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心得体会

2024-10-18

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心得体会(精选12篇)

1.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心得体会 篇一

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制定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于引导全体人民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爱国主义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品德。中华民族的历史之所以悠久和伟大,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是起了重要作用的,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感情,也是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情怀。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努力,在本职和岗位上认真履职、永不懈怠,在学习和实践中追求进步、开拓进取,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力求创新突破,用最直接最朴素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主义精神,是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新时代党员干部在工作中我们要不断的加强学习,获取新的知识、新技术,不断充实自己,扩充自己的知识层面,提高自身的素质、知识,练就硬本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居民,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始终是凝心聚力的兴国强国之魂,弘扬爱国主义就是要把中华民族坚强地团结在一起,形成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把握时代主题,引导人们深刻认识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激发全体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凝聚奋进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牢牢扎根。

2.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心得体会 篇二

一、高等教育先导发展, 京津冀区域发展应该确立的新理念、新战略

(一) 21世纪国家间的激烈竞争博弈中, 高等教育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 高等教育集聚区域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和主要标志

2006年9月, 美国政府在《领导力检验:美国高等教育未来指向》报告中指出, “今天,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宣称高等教育已经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在美国, 高等教育中卓越、创新和领导力的国家能力将成为我们维持经济增长和社会凝聚的核心力量”[2]。2009年11月, 英国政府在《更高目标:知识经济中大学的未来》报告中明确提出, “大学是知识经济和文明社会的心脏, 是英国保持国家特质并屹立于世界的根基。一个强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成就, 而且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思想和文化潮流”[3]。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 在规划21世纪继续保持领跑地位战略时, 发达国家将高等教育优先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来考虑, 把建设强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作为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的制胜法宝。在世界发展史上,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工业革命中的英国, 以及之后德国、美国和日本的崛起兴盛都是以建设强大的高等教育作为基本支撑路径的。

高等教育集聚的区域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科技资本、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发源地和汇聚地。波士顿-华盛顿城市带是美国高等教育最为集中的区域, 聚集了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 吸引着美国各州乃至全世界的青年才俊和优秀学者在此学习和工作, 每年为该区域培养数以千计的各学科专业领域的优秀毕业生, 为区域内各类产业蓬勃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本。除世界一流和知名的研究型大学, 波士顿-华盛顿城市带也拥有诸多地方教学型大学和社区学院。接受纽约市财政拨款的纽约城市大学是美国规模最大的城市公立大学, 拥有超过26万的学位生和27万的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课程学生, 为本地劳动力不断更新知识和技术提供坚实平台。

在全球化背景下, 区域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战略作用, 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标志。美国波士顿-华盛顿城市带贯穿马萨诸塞州、罗德岛州、康涅狄格州、纽约州、宾夕法尼亚州、马里兰州和哥伦比亚特区, 这一区域的主导产业包括高科技产业、金融业、创意产业、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政府信息服务业等优势产业集群。尽管该区域仅占美国国土面积的3.68%, 但其在2008年占全美GDP的比例高达22.4%。连同五大湖区域、旧金山-圣地亚哥城市带区域和德克萨斯州阳光地带, 美国东西南北四大著名区域的发展都有明确的定位和要求, 各自承担不同的国家责任和使命, 共同铸就了美国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在这些区域, 与产业发展高度匹配的高等教育集群以科技资本、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为标志的集聚—溢出效应倍增, 有力地保证了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能力始终处于全美乃至全世界的前沿水平。可以说, 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区域产业布局与技术创新的关键核心要素, 一国之内高等教育集聚发展的区域, 更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和主要标志。

(二) 确立高等教育先导发展战略, 是优化京津冀区域发展思路, 实现区域合作发展—共同发展—一体化发展的新选择

京津冀区域发展潜力巨大, 有可能成为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 是我国参与世界竞争的制高点与桥头堡。在环渤海地区, 京津冀区域包括北京与天津两大可以打造成为全球具有重要意义的“双核”门户城市, 是最具发展潜力和拓展空间的区域。在经济上,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是全国最具竞争力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天津滨海新区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创新试点区, 大飞机、大火箭、大炼油、大乙烯、大造船、大机车等国家重大项目落户京津冀区域。京津冀区域开始成为吸引和凝聚创新人才和创新科技, 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至关重要战略地位的国家优化发展主体功能区。在文化上, 京津冀区域是我国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 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重要体现与标志。在全球以文化为主要标志的软实力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京津冀区域内极其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将有机聚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 成为打造中国特色软实力的主要阵地。在交通上, 京津冀区域内汇集秦皇岛港、曹妃甸港、天津港和黄骅港四大重要能源货运港口, 京藏、京承、京哈、京津、京石高速公路与京津、京石高铁形成了放射状便捷高速交通网络, 首都机场、天津机场、石家庄机场紧密连接全国、全世界, 京津冀已经建设成为海陆空全方位立体化国际航运、国际空运和国际物流中心。京津冀向内辐射和带动东北和西北内陆地区, 向外积极参与东北亚合作与发展。

在国家主体功能区的战略发展框架下, 京津冀区域未来发展必须走优化发展的道路。京津冀区域的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开始减弱, 必须改变依靠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模式, 必须把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模式转变放在首位, 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要走区域优化发展的道路, 必须依靠高质量、高素质人才, 只有充分发挥京津冀区域强大的高等教育集群优势, 实施高等教育先导发展战略, 才能为其全方位输送优质科技资本、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 引领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高等教育先导发展应成为京津冀区域发展的新理念、新战略, 应成为优化京津冀区域发展思路, 实现区域合作发展—共同发展—一体化发展的新选择。

二、政府主导、科教驱动: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模式是指:中央政府与区域内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之间相互紧密协作, 以规划、财政、人事、法律等宏观政策调控手段为主, 发挥政府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充分整合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 确立区域高等教育的先导发展战略, 发挥高等教育在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方面的竞争优势, 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引导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并影响全国的创新发展。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发展模式, 是以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集群为基础, 以高等教育溢出效应倍增为特征, 以知识和技术创新为核心, 以资源配置的国家意志为保障。

(一)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新模式以高等教育集群的集聚—溢出效应为基础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以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关系为前提, 高等教育发展引导和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既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其本身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达的重要标志。

1. 京津冀区域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集中, 生态集聚效应显著。

无论从数量、质量、发展程度和开放程度来说, 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都代表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高水平, 也是我国在国际高等教育发展中拥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主要代表, 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集群的密集程度和在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程度在世界各国发展中都是不多见的, 是京津冀区域发展中得天独厚的最大比较优势。

京津冀是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总规模占全国1/10以上, 北京、天津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区域高等教育普及化, 北京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每十万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都超过了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每十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数基本达到了国际大都市的平均水平;普通本科高校数量和高水平大学数量居全国之首, “211工程”院校和“985工程”院校占全国的1/4强, 设有研究生院普通高校占全国1/3以上;京津冀区域研究生教育总规模占全国1/5, 博士研究生总规模占全国1/4强;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开放程度最高, 京津冀区域外国留学生在校生数量占全国40%, 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外教占外教总数32.4%, 京津冀区域国际学术交流的广度、深度和频度也保持领先水平;高校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 以及拥有院士、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的比例居全国之首。此外, 京津冀区域还聚集着数量众多、实力雄厚的高水平科研院所。这一切都为在京津冀区域确立高等教育先导发展战略, 实施科教驱动的发展模式奠定了先决条件。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发展模式, 要求改变区域高等教育亦步亦趋跟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 从区域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提高区域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和普惠化水平, 使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总体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最具竞争力的高等教育中心。

2. 京津冀高等教育区域贡献力强, 资源溢出效应倍增。

新经济增长理论把以高等教育为核心的“技术进步”视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认为技术 (或知识) 、人力资本具有溢出效应。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在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提升、区域社会和谐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发展模式以高等教育的溢出效应倍增推动区域发展为基本特征。

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强, 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用大。北京高等教育对地区经济社会的贡献力逐年增加。北京教科院高教所经过计算, 得出1990-2007年北京高等教育对地区GDP年均增长率的贡献是3.32%[4],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之多。1990-2000年, 天津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1.48%, 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 天津高等教育转化为产业生产力的能力居全国前列[5]。京津冀区域资源比较丰富, 但人口分布很不平衡, 城乡人口比重和受教育程度差异比较大, 在未来数十年, 还将面临人口增长带来的巨大压力挑战。据预测, 京津冀区域人口总量将于2027年达到峰值——1.26亿, 超过京津冀区域人口承受能力的上限[6]。区域内劳动力转移, 区域外大量流入劳动力的培训等问题都需要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加强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结构调整, 为区域内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提供全方位、多类型、多规格人力、智力和技术支撑。

长期以来河北为京津两地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甚至做出很大牺牲。京津反哺河北支持河北共同发展, 既是经济上应尽的责任也是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要求, 其中高等教育可以发挥独特的功能。整合京津冀三地的高等教育资源, 加强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与资源的共享, 进一步发挥外溢功能, 可以有力促进京津冀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领域合作, 最终促成区域的一体化发展和区域的和谐稳定。在区域合作发展方面, 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已经走在了前面, 京津冀区域需要把握时机, 迎头赶上。

(二)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新模式以全面推进区域创新能力为核心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指出, 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为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全面增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改革开放以来, 以珠三角、长三角为主要代表的区域经济发展是以国家政策驱动、外资投入驱动模式为主, 资本的集聚效应取得了巨大成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所累积的问题和矛盾也日益尖锐, 迫切需要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转型。世界金融危机也迫使我国进一步加速调整经济产业结构, 从出口外向型经济向进一步扩大内需、内需外需并重转变, 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科技创新力和知识贡献力将成为决定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京津冀区域已经形成了专业化分工和适度竞争并存的产业格局, 产业发展呈现出不断加深的专业化趋势。要使京津冀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将其强势产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实际发展的竞争优势, 在国际产业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关键问题就是必须增强区域技术和知识自主创新的内生能力, 形成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产业链和大的产业集群, 使区域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依赖型转变。京津冀区域肩负着我国参与全球竞争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重任, 是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承载地, 也是拉动中国区域经济成长的强大引擎。从京津冀区域实际发展情况来看, 区域高等教育已经具备生产创新知识、创新科技和创新人才的能力。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就是要以推进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 全面促进区域内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提升。

1.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发展模式可以提高京津冀区域原始创新能力。

原始创新是指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 尤其以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的发现和发明为主。大学和科研院所是基础研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原始创新的主体。作为国家基础研究最重要的资源集聚区, 京津冀区域的原始创新能力位居全国首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 京津冀区域基础研究投入居全国之首。2006年京津冀区域科技经费支出总额为1056.57亿元, 占全国的18.35%, 而基础研究投入占到了全国的近50%左右。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 明显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 是我国唯一能与美国、德国、韩国等高技术领域强国投入水平相当的区域。第二, 京津冀区域在基础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技术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领域方面在全国居领先水平。第三, 京津冀区域科技论文发表数量居全国之首。2007年京津冀区域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科技论文数达到45026篇, 占全国的26.2%, 领先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 并保持逐年增加的趋势。第四, 京津冀区域高校科技人员占区域科技人力资源的比例居全国之首。2007年京津冀区域高校科技人员7.84万人, 占该区域科技人员总数的12.1%, 高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区域[7]。

但与此同时,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增强我国原始创新的源头供给, 解决我国经济科技发展中的重大关键问题, 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方面, 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与建设创新型国家, 进一步增强区域的国际竞争力、区域辐射力和地方贡献力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实施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发挥京津冀区域高水平大学原始创新的能力水平和主体作用。

2.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发展模式可以提高京津冀区域集成创新能力。

集成创新是将各种创新要素通过创造性的融合, 使各项创新要素之间互相匹配, 从而使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飞跃, 形成独特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也就是说, 集成创新是将已有技术有效组合, 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集成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发挥高等教育的纽带作用, 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日本是依靠集成创新实现科技腾飞、国力强盛的典型。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日本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集成创新能力, 建立官产学研合作组织加强产学研合作;在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技术种子或创意的基础上, 促进新风险企业的创办;改革国立研究机构和国立大学为独立行政法人, 充分发挥其在科技创新中的自主性和重要作用。通过一系列加强产学研结合的措施, 日本在新技术革命中, 实现了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腾飞。

刚刚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非常重视高等学校产学研结合在国家集成创新能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提出“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 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以重大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 加强应用研究”等意见和措施。2007年京津冀区域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为971.3亿元, 占全国的43.6%, 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合同成交数占全国的28.4%, 长期领先于珠三角地区, 从2006年开始高于长三角地区[7]291。高等教育在京津冀区域集成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中关村科技园为例, 它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每年产生的辐射全国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数千项。集中了众多的国家级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 同时, 还是全国最大的软件开发和生产基地。中关村是以北京地区高等院校集群为母体的, 在这里密集坐落着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39所, 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科研机构213家, 两院院士占全国院士总数的37%, 是我国最大的科教智力资源密集区。近年来, 中关村科技园区对北京市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连续多年在60%以上, 对经济品质提升和国家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 京津冀区域还拥有亦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新区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基地等多个科技创新区, 成为京津冀区域集成创新的主要集散地。

倡导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发展模式, 需进一步发挥高校在集成创新中的作用, 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之路, 努力实现产学研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显著提高京津冀区域集成创新能力。

3.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发展模式可以提高京津冀区域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增强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 是发展中国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快,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后发优势”, 即可以凭借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以高新技术为起点实现技术赶超。日本、韩国、爱尔兰等国家十分注重引进国外设备和技术, 成功走出了一条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道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颁布后, 国家和各地相继颁布实施了关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实施细则, 强调“积极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吸收与创新的联合研究开发, 或者联合建立技术开发机构”, “依托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智力、信息、资金和政策资源, 引导区域内企业引进高新技术, 实现技术创新。”[8]在实践层面上, 也进行了引进高等院校共建创新载体, 推进国际科技合作, 促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积极探索。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发展模式, 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的作用。第一, 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换代中的技改项目, 以高校众多实验室和科研项目为区域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载体。第二, 以培养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念, 精通国际规则的人才, 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供智力支撑。第三, 建成具有国际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区域, 为我国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供拓展空间。

(三)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新模式以资源配置的国家意志为保障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强调以资源配置的国家意志为保障, 政府主导是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创新的关键。从区域发展来看, 政府主导是指政府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 它不仅负责制定区域发展战略, 优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而且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还要发挥基础性作用。

1. 京津冀区位特征决定了京津冀区域发展新模式必须强调政府主导。

第一, 京津冀区域的经济主体是国有经济, 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占有明显的主导地位。第二, 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是公立高等教育, 其中普通高等学校中有20%是中央直属院校, 北京地区中央直属高校占40%。因此要整合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 发挥区域高等教育的合力, 必然要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第三, 京津冀区域作为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 承担重要的国家使命, 它的区位特征和战略地位要求其改革发展需要突出强调整体设计、稳步推进, 必须体现出强烈的国家意志。2009年3月, 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同意中关村先行先试, 为我国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探索经验、做出示范;2009年底, 国务院正式批复调整滨海新区行政规划, 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 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 滨海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此前, 国务院还批准首钢整体搬迁至河北曹妃甸, 启动了京津冀区域发展战略新布局规划。国务院在京津冀区域的一系列措施, 反映出京津冀区域在国家宏观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其复杂性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紧密协同, 突破原有行政区划的界限, 对区域发展和体制改革做出一系列制度安排。

2. 政府主导不等同于计划经济。

政府主导并不是计划经济的专利。美国是市场经济的典型代表国家, 在相当长时期美国甚至没有设立联邦政府教育部, 但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 曾有过政府通过强有力的干预成功主导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做法。最为典型的案例是著名的赠地学院运动。美国政府和国会以法律的形式强有力地主导了高等教育的布局规划, 出现了以威斯康星大学为代表的一批应用型大学, 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9]。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发挥中央政府各部门和京津冀三省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作用, 做好区域内高等教育的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 建设与优化发展区主体功能相匹配的特色鲜明的区域高等教育, 做好跨行政区划的发展规划, 为区域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谋篇布局, 充分发挥京津冀区域在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

三、思想解放、体制创新、资源统筹:推进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实施

(一) 政府思想解放是前提, 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 科教资源统筹是重点

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 京津冀区域发展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天津凭借其良好的商业传统和轻纺工业, 河北作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矿产区, 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 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异军突起、高速发展, 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联动发展, 京津冀三地各自为战、孤立发展, 北京、天津凭借各自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以及人才、资金、技术优势, 经济快速发展, 而河北不仅没有搭上“京津经济快车”, 享受辐射带动之利, 反而由于环绕京津, 在人才流、技术流和资金流方面出现巨大的“空吸现象”, 发展比较缓慢。尤其是紧邻京津的河北地区还出现了人口超百万的环京津贫困带。同时, 随着改革发展向纵深推进, 京津两地的发展也因为缺乏足够的腹地支撑, 越来越陷入“现代化孤岛”的困境, 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国土规划, 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 完善区域政策, 调整经济布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突破行政区划界限, 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京津冀区域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 其发展模式亟待创新, 合作发展、共同发展、一体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发展模式就是通过做强区域高等教育, 以高等教育的先导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社会进步, 这是根据京津冀区域的发展实际和比较优势, 在经济社会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上的一次创新。能否在实际工作中加以推进, 前提是三地政府部门思想解放, 关键是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三地政府必须摒弃本位主义的发展理念, 形成区域经济社会联动发展的大视野、大规划, 在管理体制机制上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的界限, 同时国务院和中央有关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 有力推进区域合作发展、共同发展、一体化发展。

加大统筹京津冀区域科教资源, 是成功推进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的重点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京津冀区域科教资源分布差异巨大。京津冀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京津两地科教资源密集, 而河北面积是北京的11.4倍, 人口是北京的4.4倍, 普通本科院校却只有北京的1/2;京津两地相继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而直到“十五”末期河北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才达到21%, 尚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同时, 河北省科研机构数量和整体实力与京津两地差距巨大。京津冀三地科教资源分布的不平衡, 对区域产业梯次转移和技术成果扩散转化都将造成重要影响。第二, 京津冀区域科教资源统筹不够, 对区域经济整体贡献力不高。由于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 科技与高等教育管理分属两个系统, 系统之间的资源统筹乏力,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同时, 各省市科教资源的配置, 更多地体现出为本地产业发展服务的取向, 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明显不足。近年来, 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 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与河北曹妃甸科学发展示范区等大型综合项目加快推进, 迫切需要加强区域层面的科教资源统筹力度, 京津冀区域科教资源优势的有效整合势在必行。第三, 京津冀三地高等教育各有困境, 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北京地区高等教育已经步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但随着北京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推进, 土地资源短缺日益凸显, 空间布局结构问题制约困扰着北京高等院校的优化发展, 同时, 北京市属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生源结构优化的问题。天津高等职业教育相对发达, 而普通本科高等教育面临着如何与北京优质高等教育错位发展问题。河北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 高等教育需求强烈, 但省域内高等教育, 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有限, 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足, 高等教育经费短缺。打破行政区划带来的政策壁垒和限制, 优化区域内的高等教育资源, 实行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强区计划势在必行。

(二) 以启动国家教育体系改革试点计划为契机, 推进京津冀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实施

1. 坚持政府主导、点面结合、梯次推进、追求共赢的基本工作原则。

《纲要》第二十一章: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中第六十七条提出“成立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 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根据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的原则, 选择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重大改革试点……探索省际教育协作改革试点, 建立跨地区教育协作机制等”。对于推进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的实施, 应遵循以下四项基本工作原则:第一, 政府主导。京津冀区域合作必须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和三地政府主导作用。建议国务院责成京津冀三地政府在国家发改委指导下联合制定《关于推进京津冀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在此之下, 充分发挥三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协作机制和在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制定、教育资源调控、优先合作领域确定等基本制度和政策框架建设方面的主导作用。第二, 点面合作。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必须注重实效、稳步推进, 通过区域内各地教育行政机构的协调沟通, 确定各方共同关注的问题或合作领域的顺序, 按照“项目合作———全面合作———一体化发展”的工作目标, 以点带面, 优先推进共识程度高、条件成熟的合作事务或项目, 力争在一定时间内有所突破, 从而不断积聚对于区域高等教育合作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提升区域教育合作内容的范围和水平。第三, 梯次推进。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必须立足区域发展的实际, 遵循“总体规划, 先易后难, 区域联动, 整体提高”的发展路径, 使京津冀地区成为特色鲜明、具有竞争力、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汇聚中心、国际教育信息交流研究中心、中国文化传播中心和中国教育资源输出中心。第四, 追求共赢。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必须以促进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 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宗旨, 努力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发展新格局, 提升区域整体高等教育质量和竞争力。

2. 北京、天津应该扮演积极的倡导者、真诚的合作者、务实的行动者的角色。

作为京津冀地区的教育发达地区, 北京、天津应在促进京津冀区域教育合作中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 扮演好三个角色:即积极的倡导者、真诚的合作者、务实的行动者。所谓“积极的倡导者”, 就是必须跳出行政隶属和地区利益的狭隘视野, 全面深刻认识到缩小区域教育差距对国家教育现代化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的影响以及自身在此进程中承担的重要责任。所谓“真诚的合作者”, 就是必须把京津冀区域教育合作建立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 一方面坚持各地区不论发展水平高低, 一律平等的原则;另一方面要有主动服务意识, 主动做好优质教育资源的对其他地区的辐射工作。所谓“务实的行动者”, 就是指要按照实事求是、力求实效的原则, 做好区域整体规划和政策配套工作, 注重长效机制建设, 稳步推进区域教育合作。

3. 建立长效权威的京津冀区域教育合作协调委员会。

目前长三角一体化的机制主要有“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三省市常务副省 (市) 长参加的“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 (高层) 座谈会”、“15+1”城市领导参加的“市长论坛”, 但都偏重于经济方面, 教育方面尚未启动。京津冀区域教育合作目前最为重要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的问题;二是制度层面的制约问题, 关键是体制机制创新。建议成立“京津冀区域教育合作协调委员会”, 承担起协调、规划、管理等职能, 下设协调管理工作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就合作的相关问题开展工作。

探索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 对于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 对于带动华北地区、环渤海地区发展, 拉动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发展, 乃至推动东北亚合作发展也很重要, 从这个角度来看, 探索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 不仅仅是考虑高等教育自身如何发展的问题, 而且是着眼于经济社会全局发展, 因而研究探讨推进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实施的意义作用和责任就显得更大、更重要和更紧迫了。

参考文献

[1]吴岩, 等.探索构建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新理论[J].中国高教研究, 2010 (02) .

[2]赵中建.创新引领世界——美国创新和竞争力战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287.

[3]Department for Business.Innovation&Skills, UK.Higher Ambitions:The Future of Universities a Knowledge Economy[EB/OL].http://www.bis.gov.uk/policies/higher-ambitions, 2009-11-01.

[4]杨振军.首都高等教育对北京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03) .

[5]刘丽娜.天津市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证研究[J].科教文汇, 2007 (01) .

[6]刘行舟, 等.京津冀人口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7]国家统计局, 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3.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心得体会 篇三

关键词:佳音英语;创新;英语教学;丰富完善;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239-01

一、解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首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历史性的跨越,它是从过去片面的幼儿教育理念向综合的幼儿教育理念的跨越,是从全国统一教育内容向综合领域课程、多元化、开放式课程的跨越,是从学科本位课程向儿童本位课程的跨越,是从教材、书本资源的使用向家庭、幼儿园、社区、社会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的跨越。尤其是儿童自身资源的认识、开发和利用,这一跨越将扩大幼儿教育的空间,增强幼儿教育的活力。

其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突破了传统的幼儿教育观念,全文贯穿了终生教育、开放教育、发展适应性教育、合作教育、生活教育等先进的教育观念。它突破了传统的儿童观、教师观。在传统的幼儿教育中,我们把幼儿视作是接受知识、技能的容器,教师是教育方案的设计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者,是幼儿生活的看护者,是幼儿行动的指挥者。而《纲要》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而教师则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体现了一种新的师幼关系——平等、友好、相互学习、相互作用、共生共长的互动关系。

再者,《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突破了传统的发展观和传统的教育过程观。《纲要》强调了儿童的适应性发展、主动发展、均衡发展、个性和共性发展。传统幼儿教育重结果轻过程,重死记硬背轻体验、操作和探索,而《纲要》提出幼儿教育过程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机械记忆的过程,而是教师引导幼儿参与活动,激发兴趣,培养幼儿好奇必,让幼儿乐于观察、乐于尝试、乐于体验、乐于合作,形成师幼积极互动的过程。

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贯彻与执行

纵观现代中小学教育改革,均将传统的“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转变为“素质本位”、“能力本位”,即注重学科间的相互融合和渗透,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作为教育基石的幼儿园教育也概莫能外,《纲要》中明确强调了这一观点。于是,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我将英语与日常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渗透,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早晨一见面,我和孩子们说:“Good moming”和“I'mglad to meet you”;餐前说:“Wash your hands withsoap”;准备外出游戏时,可以说:“Let's go out,come on”,“Let's play toghter”……随时随地的情景教育自然会培养出幼儿对英语的语感,而且这种自然的融合便于使幼儿理解和接受,这是因为生活是幼儿教育的途径。对幼儿而言,

大部分的学习不是系统的、正规的集体教育,而是生活化的、游戏化的教育活动。英语教学活动隶属于语言教育范畴。《纲要》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井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因此,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我把创编、表演英语故事作为重点,幼儿也表现出了很高的兴趣。在创编中他们积极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将生活中积累的各种经验加入故事之中,并淋漓尽致地表演出来。幼儿主动参与的活动当然记忆深刻,整个过程既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水平,又培养了幼儿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例如在讲“mountain”(山)时,有一位幼儿是这样创编的:“在一座大山(m)后面有一座很高很高的大山,突然从山上轱辘辘滚下一颗鸡蛋(o),砰!撞在了杯子(u)上,这颗鸡蛋(o)却没碎。小门(n)里面一条举着花雨伞的眼镜蛇(a)看见另一个小门(n)里走出一个小孩(i),就间他:‘你去哪里呀?’小孩(i)說要去幼儿园学双语,眼镜蛇(a)说:‘那要翻过这座高山,你不怕辛苦吗?’小孩说:‘为了学好双语,我不怕辛苦!’”故事创编的情节生动,想象力丰富,象声词用得惟妙惟肖,而且能够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上幼儿园学双语)。可见,只要遵循《纲要》中的要求来实施、设计课程活动,为幼儿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幼儿就会想说、敢说、会说。

4.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心得体会 篇四

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来就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一种巨大力量。它是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又反过来给予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以重大的影响。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国家和每个国家的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内容,因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也都有所不同。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虽然在每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和特点,但是也具有共同的内容和特点。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热爱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的独立和统一。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从学习历史入手,特别是要学习了近代史和现代史,使人们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现状,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和祖国利益高于—切的思想,把爱国之心化为爱国行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1994年8月23日,中宣部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论述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极为重要的意义,提出了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重点对象以及一系列具体措施,体现了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1995年3月,民政部确定了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5月,中宣部、国家教委、文化部、新闻出版署和共青团中央发出《关于向全国中小学推荐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的通知》,把阅读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观看百部爱国主义影片和学唱百首爱国主义歌曲,作为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

5.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心得体会 篇五

我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儿女,我们享受了新中国给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这样美好的生活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靠我们的先烈奉献了自己,奉献了青春,通过努力而创造出来的。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该站在爱国统一战线上,团结起来,投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而努力。

我们的祖国历来重视统一战线的工作。中国经历了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我们党进行了统一的战线的成功实践,逐步形成完整的统一战线理论。我们应该认识到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认识到统一战线的地位,运用新理论,结合实际,站在爱国统一战线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到了新时代,今天的我们,见证了历史变迁,我们在新时代的当下,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为了祖国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我们肩负的历史的使命,为了实现新的目标,为了我们没好的未来,我们需要团结努力,凝聚力量,凝聚人心,凝聚智慧与结晶,积极发动社会各级力量,激发我们昂扬的斗志,团结就是力量,投身于爱国统一战线。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首先要起到带头作用,要求他人爱国的前提,就是自己也要做到爱国。祖国守护者我们成长,而祖国也需要我们去守护,就想一个家庭,作为家庭成员,家庭的一份子,我们要爱家,护家,守家,我们的家庭就会幸福。爱国是同样的道理,只有自己爱自己的祖国,万众一心,我们守护祖国的力量才会越来越强大。在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我们要自信的,坚信我们会使祖国更美丽。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使我们强大,只有我们自己团结起来,才能抵御外来。我们拥有56个民族,我们拥有强壮的后盾。在世界的舞台上,通过交流、交换看法,用我们的真心、真意去对待人、事、物,我们相信我们会得到相应的回报。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要坚持我们的立场,站在爱国的统一战线上,通过我们的奋发向上,使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美丽,让我们为祖国的未来而加油。

6.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学习心得 篇六

通过学习,我深受鼓舞,感受、感触颇深。《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关乎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对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教育规划纲要》处处体现着党和国家重视和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释放出“不破不立”的改革信号。下面,我简要谈谈自己的两点学习心得:

一、领会纲要精神,明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涵。

《教育规划纲要》的每一条都是针对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地制定的,脉络很清晰,应该说把握住了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的脉搏。感触最深的地方就是《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及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体现了教育在新时期的重要地位。《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12年实现教育财政性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表明了党和政府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坚定决心。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知识社会,信息时代,人们对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是育人理念的关键因素。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促进公平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对我们教师来说,就是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歧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作为教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强化课堂教学,确保教学质量及育人质量。

二、落实纲要精神,不断提升自身整体素质。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传道必须精于道,要授业必须精于业,要解惑必须先自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时刻不忘记学习,善于学习,具有学习意识,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

教师是一个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得真知的人,应当不断提高自已的专业素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更新观念,钻研业务,成为有良知、有新知、有真知的合格教师。要讲究教育策略和方法,做到教学相长,努力创造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强化支持服务意识。

7.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心得体会 篇七

化隆县教育局徐伟

近期我局开展了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活动,《教育规划纲要》处处体现着党和国家重视和发展教育的决心。通过学习,我深受鼓舞,感触颇深,现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教育规划纲要》出台的必要性

二十一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活,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作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教育规划纲要》的十大亮点

《教育规划纲要》的研究、起草和制定的过程是一个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共二十二章,七十条,其中有十大亮点:1

第一次明确确定“两基本、一进入”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第一次提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第一次提出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到2020年,中国义务教育从追求有学上到追求上好学的目标转变。

第一次提出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到2020年,职业教育质量标准、教育质量评价从由培养人的学校“说了算”,向由使用人的企业“说了算”转变。

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思想。到2020年,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达到40%,中心城市达到50%以上,特大城市达到60%以上。

第一次将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列入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第一次提出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第一次将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列入国家《教育规划纲要》。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学校治理结构,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引入社会评价监督机制,推进各类教育资源共享。

第一次明确提出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教育资源在国际间进行配置,教育要素在国际间加速流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世界各国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提高,各国教育相互交

流,相互竞争,相互包容,相互激荡,共同促进世界教育的繁荣和发展。

第一次提出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

三、《教育规划纲要》落实“减负”

当今学生减负口号喊得很响,但是真正执行起来,却遇到了重重阻碍,学生的课堂作业是减少了,但额外作业多了;学生的书包没有减轻,资料的种类多了;学生的活动时间更少了,各种辅导增加了。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

经常可以看到个子小小的小学生背负着重重的书包、回家的作业要做到晚上10点、甚至11点,大量的作业需要家长陪同协助才能够完成,小小的年纪本应满脸阳光快乐健康的生活,但严重的课业负担往往使孩子失去应有的活泼天真和灵性快乐。如果从童年开始就背负这么重的压力、个性特长被抑制、兴趣爱好得不到发展,身心健康被忽视,很难想象这样的人将来可以在社会中成为一个健康而积极的人,可以担负社会和时代赋予的责任。减负,从娃娃抓起,势在必行。减负,不应只是一种口号,一种形式,更应该在机制体制上下功夫,真正给予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的时间与空间。

我觉得,学生的减负不仅应从学校的管理体制入手,也应该从家长的思想方面开始做工作,因为我既是一位老师,也是一位父亲。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父母还会额外买教辅资料,上各种兴趣班,孩子连周末都被安排满了。但家长这样做也是因为现行的考试制度,从《教

育规划纲要》中,我看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希望这一条能真正落实,这样“减负”才有望落实。

四、《教育规划纲要》势必“消除大班额”

我认为还值得大家注意的就是逐步消除大班额,我县学校60人以上的班级普遍,想要把班级建设成孩子们学习、生活的乐园,可惜没有空间,本学期学校搞班级文化建设,连设立一个植物角都费了好大劲,才挤出一个小角落放孩子们带来的植物,读书角更是把清洁柜抬出去才安排得下。

《教育规划纲要》中说到要逐步消除大班额,经济发达的城市已经基本实现了小班额的授课,我也曾经到北京、青岛、大连等发达城市参观过,小班额教学有利于学生处在主动位置上接受教育,而且有空间把班级建设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乐园。我曾是一位很负责的班主任,但是我们学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大部分家长只有小学文化,基本都靠教师,10年来我感受到人多的班级我无法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如果人数少一点,我可以及时的反馈给他们一些适合他们个人发展的信息,针对个体的不同布置相应的作业,这样也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班级人数多,我想每一个学生都抓住,可是总觉得力不从心,渐渐地发现每个人都抓一把其实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很想老师一直都是最关注自己成长的,你偶尔的抓他那一把并不能起到多少进步,所以这一条我觉得势在必行。

总之,在教育工作中,会有许许多多的问题。有些问题,当然不是一个普通教师所能解决的,但教师的作用也是很大的。教师不可能

教一个学生一辈子,他总有脱离学校进入社会的一天,学校里学的远远不够他一生所用,唯有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社会,这是现在人们的普遍共识。

作为一名从事基础教育的教育工作者,看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提升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职业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感到很安慰,这样的政策不仅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且能吸引更加优秀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从根本上改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8.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心得体会 篇八

近段时间,我系统地学习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腐倡廉理论学习纲要》这两本“纲要”,对反腐倡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组织人事干部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有一定的参谋建议权,也容易在廉政勤政方面出问题,很有必要经常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和教育。我作为组织部领导班子的一员,更要自觉加强自身的廉政建设,努力做到“五个带头”。

带头讲学习。《实施纲要》首先是立足于教育,就是要自觉加强廉政意识,增强廉政观念,筑牢廉政防线。因而首先要讲学习,着重于自我教育。要静下心来学习,努力改造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要始终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作为领导干部,我深知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只有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才能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好党交给的工作任务,才能更好地筑牢自身的防线。我将坚持经常性的深入学习和钻研,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结合十六大精神,深入理解“三个代表”理论精髓,用“三个代表”思想武装头脑、指导言行;在学习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反面案例与正面教育相结合,注重学习效果,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带头守纪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制度和规范当中进行的,小到单位的规章制度,大到国家法律法规;小到单位廉政责任状,大到《纪律处分条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只有从平常小事做起,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培养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才能在大是大非上保持坚定立场,在大贪大欲面前心不乱、手不痒。同时领导干部往往既是制度的施行者,又是制度的制订者,更要带头模范遵守。“打铁还须自身硬。”如果自己制定的纪律自己不能遵守,监督别人的人自己不能接受监督,那又如何去监督和管理别人呢?

9.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心得体会 篇九

近日,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体会很深,感慨颇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是对中国未来十年教育发展方向的规划和要求,认真学习并执行《纲要》的重要内容和指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校长尤其如此。因为作为学校的掌舵人,校长必须要把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起来,时刻把握学校的发展脉搏,努力实现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

在认真学习《纲要》以后,再结合积善初中的实际,谈谈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以人文本

1、以人为本——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教育要以人为本。中国教育的轴心正从关注“社会”开始转向关注“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工作方针就是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明确提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同时,《纲要》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适应社会的发展两者结合起来”。可知,教育要以人为本。

2、与人偏离——教育的突出问题

但在现实中,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偏离“人”。现在又许多做教育的人,思想里“关注少数人”口号里“一切为了人”,行为上“功利不顾人”心理上“筹划改造人”,代价是“牺牲部分人”,结果是“最终没了人”。这些都是“为教育而教育”都是“目中无人的教育”,都是“反教育”。

当下的学校教育中,我们可以找到不少对人(师生)的身心发展起负面作用的事例,使教育与人(师生)的身心发展背道而驰。例如:“教人学而己不学”,“教人受教而己不施教或受教”。再如:有的学校办学条件极差而有的学校却建得富丽堂皇,学校习得知识的呆滞性与学习兴趣的分离,现实要求与主观价值取向的背离等。从某种角度来说,中国的教育是以牺牲学校中师生的幸福为代价,却没有换来真正的教育进步。

反教育现象的存在,关键是由于对教育自身特性的认识不足,使学校教育偏离了“以人为本”的追求,迷失了对教育目标达成的价值取向的把握,教育在世俗世界中的越来越走向“媚俗”。这种现象越多我们的教育就远离“人”的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就越损害教育的正常运行,也就越使人不能随着教育的深入,看到教育目标的清晰化,也会直接损害教育的肌体与活力。

3、以什么“人”为本

“以人为本”,首先就涉及到包含哪些“人”的问题。毫无疑问,这肯定包括全体学生,包括每一个受教育的人。教育本质就是育人,就是培养人,教育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人的培养。同时,这“人”,还应该包括全体教师。胡总书记在7月13、14日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充分信任紧密依靠广大教师,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所以,我认为“以人为本”的人,是学校里的每一个人,是生活生存生长在学校里的每一个活生生的人,这里有教师,有学生当然还有校长,管理人员。

其次,是一个以什么“人”为本的问题。这也是近几年教育界的一个纠缠不清的问题。许多人都在谈到教师与学生在学校发展中的角色与地位时,总是争论“师”为本还是“生”为本,谁第一、谁第二的问题。其实不必争论。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根本,谁也不是谁的载体,谁也不以谁为贵,学生和教师都不应是另一方成长的工具和牺牲品。这就是说,学校是教师和学生共生共长的场所,学校教育是教师和学生修身养息、修德泽人、修己善群、修正人生的家园。他们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所以说,学校教育都是指向人的,都是从人出发,并最终促进人的发展。

二、师生共进

1、师生共进——教育的最终指向

《纲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培养什么人”,实际上就是提出了教育的指向问题,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所在。结合《纲要》内容,联系教育实际,我认为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要指向“师生共进”。人是万物之灵,不仅具有可教育性,而且有对教育的需要性。而人是可教的,教育的本义有“抚育”、“引导”的意思,教育使人成为人。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全面的促进人的发展的过程。夸美纽斯说“教育之所以能够促进精神的建构和精神的运动就在于教育是一种意义生成活动,即在教育中发生着意义交流”,柏拉图说“人若受过真正的教育,他就是最温良、最神圣的生物,但他若没受教育,或者是受了错误的教育,他就是世间最难驾驭的东西”。

实现教育影响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功能的最主要场所是学校,历史赋予学校的责任是沉重的。学校教育应该被认为是受教育者“人化”和“文化”的过程,也是教育者“人化”和“文化”的过程。教师——学校教育的主要承载者。校长是一所学校的设计者、引路人,然而在学校发展的进程中,教师是主要力量,是承载学校教育的主体,决定着学校发展的速度和成效。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

2、何为“师生共进”

师生共进就是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教育的互爱、互育、互通、互融中双方逐渐认识自我和他人,完善教与学的过程,实现双方个体意义上的主动发展。由依赖教育、接受教育到实施教育、共享教育。从价值观的认同到教育效能的提升,并最终实现师生共进。具体而言,教育就是要成就教师拥有幸福感,成就学生具有愉悦感,且师生都有主人翁责任感。

3、如何实现“师生共进” 为了实现师生共进,我们要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前提,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准则,把“服务人”作为发展的途径,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目的

在“依靠人”方面,主要是落实“全员参与,全体受益,师生都是学校教育的主人翁”的思想。

在“尊重人”方面,主要是从尊重人的需要出发,通过各种探索,最终实现满足人的需要。

10.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心得体会 篇十

教办„2010‟8号

教育部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全面实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在全面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的印发,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一个新的里程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作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切实抓紧抓好。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大力学习宣传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要求和部署上来。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学校要立即行动,迅速把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和刘延东国务委员的总结讲话精神学习传达好,积极主动地学习宣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使广大干部师生全面了解、普遍知晓,充分认识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制定并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重大战略意义,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中央精神实质,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要着重学习宣传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思想和科学理念,学习宣传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教育事业的成就和经验,学习宣传“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学习宣传“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学习宣传“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学习宣传《教育规划纲要》关于教育改革、发展和保障的主要任务和政策举措,学习宣传各地教育改革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及优秀典型,进一步增强做好教育工作、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责任感、紧迫感和自觉性。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周密部署、系统安排,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宣传方案。要采取学习培训、座谈研讨、专家解读等多种形

式,重点培训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分管教育负责同志、学校领导干部和教育工作者,组织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深入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和《教育规划纲要》辅导材料,确保学习宣传广覆盖。要利用中心组专门组织学习,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讲解、接受访谈、发表文章,发挥领导干部带头作用,大兴学习之风。要组织得力队伍,深入基层和学校开展学习宣讲活动,把中央精神讲实讲活、讲深讲透。各级各类学校要利用暑期集中学习,广泛开展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的大学习、大讨论,在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平台,开设专栏,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学习宣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强大声势,营造重视、关心、参与和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贯彻落实。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学校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把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发挥好领导作用。要进一步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和责任单位全力投入、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各部门之间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分工明确、各尽其责、统筹协调的贯彻落实工作体系。要统筹制订计划,统筹组织实施,统筹督促检查,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贯彻落实的思路、重点任

务和具体举措,把任务分解到各职能部门,转化为和日常工作。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确保组织到位、投入到位、责任到位、保障到位,为贯彻落实工作提供有力指导和坚强保证。

三、积极推进改革创新,有序开展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各地、各学校要牢牢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明确改革思路,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要按照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部署,加强调查研究,组织专家论证,听取群众意见,科学确定改革目标,精心设计改革项目,系统推进培养模式、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改革,形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共同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的局面。要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充分发挥地方、学校和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坚持试点先行,鼓励大胆试验,切实解决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要按照程序报批重大改革试点方案,注重分类指导,实行动态调整,加强对典型经验的宣传推广,做好改革的风险分析,确保试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四、抓紧启动实施重大项目,切实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各地、各学校要把组织实施重大项目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抓手,明确项目导向,注重远近结合,力争近二三年内在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方面取得实效。各地要根据本地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参考国家发展项目,确定一批本地发展项目。要从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项目实施方案,明确实施目标、任务要求、主要举措,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提出进

度要求和考核指标,保证可操作、可监测、可评估。要实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对实施情况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和检查,加强对项目资金和工作质量的监管,确保项目进度、质量和效益。

五、认真制定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确保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认真筹备召开本地教育工作会议,对贯彻落实工作进行具体部署。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在年底前完成本地区教育规划纲要制定工作,出台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配套文件和实施细则,着力推动增加教育投入、完善保障机制,积极开展教育质量标准、监测体系的研究探索。要细化目标任务,拿出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实现与科技规划、人才规划相配套,与经济社会以及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编制相衔接。各级各类学校要抓紧制定本校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具体方案。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教育规划纲要》任务分工方案的要求,各负其责,抓紧制定配套政策并尽快出台实施,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共同抓好贯彻落实。

六、完善体制机制,强化督促检查。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贯彻落实到位,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体制制度。要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负责领导、牵头单位和配合单位,明确工作标准和完成时限,明确工作职责,明确检查考核办法,使每一项工作任务分工到人、责任到位。要建立督查督办机制,使全程跟踪与定期检查有机结合,监测落实进展和效果,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和问责制度,确保中央重大教育政策的执行力和公信力。要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及时总结和推广各地各学校好的做法和有效经验,及时发现和解决贯彻落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教育规划纲要》顺利实施。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部属高校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情况,请及时报我部。

教 育 部

二O一O年七月十六日

主题词:

抄送:

11.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心得体会 篇十一

纲要》体会

开学第一天,我们认真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根据纲要内容,我们展开座谈讨论。其间,书记校长将教育的眼光放得更长远,从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方面,提出我们的教育观必须要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我从中深受启发:教育优先发展,以人为本,均衡公平的发展,也就是国力增强,必须以提升人的素质,更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同时提高教师道德水准和专业化素质。

我想到中国的许多大集团大企业,都是在运用人才资源方面成功的典范。比如: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将产、学、研一体化,知识分子和科研人员自主研发中国第一代计算机“奔腾四”,中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打印机......让中国信息产业技术建设,走在时间的前面。海尔集团也是在运用中国自己的人力资源,创造了世界品牌,走向世界。中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必须要走独立自主创新发展的道路,就必须依靠人才资源建设。教育的进步,将源源不断的为社会培养数以千万计的普通劳动者和无数专家学者等专门人才。“行行出状元”,只要是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实践创新能力,敬业奉献精神,为国家为社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有所贡献,都是社会需要的人才。

由此更深刻理解了陶老先生“生活即教育”,孩子有能力在体验后思考和决定,在犯错误和改正错误中有效地学习。孩子由此获得的学习能力是可持续的,由此获得的成长动力也是可持续的!因此我们更应该“1,解放孩子的头脑;2,解放孩子的双手;3,解放孩子的嘴巴;4,解放孩子的空间;5,解放孩子的时间。”(陶行知先生《创造的儿童教育》(1944))因为在玩中学习,是遵循了兴趣牵引孩子进步的规律,由此获得效率,不是约束和传统的激励可以实现的!

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喜欢挑战困难呢?聪明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总是在孩子自然流露的言行细节中,捕捉教育的切入点和时机,获得针对性与效率。昨天,在五年级上传统教育课,讲到谜语部分,孩子们对冗长的概念显然不感兴趣,但是我请大家猜谜语时,孩子们兴奋起来,跃跃欲试,直到课间,几个男生围拢来,要我出谜语,他们忘记了和小伙伴们玩耍,完全沉浸在猜谜的乐趣中,直至上课铃再度响起,才恋恋不舍离开,呵呵,孩子们对学习是有兴趣的,关键看老师如何正确引导,让孩子们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12.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心得体会 篇十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共分4部分、二十二章、七十条。纲要对我国未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既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又具有反映形势的创新性,如“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的提法等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着重研究了“素质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育公平问题”。此次《纲要》对高等教育的重要性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且照顾到了高等教育的各个层次与方面,内容非常全面。《纲要》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提出的指导性意见和对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出了要求。

通过认真的学习,本人总结了以下的几点感想和领悟:结合我院办学的实际情况,首先我们要积极的寻求发展,提高自身的觉悟和意识。第一,必须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健康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第二,必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要想方设法“找米下锅”,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在学校的支持下,提高办学水平。同时要借鉴其他兄弟学校、院系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推进各项改革,提升学院影响力和竞争力。第三,要提升自身管理水平,“打铁还须自身硬”。

高等教育部分,纲要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为此,《纲要》提出了三点要求,一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从培养造就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出发,深化教学改革,严格教学管理,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特别提出,这也是第一次提出要创立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二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对加强高校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创新基地平台建设明确了政策方向,特别针对科研领域当中的体制性障碍,要求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科技和教育的资源共享。三要牢固树立高等学校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利用高校人才汇聚、学科综合交叉的能力优势,全方位开展服务,要求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参加文化建设,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纲要》,提出“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第二条),强调了教育的“社会需求”导向、也即一定程度上的“市场导向”。要切实保障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必须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上一篇:高考作文范文及赏析下一篇: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意见