作学习中的互帮互助,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形式来学习体育知识。比如教师在示范一个动作时可以让一个小组一一上来描述,先让表达能力强或者勇敢的小朋友先来描述,再让表达能力弱或者胆怯的小朋友上来描述,最后通过每个组的团结协作把技术动作说清楚。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克服依赖别人的思想,使他们独立,也可以让他们正确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二)创设生动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性活泼,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会使他们感到无趣。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玩游戏的方法来进行体育教学,增加一些适当的体育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小学生的情操,同时也能使他们得到锻炼。运用体育游戏的教学方法并不会让他们感到枯燥,而且也容易操作。
(三)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机会
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在课堂上守规矩,纪律好,可是在实际课堂上很难实现,越是刻意控制,效果越是达不到理想化。很多学生因为自己不会或者学的不好怕受到同学的嘲笑不敢表现自己,只有少部分同学学的好争先表现自己的能力,这样严重造成课堂纪律差。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不能忽视学生的需要和情感的体验,在教师的细心指导下培养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使自身得到全面发展。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除了跑步、跳高、跳远等还可以引入多种运动方式使学生得到充分锻炼。针对不同的年级应该安排相应不同的教学内容,如一二年级可以安排踢毽子、跳绳、跳皮筋这些简单的体育项目,三四年级可以安排跳健身操、打乒乓球,五六年级可以打羽毛球、踢足球、跳健美操等。这样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形式能够吸引小学生到体育活动中来,也能凸显学校体育的特色化教学模式。
(五)完善课后评价模式
应该结合小学生平时表现和期末成绩一起按照比例进行终结性评价,并在日常对小学生进行激励,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将激励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对小学生的实力进行真实的评价。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现在小学体育教学的分析,了解到在体育教学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为了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从教学内容、方式上进行改善,完善教学评价模式,真实评价学生能力,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使他们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高教出版社.2005.7.
12.探索小学数学有效教学途径 篇十二
一、灵活使用教材, 让教学贴近生活
教材是一种固定的文本和载体, 只是师生教与学活动的一个参考依据.因此, 作为教师, 不能只是照本宣科地执行教材, 而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实际的需要, 对教材所提供的教学素材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再加工和再处理, 使教学内容更贴合学生, 也更具可探索性.
例如:在教学“认识四边形”这一内容时, 笔者并没有照搬教材中的“操场情境”, 而是结合实际生活, 将教材中的主题图进行不影响意义的调整, 设计成学生生活中的学校运动场景图 (进行多媒体课件展示) , 使学生产生亲切感, 很快就在这个熟悉的情景中找出各种图形, 感知到四边形.笔者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并根据四边形的特征寻找生活中其他的四边形, 并进行判断.学生就在初步感知理解图形特征的基础上, 很快找出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四边形, 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所以教师不应当拘于形式, 而应灵活而有效地将教材中的内容教授给学生,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二、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乐于实践
在数学教学中, 如果一味单纯地说教, 学生就会对原本就抽象的数学产生厌烦情绪.因此,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 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和数学实践的兴趣.
1. 操作激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更应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并帮助他们在数学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 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时仅靠单纯地讲解很难达到教学效果, 这时, 不如尝试一下让学生动手去操作, 让他们直观地感受数学、喜欢上数学.
例如:在刚开始教学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 由于学生还没有理解进位的含义, 总是忘记把进位的数加到十位上去或者不需要进位时反倒进了位.于是, 笔者事先让学生准备了计数棒, 并将十个为一组地捆成若干捆.在讲解习题时, 笔者要求学生在竖式旁边用计数棒先把竖式表示出来, 并通过计数棒的个数, 来体验“进位”这一过程.如在计算“36+18”这个算式中, 6与8的和是14, 也就是竖式中个位上的计数棒是14根, 很直观地看到, 应该把14根计数棒中的10根“进位”到十位上.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 学生就能直观明了地看到整个运算过程, 也就很快掌握了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 应用激趣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 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身边事物, 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新的知识点, 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 当学生们看到生活中遇到的麻烦问题在数学课堂上可以得到轻松的解决, 也就会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折扣类应用题”时, 可以请学生深入市场收集相关的第一手信息, 并用他们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教学, 这样学生就会感到特别亲切;在学习了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后, 可以要求他们计算出书本面、黑板面、教室地面等面积;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后, 可以要求学生帮助家长计算给家里房间贴壁纸所需要的面积等;还可以设计游乐园的生活场景, 里面也有很多数学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究, 如“买票的学问”、“租船的方式”等等.这样就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整合学科联系,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现代教学不是学科之间的互不干扰, 而是要拓宽学科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需要利用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成果与本学科教学活动进行有机整合, 从而在整合中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巧妙地利用其他学科的独特魅力, 对学科优势进行整合, 以优化数学课堂结构, 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学科知识中去感悟数学、体验数学, 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例如:学习了“年、月、日”这一知识点后,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道练习:下面节日同在大月的一组是:A.劳动节、儿童节;B.建军节、国庆节;C.元旦、教师节;D.妇女节、清明节.这一题不仅可以检测学生对“年、月、日”的知识, 特别是对一年中有哪几个月是大月的了解程度, 还能借助于全年中的一些重大节日这一背景, 介绍这些重大节日的由来, 从而检测学生对社会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又如:在初步接触应用题时, 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多读、多想, 理解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因此, 通过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 加强学科之间的协作与融合, 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综合化的知识体系,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 耕耘在小学数学教学第一线的工作者应当在“有效教学”这一理念的引导下, 不断更新观念, 积极探索合理科学的实施途径, 让学生在“快乐学习、学以致用”的过程中, 全面发展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吕素娟.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果[J].学生之友 (小学版) , 2011 (2) .
[2]黄翠香.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数学大世界 (教师适用) , 2010 (8) .
【小学语文教学途径研究】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尝试教学′实验初探 小学语文学科′尝试教学策略研究11-11
国外小学语文教学研究09-26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研究11-07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07-24
刘升小学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方案07-27
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09-20
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方法研究07-27
小学语文教育研究论文11-19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落实研究方案08-27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活动心得体会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