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药物的外渗处理

2024-10-03

化疗药物的外渗处理(精选6篇)

1.化疗药物的外渗处理 篇一

第三节 化疗药物外渗的正确处理

化疗药物造成局部组织损伤常发生于以下情况:给药期间细胞毒性药物刺激静脉内壁造成静脉炎;细胞毒性药物由皮肤脉管系统渗出扩散至周围组织,导致局部炎症反应称化学性蜂窝织炎;局部炎症进 一步发展造成局部组织坏死,称为渗出性坏死。

一、概

局部皮肤毒性反应占抗肿瘤药物所致各种反应的2%~5%是肿瘤化疗中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许多抗癌药物在静脉注射时,由于各种原因渗漏到注射部位周围的皮下组织,会引起严重的局部毒性反应。据统计化疗药物在静脉给药过程中意外渗漏的发生率为0.1%~6%,实际的发生率可能更高,尤其是在用药护士未受过严格系统的专业技术训练情况下最易发生。

药物渗漏后通常表现为局部渗出区域的皮肤出现红斑、肿胀、皮下硬结及轻中度疼痛。有时可为剧烈地烧灼样疼痛,严重者可出现皮肤及皮下组织坏死,形成经久难愈的溃疡。如果侵及脉管系统及肌腱组织,有时需手术切除甚至截肢。另外,神经压迫症状、肌肉挛缩及并发感染也较常见。因此,药物外渗可导致栓塞性静脉炎和局部组织坏死。

栓塞性静脉炎为注人化疗药物所用的静脉部位疼痛、皮肤发红,以后沿静脉走向皮肤色素沉着、脉管成条索状变硬和导致静脉栓塞。

局部组织坏死:当刺激性强的化疗药外漏或渗出至皮下时,即可引起局部皮下组织的化学性炎症,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严重,可持续2~3周,未及时处理时,则可引起局部皮肤坏死、形成溃疡,需要数月溃疡才能愈合。

根据化疗药物外渗后对组织的损伤程度,可以将化疗药物分为两大类:

1.发疱性化疗药物外渗后可以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的药物。如阿霉素、表柔比星、柔红霉素、放线菌素D、丝裂霉素、光辉霉素、氮芥、长春新碱、长春碱、去甲长春碱、长春地辛、胺苯吖啶、美登素等。

2.非发疱性化疗药物

(1)刺激性化疗药物:外渗后可以引起灼伤或轻度炎症而无坏死的药物。如卡莫司汀、达卡巴嗪、依托泊苷、替尼泊苷、链脲霉素、丙脒腙等。

(2)无明显刺激作用的药物:如甲氨蝶呤、替加氟、阿糖胞苷、门冬酰胺酶等。

二、化疗药物造成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抗癌药物渗漏后引起组织损伤的详细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是通过与正常组织细胞的核酸(DNA)结合或不结合等两种方式产生损害。前者的代表药物是阿霉素,能够迅速引起组织损伤,并在所浸润组织中长期滞留,有时达5个月之久,产生持续性损害;后者如长春碱类,并不与DNA结合,也可迅速损害正常组织,但通过代谢作用、灭活或排泄等方式,组织的修复机制可以正常进行,因而恢复较快。局部组织损伤可以由一种或几种途径引起:①静脉给药期间,细胞毒性药物刺激或渗出给药静脉通路;②由于药物浸润到周围组织造成局部组织损伤;③与细胞DNA结合的药物最常导致组织坏死,此反应可在刺激性药物撤除后持续数周;④化学刺激剂反应及诱导增殖细胞成熟停滞的作用也可导致局部组织毒性,如化疗药物的强酸、强碱或高渗性等。

(一)导致药物发生外渗的原因

1.血管因素

年老体弱的患者由于血管硬化、营养不良等原因,血管脆性变大、管腔变小、血液流速减慢,如果选择此类静脉输入化疗药物,则可导致局部药物浓度升高,从而加重化疗药物局部刺激作用,甚至发生外渗。另外,不恰当地选择较细的血管,在注射药物时可能会由于注射压力较高而使药物自穿刺部位渗出。

2.疾病因素

当患者并发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或由于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造成淋巴液回流受阻时,上腔静脉压升高。如果将药物经患肢外周静脉输入,会增加药物外渗的危险性。

3.药理因素局部组织损伤与药物种类、外渗量以及接触局部组织的时间有关。刺激性严重的药物应该尽量选择中心静脉或粗大外周静脉输入。化疗药物外渗量多,必然导致较为严重的副作用。另外,高浓度药物容易引起组织损伤,应予以缓慢静注,但随着时间延长又使药物与局部组织接触时间延长。

4.注射部位选择不当

应避免在肘窝处注射,此部位如果发生药物外渗后不易被发现。手腕以及手背上的神经和肌腱分布多,选择该处静脉注射药物,外渗后可能引起永久性损伤。从理论上说,最佳部位是前臂,因为该处静脉表浅,有丰富的软组织,可以防止损伤肌腱和神经,应该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5.注射血管选择不当血管内用药时,所选择的注射血管情况十分重要,一般而言,一些较肥胖的患者、高龄患者由于血管可视性较差、血管弹性及血流速度较低,容易发生抗癌药物的血管外渗漏。另外,不恰当地选择较细的血管,在注射药物时可能会由于注射压力较高而使药物自穿刺部位渗出。

6.医源性因素

医务人员缺乏使用抗癌药物的经验,或者在药物外渗前后未采取适当措施,或者缺乏熟练的静脉穿刺技术。

7.外界因素

气温较低时,表浅血管容易发生收缩,血管脆性增高。因此宜先将所选择的局部血管温暖化,使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后再行药物注射。

8.放射线影响

经放疗过的区域,血管弹性、密度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用药后有时可发生渗漏。另外,抗癌药物也可激惹“放射回忆现象”,加重局部区域的损害。

(二)与组织损伤相关的化疗药物分类

根据化疗药物渗漏后对局部组织的作用结果可将化疗药物分为三种:①发疱剂:指导致局部组织坏死或腐烂的药物;②刺激剂:仅引起渗漏部位发生炎症或疼痛,而不会导致局部组织坏死或腐烂的药物;③非毒性剂:指不易引起局部组织炎症或坏死的药物;实际上,发疱剂所产生的表现也包括了刺激剂所引起的症状。化疗药物分类见表3—8。

临床表现为

1.输液过程中患者常表现出肿胀及急性烧灼样痛。

2.外渗液体在注射部位聚集形成硬结,严重者可出现簇疱疹及大水疱,随后出现溃疡或大斑块,或二者皆有,斑块或溃疡下方常可见广泛组织坏死。

3.溃疡、斑块部位最终出现坚硬的黑色焦痂,焦痂外周的红斑肿胀持续数周。

4.由于皮下组织受累,可出现关节僵硬、活动受限、神经病变及受累部位灼痛。

5.病理表现溃疡部位之下可见全层表皮及皮下组织坏死;溃疡外侧有明显表皮增生、成纤维细胞及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多见,为极度反应的表现,多数表皮细胞发生有丝分裂;炎性反应迹象在新旧损伤中均不常见。

6.“静脉怒张”反应这一反应的特征是沿前臂静脉通路方向的绒状皮疹,注药的局部可以有红斑、水肿、硬结、瘙痒、触痛、浅表的疱疹和水疱。用药停止48小时内这一反应消退,且无残留组织损伤。据估计阿霉素应用中3%以上患者出现静脉怒张。

7.延迟的局部反应见于应用丝裂霉素化疗的患者,在日晒后出现皮肤毒性反应;“回忆反应"见于应用阿霉素、丝裂霉素的患者,比如一侧手臂输药后,当从对侧手臂再次给药时可在上一次化疗给药部位出现局部损伤。

三、化疗药外渗的预防和护理(一)渗出的分级

在记录渗出情况的时候应该使用统一的标准衡量表。根据患者表现出的最严重症状进行分级(表3-9)。

0 没有症状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1英寸,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7~6英寸之间,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小处直径>6英寸,皮肤发凉,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可能有麻木感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皮肤变色,有瘀伤、肿胀,水肿范围最小处直径>6英寸,可凹性水肿,循环障碍,中度到重度的疼痛,任何容量的血液制品、刺激性或腐蚀性的液体渗出

(二)预防

1.化疗前应识别是发疱性还是非发疱性药物,以适当种类以及适当剂量的稀释液溶解药物,以免药物浓度过高。

2.输液部位的选择:避开手腕和肘窝及施行过广泛切除性外科手术的肢体末端,输液的适当部位为前臂近端(未手术)及重要结构上覆盖有大量皮下组织的部位。乳腺癌根治术后避免患肢注射,避免下肢静脉。合适的部位为前臂,应该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穿刺,有计划地调换静脉,选择静脉需从小到大,由下到上,由远端到近端。若上述部位血管条件不佳,选择手背上直的、弹性好的易于穿刺的血管亦可行,外周静脉留置针优于标准静脉注射针。

3.预期可能有联合输液时,应考虑使用中心静脉留置针,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或皮下埋藏式导管输注系统。如果患者拒绝使用中心静脉,应在护理记录中说明,加强输液观察。

4.化疗给药必须由经验丰富的护士执行或指导。注射化疗药物前,必须先用0.9%的生理盐水冲管,确保针头在静脉内再注入化疗药。输液过程中严密观察静脉情况,并询问患者注射部位是否有疼痛和烧灼感,对于语言沟通障碍、老年或意识欠清的患者要给予重点关注,任何阻塞的迹象均需立即停止输液并检查,如疑似肿胀或患者主诉疼痛需回抽局部残留药液后拔出针头,给予冲洗注射,必要时按化疗药物外渗处理。应尽快给予稀释溶液,避免局部组织与药物长时间接触,以及药物浓缩造成损伤。化疗时可以使用化疗观察表,严密观察输液情况。

5.注射化疗药物前,应检查是否有回血,如果发现外渗明显,应及时另选注射部位,避免使用同一静脉远端。如果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应先注入非发疱性药物;如果两种均为发疱性,应先注入稀释量最少的一种,两次给药之间应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冲洗管道。

6.输入化疗药物后,应该用0.9%生理盐水充分冲洗管道后再拔针(除奥沙利铂外,奥沙利铂输入前后必须要用5%葡萄糖冲洗静脉管道),使化疗药物完全进入体内,并减少药液对血管壁的刺激。有报道,在输入去甲长春碱前后用生理盐水100ml+地塞米松5mg,利多卡因100mg静脉滴注,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7.通过茂菲滴壶给药时不要施加压力,液面较低时用一手捏住茂菲滴壶下方,一手推注给药,自然输入后重复以上操作。

8.在用药前,详细向患者讲解药物渗出的临床表现,如果出现局部隆起、疼痛或输液不通畅,教会患者关闭输液器的调节阀,及时呼叫护士,尽量减少化疗药物渗出量。

(三)如何判断是否外渗

1.挤压针管有无回血,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是否出现局部隆起、输液不通畅。

2.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

3.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询问患者有无胀痛感。

(四)外渗的处理

1.基本处理原则如果药物漏出血管外,或患者出现局部疼痛或烧灼感等可疑渗漏症状时,护士应该能够识别和评估外渗,并提供恰当的护理干预措施,使外渗的影响降到最低。应按下列原则进行处理:

(1)立即停止药物注射,保留注射针头,回抽残留的药物。(2)更换输液器,输人生理盐水。

(3)可选择性注入25mg氢化可的松,然后拔掉针头。(4)避免局部按压,在渗漏部位皮下多点注射相应的解毒剂。(5)局部给予氦氖激光照射,每日1~2次,每次20分钟,直至症状缓解为止。

(6)抬高患肢;局部冷敷或冰敷6~12小时,一般禁忌热敷,注意预防冻伤。疼痛剧烈者可用2%普鲁卡因局部封闭。密切观察及随访。

(7)氟轻松软膏或如意金黄散外敷,也可用硫酸镁湿敷。(8)有局部皮肤破溃时不要涂抹任何膏剂,应采用无菌换药的方法处理,清理创面后也可用高渗生理盐水纱布湿敷,上面覆盖透气的溃疡贴。如果有严重的局部组织损伤或坏死,可请外科会诊,做清创处理。

(9)所有与外渗有关的情况都应该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2.常用化疗药物渗漏后的处理

(1)蒽环类抗生素:最佳方法是冰敷或冷敷。其机制为:使局部血管收缩,降低皮下组织对药物的吸收;减弱药物对正常组织细胞的破坏能力,限制损伤范围;减弱在炎症反应时所释放的白细胞的破坏力和酶反应性。冰敷时间通常在最初72小时之内,每天冰敷4次,每次30分钟。解毒剂可考虑选用二甲亚砜(DMSO)局部外用,每6小时1次,共2周或依情况而定,可避免发生皮肤溃疡。但应注意有无毒性加重情况。皮质类固醇激素能加重皮肤的毒性,不宜使用。

(2)丝裂霉素:与阿霉素(ADM)一样,也与细胞的DNA结合,常常产生持续的进展性局部毒性,易形成经久难愈性溃疡。无论冷敷还是热敷,效果均不好。可在局部皮下注射维生素B6,机制是在组织中维生素B6转化为吡哆醛及磷酸吡哆醛,与丝裂霉素(MMC)形成复合物,减少对皮肤的损害。据报道局部外用DMSO,可减低MMC的局部毒性。也可用(1/66)mol/L的硫代硫酸钠10ml注射于外渗处(由10%硫代硫酸钠4ml加注射用水6ml配置而成)或50mg/ml的维生素C局部静注都可以起到直接灭活的作用。

(3)柔红霉素:若漏出血管外,可以在局部注射50~100mg氢化可的松或局部静注8.4%碳酸氢钠5ml,减少药物与DNA结合,同时给予冷敷,减轻炎症反应。

(4)氮芥:首选硫代硫酸钠,可与氮芥发生化学性中和反应。一般用法为10%的硫代硫酸钠4ml与6ml的蒸馏水混合,局部注射及静脉滴注,同时局部冰敷6~12小时。

(5)植物碱类:对于此类药物外渗处理,目前仍存在争议,其中去甲长春碱(诺维本、长春瑞宾)和长春碱(VLB)的局部刺激性比较强,应尽可能避免使用外周血管。处理原则为稀释药物浓度,促进组织吸收。常用方法为:①透明质酸酶或生理盐水1ml,局部皮下注射。透明质酸酶能够破坏组织中的透明质酸,使抗癌药物易于扩散吸收;②给予氦氖激光照射。

(6)卡莫司汀:外渗后,可以局部静注8.4%碳酸氢钠5ml,起化学灭活作用。

(7)若无上述解毒剂可用2%普鲁卡因2ml加生理盐水5~10ml或用50~100mg氢化可的松于患处注射(使用普鲁卡因前应做过敏试验)。如果经保守治疗2~3天后仍持续疼痛或发生溃疡,可以考虑外科治疗,早期手术切除可以加快愈合,避免长期疼痛。

在应用具有发疱性质的抗癌药物之前,用药护士应仔细观察要注射部位的组织完整性及其状态,根据所用药物的不同,考虑最佳稀释浓度和应用方法,可先向血管内注入10~20ml生理盐水,以确保静脉血管通畅及完整。静脉注射化疗药物期间,应注意观察注射部位有无红斑、水肿、不适或疼痛,必要时每注人2ml,观察血回流情况,以确保针头在血管内。一旦发生外渗或可疑渗漏,则按照上述原则进行及时处理。

四、解毒剂的研究

抗癌药物渗漏后应用解毒剂可以缓解症状,其目的在于避免或限制溃疡形成,并促进损伤的恢复。目前经动物模型研究的解毒剂有:碳酸氢钠、氢化可的松、丙醇、去甲肾上腺素、N一乙酰半胱氨酸、谷胱甘肽、利多卡因、布比卡因、透明员酸酶、苯海拉明、维生素E、二甲亚砜(DMSO)以及丁酸羟甲苯(BHT)等,应用方式包括局部外涂和皮下注射。

1.氢化可的松应用机制在于皮质类固醇激素具有抗感染作用。虽然有些报道认为局部应用可以减轻ADM引起的毒性,但基于下列原因,多数专家目前不主张在ADM渗漏时应用:①组织学检查证实,ADM导致组织缺血性:坏死,而非炎症改变;②大量的动物模型研究未能证实应用氢化可的松有任何益处;③许多临床报道表明皮内注射氢化可的松并不能减轻毒性反应,而且使毒性加重。2.碳酸氢钠其机制是酸性环境有利于某些抗癌药物与组织细胞DNA等大分子成分的结合,而碱性环境则具有相反效果。但近来有资料表明,如果pH从5升到8,能促进细胞对蒽环类抗生素的摄取,从而加重毒性。另外,碳酸氢钠本身的浓度较高也可引起组织坏死。因此,该药作为解毒剂的应用仍有争议。

3.二甲亚砜及丁酸羟甲苯属自由基清除剂,应用机制是抗癌药物引起的组织损伤与氢氧自由基的形成有关,DMS0能够清除自由基而减轻毒性,局部外用后皮肤吸收快,可显著减低或防止ADM的组织损伤。DMSO的唯一毒性是暂时性、轻度皮肤刺激作用。

4.维生素B12对中枢和外周神经具有镇痛作用,可参与蛋白、脂肪、糖的代谢,保持神经髓鞘的功能。有作者报告将维生素B12150μg加入到50%葡萄糖5m1的比例,外敷抗癌药物外渗所致的局部组织溃疡12例,结果在疼痛缓解和溃疡愈合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一些化疗药物外渗后解毒剂的应用状 况见.表3—10。

阿霉素

①氢化可的松50~100mg皮下注射或皮内注射机制:减轻炎症反应

②8.4%碳酸氢钠5ml静注。机制:降低与DNA的结合力 ③二甲亚砜:外涂。机制:清除自由基 ④DMSO+维生素E。机制:同上 ⑤去甲肾上腺素10rag皮内注射或盐酸丙醇100mg皮内注射。机

制:通过β-受体防止ADM毒性

⑥冷敷

柔红霉素

同阿霉素

氮芥

10%硫代硫酸钠4ml静注。机制:通过碱化作用使之失活长春碱类

①透明质酸酶1ml皮下注射。机制:稀释抗癌药物②生理盐水1ml皮下注射。机制:同上

③氢化可的松25mg皮下注射。机制:减轻炎症反应放线菌素D 10%硫代硫酸钠5~10ml局部注射。机制:通过碱化使之失活顺铂

10%硫代硫酸钠5~10ml局部注射。机制:通过碱化作用使之失活

透明质酸酶1~2ml局部注射。机制:稀释抗癌药物

2.化疗药物的外渗处理 篇二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049-01

化疗是目前癌症患者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临床实际化疗时,虽然多采用深静脉穿刺,但仍存在着因病人心理害怕、经济条件等一些客观因素,而要求在表浅静脉穿刺,这样即使护理人员一再谨慎小心,仍会因药物、血管等因素出现外渗现象。由于强刺激性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逐渐增加,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不容忽视,且化疗病人均是反复治疗,在加强对化疗病人的日常护理和教育的同时,及时做好对症处理,防止各类并发症的出现,对提高化疗的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我科自2008年9月至2012年11月共为136位癌症患者进行化疗,其中6例发生化疗药物外渗,4例渗出药物为一般刺激性药物,经局部封闭+24小时冷敷处理后,恢复良好。2例渗出药物为强刺激性药物(阿霉素与表阿霉素),同上述方法处理后效果不佳,于化疗药物应用后第二至三日出现局部皮肤呈暗红色,肿胀,剧痛。我们采用大黄、芒硝、维生素B12外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方法:取芒硝粉末20g充分加热使其化为液态后加入大黄粉末20g、维生素B12500ug.再用老陈醋将其调为糊状后均匀涂沫在化疗药物外渗部位,再用清洁绷带轻轻加以固定防止滑脱,待其自然干燥后,再用生理盐水纱布浸湿,取除,皮肤清洁干净后,待皮肤自然晾干。1小时后再次涂抹上述药物,连用24小时后,皮肤由暗红转为粉红,肿胀及局部疼痛感明显减轻,继续采用上述方法处理,72小时后局部皮肤颜色恢复正常,肿胀及疼痛感消失,分别在外渗后7天、14天、20天随访,皮肤完整、颜色正常,无功能受损。

2、心理护理:对患者加强心理护理,使其正确对待化疗药物外渗,只要处理及时,方法适宜,化疗药物外渗一般不会对肢体功能及外观造成影响。

2、讨论:

2.1维生素B12参与体内许多化学代谢反应,促进受损皮肤粘膜上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再生,防止穿刺部位皮肤感染恶化,加速新生组织生长及修复毛囊、汗腺、皮下组织,起止痛作用[1]。

2.2芒硝主要成份是硫酸钠, 具有清热解毒, 消炎消肿, 止痛作用。大黄的有效成份是蒽醌类衍生物, 具有广谱抗菌、消炎、清热、增强免疫力和止血作用, 对早期炎性渗出物引起的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根据“内病外治”的原理,外用芒硝可软坚泻热,大黄通泻逐瘀,局部封闭,使皮肤角质含水增加,利于药物吸收;局部热敷使皮温增高,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药物更易渗透吸收[2,3]。两种药物混合研粉外敷化疗药物外渗部位皮肤方法简单,疗效可靠, 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和思想负担,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值得广泛临床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家庭中医药》何国兴2008年07期

[2]石宝营。阑尾四周脓肿中医药治疗近况[J]。中医药信息,2003,20(5):9。

3.静脉化疗药物外渗临床护理新进展 篇三

关键词 静脉化疗药物 外渗 护理

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化疗药物输注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化疗药物渗出或渗浸到皮下组织中。[1]外周静脉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率国内报道0.1%~6.0%,国外报道5%。具有强刺激性的化疗药物,在静脉注射时不慎漏出血管外,可导致皮下组织红肿、剧痛,形成硬结、坏死或溃疡,甚至经久不愈。一旦发生,会给病人造成极大的痛苦,同时对病人后续治疗产生负面影响,甚至给病人留下终身残疾,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因此,掌握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和治疗知识至关重要。现对化疗药物外渗护理报告如下: 1 外渗药物分类及临床表现

1.1 刺激剂外渗 如烷化剂(异环磷酰胺、卡莫司汀)、铂类似物(卡铂、顺铂、奥沙利铂)、蒽环类(脂质体多柔比星)、拓扑异构酶II抑制剂(依托泊苷)等外渗可引起局部皮肤的炎症、疼痛、肿胀、局部硬结、色素沉着,但不会引起组织的坏死。

1.2 发疱剂外渗 如烷化剂(氮芥、)、蒽环类(多柔比星、柔红霉素)、抗代谢药类(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米托蒽醌)、长春花生物碱类(长春新碱、长春瑞滨)、紫杉烷类(紫杉醇、多西紫杉醇)可以引起严重的组织损伤和坏死。早期表现与刺激剂外渗类似,随着时间推移,红斑和疼痛加重,出现皮肤退色、硬化,并可发展到脱屑和起疱、组织坏死、溃疡形成,严重者经久不愈,溃疡深及肌腱及关节,可致关节僵硬、活动障碍等。分度 根据WHO的抗肿瘤药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皮肤毒性分为0~IV度[2]。0度:正常;I度:皮肤有红斑;II度:干性脱皮,水疱,瘙痒;III度:湿性皮炎;IV度:剥脱性皮炎坏死。3 化疗药物外渗原因分析

3.1 血管因素 因选择的血管已有多个结节,瘢痕,血管脆性增加,弹性下降,血管变细,变硬,管腔狭窄,瘪陷,当注射药物浓度增高或速度过快使管腔内压力增大时,血管难以承受压力,致药物于血管缺陷处外渗。患者伴有血管栓塞、上腔静脉阻塞综合症、静脉炎、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引起上游血管阻力增加,可利用的静脉血管减少,容易造成药液外渗。

3.2 护理技术 操作者刺破血管壁或针头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内、针头固定不牢、拔针后按针眼时间不够等引起药液外漏或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机械磨擦刺激加之较长时间滴入刺激性药物,引起血管痉挛充血,水肿,造成药物外渗。选择离关节较近的部位进行穿刺,如肘窝、手腕等关节处感觉迟钝,早期渗漏不易发现。输注前化疗健康宣教不充分导致患者对药液外渗引起的后果不重视,出现疼痛、烧灼感时未及时报告,或者患者不恰当活动肢体,导致针头刺破血管或针尖滑脱。3.3 药物因素 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时,药物在血管内滞留时间长,血液浓度过高,使血管壁损伤,血管渗透性增加,引起局部组织的损伤。4 药物外渗及损伤的预防

4.1 制定化疗药物外渗相关流程,加强医护人员对化疗药物静脉注射操作技能培训,在治疗时严格按照预先制定的方案进行操作,完善对化疗病人的交接班制度及各种化疗药物外渗时的处理原则和处理措施,备齐处理外渗的应急药品。4.2 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熟练掌握化疗流程及穿刺技术,注意合理使用静脉,选择弹性好比较粗直的血管,先远端后近端,几根静脉交替使用,保护静脉不受或少受损伤。不选择有血栓形成、静脉炎、瘢痕形成、水肿、神经性功能障碍的肢体做静脉穿刺,避免选用腕部掌侧,手(足)背等处,这些部位有细小的肌腱韧带,一旦发生外渗造成损伤将难以处理,重者可致残。尽量不要使用下肢静脉化疗,下肢静脉瓣较多,血流缓慢,血运差,易造成滞留,损伤血管内皮。因部分止吐药有镇静作用,有些病人不能诉说出输注部位出现的感觉,此时应该注意观察给药部位有无红肿等征象,发现情况及时处理。

4.3 掌握输注技巧,穿刺成功后,先按一般输液方法输入葡萄糖或生理盐水,待药液输入通畅后再接化疗药物,严禁用化疗药直接穿刺或拔针;联合化疗时,先输注非发疱性药再输刺激性发疱性药,如均为发疱性、刺激性药,先输低浓度且中间用生理盐水间隔静滴;化疗药物滴完后仍需静滴普通液体冲洗静脉,以防药液滞留于血管内使血管内膜持续受损害;化疗药推注时浓度不宜过高,速度不宜过快,同时应经常回抽有无回血。4.4 加强化疗健康宣教,告知病人出现药物外渗的危险性,在药物外渗时的症状以及应对措施,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输注强刺激药物时在输液架上挂特殊用药标志并告知病人,嘱输注时避免活动肢体,少去卫生间。4.5 做好化疗后的质量监控,每天观察化疗部位的皮肤颜色,有无肿胀和疼痛以及周围静脉的色泽情况。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必须注意观察患者有无针眼处的隐性渗漏,避免迟发性化疗药物渗漏引起的损伤。5 药物外渗的治疗

5.1 立即停止输液,拔除输液管,穿刺针可不必拔除,使用注射器尽量抽吸,以清除残留针头及皮管内药液。有疼痛者立即局部应用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沿外渗边缘作环形封闭,封闭范围要大于渗漏区,深度最好至渗漏区底部,注射时应抽回血。

5.2 嘱患者卧床休息,减少活动,48小时内抬高患肢,并进行冷敷或热敷,大部分化疗药外渗部位宜用冷敷,时间为24小时左右。冷敷时注意观察局部有无红斑,苍白等,防止冻伤。长春花碱类药物外渗不宜冷敷,治疗方案为生理盐水局部注射稀释药物或透明质酸酶皮下注射于外渗组织周围并联合热敷。也有认为,冷敷适用于蒽环类抗癌药、紫杉醇、氮芥等,热敷适合于植物碱类抗癌药物的外渗[3]。还有建议药物外渗经处理并且冷敷24小时后可热敷,使用超短波、红外线可达到止痛、消炎,促进局部吸收的作用[4]。渗漏24小时后可用50%硫酸镁湿敷,温度40~50℃,每次40分钟,每天5~6次。

5.3 局部应用拮抗剂 化疗药物外渗后可局部注射拮抗剂,应用拮抗剂的目的在于缓解症状,避免和限制溃疡的形成。如氮芥、丝裂霉素、更生霉素、放线菌素D,可用硫代硫酸钠拮抗;丝裂霉素、更生霉素也可用维生素C50mg/ml局部封闭;透明质酸酶用于长春花碱类、紫杉烷类药物;碳酸氢钠用于卡氮芥、蒽环类抗生素和长春花碱类药物。

5.4 溃疡的处理 局部有破溃者,可选用如意金黄散、新簧片、桐油石膏油膏外敷,如有严重的局部组织损伤和坏死需请外科彻底清创或联合植皮整形术。化疗容易出现外渗而引起组织损伤,因此,化疗前全面评估患者的全身和局部情况,同时要做好宣教工作,其次,要求护士应掌握化疗的相关知识、化疗药物外渗的有效预防和护理措施,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增加安全防范意识,遵守化疗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做到健康教育制度化,化疗操作程序化,才能防患于未然,促进化疗的顺利完成,提高护理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痛苦。参考文献

4.药物外渗详细处理方法分析 篇四

药物外渗详细处理方式

—、药物外渗的概念

药物外渗时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非腐蚀性)的或刺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二、药物外渗的分类

0度:无任何临床症状

Ⅰ度:皮肤苍白,水肿小于2.5cm,皮肤触冷伴或不伴疼痛 Ⅱ度:含第一阶段,水肿在2.5-15cm

Ⅲ度:含第二阶段,水肿大于15cm,轻度-中度疼痛,可能伴麻木感,任何刺激性或血制品的外渗均可导致。

Ⅳ度:含第三阶段,皮肤紧绷,渗漏,变色,瘀斑,或肿胀,较深的凹陷性水肿,循环受损,中度-重度疼痛;任何腐蚀性药物的外渗均可导致

三、药物出现外渗的原因

1.药物因素 与药液的酸碱度、渗透压梯度有关。长期输入高渗性溶液,碱性对血管有刺激性的液体如甘露醇,碳酸氢钠,葡萄糖酸钙可发生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必要时可以使用微量泵进行调节。

2.物理因素 与环境温度、输液量、液体温度、速度、时间、压力及输液器针头的选择有关。3.机械因素 与穿刺技术不熟练,体位不当,输液速度过快,时间过长,各种穿刺的损伤是导致血管外漏的直接原因,如针尖刺破血管或针尖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腔,针尖固定不牢,并热不合作而刺破血管,针尖滑脱血管。

4.血管因素 与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静脉管壁是否发生痉挛,通透性是否增加有关。

四、药液渗漏的防护

1.正确选择穿刺静脉 由于高渗性、刺激性强的药物,宜选择粗大静脉,由远心端向近心端选择穿刺,穿刺时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多次穿刺。2.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

3.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可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贴。血管扩张剂具有增强局部血流,并中和药物酸性作用。

4.使用静脉留置针 留置针对血管刺激性小,易固定,减少了穿刺的次数,同时减少了对病人浅表静脉的破坏。

5.熟悉药液的性质 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适当调节室温及穿刺部位的保暖,提高注射液的温度。

6.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加强工作责任心,经常巡视病人,尤其对意识障碍、感觉丧失、循环不良的病人更需要经常观察,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一旦发生渗漏,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五、出现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1、一般肿胀:输入的一般性药物维生素类给以热敷即可,常用热水袋、湿热敷、温度在50℃左右,10-15分钟观察皮肤情况。可给予25%一50%硫酸镁或75%一95%酒精热湿敷,硫酸镁效果比较好但冷结晶。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抬高患肢增加热敷擦药的次数。

2、输入特殊药物时,化疗药物、升压药、高渗性药物等不管是否出现红肿炎症反应应立即采取封闭治疗。

3、根据药物性质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

4、局部封闭:用41/2一51/2门肌肉针头,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或扇状封闭。进针深度以15—20°为宜,注射药物量以能使红肿范围明显突出皮肤,进针长度以针尖最好在红肿的正中处,使药物均匀地向四周扩散。根据情况2—3天封闭1次,一般封闭3—5次。

5、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立即用654—2药物热敷或一般热敷;0.9%生理盐水5ml+酚妥拉明5mg局部封闭。

6、钙剂:热敷;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2ml-5m1或1%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闭。

7、高渗溶液、强酸、强碱药物:如50%葡萄糖、甘露醇、碳酸氢钠等,立即停止给药,给予冷敷;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2ml-5ml或1%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闭。

8、红霉素、安定:冷敷

9、化疗药物:一般处理:立即停止给药,保留静脉通路(要更换输液器)。立即用0.9%生理盐水10—20m1快速沿原静脉滴入,以稀释局部药液浓度。拔针并按压针眼2—5分钟。冰袋冷敷1 5—30分钟,3天内每天4次,并抬高患肢,以便收缩血管、减少药物吸收、缓解疼痛。一般局部封闭:用1%普鲁卡因2ml十生理盐水2m卜5m1。

10、出现坏死,可选用超短波治疗,严重的植皮。发生任何不良反应,都应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减少进一步的

*

六、药物外渗的护理对策

小范围外渗(1)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可以用湿热敷,或用95%的酒精、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如果所剩的药液不多,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湿敷,如不再继续外渗,可以坚持到输液完成。(2)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大范围外渗 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如在四肢,局部制动,抬高患肢,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持续湿敷,配合理疗,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缩血管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的硫酸镁、山莨菪碱(654-2)湿敷,也有介绍说可用马铃薯、生姜外敷。化疗药物外渗 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滴入,用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加以稀释,并局部冷敷,以防止局部疼痛、肿胀、坏死。

.4 药液外渗引起局部水疱 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无醇碘伏外涂;水疱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不含醇的碘伏外涂、外敷,也有介绍用鸡蛋清外敷的。

临床常见特殊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甘露醇药液渗漏的护理

甘露醇一旦发生渗漏后,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针对损伤的程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1 热敷 促进外渗于组织的药液消散吸收。20%甘露醇渗漏引起的组织损伤可采用654-2湿敷,配合酚妥拉明局封效果好,也可采用50%硫酸镁湿敷。

.2 封闭疗法 封闭注射可阻止药物与组织细胞相结合。常用0.25%普鲁卡因或生理盐水局部封闭。

.3 中西药制剂 依照中医祛瘀活血消肿方法制成的中药制剂,对药物渗漏引起的水肿、淤血、疼痛疗效好。如:烫伤膏外涂肿胀部位治疗输液外漏效果好 [1]。照射疗法 可用红外线照射10min左右,使局部组织干燥;用浸有庆大霉素8万U、654-210mg的纱布敷于外渗处,在用紫外线照射20min左右2~3次/d,可达到预防感染、抗炎收敛,促进微循环的效果。

脂肪乳外漏.脂肪乳外漏,形成脂肪小滴,在输注部位造成局部毛细血管或组织阻塞,毛细血管中可见脂肪栓子,引起皮肤红肿、胀痛、出血、渗出、水肿、坏死及纤维性变等.局部用酒精擦敷皮肤部位,扩张血管,抑制血中脂肪栓水解为游离脂肪酸。透明质酸酶为能水解透明质酸的酶,可促使皮下输液或局部积贮的渗出液或血液加快扩散而利于吸收,常稀释后以细针头在渗出处分5处注射。为避免局部组织坏死,可将透明质酸150~300μm加入0.25%的普鲁卡因注射液10~15ml中,做局部封闭以促进弥散、吸收。

3.5%酒精棉球消毒外渗处皮肤,再将季德胜蛇药碾成粉加硫酸镁注射液调匀成糊状存于有盖小瓶内,然后用棉签将药涂于外渗处皮肤上,面积要超过外渗边缘2~3cm,厚1~2mm,再用清洁纱布包上,胶布固定,盖上瓶盖。每隔4h换药1次。

血管活性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 多巴胺是α、β肾上腺素受体和多巴胺受体的激动剂,它可以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外周血管收缩,从而升高血压,是抗休克治疗的常用药。但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多巴胺外渗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坏死 外渗后立即用含酚妥拉明5mg的生理盐水10~15ml充分浸润注射.酚妥拉明为α受体阻滞剂,能阻断α受体的兴奋作用,扩张血管,使周围血管痉挛解除,改善微循环。由于酚妥拉明作用持续时间较短,而浸润注射本身对肌肉组织就是一种机械损伤。外渗早期可采用酚妥拉明稀释液(生理盐水50ml加酚妥拉明40mg)湿敷或25%硫酸镁湿敷,以减轻局部组织化学反应,减轻患者疼痛,防止发生局部组织坏死。由于水肿组织抗病能力减弱,易受细菌侵袭,甚至发生局部感染,且水肿组织的再生能力和修复功能减弱,发生损伤后不易愈合。因此液体外渗后的及时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立即用654—2药物热敷或一般热敷; 0.9%生理盐水5ml+酚妥拉明5mg局部封闭。

钙剂外渗的预防与处理

(1)抬高患肢,促使血液回流,减轻局部肿胀程度。

(2)用0.25%~0.5%普鲁卡因封闭疗法,以缓解肿胀部位的发炎损伤症状,并纠正其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这是防止葡萄糖酸钙外渗部位坏死最关键的一步。

(3)局部湿敷香丹(复方丹参)注射液,香丹注射液由丹参和降香组成,为中医活血化瘀要药,能减轻局部淤血,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还有强心、耐缺氧、镇静、抗炎、抑菌等作用。因此,局部湿敷香丹注射液是防止葡萄糖酸钙外渗部位坏死的重要环节。

(4)镁离子可直接舒张周围血管平滑肌,引起交感神经节冲动传递障碍,从而使血管扩张。用50%硫酸镁溶液热敷患处,有消炎去肿的功效。

(5)TDP灯局部照射,具有消肿、止痛,减少渗液、活血化瘀等作用,达到消炎去肿的目的。

造影剂外渗化疗药物外渗

用50%的硫酸镁局部湿冷敷,如肿胀明显,则要抬高上肢减轻水肿,绝对不能热敷,因为非离子造影剂都是高渗的,热敷会增加血管的通透性,使血管内向外渗出更多,肿胀更明显。

化疗药物外渗

1)立即停止输注,保留注射针头,用5 ml 注射器连接穿刺针,尽可能回抽渗出的药液。2)注射部位局部封闭:取适当的解毒剂,如无解毒剂,可用生理盐水10ml+地塞米松5mg+1%普鲁卡因或2%利多卡因5-10ml作环形封闭。环型局部封闭方法:消毒局部皮肤,在距离外渗范围外缘2.5~3cm处用6-7号针头行环形封闭,再调整角度分别向外渗中心封闭。进针深度以15—20°为宜,深浅最好在渗漏区底部,不可过浅,注射前抽回血,最后覆盖无菌纱块。局部封闭可阻止药物与组织细胞相结合,减轻局部组织反应,减少疼痛。3)发泡性药物(长春瑞宾、多柔比星等)外渗建议局部封闭每8小时1次,持续2-3天,一般化疗药物局部封闭1次。

4)冰敷:注射部位间断冰敷24小时,冰敷期间密切巡视,要注意观察皮肤有无红班、苍白及病人主诉疼痛加剧等表现,防止用冷不当发生冻伤。

5)热敷:奥沙利铂、长春新碱、长春花碱、长春地辛、长春瑞滨等外渗后局部不宜冷敷。应在发生外渗后24小时内间断热敷,水温40o℃左右,并抬高患肢,避免局部受压。6)冰敷、热敷后,局部用50%硫酸镁湿敷或喜疗妥外涂及微波治疗,也可局部黏贴水胶体敷料。

7)对外渗部位应持续观察,按药物外渗护理单内容及时做好记录。

8)如果有严重的局部组织损伤或坏死,可请外科或伤口小组会诊,做清创处理

附:药物PH、渗透压相关知识点

一、PH<5或PH>9.0时,外周静脉会发生严重的静脉炎 几种药物的PH 环丙沙星 3.3—4.6 氯化钾 5.0 盐酸多巴胺 3.5 万古霉素 3.0 长春新碱 3.5—5.0 顺铂 3.5—6.0

环磷酰胺 3.0—9.0

二、渗透压表示液体中小颗粒的数量

正常范围为240-340mOsm/L(290mOsm/L)、渗透压影响血管壁细胞水分子的移动

研究证明渗透压>600mOsm/L的药物可在 24小时内造成化学性静脉炎

5.预防病人输液药物外渗告知书 篇五

尊敬的__________病人(或家属):根据您(您的家人)住院期间的疾病程度、用药情况及身体状况等,我们根据患者病情、用药情况对患者周围静脉进行了评估,病人在静脉给药过程中可能出现药物外渗等情况,特给予告知。

我们也将采取相关的措施,并希望得到您的配合。我们共同努力,尽量防止药物外渗的事件发生。防范措施:

1、接到输注易外渗药物的医嘱,治疗班护士(夜间为当班护士)在注射器或输液袋上贴上“防外渗”标识。

2、当班护士与病人或家属做好沟通,讲解外周静脉输注高危药物外渗后导致的后果,对于拒绝使用中心静脉置管者签特殊药物静脉治疗知情同意书。输液后交待注意事项,嘱病人有疼痛、肿胀等不适时需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3、选择粗、大、直、有弹性的血管进行静脉穿刺,避开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变的部位,并使用浅静脉留置针,在穿刺点远端贴水胶体透明贴保护血管。

4、高危药品使用后每15-30min巡视一次,对于一般药品(如抗生素)每小时巡视一次,并做好记录。观察穿刺处有无红、肿、热、痛,主动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若有,立即按照流程处理。

5、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输注前后要用生理盐水冲管(奥沙利铂前后必须用5%葡萄糖冲洗管道)。持续外周静脉给药患者应每日更换注射部位,在输入这些药物时应减慢输液速度同时应在输液过程的中间输入,减少对血管的刺激。

6、各班认真进行床头交接班。

责任护士签名:

患者签名:

患者家人签名:

与患者关系:

告知时间:

****年**月**日

6.化疗药物的外渗处理 篇六

【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肿块患者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护理措施及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68例恶性肿瘤行药物化疗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观察组34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预防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后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发生静脉压3例,占8.8%,化疗药物外渗1例,占2.9%;对照组并发静脉炎12例,占35.3%,化疗药物外渗10例,占29.4%,组织坏死5例,占14.7%,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恶性肿瘤进行药物化疗者,采取药物外渗预防护理,能降低药物外渗发生率,利于治疗如期进行。

【关键词】恶性肿瘤;化疗药物外渗;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106-01

化疗是对恶性肿瘤进行治疗的主要方法,但化疗药物存在极强的细胞毒作用,患者需要长期治疗、长期使用抗癌药物以及进行长时间的静脉穿刺,若出现药物外渗,常会引发程度不同的脏器和组织受损,或者产生毒副作用。症状较轻时,可能会出现局部疼痛、红肿,严重者可能会引发神经肌腱受损,或者出现肢体功能丧失,引发组织坏死[1]。在化疗期间,对患者血管进行保护,是确保化疗进程的关键。本次研究主要对化疗患者进行预防护理,改善预后,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6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68例恶性肿瘤行药物化疗者为研究对象,男性37例,女性31,年龄21~74岁,平均年龄(51.3±3.6)岁,肺癌患者23例,乳腺癌11例,肝癌13例,食管癌15例,胃癌5例,宫颈癌1例。均为上肢注射。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6,年龄21~73岁,平均年龄(50.7±3.6)岁,肺癌患者11例,乳腺癌6例,肝癌7例,食管癌8例,胃癌3例;观察组34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5,年龄21~72岁,平均年龄(50.3±3.1)岁,肺癌患者12例,乳腺癌5例,肝癌6例,食管癌7例,胃癌2例,宫颈癌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包括化疗前心理护理以及化疗前对患者身体各项指标进行仔细检查,化疗过程中仔细观察患者各项身体指标,化疗后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观察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预防护理,内容如下。

1.2.1加强静脉防治宣教使大部分患者明确认识化疗损伤相关知识,在行化疗前,医护人员需要向患者详细讲述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药物作用,让患者和家属有心理准备,并且让家属与患者能够积极配合医务人员。在化疗时,必须强调,一旦静脉注射处有刺痛和触痛感,或者出现其他主观异常感觉,都必须要向医护人员反映[2]。从而能够及时发现药物外渗的前兆,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减少药物外渗发生率。

上一篇:庆中秋诗词朗诵节目单下一篇:中国古代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